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音乐

宋元时期的音乐
宋元时期的音乐

第六章宋元时期的音乐

第一章概述

宋之前的唐朝宫廷音乐,是当时中国音乐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这一成就的获得,与唐朝盛极一时的国力和国际性地位密不可分。而唐后期的战乱决定了宫廷音乐活动的趋势必然从盛唐恢弘规模的高峰逐渐下滑,不复以往的辉煌。因此宋朝的宫廷音乐大致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宫廷音乐艺艺术向着小型、精致的审美趋向发展。如唐代大曲在北宋时已不再表演全曲,而仅仅裁取大曲中的一段或几段音乐进行演奏,称之为“摘遍”;乐器独奏和小合奏等具有独立的纯器乐形式也开始盛行于宫廷,并体现出高超的演奏技艺。

宫廷音乐规模随着朝廷内外交困的加剧而缩小。到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教坊这一掌管与从事宫廷音乐艺术表演的机构始被废止,后再建再废。

此消彼长的是宋元时期市民音乐异峰突起,在宋元及宋元以后,牢牢占据了时代音乐的显要地位。

宋元时期的社会,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城市(镇)人口急剧增长,其兴旺程度大大超越了汉唐时代。作为市民阶层的贫民百姓,必须依靠出卖劳动力或进行小型商业活动才能维持生计,而他们在辛苦劳作之余又需要有适合自身的娱乐活动来消除疲劳、放松精神,这样,既为满足市民阶层需求,又为表演者、创作者和组织者提供谋生手段的市民文艺就此营运而生,并迅速影响了文人阶层和统治阶层,从而成长为当时的文化主流。而市民文艺中的音乐大致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具有商品经济性质。

第二,具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宋元时期主要的商业演出场所是“瓦子”中的“勾栏”。

第三,具有职业艺人和专业行会组织。勾栏艺人吧演出作为养家糊口的长期谋生手段,有的终生固定表演于一个场所;同时,艺人们一专业之分,组织起了自己的行会团体,称之为“社会”。

第四,具有主流音乐的地位。市民音乐兴起后,以其追求通俗、参与和娱乐的审美特征迅速吸引了文人阶层和统治阶层。

第五,具有以综合艺术音乐为主体的样式,其中的戏曲音乐是时代音乐的代表。在市民音乐中,固然有细乐、清乐等纯音乐的器乐演

奏,但绝大多数是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结合,如唱赚、鼓子词、诸宫调等歌曲和说唱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舞旋、舞剑、舞判等舞蹈是音乐与舞蹈的结合,而杂剧、南戏等戏曲更是音乐与戏剧、舞蹈和文学的多项综合。

综上所述,宫廷音乐的衰落和市民音乐的崛起,是宋元时期音乐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

第二节歌曲艺术

一、曲子

“曲子”一词,即可统指一种出现于隋、成长于唐和五代而鼎盛于宋代的词体歌曲形式,也可单指其用于填词的曲调部分。曲子的歌词部分被称作“曲子词”,在唐以前以整齐句式为主,唐末和五代以来转向了长短句形式。到了宋代,长短句式的曲子词被称作“宋词”。宋代曲子的创作方法主要有旧乐填词曲两类:前者以隋唐以来的曲子、民歌以及大曲、法曲的片段等固有曲调填入新词,填词时可作为“减字”(减少原词字数)、“偷声”(增加原词字数)、“摊破”(增加原曲乐句)和“犯调”(一指把不同曲牌的乐句连接组成新曲牌,另一指变调高和调式)的不同变化;后者是作者自己创作歌词和曲调,称“自度曲”,其创作次序常为先作词,后按词创曲。

宋代曲子的结构有单段体和两至多段体两类:令曲有单段体曲式,多数曲子分为两段,成上下阙或前后阙,较长的则多至三四段。

宋代曲子拥有大量曲牌和大批词作家,丰富的曲牌是当时及后世多种音乐形式的主要构成因素,特别是为唱赚、诸宫调、杂居和南戏等其他综合性音乐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江西鄱阳人,南宋诗词名家与音乐家。他在音乐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为后人留下了附有乐谱的《白石道人歌曲》词曲集。这一存有宋代词曲音乐的实例的歌曲集,是我国极其珍贵的音乐遗产,其中他的14首自度曲如《扬州慢》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明显作曲家的声乐作品,琴歌《古怨》是现存最早用减字谱纪录的琴乐作品。

