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一节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第九章第一节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第九章第一节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南华民族中学2013—2014学年下学期八地理

集体备课课案

主备人:董国福时间:2014 年4月日二次备课人:

,完成下列各题。1、读下图)从图中找出: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1(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描述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教)从图中找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1 学川省。描述青藏地区包括的范围及相邻省区。过)看看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是哪些大江2(程大河的发源地?概括本区的地形自然特

征。

(4)本区属于什么气候?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知识点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读图·析图】2、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四大牧区中,位于本区的有哪几个?

)说说本区的牧场类型及重要畜产。2(.

(1)考虑到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出发前我们需要准备些什么物品?

(2)说说青藏铁路线上可以观赏到的自然景观。

(3)在旅途中,在铁路沿线经常能见到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请你推测牦牛是如何适应高原独特环境的。

(4)我们还可以选择其他线路去青藏地区吗?

3、读教材P89内容,回答:在高寒的青藏地区旅游你发现当地人们衣食住行有

何特点?

4、阅读教材P90的图文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发展农业工人的条件。(1)阅读图9.5,以拉萨为例概括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发展农业所具备的热量条件。

(2)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发展农业的水源条件。

(3)从日照和温差等条件,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原因。

(二)知识构建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知识点一:世界屋脊

生物的特征教案 (1)

《生物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动物标本1-2件;

3.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 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4)鲸每15-20分钟就要从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动物有专门适应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如海龟它的肺能贮藏空气,

北方地区—区域特征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北方地区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差异,了解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北方农业在耕作方式、农作物、矿产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本课的学习,体会人地协调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材分析】: 1、教材首先讲述了北方地区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的特征。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明确该地区的位置、范围,熟悉该 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 2、课文第一段描述北方地区面积较小,仅占全国总面积的20%,但人口却较多,约占40%,是全国人口众多的地区之一; 课文第二部分讲述了北方地区在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方面的优势。 教学中可通过活动的安排,如结合“民居邮票”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了解,以及由于自然环境而 对人们产生、生活的影响,使之对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领悟更深。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朗读学生熟悉的反映我国北方的诗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导入我国北方地区区域特征的教学。 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北方地区地形”,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找出主要山脉、平原、高原、丘陵,了解北方地形特征。 (平原面积广大) 2、找出主要河流、湖泊,说说北方河流水文特点。 (湖泊少,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水资源短缺) 然后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并思考一下问题: 1、北方地区所占的面积、人口比说明什么问题? (北方地区是我国人口稠密的地区)

2、“黑土地”、“黄土地”分别指什么平原?为什么? (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北方地区范围”,找出北方地区主要的省级行政区域,了解北方地区行政区划。 教师小结: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南北方在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受这些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北方在农 业生产方式、物产等方面会有哪些特征和优势呢?引出下一课题——有关“北方地区物产丰富”的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图“北方地区主要物产分布”,完成以下活动: 1、说出北方地区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 (旱地、水田、草地、林地等) 2、在图中指出林地、草地的主要分布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如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等;草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和高原,如东北平原、黄土高原等) 3、思考北方耕地的主要类型及原因。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教案 学科:生物 班级:七年级(上) 教师 2017—2018年第一学期

《致同学们》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二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 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 (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教学反思:

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九章 青藏地区 百色三年中考命题规律 百色三年中考考情分析2020年中考预测 年份考查点题型题号分 值 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位置、范围、地形、气候 及成因等方面),据图分析青 藏地区“高”“寒”的自然 特征,对农牧业生产、生活 的影响。理解青藏地区是我 国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据图说出三江源地区的位 置,通过了解区域自然地理 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 响,说明其是“中华水塔” 的原因。了解三江源地区生 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树 立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识, 了解保护措施。 青藏地区是重要考查内容, 主要考查自然特征,及对当 地人生产生活的影响;考查 树立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 识,了解保护措施。 2019 青藏地区的自 然特征 单项选 择题 11 2 2018 保护三江源地 区的措施 单项选 择题 15 2 2017 畜牧业基地读图综 合题 19(3) 1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1.世界屋脊 (1)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

