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

见(试行)(摘要)

课程安排(具体课时安排见文件后附表)

(一)周教学时间

1.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

2.原则上每周按35学时安排教学。

(二)课时

1.原则上每学时45分钟。

2.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展选修模块长短学时相结合的实验。

(三)模块教学时间

1.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科目的1个模块教学时间通常为36学时,数学科目一个专题的教学时间通常为18学时,一般每周安排4学时或2学时。

2.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的1个模块教学时间通常为18学时,一般每周安排2学时或1学时。

(四)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

三年共计270学时。可集中使用也可分散使用,由学校根据各学段学时总数合理安排。建议每个学生在三年内至少完成3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或项目)。

(五)社区服务时间

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建议学校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各集中安排1周。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社区,融入社会,参与社区服务。

(六)社会实践时间

社会实践(包括军训、参观、考察、生产劳动等)不少于3周。建议学校在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各安排1周,学生必须参加。

(七)课程安排建议

1.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各区县和学校应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运用多种模式安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为利于教学管理和稳步推进考试评价改革,拟定《普通高中课程安排指导表(参考)》(附表1)、《普通高中一年级课程安排指导表(参考)》(附表2)和《普通高中二——三年级课程安排指导表(参考)》(附表3)供各区县和学校参考。

高三年级下学期除了安排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设置的选修模块和学校自主开设选修模块外,也可以安排总复习,但必须安排体育与健康课程和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

各区县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有关科目必修模块的安排顺序进行调整。各区县应确定一所或几所普通高中学校,经市教委批准后进行完全自主安排课程的实验,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2.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必修模块,逐步开全选修模块

各学校必须开齐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设置的必修模块,并逐步开全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设置的选修模块,为学生有效地选择课程提供保障。示范性普通高中所开设的选修模块数量应不低于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80%,其他普通高中应不低于60%,并积极创造条件逐年提高开设率。

各区县和学校应积极创设条件,努力开发课程资源,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发挥示范性普通高中的作用。各区县应选派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教师到一般高中兼课,积极试行组织一般高中的学生到示范性普通高中学习部分科目的课程。要努力开发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设网上课程,实现区域性和全市性教学资源共享。

各区县和学校还必须确保学生每天在校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每周至少1学时的班团活动时间。

3.积极开设学校选修课程,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特色

各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积极开设丰富多样的学校选修课程,突出创新性、多样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并达到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逐步形成办学特色。

各区县应及时总结学校选修课程的开发经验,并加以推广,引导所有普通高中都能够按照新课程方案的要求,自主开设学校选修模块,满足学生选修的需要。各区县应对所属普通高中的学校选修课程开发方案进行审议、备案。

4.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各普通高中要鼓励学生根据本人实际情况,特别是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选修不同的课程。学校应建立选课指导制度,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和家长。学校应建立并逐步完善导师制度,由班主任和导师来指导学生选择课程,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为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高中阶段仍应保持班级管理制度,从学生入学起建立行政班,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5.准确把握课程特点,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要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进一步关注生活与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与实践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或项目),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能力。教师要组织、参与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6.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要求,保证专题教育课的开设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继续安排教育部和北京市所要求的各专题教育课(教基厅[2003]3号文件、京教基[2006]12号文件),可利用学生选修学时进行。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高中学生的

学期,与地理课结合,8学时;建议《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安排在高二年级第一学期,与思想政治课结合,4学时;建议《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安排在高二年级第二学期,与生物课结合,4学时;建议《安全应急与人民防空专题教育》安排在高二年级第一学期,与物理、化学或生物课结合,15学时。

附表1 普通高中课程安排指导表(参考)

习领域科

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

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

期学段

1

学段2学段3

学段

4

学段

1

学段

2

学段

3

4

语言与语

语文

1

语文2语文3

语文

4

语文

5

选修Ⅰ:系列1:诗歌与散文;

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

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

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

人文与社会思

思想

政治

1

(经

济生

活)

思想

政治1

(经

济生

活)

思想

政治2

(政

治生

活)

思想

政治

2

(政

治生

活)

思想

政治

3

(文

化生

活)

思想

政治

3

(文

化生

活)

思想

政治

4

(生

活与

学)

思想

政治

4

(生

活与

哲学)

