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课题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总课时 2

班级(类

型)

学习目标1.了解反应热的概念,知道热效应与反

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2.知道反应热与化学键的关系。

3.知道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

的关系。

重、难点

重点:焓变、

反应热的概

念。

难点:从化学

键角度认识化

学反应能量变

化的原因。

学习环节和内容学生活动

思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

1.焓变

①概念:焓(H)是与内能有关的。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

生成物与反应物的即焓变(ΔH)决定。

②常用单位:。

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因此,我们常用表示反应热。2.1 mol H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436 kJ的能量,1 mol Cl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243 kJ的能量,

2 mol HCl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释放862 kJ的能量,则H2(g)+Cl2(g)===2HCl(g)的反应放出的热量

为。

3.ΔH的正、负和吸热、放热反应的关系

(1)放热反应:ΔH 0(填“<”或“>”),即ΔH为 (填“+”或“-”)。

(2)吸热反应:ΔH 0(填“<”或“>”),即ΔH为 (填“+”或“-”)。

4.△H计算的表达式:

合作探究

一、探究:

1、对于放热反应: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

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

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

规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是环境?

2、由课本P2 中H2+Cl2=2HCl反应热的计算总结出用物质的键能计算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

△H=

3、△H<0时反应热△H > 0时反应热

4、如何理解课本P3中△H =-184.6kJ/mol中的“/mol

5、由课本P3 中图1-2 总结出用物质的能量计算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

二、反思总结

1、常见的放热、吸热反应分别有哪些?

①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②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2、△H<0时反应热△H > 0时反应热

3、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H=

【小结】焓变反应热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同时还伴有能量变化。

1.焓和焓变

焓是与物质内能有关的物理量。单位:kJ·mol-1,符号:H。

焓变是在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单位:kJ·mol-1,符号:ΔH。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分子中旧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物生成时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间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这需要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结合成生成物分子,即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

ΔH=反应物分子的总键能-生成物分子的总键能。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当反应完成时,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1)当ΔH为“-”或ΔH<0时,为放热反应,反应体系能量降低。

(2)当ΔH为“+”或ΔH>0时,为吸热反应,反应体系能量升高。

4.反应热思维模型

(1)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2)反应热的本质(以H2(g)+Cl2(g)===2HCl(g) ΔH=-186 kJ·mol-1为例)

E1:E(H—H)+E(Cl—Cl)E2:2E(H—Cl)ΔH=E1-E2

【巩固练习】

知识点一有关反应热的概念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

D.焓变的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1,反应热的单位是kJ

2.已知在相同状况下,要使同一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的能量等于形成该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熔融的Al2O3可以制得金属铝和氧气,该反应是一个放出能量的反应

B.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时放出能量

C.相同状况下,反应2SO2+O2===2SO3是一个放热反应,则反应2SO3===2SO2+O2是一个吸热反应

D.氯化氢分解成氢气和氯气时放出能量

知识点二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

3.通常人们把拆开(见下表):

化学键H—H Cl—Cl Cl—H

键能/(kJ·mol-1) 436 243 431

请计算H2(g)+Cl2

A.+862 kJ·mol-1 B.+679 kJ·mol-1

C.-183 kJ·mol-1 D.+183 kJ·mol-1

4.白磷的化学式为P4,分子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如图)。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十氧化四磷(P4O10),

在十氧化四磷分子里只存在P—O和P===O两种共价键。

已知几种共价键的键能:P—O 360 kJ·mol-1;

P===O 585 kJ·mol-1;P—P 198 kJ·mol-1;

O===O 498 kJ·mol-1。

请问:在P4(s)+5O2(g)===P4O10(s)中,ΔH=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

5.对放热反应:A+B===C+D,以下说法一定正确的是(E A、E B、E C、E D分别表示物质A、B、C、D所具有的能量)( )

A.E A>E B B.E A>E B+E C

C.E A+E B>E C+E D D.E A+E B

6.

由上图分析,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C和B+C―→A两个反应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不等

B.A―→B+C是放热反应

C.A具有的能量高于B和C具有的能量总和

D.A―→B+C是吸热反应,则B+C―→A必然是放热反应

【提高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2.已知H—H键键能(断裂时吸收或生成时释放的能量)为436 kJ·mol-1,H—N键键能为391 kJ·mol

-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N

2(g)+3H2(g)===2NH3(g) ΔH=-92.4 kJ·mol-1。则

N≡N键的键能是( )

A.431 kJ·mol-1 B.945.6 kJ·mol-1

C.649 kJ·mol-1 D.896 kJ·mol-1

3.已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 mol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 kJ,破坏1 mol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 kJ,形成1 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 kJ,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Q1+Q2>Q3 B.Q1+Q2>2Q3

C.Q1+Q2

4.

已知H 2(g)+12O 2(g)===H 2O(g)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问:a 、b 、c 分别代表什么意义?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ΔH 大于零还是小于零?

5.下表中的数据是破坏1 mol 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kJ):

物质 Cl 2 Br 2 I 2 HCl HBr HI H 2

能量(kJ) 243 193 151 432 366 298 436

根据上述数据回答(1)~(5)题。

(1)下列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 )

A .H 2

B .Cl 2

C .Br 2

D .I 2

(2)下列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 )

A .HCl

B .HBr

C .HI

(3)X 2+H 2===2HX(X 代表Cl 、Br 、I)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同条件下,X 2(X 代表Cl 、Br 、I)分别与氢气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或吸收的

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

(5)若无上表中的数据,你能正确回答出问题(4)吗?

答:________,你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1 g 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 ,且氧气中1 mol O===O 键完全断裂时吸收

热量496 kJ ,水蒸气中1 mol H —O 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 ,则氢气中1 mol H —H 键断裂时吸收热量是________。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知道影响反应热大小的因素。

3.会写热化学方程式。

4.能熟练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

5.了解中和热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自主学习

一、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能表示参加反应的 和 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表示意义

(1)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 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 变化。

(2)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实际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 和实际生成的生成物的 。

(3)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的相对应。

3.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二、中和热的测定

1.实验原理: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2.注意事项:(1)碱液稍过量的目的是确保盐酸被完全中和。

(2)操作时动作要快目的是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

(3)实验中若使用了弱酸或弱碱,会使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小。

合作探究

一、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什么是热化学方程式,有何意义?书写步骤?

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对比以下热化学方程式

H2(g)+I2(g)======2HI(g) △H=-14.9k J/mol ①

H2(g)+ 1/2 O2(g)==H2O(g) △H=-241.8kJ/mol ②

2H2(g)+ O2(g)==2H2O(g) △H=-483.6kJ/mol ③

思考:(1)与化学方程式相比,热化学方程式有哪些不同?

(2)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哪几点?

(3)反应物和生成物前的系数它代表了什么?在方程式中?H它表示了什么意义??H与它的值与什么有关系?