《扬州慢》是姜夔自度曲中的代表作之一。此曲分上下两阙词写景为主,下阕词着重抒情。其下阕的旋律安排不按一般词乐与上阕相同或只作“换头”变化的惯例,而是将旋律在换头基础上再作展开,结束前才回到上阕。这一手法既加强了上下两段音乐之间的对比,又使全曲得到了统一。

“瓦子”又称“瓦舍”、“瓦肆”,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易聚易散”之义,是城镇中商品交易和娱乐活动的集散地。内既有各式店铺和摊子,也有用棚遮盖、用栏杆或幕布围隔而成的表演场子,称为“勾栏”和“乐棚”、“游棚”,观众需付费入场。北宋都城汴梁的几个相邻的瓦子,内有大小勾栏50多个,有的可容数千人。南宋都城临安的瓦子勾栏发展更盛,城内外瓦子25处,仅城内北瓦一处就有13座勾栏。元代的瓦子勾栏也仍遍布各地。在勾栏内的表演和观看,可以不避风雨寒暑而日日进行,因此这种固定场所的出现,似的商业性娱乐活动,包括音乐的开展更为兴盛。

唱赚,宋代艺术歌曲形式之一,其特点是以“缠令”和“缠达”的曲式结构,将各类曲牌组合成为套曲进行演唱。

其组合的各类曲牌来源广泛,既有传统的曲子,也有当时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歌。其中,南宋勾栏艺人张五牛根据民间“故板”中四段结构的【太平令】所创的新曲调【赚】,因独具特色而成为唱赚常用的重要曲牌。

唱赚常见的表演形式为歌者一人击鼓演唱,另一人拍板,还有一人吹笛伴奏。其表演者是专业唱赚艺人。

通过艺人们的努力,唱赚成为体现当时最高水准的歌曲艺术之一,它的曲牌套曲形式,很快被随后新兴的诸宫调、杂剧、南戏等说唱和戏曲艺术所采用,由此开创了日后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曲牌体音乐的先河。

宋元时期一种结构庞大的长篇说唱艺术,由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勾栏艺人孔三传所创。它的歌唱部分由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但各套的宫调则不同,故得名。其曲调来源于唐宋大曲、曲子和市民音乐中的各种曲乐,其表演形式为艺人讲唱到底,同时自击鼓或者锣和届方(水盏),另有拍板和笛伴奏。

现存最完整的一部诸宫调作品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它的音乐部分共用正宫、道宫等宫调14个,曲牌151个,含变体则有444个。其曲调与调式调性的丰富,结构的复杂,充分表现出宋金说唱音乐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我国戏曲从萌芽到确立,历经了千年之久。从南北朝到唐朝,又相继出现了以人物角色用歌舞或对白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如《拨头》、《踏摇娘》等歌舞戏和以说白为主的参军戏,这已是戏曲的雏形。

宋杂剧是宋代源出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其名唐时就有,北宋

时宫廷和瓦子勾栏内都有表演,南宋时在各种伎艺演出中已处于主要地位。它的结构通常为两段:一称艳段,是表演日常生活熟事的开场小段;二称正杂剧,是表演故事的杂剧主体;后面有时加上表演滑稽的尾端,称之散段或杂扮它的表演已形成固定的角色行当,有“末泥”、“装旦”、“副净”、“副末”、“装孤”和“引戏”等,前四种相当于后世的生、旦、净、末、丑。

宋杂剧的音乐来源于唐宋的大曲、法曲、词调和市民音乐中的各种曲调。其音乐表现形式为歌唱与说白交替出现,通贯全剧,并有乐器伴奏。

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因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的浙江温州,初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后为区别与北宋的杂剧而称南戏,当地称之为戏文。南戏的出现虽晚于宋杂剧但因有留存的剧本可证明其已是成熟的戏曲形式,故常被认为是我国戏曲艺术正式确定的标志。

在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注入了新的创造,产生了流传至今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和《琵琶记》等著名剧作。

南戏音乐与元杂剧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曲牌体唱腔上,以采用吾生音阶的南曲为主,风格细腻委婉;在宫调使用上,没有可以的定规,一套曲子可有两三个宫调,既有相对的规范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演唱样式上没有一人主唱的约束,各行角色都可随时演唱,并采用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等多种歌唱形式;在曲调运用上,出现朴素的戏剧性手法,生、旦、净等正剧人物多用电压凝重的曲牌,净、丑等喜剧人物多用诙谐轻松的民歌;在创腔方式上,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即将同一宫调的南曲与北曲的曲牌相间连缀成套,以求得套曲曲牌连接的多样变化。

