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受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雌激素受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雌激素受体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是雌激素在人体内发挥作用

的关键因素之一。雌激素受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

列的重要进展,对于理解雌激素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学效应以及相

关疾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雌激素受体结构的基本特征

雌激素受体是一类转录因子,属于核内受体家族。其结构分为

两个部分:DNA结合域和激活域。其中DNA结合域由两个锌指

结构和一个核心区域组成,主要作用是与DNA结合,并激活下游

基因的转录过程。而激活域则是将雌激素受体活性化的重要区域。

2. 雌激素受体功能及其在健康中的作用

雌激素受体在很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最为

出名的莫过于其在女性性腺、乳腺中的作用。其在这些组织中表

达水平较高,主要负责促进卵巢和乳腺中的细胞增殖和分化。

此外,雌激素受体还参与了骨骼形成、血管生成、神经保护和代谢调控等重要生理过程,这些生理过程都需要雌激素受体的参与。

3. 雌激素受体功能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雌激素受体异常与多种疾病有关,包括女性乳腺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以及骨质疏松、冠心病、中风等常见疾病。

其中,女性乳腺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其与雌激素受体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一些研究表明,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患者可以通过使用抗雌激素药物治疗,以延长生存期和预防复发。

4. 雌激素受体的药物治疗

雌激素受体在临床上已成为很多疾病的治疗靶点。针对雌激素受体异常,目前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就是雌激素受体拮抗剂的使用。对于一些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研究表明抗雌激

素药物像是氟米龙酮和阿那替尼等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复发风险,同时也可以减轻相关不良反应的出现。

此外,还有很多针对雌激素受体的新型药物正在研发,这些药

物有望在未来为治疗雌激素受体相关疾病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雌激素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

研究领域。它在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治疗相关疾病的药物也在不断地研究

和开发之中。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雌激素受体研究的

深入,会为我们理解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开发更有效的治

疗方法提供更为充分的理论基础。

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

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 雌激素是一种影响人体生理和生化过程的关键性激素,尤其对女性生殖系统和 乳腺发育起重要作用。在人体中,雌激素在细胞内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启动信号通路,并引导细胞发挥其生物学功能。这种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已成为研究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1. 雌激素受体的分子机制 雌激素受体属于核受体超家族,分为两个不同类别:ERα和ERβ。ERα是最重 要的雌激素受体,主要位于子宫、卵巢、乳腺、前列腺、肝脏、心血管系统、骨骼和大脑等不同的组织中。ERβ主要位于卵巢、前列腺、心血管系统、骨骼和大脑等组织中。雌激素受体的结构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域:N端区、DNA-连接区和LBD (配体结合区)。 N-端区主要用于雌激素受体的转录激活,DNA连接区主要与DNA序列的特定区域结合,LBD主要是雌激素受体与生物活性配体结合的位置。 2. 雌激素受体的信号转导 雌激素激活雌激素受体后,能够引发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从而影响细胞生长、分化和生物节律等方面。雌激素受体启动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ERα/ERβ-PI3K/Akt 通路、ERα/ERβ-ERK1/2通路、ERα/ERβ-NF-κB通路和ERα/ERβ-c-Jun通路等等。 这些主要通路与众多次要的信号转导和调控途径共同发挥作用,影响着机体的发育、生长和生理功能。 3. 雌激素受体的调控 除了上述的信号通路,雌激素受体还受到许多内外因素的调控。叶酸、维生素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卵巢素、绿茶和天然黄酮等都能够调节雌激素受体的表达 和功能。此外,某些激素和转录调控因子等也会参与雌激素受体的转录和调控。 4. 雌激素受体的异常

雌激素受体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_童飞

雌激素受体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童飞鲁亚平*(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神经细胞实验室芜湖241000 摘要雌激素受体与神经系统发育及肿瘤、心血管病等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现对雌激素受体结构和功能及雌激素受体在体内的分布及其信号转导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雌激素受体信号转导 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是一种调节17-B雌二醇(E2作用的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它有ER A和ER B两个亚型。雌激素受体是甾体激素受体(ster o i d hor mone receptor,S HR超家族的成员。以往认为,雌激素仅通过ER A起作用,但自1996年人们成功地从人和鼠的前列腺中分离出B亚型( ER B后,对两种受体的组织学定位、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1,2]。 1ER的结构与作用机制 人的ER A基因已被克隆,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长臂上(6q25.1,长约295kb,编码含有59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包括A~F六个功能区。N端的A/B区为不依赖配体的转录激活区AF-1(transcript i on acti va-t i on f unction–1,该功能区可能参与调节配体与ER 结合,调节雌激素应答基因的转录;C区是高度保守的DNA结合区(DNA-bind i ng do m ain,DBD,含有2个锌指(zinc fi nger结构,每2个锌原子与4个半胱氨酸残基结合,形成1个指状突起;C末端E/F区为配体结合区(li gand-bi nding do m ain,LBD,该功能区主要是调节配体与ER的结合、受体的二聚化和应答基因表达的激活;羧基末端的激素依赖转录活性功能区(transcri ption activation funct i on-2,AF-2,该区域由螺旋3、4、5和12的氨基酸组成,两种亚型ER的氨基酸序列在这一区域有较大的差异,只有56%的相同氨基酸序列,因此两种受体既有共同的配体,也有各自不同的配体[3]。在体内ER通常以异/同二聚体的形式发挥作用,C、E区的氨基酸序列对二聚化非常重要。ER A主要表达于子宫、睾丸、脑下垂体、肾、附睾和肾上腺、乳腺、阴道、骨和其他一些靶器官[4]。亚细胞观察显示,ER A主要定位于核内[5]。

