青海湖湖底构造及沉积物分布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

合集下载

关于青海湖调研提纲

关于青海湖调研提纲

关于青海湖调研提纲青海湖是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北部的一座大型内陆湖泊,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底部最深、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之一。

青海湖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而闻名于世。

为了更好地了解青海湖的情况并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有必要进行相关调研。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青海湖进行调研。

一、青海湖的地理特点1. 静态特点:青海湖的位置、面积、海拔高度、水深、水体类型等。

2. 动态特点:青海湖的水文特征、水质情况、湖泊面积变化、水位变化、水文气象关系等。

二、青海湖的生态环境1. 生态系统:青海湖的湖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物多样性等情况。

2. 生态破坏:近年来青海湖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河流入湖污染、湖泊河岸带生态系统破坏等。

3. 生态保护:青海湖生态保护工作的进展和成果,包括湖泊蓝藻基础研究、湖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流水质净化等。

三、青海湖的旅游资源1. 自然景观:青海湖周边的自然风光、湖水颜色、湖滨沙滩、湖岸植被、鸟类资源等。

2. 人文景观:青海湖周边的人文历史、民族文化、特色乡村、民俗风情等。

四、青海湖的经济利用1. 渔业资源:青海湖的渔业资源状况、渔业开发利用情况以及渔业经济带动效应等。

2. 植被资源:青海湖周边的草原资源、农牧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经济建设等。

3. 旅游业:青海湖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发展模式、游客数量、旅游收入等。

五、青海湖的保护与管理1. 环境保护政策:对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措施进行调研。

2. 管理机构:青海湖保护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职责和工作开展情况。

3. 保护成果:青海湖保护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以及仍需解决的问题。

六、青海湖的气候变化1. 气候特点:青海湖所处的气候带、季风情况、气温变化、降水情况等。

2. 气候变化趋势:近年来青海湖气候变化的趋势、影响因素以及对湖泊生态的影响等。

通过对青海湖的全面调研,可以更好地了解湖泊的地理特点、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经济利用、保护与管理等各方面的情况,为制定青海湖的保护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强对湖泊的监测与管理,保护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青海湖QH1孔晚全新世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与气候环境关系探讨

青海湖QH1孔晚全新世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与气候环境关系探讨

青海湖QH1孔晚全新世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与气候环境关系探讨史基安;郭雪莲;王琪;严宁珍;王疆霞【期刊名称】《湖泊科学》【年(卷),期】2003(015)001【摘要】通过对青海湖QH1孔沉积物稀土元素丰度、分布模式及稀土总量(∑REE)的分析,结合沉积物中TOC含量、粒度参数的变化特征,探讨了稀土元素纵向变化与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青海湖沉积物中稀土元素总丰度值不高,平均值为63mg/kg(不包括Y)左右. 总体上表现以半干旱的环境为主导,化学风化作用相对微弱. 同时,湖泊沉积物具有轻稀土相对富集、缓右倾斜型、Ce、Eu基本上无明显异常的REE分布模式. 稀土元素与总有机碳(TOC)、粒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沉积物中∑REE高值段指示暖湿气候环境,∑REE低值段代表冷干气候环境. 根据稀土元素分布与沉积环境的关系,重建了8500aBP以来青海湖区经历4次较大的暖湿-温干-暖偏湿-冷偏干的气候演化过程. 从而得出在高寒半干旱地区的青海湖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对古气候变化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总页数】7页(P28-34)【作者】史基安;郭雪莲;王琪;严宁珍;王疆霞【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西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重庆,400716;长安大学水环境科学系,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43.3;P532【相关文献】1.北京地区新5孔晚新生代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J], 栾英波;郭莉;郭高轩2.北京地区新5孔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古气候、古环境研究[J], 栾英波;郭莉;郭高轩;黄骁3.青海湖南岸全新世黄土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候环境意义 [J], 周笃珺;马海州;高东林;马万栋;谭红兵;徐黎明4.临夏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中坡缕石的发现及其环境气候意义 [J], 洪汉烈;薛惠娟;张克信;朱云海;向树元;方杰5.渤海湾西岸全新世以来沉积物地球化学与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对环境和气候的响应[J], 杨士雄;叶思源;何磊;袁红明;赵广明;丁喜桂;裴绍峰;路晶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台吉乃尔湖锂、硼、钾矿矿床水文地质特征