而最能代表宋元整体性器乐独奏艺术的则是古琴音乐。其中,被公认为成就最高的是浙派琴乐。

浙派琴乐,是自南宋起以浙人郭沔为师承渊源的琴乐流传派别,在当时诸琴派中最负盛名。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人)是南宋著名琴家,他收集整理了北宋宫廷古谱和民间传谱,并进行演奏传授,又自创新曲,其代表作有《潇湘水云》、《秋鸿》和《泛沧浪》等。

《潇湘水云》,是浙派琴乐的奠基人郭沔,于南宋末年定居湖南衡山附近时创作的琴曲,为浙派代表作之一。乐曲运用应合、荡吟与

滚拂等多种演奏技巧,以及音区、速度、节奏等多种变化与对比,成功地表现了云水摇曳奔腾和烟波浩淼的景象,以及对元兵南侵,民族危亡的忧思之情。该曲最早刊印于明代《神奇秘谱》,分十段,经后人不断演绎,清代已有十八段,现存琴谱版本50种,遂成为一首我国传统音乐遗产中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经典佳作。

宋元时,民间出现了新的小型器乐合奏形式,主要有细乐、清乐、小乐器和鼓板等。细乐,是用萧管、笙、秦(轧筝)、嵇琴、方响等乐器的合奏;清乐,是用笙、笛、筚篥与方响、小提鼓、拍板、札子、水盏和锣等乐器的合奏。这些器乐小合奏盛行与南宋都城临安的瓦子勾栏中,也传入宫中演奏。

这一时期规模较大的器乐合奏主要出现在宫廷,如教坊大乐和鼓槌乐,后者包括随军番部大乐和马上乐等。

教坊大乐,是宋朝的大型宫廷燕乐器乐合奏形式。北宋时其乐队有吹管乐器筚篥、龙笛、笙、箫、埙,弹弦乐器琵琶、箜篌,打击乐器方响、拍板、杖鼓、大鼓和羯鼓等13种,规模庞大。

宋朝鼓吹乐,作为皇帝出行使用的仪仗军乐,是宋代最为盛大的宫廷器乐合奏形式。讲究气势而缺少艺术性,是其音乐特点。

《梦溪笔谈》的音乐论述是宋代音乐成就的体现,它为中国音乐史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碧鸡漫志》是研究歌曲的笔记体音乐著作,南宋王灼(字晦叔,号颐堂,遂宁人)撰。该书为绍兴年间作者旅居成都碧鸡坊时所著,故有此名。全书五卷,分三部分:一是论述上古至唐歌曲的衍变,二是评论北宋词人的风格和流派,三是考证《霓裳羽衣曲》等28首唐代乐曲的命名、源流以及宋词的关系,并介绍张山人、孔三传等北宋民间艺人。该书是今日唐宋音乐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一部重要作品。

《乐书》世称《陈旸乐书》,是北宋宫廷雅乐派代表人物陈旸撰的音乐类书,共计200卷。其体制宏大、资料周全,被誉为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该书前95卷摘录《礼记》、《周礼》、《仪礼》、《诗经》、《论语》和《孟子》等书中有关音乐的文字,为之训议,阐述儒家音乐思想;后105卷论述十二律、五声、八音、历代乐章、乐舞、杂乐和百戏等,对前代和当代的雅乐、俗乐、胡乐以及乐器都有详细记述,其中乐器大多附图。其内容材料来自现已散佚并少见于他书的唐宋乐书,因而《乐书》保存了极为难得的古代音乐史料,成为宋代最为重要的音乐文献之一。

《唱论》是现存最早论述声乐的音乐论著,元代燕南庵撰。全书共31节,不分卷,主要论述宋元戏曲的歌唱方法,包括对古代音乐家,宋元乐曲的形式、内容,宫调声情与歌唱格调等有关内容的阐述,具有不少精辟见解。该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较为全面叙述歌唱艺术的著作。

