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基因的突变与变异

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基因的突变与变异多年来,雌激素受体(ER)被作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指征。然而,异常的ER结构可能对于正确地评估ER 状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虽然可以检测出异常结构ER的存在,但实际上它缺乏其功能,从而导致假阳性结果。同样,一些不能通过生化及免疫组化检测出来而实际上具有生物学活性的ER的存在也会导致假阴性结果。因此,探讨ER的突变和变异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不需要配体就能传送雌激素信号的受体蛋白存在可能就会导致对内分泌治疗的抵抗;此外,功能不良的ER的突变也可能导致乳腺癌的预后不良。

一、野生型雌激素受体结构和功能

ER基因定位于q24和q27之间的第6对染色体的短臂上,由8个外显子组成。野生型ER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 65 000,与雌二醇具有很高的亲和性[1]。ER属于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的大家族,后者包括其他的类固醇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视黄酸受体、维生素D受体和大量尚未明确配体的所谓“孤立受体”。用A~F 6个字母分别代表这些受体序列排列中的6个区域。E 区主要组成了配体结合区,该区包括外显子4到8和装配配体结合的一个疏水区。DNA 结合区包括二个锌指结构,使其能够与上游雌激素依赖基因启动区的特异性雌激素反应元件或单元(HRE)相协调[2,3],外显子2和3编码该区域,具有激活功能的为AF1和AF2两个转录区。AF1包括A、B区的大部分,核受体含有两个转录激活功能(AF)区,分布位于受

体C端的激素结合区(AF2)和N端区(AF1),AF2为激素依赖性,而AF1是激素非依赖的。AF2还是核受体与其他转录介导因子(共激活因子或共抑制因子等)相互作用的部位。甾体激素受体的每个AF均具有明显的细胞特异性特点,即使对于某一特定的靶基因而言,靶基因启动子的组成特性也能影响AF(特别是AF2)的转录活性。D区包括核的定位信号,即所谓的“桥接区”,它并不依赖于配体结合。

当激素进入细胞后,与受体结合为复合物。激素-受体复合物活化需要一定的温度,至于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在胞质还是在核内尚有争论。活化的复合物与DNA结合,这种结合具有选择性,与DNA顺序有关。这一结合部分称为HRE.HRE可能由不连续的若干单元组成,其位置不论是在所调节基因转录起始单元的3'-末端还是5'-末端方向都有作用。根据这些表现,可以认为HRE属于调节基因中的增强子。激素特异性在于细胞内的特异受体。由于激素-受体复合物与HRE结合,引起DNA构象改变,活化了附近的启动子,从而促使转录。当受体活性化或转化后,其产物作用于染色质的特殊部位,并通过各种酶和激活的RNA聚合酶的活性促进核酸的迅速复制,转录特殊基因信息而合成特殊蛋白质。减弱染色体DNA-组蛋白的结合,激活基因而增强其模板活性,进而促进RNA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

ER与它的同源配体(主要为雌二醇)结合后引起一系列的受体激活步骤:包括受体与热休克结合蛋白的脱离,大量丝氨酸和酪氨酸残基以及二聚体的磷酸化。激活的受体复合物与HRE序列的回文结构相结合,随后通过ER的AF1和AF2区与其他的转录成分的蛋白-蛋

白结构形成激活转录过程。缺乏配体结合区的重组缺失突变能够与HRE 相结合而激活其转录,这表明了AF1的基本活性,不过此活性水平比激活的野生型受体要低得多。相比较而言,AF2需要配体的存在来获得转录活性,但其活性程度取决于结合配体的性质[4-6]。由于DNA-AF1结合引起兴奋作用,而三苯氧胺能拮抗雌激素对AF2的作用,三苯氧胺和类似化合物的混合兴奋活性可能部分是由于导致了ER的二聚化作用[7]。有证据表明,不同的激活剂和辅阻遏剂可明显地影响诸如三苯氧胺的混合兴奋剂的反应水平[8,9]。这种复杂的雌激素信号分子途径表明ER的突变和变异在不同组织之间有很大不同,也较难预言。

