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中庸试题答案

大学 中庸试题答案
大学 中庸试题答案

汾阳中学2016年高一年级入学考试国学试题(本试题共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规律

B.见君子而后厌然厌然:讨厌的样子

C.其机如此机:机遇

D.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处事精详

2.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

A.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B.弟者,所以事长也

C.其所薄者厚,其所厚者薄,未之有也

D.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3.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尧舜率天下以仁

B.未之有也毋自欺也

C.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孝者,所以事君也。

D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4.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顾諟天之明命克明峻德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C.如恶恶臭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

D.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如好好色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著:彰显出来

B.此之谓自谦谦:谦虚

C.此谓成于中,形于外形:比较

D.听讼,吾犹人也听讼:听到诉讼案件

6.下列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B.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C.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D.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7.下列有相关文化常识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B.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C.古人二十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D.儒家经典“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8.下面句子出于《大甲》的一句是()

A、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B、顾諟天之明命

C、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D、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9. 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汤之《盘铭》曰

B.未之有也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C.之子于归小人之使为国家

D.生之者众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10.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

B.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斐:文雅C.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忿懥:愤怒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矜:夸耀

1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邦畿: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

B.瑟兮僴兮,赫兮喧兮。瑟:庄严

C.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喻:比喻

D.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偾:败坏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如恶恶

..臭

B.如好好

..色

C.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D.上老老

..而民兴孝

1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所藏乎身不恕恕:恕道,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品德

B.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絜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

C.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瞻:瞻仰,仰望

D.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克:攻克

14.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B.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D.辟,则为天下僇矣。

15.下列句子不存在宾语前置现象的一项是()

A.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B.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C.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D.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16.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仪监于殷,峻命不易监,鉴戒

B.断断兮无他技断断:心地诚实

C.尧、舜率天下以仁率:坦率

D.其心休休焉休休:宽宏大量,胸怀宽广

17.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之彦圣,其心好之彦圣:指德才兼备。彦,美。圣,明。B.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不啻:不只、不但

C.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媢疾:妒嫉

D.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俾:门侍人

18.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迸诸四夷迸:即“屏”,驱逐。

B.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命:天命

C.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拂:逆,违背

D.骄泰以失之骄泰:骄横放纵、放肆骄奢

19.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舒:舒服

B.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乘:指用四匹马拉的车。

C.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务:致力于

D.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无如之何:没有办法。

20.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B.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C.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才能被称为“六艺”,其中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D.六艺中的“射”指的是射箭技术;“御”指的是抵御敌人的技术;“书”指的是书法。

2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22.下面句子中存在定语后置现象的一项是()

A.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B.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C.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

D.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4.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5.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6.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7.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8.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9.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D.人道敏政,地道敏树敏:敏感

30.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D.言前定则不跲跲:绊倒,引申为不顺畅

二.默写题(每空1分,共20分)

6.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三、翻译题。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20分)

1.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2.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3.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4.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四、断句题。请用“/”为下列句子断句。(每题5分,共20分)

1.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2.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3.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4.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五、作文(30分)

《中庸》中有这样一段话:“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请你结合事例,谈谈你对“过犹不及”的理解。

要求:(1)拟一个标题;(2)写成议论文,论述过程中要有事实论据。(3)不少于600字。

汾阳中学2016年高一年级入学考试国学答案

(本试题共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答案:DA、宗旨B、遮遮掩掩C、关键

2.答案:CA、节通截B、弟通悌D、可通何

3.答案:D A、状语后置;B、宾语前置;C判断句;D、无特殊句式\判断句

4.答案:C A、坦荡正义的\ 彰显、弘扬 B、宗旨/说的是 C、讨厌、厌恶 D、喜欢/美的、容貌出众的

5. 答案:A B、心满意足的样子 C、表现 D审理诉讼案件

6.答案:B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7.答案:C: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8.答案:B A、D出自《诗经》 C出自汤之《盘铭》

9.答案:A的 B代词,这样的事/对于 C这个/宾语前置的标志 D代词,代指财物/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答案:D、矜:同情,怜悯

