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之承接产业转移战略

合集下载

金融危机视角下江西加工贸易发展探析

金融危机视角下江西加工贸易发展探析

金融危机视角下江西加工贸易发展探析饶华(南蒜工程学院经济系,江褥南昌330099)摘要:随着美潮金融危祝的深化,危机逐步对实钵经济产生影响。

受金融惫机的影响,我国和江西的加工贸易增长都不圈程度楚塞瑰-y澎落。

律为承接产蓝转移、发展舞王燹荔鼗蘩兴境嚣,汪霞盛兖分重撬金融危穗已经彝≮能带来辫影噻,致府和企业有必要做好相关的成对措施,实现外贸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加工贸易;可持续20墩绝91)年代敝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亿浚及各黼金融部门_之间联系的加强.各个f日家的实体经济通过包括生产、贸易、投资、消费等形式的链接变得越来越具有联动性。

金融自由化魄浪潮撩金磁裹场搿坡度豹掇蹒辑蛰柬翡{}}券经济的紧密关联黍:侄进资本更穗自内流参、增送疑荔撬会翻改善福利、捷投资者叮以在鞭大的范丽内建立资产组合和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区域内乃至全球经济波动的传递,显示出r极其强烈的传染效应。

一翻遭受冲击会导致邻阉乃至世界,l:的其他闺家也产生诸翔包撬汇率的大瞩贬藿、股露盼大睡震荡、实俸经济懿羹缭等在内的联动性的反应。

2007年下半年以来。

一场南荧阑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引起的风暴席卷美困、欧鼹和日本等拳要金融市场,并逐步传鼯到整赛备蝰。

貌次危橇赞援速度嚣鬻之快,舞磊隧蓉金聚短橇翡滋次深化,危机已经对蜜体经济造成~定影响。

党其是近几个月来.实体缀济受到影响已经比较明强。

作为会球经济和贸易中举足轻重的火周,我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从我国对外髓易来看,在会球经济敦缓黪大背景下,隧蓑我鹫剿造翌榻关郝f_】羚部需求的逐步减弱,糯工贸笏占据半鼙蠢:出我l霉对外贸翳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近年来,随蒋汀西中部嵫起战略的霞施,江西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步伐迅速加快,江烈外向型经济增长明基。

在会球经济联幼穗金融危投的背景下,充分发挥露发垅势,未蔼缡缪缝儆努稠斑的应对上作,砖实硗巍透外贸翻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敷疆的意义。

江西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路径研究论文

江西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路径研究论文

江西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路径研究摘要:为了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本文在有分析产业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江西省有效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承接相关性分析一、江西省产业发展现状江西省传统优势行业依旧强势,一批新型行业也方兴未艾,确立扶持的几大支柱性产业在“十一五”期间都有了较好的发展。

但是问题依旧存在,产业规划缺乏重心;高科技产品供给不足;未形成完整产业链,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集中度低,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规模。

二、影响企业转移的因素在迈克尔·波特关于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中,他将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低成本竞争优势和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

其中前者来源于资源禀赋优势、低成本的生产方法与技术、规模经济;而高层次的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则建立在对技术、产品、管理、营销等的创新基础上。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企业空间迁移的区位选择的因素,其主要在于一个地区的四种环境条件的基础之上,主要包括要素环境、支持条件、市场条件以及制度环境。

三、江西产业承接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现将江西省承接发达地区跨地区直接投资额作为因变量,以上述四种环境条件为体系选取相关指标作为自变量,对影响江西省对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1、指标的选取指标主要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以及具体的所选指标。

一级指标主要有要素环境(a)、支持条件(b)、市场条件(c)、制度环境(d)。

二级指标中,要素环境(a)主要包括要素禀赋、要素成本与利用效率、基础设施;支持条件(b)包括相关产业与配套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市场条件(c)包括市场容量和市场开放程度;制度环境(d)包括政策环境、社会法治环境和政府服务。