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台吉乃尔湖锂、硼、钾矿矿床水文地质特征
在东部盐滩区远离湖水,矿化度一般在 330~ 355g/L,比重一般在 1.21~1.24之间,水化学类型 为硫酸镁亚型,R值系数在 0.21~0.45之间。K+ 含量在 15000~20000mg/L,B2O3 含量在 2800~ 4800mg/L,Li+含量在 720~980mg/L。晶间潜卤 水的水质不仅在不同的季节有着明显的变化,而且 越靠近湖水,变化幅度越大,各组分含量及矿化度越 低,动态越不稳定。而在湖水区的潜卤水由于受到 湖水变化的直接影响,矿化度一般在 320~340g/L 之间,也有高出东部盐滩区的,主要是由于取样时间 的不同所致。比重一般在 1.205~1.235之间,K+
摘 要:东台吉乃尔湖锂、硼、钾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中部,调查区域的含盐地层主要位于上更新 统上部和全新统上部,矿床位于那陵郭勒河流域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最终汇集区,矿床的形成及其 影响因素与该流域的自然地理及水文地质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东台吉乃尔湖;锂、硼、钾矿;矿床;水文地质
中图分类号:P61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101/j.cnki.issn.1002-4336.2018.04.008
区内构造仅限于相邻的褶皱与断裂,这些褶皱 与断裂从某种意义上说,控制着湖盆沉积与发展。
区内构造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新构造运动 的普遍性,范围广泛,从山区波及到盆地中心,深度 大,从基底延展到表层;二是强烈的继承性,不仅表 现在褶皱轴向、断裂构造线一致,而且表现在隆升与 沉降区位置始终相一致。从第三系初即接受沉积的 南里滩至今地表高程仅 2670m,仍为目前盆地的最 低点。总体上为新生代褶皱断陷盆地中由第三系和 第四系地层构成的背斜及其之间的小型向斜凹地。 不少构造显现出向斜厚底、背斜薄顶,甚至脱顶的现 象。伴随褶皱而形成的断裂,较大的多在盆地边缘 发育,多为地震探测的隐伏断裂;盆地内部的断裂, 一般均为褶皱构造上的次级表层断裂[2]。

青海湖水位下降原因分析与趋势

青海湖水位下降原因分析与趋势

青海湖水位下降原因分析及趋势摘要: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东经99°36′~100°16′之间,北纬36°32′~37°15′之间。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成四面环山的封闭式内陆盆地,南傍青海南山,东靠日月山,西临阿木尼尼库山,北依大通山,湖水面海拔3194m,附近山地最高海拔5174m。

10年前青海湖水面面积4 349km2,湖水平均深1615m,最大水深27m,总蓄水量约778亿立方米。

而现在的湖水面积为4 293196km2,10年间湖面积萎缩55104km2,平均年萎缩5km2。

青海湖水位自全新世以来持续下降,近些年来下降趋势有所减缓。

关键词:咸水湖入湖流量湖面降水湖面蒸发干涸模型正文: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

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原是一个大的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当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

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

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

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

青海湖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

青海湖每年获得径流补给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这4条大河的年径流量达16.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量的86%。

是鱼类回游产卵和鸟类较集中地区。

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3.35亿立方米,降水补给15.57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4.01亿立方米,总补给为34.93亿立方米,湖区风大蒸发快,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立方米,年均损4.37亿立方米。

青海湖的水面面积和水位一直处于一种缩减的趋势。

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简单来讲,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

