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临骏:前后赤壁赋之异同及原因探究

肖临骏:前后赤壁赋之异同及原因探究
肖临骏:前后赤壁赋之异同及原因探究

一. 描写效果与格局不同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乘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笔墨浓重地下于描写,骈句的运用使这些语言表达效果更佳。而描绘出的景色,格局大,波澜壮阔,美感与哲理蕴于词句之间,带给读者以梦境之感,使读者畅然。相比之下,“月白风清”,“江流有声,断崖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描写明显不如前赤壁赋动人,其中蕴含道理亦少,导致格局不够大。

二. 文章结构不同

前赤壁赋之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比重约各占文章一半。第一部分内容到“泣孤舟之嫠妇”,主要描写了时间,地点,人物,赤壁之景色,与和客人的活动。第二部分至结尾,通过客人的话和自己的话,展开思考,论述道理,参悟境界,体现了文章的道家乐观思想。这种格式,常见于中国古代写景抒情散文,如《兰亭集序》。

而后赤壁赋,虽也可分为两部分,可其比重明显不同。开头至“掠予舟而西也”,占文章大多半,均用来交代背景并描写与客之活动,却多了一段独自登壁之描写,与前赤壁赋不同。后半部分,却只描写了苏轼之梦,带着宗教色彩,一仙人与其对话,寥寥数句,并无论理。以此结尾,显得通篇皆为叙事,使文章主旨显得模糊不清,难以理解。与前赤壁赋大篇论述,主题突出不同。其主旨思想需要读者更加深入思考方能得出。

三. 说理方式不同

写景抒情散文,其中心不在景。景只是将读者带入具体环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抒发的感情与叙说的道理。按照写景抒情的“套路”来说,应在文章后半部分发出议论与抒情。前赤壁赋的后半部分,虽然看似文章描写了客与苏轼的对话,实则借客与苏轼之口,在叙述,在感悟,在体现文章思想。而后赤壁赋中,全文皆描写,且无借人之口说理,文章中心渺渺而不易得,十分不明显。

于是在研究后赤壁赋中心思想时,首先应发挥强大的想象能力,在苏轼的“爬山”叙事中,自我代入,冥冥之中获取苏轼在同样景色下得到的同样感悟。笔者在登石林峡时,望空旷之大景,身旁全无闲杂人等,孑然一身而无所谓规矩之重压,就体会到对自由的追求,于是长啸山林。这段经历与苏轼登壁有相同之处,那么笔者情之所感,理之所悟,想必与苏子也有相似。

其次,应当就着意象的引申义这个思路向下走。通过“赤壁”“鲈鱼”“鹤”“山”“仙人”等意象,和与它们有所关联的思想进行联系,从而推理出中心思想。举例来说,“鲈鱼”意象在中国古代文人历史中有着特殊的符号意义,由西晋“莼鲈之思”,思念家乡鲈鱼菜肴而辞官返乡的典故,衍生出了出世的象征。“孤鹤”,鹤是隐逸高洁,超然洒脱的代表,是道家审美符号之一。于是,从意象符号的角度入手,就可以得出文章中心思想之对于超然隐逸生活的喜爱。

可能的不同之原因

一. 时节不同

虽然两赋都写于每月月圆之时,可前后赤壁赋所隔时间大致为三个月。即使赤壁地处如今湖北省,相对靠南,可是四季的变化依旧比较明显。前赤壁赋被创作时正值七月,虽是盛夏,可是正值夜晚。炎热中的清凉最使人幸福,晚上有夏风习习,吹走白天的燥热。诗人在舒适而使人感到快乐的环境中,更容易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环境对心境的影响,体现在前赤壁赋的字句与中心思想之中。科学研究表明,人在温度舒适,大约在18~22度之间时,心情舒畅,工作效率最高。这与书写前赤壁赋时的温度约莫相同。而当书写后赤壁赋时,却是在十月份,已然到了秋天。自古诗人伤秋,温度骤降正是主要因素之一。

二. 经历不同

前赤壁赋中,苏轼只是与客泛舟于江上,饮酒作乐,身体处于休息状态。肉体的静止使心境也颇为宁静,淡泊。这种状态肉体也在舒缓疲劳,使人的精神也放松而乐观。而后赤壁赋中,苏轼却在没有客陪伴的情况下独自攀登赤壁,身体处于运动状态,同时给他的心境带来了波动。他感到疲累,可是胸中激荡万分。周围苍凉壮丽的美景打动着他,他忍不住地嘶吼,他感受到了年轻时的雄心壮志。这时他的感悟是惊人的,却不符合他被贬以来所依靠的道家思想。可这种思想,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说出,不能写在文章之中。而他下山之后,人回到了尘世,也只能重拾尘世的最佳信仰——道家思想,其梦境就是最好的体现。他累了,不再相信山上所体会到的入世的雄心壮志是否有实际意义,于是只是轻描淡写地借仙人之口问:“赤壁之游乐乎?”自己却从来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体会。前赤壁赋是抒发其思想,后赤壁赋却是重拾思想,就一波三折的角度说,后赤壁赋还要更深一筹。

