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教学设计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本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创设历史情境,以问题为引领,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信息化水平。创新采用高中历史“三情四维”教学方法,即“情趣激发、情境诱思、情感升华”,从“学案导学、教师诱思、学生探究、媒体展评”四个维度,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实现“六度”课堂,即“课堂教学着重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学生心理的调适度、学生思维的有效度、学生情感的内化度、学生语言的鲜活度、学生能力的生长度”。通过“情境一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进行探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将教、学、评有机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全课紧紧围绕“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三大核心理念设计系列情境与问题,突出新情景新材料的解读解析能力,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重在培养学生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思考习惯、发现能力等四大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教学手段,创设网络化、开放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整堂课在思辨氛围中浸润着人文关怀和生命气息。

二、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亚洲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本课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标,以开放的素材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立足点,设计了三个教学主题即:

第一主题: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伊斯兰国家

第二主题: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东南亚古国

第三主题:探寻亚洲多彩文明体味交流多元共生

本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全课贯穿学生的见解、分析、讨论和论辩。设计系列活动,提高学生搜集材料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应用知识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素材的选取坚持基础性、时代性,让学生学会从材料中筛选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发展。教学形式坚持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潜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采用合作探究、情境设问、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减少课堂统一讲解,设疑诱思,步步推进,引导学生自主及合作探究,力求拓宽视野,活化思维及培养能力。充分利用信息

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呈现方式,创设情景,加强过程情感体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学情分析

经调研学生对新教材有很浓厚的期盼与热情,因为通史教材学生更喜欢接受,同时又弥补现有教材知识的漏缺,但是学生对新教材又相当陌生,古代历史的史籍文献材料、影视资料都很少,尤其高中生对中古时期的世界历史时空观念缺失,这是古代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一障碍。本课容量较大,时空性强,容易形成的和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归纳综合和艰涩的概念解析的课堂教学。

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但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全面,辩证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已不满足对初中内容的简单重复,喜欢利用视频、多媒体等直观教学、开展丰富活动自我探索一些新领域。学生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片面、零碎,对知识的掌握缺乏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是教学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显得参差不齐,所以本课在材料选择上,坚持以典型贴近学生生活为原则,过程一学生活动分析为主,关注学生发展,发挥学生特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四、教学目标

基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过程转变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基于此,确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的角色及对世界重大的历史影响。

2.探讨奥斯曼帝国是如何深刻影响欧洲与亚洲历史的。

3.认识中古时期的南亚、东亚国家是如何汲取中华文化的因子而形成特有文明的。

4.概括古代亚洲不同的文明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理解、尊重多样文明。

二、能力目标

1.围绕“发现问题、创设问题”,突出学科能力、彰显核心素养、浓郁生活气息、高扬时代旋律,着重培养学生五大核心素养:突出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

2.充分利用信息教学手段,创设网络化、开放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整堂课在思辨氛围中浸润着人文关怀和生命气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古代亚洲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引导学生认识人们正是通过多种渠道、从多个方面,使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吸纳,使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在传播中得以发展和扩大影响。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在新情境下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尊重亚洲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理解、尊重多样文明,对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传承进行探究,形成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正确认识。

3.引导学生从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历史特点,如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发展性、连续性等,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通过关注学生心理体验,情感震撼与精神升华,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追求个性鲜明的智慧课堂、生态课堂。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角色及重大的历史影响。

2.教学难点:奥斯曼帝国对欧洲、亚洲乃至世界历史的深刻影响。

六、教学设计过程

情境创设:课前播放自制MV:《多彩亚洲》

世界因多彩而美丽,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亚洲是诸多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千百年来,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特色鲜明的各个文明绵延传承,相互融通,共同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彩亚洲,风情万种。亚洲先人们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助推丝绸、茶叶、陶瓷、香料、绘画雕塑等风靡亚洲各国,记录着亚洲先人们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

从黄河长江到两河流域,从茫茫戈壁到高山峡谷,从季风雨林到丰饶平原,亚洲这片迷人而广阔的区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四大文明古国,亚洲有其三;亚洲的数学家发明了“零”的概念与代数学,亚洲的天文学家发明了领航用的星盘,亚洲的文学经典至今仍撩人心弦……亚洲文明和其他文明一起,共同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华章。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多彩的古代亚洲,去感受文明的魅力。

一、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阿拉伯帝国

感知帝国:(视频解说)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国(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们的帝国”)。公元七世纪崛起于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领导下创立了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到八世纪中叶,疆域东起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南至撒哈拉,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大帝国。帝国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麦加-麦地那,倭马亚王朝时移至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时又迁至巴格达。八至九世纪为极盛时期,商人足迹遍及世界广大地区,在继承发展古代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后因民族矛盾和内部分裂等原因,逐渐衰弱。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攻陷巴格达。1258年,蒙古人入侵,阿拉伯帝国灭亡,被并入蒙古帝国。

设计意图:

在感知的基础上,再结合课本进行讲解,学生接受知识就比较容易,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合作探究:结合图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探讨阿拉伯半岛统一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材料一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材料二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

材料三穆罕默德说:“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

学生研读课本:

阿拉伯人最初的家乡是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他的言论后来被汇集为《古兰经》,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逐渐扩大。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资料补充:

麦加朝圣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宗教朝圣仪式,是经济和身体上有条件的每一位成年穆斯林信徒所负的一项宗教义务。所有穆斯林,无论是男是女,都会尽最

大努力争取一生至少要前往麦加朝圣一次。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每年都会聚集在沙特的麦加,参加一年一度的朝圣。他们来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各个国家、不同肤色、各个年龄段的穆斯林。朝圣期间,聚集在“圣城”麦加的上百万名穆斯林信徒,一起祈祷,一起吃饭,一同学习伊斯兰教的历史大事,共同庆祝真主安拉的光荣业绩。清真寺克尔白古庙位于麦加城中,它作为伊斯兰教的圣地,受到穆斯林的朝拜。

教师引领分析: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最重要的是宰相、枢密院和财政部等。宰相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与文告,财政部负责收支。

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承接过渡:

英国学者罗伯特·布雷福特说:“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现代的欧洲文明就根本不会出现;如果没有他们,欧洲就不会扮演那么一种超越所有先前进步阶段的角色,如果不是受阿拉伯文明的影响,在十五世纪,真正的文艺复兴就不可能发生。”合作探究:结合图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的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及产生重大的影响?

