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力学要略

心理动力学要略
心理动力学要略

心理动力学疗法(要略)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A clinical manual

[美] Deborah L.Cabaniss,Sabrina Cherry

Carolyn J.Douglas,Anna R.Schwartz 著

徐玥译

第一部分什么是心理动力学治疗

第一章动态心理的治疗

主要观点

心理动力学意为动态的心理。

心理动力学观点假设无意识中的动态元素影响有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以心理动力学观点为基础的心理治疗称为心理动力学治疗。

揭露和支持技术几乎用于每种心理动力学治疗中。

心理动力学治疗的基本目标是:

1、了解病人有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无意识元素。

2、确定在当前情境下揭露法和支持法哪个帮助最大。

3、不论揭露无意识的内容还是支持其心理活动,都要以最有益于病人的方式进行。

第二章心理动力学治疗如何发生作用

主要观点:

治疗作用原理是试图解释心理治疗如何发生作用的理论。

心理动力学治疗中基本的治疗作用原理包括:

1、使无意识有意识化

2、支持薄弱的自我功能

自我功能包括冲动控制、内在和外在的刺激管理、承受焦虑和强烈情感的能力以及启动防御机制等。后有详述。

3、使发展再现生机

心理动力学治疗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补救的过程,在与治疗师的来往中能够催生新的成长和发展。包括:

(1)发展出思考自身和调控自尊的新方式

(2)发展出与他人交往的新方式

(3)发展出更灵活、更具适应性的应对机制

无意识与无意识的意识化

无意识:

1、存在于意识之外的思想和情感能够对人们产生影响,具有驱动作用,通常会使人们形成习惯化但却是非适应性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2、将这些思想和情感有意识化能够起到治疗效果之类的基本观点仍是心理动力学治疗的主要信条。

无意识有意识化的治疗作用

1、挑破脓包。禁闭的思想和情感是有害的,释放可以起到疏导作用,这是观点之一。

2、阻止黑暗中的繁衍。如果不意识化就会在黑暗中繁衍成巨大的邪恶,如黑暗中的阴影,开灯看清即会安然无事。

3、更好地了解自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出决定。意识化以后将能更好地控制和驾驭它们。

第二部分评估

引言

主要观点:

心理动力学治疗有四个基本阶段:

1、评估。做出评价。

2、引入(开始)。开始治疗:包括建立治疗、与病人结成同盟、设立目标,以及帮助病人学会利用治疗。

3、中间阶段。治疗的主要工作时段,双方主要目标是为了治疗通力合作。

4、终止。结束治疗:包括巩固目标,回顾治疗过程,真实评价发生的改变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改变;有必要的话,做出未来的治疗计划以及告别。

评估阶段的两个主要目标:

1、收集病人的信息,以了解病例的概况并提出建议

2、与病人建立关系,并奠定治疗的基调

第三章创设安全的环境并开始评估

主要观点:

所有的心理动力学治疗都始于评估阶段。根据治疗和设置的类型,一般需要1——4次面谈。在这个阶段中,治疗师应该:

1、为病人畅所欲言创设安全的环境。

方式:

(1)站在共情、无指责的立场上

(2)注意个体的身体舒适度

(3)强调保密性

(4)表示理解

(5)设置框架和边界

(6)专业且周到

2、以开放式问题开始,力图查出病人的首要诉求。

3、彻底清查病人的既往精神病史,以及发展史。

目前的病史;

既往的病史;

发展史(遗传史)或个人史。

4、评价。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多轴诊断

——自我功能,包括特征性的防御机制

——超我功能

——优势与劣势

评估的项目涉及:DSM诊断;病史;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心理觉察;自我反思能力;问题的优先级;动机;资源与社会背景。

第四章评价自我功能

主要观点:

自我功能是指人们管理内在心理活动及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方式。

自我功能包括现实检验力、判断力、人际关系能力、刺激管理、感情或焦虑承受力、冲动控制、娱乐能力、自我意识、自尊管理、认知功能以及防御机制。自我功能是不断变化的。

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人们利用这些机制来抵抗令他们感到崩溃或无法忍受的不安的思想和感情。

超我功能主要管理内疚感,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估对象。

评估自我功能对于确定以下事项非常重要:

(1)什么类型的心理治疗最有帮助。

(2)揭露无意识内容是否能够帮助病人。

(3)支持其自我功能是否能够帮助病人。

想要揭露无意识内容对病人起到帮助作用,病人的自我力量必须足够强大,这样才能在治疗中鼓舞他们,抵制退缩,接受现实检验并推广到外部的生活中。发现薄弱的自我功能都是选择自我支持技术的指标。

适应较低的防御机制:

皆为基于分裂的防御机制。

分裂;投射;投射性认同(当一个人将一种情感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并且随后在与他的的交往中让他体验到这种被投射的情感时,此认同就出现了);病态理想化和贬低化;否认;解离(通过切断自我与当下现实之间的联系);行动宣泄;退化。

适应性较高的防御机制:

都是基于压抑的防御机制。可分为压抑情感和压抑思想。

情感隔离;理智化;合理化;替代;躯体化;撤销;反向形成;认同(如果你不能打败他们就加入他们);过度情绪化(情绪保留在意识之中,与情感隔离和理智化相反,强烈的感情可以取代被压抑的思想);外化(将内在的冲突感觉成外在的冲突);性欲化;压抑;转向自身。

适应性最高的防御机制:

幽默;利他主义;升华;抑制。

第五章治疗规划:问题——个人——目标——资源模型主要观点:

当我们对病人进行了评估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问题——个人——目标——资源模型制定治疗规划。

1、问题:问题是什么?如何排列它们的优先顺序?

2、个人:这个人的一般功能水平如何?他的自我功能水平如何?他常用的典型防御机制是什么?超我功能如何?他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3、目标:这个人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你认为他需要得到哪方面的帮助?

4、资源:为了达成目标,有哪些可用的资源?

