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的用笔特点

草书的用笔特点
草书的用笔特点

草书的用笔特点

草书因分章草、小草、大草三大类,故谈及草书点画,应将此三种草书的用笔分开。小草与大草的用笔属于同一范畴,故章草点画略而不述。小草与大草的用笔变化是无穷的,孙过庭说:“草贵流而畅”。也就是说,写草书要流动而畅达。所谓流动是用笔要灵活,不可拘束。一支笔顺用、逆用、正用、侧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纯任自然,任意挥洒。放得开、收得住,牵丝出于自然,用笔仍有顿挫。所谓畅达,就是能凌空取势,纵横驰骋,无滞无碍。既有真书的凝重,决不能——笔带过,用笔浮滑,又不能缭绕失度,徒增繁复。总之,草书的用笔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和特征:用笔简化,点画变异、互连,环转、减少顿挫,行笔顺序可以颠倒,偏旁替代极复杂等等。由于一千多年来的继承和发展,草书的用笔已自成体系,有些已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能有错,故对点画的写法应有极正确的辨认能力。

(一)线条是构成字形的基本元素

汉字的点画由粗细、长短、曲直等各种不同的线条组成。“线”即是构成字形的基本元素。故有人直接称书法美为线条美。直线条给人以雄健、挺拔、刚劲之感,曲线条给人以圆浑、变幻、柔和之感。然而毫无变化的直线条乃显僵硬,而过多的弯曲、过度的弧形则显得软弱无力,都会让人想到“丑”。书法艺术家则善于将内心深处的感情以“线”的形式抒发出来。艺术家心中的激情有时似咆哮的大海,喷薄的火山;有时也会似涓涓的流水,委婉的琴声。由不同的感情表现出来的线条的形态也不同,怀素以狂飙旋风式的线条组成的狂草,给人以绵绵不绝、气贯长虹之感;而王羲之的草书的线条则雍容平和、雅逸潇洒,见之如入虚无缥缈之境,心绪归之宁静。因为时代不同,个性各异,表达

出来的线条的节奏和旋律就有巨大的差别,圆润的线条和刚劲的线条能反映出书写者截然不同的气质。

(二)草书的线条要有“力”

书法线条给人以美感的关键在于“力”。无论线条的外表是柔是刚,但均需内涵劲力,这劲力的由来是充分发挥书写者的用笔技巧和控制笔毫的能力,让笔的作用力和纸的反作用力构成一股粘着的磨擦力,使写出的线条有轻重徐疾,顿挫起伏,形曲势直的变化,或优美流畅,或厚重凝练,或柔润遒劲,都能体现出“力”的美。“—一字千字,准绳于画”,线条有力感,那么作品就能具备良好的素质。

(三)草书的线条要有动感

草书线条追求动荡感。动荡生变化,动荡就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因为这线条的写成倾注着书写者的激情,而这线条又是以代表功力的中锋用笔的“圆”为基础的,所以虽流畅飞舞,动感十足而又不显空泛。“圆”是立体的概念,圆代表着无始无终、无中无偏,圆的线条最为流畅,最为柔顺,又最为坚硬,包含着最丰富的美的联想,圆又有无处不在,无穷无尽的含意。连绵大草用笔缭绕,——气呵成、线条跳跃得令人眼花缭乱,信手万变,变幻莫测,一切楷、行、篆、隶的用笔之法都要糅合一气,所以一切用笔中的方圆、中侧、徐疾、轻重、提按、圆转等的笔法都可在草书的线条中应用、变换。虽速度快,连绵不绝,但仍应如刘熙载指出的“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绵亘,然总须使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斯非浪作”。

线条之美在于形态和质地,形态有动感,动由情生;质地能圆润,圆之所得在中锋。反之,如若线条飘浮、扁薄,或软而无骨,或硬而失润,或肥

而多肉,或瘦而露骨,或浓肥庸俗,或光滑刻板、或牵丝不挺、或笔势别扭,都是用笔之病,都是线条的形质有亏。

(四)草书的线条要有节奏感

书法点画之韵律是以用笔的快慢节奏来表现书法动态美的方法。写出了字的节奏,也就写出了草书的特征,楷书也有节奏,但其表现得极为温和,不明显,但草书行笔的轻重、快慢的变化就大了,写出了高低起伏,就有了动荡感,字就能“活”了。这与音乐的节奏是相通的,———首乐曲,因其旋律优美,富有节奏,和谐流畅,才能悦耳动听。一幅草书作品,因其用笔轻重徐疾,抑扬顿挫,结字左欹右侧,有大有小,生意盎然,才能让人赏心悦目,神思无穷。如果运笔时用平均速度,快则全快,慢则全慢,缺乏节奏变化,单调乏味,则作品必然或生硬板滞,或举止匆忙,也就谈不上艺术感染力了。所以写点画时,用笔必须讲究节奏的快慢、轻重,然后才有韵律可言。