二、反思总结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需注明。因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不同。

(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因物质的聚集状态,与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有关

(3)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对于相同物质

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

【小结】

一、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

能表示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表示意义

(1)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2)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实际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和实际生成的生成物的物质的量。

(3)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相对应。

3.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2)标出对应的反应热; (3)标明反应所处的外界条件(常温常压时,可不注明)。

二、中和热的测定

1.实验原理

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_mol_H 2O ,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2.注意事项

(1)碱液稍过量的目的是确保盐酸被完全中和。

(2)操作时动作要快目的是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

(3)实验中若使用了弱酸或弱碱,会使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小。

[巩固练习]

知识点一 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只要在化学方程式的右端写上热量的符号和数值即可

B .凡是在加热或点燃条件下进行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C .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D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H 2(g)+O 2(g)===2H 2O(l) ΔH =-483.6 kJ

2.热化学方程式C(s)+H 2O(g)===CO(g)+H 2(g) ΔH =+131.3 kJ ·mol -1表示( )

A .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 kJ 能量

B .1 mol 碳和1 mol 水反应生成1 mol 一氧化碳和1 mol 氢气并吸收131.3 kJ 热量

C .1 mol 固态碳和1 mol 水蒸气反应生成1 mol 一氧化碳气体和1 mol 氢气并吸收131.3 kJ 热量

D .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3 kJ

知识点二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3.分析图中的能量变化情况,下列正确的是( )

A .2A +B===2C ΔH <0

B .2C===2A +B ΔH <0

C .2A(g)+B(g)===2C(g) ΔH <0

D .2A(g)+B(g)===2C(g) ΔH >0

4.已知在1×105 Pa 、298 K 条件下,2 mol 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 kJ 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

式正确的是( )

A .H 2O(g)===H 2(g)+12

O 2(g) ΔH =+242 kJ ·mol -1 B .2H 2(g)+O 2(g)===2H 2O(l) ΔH =-484 kJ ·mol -1

C .H 2(g)+12

O 2(g)===H 2O(g) ΔH =+242 kJ ·mol -1 D .2H 2(g)+O 2(g)===2H 2O(g) ΔH =+484 kJ ·mol -1

知识点三 中和热

5.50 mL 0.50 mol ·L -1盐酸与50 mL 0.55 mol ·L -1NaOH 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

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1)大小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该实验在______中进行效果更好。

(3)实验中改用60 m L 0.50 mol ·L -1盐酸与 50 m L 0.55 mol ·L -1 NaOH 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

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 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用50 m

L 0.5 mol ·L -1 NaOH 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均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提高练习】

1.已知热化学方程式:2H 2(g)+O 2(g)===2H 2O(l) ΔH 1=-571.6 kJ ·mol -1,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

2H 2O(l)===2H 2(g)+O 2(g) ΔH 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数

B .该反应ΔH 2大于零

C .该反应的ΔH 2=-571.6 kJ ·mol -1

D .该反应可表示36 g 水分解时的热效应

2.已知:H 2(g)+F 2(g)===2HF(g) ΔH =-270 kJ ·mol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 L 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 L 氢气与1 L 氟气吸收270 kJ 热量

B .1 mol 氢气与1 mol 氟气反应生成2 mol 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 kJ

C .在相同条件下,1 mol 氢气与1 mol 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 mol 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D .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气体分子放出270 kJ 热量

3.已知充分燃烧a g 乙炔气体时生成1 mol 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 ,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 ΔH =-4b kJ ·mol -1

B .

C 2H 2(g)+52

O 2(g)===2CO 2(g)+H 2O(l) ΔH =+2b kJ ·mol -1 C .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 ΔH =-2b kJ ·mol -1

D .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 ΔH =+b kJ ·mol -1

4.已知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里反应的中和热可表示为

H +(aq)+OH -(aq)===H 2O(l) ΔH =-57.3 kJ ·mol -1

对下列反应:

CH 3COOH(aq)+NaOH(aq)===CH 3COONa(aq)+H 2O(l) ΔH =-Q 1 kJ ·mol -1

12H 2SO 4(浓)+NaOH(aq)===12

Na 2SO 4(aq)+H 2O(l) ΔH =-Q 2 kJ ·mol -1 HNO 3(aq)+NaOH(aq)===NaNO 3(aq)+H 2O(l)

ΔH =-Q 3 kJ ·mol -1

上述反应均在溶液中进行,则下列Q 1、Q 2、Q 3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Q 2>Q 3>Q 1

B .Q 2>Q 1>Q 3

C .Q 1=Q 2=Q 3

D .Q 2=Q 3>Q 1

5.已知:

(1)H 2(g)+12

O 2(g)===H 2O(g) ΔH 1=a kJ ·mol -1 (2)2H 2(g)+O 2(g)===2H 2O(g) ΔH 2=b kJ ·mol -1

(3)H 2(g)+12

O 2(g)===H 2O(l) ΔH 3=c kJ ·mol -1 (4)2H 2(g)+O 2(g)===2H 2O(l) ΔH 4=d kJ ·mol -1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a

B .b >d >0

C .2a =b <0

D .2c =d >0

6.工业生产硫酸过程中,SO 2在接触室中被催化氧化为SO 3气体,已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现将2 mol SO 2、1 mol O 2充入一密闭容器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98.3 kJ ,此时测得SO 2的转化率为50%,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SO 2(g)+O 2(g) 2SO 3(g) ΔH =-196.6 kJ ·mol -1

B .2SO 2(g)+O 2(g) 2SO 3(g) ΔH =-98.3 kJ ·mol -1

C .SO 2(g)+12O 2(g) SO 3(g) ΔH =+98.3 kJ ·mol -1

D .SO 2(g)+12O 2(g) SO 3(g) ΔH =-196.6 kJ ·mol -1 7.已知:HCN(aq)与NaOH(aq)反应的ΔH =-12.1 kJ ·mol -1

;HCl(aq)与NaOH(aq)反应的ΔH =-55.6 kJ ·mol -1。则HCN 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 等于( )

A .-67.7 kJ ·mol -1

B .-43.5 kJ ·mol -1

C .+43.5 kJ ·mol -1

D .+67.7 kJ ·mol -1

8.已知: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 ·mol -1

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890 kJ ·mol -1

现有H 2与CH 4的混合气体112 L(标准状况),使其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l),若实验测得反应放热3 695 kJ ,则原混合气体中H 2与CH 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 .1∶1

B .1∶3

C .1∶4

D .2∶3

选修4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

巩固练习

知识点一 有关反应热的概念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 .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

D .焓变的符号是ΔH ,单位是kJ ·mol -1,反应热的单位是kJ

答案 C

2.已知在相同状况下,要使同一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的能量等于形成该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解熔融的Al 2O 3可以制得金属铝和氧气,该反应是一个放出能量的反应

B .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时放出能量

C .相同状况下,反应2SO 2+O 2===2SO 3是一个放热反应,则反应2SO 3===2SO 2+O 2是一个吸热反应

D .氯化氢分解成氢气和氯气时放出能量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可以推测,如果一个反应过程放出能量,那么使该反应向反方向进行则需要吸收能量,所以C 正确;另外氢气和氧气反应、氢气和氯气反应、铝和氧气反应都是放出能量的反应,与它们相反的反应:水、氯化氢和Al 2O 3的分解都应该是吸收能量的反应,故A 、B 、D 错误。

知识点二 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

3.通常人们把拆开(见下表):

化学键 H —H Cl —Cl Cl —H

键能/(kJ ·mol -1) 436 243 431

请计算H 2(g)+Cl 2A .+862 kJ ·mol -1 B .+679 kJ ·mol -1

C .-183 kJ ·mol -1

D .+183 kJ ·mol -1

答案 C

解析 拆开1 mol H 2和1 mol Cl 2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是436 kJ ·mol -1+243 kJ ·mol -1=679 kJ ·mol

-1;形成2 mol HCl 所放出的能量是431 kJ ·mol -1×2=862 kJ ·mol -1,所以该反应的反应热是679 kJ ·mol -1-862 kJ ·mol -1=-183 kJ ·mol -1。4.

