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新技术与发展

药物分析新技术与发展
药物分析新技术与发展

药物分析新技术与发展

摘要:药物的鉴定与质量评估是药物分析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保障。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药物分析方法虽然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药物分析要发展,就必须重视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开发,提高药物分析工作者的素质,以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药品质量控制方法的种类不断推陈出新、数量日益增长,药物分析技术势必向微量、灵敏、准确、简便、快速、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药物分析;新进展:前景

药品质量是药品安全性和有教性的基础,全面有效地控制药品质量是药物分析学的基本内容。由于药物分析学科发展依赖于分析技术的进步。

药物分析过程中新技术或新方法的应用

SELDI-ProteinChip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蛋白质芯片系统(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proteinchip,SELDI-ProteinChip)是最新发展起来的蛋白质组平台,可分离显影,分析飞摩尔(fmol)级的蛋白质。该系统中,蛋白质芯片表面经过某种化学或生化方式处理(表面增强),使之具备与某一类蛋白特异结合的能力。血清或蛋白抽提物直接加到芯片表面,孵育后洗涤。以此鉴定生物标记物或疾病相关靶。该系统在检测低丰度、低分子量蛋白方面有独特优势。

该项技术如果联合检测前的样品分段萃取分离和检测后的专用蛋白图谱统计软件分析,可以快速的找出新的肿瘤标记物并获得尽可能多的蛋白组学信息。其优点是方便、快速、灵敏度高、蛋白信息量多。

离子探针

离子显微探针分析是二次离子质谱技术(SIMS)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能够进行定点微区分析,成像功能高,灵敏度高,能够测试元素周期表中的所用元素及其同位素。与常规的质谱方法相比,离子探针消耗的试料很少(1ng),分辨率高(几um),能对抛光薄片进行原位定点分析。与电子探针相比,离子探针的检测限度低,不仅可以进行元素分析,还可以进行同位素分析。

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based immunoassay,CEIA)

CEIA是将毛细管电泳与免疫分析联合使用的一门新技术。该技术利用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游离的抗原抗体的电泳行为上的差异,将毛细管电泳作为分离,分析手段,具有样品用量少,测定速度快,分离效果好的特点,并能解决免疫反应中的“交叉反应”而造成的假阳性问题。

具体来说,CEIA优点有(1)CEIA所需样品量少,试剂消耗少,一般只需要nl样品和ul级的缓冲液;(2)CEIA中CE分离可在几分钟内完成,适合在线的LIF检测,大大提高了分析速度,而且容易实现自动化;(3)CEIA可以同时测定多种代测无,如可以同时测定血浆中扑热息痛,茶碱,奎宁丁,尿中的吗啡,PCP,THC和可卡因代谢物benzoylecgonine;(4)CEIA可以直接看到免疫复合物的游离和结合形式;(5)CEIA可使用的检测技术很多,如LIF,UV,MS等;(6)免疫反应在均相中进行,不会由于基质的干扰而影响反应速度,反应进行的很快,一般5-10min,这与普通的免疫反应温孵几小时或过夜相比,大大减少了分析时间;(7)CE的分离效率高,可以解决免疫分析中交叉反应问

题。(YCmake,丁香园战友)

Ultra Performance LC

分离科学上的新紀元,它带給实验室崭新且强大的能力。其整合了小的填充顆粒、非常低的系統体积快速侦测的特质由于系統的整体设计可以控制并优化了所有实验的参数,因而增加了生产力、灵敏度及峰容量。UPLC 在管柱技术上使用< 2 m 填充顆粒,耐高高的流体设计可达15000 psi ,減少整体的系统体积及最佳化的流路设计,使得分析时间大幅缩短,并使自动注射器交叉污染到最小,另在侦测器侦测速度及灵敏度上独特设计以符合其快速侦测的特点,除此之外,其拥有人性化的软体操作介面,并结合了诊断介面,使整体UPLC 系统达到完美的境界。

现代分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最优最适地处理信息、恰如其分地将之转换为“诊断”(或“用户”)信息。充分运用各种色谱技术(再加上必要的前处理,如裂解、衍生化等等) 的高效分离和高灵敏的检测装置(包括MS等),以获取最大量的信息,继之联机或脱机藉助于计算机辅助进行目标检索、数据处理或模式识别,有可能对中药和中成药内在质量的综合评价取得突破。

计算药物分析是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数学和经典药物分析,在新的层次上的一个“综合”。计算机广泛用于分析仪器,已成为分析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实现仪器的自动化提供了条件,而且为向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其中涉及有关数据处理、模型建立、混合药物的“数学分离”和同时测定、分析方法的优选、分析条件和过程的优化,具有专家系统的智能色谱仪及具有光谱解析功能的智能光谱仪商品已经问世,分析结果的解析速度大为提高、正确率增加。

随着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ol networks,ANN)技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研究热点。

ANN技术是模仿人脑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具有巨量并行处理、信息处理过程和存储过程统一等优点。ANN技术具有自组织、自学习和容错能力,在处理非线性问题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本书将ANN列为专章是有着普遍意义的。书中先着重介绍了ANN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ANN的最基本模型M—P模型以及各种学习算法和特点。继之,系统介绍了感知器神经网络、MADLINE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Hopfield网络、随机型神经网络、ART 神经网络、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对向传播神经网络和模糊神经网络的基本拓扑结构和学习算法,以及各自的特点。感知器神经网络结构简单,编程容易,但它难以对非线性问题进行分类。MADLINE神经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感知器神经网络非线性不可分的局限性,但仍具有分类能力较差的缺点。BP神经网络是目前在药物分析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在多组分分析、模式识别、实验优化等方面都有成功应用的实例,但其较长的学习时间和陷入局部最个的缺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Hopfield网络作为一种联想记忆器在知识的处理和表达方面应有一席之地。随机型的神经网络克服了BP神经网络陷入局部最小的弱点,但带来了更长的学习时间和较长的学习周期的缺点。

在当今的药物光谱分析中,出现了具有独特效能的近红外光谱分析(NIR)、现代核磁共振光谱和现代质谱方法。

早在1800年Herscllel就发现了近红外光谱区,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

期,由于其在样品快速分析中的作用,NIR才开始得到开发应用。近年来,价廉物美的微型计算机的出现,用于光谱数据分析处理的化学计量学软件的发展,以及高信噪比的快速扫描光谱仪的开发,解决了严重影响近红外光谱应用的“瓶颈”问题,大大促进了NIR技术的应用。更具吸引力。目前,已有大量文献介绍NIR光谱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上的应用的发展,

NIR光谱分析技术必将在现代药物分析领域中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现代药物光谱分析技术当中,除了引人关注、效能独特的NIR光谱分析之外,现代核磁共振光谱和现代质谱应该是最受瞩目、令人兴奋的两种无法取代的重要方法和技术。