若欲掌握节奏,还应熟记楷法,宜先缓笔,定其形势,上来就快,必失规矩。如陆柬之《文赋》、李邕《麓山寺碑》等最能体现出寓动于静,沉着有力,这样写出的字才能达到用笔的精到、周全,笔力的劲健入骨,意态的沉静渊穆。寓婀娜逸秀于雄健浑穆之中,意境高远,不染尘俗。若初学草书,便欲抒情写意、痛快一时,任情恣性,不屑工稳,则必疵病百出,难有所成。朱和羹《临池心解》曰:“作书须以整暇出之,若匆忙行笔,则折搭无起讫,往来无含蓄,如治乱丝而紊之矣。”所以写草书的节奏虽然稍快一些,但切不可手忙脚乱,失却法度。

轻与重、快与慢是相对而言的,重以取稳,厚实而有质感;轻以取巧,轻灵而有妙姿;快以取峻,神奇注于笔端;慢以取妍,自然容于徘徊。处理得当,则用笔生动自然、变幻莫测,所以用笔轻重快慢,关键在于守法。刘熙载

说得好:“行笔不论迟速,期备于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进一步论之,明解缙《春雨杂述·草书评》:“学书以沉着顿挫为体,以变化牵制为用,二者不可缺一。若专事一偏,便非至论,如鲁公之沉着,何尝不嘉,怀素之飞动,多有意趣。”书法艺术变化万端,难有定规,偏执一隅,必有所失,包容万象,又决难做到,其中;利弊得失,全在悟性深浅。

龙林初中(整理)

二0一三年四月十八日

中考考点书法题知识点总结

【中考考点】书法题知识点总结 中考的书法题主要是针对我们人教版七年级到九年级语文书上介绍的书法家及其作品进行考查。所以只要把书上有关书法家的字体特点和作品搞清楚即可,不会考超过课本以外的书法题。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草书→行书二:汉字造字法——六书 象形: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描绘出来,所谓画其成物。如日、月、山、马等。 指事: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如上、下等。 会意:由多个字根组成,衍生出新的含义。如明、休、信、歪、旦等。 形声:由形、声旁组成,分为上形下声、左形右声、内形外声等。如清、围等。 转注:用于两字互译,彼此同义而不同形。如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 假借:借用一个字来表达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如闻指听说,但后来被假借为嗅觉。 三:唐代四大书法家(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诸遂良) ①颜体书法特点: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大气磅礴,雄壮刚强,庄严肃穆。 楷书名作:《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大麻姑仙坛记》等。 行书名作:《祭侄文稿》(祭奠从侄季明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②柳体书法特点:结构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 楷书名作:《金刚经刻石》、《李晟碑》、《冯宿碑》、《神策军碑》。 行书名作:《伏审》、《十六日》、《辱向帖》。 ③欧体书法特点:结构独异,法度严谨,笔力险峻。 楷书名作:《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 行书名作:《行书千字文》、《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 ④诸遂良书法特点:线条瘦劲,结字谨严,用笔富于节奏,华丽而不失刚劲。 楷书名作:《雁塔圣教序碑》、《大字阴符经》、《孟法师碑》。 四:王羲之 ①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又称王右军,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②代表作:《兰亭集序》(该着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书法特点:刚健娟秀,朴素精巧,真率蕴藉,飘逸端庄,炉火纯青,尽善尽美。 五:草书 ①创始人:汉代张芝,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②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从东晋开始,草书便发展到高潮。 ③唐代再次掀起草书的热潮,涌现出孙过庭,张旭,怀素等书法家。 1.孙过庭

草书四大要素和基本技法(附图)

草书四大要素和基本技法 都说草书难,掌握这些也就不难了 一.简约为本 若以楷书的结构点画为标准,则草书的首要特点是简约,笔画省而又省、简而又简。孙过庭曰:“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也即是草书的结体以使转为主,字之体势一笔而成,“草乖使转,不能成字。”其使转忌横平竖直,有棱有角,所以草书点画线条的运动多呈圆弧形,这是行笔速度快而流畅所必然产生的用笔法。草书连绵常数字为一笔,线条牵连不断,有时两三字连在一起,难以断字,形态变化极为强烈,各种俯仰、疏密、向背、迎让,参差的对比可以夸张到惊人的地步。问题不在是否连绵,在于连的过程中在转折等处是否有断的意思,贵在能似断似连,故明末清初大书家王铎的草书虽常十数字连绵不断,而因其笔笔有交代而仍为后世所重。 二.偏旁等都用特定的符号代替 草书结体为求简约,其偏旁都用符号代替,使草书点画的形态产生极大的变化,与楷、行书的结字有相当差距,这是草书结字的特点。但草书还应受草法约定俗成的规矩制约,草法是有严格规则的,绝对不能信手画符,随心所欲,俗语说:“草书脱格,神仙不识。”草法不能脱格,这“格”就是规矩。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中说:“草书不难于狂逸,难于狂逸中不违笔意也。”所以,历来书家都指出,写草书要有扎实的楷书基本功。赵构《翰墨志》中说:“前人多能正书

