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地区血吸虫病防御方案

2020地区血吸虫病防御方案
2020地区血吸虫病防御方案

2020地区血吸虫病防御方案

今年,是我市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后,血防事业跨入监测疫情、继续巩固防治成果的第三年,为做好监测防治的巩固工作,实现我市长期保持无螺无病的目标,根据省、市血防工作要点,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20xx年血防工作方案。

一、血防工作任务目标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科学防治”的原则,全面认真组织好春季查螺工作,继续加大查螺和巩固性灭螺力度,努力提高查灭螺质量,及时查出未发现的残存钉螺。各历史流行镇要围绕各自的巩固监测方案,进一步加强往返血防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特别是渔船民的查治病和管理,不断巩固我市的血防工作成果,为今后顺利通过上级血防部门复核评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查灭螺

(一)查螺

1、范围:在全市20个历史血防流行镇(场)235个流行村(分场)中进行,调查面积4000万平方米。全面查近10年(20xx—20xx 年)43个村的所有自然环境;监测查10—19年(1990—19xx年)30个有螺村1/2的重点环境;监测轮查20—25年(1985—1989年)21个村的1/3的自然环境;对25年以上的139个历史有螺村,实行群众报螺。

2、方法与步骤:

(1)村自查:全面查的村,采用5平方米一框机环结合法,查与近10年有螺环境和水系相通的所有环境;采用20平方米机械落框法,查除近10年有螺环境水系相通外的其余自然环境,全市全面查面积1450万平方米以上。监测查的村,对各村自主确认的重点环境,采用全面细查法,查未改造的历史有螺环境和改造后的新旧交界环境;采用20平方米机械落框法,查历史有螺环境及与其水系直接相通的全部自然环境,全市调查面积1200万平方米。监测查中未查的环境和25年以上历史有螺村实行群众报螺。

(2)镇复查:在村自查的基础上,由镇抽调力量组织实施。对全面查的村,采用机环结合法,复查历史有螺的复杂环境及与其水系相通的全部自然环境,复查环境数必须达到村自查环境的1/2以上,调查面积720万平方米以上。对监测查的村,采用20平方米机械落框法,复查1/2以上的环境,调查面积600万平方米。

(3)市考核查:对有实际查螺任务的镇,市将组织专业人员每镇抽查5-10处复杂环境,调查面积计30万平方米。

(4)新曹镇新洋村、三仓镇沙灶村按省监测点方案要求进行调查。

3、时间和要求

(1)制订查灭螺方案:各流行镇(场)须在3月25日前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订查灭螺方案,有查灭螺任务的镇、村要切实解决好查灭螺人员的用工报酬。镇与村、镇卫生院(防保所)与村卫生室(站)要签订责任书。村与查螺员要签订合同,明确任务和要求,严格考核,确保质量。

(2)组建查螺队伍:3月31日前,各村要挑选责任心强、视力好、有一定查螺经验的中青年组成查螺小组。全面查的村,每个村民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范本

整体解决方案系列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 理预案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45118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Emergency treatment plan for schistosomiasis outbreak 说明:为明确各负责人职责,充分调用工作积极性,使人员队伍与目标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特此制定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上海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血吸虫病的传播环节多,流行因素复杂,加之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以及部分已经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传播控制标准的地区,都面临着出现急性血吸虫病暴发疫情或疫情复燃的威胁。为了提高对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总则 1.1目的

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血吸虫病突发疫情,规范和指导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疫情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2工作原则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贯彻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快速反应、依靠科学、依法管理的原则。 1.3编制依据 本预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为依据编制。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国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2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判定标准与分级: 2.1出现以下情形之一时,视为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启动应急处理工作: 2.1.1在尚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以行政村为单

