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百年艺人名单

景德镇百年艺人名单
景德镇百年艺人名单

景德镇百年艺人录

近百年来,景德镇各时期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陶瓷艺术家。他们的高超制瓷技艺,代代相传,佳作精品洋洋大观,享誉中外,弘扬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陶瓷文化。现将他们的生平、作品特色介绍给各位,以便对他们的艺术风格有一个初步了解。部分艺人的资料由于年代久远,目前难以找寻。

一、清末民初艺人

汪友棠,安徽黟县碧山人,擅浅绛彩山水、花鸟、人物。

汪祥发,擅浅绛彩山水、人物。

任逢端,擅浅绛彩山水、人物。

汪照藜,擅浅绛彩山水、人物。

萧靖初,擅浅绛彩山水。

潘祖熙,擅墨彩山水。

朱受之,擅墨彩山水、人物肖像画。

陈雪岩,擅墨彩山水。

罗子林,擅浅绛彩人物。

汪晓棠(1885-1924年),名棣,又名汪棣华、汪少棠,外号龙山樵子、四如居士,画室名“肜云山房”江西婺源人。擅长粉彩仕女,造型优美,姿态飘逸,衣褶如行云流水,纹饰精细,设色鲜明,很有特色。“珠山八友”中的王大凡也曾拜其为师学艺,民初郭葆昌礼聘其制作“洪宪瓷”,对后人影响很大。可惜英年早逝,享年仅39岁,留下作品不多。

潘匋宇(1887-1926年),字鼎钧,外号澹湖外史,画室名“古欢斋”,江西鄱阳人。曾任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国画教师。作画清淡雅丽,花鸟、人物均重神韵,从不刻意求“工”,是民国初年粉彩奠基人。“珠山八友”中的刘雨岑、程意亭、汪野亭均出自潘氏门下。

许上礼,字品和,安徽石埭人。擅花卉、翎毛,作品古朴典雅,赋色艳丽,艺术感染力强,清末民初最出色的花鸟画家,曾被郭葆昌礼聘制作“洪宪瓷”。

二、“珠山八友”

王琦(1884-1934年),字碧珍或壁珍,外号陶迷道人,画室名“匋匋斋”,

江西新建人。十多岁时到景德镇,初以捏面人为生,后画瓷板肖像,很受镇民欢迎。他借鉴钱慧安仕女画作品为蓝本,画工笔粉彩人物。后来受“扬州八怪”之一黄慎影响,改变画风,用写意方式画人物,用笔挥洒豪放。创新用粉彩颜料画人物脸部,使作品有清新柔和之美感,与西洋画接近,时人称为“西法头子”他在瓷器上加上较长的草书题记,别具一格。1928年发起组织“月圆会”,名扬天下。王琦是“珠山八友”中成就最高的一位艺人。

王大凡(1888-1961年),名堃,外号希平居士、黟山樵子,画室名“希平草庐”,安徽黟县人。到景德镇后拜汪晓棠为师,专攻粉人物,作品严谨秀逸,画工精细。1915年他的瓷板画“富贵寿考”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大奖。1939年又新创“落地粉彩”填彩方法,在陶瓷艺坛上独树一帜。王大凡长寿,作品较多,影响深远。

汪野亭(1884-1942年),名平,外号傅芳居士,画室名“平山草堂”,江西乐平人。早年跟随潘匋宇学画花鸟,后主攻山水,初画浅绛彩,后画粉彩青绿山水。作品构图新颖,笔法工细,层次感强,色彩艳丽。晚年画墨彩写意山水,活泼奔放,感染力强。

田鹤仙(1884-1952年),名青,外号荒园老梅,画室名“古石斋”,浙江绍兴人。从小爱绘画,到景德镇后在江西瓷业公司校当教员,结识徐仲南之后成了莫逆之交。由徐介绍,结识其他画家,在其鼓励下,放弃教师工作,专门从事瓷器绘画、山水、梅花各具风韵。晚年独创的“梅花弄影”法,前无师承,迥然一格,梅枝背后摇曳着绰约的树影,正是“笔底梅花梦里香,傜风立雨着轻寒;疏影一枝红暗冼,夜浮春色满人间”。

俆仲南(1972-1953年),名陔,外号竹里老人,画室名“栖碧山馆”,江西南昌人。他1918年受聘到景德镇参加瓷业公司美术方面的管理工作,认识王琦后加入“月圆会”,专心研究瓷艺,先画山水、人物,后画松、竹,作品苍劲挺拔,清新秀丽,不落俗套。

程意亭(1895-1948年)名甫,别名体孚,外号洎山山民,画室名“佩古斋”。先师从潘匋宇、张晓耕研习花鸟画,后到上海拜花鸟画家程瑶笙为师,绘画水平大大提高,到景德镇专攻瓷板花鸟画。其作品构图独特,用笔讲究,画面清新活泼,令人百看不厌。

刘雨岑(1904-1969年),原名玉成,后改雨城,外号澹湖渔,画室名“觉盦”、“饮冰斋”,安徽太平人。年轻时就读于江西省第二乙种工业学校绘瓷科,是潘匋宇的弟子,在景德镇长达四十多年。他画的花鸟画栩栩如生,设色清新,晚年自创“水点桃花”技法,画花头不用玻璃白打底洗染,直接用含颜料水笔点出,使花头表现得生动自然。

邓碧珊(1874-1930年),字壁寰,外号铁肩子,江西余干人。邓为清末秀才,文化素养高,精于书法,擅长画人物肖像画,写实山水画效果十分逼真。后面鱼藻,风格独特。邓自小生长在乡间湖边,常随父兄下湖捕鱼,熟悉各种鱼的活动特性,边打渔边写生,他的鱼藻画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活泼生动,在景德镇享有“鱼王”美名。“珠山八友”中他去世最早,留下作品不多。

