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德勒兹:文学与生命

吉尔·德勒兹:文学与生命
吉尔·德勒兹:文学与生命

吉尔·德勒兹:文学与生命

人们并不是带着神经官能症写作的。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不是人生的历程,而是当过程被中断、阻止、填补时人们陷入的某些状态。疾病并非过程,而是过程的中止,正如在“尼采的病例”中。同样,这样的作家并不是病人,更确切地说,他是医生,他自己的医生,世界的医生。世界是所有症状的总和,而疾病与人混同起来。于是,文学似乎时一项健康事业:并不是因为作家一定健康强壮(这里可能存在与田径运动中同样的含混),相反,他的身体不可抗拒地柔弱,这种柔弱来自在对他而言过于强大、令人窒息的事物中的所见、所闻,这些事物的发生带给他某些在强健、占优势的体魄中无法实现的变化,使他筋疲力尽。作家从他的所见、所闻中返回,双眼通红,估摸刺破。怎样的健康才足以解放遭受人体、机构和属性重重束缚,并困于这三者之中的生命呢?正是斯宾诺莎的柔弱身体,只要它持续存在,始终证明它在经历时开始接受的一个新视野。

像文学与写作一样,健康在于创造一个缺席的民族。创造一个民族,这属于虚构功能。人们并非凭借记忆而写作,除非把这些记忆作为隐匿在背叛和否认中的某个民族的共同起源或目的地。美国文学具有产生能够叙述个人记忆的作家的特殊能力,但这些记忆是作为一个由所有国家的移民者组成的共同民族的记忆。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可以把整个美国写入作品中,只要美国能够存在于一个男人的经历中”。确切地说,这并不是一个被召唤来统治世界的民族。这是一个次要的民族,永远是次要的,被卷入一场革命的生成中。也许这个私生、低等、被统治、永远在生成中、永远没有完成的民族仅仅存在于作家的头脑中。“私生”不再意味着一种家庭状况,而是种族的形成过程或种族的偏移。我是一只动物,一个历来种族地位卑微的黑人。这是作家的生成。对于中欧而言的卡夫卡和对于美国而言的梅尔维尔(Melville)都将文学表现为一个或所有次要民族的集体陈述,这些民族只有通过作家并在作家身上才能找到他们的表达。虽然文学总是设计一些特殊因素,但它却是陈述的集体部署。文学是谵妄(délire),但谵妄并不是父亲——母亲的问题:没有不经过民族、种族和部族,不纠缠共同历史的谵妄。任何谵妄都是历史——世界的,都是“种族和大陆的迁移”。文学是谵妄,在这样的名义下,文学的命运在谵妄的两极之间上演。每当它建立一个自称纯净、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时,谵妄就是一种疾病,典型的疾病。然而,当谵妄援引这个私生的被压迫的种族时,谵妄就成为衡量健康的标准,这个种族不停地在统治下躁动,抵抗一切压制和束缚,并在作为过程的文学中以凹陷的形式呈现。还是在这一点上,一种病态总是有可能中止过程或变化;而且,人们重新发现了对健康和田径运动而言也同样存在的含糊不清,以及一种挥之不去的危险:统治的谵妄与私生的谵妄混杂在一起,将文学引向潜在的法西斯主义,而这正是文学与之斗争的代价。文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在谵妄中引出对健康的创建或对民族的创造,也就是说,一种生命的可能性。为这个缺席的民族而写作……(“为”不仅意味着“代替他”,更意味着“为了他”)。

文学在语言中的所作所为似乎更好:正如普鲁斯特所言,它恰恰在语言中勾勒出一种陌生的语言,这并非另一种语言,也不是重新发现新的方言,而是语言的生成——他者(devenir-autre),是这种主要语言的缩小,是占优势的谵妄,是逃离支配体系的魔线。卡夫卡让游泳冠军说:我和你们讲同样的语言,但丝毫听不懂你们所说的话。句法创造、风格,这就是语言的生成:不存在词语的创造,也没有在句法效果之外具有价值的新词,这些新词正是在句法效果中得以发展。因此,当文学对母语进行分解或破坏,但同时也通过句法的创造在语言中构建一种新的语言时,它已经呈现出两个方面。“捍卫语言的唯一方式就是攻击它……每个作家必须创造属于他的语言……”似乎,语言受谵妄支配,而谵妄恰恰使语言离开了自己的领地。至于第三个方面,它来自这样一个事实:每当一种陌生的语言在主要语言本身之中开掘时,所有言语活动轮流摆动,被带入极限,带入由不再属于任何一种语言的所见、所闻构成的外在或反面。这些看法并不是幻想,而是作家在言语活动的缝隙和间隔里看见和听见的真实理念。这并非过程的中止,而是暂停,后者本身也是过程的一部分,正如永恒只有在生成中才能被揭示,景色只有在运动中才得以显现。这些看法不在言语活动的外在,它们就是言语活动的外在。作家是观察者和倾听者,因此,文学的目标在于:生命在构成理念的言语活动中的旅程。

