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眼科医学研究进展与前沿技术

眼科医学研究进展与前沿技术自人类进入现代文明以来,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尤其是眼科医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的不断涌现,研究者们在眼科医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眼科医学研究的一些进展以及前沿技术的应用。
1. 青光眼的研究进展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病,也是造成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对青光眼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例如,利用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制备的青光眼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眼内压,防止视神经损伤。
此外,基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青光眼的遗传基因,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 视网膜疾病的研究进展视网膜是人眼中最重要的组织之一,患上视网膜疾病会导致视力丧失。
近年来,研究者们在视网膜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例如,干细胞疗法在视网膜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通过将患者自身的干细胞移植到受损的视网膜区域,可以促进视网膜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也为视网膜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3. 白内障手术的前沿技术白内障是老年人常见的眼病之一,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了多种高效的治疗方法,其中以白内障手术最为常用。
近年来,白内障手术领域也涌现出一些前沿技术,例如激光白内障手术和微创白内障手术等。
激光白内障手术能够更加精确地清除受损的晶状体,同时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和创伤。
而微创白内障手术则通过微小切口进行手术,术后恢复快并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4. 角膜移植技术的创新角膜疾病是世界各地确诊的一种眼病,会导致视力丧失。
角膜移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传统的角膜移植手术存在供体不足以及排斥反应风险等问题。
然而,近年来科技的进步使得角膜移植的技术得到了革新。
例如,通过组织工程学技术培养自体角膜组织,可以避免供体不足的问题。
此外,利用干细胞技术重建角膜也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5.眼科机器人技术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眼科医学领域也开始应用机器人技术来进行手术。
视网膜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研究进展

的存 在 , 么视 网膜 中是否 也有 类似 的 细胞 呢?上世 纪 5 那 O
年代起 , 生物学就 发现 了鱼 的视 网膜可 以终身 更新 , 修复 受 损视 网膜 。后来通过研 究证 实 了这 些有 增殖 能力 的细胞 存 在于睫状边缘带 J 。接着在 鸟类 的 眼中相 同的部 位发 现 了 类似的细胞 。但是 一直 以来 都认 为 哺乳动 物视 网膜没有 再 生能力 ,00年 Ven 等人 的研究 发现 打破 了这 一认识 , 20 iet
【 摘要 】 视 网膜干细胞是近年来视觉科学研究 的热点之 一 , 它为有效 治疗视 网膜色素变性等 眼底疾 病提供 了
可能性 。十多年来视 网膜 干细胞 的研究 主要集 中在 细胞 的分离和定 向培养 上 , 中增殖分化 的研究还 在刚起 步的 其 阶段 , 尚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方法 。现就有关视 网膜 干细胞增殖 分化方面 的影 响因素和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
传代 8次 以后 , 还能够 表达 nsn蛋白 阳性在 8 %左 右 。 e ̄ 0 并
且 可以一直保持干 细胞 的增殖 和去分 化 的状 态 。T ee9 mpp 【
病 带来了曙光 。十 多年来 , 人们 从无 到有 , 始逐渐认 识 视 开
将视 网膜 干细胞从 1 O一1 3周的人胚 胎眼 中成 功分离 并且传
代, 这为视 网膜 干细胞 的研究 带来 了新进 展 , 为干 细胞移 也 植治疗 带来 了曙光 。
二 、影 响视 网 膜 千 细 胞 增 殖 分 化 的 外 源 因 子
的睫状体 区域 提取 出 了视 网膜 干细 胞。这些 培养 的细 胞可
以 自我更新增 殖 , 并能在 一定条件下分化成 为特定 的视 网膜 细胞 , 包括双极 细胞 、 细胞 等 。20 杆 0 2年 , a g等人 更是 Yn
进展研究一种新的纯化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方法

进展研究一种新的纯化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方法【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提纯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培养方法的效率。
方法采用完全胰酶消化传代法和反复不完全胰酶消化传代法对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进行纯化培养,1个月后行荧光激活流式细胞分选、RT-PCR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对Müller细胞的阳性率及纯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荧光激活流式细胞分选检测显示,完全胰酶消化传代法获得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纯度为73.59%,而反复不完全胰酶消化传代法获得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纯度高达98.32%;荧光显微镜10倍下各分别选取10个非重叠视野,计算表达GS的细胞阳性率。