第六章心理动力学治疗的适应症

主要观点:

评估阶段的最后一个部分是提出治疗建议。

我们利用问题——个人——目标——资源模型来制订初始规划,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治疗建议。

问题——心理动力学特别适用于:

——看起来由无意识因素引起的问题

下面几种诉求内容通常标志着无意识因素在起作用:

——我很迷惘;——我的生活很好,除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总是~~。

——心理功能薄弱或不稳定

以支持为主的心理动力学治疗可以适用于:

——新近确诊患有医学疾病;——社会关系剧变;——其他危机;——揭露式治疗期间的应激阶段;——还有自我长期薄弱的人,例如:缺乏心理觉察或求知欲;焦虑承受力差,挫折承受力差,情感管理困难,强烈的分离焦虑;缺乏信任或有问题的人际关系史;冲动控制能力差;慢性精神病、心境或焦虑障碍;慢性身体疾病。

个人——自我功能的基本水平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主要使用揭露技术还是支持技术。

目标——长期和短期目标都要在心理动力学治疗的适用范围之内。

在心理动力学治疗中确立适当的目标可以改善:

自我知觉和自尊管理;人际关系;应对内外刺激的个性化方式;自我功能。

资源——必要的资源包括时间和金钱,还要具备有空闲的接受过相关训练的心理健康专家。

实证研究显示,心理动力学对于精神病理学的许多病症疗效都很好。

第三部分开始治疗

引言

主要观点:

心理动力学治疗的开始也被称为接纳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目标有:

——讨论治疗建议及其备选方案以获得知情同意

——设定治疗目标

——设置框架

——设置边界

——发展治疗同盟

在这一阶段,以及整个治疗过程中,以共情的心倾听和关注病人对治疗师的情感以及治疗师对病人的情感,是理解病人的重要工具。

心理动力学治疗一开始可能也会涉及药物治疗。

了解两种治疗共同作用的方式,对于治疗的开始及全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七章知情同意与设定目标

主要观点:在开始动力学治疗之前,治疗师和病人应该:

——讨论治疗建议及其备选方案以获得知情同意;

——讨论和设定治疗的现实目标。

第八章设置框架和边界

主要观点:

设置框架对任何类型的心理治疗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为病人的治疗工作划定了边界和安全的环境。它还为治疗期间治疗师和病人之间的互动制订了治疗契约和规则。设置框架必须在治疗开始时主动做好。心理治疗的框架包括:

——角色:为病人和治疗师设定角色、责任和适当的行为;

——时间:如果开始治疗,那么每次面谈的时间有多长,整个治疗过程持续的时间有多长

——环境:治疗在哪里进行

——费用:治疗如何收费以及病人自付多少

——联系方式:紧急情况下如何找到治疗师或者做后勤工作的人——发生紧急事件时如何应付

——保密规定

——督导和与实习医师有关的其他事项

边界可以定义为适当行为的界限。

边界超出是框架的良性偏离,对治疗和病人有益无害。

边界侵犯是一种明显的对病人有害的框架偏离。

避免边界侵犯的最好方法是:

主动与病人一起设置框架;

进行治疗时使用一般方法,不要随着病人而改变;

当你对边界有疑问时请教督导或同事。

第九章发展治疗同盟

主要观点:

治疗同盟是病人与治疗师之间的信任关系,并使他们在一起更有效地工作。有时也称为工作同盟。研究显示,治疗同盟的状态是心理治疗的最佳预测指标。治疗师必须积极地培养治疗同盟,通过展现:——兴趣;——共情;——理解。

第十章治疗的中立

主要观点:

治疗的中立是治疗师不带强烈评判或偏见地倾听和回应病人的能力。一般地,治疗的中立概念还涉及治疗师对病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保持相同距离的能力。

治疗的中立对治疗师来说不总是适当的立场。当病人有下列情况时,治疗师需要站在非中立的立场。

——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潜在可能时;

——物质滥用时;

——参与高危险的性行为时;

——拒绝药物治疗时;

——违反心理治疗的框架时。

治疗中的禁欲是指治疗师在治疗时控制自己的需要和欲望的能力。作为一名治疗师,无论治疗中的中立还是治疗禁欲,都不意味着需要压抑我们自己的人格或者采取一种麻木的态度。

第十一章进行心理治疗面谈:决定时长和频率主要观点:

每次面谈都可分为开始、中间和结束。

面谈的每个部分都有其特点和目标,指导着我们的行动和语言。

治疗师的工作是温和地为面谈塑造和发展话题。

面谈从初次见面开始,可能发生在候诊室,而在病人离开房间时结束——来去都是面谈过程的一部分,我们要根据对治疗的评估和设想来决定面谈的时长和频率。

治疗阶段被称为接纳阶段、中间阶段和终止阶段。

第十二章病人对我们的感觉及我们对病人的感觉主要观点:

在心理动力学治疗中,我们有兴趣知道和理解:

——病人对我们的感觉;

——我们对病人的感觉。

这些感觉无所不在,并且对治疗非常重要。

当我们开始心理动力学治疗时,认清这两方面的情感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在对病人的工作中利用它们。认清和管理我们对病人的感觉的过程称为自我反思。

第十三章共情式倾听

主要观点:

共情是认识和理解他人心理和情绪状态的能力。有时,我们也称之为“换位思考”的能力。

共情式倾听是指为了理解他人如何感知其世界而倾听。

注意我们对病人的情绪反应是共情式倾听的关键。

在心理动力学治疗中,为了最好地理解病人,我们既要倾听病人的观点,又要倾听我们自己的观点。

第十四章寻找含意

主要观点:

开始以心理动力学角度思考,意味着开始思考病人言语和行为的无意识含意。

通过以下方面,我们可以了解病人的言语和行为背后潜在的含义:

——病人做事和说话原本的特点

——他们的言行与表现出来的情感的不一致

——我们对他们言行的反应

发现病人言语或行为潜在的含意不要求我们和病人进行讨论。是否对病人有帮助全凭我们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并依此做出选择。

第十五章药物治疗

主要观点:

在我们身为心理动力学治疗师的工作中,当评价和治疗病人时我们会变换使用不同的病例模型和治疗行动。举例来说,我们需要思考在某一时刻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能最好地解决病人的问题。

开处方和进行药物治疗对病人和治疗师都具有心理学意义。

当进行心理动力学治疗的病人同时也在接受治疗精神病的药物治疗时,治疗师有时也会开处方,有时也会成为独立的药剂师,每种情况都有不同的临床含义。

第四部分倾听、反思、干预

引言

主要观点:

心理动力学治疗的基本技术可以分为三步骤:

——倾听

——反思

——干预

主要观点

根据我们倾听对象的不同,倾听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界定三种模式的倾听:

1、环绕式倾听

2、过滤式倾听

3、对焦式倾听

身为动力学治疗师,在倾听病人时,要学会在倾听的这些模式之间变换自如。

在心理动力学治疗中,还有特殊类型的事情需要我们学会去听。

当我们倾听话语时,我们也要注意听一个人讲话的语调、音调、音量和音质以及这些改变的方式。这些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病人的情感以及无意识内容。

我们听什么:

无声之处;言辞之外;模式;否定和双重否定;被动的话语;节点。

要听的重要内容包括:情感;自由联想或阻抗;移情;防御机制;无意识幻想;梦境(第五部分将细论)。

主要观点:

一旦我们听到了病人的声音和沉默,我们就要加工这些资料以理解其含意。我们称这种多层次加工为“反思”,反思帮助我们决定如何将倾听对焦以及什么时候进行干预。

无论我们用揭露技术还是支持技术,我们都想要点评最接近病人有意识心灵的内容,并且他当时能够听进去并有效利用。

为了理解什么是最接近病人有意识的心灵,我们可以使用三选择原则:

1、由浅入深;

2、跟着感觉走;

3、注意反移情。

为了理解病人当下听从或利用我们所说的话的能力,我们可以使用“三准备原则”:

1、评价治疗同盟的状态;

2、评价治疗的阶段;

3、评价当前的自我功能。

我们还要小心地使用以下信息来帮助我们了解病人的心灵中以及治疗关系中发生了什么事:

1、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病人的病史信息;

2、我们自己的临床经验;

3、我们的理论和技术知识。

当我们初学心理治疗时,反思可能是有意识的,但是很快就会变得程序化。

主要观点:

干预是指我们要对病人说一些话。

在心理动力学治疗中,我们使用许多不同类型的干预手段。在治疗中,我们根据特定病人在特定时刻的主要治疗目标选择干预方法。

在心理动力学治疗中,有三种类型的干预方法:

——基础性。

基础性干预的使用无关乎目标。它们用于所有的心理动力学治疗。它们包括:

指导和心理教育;

问题;

信息;

共情的话语;

要求联想;

沉默。

——支持性。

支持性干预是为了支持由缺陷或薄弱的自我功能而设计的。我们有两种基本方式来支持自我功能:

给病人提供在当下无法给予自己的东西(提供)。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以下是关于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 "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 ·

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 ·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经典理论口诀汇总

【教育学】 第一章 ?社会属性:社会永历立 ?教育起源: 1.生物起源说:本能生利息 2.心里起源说:心理仿梦露(新房美梦) 3.劳动起源说:米凯爱劳动 ?教育内容:三四五六七(三科四学、四书五经、六艺、七艺、七技) ?近代教育的特点:公义世法,系统出轨 ?二十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全民多现身 第二章 ?董仲舒:三个三(对贤良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兴太学以养士; 性三品说;三纲五常) ?朱子读书法:熏熟了,嘘一下切着吃 ?教育学创立阶段:培根首提出,夸美来实现,康德首讲授,赫尔来规范。?洛克:洛克在白板上画了一副绅士的漫画(绅士洛克画白板) ?夸美纽斯:夸的独立搬大泛(夸的独立与大泛,班级百科寻自然) ?卢梭:卢的爱尔很自然 ?赫尔巴特:一二三四 ?杜威:一三四五 ?发展阶段:木有掌握目标,哪能发现结构,高度赞发展,瓦根找范例,全面和谐好斯基,把半世纪最优化

第三章 ?内法论:内人得了四个儿子 ?外铄论:外婆寻找落花生(外出寻找落花生) ?不平衡性: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 第四章 ?学生文化的特征:多多非过了不(互补性)可 第五章 ?教育目的理论:社会本位论:图图的耳朵(社会恐吓柏拉涂);个人本位论:罗斯福的梭儿(罗嗦一路无人陪;尔泰爱罗嗦)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提速个性创两全 第六章 ?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人颁布、鬼执行、丑男女、长期嘘美国 ?义务教育的特点:强普免;义务教育课程的特点:普基发;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强普基 第七章 ?学生的义务:三遵守一学习(三遵守一努力) ?传言(研究者)教(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授(授业解惑)的朋友有事(示范者)儿