这是阿尔托(Artaud)的永远处于运动中的三个方面:字母的失落,在对母语言语活动的分解中(R,T……);字母的恢复,在新的句法或句法范围内的新词——语言的创造者(eTReTé)中;最后,呼吸次——一切眼与活动所趋向的反句法极限。而塞利纳(Céline),我们禁不住要说,尽管很粗略:《漫游》(Voyage)或母语的分解;《催命》(Mort àcrédit)与新的句法,就像一种语言在主要语言中;《木偶剧团》(Guignol’s Band)与“被中止的惊叹号,如同言语活动的界限,爆炸性的视觉和声音”。也许,为了写作,母语应该是可憎的,但由此句法创造在其中勾勒出一种陌生的语言,并且,整个言语活动揭示出它的外在,超越任何句法。人们可能会祝贺某位作家,但作家清楚地知道,他远远没有达到为自己确定的界限,界限总是不停地闪躲,远远没有完成自身的生成。写作,同样也是生成不同于作家的另一个东西。当人们询问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写作由什么构成时,她回答说:谁跟您谈论写作?作家不会谈,他关心的是其他事情。

如果我们尊重这些标准,我们会看到,在所有以文学为目的而写书的人当中,甚至是在疯子中,很少有人能够自称作家。

生命内涵

[标签:标题] 篇一:生命的内涵 生命的内涵 2014年的第一天,应几个老朋友和老学生之邀,在酒店聚会,大家一致要求我先发表新年祝词,本来已经想好的常规新年祝词,却临时变成了:新年快乐,身体健康!这句祝福语也在新年到来之际送给金寨在线的网友。 已经过去的201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我人生历练最多的一年。其中与两位老朋友生死离别的经历,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一位是过去的挚友,46岁肝癌去世;一位是现实的好友,突发脑溢血去世,才43岁。两位英年早逝的朋友永远地离我们而去,留下的不仅仅是无尽的思念,还有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健康的极大关注。 一个人的生命是父母赐予的,是种族的传承,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随便抛弃,只有好好珍惜。珍爱生命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珍爱生命是对社会最大的奉献;珍爱生命是对家庭最大的责任。 人到中年,特别是40至50岁之间,是一个人最成熟的年龄段。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中年是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一个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最大的时期。此时期对一个人的身体来说,是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因此,注意中年的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健康是自己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健康的两大良方。 在当今社会,必要的应酬是推不掉的,尤其是饭局中的饮酒。酒是个好东西,少饮健身;酒更是个坏东西,常饮、多饮伤身且要命。喝酒还是要掌握一个自愿和自控的原则。 生命的内涵是什么?太多的例证为我们诠释,生命对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不仅仅属于你个人,更是属于一个家庭,属于社会。好好活着,珍爱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篇二:生命的内涵 生命的内涵 汪倩倩 淡淡云,漫漫月,时间流转,唯有那一份淡淡的沁人梅香一直未变,就在我心中,那个可以遗忘生命的地方。——题记 远处繁杂的喧嚣让我思索。芸芸众生,有的像雄鹰——展翅蓝天,有的像海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有的像夏蝉——总是“知了知了”喊个不停??敢问众生,生命的内涵,人间正道在何方? 生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我抬头问那蔚蓝无际的苍穹,他没有回答。 远处繁杂的喧嚣逐渐在我的耳畔被空虚消弭,于是仿佛置身于另外一个人间,那里有浅浅的微风拂过大地的面颊;大地的面颊映出盈盈的积雪;盈盈的积雪漫着暖暖的阳光;暖暖的阳光衬着浅浅的微风,我听见了冬的低语。 远处,有一株凌寒独自开的梅。 梅正高昂着头,看着这个银装素裹的世界。 多少峥嵘岁月,梅都不曾退缩过;多少寒苦日子,梅都不曾放弃过;多少冰冷日月,梅都不曾抱怨过。然而又换来什么了呢?是文人墨客为梅而驻足,为她而吟诗作画?还是英雄豪杰为梅倾倒,为她歌颂赞美?不,不是。她那卓尔不群的心,从未被这些事所动摇。 但是梅也从没看过春日的美丽呀!她也未曾看见百花齐放的壮丽呀!难道那漆黑的夜和刺

生命教育的起源、内涵、价值、目标

生命教育的起源、内涵、价值、目标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 1968 年, 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倡生命教育说。“引导人们去充分体悟人生的意义;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元素”。 1976 年,1500 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 1979 年,澳大利亚成立了全球首个“生命教育中心”,正式的国际性机构,是联合国的“非政府组织”中的一员。 至此,生命教育成为了席卷全球的文化风暴,影响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和时代文明。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使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及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和实际人生价值的教育。这和生命教育的核心内涵。 促进个人生理、心理、社会、灵性全面均衡健康发展。是关于全人的教育。 认识生命,爱惜、尊重并欣赏生命,增进生活智慧,展现生命意义与永恒价值。 是关于人与他人、自然、宇宙和谐互动的教育。 总而言之,未成年人的生命与安全教育,就是要解决学生如何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珍爱生命、呵护健康、安全成长、体会责任、创造幸福的教育。 (三)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总体目标”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中小学的安全教育,是寓于其相对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之中的,包括了学校、社会、家庭诸多层面。我国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学校尚未全面系统实施的情形下,目前主要依靠具有生命教育性质的安全专题课程和实践活动,以及在学科教学中相关教育理念的渗透与融合予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也首次明确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并列同提,在教育政策高度给予了前所未有的特殊重视。

生命教育的含义和内容——对生命的敬畏

生命教育的含义和内容 生命科学认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进行生命教育首要问题就是要教会青少年如何科学合理地理解生命。化学进化产生原始生命后,接着就开始了生物进化,人类的生命正是这一进化的结果。 生长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过程,而新陈代谢则是生命的最基本的过程,是其他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生命的一般形态具有某种“合目的性”的行为,作为生命高级形态的人类则具有自觉的目的性行为。 生命的自然属性也即自然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长度,即寿命的长短;生命的社会属性也即社会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宽度,它是以文化为内核和根基,从零开始不断拓展的;生命的精神属性也即精神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高度,它并非纯粹指人在成功的顺境中所能达到的高度,人在失败的逆境中所处的低谷,因为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灵性的深层次激发,也构成了富有意义的生命高度的一部分。 生命长度、生命宽度和生命高度统一在一起,共同凝成了人的生命亮度,也即个体生命“我之为我”的生命亮点。 那么什么是生命教育呢?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