完全胰酶消化传代法GS阳性表达率为83.2%±5.16%,反复不完全胰酶消化传代法GS的阳性表达率为98.5%±1.08%,采用两样本近似t检验统计学分析,t=-8.94,P<0.005,两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反复不完全胰酶消化传代法更易获得高纯度的Müller细胞,具有细胞密度大、数量多、耗时短且细胞分布均匀等特点,该方法法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原代细胞培养技术,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传代;纯化;视网膜Müller细胞;胰酶消化Study of Purification culture of SD rat retinal retinal Müller cellsWANG Yu-jue,LI Xin,ZHANG Xue-yong(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Xiangya Hospital,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Provice,410008,P.R.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iency of two methods of purity culture of SD rat retinal Müller cells in vitro. 【Methods】 To purify SD rat retinal Müller cells,traditional pancreatic enzyme passage method and novel repeated pancreatic enzyme passage method were adopted,respectively. A month later,retinal Müller cells was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er(FACS),immunohistochemistry technology and RT-PCR to determine the purity. The purity of Müller cells cultured through two methods mentioned above was analyzed by SPSS13.0. 【Result】 FACS showed that the purity of Müller cells from traditional pancreatic enzyme passage method(Group A)was 73.59%,but from repeated pancreatic enzyme passage method(Group B)was 98.32%. Under the fluorescence microscope,about 81.8%±4.87% of the cells were GS positive in Group A,and about 97.6%±1.21% of the cells were GS positive in Group B. The two-sample approximate test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8.94,<0.005). 【Conclusion】 Repeated incomplete pancreatic enzyme passage method is a more simple and efficiently way to purify retinal Müller cells.Keywords:passage;purification;retinal Müller cell;trypsinizationMüller细胞是人和哺乳动物视网膜中最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该细胞从内界膜延伸到外界膜,贯穿于整个视网膜,其突起广泛分布于视网膜内各类神经元胞体和纤维之间,与各神经元密切接触,使得其在维持视网膜神经元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干细胞在眼科领域中的应用与研究

干细胞在眼科领域中的应用与研究近年来,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为医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可能性。
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的潜能,可以用于再生组织和器官。
在眼科领域中,干细胞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并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干细胞在眼科领域中的应用及其相关研究。
首先,干细胞在眼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结缔组织细胞和上皮细胞,这些细胞有助于修复和再生受损的眼表组织。
例如,干细胞可以用于治疗干眼症,这是一种眼表疾病,由于泪液分泌不足或质量下降导致眼表组织受损。
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眼表组织的再生,增加泪液分泌,改善患者的症状。
此外,干细胞还可以用于治疗角膜溃疡、球结膜炎等眼表疾病。
其次,干细胞在角膜疾病的治疗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角膜是眼睛的透明层,常常受到外界伤害和疾病的侵袭。
当角膜受损时,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角膜细胞,帮助修复受损的角膜组织。
例如,干细胞移植可以用于治疗角膜炎、角膜溃疡、角膜瘢痕等疾病。
通过将干细胞注入患者的受损角膜区域,可以促进角膜组织的再生,恢复视力和视觉质量。
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在实际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除了眼表疾病和角膜疾病的治疗,干细胞还可以在视网膜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视网膜是眼睛中感光细胞的组织,与人眼的视力密切相关。
一些视网膜疾病,如老年性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色素变性,会导致视网膜细胞的死亡和视力损失。
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视网膜细胞,替代受损的细胞,恢复视网膜的功能。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利用干细胞治疗视网膜疾病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进展。
然而,由于视网膜的复杂结构和功能,该领域的研究仍面临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此外,干细胞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眼部疾病,如青光眼、眼部外伤等。
干细胞在这些疾病中的应用虽然尚处于研究阶段,但已经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通过干细胞的再生和分化,可以修复受损的眼部组织,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治疗新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治疗新进展视网膜色素变性病(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其特征是视网膜色素层变性和萎缩,导致渐进性视力丧失。
该疾病是不可逆的,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辅助性治疗,如佩戴视力辅助器、使用药物、手术治疗等。
近年来,随着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治疗也迎来了新的进展。
一、基因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发病机理与多种遗传突变相关。
因此,基因治疗成为治疗RP的新方向。
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基因或修复性基因导入病人体内,通过激活或抑制某些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目前,基因治疗主要分为替换型、增强型和修复型三种。
替换型基因治疗是利用载体将正常基因导入视网膜内,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增强型基因治疗是增强已有基因的功能。
修复型基因治疗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病变基因。
已有许多基因治疗试验证明,基因治疗是治疗RP的有效方法。