前后赤壁赋,人们常常各有所爱。可尽管这两篇文章有着如此多的共同与不同,二者的文学价值,却值得我们一直铭记。而通过这次研究,我体会到研究一篇文学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文本,还要联合作者背景,所用典故与想象力重构当时场景对于作者心境的影响,才能分析出作品的真正文学价值。

肖临骏:揶揄是一种怎样的说笑

对号入座者可能把揶揄看成是抹黑和污蔑,而不能以轻松、容忍的心情来对待 揶揄是一种常见的说笑方式,也是一种对公共事务看法的表达形式。在英语里,最接近中文揶揄的说法大概是teasing了。中文里的揶揄是耍笑、嘲弄、戏弄、侮辱的意思。英文中的teasing意思也差不多,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更多关注的是揶揄的社会交往作用和价值。 揶揄可以分为嬉戏、伤害、教育三种。心理学教授法瑟德维·莱迪(Vasudevi Reddy)在《与他人的期待玩游戏》(Playing with Others' Expectations: Teasing and Mucking about in the First Year)一文中指出,揶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效果,取决于任何运用揶揄和揶揄的目的。 揶揄用作友好的嬉戏时,经常可能是有来有往、相互回应的,如恋人之间的打情骂俏和好友间的相互调侃或逗乐。有的揶揄是有伤害性的,如起绰号、叫诨名、说不三不四的话,这时候揶揄就会被当作是骚扰(性骚扰也叫eve teasing)、欺凌、精神虐待,可能发生在家庭里、学校里或工作场所。揶揄还可以用作非正式的教育和批评方式,例如,美国有的印第安人部落里,孩子做了错事时,父母会以玩笑的形式告诉他们这样的行为不符合部落的规矩,告诉他们要与他人合作和尊重他人,不然会引人耻笑。 人们表达对公共事务的看法,有时也会运用揶揄。这主要是用来表达批评意见的,看上去是嬉戏和玩笑,但却不乏严肃的内容,当然并不总是如此。例如,有一篇《来看看美国“大老虎”》的报道,提到美国一些高官的贪腐和法律惩罚。其中包括,弗吉尼亚州前州长麦克唐纳和妻子受贿2部iPhone手机、高尔夫T恤衫等物品,共约17.7万美元,两人最高可被判20年刑期。前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市长派崔克·卡农受贿4.8万美元,同时还承认收受另一位商人2000美元现金,将于9月25日被量刑,或许被判监禁78个月。前美众议院议员杰斯·杰克逊受贿75万美元。购买毛绒玩具、麋鹿头、裘皮披肩等个人物品,2013年被判入狱30个月。前美众议院多数党领袖迪莱犯有洗钱罪,涉案金额19万美元,2011年被判入狱3年。前美联邦总务管理局负责人玛莎·约翰逊滥用纳税人的钱,涉案金额:82.2万美元,案件还在调查中,尚未宣判。 对此,网友的回应基本上都是揶揄:“咱们的小苍蝇一脚就把它们踢飞了”、“万恶的资本主义,水深火热啊,连我们村长都不如”、“现在终于明白了那句话: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美国的大老虎好丢人啊,好意思出来吗”、“到底是我们苍蝇个太大,还是他们老虎个太小?” 批评性的揶揄往往包含一种藏而不露的玩笑化了的不满和愤怒,它的目的意图也是暧昧不明的。社会学家克里斯蒂·戴维斯(Christie Davis)在《玩笑与靶子》(Jokes and Targets)一书中指出,揶揄是嬉戏还是严肃批评,是出于“善良动机”还是“用心不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揶揄者的主观解释和看法。如何解释经常也与谁在对号入座大有关系。对号入座者权力越大,就越有可能把揶揄看成是抹黑和污蔑,而不能以轻松、容忍的心情来对待这样的玩笑。 戴维斯还指出,大多数的笑话,包括揶揄,“都是以不好的事情为靶子的,因为人们并不会开好事情或有德性的人的玩笑,而总是开失德和邪恶的玩笑。……很难想象玩笑会把某个靶子人群描绘成理性、干净、慷慨、清醒、道德、和平、务实、诚实、可靠、公正、有效、谦虚的。”因此,对待玩笑和揶揄的最好办法是不要对号入座,更不要为自己被当成了靶子而恼羞成怒,并采取过激的压制手段。