禄丰县2004-2011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分析

禄丰县2004-2011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2004-2011年禄丰县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情况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 开展螺情、疫情和相关因素调查,汇总整理监测数据,分析2004-2011年的监测 情况。结果:2004-2011年禄丰县查出的有螺面积由2004年的22327㎡下降为2011年的0㎡,捕获钉螺由2245个下降为 0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1 年人群及大牲畜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粪便孵化检查未检出血吸虫病人和病畜。 讨论:2004-2011年全县有螺面积在逐年下降,至2009年后降为0,但特殊的地 理环境,不能确保没有钉螺面积,仍要每年开展监测工作,巩固血防成果,防止 疫情回升。 【关键词】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1752(2013)02-0381-02 禄丰县是血吸虫病轻度流行县,自1956年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到1986 年实现消灭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以后转入疫情监测,由于受当地流行区 特殊地理环境及工作经费影响,监测工作时断时续。2004年禄丰县纳入省级血吸 虫防治项目县,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现将2004-2011年全县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 果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禄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2011年查螺、灭螺资料和查病治病资料。禄丰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家畜查病治病资料。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规定的方法与要求,每年5-6月和9-10月查螺2次,组织专业血防队伍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逐条逐快开展调查,捕获 的活钉螺全部采用压碎法镜检,观察感染情况。7-8月和11月对当年查出的有螺 面积用50%的氯硝柳胺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洒灭螺,剂量2g/㎡。 每年的9-10月对流行区6岁以上的常住居民采用金标免疫法进行查病,对金 标法检查阳性者采用粪检(1送3检),主要用kato-kat方法和尼龙袋集卵孵化 法进行病原学检查。对大牲畜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查。对阳性者 给予砒喹酮化疗,剂量为40mg/kg,1次顿服。 1.2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螺情监测2004-2011年,各年度调查面积分别为639318㎡、4580896㎡、3865175㎡、4104550㎡、4096410㎡、4120360㎡、4328172㎡。查出有螺面积 分别为22327㎡、14785㎡、11059㎡、5635㎡、1935㎡、0㎡、0㎡、0㎡。 有螺面积逐年下降。螺情监测情况见表1 2.2 血吸虫病病情监测 2.2.1人群查病 2004-2011年累计检查7794人次,其中金标免疫法检查7682人,阳性8人(2005年查出、粪便孵化阴性、当年已用砒喹酮化疗)、粪便孵化 检查112人次,没有查出血吸虫病人。 2.2.2家畜查病 2004-2011年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一粪三检,累计检查大牲 畜8887头次,没有检出血吸虫病畜。 2.2.3血防知识培训及健康教育 2004年以来县疾控中心共培训村委会干部和

疫情报告知识试卷 测试题 A

传染病报告知识试卷测试题A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项英文符号填入括号内(每题4分) 1、甲类传染病有:() A、霍乱、鼠疫 B、麻疹、疟疾 C、传染性非典型性x、禽流感 D、乙脑、血吸虫病 2、传染病流行是指:()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 C、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 3、疫区是指:() A、发生传染病的那个村子 B、发生传染病的那个医院 C、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可能波及的地区 D、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已经传染到的地区 4、病源携带者是指:() A、接触病原体的人 B、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D、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也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5、传染病爆发是指:() A、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多种传染病 B、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C、短期内在局部地区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D、短期内在一个医院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6、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理办法是:() A、个人检讨 B、批评教育 C、依照刑法处理 D、向受害人道歉 7、传染病分几类:() A、2 B、3 C、4 D、5 8、采集、保藏、携带、运输、使用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卫生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需经哪个部门批准:() A、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B、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C、医院 D、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9、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管理传染病有()种 A、35 B、39 C、37 D、40 10、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 )制度: A、预检、分诊 B、分诊、消毒 C、预检、隔离 D、消毒、隔离 11、对下列哪个传染病,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A、艾滋病 B、脊髓灰质炎 C、炭疽中的肺炭疽 D、伤寒和副伤寒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由下列哪个组织颁布的:() A、全国人大 B、国务院 C、卫生部 D、省人民政府 13、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采取下列措施哪项是错误的:() A、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 B、对疑似病人应统一集中治疗 C、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D 、拒绝隔离治疗时,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14、下列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 、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是指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

海安县2009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工作总结及附表(1-6)(曹)

海安县2009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工作总结 按照市《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工作方案》要求,2009年我县对孙庄镇黄柯村、雅周镇杭窑村,曲塘镇富民村开展了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监测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监测目标 为及时掌握我县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消长趋势,建立海安县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库,科学评估血防中长期防治效果,适时制定、调整血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内容及方法 2.1 基本情况调查各监测镇卫生所组织血防人员及乡村医生,由村干部带队,按照县“方案”要求,根据调查表内容按规入户逐人登记调查,收集监测村的基本情况,摸清监测点人口资料,经济状况、卫生条件等基本情况。 2.2 人群感染率、感染度调查按照县“方案”,曲塘镇卫生所组织了责任区防保医生、乡村医生及村干部,整群抽样调查富民村5~65周岁的常住居民和来往于疫区的流动人口。方法采用DDIA初筛(阳性者用吡喹酮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阳性对象再粪检,粪检阳性者作为病人上报。 2.3 钉螺分布、面积及其感染情况调查各监测镇、村按照县、镇政府春季查螺工作方案,采用机环结合法,通过村自查(黄柯)、互查(杭窑)、县级考核查螺(杭窑)三个回合开展螺情监测工作。 2.4 家畜感染率、感染度调查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采用IHA