核磁共振光谱(NMR)研究原子核的磁化性质以及它在外磁场中的运动规律。样品中含有大量的原子核,研究这群磁性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运动规律,也就是研究原子核的宏观性质及其运动。因此,NMR是从原子水平上分析测定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物理测定技术。由于这项技术的独特效能,已引起众多科学家(其中荣获诺贝尔奖金的学者就有12位)的极大关注和贡献,有关NMR的研究文献已浩如烟海。

随着高新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诸如超导磁体、电子计算机、脉冲傅里叶变换等关键设备和技术相继采用,使NMR仪的性能、功效和应用又获得飞跃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现已构成为现代NMR光谱技术,在化学、药学、乃至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各类化合物结构测定时应用得最多和最为有效的一种物理测定技术。概括地说:通过核的一维谱,可以获得有机分子结构内部该核的化学环境和个数的结构信息;通过相关谱(HMBC,HMQC,HO—HAHA、NOESY等)可以获得有机分子骨架结构的完整信息。

近年来,由于生物分子(如多肽与蛋白质、核苷酸、糖类等)和生物药物的大量涌现,促使质谱技术在大分子化合物的分析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两种质谱新技术的应运而生和迅猛发展,更加引起丁人们的关注。这两种技术就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MALDI/MS)和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法(el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ESI/MS)。MALDI用于蛋白分子量的质谱测定可达数十万Da,甚至更高,并可用于混合物的分析和结构测定。ESI由于形成多电荷离子,故可用常规质谱仪如四极质谱仪分析高分子量的化合物,也是HPLC或HPCE 与质谱法联用(HPLC/MS或HPCE/MS)的一种较好的接口技术在MAI,DI和ESI出现的同时,也推动了质量分析器的不断发展,因而使飞行时间质谱法(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TOFMS)获得了新生。再加上离子阱(iontraps)的发展,产生了新一代的质谱仪器和方法,这两种技术和方法是现代分离分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

电泳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移动。电泳技术的存在与发展始终是与色谱技术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色谱技术的快速、简便和广泛的适用性,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电泳技术的发展大大减慢,但是色谱技术在生物大分子分离分析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始终无法取代电泳的地位。正因如此,使得电泳技术在色谱大发展的年代里得以继续存在并发展。

HPCE是在电泳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聚丙烯凝胶电泳和高压电泳无法获得的高效分离和快速分析的技术难题,成为生物化学和分析化学中最受瞩目、发展最快的一种分离分析新技术。

HPCE是当今分析化学领域的一项前沿技术,其多(分离模式多)、快(分析速

度快)、好(分离效果好)、省(分析费用低)的应用特点和在生化分析、离子分析、中药分析以及手性药物拆分等方面独特的技术优势,将对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色谱技术特别是HPLC技术提出挑战,在生命科学、医药分析诸多方面必将越来越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也就是我们精选它作为专章的实际基础。

超临界流体色谱(SFC) 技术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和研究。由于中等大小的极性分子似乎易受CO2和N2O的良好的超临界作用而形成溶剂化物,如与离子化检测器相联,可显示极大的应用前景。引人注目的是SFC在GC和LC之间架“桥”,将成为一种理想的分析方法。(全氟聚醚碳酸胺PEPE的应用把超临界CO2萃取扩展刭水溶液体系)药物色谱分析、药物光谱分析以及两谱联用技术构成了药物分析学科领域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联用技术是指两种分析技术联用,取长补短,互相补充,解决复杂成分样品的分析问题。其中,色谱—光谱联用、色谱—质谱联用、质谱—质谱联用尤为活跃。薄层色谱(TLC)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利用TLC的简易分离,与光谱鉴定联用,发展很快。常用的有TLC—UV、TLC—F (荧光光谱鉴定)、TLC—IR、TLC—MS等等。有关GC—MS和LC—MS、FT—MS (傅里叶变换质谱)等先进技术在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分离分析上的应用,国内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充分而有力地显示了这些联用技术的威力。

分析化学在药物的质量控制,新药研究,药物代谢,手性药物分析等力面的应用,从中可以看出药物分析所起的作用药物分析涉及的面很广,其对象更为多种多样,包括合成药物,生物药品,中草药,毒物,成瘾药物,兴奋剂,临床药物监测,等等.随着生物工程的发展,基因药物会日益增加,肯定会时药物分析方法和质量控制内容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可能会引入更多的新的仪器分析方法,以及生物技术和生化方法.药物分析中所使用的方法现在已是多种多样,随着其它学科的发展,老的方法将不断更新,新的方法将层出不穷.此外,计算机的发展更是迅速,它在分析中的应用必将不断深入,从而带动着分析仪器也将缩短更新换代的时间,并将出现多种智能化,微型化的自动分析仪器.药物分析工作者也必须努力学习新的有关知识,才能跟上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国药物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我国药物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一、纳米制剂 一般将粒径在1-1000 nm的纳米分子(如药质体、聚合物纳米囊、纳米球、纳米乳、脂质纳米粒、聚合物胶束等)称为纳米粒。以纳米粒为载体,加载纳米药物,所形成的制剂就是纳米制剂。纳米制剂可以作为药物传递的载体,还是较好的磁共振成像显影剂,并且能够有效改善药性和药效,特别是近些年已经被成功应用于肿瘤的治疗。 1.高分子材料载体 高分子材料是用于制备纳米给药系统的主要材料之一,主要包括壳聚糖、透明质酸、海藻酸钠、聚乳酸、聚氰基丙烯酸烷酯、多肽等。陈婷等[1]以明胶及壳聚糖为载体辅料,采用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制备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明胶-壳聚糖(EGCG-Gel-Cs)纳米粒,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纳米粒的制备处方及工艺,再将经戊二醛活化的麦胚凝集素(WGA)修饰到纳米粒表面。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药物在纳米粒中的存在状态,采用细胞毒性及细胞凋亡实验,比较研究纳米粒与原料药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发现纳米粒对HT-29细胞的细胞毒性和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原料药。 2.蛋白质载体 蛋白质的分子链上结合有羟基、氨基、羧基等官能团,且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因此可以作为药物载体。乳铁蛋白、人/牛血清蛋白等是常用的药物载体。卿红等[2]以香豆素-6示踪白蛋白纳米粒,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流式细胞术法考察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NB4 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行为,进而以MTT 比色法评价载二氢丹参酮Ⅰ白蛋白纳米粒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来研究白血病NB4细胞对白蛋白纳米粒的摄取行为,探讨其靶向给药白血病细胞的可行性。结果发现,与游离药物香豆素-6、二氢丹参酮Ⅰ相比,白蛋白纳米粒可显著增加药物细胞对药物的摄取,增强其对NB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二、微球 微球是指药物分散或溶解于基质中形成微小球体(粒径为1-40?m),粒径介于10-1000nm之间的球体被称为纳米球。刘侃等[3]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纳米SiO2 微球各组分因素的不同水平进行优化组合,将各水平组合制备成相应的微球,以微球SiO2 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出最佳组分因素的水平组合。通过考察、表征和比较这些微球的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等指标,同时结合载药微球-利福平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释放试验,分别进行纳米SiO2 微球组分对微球制备、微球表征和药物释放影响的评价。获取的最佳水平组合纳米SiO2 粒径10 nm、PLA 80 mg/mL、明胶40 mg/mL和二氯甲烷:丙酮=2∶2。该水平组合制备的利福平纳米SiO2 微球外观圆整,大小均匀,粒径可控,其载药量、包封率均在60%