材料一巴格达城的码头,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运来的香料;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从波斯运来香水和蔬菜,城里竟然还有专卖中国货的市场。听欧莱叶说,长安城里也有类似的专卖阿拉伯商品的市场。

材料二阿拉伯帝国崛起之时正是中国唐朝兴盛之际。751年,阿拉伯帝国军队与唐军在中亚城市怛逻斯交手,是役唐军虽败,但阿拉伯军亦遭重创。从此阿拉伯军未再东进,唐军也未西征,两国遣使交好,互访频繁。中国古籍中常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留下了大食使臣多次访唐的记载。

——菲利普希提《阿拉伯通史》

学生探讨:

阿拉伯人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据考证,历史上,葡萄、石榴、核桃、胡萝卜、菠菜、蚕豆等蔬果自西域传入中原,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以及先进的农耕文化则是先传播到中亚地区,进而走向世界。

阿拉伯人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亚非古国文明的营养,融汇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精华,创造了兼容东西方文明的阿拉伯文化。印度的数学、稻米、棉花、食糖;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西方,丰富了欧洲人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师总结概括: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东西方文明的使者。大规模的阿拉伯商业贸易,促进了亚欧非兰大洲各个封建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世纪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阿拉伯人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从7世纪以来,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通过海陆两路来到我国,长期居住下来,与当地汉族和迁居而来的西域人、蒙古人等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情感教育:

带着真神安拉的启示

沙漠之子从荒漠中走出

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

圣战的旗帜下他们不断征服

他们的疆土堪比宏伟罗马

他们的文化并肩于辉煌希腊

战火硝烟

大厦终在内外交困中倾覆

唯有文化

贯通东西

兼容并蓄

承接过渡:

阿拉伯帝国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而另外一位使者拜占庭帝国的贸易也相当发达。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纸草、叙利亚的织物、斯拉夫的毛皮等各种商品,都经过君士坦丁堡和其他大城市在转运到欧亚各地,促进伊斯兰教传播、传承阿拉伯文明。

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奥斯曼帝国

感知帝国:(视频解说)

奥斯曼帝国,为土耳其人所创立之国。始王奥斯曼一世,初居中亚,并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后迁至小亚细亚,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领有南欧、中东及北非之大部,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苏丹。

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上游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14世纪中期,他们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设计意图:

播放视频资料,了解奥斯曼土耳其崛起、扩张的过程,进而掌握从视频、图片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探讨的方式,分析奥斯曼土耳其能顺利扩张的原因,进而掌握运用内因、外因的哲学范畴分析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方法;从不同历史条件、不同历史阶段的视角,分析奥斯曼帝国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而掌握从文字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学生分组研读: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研读材料,开展协作学习和小组学习,培养团队精神。然后结合教材内容,探究奥斯曼帝国如何深刻影响欧洲和亚洲历史的。

第一组材料:

材料1 奥斯曼帝国奉伊斯兰教为国教,且地垮亚、非、欧三大洲。

材料2 帝国以大量的宗教基金在各主要城市兴建规模宏大华丽的清真寺、宗教大学、图书馆……采用……阿拉伯字母……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第318页

第二组材料:

材料3 土耳其人像潮水一样涌入城市(注:“城市”是指君士坦丁堡)。他们大肆洗劫,许多居民沦为奴隶,豪华的宫殿烧起大火,无数的艺术珍品化为灰烬,所有教堂、修道院遭到破坏。

——沈宪旦编著《新版世界五千年》,第325页

第三组材料:

材料 4 巴尔干,这个欧洲东南部的地中海半岛,自古以来就有"欧洲火药桶"之称。……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民族成分复杂,参差交错……总体来看,巴尔干就像是个集宗教,文化,民族,习俗的一个大染缸……

材料 5 地租以实物为主,穆斯林农民交纳收获物的十分之一,非穆斯林农民则为25%-50%,后者还须负担人头税。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第315页

材料6 被征服地区的各族民众和受到扩张直接威胁的周边国家,为捍卫自身利益不断掀起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斗争,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奥地利多民族国家就是在这一斗争中形成的。同时也有一些国家为了反对自己在欧洲的竞争对手,逐渐将奥斯曼帝国视为可能的同盟者,法国在争夺欧洲霸权的过程中就曾与奥斯曼帝国正式结盟,共同对付哈布斯堡家族。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第318页

第四组材料:

材料7 丁香和胡椒等芳香调味料,在12世纪开始成为西方人所嗜好的佐料,如果没有几盘带佐料的菜,大宴会就不成样子。

——《阿拉伯通史》,第801页

材料8 在13世纪的香槟市集上,来自东方香料占重要地位。仅一份中世纪的货品单上就列有香料288种……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这些奢侈品逐渐进入普通人的饭桌上。

——《世界通史》,第292页

材料9 1453年,……结果,欧洲市场上的东方上商品的价格猛涨,一般商品的价格提高8-10

倍。

——陈梧桐主编《历史》,第219页

分组探究: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进行合作学习,不同的小组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不同的途径如:教材、学习网站、资料包等途径进行查找、搜集、分类、分析、整理所需要的资料,小组互助,资源共享最后以学习成果的方式展示给大家。

(1)12世纪至15世纪,东方商品在西方的销售情况是怎样的?15世纪的“价格猛涨”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2)分析探究奥斯曼帝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影响?

