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意象到图像的母题的生长与演进海外华文文学母题研究

由意象到图像的母题的生长与演进海外华文文学母题研究
由意象到图像的母题的生长与演进海外华文文学母题研究

由意象到图像:母题的生长与演进——海外华文文学母题研究之一

2009年第4期暨南(哲学社会科学版)

No.42009JournalofJin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总第141期

SumNo.141

由意象到图像:母题的生长与演进

——

海外华文文学母题研究之一

杨匡汉,许福吉2

(I.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275;2.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 [摘要]中华文化艺术中的意象思维,以物象心灵化和心灵物象化的交融,使文化母题得以神奇地生

长和演进.新加坡从"鱼尾狮"意象到"花园都会"图像的变迁,正好从一个方面演绎了海外华文文学从特色

意象催生文化想象的过程,从而呈现出母题嬗变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意象思维;仙话原型;母题演进;文化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72【2009)04—0017—07

中华文化中的艺术思维,有一个重要的概

念,也是显着的特征,叫做"意象"(image).意

象是"心象"与"物象"相纠缠相结合的智慧呈

现.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立象显意,而是物象

心灵化和心灵物象化的交溶性晶体;它既来自

物象对作家的刺激,又挣脱了自然具象而升腾

到一定情思高度的感悟形态;它从实际的,客体

的秩序中抽取出来,又为新的感知而存在的创

造物——一种虚幻的审美"对象".

意象思维最早显见于古典诗歌.一般而

言,诗的生成是"神"与"物"交合的结果."关

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睢》)歌唱者借声声相鸣且心心相印的睢鸠,来寄托求爱而结为伉俪的脉脉恋情, "睢鸠"即为一个意象."子交手兮东行,送美

人兮南浦."(屈原:《九歌?河伯》)"浦"是水

流分支之处,水分流而人分手,"南浦"遂成为

历来离愁别绪的象征词,也是一个意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陶氏庭院东边实有一道篱笆,篱下也确实种了菊花, 但一旦入诗,"东篱"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

好的代名词,无人再说什么"西篱","南篱", "北篱"了;以至苏轼有"漠饶东篱嗅落英"(《戏章质夫寄酒不至》)之句,李清照也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九Et》)之叹,"东篱"成了一个幻美的意象.再说"独自

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 《浪淘沙》)"凭栏"这么个普通的躯体动作,一染上浓郁的霜风秋色,也成为历代文人或怀远或吊古或悲愤慷慨的寄寓情感的符号,连今人王蒙也以"相见时难"命名他的小说.上述"睢鸠","南浦","东篱","凭栏",哪个不是自然

的物象,哪个又仅仅是原始的,单调的实在物象?它们统统被艺术家的意绪浸泡过,于是, "睢鸠"含情,"南浦"寓别,因"东篱"而隔尘世, 因"凭栏"而悲怀古远……这些意象思维,主观情感深埋于自然物象背后,让经过抽取,着意点化的表象去揉动和撩拨人们的心弦.中华文化

[收稿日期]2009—02—05

【作者简介]杨匡汉(194o一),男,上海宝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

媒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许福吉(1961一),男,祖籍福建福州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

18?杨匡汉,许福吉:由意象到图像:母题的生长与演进2009年7月

艺术中的"意象",成了许多作家熟稔运用的策

略.

通常我们以为"意象"只是以语词为载体

的诗歌艺术的一个基本符号.然而从意象思维

的角度去看问题,具体到意象与我们所论述的

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文化母题有什么关系,那么,

我们可以说:有时一个意象可以是一个小母题,

有时则要由若干个意象组成母题;由于意象的

母题化,抑或母题的意象化,可以使一些文化内

容蕴藏其间;两者的侧重点,意象主要用于抒情

文学中,母题一般用于叙事文学中;自然,也不

排斥交叉重叠的情形,尤其是在多维多重有如

交响曲的作品中,意象与母题以"互文"的方式

联系起来,反复变奏,演绎,呈现了围绕基本母

题而显示的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使文本图景

丰富与饱满起来.

意象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神话思维,宗教思

维联结起来,往往会使文化母题神奇地生长,演

变.

在古代有关大海的神话,传说中,有一类海

上奇闻的传说十分引人注目.由唐朝绵延至明

清,在中国滨海地区传之甚广.陈寅恪先生曾

提示,滨海地区的风情,对于宗教与政治关系史的研究,意义重大….原因就在于,在大海边,

先民们面对云生风起,潮潮汐汐的汪洋,听万类音响,探千种奥秘.滨海地区有不停的运动,不

断的更新,不灭的波光,一个浪接一个浪地驱赶着人们的遐思和想象.这里的俗间非理性思维

发展流布,又有外来思潮挟宗教因子而进入海

市蜃楼,以海的无穷神圣和奥妙为核心的风物

景观,凝为意象,发为图像,结为神秘朦胧,新奇

莫测的母题.可以说,这种艺术精神现象,是中

国古人仙话思维的一个必然产物.

在滨海地区的先民那里,可以说是"发现了

两种普遍流行的概念:赋予神性的海和拟人化的海神."[2]7这两种概念在中华民族滨海古人的神秘思维中得以互补共生.《山海经》日: "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山海经?

海外北经》),此乃北海海神;《大荒东经》则称: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

黄蛇,名日禺虢.黄帝生愚虢."(《山海经?大

荒东经》)拟人化的海神都是人面垂耳,动物的身子.王充在《论衡》中也提及一例:"海外三

十五国,有毛民,羽民,羽则翼矣.毛羽之民土

形所出,非言为道身生毛羽也,禹,益见西王母,

不言有毛羽.不死之民,亦在外国,不言有毛

羽.毛羽之民,不言不死;不死之民,不言毛羽.

毛羽未可以效不死,仙人之有翼,安足以验长寿乎?"(王充:《论衡?无形篇》)传闻海上生巨

人,且当成神仙去看待,不难发现华夏古人对海

的神秘感,且与仙话原型相沟通.

华夏先民似乎总是力图将一种神话传说稳

态化地嗣续,并在已经流播广远的基础上加以增饰.如郭璞《玄中记》载:"东方之大者,东海鱼焉.行海者一日逢鱼头,七日逢鱼尾.鱼产

则百里水为血."此一记载,与《庄子》所谓海上有鲲鹏何其相似!除了大鱼,还有大鸟.梁人

刘之遴《神异录》有云:"北海有大鸟,其高千里.海中央捕鱼,或时举翼飞,而其羽相切,如

雷风也."宋人周去非写岭外奇闻,亦有神秘记录:"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常有大鹏,飞,蔽日移晷.有野骆驼,大鹏遇则吞之,

或食鹏翅,截其管,堪作水桶."(周去非:《岭外

代答?卷三》)其后,在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记》里,在辛伯达的几次航海遇险中,都有大鸟, 大象,神鹰,巨蛇等等的海上传闻.这些有明显

共性特征的意象,同大海的仙幻原型有机地融合一道,物象,心象,幻象结合起来,古今,中外

的海上传闻交织互证,既增加了传说的可信度, 又强化了华夏古人将海上奇闻勾联贯通的思维方式和录异笔法,形成了一个文化母题的前后印证.在这里,我们可以以华人占有四分之三

人口的新加坡及其华文文学为中心,对"海上奇闻"此类母题进行实际的讨论,同时考察其艺术变奏上的演进,即重新建构(configuration)和改变构型(tvansfiguvation)对于文化属性与文学创作的影响.

新加坡一直与大海,与南洋热带的浪漫文

学有缘.传说在十三世纪,沙尼拉乌他马王子

到新加坡岛旅游,惊奇地发现了岛上一只浑身红色的狮子,于是他就把这个地方称为"新加坡拉",意思是"狮城",开启了传说与神话之旅.

第31卷第4期暨南(哲学社会科学版)?19?

狮子系哺乳动物,身体长约三米,四肢强壮,有钩爪,掌部有肉块,尾巴细长,末端有一丛毛,雄狮的颈部有长鬣,全身毛棕黄色,吼声甚大,有"兽王"之称.华夏民族名狮子为"瑞兽",而

《狮子舞》流行海内外."狮子座"又为黄道十二星座之一,呈吉祥.自然,在作家的文学想象中,南洋早期的新加坡渔民,一直是海盗的窝巢居民,他们以杀人和杀鱼过日子,海洋是他们又恨又爱的伴侣,他们经常利用这小岛平分赃物. 直到苏门答腊(Sumatra)王子来了以后,才改变他们的漂泊生活.长风阁在他的散文中,描写

了神秘的狮子城人民的生活:

老人家们煞有其事地回忆说,有个苏

门答腊(Sumatra)王子在淡马锡看见一只

异兽.手下告诉王子,那兽是一只狮子.

