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第8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专题卷)

2019届二轮:第8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专题卷)
2019届二轮:第8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专题卷)

2019届二轮:第8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专题卷)

一、选择题

1.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法》,决定开展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B.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

C.为三大改造做准备

D.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依据

答案 B

解析计划生育政策正式执行于20世纪80年代而非建国之初,故A项错误;当时的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在筹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进行全国人口的普查是在为各个地区的人大代表数目提供依据,故B项正确;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与人口普查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新中国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是针对政治而非经济和文化领域,故D项错误。

2.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到2010年“……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农村经济的发展B.民主政治的发展

C.城市化水平提高D.城乡人口的变化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城乡代表名额由1953年的1∶4变成2010年的1∶1,说明民主范围扩大,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B项。

3.1952年英国对华出口额为300万英镑,1953年上升为1030万英镑,1957年达到1200万英镑,1958年又增加一倍多,同时中国对英出口额也有大幅度增加。中英贸易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A.我国“一五”计划的推动

B.中英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C.我国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推动

答案 A

解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需求扩大,故选A 项。B、D两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改革开放后,我国才推行全方位的外交政

策,故排除C项。

4.(2018·河南模拟)下图阴影部分代表的是1953年和1957年上海市郊区农民人均支出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部分所占的比重。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集体生产方式的建立

B.工业优先发展的挤压

C.农民消费观念的革新

D.农村经济“大跃进”需要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1957年和1953年相比,农民人均支出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部分所占的比重大大减少。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个体经营,因此人均支出比重大,到1957年时,实行农业合作化,走集体道路,农民人均支出随之下降,故A项正确。工业优先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图中主要反映的是购买生产资料情况,并且消费观念没有革新,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5.(2018·东北三省三校联考)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营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A.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

C.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D.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

答案 C

解析材料介绍了“铁饭碗”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当时分配的人员都是有教育背景的,符合当时国家建设的需求,因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故选C项。A项错误,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积极性的调动;B项错误,这一时期新中国政

权已经相当稳固;D项因果关系倒置,是人才服务了“铁饭碗”。

6.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毛泽东此论()

A.阐明了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

B.重申了必须继续借鉴苏联模式

C.主张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引发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A

解析“一五”计划后期,由于公有制已经占主体地位,直接计划的范围大大扩大了,高度集中、统得过死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是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中权力过于集中造成的。因此,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是扩大地方权限,故A项正确。“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说明要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而苏联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毛泽东此论旨在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权力过于集中状况进行改革,D项因果逻辑错误。

7.据有关统计,1956年举行的比较重要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有50多次,科学工作者提交的学术论文和报告共有2000篇以上,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此现象()

A.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

B.说明我国科技发明硕果累累

C.体现了教育对科研的促进

D.是苏联科研模式影响的结果

答案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正式提出的“双百”方针是推动文化事业繁荣的基本方针,其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互相争鸣,自由讨论。题干所述现象就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故A项正确。

8.(2018·河北“名校联盟”质监)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C.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 D

解析根据“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等信息可知该观点出自1957年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召开,故B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1949年被推翻,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是毛泽东在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背景下作的报告,故D项正确。

9.下表为我国1957~1962年分类别的高校数(单位:所)的统计情况。

A.有利于均衡培养社会各类人才

B.发展水平均有明显提高

C.规模化发展与学科平衡兼顾

D.受国家政策环境的深刻影响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1957~1960年我国高校数量大幅增加,反映了盲目求多求快的“左”倾错误影响到高等教育建设;1962年高校数量回归正常,反映了“左”倾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纠正,使高等教育建设回归正轨,故D项正确。

10.(2018·安徽蚌埠模拟)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说明()

A.“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已经出现

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

C.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

D.“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提出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表示台湾如果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变为一个地方政府回到祖国怀抱,则容许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由台湾人民决定自己的社会制度问题,这说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在处理台湾问题上更趋灵活,在武力统一之外,又开启了和平商谈解决的途径,形成“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故A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1961年这个时段处理台湾问题的态度,而且还只是一种政治承诺,反映不出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排除C项;“一国两制”的方针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来的,排除D项。