(2)地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3)河流:由于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4)气候: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__高寒__气候,__冬寒夏凉__,年温差__小__,日温差__大__。 藏族的传统服装__藏袍__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而设计的。 (5)湖泊: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是__青海湖__。 2.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1)高寒牧区:在独特的高寒条件下,青藏地区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广泛,生长着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高原环境的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2)河谷农业区: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气候条件是气温较低。主要的农业区有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东部的湟水谷地,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好处是:气温较高,土质较肥沃,适宜喜温凉的青稞、小麦等作物的生长。 (3)生活习惯: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糌粑,为了抵御严寒,人们都爱喝用青稞酿造的青稞酒。青藏高原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当地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石块为原料。房屋墙体厚实。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江河的源地 (1)位置: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黄河源区、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2)“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三江源地区。 (3)江河的最初水源: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4)河流的天然调蓄器:湖泊和沼泽。 2.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生态意义: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三江源地区孕育了三大江河,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2)生态环境问题 ①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导致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②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中,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保护措施 ①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初中地理《区域特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导入部分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回顾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并重点强调北方地区的位置。通过展示北方地区一年四季的景观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北方地区四季变化,激发学习北方地区的欲望。然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本节内容共设计五大教学环节,现将五大教学环节展示如下: 自主学习一: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展示北方地区的地形图,通过观察地形图找出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秦岭、淮河,既而归纳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即北方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 淮河以北。 展示北方地区范围图,通过小组合作找出位于北方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域,大致的了解北方地区的范围。 自主学习二:自然地理特征 展示北方地区地形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后,自然而然的就知道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其次,复习回顾我国地势的三大阶梯让学生明确北方地区位于我国第二、三阶梯。为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北方地区的地形,我给学生展示了北方地区的地形景观图,并让学生观察土地颜色,为后面农业学习做铺垫。 展示北方地区的河流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到黑龙江、松花江、黄河、

淮河、海河,明确这些河流的地理位置,在此基础上补充华北平原 的来历。归纳北方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小;汛期短;有冰期,越往北越长;含沙量较大,黄河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其次,通过闪烁图标展示了山东丘陵、辽东丘陵的位置,并明确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太行山的地理方位。 展示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图和温带季风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引导学生归纳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说出温带季风 气候的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如此推断出北方 地区的耕地以旱地为主。 自主学习三:北方地区的农业 结合课本P8 文字和图6—1—3 北方地区主要物产分布图完成下 列表格。 没有的农作物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的同时了解北方地区的物产。 自主学习四:北方地区的工业 展示北方地区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让学生小组内合作找 到我国第一大和第二大油田的名称及地理位置,找到大同煤矿、神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教学方法比较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答:略。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 板书: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讲授新课] 大屏幕显示投影图: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 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 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教师在总结南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时,用鼠标在地图上说明其地形位置和大致范围)在大屏幕图中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提问)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武汉、广州——南方地区。 同学们请看课本第7页图5.9中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填表(大屏幕显示,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一节 区域特征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区域特征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特点。 ·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找出南方地区的主要河流、湖泊及黄海、东海和南海,分析其通江达海的交通区位优势。(重点)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重点) 3、运用图像资料,说出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分布及主要矿产和工业的分布。 4、运用图文资料,比较南方地区不同地形区主要地理差异与区域发展特点。(重点、难点)【教学模式】问题导学、讲练结合 【教学方法】多媒体导入法、探究法、列表对比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展示图片 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具有南方地区代表性特征的图片, 配以背景音乐《采茶舞曲》,据此判断,这儿 的风光反映的是我国哪一个地理区域?关于 该地区,你们还知道哪些,说给大家听听。 1、学生观赏图片,形成 对南方地区“山青水碧” 的初步直观印象。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 谈对南方地区的了解,增 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图片配以 轻音乐,给 学生耳目一 新的感受, 同时提升了 学生的审美 素养,激发 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对 祖国大好河 山的热爱情 感。 衔接过渡往昔之南方地区,古人曾留下许多美丽的诗篇;今日之南方地区,诸业兴旺,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山清水碧、物产富饶的南方地区。 明确目标 预习展示第一,教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1、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找出南方地区 的主要河流、湖泊及黄海、东海和南海, 分析其通江达海的交通区位优势。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南方地区的 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3、运用图像资料,说出南方地区主要农 作物分布及主要矿产和工业的分布。 一,学生读目标,形成目标任 务驱动。 二,学生反映课前完成《地理 助学》中“学习过程”部分时 遇到的困难,结合出示的教学 目标,提出本节课的疑惑:比 如 1、为什么秦岭—淮河一 课前结合地理 助学预习,能 够使学生对南 方地区的自然 环境特征形成 初步的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下教案第八章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一节自然条件与农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 2.能够在地形图上找出西北地区主要地形区。 3.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4.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过程与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及其他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西北地区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讲授:通过这些图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管是自然环境特点还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西北地区和我们生活的南方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西北地区,了解西北地区为什么干旱,以及干旱的环境下西北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一、自然特征