二、雌激素受体基因的突变

这里的突变概念是指ER基因的DNA序列发生了变化,而变异是指在mRNA或蛋白水平上发生的异常改变,并不涉及DNA的编码异常。这样的受体除本身功能降低或丧失外,还有可能与正常受体竞争配体、DNA上的结合部位及转录因子等,从而使细胞对相应激素不产生反应。此外,由于三苯氧胺是借助于与雌激素竞争结合受体发挥作用,所以,也就导致这样的乳腺癌对三苯氧胺的治疗不敏感。实验发现完全性的功能性ER基因丢失会导致雌性鼠的乳头导管发育不全[10]。Mahfoudi等[11]发现在鼠的ER基因538和552位点之间发生的点突变能降低其雌激素依赖性转录活性,但并不明显影响激素或DNA的结合。然而,这些突变却能戏剧性地改变雌激素拮抗剂的药物学效应;在表达这些突变的Hela细胞中,三苯氧胺和纯类固醇性抗雌激素

ICI164384都变成了强烈的兴奋剂。也有人在Leu540Gln突变中发现了类似的现象。由于这样突变的受体一方面丧失了对其配体的正常生理性结合,另一方面,通过受体非配体依赖性激活的方式,可能就起到了类似促细胞分裂增殖的病理生物学效应,因此这样所谓的“阳性”ER实际上缺乏了它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从而降低或丧失了对激素即雌激素的反应性。但除了显示对抗雌激素药物的兴奋反应外,这种突变也同时显示对雌二醇的拮抗作用。这种AF2突变现象在理论上可以解释某些乳腺癌对三苯氧胺治疗不敏感的原因[12]。

Wolf和Jordan [13]报道了一个MCF-7人乳腺癌的异种移植体,这是对三苯氧胺已经获得了抵抗、却能在三苯氧胺的刺激下进行生长。结果发现它含有在ER配体结合区域的突变,是由于基因351位点上的天门冬氨酸被酪氨酸所替代。进一步研究发现,用突变的ER 转染的MDA-MB-231细胞对三苯氧胺的反应与对雌激素的反应相似。因此,自发性的或实验性的ER突变均表明这些畸变会影响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程度。Karnik等[14]研究了143 例家族性乳腺癌或卵巢癌病人的ER突变情况,利用SSCP-PCR等方法发现其中3例有在AF1的Gly160Cys 干系替换。这种现象也发生在对照组白细胞DNA中,表明这可能反映了它的多态性,只有5个在外显子 1、3~5和8的第三对碱基的替换发生,但也被认为是多态性缘故,因为这种情况与肿瘤的激素受体或与三苯氧胺的抵抗状况无关,也未伴随有保守的体细胞系突变。

Roodi等[15]调查了118例ER阳性和70例ER阴性癌中的

ER突变情况,发现了2例错义突变,5例多态性被检测出,但没有1例与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关。总之,以上这些研究所发现的突变仅占极少部分。与这些结果不同的是,在 30%以上的乳腺增生过长和其相应的正常组织中检测到有 ER突变,但在未发生病变的正常乳腺组织中未发现有突变。位于外显子4上的赖氨酸替换成精氨酸的突变会引起MCF-7细胞对雌二醇的增殖反应性增加200倍以上,但这种现象是发生在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中,至于在乳腺癌中的类似突变尚未见报道。因此,这样低的ER突变频率是难以解释乳腺癌对激素抵抗的现象,至少也不可能对常规的临床检测病例中作出能足以说明问题的解释。

三、雌激素受体基因的的变异

有大量的乳腺癌ERmRNA变异型报道,在正常乳腺组织和其他器官中也有发现。较多的主要是桥接变异,发生ERmRNA 的1个或几个外显子缺失,其他的有隐蔽的桥接变异,发生了新的架接连接,以及外显子的复制,或转录中有非ER性的序列产生。这些结果主要导致转录信息的丢失,翻译紊乱,或者引起转录蛋白结构的不完整,原因是非ER序列中出现的终止转录编码。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外显子5的变异情况。用它的变异现象来解释ER-/孕激素(PR)+乳腺癌的存在,因为PR的表达是高度依赖于雌激素源性的信号。Fuqua等[16]发现4例 ER-/PR+乳腺癌中有3例的外显子5mRNA水平比野生型ERmRNA要高得多。相对而言,在5例ER/PR均阳性的肿瘤中,其结果却相反。尽管这种是外显子5 缺乏的变异,但这足以引起翻译后蛋白序列结构的改变,引起蛋白长度被截短,相对分子质量也只有40 000,缺乏配