三、民国期间的艺人

毕伯涛(1885-1961年),名达,外号黄山樵子,安徽歙县人,清末秀才。擅绘翎毛、花卉,自成一家。

何许人(1882-1940年),名处,字德达,安徽南陵人。何氏善微书,能在径寸印泥盒上书写《出师表》、《赤壁赋》。以画雪景山水见长,他创作的《寒江独钓图》、《踏雪寻梅图》都是使人百看不厌的作品。

张志汤(1893-1971年),画室名“亦陶斋”,江西婺源人。1935年入浮梁陶瓷职业学校任教师,1945年在江西省立陶专工作,解放后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桃李满天下。张氏山水画笔法工整,构图严谨,极具宋元名画风采,尤善画骏马,形象逼真生动,花卉画千姿百态。

刘仲卿(1889-1969年)字锡祖,江西莲塘人。9岁学画,青年时临摹了故宫大量名画,奠定了扎实功底,中年后专攻粉彩花鸟、虫草,自创一套独特的点线技法,使画面流畅自然,细腻生动。花卉、蝴蝶最为突出,颇具雍正时期粉彩之风格。

王步(1989-1968年),字仁元,外号竹溪道人,晚年称陶青老人,画室名“愿闻吾过之斋”,江西丰城人。九岁时到景德镇学画青花,后在吴霭生门下仿制清代青花瓷,又在王琦影响下,学习中国画。他运用水墨画技法和“铁线描”笔法,绘制青花山水、人物、花鸟,创造了明清以来未曾得见的新风貌,可谓“前无古人”。抗战期间,他创作出一批风格独特的粉彩瓷,题材有怪佛、菊花等。晚年作品笔力豪放,青花画法犹如国画泼墨,人称“青花大王”。

余翰青(1902-1987年),名达,外号傅芳居士,晚年称拙翁,画室名“清平画室”,江西乐平县人。十多岁到景德镇,拜陶瓷花鸟名家陈德明门下学艺,特别注重写生,采花扑蝶,收集标本,收藏历代名人画稿,对诗文、金石、书法更是悉心研究。他的陶瓷作品以工整典雅、精细缜宻见称,能自画自填色自题诗,融诗、书、画、印于一体,自成一家。晚年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任教。

方云峰(1897-1957年),字佩霞,外号惜花轩主,江西浮梁人。民国时在浙江龙泉瓷业工场任绘技师,后入杭州江美专中国画系学习,先后任教于江西省立陶瓷学校、浮梁陶瓷职业学校,擅长画仕女、猫、牡丹。所画仕女体态轻盈,画猫形象逼真,牡丹艳丽多姿。

汪大沧(1906-1952年),字一粟,外号桃源老农,安徽黟县人,早年毕业于浮梁乙种工业窑业学校饰瓷科,以秃笔画粉彩山水,用笔简练,因常与“珠山八友”配画而名重一时。

刘希任(1906-1967年),画室名“再思轩”。自幼喜爱绘画,30年代已成名,擅长画人物,风格与王琦相近,先为南昌丽泽轩瓷庄绘瓷,抗战胜利后在南昌自设中南瓷庄,自产自销,是南昌很有成就的艺人。

潘庸秉.(1900-1961年),江西鄱阳人。1925年在北京任绘瓷技师,擅画花鸟、山水,1954年任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副所长,以研究颜色釉而著名。

熊梦亭,擅花鸟。程水金,擅人物。冯大陀,擅人物。曾福庆,擅人物。

黄晓村,擅花鸟、虫草。熊作仙,擅人物。董师曾,擅山水、动物。吴俊,擅人物。王倚之,擅人物。饶华阶,擅人物。王大屏,擅人物。钱仲明,擅人物。程子其,擅人物。孙月轩,擅人物。俆韵泉,擅人物。黄发顺,擅人物。郑校维,擅花鸟。杨鸣皋,擅花鸟。余见田,擅花鸟。余磊青,擅花鸟。

刘雨成,擅花卉,虫草。熊文融,擅人物。汪洋,擅人物。汪云山,擅山水。

游海滨,擅山水。娄观涛,擅山水。石奇峰,擅山水。邹洁,擅山水。汪少平,擅山水。汪小亭,擅山水。胡邦浩,擅山水。陆云山,擅花鸟、梅花。、石宇初,擅花鸟。余鹤筠,擅花鸟。邹文候,擅花鸟、虫草。

吴寄甄,擅人物。姜梦神,擅花卉、虫草。方伯卿,擅花鸟、雄鸡。邓必诏,擅人物。涂菊亭,擅山水,人物。叶镇嘉,擅花卉、人物。何金海,擅山水。柳兰亭,擅人物。陈德明,擅花鸟。汪少亭,擅山水。张沛轩,擅鱼藻。刘希玉,擅山水。

