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酚A-有机污染化学读书报告

双酚A-有机污染化学读书报告
双酚A-有机污染化学读书报告

多氯联苯的迁移转化和降解方法综述

摘要:本文综述了多氯联苯(PCBs)在大气、水体、底泥环境以及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讨论了我国PCBs污染现状及现存的主要问题;概括了处理多氯联苯的传统方法以及新兴降解技术,并总结了表面活性剂中的直接光化学降解行为,以及PCBs在水相中的

关键词:多氯联苯;迁移转化;研究现状;处理技术手段

1前言

多氯联苯是由德国人H·施米特和G·舒尔茨于1881年首先在实验室合成,1929年美国第一个将其工业化生产。PCBs是联苯经金属催化剂作用,在高温下发生氯的取代反应产生的,由于它耐高温、耐酸碱、低挥发性、绝缘性和不可燃性(除一氯代和二氯代PCBs),被大量用于工业生产中。20世纪60年代中期,全世界多氯联苯的产量达到高峰,年产约为10万t。我国从1965开始生产PCBs,年产量大约近万t,主要利用五氯代多氯联苯作电容器的浸渍剂,还有一部分三氯多氯联苯用作油漆添加剂[1]。据WHO统计报道,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80年代末,全世界共生产了约2×107t工业PCBs,其中约31%排放到环境中。

但是,1967年,日本米糠油事件,生产时不小心将多氯联苯混入米糠油,食用后中毒,患者开始只是眼皮发肿、手心出汗、全身起红疙瘩,随后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严重时恶心呕吐、肝功能下降,死亡。喂家禽,致使几十万只鸡死亡。日本米糠油事件让各国对多氯联苯的危害引起了关注。

最新研究表明:PCBs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能干扰人的内分泌系统;它能刺激人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影响儿童的学习记忆能力,在高浓度情况下还能导致儿童IQ低下,行动笨拙,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还影响人的生殖系统;可能会导致女性患乳腺癌。[2][3]

我国也于70年代中后期停止生产和进口以多氯联苯为介质的电器设备,并开始对多氯联苯废电力装置、多氯联苯废液和多氯联苯污染的物质,进行集中封存管理。鉴于我国的经济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许多多氯联苯的处置与保管不当,有些地方由于存放记录丢失,存放的废旧电器设备已无法找到;有些由于封存期较长,部分废旧电器已经腐蚀,变压器油外泄造成二次污染,由于多氯联苯焚烧处置能力不足,满足不了多氯联苯集中处理要求,一些地方还出现了非法焚烧或填埋多氯联苯废物的现象。这些现象成为潜在的永久性污染隐患,多氯联苯的无害化处置和处理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据计,在1930~1990年间全世界至少生产和应用130万吨的PCBs。如此大量的PCBs已经成为严威胁着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巨大隐患[4][5]

虽然各国均已制定了严格的法律禁止PCBs的生产,但是环境中还存在大量的PCBs,其污染仍不容忽视。蒸发、渗漏和废弃是主要来源,它的主要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含PCBs工业废水的排放和蒸发; (2)污水处理时的渗漏; (3)

20世纪70年代生产的含PCBs的变压器、电容器仍在使用; (4)焚烧含PCBs 的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5)作为含氯溶剂、油漆、墨水、塑料等工业产品生产时的副产品出现; (6)回收利用无碳纸和一些塑料制品; (7)生产泡沫乳胶、玻璃纤维、防水化合物等绝缘绝热固体材料; (8)以含PCBs的回收材料作为原料生产其他产品,如轮船、汽车塑料制品、纸和沥青等。

2PCBs的结构及性质

多氯联苯(PCBs)又称氯化联苯,是联苯苯环上的若干氢原子被氯取代而形成的一类有机氯化合物的总称 [4]。

PCBs具有亲脂性,难降解性和高富集性。可溶于生物的脂肪组织中,并通过食物链浓缩富集。PCBs对皮肤、肝脏、生殖系统及免疫系统的病变甚至癌变都有诱导效应,且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累积对人类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多氯联苯属内分泌干扰物———有害环境激素类物质,对动物和人类的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多氯联苯经生物转化而成的羟基多氯联苯,在结构上与雌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类似,能够在生物机体内产生类雌激素干扰和甲状腺干扰效应。

PCBs具有半挥发性。能够从水体或土壤中以蒸汽形式进入大气环境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同时这一适度的挥发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中而能重新沉降到地球上,而且这种过程可以反复多次地发生正是由于这种性质,使它成为一种世界广泛分布的环境污染物,从大气到海洋,从湖泊、江河到内陆池塘,从遥远的南极大陆到荒凉的雪域高原,从苔鲜、谷物等植物到鱼类飞鸟等动物。甚至人奶、血液中无处不在。含量从几个即到几百个不等,有的含量已远远超过美国。[6]

PCBs可通过胎盘和乳汁进入胎儿或婴儿体内,产生神经毒性,低水平PCBs 暴露能引起儿童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而大剂量PCBs中毒儿童表现为生长发育持续性迟缓,肌张力过低、痉挛、行动笨拙,智商(IQ)偏低(平均70分)等。[7]

3PCB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世界上的PCBs自生产以来估计有一半已进人垃圾堆放场或被填埋,它们相当稳定,而且释放很慢,其余的大部分则通过下列途径进入环境中:随工业废水进人河流和沿岸水体从密封系统渗漏或在垃圾堆放场堆放由于焚化含的物质而释放到大气中进入环境中的由于受气候、生物、水文地质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介质间发生一系列的迁移转化,最终的贮存所主要是土壤、河流和沿岸水体的底泥。

环境中分布:大气含氯约中1-10ng/L;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相当,含量约2ng/L;水体底泥:2000-5000μg/kg 。

3.1PCBs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

污染最初是在赤道至中纬度地区,然而目前在北极和其他遥远地区都发现了

的足迹,这其中大气传输的作用不可轻视。大气沉降是很多大水体中PCBs的主要来源。PCBs在大气中的损失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光解和与羟基自由基等作用从而从大气中消失,其中与反应最为明显估计每年约有0.6%的PCBs由于与基反应而消失。另一途径是经过雨水冲洗和干、湿沉降实现污染物从大气向水体或土壤转移,而由于PCBs的亨利常数比较低,湿沉降成为主要的途径。

3.2PCBs在土壤中的迁移

自近年来欧盟开展全球环境中POPs监测项目以来,土壤中PCBs污染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由于PCBs是一类亲脂性化合物,所以一旦进入土壤,即被土壤有机质牢固吸附,很难消失,从而造成土壤PCBs污染[8]。因此,土壤是PCBs的重要场所,由于不易溶于水,水底沉积物中的浓度常常会高于水溶液的浓度,因此沉积物是水中PCBs的最终储存库。土壤中的含量一般比它上面空气中含量高出10倍以上。经过对试验田中的的持久性和最终趋势进行的研究表明,生物降解和可逆吸附都不能造成PCBs的明显减少,只有挥发过程最有可能是引起损失的主要途径,尤其对高氯取代的联苯更是如此。而在土壤中迁移性很弱,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含量迅速降低,也就是说纵向迁移和消失都十分缓慢。[6]有机氯污染物能在土壤表面发生光解和好氧生物降解反应,在土壤内部中也能发生厌氧生物降解,可消减有机氯污染;某些难降解的有机氯污染物则容易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积聚和转化,形成浓度更大新的有机污染物。