白磷的化学式为P 4,分子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如图)。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十氧化四磷(P 4O 10),在十氧化四磷分子里只存在P —O 和P===O 两种共价键。

已知几种共价键的键能:P —O 360 kJ ·mol -1;

P===O 585 kJ ·mol -1;P —P 198 kJ ·mol -1;

O===O 498 kJ ·mol -1。

请问:在P 4(s)+5O 2(g)===P 4O 10(s)中,ΔH =______________。

答案 -2 982 kJ ·mol -1

解析 由P 4的分子结构和P 4+5O 2=====点燃P 4O 10的物质变化,在P 4O 10分子中只存在P —O 和P===O 两种共价

键,P 4O 10中P 显+5价、O 显-2价等事实可知,在P 4分子结构的基础上,每2个P 原子之间插入1个O 原子形成2个P —O 键,每个P 原子再结合1个O 原子形成P===O 键,就构成了P 4O 10的分子结构。这样,在1个P 4O 10分子中共有12个P —O 键、4个P===O 键。

ΔH =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6×198 kJ ·mol -1+5×498 kJ ·mol -1-(12×360 kJ ·mol

-1+4×585 kJ ·mol -1)=-2 982 kJ ·mol -1。

知识点三 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

5.对放热反应:A+B===C+D,以下说法一定正确的是(E A、E B、E C、E D分别表示物质A、B、C、D所具有的能量)( )

A.E A>E B B.E A>E B+E C

C.E A+E B>E C+E D D.E A+E B

答案 C

解析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有一部分能量会转变成热能释放出来,这类反应即为放热反应。

6.

由上图分析,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C和B+C―→A两个反应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不等

B.A―→B+C是放热反应

C.A具有的能量高于B和C具有的能量总和

D.A―→B+C是吸热反应,则B+C―→A必然是放热反应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由图可知,B+C的能量高于A的能量,则反应B+C―→A一定是放热反应;反之,A―→B+C则是吸热反应。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两反应的反应热在数值上相等,符号相反。

提高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答案 B

解析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但能量变化不一定表现为热量变化,还可能以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放出;E(反应物)>E(生成物),反应放热,E(反应物)

2.已知H—H键键能(断裂时吸收或生成时释放的能量)为436 kJ·mol-1,H—N键键能为391 kJ·mol

-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N

2(g)+3H2(g)===2NH3(g) ΔH=-92.4 kJ·mol-1。则

N≡N键的键能是( )

A.431 kJ·mol-1 B.945.6 kJ·mol-1

C.649 kJ·mol-1 D.896 kJ·mol-1

答案 B

解析Δ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

ΔH=3×E(H—H)+E(N≡N)-6E(N—H)=3×436 kJ·mol-1+E(N≡N)-6×391 kJ·mol-1=-92.4 kJ·mol-1,所以E(N≡N)=-92.4 kJ·mol-1+6×391 kJ·mol-1-3×436 kJ·mol-1=945.6 kJ·mol-1。

3.已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 mol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 kJ,破坏1 mol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 kJ,形成1 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 kJ,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Q1+Q2>Q3 B.Q1+Q2>2Q3

C.Q1+Q2

答案 D

解析根据能量守恒原理:破坏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形成新化学键放出的能量=反应热。对于该放热反应:ΔH<0,则Q1+Q2-2Q3<0,故Q1+Q2<2Q3。

练方法技巧

思维模型的运用

4.

已知H 2(g)+12

O 2(g)===H 2O(g)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问:a 、b 、c 分别代表什么意义?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ΔH 大于零还是小于零?

答案 a 代表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b 代表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c 代表反应热;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 <0。

解析 H 2(g)和12O 2(g)与2H(g)和O(g)之间的能量差是H 2(g)―→2H(g)和12

O 2(g)―→O(g)过程中断开H —H 键和O===O 键吸收的能量,故a 代表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b 代表2H(g)+O(g)结合成H 2O(g)过程中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c 代表成键所释放的能量与断键吸收的能量之差;由图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 <0。

练综合拓展

5物质 Cl 2 Br 2 I 2 HCl HBr HI H 2

能量(kJ) 243 193 151 432 366 298 436

(1)下列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 )

A .H 2

B .Cl 2

C .Br 2

D .I 2

(2)下列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 )

A .HCl

B .HBr

C .HI

(3)X 2+H 2===2HX(X 代表Cl 、Br 、I)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同条件下,X 2(X 代表Cl 、Br 、I)分别与氢气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

(5)若无上表中的数据,你能正确回答出问题(4)吗?

答:________,你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A (3)放热反应 (4)Cl 2 (5)能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反应放出的热量就越多

解析 破坏1 mol 物质的化学键时所消耗的能量与相同条件下由形成该物质的原子形成1 mol 该物质放出的能量相等,放出的能量越多,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越低,分子越稳定。(1)生成1 mol H 2时放出的能量最多,为436 kJ ;(2)在氢化物中,生成1 mol HCl 时放出的能量最多,为432 kJ ;(3)分别计算出三个反应放出的热量依次为:185 kJ 、103 kJ 和9 kJ 。

6.已知1 g 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 ,且氧气中1 mol O===O 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J ,水蒸气中1 mol H —O 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 ,则氢气中1 mol H —H 键断裂时吸收热量是________。

答案 436 kJ

解析 因为1 g 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 ,所以1 mol H 2与12

mol O 2 完全燃烧生成1 mol 水蒸气时放出热量242 kJ 。而化学反应中之所以存在能量的变化是因为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形成,其中旧键的断裂需要吸收能量而新键的形成需要放出能

量。发生上述反应H 2(g)+12

O 2(g)===H 2O(g) ΔH =-242 kJ ·mol -1时所发生键的变化为断裂1 mol H —H 键和12 mol O===O 键、形成2 mol O —H 键,因此在此反应过程中断裂旧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12

×496 kJ +

E (H —H),形成新键释放的能量为2×463 kJ =926 kJ ,此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有926 kJ -12×496 kJ -E (H —H)=242 kJ ,解得E (H —H)=436 kJ 。

高二化学导学案: 编号: 使用时间: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编制人:李百禄 审核人: 领导签字:

选修4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2课时)

[巩固练习]

知识点一 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只要在化学方程式的右端写上热量的符号和数值即可

B .凡是在加热或点燃条件下进行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C .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D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H 2(g)+O 2(g)===2H 2O(l) ΔH =-483.6 kJ

答案 C

解析 A 项,热化学方程式还应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B 项,放热反应有时在点燃或加热时才能发生;D 项,ΔH 的单位错误。

2.热化学方程式C(s)+H 2O(g)===CO(g)+H 2(g) ΔH =+131.3 kJ ·mol -1表示( )