朱明,擅人物。胡颜标,擅人物。郑瘦梅,擅人物。周湘甫,擅墨彩、人物。段子清,擅山水。

四、建国后的艺人

王锡良(1922年出生),安徽黟县人,擅山水、人物。

张松茂(1934年出生),江西鄱阳人,擅山水、花鸟、人物。

余文襄(1910年出生),江西都昌人,擅雪景山水。

毕渊明(1907年出生),安徽黟县人,擅老虎、动物。

王晓帆,安徽黟县人,擅人物。

王筱兰,安徽黟县人,擅人物。

时幻影,擅鱼藻。

邓必浩,擅山水。

龚林生,擅山水。

杜晓楼,擅山水,人物。

赵惠民,(1921年生),浙江绍兴人,擅人物。

胡卢,擅山水。

翟筱翔(1944年生),江西鄱阳人,擅花鸟。

汪以俊(1904年生),安徽黟县人,擅花鸟。

沈盛生(1941年生),江西都昌人,擅雪景山水。

吴康(1914年生),安徽泾县人,擅人物肖像。

叶冬青(1923年生),安徽黟县人,擅图案,人称“画龙专家”。

施鸿光,擅花鸟。

陶鼎鼐,擅古彩人物。

汪桂英(1931年生),江西乐平人,擅山水。

张昌彬,擅山水。

雷火连,擅墨彩人物。

王一亭(1961年生),江西南昌人,擅人物。

昊源清(1907年生),江西进贤人,擅图案、龙纹。

潘文复(1938年生),江西鄱阳人,擅山水。

李兆麟,擅山水。

辛青山(1938年生),江西临川人,擅青花花鸟。

彭元清(1939年生),江西临川人,擅花鸟。

邹国钧(1913年生),江西乐平人,擅山水。

龚耀庭,擅雪景山水、花鸟。

万林保,擅花鸟。

万仁保,擅花鸟。

朱祖森,擅花水、花鸟、

黄席珍,擅青花山水、人物。

王金山,擅花鸟。

王鹤亭,擅花鸟、梅花。

张景寿(1920年生),江西乐平人,擅花鸟。

熊晓峰,擅山水。

戴荣华(1940年生),江西鄱阳人,擅古彩人物、花鸟。

李进(1940年生),江西南昌人,擅人物。

杜浩生,擅人物。

徐涣文(1932年生),江西东乡人,擅山水。

康志成,擅人物。

章鉴,(1917年生),江西进贤人,擅人物肖像、花鸟、金鱼。陈耀星(1924年生),江西景德镇人,擅山水。

张彬(1940年生),江西都昌人,擅青花、花鸟。

王恩怀(1935年生),江西丰城县人,擅花鸟。

王隆夫(1931年生),江西景德镇人,擅人物。

徐天梅(1910年生),江西南昌人,擅花鸟、老虎。

邓肖禹(1920年生),江西余干人,擅花鸟。

章仕保(1909年生),江西进贤人,擅花鸟。

王云泉(1916年生),江西乐平人,擅山水。

喻海根,擅人物。

景德镇陶瓷介绍

一、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主管陶瓷产业的部门的领导,您认为对于景德镇市而言,陶瓷意味着什么呢? 陶瓷是景德镇的立市之本、称都之源。景德镇历史悠久、手工业单一,这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也说明陶瓷造就了今天的景德镇,没有陶瓷就没有景德镇的今天,充分显示了陶瓷是景德镇立市之本、称都之源的特殊地位。郭沫若来到景德镇考察时,曾写下“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名句,称颂景德镇瓷业是瓷国的高峰。 二、中国陶瓷历史上,景德镇的地位举足轻重。您可不可以和我们的记者简要介绍一下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历史呢? 东汉时代,景德镇出现了制陶业。 唐代,景德镇瓷器被称为“假玉器”,并有“陶窑”和“霍窑”之称。 五代,景德镇陶瓷进入普遍兴烧时期,全市包括五代以后各代古窑址共有30多处。 宋代,所烧造的青白瓷遍于全国,远销外洋。 元代,在制瓷原料方面,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明代,形成了官搭民烧、官民竞市的兴旺局面,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清代,形成了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四大系列。 三、景德镇是中国非常著名的瓷都,而陶瓷又是起源于中国。但放眼全球,现在不仅仅中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家的陶瓷产业发展的也非常迅速。从中国瓷都角度来看,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和其他国家相比,独有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呢? 第一,水源丰富,瓷土优良。昌江属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地下水资源可动量l.66亿立米。重要制瓷原料高岭土,最早就产自景德镇东45公里今属鹅湖镇的高岭山,世界通用的制瓷粘土的命名就来源于此。景德镇附近的星子、余干、临川等县也蕴藏着大量的优质制瓷原料

第二,集各地名窑之大成。景德镇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使之融化于自己已有制瓷技艺之中,在制瓷技术上,不管工艺多么复杂,制造多么困难,景德镇都能制,还发展和创造了很多新工艺、新技术,出现了许多绝技。 第三,独特的产、学、研、贸基地 1、景德镇市政府组建的江西省陶瓷工业园已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并按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标准打造,现已形成了原料、成型、花纸、颜色釉、烧炼、包装、销售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 2、景德镇陶瓷专业人才济济,不仅有陶瓷学院、陶瓷工艺美院,而且有着众多的陶瓷世家和专业技术人才。 3、科技部已批准《省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试点方案》并组建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设立了日用陶瓷研究、建筑陶瓷研究、热工及设备研究以及装备陶瓷研究等四个技术研发平台。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硅酸盐协会陶瓷分会、中国陶瓷协会信息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全国日用陶瓷检测中心、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专业协会都在中国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建立。 4、利用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资源和“景德镇”品牌,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举办一年一度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将景德镇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商品集散地及会展中心之一。 四、目前,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到一个怎样的水平了呢? 1、景德镇市通过加快调整陶瓷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实施品牌战略、陶瓷总量、出口、税收、产业集群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上取得了“四个突破、一个增长”的佳绩,实现了陶瓷产业的平稳快速发展。

中国四大陶瓷制作工艺解析

1.中国四大陶瓷制作工艺解析 关键词:陶瓷陶瓷工艺斗彩釉里红粉彩瓷釉下五彩 瓷库中国讯: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陶瓷上富有丰富多彩的图文,表达了陶瓷大师们对思想和生活上的追求美的感受,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斗彩:是一种以釉下青花、釉里红和釉上多种彩结合而成的品种。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 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例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图:成化斗彩鸡缸杯 斗彩的特点是静动兼蓄,对比鲜明,既素雅又堂皇。这种装饰已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和它的特色。 釉里红:又名釉下红,起源于宋代钧窑瓷的紫红斑釉。它可单独装饰,也可把青、红色料结合使用(此装饰叫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呈色稳定敦厚。中国传统习惯上,常常以红色代表吉祥与富贵,而且釉里红的呈色稳重,敦厚,既壮丽,又朴实,这都是深受人们喜悦乐用的因素。烧成后的特点是沉着,热情。