于是,狮子有幸成为十二世纪这栖于太平

洋的岛屿的名字:新加坡拉(Singapura一"Singa"是"狮子"!"pura"为"城"之意).

接着,王子便在岛上建立起新加坡王国(kingdomofSingapore).

——

长风阁:《狮子城身世略影》

在这篇散文中,长风阁赋予狮子华族文化

的属性,认为要不是这狮子承传了中华文化中吉祥物的历史缘起,恐怕会因为民族文化的敏

感而引起争端,甚至担心民俗文化会在狮城消失.作者写道:

要不是承传了狮子为吉祥物这个历史

的缘起,恐怕因民族文化敏感症所可能引

起的争端,即使死狮子活狮子能一概获得

赦免,在农历新年的狮子城里,可能再也听

不到舞狮的锣鼓声了.

莱佛士在新加坡河口登岸以后,很快就把

新加坡发展成一个大商港,实行英国法制体系, 移民也Et见增加.长风阁在《狮子城身世掠影》里接下来这样叙述:

英殖民主义者在新加坡坐上了总督的

宝座,但并非夜夜笙歌,无所事事.

英国人准备了各种开发新加坡的软

件,包括设立一个代表各族的聚落委员会

套法律,警察制度,建设道路,码头和房

屋,设立学校,开拓转口贸易,发展种植业

……

许多商人来自四方八面,争相到狮子

城作生意.新加坡,海之众子中的佼佼者,

很快地便繁荣起来了.

新加坡一步一步走上繁荣,"狮城"如"鱼

尾狮",从一个人烟稀少的渔村,一跃为声名远播的重要港口."鱼尾狮"这一面对大海,灵动

雄健的形象,渐渐成为新加坡的标识.

"鱼尾狮"的意象,可说是结合传统与现

代,南洋与都会图像的最佳说明.二十一世纪

的今天,它仍然是政府与民间认为最能代表新

加坡的象征图像,从它的雕像被迁徙到更重要

的新加坡河口枢纽,可知道它的首席地位;而

"鱼尾狮"的冒险与奋斗的精神,说明了新加坡

人具有东西方文化的进取与奋发的精神,也一

再肯定新加坡是一个结合西方法治体制与东方

价值观的社会,新加坡不少作家,通过多种不同

的传说与象征,来表达多元社会所寻找的一个

共同的中心,这便是鱼尾狮的化身∞.然而,新

加坡华文作家并没有在这一海上奇闻,奇迹的

母题上止步.从新加坡发展的实情着眼,作家

们又从"鱼尾狮"的意象扩大到都会图像,不断

把现代城市的景观,人物,神话,建筑等,通过散

文的文字记载,流传下来,让我们看到狮城的前

身今世.由新加坡作家协会出版的《新华文

学》季刊,新加坡作家丛书系列,《城市的呼吸》

(赵丽宏,许福吉,2002年)和《新加坡的99幅

文学风景》(刘金瑞,2004年)等文学刊物与选

集,可以看到不少新加坡老,中,青作家,在书写

狮城社会环境与景观的变迁,已转向多重与多

元化的认同,这些作品可以说是狮城的文学风

景,也可说是新加坡的缩影,让我们感受到新加

坡华文作家对这片土地的关爱.这些散文作

品,如林高《三顾克拉码头》,民迅《美世界小

镇》,李永乐《开门》,罗伊菲《何处无知音》,希

尼尔《荒凉自一个华丽的世纪初》,黄志伟《新

山水诗》,周兆呈《老照片》,陈志锐《城市解毒

五帖》,尤今《家在新加坡》,邢济众《满园春

①如唐爱文的《鱼尾狮旁的尤利西斯》,借助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尤利西斯飘洋过海的传说,象征远赴海外探险与争夺殖民地的竞争精神.

?

2O?杨匡汉,许福吉:由意象到图像:母题的生长与演进2009年7月色》,淡莹《把森林还给众鸟》,芊华《都市的声

音》,张千玉《惊梦三断》,蔡宝龙《闹市秘园》,

陈华淑《狗,落叶》,郭永秀《葡萄架与夜来香》,

君绍《灿灿的云山》等,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

股南洋雨林与国际现代都会交融的风味,作家

们怀念小镇,学校,码头,闹市,秘园,名胜,古

迹,庙宇,乡村等,在新建筑中憧憬与等待未来

的挑战,在新旧交替行吟之间,文字中总流露浓

郁的文化情愁.

民迅《美世界小镇》是一篇怀念小镇生活

的散文,文章重现与重构了新加坡武吉知马路

的美世界旧日小镇,充满着对生活的憧憬:

由于得天独厚,当新加坡全国不断的

发展,辗地机把郊外的小镇一个个辗成平

地时,美世界小镇却能屹立不倒,且能随着

历史前进的步伐迈步向前,确实是可喜的

事.现在的小镇,已踏踏实实的成为郊外

的一个"迷你"城市了.自从裕廊区发展

为工业区后,小镇已在寻找它的新的生活

方向.现在,它和全国各地一样,负起了建

设国家,促进经济繁荣的任务.小镇,愿您

继续繁荣成长,并愿你永远保有纯朴勤奋

的精神.

阅读上述文字,不难发现潜藏在文字背后

的情感意念,有一种醇厚的本土气息,当我们置

身在重建与消失的场域中,引动我们在文字中

思考与寻找的,是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

林高的《三顾克拉码头》(2001年),写三次

拜访新加坡的克拉码头,不但流露了作家关心本土文化的感情,也提醒人们要保留传统文化, 林高认为克拉码头既要有南洋的色彩,也要有西洋的情调;既要有东土的神韵,也要有西方的文明;既要传统,也要现代,然而,他也要我们追溯先人事迹,惦念祖先的情怀.他写道:

如果你觉得苦心孤诣营造出来的文化

气息得扎扎实实根植于泥土里,才能生存

发展,文化不会在商.毕竟,新加坡河是有

魅力的.它功成身退,眼看着却将归隐去

了.一声呼唤,它换个角色,站在舞台上,

又漂漂亮亮地演下去.人生有多长,它的

生命就有多长.三十年后,新加坡河又换

个什么角色与我们见面,谁知道呢?

曾经有人指出,新加坡用一代人时间,让自

己脱离后殖民期贫困的国家,是世界史中独特的经济发展案例.那么多年过去了,全球化,科技化使我们迈向现代化,我们获得更多,但相对的,我们是否也同时失去了更多?人在新加坡, 面对世局的瞬息万变以及人事的几经沧桑,有时的确令人措手不及,而多思善感的作家,总爱感慨今非昔比,对保留本土文物,宣扬温故知新,一直是大家努力的目标.

母题的演进,又使新加坡华文作家从南洋

热带雨林图像走向国际花园城市的书写上来. 南洋,殖民地,多元文化与现代化都会等特

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提供了新加坡作家不少写作素材,形成独特的南洋与都会图像. 许多作家,在热带雨林的熏染与多元都会文化

的冲击下,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

早期的散文作品如蔡欣的《街戏》,符气南的, 《帐篷?鼓声?宴会》,葛凡的《中元节忆旧》等展现出新加坡是一个多元共存的国家,社会活动多姿多彩,经过多年的繁衍与演化,形成独特的南洋华族文化属性.

般游客抵达新加坡后,常会被一路上两

旁的翠绿树木和鲜妍的热带花朵所吸引,顿然觉得这是亚洲少见的花园城市.刘蕙霞的散文《新加坡有多绿》正是描述新加坡如何从一个落后的殖民地港口转变为工业化的现代城市, 又获得花园城市的美誉,她认为新加坡人其实是付出很大代价与努力的.李永乐的散文《锐变三十年》写新加坡社会和环境的变化,认为有些人不禁陷入迷思,在反省在弃旧迎新的同时, 他认为我们到底获得了多少,又失去了多少,而得失之间,该界定生命价值的"亏损"和"盈余".他在文中写道:

环境和社会的变化就更加明显了,假

如你曾去国数十年,回来以后必定惊觉,几

乎所有的"可视记忆",比如旧建筑和老

街,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个岛国上都

已被连根拔起,取而代之的是崭新而陌生

的外在与内在.

从新华散文创作的背景与现象来看,其题

第3l卷第4期暨南(哲学社会科学版)?21?

材,思想,风格与新加坡的国家建设与发展有密切关联,许多作家从早期的"移民身份"与"南

洋色彩",渐渐转变到"国家认同"与"国际都会

文化".然而在新旧交替之际,传统人文精神与

现代物质科技,常处在相互对立的局面,新加坡

华文作家,经历了多年来的传承,十分重视本土

框架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形成新加坡国家文学

的一部分.文学创作不是孤立,无意识或无目

的的,它有一种社会性和目的性,新华作家在散

文作品中留下了一定的烙印,具有中华文化属性,包括其用途及深层含义.文化属性能反映

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具有民族特色的

遗存,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

社会生活,是研究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实物

资料.文化属性的范围很广,可表现生活习俗,

文化风尚,涉及到全部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既

反映社会经济活动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又反映

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因此,它对于了解不同

族群人民习俗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生活及文化

状况,都是十分重要的资料.