(3)马克思把中世纪的君士坦丁堡称为“东西方之间的金桥”。这条“金桥”后来如何消失的?除了这个结果以外,还造成了什么影响?

(4)探究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及对东西方和世界商业活动的深刻影响?

设计意图:

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创设情景和条件,采用讲述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关注营造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关注如何建立让学生有机会系统思考的问题体系。

小组讨论:

物以稀为贵,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和地中海东部沿岸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正是由于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并且对沿途商人征收苛捐杂税,使得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一般商品的价格提高8-10倍。

小组讨论:

奥斯曼帝国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奥斯曼帝国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同时对东欧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奥斯曼帝国同时也传播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推动了伊斯兰教在更大范围内传播。随着帝国向西扩张,帝国吸收了一些征服地区民族的文化。不同文化民族之间的通婚亦有助于创造奥斯曼的民族文化特色。与土耳其民族文化比较,这些多元文化及多元宗教政策对创造奥斯曼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点拨:

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掌扩张之初,奥斯曼人在东南两面采取守势,与同种同教的诸突厥邻国保持友好关系,对蒙古汗国不惜称臣纳贡,而对风雨飘摇中的拜占庭帝国则集中全力,软硬兼施,不断兼并其领土,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六个世纪之久。

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拜占庭帝国为恢复过去罗马帝国,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此后,日益衰落下来;再有就是在它辉煌的时候,它在卓越中洋洋自得,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封闭保守。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

落。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这对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产生怎样深刻影响呢?

学生讨论:

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传统的东西方贸易虽尚未完全中断,但是长期的战争,以及帝国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教师归纳总结:

奥斯曼帝国采纳地中海、黑海周边地区的传统、艺术及文化体系,并加入了新的元素。在奥斯曼帝国之下,各种不同的文化得以传承,别是在宗教中心及首都。奥斯曼帝国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六个世纪之久,那确实是突厥人历史上的黄金年代,但是土耳其人既不能走向大西洋,也不能进入印度洋,仅仅是在西亚、北非和东欧的三块陆地上活动。奥斯曼帝国拥有黑海、地中海、红海,却不是海洋国家,占据欧亚非三洲的连接处,却不是哪一洲的霸主。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与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绿色的时代”已经过去,“蓝色的时代”正在到来。

情感教育:

学习历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历史告诉我们,我们也要担负起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让中华文明发扬广大、传承不息;对各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我们应该尊重,和谐共处;对我们多民族的国家,一定要坚持民族平等,并且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这样才能获得国家的长治久安。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它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主要是前往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南海航线主要是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宋朝之前东海航线主要由宁波进出港,南海航线则主要由广州进出港。

二、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东南亚古国

情境创设:(视频解说:南海丝路)

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所以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

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历经越南,西去至印度,再由印度商人渡印度洋,或登陆进入中亚,或继续沿海前行至大秦(古罗马帝国),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一、感知古代越南

越南最早被称为“交趾”。据说,远古越南人的两个脚趾相交,因此被中国人称为“交趾”。秦朝末年,秦朝将领赵佗建立南越国。唐朝时,设立安南都护府,因此越南又被称为“安南”。后历经前黎朝、李朝、陈朝。968年建立了第一个越南人的国家。1010 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明朝建立后,越南一度灭亡。1428年,越南再度独立,不断向南扩张。1803年,阮朝遣使宗主国中国,请求改国号为“南越”,嘉庆皇帝下赐国号“越南”,并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

二、感知古代印度

笈多帝国是印度人创建的一个大帝国,经历了约一百余年的政治统一和社会安定时期。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经济富庶、人口稠密的恒河流域为中心,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表现在炼铁、棉纺织业和造船上。对外贸易比较活跃。另外,在梵文文学、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笈多王朝控制着孟加拉和西印度沿海港口,对东南亚及中国的贸易主要是沿“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印度商人经马六甲海峡到达过中国的广州进行贸易。

德里苏丹国(1206-1526),是实行伊斯兰教国家的政教合一制度。苏丹既是国家元首,又是伊斯兰教最高教长,集君权和神权于一身。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的穆斯林人数剧增,伊斯兰教上升为与印度教并列的主要宗教。中央政府有36个部,还建立了行省制的地方统治体系,由穆斯林地方军事贵族掌权。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波斯、突厥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大量传进印度并且渗入土著的古老文化之中,奠定了现代南亚文化的基础。

合作探究:

结合图文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古代越南、印度是怎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汲取中国“文化因子”?

材料一昔黄帝既建万国

------《越史略》

材料二发诸尝捕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中国史籍对印度的最早

记载见诸《史记·大宛传》,唐朝初年,统一改称为天竺。如《汉书》“从东南天竺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材料四在印度人眼中,中华大地地处东方,是太阳初升之地,所以形象的称谓:震旦。如《佛说灌顶经》卷六载:“阎浮界内有震旦国。”

教师讲解:

越南尊崇佛教的同时大兴科举,在国子院设立孔子、周公的塑像定期拜祭,在文学上,连陈朝的君主也是汉文文学的忠实粉丝,越南的文化习俗与我国相似,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到1500年,穆斯林已占印度总人口的1/4左右。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亚洲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伟大文明和魅力所在。

中国丝绸通过海路外传,最初只是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作为商品交换;后业突破了经济范围畴,发展为与政治、外交、文化、艺术乃至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并且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情境创设:(视频解说:东海丝路)

东海丝路的终点是日本,公元前3世纪时已经开通。到了唐代,江浙出产的丝绸,可直接从海上运到日本。奈良是当时日本的首都,可以说是中国丝绸之路的终点。日本奈良时代的仓库,在今奈良市,位于东大寺大佛殿西北。始建于8世纪后半叶。在日本,中国的丝绸被珍贵地用作供养佛教所用。正仓院中还保存着唐代的丝织品。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秦汉之际中国移民迁入,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从646年开始,日本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史料,结合教材分析大化革新的内容与历史意义?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