11. 答案:C。喻:知晓、明白

12.答案:D

13.答案:D 克,能够

14.答案:A B通俱;C通新; D通戮

15.答案:D 无特殊句式

16.答案:C 带领、领导

17.答案:D 俾:使

18.答案:B命:“慢”字之误。慢即轻慢。

19.答案:A 舒:舒缓、缓慢

20.答案:D. 御:驾驶马车战车的技术。

21.答案:C A:见通现;B:知通智;D:辟通譬

22.答案:C A状语后置;B.被动句;C定语后置;D判断句

23.答案:D.通“避”,躲避

24.答案:B均:治理、平定

25.答案:A 费:广大

26.答案:D 尤:指责、责怪

27.答案:B自卑:从低处

28.答案:D 赞:帮助、促进

29.答案:D.敏:快捷

30.答案:B:勉励

二.默写(共20分,每空1分)

答案: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2.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心广体胖

3.止于仁;止于敬;止于慈;止于信。

4.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

5. 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

6.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三.翻译(共20分,每题5分)

1.答案: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采分点:无情者、尽其辞、畏(使动用法)各1分,句意2分】

2.答案:因此,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了!

【采分点:第一个恶、美、鲜各1分,句意2分】

3.答案:自己藏有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道的行为,却能使他人明白恕道,这是不可能的。

【采分点:恕、喻、诸、未之有(宾语前置)各1分,句意1分】

4.答案: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

【采分点:举、先、命、退各1分,句意1分】

四.断句(每题5分,共20分)

1.答案: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2.答案: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3.答案:虽有其位,茍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茍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4.答案: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国学经典《中庸》默写题

《中庸》《大学》必背名句(中华书局,王国轩译注) 1、天命之谓性,,。——《中庸》第一章 【解析】: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第一章 3、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 【解析】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第一章 【解析】: 5、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第二章 6、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第四章 【解析】: 7、,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中庸》第十一章

8、,;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第十二章 9、子曰:道不远人。,。——《中庸》第十三章 10、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中庸》第十三章 【解析】 11、忠恕违道不远,,。——《中庸》第十三章 12、在上位,不陵下;,。——《中庸》第十四章 13、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4、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5、,小人行险以侥幸。——《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6、君子之道,,。——《中庸》第十五章 17、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寿。

——《中庸》第十七章 【解析】 19、夫孝者:,。——《中庸》第十九章 【解析】 20、,,孝之至也。——《中庸第十九章》 【解析】 21、,。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中庸第十九章》 22、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中庸第二十章》 23、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第二十章 2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第二十章 【解析】 25、诚者,天之道也;,。——《中庸》第二十章 【解析】 27、,,知耻近乎勇乎。——《中庸》第二十章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读《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后世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人们所普遍理解的保守,平庸,庸俗,无能,不求上进,浑浑噩噩。 中庸之道其实是中道或中和之道。中庸基本包含以下几种意思: 1,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2,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3,“中”指的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节度),谓之和。”中和”就是做事不偏不倚,保持一颗平常心。《尔雅》记载:“庸,劳也。”古人又说:“民功曰庸”。即日常生活中的默默工作。程颐认为:“不易谓之庸”。庸就是做事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将中和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就是中庸。 孔子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涉及天人,人际,人性,人生等诸多方面,它倡导一种中正刚健的天然美德,天人合一,刚柔相济,无过无不及,统筹兼顾,情理兼综,隐恶扬善,物出有两,事不强成,都是中庸之旨。良知,诚信,睿智,礼节,孝道和做人处事中的执道,循礼,审时,守度等,都是中庸德行。中庸对问题有一种有始有终,慎终追远的总体把握。它注重后果,讲究底气,讲究内力,讲究后劲,有始无终,大起大落,色厉内荏,孤注一掷,急功近利是

大学中庸读后感

《大学中庸》读后感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阅读了《大学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探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大学”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组概念——“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即是人的原始性、动物性,这是与生俱来的,自然不用后天学习。“小学”中该学到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生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基本行为,并且受限于时代和社会,更像“自我”的要求。而“大学”阶段的要求“穷理、正心、修己、治人”是在精神上更道德化的“自我”。 读《大学》的过程中让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来只是听说过而已,不知道其中的内在涵义,现在读完之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深刻的把握。“格物”即探究事物的道理,从而扩充知识,增长智慧。“格”是格除的意思,即格除自己的思想杂志,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诱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恶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行为高尚,使自己的心灵美好,而使自己的修养提高。所谓“致知”就是想获得知识就必须研究事物,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穷尽它的道理,两词合起来,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理。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研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在第二章《时中》的“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既不要超越所属的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故步自封。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行合一的。朱熹对中庸的理解,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简介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