新华作家既希望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开拓广

阔的发展空间,建立国际化形象与地位,又希望

保有南洋与文化传统.因此在新旧交替更换之中,内心常有许多挣扎,许多作家对乡村生活十

分怀念,感叹时代的变迁把他们童年的欢乐给

带走.陈志锐《永不迁徙的版图》,文恺《夜探

故居岁月》,石君《女皇镇与我》,谢清《故居,一把湮远的回忆》,莫河《凤凰园里的童年》,洪生《那竟已不在的儿戏》等,敏锐地觉察到社会高度发展与物质文明所带来的损失,作家的童年

往事,只能在文字里回味.陈志锐在《永不迁徙

的版图》中这样写道:

对于许多深邃温暖的往时往事,我总

是怯弱地将之轻轻藏匿于回忆的底层,深

怕一个不轻意地翻开,现实现世的空气会

无情地把曾经的美丽氧化,为时空距离的

美感铺上一层时光的锈.说艰难,因为愈

是美丽,潜藏得就愈隐蔽;说是易事,却是

因为翻开后的汹涌,竟是如此自然地澎湃

在纸上,荡漾在字里行间.

随着社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新华作家感

受到南洋景观发生显着的变化.作家们从甘榜,亚答屋,锌板屋,搬进组屋,走上现代化都市的生活.陈清业《水源区上空的彩虹》写道: 新加坡是一个弹丸小岛,土地面积狭

小,岛上没有高山大河,然而新加坡中部广

大的水源区的上空兴建"树顶吊桥"(Tree—TopWalk),那不就是在我们有限的土地上,

开拓出更广阔的旅游空间吗?

尤今《家在组屋》写有人把新加坡的组屋

比喻为"鸽子笼",主要是因为组屋是一户挨一户,一家接一家,紧紧密密的挤在一块儿的,可是她和家人由三房式的组屋,搬到四房式的,再由四房式的组屋迁入五房式组屋,愈住愈宽敞, 越住越舒适,她感性地说:

现在,母亲坐在栽满了鲜花的阳台上,

享受着徐来的清风,回首前尘,总不由得露

出欣慰的笑容,说道:"啊,总算熬过来

了!"

从尤今的散文,我们可以看出新加坡在建

国前所历经的风雨,由抗日到光复,由反殖到自

治,再由新马合并到走向独立.作家以传统,清

雅,温柔敦厚的儒家文化精神,抵抗物质文明的

侵袭,是散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向度和理性主

题.通过这些书写与建构,一种有深度的共同

体逐步形成,这也是一种集体记忆的文化行为,

可以抵抗失根,失忆的物质洪流,在多元环境

下,仍保持着自身文化身份的意义与功能.

在一代又一代新加坡华文作家笔下,"南

洋"既是一种意象又是一种图像.要说"南洋"

的独特之处,除了"南洋是南方的海洋"的地理

概念外,文化属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如多元种

族的文化与生活习性,习俗,热带雨林的大自然

现象.这在作家笔下,都形成一幅风光奇异的

南洋风味,同时也赋予了另类文化属性.如王

润华的散文《后殖民的瞎裢滋味》,就把南洋的

水果写得十分形象生动:

榴楗是热带水果之王,山竹是王后,红

毛丹是妃子,波罗蜜与尖柏达是皇亲国戚.

这些水果都是跟随榴桂的成熟季节而一齐

出现.可见英国殖民者在开垦果园时,已

对热带水果作过详细的研究.如果所种的

?

22'杨匡汉,许福吉:由意象到图像:母题的生长与演进2009年7月果实成熟季节不一,而果园地点偏远,对人

力资源也不合经济管理,这些也经过精心

设计.

这和他写《沉默的橡胶树》给南洋带来无尽财

富,写《雨树》(1981年)的人文关怀,有异曲同

工之妙.王润华认为,雨树最能表现南洋的人

和万物的生态与文化:

新加坡原是一个热带雨林的小岛,植

物的天堂.即使今天,植物还是茂盛地生

长着.置身在植物的天堂里,我最大的享

受,是观察植物的个性与生活,聆听植物与

鸟群风雨的对话.

在《在橡胶王国的西岸》(1981年)一文中,

王润华把橡胶树比喻为新加坡早年的拓荒者,

同时也是经济的生命线:

橡胶树是早年开拓南洋勤劳的华侨之

化身.绿色的橡胶树从巴西移植过来后,

再依靠华人移民的刻苦耐劳,才把南洋时

代的蛮荒,毒蛇猛兽,原始森林,通通驱逐

到马来半岛最险峻的主干山脉上.

除了王润华,不少作家也从热带雨林的植

物,飞禽,水果,生活习俗中取得灵感,创作大量

富有南洋色彩的精美散文.如林臻的《火焰多

多缀满枝》与《喜啖榴裢六月香》写热带的红毛丹树与榴裢树,莎克的《椰树》写童年乡间挺拔的椰子树,南飞雁的《九重葛》写九重葛光焰夺目与旺盛的生命力,李艺的《椰林满园的樟宜村》描绘了一幅南洋乡间景色……从而从不同的角度拼凑成独特的南洋图像.

不少新华作家,在新加坡时并不曾思考南

洋的文化属性,可是一旦离开自己的家园,就开

始思念这片养育和成长的南洋.黄向京的散文《你是南洋人吗?》通过几个不同的角度,写新

加坡青年在离开新加坡之后,对南洋的看法与

所产生的归属感.有朋友在德国某小镇念书几个月后,一边大喊欧洲沉闷乏味,一边开始想念南洋的夜市人气,热带植物,她认为南洋热带雨林的植物野性得毫无理由,不像欧洲的植物都经过人工的规划.当自己身处在新加坡时,黄向京觉得"南洋"离她很近,却又似乎很远,所

以她说:

每一步通往它的路,一点点地揭开了

它的神秘面纱——那样谦卑,平和,知足,

热情,坦荡,迷人.世上没有一个地方像南

洋,充满慵懒热软的情调,在纷纷扰扰的世

界过家常日子.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常年是

夏,温暖肥沃,雨水充沛,蕉风椰雨,草木茂

盛,瓜果飘香,衣食无忧,养成南洋人温和

热情,知足常乐的性格.每年季节风一吹,

海面上的船只络绎不绝,印度人,中国人,

欧洲人曾来来往往,带来贸易,移民或殖

民,战争,却从不曾夺走这里的悠闲节奏与

情调.

黄向京特别强调南洋多元种族,语言,文化

的丰富性,以及南洋人的多样性,差异性与包容性.这就好比新加坡的组屋,各色人等同住一个屋檐下,皆大欢喜又面目不清地混杂一起,南洋的色彩是那样的多元混杂,却又相互纠缠,久而久之成了一件不折不扣的"百衲衣".

与南洋风味十足的散文对比,新加坡人翘

首期待的滨海艺术中C,,(2002年峻工开张),便是一个很有意味的象征.这座文化坐标有人管它叫"大榴裢",因为它的外形框架,像两瓣打

开的大榴裢,具有独特的南洋风味.榴裢是热

带水果中的果王,而艺术中心的意义,在于把新加坡发展为一个国际都会,同时也将文化艺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在《荒凉自下一个世纪》(2003年)中,希尼

尔这样写道:

我们拥有第一远瞻的艺术抱负(复兴

文艺),第一荒芜的文学园地(以经济效益

的方程式推算),第一繁忙的艺术码头(每

年有定期的舶来展).只惜,这些都不像是

影响或引导一个人文心态与心境的主要因

素.也许我追寻的仅是一个精致的文学心

灵,即使处身于一个纷扰的大环境里.

希尼尔指出,网络科技支配的时代,也许能

赋予文学正面的冲击,相对地也给很多人带来负面的隐忧,而作家以文本形式出版,依旧有它的人文功能,文学不会消失,除非人类的心灵枯竭. 新加坡这座城市,和万物一样,静静地在蜕

变,一如生命的荣枯与社会的变迁,作家们在文第3l卷第4期暨南(哲学社会科学版)?23?

学里寻到了永恒.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华文作

家如同呼吸一般自然,也如同呼吸一般舒畅.

新华文学,作为一种后殖民文学,它具有移民殖民地后殖民文学属性.不少新华散文作家,虽

然接受的是英国殖民文化的遗产,但在表现上大都以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为主轴,强调人的个体价值,以提升生活素质和美化人生为关怀,为境界,寻找消失的文艺复兴城市,找回对"鱼尾狮"的文化认同感和生命归属感.