11.(2018·陕西省第四次模拟)从新中国成立到1964年,重工业部门累计新建的大中型项目,有2/3以上是在1958年至1960年间开工兴建的,形成的炼钢能力占1950年至1979年新增炼钢能力的36.2%;炼铁能力占32.7%,采煤能力占29.6%。这反映出()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

B.初步形成比较合理的工业布局

C.重工业建设的基础进一步增强

D.全民所有制企业在曲折中发展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数据反映了这一时期重工业建设的成就,反映出重工业建设的基础进一步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这一时期重工业建设的成就,不能说明工业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也不能说明工业布局比较合理及全民所有制企业发展的曲折,故A、B、D三项错误。

12.下面为中国公民普通护照主要版本“备注”栏变化情况统计表,由此得出的最准确的历史结论是()

B.我国外交的阶级斗争色彩浓厚

C.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升

答案 A

解析表格中护照“备注”栏的内容从1949年版“中俄文对照”到1971年版“中法英文对照”,说明我国逐渐与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再到1980年版“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地有效”,说明我国与世界大部分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故A项正确。B项只符合“文革”期间的护照,排除;C、D两项本身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尚书·周官》中提到“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在古汉语中“议”包含了商讨、谋划、评价、抉择等含义。“议”的活动包含了三个要素:第一,通过语言进行协商(“语”);第二,协商过程中有理性的思考(“谋”);第三,协商的目的指向事情自身可能具有的最为恰当的解决方式(“宜”)。在典籍中,“所议之事”主要是政治事务,如“议储”“议兵”“议勋”“议罪”等等,都可以归之为“议政”,即政治协商的范畴。在制度设计上,在上述所论及的先秦“三朝”制度中,“治朝”就是君臣之间每日的例行朝会,凡有官爵者皆可参加,讨论具体的政治事务。秦汉以后,随着皇权专制体制的确立,“朝议”制度就逐渐成为国家决策的关键形式。具体而言,“朝议”又有“廷议”和“集议”之别:皇帝在殿堂听政,百官按例朝见,有事皇帝口传谕旨,有争议的当朝议论,谓之“廷议”;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下其议”于一定范围的官员,如九卿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等,然后再将意见上奏,谓之“集议”。

——摘编自卢兴、吴倩《中国古代政治协商

传统的思想内涵与基本特征》材料二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摘编自覃敏健《试论

“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政治协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缘由。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和新中国关于“政治协商”的不同及二者产生的相同政治影响。

答案(1)特点:协商议政形式不断规范,发展固化为政治制度;协商议政的事务广泛;君主是协商议政主导者。

(2)缘由:近代中国社会对民主政治有强烈的诉求;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民主为治国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管理需要;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古代治国以和为贵精神的影响。(答出三点即可)

(3)不同:协商的根本目的不同:前者实际上是君权的辅助形式,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君权的统治;而后者目的是协调利益关系以实现个体和集团的合法权利。

协商主体的地位不同:古代“君”居于主导地位,具有决定权,而“臣”和“民”的地位是从属性的;而现代政治协商在民主制度框架内进行,协商中的个人之间、党派集团之间都具有平等的政治地位,每个协商主体都享有生命、财产、言论等多方面的自由权利。(答出两点不同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影响:政治协商在制度上为政治决策过程规定了理性协商的程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执政效率,缓和社会矛盾。

解析第(1)问,从古代“议政”的形式、“议政”的内容和“议政”的规范性上分析。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句号分层,分析汇总两层材料的含义即为原因所在。第(3)问,可以从组织“政治协商”的目的,组织者的阶层利益,参与者的主体地位来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所在;从其对决策正确性的保障上,对社会矛盾的缓和,对执政效率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其相同政治影响。

14.计量史学是运用自然科学中的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让史学趋于精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人民日报》上相关词汇使用频率进行计量分析,“一边倒”一词在1949年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到了1951年和1952年,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进一步下降,到了60年代,该词汇使用数量下降到个位数,甚至为零。1950年至1952年“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呈下降趋势。“和平共处”等词的使用频率在1953年到1956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