对赤壁赋的赏析

《前赤壁赋》——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宋诗富有理趣,以苏诗为杰出的代表。其实苏轼的创作不只是诗歌富于理趣,他的散文也同样是富于理趣的,著名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诗情与哲理融合的优秀散文。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元丰二年(1079)时,谏官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写诗文反对新法,苏轼因而被捕人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就是御史台,封建时代的监察机关)。被赦出狱以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受到监管而不得签书公事。政治上遭受这种严重打击,苏试的内心自然是十分苦闷的;但他并不消极,而是放情山水,随缘自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虽然不无牢骚与自嘲之意,却也表现了他别求寄托,旷达超脱的一面。正是在这种十分苦闷而又努力寻求排解的思想情绪的支配下,苏轼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o赤壁怀古》。这篇《前赤壁赋》,生动地描写了他夜游赤壁所见的优美景色,真实而又艺术地反映了他贬官黄州时期的心境和对人生的独特思索。 这是宋代散文赋的代表作。赋是中国古代产生很早的一种文体,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在汉代是讲究辞采和铺陈的大赋,魏晋时期发展为讲究骈丽对偶、篇幅短小的徘赋,再经过唐代有严格音律限制的律赋,到了宋代,经过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创造,便产生了更便于抒写情怀、描写物象的散文赋,就是既保留了传统赋体诗的特质与情韵,在形式上也保留了用韵、句式整齐或主客问答等特点,同时又打破赋在句式、声律、对偶等方面的严格限制,更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克服了板滞僵化的弊病,显得自由灵活,生动清新。 《前赤壁赋》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全文共分为五段。第一段,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夜游赤壁,泛舟江上,江水和月色十分优美,令他们陶醉,竟产生了一种飘飘然变成神仙的感觉。先点出时间:"七月既望(旧历十六日)",地点:"游于赤壁之下"。然后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简淡清疏,写出一种静谧舒畅的艺术意境。下面写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传达出缓缓升起的月亮的动的形态。写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又是八个字,不见着力,就轻

肖临骏:中国式让与担保的清算义务

试图穷尽可能使担保型买卖合同无效的理由后,再回到问题的起点:《民间借贷规定》第二十四条应如何解释。我们不难发现:既然将“申请拍卖标的物”解释为不能请求借款人移转标的物所有权会事实上宣布买卖合同无效,既然买卖合同无效的任何理由都十分牵强,这种解释,就难谓合理的解释。 笔者认为,对《民间借贷规定》合理的功能定位,应为规制中国语境下的让与 担保。 (一)让与担保不违反物权法定 让与担保在最初是为了规避动产质押,在交易中由当事人创设的一种非典型担保。动产质押最大的弊病在于质权人必须占有质物却不能使用质物(区别于典权), 这大大浪费了质物的经济价值。而在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普遍禁止动产抵押。当事 人为了实现类似于动产抵押的效果,订立买卖合同同时约定债务履行后的回赎条件,并通过占有改定的方式移转动产的所有权。如果债务到期后履行,则债权人将所有 权重新移转给债务人;若到期债务不履行,则债权人以所有权人的身份要求交付标的物。我国《物权法》亦明确承认了占有改定,即使不通过占有改定,在大宗商品场合,亦可通过仓储合同的形式实现没有物理位移的现实交付。这种担保方式,在大陆法 系国家一开始往往被认为是无效的脱法行为,但后来却被判例甚至成文法明文承认,实现了非典型担保的典型化。 有学者认为,让与担保是一种“秘密抵押”,意在以迂回手段创设法无明文的 动产抵押权,那么在我国已经明文承认动产抵押的前提下,让与担保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有一定片面性。我国确实允许动产抵押,甚至没有明文限制能抵押的动产种类,但绝不意味着所有的动产都能实现物权法意义上的抵押。例如,如希望以大型机器 设备设定抵押又不愿设定为浮动抵押时,即使取得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抵押登记,《物权法》上就一般动产所有权转移的规定为交付,机器设备属于普通动产,相对人

前后赤壁赋鉴赏浅议

前后赤壁赋鉴赏浅议 [摘要]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先后于七月十七日和十月十六日与朋友在游黄州赤壁时分别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成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写的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主要从情境创设方面反映了作者意在借助孟秋和初冬之景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豁达乐观的态度以及悲观失望政治不得志的感伤色彩。 [关键词] 苏轼《赤壁赋》情景 苏轼被贬官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孟秋七月草木丰实之际和初冬十月景瘦神凄之时夤夜泛舟游于赤壁后分别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虽然游玩是古代士大夫的闲情逸趣,但也反映了作者在被贬官期间为暂时逃避政治上的巨大压力,想在山水间寻找慰藉以缓解压抑的心情。这两篇赋的主旨表现了作者对宇宙人生能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而能从悲观失望中摆脱出来,但由于作者政治上的屡遭挫折使豁达乐观染上了浓郁的感伤色彩。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在情景的清晰与模糊方面也表现得有所差异。前者的情景描写相对淡化属于较为模糊的情景而后者在情景的处理方面则便显得历历在目属于较为清晰的,二者无形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在动静态的描写方面也有所体现。前者静态的自然情景反映衬了人物彼此不断地交谈所呈现的动态情景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氛围。而后者人物描写几乎没有,相反环境描写则有动有静。从“江流”到“断岸”,从“山高”到“月小”以及从“草木”到“孤鹤”都给人一种十分跳跃的自然情景。所以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仍对现代写作有深远的影响。前赋的情景描写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平淡心态,之后以环境为切入点开启了主客之间的对话,以对话掀起了整个故事的高潮并使作者的情感随之达到顶峰。后赋则主要写的是环境的变化多端拉动着清节的转变。前后《赤壁赋》的着眼点在很多方面也是不同的,就写作方面的不同来分析,前赋注重对话是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行文,而后赋则更多的写作用在了写景方面。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复杂的心情。另外在对于主旨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前赋利用对话直接写情而后赋则借景抒情。作者采取了“全知全能”视角将情景完整的一一展现出来使我们感觉对故事的嫩荣了然于心。总而言之,苏轼所“赋”之赤壁从异景、异情、异样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呈现出这两篇赋给人的美妙之感。