1.位置和范围 阅读:阅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图并提问:怎么描述西北地区的范围呢?西北地区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 学生:(略) 师生小结: 位置: (1)经纬度位置:73°E-123°E,32°N-50°N (2)地形上: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古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3)邻国: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 范围: (1)地形:包括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2)政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提问:结合教材图,判断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中的哪一级阶梯?西北地区的地势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并发言,教师给予指导。 2.地形 提问:观察西北地区地形图,了解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单元有哪些?从东到西,找到主要的山脉、高原和盆地。 师生小结:从东往西,主要是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和河西走廊,西部由北向南依次是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阿尔金山。西北地区山脉纵横,从东向西逐渐深入内陆,水汽很难到达,降水比较少,因此西北地区比较干旱。 补充知识: (1)内蒙古高原地貌特点 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内蒙古高原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平均海拔在1 000米以上。高原上开阔坦荡,起伏和缓,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滚滚的荒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是较大的沙漠。 (2)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天山南北两侧,属于南疆和北疆。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居于盆地内部,是我国最大沙漠。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内陆盆地,是一个半封闭的盆地。所以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进行比较,如下表所示: (3)吐鲁番盆地 天山山间断层陷落而成,盆地中的艾丁湖是我国陆地上的最低点,湖面低于海平面155米。提问:西北地区主要是什么气候类型呢? 3.气候 师生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是本区的显著特征。

1.1.1生物的特征

第课时 授课教师: 课题 生物的特征课 型 新授个性化 修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 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实物】 石头、菊花(带有枯枝)、树叶、蝗虫、蚯蚓、杯子、水等。 【提出问题】 观察并区分以上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区分的理由是什么?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2-5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物? (2)生物有那些共同特征? (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怎样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4)教材中的10幅图片各说明生物的哪项特征? (5)观察一下教室,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人是生物吗?拖把、扫帚是生物吗?粉笔是生物吗?菊花的枯枝是生物 吗?) (6)说一说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独立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总结。

【总结要点】: (1)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根据某一物体是否需要营养、呼吸、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来判断其是否是生物。 (2)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3)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方式不同: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的有机物。 (4)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出汗、呼气、排尿。 【你说我辨】 下列现象,各反映了生物的哪一特征? 1、蟑螂捕蝉,黄雀在后。 2、葵花朵朵向太阳。 3、蜻蜓点水、金蝉脱壳。 4、望梅止渴 5、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 四、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课本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对于生物的特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现象你有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1、阅读以下短文,说出小球藻是生物吗?从文中找出证据。 宇宙航行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的供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毫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一昼夜产生2—3代。 2、一个苹果、一个鸡蛋、一粒小麦种子、一棵小树苗,它们都是生物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p6练习2 五、巩固训练,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是()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第一单元第一节认识区域导案