材料二东天皇敬白西天皇。——日本致隋炀帝的国书

材料三其一曰,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又曰,大夫,所使治民也。能尽其治,则民赖之…其三曰,初造户籍,计帐,班田收授之法。

----大化革新之诏

教师讲解: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正是在“中国文明的巨大影响下,到公元4至5世纪就渡过了野蛮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汉朝在朝鲜半岛设置四郡,大批汉人从朝鲜移民日本,雄略天皇(457-479年)时期,在日本的大陆移民达18000人之多。他们是大陆文化的传播者。到圣德太子时代(593-621年),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具体内容:

1.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人民收为国有、变为公地公民。

2.实行“班田收授法”,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由国家将天下共田班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3.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

4.废除贵族世袭制,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以才选官。

5.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

大化改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使日本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的标志。

拓展提升:

中国是日本的先师,滋养了日本文化。《读者》杂志评论说: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历史上“闹钟”闹过了几次,中国又有几次惊醒?阅读史料,探讨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材料一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梁书·扶桑国传》材料二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材料三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汉书·地理志下》材料四倭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

------颜师古注引《魏略》材料五汉代倭奴国王金印,公元57年中国东汉光武帝赐(1784年在日本志贺岛发现);唐代遣唐使,仿唐大化革新;明代倭寇即日本海商与海盗集团盛行;清代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现代的抗日战争。------据百度百科整理教师点拨:

大化改新以后,日本进一步大力汲取中国文化。自630年到894年间,日本向唐朝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船,随行的有许多留学生和求法其中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是日本留学生最杰出的代表。吉备真备在唐留学17年,回国后在太学教授中国律令、典章制度,官至右大臣。阿倍仲麻吕19岁入唐留学,改名晁衡,毕生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化,73岁殁于中国。他精通汉学,尤其擅长诗文,与大诗人李白、王维、储光羲等交往甚密。753年,阿倍仲麻吕回国,讹传他在途中遇难。李白闻之,悲痛不已,作诗哭悼: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诗中李白将阿倍仲麻吕比作明月,明月沉大海,人间顿失光明,天地无辉,人哭天愁,风恸云哀。可见阿倍仲麻吕在李白心目中的地位了。与日本大批留学生来中国的同时,也有不少中国学者、高僧到日本去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了贡献。8世纪中叶,年逾花甲、双目失明的中国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经过许多周折,历尽艰辛,东渡日本。鉴真不仅带去了佛教各宗经典和汉学文化知识,还创立律宗佛教,为日本文化和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人民对鉴真的贡献给与极高的评价:禅光耀百倍,戒月照千乡。

情境探究:

奈良时代(710-789年),日本仿造唐朝教育体制创立了一套教育制度,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教授、助教,教授中国律令、经学、音韵、文学、书法和算术等科目。由于有了文字和学校,为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代服饰与日本服饰

唐代斗茶与日本茶道

唐代长安城与日本奈良城誉为日本《红楼梦》的《源氏物语》

设计意图:

将学生分为四个探究小组,课前老师给出历史学习网站,每个小组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资料工具来进行学习,学生利用教师及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比较、逐步领悟,发现规律性的历史知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复原历史的原貌,“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有

利于学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在充满活力、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直观、形象的感受着历史的潮起潮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体味着收获的快乐,成功的愉悦,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很好的平台。

小组探究(服饰组):

据我们小组查阅资料,日本的服饰名称是由于日本人口最为广泛的民族--大和民族,所以取名为“和服”。奈良时代(公元718年),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受到唐王的接见,获赠大量朝服。这批服饰光彩夺目,在日本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从这里既可以窥见唐代对日本的影响,也可以审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

小组探究(茶饮组):

据我们考证斗茶始于唐代,创造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每年春季是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排名顺序的一种比赛活动。日本从隋唐时代起就派遣大量的使节、留学生、学问僧到中国大陆学习先进文化和技术。当时中国的各佛教寺院,已形成“茶禅一味”的一套“茶礼”规范,这些遣唐使归国时 ,不仅学习了佛家经典, 也将中国的茶籽、茶的种植知识、煮泡技艺带到了日本, 使茶文化在日本发扬光大。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独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

小组探究(建筑组):

日本史学大家内藤湖南说过一个极端的话:“在日本,室町时代以前基本是外国的历史,没有日本的历史。”通过丝绸之路,罗马、波斯的东西传到中国后,又传到日本,比如说奈良的珍宝馆“正仓院”所收藏的很多东西都体现出罗马和波斯文化的影响。日本奈良的“长安风”让人沉醉让人思。走遍奈良,到处可见中国唐代的风景和建筑,极具盛唐的优雅与宏大气势;

小组探究(文学组):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物语”是日本的文学体裁。《源氏物语》精细如实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世相。无论是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还是故事内容和人物,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宫廷生活和贵族社会的实相。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中引用白居易的诗句90余处,开启了日本“物哀”的时代,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视为日本的《红楼梦》。

总之,日本传统文化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包括文字、书法、服饰、钱币、建筑、茶道、音乐等等。

承接过渡:

东海丝路的中日航线上中日往来紧密,朝鲜方向最早记载是自周武王灭纣,封箕子到朝鲜,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4世纪,中国东北民族政权高句丽迁都平壤,与百济和新罗为邻。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参考史料:阅读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中华文明对朝鲜历史的影响:

材料一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

------《史记朝鲜列传》材料二高丽衣冠随中国各朝制度。

-----元《异域志》

材料三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随科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学生概括:

10世纪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

教师总结:

元人所撰《异域志》中称高丽"衣冠随中国各朝制度",因此高丽的服饰也随着中国朝代的变化而变化。宋朝建立后,高丽引进宋朝公服与直脚幞头(高丽称"吉服正角"),君主之服也与宋朝类似,故宋使称其衣冠"一遵我宋之制度" ,唯国王冕服长期沿袭辽朝所赐制度。便服方面,上层男子"巾帻如唐装" ,下层则"作竹冠以冠之,或方或圆……短褐被体,下无袴襦"。

通过东海航线,不仅中国的商品被源源不断地输往日本及朝鲜半岛,中国文化随之大规模地传播到这些国家,包括儒家思想、律令制度、汉字、服饰、建筑,饮茶习俗等。中国文化对日本及朝鲜半岛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都融汇中华千年传统文化的因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探寻亚洲多彩文明体味交流多元共生

情境创设:(音乐《一带一路》)

作曲家王洛宾曾说过:“丝绸之路是用音乐铺成的,在这条古道上,可以听到最美的音乐。”古丝绸之路,不仅有波斯商队的驼铃声声,更有扬琴、琵琶、唢呐等乐器在中国至今生生不息的响动。千年后,来自老挝的“魔性神曲”《一带一路》刷遍中国人的朋友圈,歌词中唱道“丝绸之路,你我肩并肩,一带一路,有你有我,大小问题,我们一起面对”。音乐再一次跨越了民族、文化、地域和历史,穿透了心灵,融通了民心。音乐的交流只是这个伟大的世纪工程的一个缩影,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所兴起的汉语热、武术热、书法热到“欢乐春节”活动,“一带一路”不仅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更促进了文化的革新,其带来的文化交流是生动而活力四射的,使“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心意相连。

设计活动主题: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如下教学活动:

活动主题:探寻多彩亚洲体味文明多样性

活动目标:引导搜集资料、关注时

政,让学生认识亚洲文明的多样性,古代丝绸之路与海上陶瓷之路对亚洲诸国的影响,以及当前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对亚洲和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方式、途径、方法和手段,扩大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解,拥有博大胸怀,树立爱国主义和关怀人类共同命运的观念。

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搜集资料,阅读报纸,关注时政新闻,了解古代亚洲多源的文明,关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当前“一带一路”产生和即将产生的深远影响。

2.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代表围绕活动主题进行报告。

3.教师引导学生将报告进行整合,深入认识古老的多彩的亚洲文明。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参与过程、表现和对问题的理解进行适时点评和综合评价。

活动说明:

本活动的设计旨在于让学生尝试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认识历史问题,突出体现了亚洲文明的多元特点与全球化趋势。同时,各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和统一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各具特色,同时认识亚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为创造人类文化作出了贡献,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学生论坛:

学生1:亚洲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片广袤的土地曾经哺育了古代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和他们缔造出的数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亚洲众多古老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古代中国庞大的文化体系影响了亚洲诸国的历史进程。源自印度的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影响遍及世界;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诞生于中国,成为世界多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文明将天文、历法、医药等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辐射亚洲、影响世界。学生2:文明的交流,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跨越了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学生3:文明的交流,硕果累累。几千年来,亚洲各国各地区人民在认识和处理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个体与集体、历史与未来等等的关系中,创造和形成了东方智慧与审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天下为公的政治观,和谐共生的交往观,奠定了亚洲的文化

共识,为形成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交往规则,形成多元共生、多态共融的世界文明交流格局,提供了重要启示和路径。

学生4:“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更是凝结着中国5000多年历史的思想智慧和基因密码。回溯历史,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展望未来,中华文明有能力也有责任为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生5:“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见证了沿线国家在互通有无中实现发展繁荣,在取长补短中绽放灿烂文明。面对当今世界的各种挑战,我们应该从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汲取智慧,从当今时代的合作共赢中发掘力量,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开创共同发展的光明未来。我们要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共同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

学生6: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擘画了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蓝图。当前“一带一路”正在成为造福各国人民的合作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和共赢之路。“海上丝路”的悠久历史和蕴含的共同价值观,是全世界建设21世纪繁荣社会、海洋强国的基础和指南。从古至今,无论是东西方之间还是中国和亚太各临海国家之间,其社会发展进程、经济文化形式、社会风俗意识形态等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在“海上丝路”历史形成的共同文化价值基础上,去寻找因古“丝绸之路”而交往、融合、合作和共赢的机会和条件。

教师归纳总结:

同学们阐述的非常精彩,说明大家都认真查阅了资料,同时也特别关注了当前的时政。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只有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致力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才能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更加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也只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才能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放眼世界,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不断创造出卓越的文明成果,让中华文明更加熠熠生辉。

当前,我们积极共建的“一带一路”是搭建各国和全球公民共享的“百花园”,将有利于沿线国家携手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携手共建更加和平、美好、公平、公正、开放、包容,令更多人民感到幸福的21世纪人类新文明。

七、全课总结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亚洲人民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亚洲先人们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亚洲先民历经岁月洗礼,把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历史、积淀成深厚文明。各种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史诗。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助推丝绸、茶叶、陶瓷、香料、绘画雕塑等风靡亚洲各国,记录着亚洲先人们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现在,“一带一路”、“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等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各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亚洲文明也在自身内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

八、板书设计

一、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伊斯兰帝国

1.伊斯兰教创立与阿拉伯帝国的统一

2.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的角色及产生重大的影响

3.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二、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东南亚古国

1.南海丝路上的古国

2.东海丝路上的古国

3.日本传统文化如何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

三、探寻亚洲多彩文明体味交流多元共生

1.多元共生、多态共融的亚洲古代文明

2.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亚洲诸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一带一路”与21世纪人类新文明

九、教学反思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赵亚夫教授讲“一个有着明确教学目的的目标,便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我想,这个明确的目的,应该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的,应该是将教学任务详细分解了的体系,应该是符合学生实际和课标学习要点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技法和策略的设计。