肖临骏:我进入古希腊学术之路

如今回想起来,令我倍感庆幸的是,我的读书生涯始于1980年代后期。那时,我正在沪上一所寄宿中学就读高中,经历着人生至为关键的“自我发现”期。且不说当年的“文化热”、“美学热”,如何像无形的兴奋剂弥漫在空气当中,波及那座僻处一隅的校园,激荡着那群“有志于学”的青年人,使他们为之心醉神迷、乐而忘返。仅就个人而言,那个年代对我最大的馈赠之一,是与“书”结下了非同一般的缘分。当时的我怀着虔诚的心,像访求圣物那样,在平凡俗常的世界里寻找赖以超凡脱俗的书籍。 这主要有两个途径。首先,是形形色色的新旧书店。记得那几乎每周一次的书店“巡礼”,往往演变成“如获至宝”的惊喜。在1980年代的沪上,我最偏爱的一条路线,是从南京东路新华书店走到河南路福州路口的“科技书店”,再到福州路上的旧书店、外文书店和古籍书店。这样一路下来,每次总能找到几本让自己兴奋莫名的新书或旧书。当时关注最多的是几套学术与文艺丛书,其中许多新书的首印和旧书的再版,都成为我青春岁月里的一个个“事件”。 访书的另一个途径为“阅览”,尤其是西文书籍,这在当时还算稀有之物,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获取。除了在学校图书馆偶尔觅得一两本心仪的英文旧书,印象最深刻的是,办理各种繁复的手续终于登临上海图书馆(南京西路旧址)四楼看外文书。正是在那间轩敞明亮的阅览室里,我神游在西方思想家、文学家的精神世界里,看着窗外的日光由明转暗,暮色降临华灯初上的夜色,心中洋溢起一股无法言说的陶醉感。若是读书读倦了,就到毗邻的人民公园漫步,仍旧徜徉在书中的境界里。 这两种途径而获致的刻骨铭心的读书体验,成为我对1980年代青春回忆的一条主线。尤其是因为,在这种读书体验里扎下了我最幽深的精神之根,引领我一步步进入古希腊。 最初,我迷恋上了“心理学”,浏览了不少打着“某某心理学”旗号的读物。我的想法是,如若掌握世上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的心理,岂不是获得了进入他人内心的万能钥匙,而我自己不就像披上了隐身衣那样,能够随意启开他人的“心扉”而一览无余了么?不久,我便发现,所谓的“心理学”止步于人的心理状态,并不关心个体的内心生活领域。要从个体的内心生活臻至人类精神最高迈的境界,那其实是文学以及部分哲学作品的领地。 于是,我开始悠游文学与哲学的浩瀚天地。中外古今的名著一概不拒,尽情翻阅。不过,使我免于沉溺在泛滥无归的境地的,是我循着刘小枫的《诗化哲学》、周国平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及其主编的《诗人哲学家》等几部“启蒙书”的线索,发现了德国的“诗化哲学”与“诗人哲学家”。“诗化”的哲学,按我当时的理解,是一种诗与哲学的亲密结合,两者达到高度地相互补充与制约;于是诗欲求成为思,思也欲求成为诗。在“诗化哲学”那里,诗在最高的意义上成为哲学活动的方式,成为赋予个体生命其本真状态的哲学生活方式。基于这样一种诗与思的关系,“诗人哲学家”既阐发了一种精微的哲学义理,又描摹了处于该精神世界里的人的生存境况,甚至于用戏剧手法来展现各种精神和生存境况里的人的冲突,令观者从冲突当中寻得更高境界的超越。在“诗人哲学家”当中,最令我神往不已的是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德国文化圈内产生的璀璨群星:高古的如歌德与荷尔德林,浪漫的如弗·施莱格尔与诺瓦利斯,桀骜的如叔本华与尼采,玄远的里尔克,沉郁的特拉克尔,深思的海德格尔,丰赡的伽达默尔,等等。这些诗人流露出哲学的眼光与深邃,哲学家则洋溢着诗人的灵性与激情。