——摘编自张颖等《对建国初期新中国

外交方针变化的计量分析》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

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了从革命外交向和平外交的转变。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两极对峙,美国敌视新中国,而苏联承认并支持新中国,在此情况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对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制约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发展。这一时期外交带有革命外交的色彩。20世纪50年代以来,外交上迫切需要打破美国的孤立政策,团结新独立国家共同反帝,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突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由革命外交向和平外交的转变。

解析本题需要结合材料及史实进行阐述。根据材料“‘一边倒’一词在1949年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到了1951年和1952年,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进一步下降”“‘和平共处’等词的使用频率在1953年到1956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可知,革命外交向和平外交转变,据此确定论题,然后结合史实进行阐述即可。

警务工作改革实施方案

警务工作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与市场经济改革相适应的先进的警务运行机制,并通过理顺管理体制、整合警力资源、推行目标管理,实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延伸,使派出所真正成为集合防范、管理、打击和服务的综合战斗实体,推进公安工作的整体发展。根据上级公安机关关于社区警务工作指示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xxxx”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为指针,以开展“贯彻xx大,全面建小康,公安怎么办”大讨论活动为主线,以全国“二十公”、全拾二十六公”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建立健全派出所管理机制和社会服务机制为核心,立足社区,依靠社区,优化警力配置,规范警务运作,建立科学的警务运行机制,努力提高派出所社区警务工作整体水平。 二、工作目标 (一)理顺管理体制,实现警力下沉,配齐配强责任区民警。 (二)创新警务机制,启动新的警务模式和勤务方式。 (三)夯实基础工作,转变、延伸、拓展社区警务工作职能,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把减少犯罪、服务群众作为社区民警职能定位和

努力方向。 三、工作内容 (一)警务室建设。 1、按每个社区必须设置一个警务室的要求建设警务室,并做到社区警务室有明显的统一标识牌。 2、警务室内设置有民警警~系牌(去向牌),警务公开栏(其内有社区平面示意图,社区群防群治网络图),法律法规宣传栏及办公桌椅、资料柜(有条件的应配电话、电脑),各项职责制度上墙。 3、警务室配置有社区民警入户调查表、服务群众连心卡、社区民警工作日誌本、征求意见书、警~系箱/> --> bsp;7、完成所领导交办的其它警务工作(安全保卫、值班备勤等)。 (四)社区民警工作标准。 1、建一套台帐:即社区工作日誌、重点人员管理、社区工作会务等日常管理工作记录台帐及档案内容齐全、规范。 2、交一批朋友:即在密切联系辖区居民群众的基础上,能与一批企业家、治安积极分子结成良好的工作关系,并能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 3、有一支队伍:即拥有一支较稳定的能够配合公安机关联防、联打的群防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一、考点梳理 一.经济建设 1.1950-1952年,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主人,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为国家工业化准备条件。 2.1952-1957年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3.1953-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1956-1966年,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自给,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5.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设立经济特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例:【浙江嘉兴卷】1956年,中国可能出现的景象有( ) A.第一辆国产汽车在欢呼声中缓缓驶出工厂 B.收工后的农民在集体食堂里吃着“大锅饭” C.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到处能够看到大字报 D.全国城乡炼铁炉星罗棋布,炉火日夜不熄二.民主与法制建设 1.新中国成立之前,建立中国革命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这一科学构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成功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三、祖国统一大业 1.1951年实现西藏和平解放。 2.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设立了各级少数民族自治机构。 3.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例:【内蒙古呼和浩特卷】我国政府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港、澳、台问题,主要是考虑了①三地的现状②三地的历史③三地与大陆的差异④大陆的社会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四.国防建设 1.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空军从无到有发展起来,成为保卫祖国领海和领空的钢铁卫士。2.1966年,中国组建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不断发展壮大,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例:【四川乐山卷】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解放军确立了科技强军的战略。其目的是A.组建导弹部队B.进一步提高军队现代化程度C.永葆人民军队本色D.完善设立新兵种五.外交成就 1.20世纪50年代: (1)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间关系基本准则。

