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史

中外新闻史
中外新闻史

不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新闻传播在人类的生存活动中不可或缺。最早的新闻传播活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二、早期新闻传播活动混杂在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中

1、木铎

2、诏书、露布、悬书、揭帖等

3、史官的新闻传播活动

4、乐官的新闻传播活动【太师采风】

第二节中国古代报纸的出现和发展

邸报——小报——京报

一、邸报(朝廷官报)

(一)唐代进奏院状

1、什么是进奏院状,为什么叫进奏院状【设藩镇】

2、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原始状态报纸的国家

3、介绍世界现存两份最古老的进奏院状

与现代报纸相比有何不同

没有报头

非大众传播

写作保留文书特点

(二)宋代邸报

1、藩镇情报真正变成了朝廷官报。宋代邸报由唐代的代表地方官员立场和利益转变为

代表中央政府的立场和利益

2、名称变化:进奏院状报、邸报、朝报

3、管理制度严格【定本制度】:公元999年北宋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

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一直实施到南宋末年,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考的新闻检查制度。

(三)元代邸报发行存疑

历代文献中尚未发现元代报纸的记载

原因:1、体制不够健全

2、言禁比宋代严苛

(四)明清邸报廷存

变化:1、不设进奏院,代之以痛政司和六科

2、定抄制度进一步严格

二、小报(非法民报)

1、什么是小报: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2、为什么宋代会产生小报?“宋王朝历经320年,无一日安宁”

1)民族矛盾2)阶级矛盾3)新旧党矛盾

3、小报沿革——盛行南宋,隐现元明清

4、为什么小报禁而不绝?

1)引人注目的内容(官报没有而又为社会所需)

2)及时便捷的传播

三、京报(合法民报)

1、京报产生于明代中期,盛行于清代

16世纪中期,经济发展,人们对新闻需求迫切

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设立报房,翻印部分邸报,公开发售

清代正式命名为《京报》,并得以盛行。

2、京报与邸报的差异

京报内容基本是邸报的翻版。但京报对大臣奏折有一定的选择权

京报形式比较完备,有固定的刊期、报名和形式。

报房自主经营、自办发行

3、《京报》在当时的影响(选录京报)——随清王朝破灭而破灭

4、《京报》何时停刊

一、为什么古代报纸发展缓慢?

1、古代报纸的刊行是出于政治的需要

传播目的、传播内容、传播对象

2、对新闻传播的管制过于严格,分为查禁和限制,君主专制不允许言论自由。

3、封闭的社会心态和社会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不利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而且这种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滋生了封闭式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对信息的需求不大。

4、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使得中国的统治者闭目塞听,不去了解外部世界的发展与人类进步。皇权至上的君主制度希望用报纸为统治阶层服务,扮演着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的角色,多为反映政治时事,歌功颂德。

5、生产技术过于落后,没有广泛使用印刷术,价格昂贵,交通不便利,传播范围过于狭窄,生产力的落后,使得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二、现代报纸对古代报纸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

古代报纸服务于封建王朝中央集中统治,对王朝统治有一定的依附性,其本质是“官文书”,古代报纸的传播形式也必然会随着王朝的灭亡而消亡。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背景交代

发展脉络

第一阶段:1815—1839(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

第二阶段:1840—19世纪末

第一节,外报(外国人办的报纸)【中文、外文】

第一阶段(1815—1839)

一、中国近代第一家中文报刊

名称:《察世俗每周统计传》

创刊:1815年8月5日

地方:东南亚马六甲

主办者:传教士马礼逊、米怜

1、为何会在19世纪初诞生?

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殖民扩张意识”

2)小农经济及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3)西方殖民强国为打破僵局采取迂回策略。

2、英国传教士为什么要办中文报纸?

3、这家最早的中文报刊为什么要办中文报刊?(中国方言过多,官话难懂,汉语难学,只

有文字是统一的)

清政府禁教

4、名称由来“考察万事万物以求得客观真理”

5、传播特点:内容(神理、人道、国俗)

形式

十分注重传播技巧

6、传播技巧:1)注重华人读者的心理,选择华人读者易于接受的形式;运用中国传统形式、

尽可能附会儒学、多采用章回体小说的表现手法、用自家人口气写作,追

求亲切自然。

2)注重文章短小通俗

3)打破单调感,丰富内容

二、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国近代中文报刊

名称:《东西洋考每月统计》

创刊:1833年8月1日

地点:中国广州

主办者:传教士郭士立(三次乘坐轮船队中国窥探式旅行)

1、为什么《东西洋考每月统计》可以在中国境内出版发行?

因为它活跃在官商之间

2、与《察》的区别

1)动机不同:不重传教,而是改变中国人对西洋人的看法,维护西洋人在华的利益

2)内容不同:传播西方的知识和文明

3)在传播技巧上有意运用西方报刊经验和技巧

重视言论,每期必有且置于页首

新闻成必备一栏

刊登商业信息,每期均有行情物价表

三、中国近代第一家外文报刊:《蜜蜂华报》1822年澳门

四、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广州记录报》(葡萄牙)

小结:1、使国人熟悉并明确“定期出版物”和现代西方新闻报刊的概念

2、传播西方文明

第二阶段(1840—19世纪末)

A香港

(一)《德臣报》(香港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1849--

(二)《孖剌报》(第一份英文日报)1857--

(三)《遐迩贯珍》(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纸)1853--

(四)《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 香港

中国第一份以报纸形态出版、两面印刷的近代化中文报纸

中国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

1、缘起

2、版式

(1)小型版报化、两面印刷、打破书本形式

(2)以直线分栏与排版

(3)没有标题,以O 作为另一则新闻的开始

(4)新闻报道文章或广告,不注标点符号

3、内容与特色

(1)新闻来源形式多样【本系统新闻共享、行情信札、转载报道】

(2)内容(新闻形式、少量言论)

(3)重视广告

影响:1、形式上对后来华文报纸的影响

2、版面安排、新闻分类、对行情新闻的重视等开创了过去所没有的风格

3、对媒介发挥舆论作用的尝试与认识——激起华人自办报纸的原动力

B、上海:《北华捷报》(上海第一家英文报刊)后改为《字林西报》

《六合丛谈》(1857年创办,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

《上海新报》(上海第一家商业中文报刊)

《万国公报》(书册式)

《申报》

《万国公报》: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教会报刊

前身:《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林乐知(美国过传教士))

1874年改称《万国公报》,后成为广学会机关报(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教会机关)《申报》:1872 上海美查

“旧中国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

中国新闻史上形态最完备的近代报纸

1、缘起【生意失败】

2、办报宗旨:行业营生为计

3、竞争成功原因分析:1)请中国文人办报,比较了解中国读者的需要

2)重视新闻和言论

3)重视广告,进行企业化经营

子报:《瀛寰琐记》、《民报》、《还瀛画报》、《点石斋画报》

《点石斋画报》:1884 吴友如(主编)