社会主义常

识、经济学

常识、国家

和国际组织

常识、科学

思维常识、

生活中的法

律常识、公

民道德与伦

理常识

历史Ⅰ

历史

历史Ⅱ

历史

历史

历史

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

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

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

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

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

奥妙、世界文化遗产荟

物理

物理1

物理2

在1-1、2-1、3-1

中必选一个模块

选修Ⅰ:1-2、2-2、2-3、3-2、3-3、3-4、3-5 学

科目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领 域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上 学 期 下

学段1

学段2

学段3

学段4

学段1

学段2

学段3 学段4

五个模块

生物生物

1:分

子与

细胞

生物

2:遗

传与

进化

3:

选修Ⅰ: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选

修2:生物科学与

社会;选修3:现

代生物科技专题

技术信息

技术

信息技术

基础

在选修模

块中必选

一个模块

选修Ⅰ: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

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

技术;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中除

已选修外的其他四个模块

选修Ⅰ:选修

1:电子控

4:现代农业技术;选修5:家政与生活技术;选修6:服装及其

设计;选修7:汽车驾驶与保养

音乐

音乐鉴赏

(必选)在余下的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5个模块中至少选修1个模块

术美术

美术

鉴赏

(必

选)

在余下的系列2:绘画·雕塑;

系列3:设计·工艺;系列4:

书法·篆刻;系列5:现代媒

体艺术中至少选修2个模块在系列1:艺术与生活;系列2:艺术与情感;系列3:

1

2学段3

4

学段1学段2

段3

4

期期

体育与健康体

系列1:球类项目;系列2:体操类项目;系列3:田径类项目;系列4:水上或冰雪类项目;系列5: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系列6:新兴运动类项目;7:健康教育专题。除田径类项目和健康教育专题必修外,在余下各系列中至少选修9个模块。

综合实践活研

建议至少完成3个研究课题(或项目)

选修Ⅱ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供学生选择的综合性、创新性、有特色的学校课程。

班团会每周一课时

注:表中“语文1”表示语文科目必修模块1,详见课程标准。其他科目同。

附表2 普通高中一年级课程安排指导表(参考)

学习

领域科目

上学期下学期

学分学段1学段2学段3学段4

语言与文学语文必修1/4必修2/4必修3/4必修4/48英语必修1/4必修2/4必修3/4必修4/48

数学数学必修1/4必修2/4必修3/4必修4/48

人文与思想

政治

思想政治1(经济生

活)/2

思想政治2(政治

生活)/2

4

服务

社会

实践

参加1周社会实践活动2

选修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在余下

课时内自行安排选修Ⅱ课程。学生至少

获得2个选修学分

至少

2

班团会每周一课时

周课时总数35

注:

(1)表中“必修1”表示该科目的必修模块1,详见各科目课程标准。斜杠后的数字(如“/4”)表示周课时数。“学分”栏中无星号数字为必修学分,带“*”的数字表示选修学分。

(2)表中“必选”是指该模块学分为必修学分,“选修”是指该模块学分为选修学分。这两类模块均需要学生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选修模

习领域科

高二高三

上学期下学期

学分

上学期下学期

分学段1

段2

学段3

段4

1

学段2

学段

3

学段

4

语言与文学语

必修

5/4

选修

2+6*

选修

2

分英

必修

5/4

选修

2+6*

选修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1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

2018 课程设置与实施方案

2018年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绥滨县第一小学 2018年2月27日

2018年第一小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推后全省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的通知》。 《通知》指出,决定从3月1日新学期开学起,全省小学生、初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00,高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30。 一、合理安排上下午课时 在执行国家规定的小学周课时一二年级30个标准课时、三至六年级35个标准课时,各地各小学要按照《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科学论证,大胆创新,合理安排上下午课时及课时教学时间。在保证国家规定的教学时间总量的同时,每课时教学时间40分钟或35分钟。也可长短结合。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

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1-6年增加了社团和经典诵读,3-6年级设置了法制、国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根据《鹤岗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的指导意见》,制订本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设置及实施计划方案

旺中心学校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试行)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旺中心学校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

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四、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

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是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图文稿

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韩旺中心学校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试行)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韩旺中心学校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

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四、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进度表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思想政治理论课行课学院安排 专业资料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细则 一、课实践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 项目名称:社会现实问题调查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实践教学的类型为社会调查。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容,开展社会现实问题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2、教师职责:(1)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容,提出调查的具体要求;(2)指导学生拟定专业资料