青海迪恰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

青海迪恰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

青海迪恰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张健;李孝红;马志刚;陈林栋【摘要】对青海迪恰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发现迪恰区以Au、Ag、Sb元素异常为主,伴有As、Hg、Bi、Cd、Cu、Sn等多元素组合异常,其形态主要受NW和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对元素分布特征,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异常展布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Au、Ag、Sb为区内具有一定找矿潜力的元素,进而优选出滑日以金找矿远景区,龙特金锑多金属找矿远景区,鲁干隆哇银砷多金属找矿远景区.%Based on 1/50 000 stream sediment survey in the Diqia areaof Qinghai Province, we find an anomaly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elements dominated by Au、Ag、Sb and accompanied by As、Hg、Bi、Cd、Cu、S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anomaly is controlled by a number of NW-EW trending fracture zones. The study includ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ment distribution, cluster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and anomaly distribution.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the Diqia area might be a prospective area for Au、Ag、Sb. Three ore prospecting areas are chose:the Huariyi area with Au anomaly, the Longte area with Au-Sb multiple metal anomaly, and the Luganlongwa area with Ag-As multiple metal anomaly.【期刊名称】《地质调查与研究》【年(卷),期】2015(038)004【总页数】6页(P311-316)【关键词】元素异常;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地球化学特征;找矿远景区【作者】张健;李孝红;马志刚;陈林栋【作者单位】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天津300170;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天津300170;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天津300170;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天津3001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5迪恰地区处于青藏北北特堤斯成矿域之布喀达坂-青海南山成矿省中,北属苦海-作母沟印支期汞、锑、钨、金成矿亚带,南跨布青山-积石山华力西期铜、钴、锌(金、汞、锑)成矿亚带,属德尔尼铜、钴矿田的西延部位,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优越[1,2,3]。

青海湖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及评价

青海湖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及评价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C2015年22期 317地质勘察青海湖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及评价张婷婷1.2李小为1.21 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青海 西宁 810007;2 青海省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07摘要:青海省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是以湖泊水体景观为代表的地质公园,公园内地质遗迹和景观类型多样,集湖泊、河流、湿地、沙漠于一体,是一个地质科学内涵丰富、旅游资源多样的地质公园。

基于此,主要研究了青海湖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

关键词:青海湖;地质公园;遗迹类型;评价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10(2015)22-0317-011 青海省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概况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域上属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刚察、海晏两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

地理坐标:东经99°25′~101°05′,北纬36°28′~37°00′,面积8977.51km 2,其中青海湖水体面积约4300km 2。

Gz25和G315相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环湖交通公路网,青海湖北岸有青藏铁路东西向穿越,成为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

2 地质遗迹类型及分布 2.1 水体景观地质遗迹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咸水湖、世界第二大咸水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属内陆湖。

整个青海湖呈梨形、水域面积约4300km 2,东西长约106km ,南北宽约63km ,湖岸周长约360km ,湖面高程3194m 。

青海湖是个历史名湖,据传说,西王母是3000多年前生活在青海湖一带的女首领,她宴请周穆王于瑶池,而这瑶池就是美丽的青海湖。

早在汉代以前,羌人在这一带游牧,称青海湖为“鲜卑羌海”,汉文献中称“鲜水”、“仙海”,民间多称“西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布”,其意均为“青蓝色的海洋”,魏始更名为“青海”至今,青海省由此得名。

青海湖景色优美壮丽,湖周盛夏日平均气温15℃左右、气候凉爽,站在湖岸望青海湖,烟波浩淼、水天相连、碧浪拍岸、如临大海。

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的气候环境信息

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的气候环境信息

13 碳酸盐 含量
碳酸盐 含量 用盐 酸滴 定法 测 定 。称取 预 先研 磨 的粉状样 品 0 1 . ~0 2g置 于带 盖锥 形瓶 中 , 定量 加入 少量 双 氧 水 以除 去其 中的 黄铁 矿 . 然后 定量 加
示 了其 反映 的近 代 气候与 环境 信息
1 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
素进 行 古 气候 环 境 的 重建 得 到 了 广 泛 的 应用

然而 由于 影 响 因素较 多 , 同研 究 者 的研 究结 果 往 不
往 有较大 的 出入 。 已经有研 究者 注意 到这一 问题 , 并 对其 原 因进 行 了有效 的探讨 。
青海湘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 我国的第一大 是 咸 水湖 。 区为高寒 半干旱 气候 , 湘 由于青海 湘是处 于
m i ez a g al l n  ̄ng a . c c h i sa .n l
2 实 验 结 果 及分 析
21 年代序 列பைடு நூலகம்的确立 . 根 据 c s垂 直 剖 面 的 峰 值 绝 对 年 代 结 点 和
P b测 定 的 沉 积 速 率 , 立 了 该 孔 的 年 代 序 列 确
烧 1 n 用液 氨 和酒 精 一 氨 玲 阱 分 离 纯 化 C 5mi , 液 O
气体, 然后 在 MAT一5 2 1上 测 定 C 的 C 值 , O 结
果 以 P B标准 表示 。 D
千年 来高 分辨 率的湖 心研 究相 对较 为薄弱 。本文通
过 对该 湖 心样 品 的有 机 碳 及其 同位 素 进行 分 析 , 揭
沉积岩心 , 岩心进 行 l m 间隔 采样 。整 个岩心 岩 对 c
性 变化 不明显 , 为灰黑色 至黑 色粉砂 质粘土 。

