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材

区域经济学教材
区域经济学教材

区域经济学教材

区域经济学

Seminar in Regional Economics

32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理论经济学科,作为专题课程,它以区域经济为对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任务是探讨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为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本课程面向我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课,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之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应着重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了解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掌握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学会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节教学内容

课堂讲

分析讨

1 导论

2 2 2 经济活动的区位

3 2 1 3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形成

3 2 1

4 区域经济增长 3 2 1

5 区域产业结构 3 2 1

6 区域分工与联系 3 2 1

7 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 3 2 1

8 城市经济 3 2 1

9 城乡边缘区 3 2 1 10 乡村经济

3

2 1 11 看得见的手——区域经济政策

3 2

1 合计

32 22

10

第一讲 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本章难点是经济区域的概念。 教学时数:2 教学参考书:

1. 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

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方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载《区域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

3.林德全:《区域经济规划的理论与实用方法》,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资料》1986年专辑。

4.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陈栋生主编:《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刘再兴等编:《生产布局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二、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第二节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含义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讲经济活动的区位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经济区位的含义;本章难点是区位决策。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

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2年版。

2.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

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经济区位

二、区位单位

三、区位因素

四、区位决策

第二节区位选择

一、生产活动区位选择

二、家庭居住区位选择

三、公共设施区位选择

第三讲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形成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经济聚集与城市的形成;本章难点是城乡联系网络结构。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

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

4.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

5.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

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一节经济聚集与城市的形成

一、分工、专业化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组织的形成

二、交易以及集市的形成

三、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看不见的手与城市的有序化过程

一、企业组织的变化过程——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分解

二、企业之间联系的变化与区位重新选择

三、新的劳动分工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序化

第三节城乡联系与区域的形成

一、城乡联系的有关理论

二、城乡联系模式

三、城乡联系途径

四、城乡联系网络结构

第四讲区域经济增长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增长要素;本章难点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阿加瓦拉和辛格编:《不发达经济学》,1993年英文版。

2.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上升》,载《美国农业经济学杂志》1969年第50期。

3.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0年英文版。

4.哈罗德:《动态经济学》,1973年英文版。

5.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英文版1971年(第2版)。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二、劳动力资源

三、资本

四、技术条件

五、经济结构

六、制度安排

第二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宏观经济增长模型

二、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第三节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一、工业化的一般模式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

三、进口替代发展模式

四、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五、农业发展模式

第四节区域经济增长阶段

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二、一般区域的增长阶段

第五讲区域产业结构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产业结构理论体系,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的原因;本章难点是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主导产业选择,区域产业结构政策。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 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2001。

3.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第一节产业结构分类

一、产业分类

二、产业结构理论体系

第二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二、库茨涅兹等人的进一步研究

三、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规律

四、产业结构的信息化

五、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的原因

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一、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二、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

三、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

第四节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一、主导产业的选择

二、关联产业配套

三、基础产业配套

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五、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区域产业结构政策

一、产业结构政策的目的和意义

二、产业结构政策的特征

三、产业结构政策的内容

四、产业结构调节手段及其效应

第六讲区域分工与联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区域要素流动的方式;本章难点是区域劳动分工的客观基础,区域贸易的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萨乌什金:《经济地理学:历史、理论、方法与实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贝尔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李嘉图:《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6.H.H.巴朗斯基:《地理分工》,见《经济地理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7.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一节区域劳动分工

一、区域劳动分工的客观基础

二、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三、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第二节区域贸易

一、相互需求法则

二、交通运输条件

三、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

第三节区域要素流动

一、区域要素流动的方式

二、资金流动

三、劳动力流动

四、信息、技术的区际转移与扩散

第七讲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地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化,产业活动与空间结构;本章难点是区域空间地域结构研究的视角,城镇体系中城市发展的规模。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陈德明等:《中国区域发展中的江苏经济》,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陈佑启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与空间布局模式》,载《国外城市规划》1998年第1期。