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基因的突变与变异

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基因的突变与变异多年来,雌激素受体(ER)被作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指征。然而,异常的ER结构可能对于正确地评估ER 状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虽然可以检测出异常结构ER的存在,但实际上它缺乏其功能,从而导致假阳性结果。同样,一些不能通过生化及免疫组化检测出来而实际上具有生物学活性的ER的存在也会导致假阴性结果。因此,探讨ER的突变和变异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不需要配体就能传送雌激素信号的受体蛋白存在可能就会导致对内分泌治疗的抵抗;此外,功能不良的ER的突变也可能导致乳腺癌的预后不良。 一、野生型雌激素受体结构和功能 ER基因定位于q24和q27之间的第6对染色体的短臂上,由8个外显子组成。野生型ER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 65 000,与雌二醇具有很高的亲和性[1]。ER属于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的大家族,后者包括其他的类固醇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视黄酸受体、维生素D受体和大量尚未明确配体的所谓“孤立受体”。用A~F 6个字母分别代表这些受体序列排列中的6个区域。E 区主要组成了配体结合区,该区包括外显子4到8和装配配体结合的一个疏水区。DNA 结合区包括二个锌指结构,使其能够与上游雌激素依赖基因启动区的特异性雌激素反应元件或单元(HRE)相协调[2,3],外显子2和3编码该区域,具有激活功能的为AF1和AF2两个转录区。AF1包括A、B区的大部分,核受体含有两个转录激活功能(AF)区,分布位于受

体C端的激素结合区(AF2)和N端区(AF1),AF2为激素依赖性,而AF1是激素非依赖的。AF2还是核受体与其他转录介导因子(共激活因子或共抑制因子等)相互作用的部位。甾体激素受体的每个AF均具有明显的细胞特异性特点,即使对于某一特定的靶基因而言,靶基因启动子的组成特性也能影响AF(特别是AF2)的转录活性。D区包括核的定位信号,即所谓的“桥接区”,它并不依赖于配体结合。 当激素进入细胞后,与受体结合为复合物。激素-受体复合物活化需要一定的温度,至于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在胞质还是在核内尚有争论。活化的复合物与DNA结合,这种结合具有选择性,与DNA顺序有关。这一结合部分称为HRE.HRE可能由不连续的若干单元组成,其位置不论是在所调节基因转录起始单元的3'-末端还是5'-末端方向都有作用。根据这些表现,可以认为HRE属于调节基因中的增强子。激素特异性在于细胞内的特异受体。由于激素-受体复合物与HRE结合,引起DNA构象改变,活化了附近的启动子,从而促使转录。当受体活性化或转化后,其产物作用于染色质的特殊部位,并通过各种酶和激活的RNA聚合酶的活性促进核酸的迅速复制,转录特殊基因信息而合成特殊蛋白质。减弱染色体DNA-组蛋白的结合,激活基因而增强其模板活性,进而促进RNA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 ER与它的同源配体(主要为雌二醇)结合后引起一系列的受体激活步骤:包括受体与热休克结合蛋白的脱离,大量丝氨酸和酪氨酸残基以及二聚体的磷酸化。激活的受体复合物与HRE序列的回文结构相结合,随后通过ER的AF1和AF2区与其他的转录成分的蛋白-蛋

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结构与机制

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结构与机制激素受体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细胞接收到外部体内环境刺 激并作出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与激素分子结合来使细胞 发生功能性变化,从而调节人体内的代谢、饮食、生长和繁殖等 多个生理功能。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结构与机制是细胞生物 学中的重要一环。 一、激素受体的基本结构 激素受体家族成员有多种,包括雌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甲 状腺激素受体、肾上腺素β2受体等。这些受体的结构都大同小异,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N末端的激素结合区和C末端的胞内活性区。激素结合区位于膜外表面,通常含有一个或多个膜外识别域 和一个激素结合位点,用来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相应的激素分子。胞内活性区则由一系列融合区、膜穿透域、激活域和DNA结合域 等多个亚结构组成,参与到激素信号转导的不同环节中。 二、激素受体的信号传导途径

激素受体与其配体结合后,会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这个过程可以使受体捕获细胞外的一个小分子信号并传递到胞内。激素受体的信号转导途径包括经典和非经典两种类型。 1. 经典激素受体信号传导通路 在经典信号传导中,配体-受体复合物将活性转移到内质网下面的嵌入式蛋白,例如G蛋白和配体招募激酶等,再转移到不同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中。例如,雌激素受体可以与细胞质内的细胞信号转导蛋白G蛋白耦联受体(GPCR)形成复合物,进而激活蛋白激酶A(PKA)和蛋白激酶C(PKC)。这些酶的激活进一步促进磷酸化酶的激活,并促进内分泌反应的出现。 2. 非经典激素受体信号传导途径 除了经典的信号传导途径,激素受体还可以通过一些非经典的方式转导信号。举例来说,肾上腺素β2受体的激活可以导致蛋白激酶A的激活,从而直接调节了细胞膜上内源性的钠-钾泵和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活性,进而形成与肾上腺素参与的心血管调节。