体结合区域。当这种变异转染到MDA-MB-231乳腺癌细胞后,它能激活 HRE 接近60%野生型受体的效率,它并不依赖于雌激素配体,也不受雌激素拮抗剂的影响。重要的是,从ER阴性,PR弱阳性的BT20乳腺癌细胞中已抽提出了外显子5蛋白,这是在非转染细胞的蛋白水平上缺失变异的唯一证据。另一个实验是用外显子5变异转染的MCF-7细胞,其生长速度比用质粒转染的对照组要快得多,而且PR 水平也高于野生型的细胞[17],而且它可抵抗4-羟基三苯氧胺的处理,其原因可能是这种变异能够与野生型受体形成二聚体从而不受三苯氧胺的调节作用。临床的资料也进一步佐证,在 ER-/PR+ 或 ER -及其他的雌激素依赖蛋白(如pS2)的肿瘤中,发现有较高频率的变异情况,因而认为这种变异对PR和pS2表达有活性作用。也有报道外显子的丢失会引起受体功能丧失。Dotzlaw 等[18]发现了外显子2或3截短的变异,当将其共同转染到COS-1细胞后,未见有转录发生,所以即使DNA结合区域完好,但当有ER基因的截短变异发生时,将导致无功能性受体的产生。有人在子宫绒毛膜上皮癌和胚胎癌中也发现了类似情况,外显子7的丢失变异也可使转录过程丢失,当在酵母表达载体系统中表达时可抑制其野生型ER的转录活性[19]。由于在几乎一半的ER+/PR-的肿瘤中发现这种现象,说明这种变异可能主要出现在ER功能阴性的肿瘤中,导致所谓ER+的肿瘤对雌激素的反应性降低。由此可见,通过肿瘤的ER变异情况可联系其预后状况,不过这需要丰富的临床资料来证实。

由于所发现的ER变异均是在mRNA水平上,缺乏相应蛋白水

平上的证据,有人怀疑这与是否用极其敏感的RT-PCR导致的实验假象有关,认为这是ER基因转录中的正常过程。但事实上,目前所发现的这些变异是具有组织特异性的,而且其受体超家族的其余成员没发生变异。

总之,对于实验中发现的ER点突变可能对其蛋白功能有明显的影响,但就联系临床上乳腺癌的发展和其表现型来看,至少目前的证据还很难证实。而ER的变异主要是在mRNA水平上,鉴于缺乏相应蛋白水平的依据,对于这种变异的临床意义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Green S, Walter P, Kumar V, et al. Human oestrogen receptor cDNA: sequence, expression and homology to v-erb-A. Nature, 1986, 320:134-139.

2 Ponglikitmongkol M, Green S, Chambon P. Genomic organization for the human oestrogen receptor gene. EMBO J,1988,7:3385-3388.

3 Green S,Chambon P. Oestradiol induction of a glucocorticoid-responsive gene by a chimaeric receptor. Nature,1987, 325:75-78.

4 Kumar V, Green S, Stack G, et al. Functional domains of the human estrogen receptor. Cell, 1987,51:941-951.

5 Webster NJ,Green S,Jin-JR,et al. The hormone-binding domains of the estrogen and glucocorticoid

receptors contain an inducible 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function. Cell, 1988,54:199-207.

6 Lees JA, Fawell SE, Parker MG. Identification of two transactivation domains in the mouse estrogen receptor. Nucleic Acids Res, 1989, 17:5477-5488.

7 Berry M, Metzger S, Chambon P. Role of the two activating domains fo the oestrogen receptor in the cell-type and promoter-context dependent agonistic activity of the anti-oestrogen 4-hydroxytamoxifen. EMBO J, 1990,9:2811-2818.

8 Onate SA, Tsai SY, Tsai MJ, et al. Sequ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coactivator for the steroid hormone receptor superfamily. Science, 1995,270:1354-1357.

9 McInerney EM, Tsai MJ, O‘Malley BW, et al. Analysis of estrogen receptor transcriptional enhancement by a nuclear hormone receptor coactivator.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6,93:10069-10073.

10 Korach KS. Insights from the study of animals lacking functional estrogen receptor. Science, 1994,226:1524-1527.

11 Mahfoudi A, Roulet E, Dauvois S, et al. Specific mutations in the estrogen receptor change the properties of antiestrogens to full agonist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5,92:4206-4210.

12 Montano MM, Ekena K, Krueger KD, et al. Human estrogen receptor ligand activity inversion mutants: receptors that interpret antiestrogens as estrogens and estrogens as antiestrogens and discriminate among different antiestrogens. Mol Endocrinol, 1996,10:230-242.