警务改革心得体会

对推行“一室一站五队”警务模式改革的一点看法 “一室一站五队”警务运作模式的核心价值是在不增加警察数量的前提下,通过对公安机关现有警力资源的挖掘与重新配备,将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增强公安派出所警务实战能力。其运作模式为:在派出所成立指挥研判室、街面警务工作站、社区警务队、治安队、刑侦队,加上县局在派出所下设的巡逻中队、法制中队即称为“一室一站五队”辅以机制、制度和装备设施,保障它有序高效地运行,它的出现顺应了社会现实需要和公安工作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警务改革突出实战化的特点。 一、概念释义 概述所谓“一室一站五队”警务模式。是指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治安需要,根据公安派出所的职能定位和改革要求,将各种警力资源重新配置,充实和调整派出所警力,使得警力向基层一线倾斜,警务前移到社区和街面,将下沉到派出所的警力整合成指挥研判室、街面警务工作站、社区警务队、治安工作队、刑侦队、巡逻中队、法制中队,分别赋予各队室相应的职 “一室一站五队”权与责任。使派出所工作既有明确分工,又能相互协同的一种警务运作模式。 模式在全国各地内涵、称谓不一,有的叫“一室一站三队”,也有为“一是一站四队”,还有“一室三队”、“一室四队”根据派出所工作实际而定,各地内涵、称谓虽有差异,但警力的基本架构与运作机制大致相似,故不作细微区分。最早实行“一室一站三队”警务模式的是在广州市的一些公安派出所,之后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带城市派出所,现在西安市公安派出所也在探索推行,形式和内容上一直在完善。 二、适用范围 “一室一站五队”警务模式主要是针对城市治安特点和要求提出来的,当前我国城乡"二元"格局依然存在,城乡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治安状况有着巨大差异,而且城市和乡村还存在地区差异。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下的今天,城市中人群居住密集,人员构成复杂,交通发达,信息交流和人员流动频繁,财富集中,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导致治安状况和治安要求复杂多变,对于城市公安派出所,“一室一站五队”警务运作模式相比传统“划分警区,包片负责”的警务方式,能较好地实现打击有力,防范严密,管理有序,控制有效的工作目标,由于乡村村落分散,人们大多以同族同姓聚居在,经济以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交通战线长,人员流动缓慢,因而乡镇派出所警力投入较少,警力构成简单,职责权限大都集中在县城或市区的派出所,其警务运作方式显然不可搬用“一室一站五队”警务模式,即使同是城市派出所,“一室一站五队”警务模式在警力构成和勤务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别,不可死搬硬套。 三、职能及运作模式 公安派出所实行“一室一站五队”警务运作模式,警力资源按“打,防,管,控”职能目标进行专业分工,根据每一名民警的工作特长,按照一定的比例原则成立“一室一站五队”即:指挥研判室、街面警务工作站、社区警务队、治安队、刑侦队、巡逻中队、法制中队。其职责是:指挥研判室负责户政管理,情报信息收集上报,警务分析研判指挥,对外宣传、档案管理与警务保障;街面警务工作站负责街面、人流聚集区、主街主干线的人员盘查、现场应急服务、咨询救助、堵截查控;社区警务队负责社区警务室、安全防范宣传、辖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点人员管控和服务群众工作;治安工作队负责110接处警,信访维稳、维护公共秩序,查处治安案件;受理群众在危难时刻的报警及接警;刑侦队负责辖区内简单刑事案件的侦破,配合刑侦部门破案;巡逻中队负责辖区内的巡逻,盘查及应急处突增援,工作可采用“网格化”包时段的网格化巡逻,增加见警率;法制中队负责执法工作培训教育、案卷审阅流转、执法质量考评、执法公开等工作。 “一室一站五队"既分工又协作,由所长统一指挥,副所长及派出所领导班子成员兼任主任、站长、队长,与室站队民警责任绑定,各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指挥研判室掌“情”,街面警务查报站管“面”,社区警务队攻“防”,刑侦队主“打”,治安队突“调”,巡逻中队司“控”、