心理动力学基本概念

心理动力学基本概念 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 心理动力学的历史根源源于十九世纪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无意识和本能所决定的,这样的因素贯穿于心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本能包括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所有这些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在这里,人的精神健康是可以被了解的,人的行为经常会被无意识的因素控制,童年的成长经验对成年人的性格有深远的影响。 本我:生物成分,人格的原始系统,基于本能,由无意识所决定,遵循快乐原则。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自我:心理成分,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象征的是理想,是一种内化。它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良心,即界定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二是自我的理想,即规定什么事应该做的。 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如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现障碍,人格就会失调。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 精神分析的主要目标是加强自我的功能,使自我独立于超我的严格考虑,增强它处理本我所压抑或隐藏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不是一种静态的能量系统,而是一种动态的能量系统,它一旦形成,便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与发展之中。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来自本能,即人的欲望与冲动。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储藏库。它通过反射活动和愿望满足来释放能量。在本我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会遇到自我和超我的阻力,如果本能冲破阻力,自我的理性活动过程便遭受破坏,如果冲破受挫,本我的能量就转化为自我和超我活动的原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无论是个体的成长发育,还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都是自我逐渐征服本我、打破本我“自恋”状态的过程。正是由于自我对心理能量的充分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形成新的对象性发泄作用,使人们能够将满足本能之外的能量用来发展人的心理过程,使能量从本我的非理性心理过程转化为理性心理过程。超我的自我理想和良心具有奖励和奖励机制,它把能量投入到对理想的能量发泄作用上。概括地说,心理能量通过求同机制由本我进入自我、再进入超我,心理能量同样遵循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它在人格中的不同分布状态决定着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本质。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前意识和潜意识又可合称为无意识。 意识(conscious),就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即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到的想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作者:洪恩教育IQ365商城时间:2009-08-11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本文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10个经典实验。对于熟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人来说,看看不同的观点,也是一件好事。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本文是这十篇的索引,希望各位看官多提建议、多多支持。 开始翻译的时候,我没想过一下子把10篇都翻译出来。之后有个网友留言,说自己是个孩子的爸爸,希望我能将这个系列进行到底。其实本来上开始在yeeyan上发表翻译是想给自己找个事情做,转移一下注意力。没想到,却真的可能对某些人有帮助。这位爸爸的支持,让我下决心在新年之前把这十篇都翻译出来,也算是送给大家的新年礼物。 一、婴儿早期记忆 想想看,如果我们真的记得从出生开始的所有事情,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吧——幸亏忘的比记得多得多。本文介绍了一个60年代关于儿童记忆的实验。与我们的common sense有出入,小孩儿很早就能记住事情。 很久很久以前,虽然现在看起来已模糊不清,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咯咯笑、大哭、大笑、探索、摔倒,我们对于刚刚起步的这条旅途几乎一无所知。

除非遭遇不幸,在生命最初的几年中,我们产生了记忆、语言、自我意识、记忆认知、社会和情绪能力。我们向着未来的自己走出了最初的几步。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就像了解自己的历史可以对未来有所借鉴,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 这篇及以后几篇将介绍儿童心理学几个重要领域中的10个经典研究。每个实验都是我们自己这个拼图中的一块,细细品味任何一个实验,都将提醒我们,现在看来浑然天成的事情曾经是多么复杂。 婴儿从很早就有记忆 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可能记得2到4岁之前的任何事情。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能记住那之前的事——可能甚至能追溯至出生之前。“儿童期失忆”可不好研究,因为我们很难证明成人最早的记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不过心理学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通过一系列经典实验来检查幼年的记忆形成。如果真的很早就有记忆,那么从理论上成人当然可能记住很早期的经历。 一踢脚就有声 上世纪六十年代,Carolyn Rovee-Collier(现任职于Rutgers大学)教授和同事们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以了解婴儿记忆的机制。这种方式提供了关于婴儿记忆何时、如何发展的重要证据。 在他们的实验中,Rovee & Rovee让9-12周大的婴儿舒适地躺在家中的摇篮中,向上看着一个色彩鲜艳的木头旋转风铃。

心理学各理论流派的比较

心理学各流派的比较 一、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古希腊哲学思想中有两个主要的问题,一个是世界的本原,一个是认识论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认识经历了:泰勒士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学及其关系;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恩培多克勒认为万物是由土、水、火、空气组成的;德谟克利特则继承并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论,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可见,人们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具体的物体发展到无法看到的物质。而随着人们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哲学家开始从注意自然问题转到关心人事问题上来了,尤其是认识和道德问题,而在德谟克利特之前的哲学家大多认为唯有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万物的规律,承认理性的真实性,否认感觉的可靠性,这是理性主义的开始。从德谟克利特之后,普罗泰哥拉是古希腊第一位“智者”,他主张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认为没有不变的、持久的真理,没有神认可的法律,没有永恒的价值法规。事物的尺度不是上帝或抽象的科学真理,而是人类的需要和对幸福的探求,这种观点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重要的。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人的理性中所固有的,教育的作用是把知识引出来,并根据此提出了产婆术,苏格拉底的这种观点被柏拉图发展为理念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柏拉图认为世界本体是由理念构成的,世界万物都是理念派生出来的,只有理念是唯一真实可靠的东西。柏拉图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把心理分为理性、意气和情欲。理性是最高级的灵魂,相当于哲学王的灵魂;意气指向赢得荣誉和光荣,位于胸部,相当于武士的灵魂而情欲与肉体的快乐位于腹部,相当于劳动者的灵魂。这是心理学史上最早的知情意的心理现象三分法。他提出理念回忆说,认为学习是为了回忆已有的知识,并提出联想的观点促进学习。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质料和形式构成,质料是具有可能性的原料,必须取得一定的形式,其可能性才能实现,这种质料形式论是唯物论的思想,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是被动的,形式是积极的,这是唯心论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除了认识功能,还具有动求功能。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方心理学思想产生的故乡,是现代心理学形成的源头。这一时期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灵魂是什么,把灵魂及其活动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围绕这个问题,思想家们引申出心身关系、心理过程等一系列不同问题的争论,同时奠定了中世纪的灵魂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思想受到宗教的影响,哲学成为了神学的婢女,以灵魂的官能心理学为主要特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和阿圭那。奥古斯丁认为记忆、理智和意志三者是灵魂的主要官能,但他强调意志的作用,三者在经验上形成了统一体。这一思想是官能心理学思想的起源。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从古代讨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心灵捕手中威尔的心理动力学分析完整版