3.4PCBs底泥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水体中难溶有机污染物,如PCBs大部分被沉积物有机质吸附;当水体中PCBs 浓度突然降低,底泥中PCBs将被释放至水中。因此,底泥在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底泥中PCBs污染研究起步较晚,大规模的研究工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已基本完成各主要海岸、港口、江河底泥的PCBs污染状况调查,主要工作集中在河口和港口底泥PCBs调查。国外对内河、湖泊底泥中PCBs污染研究不多。

3.5PCBs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4][9]

由于PCBs水溶性差,在水中浓度较低,因此,缺乏高效、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是困扰国内环境工作者的主要问题。对此方面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零星研究,直到最近几年,国内学者才开展较系统的水体中PCBs浓度及分布方面研究。研究表明,PCBs在自然水体中的浓度在μg/L级之下。我国第二松花江水体中PCBs检出率达31.5%,平均含量为0.013μg/L。珠江三角洲和三大江河均可检出PCBs,武汉东湖水体中含23种PCBs,检出率超过90%,含量为0.002-1.12ng/L,其中低氯取代的PCBs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工业用商品PCBs,水体中PCBs以五氯代最多,其次为四氯代、六氯代、三氯代等。与国外水体比较,我国部分河口海域污染也较严重,但是湖泊水库污染较轻。

PCBs在处理和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挥发进入大气中,经干沉降和湿沉降作用进入陆地和水体中,其中溶解性的PCBs一部分在大气中降解,一部分进入水体中降解。非溶解性的PCBs被大气中的颗粒物吸附着进入水体中,沉淀并在底泥中浓缩沉积。PCBs从水体表面到沉积层的迁移速率随纬度变化有着明显不同,在低纬度高于高纬度。PCBs的迁移转化过程如下图所示。PCBs属于疏水性有机污染

物,进入水体后主要吸附于悬浮颗粒物中,且大部分随颗粒物的下沉而分配到沉积物有机质和溶解性有机质中。当PCBs水中浓度很低时,沉积相中浓度仍然会很高,常常反映在整个区域中PCBs的污染状况[15]。由此, PCBs通过水体、沉积物及底栖生物体之间的浓度依次递增,最后对人类构成潜在威胁。研究表明,环境中的PCBs经迁移转化后的分布情况,约93.1%留存于土壤, 3.5%进人海水, 4.1%存在于底泥,淡水和牧草及人体内存在的量约占1.4%]。PCBs主要通过大气沉降和随工业、城市废水向河、湖、沿岸水体的排放等方式进入水体。天然水生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除生物组成外,还包括水体、沉积物、悬浮在水中的矿物颗粒和水中的胶体物质以及水中的一些分子物质。在水体中, PCBs主要通过挥发,吸附沉积,生物富集等方式进行迁移转化。

4污染现状以及研究现状[10]

目前,我国在控制多氯联苯(PCBs)污染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各地环保部门均增大了普查、监管力度;一些废物拥有者在当地环保部门的监管下,能主动咨询处理处置程序和相关事宜;特别是国内几家大的电力公司、大型企业集团、合资企业等对待多氯联苯(PCBs)污染认识程度很高,能够积极配合环保部要求,积极筹集资金处置所拥有的多氯联苯(PCBs)废物。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在多氯联苯(PCBs)污染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明显。

法规仍不健全。虽然我国对多氯联苯(PCBs)的污染问题非常重视,国家环境保护局自70年代开始就陆续下发了有关管理规定,如“停止生产多氯联苯(PCBs)的有关规定”;“含多氯联苯(PCBs)废物的暂存库和集中封存库设计规范”;“防止含多氯联苯(PCBs)电力装置及其废物污染环境的规定”;《含多氯联苯(PCBs)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13015—91);《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相关标准和法规,但是随着我国履约进程的深入,上述的法规和标准,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当前控制多氯联苯(PCBs)污染方面法律支持的需要。

管理存在漏洞。由于部分地区在管理和认识方面还存在差距,导致一些新的环境问题日趋暴露出来了,将对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新的威胁。如: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管理人员的变动,封存数量和地点日趋不详,将导致我国彻底销毁PCBS污染物的期限延长;②许多封存点已经超过封存年限,发生了泄漏,扩大了污染范围,使封存区环境本底含量增加;③有的封存点被埋在深沟下几十米深,

有的封存点上建起了楼房,增加了回取难度和成本;④企业自行管理的电力设备发生泄漏或爆炸,产生新的污染。⑤没有形成规范性的申报、登记、清理、包装、运输等处理程序,一些拥有多氯联苯(PCBS)废物的业主,不能有效的制定处理处置计划,只是在出现事故、泄漏或急需动迁、占用土地时才急于申报,要求处置,即打乱了管理和审批部门的日常工作程序,也给审批部门带来了麻烦。

技术支持不够。我国目前在危险废物管理方面已经出台了多项技术政策,但针对多氯联苯(PCBs)特殊的理化性质和存在状态,在多氯联苯(PCBs)污染的清理、运输、储存、处置、事故应急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差,效果不理想。此外,对污染源取走后的土壤(多氯联苯(PCBs)浓度低于50mg/kg),仍没有达到国外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目前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技术对土壤进行恢复。

5处理技术手段

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对PCBs浓度超过500×10-6的液体物质必须进行高温焚烧,而对含有相同浓度的固体废物应作填埋处理,对于浓度在50×10-6~500×10-6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埋封存、高温焚烧、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及其它一些热处理方法如超声波法、电弧法、等离子体电弧法等。

1 传统降解方法

封存、填埋法

封存法是最普通的一种处理PCBs的方法,包括集中山洞封存、地下封存和厂区暂存。由于管理不完善,相当部分PCBs电容器已泄露,使周围环境受到严重危害。该法使封存点的环境风险逐年增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填埋法有安全填埋、“受控”填埋、现场填埋和隔离法。此法只适于处置含有少量PCBs 的废物或不会泄露的固体废物。对于轻污染土壤可直接在污染地建填埋场进行填埋,受污染土壤也可以不挖出;比较严重者,必须挖出处理,有时要对污染土壤进行一定的化学处理,使PCBs和土壤颗粒固化后再进行填埋。此法同样存在环境风险。

高温焚烧

高温焚烧是应用最广泛的处理污染物技术,包括农药,PCBs和爆炸品。在高温(870~1200℃)破坏易地治疗受污染的土壤。垃圾或受污染的土壤填埋到焚烧炉中,在控制的条件下,在高温氧挥发条件下燃烧的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的物质。经过多样化设计大部分焚烧炉装有回转窑,燃烧室配备了加力燃烧室,一个淬火冷却塔和一个空气污染控制系统。其去除率超过99.9%。对于PCBs和二英类物质在高温焚烧炉内破坏去除率可达99.9999%。虽然高温焚烧几乎可以彻底去除PCBs,但焚烧过程需要专用焚烧炉以及消耗大量的燃料和电能并需要极高的尾气净化装置或进行二次焚烧,只适用于处理大量、高浓度的PCBs;易造成二次污染,只有在高温下进行焚烧才能将PCBs破坏掉,若温度不够,在270~400℃极易生成二英(Dioxin)。

2 新兴降解技术

超临界水氧化(SCWO)