第一节认识区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特点,能够叙述出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本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教学案。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一:知识结构 二:基础知识点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 2、功能区 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重点解释: 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 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 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4、为什么说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都存在差异性? 提示: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我们所说的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 5、为什么说区域既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反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提示:区域内的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整体。其地形、气候、土壤、生物等具有相似性,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各区域所处位置不同,水热条件、土壤类型、生物种类等也存在着地域差异。 6、认识区域特征有什么实践意义? (1)整体性对于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差异性有利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开放性有利于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第一节_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一节 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农作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南方地区不同地形区主要的地理差异。南方地区的气候与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不同人眼中的南方地区 文人、画家笔下的南方: 摄影者、食客眼中的南方: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欣赏南方地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 承转:我们面前的“南方”也就是我们的学习任务:一桌知识与技能的“大餐”,学会读图分析和感悟生活。 【讲授新课】 一、描述位置做评价: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学生指图描述本区的相对位置和海陆位置;在描述边界线的基础上,描述南方地区的范围。 预设答案:南方地区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二、读图、查找定位置:认识南方地区主要的地理事物,熟悉其空间分布 1.找出边界:秦岭、淮河、青藏高原。标注海洋和河流:东海、南海、长江、珠江。 2.查找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查找山脉:横断山脉、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南岭、台湾山脉。 3.识图填图:在相应的空格里,填上各地理事物的名称,检测读图效果。 三、分析、探究、找差异:南方地区的地形组成和内部地形差异,探究南方地区内部地形差异。

读南方地区分层设色地形图,对比高度表说出颜色如何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几个色区?估计各自的海拔大致是多少?各区域叫什么名称?结合我国地形知识,描述各区域的地形特点,将结果填到表中。 预设答案: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 【设计意图】学会读图,能够从图中提炼地理信息;学会比较,通过收集各地形区的资料,总结各地形区的特征。 四、分析资料说联系 (一)探究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查找北纬30°线和北回归线,并标注出来,分析南方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及所属的温度带、干湿区。通过本区域的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到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通过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南方地区主要的气候特点。 预设答案:南方地区纬度较低,气温高,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8~3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少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受季风影响,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处于我国四大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综上所述,南方地区位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复习中国气候知识,提高阅读地图、总结规律的能力,进而获得新知,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二)分析地形、气候、土壤之间的关系 1.提供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差别;在寒潮影响范围图上,找出云南和广州的大致位置,看看哪个地区最易受到寒潮影响。结合地形图和动画,分析两组同纬度的地区

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单元测试(答案)

第九章青藏地区 一、单选题(共19题;共38分) 1.我国太阳能、水能资源都非常丰富的地区的农业是() A. 河谷农业 B. 绿州农业 C. 水田 D. 旱田 2.藏族同胞的典型服饰是藏袍,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只袖子,另一只袖子从后拉到前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自然环境特点是() A. 空气稀薄 B. 降水多 C. 昼夜温差大 D. 纬度高,气温低 3.青藏地区主要的农业区是() A. 藏北高原 B. 昆仑山山区 C. 柴达木盆地 D. 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 4.青藏地区的农业主要分布在( ) A. 藏北高原 B. 区拔较低的河谷地带 C. 柴达木盆地 D. 昆仑山区 5.青藏地区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是因为() A. 地势高 B. 气温低 C. 光照强 D. 冰川广 6.下列关于农业分布地区的叙述,是青藏地区的是() A. 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地区 B. 土壤肥沃的山间盆地 C. 水源较好的绿洲地区 D. 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 7.小丁想利用寒假到西藏旅游,他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A. 独木成林 B. 流沙广布 C. 成群的牦牛 D. 小桥流水人家 8.我国最大的湖泊是()。

海湖 D. 太湖 9.青藏地区的青稞、小麦等单产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 海拔高,气温低 B. 大气洁净,透明度高 C. 河湖众多,雨水充足 D. 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 10.青藏高原的主要特征概括为 A. 湿 B. 热 C. 低 D. 高、寒 11.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畜种是( ) A. 蒙古马 B. 骆驼 C. 驴 D. 牦牛 12.在奥运福娃中,“迎迎”是根据生活在高寒环境下的藏羚羊原型塑造出来的。藏羚羊生活的地区是( ) A. 北方地区 B. 南方地区 C. 西北地区 D. 青藏地区 13.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种植的青稞和小麦穗大粒饱的原因是() A. 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B. 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 C. 气温较低,没有病虫害 D. 地势高,土壤肥沃 14.青藏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 ) A. 青稞、油菜、长绒棉 B. 葡萄、哈密瓜、荔枝 C. 玉米、大豆、高粱 D. 青稞、小麦、豌豆 15.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牲畜主要分布在( ) A. 云贵高原 B. 青藏高原 C. 内蒙古高原 D. 黄土高原 16.有日光城之称的城市是()

