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安徽怀宁县中医院黄韶芳

高血压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疾病,目前我国城乡地区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我国现有高血压病患者1.5亿人[1]。高血压病是由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全身性疾病,病程长,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治疗方面,西医强调治疗的益处,主要来源于血压降低的本身[2]。2003年美国JNC7、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及我国发布的新指南,是当代最新成果的结晶与标志。中医工作者在预防治疗高血压病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中医多采用“高血压病”这一现代医学的病名,按中医理论辩证分型论治,或专病专方、中成药、单味药,或采用非药物疗法等多种形式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将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情况做一简要概述。

一、理论方面

1、病因研究

高血压病是由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傅仁杰[3]认为,高血压病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病理生理过程,是由素体体质、精神、饮食、劳欲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体质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禀赋不足、脏腑耗损等均为发病的内因,过度精神紧张或强烈精神刺激是发病的常见因素。张笑丽等[4]也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情志有关,长期

精神紧张或忧思郁怒,肝气郁滞、郁久化火、火盛伤阴、肝失濡养,或劳伤过度、年老肾亏、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均可导致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化火生风,或阴损及阳。王笑梅等[5]认为,系肝肾(气血)亏虚、肝阳上亢或痰浊上扰清空所致,血瘀存在于高血压病的全过程并影响其发生发展。祝之明等[6]认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研究结果显示:ET、Ang Ⅱ和ANP与血压呈正相关,提示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与血浆ET、AngII、ANP有关。同时,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尚可启动凝血机制,产生高凝及粥样斑块。吾相铭[7]认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着血小板结构与功能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反应增强。蓝肇熙[8]认为现代研究表明,高脂血症属中医“痰”的范畴,高血压肥胖患者多伴高血脂,高血压脑卒中者多伴痰浊壅盛,都说明脾与痰,痰与高血压病病变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韩学杰等[9]指出,痰淤致病在高血压病中日趋增多,痰和淤即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为毒邪,高血压病是心络受邪所致。

2、病位研究

多数文献认为,主要为肝肾两脏,病位在肝,根源在肾。邓旭[10]认为,高血压病的病位,初起在肝、脾继而影响至心、肾,最终导致心、肝、脾、肾诸脏俱损。连娜等[11]认为与肝、脾、肾有关,其中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郭伟显[12]认为肾气虚衰是老年高血压的基本病机,其实质就是肾阴肾阳亏损。胡敬宝等[13]也认为肾虚是造成本病的重要因素。而张蕴慧等[14]指出中老年高血压

病肾虚为本,血瘀为标。

3、病机研究

本病辩证总为风、痰、虚、火、瘀五端,而肝肾阴阳失调,清浊升降失常是本病病机所在。本病早期以实证或本虚标实为主,晚期以虚证为主。[15]虚、痰、瘀三者互为因果,正虚可导致邪实,邪实亦可加重正虚。吴辉等[16]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较为复杂,阴阳失衡学说是较为公认的病机学说,即认为该病由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致阴不敛阳,阳升于上而发病。邓旭光[10]提出气血阴阳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是高血压病总的病机这一假说。阎咏梅等[17]认为高血压病总为脏腑受损、阴阳气血平衡失调,病及肝肾脾,以肝为病变重点,证多虚实夹杂。早期多见气机升降失常,中后期以肝肾阴阳失调为基础。顽固性高血压病多兼水湿痰瘀,水瘀互结。

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人们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呈多元化,这也反应了高血压病病机的客观复杂性。

二、临床方面

1、症状研究

高血压病的成立,首先取决于血压的水平,现将美、欧、中三个最新指南的血压分类列表如下:

2003年中国、欧洲、美国重新修新修订的血压分类

单位:mmHg SBP DBP 欧洲指南中国JNC—7

<120 <80 理想理想正常

120-129 80-84 正常正常高血压前期

130-139 85-89 正常高值正常高值高血压前期

140-159 90-99 1级高血压(轻) 1级高血压(轻) 1级高血压

160-179 100-109 2级高血压(中) 2级高血压(中) 2级高血压

≥180 ≥110 3级高血压(重) 3级高血压(重) 2级高血压

≥140 <9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149 90-94 临界高血压

140-149 <90 临界收缩期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现代医学病名,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高血压病的病名记载。目前中医治疗本病一般多采用“高血压病”这一现代医学病名,与中医“头痛”“眩晕”“肝风”“中风”等病证相关。据统计[18]高血压病患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占70%;头痛、心悸、失眠占40-50%。刘亦选等[19]观察了高血压病的各部位症状,如头部症状(头晕头痛),占87.33;躯干症状(心悸胸闷),占50.28%;四肢症状,占20.66%。表明以人体上部表现为主的规律。即上部(头颈)多于中部(胸腹)多于下部(腰膝)及四肢。上海诊疗常规[20]指出,本病大多数起病缓慢,症状可见有轻微头痛、颈项强直、头晕等,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常自行缓解,也可无症状。

2、证型研究

辨证的结果是立法的前提,指导遣方用药的依据。近年来在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中,对高血压的辨证多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标准[21]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等4种证型。

但也有很多人根据临证见解,辨证分型呈现多元化,如熊上中等[22]为高血压病分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浊中阻、气虚血瘀5型。固超凡等[23]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将I、II期高血压病分为肝火炽盛型、肝阳上亢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俱虚型5种证型。阎咏梅等[17]从临床观察,高血压病I 期以肝阳亢奋为主;II III期高血压多以阴虚阳亢、阴损及阳、气血内亏为多。在本虚的基础上多有风阳内动、风痰上扰,或痰瘀凝滞脑络的标症存在,疾病以虚为主。而上海市卫生局[20]将本病分为肝阳上亢、肝阳化风、肝肾阴虚、肾阳亏虚、痰湿壅盛5种证型。由于高血压病复杂多变,临床分型亦呈现多元化,难以统一。

3、治法研究

现代中医学家在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方面,较前人有较大发展,但目前对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是以中西医结合的二级诊断模式,疗效仍以高血压病某一阶段的对“症”治疗效果为主,远末达到对“病”论治的深度。[24]

(1)辨证论治:高血压病辨证论治总的原则是标本兼治,治标重在治风、痰、瘀,治本重在治肝、肾,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25]。熊上中等[22]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高血压120例,分肝阳上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浊中阻、气虚血瘀5型,分别采用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汤合镇肝息风汤、二仙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及赤风汤加减治疗,结果显效48例,有效60例,无效

12例,总有效率90%。邓启华等[26]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个体化治疗方法治疗高血压,痰浊壅盛型用降压宝00号(含云苓、泽泻、栀子、车前草等);气阴两虚型用01号(含女贞子、制首乌、杜仲、巴戟天等);阴虚阳亢型用02号(含生首乌、生地、生龙骨、钩藤等);肝火亢盛用03号(含知母、黄柏、夏枯草、决明子等);气虚血瘀型用04号(含黄芪、三棱、全蝎等),均2片,(每片重0.5 g,河南省中医研究院研制),每日二次,2周后,1-2片,每日2-3次,总有效率达96.83%.