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摘要: 药物分析的发展已从一种专门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日臻成熟的科学,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包括药品质量控制、临床药学、中药与天然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分析、法医毒物分析、兴奋剂检测和药物制剂分析等。随着药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各相关学科对药物分析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药物进行静态的质量控制,而是发展到对制药过程、生物体内和代谢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和动态分析研究。 关键词药物分析研究进展 药物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帮助机体恢复正常机能的物质。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关系到用药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危。虽然药品也属于商品,但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质量控制远较其他商品严格。因此,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包括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的方法,通过各个环节全面保证、控制与提高药品的质量。传统的药物分析,大多是应用化学方法分析药物分子,控制药品质量。然而,现代药物分析无论是分析领域,还是分析技术都已经大大拓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分析,从体外发展到体内分析,从品质分析发展到生物活性分析,从单一技术发展到联用技术,从小样本分析发展到高通量分析,从人工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分析。 具体一点的讲,药物分析是分析化学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化学的进步,尤其是近年仪器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进展,为药物分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药物分析的任务是在药学各个领域中,对出于不同的目的和要求, 不同来源和组成的样品中的某些成分进行检出、鉴别和测定。药物分析发展的主要趋向就是如何能够简便、快速地从复杂组成的样品中,灵敏、可靠地检测一些微量成分。 药物分析学的研究范围包括药物质量控制、临床药学、中药与天然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分析、法医毒物分析、兴奋剂检测和药物制剂分析、创新药物研究,以及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等,哪里有药物,哪里就有药物分析。 1、药物分析技术的发展 光谱法如紫外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光谱法、质谱法、拉曼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磷光及化学发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光谱法以及X 2射线衍射谱法等,方法较多。近年来发展虽不如色谱那么迅速,在药典中所占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仍出现了很多新方法,如二维核磁共振谱法、近红外光谱法、激光拉曼光谱以及色谱光谱联用技术等。在新的世纪中,这些方法会有更快的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药学科学各领域中。电化学部分分别为化学传感器、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动力电化学方法与应用。近几年生物传感器的发展,成为电分析化学中活跃的研究领域。微电极技术是一种新的电化学测试技术,在活体分析中,微电极用作电化学微探针,检测动物神经传递物质的扩散过程,成为微柱液相色谱和高效毛细管电泳的电化学检测器。在将来药物分析的发展中,将会显示出光辉的应用前景。 复杂样品中微量成分的检测是在药物分析工作中比较困难的问题。色谱法对复杂样品具有较高的分离能力,是药物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技术。 薄层色谱法主要用于药物及制剂的鉴别、杂质检查以及中药成分分析,已成为当今药

药物分析技术进展175557

药物分析技术及进展 色谱联用技术(hyphenated techniques in chromatography,HTC)是将具有高分离效能的色谱技术与能够获得丰富化学结构信息的光谱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分析技术。目前,各种色谱联用技术在药品质量研究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色谱作为分离手段,光谱充当鉴定工具,两者取长补短,已成为当今分析领域中复杂成分样品分析的主要方法。例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联用(HPLC-NMR)、气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GC-FTIR)、以及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CE-MS)等。本章围绕几种应用较广泛的色谱联用技术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予以简述。 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气相色谱与有机质谱的联用系统(GC-MS)是最早实现(1957年)的联用仪。70年代,GC-MS已开始作为商品出售;80年代,已开始普及应用;迄今技术日臻成熟,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石油化工、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目前气-质联用在联用技术应用中十分活跃,它的成功应用能使样品的分离、鉴定和定量一次完成,毛细管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的检测限已达10-9g~10-12g水平。对于药物分析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GC-MS在合成产物的确证,有机合成反应中副产物的鉴定,中药未知成分的鉴定,药物代谢物的研究等方面均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该方法利用了质谱仪扫描快、灵敏度高的特点,而且用电子轰击离子源(EI)所获得的质谱,碎片信息量大,重复性好。因此GC-MS 联用仪多具有10万或几十万张质谱的数据库,以供比对定性。气相色谱仪可以看作是质谱仪的进样系统,相反也可以把质谱仪看作是色谱仪的检测器。因质谱仪灵敏度高、特征性强、要求分析试样必需是高度纯净物(除MS-MS联用技术外),色谱技术为质谱分析提供了色

药物新剂型发展概况

药物新剂型发展概况 药剂学界习惯把剂型划分为传统剂型(第一代) 、常规剂型(第二代) 、缓控释剂型(第三代) 、靶向剂型(第四代) 、时间脉冲释药剂型(第五代) 。正在孕育的随症调控式个体化给药剂型可谓之第六代。第三至第六代剂型是药物新剂型的主要内容,也可统称为控制给药系统。其中可分为速度性控释、方向性控释[1 ]、时间性控释和随症调控式个体化给药系统系统。 1.速度性控释给药系统 速度性控释剂型是指用任何的化学、物理或机械等可能的方法,控制药物进入体内中央室或直接进入有关组织速度的给药系统。这是发展最快的日趋成熟的给药系统,这类给药系统的上市产品数量每年几乎以指数速度递增,它包括速释性剂型和缓控速释性剂型。 2.方向性控释给药系统 方向性控释剂型又称靶向给药系统,是指药物与载体结合或被载体包埋,形成可在体内可动性地指向靶组织释药的给药体系。Widder (1979)提出靶向含义有 3 级:1 级是制剂特异性地分布于特定的器官;2 级是选择性地指向器官的特殊(病变)部位;3 级是指向病变细胞内输送药物。目前正在开始研究的指向细胞核修复缺损或异常基因的靶向基因治疗系统可称为4 级。根据系统的靶向作用可分为:局部靶向、物理机械靶向、生物物理靶向、生物化学靶向、生物特异性