4.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节区域地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运动与核心—外围二元结构的形成

二、城乡边缘区的形成与区域空间的三元结构

三、区域地域结构的演化

第二节区域空间地域结构研究的视角

一、地域结构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二、地域结构的物理学研究视角

三、地域结构的地理学研究视角

四、地域结构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视角

五、地域结构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

第三节专业化区域的地域结构

一、产业活动与空间结构

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

第四节区域城镇体系与农村聚落

一、城镇体系的特点和层次

二、城镇体系中城市发展的规模

第八讲城市经济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城市经济的特征及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本章难点是城市竞争力及其测度。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谢文蕙等:《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一节城市经济的特征及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一、城市经济的特征

二、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三、对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城市经济增长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二、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城市竞争力测度及实证分析

一、城市竞争力及其测度

二、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建设关系的计量模型

三、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建设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九讲城乡边缘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城乡边缘区的概念和范围,城乡边缘区的特征;本章难点是城乡边缘区的发展演变规律。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涂人猛:《城市边缘带初探》,载《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0年第4期。

2.涂人猛:《城市边缘区——它的概念、空间演变机制和发展模式》,载《城市问题》1991年第4期。

3.陈佑启:《试论城乡交错带及其特征与功能》,载《经济地理》1996年第3期。

4.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5.艾伦.W.伊文思:《城市经济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6.戴星翼:《环境与发展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版。

7.马昂主:《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联系》,载《城市问题》1993年第5期。

8.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9.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10.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一节城乡边缘区概述

一、概念的界定

二、城乡边缘区的范围

第二节城乡边缘区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乡边缘区的形成

二、城乡边缘区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城乡边缘区的特征

一、地域空间结构上的动态、过渡性特征

二、多元化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三、经济发展的复合型特征

四、竞争激烈的多样化土地利用特征

第四节城乡边缘区的发展前景

一、城市区域

二、城乡一体化

第十讲乡村经济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乡村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特征,可持续农业及其目标;难点是乡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与制度安排。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季任钧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农业地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赖泽源等:《比较农地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3.七户长生:《日本农业的经营问题——现状与发展逻辑》,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

4.舒尔茨:《转变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5.郭熙保:《农业发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安虎森等:《扶贫战略指导思想上的误区》,载《南开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7.董恒年:《论可持续农业的定位问题》,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12月增刊。

8.D.诺斯等:《西方世界的兴起》(1973年),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9.叶谦吉:《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第一节乡村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特征

一、乡村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二、乡村经济的二重性及其特征

第二节乡村经济发展中现实与可持续目标的相悖

一、可持续农业及其目标

二、乡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农业自然环境资源是现代型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欠发达地区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符合可持续原则的技术选择是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符合可持续原则的制度安排是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第十一讲看得见的手——区域经济政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区域经济政策的范畴和性质,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难点在于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类型及其职能,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 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第一节区域经济政策概述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范畴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性质

第二节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一、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区域

发展援助

二、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二——区域

均衡发展

三、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三——区域

优先发展

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地方经济政策主要目

第三节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类型及其职能

一、国家区域财政政策及其职能

二、国家区域税收政策及其职能

三、国家区域投资政策及其职能

四、国家区域产业政策及其职能

五、国家区域货币政策及其职能

六、地方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及其职能

第四节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一、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分

二、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对对其重点支持地区经济

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三、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对其不支持地区经济发展

的限制作用分析

四、地方经济政策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四、教学组织形式

本课程按单元时间组织教学,每个单元教学时间

为 3 学时;教学过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取课程论文方式进行考试。

六、教学参考网站

第一部分:国内区域经济网址

1.经济时空圣菲论坛[空间经济学]: http://20

2. 199.160.3/santafe/forumdisplay.php?f=66

目前已有部分综述文章

2.城市研究: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 文献覆盖范围比较全面

3.区域经济: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

由浙江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创建。载有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尤其是浙江经济发展的规划、政策、研究报告等。