(2)辨证辨病结合:在辨病基础上辨证论治是中西医结合常用方法。郭翠萍[27]采用自制中药降压胶囊配合单味尼莫地平片口服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病,痊愈率55.8%,总有效率达93.00%。公茂任[28]运用复方木防已丸治疗高血压病伴有关节肿痛,取得了既降压又消肿止痛的双重疗效。

(3)专病专方:诸多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体会,总结出降压疗效肯定的处方应用于临床。陈海燕[29]以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病100例,症状疗效总有效率89%,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降低P<0.01,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明显下降P<0.05,同时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4)单味中药及单体:目前单味中药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除以前报通的首乌冲剂和三七等药能单味使用降压外,近年明确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和有效成份的有汉防已(汉防已甲素和异汉防已甲素)、白花前胡(前胡丙素)、钩藤(钩藤总

碱)、葛根(葛根素)、罗布麻、小菜碱、小檗碱、莲心碱、淫羊藿、杜仲、野菊花、莱菔子等。对单味中药中不同成份降压的差异也有了报道,如宋纯清[30]对钩藤中的成份进行研究,发现降压强度顺序为异钩藤碱>钩藤碱>钩藤总碱>非生物碱,为有效成份的提取奠定了基础。

(5)中西药复方:中、西药降压有各自优点和不足,将它们适当组合可以扬长避短,如西药降压疗效确切,但中药同时有改善高血压临床症状的优势,二者可以互补,临床常用的有珍菊降压片等。石桂华等[31]用复方黄精降压片(黄精、牛膝、夏枯草、泽泻、钩藤等加心痛定)治疗II期高血压病30例,显效11例,有效19例。

(6)中成药:中成药具有服用方便,疗效持久的特点,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方向之一。张国英[32]运用清脑平肝片取得了明显降压效果,并且还改善了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活性物质和纤维蛋白原(Fg)。

(7)非药物疗法

非药物疗法是指运用不服药的方法达到治病的疗法,中医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非药物疗法形式多样,包括针灸疗法、拔罐疗法、气功疗法以及刮痧、食疗、药枕等。许多医家在临床上运用均取得了较好疗效。如吴照人等[33]采用气功疗法治疗高血压病57例。方法:放松存想(心身宁静、存想流水沐浴、引导气机下行)及降压引导(柔和的躯干部大肌肉协调运动),每日20-30分钟,

配合体育运动,每天10-20分钟,并用卡托普利12.5mg-25mg/天1-3次口服。一个月后,血压恢复正常稳定后逐渐减量直至停用。结果:1年后血压均恢复正常。

一、评述与展望

目前,高血压的中医药研究已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高血压病这一复杂的疾病来说,还只能算是一个开端,而且要针对已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1、制定统一、客观、规范的辩证分型,疗效评定标准,并严格执行。目前,各地各医家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处方用药认识各不相同,造成临床上证型混乱,结论无可比性,疗效不确切。

2、积极应用现代检测技术对证的实质研究是当今中医研究的热点。要加强分子生物学应用于证的实质研究,积极复制“病”“证”相结合的动物模型。加强实验研究,提高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可重复性。

3、在评定中药疗效时,应将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改善作为一个主要方面,中医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综合防治,这对保护靶器官,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我国高血压患者众多,但“三率”仍很低,这既要求我们医务工作者提高技能,改善服务态度,积极研制降压重复性好、剂型服用依从性好、体现中医多靶点调整特点的新成药,也要求政府部门及全社会加强宣传工作,以提高知晓率,从而提高治疗率和

控制率。

参考文献

(1)齐放.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研究进展.北京中医杂志,2003.22(2):43.

(2)谢扬,饶邦复.高血压新进展.世界今日医海学杂志,2003.4(11.12)724.

(3)傅仁杰.老年高血压病的辩证论治.中医杂志,1993.34(8) :495.

(4)张笑丽等.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研究概况.山西中医,2003.19(1)53.

(5)王笑梅等.中药潜阳化瘀配合西药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临床观察.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4):299-300.

(6)祝三明等.高血压病血管内皮细胞损害与血脂过氧化反应的关系.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1(7):71.

(7)吾相铭.血小板活化在高血压中的临床意义.中国高血压杂志,1994,2(1)40.

(8)蓝肇熙,邹志春.高血压病病机及证治新探.四川中医,2002,20(5)11.

(9)韩学杰,沈宁.毒损心络与高血压病.中医杂志,2005,46(2):155-156.

(10)邓旭光.高血压病中医病机若干问题探讨.中医杂志,2001,42(4):197-199.

(11)连娜等.心压平胶囊治疗高血压病的药效学研究.西北药学杂志,2000,15(1):17.

(12)郭伟星等.益肾降压流浸膏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0.7(3):137.

(13)胡敬慧等.中老年高血压病与肾虚血瘀证相关性研究.吉林中医药,2001,21(2):8.

(14)张蕴慧等.中老年高血压病与肾虚血瘀证相关性研究.山东中医杂志,1999,18(6):266.

(15)严季澜.高血压病中医治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8.

(16)吴辉等.血管活性物质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的关系.四川中医, 2000.18(10):11.

(17)阎咏梅,沈舒文.高血压病的辩证思路.陕西中医,2003.23(8):718-719.

(18)杨守义.高血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8.

(19)刘亦选等.1239例原发性高血压证治规体分析.新中西,1993,(10):20-23.

(20)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100-101.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28.

(22)熊上甲,徐小国.辩证治疗老年高血压120例.四川中医,2001,(19)8:38.

(23)固超凡,于志敏,李瑞泉.高血压病的临床用药原则与处方用药技巧.中医杂志,1998,39(6):332-333.

(24)孔炳耀.气血理论在高血压病研究中的应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9):52-54.

(25)葛红霞.老年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辩证体会.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6)54-55.

(26)邓启华等.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辩证分型个体化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9,6(10):438-441.

(27)郭翠萍.降压胶囊配合尼莫地平治疗顽固性高血压86例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2):9-10.

(28)公茂任.防已有降压之功.中医杂志,2004,45(11):817.

(29)陈海燕等.镇肝熄风汤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实用医学杂志,1997,13(5):556.

