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流冷凝器通用技术标准
冷凝测试标准

冷凝测试标准摘要:一、引言二、冷凝测试标准的定义和作用三、冷凝测试标准的主要内容1.测试环境要求2.测试方法3.测试结果评估四、冷凝测试标准在行业中的应用五、我国冷凝测试标准的发展现状六、结论正文:冷凝测试标准是对冷凝器性能进行评估和比较的一种规范。
它对于保证冷凝器的质量和性能,推动制冷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冷凝器是制冷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制冷设备的整体效率。
因此,对冷凝器性能的测试和评估至关重要。
冷凝测试标准正是为了统一评估方法,确保测试结果的可比性而制定的。
二、冷凝测试标准的定义和作用冷凝测试标准是对冷凝器性能测试的方法、条件、结果评估等进行规定的技术文件。
它可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为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市场准入等提供依据。
三、冷凝测试标准的主要内容1.测试环境要求:包括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环境条件,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测试方法:包括测试设备、测试步骤、数据采集和处理等内容,确保测试过程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3.测试结果评估:根据测试数据,对冷凝器的性能进行评估,包括冷凝压力、冷凝温度、热效率等指标。
四、冷凝测试标准在行业中的应用冷凝测试标准在制冷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制冷设备的生产企业,还是科研机构、检测机构等,都需要依据标准进行冷凝器性能的测试和评估。
此外,一些行业组织和政府部门也会依据冷凝测试标准,对制冷设备进行市场准入和质量监管。
五、我国冷凝测试标准的发展现状我国制冷行业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冷凝测试标准也逐步完善。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冷凝测试标准,涵盖了各种类型和规格的冷凝器。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制冷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结论冷凝测试标准是制冷行业中不可或缺的技术规范。
通过对冷凝器性能的测试和评估,可以确保制冷设备的质量和性能,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企业标准冷凝器总成技术条件(精)

冷凝器总成技术条件2012-06-06发布 2012-06-06实施有限公司发布目录前言...........................................................................................................................Ⅱ 1范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技术要求..................................................................................................................1 5试验方法..................................................................................................................2 6检验规则..................................................................................................................4 7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5)I前言本标准的编制按照 GB/T 1.1-2000和 GB/T 1.2-2002的要求编制。
冷凝器操作规程范文

冷凝器操作规程范文冷凝器是用来冷凝气体的装置,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
下面是冷凝器操作规程,供参考:一、安全操作1.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具备相关工作经验。
2.操作人员必须注意个人防护,穿着适当的防护服、手套、眼镜和安全鞋。
3.在操作前,必须仔细检查冷凝器的各个部件是否安装牢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在进行维护、保养或更换部件前,必须先切断冷凝器的电源并等待其冷却。