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努力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有效情感因素,发挥情感在历史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功能,培养和完善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历史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成为情感教育的殿堂。

历史课的特点和价值就是真实,构建返璞归真的课堂不仅能让师生在细致平实中感受出课堂的历史真实感,也能达到精神境界的成长体验,具有历史味道的历史课也是这样的。山东省历史教研员王怀兴老师始终强调历史课堂就要老老实实地讲课,讲出真实的历史味道,体现历史的宽阔视野和厚重积淀。

全课贯穿学生的见解、分析、讨论和论辩。设计系列活动,提高学生搜集材料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应用知识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素材的选取坚持基础性、时代性,让学生学会从材料中筛选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发展。教学形式坚持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

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潜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学方式,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培养学生逐步确立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通过系列鲜活的图文材料,影像视频,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亚洲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让学生感觉到历史虽然遥远,但历史的气息始终萦绕身旁,历史课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充盈在整堂课中,同时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

鉴于教学内容与目标特点及学生情况确立教学方法。本课设计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视频、图片、史料文字材料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通过生动的漫画,运用材料分析法,让学生合作学习,分析其影响。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同时结论呈现图形化,知识梳理系统化,也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本课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加深对人文精神内涵的理解,树立尊重别人,善待生命,平等与人相处的价值观。

在设计奥斯曼帝国与亚洲文明多样性时,老师给出多个历史学习网站,引导每位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资料工具来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快速便捷地观看到大量的与历史内容相关的音像、动画等资料,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复原历史的原貌,“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从而能有效实现个别化教学,同时网络又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零距离”,有利于学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运用信息技术打造学生认同的智慧课堂、精致课堂、风格课堂,探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新课程改革。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创设情景和条件,采用讲述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关注营造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关注如何建立让学生有机会系统思考的问题体系。在充满活力、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直观、形象的感受着历史的潮起潮落,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体味着收获的快乐,成功的愉悦。

另外,注重“开放“史料,给学生一定时间,引申、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和魅力所在,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

第六单元第二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苏州学业水平检测)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图中的数字可以得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2018·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确切的是(C) 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③,答案选C项。

3.(2018·莱芜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一个伟大创举。这主要是指人民政协(D) ①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②始终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③以各党派平等合作为和平建国的途径④是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政协的认识。人民政协在1949~1954年代行人大的职能,之后变成统一战线组织,因此②不正确,③与史实不符,故D项为正确答案。 4.(2018·湘潭高一联考)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B)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解析]“人民大宪章”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项法律法规的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5.(2018·东莞高一联考)1933年,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B) A.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B.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 C.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D.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没有涉及人大代表选举的程序,不能得出“普选”的方式,A项错误。材料中的王徳厚是普通工人,因工作表现突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说明了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党派,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问题,D项错误。 6.(2018·信阳高一期末)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C)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资产 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历史渊源 和时代背景,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概括历史和观察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在 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再现、阅读史料、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大宪章》的签定到《权利法案》的制定,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 立过程是非常漫长而复杂的,从而认识到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唯物史观。 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发展 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 难点:君主立宪制的概念和特点,君主、议会、内阁的相互关系及各自作用。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案例故事 故事一“沉默”的女王 2014年,88岁的英国女王已经登基整整62年了,先后有13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她从不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她得以保持英国王室地位的主要原因。 故事二20年来女王首次要求加薪

2010年5月,英国女王要求加薪。据悉,王室开支一般每十年与政 府沟通一次,不过女王已经20年没有提出过加薪要求,而其间英国物价上涨了80%。对女王加薪的要求,英国共和党的竞选经理史密斯指出,这一要求是“国家的耻辱”。 英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的限制王权?既然限制王权又为什么要保留国王呢? 【讲授】材料 从传统中走来--13世纪《大宪章》和议会制度-------政治传统 《大宪章》最为精髓的条款是: 一、…… 二、“若不经同等身份的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之审判,不得将任何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令我等群起攻之、肆行讨伐。”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中体现出英国怎样的政治传统? “王在法下”、“王在议会中” 图示13--17世纪英国的权力分配。 【讲授】英国革命的原因、过程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原因)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 而非法律创造国王。”他在向议会讲话 时公然说道:“除了上帝,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摘自〔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二、在革命中妥协------“光荣革命”(过程) 【讲授】《权利法案》 在传承中创新----《权利法案》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5课教学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希腊民主政治》教学设计研究 课程名称中学历史教材研究 姓名陈娟学号 201570050294 专业学科教学年级 2015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日期(年月日) 2016.6.6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教学设计 摘要: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教学,要把遥远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深入浅出的讲明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民主政治;“三维目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以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学生体会历史发展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希腊民主政治诞生的各项条件。 难点: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及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客观评价。【教学思路与方法】 以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为线索,合理整合教材,突出重点:注重问题式教学。采用情境创设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古希腊出现很多有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影响深远,古希腊是西方民主之源,希腊文化灿烂多彩,一直影响至今,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片大地孕育了希腊文明,又究竟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使希腊文明灿烂发展?我们今天学习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去探究下希腊文明上产生的原因 新课讲授:新课学习本课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第二部分民主政治形成的过程。第三部分是民主政治的客观评价。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一、夏商社会的政治制度 1.基础知识: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其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的政治制度如何? 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官职。 地方封侯、伯,他们要定期向商王纳贡, 并奉命征伐。 二、商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1、商王的权利是有限的; 2、附属国的自主权相对大; 3、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高于皇权,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定义:又称封邦建国。 ②目的:巩固统治 ③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内容: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另一方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影响: 积极: 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 C.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D.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⑥分封制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 A.原因: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B.表现;a.楚王问鼎; b.诸侯争霸。 2.宗法制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