检测法对各监测村所有耕牛、奶牛、菜牛、种猪和部分散养草羊开展家畜感染情况调查。 2.5历史有螺环境调查各监测村结合春季查螺工作,对历史有螺环境逐一进行了现场复核,按实修改可孳生钉螺环境图。 2.6急性和晚期血吸虫病人的个案调查对监测点内的急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人认真进行个案调查,追踪传染源及其中间宿主。县疾控中心广泛宣传我省晚血病人医疗救治政策。镇村卫生人员按季随访晚血病人,填写健康档案并进行康复指导。 2.7 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在各监测点对不同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血防健康教育,逐步改变疫区群众不良卫生行为,不断增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 3 监测结果 3.1基本情况 3个监测村共有住户3386户,人口9150人。其中,男性4700人,女性4450人;农民7883人(占86.20%),学生1083人(占11.8%),学前儿童184人(占2.01%);文盲、半文盲874人(占9.56%),小学以上文化程度2684人(占29.3%),初中毕业3892人(占42.5%),高中毕业1694人(占18.51%),高中以上学历6人(占0.07%);饮用自来水的有3367户(占99.4%),饮用井水的有19户(占0.56%);使用化粪池的有423户(占12.5%),使用棚厕的有2951户(占87.2%),使用露厕的有12户(占0.35%);人均年收入7768元(见表1)。 3.2人群感染率、感染度曲塘镇富民村共查5~65周岁常住居民913人,占富民村总人口的26.3% ;查来往于疫区的流动人口86人,占富民村总人口的2.47%;共查出DDIA阳性16人,阳性率为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剖析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现状、突出问题及对策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情报所 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为日本血吸虫病,这是世界上5种人体血吸虫病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最严重的血吸虫病,也是防治难度最大的血吸虫病,曾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的部分地区,流行历史悠久、危害严重,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而且影响整个血吸虫病流行区域的经济发展。国家已于2004年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处于同等重要的防治位置。 经过50多年的有效防治,我国的血吸虫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近来由于生物、自然、社会经济、人口流动、政策保障等因素变化较大,一些地方呈现出老疫区血吸虫病疫情扩散蔓延、已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的地区疫情回升形势,引起了我国政府及各界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状况及严峻性 据建国初期统计,我国的血吸虫病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12个省(市的433个县(市、区4078个乡(镇,共有钉螺面积148亿m2,累计感染者达1160万例,受威胁人口在1亿以上。至2007年,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5省(市自治区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四川省以 县为单位全部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目前疫情尚未控制的县(市、区有90个,其中江苏省12个,安徽省19个,江西省11个,湖北省23个,湖南省22个,云南省3个。 总的来说,全国的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部分地区呈现出血吸虫病疫情扩散蔓延,表现为老疫区血吸虫病患者增加、钉螺扩散明显、新钉螺区出现、感染性钉螺分布范围扩大,部分已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的地区出现疫情回升,各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增加,说明我国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还任重道远。

机关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测试题(附答案)

机关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测试题(附答案)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项英文符号填入括号内(每题4分) 1、甲类传染病有:() A、霍舌质鼠疫 B、麻疹、疟疾 C、传染性非典型由市炎、禽流感 D、乙脑、血吸虫病 2、传染病流行是指:()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彳专染病 B、f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 C、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 3、疫区是指:() A、发生传祸的那个村子 B、发生传染病的那个医院 C、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可能波及的地区 D、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已经传染到的地区

4、病源携带者是指:(> A、接触病原体的人 B、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D、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也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5、传染病爆发是指:() A、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多种传染病 B、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C、短期内在局部地区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D、短期内在一个医院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6、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造成产重后果的处理办法是:() A、个人检讨 B、批评教育 C、依照刑法处理 D、向受害人道歉 7、传染病分几类:() A、2 B、3 C、4 D、S &采集、保藏、携带、运输、使用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卫生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需经哪个部门批准:() A、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B、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C、医院D.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工作方案.docx