内容:中外际闻、官场现形、格致汇编(介绍西方新文明)、海上繁华总结:一、西方人士在华的办报活动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序幕。

二、在华外报是列强入侵中国的“文器”,在舆论上极力灌输“殖民”思想

三、在华外报在客观上充当了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的桥梁

四、在华外报是国人办报的启蒙老师

(一)传播了近代报刊的报刊理念

1、报纸是新闻纸,其主要作用是通消息

2、办报要有明确的办报思想

3、报纸形式为开版式,设栏目,每篇新闻上有标题(上海新报是第一个设标题的)

4、报纸要做经营,要靠内容吸引读者,靠管理增加盈利

(二)发展了采编业务与印刷技术

1、采用新闻采访业务

2、运用新闻专电

3、发展新闻文体和新闻写作

(三)外报在办报过程中吸收了不少国人参与其事

第二节国人办报的开端

一、早期译报(林则徐)

二、洪仁玕《资政新编》对新闻事业的构想

三、早期民间办报

1、国人自办的第一家近代报刊:《昭文新报》(艾小青·1873·汉口)

补充:《广报》、《述报》、《汇报》、《新报》

五、王韬与《循环日报》

1874·香港·王韬·日报

“《循环日报》是第一份完全有中国人管理而取得成功的报纸。”(柯文)

最能体现国人自办报刊的时代气质和追求

1、王韬(甪直镇)

2、办报动机:自强办报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3、传播特点:1)版面安排:行情版;新闻与评论版;船运消息与广告版;广告和启示版

2)办报立言——“以中国人论中国事”

首创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开近代报刊评论报刊先河。

总结:一、外报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主干

二、在外报影响下,国人开始自强办报。早期国人自办报刊道路曲折

19世纪的中国近代报业尚处于发育阶段

政治弱势、经济薄弱、客观条件限制

第三章维新运动及辛亥革命中中国人的办报高潮

背景介绍: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

(器物改革)(中国人思想崛起)

维新变法:公车上书——强学会——康有为历次上皇帝书——保国会——百日维新

第一节维新运动时期国人的办报高潮

一、为什么维新变法时期出现了国人的第一次办报的高潮

1、维新派人士的推动

维新派人士对报纸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报馆有盖于国事”(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维新派的变法运动是一个三位一体的进程。即组织学会、创办学校、发行学刊

2、客观条件具备

国人自办报刊已有准备期

官方采取了相对宽容和积极的态度

二、梁启超与《时务报》

(一)梁启超(1873——1929)

(二)梁启超与《时务报》

1、《时务报》1896·9 上海·旬刊·书本式

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中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

2、梁启超与《时务报》

创刊

内容(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城外报译)

梁对《时务报》的主持和影响

“风靡海内外,数月行销至万份,····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三、梁启超的新闻贡献

(一)时务文体(报章体)

1、文体解放,文风自由(打破古文的清规戒律)

“众笔所至,略不检束”

2、通俗易懂

“务为平易畅达,时务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3、情感充沛

“笔锋常带感情”

(三)新闻思想

1、耳目喉舌论

2、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

1)宗旨定而高

2)思想新而正

3)材料富而当

4)报事速而确

3、提出报业两大职能: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舆论之敌、舆论之母、舆论之仆【策略:变骇为习】

4、其他

记者、党报、机关报等提法的出现

新闻和评论分开

四、维新派的其他报刊活动

1、《中外纪闻》1895

2、《强学会》1896

3、严复与《国闻报》1897 【维新党人第一份日报·天津】

总结:如何评价维新办报热潮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意义?

第一、两个突破,即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

第二、两个开端,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由此发端。并且报人与报业的社会地位,使国人看到报人与报刊做出的卓越贡献。

第三、两个创新,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梁启超的新闻贡献第二节辛亥革命时期国人的第二次办报高潮

一、为什么出现第二次办报高潮

1、革命运动风气云涌。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激烈,政党报刊是主流

2、清政府的管束力不从心,报业得以大发展

3、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强烈

二、戊戌政变后改良派的报刊活动

1、《清议报》1898年12月日本横滨

2、《新民丛报》1902年日本横滨

“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要务”

三、革命派的报刊活动

1、陈少白与《中国日报》(横排短行版式)

《中国日报》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也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00年1月5日创于香港

陈少白(1869——1934)原名闻昭,字少白【广东新会人】

2、《苏报》案

关于《苏报》

1896年6月26日于上海创刊

1896——1899 胡璋(黄色新闻时期)

1900——1902 陈范(保皇立宪)

“愤官场之腐败,思以请议救天下”

1903陈范章士钊(革命报纸)

《苏报》案

邹容《革命军》

第三节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之关系》

3、《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民报》1905年11月东京

1)要不要民族革命

2)要不要民权革命

3)要不要实行土地固有,平均地权

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4、于右任与“竖三民”

《神州日报》1907年4月创刊,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大型日报

“竖三民”:《民呼日报》1909·5·15 上海租界92天

(竖排)《民吁日报》1909·10·3上海租界48天

《民立报》1910·10·11 上海租界

5《大江报》案——1911 詹大悲

何海鸣《亡国者和平也》

黄侃《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1886——1935)

字季刚,湖北人,留学,反清,经史之学“三不来教授”

总结:一、政治运动及革命斗争推出了国人办报的高潮

报刊与政治运动、政治团体的紧密结合

报刊主要发挥政治宣传功能

二、政治家办报传统和报刊政论传统的形成

民族危机——政治运动——政治家办报——办报立言(宣传政治思想)

第四章民国新闻事业(上)

背景:1911年10·10 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民国成立

1912年2月宣统退位

1913年3月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称帝、复辟)

军阀割据混战、思想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

*推荐《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发展概述:新闻事业一度繁荣,出现国人办报的第三次高潮,但大起大落

商业报刊逐渐走向成熟,报业多元化结构形成

报道由政论本位向新闻本位发展,新闻报道长足发展

出现一些以写新闻著称的名记者

新闻教育与发展

第一节民初新闻事业无序发展

一、民初报业的暂时繁荣

民初言论自由空间扩大:“民主国本无报律”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1、数量激增

2、结构多元

3、报界和记者在社会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

“报馆与国务院、总统府平等对待,其性质与参议院均同为监督公仆之

机关”“记者是不冠之皇帝,不开庭之最高法院”

二、政党政治与政党报纸蜂起

政党报刊利用报刊为自身利益宣传,甚至用作相互攻击和诋毁的武器

三、袁世凯对报业的控制与摧残

主要手段:1、收买

2、办御用报纸《西亚西日报》

3、制定法律限制言论自由“”世界上报律比较之最恶者

4、封报馆,捕杀报人“癸丑报灾”

四、民初报业怪像

1、报人、报纸品格低下

2、报纸言论退化

3、出现稀奇古怪的报刊“马路小报”、“鬼报”

4、鸳鸯蝴蝶派文艺副刊风行和黄色小报泛滥成灾

第二节民初名记者

一、“报界奇才”黄远生(1885--1915)清末最后一批进士

1、因何成名?