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 小儿子。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④内容: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制度; 2、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⑤作用:1、宗法制度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宗法制史分封制的基础。 3、礼乐制度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实行了宗法制,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制定了礼乐制度。(表示等级制度的规定,即周礼。九鼎)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夏商的政治制度中央、地方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定义 2、宗法制定义 目的目的 对象核心 内容内容 影响作用 破坏分封与宗法

必修一历史第20课知识点总结

小结 第20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解放军取得重大胜利,中共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筹建新中国。 八大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中国农工党(农工党)、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九三学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2、形成标志: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大会内容:(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纲领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性质),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3)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改北平为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大星是中国共产党,小星是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和代国歌。(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4)确立公元纪年法。 (5)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1954年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3、发展 ①1954年后,成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②1956后,中共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四大班子”政府、市委、人大、政协) ③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使该制度进一步完善。 4、作用: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舞台。 5、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是大合唱指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6、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 ①结束了帝、官、封的压迫,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③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④中国社会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1949到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也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2、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因为三大改造未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未建立。) ①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大,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完整教学提纲

第6 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 _______ 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_____ 利益得到保护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 从公民发到万民法(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______ 在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 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 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 的司法保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 律。 2. 罗马法体系完成:6 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 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 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导入 图片导入,撒切尔夫人葬礼图 师:大家认识她吗? 生: 师:是的,她就是四月八日才去世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那么她为什么受到这么多人的敬仰呢?她在英国到底处于怎样的地位呢? 生:第一任女性首相 接着ppt展示撒切尔夫人与伊莉莎白二世的图片,进行对比。问:她们俩究竟谁的权利更大一些呢? 生:首相 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课探索探索吧。 一寻求民主 想一想:前面我们说英国首相的权利远远大于国王,那英国的政治制度到底是什么呢?生:君主立宪 师:什么是君主立宪?有没有可以回答啊? 生: 师: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 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一套政治制度的形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那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呢?首先则是源自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呢?为什么会爆发革命呢?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时代背景。大家看课本一二自然段,分析其背景。学生根据ppt上的提示内容,进行补充。(ppt分别从政治上、经济上、导火线说那个方面) 师: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国王征税未得到议会同意 问题探究一:为什么国王征收新税必须要得到议会的同意呢?(提示:历史纵横) 这是因为在很早以前,英国就建立了议会的制度,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一定的制约。我们来看看这个表,这个表呢,表现了英国议会的产生和发展。尽管议会对国王的权利有一定的制约,但是国王的权利仍然很大,甚至可以随意解散议会。这样崛起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权益便得不到保障,从而与国王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有压迫就有反抗。在1637年的时候,苏格兰人民爆发起义,国王召开议会,征税,遭到议会拒绝最终稿爆发了大革命。 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可以三句话概括,那就是杀了一个王、逐了一个王、请了一个王。大家看一下课本36页下面,看看这三个王分别是谁? 生:查理一世詹姆士二世威廉三世 Ppt展示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图 师:大家从这个过程图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啊? 生:过程曲折反反复复 师:因此寻求民主的道路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最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是战胜了守旧的封建君主与守旧贵族。这场革命邀请了威廉王子与其王后共同入主英国,成为英国历史上不曾流血的政变,从而被称之为光荣革命。 想一想:经过这么大的周折,却又迎来了一位皇帝,这是不是历史的倒退呢? 传承中创新和平中渐进革命中妥协 二建立民主 那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又是如何确保自己的利益呢? 生:颁布《权利法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

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基本知识点 (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知识结构 西方国家的侵略 ①1840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 ②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 ②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门户 ①《南京条约》签订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第二十五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3)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目标: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华沙条约组织,经互会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掌握德国分裂,朝鲜半岛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正确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重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 难点:冷战与雅尔塔体制形成与评价。 课前自主学习 一、雅尔塔体系 1.含义:。 2.影响:。 二、美苏冷战 1.“冷战”的含义:。 2.美国“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 (1)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对比:和衰落,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日益增大。 (2)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在和上的矛盾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3)1946年,丘吉尔的“演说”发出了“冷战”的信号. 3.美国的表现 (1)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纲领后来被称为. (2)为了帮助西欧,以西欧,美国开始实施对欧洲的,即马歇尔计划. (3)1949年,美、英、法等国签订了《》,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一个反对和的军事政治集团。 4.苏联的对策

(1)拒绝加入马歇尔计划。 (2)1949年,苏、保等国成立。 (3) 年,苏、波、阿、保等国签署《》,组成华沙条约组织。 5.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1)导致一些国家分裂:德国分裂为和。朝鲜分裂为和 。 (2)局部战争:年,朝鲜战争爆发。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3)美苏军备竞赛加剧,国际局势紧张:1962年,发生了。 2.美苏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从盟友到对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做煳巨大贡献。但是在战后,两国的合作关系逐渐发生变化。知识归纳 1.美国“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 (1)二战后期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的框架。 ①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 ②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2)二战结束后,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同盟关系破裂。 (3)战后苏联实力的不断增强及在世界上影响的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4)二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企图称霸世界。 (5)1946年3月,前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发出“冷战”的信号。 (6)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对比。 2.“冷战”的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就是所谓的“冷战”。 3.美苏“冷战”的开始

人教版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第一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等基本史实。 2.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 1.再现“光荣革命”的情景,体会“光荣革命”与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关系。 2.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3.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复杂过程,让学生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正确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与掌握。 【教学难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君主、议会、内阁的关系及各自的权限、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8世纪中叶英国著名政治家老威廉?庇特在一次演讲中说的:在英国,由于财产权是神圣的,再贫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进这所房子,雨可以进这所房子,房子甚至会在风雨中飘摇,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国王的千军万马不敢踏进这所门槛已经破损了的破房子。在我们今天看来英国既古老而又现代,既传统而又常新,既执着地保守而又充分地自由。英国的国王制度至今仍然存在。那么国王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动摇的呢? 【新课讲授】 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条件 1、历史条件:长期的议会传统 ⑴1215年《大宪章》确立的“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权”基本原则,是立宪政 治的基础,是英国宪政史上永远的里程碑。 ⑵13世纪议会制度基本形成(封建性),14世纪上半期,议会分成上、下两院, 议会由国王和上下两院组成。 上院:贵族院,由教俗贵族组成。 下院:平民院,由代表各郡的骑士和市民组成。 【教师】议会对王权起着限制作用。国王欢迎这一制度吗?国王与议会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终于在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时激化了。这究竟 是怎么一回事呢? 2、政治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1)原因 ①英国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资产阶级、新贵族形成形成并壮大。 ②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2)过程:1640——1688