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工作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实施《血吸虫病防治条例》,根据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xx-2015)和上级血防会议精神,认真抓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工作,保护血防区群众身体健康,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结合我区血吸虫病流行特点,确保我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目标顺利实现——2015年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血吸虫病防治条例》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血防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工作方针,坚持防治血吸虫病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落实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策略,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责任,加强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加强与农业、水利、林业工程结合,改善自然环境,切实压缩钉螺面积;加强人畜查病治病和粪便管理,切实控制传染源;加强群众性血防工作,切实建立群防群控工作机制;加强区域性防治工作,切实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大防治投入力度,切实减轻血吸虫病危害,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 二、防治目标 1、降低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到2015年底,全区所有疫区村的人畜血吸虫病阳性率降至1%以下,无急性病例发生。力争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2、普及农村自来水和无害化厕所。到2015年底,全区所有疫区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沼气式或三格式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90%。 3、提高防治知识普及率,增强防病意识。到2015年底,全区中小学生和家庭主妇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 4、加大人畜传染源管理力度。对人畜感染率1%以上的疫区村人畜进行查治病

金湖县血吸虫病疫情

金湖县血吸虫病疫情 了解金湖县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为今后的防治监测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每年春季在重点环境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进行钉螺调查;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的金宝航道,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进行钉螺扩散监测。对流行村居民、渔船民、门诊疑似病人等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进行血吸虫病筛查,阳性者采用Kato-katz法(1粪3片)进行检查。结果 2006-2010年共查螺3 485.49hm2,新发现有螺条块1个,有螺面积7.80 hm2,解剖钉螺2 180只,未发现感染者;打捞漂浮物2 785㎏,检获海蛳等螺类2 220只,投放稻草帘400块,诱获螺类13 366只,结果均未发现钉螺。血清学查病17 043人,阳性117人,阳性率0.69%;粪检103人,发现血吸虫病患者1例。结论2006-2010年,金湖县发现了新的螺情和输入性粪检阳性病患者,血吸虫病潜在流行的因素增加了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需采 取“钉螺控制与传染源控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加强监测。 金湖县位于淮河下游、江苏省中部偏西地区,北纬32047'~33013',东经118053'~119022',与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最北端的宝应县相邻,为血吸虫病轻度流行区,1997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其境内的金宝航道和淮河入江水道(新三河)是东线工程的输水河道[2],是向洪泽湖调水的主要干线。为了解该县“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掌握疫情,以便为制定“十二五”防治规划和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06-2010年金湖县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钉螺监测 1.1.1 春季查螺监测 每年4月份,开展钉螺调查,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3],开展钉螺调查,框距5~10 m。调查重点为历史有螺环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及其一级支流、与周边县市螺区水系相通的重点环境。查出有钉螺分布环境用GPS定位,计算有螺面积、活螺密度,并采用压碎法[3]解剖钉螺,确定钉螺感染血吸虫情况。 1.1.2 钉螺扩散监测 每年6~9月份,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的金宝航道退水闸段设定监测点,采用网捞法[4]和稻草帘诱螺法[2,4~5],每月进行1次漂浮物和水体钉螺监测。网捞法监测河段长度为200 m,打捞的漂浮物称重后浸于塑料盒中轻轻揉洗,然后用30目筛过筛,检测计数钉螺。稻草帘诱螺法在监测河段投入0.1 m2的草帘20块,两岸各10块,间距20 m,每次诱螺7 d,取出后浸于塑料盒中轻轻揉洗,然

血吸虫病防治规划

附件1: “十三五”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规划 江西省卫生计生委江西省财政厅 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水利厅 江西省林业厅江西省国土资源厅 一、规划背景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传染病。江西省历来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简称血防工作),特别是2004年以来,江西省进一步加强对血防工作的组织领导,下发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修订了《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条例》,批准实施了《江西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和《江西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提出“控制疫情、缩小疫区、最终根治”的战略部署,将血防工作与发展地方经济、城镇一体化建设、民生工程实施紧密结合起来,以传染源控制为中心,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先后实施了鄱阳湖南岸片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和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策略推广区建设,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省血防工作进程。全省