擅长采写,以新闻通讯闻名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远生通讯”:以政坛要事为主要内容,采写内幕新闻

文笔辛辣,尖锐深刻,且富于幽默感和趣味性

追求真实可信,善于细节刻画

2、黄远生的新闻思想

1)办报是为“主持公理,指斥时弊”。即报纸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3)记者基本功: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二、“新闻全才”邵飘萍(1886——1926)——“新闻救国”

记者、主笔、主编、创办报纸及通讯社、新闻研究和新闻教育

《申报》特约通讯员1912《汉民日报》主笔

1914创“东京通讯社”

1915同时任《申报》、《时报》、《时事新报》的主笔

1916受聘《申报》驻北京特派通讯员,创“北京新闻编辑社”

1918创办《京报》,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授课

1923年《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学总论》出版

邵飘萍新闻思想:1、认为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

2、认为新闻业是第三种社会要素

3、应建立民主思想的新闻法规以保护新闻自由

4、构成报纸之最重要原料为新闻

5、邵飘萍谈记者所应具备的独特能力:

知新闻价值、观察力推理力联想力、细密与注意、机警与敏捷

三、林白水(1874——1926)“萍水相逢一百天”

原名林獬,字少白【第一个出洋学新闻的】

教育、革命、政客、办报

1901年任《杭州白话报》编辑

1903年上海创《中国白话报》

1904年《俄事警闻》(《警钟日报》)白话主笔

1912年主编《新中国日报》

1921年北京创《新社会日报》(《社会日报》)

林白水对中国报刊事业最大的贡献是把白话文运用于报刊(但并非最早)

1、目的:使传播扩展到社会底层

2、采用纯白话,文笔大胆奔放,辛辣尖刻,冷峭凌厉

四、民初三大名记者

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

总结:1、政党报纸的蜂起与堕落、袁对新闻界的摧残、报界世俗之风盛行

2、报纸由争论本位向新闻本位演变

原因:政治因素(政党政治及袁的专制统治)

社会时局动荡不安

经济发展(特别是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表现:1)重视新闻在报刊中的地位,注重新闻的真实性、重新闻采访、新闻报道等2)新闻职业群体出现,特别是一批名记者脱颖而出

3)通讯社兴起

第三节新文化运动与启蒙报刊

器物阶段、制度阶段、文化阶段

第三次办报高潮、启蒙报刊是主体、显现直言批判的风貌和激进色彩

一、启蒙报坛“三剑客”

1、陈独秀(1879——1942)安徽安庆人

反清、办报、革命、3次流亡日本、5次入狱

2、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

留学、新文化运动旗手、中国自由主义的首倡者、倡导独立的精神

《中外新闻史》

《中外新闻史》 一、填空 1.《向导》的首任主编是蔡和森。 2.《中国青年》的首任主编是恽代英。 3.新华通讯社的前身叫红色中华通讯社。 4.巴黎和会中唯一的中国记者是胡政之。 5.“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周刊。6.外国人在我国本土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7.人类最早的新闻传播形式是口头传播。 8.世界上第一家日报是1650年在德国莱比锡创办的《新到新闻》。 9. 世界上第一家通讯社哈瓦斯社于1835 年创建于法国。10.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9月3日创办的《太阳报》。11.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2.《国闻报》是严复创办的报纸。 13.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是《先驱》。14.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5.《新青年》杂志的创始人是陈独秀。 16.邓小平主编过的军队报纸是《红星》。 17.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主办的报纸中最有影响的是《新华日报》。18.法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是《费加罗报》。 19.第一张便士报是《纽约太阳报》。 20.雇佣马克思为驻伦敦通讯员的美国报纸是《论坛报》。 二、判断 1.我国最早的民间报纸出现于宋朝。(√) 2.我国汉代就有了邸报。(X ) 3.姚公鹤的《上海新闻史》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史专著。( X ) 4.《大清报律》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新闻法。(√) 5.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第一张日报是《新华日报》。(X )190 6. 清代的新闻法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成熟、最完善的。(√) 7. 明代的邸报从不允许出现批评皇帝的内容,也绝不可能出现。(√)? 8. 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是《上海新报》。(√) 9.在刚创办的时候,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报是同一家机构。(√) 10. 16世纪是世界新闻事业的“创世纪”。(X ) 三、名词解释 1.唐进奏院状报 唐代中期,在封建机构内部发行和传递的官报。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宋朝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中外新闻史 重点

论述题目 1.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特点以及区别) 1897年后,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更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因此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 1、报刊数量大2、办报地区广3、报刊品种多 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上海、武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两大办报基地。立宪派报刊得到了发展。清政府的官报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特点:1.办报的主角已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2.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3.办报地区有所扩大。4.读者面大为扩大。其宣传的新闻思想有: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4.认为报纸反映民意指导和影响舆论。 2.史量才的办报精神 史量才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报业资本家,经济上植根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但在新闻思想上是一个主张继承中国传统严肃史学观点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 他主张用治史的态度办报,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来报道新闻。 他的办报思想是中国儒家史学工作者传统的民族意识及“史家办报”理念和西方自由资产阶级自由新闻思想之揉合。 1.)报纸是在记录历史,翔实无妄的新闻,与明白公平的评论,都以真实的纪事为基础。 2.)报纸是在传承文化,开一代风气。史量才还认为报纸之高于历史,除“写真程度”为史书所不及以外,评论剖析和认识历史是其最大长处。 3.)体现出知识分子的良知,这是因为随着报业的逐渐发展,舆论风气的顿开,他认识到报纸乃舆论之公器,肩负着传承民众的心声。 办一张作为能被民众所接受的报纸,必须有独立自主精神,史量才的《申报》办报的核心就是“独立精神”。史量才和《申报》的无党无偏、不带色彩的独立精神,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政治观点,只是这种观点是不以一个政党或集团的利益出发,而是以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出发。 开拓报业现代化之路:我国报业企业化开始于20 世纪初史量才主办的《申报》,始终保持经济独立,不受政治干扰。他以报纸为主线,打造文化集团,开展多种经营,进而运用收购兼并等手段实现报业托拉斯的目标,使报纸发展到一定阶段,从而迈向现代化经营的必然现象。1、重视广告与发行,大力开拓广告业务,2、不断更新基础设施,增强报纸的竞争力。 3、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才善用,用人不疑、使人尽其所能。 4、重视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为人民说话。 3.《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的比较 《东方时空》 《东方时空》创办之初,孙玉胜提出了“以纪实的手法反映生活,以平视的角度贴近群众”的创作理念,为栏目规划了“鲜活的、新闻性、板块式的杂志节目”的基本样式,从而形成了“纵览天下事”的《早新闻》、“浓缩人生精华”的《东方之子》、“讲述老百姓故事”的《生活空间》、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东方金曲榜》、迅速且详细反映国内外热点事件的《焦点