例如AVXS-201和UPC-2A等途径,均使RP患者的视力得到显著改善。
基因治疗的发展将为RP患者带来更为广阔的治疗前景。
二、干细胞技术干细胞技术也是治疗RP的新方向之一。
干细胞是一类全能性细胞,可分化成各种类型的细胞。
RP导致视网膜细胞死亡和萎缩,如果通过干细胞能够重建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就有望恢复视力。
目前,干细胞技术主要分为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两类。
胚胎干细胞来源于胚胎的内细胞团,目前仍存在一些伦理和法律问题。
因此,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成为RP治疗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方向。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是指通过基因重编程和特定培养条件将成体细胞转化为全能性干细胞。
通过这种技术,RP患者的皮肤细胞、血液细胞等常见组织中提取的细胞就能转化为干细胞,再实现分化成视网膜细胞。
对于RP的治疗,干细胞技术的精准度和可操作性是其最大的优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干细胞技术更为复杂,仍存在不少技术难题待解决。
三、治疗前景目前,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临床应用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和积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视网膜疾病的实验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视网膜疾病的实验进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视网膜疾病的实验进展1.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2.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王珊珊1.2徐国兴1各种视网膜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RP)、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MD)等,视网膜光感受器的损伤可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
对于此类疾病,人们尝试了很多方法来修复视网膜细胞变性,阻止视网膜光感受器的丧失,其中包括营养支持治疗、基因治疗、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人工眼等。
然而,这些方法都未能取得确切的临床疗效,因此人们开始转向寻找合适的细胞源作为移植物,通过视网膜的细胞移植来代替丢失的细胞或者起到支持细胞的作用,以阻止更进一步的细胞丢失。
随着干细胞应用技术不断突破,为我们最终有效的治疗这些眼病,恢复患者的视功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再加上眼睛的解剖结构明确,并具有透明的屈光介质、便于操作定位及观察的特点,使得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相比,视网膜疾病在细胞移植方面发展得更为迅速。
1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优势干细胞是生物个体生长发育中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目前研究较多用于视网膜移植的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ESC)和成体干细胞中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神经干细胞(NSC)和视网膜干细胞/祖细胞(RPC)等。
但由于MSCs易于获得,且无胚胎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的伦理障碍,同时也避免了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在目前临床前试验和临床应用中尚未见致畸作用的发生。
因此,MSCs 在干细胞移植方面具有优势,也是目前研究相对深入的一群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
然而,要想实现MSCs的临床应用,就必须克服MSCs 的选择、培养扩增、体外标记、植入体内及植入后的融合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目前,MSCs移植主要以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对象,已进入动物实验的阶段,虽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难题。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于生命本质认识的深入,干细胞技术成为了新一代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自从1998年人类干细胞的发现以来,干细胞技术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壮大,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干细胞技术的研究现状、应用领域以及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干细胞技术的研究现状1. 干细胞的分类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
按其来源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是来源于早期胚胎的万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各种人体组织细胞;成体干细胞是存在于人体各种成体组织中,如骨髓、脂肪、神经等,可以分化为该组织所需的特定类型细胞。
2. 干细胞的特性干细胞具有两个基本特性: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
自我更新能力使得干细胞可以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同时维持其细胞状态的稳定性。
而干细胞的分化潜能则意味着它们可以分化为多个不同类型的细胞,这使得干细胞成为修复和再生组织的优秀候选细胞源。
3.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自从1998年人类第一次成功从胚胎中分离出干细胞以来,干细胞技术一直在快速发展。
目前,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将干细胞转化为心肌细胞、神经细胞、肝细胞等多种类型细胞,并且通过移植这些细胞,成功地修复了一些疾病组织。
二、干细胞技术的应用领域干细胞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治疗退行性疾病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多个类型的细胞,这使得它们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可再生的治疗方法,为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2. 细胞移植治疗干细胞可以用于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包括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细胞移植等方面。