靶向和复合型靶向。 微粒体系等。 3 .时间性控释给药系统 速度性和方向性控释给药系统的设计主要考虑药物的疗效只与血中或靶位药物浓度有关,而与时间无关。但时辰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心率、体温、血流量和内源性物质的分泌等都存在明显的日内节律变化,导致一些疾病(如哮喘、心绞痛、高血压)节律性发作,按照生理和病理节律的需要设计的释药方式符合节律变化的药物制剂,以适应生理和治疗的要求。这种药物制剂称为时间性控释给药系统,又 称时间脉冲给药系统。一般分外调式和自调式控制脉冲,又可分单次脉冲、多次脉冲、自调式脉冲。 4.口服缓释和控释系统 由于制剂技术的进步,许多对口服缓释及控释制剂药物的选择限制已被打破。①首次作用强的药物中有不少被研制成缓释及控释制剂,如普奈洛尔、美多洛尔、普罗帕酮等。②一些半衰期很短或很长的药物也被制备成缓释或控释制剂。③一些成瘾性药物制成缓释制剂以适应特殊医疗应用。为减少癌症患者的痛苦,吗啡、可待因等麻醉药物将被制成缓释的单方或复方品种,如吗啡控释片。一般认为,该系统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制剂释放速率与体内药物的吸收速度有一定相关。目前已上市和正口服缓释和控释系统的优势5.口服定速释放给药系统

小谈药物新剂型

小谈药物新剂型——植入缓控释制剂技术,应用及产业化研 究发展 植入缓控释制剂是经手术植入皮下或经针头导入皮下的控制释药制剂,是一种大有前途,值得产业化生产新剂型。这个剂型的特点在于可以消除因间歇给药和药量不均匀而产生的峰谷效应,并在特定的作用部位以恒定的速率持续释药且维持治疗浓度,使得较小的治疗剂量即可达到疗效;可以避免口服用药造成的胃肠道因素影响和肝脏的首过效应,获得较一致的生物利用度;植入型控释制剂的释药速率通常为限速过程,因而能得到较平稳的血药浓度。同时,由于植入型给药制剂通过植入皮下或脏体内释放药物起到治疗作用,因此不存在表皮吸收障碍,能很快到达体循环;药物准确作用于靶位,可避免对体内其他组织的副作用。并且,还可以避免一些药物的迅速代谢,延长其体内的半衰期。特别适用于难以用其他途径给药的药物。植入型制剂通常作用时间较长,这样一来,也就避免了频繁注射给药。比起其他缓控释制剂,还有在使用过程中若发现有严重过敏反应或副作用可随时中止治疗的优点。综上,植入剂在避孕、抗癌、抗菌、抗风湿痛和降血糖方面有着非常可人的开发前景。 植入缓控释制剂最开始在1937年,就是以避孕为治疗目的而出现的。一直到1975年美国人口理事会国际避孕药研究委员会(ICCR)研制出了第一个用于避孕的皮下植入剂,由芬兰的Leiras药厂生产的Norplant。Kristina Gemzell-Danielsson等就年龄的影响,平价和身体质量指数的疗效,安全性及配置,通过调查相关的用户满意度和分析一个III期临床试验的亚组数据,进行了两低剂量左炔诺孕酮宫内避孕系统的研究。最后得出不论年龄或奇偶校验的安全性和耐受性,LNG-IUS 8和LNG-IUS 13都非常的有效[1]。 常言道,药用辅料,制备工艺和仪器设备乃药物制剂发展的三大支柱。 植入缓控释机制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药用辅料的发展,其中应用广泛的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研发和注册,作为一条支线一直默默推动着注入缓控释制剂的产业化发展。属于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如羊肠线、胶原蛋白、胶原海绵、人体生物敷料等,从1992年起FDA就开始对用于医疗产品的牛提取物做出了相应的指导建议,于1998年颁布了“FDA评审和行业指南:含动物源性材料

第十九章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第十九章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学习要点 1、熟悉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的含义、特点、类型及其释药基本原理。 2、熟悉包合技术、微型包囊及固体分散技术的含义、特点及其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3、了解脂质体和磁性制剂的概念与特点。 4、了解毫微囊、靶向给药乳剂及前体药物制剂的概念与应用。 A型题 1.影响渗透泵式控释制剂的释药速度的因素不包括() A膜的厚度 B释药小孔的直径 CPH值 D片心的处方 E膜的孔率 2.不属于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的是() A磁性制剂 BPH敏感的靶向制剂 C靶向给药乳剂 D栓塞靶向制剂 E热敏靶向制剂 3.下列哪种方法不宜作为环糊精的包合方法() A饱和水溶液法 B重结晶法 C沸腾干燥法 D冷冻干燥法 E喷雾干燥法 4.固体分散技术中药物的存在状态不包括() A分子 B离子 C胶态 D微晶 E无定形 5.制备固体分散体时液体药物在固体分散体中所占比例不宜超过() A1:5 B1:6 C1:7 D1:8 E1:10 6.下列关于β-CD包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液体药物粉末化B释药迅速 C无蓄积、无毒D能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E能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7.下列关于微囊特点的叙述错误的为() A改变药物的物理特性 B提高稳定性 C掩盖不良气味D加快药物的释放 E降低在胃肠道中的副作用 8.可作为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囊材为() A阿拉伯胶-海藻酸钠 B阿拉伯胶-桃胶 C桃胶-海藻酸钠D明胶-阿拉伯胶 E果胶-CMC 9.单相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不包括() A熔融法 B注入法 C超声波分散法 D薄膜分散法 E冷冻干燥法

10.按分散系统分类,脂质体属于() A乳浊液 B、混悬液 C固体剂型 D、胶体微粒体系 E真溶液剂 11.关于控释制剂特点中,错误的论述是() A释药速度接近一级速度 B、可使药物释药速度平稳 C可减少给药次数 D、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E称为控释给药体系 12.聚乙二醇在固体分散体中的主要作用是() A增塑剂 B、促进其溶化 C载体 D、粘合剂 E润滑剂 13.采用单凝聚法,以明胶做囊材制备微囊时可采用作凝聚剂的是() A石油醚 B、乙醚 C甲醛 D、丙酮 E甲酸 14.用明胶与阿拉伯胶作囊材以复凝聚法制备微囊时,应将PH调到() A4-4.5 B5-5.5 C6-6.5 D7-7.5 E8-9 15.用单凝聚法制备微囊,加入硫酸铵的作用是() A作固化剂 B调节PH C增加胶体的溶解度 D作凝聚剂 E降低溶液的粘性 B型题 (1-4) A速效制剂 B缓释制剂 C控释制剂 D靶向制剂 E前体药物制剂 1.在人体中经生物转化,释放出母体药物的制剂属() 2.水溶性骨架片剂属() 3.胃内漂浮片剂属() 4.渗透泵型片剂属() (5-8) A熔融法 B超声波分散法 C天然高分子法 D离子交换法 E一步乳化法 5.单相脂质体用() 6.多相脂质体用() 7.毫微囊用() 8.复乳用() (9-12) A将药物分散于囊材的水溶液中,以电解质或强亲水性非电解质为凝聚剂,使囊材凝聚包封于药物表面而形成微囊