A .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 kJ 能量

B .1 mol 碳和1 mol 水反应生成1 mol 一氧化碳和1 mol 氢气并吸收131.3 kJ 热量

C .1 mol 固态碳和1 mol 水蒸气反应生成1 mol 一氧化碳气体和1 mol 氢气并吸收131.3 kJ 热量

D .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3 kJ

答案 C

解析 依据反应热的概念,表示按照热化学方程式计量数的物质的量反应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

是kJ ·mol -1,该热化学方程式表示1 mol 固态碳和1 mol 水蒸气反应生成1 mol 一氧化碳气体和1 mol 氢气并吸收131.3 kJ 的热量,特别要指明水的状态。

知识点二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3.分析图中的能量变化情况,下列正确的是( )

A .2A +B===2C ΔH <0

B .2C===2A +B ΔH <0

C .2A(g)+B(g)===2C(g) ΔH <0

D .2A(g)+B(g)===2C(g) ΔH >0

答案 D

解析 A 、B 选项没注明物质状态,且ΔH 的符号错误,均不正确。根据图象先确定物质总能量的相对关系,再确定放热:2C(g)===2A(g)+B(g) ΔH <0或吸热:2A(g)+B(g)

===2C(g) ΔH >0。

4.已知在1×105 Pa 、298 K 条件下,2 mol 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 kJ 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

式正确的是( )

A .H 2O(g)===H 2(g)+12

O 2(g) ΔH =+242 kJ ·mol -1 B .2H 2(g)+O 2(g)===2H 2O(l) ΔH =-484 kJ ·mol -1

C .H 2(g)+12

O 2(g)===H 2O(g) ΔH =+242 kJ ·mol -1 D .2H 2(g)+O 2(g)===2H 2O(g) ΔH =+484 kJ ·mol -1

答案 A

解析 氢气燃烧是放热反应,其ΔH 应为负值,故C 、D 错误;2 mol 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 kJ 热量,而B 是生成液态水,所以B 也是错误的;反应逆向进行,ΔH 符号相反,因此A 是正确的。 知识点三 中和热

5.50 mL 0.50 mol ·L -1盐酸与50 mL 0.55 mol ·L -1NaOH 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

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1)大小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该实验在______中进行效果更好。

(3)实验中改用60 m L 0.50 mol ·L -1盐酸与 50 m L 0.55 mol ·L -1 NaOH 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

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 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用50 m

L 0.5 mol ·L -1 NaOH 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均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 (1)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2)偏小 保温杯 (3)不相等 相等 因中和热是在稀溶液

中,1 mol H +和1 mol OH -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 2O 时所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4)偏小 偏小

解析 要掌握实验操作要点:①量热计保温效果要好;②酸碱溶液的浓度要小;③酸碱一方要过量;

④操作迅速准确,减少热量损失;⑤及时准确记录数据。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1 mol H +和1 mol OH -发

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 2O 时所放出的热量,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实质是H ++OH -===H 2O ,计算出来的中和热

是相同的。

提高练习

1.已知热化学方程式:2H 2(g)+O 2(g)===2H 2O(l) ΔH 1=-571.6 kJ ·mol -1,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

2H 2O(l)===2H 2(g)+O 2(g) ΔH 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数

B .该反应ΔH 2大于零

C .该反应的ΔH 2=-571.6 kJ ·mol -1

D .该反应可表示36 g 水分解时的热效应

答案 B

解析 ΔH 2与ΔH 1符号相反,数值相等,故ΔH 2=+571.6 kJ ·mol -1;D 选项没有指明36 g 水的状态,

故D 项错误。

2.已知:H 2(g)+F 2(g)===2HF(g) ΔH =-270 kJ ·mol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 L 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 L 氢气与1 L 氟气吸收270 kJ 热量

B .1 mol 氢气与1 mol 氟气反应生成2 mol 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 kJ

C .在相同条件下,1 mol 氢气与1 mol 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 mol 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D .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气体分子放出270 kJ 热量

答案 C

解析 A 项中用L 做单位是错误的,因为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B 项中放出热量小于270 kJ 是错误的,应大于270 kJ ;D 项中说几个分子间反应是错误的;C 项正确。

3.已知充分燃烧a g 乙炔气体时生成1 mol 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 ,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 ΔH =-4b kJ ·mol -1

B .

C 2H 2(g)+52O 2(g)===2CO 2(g)+H 2O(l) ΔH =+2b kJ ·mol -1 C .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 ΔH =-2b kJ ·mol -1

D .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 ΔH =+b kJ ·mol -1

答案 A

解析 乙炔燃烧是放热反应,ΔH <0,则排除B 、D 两选项;又因反应生成1 mol 二氧化碳气体时,放出热量为b kJ ,则生成4 mol CO 2(g)应放出热量4b kJ ,故A 正确,C 不正确。 4.已知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里反应的中和热可表示为

H +(aq)+OH -(aq)===H 2O(l) ΔH =-57.3 kJ ·mol -1

对下列反应:

CH 3COOH(aq)+NaOH(aq)===CH 3COONa(aq)+H 2O(l) ΔH =-Q 1 kJ ·mol -1

12H 2SO 4(浓)+NaOH(aq)===12

Na 2SO 4(aq)+H 2O(l) ΔH =-Q 2 kJ ·mol -1 HNO 3(aq)+NaOH(aq)===NaNO 3(aq)+H 2O(l)

ΔH =-Q 3 kJ ·mol -1

上述反应均在溶液中进行,则下列Q 1、Q 2、Q 3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Q 2>Q 3>Q 1

B .Q 2>Q 1>Q 3

C .Q 1=Q 2=Q 3

D .Q 2=Q 3>Q 1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知,HNO 3和NaOH 反应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醋酸中存在电离平衡,其电离过程要吸收热量,故Q 1Q 3,故Q 1

5.已知:

(1)H 2(g)+12

O 2(g)===H 2O(g) ΔH 1=a kJ ·mol -1 (2)2H 2(g)+O 2(g)===2H 2O(g) ΔH 2=b kJ ·mol -1

(3)H 2(g)+12

O 2(g)===H 2O(l) ΔH 3=c kJ ·mol -1 (4)2H 2(g)+O 2(g)===2H 2O(l) ΔH 4=d kJ ·mol -1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a

B .b >d >0

C .2a =b <0

D .2c =d >0

答案 C

解析 抓比较的关键。该反应是放热反应,ΔH <0;(1)与(2)是生成H 2O 的状态一样,但物质的计量数是2倍关系,2a =b ;同理比较(3)、(4)得:2c =d ,由于H 2O(g)===H 2O(l)是放热反应,ΔH <0,故c

练方法技巧

可逆反应的反应热分析技巧

6.工业生产硫酸过程中,SO 2在接触室中被催化氧化为SO 3气体,已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现将2 mol SO 2、1 mol O 2充入一密闭容器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98.3 kJ ,此时测得SO 2的转化率为50%,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SO 2(g)+O 2(g)

2SO 3(g) ΔH =-196.6 kJ ·mol -1 B .2SO 2(g)+O 2(g) 2SO 3(g) ΔH =-98.3 kJ ·mol -1

C .SO 2(g)+12O 2(g) SO 3(g) ΔH =+98.3 kJ ·mol -1

D .SO 2(g)+12O 2(g) SO 3(g) ΔH =-196.6 kJ ·mol -1 答案 A

练综合拓展

7.已知:HCN(aq)与NaOH(aq)反应的ΔH =-12.1 kJ ·mol -1;HCl(aq)与NaOH(aq)反应的ΔH =-55.6

kJ ·mol -1。则HCN 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 等于( )