从新加坡华文文学由"新加坡拉"("狮

城")到"花园都会"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

步发现一种文化母题生成,演进的若干规律, 以及作家运用的艺术策略.

其一,从历史的角度看,古典神话传说中由"海上巨人(鱼)(兽)"构成的文化母题,催生了

新加坡人"鱼尾狮"的特色文化想象;这一特色意象又催生了新加坡城市(国家)主题文化;主题文化贯穿于文学写作中,更因现代化的崭新追求,发展,丰富为一种本土文学传统与亚洲文化图像结合的趋向.这样,从一个古典的"海上奇闻"母题出发,由意象到图像,把文本的点, 线,面串起来,慢慢放大,不难看到一个滨海地区的文化历史,从城市,国家,乡社,种族到身份认同等意识,一一隐藏在母题背后,潜藏于语言,文字,意象之间,跳动着历史与时代的脉搏. 其二,从母题的生长看,一个传统母题并非

总是凝固在一个点上,它随着感性的和抽象的, 理性的和想象的思维能力的渐增,随着创新与突破精神的驱动,会使原有母题有新的元素源源不断地充实进来.可以想见,面临大海,身处岛国,一旦心怀寰宇,全球牵引,有人文自觉的作家会以积极人世的情怀和应世策略,更加对这片滨海地区的多元文化与历史遗产情有独钟,更加对社会环境变迁,都市意识形态作出深切的回应和反思,对接传统母题,倚仗文化本源,立其主体,出其心裁,求其变奏,使母题的演进犹如活水般流动不息.

其三,从文化的流播看,传统母题在新加坡

的生成与演进,从"狮城","鱼尾狮"到"家在花

园城市",一个文化大意象,大图像破解了一座名城崛起的密码.如今,"鱼尾狮"成为饮誉世

界的标识,一个与众不同的母题文化成了打开全球名城之门的金钥匙,新加坡的建设者与书写者为这片土地立下了不世之功.放眼世界,

我们不难看到,从威尼斯用水征服了世界,到鹿特丹用船承载起了欧洲;从夏威夷用波利尼西亚文化迷倒了来自四海的游客,到罗马建筑让山岳为之震撼;从维也纳用音乐勾住了亿万人的梦魂,到佛罗伦萨用绘画与雕塑让所有目光为之赞叹;从洛杉矶用电影梦幻倾倒了男女老少,到巴黎用时装把人生装扮得五彩缤纷;从达沃斯用论坛推动了财富世界,到汉诺威用会展拉动了全球经济……从这些世界名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她的主题文化,这个城市只能成为一个城市,而不能成为一个世界名城.这就是为什么在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等同的情况下,有的城市成为耀眼的星辰而有的城市黯然失色的原因."水","船","音乐","梦幻"等等都曾是富有特征的意象以及

由意象组成的文化母题,它可以成为一部作品鲜明的主题坐标,它以其开放性和自由度,流播于,运用于古典城市主题文化向现代城市主题文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由此,我

们更可以看到母题的文化意义,它不仅作用于"过去式",也能作用于"现在时".尽管不能夸

大文化母题的"全能性"意义,至少它为我们打

造有特色的,崭新的物质精品与精神精品,提供

种永续的史实和拓展想象力的资源.

从意象到图像,是母题的凝结与放大;从历

史到现实,是母题的衍变与推进.这个过程是

原初的文化象征意义被重新发现,解读,审视和

重新建构的过程,也成为海外华文文学作家进

行新创造的一个艺术路数.

[参考文献]

[1]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工区之关系[M].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吴奕铸责任校对王桃]

外国最经典的50个文学名著

外国最经典文学名著 希腊神话——古希腊文明的瑰宝 伊索寓言——一部经典的寓言故事集 荷马史诗——横亘千古的文学瑰宝 俄狄浦斯王——古希腊悲剧的典范 圣经——基督教的经典著作 源氏物语——日本古典文学的瑰宝 神曲——中世纪的伟大诗作 十日谈——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列那狐的故事——法国伟大的民间长篇故事诗 巨人传——一部荒诞不经的幽默小说 威尼斯商人——为贪婪的吝啬者画像 哈姆雷特——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堂·吉诃德——一部反骑士小说的骑士小说 伪君子——伪善者真实面目的揭露 鲁滨逊漂流记——一个永不言败的漂流者 格列佛游记——一部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 汤姆·琼斯——一位弃儿的成长史 少年维特之烦恼——震撼了一代青年心灵的著作 忏悔录——“忏悔”与“控诉” 阴谋与爱情——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傲慢与偏见——一部优秀的社会风俗小说 唐璜——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的讽刺诗 格林童话——童话城堡上的一面旗帜 叶甫盖尼·奥涅金——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巴黎圣母院——一个展示美、丑、善、恶的大舞台红与黑——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爱情小说 欧也妮·葛朗台——一个守财奴形象的成功刻画 高老头——资本主义罪恶的深刻揭露 安徒生童话集——一部具有永恒的魅力的童话集 钦差大臣——一幕官僚和骗子上演的讽刺喜剧 雾都孤儿——一位孤儿艰辛的奋斗历程 三个火枪手——火枪手的传奇故事 基督山伯爵——一个曲折离奇的复仇故事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刺诗简·爱——现代女性小说的经典 呼啸山庄——欲望、恩仇与爱的交响曲 茶花女——一位高贵.善良的巴黎名妓的悲剧 红字——心灵的罗曼史 大卫·科波菲尔——从遗腹子到大作家的传奇 汤姆叔叔的小屋——黑奴的血泪史 白鲸——惊心动魄的海上搏斗