13 Wolf DM, Jordan VC. The estrogen receptor from tamoxifen stimulated MCF-7 tumor variant contains a point mutation in the ligand binding domain. Breast Cancer Res Treat,1994,31:129-138.

14 Karnik PS, Kulkarni S, Liu XP, et al. Estrogen receptor mutations in tamoxifen-resistant breast cancer. Cancer Res, 1994, 54:349-353.

15 Roodi N, Bailey LR, Kao WY, et al. Estrogen receptor gene analysis in 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and receptor-negative primary breast cancer. J Natl Cancer Inst,1995,87:446-451.

16 Fuqua SA, Fitzgerald SD, Chamness GC, et al. Variant human breast tumor estrogen receptor with constitutive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Cancer Res, 1991,51:105-109.

17 Fuqua SA, Wolf DM. Molecular aspects of estrogen receptor variants in breast cancer. Breast Cancer Res Treat,1995,35: 233-241.

18 Dotzlaw H, Alkhalaf M, Murphy LC. Characterization of estrogen receptor variant mRNAs from human breast cancers. Mol Endocrinol, 1992,6:773-785.

19 Fuqua SA,Fitzgerald SD,Allred DC,et al. Inhibition of estrogen receptor action by a naturally occurring variant in human breast tumors. Cancer Res, 1992,52: 483-486.

雌激素受体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关系的研究及争议

雌激素受体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关系的研究及争议 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为女性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且均为激素依赖性肿瘤。纵多报道中已分别指出,这三类肿瘤与瘤体内雌激素、雌激素受体的变化有关,本文将对此三类肿瘤与雌激素受体的相关研究及研究中存在的部分争议进行综述。 1 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 雌激素通过ER在乳腺等组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的与人类相关的雌激素受体亚型为ERα和ERβ。ER以两种途径调控基因转录。一种途径是经典的雌激素反应元件(estrogen receptor element,ERE)途径:当雌激素与ER结合后,ER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形成同质二聚体或异质二聚体,并与ERE 结合,调控基因转录。另一途径为AP-1增强子元件途径:雌激素与ER结合经AP-1 位点调控时,需要转录因子Fos和Jun参与调控基因转录,ERα和ERβ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配体与ERα结合可促进基因转录,而与ERβ结合基因转录却受到抑制。 2 ER的表达与乳腺癌 在人和动物的乳腺癌组织及乳腺癌细胞株中发现有ERα、ERβ的表达,但是文献报道中对ER亚型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存有异议,至今尚无统一认识。首先是ERα、ERβ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是否具有相关性。Dotzlaw等[1]在1997年首次报道了采用RT-PCR法检测ERβmRNA在乳腺癌组织和乳腺上皮细胞株中的表达,发现ERβ的表达水平和ERα的表达无关,ERα阳性或阴性细胞株中均有ERβmRNA的表达。Speris等[2]同样用TC-PCR技术检测到在乳腺癌组织中,多数都有ERα表达,ERα或单独表达或与ERβ共同表达,未见ERβ单独表达。但也有报道[3]采用Western blot 法发现乳腺癌新鲜标本中ERβ蛋白可以单独表达。在ER亚型的表达对乳腺癌的预后的研究中,ERα与预后呈正相关是被普遍认可的,研究认为ERα水平上调,促进肿瘤坏死因子(TGF)-α表达[4],从而促进肿瘤发生。而对ERβ的表达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却存在着争议。大部分文献[5-7]认为ERβ表达提示预后好,Fuqua[8-9]等的研究则认为ERβ表达与预后无关,Speirs等[2] 却认为ERβ表达是预后不佳的指标。 3 ER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 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ERα似乎比ERβ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两者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相反。徐艳红[10]等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出在子宫内膜癌中,ERα的表达阳性率随着分期的升高,分级的增加而降低,且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于其他类型癌,提示ERα的高表达是预后良好的指标。而ERβ随着内膜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随肌层浸润程度的加深而升高,提示ERβ

