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_小学作文
[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少数民族风俗
![[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少数民族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d853250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1.png)
[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少数民族风俗少数民族风俗一:苗族的民风民俗作文三篇苗族的民风民俗作文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
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来自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人确实是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情好客,非常注重礼节的。
苗族的民风民俗作文二:大家好,我是少数民族——苗族的小姑娘。
苗族这个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
今天,我就带大家走进我苗族,了解我们苗族的民风民俗吧。
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
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和的气氛。
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
而另一种则是恶鬼,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霉气、厄运、灾祸。
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
很有意思吧!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
湘西的元宵节风俗作文

湘西的元宵节风俗作文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正月十五。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元宵节都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和风俗习惯。
湘西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有着独特的元宵节风俗。
湘西是指中国湖南省西部的地区,这里民族众多,包括汉族、苗族、土家族等。
元宵节在湘西有着不同的名称,比如在益阳地区,被称为“灯节”,而在张家界地区则被称为“花灯节”,这也反映了湘西地区的多元文化。
湘西的元宵节庆祝活动通常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进行,当晚,人们会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花灯、彩灯等。
在湘西的山村里,人们还喜欢使用竹子来制作灯笼,将竹子的外部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在内部放上红蜡烛点燃。
灯笼在黑暗的夜晚里,散发出温暖的光芒,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祥和的氛围。
在湘西的一些地区,还有一种特殊的元宵节庆祝方式,就是舞龙灯。
舞龙灯在湘西的苗族和土家族地区比较多见。
舞龙灯表演通常是由一群年轻的男子组成,他们身着传统的苗族或土家族服饰,手持用竹子制作的龙灯,在铜鼓的节奏声中起舞。
舞龙灯的手法和动作非常独特,有时会伴随着扭动、翻跳、旋转等。
整个表演过程中,人们欢乐的祝福声不绝于耳,营造出热闹非凡的氛围。
除了点亮灯笼和舞龙灯,湘西的元宵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就是猜灯谜。
在湘西的一些城市和乡村,人们会将灯谜贴在灯笼的表面上,悬挂在屋檐下或者街巷中。
这些灯谜通常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而且意味深长、寓意美好。
人们可以通过猜谜的方式来增进友谊、培养智慧。
在湘西的元宵节晚上,人们还会举行一些有趣的竞技活动,比如放风筝、放花炮等。
放风筝是湘西的一项古老的传统活动,人们会在夜空中放上五彩斑斓的风筝,风筝随风高高飘起,给人们带来欢笑和快乐。
放花炮也是湘西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人们会点燃各种各样的烟火,在夜空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炮竹的声音震耳欲聋,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
此外,湘西的元宵节还有一道特色的美食,就是汤圆。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作的圆形食物,内部填充有豆沙、花生、黑芝麻等馅料,口感软糯、味道甜美。
湘西家乡风俗摆手舞作文

湘西家乡风俗摆手舞作文
哎呀呀,咱湘西家乡那摆手舞啊,可真是太有意思啦!
记得有一次过年回老家,正赶上有摆手舞表演。
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一大群人穿着花花绿绿的民族服装,聚集在一块儿。
音乐声响起,大家就开始欢快地跳起来啦。
他们的动作特别有意思,摆手、扭腰、跺脚,感觉全身都在舞动。
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那笑容是发自内心的,特别有感染力。
我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被吸引进去了,也跟着他们一块儿跳起来。
虽然我动作不咋标准,但那股子高兴劲儿可一点都不少。
那摆手舞啊,就像是湘西人的一种独特语言,通过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故事。
不管是庆祝节日还是有啥喜事,都少不了摆手舞。
它把大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整个家乡都充满了欢乐和温暖的气息。
咱湘西家乡的摆手舞,就是这么独特,这么有魅力!它就是咱家乡的一张名片,让人一提起就会想起那欢快的场面和热情的人们。
这就是咱湘西家乡风俗的宝贝呀!。
苗族人的风俗习惯

苗族人的风俗习惯篇一:苗族民风民俗《苗族风俗与文化》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
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
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
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
此外,还有赶年场、三月三、赶清明、看龙场、四月八、樱桃会、跳香会等节日。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
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
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
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
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
苗族的传统节日与习俗的作文