三级指标中,要素禀赋包括自然资源(土地、劳动力等)、人力资源、科技资源、资本积累等,所选指标为:劳动力资源占人口比,: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专利申请批准量;要素成本与利用效率包括劳动力、土地成本,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等,所选指标为: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基础设施包括基本区位状况,交通(航空、铁路、公路、水运),通信状况,所选指标为:综合运输里程,:城市化率。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 助港澳台商突围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 助港澳台商突围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助港澳台商突围
陆豐
【期刊名称】《经济导报》
【年(卷),期】2009(000)019
【摘要】近年,中部诸省崛起态势十分强劲,对江西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工作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江西作为唯一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毗邻的内陆省份,又是一个拥有4.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与中部其他兄弟省份相比,也有其一定的发展潜力。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陆豐
【作者单位】《经济导报》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1.3
【相关文献】
1.安徽承接台商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的优势 [J], 陶锋
2.以工业产业对接承接为突破口,将赣州打造成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城市——江西省赣州市抢先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路径探析 [J], 《赣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课题组
3.赣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可行性研究——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视角 [J], 彭继增; 王幼娟; 李爽
4.广西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思路及突破口 [J], 李美莲
5.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环境法治失灵的表象及匡正——基于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J], 康京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打造“生态赣州、客家赣州、江南宋城赣州“三位一体节点城市的策略(提纲版)

打造“生态赣州、客家赣州、江南宋城赣州“三位一体节点城市的策略(提纲版)

打造“生态赣州、客家赣州、江南宋城赣州”三位一体重要节点城市的策略(提纲版)---------罗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谋划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确定的重大战略。

打造“生态赣州、客家赣州、江南宋城赣州”三位一体重要节点城市联结“一带一路”是赣州的一次历史机遇和契机。

一、突出赣州优势------打造“生态赣州、客家赣州、江南宋城赣州”三位一体重要节点城市联结“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一)生态赣州生态赣州是赣州最强大的优势和资源,也是最具吸引力的生态名片。

面对环境危机危机,生态赣州是聚宝盆,是最具吸引力的一张名片。

1、生态城市赣州市具有生态筑城理念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至今给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仍然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

生态城市赣州是聚宝盆,更是最具吸引力的一张城市名片。

2、生态工业体系与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是产业的发达,赣州市的支柱产业历来是以资源为主要依托,尤其是矿产资源更是占主要的比重。

这些产业的发展目前或多或少都面临危及生态环境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选择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3、生态产业链①生态食品产业链所谓民以食为天,不管是人与人还是国与国的交流,食品都是一条很好的纽带。

②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链赣南大地的好山好水可以做好文章。

赣州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好的旅游项目开发与包装宣传,必然会使得赣州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

4、生态农业①赣州生态农业赣州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着力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带动能力。

②生态种植生态种植保护了环境,使自然界生物物种得到良性保护,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

5、生态自然环境①自然资源②森林资源③野生动物资源(二)客家赣州客家文化和风情是赣州最具文化魅力的特色名片。

赣州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在3.96万平方公里的赣南红土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属客家人,客家文化和风情是赣州最具其内涵丰富的客家文化主要体现在客家人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另外赣州的风水文化也历史悠久,极具特色。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徐毅
【期刊名称】《科技广场》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 中共江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江西要成为"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定位和发展思路.这是推进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科学正确的战略选择.在"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建设中,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徐毅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相关文献】
1.江西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J], 罗瑞荣
2.承接产业转移视角下的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对策──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 [J], 徐春林
3.转变观念,提升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竞争力——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分析及对策建议 [J], 赵云平;韩淑梅;司咏梅
4.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以荣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 [J], 肖富义
5.对山区地、市积极承接沿海、台湾产业转移的思考——福建省清流县承接产业转移的调研、问题原因和对策思考 [J], 郑晓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江西省外向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调查

关于江西省外向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调查
先 。2 0 年起 , 01 省委 书记孟建柱 、 省

求新思变 。 准定位。 选 在发展
长黄 智权 率党 政 代 表 团先 后赴 粤 、 沪、 、 浙、 鄂、 、 苏 闽、 湘、 皖 豫等 9 个省 市学 习考察 , 看变 化 , 找差距 , 在解放
业 园由 2 2家增加到 5 5家。 2 1 三 整合招商 队伍 。改变招商形 式 。在整合 外 向型经济招 商 队伍 方
身说法 。赣州市委 常委 、 组织部长在
的品牌” 。在充分利用土地、 资源、 能 源、 环境优势中 , 坚持不懈地营造 “ 成
本 最低 、 回报最快、 信誉最好 、 效率最 高” “ 的 四最” 投资环境 品牌 , 出很 想
培训班讲话 , 招商局 、 工商局和经贸 委 瓴导亲 自授课 。 省政府每年举办两
局, 启示颇深 。