药物分析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药物分析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介绍近年来药物分析领域中发展起来的几种新技术,包括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速逆流色谱技术、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手性药物的液相色谱分析法,以及它们的最新 应用进展。 药物分析目的是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用药的安全有效。它研究药物的化学检验、药物稳定性、生物利用度、药物临床监测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定性和定量等。传统的药物分析,大多是应用化学方法分析药物分子,控制药品质量。然而,现代药物分析在计算机技术以及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的变化。本文主要介绍一些基于现代色谱、现代波谱、色谱连用技术上的用于药物分析的现代化技术方法。 1、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 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又称毛细管电泳(CE)。毛细管电泳 ( CE)是 80年代后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分析技术,是经典电泳技术和现代微柱分离相结合的产物。其分析应用的范围极广 ,小至无机离子 ,大至生物大分子 ,都可以用 CE来测定。HPCE 在DNA、氨基酸及蛋白质的分析中应用非常广泛,已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中显示出极其重要的应用前景,被用于DNA分析,如实现微量DNA的检测、DNA片段的分离、DNA的测序、DNA突变的检测、DNA损伤判断、临床诊断等[1]。 HPCE 技术因其特别适宜快速大量地分析复杂的中药成分而被广泛用于中药材鉴别和质量控制、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测定、中成药和中药制剂的分析。韩乐等[2]建立了HPCE 同时测定玄参中梓醇、桃叶珊瑚苷、哈巴苷、哈巴俄苷、毛蕊花糖苷及肉桂酸含量的方法,用于玄参药材内在质量的评价和控制。Yu 等[3]等采用中心组合设计法和多变量分析法,以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作为控制标准建立黄芩毛细管指纹图谱,对34个不同产地的黄芩进行质量分析控制,方法快速、精密、可靠,对所有来源的药材进行了质量评价。 2、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PLC-MS)联用技术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分离分析技术。它将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复杂样品的高分离能力,与MS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及能够提供相对分子质量与结构信息的优点结合起来,在生物、药物、临床医学、化工和环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分析和鉴定复杂混合物的强有力的工具,尤其适用于生物样品中痕量药物的测定。Zhu等[4]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奥普力农. 3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 高速逆流色谱(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HSCCC)技术是20 世 纪8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高效的新型液-液分配色谱分离技术,最初由美国国立健 康研究院(NIH)的Ito教授研制开发。HSCCC最大的优点是无需固相载体作固定相,并 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分离纯度高、样品回收率高、适用范围广、可一步制备纯品的优点。既 适用于小量分析,也可用于规模纯化,在中药、生化、食品、天然产物化学、环境分析等领域 有着广泛的应用。 HSCCC 在天然植物活性成分的分离中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在有机酸、黄酮、生物碱、植物多酚、醌类、萜类、木脂素、香豆素、皂苷等几乎所有的天然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离中 都有应用。HSCCC可以用来对天然产物的粗提物进行有效成分的提纯以及对天然产物进 行除杂处理。 王晓丽等[5]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对高速逆流色谱仪分离芦荟多糖的溶剂系统进 行研究,探索出分离芦荟多糖的溶剂系统为PEG600-KH2PO4-K2HPO4-H2O (5∶15∶15∶65,w/w)体系。钱俊青等[6]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大豆异黄酮,并选 用HPLC法测定样品的质量分数,成功分离得到大豆苷91.65%,染料木苷92.97%。高 赛男等[7]采用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3.0∶5.0∶3.5∶5.0,v/v)溶剂体系,采用高速逆流 色谱法从丁公藤中成功分离纯化得到东莨菪内酯,纯度可达98.04%。 4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assay,TR-FA)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非同

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第十七章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第一节药物新型给药系统 一、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1.缓释、控释制剂具有以下特点: (1)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小、用药次数显著减少。 (2)药物可缓慢地释放进入体内,血药浓度的“峰谷”波动小,可避免超过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毒副作用,又能保持在有效浓度治疗范围(治疗窗)之内以维持疗效。 2.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的药物 (1)生物半衰期(t 1/2)很短(小于1h)或很长(大于24h)的药物。 (2)单服剂量很大(大于1g)的药物。 (3)药效剧烈、溶解度小、吸收无规律或吸收差或吸收易受影响的药物。 (4)在肠中需在特定部位主动吸收的药物。 3.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 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主要有控制溶出、扩散、溶蚀或扩散与溶出相结合,也可利用渗透压或离子交换机制。 4.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 按照给药途径不同,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主要有以口服给药为主的缓释、控释制剂,同时也包括眼用、鼻腔、耳道、阴道、直肠、口腔或牙用、透皮或皮下、肌内注射及皮下植入等缓释、控释制剂。 根据延缓、控制药物释放原理的不同,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又可分为骨架分散型、膜控包衣型、乳剂分散型、注射用油溶液或混悬液以及缓释膜剂等。 常见的缓释制剂类型有: (1)骨架分散型缓释制剂:水溶性骨架、脂溶性骨架、不溶性骨架。 (2)膜控型缓释制剂:薄膜包衣缓释制剂、缓释微囊剂。 (3)缓释乳剂:水溶性药物制成W/O型乳剂可达到缓释目的。 (4)注射用缓释制剂:油溶液型和混悬型注射剂。 (5)缓释膜剂 常见的控释制剂类型有:(1)渗透泵式控释制剂(2)膜控释制剂(3)胃驻留控释制剂最佳选择题 以接近零级释药速度为主要特征的制剂是() A.被动靶向制剂 B.前体药物制剂 C.磁性微球制剂 D.渗透泵控释片 E.膜控缓释胶囊 『正确答案』D 二、靶向制剂 (一)靶向制剂特点靶向制剂可使药物浓集于或接近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提高疗效并显著降低对其他组织、器官及全身的毒副作用。 (二)靶向制剂类型 1.根据靶向制剂释药情况分类 (1)一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的毛细血管床释药。 (2)二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的特殊细胞(如肿瘤细胞)释药,而不作用于正常细胞。 (3)三级靶向制剂:系指作用于细胞内的一定部位释药。