《中庸》心得体会

读《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后世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人们所普遍理解的保守,平庸,庸俗,无能,不求上进,浑浑噩噩。 中庸之道其实是中道或中和之道。中庸基本包含以下几种意思:1,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2,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3,“中”指的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节度),谓之和。”中和”就是做事不偏不倚,保持一颗平常心。《尔雅》记载:“庸,劳也。”古人又说:“民功曰庸”。即日常生活中的默默工作。程颐认为:“不易谓之庸”。庸就是做事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将中和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就是中庸。 孔子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涉及天人,人际,人性,人生等诸多方面,它倡导一种中正刚健的天然美德,天人合一,刚柔相济,无过无不及,统筹兼顾,情理兼综,隐恶扬善,物出有两,事不强成,都是中庸之旨。良知,诚信,睿智,礼节,孝道和做人处事中的执道,循礼,审时,守度等,都是中庸德行。中庸对问题有一种有始有终,慎终追远的总体把握。它注重后果,讲究底气,讲究内力,讲究后劲,有始无终,大起大落,色厉内荏,孤注一掷,急功近利是中庸反对的。中庸文化最注重人在历史活动中的精神,真正意义上的中庸只有成熟的人格才能具备。 中庸全书可分为下列几个部分:

一至九章,说明中和即是中庸之道。 十、十一两章,说明“和而不流,至死不变”之谓强,将和阐明清楚。 十二至十五章,指示中庸之道,应从“忠恕”入手。 十六至十九章,说明“忠恕”之根本为“诚”字。 二十、二十一两章,引申“诚”字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二十二至二十六章,阐明“至诚”的功效。 二十七至三十二章,赞周公、孔子之成就,阐发“至诚”之能完成圣业。 三十三章,至诚由于“慎独”做起,而归结于“无声无臭”之上天,旨在养成至诚至圣之至德。 传统典籍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之中给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改变。阅读《中庸》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 《中庸》是一部具有多方面意义的儒学经典,在学习方面,中庸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学问思辨行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深化认识,加强理解,并坚定的实行。在这个过程中,学思结合,学以致用。我觉得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体系。我们中山大学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校训,就蕴含着对每一个中大人的殷殷期盼:掌握科学的方法,勤勉钻研,运用所学服务社会,坚定的为理想而奋斗。 在做人方面中庸提出“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于是提出“三达德”即智、仁、勇。并给出了培养这三种通行天下的品德的方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大学生活中,重要的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包括自己与远在家乡的父母,与老师,与社团同事,与同学等不同人的关系。在阅读《中庸》中,我仿佛听到了来自圣贤的谆谆教导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

中庸的读后感3篇

中庸的读后感 3 篇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下面收集了中庸的读后感3 篇,欢迎阅读! 翻开自己的随笔,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当时自己喜欢背《论语》,觉得那些简单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有着愈久弥新的魅力,用现在的话说,之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们学习和读书的教材,在于,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让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我们,都能从这些话语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接触《中庸》,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学去上书法研究班的学习,北大的教授王岳川老师的授课,使大哥受益匪浅。回来便要求我去背《大学·中庸》,说《论语》里很多思想此。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书中说“性” “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 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 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

入过。想想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如果考试不好,回家会说考试的时候,答案 写错了,或者紧张,或者什么理由。总而言之,不敢正面自己的失败,不从内心去找根本的原因,现在,凡事都会反求诸己,换了立场想一想,其实都会变得平和。 《中庸》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字,就是“诚”。有句话说,只要自己对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不会欺骗你。而之所以,诚很难做,多数在于,人的部分缺点。比如说,虚伪,爱面子,去追求一些原本对生命本身不太重要的名利等外在的东西。而使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的纯洁。一个“贪”字,就让“诚”字执行起来多曲折。佛法中讲,人有三毒:贪、嗔、痴。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但好像很多人又走不出这个怪圈,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那种谨慎的对待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对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心有恐惧,不敢怠慢,这一种凡事都谨小慎微的态度,让我明白,量化每个细节,认真做好每个细节。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而细节就表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这个世界不缺少梦想,但是缺少让梦想实现的人。中庸这种哲学,告诉我们不论在什么的情况下,都保持一颗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事情,以自然 心对待自然。 寒假里我看了大队部推荐选看的国学经典诵读——《中庸》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北宋时期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