中世纪音乐

中世纪音乐 音乐风格概述 1.中世纪音乐的旋律是怎样的? 以级进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 2.中世纪音乐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圣咏节奏是自由的,以歌词(大多是圣经经文)的韵律、句子长短为基础。 3.中世纪的音乐采用什么调式? 通常以8个教会调式为基础。较自由地使用不协和音。 4.中世纪的音乐织体是怎样的? 主要是单声织体。从公元九世纪开始有了2、3或者4个声部的复调织体。 5.中世纪的音乐使用什么音色? 主要是声乐,单声织体的音乐由较小的合唱组演唱,复调织体的音乐通常有独唱者小组演唱。在中世纪后期器乐音乐也得到了发展。 6.中世纪的主要音乐体裁有哪些? 圣咏。由成套的圣咏组成的弥撒曲。宗教的和世俗的经文歌。宗教仪式剧。世俗歌曲(包括牧歌、猎歌、回旋歌等)。器乐舞曲。 早期格里高利圣咏 1.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或称作格里高利素歌)是怎样形成的?其音乐有什么特点? 答:按照传统的说法,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从统一治理教会的目的出发,搜集整理了各地的圣咏,选编成两本圣歌集,从而统一了罗马教会的仪式和所用音乐。但实际上统一罗马教会仪式和圣咏的主要工作是在一百多年以后进行的,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在789年发布法令,催促废除高卢礼仪,全盘接受罗马圣咏。此后数十年中法兰克的大主教们对罗马的圣礼书进行修订和补充,编写出新的弥撒和日课唱本,形成以罗马传统为基础同时又融合了高卢因素的礼拜仪式和圣咏,这就是所谓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内容。这种圣咏扩散到其他地区,最后又反馈到发源地罗马。

格里高利圣咏是单声织体,其旋律以级进为主,不用变化音、装饰音。节奏自由,随经文句子的长短抑扬而定。在情绪上力求静穆、超脱,排斥人世激情。它专用拉丁文,以纯人声演唱(即不用乐器伴奏)。采用教会调式。 2.什么是弥撒(Missa)? 弥撒是基督教的主要崇拜仪式,由成套的圣咏组成。弥撒分为专用(或译作特定)弥撒(Prope)和常规弥撒(Ordinary)。前者是弥撒中的可动部分,取舍视该次弥撒的内容而定。后者为不变部分,每次弥撒都要用。 常规弥撒的五个部分为:慈悲经(Kyrie)、荣耀经(Gloria)、信经(Credo)、圣哉经(Sanctus)、羔羊经(Agnus Dei)。 3.什么是教会调式(或中古调式)? 教会调式共有八个:四个正调式和四个副调式,副调式音阶的音域比正调式低四度。虽然在名称上与古希腊音阶相同,但实质上并不同。中世纪的音阶是从下至上排列,有re (多利亚),mi(弗里几亚),fa(利第亚),sol(混合利第亚)这四个结束音。每个调式除了结束音以外,还有一个吟诵音(tenor),在正调式中吟诵音比结束音高五度;副调式的结束音和正调式相同,但吟诵音比正调式的吟诵音低三度;每当吟诵音落在B音上时,它被上移至C音。为了避免不好的音程(如三全音),有时B音要写成bB。 16世纪的音乐理论家格拉雷安(H.Glareanus,1488-1563)为8种教会调式又加上了4种:以la 为结束音的爱奥利亚(Eolian)调式,以do为结束音的伊奥尼亚(Ionian)调式以及各自的副调式。最终形成了12种教会调式,也称作中古调式。 象古希腊一样,中世纪对调式的伦理特性也有着不同评价,因此它的用法有独特的讲究。 宗教音乐的发展 1.什么是奥尔加农(organmu)?产生于何时? 奥尔加农是产生于9世纪并沿用至14世纪的复调音乐形式。 可分为以下几种: 平行奥尔加农:在圣咏的下方或上方添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构成两个声部的圣咏。其中圣咏曲调称作"定旋律"(tenor),也译作"固定调"。 斜向奥尔加农:一个声部保持不变,另一个声部向上或向下进行。反向奥尔加农:附加声部与定旋律声部以反方向进行。 自由奥尔加农:以上几种形式的混合运用。