(30)宋纯清等.钩藤中不同成分降压作用的差异.中草药,2000.31(10):762-764.

(31)石桂华等.复方黄精降压丸治疗II期高血压病30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5):310.

(32)张国英.清脑平肝片治疗高血压病90例临床研究.中医杂志,2004.45(8),593-594.

吴照人等.练功对高血压病降压药物减停的临床观察.气

功,1997.18(11):497-500.

(33)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1-25T14:52:57.320Z 来源:《健康前沿》2015年12月供稿作者:申群华 [导读] 贵州省威宁县中医院单纯用西药控制血压已非难事,但不可否认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治疗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 (贵州省威宁县中医院) 【摘要】高血压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可影响心、脑、肾等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在我国高血压有着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治疗率低的特点。因此,高血压病的防治相当艰巨。虽然单纯用西药控制血压已非难事,但不可否认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治疗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不仅能降低血压,而且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治靶器官损害,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尤为突出。 【关键词】高血压病;中医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9128-6509(2015)12-0057-01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以头痛、头晕、目眩、耳鸣多见,故多数医家认为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属于“眩晕”、“头痛”的范畴[1]。它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心血管病的主要措施和预防脑卒中的关键。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治疗方面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而且可以多靶点调节,保护靶器官,减少临床事件的发生,从整体上对人体进行调节,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故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上的一些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病因病机 高血压病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病理生理过程,是由体质、精神、饮食、劳欲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从络病学论角度认为痰瘀阻络、毒损心络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机理。病邪入脑是高血压病的基本病机,因脑为元神之府,若有邪犯,则疾病顿发。其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型、肝风内动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心肾不交型、肾精亏虚型、肾阳不足型、阴阳两虚型、气虚痰浊型、痰湿壅盛型、瘀血阻脉型、冲任失调型等。 二、特色疗法 1、调整肝肾、活血化痰 田氏[1]根据肝肾失调,痰瘀阻络的病机关键,制定调整肝肾,活血化痰的基本治法,以此为依据创制补肾涤痰化瘀方治疗高血压病,药用桑寄生、何首乌、菊花、石决明、益母草、生山楂、陈皮、半夏、茯苓、泽泻、甘草。方中桑寄生,性平味甘苦,入肝、肾经,功擅补益肝肾,性缓气和,可升可降,补而不滞,故为君药;何首乌入肝肾经,补肝肾,益精血,又能收敛精气,可助桑寄生补益肝肾之功,菊花清香宣散,可升可降,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肝明目,石决明平肝潜阳,三味同为臣药;益母草、生山楂活血行滞,牛膝引血下行,二陈汤加泽泻祛湿化痰,共为佐使。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共奏补益肝肾,平肝潜阳之功。大便不畅加制大黄、决明子。每日1 剂,水煎分服,连服2 个月。 2、益气化浊、平抑肝阳 王氏[2]认为治疗高血压病既当着眼于补益肝肾、气血,平抑肝阳,还需重视益气化浊。气属阳,津液属阴。无论痰浊,还是湿浊,终归于病理的津液。要祛痰化湿,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湿煦、推动作用。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故在辨治高血压病上体现了对益气化浊之法的重视,标本兼治。自拟基础方药物组成: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法夏 15g,天麻15g,石菖蒲12g。李东恒在《脾胃论》中说到“足太阴痰厥阴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必用此二药。方中重用“补药之长”的黄芪、党参,与茯苓、白术相伍健脾益气以治生痰之源,与法夏、石菖蒲相配化痰除湿,气得行则湿自化。 3、其他治疗 针灸、气功和推拿治疗。具有代表性的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在临床上已很普遍应用。选穴以百会、人中、尺泽、风池、内关、三阴交为主穴,辨证加减复溜、合谷、太冲、太溪、肝俞、肾俞等腧穴。采用针刺配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阳上亢证高血压协同治疗作用显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还可秋冬宜练习太极拳,冬夏宜进行放松活动,这些都可以明显改善高血压的症状。推拿治疗高血压亦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有其相对的适应证和禁忌症。2.5.2 膏药敷贴治疗取10~20g 吴茱萸研末醋调纳入脐中,用麝香虎骨膏固定,治疗高血压病患者60 例,总有效率93.3%。五子散外敷涌泉穴治疗高血压病人30 例,2 周后,疗效明显。2.5.3 药枕、口服降压茶、中药煎汤浴足等疗法是目前临床工作者开拓的新的高血压治疗方法,疗效明显。 三、作用机制研究 1、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部分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体内儿茶酚胺增多。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脏兴奋,射血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阻断交感神经的兴奋作用,可以从阻断神经节、抑制神经递质释放、拮抗相应受体等环节而发挥降压作用。于首元,通过握力等长应激实验和血浆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测定发现,牛黄降压丸能有效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抑制交感兴奋。且实验结果提示是通过抑制循环中内分泌激素PRAE 的释放抑制交感兴奋而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使得血压在应激状态下亦能保持稳定,从而平衡控制24h 血压水平。葛根素腹腔注射能降低SHR 的血压、心率、血浆肾素活性,作用机理为阻断β受体。 2、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黄及其复方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显示,大黄及其复方可以通过降低瘦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游离脂肪酸,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及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力,降低胰岛素水平等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多因素改善胰岛素抵抗。吴启锋等证实半夏白术天麻汤不仅能明显改善EH 病人的临床症状,促进血压的稳定下降,而且还明显改善IR 以及降低血脂。 四、结语 中医以人为本,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各位医家对高血压病的研究和治疗可谓百家争鸣,以上众多研究表明中医药不仅在降低血压的方面卓有成效,还能明显改善患者躯体症状和减少不良反应,有着独特的优势。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结合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运用多学科知识深入研究证候实质,为辨证论治提供客观指标和依据;利用成熟的实验动物模型,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探讨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在临床实践中继续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的优势,多渠道、多途径、多靶点综