A .-67.7 kJ ·mol -1

B .-43.5 kJ ·mol -1

C .+43.5 kJ ·mol -1

D .+67.7 kJ ·mol -1

答案 C

解析 强酸和强碱反应的中和热为55.6 kJ ·mol -1,当氢氰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时,由于氢氰酸为弱酸,

存在氢氰酸的电离反应,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两者反应时放出的热量较强酸和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少,两者的差值(55.6-12.1=43.5)就是氢氰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吸收的热量的数值,电离反应吸热,ΔH 为正值,故C 项正确。

8.已知: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 ·mol -1

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890 kJ ·mol -1

现有H 2与CH 4的混合气体112 L(标准状况),使其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l),若实验测得反应放热3 695 kJ ,则原混合气体中H 2与CH 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 .1∶1

B .1∶3

C .1∶4

D .2∶3

答案 B

解析 设112L 即5 mol 混合气体中H 2的物质的量为x ,则285.8x +890(5-x )=3 695,解得:x =1.25 mol 。则n (H 2)∶n (CH 4)=1.25 mol ∶3.75 mol =1∶3。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反应工程教案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案 课次17课时2课型 (请打 √) 理论课√讨论课□ 实验课□习题课□ 其她□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7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流化床反应器 7、3流化床反应过程得计算 教学目得、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流化床得基本概念; 2、掌握流化床得工艺计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固定床催化反应器得特点、类型与设计要求。 难点:一维拟均相理想流动模型对反应器进行设计计算。 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 7、1流化床得基本概念 流态化现象:使微粒固体通过与气体或液体接触而转变成类似流体得 操作。 固体颗粒层与流体接触得不同类型: 7.1.1流化床得基本概念 1)当通过床层得流体流量较小时,颗粒受到得升力(浮力与曳力之与) 小于颗粒自身重力时,颗粒在床层内静止不动,流体由颗粒之间得空 隙通过。此时床层称为固定床。 2)随着流体流量增加,颗粒受到得曳力也随着增大。若颗粒受到得升 力恰好等于自身重量时,颗粒受力处于平衡状态,故颗粒将在床层内 作上下、左右、前后得激烈运动,这种现象被称为固体得流态化,整 个床层称为流化床。 曳力(表面曳力、形体曳力)曳力就是流体对固体得作用力,而阻力就 是固体壁对流体得作用力,两者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得关系。表面曳力 由作用在颗粒表面上得剪切力引起,形体曳力由作用在颗粒表面上得压强 力扣除浮力部分引起。 讲解

3)、流化床类似液体得性状 (a)轻得固体浮起; (b)表面保持水平; (c)固体颗粒从孔中喷出; (d)床面拉平; (e)床层重量除以截面积等于压强 流化床得优点 (1)颗粒流动类似液体,易于处理、控制; (2)固体颗粒迅速混合,整个床层等温; (3) 颗粒可以在两个流化床之间流动、循环,使大量热、质有可能在床层之间传递; (4)宜于大规模操作; (5) 气体与固体之间得热质传递较其它方式高; (6) 流化床与床内构件得给热系数大。 流化床得缺点 (1)气体得流动状态难以描述,偏离平推流,气泡使颗粒发生沟流,接触效率下降; (2)颗粒在床层迅速混合,造成停留时间分布不均匀; (3)脆性颗粒易粉碎被气流带走; (4)颗粒对设备磨损严重; (5)对高温非催化操作,颗粒易于聚集与烧结 流化床得工业应用 ?第一次工业应用: ?1922年Fritz Winkler获德国专利,1926年第一台高13米,截面积12平方米得煤气发生炉开始运转。 ?目前最重要得工业应用: ?SOD(StandardOil Development pany) IV型催化裂化。 散式流态化与聚式流态化P185 (1)散式流态化 随着流体流量得加大,床层内空隙率增大,颗粒之间间距加大,而颗粒在床层中分布均匀,流体基本上以平推流形式通过床层,人们称这种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总结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总结 一、“串联电池”两大题型的解题攻略 原电池和电解池统称为电池,将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综合考查电化学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该类题目能够考查考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情况,需要考生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及巧妙的数据处理能力。 这类题目对知识点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电极名称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描述、溶液中离子的移动、pH的变化、电解后电解质溶液的恢复及运用电子守恒处理相关数据等。正确判断电池种类和灵活运用整个电路中各个电池工作时各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相等是解决多池“串联”试题相关问题的关键。 二、“串联”类电池的解题流程 题型一:电解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有外接电源型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根据“电解池串联时阴、阳极交替出现”原则正推电极,也可以通过装置中某极的变化、现象反推电极。 下图装置中a、b、c、d均为Pt电极。电解过程中,电极b和d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d。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盐溶液是( )。

选项X Y A MgSO4CuSO4 B AgNO3Pb(NO3)2 C FeSO4Al2(SO4)3 D CuSO4AgNO3 A项中当X为MgSO4时,b极上生成H2,电极质量不增加,错误;C项中,X为FeSO4,Y为Al2(SO4)3,b、d极上均产生气体,错误;D项中,b极上析出Cu,d极上析出Ag,其中d极质量大于b极质量,错误。 B 题型二: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无外接电源型 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但没有外接直流电源,其中一个装置是原电池,装置中两个电极活泼性差异较大的装置为原电池,较活泼的作负极,其余均为电解池。 烧杯甲中盛有0.1 mol·L-1的H2SO4溶液,烧杯乙中盛有0.1 mol·L-1的CuCl2溶液(两种溶液均足量),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甲中Fe极质量减少,C极有气体产生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点、难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H的“+”与“-”。 [教学过程]: [引入]能量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 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 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讲述]我们不仅要知道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还要会表示它。 [提问] 1、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热? 2、△H(焓变)所表示的意义? 3、用△H(焓变)如何表示放热还是吸热呢? 【查阅资料和课本讨论后口述】

△H(焓变)即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H(焓变)=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应物的总能量单位:kJ/mol △ H(焓变)〉0表示吸热反应 H(焓变)〈0表示放热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 [板书]一、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 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单位:kJ/mol 或 kJ?mol-1 2、反应热的表示方法: 反应热用ΔH表示,其实是从体系的角度分析的。 放热反应:体系环境,体系将能量释放给环境,体系的能量降低,因此,放热反应的ΔH<0,为“-” 吸热反应:环境体系,体系吸收了环境的能量,体系的能量升高,因此, 吸热反应的ΔH>0,为“+” 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下图: 3、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 能量 能量