比较文学情境母题研究

比较文学情境母题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希腊神话中的 死而复生情境母题研究 一、情境母题 德国学者弗伦泽尔认为:“母题这个字所指明的意思是较小的主题性的(题材性)单元,它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但它本身却构成了属于内容和形式的成分,在内容比较简单的文学作品中,其内容可以通过中心母题概况为一种浓缩的形式。一般来说,在实际的文学体裁中,几个母题可以组成内容。”我国学者乐黛云做了更为具体的阐释:“主题学研究中的母题,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死、离别、爱、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 “情境”有时也可译作处境、形式、局面。情境主要包含三个因素:特定的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特定的情况——事件;特定的人物关系。在比较文学中,情境就是特定个人、群体和诸多环境因素共同组合而成的某种典型的人生境遇。每个特定的情境都展示出人物间的某种关系,同时又交织着作家以及作品中人物的观点和感情。 母题依赖于情境,它的产生离不开情境,其本身是情境的模式化和概括。相同情境可以产生不同母题,同时,不同情境也可产生相同母题。所以情境母题是对情境的模式化概括。 二、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希腊神话中的死而复生情境母题的异同 “死而复生”顾名思义就是人在死亡之后灵魂或精神回归物质世界,并在新躯体中获得新生。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希腊神话中存在大量死而复生的故事,在产生原因和蕴含的文化内涵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相同点 1、死而复生的基本类型相同 (1)为情复生 中国古代文学中上演了一幕幕死而复生的爱情故事。如《聊斋志异.连城》就是因为爱情起死回生的故事,贫穷的豪侠之士乔生因其杰出的才能受到富有的孝廉之女连城的爱慕,连城身染疾病,乔生不惜以心头肉救之。孝廉将连城许以富商之子王化成,连城含恨而死,乔生悲痛而绝。二人阴间相会,爱情使他们复活,复活之前他们唯恐在发生变故,便结为夫妻,二人得以返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众多为情死又为情生的至情男女,如《连城》篇,中为爱魂魄相从、死而复生的连城与乔生。还有干宝在《搜神记》也描写了贾文合与弋阳令之女死而复生后结为夫妻的故事。 古希腊神话中同样也有因爱情复生的神话最著名的莫过于俄尔普斯和欧律狄刻的故事。欧律狄刻被毒蛇咬伤而死,俄尔普斯赴冥府寻妻,冥后怜悯允许其妻返回阳世,但是返回途中俄尔普斯回头观望妻子,从此两人阴阳两隔。阿尔刻提斯代夫受死的刻骨铭心的爱情亦为人熟知,阿波罗为报答阿德墨托斯之恩,许诺若有人代死,其可免地狱之苦,国王之妻阿尔刻提斯愿为夫替死。赫拉克勒斯被其爱情所感动,下冥府救出阿尔刻提斯。为爱情从地府复活在希腊神话故事中还有阿多尼斯与阿芙洛狄忒,阿多尼斯被野猪杀死,阿芙洛狄忒痛不欲生,直入地府要人,宙斯特准阿多尼斯每年返回阳世六个月。 (2)、变形复生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男女主人公彼此相爱,但因家世地位的不同遭到父母反对,在为爱死去后魂魄化为蝴蝶获得重生。 古希腊神话中变形复生故事如高傲自大的阿拉克涅与雅典娜比赛纺织的故事。雅典娜嫉妒其纺织技术,便撕碎织布,阿拉克涅上吊而亡,雅典娜心生怜悯,用毒液洒在她身上,从此她变成了蜘蛛。还有刻宇克斯和哈克西翁的故事,刻宇克斯和哈克西翁非常恩爱。刻宇克斯出海受到海浪袭击而遇难,哈克西翁闻讯悲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一、写出下列作家的主要作品一部,并指出作家所属地区或国别、作品的体裁 鸥外鸥:香港诗人,诗歌《和平的基石》吴浊流:台湾作家,小说《亚细亚的孤儿》 铁抗:马华(马来亚华文)作家,小说《试炼时代》金庸:香港作家,小说《神雕侠侣》洛夫:台湾诗人,诗歌《石室之死亡》白先勇:美华(美国华文)作家,小说《孽子》聂华苓:美华作家小说《桑青与桃红》朱西宁:台湾作家,小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林海音:台湾作家,小说《城南旧事》陈映真:台湾作家,小说《夜行货车》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台湾新文学的诞生跟中国大陆“五四”新文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台湾新文学也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在本质上始终追求着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倾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台湾文学又具有某些与大陆新文学稍异的个性,显出其鲜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地域性和强烈的兼蓄性等特点。 2、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学呈现什么样的基本格局? 抗战时期,内地硝烟弥漫,惟有香港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一块安静的乐土,从而成了全国抗战文学的一个中心,除了本地青年作者如谢晨光、侣伦等崭露头角之外,许多内地作家纷纷南下,他们有暂时寓居或把香港作中转站的,如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胡风等;有暂时寓居但时间较长的,如茅盾、戴望舒、夏衍等;也有由暂时寓居转为长期定居的,如许地山、萧红等。他们在“团结抗战”的旗帜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成立了“香港中华艺术协进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等。 3、余光中中西兼容的现代诗追求有哪些基本特征? 余光中的中西兼容的现代诗最基本的特征是题材与风格的变化多端。他的诗歌题材浩阔、包罗万象,冲破了现代诗题材范围的栅栏,生老病死、战争爱情、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咏史怀古等人性、生活、社会、历史等皆被遣入笔端,其中多且好的是思国怀乡诗,如《大江东去》、《乡愁四韵》、《呼唤》等;他的诗歌风格是现代诗质中总呼啸着古典的音响,古朴而典雅,古诗佳句的镶嵌、古典节奏色彩与现代白话文体的搭配,愈见其华丽缤纷、音调铿锵。如脍炙人口的《乡愁》。 4、五六十年代台湾各流脉小说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其文学史整体价值是什么? 50年代前期,在国民党反共政治路线的指引下,台湾出现了反共文学,称为“战斗文艺”,小说方面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陈纪莹的《荻村传》、姜贵的《旋风》等,极端政治化的宣传倾向使这类作品肆意歪曲历史并严重脱离生活真实,从而走进口号化、概念化、公式化绝境;乡愁文学几乎与“战斗文艺”同时产生,以回忆大陆乡土和亲人为内容,小说方面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孟瑶的《心园》等,这类作品由于抒发了故国情、民族情、亲情、爱情和友情而呈现出动人的艺术魅力;与乡愁文学同时兴起的还有乡土文学,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家作品有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钟理和的《笠山农场》等,这些作品植根于台湾的土地,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浓烈的乡土色彩,创立了清新淳朴的民族风格和本土风味。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台湾兴起现代派文学,现代派小说以王文兴、白先勇、欧阳子等为代表,代表作品有《寒流》、《永远的尹雪艳》、《魔女》等,这些作品多数都融入了较多的写实因素,只是保留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它们的文学史整体价值在于使小说创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英雄母题

第二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英雄母题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乔伊斯、海明威、萨特、加缪、卡夫卡、奥尼尔等重要作家的基本生平与创作,理解其代表作品的主要内涵。 2.理解西方文学史中英雄形象的流变过程,掌握西方文学对人的形象塑造的历史脉络。 3.重点掌握西方二十世纪文学史中所出现的英雄形象的主要特点,理解反英雄的概念。 4.通过对英雄母题的分析,理解掌握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中的“人的异化”问题。 二、讲课内容及涉及的作家作品: (一)英雄母题的流变与发展 (二)二十世纪的反英雄形象 乔伊斯《尤利西斯》、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三)海明威的硬汉子形象 《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四)人的异化问题 卡夫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 尤奈斯库《犀牛》 奥尼尔《毛猿》 (五)关于存在的拷问 萨特《禁闭》《苍蝇》《墙》 加缪《局外人》《鼠疫》《西西弗斯的神话》 注:红色为精读,蓝色为阅读,绿色为了解

三、思考题: 1.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体现出哪些特点? 2.怎样理解二十世纪之后的西方文学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讨论课 当前抗日神剧盛行的背景下,如果你是导演或编辑,将如何塑造一位英雄形象,为什么? 五、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尤利西斯》的神话对应结构与艺术特点 2.冰山原则、硬汉子形象、迷惘的一代 3.存在主义文学、极限境遇剧、他人即地狱的理解 4.《变形记》的艺术特点 5.异化 6.黑色幽默尤索林的艺术形象 6.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 第三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追寻母题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并掌握荒诞派戏剧、垮掉的一代的基本概念、主要作家作品。了解作家索尔·贝娄及其创作。 2.理解中西方文学中追寻母题的基本内涵及主要表现,重点掌握追寻母题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的表现。 3.理解卡夫卡《城堡》中城堡的象征意义。 4.理解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不屈服精神的象征意义。 5.重点掌握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主题。

西方文学经典鉴赏章答案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1) 一、《伊利亚特》 (1) 第二章 (4) 二、《神曲》 (4) 第三章 (6) 三、塞万提斯 (6) 第四章 (8) 四、莎士比亚 (8) 第五章 (10) 五、歌德的《浮士德》 (10) 第六章 (13) 六、斯丹达尔 (13) 第七章 (15) 七、《简.爱》 (15) 第八章 (17) 八、托尔斯泰 (17) 第九章 (19) 九、易卜生 (19) 第十章 (21) 十、哈代 (21) 手动整理,请注意选项顺序,下方为智慧树校核后答案,请放心使用! 第一章 一、《伊利亚特》 1【单选题】(5分) 下列关于《伊利亚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伊利亚特》描写了10年战争中的51天战事和其他活动

B. 《伊利亚特》是由荷马独立创作完成的 C. 《伊利亚特》表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D. 《伊利亚特》堪称古希腊生活的百科全书 正确 ?5分 2 【单选题】(5分) 关于《伊利亚特》,说法正确的是 A. 《伊利亚特》描写了海伦被帕里斯拐到特洛伊的经过。 B. 《伊利亚特》最后描写了特洛伊城的陷落。 C. 《伊利亚特》中描写了赫克托耳之死。 D. 《伊利亚特》中描写了阿基琉斯之死。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3 【单选题】(5分) 关于《伊利亚特》,说法正确的是: A. 诸神都支持希腊人。 B. 《伊利亚特》描写了三个女神争夺金苹果的故事。 C. 《伊利亚特》最后描写了阿基琉斯举办的体育竞技比赛。 D.

阿基琉斯第一次发怒的原因是战友被赫克托耳杀死。 正确答案是:C 4 【单选题】(5分) 《伊利亚特》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核心人物是: A. 奥德修斯 B. 阿伽门农 C. 海伦 D. 阿基琉斯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5分 5 【单选题】(5分) 《伊利亚特》结构紧凑、布局巧妙,全部情节围绕一个核心展开,就是: A. 阿基琉斯的愤怒 B. 争夺美女海伦 C. 如何取得胜利 D. 金苹果的传说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外国文学经典书目推荐

外国文学经典书目推荐 一、古希腊文学至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推荐阅读书目 《希腊神话故事》 《荷马史诗》(《伊利昂记》《奥德修记》)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 (意大利)但丁《神曲》 (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 (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瑟罗》《麦克白》《李尔王》(法)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 (德)歌德《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法)卢梭《新爱洛依丝》 (英)菲尔丁《汤姆·琼斯》 (法)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美)麦尔维尔《白鲸》 (美)霍桑《红字》 二、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推荐阅读书目 (法)司汤达《红与黑》 (法)梅里美《卡门》 (法)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英)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英)狄更斯《双城记》 (英)勃朗特姐妹《简爱》《呼啸山庄》

(英)乔治·爱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法)小仲马《茶花女》 (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法)莫泊桑《羊脂球》 (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美)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美)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 (俄)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俄)果戈理《死魂灵》 (俄)屠格涅夫《贵族之家》 (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俄)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英)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 三、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推荐阅读书目 (英)D·H·劳伦斯《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法)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 (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法)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 (捷克)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美)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美)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