放 型经济发展抓 的越来越紧 , 指导 的 越来越具体 。 每个重大项 目都有领导 跟踪负责 ,相关 部门建 档立卡 。 落实 “ 四定两保 ” 责任制 ( 即定时间 、 目 定 标 、 责任 、 定 定措施 , 保证 按时核准审 批, 保证按时开工投 产) 在外 向型经 。 济 工作 中以领 导者 的人 格魅力化 解 矛盾 。 决问题 ,以领导者的胆识和 解 诚 信促成 大批 经济技 术合作项 目落 户 江西 。对千 万美元 以上 的重 大项 目, 组织有关部 门, 目单 位、 目所 项 项 在地政府召开调度会现场 办公 。 协调 区域划分 、产业结构及用地等 矛盾 , 打通关节 。 决融资难等 问题 , 解 形成 各方支持 。 市联 动 , 省 督促落实的态 势 。20 年全省共组织重大招商活动 05 19次 。2 0 7 0 4年利用省外资金 50 0 0 万 元 以上 的工 业项 目总投 资为 3 3 8 亿元 ,其中 ,江 、浙 、沪、粤、闽 占 7 .% , 0 5年引进 50 0万元 以上 47 20 0 的工业项 目总投资 4 2 3 7 .9亿元 。仅 南 昌市 就吸引 2 0家世界 五百强企业 落户 , 国内重点企业近百家。其中美 国福特公 司引进配套企业十余家 , 年 产轿车 3 0万辆。 0 1 0万美元 的大项 0

坚定不移地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坚守始终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

无论是消除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经济运行健康、不稳定因素,还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都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紧紧抓住把握科学战略部署的深刻内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和社会发展全局,并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中回来。

——紧紧围绕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来推进各项工作。

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严格遵守作出的科学思量,也是赣州今后乃至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方向。

发展需要恒心,思路最忌多变。

目标任务一经确定,就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到实处。

今后我们的各项基层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既定的“对接”战略,扎实稳步向前推进。

——始终依靠体制机制弱化创新来增强发展动力。

加强制度始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最持久、最有效的因素。

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是当前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也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建设“十大体系”,畅通与长珠闽对接互动的政策配套措施渠道,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加速高速增长形成经济自主稳定增长的内生机制。

——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幸福和谐的生活为标尺来检验工作成效。

人民群众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同时也是投资回报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和评价发展的最高权威。

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真抓实干,物质文明不断国际化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双拥,尊重和保障群众的经济发展、政治和文化权利,创造人们平等产业发展、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生态环境环境,真正并使赣南极为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安康、更加美好。

新形势下江西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思考

新形势下江西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思考

新形势下江西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思考摘要本文在分析产业转移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江西省域划分为重点承接区、优化承接区、限制承接区、禁止承接区,提出江西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基本思路,即完善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对接工业园三个平台,健全项目发现、项目布局、项目推进三种机制,进而分别提出承接资源型产业、现代制造业、高新产业、传统产业的目标和办法。

关键词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承接;思考一、沿海产业转移概况(一)产业转移的特点1、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主动性增强。

当前,中西部地区各省对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高度关注,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招商,现场决策。

相关部门为项目落户提供全程服务,代办(或指导办理)各种手续i各地普遍成立了集中办证中心,实行限时办结制;重大项目调度会议、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协商会议、领导挂点重大项目等制度,显著提高了推进项目的能力。

江西省近年蓬勃发展的新余赛维LDK、鹰潭铜产业基地、宜春和景德镇陶瓷产业都是地方领导和相关部门主动招商、亲商、安商的结果。

3、企业集群式转移日趋显著。

经过近几年发展,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了由单个项目向产业链和企业群的转变。

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优势,江西省从沿海发达地区承接了陶瓷企业群、铜材加工企业群、盐化工企业群,一年发展超过几十年的积累。

建筑陶瓷方面,2007年,全国主要陶瓷品牌都投资落户江西,在建和拟建的生产能力达到10亿平方米,占全国产能的1/5、全球的1/7,形成高安、丰城、景德镇等六大陶瓷产业基地;铜材加工方面,江西省在建和拟建生产能力超过120万吨,相当于2007年全省铜材加工量(64万吨)的2倍,打造世界铜都迈出重要一步;盐化工方面,以樟树、新干为重点,在建和拟建投资1亿元以上盐化工项目达到12个,产能是上年产量的几倍。

乐平化工产业、景德镇汽配产业、赣州服装鞋帽业、九江造船产业都呈集群式转移态势。

(二)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1、产业整体水平不高。

对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够、效果不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 2012年12月227赣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之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研究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赵义 王云丰 葛志财摘 要:本文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及世界经济形式的背景下,采用纵向分析和横向借鉴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赣州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承接产业转移 《意见》 赣州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2(a)-227-03当前世界经济不断调整、产业频繁转移。