近十年来我国警务改革模式研究

近十年来我国警务改革模式研究 ——兼论侦查主体之变迁与重构 肖军/刘伟 2013-02-07 15:26:25 来源:《福建警察学院学报》(福州)2012年3期 【内容提要】近十年来,我国警务改革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由于各地具体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因而导致改革模式的差异。但总体来看,其表现为两种总模式和六种分模式。这些模式实际上涉及的是侦查机构和侦查人员,即侦查主体的变迁问题。而侦查主体的重构,应该在保障打击犯罪的效率和侦查权行使的公正性情况下依据法律循序渐进地开展,侦查主体的重构反过来又为解决警务改革的实践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警务改革/模式/侦查主体/侦查效率/侦查权 一、警务改革模式之概览 近些年来,警务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些改革是在人们意识到警务设置模式存在问题的背景下进行的。因为传统的设置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暴露出种种弊端,改革迫在眉睫。具体来说,我国之前基本就是上面粗、下面细的“倒三角”型的警务设置模式,这种模式造就了低效率的严重后果,坐机关的警察多,办事的警察少,所以办案效率不高是理所当然的,而这更加剧了我国警力配置不足问题的严重性。此外,这种模式还制约了警察的积极性。如此反复,恶性循环。所以,无论从机构还是从人员上看,“倒三角”型模式显然已经落后,必须将警务模式进行重构。

综合而言,在这近10年的警务改革中(本文以吉林辽源2003年2月以来的改革起算)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为“撤销机构式”,另一种为“多警合一式”,本文考察的对象包括黑龙江、河南、吉林、福建、上海、重庆等一些典型省市(当然还有一些省市也进行着改革,本文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具体见表1。 二、警务改革模式之理论分析 从表1看,考察的对象可归为两种总模式和六种分模式,这些模式中有的虽然相似,但仍存在着不同,因为没有哪一种模式普遍适应每个地区。以警务改革,即公安机关的组织结构变迁为例,由于每个地区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各不相同,所以警察组织的类型之不同是在情理之中的,这其实就是权变理论(Contingency Approach / Contingency Theory)。该理论认为,最成功的组织形式是适合自己环境的特别情形。这种“特别情形”(Special Circumstance)是由特殊的组织要素、结构、环境组成的,它们的不尽相同造就了各自组织的功能不同,适应性(Adaptation)也就有所不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实际上,权变理论是系统论在组织(管理)问题上的具体应用。而系统理论也要求针对不同的要素、结构、环境来寻求适合自己的最佳方式。所以,系统的内在要素(及其组成的结构)和包绕系统的环境都是应该研究的,它们是制约和控制组织的要素。因此才产生了一系列适合各自的警务改革模式。而警务改革实际上就是组织机构的改革,尤其可以理解为侦查主体的改革,包括其变迁与重构(因为组织机构中涉及侦查主体,而组织机构的改革亦是侦查主体之变迁和重构)。① 从系统论出发,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些(侦查)主体要素组成的结构(要素

新中国的伟大建设

新中国的建设 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l·1949~1956年(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的经济就其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①1949~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措施有:没收官僚资本,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开展土地改革,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打击投机倒把,稳定全国物价,统一财经,实现财政收支、物资供求、现金出纳平衡;合理调整工商业,精简整编国家机构;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引导农民组织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对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②1953~1956年,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虽然屡遭挫折,但从总体上看,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9~1961年,国民经济出现最严重困难,但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3.1966~1976年(“文革”时期) 这一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和广大干群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 4.1978年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这一时期,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并逐步实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提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昭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按客观经济规律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制定经济政策必须立足于本国实际,适应本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过分地夸大入的主观能动性,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必然使经济建设遭到破坏。 二.建国后的城乡经济结构调整 1.农村经济结构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底 (3)人民公社化:1958~1978年底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底到现在 2.城市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①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急于完成工业化。 ②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③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我国现代警务机制改革探索比较