超临界水氧化(SCWO)是一种应用超临界水的溶解性质来破坏有机污染物和有毒废物的高温高压技术。在超临界,并加入一些适当的氧化剂(氧或过氧化

氢或两者混合物,或者是硝酸盐或其他氧化剂组合)条件下将C和H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从有机氯化合物获得的氯原子转化成氯离子,硝基化合物转化成硝酸盐,硫转化成硫酸盐,磷转化成磷酸盐。实验显示SCWO对PCBs的去除率超过99·999%。早期的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由于设备存在腐蚀和堵塞等问题,一直未能实现产业化。随着采用耐腐蚀材料的特殊反应器的开发,解决了上述问题,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发展很快,目前在美国和日本已经实现了产业化。

溶解电子技术(SoLVTM)

溶解电子技术通过将卤代化合物(含氯、氟、溴或碘的化合物)暴露在溶剂化溶液中形成自由电子来中和它们。众所周知,溶剂电子是最强的还原物质。SoLVTM过程如下:溶解电子技术是利用碱金属或碱土金属(通常为Na,有时也可是Ca或Li)在液氨溶液中产生自由电子,含卤有机物对自由电子有很强的吸引力,在瞬间即可完成脱卤反应。对于PCBs而言,经过处理后的土壤,除了脱除了有机污染物外,含有的氮素还将提升土壤的肥效。该技术对DDT、二英、PCBs 等均有很高的去除效率,已成功应用于高浓度PCBs废物(PCBs质量分数)为2%的处理。

化学还原技术

ECO LOGIC过程包括在850℃或以上高温下,利用H2气相化学还原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最终被降解成甲烷,HCl和少量低分子量碳氢化合物(苯和乙烯)。盐酸与在最初的冷却过程气体期间加入的氢氧化钠中和。发生在ECO LOGIC过程中初级化学反应是还原和参与烃结构破坏,以及产物碳加氢形成甲烷。水(如蒸汽)与甲烷反应形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过程发生几率较小。蒸汽应用于反应器中的热传递。由于此反应是在H2氛围下进行的,可有效避免二英等有害物质的生成。通过直接的热分解或光化学反应方式,太阳能被用来降解有毒有机化学品。其优点在于节省燃料的使用,提高污染物的热破坏和减少废气量,包括PICs(不完全燃烧产物)。这些过程可利用热能或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为了利用有效的热能,我们需要集中太阳辐射来达到高温进行污染物的分解或破坏。由镜子(定日镜)反射太阳能辐射,用一个接收器吸收可达到温度2300 K。此方法不需要辅助燃料,与传统热能技术相比对有机物的破坏和去除率要高很多。此方法的高破坏率可在750℃温度下达到,低于热焚烧所需温度。

微生物降解

在对多氯联苯利用物理化学方法进行处理的。同时,人们还在用生物技术处理多氯联苯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这其中采取的主要途径有通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方法(例如:添加表面活性剂等)提高多氯联苯的可生化性,提高催化降解PCBs的微生物活性等。研究表明生物法是一个有潜力的方法,但只能降解低浓度的废物且速度较慢,各种各样的生物处理技术都有其优缺点。截止目前,还没有一种非常成的生物技术可用于多氯联苯的实际应用处理。国内最新的研究是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固有微生物来降解多氯联苯,这种方法环境破坏性小、经济有效。但湿地生物降解过程复杂,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定量研究很少。用微生物对PCBs进行脱氯时,存在一个临界浓度,达不到此浓度,脱氯速度及效果极差,甚至不会发生脱氯行为。临界浓度、脱氯所耗时间随PCBs种类而变化有关多氯联苯的处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处理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光降解是治理PCBs污染的较好方法,它适于与生物降解联合。寻找光降解与生物降解相结合的切入点、适宜的降解条件,使PCBs同系物可降解的范围增

加、效率提高应成为研究者的研究重点。

6总结[11]

环境中有机氯污染物已引起我国高度重视。针对环境水体的沉积物和污染场地土壤中PCBs分布特征的研究很多,同时也开始了有关黄河流域的土壤特性对PCBs分布规律影响的研究。然而,总的来说,我国在不同环境介质中PCBs污染调查研究工作不够系统,对水和底泥介质中PCBs研究比较重视。大气中PCBs 污染资料几乎空白。对重污染地区土壤重PCBs污染有一定的研究,但缺少全国规模的PCBs污染普查[12]。

因此,应加快PCBs在空气、土壤等多介质中的污染水平、存在形态,分布、环境化学行为和归趋的研究,早日制定PCBs环境质量指标。另外,利用传统PCBs处理方法大量存在的含PCBs废物,存在许多缺陷,因此找到一种高效快速、经济适用、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的PCBs降解方法,至关重要。

有效防止PCBs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在PCBs的总量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PCBs同系物和异构体的环境行为。有关PCBs的基础研究和环境行为研究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高灵敏度的可靠的分析方法,既要建立和完善标准分析方法,加强PCBs 的环境监测工作,又要加强PCBs的同系物和异构体的分析方法研究,为PCBs 的环境行为研究提供先决条件。

(2)开展PCBs在环境中的来源解析的方法研究,明晰PCBs的污染来源和分担率,确定污染治理的重点,为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指导。

(3)开展PCBs在环境介质中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研究,找出PCBs在同一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分布规律、迁移转化规律,在大气环境中重点研究光解规律,在土壤和沉积物环境介质中重点研究好氧、厌氧生物降解规律。探索影响PCBs 分布和迁移转化的因素。

(4) PCBs归趋的研究,在PCBs在环境介质中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明确表征PCBs性质、分布和迁移转化影响因子的数学参数的意义,建立适合不同环境介质的数学模型,计算PCBs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残留量和衰减趋势,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5)运用研究所得的理论成果,对新的持久有机污染物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分析.

(6)重视PCBs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毒理研究,建立分子片断生态毒性机制模型。

(7)研究微生物降解和光催化氧化降解新方法,最大限度消除PCBs污染。

参考文献:

[1]王贤,孙友敏.多氯联苯的污染及降解处理技术. 化工技术与开发,2010,29(4):21-25.

[2]汤飞鸽等. 多氯联苯影响学习记忆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5,32(6):350-354.

[3]彭艳超1,2 ,黄根华2,孙敏1,2. 多氯联苯对人体危害的研究.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3):23-24.

[4]胡本涛1,马丽1,刘蕊1,刘维国2. 环境中多氯联苯来源、结构关系与处理方法. 化学与黏合,2009,31(4):44-46.

[5]施玮,于刚,黄俊,等. 多氯联苯PCBs清单调查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 国际合作与交流,2005,(6):70-75.

[6]吴明媛. 多氯联苯的性质、危害及在环境中的迁移. 广西水产科技,2002:13-16.

[7]汤飞鸽. 多氯联苯影响学习记忆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5 32(6):350-354.

[8]赵音,柳峰,侯亚合. 土壤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现状及治理. 河南科技2010(8):29-33.

[9]郭宏伟. 多氯联苯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气象与环境学报,2009,25(4):48-53.

[10]王贤,孙友敏. 多氯联苯的污染及降解处理技术. 化工技术与开发,2010,39(4):21-25.

[11]刘静,崔兆杰,许宏宇. 土壤和沉积物中多氯联苯(PCBs)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36(5).

[12]LIU WEN-BIN,ZHENG MING-HUI.Levels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in 14-dichlorobenzenemothballs.Environment scientific transaction,2005.