分别于2008年和2015年达到了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和传播控制标准。截止2015年底,全省3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有24个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15个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疫情大幅下降,全省血吸虫病人数1.15万,比2008年下降了87.23%,有效地保障了流行区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了流行区经济的发展。 但是,我省血防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一是传染源控制难度较大。鄱阳湖区草洲资源丰富,家畜养殖成本低,洲滩放牧一直是当地居民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封洲禁牧落实难度较大;各级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投入不足,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治理难以全面落实;流行区仍有大量渔民、船民等易感人群,流动性强,防治管理难度大。二是部分地区疫情仍不稳定。湖沼型流行区湿地面积大,适宜钉螺孳生,山丘型流行区自然环境复杂,钉螺控制难度大,加之传染源管理难以全面落实,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三是部门综合治理项目统筹整合不够,各部门血防工程项目分散,血防综合治理整体性和同步性欠佳,血防效益难以显现。四是基层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和动物防疫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人员待遇低,队伍不稳定。为持续推进我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程,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推动流行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根据《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和《“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血吸虫病疫情反弹应急处置预案

*****卫生院 血吸虫病疫情反弹应急处置预案(试行)为了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疫情反弹,加强对血吸虫病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确保一旦发生血吸虫病疫情时,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一)组织机构 1、镇人民政府成立血吸虫病疫情反弹应急处理指挥部,镇长任总指挥,分管副镇长任副总指挥,全镇各部门行政一把手为成员。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中心卫生院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 发生疫情时,按属地化管理责任制,接受县指挥部的统一指挥,接受疾控机构的指导。 2、中心卫生院成立血吸虫病疫情反弹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科室负责人及公共卫生科成员组成。 下设办公室,由公共卫生科长担任办公室主任。 3、公共卫生科成立血吸虫病疫情反弹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工作队。分管院长担任队长,下设七个组:(即流行病学调查组、螺情监测控制组、病情监测控制组、医疗救护组、健康教育组、信息组、后勤保障组)。由相关专业人员组成。 (二)职责分工 1、镇人民政府血吸虫病疫情反弹应急处理指挥部职责:负责组织、领导、指挥血吸虫病疫情反弹应急处理工作。协调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落实各项措施。并落实应急处置必需经费,及时解决应急处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中心卫生院血吸虫病疫情反弹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职责:研究制定血吸虫病疫情反弹控制方案,组织落实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做好各种预防、治疗和灭螺药物的准备,定期向政府报告病情动态,提供防治决策依据,依法开展监督检查。 3、中心卫生院血吸虫病疫情反弹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工作队职责:协助上级业务部门做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划定疫情反弹疫区并立即报省卫生厅确定,病情与螺情监测、疫水处理、预防服药和灭螺等防治技术指导,负责医疗救护、物资与器材的准备和防治技术培训等工作。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掌握平坝地区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疫情情况,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对广汉市联江村监测点的血吸虫病疫情进行调查。结果2005-2009年钉螺总面积从10 710m2下降到7 870m2,活螺密度前4年比较稳定,但2009年回升较多为1.17只/框(每框=0.11m2),5年来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要分布在沟渠和稻田等环境。2005-2009年人群血清阳性率从7.44%下降到3.73%,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0.52%下降到0%。2005-2009年家畜耕牛除2006年查出3头病牛,阳性率30%以外,其余年份均未查出阳性病牛。结论2005-2009年广汉市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家畜血吸虫感染率、钉螺总面积均下降,血吸虫病疫情得到较好控制。 血吸虫病是危害人群身体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1954年证实了广汉市有血吸虫病流行,且流行程度相当严重。全市19个镇乡、186个行政村、2 495个社全部流行血吸虫病,全市累计查出的历史有螺面积为13 099 312m2,平坝区钉螺面积占94%,丘陵区钉螺面积占6%,全市共查出历史患者人数为170 249人。经20世纪近30年的艰苦奋斗,广汉市于1986年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以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广汉市的血防疫情一度反弹,于1996年在该市的原双泉乡再次暴发“急血”45例。近10余年广汉市开展了血吸虫病综合治理,使疫情迅速得以控制,2005年达到了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为系统准确掌握血吸虫病流行动态,以及自然因素对疫情的影响,评价防治对策及效果,并为国家制定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卫办疾控发〔2005〕)精神要求,2005年在广汉市新丰镇联江村设立国家级血吸虫病固定监测点,现将2005-2009年的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螺情监测每年于5月份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样方法,间隔10m设框普查,对点内所有环境进行钉螺调查,捕获钉螺全部用压碎法检查钉螺死活及有无血吸虫尾蚴。 1.2 人群监测 于每年11月上旬对监测点6岁以上的全部常住居民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筛查,阳性者以Kato-Katz法(一粪三片)进行病原学检查,以了解点内居民的感染率和感染度。 对监测点内每年检查出的血吸虫病患者进行个案调查。 1.3 耕牛监测与人群同步,采用粪便孵化法进行检查,一粪一检。 1.4 相关因素调查 1.4.1 自然与社会因素包括雨量、气温、自然灾害、人口流动、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 1.4.2 防治措施人畜采用对象治疗,用吡喹酮同步治疗所查出的患者和病牛,对易感环境用氯硝柳胺喷洒、泥糊、浸杀等方法灭螺。采用广播、标语、传单、宣传画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1.5 资料整理监测点所有资料数据录入计算机,用EXCEL和Foxpro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与防治措施)广汉市地处成都平原上的东北边缘,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16℃,年降雨量1 000mm左右,海拔高度550m。监测点位于广汉市新丰镇联江村,属平坝地形,系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上游与成都市青白江