4.区域与旅游规划空间站: http://www.plansky. net/

其中,"经济地理学"与"空间经济学"栏目有部分综述类的文献。

5.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 cn/

主要以中国各省市发展规划研究为主,资料导向较为全面。

6.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 http://uri.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

有部分硕博论文摘要可供下载。

7.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平台: http://www.qyj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

首页地图中的区域新闻焦点与专题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8.区域经济学教师个人网站:

(1)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web/gongql/

学习资源比较丰富

(2)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web/lifan/

lifan的区域经济学网络课堂,内含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资料及E-book下载

9.现代城市研究: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

《现代城市研究》杂志,有在线期刊可浏览(全文浏览需要权限)。

10.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http://www.cpee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

有与区域经济相关的学术内容。

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

中国城市化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

区域经济学——网络课堂 http://economic.nenu.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re/

内有课程说明、习题集萃及答案、讨论答疑区等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 有一些链接。

北京大学区域发展学会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

产业集群专业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index.php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 (tigerwood提供下载的几篇国外区域经济文献)

第二部分:国外区域经济网址

经济地理网站(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and Specialis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http://www.hec.unil.ch/mbrulhar/Empirtrade/

外文文献搜索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

世界顶级的城市经济学家J. VERNON HENDERSON 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faculty/henderson / 上面有很多论文资料,且有区域经济学手册可阅读下载。

国外的著作代表性成果: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dispbbs.asp?boardID =92527&ID=51593

区域经济学的书单: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8402839.html,/dispbbs.asp?boardID =92527&ID=44276

(经济管理学院曹明宏)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区域经济学》复试科目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区域经济学》复试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区域经济学基础知识约80%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约2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各计5%,共计30% 简答题:4小题,各计10%,共计40% 分析论述题:2小题,各计15%,共计30% 二、考试目标、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 2、掌握区域经济学理论,并能用理论解释区域经济现实问题; 3、掌握区域分析方法,能用定量模型分析区域经济问题 考试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基础知识 (一)区域经济学概论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的含义和区域的划分标准、区域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及其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若干主要问题、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企业区位选择理论 区位分析的基本原理:新古典学派(其基本假设和主要观点、对新古典学派的批评);行为科学学派(其主要分析方法和主要内容、启迪式过程、对行为科学派的批评);结构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区位选择因素:潜在的重要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区位因素的差别、区位因素的历史发展过程。 新古典区位理论:运输费用的作用、运输费用紧小的区位、区域垄断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三)区位模式和区位结构理论 分散和集中的区位模式、中心地理论(市场区边界、最佳市场区的形成、中心地体系、中心地结构的变化、廖什的解释、局限性)、勃温特对区位结构理论的整合。 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内部效应、外部效应、局部化效应和城市化效应、外部效应与帕累托效率、最佳城市规模。 (四)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定义的基础(贝恩的观点:需求的可替代性)、产业的分类、产业集中度的测度方法和指标、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变动的观点、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赤松要的“雁行原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因和机制。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筱原三代平提出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区位商的计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梁军执笔人:王蒙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课程编号:204008 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总学时:36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学分:2 开设专业:经济学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201007)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从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中脱胎出来的一门新兴应用学科。区域经济学阐述了区域经济活动组织自身的活动规律和区际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区域布局与决策等基本经济理论。本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区位观,掌握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以及分析现实区域经济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能胜任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格局和态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达到能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步分析和研究的目标。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2、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3、掌握:区域、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学的含义以及经济区域的划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经济区域的划分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4、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教学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1、区域 2、区域经济 3、区域经济学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三、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地理学对于区域的认识 2、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四、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1、新经济地理学派 2、新制度学派 3、区域管理学派 五、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2、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掌握: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教学重点及难点: 1、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教学内容: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 什么是区域? 特定的地理空间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 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