文学生命色彩精选作文

文学生命色彩精选作文 诗经,我触到心灵深处一股清泉的波动;品三国,我品出了历史覆盖下灰暗却壮丽的长空;赏幼安,我望见大漠黄沙如同千军万马滚滚而来;读张爱玲,我读出了她脸颊一抹胭脂的残红。 浩瀚文学如同一纸画卷,诗人骚客各自潇洒一挥抑或是轻柔一点。一挥一点间,便有了五千年文学艺术的绚丽灿烂。 我相信,文学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文学有丰富的色彩,正如生命有曼妙的姿态。 翻开《诗经》泛黄的书页,那青涩的诗行写下的是华夏先民粗朴的个性和最本真的生命情怀。或用苍苍白露记下爱而不得的怅惘,或用呦呦鹿鸣记下君子的盛情招待。那灼灼其华的夭桃映红了多少少女簇新的嫁衣,那浩浩汤汤的淇水灰暗了多少少妇无望的等待……或悲或喜,或怨或哀,不同的情愫为诗行涂上了不同的色彩,这些色彩鲜活地跳动着,不是杂乱的混合,只因有着共同的底色,干净、透明而纯真,就像我们遗失多年的童心。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生命沿着轨迹踏上未知的旅途。色彩由清新雅丽转为混沌凝重。 这是三国,是英雄的热血澎湃和迸发的时刻。道路布满荆棘,甚至难以望得隐藏在黑夜下暗无天日的深渊。战场厮杀,刀光剑影,暴风骤雨,电闪雷鸣。那乌云后面可曾有你们渴望的光明?可是,不管怎样,理想闪着金色的光环等着英雄们去摘取。纵使黑夜给了你黑色

的眼睛,你也要用它去寻找光明;纵使乌黑的恐惧覆压住你残喘的呼吸,你也要挺身伫立去挥洒壮丽。 三国过后,夕阳渐近,暮色之下,你是否看见一位鹤发老者在大漠里吹起羌笛…… 黄沙是它的背景,那样的黄不再充满跳动的生机。好在还有残阳淡淡的亲抚,助那不安的生命找到了归途。假如你曾知道黄土孕育了多少个春天,假如你曾凝视过那残霞的绯红,或许,你不再会为他的即逝而垂泪,不再会在遥望英雄踉跄的步履时,徒留下一句“只是近黄昏”的叹息…… 可是终点还没到,路依旧伸向远方…… 了英雄那悲壮孤单而苍茫的黄色,而多了一抹绚丽的胭脂红。 那抹胭脂红是生命迷茫的底色。一颗心的流离失所,早已使生命的青涩消失飘散。是枷锁囚住了希望?还是生的路途真的只能隔绝在这懵懂的年华?那红得心碎的鲜艳是否早就注定了陨落的结局?是落红,终会带着早逝的可惜与悲叹。 悲凉的胭脂红,那是张爱玲惹人心碎让人沉醉的生命本色。 看,文学之色彩如此灿烂,生命之色彩如此绚丽,文学与生命本是同根而生,只不过,文学剔出了生命的诸多杂质,而以更纯粹的色彩诠释生与美的意义。

加强文学修养,让生命更丰富

加强文学修养,让生命更丰富 ——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一完小陈珊 今天,我有幸成为2014年雷俊英名师工作室小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员,这也给我提供了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下面,我就雷俊英主任的讲座《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谈谈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想要教得好,创新意,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及课堂教学,必须扩大知识视野,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这需要语文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 一、语文教师要学习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 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其教育教学就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跟随教师走进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常常名言佳句不离口,并且出口成章,就显示出高深的文学修养和学者风范,学生就会产生敬佩之情,进而崇拜教师,崇拜知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学理论水平。文学理论是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基础。没有

理论指导文学作品,教学活动显得苍白无力和肤浅。简单地说,语文教师要对文学的含义,文学作品的类型,风格、流派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做到经常关注新的文学理论信息,阅读有关的文学理论书籍和文章。作为语文教师,在充分认识语文学科性质的基础上,应领会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和人生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和对学生的作用,并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如孔子的论语,庄子的逍遥游,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君子好逑的《诗经》,皎洁的汉宫秋月,珠落玉盘的琵琶,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等千秋绝唱的诗词曲赋,这些负载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对形成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品格,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目前,我校教师的读书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我发现,这种“校本教研”的体会是,书本是语文教师最好的老师。身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的读书不应该是盲目的,必要为“教学”,为“文学”保留一个特殊位臵兼读其他的书。以教促读,读便有了更大的动力,教也有了更深的底气。将书本给予我们的惊喜与力量呈现在课堂上,于是一节又一节的精彩教学就脱颖而出。读书,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拓展文化视野。有了文化积淀才有教学高度,才有教学的广度。教师必须跟随文明的脚步,放眼“四海”,有一种“天下兴

专题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 道客巴巴

专题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专题教育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专题教育具何周期短、活动性强、时代特征鲜明等特点,能相对集中、灵活地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专题教育的活动形式,丰富专题教育的内容。 一.健康教育