中外新闻传播史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重点 3?古代中国手书新闻传播 汉代:邸报一一唐代:进奏院状一一宋代:定本制度/民间小报 6.日报的诞生 ①德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家日报:《新到新闻》(1656年,德国人蒂莫苔斯?里兹赫在莱比 锡创办) 《莱比锡新闻》,1660年,莱比锡印刷局长创办,这份周报3年后改为日报出版,德国以及 世界上第二家日报。 ②英国第一张日报:《每日新闻》(1702年3月11日,爱德华?马莱特创刊) ③法国第一家日报:《法国新闻》(1777年元旦,雅克?布里索在巴黎创办)第二节集权主义理论及其来源 1. 历史渊源:柏拉图,韩非子,马基雅维利都认为政府控制报业是必然的。 第三节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各种手段 ①特许出版制度 1538年,亨利八世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出版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均需事先经过特许。1694年才被最终废除 ②新闻检查制度 定义:在新闻报道发布之前,必须经过有关当局审阅,以预防危险的或反政府的内容。 ③知识税 定义:是在18世纪初发明的一种控制手段。其具体的做法是通过向报纸,纸张,广告等知 识产品征税,以提高新闻出版物的售价,限制报刊的发行,从而达到寓禁于征的目的。 ④津贴制度 定义:政府用大量金钱收买非官方著名报人或重要报刊发行人,以加强宣传效果,从而更有 力的控制舆论。 ⑤严刑峻法 第四节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1 ?约翰?弥尔顿(英国伦敦人)的《论出版自由》 ①1644年初次印行,是弥尔顿对国会质询的答辩词。 第三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 1. 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的思想准备(思考题) 本杰明?富兰克林 ①1730年,创办《宾夕法尼亚报》 ②在此报上登载政治漫画“蛇的漫画”(用简洁凝练、触目惊心的形象激起读者的情绪达到 良好的传播效果。) 托马斯?潘恩一一《常识》,《危机》的背景,意义,内容 3.爱德华?开夫——《绅士杂志》

中外新闻传播史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重点 3.古代中国手书新闻传播 汉代:邸报——唐代:进奏院状——宋代:定本制度/民间小报 6.日报的诞生 ①德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家日报:《新到新闻》(1656年,德国人蒂莫苔斯?里兹赫在莱比锡创办) 《莱比锡新闻》,1660年,莱比锡印刷局长创办,这份周报3年后改为日报出版,德国以及世界上第二家日报。 ②英国第一张日报:《每日新闻》(1702年3月11日,爱德华?马莱特创刊) ③法国第一家日报:《法国新闻》(1777年元旦,雅克?布里索在巴黎创办) 第二节集权主义理论及其来源 1.历史渊源:柏拉图,韩非子,马基雅维利都认为政府控制报业是必然的。 第三节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各种手段 ①特许出版制度 1538年,亨利八世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出版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均需事先经过特许。1694年才被最终废除 ②新闻检查制度 定义:在新闻报道发布之前,必须经过有关当局审阅,以预防危险的或反政府的内容。

③知识税 定义:是在18世纪初发明的一种控制手段。其具体的做法是通过向报纸,纸张,广告等知识产品征税,以提高新闻出版物的售价,限制报刊的发行,从而达到寓禁于征的目的。 ④津贴制度 定义:政府用大量金钱收买非官方著名报人或重要报刊发行人,以加强宣传效果,从而更有力的控制舆论。 ⑤严刑峻法 第四节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1.约翰?弥尔顿(英国伦敦人)的《论出版自由》 ①1644年初次印行,是弥尔顿对国会质询的答辩词。 第三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 1.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的思想准备(思考题) 本杰明?富兰克林 ①1730年,创办《宾夕法尼亚报》 ②在此报上登载政治漫画“蛇的漫画”(用简洁凝练、触目惊心的形象激起读者的情绪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中外新闻传播史

中外新闻传播史 手机——接近人类最本初的传播。 绪论 WHAT WHY HOW 什么是新闻? 新近或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 “人咬狗,狗咬人” 采写(录摄)、编(播)、评 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董桥 什么是传播? Who says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 要素:传者、内容、受众、媒介、效果(反馈)

历史是什么? 过去? 往事? 记忆? 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 历史绝不是锁在书本里的僵死知识,而是融汇在活生生的现实人生里的记忆。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 “历史是一门经验科学,讲述的是人类的经验及后人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认识,其中加进了许多因素,如社会形态,人等——李大钊 我们对一切历史的认识,都掺入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和理解,我们···· 课程重点 媒介——Channel 媒介发展变化的历史及成因 史:报纸、广播电视、数字媒体

论:新闻传播发展变化的关键要素及相互关系、媒介演化的脉络和传播生态形成的原因。 为什么要学新闻传播史? 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学习新闻传播史是为了理解现在新闻业的发展状况,并为以后更好的发展服务 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生活提供坐标 强调两点: 更重要的是方法,而不是知识。要学会的是如何用历史的方法(也就是历史性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当前的社会现象,以及找到自己的生存坐标。 重要的是了解人类传播发展的整体脉络和主导倾向,理解传播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基本因素。 绪论

古代新闻传播 近代新闻事业的出现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报业 政党报刊西方现代包哦也 世界广播电视新闻事业 教材 中国新闻事业史丁金林高教 外国新闻事业史邓超然等人大 推荐: 《美国新闻史》爱默生新华 《西方媒介史》让纳内广师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三联(重点推荐)《历史研究》汤英比商务 《历史的话语》汤英比等广师 课后思考 学习新闻传播史的意义是什么? 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媒介的基本理想是什么?