精选儿童文学作品的母题精选

儿童文学作品的母题 爱的母题、顽童母题、自然母题、成长母题(1).爱的母题:《灰姑娘》、特莱维丝的《玛丽·波平斯阿姨》、斯坦贝克的《小红马》、冰心的《寄小读者》 爱的母题所体现的是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 .........,可分为母爱型和父爱型两种。 1)母爱型儿童文学作品 早期的民间童话都是母爱型的作品,如《灰姑娘》。“遇到难题绕道走”,人生的一切困难都有外在的力量帮助解决。 现代母爱型儿童文学作品是“带着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来作爱的传达,它采用极适合儿童口味的表现形式,在审美上侧重于“审美 情感的升华”,在情绪基调上也是“亲.切温馨 ...”的。如《玛丽·波平斯阿姨》。 2)父爱型儿童文学作品 父爱型儿童文学作品的最大特征是“直面人生 ....”,它是以现实的深刻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人生中的难题。如斯坦贝克的《小红马》。母爱型儿童文学传达的是“亲切温馨”的艺术氛围,父爱型儿童文学传 达的是“端庄深邃 ....”的艺术氛围。 (2).顽童母题: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 顽童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指向的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渴望自由 ..、向 往无拘无束的天性 ..。

这类儿童文学作品关注的是儿童的自由发展 ....,它把童年看做自然的人生,并试图保持儿童内在的热爱自由的天性。顽童母题的儿童文 学作品传达的是“奇异狂放 ....”的艺术氛围。顽童的出奇的淘气和顽皮,甚至是淘气和顽皮带来的混乱,都可以带给读者带来审美情感的高涨,引起感动或是兴奋。 (3).自然母题: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法布尔的《昆虫记》 动物小说、大自然文学、环境文学、山水诗与散文大多属于自然母题。 如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和法布尔的《昆虫记》等都是自然母 题的经典之作,儿童文学的自然母题作品追求的传达的是“率真 ..”与 “憧憬 ..”的艺术氛围。 (4).成长母题:刘健屏的《初涉尘世》、曹文轩的《草房子》《根鸟》《红瓦》 刘健屏的长篇小说《初涉尘世》就是通过刻画一个家庭突遭变故 的农村少年怎样在闯荡社会的过程中从天真幼稚到日益坚强的性格 .. 变化 ..来体现成长的。 曹文轩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系列儿童小说《草房子》、《根鸟》、《红瓦》三部曲也是典型的表现成长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成 长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常见于少年小说中,表现少年的自我意识 ....的觉 醒、朦胧而优美的精神情愫、渴望成人 ....社会的理解为主要内容。

《西方经典文学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经典文学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Selected Reading of Western Classics in Literature 执笔者:邹涛、何敏编写日期:2014-2-15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作为大学本科生的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旨在引领学生通过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而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评判能力,提升审美情趣;透过文学现象理解西方文化,感悟人生,洞察生命。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选取反映西方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学作品(涵盖诗歌、小说、戏剧三大文类),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经典作品的内涵及文类特征,并培养学生透过文学现象理解和反思西方文化的批判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发挥外语学院教师的优势,实行双语教学,通过外国文学适当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安排和要求 (请尽快到图书馆借书或到当当网、京东网买书预习,选读部分会在第二周周五确定名单后统一打印成册) 郑怡老师上课内容: 第一周:课程简介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预习要求:了解故事概要,思考史诗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第二周:荷马史诗《奥德赛》 预习要求:了解故事概要,分析主要人物 第三周: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预习要求:了解故事概要、精神分析学 第四周:《鲁滨逊漂流记》 预习要求:了解主要人物形象、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五周:马克?土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预习要求:了解内容概要、奴隶制与美国种族问题 邹涛老师上课内容: 第六周: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预习要求:了解主要人物形象悲剧艺术、文艺复兴 第七周: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预习要求:了解主要人物形象、喜剧艺术、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第八周:诗歌 John Donne: The Flea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讲复习(详细)(DOC)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讲复习(详细)(DOC)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讲》 复习要点 一、填空(常识性问题) 二、连线(作者、作品、人物) 注:非主角的相关人物、课堂上老师讲过的非课本上的相关作品也在考试范围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重要的作品、艺术特点) 五、默写赏析(十九世纪三诗人、三首诗) 六、分析论述 某一作品艺术特色、重要人物形象或两作品间(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 1.《荷马史诗》 概念、作品重要人物英雄 *史诗是一种形式,指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它反映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有名的英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 (了解)三种观点:a、德国沃尔夫“小歌说”;b、英国格罗特“核心说”; c、德国尼慈、英国安诺德“统一说”。 (了解)荷马史诗的情节: 《伊利亚特》即关于伊里昂(特洛亚)的故事。 相关人物:海伦、阿基琉斯、赫克托耳、布里塞伊斯、帕特罗克罗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弗洛狄忒。 《奥德赛》描写奥德修斯海上漂泊十年返回家乡团圆的故事。相关人物:女妖——塞壬;独眼巨人;卡吕普索; *荷马史诗:指古希腊在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所产生的两部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它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是古希腊社会生活的艺术总结,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内涵,为欧洲文学树立了第一块光辉的里程碑,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英雄:a、阿基琉斯 b、阿伽门农 c、赫克托耳 2.悲剧相关知识 相关知识;认识分析悲剧;“闭锁式结构”;索福克勒斯命运悲剧的代表;奥狄浦斯王戏剧艺术的形象。 *悲剧: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

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_饶芃子

摘要: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学术领域,以台港澳文学作为“引桥” 而逐渐拓展,也逐渐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文学“圈”。它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外移与外族文化相互影响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期发表三篇文章:饶芃子的《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从跨学科的视角论述海外华文文学对相关学科的促进,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探讨对象和研究空间,为传统的国别、地域文学比较,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学科“边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视点,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在开拓文学研究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阐释内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王润华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认同:诠释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模式》是从文化视角切入东南亚华文文化,作者从不同国家、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来谈中外文化交流的感受,并探讨诠释中国以外边缘地带华人建构的另一种“中华文化”的模式;蒲若茜的《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是对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华裔美国作家笔下频繁出现的“唐人街” 叙事的分析,在华裔美国文学书写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随着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作家笔下的“唐人街”再现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从早期“他者导向”的叙事、“亚裔感性”的追寻到华裔第二代逃离或固守“唐人街”的种种诉求,表现出美国强势文化俯视之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华裔要冲破“玻璃天花板” 的艰难。关键词:海外华文文学;比较文学;边缘化;华裔美国小说;“唐人街”叙事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06)02-0040-13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第23卷第2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3No.22006年3月JournalofShenzhen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Mar.2006 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国门开放,中外文化、文学交流日多,在现代精神观照下,在新的文化语境中,我国的学术研究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文学研究领域里,出现了两个在当时令人注目,在今天看来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学术领域:比较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 后者饶芃子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收稿日期:2006-02-20 基金项目:国务院侨办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04GQBYB001)。 作者简介:饶芃子(1935—),女,广东潮州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比较学学会副会长,广东语文学会副会长。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讲复习(详细)(DOC)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讲》 复习要点 一、填空(常识性问题) 二、连线(作者、作品、人物) 注:非主角的相关人物、课堂上老师讲过的非课本上的相关作品也在考试范围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重要的作品、艺术特点) 五、默写赏析(十九世纪三诗人、三首诗) 六、分析论述 某一作品艺术特色、重要人物形象或两作品间(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 1.《荷马史诗》 概念、作品重要人物英雄 *史诗是一种形式,指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它反映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有名的英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 (了解)三种观点:a、德国沃尔夫“小歌说”;b、英国格罗特“核心说”; c、德国尼慈、英国安诺德“统一说”。 (了解)荷马史诗的情节: 《伊利亚特》即关于伊里昂(特洛亚)的故事。 相关人物:海伦、阿基琉斯、赫克托耳、布里塞伊斯、帕特罗克罗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弗洛狄忒。 《奥德赛》描写奥德修斯海上漂泊十年返回家乡团圆的故事。相关人物:女妖——塞壬;独眼巨人;卡吕普索; *荷马史诗:指古希腊在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所产生的两部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它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是古希腊社会生活的艺术总结,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内涵,为欧洲文学树立了第一块光辉的里程碑,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英雄:a、阿基琉斯 b、阿伽门农 c、赫克托耳 2.悲剧相关知识 相关知识;认识分析悲剧;“闭锁式结构”;索福克勒斯命运悲剧的代表;奥狄浦斯王戏剧艺术的形象。 *悲剧: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