实施建议: 1、全市中小学校的每个年级都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要求保证每两周一课时。 2、要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活动体验的形式,使学生懂得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及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增强自我预防的能力。

实施建议: 1、课时安排(小学1课时,初中6课时,高中4课时),建议理论教学与讨论活动 的课时比例为1: 1。 2、全面把握专题教育的课程目标,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及预防艾滋病的基本技能,最终达到抵御艾滋病、珍惜生命的教育目的。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防治艾滋病的行动。 4、鼓励拓展教学空间,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密切联系。 5、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及当地实际情况,在保证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下,鼓励 拓展与艾滋病预防相关的青春期教育等教学内容。 6、做好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评价工作,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教育和发展功能。 三、毒品预防教育

实施建议: 1、小学阶段的毒品预防教育从五年级开始进行。从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每学 年安排2课时,可利用校本课程或班会、团队活动时间进行安排。 2、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探究性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毒品预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做“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人。 四、环境教育

文学与人生

经济与管理学院课程论文 ( 2012级 ) 课程:文史哲与人生 学生姓名:李燕学号: 12420316 专业:财务会计教育年级:2012级 任课教师:刘鸿武 完成时间:2014 年 5 月 4 日 成绩(百分制): 教师签名:

试论文学与人生的相互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文学与人生的相互关系。文学与人生一直以来都有着复杂且又紧密的关系,文学是人生的写照与反映,有什么样的人生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人生的发展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同时文学对人生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以为,文学与人生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又是相互促进的,在文学中人生不断的延伸,在人生中,文学不断发展。文学赋予人生不同的意义,文学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文学意义人生价值文学与人生 引言长期以来,文学与人生都是一个不断被探讨的问题,什么是文学,什么是人生,文学 是怎样产生的,文学与人生又怎么样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许多学者都研究过,探索过。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观点。那什么是文学?文学就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这个特殊形式是依靠语言来表达人类的一种生命体验审美思考的。所以,文学是人学,是关 于人生、社会、人的心灵与精神的艺术探索。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的产物,文学和人生之间存 在着与人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是人类发展的文化产物,但是又改变了人类生活。 而人在本质上以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是一种心灵的存在,人的精神生命是从思考开始的,因 而人生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学。文学与人生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又是相互促进的,在文学 中人生不断的延伸,在人生中,文学闪烁其光芒。综上,在参考、总结其他研究者的基础上, 提出以下观点:首先,文学与人生是相辅相成的,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生的发展,人生价值 的实现也不能缺少文学的作用。其次文学对人生具有相互作用,优秀的文学可以促进人生发 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最后,每一个人于文学的关系都不尽相同,文学对于不同的人生具有 独特的价值。 文献综述 一、《谈文学》朱光潜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08 朱光潜先生的《谈文学》是一对文学观念重新整合的作品。在《谈文学.》中,朱老先生是这样阐述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一、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介的艺术,就其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概念及内容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概念及内容 (张文玉) 摘要: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文章也不断增多。然而在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概念界定和内容上,学界一直缺乏统一的认识。本文对学界有关大学生生命教育概念界定和内容的观点做了简单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概念内容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文章也不断增多。然而在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概念界定和内容上,学界一直缺乏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概念和内容进行了不同地界定,本文旨在对这些界定进行简要地梳理,并在此基础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照。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概念界定 生命是一个意义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生活、生存等基本涵义,而且包含了对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生命才是值得追求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应如何提高生命质量等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生命的存在是人生的基础,对生命深入而积极的理解是提高人生质量的重要前提。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积累和增长知识、锻炼生活技能、不断提高对于生命的认识和体悟的重要时期,加强对于他们的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事件不断增多的背景下,加强对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更是意义重大。 我国学者林东根据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与目的对其进行了界定,认为所谓“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大学生激活与生成对自身、对他人和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之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引导与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1可见,林东的定义基本包括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所有内涵,从内容上看包括健康、安全、成长、价值和关怀,基本包括了大学生生活中的所有方面;从目的上来看,既有大学生个人层面的“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处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的树立,也包括社会层面的“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实现;既有对实际“生存技能” 1林东:《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设计与创新》,《社会探索》,2006年第7期,第86页。