地球的法则读书报告

《地球的法则:21世纪地球宣言》读书报告 《地球的法则》是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的一本关于环境、生态及哲学的书,他不仅仅是提倡我们要在生活习惯上做出改变,而且还需要有根本性的哲学上的改变,才能担当好地球守护者的角色。 这本书从整个地球的角度出发,从全球气候、城市化、能源替代从布兰德说,环保运动最终必须紧跟科学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在有必要的时候才使用科学。我们要学会如何来管理地球的天然基础设施,尽可能少地破坏,同时在必要的时候加以尽可能多的干预。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并且很有可能成为本世纪最具原创精神以及最为重要的书之一。正如书的标题所暗示的,这本书讲的是如何进行有规则的思考。一切的组织套话,纯意识形态的论调以及关于绿色的狂热都被搁置到一边,取而代之的是由多年研究以及前瞻性的思考而获得的清晰和睿智的见解。 这本书打破了一系列的神话。城市是绿色的—城市是收入的源泉,同时也是效率以及创新的集中地。当农村逐渐被遗弃之后,大自然重新回归到农村。核电也是绿色的—这个在其他很多国家有证据表明其高效性以及安全性。生物技术以及基因工程都是绿色的—我们可以设计出只需更少的土壤更少的杀虫剂就能生长的作物,也可以创造出可以用来做任何事的微生物:从制造新型燃料,到抵抗外来物种入侵,保卫本地生态系统等。《地球的法则》打破了一系列的神话。城市是绿色的—城市是收入的源泉,同时也是效率以及创新的集中地。当农村逐渐被遗弃之后,大自然重新回归到农村。核电也是绿色的—这个在其他很多国家有证据表明其高效性以及安全性。生物技术以及基因工程都是绿色的—我们可以设计出只需更少的土壤更少的杀虫剂就能生长的作物,也可以创造出可以用来做任何事的微生物:从制造新型燃料,到抵抗外来物种入侵,保卫本地生态系统等。 本书共分为九个章节,主要是讲述了作者关于城市、核能以及转基因的重新思考。他探讨了关于城市、能源、生物技术这三个话题,提出我们必须转变一些长期固守的观念,去接受一些先前不信任的工具。对传统的绿色悲悯心态来一次彻底的反思,才能避免让我们的地球资源遭到灾难性的毁灭。 首先讲述了我们今天面临的气候变暖是来自于北极冰川的融化,并且因此导致了北大西洋海水的淡化,GBN的情景里就提及假如我们在2010年突然走进一个“轻微”的变冷期会导致什么事情发生。冰川消融带来正反馈与负反馈,以及南极北极的诱发事件,其中提及了科学作家约翰·考克斯(John Cox)于2005年写了一本书—《气候雪崩:气候突变以及我们的未来》,书中讲到气候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总是在冷、干、湿、暖的不同状态之间来回变动。 城市星球讲述人类在过去一万年时间里一直在往城市流动,并且这种流动业已成为一股洪流。1800年,全世界只有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900年,全球城市人口占14%;2007年,地球上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也就是说,我们跨越了一个边界线,全球居民从以前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变为今天大部分居住在城市,并且这一转变是飞速到来的。地球现在就是一个城市星球了,并且这一转变会让地球变得更绿。并且说甘地意识到,农村化能使得印度人回到殖民时代之前的状态,作者认为,城市之所以得以保持活力存活在世上,是因为城市是变化得最快的组织。在欧洲,城市每年因为拆迁或新建房子而消耗的物料就占据了城市建筑物料(建房子、道路以及其他工程)总消耗的2%到3%。并且企业应当关注现在被称做“金字塔底层”的市场。全球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迁徙中的,他们在城市里尝试新的东西,他们很有潜力成为新的顾客、合作者以及竞争者,虽然现在穷人的收入还不多,但是其增长速度迅速,并且累计起来的数字是很惊人的。在贫民窟问题中,作者分析与讨论后认为只有当居

生态学读书报告

生态学读书报告 ——《生态学基础》姓名:学号: (一)、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首先,生态学是不断发展的,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也在不断地发展;所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定义也随着人们认知的变化而变化。 1866年,德国学者首先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他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后来随着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变化,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定义。例如苏联学者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将其定义为“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生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学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归纳不同时代不同的观点,生态学可定义为: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二)、生态学研究对象及发展历程、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生态系统 2.发展历程:萌芽时期(17世纪前)——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现代生态学(20世纪30年代至现在) 3.研究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三大类。其中,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室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三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 (三)、生物与环境 1.环境: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生物是环境的主体。 2.生态因子: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

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限制性作用及生物的耐受性。 3.生物与光因子:光因子主要指太阳光;其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归纳为太阳的光质、光照强度、日照长度三个方面。 生物与光质:不同单色光对动植物生长的作用。例如,红外光的主要作用是产生热效应。 生物与光照强度:不同的动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需要不同。 生物与日照长度:日照长度即光照时间,不同的生物每天生长生活所需要的光照时间不同。 4.生物与温度因子: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生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服从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三基点温度”。 5.生物与水因子: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水是生物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原料,水是生物新陈代谢地介质,是很好的溶剂。动物按栖息地划分可分为水生和陆生两大类;其中水生动物对水的依赖性更大。 6.生物与土壤因子:土壤是陆生生态系统的基础,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由于土壤形成演化过程的不同,自然界的土壤多种多样,它们具有不同的土地构型、内在性质和肥力水平。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是指土壤质地、结构、密度和孔隙度等,土壤的质地、结构性质引起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的变化,从而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植物的营养状况及土壤动物生活状况产生明显的影响。 7.生物与大气因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氧化碳占空气体积很小一部分,但它们三者对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范围的空气交换制约着不同地区的气候,小范围的空气交换制约着天气的变化;风对区域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的净化产生重要影响。动物的取食、迁徙等都跟风有莫大的关系。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篇一:《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实验名称 实验时间年月日 学生姓名同组人姓名 第一部分实验预习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包括实验装置简图) 三、主要仪器设备、药品

四、主要试剂和产物的物理常数 第二部分实验报告 五、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 六、实验原始数据记录与处理(产率计算) 七、结果与讨论 (其主要内容对测定数据及计算结果的分析、比较;如果实验失败了,应找出失败的原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对仪器装置、操作步骤、实验方法的改进意见;实验注意事项;思考题的回答等等) 篇二:《有机化学试验报告模板》 有机化学试验报告模板 【例】溴乙烷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实验的基本原理;

需掌握哪些基本操作; 进一步熟悉和巩固的已学过的某些操作。】 了解以醇为原料制备饱和一卤代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低沸点化合物蒸馏的基本操作。进一步熟悉和巩固洗涤和常压蒸馏操作。二、反应原理及反应方程式 【本项内容在写法上应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文字叙述要求简单明了、准确无误、切中要害。 主、副反应的反应方程式。】用乙醇和NaBr-H2SO4为原料制备溴乙烷是典型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反应,因溴乙烷的沸点很低,在反应时可不断从反应体系中蒸出,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移动。 主反应 NaBr + H2SO4CH3CH2OH + HBr HBr + NaHSO4CH3CH2Br + H2O