心灵捕手中威尔的心理 动力学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内容摘要:美国影片《心灵捕手》讲述的是一位虽然天才却是个问题少年的人物威尔,在心理医生肖恩的帮助下,重获新生的故事。影片以细腻温婉的手法展现了自恋性人格威尔心理疗愈的历程,本文着墨于威尔行为和情感的分析,尝试以心理动力学的思路描述威尔的身份弥散、亲密障碍、命运重复。电影很好的展现了对于缺陷性人格,如何建立他们的意义感、身份感、关联感。 关键词:《心灵捕手》心理动力学威尔分析 美国影片《心灵捕手》讲述的是一位天才般的人物威尔,他才华横溢,却叛逆不羁,愤世嫉俗,常常打架滋事,举止放荡,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年。电影婉约细腻地着墨于威尔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受创的心灵被揭示和重构的过程。面对桀骜不驯的威尔,心理医生肖恩就像一个机敏的猎手,用真诚的态度,巧妙的自我揭露,娴熟的咨询技巧,当然,重要的是用爱让威尔打开心扉,找到了威尔心理问题的症结。最终帮助威尔找到自我,走出童年阴影,尝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开启新的生活。本文的着眼点不在于心理咨询的技巧和过程,而是威尔心理动力学的描述。 一.故事简介 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在系里的公告栏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的那些杰出的学生可以解答,而事实上无人能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年轻的清洁工却在下课打扫时轻易解开了这道数学难题。数学教授在找不到解题人后,又出了一道更难的题目,决意要找到这个数学天才。 原来这个可能是下一世纪的爱因斯坦的年轻人叫威尔,聪明绝顶却桀骜不拘,并因为打架被少年法庭宣判送进了少年监护所。最后经过数学教授的保释并向法官求情,才让他免受牢狱之灾。虽然教授希望威尔能够重拾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安排威尔接受专门的心理辅导。但是威尔并不理会教授的用心良苦,请来的心理咨询专家反被这个毛头小伙子洞悉心理,并遭致羞辱,纷纷宣告威尔已“无药可救”。 数学教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学同学及好友——肖恩,一位心理咨询师,希望由他来辅导这个前途岌岌可危的年轻人。不同于威尔以前的心理咨询师,肖恩更加平等、尊重人性,也更加坦诚,最终,威尔卸下了防御,找到了真爱。 《心灵捕手》以一种新颖独特的手法,细腻地展现了心理咨询疗愈的过程,男主角病态人格的呈现,心理过程的变化,以及咨询中移情-反移情的对峙,均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心理动力学的界定 心理动力学是指深受精神分析理论与知识所影响的一种取向。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建,强调无意识的心理生命,无意识是一个储存库,包括动力上被潜抑而无法觉察的内容,分析的途径,就是把无意识的内容意识化。1923年,结构理论引入,包括自我、本我、超我,使弗洛伊德理论变得更为复杂。此结构理论带来的是无意识的冲突理论,通常以内在冲突的结果来解释心理现象的理论模型。之后,克莱茵创立的客体关系理论和科胡特创立的自体心理学对经典精神分析进行了整合和补充。他们放弃驱力理论,更加强调关系对自体形成的影响。 心理动力学取向至少包含了四个广泛的精神分析理论框架:1、从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衍生而来的自我心理学;2、从梅兰妮·克莱因与其他英国学派成员(包括费尔贝恩、温尼科特与巴林特)的着作所衍生而来的客体关系理论;3、源于汉斯·科胡特及其后许多贡献者的自体心理学;4、鲍比的依附理论。 三.对威尔心理动力学的分析 威尔是一个略带自恋倾向的人格障碍患者。自体表象呈现出两极化:特殊、理想化与贬低、卑微;冲动的控制力较差,脑子里想到什么,立马就行动;缺乏同理心,亲密关系障碍。防御机制比较原始,包括分裂、投射性认同。 在鲍比的依附理论中,强调亲附对象不仅是在身体上可以靠近,更强调心理的呈现,如情感的可获得性。科胡特的镜映,即由母亲的眼神所传递的内容,以及温尼科特的抱持的环境等概念均暗示环境的影响。由此,精神分析扩展了病理学的范畴,病理性不只是结构内的冲突,也包括系统内的缺失,如自我的缺陷,身份弥散,缺乏客体恒常性,分裂等,也就是说,自我结构的发展已经损坏。对于威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 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罪犯”没用多长时间,就承认了“看守”的权威地位,或者说,模拟看守调整自己,进入了新的权威角色之中。特别是在实验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进行反抗的企图之后,“罪犯”们的反应就更加消极了。不管“看守”吩咐什么,“罪犯”都唯命是从。事实上,“罪犯”们开始相信,正如“看守”所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而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都作出过虐待“罪犯”的事情。例如,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另一位“看守”补充说,“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他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在我们的命令面前,他们相对而泣。他们没有把这些只是当作一次实验,一切好像是真的,尽管他们还在尽力保持自己原来的身份,但我们总是向他们表明我们才是上司,这使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 这次模拟实验相当成功地证明了个体学习一种新角色是多么迅速。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病态反应,在实验进行了6天之后,研究人员就不得不终止了实验。

心理学经典书籍(完全免费)

“心理学史” 《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言流畅、说理明快,尤其适合本科生读,不过国内翻译的版本比较老,好象是根据第三版翻译的,这本书在美国直到现在还在修订出版,最新版本的是2004年的) 《心理学史》[苏] 米哈伊尔.雅罗舍夫斯基上海译文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人民教育出版社(体系明晰,涵盖较广,内容相对较新,不过由于是编著,全书各章的写作风格难于统一。若欲了解最新发展,郭本禹《当代心理学新进展》可以一看;另外,高觉敷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新发展》较有理论深度,虽然体系稍微有点乱) 《心理学史导论》[美]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值得一看) 《心理学史》[美]黎黑浙江教育出版社(是一本较有特色的心理学史著作,被列为心理学史著作“新史”的范畴,是国际影响较大的著作) “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教授胡寄南,在他生命的晚年,也为有志于心理学研究的学生开出了18种普通心理学书目。 如《普通心理学》曹日昌 《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文化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苏] E.C 库兹明,B.E 谢苗诺夫卢盛忠译杭州大学心理系 《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广东教育出版社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 最近新出版的是《心理与教育研究法》董奇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文集》(1-8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 《释梦》商务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 《少女杜拉的故事》 《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与文明》 《精神分析纲要》安徽文艺出版社 《论文学与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论文明》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 《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摩西与一神教》三联书店 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 《精神分析入门》(极好)查尔斯?布伦纳杨华渝等译北京出版社《精神分析治疗指南》罗伯特?尼萨诺著杨华渝译北京出版社《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好)奥兹本著董秋斯译三联书店 《生与死的对抗》诺尔曼?布朗著冯川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心灵的激情》上下欧文?斯通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自杀的精神动力学