在此国际背景下,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沿海地区经济积累了相当雄厚的实力,而在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压力和冲击下,沿海地区正在而且将会更大规模地向内陆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同时,振奋人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于2012年7月,既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之际隆重出台。

在此经济形式下,在《意见》指导下,位于赣粤闽湘四省交界的赣州,必须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承接粤、闽、香港等地区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而如何更好地把握这一机遇,则是我们下面希望探讨的问题。

1 赣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情况截至2011年6月底,赣州市登记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共1337户,累计投资总额591882.36万美元,注册资本463571.81万美元,外方认缴442887.62万美元,户均注册资本515.13万美元。

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类型主要为外商独资企业,占76.54%。

投资行业主要为制造业,占57.66%,其余分布在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及房地产业等领域。

外商投资主要国别(地区)来源为亚洲国家(地区),最多为香港投资,达到832户,其余主要为中国台湾、英属维京群岛、中国澳门、日本及韩国等。

整体而言外商投资规模、领域呈增大趋势,其中制造业仍是赣州市外资主导产业,近些年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第一、第三产业成为吸引外资的热点。

在外资带动及内资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的推动下,赣州市外贸规模不断扩大。

见图1。

图1 赣州市2006~2010年进出口情况以2010年为例,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630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5.1%。

其中,货物出口131042万美元,增长34.6%;货物进口31980万美元,增长37.2%。

主要出口国家(地区)是:美国、中国香港、日本等。

而且据赣州海关统计,2012前三季度赣州市进出口总值为24.2亿美元,增长30.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4.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速9.2个百分点。

其中进口3.3亿美元,增长16.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1.9个百分点;出口20.9亿美元,增长32.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5.3个百分点。

通过上述数据可见,赣州市不断加强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与联系,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赣州经济发展。

2 赣州承接产业转移情况为了促进赣州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

赣州市筹建了以香港工业园为龙头的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并积极打造工业园区。

(1)赣粤产业承接走廊:以香港工业园为龙头的赣粤产业承接走廊涵盖了赣粤高速公路、105国道和京九铁路、赣大高速公路两侧的带状区域,走廊内有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9个省级工业园,聚集了有色金属及新材料,食品、轻工纺织,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产业,形成了钨、稀土、氟盐化工和脐橙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具备了集聚和吸纳产业发展要素的基本能力,产业支撑能力较强。

国家钨和稀土新材料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钨和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国家级基地和研发中心相继落户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内。

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内设有2个海关、2个出入境检验检疫局、3个外汇管理局(办事处),建立了“赣粤港”直通车快速通关模式。

拥有设施完善的公共保税仓及进出口货物查验场和物流中心。

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发展定位为国家承接国际和粤港澳台产业梯度转移示范走廊和重要基地。

(2)香港工业园:依据赣州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重点引进钨、稀土新材料应用产品、电子电器、机械制造等产业,打造成承接粤港产业转移的“飞地”。

(3)工业园区。

赣州市致力打造工业园区,促产业聚集,提升溢出效应,已建成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16个,且已才初具规模(见表1)。

3 发展外向型经济及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及不利因素赣州位于江西南部赣江上游,东接福建,南临广东,西靠湖南,邻近港澳,处于东南沿海地区通往中西部地区的第一站,也是内地通往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

对于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的产业转移,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1 有利因素3.1.1 工业资源丰富赣南是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之一,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美誉,已发现矿产99种,已勘查探明64种。

黑钨储量占世界第一,稀土储量全国第二,被称为江西矿产资源中的“五朵金花”即钨、铜、铀、稀土、钽铌,除铜外其余四种主要分布在赣南,境内发现作者简介:赵义(1975-),女,祖籍辽宁,现就职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中级职称,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2282012年12月 的砷钇矿、黄钇矿为我国首次发现的矿物。