我国现代警务机制改革探索比较 我国警界面临改革压力 兴起于新乡的河南警务机制改革,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便全面铺开。这当中既有河南省委的推动,又有全国公安系统机制改革的压力。自2002年,中国警力下沉的呼声便越来越响,中国警务体制改革成为学者研究的方向。而2003年11月20日召开的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提出的警务机制改革至今仍未达到要求。而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矛盾丛生,群体事件剧增,警务运行机制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管理模式。2008年,国内连续发生了瓮安“6?28”、玉环“7?10”、惠州“7?17”、孟连“7?19”、陇南“11?17”等一系列影响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被推上前台,尤其是基层派出所,更是直接站到矛盾前沿。2010年3月,全国472名地市公安局长齐聚北京,接受为期10天的培训。有别于一年前的县级公安局长培训,这批承上启下的地市警界一把手,被专门要求“谋划好”本地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特定语境下,也可以解读为凝聚意志,鼓励创新从而破解难题。 公安队伍被寄予稳国安民的厚望,在当前中国,无需直面诸多压力和难题: 社会急剧转型,不和谐的深层诱因增多,带来治安、稳定形势严峻,需要公安以相对有限的警力和技术手段,保持打击犯罪力度,提高社会安全感;

传统社会模式解构,沿用多年的部分管理方式失效,在配套机制缺失的条件下,需要公安迅速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维持政府对社会的治理能力; 矛盾潜行,社会情绪不稳,警民关系微妙,特别要求公安公正执法、廉洁执法、规范执法,但有时却不得不面临警察权威下降的尴尬; 此外,为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一些地方往往需要公安“顾大局”,前置大量警力,协调解决一些专业范畴边缘的问题,承担警服之外的职责。 在突破困境的路途中,外界对公安产生了权力膨胀的隐忧,公安内部则还以人少案多、权责不等、执法环境恶化的抱怨。有人开出药方:重组政法架构,一手限制警察权,一手保障警察执法能力。立意高远,但也有人对体制改革的复杂考量不足,对改革环境的估计过于乐观。 更具操作性的路径,是公安加强队伍自身建设,通过改革创新,逐步解决工作体制机制问题,刚柔并济达到“外症内治”。这一思路其实在近年公安工作部署中一以贯之。从公安正规化建设,到力推警力下沉的“三基”工程,再到“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和“三项建设”(警务信息化、执法规范化、警民关系和谐),高层运筹帷幄,地方试点频出。换言之,警界“新政”早已启动,此间既有镁光灯下的重点突破,更有持之以恒的整体推进。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长效热点四 改革开放

长效热点四改革开放 热点内涵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国际风云的不断变幻,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之所以能够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之所以能够办成一系列大事、办好一系列喜事、办妥一系列难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强大思想武器,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本热点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而且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结合得非常紧密,在备考时要特别注意。 高考启示 从考查题型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并重,图文型试题占有一定比重。从命题角度看,多以新闻评论、名家名言等作为切入点。从考查角度看,多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理解能力,如运用现代化史观看待1978年至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链接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背景:“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概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平均主义的弊端。 (2)开始: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3)意义: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1)全面展开的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4)意义: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依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过程 ①20世纪80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

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1 / 13 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发布时间:2003-09-15 11:25 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迁,建立在高度计划经济体 制基础上的中国警务工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已经向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挑 战。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治安形势,公安工作不适应的状态已越来越明显, 公安工作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给我省公安机关的警务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本部分将主要介 绍世界警务改革的历史与趋势,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警察体制,新时代警 务改革的趋势与发展模式,及国内有关警务改革的一些情况。一、世界各国警务改革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如果从警务改革的角度去考量,国外警务工作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我国警察学者王大伟教授将其冠名为“四次警务革命”,即警察 职业化、警

察专业化、警察现代化和社区警务。 一、世界历史上的四次警务改革 第一次警务革命以1829年伦敦大都市警察机构的建立为标志。18世纪 末,英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产生了严重的阶级对立,犯罪增长,治安混乱。 2 / 13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1829年,英国建立现代职业警察,西方公认的世界上 最早的正式警察?D?D职业制服警察从此诞生。这支警察队伍强调以预防为 主,重视警民关系,增加服务职能,使其成为新旧警察的分水岭,被誉为第 ?D?D次警务革命。 第?D二次警务革命是以美国的警察专业化为标志。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世界各国警察大部分处于初创阶段,美国率先开展了警察专业化运动。其核 心是通过专业化摆脱地方政治对警察的控制,使警察成为一支独立的、高效 率的文职队伍。第二次警务革命是新警察独立与成熟的标志。 第三次警务革命以欧美各国警察现代化为标志。20世纪30年代