调查计划、撰写调研报告,评定学生团队及个人的成绩;(3)形成指导教学过程中的书面材料;(4)完成对该项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 3、教学学时:8学时。 4、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调研报告评定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 项目名称:经典著作阅读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实践教学类型为经典著作阅读。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教学容,阅读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学习思考撰写读书笔记。 2、教师职责:(1)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重点,提出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拟订学习进程安排和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2)完成对实践教学成绩的评价。 3、教学学时:8学时。 4、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实践教学研究报告评定。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 项目名称: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述评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学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教学容,选择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专业资料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日期: 来源:作者:zj[字体:大中小] 09:55:08]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 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前者改 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在以上几种概念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由苏联引进,是从

2018--课程设置与实施方案

2018 年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绥滨县第一小学

2018年2月27日

2018年第一小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推后全省中小学生早晨到 校时间的通知》。 《通知》指出,决定从3月1日新学期开学起,全省小学生、初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 : 00 ,高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 : 30。 一、合理安排上下午课时 在执行国家规定的小学周课时一二年级30个标准课时、三至六年级35个标准课时,各地各小学要按照《关于深化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科学论证,大胆创新, 合理安排上下午课时及课时教学时间。在保证国家规定的教学时间总量的同时,每课时教学时间40分钟或35分钟。也可长短结合。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 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 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 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

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 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1-6年增加了社团 和经典诵读,3-6年级设置了法制、国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根据《鹤岗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的指导意见》,制订本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 续、 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设置标准和方案

课程设置标准和方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阜南县经开区腰庄小学2016—2017学年度 课程实施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结合安徽省教育厅和阜南县教育局下发的课程计划及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根据本校实际,按以下方案实施: 一、课程设置 学校认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制订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每学期初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执行方案、制定总课程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着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积极组织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努力上好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内容和空间。 本学期,我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地方、综合实践、音乐、体育、美术。其中地方课程,包括校本课程等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所有课程、课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要求设置,无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现象。重视开展好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兴趣活动四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时分配(周) 一、二年级:语文(8课时)、数学(5课时)、品德与生活(2课时)、体育(4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2课时)、班队活动(1课时) 三至四年级:语文(7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英语(3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2课时)、综合实践(3课时:包括信息技术1课时;综合实践2课时)、地方与学校课程(1课时)、班队活动(1课时)。 五至六年级:语文(6课时)、数学(5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英语(3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2课时)、综合实践(3课时:包括信息技术1课时;综合实践2课时)、地方与学校课程(1课时)、班队活动(1课时)。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每课时40分钟,一、二年级每周总课时数26节。三至六年级每周总课时数30节。 三、学校课程管理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是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是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新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与实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设置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学校艺体工作,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国家、省课程方案,现重新修订聊城市中小学课程设置和作息时间规定。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要严格落实中小学课程设置。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关于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的有关精神,坚持推进课程改革,认真贯彻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设。小学要按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随意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品德、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课时用于其它学科教学。各中小学要全面普及“4312”艺体活动,寄宿制学校要组织学生上早操,确保学生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集体锻炼不少于1小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全市统一作息时间是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及规范办学行为最基本的要求,各级各学校要不折不扣的执行。各县(市、区)以县为单位统一印制

作息时间表,根据相应时段和学段统一使用,任何学校不得更改或变通使用。各县(市、区)确有实际情况需要调整的,需报市教育局备案后实施。 三、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数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它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高中布置作业要涵盖所有学习领域且总量不超过2小时。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严禁以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各学校要严格遵守《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按照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扎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市教育局将随时对各县(市、区)和学校作息时间和课程设置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不遵守作息时间和违犯国家课程设置标准的学校将给予通报批评,并按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附件:1.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 2. 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 3.聊城市中小学作息时间表

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 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的完成 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严格执行国家和内蒙区颁课程方案。认真落实新课 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高度重视信息技术、音乐、美术、 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课程的开设,并纳入学生学 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二、统一规范周课时。小学每天安排 6 节课,每周课时 30 节。根据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教体艺 [2004]10号)文件要求,一、二年级增加 1 节体育课,也就是每周安排 4 节体育课,同时在没有体育课的一天下午 的最后一节安排 1 节体育活动。还可以在一、二年级安排1节课外阅读(含经典诵读)和 1 节活动课(有教师辅导,含根据兴趣爱好开设的教学班活动)。中小学不得擅自增减课 程和课时。 三、统一规范学年教学时间。各校要严格按照上述教学 时间安排每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行事历,规范开学、放假时 间,不得提前安排期末考试和放假时间。各学校要严格执行 课程计划,不得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提前安排期末考试,更 不得提前放假。学生寒暑假期间,教师应推迟3~ 5 天放假,做好学期结束工作,开展学习培训活动。新学年开学教师要