抗高血压药的研究进展

抗高血压药的研究进展 研究人员针对各个血压调节系统或环节而开发的新型抗高血压药取得了一定成效,已有新药试用于临床或正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 2.1 肾素抑制剂 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由340个氨基酸组成,在体内的作用是促进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原是它的唯一底物,因此,抑制肾素的活性可使肾素2血管紧张素2醛固酮系统的限速过程受阻,导致体内血管紧张素Ⅰ,Ⅱ(AngⅠ,Ⅱ)及醛固酮含量下降,进而引起血管舒张,水钠排出量增加,血压下降。由于肾素在体内作用单一,肾素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不太可能产生类似于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而产生的干咳等不良反应,因此开发特异性的肾素抑制剂在高血压疾病治疗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早期的肾素抑制剂是一类肽类化合物,因其生物利用度低,故口服无效,相应的不良反应也较多,如肾素抑制肽。近年,着重于开发高选择性的、口服有效的非肽类药物。尽管如此,仍有一些肽类肾素抑制剂处在积极研究之中,并试用于临床, 如依那克林(enalkiren),雷米克林(remikiren)。enalkiren是一种二肽化合物,是第一个进行抗高血压临床研究的肾素抑制剂,口服无效。临床研究发现,在限钠的健康志愿者身上,静注该药后,血浆肾素活力(PRA)和AngⅡ水平下降,且呈剂量依赖性,但血浆总肾素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上升。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身上静注不同剂量的enalkiren,也发现PRA被显著抑制,与健康志愿者身上的试验相似,只有剂量超过0.1mg·kg- 1时,才可引起血压下降,且在降压的同时不伴有反射性心动过速。另一个肽类肾素抑制剂remikiren[7], 其降压作用强于enalkiren和CGP38560A,但 三者对RAAS的抑制作用相似。remikiren不同于早期的肽类肾素抑制剂,口服、静注均有效,然而口服生物利用度不高。最近开发的非肽类肾素抑制剂,如 A274273[8],CI992[9]等,动物试验中显示出显著的降压作用,它们的降压作用与对PRA的抑制相平行,且克服了肽类肾素抑制剂口服无效或生物利用度低、消除快等缺点。这一类肾素抑制剂可能成为治疗高血压的理想药物[2]。 2.2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是体内主要的血管收缩因子,它可使血管收缩,同时也可刺激醛 受体阻滞固酮分泌增加,使血管内水钠滞留,引起总血管阻力上升,血压升高。AT 1 剂能在受体水平阻断所有AngⅡ的作用,所以比ACE抑制剂更完全地抑制AngⅡ的不利效应(如血管收缩、醛固酮释放增加、血管增生等)。最近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明,AT 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脏、血管和肾脏有直接的保护作用,而且 1 受体阻滞剂作这种保护作用不依赖于药物的降压效应。这些特点无疑增加了AT 1 为降压药的临床应用价值,特别是对高危高血压患者。AngⅡ受体拮抗剂发展迅速,有不少已进入临床研究,如TCV2116,valsartan,eprosartan,tasosartan等。这些药物与洛沙坦一样,均可口服。经健康男性志愿者试验证明,TCV2116可对抗外源性AngⅡ引起的血压升高,其降压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TCV2116的降压活性几乎比洛沙坦大10倍。与洛沙坦相似,TCV2116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也有降压活性。valsartan也可对抗外源性AngⅡ引起的血压上升,口服起效快,作用时间长,其t1/ 达8h,给药80mg可维持24h的降压效应。valsartan的体内代谢物活性极低。 2 eprosartan的特点是对尿酸排泄的影响不大。tansosartan与洛沙坦、TCV2116 一样,在体内产生的活性代谢物能显著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该药作用时间长,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微。 2.3 中性内肽酶-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双重抑制剂

看懂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新发现提高了我们对血压调控机制的认识。在免疫机制、肠道菌群的作用、血管周 围脂肪和炎症对脉管系统的负面影响、以及肾素-血管进展素-醛固酮系统中少见 的基因变异方面的关键研究,为我们认识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来自 加拿大蒙特利尔McGill 大学高血压科、医学部以及医学研究所的专家们对2017 年高血压病发病机制方面的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发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 Review Nephrology 杂志上。 关键进展 1.血清和T 细胞中的糖皮质激素调节蛋白激酶(SGK1)信号传导,通过一种涉及 到上调Na+/K+/2Cl-转运子 1(NKCC1)和极化T 辅助细胞 17(Th17)表型的机制,会引起盐诱导性血压升高和靶器官损害。 2.高盐饮食改变了人类和小鼠的肠道菌群,导致乳酸杆菌数量的减少,Th17 细胞 数量的增多,血压升高。 3.在小鼠中,γδT 细胞参与了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高血压和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也可能在人类高血压和终末期脏器功能损害中发挥作用。 4.AngⅡ的 1a 型受体(AGTR1A)和骨桥蛋白介导了周围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极化 到炎症表型的过程,导致了炎症和潜在有助于主动脉瘤形成。 5.包括APLN 基因和RENBP 基因在内的 7 个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相关基因的少见变异与血压的盐敏感性有关。 盐(NaCl)通过提高NKCC1 活性的血清和SGK1 依赖途径从而诱导Th17 细胞活 化。高盐摄入同样也导致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的数量减少,导致Th17 细胞的刺 激。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γδT 细胞,其反过来又刺激免疫其它细胞,包括 Th17 细胞。活化的Th17 细胞和γδT 细胞产生IL-17,这将刺激肾脏钠潴留和血管收 缩,导致血压升高。较少见的RAAS 基因变异可能通过AngⅡ参与机制增加盐的 敏感性。在血管周围的内脏脂肪组织中,AngⅡ与AngⅡ的 1a 型受体(AGTR1A)结合会导致致炎症的骨桥蛋白产生增加,这些有助于腹主动脉瘤的形成和进展。

卡维地洛特点与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卡维地洛片治疗高血压的用法用量如下: 高血压患者为6.25mg/次,一日二次;缓慢加量,并且与食物同时服用。患者在服用卡维地洛片治疗高血压的用法用量如下:剂量必须个体化,需在医师的密切监测下加量。推荐起始剂量6.25mg/次,一日二次口服,如果可耐受,以服药后1小时的立位收缩压作为指导,维持该剂量7~14天,然后根据谷浓度时的血压,在需要的情况下增至12.5mg/次,一日二次。同样,剂量可增至25mg/次,一日二次。一般在7~14天内达到完全的降压作用。总量不得超过50mg/日。卡维地洛片须和食物一起服用,以减慢吸收,降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在卡维地洛片的基础上加用利尿剂或在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片,预计可产生累加作用,扩大卡维地洛片的体位性作用,所以联合应用利尿剂时要注意减量并监测血压尤其是收缩压。 可合用金水宝胶囊 当前位置:好大夫在线> 程远植大夫个人网站> 文章列表> 文章详情 就诊指南 卡维地洛特点及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全网发布:2011-10-21 23:18 发表者:程远植2642人已访问 卡维地洛特点及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主任医师程远植 卡维地洛是第3代非选择性β和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能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还具有扩张血管、阻滞钙离子通道、直接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作用。卡维地洛特点及其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的进展予以简介。智慧互联网医院心血管内科程远植 药代动力学: 口服吸收快,单次口服25mg或50mg,最大药物浓度峰值时间为1~2小时, 肝脏首过清除率较高, 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0%~25%, 食物可减慢其吸收, 但吸收量不减少, 也不影响生物利用度。亲脂性高, 广泛分布于血管外组织, 血浆蛋白结合率大于98%。终末半衰期