肿瘤中雌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肿瘤中雌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陈安安;汪炬 【摘要】@@ 雌激素(estrogen,E2)可通过特异性结合并激活其受体传递信号,广泛调控机体的各种功能,如生殖功能、骨骼及其它组织的分化和维持等.雌激素受体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有3个亚类即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ERα)、Erβ和最近发现的G蛋白偶联受体--GPR(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30/GPER (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典型的ER作用机制是ERα或ERβ结合配体、同源或异源二聚化进入核内与靶基因的反式元件直接结合,或与共激活及共抑制因子结合,从而与靶基因间接结合并调控其转录,被称为基因组作用.此外,雌激素还可通过定位于膜上ER以及定位于胞质的ER介导,在不同的细胞发生不同的信号转导过程,即非基因组作用.非基因组作用通常会涉及与其它多个信号通路相互作用.虽然这2种途径的作用机制不同,但一些研究表明两者紧密联系,共同发挥作用,见图1[1].%In recenl years, accumulaled evidence indicates lhal lhe expression level of eslrogen is relaled Lo cancer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breasl cancer. This review is an overall inlroduclion aboul lhe progress of recenl years in lhe regulalion of eslrogen receplor expression, degradation and complicaled eslrogen signaling palhways in Lumors, including lhe genomic and non - genomic pathways. We also inlegrales lhe eslrogen palhways inlo a network for beller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estrogen signal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tumors. 【期刊名称】《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年(卷),期】2012(028)003

中药植物雌激素与皮肤疾病

中药植物雌激素与皮肤疾病 中药植物雌激素与皮肤疾病 植物雌激素是植物来源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结构与雌激素相似,一方面能够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弱雌激素效应,弥补雌激素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与内源性雌激素竞争性结合雌激素受体,发挥抗雌激素作用,从而抑制雌激素的副作用,有望替代雌激素在防治皮肤系统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植物雌激素在皮肤系统疾病的研究日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因此,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自然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雌激素与皮肤疾病文献的回顾,希望加深人们对雌激素与皮肤疾病相关关系的理解,深入研究植物雌激素抗皮肤疾病的作用机制,并以此促进疑难皮肤病难愈问题的解决。 1.雌激素与皮肤细胞ER信号通路 皮肤中广泛分布有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分核受体(nER)和膜受体(mER)。nER包括ERa和ERB,二者在结构上有高度的同源性,但在编码基因、组织分布和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不同,尤其是与配体结合后产生的生理效应也不同。游离的雌激素分子可以自由进入靶细胞内与nER结合,使后者发生空间构象改变形成二聚体,暴露DNA结合区与DNA序列中的雌激素应答元件(ERE)结合,启动经典的基因组效应。mER虽然尚未完全分离和测序,但在空间上大 部分定位于膜小窝结构内,在此结构内,mER能与定位在膜上雌激素结合,直接或间接地激活细胞外信号转导通路,启动非基因组效应。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是细胞外信号引起细胞生理反应的共同途径,MAPK家族主要包括三个亚家族: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l/2)、c—JunN末端蛋白激酶(JNKl/2)和p38蛋白激酶(p38 MAPK)。ERK主要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JNK和p38主要介导凋亡。雌激素可以通过MAPK通路调节转录因子的磷酸化,以及胞质蛋白激酶、磷脂酶、骨架蛋白等的转录和翻译。磷脂酰肌醇3一激酶(P13K)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Akt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

乳腺癌性激素受体与HER2

乳腺癌性激素受体与HER2 检测的意义及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与性激素相关的肿瘤之一,性激素介导的信号途径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雌激素受体的发现与功能的阐明,人们对性激素受体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分子机制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为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奠定了基础 性激素受体 •性激素受体属于甾体激素受体,是核受体超家族的成员 •雌激素受体(ER---ERα, ERβ) •孕激素受体(PR---PRA, PRB) •雄激素受体( AR) 雌激素受体 ER有α和β两种亚型,由两个不同的基因编码组成, ER α和ER β的结构、功能存在差异,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不同作用 雌激素受体的组织分布 •ERα:子宫、乳腺和肝脏组织中占优势 •ERβ:睾丸、前列腺、卵巢等占优势 雌激素受体的组织分布 •ERα:子宫、乳腺和肝脏组织中占优势 •ERβ:睾丸、前列腺、卵巢等占优势 ERα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 •正常乳腺组织大约有7%~10%的上皮细胞表达ERα •ERα的表达随月经周期波动,表达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从正常乳腺组织到普通性增生、不典型增生至原位癌的演进过程中ERα的表达水平逐渐 增加 ERβ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 •正常乳腺组织中大约有80%~85%的上皮细胞表达ERβ •ERβ表达水平不随月经周期变化 •从正常乳腺组织到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至浸润癌发展过程ERβ表达逐渐降低 •ERβ抑制细胞的分裂增殖,对正常乳腺组织有保护作用 正常乳腺上皮 •雌激素 ERα---旁分泌---导管上皮增生

ERα---PR---细胞分化 乳腺癌 雄激素---芳香化酶--雌激素—ERα-c-Myc, cyclinD1---细胞过渡生长 ERα--:不产生“细胞分化”…… ERα表达在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1)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敏感性的预测指标病例有效率 •非选择性30% •ER+/PR+ 50%~75%; •ER+/PR- 28% •ER-/PR+ 46% •ER-/PR- <10% •ER水平愈高,内分泌治疗效果越明显 ERα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2)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 时间依赖性参数,短期随访与患者预后有关,长期随访其相关性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3 )肿瘤转移特性 ERα+ 转移部位多在骨骼、皮肤或软组织 ERα- 肺、肝和脑等内脏器官转移多见 ERβ表达在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ERβ表达丧失是乳腺上皮细胞癌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ERβ表达与乳腺癌三苯氧胺耐药相关 •是否能作为一个预后指标尚不清楚 PR表达与乳腺癌 •PR是独立的预后指标 •ER+/PR –的乳腺癌过度表达HER2 •PTEN表达丧失与PR-有关 •ER+/PR-乳腺癌对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治疗反应差,但对芳香化酶抑制剂的治疗较敏感。因此,PR可以作为临床上内分泌治疗选择的预测因子, 对ER(+)/PR(-)乳腺癌应采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或同时采用抑制生长因子受体的治疗方案 PR丧失表达的分子机制