乳腺癌病理学变异

乳腺癌病理学变异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多种病理学变异。这种变异对临床诊治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分子分型、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等方面探讨乳腺癌的病理学变异。 一、分子分型的变异 乳腺癌可以根据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定型分子亚型,目前最常用的分子分型方案为PAM50分子亚型。根据这个分类方案,乳腺癌分为四种分子亚型: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HR+/HER2-)型、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HR+/HER2+)型、激素受体阴性/HER2阳性(HR- /HER2+)型和三阴性(HR-/HER2-)型。这些分子亚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和临床预后。 然而,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也存在一定的变异。有研究发现,在某些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型乳腺癌中,存在HER2基因扩增或突变,导致药物靶向治疗的选择困难。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在HR- /HER2+型乳腺癌中,存在激素受体的低表达或突变,影响了内分泌治疗的效果。这些分子分型的变异对于临床治疗的个体化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二、病理分级的变异 病理分级基于肿瘤的组织学异型程度、核分裂活性和核大多数性进行评估,常用的分类系统有Elston-Ellis(EE)分级和Scarff-Bloom-

Richardson(SBR)分级。病理分级对乳腺癌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高分级的肿瘤通常具有较差的预后。 然而,在实际诊断中,病理分级的变异也是常见的。研究表明,不 同病理学家对同一肿瘤的评分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个体的 主观认识和经验水平不同所致。此外,某些乳腺癌在病理学分级时出 现退行性变、坏死等现象,可能会影响最终的分级结果。因此,在进 行乳腺癌病理学评估时,应该严谨、客观并结合其他临床特征进行综 合判断。 三、组织学类型的变异 乳腺癌有多种组织学类型,最常见的包括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 叶癌、乳头状癌等。这些组织学类型在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浸润性导管癌通常具有较高的浸润性和转移倾向,而乳头 状癌则相对较好预后。 然而,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变异。有研究报道,某些 乳腺癌呈现多种组织学类型的混合型,如导管癌与小叶癌的混合型。 这些混合型乳腺癌在组织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方面都具有一定 的特点,需要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乳腺癌具有多种病理学变异,涉及分子分型、病理分级 和组织学类型等方面。这些变异对临床诊治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这些变异的机制,并深入研究 其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治疗预后之间的关系,以推动乳腺癌的个 体化诊断和治疗。

乳腺癌基因突变类型

乳腺癌基因突变类型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也是女性健康的重要威胁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乳腺癌的研究也取得了长 足的进展。其中,乳腺癌基因突变类型成为研究重点之一。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变化,导致基因功能异常,从而影响 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在乳腺癌中,基因突变被认为是导致癌细胞异 常增殖、恶性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已有研究,乳腺癌基因突变 主要分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 体2(HER2)。 首先,这三种基因突变类型在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雌激素受体突变导致肿瘤细胞对雌激素的依赖性增加,使肿瘤生长更 加活跃。孕激素受体突变则与雌激素受体突变相似,也能增加肿瘤细 胞对孕激素的依赖性,从而促进肿瘤的发展。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突变则与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突变不同,它主要通过激活细 胞增殖信号通路,并促进肿瘤的形成和生长。 其次,乳腺癌基因突变类型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对于雌激素受体 和孕激素受体的突变型乳腺癌,激素治疗成为常规的治疗手段。通过 抑制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可以有效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而HER2突变型乳腺癌则需要使用HER2靶向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这些 靶向药物能够抑制HER2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此外,乳腺癌基因突变类型还与预后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雌激素受体突变和孕激素受体突变在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些突变类型通常与肿瘤的侵袭性和复发率增加相关。而HER2突变型乳腺癌则通常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短期预后。 然而,乳腺癌基因突变类型的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挑战。首先,乳腺癌的基因突变类型并不是静止的,它可以发生变化,甚至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耐药性。因此,对于乳腺癌基因突变类型的监测和分析需要进行长期的动态观察。其次,目前针对乳腺癌基因突变的治疗方法还不够多样化和精确化。虽然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等基因突变类型已经成为现有药物治疗的靶点,但仍有一部分乳腺癌患者并未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乳腺癌基因突变类型是当前乳腺癌研究的热点之一。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乳腺癌的发病机制,还对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基因突变类型的研究将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更多的突破。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能够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乳腺癌的防控做出更大的贡献。