副反应 2 CH3CH2OH CH3CH2OHH2SO4 + 2 HBr CH3CH2OCH2CH3 + H2 OCH2H2 + H2OSO2 + H2O + Br2 三、实验所需仪器的规格、药品用量和原料及主、副产物的物理常数 【仪器的规格、药品用量按实验中的要求列出即可。】 【物理常数包括主要原料、主要产物与副产物的性状、分子量、熔点、沸点、相对密度、折光率、溶解度等,最好用表格形式列出,注意有单位的物理常数必须给出具体单位。查物理常数的目的不仅是学会物理常数手册的查阅方法,更重要的是因为知道物理常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指导实验操作。例如相对密度可以帮助判断在洗涤操作中哪个组分在上层,哪个组分在下层;溶解度可帮助正确地选择溶剂和选择后处理分离提纯方法。】具体(略) 四、实验装置图

小度写范文《有机化学》课程实验报告范本模板

《有机化学》课程实验报告范本 姓名 学号 成绩 日期 同组姓名 指导教师 实验名称:糖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一、实验目的: 加深对糖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认识。 二、仪器与药品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 药品:(1)试剂:5%α-萘酚乙醇溶液、浓硫酸、10%硫酸溶液、Benedict试剂、10%氢氧化钠溶液、红色石蕊试纸、苯肼试剂、1%碘溶液等。 (2)样品:2%葡萄糖溶液、2%蔗糖溶液、2%淀粉溶液、2%果糖溶液、2%麦芽糖溶液、糖尿病病人尿液、10%乳糖溶液、10%葡萄糖溶液、10%果糖溶液、10%麦芽糖溶液、1%糊精溶液、0.5%糖原溶液 三、实验原理及主要反应方程式 糖类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通常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 糖类物质与α-萘酚都能起呈色反应(Molish反应)。单糖、双糖、多糖均具有这个性质(苷类也具有这一性质)。因此,它是鉴定糖类物质的一个常用方法。 单糖及含有半缩醛羟基的二塘都具有还原性,多糖一般无还原性。具有还原性的糖叫做还原糖,能还原Fehling试剂、Benedict试剂和Tollens试剂。 蔗糖是二塘没有还原性,但在酸或酶的催化下,可水解为等分子的葡萄糖和果糖,因此其水解液具有还原性。蔗糖水解前后旋光方向发生改变, 因此蔗糖水解反应又称转化反应。用旋光仪可观察到旋光方向改变的情况。 还原糖存在变旋光现象,其原因在于α、β两种环状半缩醛结构通过开链结构互相转化,最终达到动态平衡。用旋光仪也可观察到变旋光现象。 单糖及具有半缩醛羟基的二糖,可与苯肼生成糖脎。糖脎有良好的黄色结晶和一定的熔点,根据糖脎的形状、熔点及形成的速度,可以鉴别不同的糖。 部分的多糖和碘(I2)液可起颜色反应,一般淀粉遇碘呈蓝色,而糊精遇碘呈蓝色、紫色、红色、黄色或不显色,糖原与碘一般呈红棕色,纤维素与碘不显颜色。 四、实验步骤 [注1]Molish实验的反应式如下:糖类物质先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糖醛衍生物,后者再与α-萘酚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间苯二酚、麝香草酚二苯胺、樟脑可用来代替α-萘酚。其他能与糖醛衍生物缩合成有色物质的化合物,也都可以代替α-萘酚。 此颜色反应时很灵敏的,如果操作不慎,甚至偶尔将滤纸毛或碎片落入试管中,都会得正性结果。但是,正性结果不一定都是糖。例如,甲酸、丙酮、乳酸、草酸、葡萄糖醛酸、没食子鞣酸和苯三酚与α-萘酚试剂也能生成有色的环。1,3,5-苯三酚与α-萘酚的反应产物用水稀释后颜色即行消失。但负性结果肯定不是糖。 [注2]Benedict试剂的制备: 硫酸铜晶体(CuSO?5H2O4)17.3克,柠檬酸钠晶体 (C4H5O7Na?2H2O)173克,无水硫酸钠100克或Na2CO3?10H2O200克。

大学生读书报告格式

大学生读书报告文 读书报告的格式 读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容: (1)容提要:概括性地归纳书的主要容,包括作者述的基本观点(最好不超过300字) (2)心得评论:对该书的评价与思考;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或反驳作者的观点,或 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或将本书与类似书籍做比较分析,总之要写出独特的思考和体悟。 (3)结语:提出问题、表达期许、归纳全文。 (4)参考书目:读书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具体格式参见附录。 读书报告格式 1.用纸:标准a4纸, 页面设置: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 字间距:标准行间距:1.5倍行距;字数:3000字左右 2、封面设置 报告题目:2号楷体-gb2312 副标题:4号楷体字 班级名称:2号楷体-gb2312 学号、姓名:4号楷体字 3、正文 正文小四号宋体 页眉: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每字间空一格。 页眉容:"致远学堂读书报告" 页脚: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页脚容为页码。 4、参考文献格式 (1)著作类 一般著作 规则:作者(或主编、编):《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例: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译著类 规则:[国别]作者(或主编、编),译者译:《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 页码。 例:(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成伦著,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2)期刊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期刊名》年份及期数。 例:正云、戴欣:《略论侵犯著作权犯罪》,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 (3)报纸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报纸名》某年某月某日第几版。 例:坚编译:《如此逻辑:窃不算偷?》,载《电脑报》1997年12月12日第1版。 (4)网页类 规则a:作者:《文章名》,载某年某月某日。篇二:读书报告模式及文 1读书报告模式 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 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花费笔墨的是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

环境化学读书报告

环境化学读书报告 报告题目:塑料降解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目录 一、引言........................................................................................................ - 1 - 二、塑料简介................................................................................................... - 1 - 三、发展历程................................................................................................... - 2 - 3.1国外发展............................................................................................. - 2 - 3.2 国内发展............................................................................................ - 2 - 四、近期进展................................................................................................... - 2 - 4.1 光降解................................................................................................ - 3 - 4.1.1 光降解技术的原理................................................................. - 3 - 4.1.2 光降解技术的发展................................................................. - 3 - 4.2生物降解............................................................................................. - 3 - 4.2.1 生物降解技术的原理............................................................. - 3 - 4.2.2 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 - 3 - 4.3 光/生物双降解 .................................................................................. - 4 - 4.3.1光/生物双降解技术的原理 .................................................... - 4 - 4.3.2 光/生物双降解技术的发展 ................................................... - 4 - 4.4 其他可降解技术................................................................................ - 4 - 4.4.1 超临界降解技术..................................................................... - 4 - 4.4.2 CO2合成可降解塑料技术...................................................... - 5 - 五、发展展望................................................................................................... - 5 - 六、参考文献:............................................................................................... - 6 - I

生态读书笔记

研究生课程读书报告 院系名称城市与环境学院 课程名称典型区域生态规划案例分析 任课教师曹明明邱海军 专业环境工程 学号201331500 姓名王姣姣 日期2014年6月17日 西北大学研究生院制

读《区域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 一、基本结构框架 学科内涵、发展简介、研究框架、研究内容 二、报告内容 1.学科内涵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何根据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国情,寻求与自然和谐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路需要包括生态学在内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生态规划是指在深入分析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人类活动,建立与自然和谐的资源利用与开发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与人的生活方式。简而言之,借用生态规划奠基者之—Marsh的话,生态规划就是与自然共同设计人类活动(design with nature),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 生态规划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生态规划认为人是自然的一员,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与破坏,最终将通过自然所特有的复杂生态反馈关系,作用于人类自身。因此生态规划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 第二,生态规划强调在规划过程中,需充分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关系,深入分析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潜力与局限性。 第三,生态规划要求保护与维持生态过程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寓自然环境保护于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之中。 第四,生态规划的目标是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既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要维护及改善区域自然环境的持续性与生态功能的完整性。 2.发展简介 通过生态规划的途径来协调人与自然及资源利用的关系,可追溯到20世纪末的生态学思想家与区域规划的先驱者George Marsh、Patrick Geddes及John的著作及规划实践,并曾在二战前得到较大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规划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I.McHarg及其同事的杰出