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练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4分) 1、1、下列变化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 CuO→CuSO4 ( B). CO2→CO (C). KClO3→O2 (D). Fe→Fe3O4 2、2、硫代硫酸钠可作为脱氯剂,已知25.0mL 0.100 mol·L-1Na2S2O3溶液恰好把224mL (标准状况下)Cl2完全转化为Cl-离子,则S2O32-将转化成 (A).S2-(B).S (C).SO32-(D).SO42- 3、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NH4+、NO3-、Fe2+、Cl-(B).Na+、HS-、K+、SO42- (C).MnO4-、K+、SO42-、Na+(D).Mg2+、Al3+、SO42-、NO3- 4.已知在某温度时发生如下三个反应: (1)C+CO2=2CO (2)C+H2O=CO+H2 (3)CO+H2O=CO2+H2 据此判断,该温度下C、CO、H2的还原性强弱顺序是: (A).CO>C>H2(B).C>CO>H2 (C).C>H2>CO (D).CO>H2>C 5.在一定条件下,氯气与碘单质以等物质的量进行反应,可得到一种红棕色液体ICl,ICl 有很强的氧化性,ICl跟Zn、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ICl+2Zn=ZnCl2+Znl2ICl+H2O=HCl+HIO 下列关于ICl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ZnCl2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B).ZnI2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ICl跟H2O的反应,ICl是氧化剂,H2O是还原剂 (D).ICl跟H2O的反应,是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6.剧毒物氰化钠(NaCN)存在如下反应: 2NaCN+O2+2NaOH+2H2O→2Na2CO3+2NH3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氧气是氧化剂(B).水是还原剂 (C).氨是氧化产物(D).碳酸钠是氧化产物 7、在3BrF3+5H2O=HBrO3+Br2+9HF+O2↑中,5mol水能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为: (A).1mol (B).4/3mol (C).2mol (D).3mol 8.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B)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Cu+Ag+=Cu2++Ag (D)硫氰化钾溶液加入三氯化铁溶液:Fe3++SCN-=[Fe(SCN)]2+ 9、NaH是一种白色的离子晶体,其中钠为+1价,NaH与水反应放出氢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NaH在水中显酸性 (B).NaH中氢离子的电子排布与氦相同(C).NaH中氢离子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 (D).NaH中氢离子可被还原成氢气

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相关内容主要出现在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和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通过认真分析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发现主要考点有宏观、微观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判断,反应热、焓变、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的理解,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判断,盖斯定律和反应热的计算,以及能源等。 统观整个高中化学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 本部分内容与后面电化学基础形成了一个能量转化的体系,使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有了整体认识。本节通过对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探讨,使学生感悟到化学反应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过程中充当的关键角色,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形成将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概念。 考情分析:反应热已成为近几年高考全国卷的必考内容,主要在全国卷非选择题部分某一问中结合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工艺流程进行考查,考查内容常与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有关。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与新能源问题相关的考点也引起了关注。 命题趋向:预计在2019年高考中,反应热的考查内容将不断拓宽,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盖斯定律的应用要求会有所提高,另外试题会更加关注能源问题,以期引导考生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概念。 三、学情分析 化学反应与能量在必修2和选修4中都有,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基本掌握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有关概念,能书写和判断简单的热化学方程式,并且可以根据公式计算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重、难点】: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对△H的“+”与“-”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反应热焓变 (一):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的变化。 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守恒和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类型 (1)放热反应:即____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都是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即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 与NH4Cl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说明:吸热反应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但有的不需要加热如: 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 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形成原因(图示) 从微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预测生成 (二):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工程教案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案 课次17课时2课型 (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她□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7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流化床反应器 7。3流化床反应过程得计算 教学目得、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 掌握流化床得基本概念; 2。掌握流化床得工艺计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固定床催化反应器得特点、类型与设计要求。 难点:一维拟均相理想流动模型对反应器进行设计计算、 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 7、1流化床得基本概念 流态化现象:使微粒固体通过与气体或液体接触而转变成类似流体得 操作、 固体颗粒层与流体接触得不同类型: 7.1。1流化床得基本概念 1)当通过床层得流体流量较小时,颗粒受到得升力(浮力与曳力之与) 小于颗粒自身重力时,颗粒在床层内静止不动,流体由颗粒之间得空 隙通过。此时床层称为固定床。 2)随着流体流量增加,颗粒受到得曳力也随着增大、若颗粒受到得升力 恰好等于自身重量时,颗粒受力处于平衡状态,故颗粒将在床层内作 上下、左右、前后得激烈运动,这种现象被称为固体得流态化,整个 床层称为流化床、 曳力(表面曳力、形体曳力)曳力就是流体对固体得作用力,而阻力就 是固体壁对流体得作用力,两者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得关系。表面曳力 由作用在颗粒表面上得剪切力引起,形体曳力由作用在颗粒表面上得压强 力扣除浮力部分引起。 讲解

3)。流化床类似液体得性状 (a) 轻得固体浮起; (b)表面保持水平; (c)固体颗粒从孔中喷出; (d)床面拉平; (e)床层重量除以截面积等于压强 流化床得优点 (1) 颗粒流动类似液体,易于处理、控制; (2) 固体颗粒迅速混合,整个床层等温; (3) 颗粒可以在两个流化床之间流动、循环,使大量热、质有可能在床层之间传递; (4) 宜于大规模操作; (5) 气体与固体之间得热质传递较其它方式高; (6) 流化床与床内构件得给热系数大。 流化床得缺点 (1)气体得流动状态难以描述,偏离平推流,气泡使颗粒发生沟流,接触效率下降; (2)颗粒在床层迅速混合,造成停留时间分布不均匀; (3)脆性颗粒易粉碎被气流带走; (4)颗粒对设备磨损严重; (5)对高温非催化操作,颗粒易于聚集与烧结 流化床得工业应用 ?第一次工业应用: ?1922年 Fritz Winkler获德国专利,1926年第一台高13米,截面积12平方米得煤气发生炉开始运转。 ?目前最重要得工业应用: ?SOD(Standard Oil Development pany) IV型催化裂化。 散式流态化与聚式流态化P185 (1)散式流态化 随着流体流量得加大,床层内空隙率增大,颗粒之间间距加大,而颗粒在床层中分布均匀,流体基本上以平推流形式通过床层,人们称这种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 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 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 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 达到着火点才能 燃烧2、催化剂在 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1.1 离子反应 6.(2007年高考理综四川卷,反应)下列家庭小实验中不涉及 ...化学变化的是( ) (A)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B)用少量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C)用糯米、酒曲和水制成甜酒酿(D)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答案]D。 36.(2007年高考广东理基,离子反应)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向Ba(OH)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2H++2Cl-+Ba2++2OH-= 2H2O+BaCl2 (B)往FeCl3溶液中加入Fe粉:2Fe3++Fe = 3Fe2+ (C)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Ca2++2OH-+CO2 = CaCO3↓+H2O (D)往FeCl3溶液中加入Cu粉:Fe3++Cu = Fe2++Cu2+ [答案]B。 11.(2007年高考广东化学卷,离子反应)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HCO3-+H+=CO2↑+H2O (B)往碳酸镁中滴加稀盐酸:CO32-+2H+=CO2↑+H2O (C)往氨水中滴加氯化铝溶液:Al3++4OH-=AlO2-+2H2O (D)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Ba2++SO42-+H++OH-=BaSO4↓+H2O [答案]A。 8.(2007年高考理综四川卷,离子反应)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浓烧碱溶液中加入铝片:Al+2OH-= AlO2-+H2↑ (B)以石墨作电极电解氯化铝溶液:2Cl-+2H2O2OH-+H2↑+Cl2↑ (C)硫酸亚铁溶液与稀硫酸、双氧水混合:2Fe2++H2O2+2H+= 2Fe3++2H2O (D)硫酸氢钠溶液与足量氢氧化钡溶液混合:2H++SO42-+Ba2++2OH-= BaSO4↓+2H2O [答案]C。 10.(2007年高考海南化学卷,离子反应)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碳酸氢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HCO3-+OH-= CO32-+H2O (B)醋酸钠溶液和盐酸混合:CH3COONa+H+= CH3COOH+Na+ (C)少量金属钠放入冷水中:Na+2H2O = Na++2OH-+H2↑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混合:Cu2++SO42-+Ba2++2OH-= Cu(OH)2↓+BaSO4↓[答案]D。 8.(离子反应) (2007年高考全国理综卷II)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醋酸钠的水解反应CH3COO-+H3O+= CH3COOH+H2O (B)碳酸氢钙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 Ca2++2HCO3-+2OH-= CaCO3↓+2H2O+CO32- (C)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 C6H5O-+CO2+H2O = C6H5OH+CO32- (D)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 3Fe+8H++2NO3-= 3Fe3++2NO↑+4H2O [答案]B。