提前一周到校,各学校要组织业务学习和教师备一周超前 课。 四、统一规范作息时间。义务教育阶段一律取消走读生 统一到学校上早读和晚自习的规定。走读生每天在校教育教 学活动的时间,小学不超过 6 小时,初中不超过7 小时。中小学要保证学生每天有 1 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保障学校开 展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住校生可以上早自习和 晚自习,早读时间不超过45 分钟,晚自习时间不得超过2 小时。住校生上早读和晚自习时教师应加强个别辅导,但不 得利用这些时间集体上课。要保证初中生、小学生睡眠时间 不少于 9 小时。中小学安排走读生上早读和晚自习引发安全 事故的,将从重处理学校有关责任人。 五、重视利用地方和学校课程开设安全教育、文明礼仪 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课外阅读(含经典诵读)、 体育活动、手工劳作、器乐训练、英语活动课等,加强写字教育。提倡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设置时间开设不同的活动课,学生 可根据兴趣跨班级选择活动。 六、课程开设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的一项重要内 容,也是必查内容之一。 2017 年秋,小学一二年级增设不少于 一课时的科学课程,科学课程可以统筹安排地地方与学校课程中 确保课时不变。同时将“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制”。各学校要加强管理,严格执行,抓好落实。

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

三、课程设置 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注: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表1为义务教育(1-9年级)课程设置,表2为对各年级周课时数、学

课程设置标准和方案

阜南县经开区腰庄小学2016—2017学年度 课程实施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结合安徽省教育厅和阜南县教育局下发的课程计划及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根据本校实际,按以下方案实施: 一、课程设置 学校认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制订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每学期初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执行方案、制定总课程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着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积极组织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努力上好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内容和空间。 本学期,我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地方、综合实践、音乐、体育、美术。其中地方课程,包括校本课程等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所有课程、课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要求设置,

无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现象。重视开展好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兴趣活动四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时分配(周) 一、二年级:语文(8课时)、数学(5课时)、品德与生活(2课时)、体育(4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2课时)、班队活动(1课时)三至四年级:语文(7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英语(3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2课时)、综合实践(3课时:包括信息技术1课时;综合实践2课时)、地方与学校课程(1课时)、班队活动(1课时)。 五至六年级:语文(6课时)、数学(5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英语(3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2课时)、综合实践(3课时:包括信息技术1课时;综合实践2课时)、地方与学校课程(1课时)、班队活动(1课时)。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每课时40分钟,一、二年级每周总课时数26节。三至六年级每周总课时数30节。 三、学校课程管理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是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

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韩旺中心学校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试行)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韩旺中心学校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

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四、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摘要]自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来,新课程标准以新的结构、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体系,给数学教师带来全新的教育思考,这也将改革现有教育模式的一些弊端。面对新课程的挑战,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本文对新课程标准执行后课程结构上的变化及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阐述了作者的工作体会。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课程结构教学方法 一、课程结构的变化 1.课程结构的设置 课程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是国际课程发展的潮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是通过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实施来体现这一要求的,《大纲》的课程结构是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一种的课程模式,高中按“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的办法安排,即高中一年级、二年级设必修课,学完必修课进行会考,高三分流,学完理科和文科数学后参加相应的高考。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标准》)改革课程结构,通过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扩大选择和发展空间,为不同基础、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在《标准》中,高中课程由必修、选修1、选修2、选修3、选修4等5个课程系列构成。 在选修系列中,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课程的组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的组合可以相互转换。学生做出选择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向学校申请调整,经过测试获得相应的学分即

可转换。这样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在课程内容、方向、层次上进行更多的选择赋予了实实在在的意义,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2.课程时数 为提供更多选择空间,《标准》主要通过调整必修课时,在课程时数上给予了必要的保障,《标准》必修课总课时数从《大纲》上的280课时减少到180课时,而其余的课时转移到选修课程,即适当地限制体现对学生共性发展要求的必修课时,加大体现对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选修课时,这就使学生在高中三年学习期间可自主选择选修课的课时数大大增加,既统一,又灵活,增强教学的弹性,无疑使扩大选择性更可能落实到实处。 二、新课程标准中体现的教学方法 1.重视过程,引导学生参与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教师、教育、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设计、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现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力求在课堂中形成一种“研究问题”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在数学概念与理论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即数学模式的建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原创性思维。让学生通过探索、反思,修改、完善,经历曲折和反复,给学生创造一个实用、