关于稀土的读书报告(化学)

关于稀土的读书报告 ——读《稀土》有感 【引言】稀土被人们称为新材料的“宝库”,是国内外科学家最关注的一组元素,被美国、日本等国家列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关键元素。近些年来,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家已经开始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限制稀土的出口,视稀土为战略储备物资。基于以上国情,我将从稀土的发展历程、稀土的具体分布及存在形式、稀土元素的无机化合物、稀土元素的具体用途以及我对中国稀土开发和贸易的思考这五方面具体阐述我的读后感。 一:稀土的发展历程 1.1稀土是什么? 稀土的英文名是Rare Earth,即“稀少的土”。其实这是18世纪遗留给人们的误会。局限于当时的探测水平和提炼技术,人们之发现了若干种稀土元素并只制得了不纯净、像土一样的氧化物,故取名Rare Earth。 1.2稀土元素的定义 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对稀土元素的定义,稀土类元素是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第三副族中原子序数从57至71的15个镧系元素,镧(57)、铈(58)、镨(59)、钕(60)、钷(61)、钐(62)、铕(63)、钆(64)、铽(65)、镝(66)、钬(67)、铒(68)、铥(69)、镱(70)、镥(71),再加上与其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相近的钪(21)和钇(39),共计17个元素。 根据稀土元素间物理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性质的某些差异和分离工艺的要求,通常将稀土元素分为轻、重两组。钆以前的镧、铈、镨、镝、钕、钷、钐、铕7个元素为轻稀土元素,亦称铈组稀土元素;钆、铽、钬、铒、铥、镱、镥,钪和钇等9个元素称为重稀土元,亦称钇组稀土元素。 1.3稀土元素发现及发展史 1787年,瑞士军官C.A.Arrhennius发现了一种新矿物。1794年,芬兰化学家J.Gadolin 分析这种矿物时,发现了新未知元素,因其氧化物形似泥土,因此成为“新土”。1797年,瑞典化学家A.G.Ekeberg确认了该“新土”,并将“新土”命名为“钇土”(Yttria)。 1843年,K.G.Mosander在研究“钇土”的时候发现了两种新元素,分别命名为铽(Terbium)和铒(Erbium)。 1878年,Jean Charles G.de Marignac又在“铒”中发现了新稀土元素,命名为镱(Ytterbium)。 1879年,Per Theodore Cleve在Marignac分离出镱中的“铒”后又发现了两个新元素,分别命名为钬(Holmium)和铥(Thulium)。 1886年,Lecog de Boisbaudran又将Cleve发现的“钬”分离为两个元素,一个仍称钬,另一个叫镝(Dysprosium)。 1907年,Auer von Welsbach和G.Urbain各自进行研究,用不同分离方法从1878年发现的“镱”中分离出一个新元素,并将这个新的稀土元素命名为镥。 从1794年发现钇土到1907年发现镥这8个稀土元素,共经历了113年。 轻稀土的发现晚于重稀土。 1803年,J.J.Berzelius、W.Hisinger和M.H.Klaproth一起发现了一种新“土”取名为“铈土”。 1839年,Mosander 发现“铈土”中还含有其它新元素,他取名为镧。 1841年,Mosander又在他发现的“镧”中发现了新元素。性质与镧相似,因此借希腊语中“双胞胎”之意将其命名为Didymium(吉基姆)。

发生认识论原理读书报告

《发生认识论原理》读书心得 最初选择这本书的时候是觉得这是一本有关认识论方面的书,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逐渐的建构过程,以为读了这本书可以对我们的认识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选择了这本书。在网上找到这本书后,看到只有三章,并且全书不到120页,所以就更坚定地选择读这本书。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渐渐感觉到了这本书的理论性太强,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引经据典,正如书中所说:“本书的目的是将发生认识论的一些总的趋势抽取出来,并提出那些证明这些趋向的主要事实。”①所以,书中涉及一些心理学、逻辑学、哲学方面的知识,用逻辑数学思维、因果关系思维、空间思维的来证明其观点,因此读起来晦涩难懂。虽然书中运用一些例证来证明一些观点,但是这些例证说理性比较强,看了后还是对它所要说明的问题不甚理解。因此,我在讲ppt时其实并没有将本书读完,而是参照网上内容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介绍。 读完全书后,我觉得作者在书中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就是介绍了自己对于认识的发生发展的认识,其次就是介绍了他人对于认识的发生发展的认识。我觉得作者的观点就如生物学方面的表现型是由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认识的发生发展是由主体内部的不断建构与外部的客体对主体的刺激相互作用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认识的发生发展是按一定的顺序发展的,但不一定就是按作者所严格限定的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只能特定的认识水平上,比如在前运演阶段就不可能形成守恒的概念,而有些儿童确实在这一阶段已经有了守恒的概念,作者忽视了后天的学习、生活经历对于儿童的认识发展的巨大作用。认识的发生发展是随着我们的活动而进行的,我们出生后的无意识的活动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然后逐渐引发有意识的活动,就好像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使狗的行为发生变化一样,尽管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有意识的活动逐渐形成符号表征,或者说是图式,然后形成概念,之后就会发生同化、顺应或者是调节等行为以使自己的认识达到一种平衡。 我觉得任何高深的理论其实都是从非常普通的,一般的生活实践中抽取出来的,通过加工后以一种系统、规范、科学的方式在呈现给我们,只是有的理论呈现的方式方法易于理解,而有的则太过高深莫测,《发生认识论原理》可能是属

英文读书报告格式范文

英文读书报告(BOOK REPORT)的格式 1. Introductory Paragraph The first sentence should state for which instructor and class the book-report is being written. The second sentence should state the title of the book and the author's name. The third sentence should tell how many pages the book has and the name of the publisher. The fourth sentence can state basic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book.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means not only the author and title but also what company published the book, what year it was published in and any o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edition and if the book has been translated, simplified or abridged. (see copyright page and the back of the title page.) The next sentence should state the reason(s) you decided to read this book. Why did you choose this particular book? Typical reasons might be: o You like the author. o You like this type of book (i.e. mystery, western, adventure or romance, etc.). o Someone recommended the book to you. o It was on a required reading list. o You liked the cover. These reasons do not have to be complex. Most people choose the books they read because they like the author or somebody recommended it to them. If you chose the book because you like the author, then state why you like that author. An optional sentence can be used if the cover (back cover) of the book gives you any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hen add a sentence with that information. o Was the book a best seller? o Are there X million copies in print? o Did it win any major awards? 2. Main Character(s) Paragraph

化学读书报告3000字

化学读书报告3000字

《化学简史》读书报告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英)柏廷顿所著的《化学简史》,这本书分为十六章: 第一章应用化学的起源 第二章化学的初期 第三章炼金术的传布 第四章医药化学 第五章燃烧和大气性质的早期研究 第六章气体的发现 第七章拉瓦锡和近代化学的基础 第八章化合比例定律和原子学说 第九章戴维、柏尔采留斯的电化学说或二元学说 第十章有机化学的初期 第十一章取代作用、一元学说和类型论 第十二章化合价理论 第十三章有机化学的发展 第十四章物理化学史