必修2第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必修2) 教材分析: 本章共三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它们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化学反应速率、限度及条件控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而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因此,本章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对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将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讨论,学生将从原理上加深对化学反应条件的认识。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由于本章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体现了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既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联系,体现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阶段性、渐进性,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防止任意拓宽加深,增加学生负担。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 热反应,能说出中和热的涵义。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通过实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中和热等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时有何感觉?说明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结论]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糊状的氢氧化钙,试管发烫,说明反应放出了热能。 [设问] 热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除刚才的这个反应,其它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有能量变化呢?其表现形式又是怎样的?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 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章节练习题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章节练习题 崇庆中学高2015级化学集备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在众多的环境污染中,废旧电池的污染可谓让人触目惊心,废电池中对环境形成污染的主要物质是( ) A .镉 B .锌 C .石墨 D .二氧化锰 【答案】A 【解析】镉是致癌物质,是对环境形成污染的主要物质。 2.有如下两个反应: ①2HCl =====高温H 2↑+Cl 2↑ ②2HCl =====电解 H 2↑+Cl 2↑ 关于这两个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两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 .①②两反应中的能量转换方式都是热能转变为化学能 C .①反应是热能转变为化学能 D .②反应是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答案】B 【解析】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A 项正确;反应②是电能转变为化学能;B 项错误,D 项正确;反应①是吸热反应,是热能转变为化学能,C 项正确。 3.面粉厂必须严禁烟火的主要原因是( ) A .防止火灾发生 B .防止污染面粉 C .吸烟有害健康 D .防止面粉爆炸 【答案】D 【解析】面粉颗粒极小,当其扩散在空气中与空气充分接触,导致氧气与面粉的接触面面积增大一旦引发反应,极易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爆炸。 4.化学电池可以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池的本质是( ) A .化合价的升降 B .电子的转移 C .氧化还原反应 D .电能的储存 【答案】B 【解析】化合价的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形式,而电子转移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而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为原电池。

5.某同学做完铜、锌原电池的实验后得到了下列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构成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材料必须是两种金属 B .由铜、锌电极与硫酸铜溶液组成的原电池铜是正极 C .电子沿导线由锌流向铜,在铜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而放出氢气 D .铜锌原电池工作时,锌溶解,所以才产生电子 【答案】A 【解析】一般构成原电池负极的是金属,而且是活泼性的金属,而正极可以是导电的非金属,如石墨碳棒;但负极也不一定是金属 6.锌电池可代替铅蓄电池,它的构成材料是锌、空气、某种电解质溶液,发生的总反应是2Zn +O 2===2ZnO 。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锌为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 .电池工作时,氧气与锌直接化合,生成氧化锌 C .正极发生的反应是:12O 2+2e -+2H + ===H 2O D .负极发生的反应是:Zn -2e - +H 2O===ZnO +2H + 【答案】B 【解析】负极发生的反应是:Zn -2e - +H 2O===ZnO +2H + 7.“西气东输”工程中,需要地下埋入铸铁管道。在下列情况下,铸铁管道被腐蚀速率最慢的是( ) A .在含铁元素较多的酸性土壤中 B .在潮湿疏松的碱性土壤中 C .在干燥致密的不透气的土壤中 D .在含碳粒较多,潮湿透气的中性土壤中 【答案】C 【解析】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钢铁发生析氢腐蚀,而在中性或者微碱性土壤中则发生吸氧腐蚀,在含有碳粒的土壤中会形成原电池,造成腐蚀。 8.“嫦娥一号”发射所用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中装的液氢和四氧化二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火箭中装入的液氢和四氧化二氮都是燃料 B .火箭中装入的液氢和四氧化二氮形成原电池,即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火箭上天 C .液氢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及机械能使火箭上天 D .液氢气化,转化为动能,从而使火箭上天 【答案】C 【解析】火箭中的液氢是燃料,而四氧化二氮则是氧化剂,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燃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

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

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大纲

《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100730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名称:化学反应工程学时/ 学分:48/3 英文名称: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选用教材:《化学反应工程》朱炳辰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反应工程原理》张濂等华东理工大学 出版社 大纲执笔人:XXXX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高等数学大纲审核人:XXXX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及相近专业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训练,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能够运用数学、物理、物化和化工原理知识表达反应工程问题,建立反应器和传递过程的数学模型,并正确求解。 2、能运用反应工程的思维方法,判断反应器变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提出优化的解决方案。 3、能够针对反应过程的特性,确定反应器选型和操作条件,进行工业反应器的设计优化。 4、能设计并实施与化学反应工程相关的热模或冷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验证或拟合模型参数,获取有效结论。 5、能应用专业软件模拟和解决反应器设计和操作的问题,了解模拟计算的原理及其局限性。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 介绍反应工程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化学反应动力学与理想化学反应器(支撑课程目标1、2) 1、反应过程的技术指标转化率、收率与选择性的定义,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式及相互关系, 反应速率的温度效应和活化能的意义,及反应速率的浓度效应和级数的意义。 2、可逆反应、平行反应和串联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掌握复杂反应系统反应组分的速率、选择性和收率的模型计算方法。 3、等温间歇反应器的计算模型,及反应时间、反应器体积的计算方法。 4、管式平推流反应器的计算模型,平推流反应器的停留时间、空时和空速的概念及其应用。 要求学生:能根据化学反应的类型能正确地选择反应器的操作方式、加料方式、原料浓度及温度和温度序列。 第三章: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支撑课程目标 3、4、5) 1、全混流反应器的特征及计算方法。 定态下全混流反应器的数学模型,定态下串联或并联操作的全混流反应器的计算方法。 2、循环反应器的特征及计算方法。 返混的概念、起因、返混造成的后果,返混对各种典型反应的利弊及限制返混的措施。 返混与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关系,停留时间分布的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及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3、活塞流和全混流停留时间分布表达式。轴向扩散模型、多釜串联模型的建模方法和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要求学生:理解流体的微观混合与宏观混合及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会设计实验测定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能根据化学反应的不同类型能正确地选择反应器的组合方式、加料方式、原料浓度及操作温度。 第四章:非均相反应过程的质量传递(支撑课程目标1、2、4) 1、非均相反应过程的拟均相化处理方法,多相反应过程的分析方法。反应本征动力学、颗粒动力学和床层动力学的概念及其实验测定方法。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提高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差不多上阳离子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一定是氧化剂 C、某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D、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未配平):NH4NO3——HNO3+N2+H2O,在此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之比为()。 A、5∶3 B、5∶4 C、1∶1 D、3∶5 3.在下列反应中,氨做还原剂的是()。 A、NH3+HCl= NH4Cl △ B、2NH3+3CuO===3Cu+N2+3H2O C、2NH3+2Na=2NaNH2+H2 D、NH3+NaH=NaNH2+H2 4.下列物质中,导电性最差的是()。 A、熔融氢氧化钠 B、石墨棒 C、盐酸溶液 D、固态氯化钾 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A、三氯化铁溶液跟过量氨水反应:Fe3++3NH3·H2O=Fe(OH)3↓+3NH+4 B、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硫酸反应:H++OH-=H2O C、小苏打溶液跟烧碱溶液反应:HCO-3+OH-=H2O+CO32- D、碳酸氢钙溶液跟盐酸反应:Ca(HCO3)2+2H+=Ca2++2H2O+2CO2↑ 6.下列各组离子,在强碱性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K+、Na+、HCO3-、Cl- B、Fe3+、Mg2+、SO42-、Cl- C、NH4+、K+、Cl-、NO3- D、Na+、K+、CO32-、S2- 7.下列各组两种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能够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Cu(OH)2和盐酸;Cu(OH)2和醋酸(CH3COOH) B、BaCl2和Na2SO4;Ba(OH)2和(NH4)2SO4