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正则端雅庄重,结密得体,若大臣冠剑,俨立庙堂草则腾蛟起凤,振迅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未有楷法不立而能疾笔狂走者,还是孙过庭说得好:“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三.求整体平衡不求对称 一般楷、行、隶书的结体都求平正、匀称、协调,以对立统一的法则,使结字能有疏密,长短、窄阔、伸缩、奇正、俯仰、向背等变化,使结字能长短合度,四面停匀。但是草书的结构它遵循的不是匀称的原则,而是取决于书写者内心情绪的变化。一般草书都置乎正、对称于不顾,追求着不平衡的美,因为在不平衡、不匀称中使字更具有动荡感,动荡是草书的关键,尤其是大草,即使某一字失势,.倾侧失去重心,也可利用腕力在以下几个字中将字势向另一侧倾侧,使整个结构得以平衡。所以草书结体并不是不要平衡,而是追求整体效果的不失重心。汉字是由各种不同的点画连贯交接而成,书法是将汉字点画的组合排列,长短轻重各尽其变化之能事,使艺术形象瑰丽多姿,耐人寻味,惟一应遵守的法则是字的重心的平衡。凡能在结构上守住重心,则构思不论如何独特,组合如何险峻,都是符合结构美原则的,变化与平衡是有矛盾的,但结构之艺术性也就产生在这矛盾之中。 书法作品的鲜明风格往往是在其独特的结构中反映出来的,书法家各有其结构的奥妙处,有的扁肥,有的瘦长;有的疏朗,有的紧密;有的偏宕,有的端庄,常常妙在能反他人之道而行之。长的缩短,短的伸长,方的变斜,斜的压扁……大胆设想,综合平衡,出奇制胜,不

草书的18个特点

草书的18个特点 1. 草书流缓前急后,纵横挥洒; 2. 草书流心手合力,尽其法度; 3. 草书流恣态横生,快意纵笔; 4. 草书流急势骨劲,力沉狂逸; 5. 草书流上下丝连,意气贯通; 6. 草书流腕悬使转,笔快意出; 7. 草书流得势为法,势不可竭; 8. 草书流精心环转,点画飘逸; 9. 草书流风骨为体,变化为常; 10. 草书流跌宕落笔,运转龙蛇; 11. 草书流悬腕中锋,挥洒舞墨; 12. 草书流九霄拔势,神闲张狂; 13. 草书流纵横洒脱,一气呵成; 14. 草书流悬岩掣电,放海之势; 15. 草书流法度可为,天资禀赋; 16. 草书流结字贵奇,气脉尤畅; 17. 草书流笔力筋节,承合转换; 18. 草书流释智遗形,神形境界 学习书法病笔十六种 学习书法,一般都从正楷入手,毫无疑问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但当手拿毛笔,在临习碑帖时,某些点画总是不尽人意。这些不尽人意、有毛病的点画称之为“病笔”。为了能识别这些病笔,这就需要我们找出原因,改变用墨、用笔或书写技巧上的不良习惯,从而克服病笔。这里归纳有十六种病笔,并一一加以分析,以便在临习或创作时,进行对照,避免这些不正确的点画出现。 1.牛头。像牛头状。主要是笔头墨水过多,造成涨墨过甚。或是笔锋转驻过重,下按之力太大,而出锋太快,提锋大疾所致。故在书写时,笔头濡墨不宜过多,下按之力根据字的大小适可而止,笔锋逆入回返时速度略快于提锋出笔。 2.鼠尾。常出现在撇画上,似老鼠的尾巴,样子不好看。主要原因是用笔无力,轻浮在纸上,飘滑而去。毛笔在运行时有提无按,不得撇画用笔要领所致。书写撇画应用笔沉着,向下的按力均匀,笔锋送到顶端,由粗向细的过渡要缓慢自然,中锋用笔。 3.扫帚。指点画收笔时,散锋过多,无回锋之状,而散乱的出锋像扫帚一样,故而得名。如果经过藏锋回出,笔锋送到末端,提锋收笔。仍不能改变“扫帚”之状时,建议改换毛笔。 4.竹节。点画似竹节状。这是因为对点画形质认识模糊,用笔不当所致。经观察可知,下笔逆入方位不够正确,笔锋转驻时大生硬,而中间运行过于上提,收笔应提锋时却下按,使点画失态,盲生圭角。“竹节”在大多数楷书中系病笔,但在某些魏碑法帖中,有所应用。 5.蜂腰。这种病笔出现在弯钩、竖画及横画等笔画中。两头浑圆粗大,而中间细柔,像蜂腰式。这种病笔的发生,常常是起笔和收笔下按过重,不注意中锋运行,造成中间和两头比例失调。故书写时,要提按平稳,用力匀称,出锋自然。 6.鹤膝。丹顶鹤的脚又长又细,而它的膝盖则圆而粗大,很有特性。人们把点画线条细柔,而转折、驻笔处浑圆突出的病笔, - 1 -