釉里红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釉里红瓷器(20张)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红。 粉彩瓷:也叫“古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烤花炉经摄氏600度-900度温度烘烤而成。我国传统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这种白色彩料,俗称“玻璃白”。 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种彩色产生了“粉化”。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已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 釉下五彩瓷: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再在“彩炉”(在800-900 ℃之间烧成)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 由于它红绿分明,层次较少,彩色鲜明透彻,故称硬彩。古彩的色彩明净晶莹,色调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线条刚劲有力,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 新彩:旧称洋采,出现于清末,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先用五彩颜料在白瓷表层绘以各式画面或图案,再入彩炉烘烤,这种瓷器,称新彩瓷。新彩瓷,系清末民初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建国后,几经改进,使新彩装饰技法得以丰富和发展,并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成为广泛采用的装饰形式。景德镇现时流行的新彩中除颇有中国写意画风格的扁笔新彩外,还有鲜艳明快的刷花、喷彩,规整秀丽的平印、丝印贴花等。经过一系列改革创新,装饰格调已形成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地方特色。新彩包括贴花、绘画、刷花、喷花、印花、薄膜移花、描金加彩、套色印金、腐蚀金彩和各色电光彩等。其特色是色彩丰富,装饰多样,毛坯造型秀丽,花纹生动,格调新颖。 从装饰的艺术效果来看,具有秀美、俊雅、持重、朴实而又富丽堂皇的特点。凡绘画中所能表现的一切,无论工笔或写意,用粉彩几乎都能表现。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人物、花鸟、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浅和阴阳向背之分,增加了层次和立体感,从而形成了淡雅、精细、填色和洗染、烧成等工艺步骤。 古彩所描绘的对象甚多常见的有人物、山水、龙风、鸳鸯、松柏、灵芝、花草等。古彩瓷在历次世界性的博览会上,受到广泛的称赞。是景德镇陶瓷技术的优秀传统之一。就年代说,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说,有三彩、五彩和红绿彩。其技法特点是单线条平面,线条刚劲有力,笔划简练生动,色彩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民间风格浓厚,装饰性强。(编辑:杨龙) 【推荐阅读】

景德镇陶瓷出口现状分析

一.瓷简介 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曾与汉口镇、镇、朱仙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素以盛产瓷而著称,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其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籍记载,“新平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历史达900余年,创造出无数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用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瓷倍受世人赞赏。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灿烂的瓷历史和文化,瓷把与世界紧密相连。 作为瓷都和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皇家瓷器和民窑瓷器生产地。不仅盛产名瓷,而且保存着历代瓷精品、古代制瓷作坊的遗址、古窑及与制瓷有关的古代建筑,还有高层次的瓷研究和教学机构,是瓷生产、博览、研习和瓷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位于莲社路的瓷馆,建于1954年,珍藏古代瓷片数万片,古今瓷珍品2500余件,从五代到现代各时期代表性的瓷作品:五代的青瓷、白瓷;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卵白瓷、釉里红;明代的青花瓷、五彩瓷、斗彩、各类颜色釉瓷;清代的数十类精品瓷。现代各瓷工厂、瓷研究所和瓷名家的作品也都有收藏。 的瓷大量系生活用瓷和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景德镇四大名瓷

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 中国有三大特产闻名于世界,分别是:陶瓷、丝绸和茶叶。 今天我为大家讲解的是三大特产之一,陶瓷中的瓷器,即“瓷都”景德镇的传统四大名瓷。景德镇的传统四大名瓷包括: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以及颜色釉瓷。 青花瓷 古人说: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青花瓷虽然色泽单一,但看来并不觉得单调。在绘瓷人手下寥寥数笔,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情趣,淡妆浓抹总相宜。 青花瓷创烧于元代,至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更以胎釉精细、青花浓艳、造型多样而负盛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青花瓷烧造更为成熟;新中国成立以后,青花器皿由过去的单件为主,发展为配套为主,画面更加精美。 青花瓷的烧造历史最为悠久,一直居四大名瓷之首,享有“瓷国明珠”的美誉。其主要是以色料在胚胎上描绘纹样,然后上透明釉,施釉后经1300度左右高温一次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净,明净雅致。画以墨为韵,瓷以青为贵,青花瓷,至美至纯,透着一种素净,低调奢华的古韵。 玲珑瓷 玲珑瓷在隋唐时就有了,其上有米粒大小的图案,剔透明净犹如水滴,被称为玲珑瓷,历史悠久,为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玲珑瓷的制作非常精细,是在细薄的胚胎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这些洞眼呈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然后施釉多次,再人窑烧制而成。玲珑瓷往往和青花相配,碧绿透明的玲珑和色呈幽兰的青花互为衬托,清新古朴,给人一种极致的美。 在瓷器的逐步发展中,“玲珑眼”的形状也从传统的米粒,发展到月牙状、流线状、圆珠状、菱角状、多角状等多种规则、不规则的形状,有时还与“半刀泥”相结合,组成各种图案。二“玲珑眼”的釉色也有原来的单一碧色发展为红、黄、绿、蓝交相辉映的“五彩玲珑”,更是丰富和增强了玲珑瓷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第三十一课景德镇的瓷器教案