2020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导语】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一、学习设计思路 德国有一位的教学学家曾经说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因此,本次教学设计将以学生为主体,我将以“走进希腊——感悟希腊——理解希腊”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即通过基础性的探究展开对希腊的了解,接着通过感受希腊的民主政治来进一步了解希腊,最后通过对希腊公民的认识达到对古代希腊为何被称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希腊地理条件、城邦特点和公民素质,分析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过程与方法】 从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有关知识,分析希腊独特的海洋性自然环境对于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 利用图示法,演绎法等方法,引导深入探究希腊公民的素质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相关素材,合作探究古代希腊作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造就一种文明制度。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作用 难点:理解古代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 四、学习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的方法神入历史,结合多媒体演示法充实课堂内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1第四单元 第10课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列举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 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掌握1840~1860年西方列强发动的两次 鸦片战争的背景、结果。 2.初步掌握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 影响。 一、虎门销烟 1.背景 (1)西方发展: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中国衰落: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鸦片走私: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掠走中国大量白银,严重摧残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2.概况: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影响:英国政府决定借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深化理解鸦片战争前中英社会比较 英国中国 政治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处于资本主义 上升时期 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阶级矛盾激化,危 机四伏

经济完成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思想思想文化活跃,近代科技领先世界文化专制,闭目塞听,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外交推行殖民扩张政策闭关锁国,封建保守 军事船坚炮利,战斗力强装备陈旧,军备废弛,战斗力弱 综合国力世界工业强国落后的农业国 概念辨析出超、入超、贸易顺差、贸易逆差 出超即贸易顺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入超即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口贸易总额大于出口贸易总额。 判断正误 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 ) 解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其资本主义发展而要打开中国市场,中国禁烟只是其直接原因即导火线。 二、鸦片战争 1.过程 (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扩展: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2.结果: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影响: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概念辨析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独立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内涵。 2.片面最惠国待遇 指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益,但并不给予对方对等利益。最惠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2)记忆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及主要内容。 (3)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4)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5)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相对君主专制而言是一种进步。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预习: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展示评价。 (2)阅读材料和进行中西政治比较,分析英国封建时代议会的特点。 (3)阅读《权利法案》的内容摘录,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分配情况和实质。 (4)师生讨论,探究英国确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教育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 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及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制中君主、首相、责任制内阁之间的关系。 导入新课 新华网伦敦2007年6月27日电:英国执政党工党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中接受御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 现年56岁的布朗自1997年工党执政以来一直担任财政大臣,与布莱尔一起被视为工党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五单元导言讲解(略)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 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 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 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 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 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 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 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 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 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难点]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 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 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总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一条条不平等条约,像是一个个噩梦,萦回不去。“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长袖善舞,尽展大国雄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今天,我们就学习、感受共和国的外交。 二、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并提示学生应该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 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可以提示学生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去找)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那么旧中国的外交是什么样的外交?请学生回答,顺便可以让学生用史实说明。得出结论: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可列举的史实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那么,新中国开拓了怎样的外交新局面?有人说外交是一种政治智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吧! 一、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50年代中期,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优质教案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教学要求: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2.了解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3.认识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的传承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和评价;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导入新课:结合教材的引言部分“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加以阐述。引出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 讲授新课; 利用ppt出示希腊地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地图。 问题一:请结合希腊地图和教材内容分析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1、山峦重叠,海岸线曲折,海岛星罗棋布; 2、在这种地理环境下,希腊出现了众多的城邦(具有小国寡 民,独立自主的特征),使直接民主成为可能; 3、希腊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 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4、一系列改革促成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那么,具体有哪些改革呢? 问题二: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该有哪些?

1、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 内容:实行财产等级制;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居民均可参加;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 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 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实行陶片放逐法。 影响: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 内容:扩大了公民参政、议政的范围; 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机关、监察机关; 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进入“黄金时代”。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讲述,并且由教师利用ppt逐条展示内容,

人民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家天下”制度出现的意义。 2、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3、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 4、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 2、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2、理解宗族、礼乐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二、教材要点 “王”的出现与“帝”的传说 1.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 2.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这一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包括金属器具的使用、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形成以及贫富分化现象的发生。 3.最初的“王”字来历(斧钺的象形)说明早期政治权力的实质是一种强权。 4.早期城的特征不仅带有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而且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另外,这种城也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早期城市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之一。 5.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是社会权力集中的反映。这体现出早期国家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征。

6.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就是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或者说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 夏商政治文化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始创“家天下”即王位世袭等制度。 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选举实行禅让制,在部落联盟内部实行民主选举,“选贤与能”。到禹的时候,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也越来越大。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禹自己也成了夏朝国王。夏朝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在国家诞生以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因此,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建立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血缘政治色彩。代夏而立的商统治时间较长,历史遗存相当丰富,其政治特点表现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岳麓版)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人教版) 3、概况:武王建周后,进行了大分封;周公东征平叛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周公在推行分封制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4、受封对象:王族(人教版,岳麓版说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这些亲族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等)、功臣(待遇与亲族类似)和先代贵族。周人还把一些殷商旧族强制迁到姬姓封国区域内,实行监督,便于管理。周人也分封了一些殷商降族,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5、诸侯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