干细胞移植治疗已被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严重皮肤炎症等皮肤疾病。
3. 新药研发干细胞是一种很好的模型,可以用于测试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毒性。
干细胞技术已经成为新一代药物研发的重要手段。
三、干细胞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1. 制备人工合成血管目前,很多心血管疾病病人已经不能接受传统治疗方法。
干细胞与视网膜移植的研究现状

干细胞与视网膜移植的研究现状干细胞具有自我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及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均可体外培养分化成具有视网膜细胞标志的各种细胞,给许多视网膜变性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就干细胞视网膜移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标签:干细胞;移植;视网膜近年来,视网膜干细胞移植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目前处于研究阶段的干细胞主要有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及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等。
一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是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它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
近年来,关于诱导ES细胞定向分化或形成特定的组织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曹明哲等抑制Nodal信号通路,将ES细胞诱导分化为中脑细胞,随后添加activin 和血清,可诱导分化成Rx+、Pax6+的视网膜前体细胞。
将这些细胞与发育阶段的视网膜组织共培养,即可得到各种视网膜细胞[1]。
EirakuM等成功地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生成第一个类似于胚眼的杯状结构,包含六种不同的视网膜神经元细胞和Müller胶质细胞,并且分层排列[2]。
多项研究表明,胚胎干细胞可以体外培养,特异性分化成视网膜细胞并形成类似的视网膜组织。
目前已有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可以存活、整合并优先分化成视网膜感光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对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但时至今日,胚胎干细胞的移植研究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如细胞的来源问题,伦理学的问题以及胚胎干细胞的致瘤性等。
二成体干细胞迄今发现的成体干细胞主要有视网膜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
视网膜干细胞是其中唯一眼源性干细胞。
最早Vincent等研究发现小鼠眼内的单纯色素睫状缘细胞可以在体外分裂增殖,分化为视网膜细胞,包括视杆细胞、Müller胶质细胞和双极细胞,据此发现了视网膜干细胞。
现有研究证实,移植入受体视网膜下腔的视网膜干细胞能分裂、分化并形成特征性的感光细胞居内、双极细胞、放射状胶质细胞和无长突细胞居外的玫瑰花球状细胞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网膜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摘要:视网膜干细胞是当今细胞生物学和视觉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对于视网膜干细胞的研究,为有效治疗如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原发或继发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等眼科疾病,提供了具有潜力的新途径。
十多年来对视网膜干细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的分离和定向培养上,其中增殖分化的研究也起步不久[1]。
本文主要就视网膜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特性与鉴定,增殖与分化作简要概述。
关键词:视网膜干细胞;细胞培养;鉴定;增殖分化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原发或继发性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疾病,都会引起视网膜特定神经元细胞的大量死亡,从而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害。
这些疾病用目前的技术和办法难以有效治疗,也给患者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十多年来,人们逐渐认识了视网膜干细胞,视觉科学工作者也在视网膜干细胞的研究上有了具体的进展,而视网膜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增殖、分化与移植方面的研究,也对治疗这些难愈的眼科疾病带来了曙光。
1.视网膜干细胞的发现
机体的细胞在不断分化的过程中发生死亡,机体为了适应发展而保留了一些原始的细胞,也就是干细胞[1],更新增殖和分化潜能的特性。
成体干细胞属于干细胞中的一类,是埋藏在特定的器官内的特定干细胞,在机体细胞死亡或者受损时,成体干细胞会发生特定的分化,成为组织细胞,维持细胞特定功能,修复和再生受损的器官。
而视网膜干细胞就是被研究的成体干细胞的一种。
上世纪50年代起,生物学有研究发现了鱼的睫状边缘带有具增殖能力的细胞,使得视网膜可以终身更新,修复受损视网膜。
而一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哺乳动物的视网膜没有再生能力,直到2000年Vicent等人在研究过后提出了成年小鼠眼中同样存在着一组能够在体外不断分裂、增殖并且分化成为视网膜的特定细胞。
随着科学的
不断发展,人们对视网膜干细胞在机体中存在的研究不断的深入。
到了2000年,Ahmad和Tropepe 从成年哺乳动物的睫状体区域提取出了视网膜干细胞。
2002年,研究又取得重大进展,Yang等人将视网膜干细胞从10-13周的人胚胎眼中成功分离并传代。
2.视网膜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在视网膜干细胞的分离鉴定方面,主要是对小鼠的视网膜干细胞进行研究,魏勇等人对胎龄为17天的小鼠眼睫状体部细胞进行分离与体外培养,并通过免疫荧光方法研究视网膜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特性【3】,结果表明,小鼠睫状体部存在视网膜干细胞。
而近年来,随着哺乳动物视网膜干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学者开始尝试人类视网膜干的分离探索工作。
国内外的研究显示:人类胚胎期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存在视网膜干,但培养扩增的方法各有不同,尚处在摸索阶段。
因此,建立稳定的人类视网膜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对于深入研究其分化调控机制是首要和必须的。
目前国内外学者的取材时期各有不同,俞海燕等人采用的是16~20周的胚胎,马静等采用的是0~3岁的婴儿,Yang等采用的是8~13周的胚胎,均报道培养出视网膜干。
与他们相比,胡蓉的取材时期更早,更接近视网膜干细胞的增殖期,有利于取得较高比例的未分化的视网膜干细胞。