雌激素在人类红细胞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雌激素在人类红细胞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红细胞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一种细胞,它们可以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供 给能量和维持正常的生命运行。人体内红细胞的生成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前体细胞通过分化和成熟过程完成的,其中涉及到多种调节因素和分子的作用。雌激素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效应的雌性激素,它不仅对女性的生殖系统和乳腺组织起调节作用,还可以影响到其他多个器官和组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雌激素在人类红细胞生成过程中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本文将从分子机制、环境影响、实验模型等多个角度综述雌激素在人类红细胞生成中的作用。 一、分子机制 1. 雌激素受体和信号转导 雌激素是通过作用于靶细胞表面或细胞质中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来介导生理和病理效应的。人类体内有两种类型的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它们的基因分布和表达模式有所区别,但都包含有DNA结合区、LBD(ligand binding domain,配体结合区)和AF(activation function,激活功能区)等结构域。雌激素通过与ER结合,形成复合物,并介导信号转导通路的启动。ERα主要参与 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调控过程,而ERβ则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控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的调节相关。 2. 雌激素对造血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影响 在红细胞生成过程中,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成熟是关键的环节。雌激素促进骨 髓中HSCs(hematopoietic stem cells)向MEPs(megakaryocytic-erythrocytic progenitor cells)分化,从而增加成熟红细胞的生成量。除此之外,雌激素还可以 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造血分化过程中,如影响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分化因子的表达、促进基因转录等。 二、环境影响

雌激素对女性生殖系统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雌激素对女性生殖系统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女性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其中,雌激素是 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它影响着女性生殖系统的发育、生长、成熟和功能。本文将对雌激素对女性生殖系统发育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和探讨。 1. 雌激素简介 雌激素是女性生殖激素的代表。它主要由卵巢中的卵泡细胞合成,同时也由肾 上腺、脂肪、骨骼和大脑等组织合成。雌激素有三种主要类型:雌二醇、雌三醇和雌甾酮。它们在女性生殖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于女性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雌激素与女性生殖系统发育的关系 在女性生殖系统的发育中,雌激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女性生殖系统生长、发育和成熟的主要调节因素,对女性性腺和生殖道、子宫和乳腺等器官的发育有着复杂的影响。 2.1. 雌激素对卵巢的影响 卵巢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重要的性腺之一。它们是卵子的主要产生和储存器, 同时也是雌激素的主要合成器。在女性体内,由LH和FSH控制的生理过程会促 进卵泡发育和成熟,并产生合适的激素,以保证周期性排卵,并维持女性生殖系统正常的生理功能。 在卵泡发育过程中,雌激素主要通过与卵泡细胞内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这 样的作用机制导致了不同阶段的卵泡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不同。比如说,在卵泡成熟期,卵泡细胞内的雌激素受体表达量显著提高,因此更加敏感于雌激素的作用。雌激素在这个阶段的作用主要包括:调节细胞增殖、维持卵泡细胞的健康状态、促进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合成以及增加卵子的存活时间等。

2.2. 雌激素对子宫的影响 子宫对于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和功能至关重要。在女性身体内,它不仅是胚胎的着床地,也是产生月经的关键结构。雌激素在子宫内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子宫内膜层的发育和周期中,雌激素是最重要的调节因素之一。它通过与子宫内膜细胞中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促进内膜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为胚胎的着床和生长提供合适的基质。 同时,雌激素还能影响子宫肌层的发育和收缩。这样的作用机制可以促进女性生殖道的正常生理活动,并促进受胎和分娩。 2.3. 雌激素对乳腺的影响 与子宫一样,乳腺对于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和功能也十分重要。除了胎儿期的发育和生长,乳腺在青春期和妊娠期也经历了重要的发育和成熟过程。 在这些发育过程中,雌激素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它能促进乳腺的增殖和分化,为孕期和母乳喂养做好准备。同时,雌激素还影响乳腺内脂肪组织的生长和分化,为妊娠期间正常体重增长和存储做好准备。 3. 雌激素与女性生殖系统发育的分子机制 雌激素对女性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涉及到多种分子机制的参与和调节。其中,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调控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3.1. 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 雌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与其受体结合,形成激活复合物,通过介导不同的信号通路来影响下游的基因表达和生理效应。 在雌激素受体(ER)的活化过程中,主要涉及到ER与其受体中介分子(co-activators)的结合。这些分子包括TIF2、SRC-1、AIB1等等,它们能够加强ER 的转录活性,促进基因的表达和功能的发挥。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雌激素和雄激素调节机理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雌激素和雄激素调节机理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为生命科学领域带来了诸多的突破性进展。作为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雌激素和雄激素在生物体内调节多种生理功能,包括生殖、发育、代谢、神经系统、骨骼和心血管系统等。本文将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探讨雌激素和雄激素的调节机理。 1. 雌激素的作用机理 雌激素是构成雌性生殖系统的主要激素之一,它在雌性动物的生殖发育和生殖 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通过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从而调节多个 靶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凋亡、代谢、免疫、神经紊乱等。 1.1 ER的结构和功能 ER是一种核内受体,包括ERα和ERβ两种亚型。它们的结构有七个不同的区域,包括N端的转录调控区域、螺旋结构、DNA结合域、锌指结构、激活区、核 定位序列和C-末端域。ERα和ERβ在不同的组织和细胞类型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 式和功能特点。它们通过与雌激素结合后,形成一个配体-受体复合物,将信号递 送至细胞内。 1.2 雌激素和ER调节基因表达 ER的结构决定了它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能力。ER的N端转录调控区域与转录因子结合,增强或抑制基因表达。此外,ER还可以在DNA的编码区域结合,影响DNA的螺旋结构和转录因子的结合。这些机制能够协同作用影响基因表达。雌激 素和ER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机制调控多种靶基因的表达,并参与信号通路调控的复 杂网络中。 2. 雄激素的作用机理

