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培训必修上-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课件(共28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培训必修上-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课件(共28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培训必修上-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课件(共28张PPT)

必修上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单元概说:本单元非文本阅读学习单元,而是一个以“语言家园”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板块。该活动的设置,内容指向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核心素养紧扣“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方式指向梳理与探究,其目的是“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一、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开展多个学习活动,突显语言学习的“情景化”,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反思积累词语的方法,增强积累的有效性;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把握古今词语的联系与区别,学会辨析词语并增强语言运用能力。总之,开展活动重在过程的典型性,不论是积累、梳理还是探究,都注重发展语感,增强对语言规律的认识

活动热身

文字是个精灵

语言是一种器皿:既可托举思想与文化,亦可盛放道路与鲜花;既能述说荣光与梦想,也可讲述历史与现状。当然,也不排除通过蛊惑、煽动、篡改、欺骗——做各种勾当。

——王开岭《保卫语言》茅台酒,色泽澄亮而微黄,芬芳四溢,在夜幕下说出中国式的

美妙酒语。酒桌是茅台的唯一战地。酒酣耳热之际,身份的强硬边界变得柔软了,人的羞怯与戒惕悄然失去,舌头变得灵巧或笨拙起来,言辞随意而嚣张,营造着一种自信、恳切和亲昵的气息。

像所有50度以上烈酒一样,茅台扭转了权力场的角色关系,并重塑着所有饮者的公共面容。……酒桌是如此的暧昧、肮脏而又亲切,在杯盘交错之中,密谋被轻松地达成了,仿佛只是些漫不经心的私语。以一个旁观者的偏激眼光看去,在当代官场,似乎每个酒杯都装满了难以启齿的秘密。——朱大可《茅台酒的文化象征》课例:《左传》(节选)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

2.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郑伯克段于鄢》

课例:《左传》(节选)

1.言简意赅(多用单音节词、动词)

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谁也不去注意那条临时挂起来的大红布标语。这标语大约挂了不少次,字纸都折得有些坏。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首的语录歌儿,唱得大家心更慌。

——阿城《棋王》

王安忆说《棋王》是用动词搭起来的。

课例:《左传》(节选)

2.精准表达

⑴贰于楚

⑵夜缒而出

⑶庄公寤生

⑷惊姜氏

⑸杀、诛、弑(感情色彩分明)

⑹国、都、邑、鄙(等级森严)

课例:《左传》(节选)

●国:国家。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如本文“国不堪贰。”诸侯

国的都也称“国”。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

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鄙:边境上的小邑。

二、单元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9学时;

2.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开展学习活动;

3.要联系前面几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整合其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元素;

4.开发补充学习资源,拓展学生语言建构视野,丰富其语言建构体验;

5.与学生的写作体验相联系,让语言建构更加自觉。

三、具体的教学安排

学习活动一:丰富词语积累(3课时)

第1课时:认识词语家族——以“色彩词”为例

汉语词汇中有一个特殊的词语小家族——色彩词,色彩词表现的内容非常广泛。色彩词可以反映出人的身份地位。在古代,头戴“乌纱帽”的,肯定有大小不等的官职;“穿红着紫”的,必定是达官显宦;“黄袍加身”的,一定是皇帝;身穿“黄裳”的,则是太子;头裹“绿巾”的,则一定是男性中的身份卑贱者;说婢女,则谓之“青衣”;称太监,则谓之“黄衣使者”或“青衣使者”。现在,人们还常常称医生为白衣卫士,称邮递员为绿衣使者,称军人为绿色长城,称少先队员为红领巾等。就生活消费而言,有白色消费, 灰色消费, 黑色消费、红色消费等。

也可以从词语构成方面梳理词语家族,如庞龙的歌曲《幸福的两口子》,歌词是这样的:

记得你最爱穿白裙子/我最喜欢你的大辫子/你爱看我傻笑的样子/说我是你爱的男孩子/静静坐在湖边的椅子/我不能忘记你的样子/我们一起过的苦日子/我们一定相爱一辈子/你永远是我的小娘子/记得过年一起包饺子/一起喝水用的茶缸子/站在河里光着脚丫子/数着天空飞过的燕子/你笑我变成了老头子/我笑

你变成了老婆子/心里念着彼此的名字/永远不能忘的白裙子/等到我长出了白胡子/一起坐在家的老院子/看着满地玩耍的孩子/回想我们年轻的日子。

以上活动旨在让学生把词语放在一定的“系统”中考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可以大大增加词汇量,扩充自己的“词语库”。在完成本活动后,作为一个收尾工作,可以让学生写一段文字,总结自己积累词语的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总结一下,会让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变成一种较为自觉的活动。

1.读书看报;

2.来自生活;

3.查阅工具书;

4.网络媒介等。

第2课时:丰富熟语积累——以“领略成语的魅力”为例(泰安二中特级教师周爱梅老师的课)

成语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成语的出处、语法特征、结构类型、意义用法、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研习,这样可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运用成语的兴趣,同时也在总结反思中提升语言建构的能力。

其他如“惯用语”“歇后语”等也可开展此类活动。

第3课时: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1) 7月18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北京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报告显示,“洪荒之力、吃瓜群众”等成为2016年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而“葛优躺、辣眼睛、全是套路”等成为年度网络用语。(2017年7月19日《信息时报》)

网络用语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

文化。互联网时代要有互联网思维,自然就有了使用网络语言的思维,这是语言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语言对时代发展变化十分敏感,社会生活的每个变化都会反映到语言中来。而基于网络语言的交流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认可和普及后,也就成了一种“流行语”。

(2)中国梦、正能量、云计算、量子纠缠、人设崩塌……

新词汇层出不穷,请自行分组,结合“资料摘编(4)”,选择10个左右的新词,制作“词语档案”,并思考反映了怎样的文化现象。

学习活动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2课时)

第4课时:探究一词多义——推断下列汉字的词义

1.种子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2.第一(甲乙丙丁……引申义)

3.占第一(桂林山水甲天下)

4.龟甲、铠甲(比喻义)

5.兵士(精甲万人……引申义)

6.指甲(引申义)

1.分开瑞玉

2.分开;离开群落

①分班

②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3.赏赐;分给

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

4.序列;排列等级

按部就班

5.按照职务或为某种需要而编成的组织

班级、戏班

开展本活动,要参考“学习资源2”和“资料摘编(2)”,除了写一篇读书笔记外,还可以制作多义词知识卡片,或者写一篇小论文,探究多义词的词源。

第5课时: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避免以今律古

重点把握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在使用的过程中避免以今律古。

举例:“脸”“子”“汤”

活动以制作“词语卡片”为主,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写一篇研究报告。

学习活动三:词义辨析和词语使用(4课时)

第6课时: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用法;

第7课时: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第8课时: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第9课时:体会修辞的作用,恰当使用修辞格。

限于时间关系,只以8、9课时为例

第8课时: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先看下列一组词语:“目、眼”“面、脸”“口、嘴”,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体会表义的差别,把握其语体色彩,最后形成一段文字,总

结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

“独目将军、独眼将军”“洗面奶、洗脸奶”“口腔科、嘴把式”

第9课时:体会修辞的作用,恰当使用修辞格。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

写作活动: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一个冬天大雪纷飞的场景。字数不限。

结束语:语言是一种关系(杜威)

●(一)文字;

●(二)思维;

●(三)文学;

●(四)文化。(no boat rocking;no dithering;don’t flip

flo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