化学反应工程教案17(化工13)-胡江良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案 课次17课时 2 课型 (请打 √) 理论课√讨论课□ 实验课□习题课□ 其他□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7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流化床反应器 7.3流化床反应过程的计算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 掌握流化床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流化床的工艺计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固定床催化反应器的特点、类型和设计要求。 难点:一维拟均相理想流动模型对反应器进行设计计算。 教学基本容方法及手段 7.1流化床的基本概念 流态化现象:使微粒固体通过与气体或液体接触而转变成类似流体的操作。 固体颗粒层与流体接触的不同类型: 7.1.1流化床的基本概念 1)当通过床层的流体流量较小时,颗粒受到的升力(浮力与曳力之和)小于颗粒自身重力时,颗粒在床层内静止不动,流体由颗粒之间的 空隙通过。此时床层称为固定床。讲解

2)随着流体流量增加,颗粒受到的曳力也随着增大。若颗粒受到的升力恰好等于自身重量时,颗粒受力处于平衡状态,故颗粒将在床层 内作上下、左右、前后的激烈运动,这种现象被称为固体的流态化,整个床层称为流化床。 曳力(表面曳力、形体曳力)曳力是流体对固体的作用力,而阻力是固体壁对流体的作用力,两者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表面曳力由作用在颗粒表面上的剪切力引起,形体曳力由作用在颗粒表面上的压强力扣除浮力部分引起。 3).流化床类似液体的性状 (a)轻的固体浮起; (b)表面保持水平; (c)固体颗粒从孔中喷出; (d)床面拉平; (e)床层重量除以截面积等于压强 流化床的优点 (1) 颗粒流动类似液体,易于处理、控制; (2) 固体颗粒迅速混合,整个床层等温; (3) 颗粒可以在两个流化床之间流动、循环,使大量热、质有可能在 床层之间传递; (4) 宜于大规模操作; (5) 气体和固体之间的热质传递较其它方式高; (6) 流化床与床内构件的给热系数大。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 学 设 计 院校:太原师范学院 系别:化学系 班级:042班 姓名:陈丽 学号:2004121202 指导教师:韩金梅李文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引课】在上课之前,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每 天从水房打的热水是怎么被加热的呢? 听到有同学说是用锅炉加热的,说的也对,只是表述不完全正确。我们都知道,是锅炉中煤的燃烧所产生的能量传递给水而将水加热的。而煤的燃烧大家知道,它是一个化学反应,那么我们可推断化学反应不仅产生了新物质,而且有能量产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过锅炉加热 通过生活中 常见的现象 引入新课 【板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讲述】化学反应不仅都有新物质产生,同时还伴随 着能量的变化。人们利用化学反应有时是为了制取所 需物质,例如实验室制取O2、CO2、H2等,有的时候 却是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的能量,例如我们日常生活 生产中,常用燃煤;来供暖、供电,尤其是对于咱们 山西这个产煤大省,可以说,煤是主要供应能源。 听讲 【阅读教材】大家打开教材19页,看图1—13,可以 发现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所提供的能量占 我国能源总消耗的94.9%,而它们的燃烧都属于化学反应,由此可见,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对我们人类是多么重要。看图,回答 通过数据引 出本节课的 重要性及实 用性 【过渡】以上所讲的都是燃烧可以产生大量的能量, 其实其它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变化,那么现 在我们通过实验来亲身感受一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 化。 【演示实验】观察实验,思考问 题,得出结论: 反应一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反应二玻璃片与烧杯由于结冰粘住。说明反应过程吸收热量。 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比总结出结论,理论联系实际。

高中化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07年山东理综·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6 8O2和18 8O2互为同位素,性质相似 B .常温下,pH=1的水溶液中Na +、NO3-、HCO3-、Fe2+可以大量共存 C .明矾和漂白粉常用于自来水的净化和杀菌消毒,两者的作用原理相同 D .C(石墨,s)=C(金刚石,s) △H >0,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答案:D 2.(07年广东文基·6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B .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C .原电池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 D .水力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答案:B 3.(2007海南·06)已知: (1)Zn (s )+1/2O2(g )==ZnO (s );ΔH=-348.3kJ/mol (2)2Ag (s )+1/2 O2(g )== Ag2O (s );ΔH=-31.0kJ/mol 则Zn (s )+ Ag2O (s )== ZnO (s )+ 2Ag (s )的ΔH 等于( ) A .-317.3kJ/mol B .-379.3kJ/mol C .-332.8 kJ/mol D .+317.3 kJ/mol 答案:A 4.(08年宁夏理综·13)已知H2(g)、C2H4(g)和C2H5OH(1)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kJ·mol-1、-1411.0kJ·mol-1和-1366.8kJ mol-1,则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H 为 A .-44.2 kJ·mol-1 B .+44.2 kJ·mol-1 C .-330 kJ·mol-1 D .+330 kJ·mol-1 答案:A 5.(08年海南化学·8)白磷与氧可发生如下反应:P4+5O2=P4O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P —P a kJ·mol —1、P —O b kJ·mol —1、P=O c kJ·mol —1、O=O d kJ·mol —1。 根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H ,其中正确的是 A .(6a+5d -4c -12b )kJ·mol —1 B (4c+12b -6a -5d )kJ·mol —1 C .(4c+12b -4a -5d )kJ·mol —1 D .(4a+5d -4c -12b )kJ·mol —1 答案:A 6.(09年天津理综·6)已知:2CO(g)+O2(g)=2CO2(g) ΔH=-566 kJ/mol Na2O2(s)+CO2(g)=Na2CO3(s)+ ΔH=-226 kJ/mol 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1O (g)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