不同时期草书特点

草书“绞转”笔法与“断点”的关系 庆旭 摘要: 在草书实践中,其根本大法为“绞转”笔法。但“绞转”笔法与各种辅助笔法关系密切,其中,“断点”作用重大。它的恰当运用,能使作品具备鲜活气息,畅而不堵,布局通透。关键词: “绞转”“断点” 文/庆旭 内容提要:在草书实践中,其根本大法为“绞转”笔法。但“绞转”笔法与各种辅助笔法关系密切,其中,“断点”作用重大。它的恰当运用,能使作品具备鲜活气息,畅而不堵,布局通透。 关键词:“绞转”“断点” 线条是书法的核心。 从某一侧面可以说书法是一门线条的艺术,确切地说是一种特殊的、能够表情达意的线条艺术, 不管应用于何种字体,此特征都存在。当然因具体体势的不同,其线形、线性特征也是不同的——楷书有楷书的线条特征,其注重对端点的处理,对运笔过程的提按顿挫的处理;隶书的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行草的形态上更加丰富多变、规律性相对弱化等等。 线条的表现手段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如笔法、工具、主体情性等等,主要是笔法,是书法之所以为法的桥梁,只有通过该桥梁,书法才能得以生存。在各种笔法中,每一种笔法都担负着与自身对应的任务,行使其应有的功能,从而表达一定的审美要求。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不论是从古代的多以比喻、联想等手法来获得感性认识的富于历史和民族特色的书论模式,还是现当代,一些学者以开放的思维观念,如从西方的构成原理或动力学等科学方面伸发,构建新的理论模式等,一直没有停止过。 “绞转”笔法作为书法用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展示其无穷的审美精神。一般来说,“绞转”多在篆隶中使用,圆转而行,富于弹性,有厚重的体积感。草书中使用“绞转”笔法,能使快速流转的线条不飘浮,入木三分,坚实有力。古人书论中,虽然很少对“绞转”作名词上的解释,但与“绞转”笔法相关联的用笔技巧多有存在。不过,作为技巧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与其内在构成原理,古人鲜有论及。更多的是对类似笔法所产生效果的形象比喻,如钟繇《用笔法》中有:“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点如山摧陷,摘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1)诸如此类。 “绞转”笔法不论在形式还是内涵上都是构成草书生命的第一要素。通过这种笔法,各种盘绕线条的有机组成才能成为可能。但在草书实践的笔法体系中,“绞转”虽是主流但并不能代表一切,它无

行楷、行草的特点

行楷、行草的特点 行书富有伸缩性,也即是弹性。行书可分为“行楷”(或日“真行”、“行真”、“楷行”)、“行草”(或日“草行”、“半草行书”)两种。张怀璀《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这里“真行”指“行楷”。而对于王献之首创行草的特点,张怀璀总结得最为详细:“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变。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 这里对两种书体进行比较,尤其赞赏行草为“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说明行草的杂糅性,具有审美的多元性;同时对二王父子的书艺成就作了比较,指出了两人各自的长处,对六朝以来父子“孰优孰劣”问题进行了澄清,从此后书评中再无异议。姜夔是南宋书论中著名的“风神论”倡导者,他认为,行书应“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裱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学,可以兼通。”这里将行书比喻为一位成熟稳健的人,姿态多样而体现出洒落的风神,在乎博学兼通。当然,宋人受理学家“积学为功”思想的影响,对“天姿神纵”的天才论虽然不反对,但更强调后天的学习,读书明理,格物明理,贵在“尽其性而知其天”。明代项穆云:“不真不草,行书出焉。似真而兼乎草者,行真也;似草而兼乎真者,行草也。”与张怀璀所言意同而说法易让人误解。刘熙载认为:“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东坡谓‘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行岂可同诸立与走乎?”他又明确提出:“盖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详。知真、草之于行,如绘事欲作碧绿,只须会合青黄,无庸别设碧绿料也。”可见,行楷是楷书的简捷和流动形态,行草则是草书的周详和安静形态。只要学好楷、草,适当加以变化则能

草书书法特点

草书书法特点 草书书法特点欣赏: 草书书法特点1 草书书法特点2 草书书法特点3 中国书法之草书简介: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草书字体特点: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等等,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

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现代于右任、刘田依先生亦精此道。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浅谈草书欣赏