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和研究现状

上篇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和研究现状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研究范畴和命名至今还是非常有争议的,并没有定论。因为它牵涉很多复杂的问题,一个作家也许会因为居住环境的改变、语言的转换等因素由此带来观念的巨大差异。本篇试图通过海外华文文学命名探索它的意义何在。除此之外,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现状作以大致梳理,考察某些方法论对海外华文文学的解读过程,在这些研究视野中,新历史主义为我们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一)海外华文文学命名的困难性及内涵 事实上,要给海外华文文学命名,是非常困难的。这中间牵涉的问题十分的复杂,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就字面上的意思来说,“海外华文文学”存在“海外”和“华文”两个概念。 1,从地域范畴上来限定 “海外”即当今之国外,更加严密的说指的是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当然,毫无疑问的是中国这个范围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这几个版块。这样,我们研究的对象就把港澳台文学排除在外。虽然港澳台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边缘文学”,但无论如何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而海外华文文学却并不隶属于中国文学。 在这里,“海外”一词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来加以限定的。本土的文化传统的一旦脱离它的母体,被置于异域环境中,它所受到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陌生的话语环境、扑面而来的文化隔阂、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这些由于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反差使得华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重新来应对陌生的居住环境。这种陌生的环境反过来影响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於梨华和严歌苓这两个杰出的华文作家都曾表明,如果没有移居海外,她们不可能对中西文化所带来的差异有那么深的感触,这是任何一个不曾脱离母体文化的人所能感受到的。 2,从语言上来限定 “华文”指的就是汉语,即运用汉语进行创作,汉语是否运用,是华文文学与其它语种文学(如英文文学,法语文学,俄语文学等)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文库

1.政治传播学引论 G206/405 馆藏复本:5 可借复本:4 (英) 布赖恩·麦克奈尔著 新华出版社 2005 2.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news, truth and power G206.2/140 馆藏复本:7 可借复本:7 格拉斯哥大学媒介研究小组 新华出版社 2004 3.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television and American opinion G206/346 馆藏复本:4 可借复本:2 (美) 仙托·艾英戈, 唐纳德·R. 金德著 新华出版社 2004 4.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the business G229.1/616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考林·霍斯金斯, 斯图亚特·迈克法蒂耶, 亚当·费恩著 新华出版社 2004 5.新闻业与新媒介 G210.7/661 馆藏复本:1 可借复本:1 (美) 约翰·V. 帕夫利克著 新华出版社 2005 6.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rewiring media studies for the digital age G206.2/155 馆藏复本:2 可借复本:2 (美) 戴维·冈特利特主编 新华出版社 2004 7.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the role of images in advertising J524/118 馆藏复本:2 可借复本:2

(美) 保罗·梅萨里著 新华出版社 2004 8.尴尬的接近权:网络社会的敏感话题 D58/299 馆藏复本:6 可借复本:5 (英) 史蒂文·拉克斯编 新华出版社 2003 9.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dubious times G206.2/166 馆藏复本:1 可借复本:1 (美)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著 新华出版社 2004 10.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 G206-61/1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1 (美) 约翰·费斯克等编撰 新华出版社 2004 11.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和社会理论的讨论:aiguments about the media and social theory G206/379 馆藏复本:1 可借复本:1 (英) 尼古拉斯·加汉姆著 新华出版社 2005 12.寻找方法:焦点小组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focus group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 G206.3/85 馆藏复本:6 可借复本:5 (美) 大卫·E. 莫里森著 新华出版社 2004 13.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G206.3/97 馆藏复本:1 可借复本:1 (英) 安德斯·汉森等著 新华出版社 2004 14.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let the citizen beware? G219.712/648

第二章 中国文学之母题

第四章中国文学之母题 教学重点、难点:本章主要解析中国文学的重要母题,分析重要母题的文化意涵,重点探讨霸王别姬、怀古、复仇、漂泊等母题。 考核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母题,了解中国文学中重要母题的文化意蕴与文学表现,对重点作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思考题: 1. 怀古母题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心理。 2. 如何理解中国文学中的复仇主题。 3.中国文学中的漂泊与西方文学流浪母题有何不同? 第一节母题与主题、原型略论 一、什么是母题 母题(Motive),主要是源于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它是从国外引进的。汤普森的《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一书,广泛搜罗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和叙事诗歌,从中提取母题两万余个(共有23500个编号,但有空缺留待补充),按二十三个部类编排。 母题既指在神话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种人类精神现象,与原型类似。也指从故事情节中简化抽离出来的、不是有任何主观色彩的、甚至只剩下一个基本动作或一个基本名词,它必须带有普遍存在并且广泛推广意义的文本中的最小元素。在一般文学类型中,一部分作品的构成不是一个母题可以做到的,它往往需要很多个母题,相互作用而成。 二、什么是主题 主题是从作品的题材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观点、倾向。母题是作品中不能再分解的组成部分,它是客观的而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和倾向性的,它不提出任何问题。而主题是母题经由作者处理之后从中归纳出的某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观点。如战争,无所谓好坏,但经由作者处理就会提炼出残酷、不义、或者正义、力量等不同的主题。一旦母题具有了倾向性,它就上升为了主题。母题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主题却是无限的,据学者统计,母题总共只有一百来个,但是不同的母题可以组合出不同的主题。因此,主题的数量从理论上说可是无限的。 三、什么是原型

浅析海外华文文学中

2010级硕士研究生期末考试考题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科目:20世纪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说明: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考题纸上的无效。 ---------------------------------------------------------------------------------------------------------------------- 题目:《试论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文革”叙述——以李碧华、 严歌苓的“文革”题材小说为例》 姓名:张健 学号:2010020430 老师:吴尚华 说明: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考题纸上的无效。第 1 页,共8 页

试论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文革”叙述 ——以李碧华、严歌苓的“文革”题材小说为例 摘要:“文革”作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复制的“孤本”,成为大陆作家和海外华文作家孜孜不倦的叙述题材。但由于时空的距离、异文化的感染等因素,导致海外华文作家笔下的“文革”呈现出另一种图景。他们将“文革”不在作为中心故事来讲述,而是作为一种叙述的大背景,他们对“文革”中悲惨事件的描述也相当的冷静、直白,他们的眼光不再局限于从社会、政治层面揭露“文革”残酷,而将视角投向荒诞的历史时期人性的扭曲、变态。 关键词:华文文学、新移民、文革、严歌苓、李碧华 “文革”不仅是历史事件,也是文学事件。长达十余年的浩劫,触动着国人的每根神经末梢。如果历史学承担的是政治性的定义,那么文学则承担治疗心理创伤的重任。在中国大陆,自70年代末伊始,以“文革”为题材或背景的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犊,,从《班主任》、《伤痕》打开“文革”叙述的闸门以来,随后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新历史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都在不断的书写“文革”,逐渐形成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革”集体性记忆。正因为“文革”作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复制的孤本,众多作家都将其作为写作的试验场,大陆作家如此,海外华文作家亦如此。但由于时空的距离、异文化的感染等诸多因素,致使海外华文作家笔下的“文革”与大陆作家的叙述大相径庭,呈现出另一种图景。 一、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另类“文革”叙述 海外华文作家(除去大陆作家以外的利用华文写作的作家统称,包括港澳台作家。由于叙写“文革”题材的基本为“新移民作家”,下文换用为新移民作家),大

西方文学中的经典典故

必须知道的外国典故 1 潘多拉的盒子: 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为“后知”)。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盒,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灾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地关上了。“潘多拉的盒子”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 2 达摩克利斯剑: 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帝王。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以此告诉他,虽然身在宝座,利剑却随时可能掉下来,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刻存在着忧患。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3、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9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后来,人们就常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 4 斯芬克斯之谜: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谜”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5 皮格马利翁: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是指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是指: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 一、爱的母题 可分为:母爱型和父爱型两种。现代母爱型儿童文学作品是“带着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来作爱的传达,它采用极和儿童口味的表现形式,在审美上侧重于“审美情感的升华”,在情绪基调上是“亲切温馨”的。父爱型儿童文学作品的最大特征是“直面人生”,它是以现实的深刻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人生中的难题。父爱型儿童文学传达的是“端庄深邃”的艺术氛围。 二、自然母题 这类儿童文学无疑能让人么们重新思考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孩子们则可以惊叹大自然的神秘与伟大,激发探索大自然的激情。传达的是“悠远率真”的艺术氛围。动物小说、大自然文学、环境文学、山水诗与散文大多属于自然母题。 三、顽童母题 顽童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指向的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天性。这类儿童作品关注的是儿童的自由发展,它通常是以新奇的艺术形象、曲折的情节来表现。如瑞典作家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三部曲和《小飞人卡尔松》三部曲就是属于此类型的典型作品。顽童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传达的是“奇异狂放”的艺术氛围。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有哪些? (试结合儿歌、儿童诗、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小说、儿童散文等儿童文学文体的各一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提示:教育作用(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娱乐作用、宣泄作用;如:《小蝌蚪找妈妈》《青蛙王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拔萝卜》……] 1、教育性。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有很大的不同,即它对教育性特别强调。儿童的可塑性很大,古人曾用素丝来作譬喻,说它:“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其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意教育性。 2、形象性。抽象的说教是儿童不容易也不乐意接受的。对儿童进行教育要借助各种各样的生动形象;儿童年龄越小,越依赖于形象化的手段。儿童小说要求和戏剧一样富于动作性,更多的以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儿童诗需要更多的“比”、“兴”,以加强形象性。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有声有色,娓娓动听。儿童文学应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来。 3、趣味性。儿童知识、生活经验不丰富,理解力薄弱,对那些复杂的整理不易理解,对成人的生活经验和某些思想感情也难以体会。他们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内容就不喜欢看,甚至不看。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在轻松愉快地说笑中,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们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或做一些有益的启示。 4、故事性。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要求结构单纯,情节紧凑、生动。强调故事性,并不是单纯追求情节离奇,不从生活出发,不写人,只写事。儿童文学主要是写人,刻画人物的性格、心理、思想。它的主人公不一定都是人,也可以使其他动物、植物,甚至无生物。这些在作品中都是人格化了的。不论写人还是写其他东西,他们的思想、性格都要着重借助故事情节表现出来,不宜多用静止的冗长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5、知识性。儿童文学作品中应巧妙地穿插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以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儿童文学应为儿童所喜爱,对儿童有益。既要做到是和儿童的情趣易为儿童所接受,又要有助于儿童的成长。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是指儿童文学基本的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首先,这些艺术品性与儿童的生命内蕴和精神特征之间有着内在而深刻的联系,所以表现的更普遍、集中、典型。其次,由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要以儿童审美趣味和接受能力为依据,它运用和体现在作品中的艺