第十五章周期律 第十六章原子结构 其中我重点看了第一章应用化学的起源,这一章分为早期的应用化学早期的金属知识玻璃染料总结这几节。 在人类历史的初期,还不会使用金属,当时的用具只有石器、角或骨制。头一个知道的金属可能就是黄金,因为它以天然的金属出现在一些河沙之中,以其颜色和光泽吸引人们的注意。最早,或许用淘沙冲积物的办法获得一些小金块。在人类历史的初期,还不会使用金属,当时的用具只有石器、角或骨制。头一个知道的金属可能就是黄金,因为它以天然的金属出现在一些河沙之中,以其颜色和光泽吸引人们的注意。最早,或许用淘沙冲积物的办法获得一些小金块。黄金饰品同磨光和加工的石器遗物层一起被发现,它们属于很早的时期,所谓新石器时代。其次是铜,有人甚至认为知道铜比知

道黄金更早。埃及人可能用木炭去还原孔雀石得到铜。 黄金饰品同磨光和加工的石器遗物层一起被发现,它们属于很早的时期,所谓新石器时代。其次是铜,有人甚至认为知道铜比知道黄金更早。埃及人可能用木炭去还原孔雀石得到铜。早在公元前3400年,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现伊拉克),人们已经冶金--炼铜。地中海的克里特岛稍迟一些。 苏美尔人很擅长冶炼金属比如银、铜、还有金。青铜(铜和锡的合金)是冶金术的一大进步,一般来说,青铜的出现比铜要晚,有的地方差不多同时出现。 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在加工金属的同时也使制造玻璃和有釉陶器或者类似原料达到完善。埃及的陶工就用用陶轮制作黏土,并且不用开炉而在高大的焙烧器皿中来进行。最早的陶器没有釉,只有淡黄色的彩饰。

专业读书报告

关于《喀斯特森林---林隙特征与更新》读书报告 1.作者简介 1.1 作者简介 龙翠玲,女,1973年7月生,侗族,“九三”学社社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师范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 1999年贵州大学森林培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5年中山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从事《植物生态学》、《植物地理学》、《生态学》、《自然资源学》、《环境科学原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进行喀斯特植被生态、物种多样性保护及喀斯特区生态环境退化机理与恢复机制的研究。主持贵州省教育厅基金项目1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迄今发表论文20余篇。 1.2 写作背景 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全球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面积分布最广的国家,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分布中心之一,在全球物种基因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喀斯特原生植被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林隙更新作为森林自然演替的一种重要机制已被现代生态学研究所认识,林隙更新对研究处于演替成熟阶段的森林生态系统尤为重要。喀斯特森林顶级群落的更新演替规律、过程和机制等相关理论是研究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目前对于喀斯特森林林隙的干扰状况、更新机制和过程的研究十分稀少,因此研究喀斯特森林的干扰状况和林隙的更新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贵州省茂兰地区尚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原生性喀斯特森林,为研究喀斯特森林的林隙更新规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退化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方面提供了物质基础。茂兰保护区喀斯特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经营问题是有关专家学者长期以来所探索的重要课题,作者也致力于喀斯特森林的植被恢复、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等的研究,对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较深的研究、对喀斯特森林的更新能力、人为干扰后恢复的程度、速度、水平等有较深的认识,为更好地掌握自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范本

Screen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analyze the deficiencies, learn from them and form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编号:FS-DY-85284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学习重结晶法提纯固态有机物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抽滤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它们相互分离; 一般过程: 1、选择适宜的溶剂: ① 不与被提纯物起化学反应; ②温度高时,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室温或低温时溶解度很小;而杂质的溶解度应该非常大或非常小; ③溶剂沸点较低,易挥发,易与被提纯物分离; ④价格便宜,毒性小,回收容易,操作安全; 2、将粗产品溶于适宜的热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如溶

质过多则会成过饱和溶液,会有结晶出现;如溶剂过多则会成不饱和溶液,会要蒸发掉一部分溶剂; 3、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如溶液颜色深,则应先用活性炭脱色,再进行过滤; 4、冷却溶液或蒸发溶液,使之慢慢析出结晶,而杂质留在母液中或杂质析出,而提纯的化合物则留在溶液中; 5、过滤:分离出结晶和杂质; 6、洗涤:除去附着在晶体表面的母液; 7、干燥结晶:若产品不吸水,可以放在空气中使溶剂自然挥发;不容易挥发的溶剂,可根据产品的性质采用红外灯烘干或真空恒温干燥器干燥,特别是在制备标准样品和分析样品以及产品易吸水时,需将产品放入真空恒温干燥器中干燥; 三、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 乙酰苯胺(含杂质):灰白色晶体,微溶于冷水,溶于热水; 水:无色液体,常用于作为溶剂; 活性炭:黑色粉末,有吸附作用,可用于脱色; 四、试剂用量规格 含杂质的乙酰苯胺:2.01g;

研究生读书报告模板

研究生读书报告模板 研究生读书报告格式细则 一、格式要求 1、具页眉、页脚 页眉:奇数数页,“读书报告之几”居中;偶数页,读书报告题目居左侧,作者姓名居右。 页脚:标注页码,如“-1-” 2、具中英文摘要 3、正文字数:3000字以上,参考部分需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4、一般分三级标题,格式“1、,,” 5、图表示第三个一级标题内的第二个图 6、参考文献顺序要根据引用先后顺序排列 7、表格一律使用三线表格 8、页面设置为标准A4纸设置二、字体规定 1、英文一律使用 Times new Roman 字体。 2、作者姓名:居于题目下方中间,后面加括号,内含学号,5号、楷体 3、指导老师:姓名,居于作者姓名下方中间, 5号、楷体 详情见下表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三、其他主要事项 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应符合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文献主要类型格式如下: 期刊:[序号]作者. 篇名[J]. 刊名,出版年份,卷号:

页码范围。例如: [1]刘朝英,宋哲英,宋雪玲. MATLAN 在模糊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 计算机仿真,XX,18:11-13 著作:[序号]作者.书名[类型标识]. 出版社:出版社,出版年份. 页码. 如: [2]冯西桥. 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 . 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报纸:[序号]作者. 篇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 电子文献:[序号]作者. 著作名. 出处. 发表或更新的日期. 例如: [1]郭路. XML 数据传输的安全加密[EB/OL]. / deveploper Works/cn/xml/xmlb2b/,XX-06/XX-10-04. 其中参考文献类型与文献类型标识对照表为: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四、样本 ××的研究进展××× ×××教授 摘要:作为影响猪肉质性状的一种重要的基因,RN基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更好的培育新的品法及其效应,进而表明研究RN基因对猪肉质性状的改良和加工性能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分析化学读书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分析化学读书报告 篇一:现代分析化学读书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分析化学读书报告课程名称现代 分析化学教师姓名李向军学生姓名吴远东学生学号 20XX28005314010专业地球化学所在院系地球科学学院培养 单位兰州地质所日期:20XX年3月"非稀释剂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磷灰石中铀钍钐同位素的含量”的读书报告作者的方法:准确测定235u,、232Th、147sm同位素含量是磷灰石(u-Th)/he同位素定年方法的关键。文章中作者用非稀 释剂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磷灰石中235u,、232Th 的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流程。该方法假定样品中的235u,、 232Th、147sm同位素丰度与其自然丰度是一致的,根据235u,、232Th、147sm同位素的自然丰度和测得的样品中总的u、Th、和sm的含量得到样品中235u,、232Th、147sm同位素的含量。本文只截取其中样品处理的方法加以说明和讨论,其样品处理方法如下:磷灰石样品的样品处理方法。美国加州理工大学(u-Th)/he实验室采用浓hno3在90℃的温度下加热