生命与未来

生命与未来 作者:董逋 前言 “生命”是一个不变的话题,而这个话题就在我们身上。我们之所以快乐,因为我们拥有生命,即使是痛苦,那也是生命的证实。生命很近,也很远。我们都有生命,可生命对我们来说却很模糊。模糊的生命,使我们缺少“生气”,内心没有根本,而生命找不到它的源泉,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最终却无法有一个归宿,内心里充满了矛盾,矛盾本身也使我们的人生变得越来越黯淡,否定和无奈变成了我们心中最真实的感情。生命也在这样的情形中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我们也失去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充分的理由来肯定自己的生命,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活着,人生变成了为了活着而活着,无疑生命失去了活力,而人生也变得无奈和消极,未来也变得越来越渺茫,我们只是不停地走着--向哪里去,无人提问! 生命始终在向我们呼唤,为了把它真实的意义告诉我们,让我们更加幸福和满足,回到“生命”的怀抱,重温“人性”的温暖! 人生百态 只要是人,都希望探求人的内心,并且都愿意以自己的方式“活着”,希望自己的探求能成为真理,至少一个世纪也行!有希望快乐地活着的,也有只好痛苦地活着的——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已经满足。一生只为了一点“真”,可是太多的后悔似乎让我们更加迷茫。是不是我们忽略了什么?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发展,一个又一个“真理”的先驱者,快得让人来不及整理的历史。剖析,剖析,再剖析吧!我们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自由还是传统?抑或两者中的徘徊?甚至还有当下的的洒脱!为什么都默默无闻?为什么又那么不自然?无论如何“我”还是“我”,似乎感觉不到自己曾经进步、狂妄和自甘堕落“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样“活着”倒不如说是任由时间无理地剥削生命。 生命的理由 无论是谁,似乎都喜欢初生的婴儿,因为那正是给我们一个模糊不清“活着”的理由。我们爱自己的孩子,那是为了将这个“模糊不清”的理由清晰、明显,变成“活着”的真理。无疑,这样我们正是剥夺了一个“无知”的生命!子子孙孙,没有“生命”的生命,发展、演化、进步、斗争……真不知还能支持多久? 生命的源泉 我们都说地球是我们的家,可有没有想过,一个莫名其妙的“生命组合”,它的生机何在,“根”又在哪里?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些话离现实社会太远,其实,这些离我们却并不遥远,甚至发生在每一天。也许这些会让我们透不过气来。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死亡,只有我们自己先去死。不要说我们对自己的一切都非常清楚——即使是稍微想一想,也会无比地轻松。请不要“放任”自己,请“尊重”自己。生机无限,天空还很辽阔,空气是十分的清新,让我们说:“我们快乐!我们幸福!”我们会走得更近,因为“我们”都有着同样的问题。只有我们才会创造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历史出现。水是会干的,话是会说尽的。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的生活,只有生命之源不会枯竭——只要我们不放弃,我们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请与我走近 虽然你我并不相识,但我想你一定也和我一样有过美好的童年。尽管我的童年并不是很好,可在记忆里,一样很美很美。不是吗?正是因为如此,我了解你。请将你的痛苦快乐先放在

1 学校生命教育的背景、内涵及实施

学校生命教育的背景、内涵及实施① 侯晓明胡修金 内容摘要: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的兴起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变革的需要。学校生命教育目标按低段、中段、中高段、高段四段划分;课程内容的基本主题与领域分别为: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和生命与自我、生命与家庭、生命与社会和生命与自然。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必须抓两手,一是管理上要打造生命教育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二是教学上要研究生命教育的特点和策略。 主题词:学校生命教育实施背景课程内容实施策略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广大中小学对教育本质与功能的进行了深入反思。大家认为,教育在唤醒人的生命意识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生命教育应当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生命教育特征是什么?它又应该以怎样的形式进入学校呢?本文试图就学校生命教育的背景、内涵及实施作一些探讨。 一、学校生命教育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社会出现了严重的药物滥用、毒品、暴力与艾滋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尤其是危害青少年的问题,于是,人们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应对策略。并迅速进入课程领域,70年代,美国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到90年代美国中小学基本普及生命教育。日本《教学大纲》(1989年修订)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欺侮、杀人、破坏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也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的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 生命教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入我国学校教育的呢?我们认为,既有特殊的结点,更有深层次的原因。 社会呼唤生命教育。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日渐开放、科技日趋发达、物资生活的日益丰富,然而,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日趋贫乏,出现了前途迷惘,人性异化,追逐物欲的倾向。人际关系表面化、精神生活世俗化业逐渐成为现代人的心理特征。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的那样,“物性的过分扩张就会导致人性的匮乏与生存危机”。所以,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提出,“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的设想。平衡的基本策略,就是人文教育。我国“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从本质上讲,也是为了关注国民,直面生命,提升民族素质。

文学与生命

浅谈文学与生命 浩瀚文学如同一纸画卷,诗人骚客各自潇洒一挥抑或是轻柔一点,在一挥一点间,便有了五千年文学艺术的绚丽璀璨。那么,文学是什么呢?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一个虚的世界,还是对时代和现实生活的一种提炼和升华?这就犹如现实与理想的的距离,若即若离。但文学实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它有着丰富的色彩,正如生命有着曼妙的姿态。 文学的形式有很多,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电影.......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段,却始终离不开一个主题——对生命的理解。文学是人们对生活的体会与感悟,是对人生种种智慧的表达,更是对生命的一种体现。它通过文字,把观点以形式化、客观化的方式体现出来;通过对人物、情景的描述,来抒发我们内心的喜怒哀乐.....我们从踏入学校那时起,都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与文学有关的书籍,从简单到深奥,从小学里最简单的古诗课文到中学里各种著名文学作品的选读,再到大学图书管里丰富的文学书籍。其实,在阅读或是学习这些作品就会发现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它们的生命来源于创作者生命的对象化,其中包含着创作者的思想、性格、情感。李白的诗歌,苏轼的辞赋如此让人荡气回肠,意蕴深远,是因为在其中注入了他们的种种经历,或喜或悲,或不顺或坎坷;莎士比亚的戏剧为什么总能扣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如此的迷恋,就是因为它也是生活的反应,它他将现实中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哪怕是那么的凄美......我们在阅读的其实是一种生命体验与情感经验,是对生命的洞察。在窥探一个细节,一个动作,一副美景时,其实是在洞察生活的真谛与内涵,所以即使很寻常,很普通文学也会成为生命的悸动,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作品即使在千百年后,仍是那么生机勃勃,仍可以与读者息息相通,引人共鸣的原因。 文学是源于生命的,但同时也是生命的超越。文学虽然是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体现,但并不是每一种用文字记录的生命的轨迹都会成为文学。文学有它所承载的不平凡的重量,也有它无以伦比的价值所在。那样的文字不再只是文字,而字字皆是情感的流露,内涵的诠释,生命的怒放。古今中外,多少伟大的文学作品无不是对生命价值的阐述和升华,凝结于文字之中却又游离其中,抽象出生命的真谛所在。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是司马迁忍辱负重一生追求真实的呕心沥血之作,同时也是司马迁精神的寄托与生命的呐喊。在这部文学作品中,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司马迁对于生命的