表1 赣州工业园区名录园区名称主要产业1.赣州国家出口加工区机电制造、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型材料、生物工程2.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色冶金新材料、电子、生物医药业、出口加工区3.沙河工业园区机电制造、服装、五金、食品4.赣县工业园区矿产品精深加工5.信丰工业园区电子通讯、新型建材、矿产品深加工、现代轻纺、食品制药6.大余工业园区有色金属深加工、日用化工、电子7.上犹工业园区矿产品加工、机械电子、轻纺、木材加工、新材料8.安远工业园区食品药品、轻纺、电子加工9.龙南工业园区矿产品深加工、电子、五金、塑料、轻纺、食品药品10.定南工业园区矿产品深加工、机械电子、轻纺服装、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11.全南工业园区矿产品深加工、轻纺、机械电子、竹木加工、新型材料12.宁都工业园区矿产品加工、食品加工、轻纺、电子13.于都工业园区矿产品深加工、机械电子、现代轻纺、食品加工14.兴国工业园区氟化工、轻纺、电子、新型建材、机械制造15.瑞金工业园区氟盐化工、食品加工、轻纺、建材16.南康工业园区矿产品深加工、食品加工、家俱制造、轻纺服装、精细化工、机械电子17.会昌工业园区矿产品深加工、盐化工、食品加工3.1.2 政策支持赣州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产业发展优势政策。

国务院明确中部六省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国家商务部对赣州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将给予政策扶持。

而且随着《意见》的实施,赣州市将享受更多优惠政策。

且赣州市除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的优惠政策外,还根据赣州实际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出台了《赣州市鼓励投资促进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外资参与赣州的经济发展。

例如重点鼓励项目之一:鼓励参与承接产业转移赣粤走廊建设。

3.1.3 人才培养基地赣州市内有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等七所高校,年毕业生近2万人。

在校生达6.51万人,全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8.17万人。

全市技工学校37所,仅赣州技师学院在校生人数超过1.2万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每年2万多人。

目前,全市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262家,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172家。

可采取订单培训、独立培训、联合培训的方式为企业培训员工,可为企业发展源源不断供应人才。

3.1.4 充裕的土地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赣州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丰裕。

同样赣州拥有丰裕的低成本劳动力,赣州总人口877.04万,其中城镇人口308.72万,农村人口568.32万、农村劳动力388万人,全市有就业劳动能力人口486万,占总人口的53.33%。

赣州普工工资标准:500~900元/月,技工800~1500元/月。

管理人员工资标准:1000~1800元/月。

近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赣州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实施方案》、《关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促进了赣州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3.1.5 区位优势赣州区位优越,基础设施较完备。

赣州是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

自古具有“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战略要地。

现在,赣州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方式齐全,距香港、广州、深圳、厦门等地均不过5~6小时车程。

3.1.6 便捷的交通优势(1)公路建设。

赣州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1018公里,赣州市中心区通往各县(市、区)全部是二级以上公路,县至县、县到乡镇全部铺设了水泥路。

目前,赣州通往广东的高速公路有2条,中心城区到广州、深圳分别要4~5个小时。

赣粤高速、105国道、206国道可直达深圳、广州,中心城区至香港里程550公里。

且在建和规划高速公路7条。

(2)铁路建设。

京九铁路可直达深圳和广州,至深圳、广州约4~5小时。

赣龙铁路可直达福建龙岩、漳州和厦门,至厦门约7~8小时。

在建和规划铁路:赣州至广东韶关、赣州至郴州、向塘至瑞金、赣州至株州,赣州至深圳、赣州至厦门高速铁路也正在规划中。

(3)航空运输。

赣州被国家民航总局列为全国中小城市航空通达性改善试点城市,赣州可在5小时内通达全国60多个城市。

(4)水运。

赣州水运与长江相连,可直通沿海各港口,丰水季节可通航500吨,枯水季节为200吨,目前在建500吨码头两个。

且根据《意见》,将建设赣州为综合交通枢纽,可见,在未来几年,赣州市的交通枢纽优势将会逐渐展现。

3.2 不利因素当然赣州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也面临很多不利因素。

3.2.1 运输成本相较于沿海区域,外资直接投资赣州将会增加运输成本,对此赣州市政府正在积极采取对策,弥补交通成本对承接产业转移的不利影响。

例如已出台积极扶持“铁海联运”政策,通过铁海联运赣州有直达深圳、厦门、广州三个出海口。

凡选择“铁海联运”模式并在本地报关的企业,每个集装箱均可享受相应的财政补贴。

且随着《意见》的实施,相较沿海而增加的运输成本劣势将逐渐得到弥补。

3.2.2 人才流失赣州市内有江西理工大学等七所高校,年毕业生近2万人。

培养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人才,但这些优秀的人才毕业以后大部分都选择去沿海一带工作。

赣州仍然不具备吸引、留住人才的魅力。

3.2.3 劳动力素质不高由于赣州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来自各乡镇,普遍受教育程度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 2012年12月229不高,而且赣州本身产业基础不发达,尚未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劳动力。

3.2.4 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取消随着我国对外资优惠政策的逐步取消,吸引外资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尤其是看重优惠政策的中小规模外汇投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