谈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发展

内容摘要:在欧洲,中世纪后期游吟诗人、爱情歌手和民间歌谣这些民间的音乐开始兴起,这些音乐表现了世俗人民的愿望,反映了世俗民众的生活,因此称其为世俗音乐。11世纪至12世纪,是欧洲音乐史上的分界线,原因是除了在宗教音乐领域中存在的复调音乐之外,还有这些世俗音乐的发展。世俗音乐的音乐形态是单声音乐,这些单声音乐作为中世纪最发达的音乐形式,曾发展到相当完美的地步。即使在复调音乐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单声音乐仍具有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 一、游吟诗人的出现促进了世俗音乐的发展 游吟诗人也叫游唱歌手,游唱诗人。游吟诗人的出现有特定的时代与历史文化背景。究其根源是为十字军的尚武精神与骑士风度衍生的音乐表现促成其音乐的形成与发展的。他们皆不是流浪汉,尤其在早期,皆是上层人物、王侯、贵族。游吟诗人写出作品后,自己并不演唱,而是让那些漫游的音乐家、艺人替他们演唱,以传播他们的音乐作品。 游吟诗人最先出现在法国南部的普罗万斯,称为troubadours。当时使用的是南部的方言奥克语而创作的。最早的一位游吟诗人是博瓦图的伯爵威廉九世(1087—1127)。而最著名的一位是贝尔特朗(约1180—1195年行唱,死于约1215年),此外著名的游吟诗人还有:玛尔卡布吕、贝尔那、兰博、发第等。南方游唱诗人的歌曲至今尚存246首,诗词约2600首。在法国北部的游吟诗人称为trouveres。他们是使用北方的方言奥依尔语(日后演变为现代的法语)而创作的。著名的有狮心王理查(1199年卒)、布隆岱尔、奎斯尼(1150-1226)、白弄得(1150-1200)、亚当等,而其中亚当是北部最著名的游吟诗人,他曾作有歌唱戏剧《罗宾与马丽翁》,被后人视为歌剧的先驱。北部游唱诗人的作品尚存至今的较多,曲调约1400首,诗词约4000首。法国南部与北部的游唱歌曲保存于手抄本歌集内(chansonniers),歌曲的记谱法多使用格里高利圣歌的记谱法。歌曲曲调的节奏是视诗词的节奏而定的,曲调的进行较自由和主观。 游吟诗人所写的诗种类很多,体裁多种多样,如:1.canso,即爱情诗歌,由于贵族王公追求“骑士风范”,故此题材居多。2.sirventese,即讽刺诗,多用熟识的曲调配合。3.pastourelle,即牧人歌曲,多用对话形式写成。4.aube,即唤醒恋爱者之歌。 5.tenso 或jeu-padi,即两人或三人交谈的诗歌。6.chansondegeste,即战争歌曲。乐曲结构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祷文式(litang):战争歌曲属此式。2.轮唱式(日ondel):舞曲类型的轮旋曲,重复诗歌、叙事歌均使用此曲式。3.继抒咏式(seqentia):一种悲忧的歌曲、诗曲和一种舞曲,埃斯坦匹达使用此曲式。4.赞美歌式(hymni):歌曲、齐拍歌曲和一种环舞歌曲采用此曲式。 游吟诗人创作歌曲的音乐特点是乐节完整,段落分明,节奏清楚,调式终止明显。音乐的节奏以诗的韵律为基础。诗的韵律,例如抑扬格的配置,则构成了歌曲的曲式。法国游唱歌手最常用的乐器是“维沃尔”(viole),这种弦乐器是提琴的祖先,有时也用“竖琴”(日otta)作伴奏。游吟诗人所演唱的歌曲多种多样,丰富了世俗音乐的题材与体裁。 二、爱情歌手的出现促进了世俗音乐的发展 游吟诗人的创作形态于12世纪传人德国并影响了贵族们世俗音乐的创作,从而使那里诞生了“爱情歌手”。爱情歌手虽大多数是贵族和骑士,但与“吟唱歌手”不同,他们的作品不