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比较阅读(公开课)

《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比较阅读 一、检测复习情况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赤壁赋》,下面我们一起背诵一下! 2、导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二、《后赤壁赋》翻译 1、揣测作者感情,自由诵读课文 2、学生范读三节 3、学生指正、学生齐读 4、分小组讨论、翻译各段句子 第一段 1、主动翻译,教师指导 壬戌年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喜欢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吟诗,互相酬答。过了一会儿,我不禁叹了一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酒呢?”我回家去找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随时的需要。” 2、教师分析: 1、扣住题目来看,主要写重游赤壁前的情况,是谁先主动提出 ——苏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2、有人同意吗? 友人附兴(举网得鱼),更有妇助雅兴(以待不时之需)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于是苏子和友人携酒与鱼欣然成行。 板书: 起雅兴而游乐 后赤壁赋历幽景而恐悲 逢孤鹤而梦悟

前后赤壁赋对比赏析

一洗万古”二《赤壁》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真福 前后《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所写。两文意境高远,文采斐然,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堪称千古绝唱。《前赤壁赋》描绘了赤壁秋夜清幽旷渺的优美景色及夜月泛舟的飘逸兴致,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发表对宇宙人生的见解,特别是通过对明月与江水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后赤壁赋》描绘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夜江岸及其寥落幽峭的气氛,写出了独自登高引起的悲戚心情,最后以白鹤道士的虚幻梦境作结,于空灵奇幻中寄托超尘绝俗之想,笔调迷离惝恍,逗人遐思。古人曾称赞说:“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下面就两文的一些特点作比较分析: 一、两文的相似点 1、文章体制上相同:

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节。到宋代赋已趋于散文化。前后《赤壁赋》都属于赋体,而且都采用了“以文为赋”的形式,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趣。它们都有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语句上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在整齐的对偶句中显示了多姿的美感,加上音节自然流畅,文势充沛,给人强烈的美感。不仅如此,苏轼用散文笔法纵横自如地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他那汪洋恣肆、雄伟奇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其丰富的想象之下更显出特殊新奇的意味。 2、蕴含的情感一致: 两篇赋都以游乐为主题,一游后再游,都能归结到享受江山美景的乐趣,表现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虽然不能排除作者的这种超脱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慰藉和排遣,在超逸的背后和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两文写游玩之乐,际遇之悲,解脱之情,字里行间都跳跃着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身影。这样看来,林语堂的话就值得人细细思考玩味:“这两篇赋之出名不无缘故,绝非别人的文章可比,因为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

肖临骏:共同利益与冲突利益的权衡

大约半个世纪前,哈佛大学教授托马斯?谢林出版了一本书,题目为《冲突的战略》,其核心观点之一是:博弈方参与博弈以及如何博弈起因于存在共同利益和冲突利益。 为了说明共同利益和冲突利益并存,谢林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两个人分享一百美元,条件是他们各自写下的期望数额之和必须小于等于一百美元,否则两人分文都得不到。只有合作方可得到一定数额的美元,表明两人有共同利益;在具体分配上你多得的便是我少得的,显示出两者间存在冲突利益。 “让简单易懂的个例蕴含普遍性”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或许正因为这一特点,此书成为把谢林送上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领奖台的著作。 全球问题与此例子有相通之处。世界和平、气候变化、开放的贸易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等全球问题,无一不事关全人类福祉,每个国家都是利益攸关方;与此同时,这些全球问题的解决又远远超出某个或某些国家的能力范围,从而使国际合作成为必须。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的是,和平的实现、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开放贸易体系的获得、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稳定的维持等等,既不是免费午餐,还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一旦涉及成本分摊,各利益攸关方承担多少的问题至少就短期而言意味着利益冲突,进而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所难免。 由于和平这类全球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享用,故各国无形中均受到了一种激励:让别国付费并让自己成为搭便车者。其结果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集体行动难题,或曰市场失灵,或曰公地悲剧,或曰合成谬误。 日益严峻且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是全人类的,而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通常办法——建立统一且具有权威的世界政府——在现实中又不可行。结果,为了解决高度复杂的全球问题,人们只好另辟蹊径。作为缺位的世界政府的替代品,全球治理开始登上世界舞台。 在此,全球治理指的是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为解决各种全球问题而确立的自我实施制度或规则之总和,这些制度来自于各利益攸关方之间协商与谈判后达成的共识,此共识就本质而言无非是各行为体权衡共同利益与冲突利益后的均衡解。 鉴于全球问题形形色色,亦鉴于特定全球问题对不同行为体的利益攸关程度相差甚远,也鉴于各行为体综合规模或谈判能力迥然不同,还鉴于各行为体内部权力结构及决策机制各有特点,故全球治理形式千姿百态,参与者复杂多样,功效参差不齐,空白或不足随处可见,达成普遍共识并形成集体行动困难重重。 说到集体行动,就不能不提及谢林的学生和后来的同事曼瑟?奥尔森。在《冲突的战略》面世后的第五年,奥尔森出版了经由谢林指导博士论文《集体行动的逻辑》,并在书中深化且发展了谢林的想法。其中颇具见地的命题可概述如下:共同利益只是形成集体行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而形成集体行动的充分条件则在于行为体数量较少且存在所谓“选择性激励”。这里,选择性激励包含相互关联的两层意思:一是行动体参与集体行动可获得比不参与更高的预期收益,二是行为体不参与集体行动将面临更高的机会成本。从相当意义上讲,人数少这一条件的实际功能主要体现在强化选择性激励上面。毕竟,人数少时每个人从集体行动的产出中得到的份额就大,人数少时每人对集体行动产品所做贡献更容易被识别从而减少搭便车行为,人数少时达成共识和最终形成集体行动的交易成本也更低。 事关人类福祉的全球问题之解决途径在于有成本的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而公共产品在享用上的非排他性又鼓励所有潜在行为体逃避责任或成为搭便车者。由此可见,全球问题、全球公共产品、全球集体行动构成全球治理的三大支柱。全球治理的逻辑脉络经过上面的梳理至此已清晰可见:全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源自全球集体行动形成后创造的全球公共产品。进而言之,在整个逻辑结构中,集体行动处于核心地位,这样讲不仅是因为集体行动具有承上启下功能,扮演着全球治理的创造者和维护者角色,还因为对全球问题的识别、评判和成本分摊也在集体行动形成过程中完成。考虑到形成全球集体行动极其困难,特别考虑