自杀的精神动力学(一)——济南心理咨询 虽然许多精神疾病最后都可能以自杀的悲剧收场,一般说来,和自杀关联性最高的还是感性疾患,因此这个议题在本章讨论。在正式开始动力观点的探讨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决定自杀这个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横跨了生物与心理两大局面。心理治疗实务中所点滴累积的精神动力观点,就病因学上来说,或许是神经化学因素的次发现象,因此除了心理治疗取向的尝试,各种生物性的治疗方法也要积极运用,因为对许多个案来说,仅仅只有心理治疗恐怕是不够的。在一个比较疗效的研究里,单只接受心理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其治疗反应率低到只有16%,反之同时接受药物治疗和电击治疗的患者,结果分别是83%与86%,拯救个案的性命远比死抱着单一的治疗取向,维护理论的纯正性要来得重要。 不论是自杀的行为或意念,都和人类各种思想行为一般,遵循多元决定论的原则。自杀的动机非常复杂而多元,而且往往模糊难辨,因此临床工作者必须要仔细倾听每个个案所说的话,特别留意其中的移情——反移情发展,最后才能推敲出埋藏其中的动力内涵。 弗洛伊德对自杀所作的精神动力诠释与他抑郁症的理论息息相关。他假定,自我只有在把自己当作客体的情况下才能够杀死自己,所以他假设自杀是一种被置换的谋杀——也就是说,意图毁灭内在客体的欲望被导向自身。稍晚发展出结构模式之后,他修正原有的理论,认为自杀是残虐超我对自我的加害。卡尔.梅宁哲对于自杀的看法则比较复杂,他认为自杀行动的背后至少有三个欲望作为动机,分别是

想要杀人、想要被杀以及想要死的希冀,其中杀人的欲望并不只是针对内在客体而已,过去的临床经验一再证实,自杀往往是为了摧毁存活者的生活,对很多个案来说,自杀是唯一能够满足复仇欲望的手段,例如个案的配偶就经常沦为复仇的“标靶”。 在自杀个案的客体关系中,残酷的虐待者与被凌虐的受害者是不断重复上演的戏码,就如同前面提过的例子一样,内在客体不断地进行迫害,使个案陷入惨境;反过来说,在某些案例里,个案可能会以为这个戏码的结局唯有透过自杀而臣服于加害者。曾经有人把这样的内在客体比喻为“隐身的刽子手”。 在某些个案身上,攻击性在自杀动机中所扮演的角色未必那样执着。费尼切尔曾经提出,自杀可能是为了要实现团圆的欲望,个案可能满怀欣喜地想要和失落的所爱奇迹般的重逢,或者是要和那个慈爱的超我形象作自恋式的融合;客体的失落往往是自杀背后的原因,许多个案都透露出对失落客体的依赖与怀念。从某个角度来说,自杀也可以是一种退行性欲望,希冀与失落的母体重聚。1978年由琼斯教士所带领、发生于圭亚那的集体自杀事件中。他开枪击中自己头部之前吐出最后几个字便是“妈妈......妈妈......。”自杀行为经常包含病态性的哀悼,特别是在自杀行为发生在亲密他者的忌日时。研究已经证实自杀行为与父母亲忌日间的关系具有统计上的意义。当一个人的自尊与自我统整形都必须要依赖于失落客体之间的依附关系时,除了自杀,恐怕也没有第二条路可以恢复自我的统整。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1霍桑实验: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 1927年梅奥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从1927~1932年, 他们以"继电器装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明实验。 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1928~1932年中,又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大。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升。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研究者没有考虑工人的阶级觉悟、工会的作用以及其他厂外力量对职工态度的影响。 2."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

心理动力学取向案例报告模板

心理动力学取向案例报告模板 身份信息、治疗信息、问题呈现、主诉目标、促发事件、问题历史、先前治疗经历、家庭信息、重大经历、个案概念化、治疗过程、移情/反移情、会谈记录、自我反思 1.身份信息:性别、年龄、职业、婚恋状态、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种族、生活状态、居住状态、初始和大体的外貌、举止、感官印象。求助方式和求助原因(可与治疗信息合并)。 2.治疗信息:求助方式、转介过程、最初联系、求助原因(简略)、治疗设置,包括场所、频率、时长、费用、方式、总次数、是否在接受其他疗法、是否接受督导。 3.问题呈现:当下和近期的客观和主观上的症状和主诉,及其给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视角可包括:来访者、家属、转介人、医疗记录。其他来源的明确精神科诊断、躯体医疗问题。 4.主诉目标:来访者在治疗初始访谈阶段明确提出的目标。 5.促发事件:从时间顺序上和理论框架上有可能触发本次问题和症状的事件。可以包括当下所面临的的诸多方面持续的压力情境,包括家庭、职业、法律、经济、学业、健康等(可归于问题历史也可作为问题背景)

6.问题历史:当下的问题和症状在以往的最初呈现和随后的演变,和每一次发作。也可以包括当下的压力应激因素及其在历史上的呈现和发展。其他可能相关的精神心理问题的历史。与当下问题和症状相似的精神科治疗历史。 7.先前治疗经历:以往接受心理治疗的经历和治疗信息,尤其是治疗关系的体验、看法和治疗效果。跟精神科医生和其他临床工作者的接触体验。 8.家庭信息:当下的重要人际关系,尤其是共同居住的亲属和直系亲属,当下的居住环境。原生家庭中跟父母、养育者和同伴的关系体验。对于所涉及人物的身份信息和性格特征的描述、与他们的关系体验,人物之间的关系。 9.重大经历:成长和发展历史、重要经历,尤其是涉及原生家庭但未归于家庭信息的早年经历。可包括学业、职业的发展史。创伤性事件。 10.个案概念化:动力学个案概念化。精神分析性诊断和评估、防御机制、预后、治疗方案、治疗目标、力量品质、弱点、支持保护系统、生物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危险评估。个案概念化可能涉及的理论知识。 11.治疗过程:截止到报告完成日期的先前治疗工作的描述和总结,包括阶段性工作的焦点、困境、干预、响应(尤其是新的领悟和行为还有症状的变化)、治疗关系、转折点、反思、事后理解、来访者的生活发展、活化。(不易过长,需