浅谈草书欣赏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宋代黄山谷的《李白忆旧游诗》堪称狂草的佳作。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故有此别论。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明朝宋啬《书法论贯》提出事艺书法,须明确“十二门”要点,即:一、澄神,二、执笔,三、用腕,四、正锋,五、临摹,六、结构,七、方圆,八、疏密,九、迟速,十、纯熟,十一、气韵,十二、统论。俱采前人之精论,集以供学书者参悟。 (一)草书特点及欣赏步骤 草书艺术的欣赏,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要想欣赏好草书艺术,先须了解草书的特点,草书艺术的美在哪里。有人说草书艺术的美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表层的外形美和深层的蕴涵美。也有人将草书艺术的美概以十点:曰点划飞动,曰笔情墨趣,曰结体多变,曰章法生动,曰线条优美,曰血脉连通,曰气韵天成,曰转化跌宕,曰气势磅礴,曰奇逸潇洒。总之,草书艺术之美宛若无言而有诗篇之意蕴,无动而有舞蹈之神形,无色而有绘画的斑斓,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 《全唐诗》中没有吟咏楷书之作,而竟有五十七首诗篇美赞草书。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仅有“草圣”而无“篆圣”、“隶圣”。 在现代书法展览中,草书(或行草)作品往往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启示似在告诉我们草书的成熟地位和淋漓酣畅的艺术表现力。 草书艺术的审美,包含欣赏与剖析两层意思,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欣赏以直觉感受为主,而剖析带有理性分析的过程;不过欣赏总要加以剖析,而剖析又含有欣赏的成份。“观书如览胜”,草书艺术的妙趣未必能一目了然,历险至深者始见奇观。 草书艺术之奇伟瑰丽,不在其表而在精神,需要心领神会,方入妙境。一般说来,我们对一幅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是这样的:最先“宏观”,欣赏全幅的整体气势,领略总的印象;然后“中观”,推敲全幅的结构美、章法美;最后“微观”,品味全幅用笔美、点划美、意境美。自远而近,由快渐慢,三者相辅相成,不宜或阙。

草书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草书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草书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草书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一、“草圣”张芝 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好书法,最擅章草。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被后人称赞“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尊为“草圣”。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龙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 冠军帖 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二、张旭

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张旭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善草书。时以李白诗歌,裴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为人桀骜狂放,精善草书,不治他技,为人豁达,嗜酒,世号“张颠”。明瓒《云林集》谓张旭草书《春草帖》锋颖纤悉,可寻其源。而麻纸桦煤,古意溢目,真足为唐人书法之冠。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 《草书古诗四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传为张旭狂草之作,极为珍贵。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释文: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大火练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虚(原诗为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谢灵运王子晋赞淑质非不丽,难

草书

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1]》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草书的演变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由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扁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妙,变化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草书的划分 广义的草书 是指草写的书体。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文字不统一的远古时代,自然不会有统一规范的草书,那时出现的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二是在文字统一后,在应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起草文书稿件、记录他人谈话时,行笔快捷,笔画连带、省略,信手写的不规范的潦草的字,这种潦草的字很难用于

草书的艺术特征

草书的艺术特征 欣赏草书书法艺术,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要想欣赏好草书艺术,必先了解草书的特点,方可知道草书艺术美在哪里,正所谓知其然才知其所以然。 一、草书的笔法 书法是线条艺术,草书则达到了线条美的极致。它不过是一些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直或曲,或柔或刚的线条, 但如何使这些线条“穷变化于毫端, 合情调于纸上”确非易事。笔法是书法的基本要素,是用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毛笔创造的,中国毛笔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够写出千变万化的、富于质感的点线,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书法世界,给欣赏者以美的感受和无穷的想象空间。互相对应、和谐统一的笔法,构成草书的基础美。 草书将相互对立、各不相同的用笔方法糕合在一起,以充分地表现出和谐统一的效果,这是草书美的基础。其中, 提按是最基本的笔法,按是笔毫下压,力注毫端,给人以沉着稳重之感。提则将笔上提, 笔轻轻摩擦于纸,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提”与“按”在运笔中交互使用, 方能形成妙趣。草书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中锋取其浑劲,侧锋取其妙美,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耀精神。这种笔锋的结合运用,形成了矛盾的统一。草书用笔圆转,内含筋骨,折笔要方圆交替自然,忌臃肿。转折笔法以圆笔为主, 显飞动流畅,通过暗按、驻留等手法,掺以方意,使转折抑扬顿挫,方圆兼备,可以使作品变化无穷。开朗流畅、疾徐交替的运笔,形成草书的动态美。 行笔流畅自然是草书的最基本要求,行笔的速度决定线条的节奏感。草书的疾是指笔势较速如脱缅骏马,气势宏大,但要求疾而不滑。“至有未悟淹留, 偏追劲疾! 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 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 专溺于迟, 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 所谓淹留因迟就迟, 讴名赏会”。草书的徐是将迅疾的行笔之势舒缓下来,在运笔中体会行笔细致微妙的动作, 运用疏密横斜之态,体现草书在动态中的美感。笔力凝重时人木三分不滞痴,笔力轻细处贵能不轻忽飘浮。该虚处且虚,该实处则实。实处大巧若拙,朴厚而含蓄,虚处若即若离, 妙趣横生。还应能擒能纵,能放能收。铺展时,线条圆健浑厚,敛束时,如柳条银丝, 柔中有刚。 二、草书的结体 草书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居动以治静”。而草书“居动以治静”的因素很多,结体便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而草书的结体又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一)灵动多变 草书结字是多变和异常丰富的,一个字既可以是修长的,也可以是矮短的;既可以上部前倾,下部后仰,也可以上部后仰,下部前倾;既可以是左高右低的,也可以右高左低,草书是对汉字各部比例、形状的颠覆。汉字多数是合体字,而一些字体的汉字在结体时各部分有相应的比例,如果比例失调就会减弱书法作品的艺术美感。 草书结字对各部比例、形状进行了全面的颠覆,在颠覆的过程中其体势产生了丰富的变化。结体上要注意文字的疏和密、松和紧、增和减,以及什么该“纤”什么时候该“浓”,什么时候需“向”什么时候需“背”,什么时候要“平整”什么时候要“险绝”等,很多是使用了笔画的俯、仰和笔画在字中位置上的移动,仅这几个因素如果使用下来,一个字就会被写得千姿百态,而且笔画越多的字变化就越多。汉字的大部分是合体字,草书结体结构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合体字组合的规律,找到了这些规律也就熟悉了草书异常丰富的结字规律。