苏轼《前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苏轼《前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苏轼《前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咏之编辑2016-3-23《前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

肖临骏:所有权担保的法律构成

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物权法定主义之下的定限物权担保模式已无法满足实践的需求,在设立定限担保物权之外,以移转标的权利的担保模式渐受重视,于是出现权利移转型担保[title finance],形成了物的担保的两种形态:“为担保而转移作为标的权利自身”和“为担保而设立结构特殊的限制物权”,[56]由此而出现定限担保和所有权担保[57]两种不同的法律构成。 所有权担保形式包括了让与担保、所有权保留、融资租赁等,学说上又将之称为非典型担保。[58]以下首先分析这些已经“典型化”了的交易[59]的担保机理,然后就其法律构造展开分析。 [一]让与担保的作用机理 让与担保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将担保物的所有权移转予担保权人,而使担保权人在不超过担保目的的范围内,取得担保物的所有权,债务清偿后,担保物应返还予债务人或第三人;债务不获清偿时,担保权人得就该担保物受偿的非典型担保。[60]在比较法上,让与担保是实践、判例、学说共同作用的产物,[61]其法律构成充满争议,[62]鲜少有将其成文化者。在物权立法过程中,学术界就让与担保的成文化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虽然曾经有将让与担保为纳入担保物权法体系的动议,《民法草案》中甚至就让与担保专章作了规定[物权编第26章],但最终否定观点占据主流,物权法最终没有将让与担保法典化。此点与我国台湾的情形几近相同。在我国台湾物权修法过程中,已有不少学者主张将让与担保制度成文化,但终未成功。[63]在物权法通过后,仍有很多学者主张让与担保应当纳入我国担保物权体系之中。如有学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确有必要考虑在立法上将让与担保上升为一种法定的担保制度或工具,实现物的担保手段的扩充,满足现实经济生活的需要。”[64] [二]所有权保留的作用机理 所有权保留,也是伴随着信用经济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的一项非典型担保制度。在此制度之下,买受人依买卖合同先占有、使用标的物,但在双方当事人约定的特定条件[通常是价款的一部或全部清偿]成就之前,出卖人仍然保留标的物所有权,待条件成就后,再将所有权转移给买受人。[65]在这里,出卖人以其保留的所有权而获得充分的保护,买受人在价金没有[足额]支付的情况下获得对物的用益权利,其实质是出卖人以其保留的所有权为其价金债权或其他权利的实现提供担保,从而以制度设计的内在合理性为契机,一经运用即发挥了巨大的信用供给功能,[66]为现代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所明文规定,我国法上也将之定为明文。与典型担保相比,所有权保留不是在他人之物上为债权人的权利实现所提供的担保,而是在自己之物上为自己权利的实现所提供的担保。因此,与典型担保的定限物权之构成不同的是,所有权保留是权利本身移转之构成。[67] [三]融资租赁的作用机理 融资租赁是另一种保留所有权交易的形式,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交易。在融资租赁交易中,出租人为承租人购置租赁物提供融资,同时保留租赁物的所有权,但出租人所保有的所有权仅仅只是名义上的,[68]主要是用于担保租金债权的清偿,[69]而这里的“租金”主要