雄激素是构成雄性生殖系统的主要激素之一,它主要由睾丸产生,并在全身多个组织中发挥作用。它通过与雄激素受体(AR)结合的方式,调节目标基因的表达。AR是一种核内受体,包括N端的转录调控区域、螺旋结构、DNA结合域、激活区和C-末端域。 2.1 AR结构和功能 AR的结构与ER类似,也具有N端区域、C-末端域和DNA结合域等结构。AR的转录调控区域与转录因子结合来增强或抑制基因表达。AR在靶细胞中的表达模式会根据不同的组织类型和生命阶段发生变化。 2.2 雄激素和AR调节基因表达 AR能够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机制调节基因表达,影响正常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在配合体-受体复合物形成后,AR能够通过增强或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来调节靶细胞的功能。此外,AR还与其他信号途径发生交叉作用。例如,AR可以与EGFR、NF-κB、TGF-β等蛋白质相互作用,从而影响ERK、PI3K、AKT等信号激酶的活性及下游效应。 3. 总结 雌激素和雄激素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通过与ER和AR结合,调节多种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生命的各种行为。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对于雌激素和雄激素调节机理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和丰富。对于相关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阐明人类生理、病理以及药物治疗的机制,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

雌孕激素及其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

雌孕激素及其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 摘要研究发现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突变与变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从雌孕激素受体的分子结构、功能、作用方式以及子宫内膜癌的关系进行讨论。 关键词雌孕激素受体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系统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癌症的7%,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Bokhman于1983年首先提出了子宫内膜癌发生的二元学说但在临床实践中[1,2],仅仅依靠病理类型无法完全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需研究有代表性的分子标志物的特征。目前,认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是由雌激素过度刺激引起,更有研究通过测定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ER和PR,发现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者受体水平升高,说明受体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发病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经典的雌、孕激素及其受体密切相关。 雌激素受体(ER)属甾体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有ERα和ERβ两种亚型,ERα和ERβ由不同的基因编码。ERα为传统的ER,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的6q25.1区,由595个氨基酸编码组成,相对分子质量66000。ERβ可能在组织正常分化和雌激素生理效应的调节中起作用,而ERαmR NA的过度表达可能成为乳腺癌和卵巢恶性肿瘤的标志物。孕激素受体(PR)包括PRα和PRβ两种亚型,由位于染色体11q13的同一基因编码,但受两种不同启动子A和B控制,转录形成两类碱基数不同的mRNA,分别表达由796和93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产物[3]。一般情况下,PRβ的转录活性较强,而PRα则对PRβ起抑制作用,同时PRα可使孕激素拮抗剂产生抗雌激素作用,而PRβ则无此作用。 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子宫内膜癌与ER及PR的关系研究最成熟。临床上,ER和PR测定的最大用途是选择内分泌治疗对象和判断预后。ER、PR含量随子宫内膜的增生程度呈下降趋势,单纯增生>复合增生>不典型增生;内膜癌的ER、PR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分化越差,受体含量越少。Sivridis 等研究认为[4],子宫内膜过度增生,激素作用占主导地位,而萎缩型子宫内膜虽失去激素作用的基础,但在低水平激素刺激下腺体增生活跃,若同时伴有丰富的ER及PR、EGF活动度高,即可发生子宫内膜癌。Maluf等认为[5],分化低肿瘤应根据术后病理的组织学类型、有丝分裂数、细胞形态、ER和PR含量,辅以系统的激素疗法或化学疗法避免复发和转移。Weiderpass对ERα基因多态性作病例对照研究发现,XbalX基因减少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又根据多变量机会比率(OR)结果得出结论,XX基因表型与XX基因型比较,X等位基因增加则肿瘤风险减少,两条短TA等位基因与两条长等位基因比较,短等位基因导致肿瘤风险增加;Pvull表型与pp表型比较,子宫内膜癌风险无明显减少,因而认为ERα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危险有关。齐卫红等[6]认为ER、PR的缺乏是内膜癌恶性程度增高的表现,ER、PR可以作为内膜癌患者预后观察的指标之一。白晓红等[7]的实验表明子宫内膜癌ER阳性表达率63.6%,与正常内膜组(42.1%)