中外新闻史复习

中外新闻史复习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集权制度下的古代报纸 一、官报是封建帝国集权政治的需要 官报产生于唐代;宋代的朝廷官报的名称有“进奏院状报、邸报、朝报”等。宋代的朝廷官报与唐代比,内容有了较大扩充。 官报的编发与管理 无论是唐代“报状”、宋代“邸报”、“朝报”,还是明清“邸报”、“邸钞”,都是由封建王朝有关中央机关直接编发的。 朝廷对官报的管理:首先是加强对发报内容的管理。对官报上所刊载的内容,划有严格的范围,对能发报和不能发报的材料有严格的规定。其次,是建立审查制度,管理报纸编排。封建王朝对官报的编排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越来越严密的制度。宋代对进奏院改革,统一任命进奏官,其目的就是为了对官报集中管理。宋真宗咸平二年正式建立“邸报”“检详”制度,“检详”,就是审查。先是进奏院每五日具定本报状上枢密院,然后传之四方。到了南宋,又建立“每日判报”制度。第三,建立传报制度,严格传报纪律。 二、非法民报的历史沿革 产生于北宋后期,盛行于南宋,隐现于明清。 非法民报的主要特征 其一、“小报”有一支专业或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 其二、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高。 其三、小报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强 其四、小报的编发者以谋利为目的,因而小报是中国最早具备商品性格的报纸。 其五、小报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传播人们需要的各种信息,有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心愿,因而在客观上起到了表达舆论的作用。 三、合法民报的主要特征 其一、内容是官报的翻版其二、形式比较完备其三、报房版主经营其四、报房自办发行 简论:古代报纸是政治的需要。 第二章西力东渐与在华外报 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鸦片战争前,1815年8月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出版了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报同时也是外国人所办的第一家以中国人为宣传对像的近代刊物。故《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实为中国近代报刊之发轫。 郭士立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份报刊,是西方传教士打入中国本土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报刊。该报刊虽然也属于宗教性质,但是不停止在阐释教义这一步,百是把主要篇幅用于介绍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以增进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 《广州纪录报》是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家英文报刊。《中国丛报》以其丰富的资料,为后来的中外历史学界所重视。《万国公报》是在教会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刊。《万国公报》原名《中国教会新报》。 《上海新报》1861年11月创刊,是上海第一家商业中文报纸。 《申报》员全称《申江新报》,1872年4月创刊。美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以营利为目的商业性报纸。为了达到营利的目的,《申报》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满足各方面读者的需要,从而扩大发行量,并以此拉开了同《上海新报》竞争的帷幕。首先是改革言论;其次

中外新闻史笔记整理

新闻传播的起源 一口头传播时代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特点:以口头语言传播为主,非语言传播为辅。 由于口语传播有局限性: 1.传播范围有限 2.导致新闻失真 为了弥补口语传播不足,产生了以下3种非语言传播。 1 标记传播是指借助一定的物体或符号为载体,传递或保存音讯的传播方式,结绳记事。 2 声光传播是指以声音和光线为传递信息载体的传播方式,烽火报警,击鼓传讯。 3 图式传播是指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音讯,记载事实的传播方式。 二手写传播时代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 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并为手写新闻传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罗马:公元前59年《每日纪事》尤里乌斯?凯撒 公元前6年《每日纪闻》屋大维 报道内容:帝国政事、战争消息、刑事案件、名人言论、宗教活动、议会记录等。 中国:汉代:邸报→唐代:进奏院状→宋代:定本制度小报 欧洲文艺复兴:Venice Gazette威尼斯小报 法国在15世纪《偶然》《小报》刊载新闻和论战文章 近代报刊的萌芽与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一近代报业出现的历史条件 1.印刷术的发明为印刷新闻传媒奠定了基础,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2.社会信息需求的旺盛。(环球航行,全球市场与殖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3.近代邮政制度的建立。 二定期刊物的出现 时间上最早德国 1615年艾格诺尔佛?莫尔(德国报业之父)《法兰克福新闻》(世界新闻史上第一家真正的报纸) 英国1621年8月13日第一家定期刊物《每周新闻》(尼古拉斯?鲍尔尼和托马斯?艾克尔)1665年《牛津公报》后改名为《伦敦公报》(作为政府公报一直发行至20世纪) 1704年丹尼尔?笛福(英国报业之父)《评论》周刊(政论杂志的鼻祖) 三日报 德国1656年蒂莫泰斯?里兹赫《新到新闻》(世界上第一家日报) 1660年莱比锡印刷局长《莱比锡新闻》(世界上第二家日报) 英国1702年3月11日爱德华?马莱特《每日新闻》(第一个提出客观报道) 1730年真诺《每日广告报》(第一张现代新型日报) 法国1777年元旦巴黎《法国新闻》(法国第一家日报) 集权主义报业 集权主义报业理论思想来源:柏拉图,中国的韩非子,文艺复兴时代的马基雅里(集大成者)。是世界新闻传播史上四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新闻理论之一 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各种手段: 1.新闻检查制度

中外新闻史复习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 (2) 1. 定本制度: (2) 2. 廉价报纸: (2) 3. 实务文体(新民体): (3) 4. 黄色新闻: (3) 5. 普利策: (3) 6.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4) 解答题 (4) 1. 对普利策的评价: (4) 2. 简述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 (5) 3. 简述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务文体的产生及特点 (5) 论述题 (6) 1.比较《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6) 2.简述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7) 其他相关内容 (7) 1. 西方最早的几大通讯社: (7) 2. 廉价报纸 (8) 兴起原因: (8) 特点: (8) 3.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8) 4. 《新青年》: (9) 5. 黄色新闻: (9) 6. 普利策和《纽约世界报》: (10) 7. 本杰明.戴伊和《纽约太阳报》: (11) 8. 劳森和《每日电讯报》: (11) 9. 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 (12) 10.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12) 11. 王韬 (12)

名词解释: 1.定本制度: 邸报:邸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官方报纸。邸报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 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新闻检查制度。公元999年。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宋王朝制定了“定本”审查制度。宋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报的舆论控制而推行的一项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2.廉价报纸: 工业革命后期,各国先后出现了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报刊,因售价较低,通常称为廉价报纸,又因读者均为平民大众,也称为大众化报纸.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软新闻;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

中外新闻史复习资料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报纸起源:中国报纸的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 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开元杂报”(不是报名,是开元年间官报) 3、和唐代的进奏院状比较起来,宋代的“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和 封建政府官报的色彩。(对比) 4、“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 5、小报【宋代的“小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 (1)时代:“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2)性质:“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发行人包括邸吏、 使臣等。 (3)内容特点:第一,信息比较灵通,新闻的时效性较强。 第二,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最早的假新闻) (4)、“小报”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人们 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有 一定生命力的。 6、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 —提塘) 7、明代“京报”:京报处于古代报纸与近代报纸的过渡期,标志着古代报 纸的最后阶段 二、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不是在中国古代报刊的母体里进行的,而是一种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 【简述《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的办报经过、宗旨、特点(对比)】 2、《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这份中文月刊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作为传教的工具)3、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在广州创刊(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是其刊载内容包含各个方面,宗教内容已在次要地位)4、中文商业报纸迅猛发展,由外商创办的中文商业性报纸在上海应运而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呈现三报鼎 立的局面。 5、【综合分析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1)、外人在华办报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1、【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1)、办报的目的与意义:王韬要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之后,“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