前后赤壁赋及译文

前赤壁赋 【原文】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 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sù)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zūn)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酌(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 3、山川相缪(“缪”通“缭”盘绕,环绕) 【古今异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事物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越过。今义:欺辱,欺侮。 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辽阔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5、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体育竞技活动。 6、知不可乎骤得古义:屡次,数次今义:急速,突然。 【词类活用】 1、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咏) , 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3、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4、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5、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6、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 7、南、西: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前后赤壁赋及译文

前赤壁赋 【原文】 壬(r?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 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sù)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a)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ha)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zūn)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酌(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jí)。相与枕藉(jia)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盘绕,环绕) 【古今异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事物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越过。今义:欺辱,欺侮。 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辽阔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5、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体育竞技活动。 6、知不可乎骤得古义:屡次,数次今义:急速,突然。 【词类活用】 1、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咏) 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3、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4、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5、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6、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 7、南、西: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8、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 9、东:顺流而东也(名作动,往东)

肖临骏:游雨母山散记

十月十八日这天,天气晴好,秋光宜人,我们学校几个领导和语文组的老师带领文学社的十几个学生代表到衡阳雨母山去进行社会采风活动。 雨母山这个名字我早就听说过,但由于各种原因,我以前没有去过。那些到过雨母山的人谈起雨母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时,都赞声一片,这越发激起了我对雨母山的向往之情。 去雨母山前,我没有去“百度”一下关于雨母山的概况资料,也没有向曾经到过那里的人们去了解它的方方面面。我有个习惯,到一个地方去旅行前,我绝对不会到网络上去查看资料,这样做,可以让我对某地的神秘感不致过早消减,可以让我亲临旅游目的地时,感受到它最纯正的原始风味。 行车近一个小时,我们一行人到达雨母山脚下。在山脚的大门处,我们没有停留多久,就开始登山。到达半山腰时,一座大殿出现在我们面前。大殿里面的佛像与其他地方的佛像并没有多大区别,而大殿外面的墙壁和廊柱上的油漆已有剥落痕迹,从外面看,整个大殿的墙体及其构件都比较陈旧。我想,这些庙宇从开始建造到现在肯定有一段久远的历史了。 大殿左侧旁的诵经房里传来绵绵不断的诵经声。凡是到过寺院禅房的人都知道,诵经的声音不像其他内涵丰富的乐声,但这种诵经的声音却给人带来静穆的感觉,它让那些浮躁的心灵一下子变得清凉起来,也让人感觉到此处的天地与山外那个喧嚣的物欲世界确实不一样。 通往山顶的道路不是很宽,路两旁的野草在秋阳下略显枯黄。时间还是上午九点左右,来山里观景览胜的游客还不多,但我觉得在这专为人们静修而设的佛寺世界,来往的人太多反而会冲淡这里的静穆气氛,因为来到这里的人当中肯定有许多人是为自我观照、自我省察而来,热闹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庙宇大门和廊柱上的不少对联在时时提醒从这里过往的人们,只有直抵人心的佛道禅理和发自内心的悲悯情怀才能使人分辨清楚尘俗世界的大假大丑大恶和至真至善至美,也能使那些不敢欺骗神佛的人们在面对那些本非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时能保持内心世界那种难得的淡定和从容。 在大殿的一侧,我看到一个蓄着长须身穿道服的中年和尚,他的身前摆着一些字画,字画边有个提示牌,上面写着“字画出售”四个字。我不知道这些艺术质量不是很高的字画到底出自何人之手,这些字画放在这里出售,到底是为了修缮庙宇之用,还是为了个别艺人的稻粱之谋?以前我在其他的旅游景点也看到过出卖字画的类似场面,但那些地方还不是纯粹的宗教场所。我认为出卖字画的活儿应该在书画院之类的地方进行,因为在不恰当的地方做某些事就会给人大煞风景之嫌,因为人在赏风景悟佛道和品字画时的心境还是不一样的。 我看到寺庙和诵经房这些建筑透出明显的陈旧之感,大殿走廊一端出口的墙垛有些破损。我想到这些庙宇寺院的维修需要虔诚信徒们或大或小的解囊相助,我就从口袋里拿出一张面值10元的纸币投进了大殿佛像前的功德箱内。我不认为神灵一定会记下你的点滴善举,但我认为积小可以成大,点滴善举汇聚起来可以变成浩浩荡荡的力量洪流,可以给那些深陷困境的苦难者带来一点温暖和光明。神佛是教人向善的,神灵往往会记住一个人的大恶大坏,所以昧良心的大恶大坏之人是不敢走到神佛面前来的。 豋上雨母山顶,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山脚风景绝不一样的奇妙世界。 在帝喾祠前的广场上,我静下心来,放眼远望,雨母山方圆几十里的风光尽收眼底。雨母山