苗族的传统节日与习俗的作文
在苗族的古老村落里,苗年庆典可真是热闹得不行!家家户户都挂满了彩灯和彩旗,看上去特别喜庆。
老人们都穿上了他们最传统的苗族服饰,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看着就让人觉得开心。
年轻人呢,他们可是忙得不亦乐乎,唱歌跳舞的,整个村子都充满了活力。
说到苗族的习俗,那就不得不提“踩花山”了。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整个村子的人都会跑到花山上去。
山上一片五彩斑斓,彩旗飘飘,锣鼓声震天响。
大家手拉手,围着一个大圈跳舞,那舞步轻盈得跟飘在空中的花瓣似的,看得人都醉了。
再来说说苗族的“游方”吧。
这可是个找伴侣的好机会!每到节日的晚上,年轻的男女们都会聚在村寨的广场上,唱唱歌、跳跳舞,展示自己的才艺。
他们互相唱和,好像在对暗号似的,看看能不能找到那个对的人。
哈哈,想想都觉得有意思!。
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主民俗作文

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主民俗作文湘西的苗族鼓舞,那可是个让人热血沸腾的东西。
每次我听到这鼓声,就好像被猛地拽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那声音,哎呀,简直就是大自然和人类的对话!那种鼓声,不光是敲打出来的节奏,更是民族灵魂的共鸣,是历史的回响,是激情的释放!你要知道,苗族的鼓舞可不是随便来两下,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湘西的山山水水之间,苗族人用鼓声表达情感,讲述故事。
每一个节拍、每一次鼓点,都仿佛有了灵魂,带着千百年的风霜雪雨。
要是你去过苗寨,你一定会看到那一张张笑脸,那是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是鼓舞把他们的心灵也鼓舞起来了!而且,苗族的鼓舞可不止是表演那么简单。
那真的是一种生活,一种精神寄托。
一到节日或者特殊的日子,苗族的鼓手们就会一鼓作气,激情四射。
那鼓声仿佛把天地都唤醒了,周围的空气都在震动,连大山也似乎在为他们打节拍。
你看他们跳舞,脚下的每一个舞步都踩着节奏,手里的鼓槌挥舞得那叫一个畅快淋漓。
大家围在一起,笑声、歌声、鼓声混成一片,真是热闹非凡!我总觉得,苗族的鼓舞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
它背后是苗族人的历史,是他们的文化,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试想一下,你在村口看着那鼓声激起的尘土飞扬,听着那打击乐的节奏,仿佛回到了古老的年代,那些历史故事就在你眼前上演,别提有多么震撼了!说实话,我每次看到苗族鼓舞,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
那鼓声敲打出来的不仅仅是节奏,更是苗族人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希望。
它能把一个个平凡的日子点缀得充满色彩,把每一场聚会都变成一次盛大的庆典。
那鼓声,真是让人一听就上瘾,仿佛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听着它讲述古老的故事,体验生活的原始韵律。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千年鼓声,万年情怀。
”苗族鼓舞的魅力,真的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它是自然与人的结合,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是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感动。
每一次的鼓声都仿佛在提醒我们,生活其实就是一场盛大的鼓舞,无论多么艰难,只要我们心中有热情,就能用自己的鼓声,敲响属于自己的幸福乐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感谢您的阅读!
你知道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吗?你知道什么叫赶年场吗?那你知道什么是
看龙场吗?开篇连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你不知道,那就翻开我收集资
料写成的作文欣赏一下吧!也许,它们能让你开阔视野,增长一些知识呢!表明
写作目的。每到农历正月呀,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便是赶年场,其日期是由各
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
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那是分外热闹。人们不但可以进
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
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谈情说爱。俊俏的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
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
新词。
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就算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
年场也要如期举行。描写“赶年场”的场面,运用了排比、比喻的手法。看到这
儿,你肯定觉得湘西苗族人民很有趣、很爱热闹吧!还有呢,逢辰便是看龙场日,
习惯称作看龙头后十二天又轮转辰日,再逢看龙之日,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必须
休息一天,若这天干了农活,就是犯忌了。因此,苗族人民在看龙场那天会踊跃
参加,他们对“看龙”的事,十分重视。“看龙”的习俗三月三是湘西苗族人民
的一个节日,这时,你有些迫不及待了吧,是什么节日呢?别急,我来告诉你,
这一天,是湘西苗族的一个传统歌舞节日。这一天,苗族人民会自动集中在约定
的歌舞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等,尽情欢乐,一片喜气洋洋、欢声
笑语的气象。歌舞日好了,关于湘西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
你有兴趣的话,不妨可以亲自到湘西体验一下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你一定会大
张见识,很开心的!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