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1)如何组织区域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 、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 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 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地域合理规模:具有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2、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结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 3、区域竞争力:一个区域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发展实力的强弱程度。 4、区域创新系统:区域网络中的企业、大学、研究结构、政府等网络节点在融入区域创新环境过程中组成的能够促进创新产生的系统。 5、中心城市:在特定区域内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并且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作用的大城市。 6、地区生产专业化:生产在空间上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形式,是区域产业发展经常采取的一种产业配置的形式。 7、区域创新环境:是一个地区保持持续竞争力、发展力所具备的物质、文化、社会环境。它是区域内各行为主体和参加要素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以支持、产生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系统。 8、统筹城乡发展:是从二元经济走向同质经济的过程中,国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把城乡作为一个发展整体,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使城市和乡村相互兼顾,并对农村有所倾斜的二者协调共进的一种策略选择。 9、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10、增长极模式: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 二、单选题 1、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 2、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霍夫曼将工业化进程四个阶段:(1)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霍夫曼系数为5左右。(2)资本资料工业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为 2.5左右。(3)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4)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小于1。一般讲,资本资料属重工业,消费资料属轻工业,重工业在生产中的比重增大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在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重工业比重将会处于稳定状态。 3、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作用。 4、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威廉姆森的“倒U型”理论,诺思的“输出基础”理论。 5、杜能区位理论圈层问题: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二林业圈,三轮作式农业圈,四谷草式农业圈,五三圃式农业圈,六畜牧业圈。 6、雁形模式: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是进口阶段即在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国内生产困难时,要靠进口满足需求;二是国内替代阶段即在国内生产该种产品的条件成熟后,以国内产品满足需求,替代进口产品;三是出口阶段即随着国内生产条件日益改善,该种产品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转而进入国际市场后进国家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雁型发展形态。 7、增长极: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 8、轴线的特征: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有一定的长度,有一定的质量标准。 9、区位商:即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第一种形式的区位商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在本地区总产出中的份额与全国j行业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出份额之比。其含义是假定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相同则意味着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而当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产出结构存在差异时,则意味着地区间存着地域分工和产品贸易。第二种形式的区位商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占全国同业的比重与i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

《区域经济学》主要参考书目

《区域经济学》主要参考书目 中文部分 [美]埃德加?M?胡佛,王翼龙译,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美]艾伯特?赫希曼,潘照东等译,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白雪梅,中国区域发展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陈栋生主编,区域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陈鸿宇主编,区域经济学新论,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崔功豪、魏清泉等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方创林,区域发展规划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费洪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郝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厉以宁主编,区域发展新思路,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刘树成等主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刘再兴主编,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4 刘再兴主编,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 刘再兴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数量分析与对比研究,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陆大道、刘毅等,199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陆大道、刘毅等,200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陆大道、薛凤旋等,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任保平,区域经济理论、方法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结构转变与发展战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孙久文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王一鸣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魏后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吴传钧、刘建一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吴传钧主编,中国经济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吴殿廷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理论?方法?实践,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吴殿廷主编,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杨开忠,中国区域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区域经济学考试题