5.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操作手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二、操作步骤1.开机前操作:(1)检查冷凝器的接地情况,确保接地良好。
(2)检查冷凝器外观是否有损坏,如有损坏应及时修复。
(3)检查电源电压是否符合要求,检查电源线是否正常连接。
(4)检查冷媒供应管路,确保其通畅。
2.正常启动操作:(1)打开冷凝器的电源开关,确认冷凝器开始工作。
(2)观察冷媒的流量和压力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3)观察冷凝器的工作温度和压力,确保其在正常范围内。
3.停机操作:(1)在停机前,应先切断冷凝器的电源开关。
(2)观察冷凝器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3)关闭冷媒供应管路,并排空其中的冷媒。
(4)清理冷凝器表面的灰尘和杂物。
三、维护保养1.定期检查各个部件的连接情况,如有松动应紧固。
2.定期清理冷凝器内部的沉积物和污垢。
3.检查冷凝器的排水口和过滤器,确保其畅通。
4.定期更换冷凝器的滤网和密封圈。
5.定期检查冷凝器的压力表和温度表,确保其准确度。
6.定期检查冷凝器的冷媒供应管路,确认其无泄漏。
四、故障处理1.在冷凝器出现故障时,应首先切断冷凝器的电源,避免进一步损坏。
2.根据故障现象和可能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如果无法自行解决故障,应及时报告相关人员,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五、紧急情况处理2.根据情况采取适当的灭火措施,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3.在灭火后,应及时检查冷凝器是否受损,如有损坏应及时修复。
六、使用注意事项1.严禁在冷凝器周围堆放可燃物品,以免引起火灾。
冷凝器标准-推荐下载

Q/XF 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XFJ5-2005代替Q/XFJ5-2003冷凝器2005 -06-08 发布2005 -07-15 实施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发布冷凝器Q/XFJ5-2005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家用电冰箱冷凝器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等。
2 引用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343 一般用低碳钢丝GB/T700 碳素结构钢化学分析方法GB/T1019 家用电器包装通装则GB/T1720 漆膜附着力测定法GB/T1730 漆膜硬度测定法摆杆阻尼试验GB/T1731 漆膜柔韧性测定法GB/T1732 漆膜冲击强度测定法GB/T1764 漆膜厚度测定法GB/T2423.3 耐湿热性的测定法GB/T2705 涂料产品分类、命名和型号GB/T2828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GB/T2829 周期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GB/T11253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冷轧薄钢板及钢带GB/T11258 双层卷焊钢管Q/XFJ6 蒸发器Q/XFJ149 减径薄壁焊接钢管技术要求Q/XFJ172 使用R134a作制冷剂的制冷管路的技术要求Q/XFJ188 冷媒为R134a制冷剂部件的检验规范3技术要求3.1材料3.1.1冷凝器盘管采用单层或双层卷焊钢管。
3.1.2冷凝器散热板(翼)采用符合GB/T 11253中薄钢板。
3.1.3冷凝器用钢丝应采用符合GB/T 343中一般用低碳钢丝。
3.2 尺寸及允许偏差按图纸执行。
3.3 管内酸碱度管内酸碱度按4.3条进行测试时,管内酸碱度应是中性PH6.5~PH7.5。
3.4 密封性能Q/XFJ5-20053.4.1 冷凝器按4.4.1条进行水中气密性能实验时,不应有气泡泄出。
冷凝器技术规范

冷凝器技术规范总则1.1 本协议适用于(冷凝器制作)项目。
1.2 乙方提供满足本协议书和标准要求的高质量产品及其服务。
同时还应满足国家有关安全、环保等强制性标准的要求.1.3 乙方将严格执行本协议书所列标准及相应的国家和行业相关技术要求和适用的标准。
有矛盾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技术规范1 应遵循的主要标准:HG/T2370-2005 《石墨制化工设备技术条件》HG 5010-58 《平焊法兰》以上为应遵循的主要现行标准,但不仅限于此标准的要求。
2 使用条件或工艺参数介质:管程:热水壳程:氟酸压力:管程:-0.1Mpa 壳程:0.4Mpa使用温度: 160℃3 技术要求3.1 YKC型圆块孔式石墨换热器(冷凝器)结构见图一3.2 YKC型圆块孔式石墨换热器(冷凝器)以纵向孔为物料孔,横向孔为载热体孔,两向孔内的流体通过间壁进行热量交换。