药物新技术与新剂型大纲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课程设计 第九单元透皮给药制剂(4学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透皮给药制剂的概念;制剂的特点;透皮给药制剂的基本组成;透皮给药制剂的分类。 能力要求:对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处方设计有一定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设计 实践性设计:案例教学列举严达正骨贴、散结消瘤巴布剂,配有药品图片,制备工艺过程,逐一分析剂型特点。 知识体系:系统介绍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研究的技术手段等。 多元性设计: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纸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原理,制剂的组成、特点; 制剂的技术要点和制备的主要方法;质量评价方法。 教学安排: 教师活动:课堂讲授,PPT文稿显示重点内容,课堂设问,问题引导,透皮给药制剂常见剂型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经由透皮给药技术制备的药物在治疗中的意义,进而提出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最后,布置课后思考题,并回答学生的相关提问。 学生活动:课堂听讲,用核心技术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对常见透皮给药技术制备药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第一节透皮给药制剂概述 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治疗系统定义;透皮给药制剂应具备的条件;TDDS的发展与特点;皮肤的基本生理构造与吸收途径;透皮给药制剂的分类 第二节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技术 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TDDS中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新技术;研制透皮给药系统的步骤;体外透皮渗透的研究; 第三节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 膜材的加工、改进、复合和成型;制备工艺流程;透皮给药制剂用高分子材料;透皮给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三、教学手段 动式教学:讨论生活中常见的透皮给药制剂有种类,和口服制剂相比,透皮给药制剂的治疗优势。 教学讲授:教学内容以讲授为主,辅助讨论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 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的透皮给药制剂的图片。 四、教学分析 教学效果预测: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运用讨论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多种动式教学手段,师生互动积极有效,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合理,学生的 学习效果良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反馈: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观察讲授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通过提问等形式考察学生的学 习、分析、理解、应用等各阶段的学习效果、课外教学环节中通过检 查笔记、师生讨论与交流,批阅作业等手段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将课 上定性评价与课外定量评价相结合。 分析标准:绥化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理论教学类) 绥化学院课外教学环节评估指标

药物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药物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一、 1.近几十年来,随着各专业学科的迅速发展,药物 制剂的研究与生产也相应发展迅速,新工艺、新设备不断出现。各种剂型品种数量猛增,产品的纯度质量、稳定性有了提高,同时,随着科学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剂型和制剂已不能满足用药水平提高的要求,如高效、长效、低毒和控释等。但药物的新剂型可以改善它们的有效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提高药物对作用部位的选择性,减少病人必须同时服用药物的数量,从而提高了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2.药物剂型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传统剂型,常规剂型, 缓控剂型,靶向剂型,时间定时释药剂型.后三阶段是近二三十年才发展起来的药物新剂型,也可以称为控释给药系统 二.目前,药物的新剂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微型胶囊剂:简称微囊剂,系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而成的直经为1~500微米的微小胶囊。微型胶囊剂有很多优点,首先,经微囊化处理的药物,外层覆盖着一层高分子膜,减少了药物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对于遇空气易氧化变质的物质可起到

保护作用,利于贮存,同时也遮盖了药物的不良气味。其次药物用高分子物质包裹后,在消化道中一般不被消化液溶解,药物释放时首先体液渗入微囊,溶解囊内的药物,然后顺着囊膜内外的浓度差向外扩散,直至内外浓度达到平衡,这可达到延长药物疗效的作用时间。 2、透皮给药系统:是指将药物制成可贴于皮肤的控释剂型,药物经皮肤吸收而起全身治疗作用,该系统给药方便,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个体差异较小,有利于设计给药剂量,并可随时终止给药,病人乐于接受。 3、气雾剂:系指将药物制成液体、混悬剂或乳浊液与适宜的压缩气体(如氟利昂、二氧化碳及氮气等)装于具有阀门系统的耐压密闭容器中,使用时借气体压力将内容物呈雾粒喷出的制剂。如治疗哮喘的喘乐宁气雾剂,使用时只要将喷射口对准口腔,在吸气时按动阀门,药物即可被吸入气道。 4、膜剂:系将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在成膜材料中制成薄膜状剂型,可供口服、口含、舌下给药,眼结膜囊内及体内植入。多用于皮肤及粘膜创伤、烧伤或炎症表面的覆盖等。膜剂的特点为药物含量准确、稳定性好、重量轻、体积小、应用方便,可适合多种给药途径应用。 5、脂质体:或称类脂小球,是将药物包封于类似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球载体制剂。

药物新剂型制备技术.

【教学标准】 ★掌握缓、控释制剂、经皮给药制剂、靶向制剂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辅料和制备工艺。 ▲熟悉缓、控释制剂、经皮给药制剂、靶向制剂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 ●了解缓、控释制剂、经皮给药制剂、靶向制剂的试验方法。 缓释、控释制剂制备技术 一、概述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缓慢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的制剂。其中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程。 ★控释制剂系指药物从制剂中按一定规律缓慢、恒速释放,使机体内药物浓度保持相对恒定,体内释药不受pH影响。其体外释放符合零级或接近零级过程。 ★缓释、控释制剂具有以下特点: 1.对于半衰期短的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使用方便,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性,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疾病患者。 2.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小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3.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因此可以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治疗效果。 4. 某些药物可减少首过效应。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 1、溶出 2、扩散 3、溶蚀、扩散与溶出相结合 4、渗透泵 5、离子交换 ●三、缓释、控释制剂的主要类型 缓释、控释制剂根据其释药原理不同可分为: 1.骨架型缓、控释制剂(不溶性骨架片、凝胶骨架片、溶蚀性骨架片、缓、控释颗粒压制片、胃内滞留片、生物黏附片)

2.膜控型释、控释制剂(微孔膜包衣片、膜控释小片、肠溶膜控释片、膜控释小丸) 3.渗透泵控释制剂 4.植入型缓释、控释制剂 5.脉冲式释药系统(口服、结肠、注射剂型、埋植剂型、脉冲经皮、磁性控制、超声波控制的脉冲给药) ●四、缓释、控释制剂常见辅料 (1)阻滞剂或溶蚀性骨架材料:为疏水性的脂肪、蜡或及其酯类。常用的有硬脂酸、蜂蜡、巴西棕榈蜡、氢化植物油、硬脂醇、聚乙二醇单脂酸酯、甘油三酯和单硬脂酸甘油酯等。 (2)骨架材料:常用骨架材料有两类:①亲水凝胶骨架材料有羟丙甲纤维素(HPMC)、卡波普、羟丙基纤维素(HPC)及脱乙酰壳多糖等。②水不溶性骨架材料有无毒聚氯乙烯、聚乙烯、、乙基纤维素、聚硅氧烷、硅橡胶、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udragitRL或EudragitR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 (3)缓释、控释包衣材料:常用疏水性和肠溶性材料加增塑剂:①疏水性包衣材料有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和甲基丙烯酸三甲铵乙酯-丙烯酸酯共聚物等;②肠溶材料如肠溶型Ⅱ号丙烯酸树脂(Eudragit L100)、肠溶型Ⅲ号丙烯酸树脂(Eudragit S100)、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HPMCP)、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 (4)增塑剂:如丙二醇、聚乙二醇、蓖麻油、吐温-80、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和柠檬酸三乙酯等 (5)致孔剂:常用的致孔剂为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有聚维酮(PVP)、聚乙烯醇(PVA)、羟丙甲纤维素HPMC、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甲基纤维素(MC)和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LS)和泊洛沙姆(Poloxamer)等。 ▲五、常见缓控释制剂及制备工艺 1.亲水性凝胶骨架片制备工艺与普通片剂的相同,主要区别是所用辅料不同。这类骨架片的主要辅料为骨架材料羟丙甲纤维素(HPMC),HPMC遇水后形成凝胶,用湿法制粒压片。