1h,美国亚利桑那大学(u-Th)/he实验室采用20%的浓hno3在90℃的温度下加热2h,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u-Th)/he实验室采用5%的浓hno3在超声波中分解2h。 篇二:高等分析化学读书报告 高等分析化学读书报告 一、紫外/可见光谱多元校正来进行水杨酸电化学氧化的动态研究 nelsonmatyasovszky;minTian;Aichengchen.J.phys.chem. A.20XX,113,9348–9353传统水净化工艺的低效率问题,水杨酸和水杨醛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两种很常见的物质。因此迫切地需要一种新的检测废水中水杨酸和水杨醛的含量以及处理方法。这篇文章,报道了一种在Ti/Iro2-sno2-sb2o5电极上以水杨酸和水杨醛作为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电化学氧化过程。并探究了一些因素对电化学氧化过程的影响。紫外光谱法和多元校正被用来评估sA和sh氧化混合物在整个过程中的电化学竞争效果。 水杨酸和水杨醛是从sigma-Aldrich采购的且未经过任何纯化,所用的水经过了纳米水处理系统的纯化,电极是用热分解法制备的。 结果与讨论: (A)30ppms水杨酸在置于0.5摩尔40摄氏度硫酸中,电

自然与城市共生——《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

自然与城市共生——《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 发表时间:2017-08-16T10:42:36.61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9期作者:魏思静 [导读] 作者提出了一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生态规划、运行分析方法。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100000 摘要:根据美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教授的代表作《设计结合自然》所写的一篇读书报告,围绕主题“设计结合自然”展开,总结了对城市和自然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关键词:生态;城市;自然;结合;景观形态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环境的极度恶化,资源的滥用和环境污染日益受到重视,1962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McHarg经过10年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划方法,将生态学原理与景观规划结合,并于1969年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从而扛起了景观的生态规划大旗,也将景观设计学推到了拯救城市和最终走向拯救地球和人类的前沿。 一、本书内容梗概 作者提出了一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生态规划、运行分析方法。本文通过多个实例,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应用,对城市、村庄、海洋、土地、植被、气候等问题进行生态学原理研究,并指出正确的使用方法。 二、本书核心问题 本书主要论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或概念);第二是“价值”——综合的社会价值和评价方法;第三是顺应、创造和形式的逻辑关系。而这三个问题,也围绕着作者所要说明的 “设计与自然结合”的主题展开。文章中的一句话是很好的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要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1]” 作者全书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人并非自然的主人、世界的中心,人的高智能应该用于“创造”而并非破坏,而“创造”的基础就是对于自然、对于场地“适应性”的认识与尊重。我对于作者的态度的理解是这样的:在人与自然的态度中,西方的传统观点像是“我——它( I - It)”,东方的观点像是“我——您( I – Your Honor)”,而他觉得我们真正应该走向的是“我——你( I - You)”,最终达到的是“我们( We )”。 三、本书最喜爱部分 在这本书里,使我感触颇多的是第三章节一一海洋与人类生存的话题。作者认为,“海滩可以承受各种使人欢乐的活动:游泳、野餐、构筑沙堡、钓鱼及日光浴。但主要的沙丘绝对不能承受人的活动,不能承受任何践踏,必须禁止使用。”[1]并据此提出开发海岸地带的建议:“沙丘背后最为宽阔的地带显然为集中建设各种设施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根据其实际的大小,可以建立村庄,住宅组团,或者游憩中心。在沙堤的薄弱和狭窄的断面处则不得进行建设。海湾的边岸原则上应保留下来,不得侵犯。海滩可用作集中大量人流的游憩场所,但不要建房子。沙丘应禁止使用,必须通过桥梁跨越沙丘,抵达海滩。”[1] 反观现状,在我见到的许多海湾附近的沙丘上,都有建筑,甚至高楼。本是习以为常,在读完这一章后,我发现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生态规律。章末作者提出了一个反规划的例子,即新泽西海岸的不合理规划和使用,导致一场暴风雨摧毁了海滩附近的所有建筑物。但是,遭受了有如此严重的打击,规划者们仍未清醒,还在使用推土机来创造一个新的生活环境。新泽西海岸的地理条件与我国许多沿海地区十分相似,利用情况更是大同小异。我想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破坏海河环境、随意利用沙丘的现状,我们的沿海地区就有一天会发生“新泽西的风暴”。 四、本书引起的反思 (1)城市规划究竟为谁而做? 城市规划的基本出发点不同,决定了规划思维方式的差异。规划为谁服务?为什么要规划,怎样进行规划、进行什么样的规划?这样一系列最根本的问题如果没有答案,做城市规划只会本末倒置,劳民伤财。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西方主流价值观已席卷全球,我们都在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努力。我们都知道,每个食物链上的有机体通过自身的再生和新陈代谢维持着群落的动态平衡。但是如果一个物种发生突变(急剧下降或激增),它很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衰退。人类作为地球生命系统的一员,如果夸大其作用,以人为中心,也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如果生物群落被视为一个单一的巨大有机体,人类就如同酶一样,有能力调节。人们属于这个系统,完全依赖于它,但有责任管理这个系统。如何更好地管理和规划这一体系,不能简单地从经济角度、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制定规划目标。 今天,中国的城市和农村规划方法基本上是西方的实践,但无论何种规划方法,大部分规划都要为了实现各方人和经济利益的发展做出取舍,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当初日本为应对城市蔓延制定的“划线制度”,初衷是好的,但却为各方利益所累而一再妥协,最终并没有实现防止和控制城市蔓延的目的,反而促进了小规模开发及现有城市建成区的高密度化,部分地甚至加剧了已有城市问题的恶化,使日本城市丧失了在基本格局形成阶段进行有序发展的最佳时期。我们可以预见,一旦城市成为所有利益攸关方讨价还价的筹码,城市规划将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和参与者提供很少的关注。无论什么样的规划方法和手段,只有真正领悟到人也是生物链上的一员,是生物群落中的酶,才能避免城市规划工作偏离人们的初衷,从而走上正确的轨道。 (2)城市如何与自然共生? 如何在自然与城市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则强调“设计结合自然”。看欧洲城市的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会发现,景观设计师的实践不仅在景观设计领域,城市设计的主要实践者不是规划师,而是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在前线奋战、拼杀。从国内前沿的实践来看,如果说几年前建筑师在城市设计、规划领域有所作为,恐怕我不能不说黑川纪章在国内的郑东新区概念,来自迪拜棕榈岛建筑设计师设计的上海之鱼。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过程概念的关注,宏大的图形化、审美化设计在自然的过程面前,显得并不那么重要。景观主导的sasaki在国内详细规划、景观设计、城市设计领域已开始颇有建树,sasaki 的设计更注重自然过程对方案设计的影响,而这个自然过程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