_智慧警务_大数据时代的警务模式_张兆端

“智慧警务”:大数据时代的警务模式 张兆端 摘要“智慧警务”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引擎、视频技术、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为技术支撑,以公安信息化为核心,通过互联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促进公安系统各个 功能模块高度集成、协调运作,实现警务信息“强度整合、高度共享、深度应用”之目标的警务发展 新理念和新模式。它标志着公安信息化正在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高度融合———智慧化。 “智慧警务”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感测、分析、整合警务运行中的各项关键信息,通过对社 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公安需求做出明确、快速、高效、灵活的智能响应,为公安工作提供高效的警 务管理手段和拓展便民服务的新空间。 关键词警务机制“智慧警务”大数据时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一个以海量信息和数据挖掘①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②正在到来。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管理方式正在向着“智慧”的方向发展,城市管理及公安机关的警务管理也正朝着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及形态———智慧城市、“智慧警务”发展。“智慧警务”已逐渐成为新一轮警务改革与发展的潮流。 一、“智慧警务”的定义及性质 (一)智慧和“智慧警务”的涵义 在现代汉语中,智慧一般是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智慧的人通常被称为智者。智者,聪明也,智商高、反应快、敏捷;慧者,灵也,悟性好、有灵性、情商高。与“智慧”密切相关的“智能”一词,指智慧和能力,如智能双全、智能机器人等。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有“人工智能”之说。维基百科解释,人工智能有时也称作机器智能,是指由人工制造出来的计算机系统所实现的智能。 有人认为,“智慧警务”是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全面梳理金盾一期工程的系统和资源,海量吸存数据,把传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形成的信息化“社会流”纳入管控,利用云计算、云平台进行智能分析和处理,以“人”为中心,掌控“屋、车、路、网、场、组织”等周边要素,形成的动态轨迹管控机制。杭州中奥科技有限公司认为,“智慧警务”是根据 作者单位:吉林警察学院

新中国成立 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

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 1 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焕发了活力和生机,中国迎来了二十世纪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阔步前进,1979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工作,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等,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也有了重大的突破。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了经济特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h1--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 如果说在近代中国109年的历史进程中,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谋求近代化构成其发展的基本脉络,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

国发展的基本脉络。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探讨,着意于进一步阐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现代中国推向前进的基本线索。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识。一、从对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后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逐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抉择,现代中国的发展正是沿着这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向前推进的。近代中国的起始,不是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109年间,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这样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中。在近代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的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作过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的尝试后,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阻挠,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破土而生但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企盼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却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无数仁人志士以资本主义列强为师的种种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特征和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经过艰辛的探索,形成指导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确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的正确道路。即:“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这样,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客观要求上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而在实质上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为目的,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

浅谈传统警务向现代警务的转变

浅谈传统警务向现代警务的转变 江西省上饶市公安局信州分局课题组 近年来,面对动态社会环境下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级公安机关锐意进取,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地推进警务机制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这些改革举措,使公安机关活力、战斗力得以有效提升,传统的警务工作模式正在逐步被取代,现代警务机制的框架已经初露端倪。 一、现代警务机制建构的动因 (一)适应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和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与此同时,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带来巨大的发展活力,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并以案件、事件的形式不断涌现: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居高不下,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增多,经济犯罪对社会稳定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危害加大,暴力恐怖活动已对社会稳定构成现实威胁;发展不平衡、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为富不仁、坑蒙拐骗和消极腐败等现象,导致社会信任流失,造成严重的信任