药物剂型的发展

药物剂型的发展 朱盛山  剂型的起源和药和膳的起源应该是同步的神农尝百草尝 采摘捣碎虽然原始尝 但这是剂型萌芽阶段的药材修治和制剂加工原汁剂咀嚼剂等利用煨煅炙煮和炖等方法制备熟药制剂矿物的烧炼制品 公元前2140-1760年伊尹汤液 最初的制剂定型有可能是以物象为基础的丸剂仿鸡蛋黄大豆芥子等杯剂饼剂 将药物加工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制剂这是生力的发展和长期实践的总结 公元前220-公元220年中医药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 载有汤散膏剂等剂型五十二病方散丹胶炙熏剂等剂型 张仲景收载剂型有丸膏汤酒张氏总结了当时医药成果 晋公元281-341年肘后方唐公元 581-683千金方宋由官方组织陈师文等人编写等等 名著收载方剂的同时丰富了剂型的内容李时珍 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制药和用药经验制剂辅料200多种制剂剂型近130种[1]????30种仍在延用 什么药物宜加工什么剂型 神农本草经药性有宜丸者宜水煎者宜膏煎者并随药性金公元1180-1251年汤者荡也散者散也

丸者缓也 病人和民间的个体摸索 唯本草类和方剂学著作序例中能找到丸汤 传至近代改进极少 记载了公元前16世纪古埃及就已应用煎剂散剂栓剂等剂型 Hippocrates?ú????×÷?D????á?èí?à?á é¢?áμè?à???áDíGalen?ú×ü?á?°è??-?éμ??ù′?é?è?′×?á?t?à?áμè ê???êà?í?÷·????§oí1¤òμ??ê???2a·¢?1 ???á×¢é??á ±ê??×?ò????áDí·¢?1μ?á?D?ê±?ú Mohr3?°?á?êà??é?μúò?±?óD1?ò??????áר?? ×¢é??á°2ê3???ì·¨新中国成立后洋为中用 又引进格林制剂和片剂胶囊剂等 20世纪50-60年代 陈思义制剂学1956冉小峰 等药剂学1963?ù±?é?·′ó3á?1ú?úía??àíò??á?§???? 50-70年代临床药理学药效学和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将剂型设计和研制推进生物药剂学和临床药剂学时代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 大大拓宽了剂型的设计思路制备工艺和临床应用进入了系统化诞生了给药系统 二十几年来 其中以时辰生物学和时辰药理学为基础的生物反馈调节的

药物剂型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药物剂型的分类 药物剂型:任何药物在供给临床使用前,均必须制成适合于医疗和预防应用的形式,这种形式称为药物的剂型,简称药剂。为了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根据用药途径不同,同一种药物还可加工成不同的剂型供临床使用。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后,患者使用方便,易于接受,不仅药物用量准确,同时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有时还可减少毒副作用,也便于药物的贮存、运输和携带。 按给药途径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将给药途径相同的剂型,作为一类,与临床使用密切相关。 一、经胃肠道给药剂型,是指药物制剂经口服用后进入胃肠道,起局部或经吸收而发挥全身作用的剂型,如常用的散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溶液剂、乳剂、混悬剂等。容易受胃肠道中的酸或酶破坏的药物一般不能采用这类简单剂型。口腔粘膜吸收的剂型不属于胃肠道给药剂型。 二、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是指除口服给药途径以外的所有其他剂型,这些剂型,可在给药部位起局部作用或被吸收后发挥全身作用: 1、注射给药剂型:如注射剂,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及腔内注射等多种注射途径。 2、呼吸道给药剂型:如喷雾剂、气雾剂、粉雾剂等。 3、皮肤给药剂型:如外用溶液剂、洗剂、搽剂、软膏剂、硬膏剂、糊剂、贴剂等。 4、粘膜给药剂型:如滴眼剂、滴鼻剂、眼用软膏剂、含漱剂、舌下片剂、粘贴片及贴膜剂等。 5、腔道给药剂型:如栓剂、气雾剂、泡腾片、滴剂及滴丸剂等,用于直肠、阴道、尿道、鼻腔、耳道等。

常用药物剂型的使用方法 一、滴丸 服用滴丸时,应仔细看好药物的服法,剂量不能过大;宜以少量温开水送服,有些可直接舌下含服。滴丸在保存中不宜受热。 二、泡腾片 1、供口服的泡腾片一般宜用100-150ml凉开水或温开水浸泡,可迅速崩解和释放药物, 应待完全溶解或气泡消失后再饮用 2、不应让幼儿自行服用 3、严禁直接服用或含服 4、药液中有不溶物、沉淀、絮状物时不宜服用 三、舌下片 1、给药时宜迅速,含服时把药片放于舌下 2、含服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以保证药物充分吸收 3、不能用舌头在嘴中移动舌下片宜加速溶解,不要咀嚼或吞咽药物,不要吸烟、进食、 嚼口香糖,保持安静,不宜多说话 4、含后30分钟不宜吃东西饮水 四、咀嚼片 1、在口腔内的咀嚼时间宜充分,如胃舒平、氢氧化铝片,嚼碎后进入胃中很快的在胃 壁上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减轻胃内容物对胃壁溃疡的刺激;如酵母片,因其含有 粘性物质较多,如不嚼碎易在胃内形成粘性团块,影响药物作用 2、咀嚼后可用少量温开水送服 3、用于中和胃酸时,宜在餐后1-2小时服用 五、软膏剂、乳膏剂 1、涂敷前将皮肤清洗干净 2、对有破损、溃烂、渗出的部位一般不要涂敷。如急性湿疹,在渗出期采用湿敷方法 可收到显著的疗效,若用软膏反而使炎症加剧、渗出增加。对急性无渗出性糜烂则 宜用粉剂或软膏剂 3、涂布部位有烧灼或瘙痒、发红、肿胀、出疹等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将局部药物洗 净 4、部分药物,如尿素,涂后采用封包(即用塑料膜、胶布包裹皮肤)可提高角质层的 含水量,封包条件下的角质层含水量可由15%增至50%,增加药物的吸收,提高疗 效 5、涂敷后轻轻按摩可提高疗效 6、不宜涂敷于口腔、眼结膜 六、含漱剂 1、含漱剂中的成分多为消毒防腐药,含漱时不宜咽下或吞下 2、对幼儿、恶心、呕吐者暂时不宜含漱 3、按说明书的要求稀释浓溶液 4、含漱后不宜马上饮水和进食,以保持口腔内药物浓度 七、滴眼剂 (1)使用步骤: 1、清洁双手,将头部后仰,眼向上望,用食指轻轻将下眼睑拉开成一钩袋状 2、将药液从眼角侧滴入眼袋内,一次滴1-2滴。滴药时应距眼脸2-3厘米,勿使滴管