镇卫生院高血压病健康管理中医药保健方案

XXXXXX镇卫生院 高血压病健康管理中医药保健方案高血压是以动脉压增高为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中医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但古代文献记载的“头风”、“头痛”、“眩晕”、“肝风”、“肝阳”等症,部分相当于现代的高血压病。 为将高血压病日常健康管理和中医药保健有机结合,我院制定高血压病健康管理中医药保健方案。 一、目的意义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属身心疾病之一,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影响人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医对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各个阶段均有其优势点和优势环节,特别是将中医药理论、技术应用于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管理,具有广阔的前景。中医药参与高血压病的管理和高危因素的干预,可以达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治疗、防治并发症的目的。 对于正常高值血压,食疗、引导、养生功法等可使平均血压下降。对于高血压病人,食疗、引导、养生功法等有助于血压的控制,配合中药内服,能使部分患者血压恢复正常,对顽固性及合并有较多症状患者,中医药方法可起到减轻症状,协助降压,减少减缓靶器官损伤的作用,从而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作用。 二、目标任务: 覆盖我镇管理高血压病人总数的95%。 结合高血压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时间要求,每年至少1次中医健康指导和1次有中医内容的随访。 三、工作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 XXX 院长 副组长: XXX 副院长 XXX 副院长 成员: XXX 办公室主任 XXX 医务科主任 XXX 公卫科主任 XXX、……、村站医生 职责分工:组长负责高血压病中医药预防与保健工作的整体工作。 副组长负责推进高血压病中医药预防与保健工作的相应的工作计划与实施 方案及监督考核。 成员负责辖区内高血压病中医药预防与保健工作的具体开展与落实。 2、成立质控监督小组 组长: XXX 副组长: XXX、XXX 成员: XXX、XXX 质控监督小组负责每季度对高血压病中医药保健服务工作进行督查,确保中医药保健服务工作真实有效。 3、成立考核领导小组 组长: XXX 副组长: XXX、XXX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 在临床上高血压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高血压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例如脑卒中、冠心病等,给患者身体带来极大影响。在我国中医医学上,不存在高血压病称,这种症状在中医上属于眩晕以及肝风的范畴。现如今,我国中医不断加强对高血压的治疗研究,进展较为显著。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使用中医药疗法能够明显的治疗高血压,疗效较好,可以明显改善症状,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有效提高,降压作用持久,可以有效的稳定血压,同时具有较小的毒副作用。采用中医疗法进行降压,具有很多优势,现报道如下。 标签:高血压;中医治疗;辩证分型 高血压病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循环动脉压的压力升高,在临床上主要症状体现为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心悸等。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高血压每年发病率的不断升高,预计在2000年到2025年,全球范围内高血压发病率将高达10%,也就是说将高血压患者增加到5.6亿。在2012年中国心血管报告中,我国高血压发病率为24%,即我國大概有2.66亿群众患有高血压疾病,相当于每5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病。 1 高血压症候分型 导致出现高血压病的原因比较复杂,中医上将高血压病因分为四类: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阳两虚、阴虚阳亢。这些年人们加大了中医疗法对高血压病症的治疗,有相关研究表明气虚血瘀也属于高血压病因的一种。做过相关研究的中医学者总结出:风、痰、淤这几点是引发高血压病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一方面可以单独引发高血压,另一方面,几种因素相互作用也会引发高血压。在中医上讲风属于阳邪,一般情况下是急性病征的主要诱因。在中医上风是百病之长,痰是引发疾病的根本因素。痰在病理产物的范畴内,痰的产生会造成气机阻滞,进而会对患者的脏腑功能产生一定影响,最后引发多种病症出现,因此在中医上有这种说法,即“百病多由痰作祟”。 2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方法 2.1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经典方剂 中医治疗高血压分为多种方式,例如有古方治疗、单方治疗等。很多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古方对高血压治疗有明显作用。例如,对于肝火亢盛型高血压可以使用天麻钩藤饮或者大定风珠方来进行治疗,这两种古方对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也具有明显的疗效。而对于痰湿壅盛型高血压,可以选择使用六君子汤或者泽泻汤,疗效较为明显。还可以使用四君子汤配合加减杞菊地黄汤来治疗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发现,在古方治疗高血压中天麻钩藤饮的使用较为频繁。除上述所说古方治疗高血压外,中医治疗高血压,还经常使用经验方和中成药等,其中清心降压饮和平肝降压汤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清心降压饮

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及研究进展

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及研究进展 高血压(hypertensive)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 mmHg(18.6 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 mmHg(12 kPa)。如果成人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60 mmHg(21.3 kPa),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5 mmHg(12.6 kPa)为高血压;血压值在上述两者之间亦即收缩压在141-159 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91-94 mmHg(12.1-12.5 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期血压的平均值在90 mmHg(12.0 kPa)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一次血压升高者尚不能确诊,但需随访观察[1]。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因此降低高血压,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命质量,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2]。目前来说,用于降压的药物主要有以下五类,即利尿剂、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五类药物在降压效果上没有本质差别,但每类药物在作用机制、副作用、适用范围以及对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等影响方面则有明显的区别。利用优势互补原则,临床上经常使用联合用药来治疗高血压[3]。 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高血压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治疗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合理使用传统的几大类抗高血压药物的基础上,研究人员针对各个血压调节系统或环节开发的更为理想的抗高血压药,试用于临床或处在积极的临床前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4]。理想的抗高血压药应具有以下特点:①能有效降压而不产生耐受;②不良反应少;③不增加( 甚至能改善)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④能逆转靶器官的损害;⑤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⑥服用方便;⑦价格便宜。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新型抗高血压药物问世。目前正在研究和处于开发之中的新一代药物有:肾素抑制剂,T型钙通道阻滞剂,内皮素受体拮抗药,咪唑啉受体激动药,基因治疗等。 1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使用及存在的副作用 1.1 利尿剂(Diuretics) 噻嗪类利尿剂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线降压药。由于其价格低廉、降压效果肯定,常单独应用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或与其他药物合用于中、重度高血压。使用小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不仅降压效果明显,还可以预防冠心病、心肌梗死,减少原发性心跳停搏的危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另外小剂量利尿剂对血糖影响小,不良反应少,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但长期使用大剂量利尿