3.3 石墨件和浸渍剂的材料性能应符合HG2370-92中3.1.1和3.1.2的规定。
3.4 钢制件应符合HG 2370-92. 中3.1的规定3.5 石墨制零部件的加工应符合HG2370-92中3.2的规定。
3.6 换热块浸渍后,表面不得有影响密封和安装的树脂瘤,孔内表面也不应有明显的树脂膜。
3.7 换热块的高度偏差为0.2%。
3.8 换热块两端密封面的平行度公差为0.15%,换热块两端密封面对外圆轴线的垂直度公差为0.1%。
3.9 同一换热块两端对钻时,其同轴度公差为Φ0.5mm,异向孔间壁厚减薄量≤1.2mm。
3.10 换热块的堵孔率≤1%3.11 换热块在组装前应进行试水试验,试水压力按设计压力的1.5倍试验,并保压30分钟,无渗漏为合格。
3.12 换热器组装应符合 HG 2370-92中3.3.3的规定,组装后总高度偏差为+。
-0.2%3.13 组装后应按HG 2370-92中4.5要求进行试水压试验,所有密封不得渗漏。
3.14 换热器钢制外壳的焊缝应平整,无明显表面缺陷,所有金属件均应涂刷防锈漆,漆膜应牢固均匀,不得漏涂、起泡等缺陷。
平行流冷凝器的设计计算

平行流冷凝器的设计计算韩光杰;梁永林;陶莹;史正玉【摘要】文章以某开发车型为基础,设计以R134a为制冷剂的空气冷却式冷凝器.文中详细介绍了冷凝器的设计步骤,根据传热方程,计算出冷凝器的能力和迎风面积,从而进一步推算出冷凝器的实际面积和风阻,选择合适的冷凝器.【期刊名称】《汽车实用技术》【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3页(P20-22)【关键词】平行流;空气流量;传热系数;传热面积【作者】韩光杰;梁永林;陶莹;史正玉【作者单位】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601;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三门峡 472000;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601;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1.9CLC NO.: U461.9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 (2017)10-20-03 冷凝器的作用是使由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与冷凝器外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将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转变为高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并把热量散发到车外环境中。
平行流式冷凝器是目前汽车上使用最广泛的结构型式,由扁管和散热翅片组成。
与其他冷凝器相比,单位体积热换能力,可提高 30%。
1.1 计算由整车制冷量决定的冷凝器热负荷:Qc=Qe+Pi式中Qc:冷凝器的热负荷(W);Qe:整车制冷量,通常指设计工况下的制冷量(W);Pi:压缩机消耗的指示功率(W)。
也可以采用如下简便形式:Qc=mQe式中m—负荷系数,汽车空调一般选择m=1.42.2 计算冷凝器的换热量(传热方程):Qc=KAoΔtm式中K:传热系数[W/( m²·K)];Ao:以外表面为基准计算的传热面积(m²);Δtm:制冷剂和冷却介质(空气)的热传平均温差(K)。
已知某车型整车制冷量为5809W,故要求换热量Qc=1.4 ×5809w=8133w。
冷凝器总成可靠性及外观规范

测量精度为±1mg。
四、信赖性(可靠性)试验项目及标准 4.1 盐雾试验 4.1.1 盐雾试验类型 酸性人造海水(盐雾)试验(SWAAT)。
4.1.2 盐雾试验基准
试验项目
试验条件
进行 时间
判定准则
试验 频次
冷凝器总成可靠性及外观规范
一.适用范围 冷凝器总成可靠性及外观类相关规范要求 本规范解释权归技术部
二.外观检测标准 2.1 芯体外观标准 2.1.1 芯体外观标准
项目
接头的密封 端口密封面
和螺纹
无裂缝 无焊渣、涂层或其他异物
技术要求
翅片突出
0≤A≤1.5mm 对最下排翅片 0≤A≤2mm
翅片端部和 集流管之间
满足气密试验要求。 3 种 – 货车系列; B 种 – 冷凝器; 实验分类:共振点检测试验,振动性能试验,振动耐久试验; 1. 共振点检测试验; 振动频率范围 5-100 Hz,周期 10min,振动加速度 5m/s2,全振幅最大 0.4mm;检测是否有共振点; 2. 振动性能试验;
按照 3 种 B 类
环 10 次,再次按照标准扭矩固定;进
行气密检查;
密封连接 2. 扭矩标准为,最大扭矩为超出规格 20%
反复拧紧
的前提下,拧紧,拆卸循环 2 次,再 次按照标准扭矩固定;进行气密检查;
-
试验
扭矩标准如下:
M5 4~6 N·m
M6 6~12 N·m
判定准则
满足气密要 求
试验 频次
备注
1 套/批 -
环境温度 5-35℃,环境湿度≤80%,氦气浓 度≥99.9%。按照《氦气检漏作业指导书》
冷却器及冷凝器技术要求

4.4材料 冷却器、冷凝器本体的用材规定见下表:
零件名称
材料
备注
名称
牌号
标准号
水管
白铜
BFe30-1-1
进口
首台国产管
翅片 铜带
T2
GB11087-89
管板
白铜
BFe30-1-1
进口
水盖
铸造硅黄铜
ZCuZn16Si4
GB1176-87
侧边板
不锈钢
1Cr18Ni9Ti
GB4237-92
4.5结构要求
3.引用文件
GJB13A-97
GJB1060.2-91
GJB75-97
GB7028-86
4.技术要求
舰船电气规范
船用柴油机增压空气冷却器 舰用三相同步发电机通用技术条件 船用柴油机空气冷凝器试验方法
4.1设计要求
4.1.1环境条件
环境温度+5C〜60C
海水温度<32°C
空气相对湿度 <91%
横倾 ±15°
5.2冷却器、冷凝器总装完工后应对管侧进行压力试验,检查其强度和密封性,试验压力为5.25MPa,试验时间分别为30min,不变形,不泄露。
5.3冷却器总装完工后应对气侧进行0.05MPa气压试验,冷凝器应对气侧进行0.1MPa气压 试验。
5.4试验完工后排尽管内外积水、杂物并保持清洁干燥。
5.5冷却器出厂前应对水腔进行压力试验,试验压力为6.75MPa。试验时对水腔缓慢加压,
6.4冷却器、冷凝器在装箱前应将冷凝器出水管和气腔封住,以免进入杂物。
6.5冷凝器出厂时应带有下列随机文件:
a.总图(含相关尺寸及相关图纸)
b.使用说明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流冷凝器通用技术标准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本标准规定了平行流冷凝器芯体总成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平行流冷凝器芯体总成(以下简称芯体)的制造,测试和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当这些文件被修订时,其最新版本将自动适用于本标准。 GB10125 人造气氛中的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
3. 结构 芯体采用全铝平行流结构。 芯体由集流管、扁管、翅片、边板等零件组成。
4. 技术要求 4.1 尺寸与外观 芯体的外观和尺寸应符合图纸要求。除图纸要求外,零件的外观应遵守良好的商品惯例。 芯体翅片焊合率应大于98%;翅片倒伏不允许超过2处,且每处不能大于1cm2;不允许存在表面碰伤、擦伤、油漆剥落等有损外观的缺陷。 经检验合格的产品才能使用。更新制造模具和设备时,应认可后方可使用。 4.2 主要零件材料要求 材料应符合图纸及有关技术条件的要求。每批材料进厂必须按其技术条件或相关标准进行性能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提供制造使用。凡采用新材料或代用材料,应通过试验鉴定并办理认可手续。 通常采用的材料及牌号如下: 翅片 复合铝箔 扁管 集液器 外壁复合管 隔板 双面复合板 4.3 性能 4.3.1 换热量 芯体的换热量应满足图纸要求。通常采用的试验条件如下: a) 冷凝器入口侧空气干球温度:35℃1℃; b) 冷凝器压力:1.518MPa(表压); c) 过冷度:5℃(过冷式冷凝器采用15℃); d) 过热度:25℃; e) 迎面空气风速:4.5m/s; 4.3.2 空气阻力 在4.3.1同样的条件下,冷凝器空气侧阻力应满足图纸要求。 4.3.3 液阻 在4.3.1同样的条件下,冷凝器制冷剂侧的液阻应满足图纸要求。 4.3.4 气密性能 用氦气检漏仪检漏,应无反应。氦气检漏仪的检漏精度相当于试验压力为0.7MPa时R134a年泄漏率不超过2克。 4.3.5 耐真空度 试验压力以真空压力2KPa加载,每次保持5min,连续三次,允许压力增高不大于500Pa/min。 4.3.6 压力交变性能 试验介质:液压油 介质温度:80℃5℃ 压力交变范围:0.13.5MPa 压力交变次数:150,000次 压力交变频率:1.25Hz 试验后按4.3.4进行气密性试验,应无泄漏。 4.3.7 耐振试验 产品状态:内腔注入50%容积的R134a或R113。 试验加速度: 43.1m/s2 试验频率: 33.3Hz 试验时间: 8h,其中上下振动4h,前后、左右各2h 试验温度: 室温 试验后按4.3.4进行气密性试验,应无泄漏。 4.3.8 共振试验 产品状态同4.3.7。 频率范围:10-100-10Hz 频变速度:1频率程/min 加速度:1×9.8m/s2 试验按上述状态连续工作,选出其中出现的4个最大的谐振点,每点进行4小时试验,不允许出现损伤。试验后按4.3.4进行气密性试验,应无泄漏。 4.3.9 温度交变试验 芯体内腔充注3×105g/m3的R134a,从-30℃~95℃2℃范围内变化10次。升温和降温速度为0.5~1℃/min,在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每次保持30min。试验后按4.3.4进行气密性试验,应无泄漏。 4.3.10 耐腐蚀性试验 芯体按GB10125进行 h中性盐雾试验后应外表无气泡、油漆剥落及金属锈斑,并仍应满足4.3.4的要求。 4.3.11残余水量 芯体内腔残余水量≤30mg。 4.3.12 残余杂质量 芯体内腔残余杂质量≤20mg。 4.3.13爆破强度试验 室温下用水充满冷凝器内腔,然后以1MPa/min的速度增压至9MPa表压,保持1min,应无泄漏。