雌激素受体的信号通路及其和乳腺肿瘤的关系

雌激素受体的信号通路及其和乳腺肿瘤的关 系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雌激素对乳腺癌的促进作用已经被广 泛认可。在乳腺癌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R)被高表达,而ER为雌激素所靶向,因此在治疗上,激素治疗便成为了一种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研究雌激素信号通路便成为了研究乳腺癌的一个重要方向。 1. 雌激素受体的基本结构 ER是一种核受体,由于其基本结构上的特点,它可以调控细胞内的基因表达。ER的分子量为67 kDa,由两个不同的区域组成,即DNA结合域和激活功能域。 DNA结合域由两个锌指结构域组成,可以与DNA的特定序列结合,并且调控 该序列下游的基因表达。激活功能域则含有具有激活功能的转录因子,并且可以与共激活因子和抑制因子相互作用,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在没有雌激素的刺激下,ER处于不活跃状态,随着雌激素的结合,ER开始活跃并发挥作用。 2. 雌激素对乳腺癌的促进作用 雌激素促进乳腺癌的作用已经被各类研究所证实,事实上,ER阳性的患者对 激素治疗的反应优于ER阴性的患者。雌激素的作用主要通过与ER结合,激发ER 的活性,从而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和进展。 此外,研究还表明,雌激素的作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雌激素和ER结合以后,可以激活一系列蛋白激酶和转录因子,从而促进细胞的增殖。 (2)促进肿瘤细胞的存活:雌激素通过激活抗性相关蛋白,促进肿瘤细胞的 存活。

(3)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雌激素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从而加速乳腺癌的转移和扩散。 3. 雌激素信号通路 雌激素通过哪些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和进展呢?目前已经发现,ER激 活可以通过两种主要的信号通路,即致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和磷脂酰肌醇 3-激酶(PI3K)通路来实现。 MAPK通路中,ER可以和MAPK直接结合,激活下游众多的转录因子,从而 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PI3K通路中,ER通过与PI3K的结合,激活下游的AKT 等信号分子,从而促进细胞的增殖、存活和侵袭。 除此之外,ER还可以通过转录调控的方式来发挥作用。具体地说,ER可以结 合到细胞核内的DNA上,促进一系列基因的表达,包括许多与癌症发生和进展有 关的基因。 4. 呈现的挑战 由于雌激素对乳腺癌发生和进展的促进作用,目前许多药物的治疗手段便是通 过靶向ER来进行。然而,药物的治疗效果会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常常出 现药物耐受性问题。 因此,如何解决雌激素靶向治疗的药物耐受性问题,也成为了目前研究的重点 之一。一些研究人员提出,可以通过联合使用ER靶向药物和其他抗癌药物,来降 低药物耐受性问题的发生率。此外,还有研究人员在探索新的靶点和新的治疗手段,以期为乳腺癌的治疗带来更好的突破。 结语 雌激素是影响乳腺癌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ER则是其作用的主要执 行机制。通过深入研究ER的结构、功能以及信号通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乳腺癌 的发展机制,并为其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植物雌激素及其作用靶点的研究进展

植物雌激素及其作用靶点的研究进展【关键词】,雌激素受体 [关键词]雌激素类; 作用靶点; 雌激素受体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phytoestrogens and their effect targets 自从Setchell和Adlercreutz首次发表异黄酮和木酯体与哺乳动物雌激素结构的相似性,并阐述它们可能具有防癌作用以来,植物雌激素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1]。目前,运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等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长期使用雌激素有诱发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肺栓塞的危险。而植物雌激素的研究为人类寻觅有效而安全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的治疗药物展示了新的前景。本文就植物雌激素及其作用靶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雌激素受体 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属于甾体激素受体大家族,以寡聚糖的形式位于胞浆内,一旦与雌激素结合即形成有活性的单体,迅速从胞浆转移至胞核内,与胞核内特异性DNA顺序上的雌激素反应元件结合,从而激活激素依赖性基因的转录、翻译,合成蛋白质,最终促进细胞的分裂、繁殖和生长[2]。ER 有两个亚型,即ERα与ERβ。自1986年克隆出ERα,1996年Kuiper等[3]从大鼠卵巢和前列腺cDNA文库中成功地克隆出ERβ以来,人们对这两个ER亚型的结构及分布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1.1ERα与ERβ的结构ERα和ERβ蛋白分子自N端起分为A、B、C、 D、E、F区,其中A/B区是转录调控区,参与受体对靶基因的转录激活。ERα与ERβ的A/B区在不同种属间其长度变化较大,为高度可变区,是受体抗体的结合部位,并与受体作用的特异性有关;C区为DNA结合区(DNA binding domain,DBD),是受体与DNA结合的功能区域,而且是核受体家族中富含半胱氨酸的最保守区域; D区可与热休克蛋白结合,有稳定受体与DNA结合的功能,另外该区还有一核定位信号,是受体自核糖体上释放出来后定向地进入核内必需的肽段;E/F 区前者为激素或配基结合区(hormone binding domain, HBD),后者起调节转录激活作用[4,5]。 ERα和ERβ由两个不同基因编码,它们的编码基因由相同数目的外显子组成,且ERα和ERβ DNA结合区的氨基酸序列基本一致,其同源性达96%,提示它们能与相似的靶基因反应元件结合。在同样高度保守的配基结合区同源性则达58%[6];而在HBD和位于氨基末端的反式激活功能区,ERα与ERβ间分别只有53%和30%的同源性[7]。在A/B区和E区有两个与增强基因转录有关的活化功能区(activation function, AF),即AF1和AF2,其中ERβ的AF1功能微弱,