第三十一课:景德镇的瓷器 先锋小学郑健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熟练地书写。(本文来源:轩辕文献网)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感受景德镇瓷器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培养概括能力,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按要求进行旁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景德镇瓷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3、搜集几件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教学设计 一、置疑引入,创设情境(课件2、3) 1. 置疑:看到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2. 利用搜集的实物和资料,初步了解景德镇瓷器。 二、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想进一步了解景德镇瓷器吗?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欣赏欣赏景德镇的瓷器吧。 2. 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或与同学、老师合作解决。 3. 读了全文,你感觉景德镇的瓷器怎么样?你想知道的问题解决了哪些? 4. 全文是按怎样的结构写的?理清文章脉络。 三、细读课文,感受领悟景德镇瓷器的美 1、景德镇的瓷器有什么特点?课件4 薄如纸

明如镜 白如玉 声如磐 2、学生自由读第2段,找出描写景德镇瓷器色彩美的词,如“典雅素净”“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等,细细体会。再品读第2段,你感受到什么?并就感受作旁批 3、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景德镇的瓷器有那些丰富的色彩?课件展示 5 4、课件展示,感受景德镇瓷器的丰富的色彩,同时结合课文体会。课件6-14 5.课文第三段写了景德镇的瓷器有那些种类?重点介绍了哪几种?课件15 景德镇的瓷器品种繁多,应有尽有。有配套的日用瓷、礼品瓷、文具瓷,还有工艺精美的装饰瓷和小巧玲珑的旅游瓷等。 重点介绍了日用瓷中的青花梧桐餐具和青花玲珑餐具,以及装饰瓷中的“五子罗汉”和名贵的薄胎瓷。 找出描写青花梧桐餐具精美的句子,划出重点词,如“一应俱全”“恰是”“壮观”“不论是……还是……就……”等,体会青花梧桐餐具的美。然后找出描写青花玲珑餐 具构造特别和质地美的句子,划出重点词,如“明净剔透”“细致精巧”“明晰优雅”等,体会青花玲珑餐具的惹人喜爱。再品读本段,找出可概括本段段意的中心句,体会这两 种餐具“最受中外人士欢迎,远销海外”的原因,并作旁批。 6、课件展示,具体感受领悟青花梧桐餐具和青花玲珑餐具,以及装饰瓷中的“五子罗汉”和名贵的薄胎瓷课件16-19 7、品读感悟描写三阳开泰的语言精妙。课件20 它乌黑闪亮的釉面上呈现出三处扁圆形的红釉,红釉四周呈现出黄、青、绿各色光泽,恰似三颗太阳喷薄而出,美丽极了。 这句话细致地描写了“三阳开泰”的色彩。一个“喷薄而出”把“三阳开泰”色彩静态的美写得活了起来,从中可以体会语言的精妙。 8. 齐读最后一段,强调“多次”“不少”两个重点词,读出自豪感。

小学语文课文《景德镇的瓷器》

小学语文课文《景德镇的瓷器》 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瓷器素以"薄如纸,明如镜,白如玉,声如磬";这四大特点而名扬四海。你如果到过景德镇,逛过琳琅满目的瓷器市场,一定会被品种齐全,色彩艳丽的各种瓷器所吸引。 你看,那典雅素净的青花,色彩艳丽的粉彩,万紫千红的古彩,五彩缤纷的彩虹色釉和似鸡血初凝的祭红、豇豆红、凤衣彩、紫玫瑰色、茶叶末色,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还有那被称为"色中之王";的"三阳开泰";更引人注目。它乌黑闪亮的釉面上呈现出三处扁圆形的红釉,红釉四周呈现出黄、青、绿各色光泽,恰似三颗太阳喷薄而出,美丽极了。 这里的瓷器不但色彩美丽,而且品种繁多,应有尽有。有配套的日用瓷、礼品瓷、文具瓷,还有工艺精美的装饰瓷和小巧玲珑的旅游瓷等。 日用瓷中,青花梧桐餐具和青花玲珑餐具最受中外人士欢迎,远销海外。青花梧桐餐具上有精心描绘的山、水、路、桥、楼台、亭阁、树木、庭院、小鸟和人物等,一应俱全,恰似一幅壮观的山水画。不论是在宴会席上,还是在家庭餐桌上,摆上它就会给饭菜增添色彩。青花玲珑餐具更加惹人喜爱,它四周是由米粒形状的圆形孔眼构成的。它明净剔透,细致精巧,有着明晰优雅的艺术特色,呈现出玉一般的质地美。 装饰瓷造型奇特,瓷质细腻,也是颇受欢迎的。其中,最普遍、数量最多的是"五子罗汉";。那个罗汉咧开大嘴笑嘻嘻的,五个顽皮的小瓷人爬在他身上嬉戏,真有趣!装饰瓷中最名贵的要数薄胎瓷了。薄胎瓷俗称蛋壳瓷,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对着光看去,好像彩云追月,披露含雾,似画中有画,静中有动。故这种瓷的制作工艺被人们称为"神技";。 景德镇的瓷器曾经多次夺得国际博览会金奖,为中国赢得了不少的荣誉。