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应用

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应用 ——上海大学社会学研究生班温广救 一、背景: 心理学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涉及最广泛的主题,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社会中的为人处事,还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都离不开心理学,都需要懂点心理学。所以说我对心理学可谓是既有兴趣又有些神秘的感觉,可能是过去对心理学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像学了心理学就会知道别人心里面在想什么;心理学像一种魔法一样,但是通过马前锋教授给我们讲授的这几节课之后,我对心理学的概念、理论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而且萌发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想法,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中如何运用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 俗话说的好“知人知面不知心”,所以说人的外在行为是比较容易观测和推断的,但人的内在心理就很难把握。的确,与人相处,贵在知心。心理学正是这样一门认识“心”的学问,心理学研究人的各种心理现象,范围很广,如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如人的需要、动机、意志、情感、兴趣、技能等等。一百多年以来,心理学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形成了科学的知识体系。这些研究成果,就像灯搭一样,指引着我们去探索人心得奥秘。 二、心理学的理论、概念: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2、登门槛效应的理论:在你请求别人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上称之为“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3、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理论: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

心理学经典实验

实验1 心理旋转实验Cooper & Shepard,1973 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作为实验材料,如R,J,2,5。将材料取正面或反面以及每面六中不同的倾斜角度随机呈现给被试,让其判断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并在反应之后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不同旋转角度的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 结论:辨认图形时首先将倾斜不同角度的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直至正立位置,然后再进行辨认,这就造成了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 实验2 短时信息编码实验 Posner,1972 实验安排两种材料:一种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Aa。并安排同时呈现和继时呈现两种模式,而继时呈现有多种时间间隔。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同时呈现时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小于形异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继时呈现时,随着两个字母呈现间隔增加,形同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间急剧增加;而形异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变化不大。 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先时视觉,而后逐渐过渡为听觉编码。 实验3 反应时相加因素法实验 Sternberg,? 让被试先看1至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要求被试判定该数字刚才是否识记过,按键反应,并记下反应时间。 结果:识记集合的大小,反应的肯定或否定、测试项目等因素分别独立作用于反应时间结论:短时记忆提取反应过程包括四个独立阶段,即刺激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应组织 实验4 开窗实验 Hockey,1981 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其中字母和最后的数字由被试自行控制相继呈现。要求被试将字母按照后面数字转换为字母表上对应数字之后的那个字母,比如“KENC+4”,先呈现“四个字母+4”,然后被试每按键后出现一个字母,他要出声进行转换“L-M-N-O”,然后按键出现下一个字母……,直至四个字母都出现,再进行一次总回答“OIRG” 结果:获得的12个数据可明显看出此字母转换作业的不同加工阶段 结论:作业分为三个阶段 a.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 b.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用的总时间 c.储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 实验5 音笼实验 Pierce & Young,1928 让被试戴上眼罩坐在隔音房间的音笼内,音笼内各点到被试头部保持同样距离,随即在各个方位呈现声音让被试报告声源方位,主试来记录报告是否正确。 结果:在被试头部中切面上声音最容易混淆 结论:双耳听觉差在听觉定向中起主要作用 实验6 锥体暗适应实验 Hecht,1921 整个实验在黑暗环境进行。被试坐在暗适应仪前,先在明灯环境刺激5分钟,然后关灯,逐级降低暗适应的按钮等级,同时让被试不断报告窗口内是否出现了视标,从而测量其阈限。若用红色视标,由于基本不能被棒体细胞所感知,所以可单独测量锥体暗适应曲线。如果用紫色视标,则可以测量棒体细胞的暗适应。 结果: 结论:两种视觉细胞的适应时间和速度有很大差别,锥体适应能力差,但速度快,棒体

第45讲:心理动力学取向的设置(2)

第45讲: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设置(2) 还有个极端的情况就是来访者连5分钟的自由联想的时间都不能坚持,特别是诊断接近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人,如果你在比较短的时间里面没有给他相应的现实的回应的话,他就可能会变得非常愤怒,他会拍桌子跟你说:我到你这儿来说这么多话,你一句话都不说,这跟我在家里面对墙壁说话有什么关系?而我在家里面对墙壁说话不需要花一分钱,但是在你这儿50分钟我要花那么多的钱,原来做心理医生就是不说话,这个钱也太好赚了一点,我以后也搞你这一行。大家可以听得出来,这是非常严厉的攻击,当然了在这种情况下,你也需要自己对病人的态度作出相应的调整,你需要给他做出有节制的对应的回应,但是你工作的方向还是尽可能让他多说话,而你保持尽可能的节制的态度。我们需要让病人记住他们到我们这儿来不是听我们教训,要我们告诉他们怎么样活着,他们到我们这儿来是他们需要敞开他们的内心,然后我们观看他们内心的风景,然后把我们看到的告诉他。 刚才讲到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来访者自动的做自由联想,治疗师只要保持均匀悬浮注意就可以了;跟这个完全相反的情况就是来访者不太可能在没有客体回应的情况下做自由联想,因为那个状况让他觉得非常恐惧,所以他们会要求治疗师连续做相应的回应,这个做自由联想的状态就可能会被干扰。不过这个需要说一下,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所谓的自由联想,所以在来访者做自由联想之后,他问你说:我刚才做的是不是自由联想的时候?你可以给你说:没关系,只有我们在做就可以,我不对你的自由联想是不是真正的自由做任何的评论。 当然了,还有一种中间的状况,我有一个来访者,一个30岁左右的男性,他每一次进来,我们坐下,他看我一眼说:我们开始吧。然后我就给他点一下头,他就开始自由联想,大约在自由联想到30分钟左右的时候,他看一下表说:曾医生,我们讨论一下吧!然后我就开始跟他就自由联想的内容做相应的讨论,这个当然也是一种比较好的状态。最后到了快要接近30次的时候,也许你和你的来访者制定的治疗目标已经达到了。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结束。心理治疗的结束跟心理治疗的开始一样是很严肃的内容,我们不可以在治疗目标达到之后,说结束就结束,我们一定要完成心理治疗设置所规定的30次咨询,这个跟看其他的医生真的是不一样。如果我们看其他的医生,你的症状消失之后,你就不需要再去见这个医生了,但是在做心理治疗的时候,即使这个病人的症状在不到30次的时候消失,你也需要完成这30次治疗,