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疫情动态变化

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疫情动态变化 [摘要] 目的及时掌握邛崃市血吸虫病流行现状,疫情动态变化,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操作手册》(2011年修订版)要求开展2012年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结果监测钉螺面积37 940 m2,活螺密度0.61只/框(每框=0.11 m2),无阳性钉螺。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检查728人,血清学阳性50人,阳性率6.86%;对血清学阳性50人,进行Kato-Katz法(粪检)检查,阳性为0。结论邛崃市血吸虫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应继续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加强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情监测,进一步减少耕牛,加大钉螺控制力度,向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目标迈进。 为掌握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了解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和考核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2010年在邛崃市回龙镇榆树村设立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及其《操作手册》的要求,开展了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现将2012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 2] 1.1 人群病情调查监测点内全体居民逐一登记,2012-10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筛查6岁以上全部常住居民,IHA阳性者采集粪便标本,用Kato-Katz法(1粪3片)检查。 对监测点内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及当年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进行个案调查。 1.2家畜病情调查对监测点内敞放的家畜全部登记,10月用顶管孵化法检查(1送3检)。 1.3 螺情调查春季调查点内现有钉螺环境以及可疑环境,捕获钉螺用压碎法解剖,计算活螺密度和感染率等。 1.4 相关因素调查收集雨量、气温、自然灾害、人口流动、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相关资料,并记录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等防治措施实施情况。 2结果 2.1 基本情况回龙镇榆树村位于邛崃市东南部,属丘陵地带,海拔645~936 m。村委会所在地东经10 3.883 61°,北纬30.453 06°,村委会距邛崃市区40 km,四季气候分明,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 000 mm左右。全村辖19个村民组,总户数1 178户,总人口3 472人,总耕地面积331.23 hm2(其中水田207.48 hm2、旱地123.75 hm2)。榆树村的第2、3、4、5、6、7、9、11、12等9个组确定为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点农村劳动力952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152人。201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72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160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为了监测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的疫情动态,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巩固达标成果,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打下坚实基础。方法在感染季节后,对5~65岁人群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筛查;对血清学阳性者进行病原学检查,同时开展耕牛和钉螺调查。结果人群调查12 745人,血检阳性1 094人,粪检1 084人,粪检阳性22人,感染率为0.17%;耕牛调查862头,阳性0头;钉螺调查面积1 886 850m2,查出有螺面积27 440m2,解剖钉螺604只,感染性钉螺0只。结论西昌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疫情稳定,要继续加大防治力度,巩固传播控制成果,实现传播阻断的目标。 西昌市属大山区血吸虫病重流行区,自2004年启动全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工作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2008年通过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考核评估,西昌市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制定标准。2009年根据省上的安排,西昌市随机抽取9个村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巩固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成果。 1 基本情况 西昌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凉山州首府所在地,位于北纬27°32′~28°10′,东经101°47′~102°23′,总面积2 655km2,以山地为主,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在1 500m以上。安宁河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市辖37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5万人。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2℃,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降水量1 013mm,日照320d,无霜期337d。全市有32个乡镇不同程度流行血吸虫病,受威胁人口40余万。历史累计有螺面积2 260.362万m2,历史累计患者10.057万人,历史累计病牛5 928头。现有钉累面积40.433万m2,下降了98.21%,人群和耕牛感染率分别下降到1%以下,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2 调查内容和方法 2.1调查范围经国家随机抽样,选取了西昌市黄联关、马道、西溪、小庙、裕隆、中坝等乡镇的新镇、大堡、营盘、小庙、新富、大中、麻地、山嘴等村作为调查范围,共6个乡的9个行政村。 2.2人群调查在感染季节后,对5~65岁人群采用血清学(循环抗原)方法进行筛查;对血清学阳性者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一粪三检)进行病原学检查。 2.3耕牛调查采用顶管孵化法(一粪三检)进行调查。 2.4钉螺调查方法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框距5~10m,每框=0.11m2)进行调查,捕获框内全部钉螺,用压碎法,在解剖镜下检查有无血吸虫尾蚴。 2.5统计分析将调查数据录入计算机EXCEL Foxpr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人群调查结果共调查12 745人,血清阳性1 094人,粪检阳性22人,感染率0.17%,未出现急性感染病例(表1)。 4 讨论 通过对6个乡镇的9个行政村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人群感染率为0.17%,流行较重的小庙村、新富村、大堡村、大中村和中度流行的麻地村、山嘴村、营盘村感染率都在1%以下,轻度流行的新镇村未发现人群和耕牛感染,未出现急性感染病例;未发现耕牛和钉螺感染。说明2008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采取的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改水改厕、以机代牛、产业结构调整,水田改旱地、农业综合开发、兴林抑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进农业生产模式,改变钉螺孳生条件,坚持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一系列防治措施是十分有效的,是切实可行的,疫情继续得到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区域及程度进一步缩小。全市