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基因的突变与变异

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基因的突变与变异多年来,雌激素受体(ER)被作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指征。然而,异常的ER结构可能对于正确地评估ER 状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虽然可以检测出异常结构ER的存在,但实际上它缺乏其功能,从而导致假阳性结果。同样,一些不能通过生化及免疫组化检测出来而实际上具有生物学活性的ER的存在也会导致假阴性结果。因此,探讨ER的突变和变异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不需要配体就能传送雌激素信号的受体蛋白存在可能就会导致对内分泌治疗的抵抗;此外,功能不良的ER的突变也可能导致乳腺癌的预后不良。 一、野生型雌激素受体结构和功能 ER基因定位于q24和q27之间的第6对染色体的短臂上,由8个外显子组成。野生型ER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 65 000,与雌二醇具有很高的亲和性[1]。ER属于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的大家族,后者包括其他的类固醇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视黄酸受体、维生素D受体和大量尚未明确配体的所谓“孤立受体”。用A~F 6个字母分别代表这些受体序列排列中的6个区域。E 区主要组成了配体结合区,该区包括外显子4到8和装配配体结合的一个疏水区。DNA 结合区包括二个锌指结构,使其能够与上游雌激素依赖基因启动区的特异性雌激素反应元件或单元(HRE)相协调[2,3],外显子2和3编码该区域,具有激活功能的为AF1和AF2两个转录区。AF1包括A、B区的大部分,核受体含有两个转录激活功能(AF)区,分布位于受

体C端的激素结合区(AF2)和N端区(AF1),AF2为激素依赖性,而AF1是激素非依赖的。AF2还是核受体与其他转录介导因子(共激活因子或共抑制因子等)相互作用的部位。甾体激素受体的每个AF均具有明显的细胞特异性特点,即使对于某一特定的靶基因而言,靶基因启动子的组成特性也能影响AF(特别是AF2)的转录活性。D区包括核的定位信号,即所谓的“桥接区”,它并不依赖于配体结合。 当激素进入细胞后,与受体结合为复合物。激素-受体复合物活化需要一定的温度,至于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在胞质还是在核内尚有争论。活化的复合物与DNA结合,这种结合具有选择性,与DNA顺序有关。这一结合部分称为HRE.HRE可能由不连续的若干单元组成,其位置不论是在所调节基因转录起始单元的3'-末端还是5'-末端方向都有作用。根据这些表现,可以认为HRE属于调节基因中的增强子。激素特异性在于细胞内的特异受体。由于激素-受体复合物与HRE结合,引起DNA构象改变,活化了附近的启动子,从而促使转录。当受体活性化或转化后,其产物作用于染色质的特殊部位,并通过各种酶和激活的RNA聚合酶的活性促进核酸的迅速复制,转录特殊基因信息而合成特殊蛋白质。减弱染色体DNA-组蛋白的结合,激活基因而增强其模板活性,进而促进RNA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 ER与它的同源配体(主要为雌二醇)结合后引起一系列的受体激活步骤:包括受体与热休克结合蛋白的脱离,大量丝氨酸和酪氨酸残基以及二聚体的磷酸化。激活的受体复合物与HRE序列的回文结构相结合,随后通过ER的AF1和AF2区与其他的转录成分的蛋白-蛋

乳腺癌与雌激素受体的关系分析

乳腺癌与雌激素受体的关系分析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而雌激素受体(ER)在乳腺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将分析乳腺癌与雌激素受体的关系,并探讨此 关系对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一、乳腺癌与雌激素受体的关系 雌激素受体是一种蛋白质分子,它位于乳腺细胞表面,与雌激素结 合后可以调控乳腺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在正常情况下,雌激素受体的 功能是正常调控乳腺细胞的生理功能。然而,当雌激素受体发生异常 变化时,乳腺细胞会失去正常的调控机制,从而导致乳腺癌的发生和 发展。 乳腺癌中约有70%至80%的病例能够检测到雌激素受体的存在。这 意味着绝大多数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细胞对雌激素具有依赖性,即雌激 素受体阳性。这类乳腺癌对雌激素敏感,雌激素的过度刺激可能促进 其生长和扩散。因此,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对激素治疗相对敏感,能够通过抑制雌激素在体内的合成或阻断其与受体的结合来抑制肿瘤 的生长。 二、乳腺癌的诊断与雌激素受体的检测 雌激素受体的检测是乳腺癌的诊断流程中的重要一步。检测雌激素 受体的常用方法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或原位杂交(ISH)技术。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染色或显微镜观察判断肿瘤细胞是否具有雌激素受