人格的精神动力学理论

人格的精神动力学理论述评 【摘要】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和霍妮是精神动力学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们的理论观点对心理学、精神病学乃至整个社会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主要评述了他们各自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分析评价。 【关键词】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霍妮 在人格心理学领域,各种人格理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其中,精神动力学理论可谓一朵奇葩,对人格理论的发展、精神治疗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观念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将概述精神动力学领域的三巨头: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以及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霍妮的主要理论观点,并且对这些理论作一个总结和评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弗洛伊德是精神动力学理论的开山鼻祖,他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与精神治疗领域和人格发展心理学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弗洛伊德是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最深远影响的心理学家。以下将介绍他的主要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的起源 精神动力学理论起源于19世纪晚期。当时,人们对一种叫做歇斯底里症(hysteria)的心因性躯体疾病束手无策,歇斯底里症的患者会有生理症状,但是,却找不到明显的躯体方面的原因。当法国医生Jean Charcot证明自己可以在病人处于催眠状态时使用暗示法消除歇斯底里症状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弗洛伊德对这一发现非常好奇,于是,从维也纳专程赶往法国巴黎观摩Charcot的治疗演示。弗洛伊德深受鼓舞,回到维也纳之后,经过多番努力,终于创造了一种更为彻底的治疗歇斯底里症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精神分析法(psychoanalysis)或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tic theory)。精神分析法是指对于心理障碍的一系列治疗方法,而精神分析理论则是指弗洛伊德对于人格和心理障碍的理论解释。不过,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将这两个术语混淆使用。 无意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放在影响人格的至关重要的位置。无意识就是人们一般意识不到的那个心理成分,在人格结构中,无意识占去了很大比重,而为我们所熟悉的意识,只是人格结构的冰山一角。另外,弗洛伊德把容易进入意识,但一般而言又处于无意识状态的那部分叫做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无意识中包含着一些被压抑的记忆、情感以及来自本我的本能驱力。 无意识中的思想、感情和欲望虽然一般不为我们所知,但是,它们却常常以“伪装”的形式进入人的意识之中,这些形式可以是梦,也可以是某种精神症状或躯体症状。 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和超我不断地进行斗争,而自我则负责调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id)是原始的无意识储藏所,在此蓄积着我们人格的基本动机、驱力和本能欲望。在自我中,有两种重要的本能,即攻击欲和性欲,前者代表死亡本能,后者代表了生的本能。本我遵循的是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而不计行为后果,刚出生的婴儿,只有本我,而自我和超我则是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化逐步发展起来的。 超我是对人格中负责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监督管理者。超我所坚守的道德和价值观来源于父母和社会价值的内化。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根据父母和其它成人强加的规则形成一套内部规则,

自我防御机制及其在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自我防御机制及其在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徐州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张学良 防御机制的概念由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者弗洛伊德(1896)引入现代心理学,其主要观点是各种无意识的心理策略被用来防卫、曲解或掩盖不可接受的本能和想法,阻止它们进入意识。这个重要的观点已经被系统化地贯穿于弗洛伊德的各种理论中。弗洛伊德逐渐将压抑这一防御机制确定为精神分析的基石。然而,防御机制这一概念的完整形成和对其心理学根源和功能的探索是由他的一些追随者完成的。特别是佛洛依德的女儿安娜.佛洛依德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对她父亲的防御机制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延伸。20世纪后半期由其他精神分析家提出了其他的一些防御机制。当代精神病学家或临床心理学家,试图对防御机制进行分类,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作为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师,必须了解关于防御机制的相关知识,这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防御机制的概念与作用 1.1 定义防御至少有三种方法(Conte&Plutchik,1995;Paulhus等,1997)。在弗洛伊最早期的著作中,防御被定义为是一种阻止创伤事件记忆(如性侵犯)进入意识从而达到避免再次经历痛苦的方法。在弗洛伊德后期的结构模型中,防御被定义为一种心理策略,用于应对由不可接受的本能(由本我产生的性或攻击本能)和超我之间冲突引起的焦虑。因此,如果一个人体验到一种不可接受的性或攻击本能,那么这个人就会经受对这些本能的行为后果的焦虑,因为这些行为违背了超我的原则。违背了这些原则会导致内心(如内疚)和外在的忧虑,如生气和性或攻击行为带来的报复。防御机制正是用来调节和降低焦虑以及内心冲突引起的其他负性情绪体验。 客体关系理论、自我心理学和人际精神分析理论对防御的看法有一些不同。在这些理中,防御被看成是一种应对由两种不相容的需要引起的焦虑的方法。个体一方面希望表达不被照顾者、重要家庭成员或社会关系网所接受的自我的某些方面,但另一个方面又希望维持这些重要人物的支持,或保持由于遵从这些重要人物的禁令而形成的个体的内化形象。例如,一个年轻人很生他妈妈的气,他可能希望直接表达出他这种气愤,但是他又害怕受到妈妈的惩罚或自己感到内疚。如果他使用了不成熟的被动敌对行为的防御机制,那么他会通过做家务但是故意做得很慢或很差来调节他这种与内心冲突有关的消极情绪。如果他使用神经症防御机制,那么他会通过把对妈妈的气愤发在兄弟姐妹身上并打他们来处理这种内心冲突。如果他使用一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如升华),那么他可能在做完家务后踢足球,通过身体去释放这些与消极情绪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