青海湖底沉积物的矿物物相及有机质保存研究

青海湖底沉积物的矿物物相及有机质保存研究

青海湖底沉积物的矿物物相及有机质保存研究李善营;于炳松;Hailiang Dong;刘英超【期刊名称】《岩石矿物学杂志》【年(卷),期】2006(25)6【摘要】盐湖沉积环境是烃源岩发育的重要地质环境.本文以青海湖湖底沉积物为例,根据有机质与粘土矿物含量及矿物表面积的关系,分析了矿物学因素对盐湖相富有机质沉积物中有机质保存的影响.研究发现:湖底沉积物中有机质丰富,为上层水中的浮游生物和由河流携带来的陆地高等植物两种来源.矿物物相分析发现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含量达到32.4%,以伊利石为主.沉积物经密度分离后测试发现,有机碳含量与粘土矿物含量及矿物表面积之间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说明粘土矿物吸附是青海湖底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赋存形式.【总页数】6页(P493-498)【作者】李善营;于炳松;Hailiang Dong;刘英超【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Department of Geology Miami University OH,45056,USA;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P57【相关文献】1.青海湖湖底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J], 李善营;于炳松;Dong Hailiang2.青海湖沉积物中碎屑矿物及石英表面特征的研究 [J], 董继和3.海洋沉积物黏土矿物相对含量不同计算方法对比研究 [J], 舒雨婷; 刘志杰; 余佳; 孔敏; 田先德; 刘升发4.有机质分解对青海湖湖水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_(DIC))的影响及其指示意义——来自沉积物捕获器的研究 [J], 汪进;金章东;张飞5.粘土矿物保存海洋沉积有机质研究进展及其碳循环意义 [J], 卢龙飞;蔡进功;包于进;李从先;杨守业;范代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2 中国科学 D辑 地球科学 2006, 36 (4): 332~341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青海湖湖底构造及沉积物分布的地球 物理勘探研究*

安芷生① 王 平②** 沈 吉③** 张毅祥② 张培震④ 王苏民③ 李小强① 孙千里① 宋友桂① 艾 莉① 张叶春② 姜绍仁② 刘兴起③ 汪 勇③

(①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西安 710075; ②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州 510301; 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 210008; ④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29)

摘要 青海湖高密度地球物理勘探揭示了湖底沉积物的埋藏深度及其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青海湖湖底沉积物存在三个重要界面: T1是全湖均一的界面, 其上超覆沉积物全湖均有分布, 且大致等厚; T5是一个新构造沉积旋回开始的界面, 其上沉积物的沉积环境相对稳定; Tg是青海湖湖盆的基底面. 湖盆内自北向南分布的五条断裂带控制了青海湖盆地的构造格架, 形成以海心山为主体的中央隆起带和南北两个拗陷盆地. 湖底沉积物的厚度各处有较大差异, 其中最厚沉积分布于南北两个拗陷盆地内, 就本次电火花系统所能达到的深度, 北部拗陷内沉积物厚度超过560 m, 南部拗陷内沉积物厚度超过700 m. 根据地震层序地层与湖岸钻孔揭示的岩性地层对比, 青海湖沉积物的岩性主要为泥质粉沙、黏土质粉沙、粉沙质黏土和含砾粉沙质黏土等.

关键词 沉积物 地球物理勘探 青海湖

收稿日期: 2005-03-05; 接受日期: 2005-11-23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批准号: 2004CB7202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 40331003)共同资助 ** 联系人, E-mail: jishen@niglas.ac.cn

1 前言 当前,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人们愈来愈关注其生存的大陆环境演化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为全球系统的一部分, 陆地环境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正日益增强, 由此, 国际大陆钻探计划(ICDP)应运而生[1~3].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封闭湖泊, 面积4400

km2, 流域面积29660 km2. 青海湖位于东亚季风、印

度季风和西风激流三者的汇聚带, 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与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带, 湖区西接青藏高原、东邻黄土高原、北部为沙漠干旱区, 因此该湖泊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4~8]. 独特的区域地