危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次问题;网上虚拟世界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矛盾的关联性、聚合性和敏感性不断增强;随着经济、产业、城乡、阶层结构的重大变化,整个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人”急剧增多,各种各样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相继出现,等等。日趋复杂的治安形势,客观上要求作为社会管理职能部门的公安机关立足于警务机制 创新,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解决公安机关自身弊端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公安机关围绕优化警务机制、提高警务运作效率这一主线,以科学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务实的举措,对传统警务机制进行了大胆改革,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警务运行机制。但总体而言,还没有对警务方式、勤务模式、警力配置特别是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没有从深层次上触动警务机制,管理机制、体制相对滞后,难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繁重公安工作任务的需要。一是职能定位不准确。一些部门和领导对公安机关职能定位的认识存在偏差,一味强调公安机关是执法部门、专政工具,不管是房屋拆迁、征地、城市执法,还是税收征管、计划生育,都要求公安机关配合参与,不计成本调用警力,基层非警务活动大量存在。另外,公安机关在依法管理、优化服务方面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承诺,导致吃力不讨好。比如,某一时期校园治安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 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4年华诞,这必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在这风雨兼程的64年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化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今中国在全球的政治地位举足轻重,经济位居第三大经济体,文化更是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总的来说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具体来说主要有: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金融事业、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教育科技事业、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大业、全方位外交、党政建设。作为一名平凡的在校大学生,我对中国成就的理解与了解都是片面与不足的,有不少的成就是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不到或者了解不到的。所以,我以个人理解谈谈这些成就以及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感受。 新中国成立64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以下是我国在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得到了恢复,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有所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未开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

中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复习学案:二十 改革开放 民富国强 (改革开放30周年)

改革开放民富国强(改革开放30周年) 【热点聚焦】材料一:2007年9月27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的第四十四次集体学习上发表讲话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必须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材料二:据新华社2008年1月2日电,全国政协昨日上午举行新年茶话会,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对改革开放进行系统回顾总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材料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近30年来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发展趋势和历史意义作了高度概括和精辟总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建立人民共和国以来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创举,是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最鲜明特点。它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的面貌由此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对亚洲和世界的未来也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知识连接】1、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是两个基本点之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6、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7、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09中考预测例题】1、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答:①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②我们要亳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 ⑤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2、结合所学知识,为盐城“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提出几点建设性建议。(或请你为当地政府怎样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提高改革开放水平提出合理建议)。答:①统筹兼顾,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别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低耗能、重环保”的绿色企业③积极引进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贯彻“科技兴省”、“人才强省”战略④关注“三农”,努力增加农民收入⑤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公民素质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答:(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纳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本原因)。(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4)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体现。(5)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保护环境、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的实施。(6)全国各族人民发扬艰苦的精神。4、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较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1)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答: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是什么?答: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5、材料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多年快速增长,国家财富积累大增,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到2007年,我国GDP达到24.66万亿元,在世界上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我们乐山市2007年GDP实现4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增长速度连续8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材料二目前,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人均GDP尚排在世界百位之后,城乡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农村仍然很落后,在精神文明、

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成就讲课稿

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成就

浅谈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仅凭文字的叙述是难以言表的,那些经历过的艰苦,奋斗的岁月,是多少人的奉献积累了这些硕果累累的辉煌!在回顾中国六十年间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成就之后,我内心激昂充满感激,激昂是为了祖国的繁荣与昌盛,感激则是想到了那些为了祖国兢兢业业奉献一生的革命党人甚至是普通百姓。所以,在论文之前,在谈及那些祖国现在的辉煌成就之前,我想首先应该衷心地感谢那些成就背后奉献的人们,是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丰衣足食,安定和平的生活。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在这风雨兼程60年的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建国初,中国一穷二白;如今,六十年一个轮回,中国经济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中国六十年来获得的成就太多太多,主要归结于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金融事业、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教育科技事业、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大业、全方位外交、党政建设。六十年,说是弹指一挥之间,但是期间却记忆了多少伟大的历史成就! 从各方面谈中国六十年的建设,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任务。作为一名平

凡的在校大学生,我对中国成就的理解与了解都是片面与不足的,有不少的成就是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不到或者了解不到的。所以,我想就从改革开放这个主要方面谈谈这些成就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感受。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谈中国六十周年的成就之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想。(由于中国六十年间取得的成果辉煌丰富,我的见解有限,所以参考了必要的资料,忘老师指正错误)。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得到了恢复,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有所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未开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4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 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 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