高血压的中医内科辨证论治doc资料

高血压的中医内科辨 证论治

浅谈中医“治未病”与高血压病的防治 【摘要】近年来,现代医学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每年死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人数仍不断增加。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单纯运用西医手段治疗高血压并非最佳方案,而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作为指导,运用中医手段结合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进行防治,则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高血压;并发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在高血压病的治疗方面,现代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降压药物的研制日新月异,临床应用红红火火,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在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血压控制率仍然不高,每年死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人数仍不断增加。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单纯用西医手段治疗高血压并非最佳方案,而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作为指导,运用中医手段结合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进行防治,则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早在《黄帝内经》,古代医家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这是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雏形。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经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综观历代医家医著,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分三个层次,一为“未病先防”,即采取各种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二为“既病防变”,即已发生疾病,应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以防病情发展;三为“瘥后防复”,即在病情稳定期,积极采取措施以防复发。 在中医学里,一般将高血压病归入“眩晕”、“头痛”范畴,但由于个体耐受的差异,有些高血压病患者自体感觉并不明显,甚至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概括起来看,中医认为的高血压的主要病因有三,一为情志不遂,精神紧张,使肝气不舒,郁而化热,肝阳上亢而发病;二为血虚阴亏,劳欲过度,肾精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而发病;三为饮食失节,恣食肥甘厚味或过量嗜酒,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痰湿上扰而发病。[2] 那么,如何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高血压病的防治呢? 1 高血压病的“未病先防” 如上分析,由高血压病的三大病因入手,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避开各种致病因素,便可达到预防高血压病发生的目的。 1.1 心理调摄 孙思邈曰:“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可见,保持情志舒畅,心境豁达,避免情绪激烈波动,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娱乐的时间,使张弛有度,气机舒畅,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则,其不仅对预防高血压病,更是在各类疾病的预防工作中都居于重要地位。 1.2 饮食调摄 孙思邈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忌烟酒、肥甘厚味、辛辣燥热之品以外,还应根据不同体质情况适当使用一些中药进行

近年来高血压病的新进展

近年来高血压病的新进展 摘要目前高血压有两大趋势,一是患病率和发病率上升,并发症加重。二是发病年龄降低,中青年患者增加。本文叙述了近年来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特点、临床表现、典型病例及预防和护理等。解释了高血压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提高的原因,并提出在治疗高血压疾病上存在哪些问题和阻碍,有哪些进展,还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高血压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例进展护理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临床上很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04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1] 高血压的病因病机 高血压与遗传、饮食、环境、肥胖和精神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遗传遗传高血压的发病有较明显的家族集聚性,双亲均有高血压的子女发病率为40%[2]。国内调查发现,与无高血压家族史者比较,双亲一方有高血压者的高血压患病率高1.5倍,双亲均有高血压病者则高2~3倍,高血压病患者的亲生子女和收养子女虽然生活环境相同但前者更易患高血压[3]。 (二)饮食高脂、高盐、低价低钙低镉饮食和长期饮酒等都会引起血压的升高。 1.盐类与高血压最密切相关的是Na+,人群平均血压水平与食盐摄入量有关,在摄盐较高的侰,减少每日摄入食盐量可使血压下降[4]。2.饮酒长期饮酒者高血压的患病率升高,而且与饮酒量呈正比。可能与饮酒促使皮质激素、儿茶酚胺水平升高有关。 (三)环境职业和环境流行病材料提示,从事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长期精神紧张、长期受环境噪音及不良视觉刺激者易患高血压病。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等[9]以心理学测量法研究本病,得出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具有性格内向或外向,是两极分化,伴情绪不稳的特点,临床证型不同,性格特征也尽不相同,在肝火旺盛及阴虚阳亢型患者151例中,54例有胆汁质和抑郁质性格。 3中医药治疗 3.1经典方:从古至今,不管各代医家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分型有何不同,总离不开肝,肝为病位所在,平肝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蔡传家等[10]以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黄芩、益母草等组成)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60例,总有效率为92%,且降压过程平稳,降压幅度大。邓祥雄等[11]用天麻钩藤汤加减(天麻9g,钩藤9g,石决明24g,栀子9g,黄芩9g,女贞子12g,旱莲草15g,夜交藤9g,茯苓9g,丹参15g川牛膝9g)每日1剂,分早晚2次水煎,治疗63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为主,不同程度出现腰酸,耳鸣,口干口苦,夜寐欠佳,舌红苔薄成黄浊,脉弦;用药2周后显效21例,有效42例,总有效率为100%。六味地黄丸是滋补肾阴之代表方,高血压病病位在肝病变在肾。陈康远[12]用六味地黄丸加味(熟地黄、泽泻、茯苓、山药、钩藤、夏枯草、牡丹皮、石决明、山茱萸等)治疗原发性高血压377例,其中显效113例,有效245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95%。魏霞等[13]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10g,熟地黄15g,山药20g,牡丹皮12g,丹参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杜仲15g,川牛膝15g,龟板12g,甘草6g,)治疗肝火偏亢气血上冲型高血压病;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肾阴虚,下虚上实型高血压;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湿中阻,清阳不升型高血压;补阳还五汤加减(当归12g,川芎9g,黄芩30g,桃仁12g,赤芍9g,红花10g,地龙20g,生地黄12g,川牛膝15g,桑寄生15g,杜仲10g,甘草6g)治疗久病伤正淤血阻络型高血压。上述各方为经典方,如能正确辨证,合理加减用药,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3.2自拟方:祖国医学中方药的准确配伍至关重要,张治祥等[14]等自拟养阴活血汤(沙参30g,麦冬15g,知母15g,黄芩15g,生石决明30g,益母草10g)水煎服用,每日1剂,早晚各1次,疗程为8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30例,对照组15例服用脑立清,结果治疗组总效率为86.67%,显效率53.33%,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显效率为2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名老中医张国伦[15]自拟基本方:生地20g,枸杞子15g,天麻15g,钩藤15g,牛膝15g,丹参30g,益母草30g,汉防己15g,并随证加减治疗不同证型的高血压。世有一派,多忌用祛风药,因其升散,不利于血压下降,而胡旭立等[16]认为高血压病并不忌用祛风药,所谓“高巅之上,唯风药可到”,对诸药不敌的高血压,祛风药尤为重要。祛风药能熄风,活血化痰,胜湿消痰,间接补虚,根据辨证,在高血压方中可加入羌活,防风,秦艽等祛风药以适应多变复杂的高血压病。总之,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正确的辨证用药,经典方的灵活运用或自拟方,定能提高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3.3中成药和单味药:洪创雄[17]用参麦注射液治疗高血压病30例,对照组用硝普钠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0%,有显著性差异。潭元生等[18]以复方七芍降压片采用平行、对照、随机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将病人分为治疗组45例,口服复方七芍降压片;对照组45例,口服卡托普利,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32