中世纪音乐复习提纲

中世纪音乐(复习提纲) 音乐风格概述 1.中世纪音乐的旋律是怎样的? 以级进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 2.中世纪音乐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圣咏节奏是自由的,以歌词(大多是圣经经文)的韵律、句子长短为基础。 3.中世纪的音乐采用什么调式? 通常以8个教会调式为基础。较自由地使用不协和音。 4.中世纪的音乐织体是怎样的? 主要是单声织体。从公元九世纪开始有了2、3或者4个声部的复调织体。 5.中世纪的音乐使用什么音色? 主要是声乐,单声织体的音乐由较小的合唱组演唱,复调织体的音乐通常有独唱者小组演唱。在中世纪后期器乐音乐也得到了发展。 6.中世纪的主要音乐体裁有哪些? 圣咏。由成套的圣咏组成的弥撒曲。宗教的和世俗的经文歌。宗教仪式剧。世俗歌曲(包括牧歌、猎歌、回旋歌等)。器乐舞曲。 早期格里高利圣咏 1.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或称作格里高利素歌)是怎样形成的?其音乐有什么特点? 答:按照传统的说法,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从统一治理教会的目的出发,搜集整理了各地的圣咏,选编成两本圣歌集,从而统一了罗马教会的仪式和所用音乐。但实际上统一罗马教会仪式和圣咏的主要工作是在一百多年以后进行的,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在789年发布法令,催促废除高卢礼仪,全盘接受罗马圣咏。此后数十年中法兰克的大主教们对罗马的圣礼书进行修订和补充,编写出新的弥撒和日课唱本,形成以罗马传统为基础同时又融合了高卢因素的礼拜仪式和圣咏,这就是所谓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内容。这种圣咏扩散到其他地区,最后又反馈到发源地罗马。 格里高利圣咏是单声织体,其旋律以级进为主,不用变化音、装饰音。节奏自由,随经文句子的长短抑扬而定。在情绪上力求静穆、超脱,排斥人世激情。它专用拉丁文,以纯人声演唱(即不用乐器伴奏)。采用教会调式。 2.什么是弥撒(Missa)? 弥撒是基督教的主要崇拜仪式,由成套的圣咏组成。弥撒分为专用(或译作特定)弥撒(Prope)和常规弥撒(Ordinary)。前者是弥撒中的可动部分,取舍视该次弥撒的内容而定。后者为不变部分,每次弥撒都要用。 常规弥撒的五个部分为:慈悲经(Kyrie)、荣耀经(Gloria)、信经(Credo)、圣哉经(Sanctus)、羔羊经(Agnus Dei)。

谈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发展(一)

谈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发展(一) 在欧洲,中世纪后期游吟诗人、爱情歌手和民间歌谣这些民间的音乐开始兴起,这些音乐表现了世俗人民的愿望,反映了世俗民众的生活,因此称其为世俗音乐。11世纪至12世纪,是欧洲音乐史上的分界线,原因是除了在宗教音乐领域中存在的复调音乐之外,还有这些世俗音乐的发展。世俗音乐的音乐形态是单声音乐,这些单声音乐作为中世纪最发达的音乐形式,曾发展到相当完美的地步。即使在复调音乐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单声音乐仍具有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 一、游吟诗人的出现促进了世俗音乐的发展 游吟诗人也叫游唱歌手,游唱诗人。游吟诗人的出现有特定的时代与历史文化背景。究其根源是为十字军的尚武精神与骑士风度衍生的音乐表现促成其音乐的形成与发展的。他们皆不是流浪汉,尤其在早期,皆是上层人物、王侯、贵族。游吟诗人写出作品后,自己并不演唱,而是让那些漫游的音乐家、艺人替他们演唱,以传播他们的音乐作品。 游吟诗人最先出现在法国南部的普罗万斯,称为Troubadours。当时使用的是南部的方言奥克语而创作的。最早的一位游吟诗人是博瓦图的伯爵威廉九世(1087—1127)。而最著名的一位是贝尔特朗(约1180—1195年行唱,死于约1215年),此外著名的游吟诗人还有:玛尔卡布吕、贝尔那、兰博、发第等。南方游唱诗人的歌曲至今尚存246首,诗词约2600首。在法国北部的游吟诗人称为Trouveres。他们是使用北方的方言奥依尔语(日后演变为现代的法语)而创作的。著名的有狮心王理查(1199年卒)、布隆岱尔、奎斯尼(1150-1226)、白弄得(1150-1200)、亚当等,而其中亚当是北部最著名的游吟诗人,他曾作有歌唱戏剧《罗宾与马丽翁》,被后人视为歌剧的先驱。北部游唱诗人的作品尚存至今的较多,曲调约1400首,诗词约4000首。法国南部与北部的游唱歌曲保存于手抄本歌集内(Chansonniers),歌曲的记谱法多使用格里高利圣歌的记谱法。歌曲曲调的节奏是视诗词的节奏而定的,曲调的进行较自由和主观。 游吟诗人所写的诗种类很多,体裁多种多样,如:1.Canso,即爱情诗歌,由于贵族王公追求“骑士风范”,故此题材居多。2.Sirventese,即讽刺诗,多用熟识的曲调配合。3.Pastourelle,即牧人歌曲,多用对话形式写成。4.Aube,即唤醒恋爱者之歌。5.Tenso或Jeu-padi,即两人或三人交谈的诗歌。6.Chansondegeste,即战争歌曲。乐曲结构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祷文式(Litang):战争歌曲属此式。2.轮唱式(日ondel):舞曲类型的轮旋曲,重复诗歌、叙事歌均使用此曲式。3.继抒咏式(Seqentia):一种悲忧的歌曲、诗曲和一种舞曲,埃斯坦匹达使用此曲式。4.赞美歌式(Hymni):歌曲、齐拍歌曲和一种环舞歌曲采用此曲式。 游吟诗人创作歌曲的音乐特点是乐节完整,段落分明,节奏清楚,调式终止明显。音乐的节奏以诗的韵律为基础。诗的韵律,例如抑扬格的配置,则构成了歌曲的曲式。法国游唱歌手最常用的乐器是“维沃尔”(Viole),这种弦乐器是提琴的祖先,有时也用“竖琴”(日otta)作伴奏。游吟诗人所演唱的歌曲多种多样,丰富了世俗音乐的题材与体裁。 二、爱情歌手的出现促进了世俗音乐的发展 游吟诗人的创作形态于12世纪传人德国并影响了贵族们世俗音乐的创作,从而使那里诞生了“爱情歌手”。爱情歌手虽大多数是贵族和骑士,但与“吟唱歌手”不同,他们的作品不是交与流浪艺人演唱,而是自己来演唱。爱情歌手的艺术繁盛期是在?3世纪。我们可以在R.斯特劳斯的歌剧《贡特拉姆》中欣赏到他们当年的身姿。著名的爱情歌手有亨利、尼达、瓦尔特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瓦尔特,他从1187年开始创作,被公认为是德国真正的艺术家。 爱情歌手的记谱法与游吟诗人一样,也采用了格里高利的记谱法,其节奏也是根据诗的韵律而来的。作品篇幅较长,形式讲究,歌词无大的意义,曲体上最常见的是两个诗段(Stollen)用同一旋律演唱,收尾段用另一个旋律(Abgerang),形成AAB的曲式,后来的AABA形式,是在最后又重复了前面的诗段旋律,因而显示了ABA曲式的趋向。逐渐向我们认为完美的