理位置使青海湖沉积物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为推动“青海湖环境钻探”大型国际合作计划,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 第4期 安芷生等: 青海湖湖底构造及沉积物分布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 333 www.scichina.com 理与湖泊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于2001, 2002和2003年连续三年分四期对青海湖湖底沉积进行了地球物理勘探, 完成电火花测线约1000 km, 高分辨率的浅地层剖面测量130 km, 测线范围覆盖了整个青海湖湖盆. 本文运用上述勘探研究中的电火花剖面测量资料, 分析青海湖湖底构造断裂及沉积物的分布特征, 揭示沉积物的埋藏深度, 并通过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与湖岸已有钻孔资料的对比, 探讨青海湖湖底沉积物的岩性特征. 2 研究方法与测线布设 本次地球物理勘探采用美国EG&G公司生产的电火花剖面系统(EG&G Sparker Profile System), 该系统反射能量为4000和8000 J, 反射频率100~600 Hz, 记录长度为1000 ms, 可穿透沉积物的最大深度为1000 m. 电火花剖面揭示的反射界面, 其深度和时间的转换采用南海地层层速经验值(图1), 湖水的声速根据其含盐量(13.88 mg/L)采用1500 m/s, 由于南海的沉积层速度与青海湖的沉积层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实测的青海湖湖底沉积物深度可能发生偏差, 其偏差范围小于10%. 地球物理勘探测线布设以南北向为主测线, 近似垂直于湖盆构造走向, 湖盆中部测线间距为6 km, 两侧测线间距为10 km; 联络线为NW-SE向, 平行于湖盆的构造走向, 测线间距为6 km; 在湖盆的南侧设计了两个4 km × 4 km和一个6 km × 6 km的方格状

测量区, 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地球物理勘探(图2). 本次地球物理勘探租用青海湖渔场“天湖”号大型科考船, 地球物理勘探设备的平面分布见图3. 湖内定位采用美国Ashtech公司生产的差分GPS定位仪和加拿大Coastal公司生产的Hypack导航定位软件系统, 定位精度优于3 m.

3 研究结果及讨论 地球物理勘探的测线基本控制了整个青海湖湖盆. 对电火花剖面资料的地球物理解译主要依据剖面上的地震反射特征, 包括反射波的振幅、频率、相位、连续性以及波组的整体反射结构等.

3.1 电火花剖面揭示的反射界面和地层层序 根据电火花剖面的地震反射特征, 可以把青海

图1 南海地层层速经验值 334 中国科学 D辑 地球科学 第36卷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图2 青海湖地球物理测线分布 图3 地球物理勘探设备平面分布 第4期 安芷生等: 青海湖湖底构造及沉积物分布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 335

www.scichina.com 湖湖底沉积物的地震反射界面划分为T0, T1, T2, T3, T4, T5, T6, T7, T8和Tg共10个, 对应的地震层序分别为A, B, C, D, E, F, G, H, I(图4). 层序A: 介于T0和T1之间, 是一套水平的层状反射结构, 反射波振幅强、连续性好、频率高. 该层序在沉积盆地中心厚, 向盆地边缘减薄. 在海心山附近及北部次级沉积盆地表现为明显超覆沉积. 层序B: 介于T1和T2之间, 反射特征与层序A相似, 但它的局部有扭曲现象, 频率略低, 成层性好. 在青海湖南部次级盆地内该层序近于等厚分布, 但靠海心山一侧由于受断层影响发生减薄甚至尖灭. 层序C: 介于T2和T3之间, 是一套水平的层状反射结构, 反射波振幅强、连续性好、频率较高、成层性好. 在南部次级盆地近等厚分布, 靠海心山一侧发生减薄甚至尖灭. 层序D: 介于T3和T4之间, 为一套近水平的层状反射结构, 层序厚度较大. 上部反射波的振幅强, 频率也较高; 下部在局部区域其反射特征与上部有差异, 表现为振幅减弱, 连续性略差, 且同相轴有所弯曲. 该层序在盆地中心的厚度较大, 边缘较薄, 靠近海心山中央隆起带发生尖灭. 在湖盆西南部该层序超覆于下伏不同层序之上. 层序E: 介于T4和T5之间, 是一套近似平行的