景德镇陶瓷发展现状

文化调查报告————浅谈景德镇陶瓷文化现状 龚秋逸 摘要:进入景德镇后我们深入采访了景德镇当地文化,采访了景德镇陶瓷制作师傅,寻找从古流传至今的传统陶瓷制作工艺。走访景德镇,需找景德镇陶瓷文化,通过采访、观摩、实践参与的方式深刻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博大,参与陶瓷制泥、立胚、烧制、绘画的所有过程、了解并适当掌握陶瓷制作过程。通过我们自己的参与来寻找失传的陶瓷技术工艺。深入景德镇陶瓷制作作坊,走访景德镇陶瓷店铺,寻找景德镇真正运用传统陶瓷制作工艺的陶瓷制作基地,并通过采访的模式来需找并完善我们所不知道的知识。参与并了解陶瓷的制作工艺。我们先通过在景德镇的招待人寻找的仍然使用陶瓷传统工艺的千祥云陶瓷有限公司,并参观和了解了其坐落于景德镇郊区的陶瓷制作基地,并在其基地通过绘画的方式制作了属于个人的陶瓷艺术作品。并参与和实践了关于陶瓷的传统柴窑烧制过程。并通过手中的摄像机来记录陶瓷的制作过程。 关键词:陶瓷;文化;景德镇 实习总结: 景德镇,中国瓷都位于江西省。相信世界上的人们可能不知道中国其他地方,但一定知道中国瓷都景德镇,景德镇从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4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用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 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清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闻名与世界。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景德镇灿然的陶瓷历史文化将景德镇与世界精密相连。 德镇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陶瓷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陶瓷文化,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2005年7月12日,一件“鬼谷下山”元代青花图罐,在伦敦拍出2.45亿人民币,创下历来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同时刷新当时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2010年10月7日,一只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在香港拍出2.5266亿港元。11月,一件清乾隆年间的官窑瓷瓶,在伦敦以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刷新了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世界纪录。在古代瓷器拍卖价格不断攀新高的同时,近现代及当代陶瓷拍卖也是如火如荼。 2008年10月,首届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154件艺术陶瓷竞拍成功,成交额为3448万元人民币。在2009年举行的第二届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创作的粉彩瓷板画《黄山四千仞》拍出78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创造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拍卖的新纪录。 2010年9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作的第二块《三顾茅庐》瓷板画,在北京卖出1300万元人民币,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单件成交价记录。 这无疑表现了中国陶瓷在世界艺术品上的惊人成就,但拥有这些成就的也只剩下中国历史

中国四大瓷器官窑之官窑

中国四大瓷器官窑之官窑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官窑- 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本人且从第三种说法。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南宋时在今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郊坛另设新窑,称“郊坛下官窑”,又称南宋官窑。此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器型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 明代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也称景德镇御窑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瓷器烧制经过两宋时期的发展,不论在烧制工艺,还是器具种类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各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种,如永乐甜白、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等瓷中翘楚。 永乐帝在位时,景德镇瓷器生产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瓷器烧制承上启下,内外交流的重要阶段,上承宋元,下启康乾,并广泛与外国交流学习。能工巧匠们除了继承前辈的精巧工艺,仿制元代的典型器物外,还大胆进行创新改良,烧制成永乐甜白,青花,釉里红等极具时代特色的新瓷器,尤其是多色低温釉上彩瓷器,打破了以往瓷器多为单调色彩的传统,使之更赏心悦目,为后来的成化斗彩,嘉万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烧制奠定了基础。借郑和下西洋和外使出访之际,永乐瓷器得以与世界其他地区交流(外销瓷和赏赐附庸国专用瓷),从外国进口颜料(如永乐青花所用的苏麻里青)学习技艺。永乐瓷器中也出现了一批地域色彩浓厚的伊斯兰瓷器,这既是对前朝的继承,也是新时期向外国学习的证明。 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清代共有皇帝十个,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顺治官窑器以书写“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也有写“顺治年制”四字款。款字用笔有力、起笔见峰、住笔见顿、划多下拉、勾捺上剔,但整体布局不甚规整。 民窑款较为多样,有篆书堂名款,如“玉堂佳器”、“继善堂”、“梓桑轩”等,有各式花押款、

景德镇瓷器翻译

原文: 景德镇(Jingdezhen)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以瓷器而闻名,历来被誉为中国的“千年瓷都”。在景德镇出产的各类瓷器中,尤以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最为突出。清代是青花瓷的鼎盛时期,景德镇青花瓷以其烧造精致而独占鳌头。新中国成立后,在景德镇设立了人民瓷厂(People'sPorcelain Factory)专门生产青花瓷。景德镇青花瓷造型优美,色彩绚丽,装饰精美,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称。青花瓷远销世界各地,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参考译文: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Jiangsu sphere, Jingdezhen, which is notorious for porcelain. It always has the title of Millennium Porcelain Capital in China. In English, the word "China" has become the synonym of "China", which fully shows that the magnificence of porcelain can assuredly represent China. However, in producing a great variety of porcelains in Jingdezhe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is the optimum especially. The blue and white in the peak was at Qing dynasty, which was at the top of the craft on account of the exquisite.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ublic's Porcelain Factory builds up for specializing in Green Flower Porcelain, which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ese people's daily life. Because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has a splendid moulded, and bright colors shining, with beautifully decorated, people enjoy it. Which is one of the four distinguished traditional chinaware, consequently always has never fallout's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has been selling all over the world, the pretty was so gorgeous that the folks around the world enjoy it.

中国古瓷器的四大等级介绍

中国古瓷器的四大等级介绍 艺术品是特殊的商品,属于精神世界里的财富。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之一。瓷器的成色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泥料、工艺、火候,种种因素的堆积成就了不同等级的陶瓷艺术品。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国古瓷器的四大等级介绍,希望你喜欢。 顶级的瓷器是中国的官瓷,官瓷顾名思义是由官方垄断烧制的瓷器,汇集了当时最顶尖的制瓷技术,专供皇室使用。官瓷的发展史就是中国瓷器乃至世界瓷器的发展史,由此可见一斑。所以,中国的官瓷无愧为世界最顶级的瓷器。 第二等级的瓷器是给皇帝以下的王公贵族定烧的,大部分也出自江西景德镇,它们跟官窑瓷器的唯一差别就是没款,所以被称为无款官窑。通俗地说,这类瓷器就是借官窑的地方烧制给王公贵族的用品,仅因没有落款而成为二流。 第三流的瓷器是官府应酬上用的,这种场面皇帝也有可能来,而且是做一些重要的接待活动,所以官府定烧的瓷器是属于无偿占用的,就是说任何顶级的窑厂都有义务为官府做东西,因而这类瓷器在工艺和设计上还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最低等的瓷器就是民窑了,一般老百姓留下来的东西,大部分都只具有使用价值,不仅制作过于粗糙,传世量也非常大,不能算是艺