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发展

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发展 【容摘要】在欧洲,中世纪后期民间的音乐开始兴起,这些音乐表现了世俗人民的愿望,反映了世俗民众的生活,因此称其为世俗音乐。世俗音乐的音乐形态是单声音乐,这些单声音乐作为中世纪最发达的音乐形式,曾发展到相当完美的地步,即使在复调音乐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单声音乐仍具有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游吟诗人恋诗歌手民间歌谣 一、欧洲的世俗音乐 一般认为,欧洲的中世纪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开始,到15世纪文艺复兴开始时为止,历经了将进一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世纪这个名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发明的,他们认为自己的时代时古代文明复兴的时代,因此在古代文明的终结和它的复兴之间的时代便是所谓的中世纪。中世纪的艺术大部分是从教会部产生的,并直接为教会所利用,音乐自然也不例外。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教堂以外的世俗音乐,即主要用于娱乐目的的音乐,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音乐是平行发展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互相影响。二、世俗音乐的发展 在欧洲,中世纪后期游吟诗人、恋诗歌手和民间歌谣这些民间的音乐开始兴起,这些音乐促进了世俗音乐的发展。 1. 游吟诗人的出现 游吟诗人也叫游唱歌手,游唱诗人。他们首先出现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以及加泰罗尼亚和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地方。他们的艺术还受到了相邻的西班牙—摩尔文化的影响。这种游吟诗人叫做特罗巴多,他们皆不是流浪汉,尤其在早期,皆是上层人物、王侯、贵族,当然也包括一些有才能的下层人士,还有少数女性游吟诗人,叫做特罗巴里兹。这些人既是诗人又是音乐家,用普罗旺斯(奥克语)这种统一的书面语写作歌词。游吟诗人写出作品后,自己并不演唱,而是让那些漫游的音乐家、艺人替他们演唱,以传播他们的音乐作品。最早的一位游吟诗人是博瓦图的伯爵威廉九世(1087—1127)。而最著名的一位是贝尔特朗(约1180—1195年行唱,死于约1215年),此外著名的游吟诗人还有:玛尔卡布吕、贝尔那、兰博、发第等。12世纪中叶,在特罗巴的影响下,在法国北部也形成了一