全国名老中医治高血压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治高血压病经验 严世芸,全国名老中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严老认为,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肝阳”、“中风”等证范畴,与肝、肾两脏有关,体质的阴阳偏盛或偏虚,气血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内在因素。病机关键及由于情志不遂、饮食失节、内伤虚损引起阴阳气血平衡失调所致,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肾,兼及心脾。病损脏器不同,其病理机制、临床表现亦有表现差异。 病变在肝,多由于精神激动或忧愁思虑,导致肝郁气滞,疏泄升发太过,肝阳偏亢或郁而化火,肝阳肝火上扰清窍;临床表现以头脑胀痛、眩晕口苦为主,病属实证。病位在肾,多由于秉赋不足或烦劳过甚或房室过度,导致肾精亏耗,肾阴虚损,既不能上充脑髓,又不能下涵肝木,以致肝阳上亢;临床表现以头脑空痛、眩晕腰痛为主,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高血压病因复杂,病机多端,临床诊治当首辨虚实、或补或泻、方不致误。一般而言,虚则肾阴虚兼及心脾,阴虚于下,水不涵木,脑髓失养使然;实则肝阳亢盛、痰浊上蒙、瘀血阻滞所致,治疗以滋补肾阴,平肝潜阳为主,兼顾活血化瘀。治疗的目的在于调理阴阳,恢复阴阳气血之平衡。严老在临床上据证施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遣方用药,不拘一格。现将其治疗高血压病经验简介如下: 平肝潜阳法:适用于肝阳上亢型患者,症见眩晕、耳鸣,头痛头胀,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苔黄,脉弦滑,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夜交藤、生石决明(先煎)各20克,钩藤(后下)、杜仲、牛膝、桑寄生各15克,白蒺藜、黄芩各12克,远志10克,水牛角粉3克(分吞)。肝火之症明显时,可与丹栀逍遥散合用。 育阴潜阳法:适用于阴虚阳亢型患者,症见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自拟方:生地、熟地、生石决明(先煎)各20克,麦冬、枸杞子、菊花、白蒺藜各12克,钩藤(后下)、白芍各15克,珍珠母(先煎)40克,天麻20克。 平肝温胆法:适用于肝胆郁热型患者,症见头晕头痛,口苦耳鸣,失眠多梦,心烦胁胀,脘腹痞闷,或有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陈皮、甘草各6克,半夏、枳壳、竹茹、胆南星各12克,茯苓、钩藤(后下)各15克,天麻、生石决明(先煎)各20克。 滋阴补阳,协调阴阳法:适用于阴阳两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症见头晕颧红,气短健忘,腰膝酸软,夜尿增多,男子阳痿、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淡,苔薄白,脉沉弱。此时治疗单以甘寒养阴则阳气益耗,纯用辛温助阳则阴气益伤,治疗以二仙汤加减:仙灵脾、生地、熟地各20克,仙茅、巴戟天、知母、黄柏、当归各12克。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本文件提供了抗高血压新药临床评价的一般原则。抗高血压新药临床研究首先要遵循药品临床研究的一般原则,同时也要遵循业已发布的其它相关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如:《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等。固定剂量复方抗高血压药物制剂的详细内容请参见《复方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从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评价、固定复方抗高血压制剂等方面进行阐述。本文说明了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主要考虑的相关问题,在有效性评价上主要涉及一般原则,评价指标和标准,证明有效性的研究策略,在安全性评价上提出了除常规药物的临床安全性研究外,强调了高血压药物需要特别关注的主要安全性观察和评价内容,最后介绍了复方抗高血压制剂的有关内容。本指导原则是建议性的,不是新药上市注册的强制性要求。二、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一)、临床药理学研究 1、耐受性研究应该进行单次和多次给药的人体耐受性研究,研究中可以同时观察试验药物的降压效应、主要不良反应的类型和程度等,试验中需要制定明确的终止标准。 2、药代动力学研究应该进行详细的人体药代研究,抗高血压药物常用于老年人,因此要对老年人进行特殊研究,对于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也应进行特殊研究。高血压药物常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应该进行相关药物的药代相互作用研究。同时进行药代/药效研究,可以提供额外的信息。 3、药效动力学研究应描述抗高血压药物的药效动力学特点。药效动力学研究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作用时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如血压、心搏出量、体循环血管阻力)、心率和心律(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神经体液参数(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等)及肾功能。根据药物作用机制,对以下参数可能有影响的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冲动形成及传导、心肌耗氧量等。通常这些研究采用安慰剂对照。(二)、探索性和确证性临床试验应该进行探索性试验,探索药物的疗效强度和剂量范围等,随后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在确证性临床研究中进行确认,并进行获益/风险的评估。在探索性和确证性临床试验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研究人群参加抗高血压新药研究的应为各种程度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试验中大多数应为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参与研究的患者最好同时患有收缩期高血压和舒张期高血压。在后期的试验中,患有伴