浅谈草书的美学特征

浅谈草书的美学特征 长孙锦 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艺术所表现的是书法之美。草书则是我国的五大书体之一,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变迁,它的艺术之美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与认同。因为它具有其它书体所不具备的特点,融笔法的灵动多变为一体,能给人以意犹未尽的艺术享受,从而为人们所青睐。 一、草书有着恢宏的气势。像大海一样一望无际,涨潮时,咆啸奔腾而来,如雷霆万钧,力量无穷;退潮时俏然而去,有如抽丝;一旦遇上风暴则倒海翻江,气吞山河。那流利奔放的线条,起伏跌宕的点画,重如崩云,轻如蝉翼,柔如抽丝,萦绕缠绵,润如春雨,燥裂秋风,苦如寒冬无湿色,抑如坠石落地,嘎然而止。扬似飞瀑流泉,一泻千丈。结字的正奇呼应,章法的疏密大小及黑白变化之大,波澜壮阔,气势非凡,给人以生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遐想。 二、草书有着与音乐一样的节奏和激情。音乐是音乐家通过音符的高低跳动。强弱变化和声音的抑扬顿挫表现出显明的节奏和韵律,谱写成传大的乐章,其粗扩激昂如巨浪翻滚,能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与音韵令人陶醉,甚至以无声胜有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展现给观众,给人以听觉的冲击,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而草书则是凭借着书法家用笔在

纸上的纵横运动,行笔的轻重起伏、提按收放、顿挫跌宕,偃仰徐疾等各种手法,加之以黑的干湿浓淡与枯润,结构的疏密大小变化,以及章法上的分墨布白等,创造出千姿百态的书法艺术杰作。其节奏和韵律充分彰显出书法家的激情,给人以视觉的冲击与震撼,从而同样使人得到美的享受。有人说,从“形以感目”的角度看,音乐是无形的书法,那么,书法则是无形的音乐。从“音以感目”角度看,如果说音乐是有声的书法,那么书法则是无声的音乐。 三、草书有着绘画一样的构图。人们常说“江山如画”可见绘画之美超越于现实。画家能画出不朽的杰作,是因为他巧妙的通过线条的疏密分布,色彩的浓淡演渲染,构图的虚实布白,以及所描绘的物象,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草书则运用了“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之奥理,使作品在构图上获得美感,如草书作品中,除点画的粗细轻重、结构的大小正奇对比外,其疏密、虚实要比其它书法更强烈,有时字与字奏的很紧以显其密,有时一笔细细的悬针竖拖得很长,占据了几个字的位置,留出大片空白,以显其疏,草书微妙的将绘画构图之妙理触于其中,且显示出书法的不同魅力。 四、草书有着相互对立的和谐之美。草书的个性特征非同一般,其个性突出,神韵贯通。书法家通过自己的点画行笔始终在枯涩湿润,险绝平稳,欹正逶迤、空旷密集,墨白