浅谈情景创设下对前后赤壁赋的鉴赏

浅谈情景创设下对前后赤壁赋的鉴赏 [摘要] 前后《赤壁赋》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写的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这两篇赋是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于七月十七日和十月十六日先后夜游赤壁所著。笔者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反映了作者意在借助孟秋和初冬之景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豁达乐观的态度以及悲观失望政治不得志的感伤色彩。 [关键词] 情景创设苏轼《赤壁赋》艺术感染力 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对于语文教学要采用情景创设来导入,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并对文中作者的所有心态有充分的感受。对于前后《赤壁赋》的赏析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来学习: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具体可以创设成如下情景:首先利用音乐声效《渔歌唱晚》带学生回到古文意境中,齐声诵读前《赤壁赋》想象诗词的意境及体验作者的情怀,还可以借助多媒体适时播放图景如“明月图”使学生更能感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后《赤壁赋》的朗诵可以播放《洞箫曲》和“赤壁图”来呈现情景,使学生对文章的意境有更深层次的解读,从而培养学生对前后《赤壁赋》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背景资料:苏轼被贬官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孟秋七月草木丰实之际和初冬十月景瘦神凄之时夤夜泛舟游于赤壁后分别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虽然游玩是古代士大夫的闲情逸趣,但也反映了作者在被贬官期间为暂时逃避政治上的巨大压力,想在山水间寻找慰藉以缓解压抑的心情。这两篇赋的主旨表现了作者对宇宙人生能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而能从悲观失望中摆脱出来,但由于作者政治上的屡遭挫折使豁达乐观染上了浓郁的感伤色彩。此时适出针对两篇幅所创设出的问题,如“前赋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怎样的心理感受?”“后赋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从开篇到第二段末,赋的情感发展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为接下来理解的内容在讨论方面做铺垫。 针对课堂创设的问题从个人理解方面小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例如可以出现这样的讨论情景“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在情景的清晰与模糊方面也表现得有所差异。前者的情景描写相对淡化属于较为模糊的情景而后者在情景的处理方面则便显得历历在目属于较为清晰的,二者无形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在动静态的描写方面也有所体现。前者静态的自然情景反映衬了人物彼此不断地交谈所呈现的动态情景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氛

肖临骏:《当代》背后的当代

《当代》有微信公众号,但推送的文章阅读量经常只有寥寥几十。在生存空间上,现实主义已远远不能与1980年代相提并论。“这些年,(作品)质量应该是平稳的,但是它的影响在走下坡路。 在强调“贴近现实”的几十年间,《当代》其实一直与外面的现实有一层隔膜。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羽翼下,所有编辑的工资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统一拨发,不需要跟刊物的销量和编发作品的数量挂钩。编辑部不知道《当代》的办公成本是多少,办公室资源属于出版社,不需要掏一分钱房租。在大锅饭制度下,它从来没有过危机感。 包括主编、社长,现在的《当代》编辑部一共只有五个在编的编辑,相当于1980年代中期时的一半。现在的社长助理石一枫是最近一次从社会上招聘来的——时间是10年前。 35年来,《当代》用稿的标准基本没有变化。另外几大文学刊物也同样接受体制的笼荫:《收获》由上海市委宣传部赞助,《十月》由北京市委宣传部赞助。 身为双月刊,《当代》的出版周期太长;它也不发诗歌,这把一心想要附庸风雅的官员们拒之门外。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揣着钱来求发表,也还是有不少有偿报告文学找上门来,被《当代》拒绝。《当代》也不登广告,原因是:文学期刊不是好的广告载体。 《当代》也不太维护跟各地作协的关系、跟作家尤其是成名作家的关系。一些作品就这样流失了。 2014年底,阎真的新作《活着之上》发在《收获》上。他很不好意思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发《当代》,意味着要同时把稿子授权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发《收获》,则可以自由确定出版社。湖南一家出版社追了他十年要稿子,他“实在过意不去了”。 35周岁这一年,《当代》的官方网站终于登场。 它的文章,在龙源期刊网的付费阅读排行榜上,排名一般在十名左右。但来自海外的阅读量,经常能排进前三名。这也是此前它唯一与网络发生的关系。 “所有纯文学期刊的网站都是很荒芜的地方。”洪清波说,《当代》给来实习的大学生看纸质杂志,他们也觉得不错;但这影响不了他们的阅读方式,只要一离开《当代》编辑部,他们就又上网去了。《当代》有微信公众号,但推送的文章阅读量经常只有寥寥几十。这还算不错的。同在北京的《十月》至今没有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也挂在一家企业网站上。这本比《当代》还大一岁的老牌杂志,2014年才申请了一个收来稿用的电子邮箱,目前还是以纸质来稿为主。 对《十月》副主编宁肯来说,这很分裂。作为作家,他1996年就上过“瀛海威”网站,他的代表作《蒙面之城》就是2001年在新浪网上连载的。“一个传统杂志怎么和网络对接,现在没有找到特别好的对接点……网络文学跟传统文学的读者,其实是不重合的。”他发现,《十月》的读者,以中老年人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