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试用了两种培养体系:一种悬浮培养,一种贴壁培养。
具体方法和过程可参照胡蓉等人的方法【4】。
除此之外,齐守楠等人应用组织块培养法对大鼠视网膜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5】,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组织块培养法对细胞损伤小,操作简便,可成功对大鼠视网膜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
3.视网膜干细胞的诱导分化
研究者对人胚胎来源视网膜干细胞的诱导分化研究,意在得到体外能大量扩增并定向分化为视网膜特定神经元的视网膜干细胞,为解决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视网膜疾病探索新的途径。
有研究者发现在模拟体内环境诱导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胚胎视网膜细胞向视杆细胞和无长突细胞分化[2],结果令人鼓舞。
方法主要是取来自16~20周人胚胎的视网膜干细胞进行无血清体外培养,并分别进行有血清条件下体外诱导和用含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眼杯模拟体内条件诱导的观察,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干细胞和视网膜终末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诱导前后细胞nestin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
达差异[2]。
通过各项研究表明,在对视网膜变性疾病进行细胞移植治疗时,视网膜干细胞确实是一种合适的种子细胞。
4.视网膜干细胞的应用
已有研究发现:将转染了BDNF基因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至视网膜缺血的SD大鼠眼内,能减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
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并进行基因修饰,使之移植到体内后成为能持续释放某些保护物质或具有对抗原疾病病因能力的目标细胞,是今后视网膜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的发展方向。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人类分子遗传学上报告说,他们成功利用实验鼠进行了视网膜干细胞的移植,移植后的干细胞可以融入新的视网膜环境并生成视锥细胞,相关技术有望用于治疗视网膜退化导致的失明。
研究人员先提取了健康实验鼠的视网膜干细胞,然后将其移植到患有雷伯氏先天性黑内障的实验鼠体内。
雷伯氏先天性黑内障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退化疾病,多发于儿童,患者眼中的感光细胞会病变和死亡,最终导致失明。
研究中使用的干细胞含有一个名为Crx的基因,它可以指导生成健康的感光细胞。
研究人员将这种干细胞移植到患病实验鼠体内后.发现它能成功地融人新的视网膜环境,并开始生成视锥细胞视锥细胞是感光细胞的一种,在眼睛的感光和辨色功能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下一步将评估这些新细胞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善实验鼠的视力,如果效果显著,将研究这项技术用于人类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计菁,罗敏.视网膜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研究进展[J].临床眼科杂志,2007,15(1)89
[2]俞海燕,沈丽,陈雪,等.体外培养人胚胎来源视网膜干细胞的诱导分化[J].中华眼科杂志,2004,40(7)448-452
[3]魏勇,应大君,朱楚洪,等.小鼠视网膜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24):2161-2164
[4]胡蓉.人胚胎视网膜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诱导分化.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齐首楠,苏冠方,王晨光等.应用组织块培养法对大鼠视网膜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9)1665-1667
[6]Claudia Aruta, Francesca GiordanoIn.vitro differentiation of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from
adult retinal stem cells.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24; 233–240
[7]Maximizing Functional Photoreceptor Differentiation From Adult Human Retinal Stem Cells.Stem Cells. 2010 March 31; 28(3): 489–500.
[8]WangNL,ZengMB,RuanYw,eta1.Protection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s against glaucomatous neuropathy by neurotrophin—producing,genetically modified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in a rat model.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2,115:1394—1400.
[9]Isol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of retinal stem cells
[10]Du J.Lu GX .Advances in the study on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maintaining the undifferentiated state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Y/Chuan 2005,27(5):8288—32
[11]周凤,黄丽娜,成洪波.大鼠视网膜干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及分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8):1639-1641
[12]蹇骞,谢汉平,徐海伟等.脊椎动物视网膜干细胞研究进展[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9,25(4):319-314
[13]杨琨,董方田.视网膜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1,29(9):852-855
[14]孙涛,柯碧莲,许迅.视网膜干细胞研究现状[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1):58-59
[15]王晨光,刘早霞,齐首楠等.大鼠视网膜干细胞与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特点比较[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1,13(2):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