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位置和范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2.通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育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 教具: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课时:1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出大洲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教学过程 [引入]:问题抢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板书] (课题)第一节:位置和范围 [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 [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以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 [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 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 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在哪里──地理位置和范围(雄踞东方的大洲)

生物的特征教案一

生物的特征 教学设计说明 基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先从常见的生物引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展示学生平时能见到的生物,并引导他们对生物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系统地生物特征的概念。之后,通过举例说明生物的七个特征。 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讨论为主,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但由于学生刚进入初中,在科学观察、分析和总结等方面能力还略显不足,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的引导。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学生对多种生命现象的分析,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生物的七个特征,同时也明白生命的意义和神奇。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材从内容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本节内容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典型事例来说明生物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教材对概念的理解要求不高,只需要学生能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以及通过具体事例分辨生物的特征即可。 (二)学情分析 进入初中的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他们学习生物的起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会有一些浅显的认识,但对生物本质的认识还不够,同时还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也是不同的,尽最大努力让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观察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⑵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型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重点难点 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地理下册 6.1 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以及农业生产、资源与工业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获取地理知识,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北方不同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差异性,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地区发展理念。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以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2.分析北方地区不同区域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1.掌握从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要素去分析概括某一地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一般方法。 2.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读图导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准备上课用图、划分学习小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展示北方地区的雪景动画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知讲解

活动1: ?认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定位置 教师:展示北方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图,提出问题——如何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 学生:北方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认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看地形 教师:展示我国地势阶梯图和北方地区地形图,要求学生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太行山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提出问题——北方地区所处的阶梯和主要地形区是什么? 学生:找地形。北方地区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是地形的主体,平原面积广大。 ?认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明气候 教师:出示我国的气候分布图。明确北方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学生:本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教师:阅读两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区域差异。 学生:相同点——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不同点——哈尔滨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济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活动2: ?认识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政区 教师:展示北方地区范围图,找出东北三省和黄河中下游沿岸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说出它们的省级行政中心。 学生:完全位于北方地区的省份主要有:黑龙江省(哈尔滨)、吉林省(长春)、辽宁省(沈阳)、河北省(石家庄)、山东省(济南)、山西省(太原)等,陕西省(西安)、河南省(郑州)的大部分和安徽省和江苏省的一部分。 ?认识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农业 教师:出示表格,对比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农业的差异。

第七章 南方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课标要求】 1.位置与分布:在地图上指出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2.联系与差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查阅中国四大区域地图,找出南方地区的范围。简单评价南方地区的位置。 2.分析地图及资料,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及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3.探究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查找南方地区的边界线,描述并评价南方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确定南方地区的地形组成,分析内部差异与区域发展特点;运用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景观图欣赏,感受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通过阅读物产分布图,了解自然条件对水田农业生产的影响。 3.列举实例,说明南方地区丰富的物产,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了解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基础上,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农作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南方地区不同地形区主要的地理差异。南方地区的气候与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策略】 以关于江南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始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读图、析图,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不同人眼中的南方地区 文人、画家笔下的南方: 摄影者、食客眼中的南方: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欣赏南方地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 承转:我们面前的“南方”也就是我们的学习任务:一桌知识与技能的“大餐”,学会读图分析和感悟生活。 讲授新课 一、描述位置做评价: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人教初中生物七上《生物的特征》教案_8

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 能主动观察生物与非生物的各种现象,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逐渐形成珍爱生命和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述法、观察分析法。 课前准备 教师: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 1。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特征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结合自身,分析表述。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

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除我们已经了解到的生物特征之外,谁知道生物还具有哪些特征?”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对平时认真观察生物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说明观察环境对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