雌激素和雄激素的细胞内信号转导和作用

雌激素和雄激素的细胞内信号转导和作用 激素是一类发挥重要生物学作用的信号分子,包括雌激素和雄激素等性激素。 它们通过与激素受体结合,引发一系列的细胞内信号转导,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雌激素和雄激素的分子机制和作用。 一、雌激素的细胞内信号转导 1. 雌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雌激素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激素,对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功能维持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雌激素还参与了其他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骨骼生长、血管生成、脑部发育等等。 2. 雌激素的受体 雌激素信号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进而触发一系列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雌激 素受体主要有两种类型:ERα和ERβ。它们都属于核受体家族,具有典型的结构 特征,包括一个DNA结合域和一个激素结合域。 3. 雌激素的信号转导途径 雌激素的信号转导途径复杂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经典的雌激素受体介导的途径。此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雌激素结合到ERα/ERβ,形成激素-受体复合体; ②复合物迁移进入细胞核,与染色质区段结合,并启动基因转录;③转录后 mRNA进入细胞质,接受翻译而得到新的蛋白质。 除了经典途径之外,雌激素还能通过非经典途径来传递信号,如通过膜受体介 导PI3K/Akt信号通路等。 4.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非常丰富。例如,在女性生殖系统中,它促进子宫内膜的增生和分化,同时抑制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在骨骼系统中,雌激素可促进骨骼生长、增加骨密度等;在神经系统中,则参与了记忆和情绪的调控等。 二、雄激素的细胞内信号转导 1. 雄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雄激素是男性生殖系统的主要激素,对男性性器官的发育和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参与了其他多种生理相关和病理过程,例如男性第二性征的发育,心血管健康,肌肉生长等。 2. 雄激素的受体 与雌激素一样,雄激素也需要特定的受体来传递信号。雄激素主要通过与雄性激素受体(AR)结合来表现其生物学效应。AR即为核受体家族的成员,同样具有DNA结合域和激素结合域。 3. 雄激素的信号转导途径 雄激素的信号转导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雄激素结合到AR形成复合物;②复合体转移进入细胞核并与DNA结合,在某些靶基因中启动基因转录;③转录出的mRNA产物则进一步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除了以上途径之外,雄激素也可通过非经典途径,如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传导(GPR)来传递信号。 4. 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在男性生殖系统中,雄激素参与了睾丸和精子的发育,促进了精子的形成和运动。在心血管系统中,雄激素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调节血压、促进红细胞生成等。 总结

试述四种雌激素结构改造方法及产物

试述四种雌激素结构改造方法及产物 雌激素是一类重要的内源性激素,对于女性生殖系统和生理功能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雌激素结构的特殊性,其生物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改造雌激素结构,以获得更好的药理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介绍四种常见的雌激素结构改造方法及其产物。 第一种方法是酶促反应。酶促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转化方法,通过加入特定的酶催化剂,可以选择性地改变雌激素分子的结构。例如,酶促反应可以将雌二醇(E2)的B环上的羟基取代为甲基,从而得到甲基雌二醇(MeE2)。这种结构改造可以增加雌激素分子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能,同时降低其对雌激素受体的亲和力,从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第二种方法是化学合成。化学合成是一种常用的雌激素结构改造方法,通过有机合成反应,可以在分子结构上引入不同的官能团,从而改变其生物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例如,通过在雌二醇的A环上引入取代基,可以得到氨基甲酸雌二醇(AC-E2)。这种结构改造可以增加雌激素分子的水溶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药物释放速度。第三种方法是分子模拟。分子模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雌激素结构改造的方法。通过构建雌激素分子的三维结构模型,并

进行分子对接和药效预测,可以预测新合成的结构衍生物的生物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例如,通过分子模拟可以预测某个取代基对雌激素分子与受体的结合能力的影响,从而指导合理设计新的雌激素类药物。 第四种方法是代谢改造。代谢改造是利用生物体内的代谢酶对雌激素进行改造的方法。通过调节代谢酶的活性或加入外源性辅助剂,可以改变雌激素分子的代谢途径和产物。例如,通过抑制雌激素的代谢酶CYP3A4,可以减慢雌激素的代谢速度,延长其在体内的半衰期,从而增加药效持久性。 通过上述四种雌激素结构改造方法,可以获得具有更好药理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的雌激素类化合物。这些改造产物在临床上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低的副作用,为雌激素类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改造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药物特性来确定,同时需要进行充分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价,以确保其在临床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激素和细胞表面受体的生物学研究

激素和细胞表面受体的生物学研究 细胞表面受体和激素是生物学中常见的两个概念。它们在许多生命过程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细胞信号转导、代谢调节等。对它们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生命的机制,更能为药物的研发和治疗提供指导。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细胞表面受体和激素的相关性,并介绍分子生物学中关于这两个概念的研究。 激素是一类生物体内分泌物质,可以通过体液传递到远处靶细胞,调节其代谢过程和生理功能。激素的种类非常多,包括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雌激素等。在细胞内,这些激素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产生效应。受体是一类跨膜蛋白,它们位于细胞表面或细胞质中,并能将激素信号转化成细胞内相应的信号,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理效应。 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研究人员对细胞表面受体和它们的配体-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非常重要。这项研究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方面,例如受体的结构、功能、信号转导等等。其中,受体的结构和动态是非常关键的。人们需要了解受体分子在活跃状态下的三维结构,以及受体与配体相结合后构型的变化情况。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研发更加有效的药物靶点,同时也可以加深人们对细胞信号传递机制的认识。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利用各种手段来研究受体的结构。例如,X光晶体学技术可以直接揭示受体分子的三维结构,而核磁共振光谱技术则可以用来观察受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动态变化。同时,计算机模拟技术也可以模拟受体的结构和动态行为,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这些技术的发展为受体结构和信号转导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除了受体的结构,受体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研究重点之一。科学家们研究受体-配体相互作用的手段也非常丰富,包括结晶、核磁共振、生物化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这些技术可以揭示受体-配体之间的作用机制,帮助研发更为精准的药物分子。