5. 试验方法 5.1 换热量试验 5.1.1. 试验装置 用焓差法汽车空调器专用性能试验装置。 5.1.2. 测量参数和仪表精度 冷凝器进、出口侧空气干球温度。测量仪表精度±0.2℃。 冷凝器进、出口侧空气湿球温度。测量仪表精度±0.2℃。 冷凝器进口风量测量精度±1%。 5.1.3. 按4.3.1规定的试验条件,当试验条件稳定后测量5.1.2规定的参数,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制冷量 式中:Qk为冷凝器换热量,W; rn为冷凝器进口侧空气比容,m3/kg; I1为冷凝器进口侧空气比焓,kJ/kg; I2为冷凝器出口侧空气比焓,kJ/kg; V为冷凝器进口风量,m3/h。 5.2. 空气阻力 在进行5.1试验的同时测量。 5.3. 液阻 在进行5.1试验的同时测量。 5.4. 气密性能 试验仪器灵敏度为年泄漏率为2g的氦气检漏仪。 该试验也可由R134a气密性试验替代:即用R134a(密度:0.3g/cm3)制冷剂填充冷凝器,用氮气、干燥空气或两者的混合气体将试压提高到0.7MPa,并用适当的检漏仪探测来完成。允许R134a泄漏不得超过2克/年。 5.5. 耐真空度 芯体进、出口管端一端堵死,另一端抽真空至4.3.5的规定值进行试验。 5.6. 压力交变强度 按4.3.6的要求在压力交变试验台进行。 5.7. 耐振试验 芯体按车上实际安装状态试验,通过试验振动工装固定在振动台上,被试产品内腔注入50%容积的R113或R134a液体,振动测点应在被试产品和试验台交界处附近。 按4.3.7规定的条件进行上下前后左右三方向的振动试验。试验后,用目测法检查产品有无松动、损坏,并进行气密性能试验。 5.8. 共振试验 按4.3.8的要求在振动试验台进行。 5.9. 温度交变试验 按4.3.9的要求在温度交变试验台进行。 5.10. 耐腐蚀性能试验 芯体按GB10125进行144h中性盐雾试验;试验后用35℃左右的清水进行清洗,并立即烘干,目测检查表面有无锈斑、气泡及油漆剥落。 5.11. 残余水量检测 将芯体置于烘箱中,进出口用三通连接,接入测量系统,系统末端接真空泵,水量测试装置为一冷凝管,置于环境温度为-60℃的酒精、干冰混合物中,试验前测量冷凝管初重g初; 烘箱升温,同时真空泵工作,烘箱温度应保持在120±2℃。测量系统真空度应达到9.7×10-2Pa以上,共试验4h; 试验后,测量冷凝管管重g末,其增重值即为内腔残余水量值; 测量采取工业分析天平,测量精度为±1mg。 5.12. 内腔残余杂质量检测 将被试产品内腔注入占容积60%左右的R113,放在振荡次数为275次/min的电动机上振荡3min,然后将内溶物回收在一专用容器中,经过过滤干燥,测定残留物质的重量。测量采用工业分析天平,测量精度为±1mg。 5.13. 爆破强度试验 芯体进、出口管端一端堵死,另一端充水加压,按照4.3.14进行试验。 5.14. 材料试验 按图纸规定的标准或技术条件,进行材料进厂入库检查。 5.15. 尺寸和外观检查 外观用目测法检查; 尺寸用常规和专用器具进行。
6. 检验规则 6.1. 检验分类 6.1.1. 检验分生产过程必检、生产过程抽检、型式试验和开发阶段认可试验四类。 6.1.2. 生产过程必检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用生产线上的测试设备对产品进行100%的检验,生产过程必检项目见表1。检验合格的产品贴上合格证,可以出厂。 6.1.3. 生产过程抽检是在生产过程必检合格的产品中任意抽取样品进行检验。 a)生产过程抽检的项目见表1; b)生产过程抽检频率:当产品经主机厂认可,产品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和正常供货的头3个月(批)内,要求每月(每批)抽检1台。若连续3个月(批)的抽检均合格,而产品的设计状态、生产设备、工艺方法保持稳定不变的条件下,允许从第4个月(批)开始改为每2月(批)抽检一次,数量为1台。若为每2月(批)抽检一次发现有不合格,则恢复每月(批)抽检,直至连续3个月(批)的抽检均合格,再可恢复每2月(批)抽检一次。 允许同一台产品参加不影响考核目的的多项试验。 6.1.4. 开发阶段认可试验 在开发阶段产品认可时进行的试验,试验项目见表1。每个项目试验数量根据客户相关技术标准进行。 允许同一产品参加不影响考核项目的多项试验。 6.1.5. 型式试验在下列情况下进行: a)产品的设计、工艺、材料等方面有重大变动时; b)产品连续生产每满一年时; c)间隔一年以上再生产时; d)质保部或客户对产品质量质疑时。 型式试验必须在生产过程必检合格的产品中任意抽取,型式试验的检查项目见表1,每个试验项目抽样数量为2台。 6.2 按本技术条件规定进行生产过程抽检和型式试验时,若检验结果不合格,质保部应立即停止生产和产品装箱供货,并立即会同产品开发部、过程开发部和车间等部门分析不合格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纠正措施组织生产,产品经复检合格后恢复正常生产。 6.3 试验后产品的处理 6.3.1 进行过4.3.6压力交变强度,4.3.7耐振试验,4.3.8共振试验,4.3.9温度交变,4.3.10耐腐蚀试验和4.3.13爆破强度试验的产品,一律不能作为合格品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