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意义 2011-03-19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对于概念的含义说明如下: 其一,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生命教育的目标。这是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关怀学生的生命历程,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关怀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真好人生的每一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其二,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生命的历史中进行的,一个健全的生命是在社会、在自然、在内心自我之中获得养料和力量,继而成长和发展的。生命向内探索构成了生命与自我的关系,生命向外探索构成了生命与社会的关系和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对生命的理解、珍爱、关怀、敬畏与欣赏是在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这三种关系中得以体现。因此,生命教育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生命历程中的这三种和谐关系。生命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身体是人的自然自我,心理是人的精神自我,我们既要重视精神的生命,又要重视自然的生命。生命与自我的和谐,是指的人身心健康发展。 青少年处于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的冲突是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主要面临的成长课题,顺利地解决这个危机,会使青少年变得更加成熟和社会化。大量研究和事实表明,自我认同感较好的学生,在学生和生活中能够体验到较强的自尊和自信,热爱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自我认同感较差的学生,却常常体验自卑和沮丧,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自己被人排斥,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认识模糊,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和体验开始丰富了、深化了。他们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生命,而且感受着社会的生命和精神的生命。他们不断在内心追问自己:人为什么而活着?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何在?他们不断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对生命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理解。 实践告诉我们,人对生命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内心的自我信念,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个体,往往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积极的自我意识与信念。生命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生命安全、生命关怀的意识和技能以及生命成长的反思能力、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积极探索精神,等等,使之心智不断成熟,建立个体生命与自我的和谐关系。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摘要]生命教育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就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保存生命、发展生命、幸福生活”。大学生生命教育在理念上,具有导向性、超前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在模式上,具有系统性、整合性与渗透性相结合的特点;在内容上,具有知识性、技能性和精神性相结合的特征;在方法上,具有主导性、主体性与互动性相结合的特征;在教育对象及其成长现实上,具有反复性、传染性与长期性相结合的特点;在教育者及其工作现实上,具有重复性、变动性与联动性相结合的特点。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特点 生命教育是一种外延非常宽泛的教育实践活动。当前,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意义、价值研究,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实施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则更加薄弱。2011年,笔者面向重庆市5所高校1000余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43.9%的学生认为高校很有必要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38.2%表示比较必要。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于生命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鉴于此,高校应该尽快加强理论研究,为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和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所谓大学生生命教育,即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命教育。J. Donald Walters(杰·唐纳·华特士)在其《生命教育》一书的前言中,有意赋予书名《生命教育》两种含义。他说:“首先,我企图推荐一套教育系统方式,这套教育系统可以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迎向人生的挑战,而不光是训练他们求职或获取知识;除此之外,我的另一个企图是,帮助读者明了,不只是学生时代,人的一生都在受教育”。①受华特士生命教育理念的影响,美国生命教育基金会认为“生命教育”是一套教育系统,它和生命本身有相同的目标:个体在心灵与心智、身体与精神的各个层面上逐渐进步,最终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目前,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政府主管部门有不同的理解,分歧较大。 从国外来看,美国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结伴同行,其内涵为“由死观生,生死互渗”;日本在道德教育中体现生命教育内涵即“尊重人性,敬畏生命”;英国的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其内涵既包括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发展,还包括实现个人的健康与幸福,强调学生需要了解自我,以正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尽可能地维持自己与他人的安全,允许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发展,保持独立的精神和责任感,达到灵性、道德、社会及文化之发展的全人目标;澳大利亚强调对生命负责是公民的责任,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是“生命至上,生命独特”。