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

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收集治疗该病的文献资料报道。从中发现有不少新药问世,例如肾素抑制剂、咪唑啉受体激动剂、K通道开放剂、内皮素(ET)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HT)受体激动药、含硒化合物、髓脂素、神经肽Y2受体拮抗剂、P物质非肽类拮抗剂、他汀类药物等,这些新药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功效,为广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一个有许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症,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可并发心、脑、肾、视网膜等靶器官损伤及代谢改变的临床综合症,由于现代饮食、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使高血压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由于现在仍有不少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的治疗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不能很好地控制血压,导致高血压发展出现重要脏器的损害,因此正确使用高血压药物治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有5大类,即钙通道阻滞药(CCB)、血管紧张肽转化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肽II受体阻滞药(ARB)、β受体阻滞药及利尿药;另外近年出现的降压新药有肾素抑制剂、中性内肽酶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双重抑制剂、咪唑啉受体激动剂、K通道开放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内皮素(ET)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HT)受体激动药、含硒化合物、髓脂素、神经肽Y2受体拮抗剂、P物质非肽类拮抗剂、他汀类药物、一氧化氮合酶类降压药、糜酶抑制剂;除此以外,还出现了治疗高血压的疫苗,对抗高血压药基因组学的研究也取得很大的进步。 1. 应用广泛的降压药 CCB CCB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降压药,其主要通过阻滞L-钙通道,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浓度,扩张动脉而降压,还具有改善冠脉、肾脏和脑部血流动力学、抗动脉粥样硬化、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摘要: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引发多种并发症。经实践证明抗高血压中药治疗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独到的疗效。就其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若干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中药;降压机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严重并发症——心脑血管病,已构成我国人民健康的严重威胁。祖国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病属“眩晕”、”头痛”等范畴,眩晕始载于《内经》,称之为“眩冒”。《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眩晕有“眩”、“目眩”、“头眩”、“身为振振摇”等症状的描述,认为其病机为痰饮内生,清阳不升或阳虚水泛。近代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针对“脑充血门”,创建镇肝熄风汤,成为现代治疗高血压的主要代表方。相比西医治疗高血压而言,中药疗法虽然起效较慢,但能治本,比较巩固,还可明显减少西药之头痛、头晕、颜面潮红、呕吐等副作用,因此从中医药这个宝库中寻找有效的防治高血压病的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医药工作者在对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过程中,总结和开发出不少具有良好效果的中药复方和单味药,本篇就其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若干进展综述如下。 1 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广泛存在于血浆、血管壁、心脏、肾脏和中枢系统中,大量研究表明RAAS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RAAS可能是研究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刘发等[1]研究发现,静脉推注红花黄素对麻醉犬和家兔有急降压作用,1.2g/kg 灌胃能迅速显著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对心率无明显影响,放免法测定红花黄素组血浆肾素活性和AngII水平均比对照组低。贺师鹏等[2]采用受体放射配基分析法,观察了21种中药有效成分对Ang与Ang受体(AT1)结合的影响,结果甘草次酸的抑制率最高达29.2%。陈孟莉等[3]研究发现益肾降压方可降低肾实质性高血压(RPH)大鼠的血压、肌酐,并显著降低血浆肾素活性和AngⅡ、血栓素,升高血浆6-酮-前列环素的含量。表明益肾降压方可降低RPH 大鼠的血压,并对肾脏有保护功能。陈素红等[4]探讨复方决明提取物降血压的作用机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发现不同剂量的提取物均能降低SHR血浆中AngⅡ的含量和肾素活性,但对醛固酮(ALD)、ET、心钠素(ANP)及尿量无影响。李景新等[6]用沙苑子总黄酮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单次灌胃(100mg/kg,200mg/kg),发现沙苑子总黄酮对RHR有明显降压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AngⅡ水平有关。吴旭等[7]利用蜕皮甾酮对缺血、缺氧的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的研究表明,蜕皮甾酮可通过使内皮损伤所引起的升高的ACE水平降低,而起到降压保护效果。

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管理实施方案

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一、目的意义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属身心疾病之一,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影响人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医对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各个阶段均有其优势点和优势环节,特别是将中医药理论、技术应用于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管理,具有广阔的前景。中医药参与高血压病的管理和高危因素干预,可以达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的目的。 对于正常高值血压,食疗、导引、养生功法等可使平均血压下降。对高血压病人,食疗、导引及养生功法助于血压的控制,配合中药内服,能使部分患者血压恢复正常,对顽固性高血压及合并有较多症状的患者,中医药方法可起到减轻症状,协助降压,减少减缓靶器官损伤的作用,从而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作用。 二、高血压筛查 1、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 2、对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非同日3次血压高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如有必要,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确诊,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对

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对可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时转诊。 3、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与中医药保健预防指导。 三.随访评估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1、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如出现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同时血压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其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就诊到此次就诊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心率,计算体质指数(BMI)。 4、询问患者症状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四、分类干预 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和症状体征,对患者进行评估和

2021年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研究文献综述

*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 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光明(2021.03.07) 题目名称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研究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院(系) 完成日期

*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人类心血管疾病之一。分为原发性高血压(95%)和继发性高血压(<5%),由于其病理损害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起脑卒中、闭塞性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及肾功能衰竭等重要生命器官的病损,是目前人类的主要致死致残原因之一。因此,对于治疗高血压病的各种药物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病高血压治疗利尿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 正文 一、前言 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但是人们对高血压的知晓率却较低。据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病者,城市为36.3%,农村为13.7%,而其中治疗率,即能得到治疗的人仅分别为17.4%和5.4%。即使接受了治疗,其血压的控制率(经治疗高血压能控制在140/90mmHg)城市为4.2%,农村为0.9%。由此医学专家们预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会继续升高。近年来,随着高血压基础研究和治疗学等方面不断深入,国内外诸多大规模临床治疗试验取得的许多成果使得降压治疗能很好地纠正,也能改善高血压的各种病理生理状态,明显减轻靶器官损害,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各种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优缺点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本文就高血压的病理机制及一些常用抗高血压药物予以一些介绍与评价。 二、主体 ㈠、高血压的病理机制: 目前关于高血压病的确切病理机制任有待进一步研究。大致来说,有以下一些学说:精神、神经学说精神源学说认为在外因刺激下,患者出现较长时期或反复较明显的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变化是,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平衡失调以及不能正常行使调节和控制皮层下中枢活动的功能,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舒缩血管中枢传出以缩血管的冲动占优势,从而使小动脉舒缩,周围血管阻力上升,血压上升[1]。遗传学说认为,高血压病患者有家族史的多,其直系亲属的高,双亲均有高血压的子女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大。动物实验早已从大鼠中选出SHR 品系,高度提示遗传的作用[2]。钠摄学说认为,大量的实验、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证实钠的代谢和高血压密切相关。在食盐摄取量高的地区的人群,如在日本本土的日本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而在食盐摄入量低的地区的人群,如在阿拉斯加的爱摩斯基人中,则几乎不发生高血压。限制钠的摄入可以改善高血压情况,服用利尿剂增加钠的排泄也可降低增高的血压[3]。 ㈡、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目标: 2007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高血压指南指出: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血压达标,降低长期心血管总危险。大量研究表明,经降压治疗后,在患者能耐受的前提下,血压水平降低,危险降低的更多。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对于所有高血压患者,血压至少应低于140/90mmHg,即血压控制目标值。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对于糖尿病及高危、极高危患者(如伴卒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蛋白尿),血压控制目标值至少应低于130/80mmHg。为使血压更易于达标,抗高血压治疗应在心血管损害发生之前开始[4] ㈢、高血压病的选药原则: 当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有许多种类。无论选用何种药物,其治疗目的均是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预防或减轻靶器官损害。新指南强调,降压药物的选用应根据治疗对象的个体状况,药物是作用、代谢、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参考以下各点做出决定:①治疗对象是否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②治疗对象是否已有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尤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肾病、糖尿病的表现;③治疗对象是否合并有受降压药影响的其他疾病;④与治疗合并疾病所使用的药物之间有无可能发生相互作用;⑤选用的药物是否已有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率与病死率的证据及力度;⑥所在地区降压药物品种供应与价格状况及治疗对象的支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