草书的用笔特点

草书的用笔特点 草书因分章草、小草、大草三大类,故谈及草书点画,应将此三种草书的用笔分开。小草与大草的用笔属于同一范畴,故章草点画略而不述。小草与大草的用笔变化是无穷的,孙过庭说:“草贵流而畅”。也就是说,写草书要流动而畅达。所谓流动是用笔要灵活,不可拘束。一支笔顺用、逆用、正用、侧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纯任自然,任意挥洒。放得开、收得住,牵丝出于自然,用笔仍有顿挫。所谓畅达,就是能凌空取势,纵横驰骋,无滞无碍。既有真书的凝重,决不能——笔带过,用笔浮滑,又不能缭绕失度,徒增繁复。总之,草书的用笔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和特征:用笔简化,点画变异、互连,环转、减少顿挫,行笔顺序可以颠倒,偏旁替代极复杂等等。由于一千多年来的继承和发展,草书的用笔已自成体系,有些已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能有错,故对点画的写法应有极正确的辨认能力。 (一)线条是构成字形的基本元素 汉字的点画由粗细、长短、曲直等各种不同的线条组成。“线”即是构成字形的基本元素。故有人直接称书法美为线条美。直线条给人以雄健、挺拔、刚劲之感,曲线条给人以圆浑、变幻、柔和之感。然而毫无变化的直线条乃显僵硬,而过多的弯曲、过度的弧形则显得软弱无力,都会让人想到“丑”。书法艺术家则善于将内心深处的感情以“线”的形式抒发出来。艺术家心中的激情有时似咆哮的大海,喷薄的火山;有时也会似涓涓的流水,委婉的琴声。由不同的感情表现出来的线条的形态也不同,怀素以狂飙旋风式的线条组成的狂草,给人以绵绵不绝、气贯长虹之感;而王羲之的草书的线条则雍容平和、雅逸潇洒,见之如入虚无缥缈之境,心绪归之宁静。因为时代不同,个性各异,表达

出来的线条的节奏和旋律就有巨大的差别,圆润的线条和刚劲的线条能反映出书写者截然不同的气质。 (二)草书的线条要有“力” 书法线条给人以美感的关键在于“力”。无论线条的外表是柔是刚,但均需内涵劲力,这劲力的由来是充分发挥书写者的用笔技巧和控制笔毫的能力,让笔的作用力和纸的反作用力构成一股粘着的磨擦力,使写出的线条有轻重徐疾,顿挫起伏,形曲势直的变化,或优美流畅,或厚重凝练,或柔润遒劲,都能体现出“力”的美。“—一字千字,准绳于画”,线条有力感,那么作品就能具备良好的素质。 (三)草书的线条要有动感 草书线条追求动荡感。动荡生变化,动荡就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因为这线条的写成倾注着书写者的激情,而这线条又是以代表功力的中锋用笔的“圆”为基础的,所以虽流畅飞舞,动感十足而又不显空泛。“圆”是立体的概念,圆代表着无始无终、无中无偏,圆的线条最为流畅,最为柔顺,又最为坚硬,包含着最丰富的美的联想,圆又有无处不在,无穷无尽的含意。连绵大草用笔缭绕,——气呵成、线条跳跃得令人眼花缭乱,信手万变,变幻莫测,一切楷、行、篆、隶的用笔之法都要糅合一气,所以一切用笔中的方圆、中侧、徐疾、轻重、提按、圆转等的笔法都可在草书的线条中应用、变换。虽速度快,连绵不绝,但仍应如刘熙载指出的“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绵亘,然总须使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斯非浪作”。 线条之美在于形态和质地,形态有动感,动由情生;质地能圆润,圆之所得在中锋。反之,如若线条飘浮、扁薄,或软而无骨,或硬而失润,或肥

楷书、行书、草书、魏碑、隶书学习口诀歌总结很到位

楷书、行书、草书、魏碑、隶书学习口诀歌总结很到位 一、初学书法口诀歌 汉字线条表,结构规律找 方正是原形,奇险求平正 初学要牢记,选帖为开始 字帖千万册,流派只分三 一派钟繇书,风格成古朴 一派右军书,多姿称为秀 一派小王书,清丽如荷出 三派难分右,各自有千秋 历代书家出,得一垂今古 选帖事虽小,可定学书向 选我钟爱帖,如情定终生 初选不急写,从头至尾阅

读帖有方式,笔画记清晰同类找细别,感悟有心得此时下笔练,事半功又倍首先练笔画,对贴分毫差始求形相同,慢慢悟神功点如空坠石,力量有千钧横如天边云,来势更凶猛撇如断象牙,亦是松生崖捺如武士刀,霍霍斩豺狼折为士曲臂,内中含刚力上述要心领,下笔才神会此时可练字,学书刚开始不求写全帖,可选代表字入室求心定,朝夕要认真见异思迁忌,专心持之恒待到写它字,形神出心间与帖不相右,功到自然成此期看秉赋,长短不可论此为一阶段,功夫要下深追求神品界,须待后阶段

二、楷书书法口诀 汉字楷模是真书,端庄美观价值高。形体方正有魅力,结构严谨多精巧。笔画规范讲变化,阴阳笔法结合好。起收有序要利索,笔笔分明忌潦草。楷书称正楷起笔多藏锋 学书必先行行笔用中锋 笔画形态稳回锋要自然 字字得端正结构讲造型 结构搭配匀多临古人帖 章法要讲究用笔讲技巧 笔笔得到位楷书要写好 清朗必整齐重在用腕上