激素的受体名词解释

激素的受体名词解释 激素,作为一种生物活性物质,扮演着调节和调控生理功能的关键角色。激素 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细胞内的信号传导,调整目标组织或细胞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激素受体扮演着核心的角色,被视为激素与细胞之间的桥梁。本文将深入解释激素受体的概念、分类以及其运作机制。 激素受体是一种位于细胞质或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分子,通过结构特异性与 激素形成稳定的配体-受体复合物。这个复合物进一步激活或抑制下游的信号传导 途径,最终改变基因的表达或蛋白质的活性。激素受体主要分为核内受体和细胞膜受体两类。 核内受体是一类具有核糖体信号序列(NLS)的蛋白质,可以通过主动转运进 入细胞核。典型的核内受体包括雌激素受体(ER)、雄激素受体(AR)、孕激素 受体(PR)等。这些受体在配体结合后,可以与某些共激活子或共抑制子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基因的转录活性。这些转录变化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和基因调控,进而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而细胞膜受体是一类嵌入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其活性转变主要依赖于二级信 使的释放。著名的细胞膜受体包括雄激素受体(GPRC)、甲状腺激素受体(TR)等。这些受体与配体结合后,会激活蛋白激酶信号传导通路,通过蛋白磷酸化作用来调节细胞的代谢、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激素受体的功能是高度专一和选择性的。这是因为激素分子的结构和几何特性 与受体结构存在相互适应性,保证了受体只与特定的激素结合并响应。例如,肾上腺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激素,它与α-肾上腺素受体和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后,会产 生不同的效应,从而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发挥不同的调节作用。 激素受体的调控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激素受体本身的合成和降解会受到多种 机制的调控,通过这些方式,细胞可以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来调整受体的数量,

雌激素及其受体亚型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初探

【摘要】雌激素从多个方面调节和促进免疫功能。雌激素主要通过与ERα和ERβ两个受体亚型结合而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并对免疫系统进行多方面、多步骤的调节和促进免疫功能。ERα是低浓度水平的雌激素调节胸腺和脾生长的重要受体,对高浓度水平雌鼠的雌激素调节则需要ERα和ERβ共同参与对胸腺的生长调节作用。雌激素对骨髓B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是通过骨髓间质细胞上的ERα、ERβ而产生的;ERα、ERβ在老年鼠的免疫系统中仍起重要作用,但主要为ERα。 【关键词】雌激素;雌激素受体亚型;免疫功能 雌激素对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和促进免疫功能的发展是从多个步骤、多个方面发挥作用的。但有关雌激素的这些功能具体相关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大部分内容的研究仍然不清楚。在妊娠期间,雌激素对胸腺增生和萎缩的作用非常明确[1]。与男性相比,女性具有更高的免疫反应和相对高比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雌激素已被公认为参与了机体的免疫反应[2]。实验研究发现,雌激素既可减轻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性高敏反应,抑制自然杀伤细胞(NK)介导的细胞毒性和粒细胞的炎症反应,也能促进免疫球蛋白和其他抗体的产生[3]。 雌激素与不同的雌激素受体亚型(ERα、ERβ)结合具有不同的生理效应。以往认为雌激素仅通过一种受体发挥其生理功能,因而对其在不同组织产生不同的生理功能难以理解。随着1996年Kuiper从鼠前列腺克隆出ERβ[4],ERβ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不同种属的不同组织中已被检测出[5]。随后进一步研究发现许多组织的细胞内都表达有ERβ,并与免疫系统有关。例如,人类妊娠中期的胎儿胸腺、脾脏组织和人类的淋巴组织中淋巴细胞都有ERβ的表达。由于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两种不同形式的存在,更利于理解和解释雌激素的不同生理功能。在实验研究中发现ERα和ERβ还能形成异源和同源二聚体[6],如:异源二聚体ERα/ERβ和同源二聚体ERα/ERα、ERβ/ERβ,而赋予其更多的功能和结构的变化。近几年来,雌激素受体基因敲除鼠一直是学者们研究、观察ERα和ERβ功能的最有价值的实验动物模型,有ERα基因敲除鼠(ERKO)[7]和ERβ基因敲除鼠(BERKO)[8],以及ERαERβ双基因敲除鼠(DERKO)。免疫学家借助这些基因敲除鼠对ERα和ER β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并对孕鼠和老龄鼠这两个具有特异免疫功能的群体进行了相关研究。下面主要从雌激素及其受体亚型对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作用两方面来简述雌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 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亚型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 雌激素可以影响胎儿的生长,并能调节成年小鼠的胸腺大小。这表现在阉割的雌性和雄性小鼠,可导致它们胸腺的增生和胸腺细胞的增多[9]。暴露于妊娠期的内源性雌激素,或是对阉割了的小鼠施予外源性雌激素治疗都将引起增大的胸腺组织的萎缩,并伴随着显著的T淋巴细胞上CD4+和CD8+的增多[10]。Staples JE[11]研究发现雄性ERKO鼠的胸腺较野生型(WT)小鼠的胸腺要相对小些。而当它们接受雌二醇(E2)刺激后,表现出较小的胸腺萎缩和缺乏显著的T淋巴细胞表型相应的改变。Staples JE等认为ERα是对胸腺生长起决定作用的受体,同时E2可引起胸腺组织及其细胞表型的改变。 为了进一步研究ERα和ERβ在雄性小鼠中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即研究ERα和ERβ对低浓度水平雌激素的影响,Erlandsson MC等[12]对出生4个月的ERKO、BERKO、DERKO 和WT雄性小鼠进行研究,给予这些小鼠注射E2 0.1mg/kg,每周5次,连续2周后取其胸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