大学中庸全文

书名:《大学》 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大学中庸心得体会

大学中庸心得体会 对《中庸、大学》心得体会《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看完这部分后,联系实际确实是有道理的,学习和做学问都需要一个安静和

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中庸感想学习中庸之前,我并不知道中庸是什么含义,以前甚至觉得这是一个贬义词,学习的过程中,我懂得了中庸的博大精深,它的正确性不容置疑,虽然玄乎,但是非常有味道,引人深思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儒家的思想一直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庸之道,是尺度,是分寸,是恰到好处,就是一种和谐之道,《中庸》从修身,齐家,治国,诚身,至圣五个方面向我们诠释了怎样做到中庸之道,虽然听了蒋老师的讲解有一点点感悟,但是真正做到中庸之道又特别的难,子曾经这样曰过:“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有时候道理虽然懂了,但要想做到知行合一,是非常难的我看了张居正讲评的中庸,张居正在古代能够当上帝王师,可见其学问之深,他对中庸的理解定是非常透彻,才有荣幸去给万历当老师,可是懂不一定能做到,他在对万历的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都过于严厉,过于束缚和限制,也部分导致了万历后来的心理变化,从这点上来说,其实张居正对万历的教育也并没有实行中庸之道,我不禁很感慨,一个教中庸的名师,但也无法事事做到中庸之道,所以知行合一是多么的难啊!所谓“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读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时,我非常有感触,的确,很多时候人的境遇不可选择,在一生中,你可能会有贫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1 《大学中庸》是一本适宜正在学习的学生读的。这本书给予我许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润着鲜花的心田。 《大学中庸》还教导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大学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就……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书是我们的朋友,有的人认为《大学中庸》是“宝”,但有人认为它是“草”。我去认为它是宝!你们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学中庸》哦!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2 看了这本经典书——《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几千年的人,对于以前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刻骨铭心。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它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数不胜数的道理。这些道理散发开来塞满天地四方,收拢回来又能隐藏内心深处。他所蕴涵的趣味

中庸全文及翻译22706

中庸全文及翻译 简介 《大学》与《中庸》虽只是《礼记》中的两篇,却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将它们与《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既是儒家诸经的普及读物,也是诸经的代表作。《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其实它们都是秦汉之际的作品,是儒家大量吸收易学思想的产物。 一、关于《大学》 《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大学》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纲领。《大学》是讲什么的呢?三项任务,或谓之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新)民,达到社会的至善。如何完成,要有先有后,而且举出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不能先后相混的几个层次。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全文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 二、关于《中庸》 《中庸》是儒家又一重要经典,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的价值远远超过《大学》。程颐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孔子之孙,他是战国初人,相传《中庸》为子思所作。但就其内容考察,此书不可能成于《易传》之前,至少是同时代的作品。而且“孔门心法”的说法也不确切,因为孔子当时还没有这样深刻系统的思想。为了弥缝其中的矛盾,朱熹作《中庸章句序》时将其加以虚化,不提孔子,并将这种“心法”的由来上推至尧舜。朱熹说:“《中庸》何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本学期开设了《人文名著导读》(哲学篇)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使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了很多有关中国哲学的著名作品。例如,《论语》、《尚书》、《大学》等等,但其中对我启发最大的还是《中庸》。 读完《中庸》之后,为了更好的理解其中深刻含义,我首先是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它的思想基础、地位、主要思想等相关信息。《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与天地参”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且使我受益匪浅,还是它那富有人生哲学的思想内涵。《中庸》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以一个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来启发人们中庸之德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能够朝中庸的

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全书自始至终渗透着一股厚重的儒家气息。《中庸》开篇即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核心,是自我管理。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即:智、仁、勇等。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孔子曾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之道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事实上,中庸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 看过《中庸》之后,无论是对我的学习还是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虽说,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它以一个个简单的文字,简单的句式成文,但正是由于这种简单的文字,使得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它文字背后的真正含义。但是经过细细品味之后,我们会发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一:《大学》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一:《大学》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一:《大学》——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 约2000字,孙中山先生称这本书是“中国独有之宝贝”,是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曾国藩选拔人才的标准“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所谓“器宇”即一个人的心量,而读《大学》可以培养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小就建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格局。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二:《中庸》——“和谐”人生的指南 约4000字,“中”是指做人做事不偏激,中正平和;“庸”就是“永恒不变”,所以,《中庸》说的就是永恒不变的和谐之道。学了《中庸》,能够开发领导潜能,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成为一个高eq素养的人才。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即出自《中庸》。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三:《老子》——中国人的智谋奇书 约5000字,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众所周知的《孙子兵法》,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智慧可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就将《老子》的思想运用到研究领域;企业家张瑞敏则运用《老子》;从小熟读