2020年度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培训测试题

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培训测试题单位: 姓名: 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A ) A、属地管理原则 B、异地管理 C、就近管理 D、户籍管理 2.一个病人同时发生n种法定传染病时,应填写几张传染病报告卡(D ) A、1张 B、2张 C、4张 D、n张 3.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病人“现住址”是指(B ) A、病人户籍所在地址 B、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 C、病人发病前居住的宾馆、旅店 D、病人就诊时的居住地 4. 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谁来诊断并报告?(C ) A、现场调查人员 B、所属县(区)疾控中心 C、属地医疗机构 D、以上都可以 5. 医疗卫生机构的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至少保存多少年?( C )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6. 医疗机构应确立或指定具体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至少配备几名或以上专(兼)职人员?( B ) A、1名 B、2名 C、3名 D、无要求 7. 甲型H1N1流感是(D )类传染病。 A、非法定传染病 B、甲类传染病 C、乙类传染病 D、丙类传染病 8. 以下传染病中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是(D )。 A、麻风病 B、流行性感冒 C、麻疹 D、水痘 9.以下哪个传染病需分急性和慢性填报?(B ) A、疟疾 B、乙肝 C、梅毒 D、肺结核 10. 外省籍民工在我市某县长期打工,发生身体不适,随即前往当地县医院就诊,医生确诊为细菌性痢疾,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其中的“病人属于”应选择(A ) A、本县区 B、本市其他县区 C、本省其他地市 D、外省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

“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群身体健康,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传染病。我国曾是全球血吸虫病危害最重、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南方12省(区、市)。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正值攻坚制胜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全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程,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将血吸虫病作为需重点防控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大会于2012年通过了“2025年全球消除血吸虫病公共卫生问题”的决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公布施行《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制定中长期规划纲要,实施综合防治策略,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5省(区、市)于1995年前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全国分别于2008年和2015年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和传播控制标准。但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牛、羊等家畜存栏数量多,传染源控制难度大,钉螺分布范围广,孳生环境复杂,基层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和动物防疫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现有防治技术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部分达标地区疫情尚不稳定,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疫情回升,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难以完全消除,目前的防治成果还比较脆弱,今后一段时期的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繁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分类指导、综合治理、联防联控,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依法科学防治血吸虫病。 (二)规划目标。2017年,完成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5省(区、市)消除血吸虫病复核,继续加强监测,巩固消除成果。到2020年底,四川、江苏、云南、湖北、湖南5省达到传播阻断标准,达到消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撰写人: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上海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血吸虫病的传播环节多,流行因素复杂,加之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以及部分已经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传播控制标准的地区,都面临着出现急性血吸虫病暴发疫情或疫情复燃的威胁。为了提高对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 总则 1.1 目的 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血吸虫病突发疫情,规范和指导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疫情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2 工作原则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贯彻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快速反应、依靠科学、依法管理的原则。 1.3 编制依据 本预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 第 2 页共 2 页