区域经济学课堂练习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杨小凯在其《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书中指出,经济组织概念包括:[ ABCD ] A,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 B,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 C,生产迂回程度 D,企业内部组织 E,俱乐部 2,罗默认为知识的作用是:[ACD] A,知识产生外部经济效应 B,专业知识产生水平效应 C,专业知识产生垂直效应 D,知识积累是经济主要来源 E,知识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 3,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系统的假设有:[ ABC ] A,同质性假设 B,偏好相同 C,短期内生产技术(投入产出)不变 D,生产要素使用相同 E,自然条件相同和相似 3,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包括:[BC] A,市场拥挤效应B,本地市场放大效应C,价格指数效D,涓滴效应E,回波效应 6,关于聚集力与分散力的关系是:[ BC ] A,在临界值之前聚集力大于分散力 B,在临界值之前聚集力小于分散力 C,在临界值之后聚集力大于分散力 D,在临界值之后聚集力小于分散力 E,聚集力与分散力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 7,区位主体受到影响的作用力有:[ ACD ] A,市场引力B,市场推力C,竞争斥力 D,降价引力E,合力 8,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联系是:[ ABDE ] A,假设资本产出比固定不变B,经济增长有内在不稳定性 C,试图找到需求增长率与生产能力增长率相同的各种条件 D,从需求方面解释经济增长率 E,强调资本积累的作用 9,新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有:[ABCD] A,保罗·罗默B,格罗斯曼C,卢卡斯D,曼昆E,舒尔茨 10,新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是:[ABCD] A,后者将技术进步外生化 B,前者将技术内生化 C,后者认为资本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 D,前者认为知识与人力资本报酬递增 E,资本包括物质资本,还包括人力与知识资本 11,实施出口替代战略的各个国家或地区有三种类型:[ A BC] A,日、韩为代表的政府干预型 B,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的自由贸易型 C,以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与泰国为代表的混合型 D,二战后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为代表的政府干预 E,19世纪中叶德国制造业保护型 12,斯密说过:“不是市场上有了许多酒店,我们社会才有饮酒的风尚,而是社会上由其他原因产生了饮酒的风尚,才使市场上有许多酒店。”可以理解为:[ ABCE] A,需求对生产有导向作用 B,需求层次随人均收入提高而提高 C,资本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按一定顺序投入 D,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层动因是供给导向 E,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层次因素是需求导向 4,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表现在:[ BCDE ]

区域经济学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导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及其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一、经济区域 1、定义 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区域。

2、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二、关于区域经济学 讨论:* 如果说经济学

是研究资源稀缺性的学问,那么,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什么资源的稀缺? * 研究区域经济的目的是什么?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形成较晚,但发展很快。 从古典区位论到现代区域经济学,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中叶,古典区位论时期;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

代,是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区位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管理理论又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

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研究方向集重要性、先进性、实用性等于一身,具有鲜明的特色。

(1)区位论初期研究主要发源地在德国。 (2)战后主要集中到美国。 60年代后,开始大力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 中国计划时期对于生产力布局研究。 (3)80年代后,区域化、集团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4)地球村等空间狭小,现代区域经济学产生。(5)市场机制失灵,区域经济管理学产生。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第九章第一节教案

一. 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心地理论开始形成,而克里斯泰勒则是第一位将零星的中心地研究成果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者。 二. 要讲述中心地理论,先要理解几个与其有关的概念。中心地是指能够向 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地点。: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一般可用:C = B1-B2表示 公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从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心性也就是中心地为其周围区域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三.商品服务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在此我们要强调的是如果门槛距离小于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则获得超额利润,如果等于呢,就刚好获得利润。 四 .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的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交通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一)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他首先假定了几个基本前提条件: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课后习题总结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 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着进入2l 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国已经多次错过参与世界发展的机会并因此受到太重的历史惩罚。中国没有理由再次错过历史的发展机遇也没有时间再次走经济发展的弯路。为此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御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全国资源有效利用必须落实到各个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的资源条件使处于传统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地区根据各自的区情加速工业化进程缩小与世界发展的差距在工业化已经达到较高程度的发达地区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某些城市则需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发展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历史重任。因此中国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它们将负责制定各自区域的开发与发展规划并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参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政府官员需要一种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使命。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答本书是从广义的角度去构筑区域经济学框架并且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每一章的分析都包括理论和实证分析两大部分。理论分析部分阐述相关的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实证研究部分以大量的具体资料揭示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经济的运行轨迹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其历史根源针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包括第一章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

区域经济学 期末复习资料(详)