体。通过雌激素受体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乳腺癌的类型,并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三、乳腺癌的治疗与雌激素受体的利用 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激素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激素治疗可以通过抑制雌激素的合成或影响受体的结合来阻断肿瘤的生长。目前常用的激素治疗方法包括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雄激素受体调节剂和补充雌激素阻断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在体内调整激素水平,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此外,乳腺癌的治疗中还可结合其他方法,如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的病理特点进行个体化选择,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四、乳腺癌的预后与雌激素受体的作用 乳腺癌患者的雌激素受体状态与其预后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相较于雌激素受体阴性的乳腺癌,具有更好的预后。这是因为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对激素治疗敏感,能够通过激素治疗有效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另外,雌激素受体阳性与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也存在关联。根据乳腺癌基因表达谱的不同,可以将乳腺癌分为不同的分子分型,如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型、三阴性型和HER2过度表达型等。这些分型对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而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则是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关键指标之一。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生与许多分子生物学机制密切相关。本文将深 入探讨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期增加对该疾病的了解并为未来 的治疗提供参考。 1. 乳腺癌的基因突变 乳腺癌的遗传变异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多 个基因的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BRCA1和BRCA2基因是最 为典型的例子。这两个基因编码了参与DNA修复的蛋白质,其突变会 导致DNA修复功能的丧失,促进乳腺癌的发生。此外,PIK3CA基因 的突变也是乳腺癌中常见的遗传变异,其突变会激活PI3K/AKT信号 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和生存。这些基因的突变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传递 给下一代,增加了个体罹患乳腺癌的风险。 2. 雌激素与乳腺癌的关系 雌激素在乳腺癌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雌激素受体(ER)是乳腺细胞中的一种受体蛋白,能够结合雌激素并启动下游基因的转录。研 究发现,大约70%的乳腺癌患者具有ER阳性(即ER表达增加)的肿瘤类型。ER阳性乳腺癌对于雌激素的依赖性使得抗雌激素治疗成为乳 腺癌的重要策略之一。此外,ER与其他信号通路(如PI3K/AKT、MAPK等)的相互作用也在乳腺癌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3. 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

除了基因突变,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也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机制。TP53基因是常见的肿瘤抑制基因,其突变或功能丧失与乳腺癌的发病 风险密切相关。TP53基因编码的蛋白(p53)在DNA损伤情况下能够 调节细胞周期和DNA修复,保护细胞不受异常细胞增殖的影响。然而,当TP53基因发生突变或功能丧失时,细胞容易失去对DNA损伤的正 常应答,从而增加乳腺癌发生的风险。 4. 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 乳腺癌干细胞(BCSCs)是一种罕见但具有重要功能的细胞群体。BCSCs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且能够分化成具有肿瘤性质的细胞类型。研究发现,BCSCs的存在与乳腺癌转移和复发密切相关。BCSCs 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和治疗抵抗性,这使得乳腺癌难以完全根除。因此,对BCSCs的深入研究对于乳腺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5. 肿瘤微环境的影响 乳腺癌的发生不仅受到细胞内部分子机制的调控,也受到肿瘤微环 境的影响。肿瘤微环境包括肿瘤周围的细胞、基质、血管等。乳腺癌 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与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例如,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和炎症细胞的存在会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此外,肿瘤微环境中的低氧状态也可以激活各种信号通路,促进 乳腺癌的发生和恶化。 结论

乳腺癌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相关性分析

乳腺癌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相关性分析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而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是其中最常见 的亚型。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发生与雌激素水平的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关联已经被广泛研究和证实。本文将探讨乳腺癌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相关性,以及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乳腺癌的相关知识。乳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通常起源 于乳房的乳腺组织。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且以女性为主。乳腺癌的亚型有很多种,其中以雌激素受体阳性最为常见。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特点是癌细胞表面存在着雌激素受体,这意味着癌细胞对于雌激素的依赖性较高。 雌激素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雌激素能够促 使乳腺细胞的增殖,并可能引起DNA损伤和突变。如果雌激素受体在乳腺癌细胞 上过度表达或过度激活,就会导致乳腺癌的发生。因此,乳腺癌患者的治疗通常会包括针对雌激素受体的靶向治疗,以抑制雌激素对于乳腺癌细胞的刺激作用。 雌激素在体内是通过卵巢分泌的,因此与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发生也与女 性的激素水平变化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女性激素水平的异常,如更年期期间的激素水平下降,或是长时间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都会增加女性患上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风险。此外,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在更年期后的女性中更为常见,这可能与更年期期间激素水平的剧变有关。 然而,乳腺癌和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发生还涉及到其他多种因素。例如, 遗传因素在乳腺癌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定的基因突变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此外,个人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可能对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产生影响。研究表明,高脂肪饮食、肥胖、长期酗酒等因素与乳腺癌的发生相关。 针对乳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以及内分泌治疗等。对于雌激素 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内分泌治疗通常通过抑制雌