欧洲中世纪音乐

作者在书中,谈到中世纪以往被谈起时,大多数都被形容为落伍的,恶劣的,或者残酷的。但是细心发现下,中世纪的音乐同样充满价值,也是高雅的,严格的。看到书前面的目录,发现后面的章节虽然未看,但是其通过题目所流露出的内容,应该颇有文化上的价值。应该可以侧面描述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当时的音乐形态以及乐器的变化。其实看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那本书,里面对于中世纪的人们曾有过侧面的描写,当时的人们是逐渐开始热爱古典文化,从而逐渐推广,以此才形成了西方后来的文艺复兴。每一个时代对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都是关键的。中世纪同样如此。历来人们对于中世纪的长短看法不一,但是就算短的来说,也是700-800年的跨度,这其中也必然是几个时代的总和,其也有个渐进发展的过程。而其中宗教元素无疑是最为浓郁的。 其实通过一些史料或者相关方面的书籍中也可以直观的感觉到。在漫长的中世纪,那是个人鬼并行的时代,一方面充满了战争,疾病流行,欧洲的经济当时极为落后,街道上满是污浊,人们生活环境极为恶劣。死亡时刻威胁着人们。那时的人们对于命运充满了无奈和顺从。而混乱的社会秩序,也使得当时的人们生活在一种近乎蛮荒时期的社会中,那也是个苟延残喘与穷奢极欲并行的时代。穷人们衣不遮体,粗鄙肮脏。而富人们却可以享受到当时物质生活来说的顶级享受。但是他们同样的缺乏灵魂,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战争好似是唯一的目标。生活的艰难,以及生命的威胁,和科技的落后,人们当时对于自然充满敬畏,也就不难理解,在人类充分感觉到个体在世界面前的渺小感时,转而敬畏这世界的力量而相信神的存在了。从而教会取得快速发展。而那时的宗教内容和音乐却也是联系的十分紧密。 中世纪的音乐,大多数都和宗教有关。而天主教的仪式则是关键的一点。中世纪宗教中的仪式音乐是实用性音乐。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内容以及长短的不同,其间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其和宗教仪式间的关系多么紧密。但是宗教仪式和音乐之间也有一个矛盾存在,就是音乐本身在听觉上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和音乐在社会中的功能。留存下来的音乐中,其本身的倾向于艺术的华丽超越了宗教仪式功能的朴素需要。 正如书中所言:在整个音乐和仪式的历史中,始终存在着必要和多余、朴素和精巧之间的冲突。开始的仪式中,音乐的作用是传达歌词。而用歌声咏颂经文的方式,在以前的犹太仪式中已经有了高度发展。犹太会堂最中心的形式就是咏颂《圣经》经文。少数诗篇的咏唱(Hallel赞美诗篇)也是犹太会堂礼拜的一部分,从其的谱写方式来看,有可能是应答式的歌唱,会众应答歌者唱或者两组交替的歌唱。 第一首《哈里路亚》也就是《圣神哈里路亚》也就是副多利亚调式,A-A的音域,结束音在D上。起调勾画出这一调式较低的四度音的轮廓并在结束前触及到吟诵音。独唱诗句的音域较宽,在八度A-A之内,并在倒数第二音节“perlustavit”(净化)上有一个长花唱。歌中同样的对于神圣用最具有感情色彩的字眼进行最高级的赞美,而救赎渴望得到神的垂怜,依然充满其中。其实,宗教很多时候,成为道德的力量支撑物,从而得到逐渐的强化,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中屡见不鲜。而并非因为仅仅生活痛苦而寻求精神寄托一个原因。 看到作者在序言中说道(大意):中世纪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作品已经失传,而现在对于那个时期音乐的看法很多都是通过偶然的方式发现的,比如抄在手稿的背面,贴在书的封面里面。读到这里真是深感惋惜,人类的智慧的体现就这么在岁月的流淌中,损失消磨,想想真是件让人痛心的事情,天知道,古时那些带给同样的一批人们艺术享受的作品,现在有多少已经难觅踪迹。 内容摘要: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是相互影响的。中世纪世俗音乐从11世纪拉丁歌曲开始发展,继起的是各地的方言歌曲的鼎盛,以法国游吟诗人和德国恋诗歌手为主。同时器乐也是中世纪世俗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世纪时期,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是并行发展的,从早期的相互分离到后期的碰撞融合。世俗音乐不断地从宗教音乐中汲取技术营养,在结构、织体、记谱法等方面都受到宗教音乐的深刻影响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从11世纪起,世俗音乐的发展首先是拉丁歌曲的兴起,以孔杜克图斯和戈利亚德为代表。戈利亚德是由一群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