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为依据编制。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国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2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判定标准与分级: 2.1出现以下情形之一时,视为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启动应急处理工作: 2.1.1在尚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包括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下同)10例以上(含10例,下同);或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例以上。 2.1.2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的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例以上;或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例以上。 2.1.3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县(市、区),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病畜或有感染性钉螺分布。 2.1.4在非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发现有钉螺分布或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病畜。 2.2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可终止应急处理工作: 第 2 页共 2 页

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疫情现状

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疫情现状 [摘要]目的掌握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疫情现状,为全省血防决策提供科学数据。方法收集2007-2012年四川省27个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县历史资料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统计分析阻断县血吸虫病疫情现状。结果全省27个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县历史累计钉螺面积占全省的8.29%,近年血吸虫病情稳定,未发现当地感染的患者(病畜);钉螺面积在61.172万m2~139.04万m2,部分县钉螺面积出现回升,2012年四川省27个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县中有20个县查出钉螺,其中6个县钉螺面积超过历史面积的2%;传播阻断地区血防工作开展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结论四川省血吸虫传播阻断地区病情稳定,螺情回升,应加强查灭螺工作,加强流动人畜管理,严防传染源输入。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于11个市(州)63个县(市、区),从20世纪80年以来,四川省开始以县为单位的血吸虫病防治达标考核工作(当时的考核标准为基本消灭和消灭血吸虫病,现在为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到2004年已有27个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喜德县因2005年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突发疫情,要求重新传播阻断达标【1】),2008年全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按照2009-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规划纲要的要求,四川省将于201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因此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高潮,截至2012年底又有14个县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纵观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县的综合情况,2004年以前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27个流行县疫情相对较轻和稳定,习惯上将它们归集为血吸虫病轻流行县,现对这27个达到传播阻断的血吸虫病轻流行县的现状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县历史血防资料,筛选出27个传播阻断县的资料,统计各县历史血吸虫病指标;收集2007-2012年全省血吸虫病防治(血防)工作报表,筛选出27个阻断县资料,统计常用血防疫情指标和常用血防工作量。 1.2统计分析分析血吸虫病阻断县与全省血防的关系,疫情变化趋势,防治工作中的新问题等,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2 结果 2.1 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概况四川省位于祖国的西南部,全省面积48.5万km2。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和横断山区的安宁河谷,气候温暖潮湿,年平均气温高于16℃,年平均降雨量1 000 mm左右,无霜期一般在300 d以上,众多环境适宜钉螺生长,当地农业耕作发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附件: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上海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血吸虫病的传播环节多,流行因素复杂,加之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以及部分已经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传播控制标准的地区,都面临着出现急性血吸虫病暴发疫情或疫情复燃的威胁。为了提高对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 总则 1.1 目的 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血吸虫病突发疫情,规范和指导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疫情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2 工作原则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贯彻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快速反应、依靠科学、依法管理的原则。 1.3 编制依据 本预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为依据编制。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国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2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判定标准与分级: 2.1 出现以下情形之一时,视为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启动应急处理工作: 2.1.1 在尚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包括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下同)10例以上(含10例,下同);或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例以上。 2.1.2 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的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例以上;或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例以上。 2.1.3 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县(市、区),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病畜或有感染性钉螺分布。 2.1.4 在非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发现有钉螺分布或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病畜。 2.2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可终止应急处理工作: 2.2.1 在尚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和传播控制地区应急处理工作启动范围内,连续1个月无新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2.2.2 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和非流行区应急处理工作启动范围内,连续1个月无新发血吸虫病病例,钉螺分布环境已经得到有效处理(通过药物或环境改造灭螺后,使钉螺平均密度控制在0.01只/0.1平方米以下)。 2.3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分级 Ⅰ级:在2个以上(含2个,下同)相邻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突发疫情,并连续出现新的疫点,疫点所在县(市、区)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总数是前5年同期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含5倍,下同),且有大范围蔓延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