世界华文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 (1) 二、所谓华文文学,是指用汉语言文学写成的文学作品,均称作世界华文文学。(1) 年4月22日创刊于美国旧金山。(3) le勒指新加坡),于 年创办。(3) (4) (6) (一)海外华文文学既具有与中国文学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又呈现出了与中国文学迥然不同的多姿多彩的独特风貌。(6) (二)海外华文文学大都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家们都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因此较少创作流行小说。(8) (三)语言运用上浓郁的本地色彩。(9) 八、海外华文文学,主要取决于作家的辛勤劳作与海外华人共同的努力,同时也取决于华语、 (10) 1920年7 (11) 十一、1924 生。代表: 活跃的理论家,又是有成就的诗人和小说家。(14) 14) (14)

盟的成立,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台湾进步作家的空前团结。(15) 17) 70年代大崛起做准备。1966 (18) 十五、完成于 民者和地主阶级的双重压迫、盘剥下,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线上。(31) 42-46)吴浊流说:“回想我写这部小说的动机,是因为我们在殖民地生存的本省知识阶段,任你如何能忍耐善处,最少限度也要遭受到像这部小说中的主角一样的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我写这部小说来给有心的日本人看看,并且留给我们后代的人知道。”正是这种使命感推动者吴浊流冒着生命危险,写成这样一部在当时不可能发表的不朽作品。 貌,高度概括了日据时期台湾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文化等真实面貌,对日本殖民主义同志下的台湾人民的悲苦境遇,身心所受到的巨大创伤以及他们不甘忍受异族压迫、奴役,盼望祖国强盛的心愿,作了全景式的逼真描绘。整部组品充满着高涨的民族意识和强 廊中不可多得的杰出典型形象。为日据时期台湾爱国知识分子在悲苦境遇中的觉醒和抗争的典型人物: ①充满义无反顾的反抗精神。作为日本殖民地的“贱民”,胡太明对奴隶生涯有着切肤之痛,种族歧视、经济掠夺、文化奴役,将其逼上反抗的道路。他慷慨题诗:“志为天下士,岂甘做贱民?……同心来复旧山河,六百万民齐奋起,誓将热血为义死。”吐露了数百万不愿做奴隶的台湾同胞的心声。 ②既受日本当局歧视,又得不到祖国信任的“孤儿”形象。作为正直善良的读书人,胡太明苦闷不堪,想在纷乱的世上求得一个宁静的安生立地之所。抗日高潮中,他裹足不前被当做日本间谍而逮捕入狱,逃回台湾喘息未定又被当做间谍嫌疑而受到殖民当局的严密探视。“命中注定我们是畸形儿,我们自身并没有什么罪恶,却要遭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③成熟坚定的爱国者。亲眼看见一批“救国义勇队”的英勇战士面对日寇屠刀,大义凌然,为国捐躯,在血泊中倒下,他看到了台湾同胞潜藏着的不灭的民族精神,思想产生了生华。他由一个妥协者一跃而变成一个“狂人”,一个成熟的坚定的爱国者。最后,他踏上

中国当代文学“变形”母题的时代内涵

中国当代文学变形母题的时代内涵 有关于变形母题,从中国古代典籍来看,《山海经》等原始初民神话诸如女娲之化为精卫鸟,大禹化为熊,庄子化为蝶等等都有表现。关于这种神话的变形,著名学者温儒敏说:在这些奇形怪相的神话中,很明显地组合了三个观念,就是神,人,兽。所谓神,是人和兽的构成;所谓人,是同兽形而具神性;所谓兽,是共人形而可通神,三者混而为一,不知其名。①而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关于变形的题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神话《变形记》,此书是集变形神话的大成,向我们展示了200多个变形故事。德国学者卡西尔指出:如果神话世界有什么典型特点和突出特性的话,如果它有什么支配它的法则的话,那这就是变形法则。②而经过神话时期的想象,变形母题更是找到了它适合生活的土壤。在当代文坛上,在新千年的时期,出现了《生死疲劳》和《怀念狼》这两部描写变形的长篇巨著。两本书虽然描写的年代不一样,内容不一样,但是同样的是表达了作者对人与社会的关心。两位作者以各自独自的眼光和写作手法表达了对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的精神和灵魂的变形。而这些题材在当代文学中有如下的时代意义。 一、人性的凶残和丑恶的展示 在西方的语境中,人是作为理性的存在,而兽性则是不理智的,丑陋的存在。福柯认为:从一开始,西方文化就不认为动物参与了全部自然,参与了它的理智和秩序。动物属于一种反自然,一种威胁着自然秩序,以其狂乱威胁着自然的积极理智的消极否定方面。③我国的传统思想中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对人性是抱有积极的看法的。可是在《怀念狼》和《生死疲劳》中,两位作家对人性的恶的展示,显示了新的时代下的对于人性的思考。在人性不再美好的现代,人身上的兽性就会出现。莫言在《生死疲劳》的台湾版本的后记中说到: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能真正的了解人性,产生对人性的大的感悟吧。 这种人性的丑恶和凶残在文本中表现的很明显。在贾平凹的《怀念狼》中雄耳川的男人们变的越来越惨暴。他们行为怪异,脾气火暴,平时不多言语,却动不动就发狂,龇牙咧嘴地大叫,不信任何人,外地人凡事经过那里,就遭受他们一群一伙的袭击,抓住人家的手,脚,身子的什么部位都咬。他们形体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已经不再是之前的雄耳川传的村民。他们是一群称之为人狼的生物,完成了他们人格的退化,兽性的产生。不仅仅是形体上的,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变化,他们变的不像人没有人性的悲悯和善良。在《怀念狼》中,作者通过子明一路的见闻中,描写了许多令人不忍卒读的丑恶之事。父母拿着孩子往车上撞来换钱,而不管孩子是否会有生命危险。而乡村饭店经营者更是为了赚取金钱,以屠杀活牛为噱头,吸引顾客。全然不顾牛的痛苦之感。更可怖者,狼没有了,但是狼性幻化到人性之中。一个男子杀人杀了30多个,竟然没有任何的原因,杀了还摆放的好好的放在自家的房子里面。这样的人,与嗜杀如命的动物有什么分别?这些来自于生活中的现实,更是让读者读之心惊胆战。这些异化的,变形的人性是作者对当今社会中诸多诱惑下,人性失去原本的面目而被兽性所站占据的表述。在这些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的背后,作家呼唤的是完美的人性。 二、根的剥落信仰的丧失,精神的荒漠 陈佳翼说:贾平凹的《怀念狼》在看似离奇甚至荒诞的神话叙事中,却无处不散发出一种典型的现代人的恐慌和焦虑,一种对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焦虑,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执着和留恋。④这种说法指示着现代人类的内心。现代人性的内心是充满着欲望而焦躁不安的。莫言的《生死疲劳》写出了建国的50年间的社会的变化。在这50年的变化中,没有什么原则和认识是一成不变的。作者独特的通过蒙冤而死的西门闹的6次转世经历,也说明超脱遗忘的必然结果。而这一次一次的转世,就是对历史根的斩断,与曾经过去的历史相脱离。在《怀念狼》中,贾平凹描写了现代人的精神荒漠。我是一个很没有活力的城里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