一、名词解释 区域开发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增长极:把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 中心地理论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任何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都有一个最大的销售范围,占有一定范围的市场区,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才可能达到最大的销售额,也就是每一个产品或服务有自己的限界值。 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工业布局和厂址位置的理论。可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内容。前者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工业布局;后者指厂址的选择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克拉克主要研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换规律,总结了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规律,及其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不同产业收入的差异。 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这些产业群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通过群体效应获得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二、简答 1简述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①指生产要素不是都能够流动的,其中有些能够流动,有些则是固定不动的 ②指能够流动的生产要素其流动性是有限的或不完全自由的。 1)管理体制。如户籍管理制度 2)主体利益。资本追逐利润率 3)历史文化。人口流动频率与文明程度成正比 (2)生产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①企业规模经济 ②外部经济或集聚经济 (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空间是有距离的.不仅要耗费时间,而且要付出费用,克服空间分离的耗费即距离成本。距离成本限制了自然天赋优势的发挥和空间集聚经济得以实现的程度,使经济活动局限于一定的空间范围。所以它构成区域经济存在的又一重要蔓础。 2简述区域经济学中的点轴面架构 一、节点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经济活动内聚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极化作用,使经济活动向区域的经济中心集中,这样的中心就被为节点。 2.节点一般表现:由人口集中分布而形成居民点和集镇。 3.节点差异的原因:集聚规模、主要功能、空间形态分布 4.节点的空间分布体系:是其职能类型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在区域空间组合中的结果和表现形式 5.节点的特征(1)有明确的位置(2)有大小和形状(3)具有不断集聚的作用(4)内部存在明确的功能分区(5)有数量和质量的概念 二、轴线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连接节点之间的线状经济景观就是轴线,轴线是一个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基础设施,也是经济活动空间的基本条件。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区域经济学》硕士复试考试大纲_湖南师范大学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区域经济学》硕士复试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区域经济学基础知识约80%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约2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各计5%,共计30% 简答题:4小题,各计10%,共计40% 分析论述题:2小题,各计15%,共计30% 二、考试目标、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 2、掌握区域经济学理论,并能用理论解释区域经济现实问题; 3、掌握区域分析方法,能用定量模型分析区域经济问题 考试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基础知识 (一)区域经济学概论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的含义和区域的划分标准、区域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及其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若干主要问题、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企业区位选择理论 区位分析的基本原理:新古典学派(其基本假设和主要观点、对新古典学派的批评);行为科学学派(其主要分析方法和主要内容、启迪式过程、对行为科学派的批评);结构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区位选择因素:潜在的重要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区位因素的差别、区位因素的历史发展过程。 新古典区位理论:运输费用的作用、运输费用紧小的区位、区域垄断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三)区位模式和区位结构理论 分散和集中的区位模式、中心地理论(市场区边界、最佳市场区的形成、中心地体系、中心地结构的变化、廖什的解释、局限性)、勃温特对区位结构理论的整合。 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内部效应、外部效应、局部化效应和城市化效应、外部效应与帕累托效率、最佳城市规模。 (四)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定义的基础(贝恩的观点:需求的可替代性)、产业的分类、产业集中度的测度方法和指标、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变动的观点、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赤松要的“雁行原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因和机制。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筱原三代平提出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区位商的计

区域经济学教材

区域经济学 Seminar in Regional Economics 32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理论经济学科,作为专题课程,它以区域经济为对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一般规律。主要任务是探讨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为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先修课程主要有: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本课程面向我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课,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之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应着重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了解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掌握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学会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第一讲导论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本章难点是经济区域概念。 教学时数:2 教学参考书: 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方伦:《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载《区域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 3.林德全:《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与实用方法》,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资料》1986年专辑。 4.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陈栋生主编:《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刘再兴等编:《生产布局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界定 二、区域分异客观基础 第二节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深入与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主要问题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含义 二、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讲经济活动区位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经济区位含义;本章难点是区位决策。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经济区位 二、区位单位 三、区位因素 四、区位决策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2、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 3、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4、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5、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6、城乡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 7、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8、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二、概念辨析 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 3、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三、简答题 2.简述增长极形成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