术品,就算流传了上千年也只能成为普通的考古研究资料。 中国的瓷器史说到中国最早的瓷器,最早是在东汉出现的青釉瓷器,用瓷土烧制精细的瓷器是汉族特长。原始的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东汉出现青釉瓷器。早期的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期就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五代的瓷器制作工艺高超,属北瓷系统的河南柴窑有“片瓦值千金”之誉。 柴窑是后周柴世宗官窑,传说周世宗要求柴窑生产瓷器“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但至今尚未见到柴窑传世品或发掘实物。南瓷系统以越窑“秘色瓷器”著名。 唐代六大青瓷窑: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这六处瓷窑所产青瓷的青釉呈色最好,被后世称为唐代六大青瓷窑。生产青瓷的这六大窑(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再加上生产白瓷的邢州窑,合称之为唐代七大瓷窑。 宋代瓷器以各色单彩釉为特长,釉面能作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及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著名“瓷都”景德镇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间为宫廷生产瓷器得名。所选瓷土必白埴细腻,所制瓷器质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珑花。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戗金。 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质极薄,暗雕龙花,

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已有二千余年,“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就在这个时候起,景德镇地区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到了晋代,据载有个名工巧匠趟慨,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随着时代的进展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景德镇制瓷技术也有所提高,产品运销各地。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会的庭壹楼阁,诏令这里的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都说明,当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也有了较大的影响,以致引起了最高统治者的注意。短促的隋朝倾圮之后,强盛的唐帝国继立,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又让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名人,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据志书记载:“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陶玉是镇里的钟秀里人,他所烧的“陶窑”瓷器“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一个事实:当时的景德镇地区从汉到唐,不仅一直从事陶瓷业生产,而且经过近千年来的探索和追求,早已从制陶阶段进入制瓷阶段,唐代的瓷器已有相当成就,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唐代着名文学家柳宗元代饶州刺史元崔写了《进瓷器状》赞颂了这里瓷器的美好。当然,上面所述的这些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着名的陶窑、霍窑,遗址也还没有被发现,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景德镇市区周围黄泥头、白虎湾、腾梅亭、湖田等地发现的五代窑址,以及挖掘出来的大量碎片,却以实物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出来的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且以青瓷为多。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瓷胎有厚有薄,釉色近似越窑的色彩,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可见一斑。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纯白度高达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远远超过了越窑,冠于当世,从古至今景德镇瓷器与中国的文化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渊源。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们称为“瓷都”的景德镇,不仅制瓷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造出的瓷器驰名世界,享誉九洲。“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原系浮梁县治。东晋时期名叫新平镇,唐朝改为昌南镇(又号陶阳镇),宋代景德年间始称景德镇,一直延用至今。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已有二千余年,“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就在这个时候起,景德镇地区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到了晋代,据载有个名工巧匠趟慨,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随着时代的进展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景德镇制瓷技术也有所提高,产品运销各地。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会的庭壹楼阁,诏令这里的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都说明,当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

景德镇瓷器价值及行情研究

景德镇瓷器价值研究 历史悠久的瓷器古都 景德镇瓷器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始于汉代,但当时工艺手段落后并不远销。五代时景德镇是南方最早的白瓷锻造之地,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为后朝名瓷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之后,历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 稀有原料的优势地域 景德镇之所以可以成为“瓷都”可以说是全赖于独特的高岭土资源(我国江西景德镇高岭所产的质量最好)。白度是高岭土工艺性能的主要参数之一,纯度高的高岭土为白色。高岭土白度分自然白度和煅烧后的白度。对陶瓷原料来说,煅烧后的白度更为重要,煅烧白度越高则质量越好。高岭土的使用是我国乃至世界制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高岭土胎色白净,瓷胎耐火度高,从而使景德镇陶瓷成为硬质瓷的代表,景德镇陶瓷的耐酸碱度、硬度,远高于其他产地的陶瓷,正所谓有“景德镇陶瓷用不旧摔不坏”之说。1330℃纯窑炉火演绎了中国式的传承与永恒,陶瓷恒久远,一件永流传。 精湛手工的华美传承 景德镇以工艺瓷闻名天下,景德镇陶瓷种类繁多,有青花,粉彩,色釉,玲珑等许多,但是以这四种最为有名,被誉为“景德镇四大名瓷”。是历代中国对外国元首的赠品的首选。青花瓷古朴淡雅,意义悠远;粉彩瓷色彩缤纷,活力四射;色釉瓷花团锦簇,光芒四射;玲珑瓷灵巧明澈,剔透动人。国家非常重视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施釉、画青花、烧窑等五项工序。 陶瓷艺术品的好坏,往往取决于点缀的成功与否。点缀技法多样,其中有印花、刻花、贴花、镂空、描绘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点缀时需要更加不同的技法,选择点缀的时机,比如印花时要在坯体不能够完全干之前才能够成功。 施釉也叫做上釉,上釉的技法有多钟,其中景德镇陶瓷制作过程中,最为常用的是吹釉、喷釉和轮釉等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是使得器物釉层厚薄均匀。 景德镇陶瓷烧窑可以分为一次烧成和二次烧成。温度控制在一千一百到一千三百摄氏度左右,烧制过程中,陶瓷瓷胎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名扬天下的艺术瑰宝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 陶瓷艺术品记载了中华民族成长的历程,记载了中国人婉约柔美、亲近自然,却又慷慨激昂、粗犷豪迈的民族文化情怀。从平民百姓到皇室贵族,从物质生活到意识形态,中国人与陶瓷艺术品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愫。 一件瓷艺术不仅蕴含着中国哲学、宗教和民族心理,还包含着对中国的文化、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演化。于是,中国瓷工业产业和瓷文化产业在遗存传统审美与适用的同时,在与西方乃至世界瓷工业与艺术流派、风格的融合中,呈现出唯中国本有的、传统人文精神的民族气质。