执业药师考试药剂学练习题第九章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

第九章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 [A型题] 1 渗透泵型片剂控释的基本原理是 A减少溶出 B减慢扩散 C片外渗透压大于片内,将片内药物压出 D片剂膜渗透压大于片剂膜外,将药物从细孔压出 E片剂外面包控释膜,使药物衡速释出 答案 2 药物透皮吸收是指 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组织 B药物主要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 C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 答案 3 头皮吸收制剂中加入“Azone”的目的是 A增加塑性 B产生微孔 C促进主药吸收 D增加主药的稳定性 E起分散作用 答案 4 现已制成缓释钾制剂市售品(如slow-K®),这是通过以下哪种方法实现的 A利用一种缓慢溶解的碳酸钾盐 B用肠溶衣包多层氯化钾 C用蜡纸骨架做片芯,使钾缓慢溶解 D外层是快速溶解的氯化钾而片芯是缓慢溶解的葡萄糖酸钾 E把一系列包有肠溶衣的氯化钾颗粒压制成片剂 答案 5 下列关于固体分散体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药物在固态溶液中是以分子状态分散的 B共沉淀物中的药物是以稳定晶型存在的 C药物在简单低共溶混合物中仅以较细微的晶体形式分散于载体中 D固体分散体也存在者某些缺点,例如储存过程中老化、溶出速度变慢等 E固体分散体可以促进药物溶出

答案 6 亲水性凝胶骨架片的材料为 A硅橡胶 B蜡类 C海藻酸钠 D聚氯乙烯 E脂肪 答案 7 以下不是以减少扩散速度为主要原理制备缓、控释制剂的工艺为 A胃内滞留型 B包衣 C制成微囊 D制成植入剂 E制成药树脂 答案 8 常用做控释给药系统中控释膜材料的物质是 A聚丙烯 B聚乳酸 C氢化蓖麻油 D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聚硅氧烷 答案 9 下列关于骨架片的叙述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A是以一种含无毒的惰性物质作为释放组滞剂的片剂 B药品自骨架中释放的速度低于普通片 C本品要通过溶出度检查,不需要通过崩解度检查 D药物自剂型中按零级速率方式释药 E骨架片一般有三种类型 答案 10 下列有关渗透泵的叙述哪一条是错误的 A渗透泵是一种由半透膜性质的包衣和易溶于水的药物为片芯所组成的片剂 B为了药物的释放,片衣上用激光打出若干个微孔 C服药后,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片芯,溶解药物后由微孔流出而为机体所吸收D本剂型具有控释性质,释药均匀、缓慢,药物溶液态释放可减轻局部刺激性 E释药不受pH值影响 答案 1 2 3 4 5 6 下页

液质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目录

液质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其高分离能力,高灵敏度和专属性强的优势,在药物成分的鉴定分析、药物代谢研究、中成药和保健品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成分的鉴定分析以及药物残留分析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要综述了近年来液质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阐述了LC-MS技术在药物筛选,药物成分鉴定研究,药物代谢分析以及残留药物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液质联用;药物分析;应用;进展 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LC-MS in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Chuanyang Su Abstract: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technology for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high separating efficiency, good sensitivity and strong specifity. So it is widely used in analysis of drugs and metabolites, chemical medicine mixed illegally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drug residue.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ed its application in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as drug screening, analysis of drugs and metabolites, drug residues were mainly introduced.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LC-MS is proposed. Key words: LC-MS;pharmaceutical analysis ;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前言 液相-质谱联用技术(LC-MS)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分析技术, LC的高分离效能与MS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使之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分离和鉴定分

药物剂型的发展

《药学导论作业》 我国药物剂型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药剂学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种类的新剂型 将会相继出现,这将对帮助患者摆脱病痛折磨,维护身体人类健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药剂学、药物制剂、新剂型、新技术 一.药剂学基本概念

药剂学(pharmaceutics)是一门研究药物剂型和药物制剂的设计理论、处方工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综合性应用技术的科学。研究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理论的科学称为制剂学。研究方剂的配制、服用等有关技术和理论的科学称为调剂学。制剂学和调剂学总称为药剂学。① 药剂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将药物制备成适用于疾病的治疗、预防或诊断的药物剂型。药物(drugs)是指能够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人类和动物疾病以及对机体生理功能产生影响的物质。药物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防治的活性,故在药物研发的上游阶段又称之为活性物质(active ingredients)。根据来源,可将药物分为三大类: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中药(Chinese herbal drugs)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来源于我国民间经典收载的中药材、中成药和草药等。化学药物(chemical drugs),即通常所说的西药,是通过化学合成途径而得到了具有治疗或诊断的化合物。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nicals drugs)系指通过基因重组、发酵、核酸合成等生物技术获得的药物,如细胞因子药物、核酸疫苗、反义核酸等。 药物剂型(drug dosage forms)是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简称剂型。无论哪一种药物,都不能直接应用于患者,它们在应用于临床之前,都必须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性质的药物剂型,才能充分发挥药效、减少毒副作用、便于使用与保存等。一种药物制成何种剂型主要由药物的性质、医疗需要及应用、保管与运输等方面的要求决定。剂型是药物临床使用的最终形式,是所有基本制剂形式的集合名词,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粉针剂、软膏剂、栓剂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ATgN《中国药典》)药物制剂(drug preparations,简称制剂)是指剂型确定以后的具体药物品种。例如注射用青霉素钠、地高辛片、阿莫西林胶囊、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牛黄解毒丸、银翘解毒片等。药物制剂具有一定的质量标准,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显而易见,在制剂中除了具有活性成分的药物外,还包括其他成分,这些成分统称为辅料或赋形剂(excipients)。如在片剂中用到的填充剂、崩解剂、黏合剂、润滑剂等,一些液体制剂中用到的溶剂、增溶 二.药剂学的任务② 药剂学的基本任务是将药物制成适合于临床应用、符合各项质量标准的制剂,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药剂学的主要任务为: (一)研究药剂学的基本理论 (二)开发新剂型 (三)研究药物制剂生产技术 (四)研究与开发新辅料 (五)研究与开发中药新剂型 (六)研究与开发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