三、行书书法口诀 行楷书写要流畅主笔沉着是关键快写简化是特征连笔轻细不可粗伸缩性大变体多用笔最好是长锋执笔用笔如草书使墨必须调湿润执笔必须悬起肘全篇排头是标准灵活多变才自如一气呵成要贯通行书字体最多姿用笔八法需记清横平竖直重心稳疏密匀称结构精点画呼应贵活泼穿插揖让要有情项背分明多变化运笔轻盈忌僵硬 四、草书要决 狂草如激电湍流字字如惊蛇出洞点线变化多姿美疏密虚实心有数

行楷、行草的特点

行书富有伸缩性,也即是弹性。行书可分为行楷(或日真行、行真、楷行)、行草(或日草行、半草行书)两种。张怀璀《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这里真行指行楷。而对于王献之首创行草的特点,张怀璀总结得最为详细: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变。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 这里对两种书体进行比较,尤其赞赏行草为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说明行草的杂糅性,具有审美的多元性;同时对二王父子的书艺成就作了比较,指出了两人各自的长处,对六朝以来父子孰优孰劣问题进行了澄清,从此后书评中再无异议。姜夔是南宋书论中著名的风神论倡导者,他认为,行书应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裱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学,可以兼通。这里将行书比喻为一位成熟稳健的人,姿态多样而体现出洒落的风神,在乎博学兼通。当然,宋人受理学家积学为功思想的影响,对天姿神纵的天才论虽然不反对,但更强调后天的学习,读书明理,格物明理,贵在尽其性而知其天。明代项穆云:不真不草,行书出焉。似真而兼乎草者,行真也;似草而兼乎真者,行草也。与张怀璀所言意同而说法易让人误解。刘熙载认为: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东坡谓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行

岂可同诸立与走乎?他又明确提出:盖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详。知真、草之于行,如绘事欲作碧绿,只须会合青黄,无庸别设碧绿料也。可见,行楷是楷书的简捷和流动形态,行草则是草书的周详和安静形态。只要学好楷、草,适当加以变化则能得行书之要领。无论行楷或行草,行书都是文人书法最为注重的书体,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行书可以表现韵趣,以体现不俗之人格为尚,超越技巧为高;第二,行书以适意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制,故有乐趣;第三,行书可以脱略行迹,偶有败笔亦可,整体要协调;第四,行书变化多端,有定理无定势,新意妙理常见。第五,在行书中行气(或称书脉)更为重要。 行书的魅力关乎人格的超拔。刘熙载评米书:米元章书脱落凡问,虽时有谐气,而谐不伤雅,故高流鲜或訾之。这谐气指戏谑的意味或习气,有经漫之气。但小疵不伤大雅,更见性情。行书是雅逸之风度、神韵、气质之再现,自然不能仅仅要求点画之笔笔工稳,而重在势、气的连贯,体现出生命色彩。所以,刘熙载在《书概》中的格言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一语最为警拔。因为行书最能看出书家的情性和审美趣味,其韵律和节奏最能表现书家生命的真实。六朝时期,品藻之风盛行,论书与论人相结合。论人包括人之外貌、气色、气质、神采、才情等,都可以在书法的点画形态中去观察。如宋人论陶弘景行书:梁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身长七尺四寸,神采耸秀,有仙风道骨。读书万余卷,善琴棋,工草隶,而行书尤妙。大率以钟王为法,骼力不至而逸气有余。然苦心笃志,未尝懈倦。 这里涉及帖与碑的关系问题。帖最初是指纸本或绢本上的字迹,如行

六年级下册书法教案-13《认识草书》 湖南美术出版社

《认识草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大致了解行书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 2、技能目标:了解并初步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和用笔特点。 3、情感目标:能体会行书的审美特征和鲜明的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能体会行书的美与它独特的个性。 难点:通过对比与临摹,初步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 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对话(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前面学习的隶书和楷书的书法特点,进而带出新授内容——行书。 让学生对比书本18页赵孟頫小楷道德经和20页的王羲之丧乱帖,找出明显的不同,让学生回答。(初步认识行书结构特点) 楷书单纯、端正,规范。行书放纵随性,灵活洒脱,笔法流动。 二、大概讲述行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帝王显贵到普通文人,对书法的爱好都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加上王羲之的出现,使之更为盛行起来。 三、观看视频,直观地了解行书的字体结构及用笔特点 以《兰亭序》为例,提取其中特征明显的字,让学生进行临摹,通过这种尝试体验,进一步掌握行书结构特点和用笔特点。 提问:在摹写过程中,发现行书字体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行书结构的特点: 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 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 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 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用笔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四、PPT展示图片辅助教学,通过对具体行书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尝试体 会行书的美及其鲜明的个性。 (1)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 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 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 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 “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