吉尔·德勒兹:文学与生命

吉尔·德勒兹:文学与生命 人们并不是带着神经官能症写作的。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不是人生的历程,而是当过程被中断、阻止、填补时人们陷入的某些状态。疾病并非过程,而是过程的中止,正如在“尼采的病例”中。同样,这样的作家并不是病人,更确切地说,他是医生,他自己的医生,世界的医生。世界是所有症状的总和,而疾病与人混同起来。于是,文学似乎时一项健康事业:并不是因为作家一定健康强壮(这里可能存在与田径运动中同样的含混),相反,他的身体不可抗拒地柔弱,这种柔弱来自在对他而言过于强大、令人窒息的事物中的所见、所闻,这些事物的发生带给他某些在强健、占优势的体魄中无法实现的变化,使他筋疲力尽。作家从他的所见、所闻中返回,双眼通红,估摸刺破。怎样的健康才足以解放遭受人体、机构和属性重重束缚,并困于这三者之中的生命呢?正是斯宾诺莎的柔弱身体,只要它持续存在,始终证明它在经历时开始接受的一个新视野。 像文学与写作一样,健康在于创造一个缺席的民族。创造一个民族,这属于虚构功能。人们并非凭借记忆而写作,除非把这些记忆作为隐匿在背叛和否认中的某个民族的共同起源或目的地。美国文学具有产生能够叙述个人记忆的作家的特殊能力,但这些记忆是作为一个由所有国家的移民者组成的共同民族的记忆。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可以把整个美国写入作品中,只要美国能够存在于一个男人的经历中”。确切地说,这并不是一个被召唤来统治世界的民族。这是一个次要的民族,永远是次要的,被卷入一场革命的生成中。也许这个私生、低等、被统治、永远在生成中、永远没有完成的民族仅仅存在于作家的头脑中。“私生”不再意味着一种家庭状况,而是种族的形成过程或种族的偏移。我是一只动物,一个历来种族地位卑微的黑人。这是作家的生成。对于中欧而言的卡夫卡和对于美国而言的梅尔维尔(Melville)都将文学表现为一个或所有次要民族的集体陈述,这些民族只有通过作家并在作家身上才能找到他们的表达。虽然文学总是设计一些特殊因素,但它却是陈述的集体部署。文学是谵妄(délire),但谵妄并不是父亲——母亲的问题:没有不经过民族、种族和部族,不纠缠共同历史的谵妄。任何谵妄都是历史——世界的,都是“种族和大陆的迁移”。文学是谵妄,在这样的名义下,文学的命运在谵妄的两极之间上演。每当它建立一个自称纯净、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时,谵妄就是一种疾病,典型的疾病。然而,当谵妄援引这个私生的被压迫的种族时,谵妄就成为衡量健康的标准,这个种族不停地在统治下躁动,抵抗一切压制和束缚,并在作为过程的文学中以凹陷的形式呈现。还是在这一点上,一种病态总是有可能中止过程或变化;而且,人们重新发现了对健康和田径运动而言也同样存在的含糊不清,以及一种挥之不去的危险:统治的谵妄与私生的谵妄混杂在一起,将文学引向潜在的法西斯主义,而这正是文学与之斗争的代价。文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在谵妄中引出对健康的创建或对民族的创造,也就是说,一种生命的可能性。为这个缺席的民族而写作……(“为”不仅意味着“代替他”,更意味着“为了他”)。

生命的内涵_高一作文

生命的内涵 从一个生命的诞生到另一个生命的结束,多者几十年上百年,少者不用说那是他的天数,是毫无办法的事。但无论是怎样,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是一个来去匆匆的客旅,只要上帝的号角一向,多要离开这个充满幻想的世界,尽管有时间上的差异,亦尽管人都很留恋脚下的这片热土。仅从这一点上来说,所有的生命都是以喜剧开始,到悲剧结束的。 其实生命就是一出戏而已,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样一个轮回的过程。但这出戏上演的精彩还是卑劣要取决于个人的素养与内涵。换句话说素养和内涵是直接可以看出你演戏的质量和生活里点点滴滴的细节。我毫无疑问地相信,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永远和他的生活价值观成正比,一个人有没有内涵和学识也可以从他演的戏里找到答案!记得黄山谷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日不书,语言无味,面目可睁。是的,我想一个从来没有体会过书味的人,他生命的韵味是绝对不可能发出若兰的气息和腊梅的清香,一个没有追求的人我不相信他能知道小溪的匆忙、云的遐想,即使他风度翩翩,飘逸如仙,他依然还是面目可睁的无知者。冲其量只是比兽类少了二条奔跑觅食的腿而已!反之象萨特、孔仲尼还有苏格拉底在现实生活里,是真正的面目可睁者,然而,他们却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内涵让他们发出生命的华光! 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其实真的是不容易,如果只是为了解决生理上需求的话,那么我觉得做人是人的耻辱,更是对人本质的亵渎!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它也是识别人与动物的分水岭。————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我承认作为有七情六欲的生命是离不开和动物一样的需求,但对这一需求的认识不同就会对生命产生质的不同。质是生命的关键,量是保障质的开拓和延续,即使没有后者来铺垫,如果你活出了自己生命的色彩,那么蓝天白云依然会为你高挂和飘扬,鲜花和碧草也依然会为你绽放美丽和清馨。要想让生命美丽,是离不开内涵的养料,就象窗外的牧场离不开滋润的空气和直射的阳光一样! 我想有阳光充满的地方人一定感觉不会寒冷并且令人神往,因为那里肯定是春暖花开,小溪潺潺,鸟语花香。一个有内涵的人一定是心怀五洲、气吞山河,激扬文字、博览群书之人。作为一个单一的生命个体,你有你自己选择生活的自由和方式,没有人能横加阻拦。如果你的思想如芦絮般的璀璨,那么你的精神家园一定是古色古香,充满情趣和浪漫。生活和社会是大杂院,也是一个展示生命的舞台,生命在这里可以大显伸手,自由飞翔!如果你有足够的内涵,这里绝对不会缺少鲜花和掌声! 我深深地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足可以表达生命的内涵,那就是:临喜临怒见涵养,群行群止见品行。是的,生活是一部容洁白与污秽、卑劣和高尚,当然还有喜怒哀乐为一体的交响乐,你有怎样素质就决定了你聆听的果效。对于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人来说,他不会懂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沉静,不会明白花飞花谢花满天和人生易逝天难老的无奈和悲凉,更不会明白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充满诗意又不乏哀怨的意境。相反,一个有内涵有质地的人,他不但明白而且可以通过这些意象把社会、人生看的更清更远!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 一、生命教育内涵及其不同取向 生命教育是舶来品,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 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首次提出的 生命教育思想,多与此相关,关注的是反吸毒、预防艾滋病、自杀、 暴力等问题。但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讨论,渐渐脱离 了这一主题,而在另一些意义上使用生命教育的内涵。有研究者将 “生命”定位为“教育的基础”或教育的“原点”,认为生命教育就 是要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 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学生成 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另 有研究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 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 的教育。 在价值取向上,它强调人的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它 关注人际交往中精神能量的转换;在保障机制上,它注重生命主体自主 能动的投人与合作。以上这些理解,是立足于生命对教育的一种重新 解释,实际上界定的是教育的内涵,就像叶澜教授所指出的,教育是 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和为了人的生命的实践活动,是最体现 人文关怀的事业。相对于以往社会本位视野中教育对个体生命的漠视,这种教育更关注生命,有学者就把它称为“生命教育”。如果这样的话,一是不符合生命教育的原初内涵,二是生命教育也无特定内涵和 特定意义,它指的就是所有的教育。我个人以为,这不是我们所谈的 生命教育,为了表示区别,我个人习惯于把它称为“生命化教育”, 或者称为“生命视野中的教育”。从实施生命教育的国家和地区的情 况看,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 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或者说在个体从 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的内涵和意义