中外新闻史资料

1、活动发展为事业的标准 其一、要有以此为业的专职人员 其二、要有相当规模的机构,如报房、报社 其三、活动成为经常性的活动 其四、活动要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2、如何给报纸下定义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报纸是出版物的一种。通常每天或每周出版。刊登消息和就时事及其他普遍关心的事件发表评论 甘惜芬《新闻学大辞典》P65认为: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公众发行的散页出版物。 报纸的定义: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3、报纸与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同级的新闻媒体相比,其差别在于: 内容: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 传播范围:公开的 周期:连续的 装订方式:散页形式 复制技术:以印刷技术为核心 传播主体:规模化、专业化的组织 4、大小埃默里的《美国新闻史》1982年版P6 有人说,真正的报纸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至少每星期出版一况 ?(2)必须是机械手段生产的[有别于手写的“新闻情札’) ?(3)凡是愿意付费者,不问属于什么阶级或是有什么特殊兴趣,都一概可以买到;?(4)必须刊登为一般公众感兴趣的任何事情,有别于某 ?些宗教性的或商业性的出版物, ?(5)必须对只具备普通文化水乎公众有吸引力; ?(6)必须及时,至少就当时效术发展的水乎来讲是相对及时的; (7)必须具有稳定性。 5、“报纸”的本质属性包括 传播主体;规模化、专业化的组织 复制技术:以机械印刷技术为核心 装订方式:散页形式 周期:连续的 传播范围:公开的 内容: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

6、《敦煌进奏院状》是官方新闻信书一P23 内容: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 传播范围:不公开周期:不定期装订方式:“横条卷”信件 复制技术:无传播主体:进奏院官 7、如何看待传教士这个团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1、传教+出版+新闻+教育 用汉语译完了《新约全书》和《旧约全书》,编撰了《华英字典》和《广东省土语字汇》等 (翻译圣经、编汉英字典、出版宗教类或综合类报刊书籍、创办教会学校) 创立广学会——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之一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马礼逊学堂,, 助学生容闳等前往美国留学 2、慈善 3、学术(历史、文物、科技)研究中国历史,著有《中国之暴动》、《中国之危机》。 先后翻译英文原著143种;创办中国第一个科普期刊——《格致汇编》月刊,创办了第一家科技书店——格致书室。 福开森是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委员会中惟一一位洋委员 4、政治(反面的、较为中立的)向光绪皇帝提出了名为《新政策》的长篇意见书,建 议清政府聘用二名外国顾问,成立由八人组成的内阁 由外国人担任政府官员,促进中国政治的民主,开化。 在某些国际场合,由外国传教士代表中方出席,推动中国政治的国际化。 8、如何看待传教士的出版活动对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1、传教士是办报和撰稿的主力中文报纸主要是阐释教义,宣传西方文明,鼓吹中 外友好;外文报纸旨在传递情报和信息,毫无顾忌的嘲笑和攻击中国,公开煽 动对中国进行武装仅略; 2、传教士、商人和政客通力合作办报,减少了新闻传播事业的竞争。 3、传教士通过出版活动进行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活动 4、改变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进程,成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开端 5、促进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国际化发展和近代化发展,与世界传播事业进一 步接轨,让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事业逐步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6、引进西方先进新闻传播技术,改变中国传播事业的发展。 7、传教士的出版活动进行一定的西方思想传播和教化,巩固西方国家在华利益, 侵占新闻传播事业的一定份额。 8、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本身利益和发展的规律。

中外新闻史考试资料提纲

第一章 唐代说的观点和论据 论据:当代新闻史学届总体肯定这一观点,最有代表性的是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观点:他认为中国报纸源于唐代,并且经过论证,确认现存于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的我国唐代的进奏院转,就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注意:戈公振坚持“汉朝说”,他在《中国报学史》一书中有专门论述。 孙樵坚持“唐代说”。论据是:他在《经纬集》第三卷中的《读开元杂报》最为著名。 宋代官报管理体制以及这种体制在小报上的运营,小报屡禁不止的原因,这个原因反映了什么问题? 原因: 在宋代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信息需求。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小报”无法被完全禁绝。作为宋代官方新闻传播工具的“邸报”,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小报”无法被完全禁绝。 反映的问题: “小报”具备了存在的社会基础,获得了社会的支持,不可能被完全禁绝。而巨大的社会信息需求带动了商业利益,在利益的驱动下“小报”的办报人与发行人敢于铤而走险,这也使“小报”在封建政府的大力查禁下能够绵延不绝的出现。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业时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有怎样的特点?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07年9月受伦敦步道会派遣来到中国,在澳门办报,是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他是中国本土上创办最早的近代中文刊物。 《万国公报》,它的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是美国传教士林乐如于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创办的一份周刊,这份报纸是传教士所创办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 办报的性质:纯宗教向宗教色彩逐渐变淡。 外文报纸和外国通讯社的状况? 1872年,英国路透社在上海建立路透社远东分社,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通讯社。 国人早期与外报的接触及办报构想? 魏源:依据林则徐翻译材料,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办报主张。洪仁玕:提出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这是近代国人最早对于新闻的,理论认知和办报构想。 国人自办报刊出现? 香港的国人自办报刊:王韬主办《循环日报》,1874年-1912年;《粤报》1885年—1889年,

中外新闻传播史 习题库(附答案)