小学课程设置方案

小学课程设置方案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结合德城区下发的课程计划,根据本校实际,按以下方案实施: 一、课程设置 学校认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制订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每学期初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执行方案、制定总课程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着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积极组织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努力上好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内容和空间。 我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地方与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音乐、体育、美术。其中地方与学校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写字课程以及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团队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所有课程、课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要求设置,无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现象。重视开展好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兴趣活动四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时分配(周) 一、二年级:语文(9课时)、数学(5课时)、品德与生活(2课时)、体育(4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地方与校本课程(2课时) 三、四年级:语文(7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外语(3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2课时)、综合实践(3课时含:研究学习、实践服务2课时,劳技1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地方与学校课程2课时含: 五、六年级:语文(6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外语(3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 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3课时)、综合实践(3课时含:研究学习,实践服务2课时、劳技1课时、)、地方与学校课程2课时: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每课时40分钟,一、二年级每周总课时数26节。三——五年级每周总课时数30节。 另外学校安排每周各年级活动课程3-4节: 一二年级:兴趣活动1节,,阅读1节,写字1节、队会1节 三四年级:兴趣活动1节,阅读1节、队会1节 五六年级:兴趣活动1节,阅读1节、队会1节

【7A版】2018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专辑编者按: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语文等14门学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哪些改进和完善?其主要的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基于什么样的教育现实展开,凝结着修订组什么样的教育思考?这些变化又将对今后的高中各科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读者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标(2017年版),我刊约请包括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核心成员等在内的专家学者对各学科课标进行了分析解读。 实现物理课程功能促成学生素养发展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问题探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组负责人/廖伯琴 莆田第一中学/陈国文 2017年版”)。整体上看,高中课标2017年版进一步强化了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均明显增强。高中课标2017年版公布后,莆田第一中学陈国文老师第一时间研读、梳理出一线教师关注的若干问题。以下是陈国文老师与廖伯琴教授的对话整理。 问题1:高中课标2017年版有哪些亮点? 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对20XX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统称“高中课标实验版”)进行修订,总体讲,修订后的高中课程标准有以下变化。 一是凝练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凸显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国际比较、国内调研,以及关于物理课程功能的探索等,修订组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凝练出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其中“物理观念”含有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及能量观念;“科学思维”含有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要素;“科学探究”含有问题、证据、解释、交流要素;“科学态度与责任”含有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要素。 二是优化高中课程结构,注重课程基础性、系统性与选择性。本次修订既注重课程的基础性,为全体学生发展、国民科学素养提升设计必修课程,又注重课程的系统性与选择性,为国家物理人才的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设计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高中物理必修课程由必修1、必修2和必修3构成,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学生学完必修课程可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选择性必修课程由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3构成,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要求选择学习的课程,对那些拟参加物理学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则是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由选修1、选修2和选修3构成,分别侧重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物理学与技术应用及近代物理学初步等方面的内容,由学校或地方自主开设。三是强调物理实验和科学实践,注重物理与社会和技术的联系。为了加强对学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于2018年1月出版。新课标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新课标对于“化学”的定义上,补充了它的特征,即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的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对于“高中化学课程”的定义,进一步补充了它的地位作用,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同时提出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强调了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基本理念将原有的八条整合更新为五条,并为每一条进行了命名。将原有“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体现化学学科的人文内涵”“引导教师反思”等删除;将原有“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整合为“选择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化学课程内容”;将原有的“评价方式”进行优化,变为“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新增“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的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 为更好的体现化学学科育人的价值,适应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目标部分做了较大的修改,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通过内涵、目标来描述,而且对5个方面的素养进一步划分出4级水平。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不再细分三维教学目标,而是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提出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将原三维目标(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及体验性目标)的行为动词描述做了调整,对新的课程目标统一划分出4级水平(从水平1到水平4),不再细究行为动词在三个维度的不同表述,而是更加具体的展示出了4级水平的具体内容。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构成。必修课程包括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