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生命观念的内涵和意义 赵占良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同实验版课标相比,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凝炼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以此作为贯穿整个课程设计的主线,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再到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以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理解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实施新课标的关键,而理解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不能仅靠阅读新课标内容去望文生义,而必须建立在深入理解生物学学科本质的基础上。 新课标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其中生命观念无疑是最具生物学学科特点的一点。新课标指出:“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或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1]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生命观念”不是具体的知识,更不是具体的生物学事实,而是指认识主体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后,再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内化在头脑中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关乎如何看待生命世界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在分析和解决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时,科学的生命观念虽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但会指明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向。 生命观念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新课标列出了几个重要的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1]新课标在这里使用了“如”和“等”二字,“如”就是

举例子,“等”说明还有其他生命观念。当然,只举出这4个例子,说明课标修订组认为这4个方面的生命观念是最重要的。 1结构与功能观 关于结构与功能观,常见的理解是:“一定的结构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存在,且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2]“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即有什么样的结构,相应地就会有什么样的功能;另一方面,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特定的结构”[3]。结合生物学的学科本质来看,这些说法大体正确,但不能绝对化。例如,生物体的有些结构,只是进化过程的副产品,无害无益。由于没有选择压力,这些结构在进化中就没有被淘汰,如男性的乳头。 生物学很多思想观念的表述是柔性的,不是刚性的。在生物学中,“结构决定功能”这一提法就稍显绝对。结构是功能的基础,但二者并非总是单向的谁决定谁的关系,功能的发挥过程对结构有反作用。例如,婴幼儿大脑神经元网络的结构,有赖于他的视觉和听觉。如果整天将其关在黑屋子里边不见人,他的大脑发育一定不好。他见到听到的东西越多,对他的大脑发育越有好处,大脑神经元网络的建构就越好。这说明,并非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一个成熟的大脑神经元网络决定了大脑的分析和思考能力,而是靠不断地使用大脑,不断地听、看、接触新奇的环境,来塑造大脑的结构,使思维功能越来越发达。此外,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执行功能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人在熟睡的时候身体结构没有变化,但是走路这一功能就不能实现(除非梦游)。再如,先天性聋哑患者的发声器官很可能是正常的,但是由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死亡设置与生命内涵的诠释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死亡设置与生命内涵的诠释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是迟子建 用充满灵性且温情暖暖的笔调来抒发她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她尽情地挥洒着 大自然五彩斑斓的色调。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优秀的长篇小说 之一。 它是我国第一部描写中国东部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 桑的长篇小说,作者以一位年近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 讲述了这个神秘民族近百年来顽强的抗争和哀婉的命运。 在整部作品中, 哀伤的 曲调伴随始终,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鄂温克族在那片黑土地上的真实 的喜怒哀乐。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中死亡是灌注始终的,但它的死亡描写有着自 己的独特的魅力。作者迟子建面对死亡,有着一种超然、达观的态度,她认为人 的基本生存状态是心酸痛苦的, 人总要遭遇到种种不幸, 但即使面对人生中的心 酸苦痛,也不能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我们要直面人生中的苦难,顽强奋斗,即使 在孤立无援、惨淡阴暗的现实环境中,也要坚守住那一丝生的希望。整部作品中 都伴随着大量的死亡出现, 充满一种苍凉的意味。 但她笔下的死亡并不恐怖狰狞, 而是用一种淡淡的不作太大痕迹的笔触来描写, 例如: 列娜因为太困而坐在驯鹿 身上静静的睡着了;拉吉达被雷电劈中后,并不是烧成一块焦炭,而是脸上带着 笑意, 像婴儿一样蜷缩在一棵大树根下睡着了。 迟子建的死亡描写被人评论为是 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 她作品中大量的摄入死亡因子, 但并不是为了彰显死亡 的恐怖与狰狞, 而是通过死亡来鼓励人们在绝境中顽强抗争, 勇敢面对人生中的 一切困境,用一种坚毅、勇敢、不屈的意志力来和苦难抗争。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中一连串的死亡设置,表面上传递给读者的 是悲凉、阴暗的情绪,但实质确是表达了作者对于终极生命意义的关怀,她让我 们大量的接触到死亡, 让这些死亡看起来都是那样的漫不经心, 像是与作品人物 浑然一体。因为这里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在展开。只 要是有灵性的东西,似乎都可以以别样的方式存在于一种形态的毁灭之后。躯壳 在这里只是灵魂短暂的居住之所,在一个时期的旅居后就会必然地完成它的转换, 随着时空以不同的形式行走。死亡并非对生的阻断而是一种别样的延续。 一、死亡设置及其意义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