《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四:《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约16000字,共498章,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它形象、生动地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个人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企业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等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五:《千字文》——童蒙识字教材首选 由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成的一篇韵文,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词藻华丽,语言优美,且脉络清晰,熔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知识于一炉。学完《千字文》,孩子就可以轻松开始阅读,及早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探究式学习习惯。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六:《三字经》——中国文化史纲 约1100字,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和推荐。《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学了《三字经》,就等于将中国文化史纲记在脑子里了,对孩子的升学考试和文化修养都有极大帮助!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七:《弟子规》——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 约1100字,是一整套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弟子规》

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谓性

《大学中庸》读后感三篇

阅读,是人生的引导,帮我们找到智慧的源泉。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下面是整理收集的《大学中庸》读后感三篇,欢迎阅读! 篇一《大学中庸》读后感 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段说的很对,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来自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识的人,品行会良好;有了知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梦想。这本书真是上上下下都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着,比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微薄,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不断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并从中找到了快乐。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 篇二《大学中庸》读后感 《大学中庸》是一本适宜正在学习的学生读的。这本书给予我许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润着鲜花的心田。《大学中庸》还教导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_1

( 读书心得体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22468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The experience of reading the great learning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读《大学》有感心得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近日所读的就是常见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

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古时读书人追求的"修齐治平"了。横渠先生曾言读书人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道出了儒家对理想的追求和实践,代表了传统中国人的担当与责任。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须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 "君子必慎乎其独",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则应当人前人后一个样。独处时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样、人后鬼样,披着羊皮的狼,祸害世间。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

《大学》读后感10篇

【篇一】 《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读《大学》时绝不能把"大学"这个概念理解为国民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大学》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或第一的意思。《大学》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书中既教给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齐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回顾我国五千年历朝历代,下从平民上至国君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大学》讲述的道理非常准确。哪个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个兴国之君不以爱民为本? 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

四书之中庸原文及注释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和是天下的基础(第一章) 【原文】天命之谓(1),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顷刻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惧怕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职位地方焉,万物育焉。(第1章) 【正文】(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践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秘密色彩。(2)率:遵照本,率,遵照,凭据,(3)莫:正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义。见(xian):显现,明确。乎:于,正在这里有相比的意味。(4)中(zhong):相符。(5)节:节度法式。(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喊做“”,顺着本行事喊做“道”,凭据“道”的准绳修养喊做“教”。 “道”是不可以顷刻离开的,假如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没有人瞧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正在没有人闻声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荫蔽的地方越是明确,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明显。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一人独处的时分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体现出来的时分,喊做“中”;体现出来卖前相符节度,喊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和”,是大众遵照的准绳,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正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顷刻离开引进话题,夸张正在《大学》里面也论述过的“慎其独”标题,请求人们加强盲目,真心至心肠顺着天赋的本行事,按道的准绳 修养自己。 解决了上述思想标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进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种种百般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进,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凭据本章的意义,正在一个别还没有体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安静淡然的,所以喊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制止的,它们一定要体现出来。体现出来而相符常理,有节度,这就喊做“和”。二者,这即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众平心静气,社会序次井然,天下也就稳定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质,以下十章(2-11)都环抱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本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觉得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喊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喊孔伋,字子思。孔子走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瞧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瞧,子思学于孔子的自得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瞧点来瞧,也大要上是相反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变动,大抵写定于秦一致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核心内容为题了。 早正在西汉时代就有特地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卖前各代都相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尽。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正在一同,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代念书人求取功名的路径。 朱熹觉得《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正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夸张《中庸》是“孔门教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躲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擅长阅读的人只需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读《大学中庸》的心得体会 这几周,我认真学习了《大学中庸》的第五到十一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

更多的追求。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只有学习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