地震反射结构, 反射波振幅强、连续性差、频率低. 底界T5是一个倾斜面, 整套层序在盆地中心厚, 边缘薄,

最终尖灭, 是一套成层性较差的层序地层. 层序F: 介于T5和T6之间, 是一套倾斜的层状结

构, 反射同相轴较连续、振幅较强、频率较低. 在盆地中心区因受电火花系统穿透能力的限制, 没法了解其内部结构特征, 仅在盆地斜坡处可以追踪. 层序G: 介于T6和T7之间, 其反射特征与层序F

相似, 但其反射波的振幅较弱、连续性也差, 是一套成层性较弱的沉积, 同样仅在盆地边缘可以追踪. 层序H: 介于T7和T8之间, 是一套倾斜的似平

行反射结构, 反射波振幅强, 连续性较好, 频率较低, 同相轴有弯曲现象. 是一套层状的互层型沉积, 它也是仅在盆地边缘可以由电火花剖面反映出来. 层序I: 介于T8和Tg之间, 是一套同相轴有些弯

图4 电火花剖面揭示的反射界面和地震层序(青海湖西南部) 336 中国科学 D辑 地球科学 第36卷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曲但近似平行的反射结构, 反射波的振幅较强, 频率低. 其底界Tg为一明显的隆起剥蚀面, 可见剥蚀面的绕射波, 代表了青海湖盆的沉积基底. 3.2 青海湖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湖底构造 网格状地球物理勘探测线揭示了青海湖湖底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图 5). 层序A, B, C, D和E是近似水平的层状沉积, 其沉积环境比较稳定; 层序F, G, H和I沉积后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 经历了变形、抬升等过程, 从而形成目前的倾斜层状反射特征; 其中层序F和G沉积后, 由于构造抬升, 部分遭受了剥蚀. 青海湖沉积物有三个重要的界面, T1是全湖均一的界面, T1以上的地层全湖盆均有分布, 且大致等厚(在沉积盆地中心略厚); T5界面是一个新的构造沉积旋回的开始, 其上沉积环境相对稳定; Tg是晚新生代青海湖湖盆的基底. 地层层序的分布特征及连续性揭示湖盆内存在五条NEE向的区域性断裂, 自北向南分别为F1, F2, F3, F4和F5(图 5), 这些断裂控制了青海湖盆地的构造格架以及盆地内沉积物的厚度, 形成青海湖盆地两凹(北部盆地和南部盆地)一隆(海心山中央隆起)的空间格局. 同时还有一些局部的次一级断裂, 这些断裂主要分布于青海湖的北部和西部, 它们控制着次一级的沉积. 3.2.1 北部盆地 由F1和F2断裂控制, 呈NEE向展布, 其内为青海湖北部凹陷. 北部盆地内反射界面T6以上的地层连续性好, T5以上的沉积厚度约为500 m. 电火花剖面揭示北部盆地内沉积地层具有挤压特征(图6), F1以北地层抬升, 靠近北岸的沉积地层被局部剥蚀; F2以南地层弯曲、抬升并被南倾的断层F3所隔断, 垂直断距达到200 m. F3以南至海心山, T1与T4之间的地层发生挤压变形并被抬升, 最终剥蚀殆尽. 3.2.2 南部盆地 由F4和F5断裂控制, 呈NEE向展布, 其内发育两个凹陷: 东部凹陷和西部凹陷, 两个凹陷之间未见断裂分割. 东西两个凹陷构成马鞍形沉积盆地, 电火花剖面揭示南部盆地的反射界面比较平缓, T6以上地层层序呈近似水平状(图 7). 西部凹陷内反射面T5以上的沉积厚度约为550 m; 东部凹陷内反射面T5以上

的沉积厚度约为520 m. 南部盆地内未见有明显的正断层或逆冲断层, 总体而言南部盆地的沉积环境相对稳定.

3.2.3 海心山中央隆起带 为海心山与鸟岛一线组成的北西向隆起带, 由断裂带挤压、逆冲所形成. 在海心山附近, 除层序A保持水平层状特征外, 其余各层序均表现为朝海心山方向抬升、弯曲的特征(图8), 这很大程度上是海心山隆升以及南北向的构造挤压所致. 青海湖断裂构造及凹陷沉积的分布特征显示, 南部沉积盆地是一个拉张的宽阔断陷, T6以上反射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