详解景德镇的四大名瓷

详解景德镇的四大名瓷 景德镇有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 青花瓷 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青花瓷始于唐宋,是以钴为着色剂,直接在胎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约1300°C的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相间的彩瓷,其主要产地在江西景德镇。因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故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其特点: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纹饰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永不退色,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就连欧

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相传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竟用4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新的王后,可见它的珍贵。青花瓷是应用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花面呈蓝色花纹,幽倩美观,明净素雅,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清代龚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青花瓷是元代时期景德镇瓷工的创造发明,当时烧制就已经十分成熟,至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就更以胎釉精细、青花浓艳、造型多样而负盛名。清代唐、雍、、乾年间的青花瓷烧造成就更加显著。新中国成立后,青花器皿由过去的单件为主,发展成以配套为主,画面更加精美。 粉彩瓷 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亦称“软彩”。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900度高温烘烤而成。其彩绘方法: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后用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玻璃白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 杨建 (宁波大学艺术学院设计1班 106120074) 【论文摘要】;瓷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是古代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瓷器源于陶器,又精于陶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素有“瓷器之国”之称。景德镇是我国陶瓷主要产地之一,制瓷历史悠久,闻名中外,享有“瓷都之誉”。郭沫若1965年在一首诗中写道:“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炬》中所记述的出糯米土的高梁山,即指矿区高岭山。在高岭村至今仍保留着明代万历至清代雍正时期有关开采高岭土的石刻,存有不少明、清矿坑遗迹,以及一丘丘雪白的尾砂堆,最厚处达50米。“高岭”一名,已成为全世界制瓷原料的通用术语。 【关键词】;景德镇瓷器发展史,艺术特色,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一.景德镇瓷器发展历史 景德镇一名始于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北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器,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瓷器。”(《景德镇陶录》卷五)景德镇由此得名。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个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元代景德镇窑在宋代青白釉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官方瓷业机构,专门负责烧造官府用瓷及官办贸易所需瓷器。瓷局代表朝廷,集中了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多种优势,这对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促进。景德镇制瓷业在元代进入了一个创新时期,首先是制胎原料,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烧造出颇有气势的大型器皿;其次是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然后是颜色釉的成功,高温烧成的卵白釉、红釉、蓝釉,是熟练掌握了各种呈色剂的标志,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单一的影青釉和单一的刻划花装饰的局面。 明代初期,景德镇设御窑厂,专门烧造官府用瓷。为了保证御窑厂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官府把在战乱中失散的工匠又重新集中起来,使景德镇制瓷工匠的队伍和瓷业生产规模都空前庞大起来,“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正是当时极好的写照。明代的景德镇不仅官窑兴旺,民窑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了“官民竞市”的局面,这种竞争促进了瓷业的发展。此时的景德镇已成“天下窑器所聚……万杵之声殷地,炎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的江南雄镇。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永乐、宣德年间的铜红釉和其他单色釉的烧制成功,

景德镇陶瓷出口现状分析报告

一.陶瓷简介 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曾与汉口镇、镇、朱仙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素以盛产陶瓷而著称,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其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历史达900余年,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毛泽东用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与世界紧密相连。 作为瓷都和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皇家瓷器和民窑瓷器生产地。不仅盛产名瓷,而且保存着历代陶瓷精品、古代制瓷作坊的遗址、古窑及与制瓷有关的古代建筑,还有高层次的陶瓷研究和教学机构,是陶瓷生产、博览、研习和陶瓷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位于莲社路的陶瓷馆,建于1954年,珍藏古代陶瓷片数万片,古今陶瓷珍品2500余件,从五代到现代各时期代表性的陶瓷作品:五代的青瓷、白瓷;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卵白瓷、釉里红;明代的青花瓷、五彩瓷、斗彩、各类颜色釉瓷;清代的数十类精品陶瓷。现代各陶瓷工厂、陶瓷研究所和陶瓷名家的作品也都有收藏。 的陶瓷大量系生活用瓷和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景德镇瓷器作品赏析

景德镇瓷器作品赏析 (一)简介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约有二千年时间。“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就在这个时候起,景德镇地区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 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尤其以“骨瓷”最为有名。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二)景德镇的名瓷 景德镇瓷器自古以来,名扬天下。在琳琅满目的瓷器中,最著名的有典雅素净的青花瓷、明净剔透的青花玲珑瓷、五彩缤纷的颜色釉瓷、幽静雅致的青花影青瓷、古朴清丽的古彩瓷、万紫千红的新彩瓷、明丽隽秀的窑彩瓷、别开生面的总和装饰瓷等。这些珍贵的名瓷,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瓷国之瑰宝”。 1、景德镇青花玲珑瓷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种年 间的历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 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 又叫玲珑眼,再填入釉料,并配上青 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它显得灵巧、 明彻、透剔,特别高雅秀洁。 2、景德镇青花瓷 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 “人间瑰宝”。始创于元代,到明、 清两代为高峰。它用氧化钴料在坯胎 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 它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 美观隽久。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明人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带去大批青花瓷,与30多个国家进行交往。不少珍品现被收藏在英、美等国博物馆。 3、粉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自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正、乾隆年代,日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烧煅而成,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既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