填空题(第1章) 1.中国古代经典称:“上古结绳面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2.发明家改进了造纸技术,以树皮、破布、废麻为原料,于公元105年制成了质量完好的纸张。 3.孔子编辑而成的,虽然记载历史,但从内容上看,不少篇章酷似现代新闻标题或导语。 4.古代希腊著名的史诗,和《奥德赛》,是行吟诗人历代累积的成果。 5.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在口头传播之外,又发明了结绳纪事、击鼓传讯、烽火报 警、、图画传声等传播方式。 6.是记录和传达人类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类思想的新工具。7.世界各国的文字都是由文字发展演变而来的。 8.纸张的发明,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9.公元前59年,尤利乌斯·恺撒当选为罗马执政官不久,就创办 了。 10.公元前6年,恺撒的外甥又创办了《每日纪事》。 11.大约在《每日纪事》、《每日纪闻》刊行的同时,罗马境内还出现了早期的。12.到了唐代,邸演变为,邸报亦由此演变为进奏院状。 13.唐代玄奘的真实地报道了其足迹所至的100多个国家的新闻,增长了人民的见识。 14.在15、16世纪之交,德国富格尔家族雇人将所得到的消息抄写,编辑 成对外出售。 填空题(第2章) 15.的发明和普及,是近代报刊诞生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16.约在公元1450年前后,德国人改进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17.近代报刊的第二个必要条件是社会对于新闻信息的。18.法国的邮政制度形成于统治时期的1464年。 19.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印刷品出现于公元11世纪的。 20.1482年发行于德国奥格斯堡的,是欧洲最古老的新闻印刷品。 21.欧洲人最早看到的印刷物是入侵欧洲时带出的纸币和纸牌。 22.根据近代报业的标准,只有在公元初期出现的定期新闻刊物,才能称得上是近代意义上的报纸。 23.1615年,爱格诺尔弗·莫尔创办的,被认为是世界新闻史上第一家真正的报纸。 24.1621年8月,英国出版商鲍尔尼和艾克尔在国王的特许下,创办了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 25.1704年,著名作家旦尼尔·笛福创办了周刊,该刊作为政治杂志的鼻祖,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6.法国第一份近代报纸周刊,由路易·旺多姆于1631年1月创立于巴黎。 27.1656年,莱比锡出现的是德国也是世界第一家日报。28.1777年元旦,创刊于巴黎,这是法国第一家日报。 29.从15、16世纪开始,由于印刷技术的发明和普及,人类结束 了时代的历史,揭开了印刷新闻时代的序幕。 30.是美国早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也是美国新闻史上的重要报人。 31.1772年,萨姆·亚当斯在他的公开讨论与英国绝交及战争有关的问题,为独立战争作了思想的准备。

(定)《中外新闻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外新闻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常识题 1、最早将印刷术引进英国的,是一位英国人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 他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最早使用英语而非拉丁语印刷书籍。在新闻事业的发展史上,《法比信使》是第一份以“信使”(Mercury)作为刊名的出版物。 2、人类新闻传播的5个时期: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国际互联网传播。四大通讯社:哈瓦斯通讯社、沃尔夫通讯社、路透社、美国联合通讯社。 3、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古罗马,《每日纪闻》。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1835年,法国,哈瓦斯通讯社。 4、英国最早的日报:1702年,《每日新闻》;法国最早的日报:《巴黎新闻》。 5、1590年创办于德国的《观察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周刊。1626年德国出版的周刊《马格德堡新闻》,是世界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到1955年停刊,前后总计329年。 6、英国1665年出版的《牛津公报》(Oxford Gazette)是历史上第一张真正的现代型报纸。 7、手抄小报发源于意大利境内的威尼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有人将人们需要的各地物价、来往船期的消息等抄写后出售,需求相同信息的人多了,抄写多份,就成了最初的手抄小报。后来的手抄新闻主要内容就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小报不定期,沿街兜售。 8、1783-1833年,从独立战争结束到第一份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的创刊,中间的政党报刊时期,被史学家称之为美国新闻史上的“黑暗时期”。1833年,本杰明·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是第一张获得成功的“廉价报纸”。 9、1936年第一个进入陕北采访的外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所写的《西行漫记》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客观真实地报道了陕甘宁地区的实际情况与中共领导人的政治主张,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震动。 10、1815年,伦敦布道会教士马礼逊及助手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任务”,即其报刊宗旨。内容上宣传“神理”;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各国情况等;刊登天文地理知识等。 11、1841年5月1日,《香港钞报》创刊,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5年2月20日《德臣报》创刊,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12、我国古代报纸的3种类型:朝廷官报、非法民报(也叫小报)、合法民报(京报)。 13、小报出现于北宋后期,盛行于南宋,直到明清;京报出现于明朝末期,盛行于清朝 官报则存在于自唐朝开元年间至清末所有的朝代,属于主流报纸。 14、早在1874年,王韬就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但只有当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后,才形成了第一次国人自办报刊的高潮。 15、1833年8月, 郭士立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于广州,为我国领土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该刊宗教色彩淡化,以介绍西学为重点,着重宣扬“西方文明”。就新闻信息传播而言,该刊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并且以时事为主,国际新闻居多,也有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 16、1857年10月1日《孖剌报》创刊,为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遐迩贯珍》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是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 17、《字林西报》(North-China Daily News)是旧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其前身是《北华捷报》的增刊《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1856年创办)。重视时事、言论、外交方面的消

中外新闻史复习题

中外新闻史复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民族传播形式是(B) A.邸报 B.金石碑刻和写经修史C.露布 D.狼烟 2.我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是( C) A.《蜜蜂华报》(中国境内最早的外文报纸,葡文,周刊) B.《中国丛报》 C.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D. 《天下新闻》 3. 1918年创办《京报》,写作《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年9月,中国人自撰的第一部论述新闻采访学的专著)的著名报人是(D)。 A.刘少少 B.徐彬彬 C.胡政之 D.邵飘萍 4.中共中央领导下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是(B)。 A.陕北新华广播电台B.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第一次试播,1943年春天,因技术故障,暂时停播。1945年9月5日,恢复播音。) C.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D.重庆新华广播电台 5. 世界上第一份日报1650年出现于( B) A.英国《新到新闻》B.德意志地区《新到新闻》C.德国《每日新闻》年D.法国《巴黎新闻》 6. 手抄小报发源于( A) A.威尼斯B.美因茨C.奥地利D.巴黎 7. 1644年印刷的小册子《论出版自由》的作者及国家是( A) A.弥尔顿,英国B.杜歇尔老爹,法国C.普利策,美国D.沃尔夫,德国 8. 报业垄断的两个标志是( C) A.报团和廉价报纸的出现 B.报团和黄色新闻出现 C.发行量增加,报纸种数减少;“一城一报”现象普遍. D.广播和电视的诞生,特写辛迪加的出现 9. 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是( D) A.邸报 B.朝报 C.进奏院状 D.小报 10. 1874年,王韬创办的我国近代第一家影响最大的报纸是(A)。 A.《循环日报》 B.《万国公报》 C.《时务报》 D.《清议报》 11. 1918年创办《京报》,写作《实际应用新闻学》的著名报人是(D)。 A.刘少少 B.徐彬彬 C.胡政之 D.邵飘萍 12. 首次公开报道红军长征中国现当代著名记者是() A.邹韬奋 B.史量才C.成舍我 D.范长江 13. 我国第一部新闻理论著作是(D) A.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B.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 C.甘惜分的《新闻理论基础》 D.徐宝璜的《新闻学》 14. 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是( A) A.《太阳报》B.《论坛报》C.《纽约世界报》年D.《纽约新闻报》15. 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日报是( C) A.《总汇报》B.《莱茵报》C.《新莱茵报》(1848年6月1日创刊于德国科伦,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共出版301期)D.《劳动报》 16. 1644年印刷的小册子《论出版自由》的作者及国家是( A) A.弥尔顿,英国B.杜歇尔老爹,法国C.普利策,美国D.沃尔夫,德国

中外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起源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早期历史——口头新闻时代 学术界一般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的新闻传播的历史,称之为口头新闻时代。 二、语言的形成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标志。 二、古代西方的手书新闻传播 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是公告式的,即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另一种是私人新闻信。 三、中国古代的手书新闻传播 甲骨文——金文——岩刻——汉代邸报——布告、露布——进奏院报(定本)——宋代邸报、小报——塘报、旗报、牌报——京报 小报:不定期发行的非官方报纸。 1566年,威尼斯政府在与土尔其的战争中经常发布一种叫做《消息公告》的手抄新闻。起初是在公共场所当众朗读,并向听众收取一个威尼斯铜币,后来,gazeta 一词成了欧洲近代报纸的通称。 第三节主题传媒之外的辅助手段 主要有:结绳记事、实物表意、图画传声、烽火报警、击鼓传讯等。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萌芽与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第一节近代报业的萌芽和发展 一、近代报业出现的历史条件 A、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是近代报刊诞生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B、近代报刊产生的第二个必要条件是社会于新闻信息的需要。 C、邮政事业的产生是近代报业诞生的第三个重要条件。 二、早期的新闻印刷品 成为报纸具备的条件有如下几点: A、至少每星期出版一次; B、必须是用机械手段生产的(有别于手写的“新闻信”、“新闻书”); C、凡是愿意付费者,不论属于什么阶级或是有什么特殊兴趣,一概可以买到; D、必须刊登公众感兴趣的事情(有别于某些宗教性的或商业性的出版物); E、必须对只具备普通文化水平的公众有吸引力; F、必须及时,至少就当时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相对及时的; G、它还必须具有持续出版的稳定性 三、定期刊物的出现 1615年,爱格诺尔佛·莫尔创办了著名的《法兰克福新闻》,该报每周一期,每期刊有数条新闻,被人认为是世界新闻史上第一家真正的报纸。莫尔本人亦被人们尊称为“德国报业之父”。 1621年8月13日,英国出版商尼古拉斯·艾克尔在国王的特许下,创办了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每周新闻》。英文news作为新闻之意,第一次用于刊名,从此流行于世界。 1704年,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创办了《评论》周刊,该刊作为政论刊杂志的鼻祖,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笛福也享有“英国报业之父”的殊荣。法国的第一份近代板纸《各地见闻》周刊,由路易·旺多姆于1631年1月创刊于巴黎。

中外新闻史复习资料

1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2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为“邸报”,他出现于北宋,流行于南宋,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封建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发布。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它从宫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宫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简称《察世俗》)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米怜为主编,署名博爱者。该报为中文月刊,以“阐发基督都义为根本要务”为宗旨,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章;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各国情况;还刊载天文地理知识文章,发表了了些诗歌,寓言类作品以及“告贴”(告示广告)。它采用略带丈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体载多样。(1821年因米怜病重而停刊)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4《蜜蜂华报》(葡萄牙文周刊)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澳门有史以来的第一家报纸。 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由当时的葡萄芽执政党创办。该报为当时的葡萄芽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基本内容为新闻、言论、公文、读者来信等。 5《广州纪录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 1827年11月创于广州。创办人为英国鸦片商马地臣。该刊为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性、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宣扬英国的殖民政策、鼓吹不平等贸易,为鸦片倾销辩护,主张西方对华采取强硬政策。 6《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出版的《教会新报》自第301期起改名为《万国公报》。林乐知创办、主编。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的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该报不是纯宗教性刊物,自创刊至第300期所刊内容以宣传宗教为主,间刊一些中外史地、科学常识等稿件。改名后成为一个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全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该报还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击诬蔑孙中山。它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的时候,《万国公报》发表了林乐知的《印度隶英十二益说》,实质上是说中国如果变成英国殖民地将得到比印度更大的好处。)(外国宗教中文报纸) 7《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它是一家商业报纸,又是一家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日报。《申报》满足中国人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它是一张较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多阶层人等都可阅读。此外,它还重视经营管理,注意争取读者和刊发广告。总之,《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以实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请中国人担任编辑。 8《字林西报》:前身是《北华捷报》1856年增出的日刊《每日航运新闻》,1864年1月《每日》扩为独立出版的日报,更名《字林西报》。它是外文报刊中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1866年开始由字林洋行经营,发行到1951年3月31日止。《字林》重视言论,常就中外关系与中国时政发表观点,是政治性很强的报纸。有时可以左右社会言论。除言论之外,还大量登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信息。它报道内容广泛,资料丰富,且常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为当时的政府官员所注重,也为今天的中外史学家所重视。 9《昭文新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10《循环日报》: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它仿西方报纸体列,几乎每天有论说一篇,“中外新闻”栏的头条位置每日登一篇评论。初期多为王韬

中外新闻史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我国古代有过三种不同类型的报纸 一、邸报: 1、邸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官方报纸。 2、邸报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 (1)唐朝报纸均为手抄,由上都进奏院发行,最早见于唐孙可之所著《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唐代。) (2)宋朝最早出现“邸报”一词,使用雕版印刷,由门下省领导,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新闻,完全具备中央官报的性质。宋王朝制定了“定本”审查制度。 “定本”审查制度: ①宋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报的舆论控制而推行的一项制度; ②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③“定本”,指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3)明代官报,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传发,采用活字印刷。 3、邸报的内容: (1)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 (2)封建皇朝的法令、公报; (3)官吏的升降、任免、赏罚、调动; (4)官吏的奏疏和皇帝的批示等; 二、小报: 1、中国古代非法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最早见于周麟之《海陵集》中的《论禁小报》。 2、小报较以前出现的邸报更具新闻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要求和愿望。我国新闻史上将“新闻”一词与报业联系起来的最早记载见于南宋赵升《朝野类要》。 3、小报由邸吏与书肆主人非法经营,连续发行,传播较广,宋明清屡禁不止。 4、小报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终结,是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 三、京报: 1、中国明清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民间报纸,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最早出现于京都,故名《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 2、京报经政府允许,由民间报房经营。清朝民间报房源于“提塘”这一官方机构。 3、特点: (1)公开发行,接受常年订阅,读者范围广泛,主要是官僚、士绅、商人。 (2)有固定的报名、形式及印制发行机构。 (3)出现自己采写的内容,存在了400多年,在古代报业世上有很大影响。 第二章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事业 中国近代报业产生于19世纪初,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至1915年《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创刊,历时100年。最初的一批中文近代报刊由西方传教士创办,以后又有商人、政客加入。 一、鸦片战争前(1815—1839): 清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传教士只能在南洋或香港、澳门、广州等地创办报刊,宣传基督教教义,共创办六家中文报刊,八家外文报刊。 1、中文报刊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