人类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人类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 性研究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统计数据,女性得乳腺癌的风险约 为男性的100倍。乳腺癌的发病原因至今仍然不得而知,但基因的作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雌激素是导致乳腺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 雌激素受体基因(ESR1)是指人体的一种基因,主要在乳腺和生殖器官等组 织中表达,可以被雌激素结合并发挥作用。ESR1的多态性指的是该基因在人群中 存在着不同的变异形式。这些变异形式可以导致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影响雌激素对受体的结合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与乳腺癌的风险相关。 已有多项研究发现,ESR1的多态性与乳腺癌风险有关。其中最受关注的是 ESR1基因的PvuII和XbaI多态性。研究发现,ESR1PvuII多态性中,PP基因型、Pp杂合型以及pp基因型,其乳腺癌相关风险分别为1.00、1.19、1.65。同时, ESR1XbaI多态性中,XX基因型、Xx杂合型以及xx基因型,其乳腺癌相关风险 分别为1.00、1.17、1.64。可见,PP基因型、XX基因型对于乳腺癌的风险较低, 而pp基因型、xx基因型对于乳腺癌的风险较高。 除了ESR1的PvuII和XbaI多态性外,还有其他ESR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风 险相关。如rs2234693多态性、rs9340799多态性、rs9397435多态性等。研究发现,这些ESR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也存在相关性,但影响大小和具体机制 仍需进一步研究。 除ESR1基因的多态性外,还有一些其他基因也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有关。如 雌激素合成相关基因(CYP19A1)和雌激素代谢相关基因(COMT)等。研究表明,这些基因的多态性也会对雌激素水平和代谢产物的水平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表达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表达的研究进展 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雌激素受体(ER)在乳腺癌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ER是一种核内激素受体,激活后可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和繁殖,从而刺激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将介绍有关乳腺癌中ER表达的最新研究进展。 ER阳性乳腺癌的治疗 ER阳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60-70%,这意味着肿瘤细胞对雌激素的依赖性很高。因此,ER阳性乳腺癌的治疗通常伴随着雌激素阻断剂的使用。常见的雌激素阻滞剂包括类似黄体酮的药物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最近的研究表明,长期使用类黄酮类化合物(如灵芝提取物、图腾芸香提取物等)可有效减轻雌激素阻滞剂的副作用。 ER阴性乳腺癌的治疗 ER阴性乳腺癌失去了对雌激素的依赖性,因此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针对ER阴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然而近年来,许多研究一致表明,该病种的预后不佳可能与其微环境有关。因此,改善肿瘤的微环境可能是未来治疗该疾病的一个方向。 ER表达的预测意义 ER的表达是否存在、水平及其阳性率是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中常用的指标。表达高低水平和阳性率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表达水平,这门课题带给专业人士的挑战就是需要一个清晰的定义和准确的测量方法。学者们目前正在努力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测量方法,以便更准确地确定 ER 表达的预测意义并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ER的意义和注重 ER阳性癌细胞的出现极易让医生们忽视其它治疗重点并忽视ER阳性乳腺癌对激素的依赖性。此外,有时为了获得更好的结果,“更多”的化疗可能成为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增加化疗的剂量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副作用和死亡风险。因为 ER 表达的清单存在一些动态变化,并且可能会被化疗和其他治疗影响,所以,准确检测ER 可以防止出现过多的诊断附加值。 ER的测量 目前,ER水平的测量主要使用免疫组化或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组化是检测肿瘤细胞中激素受体的一种可靠方法,其测试结果通常被用来决定病例是否需要进行乳腺切除手术。而原位杂交则利用同样的原理,但其可同时检测多种激素受体和基因异常。

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与治疗进展

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与治疗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乳腺癌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揭示了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还推动了新一代治疗策略的出现。本文将针对乳腺癌的分子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探讨。 一、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1. 基因突变与乳腺癌 基因突变是导致乳腺癌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已经证实 BRCA1 和BRCA2 基因突变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此外,其他多个基因如 TP53、PTEN、PIK3CA 也参与了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关键过程。 2. 雌激素受体 (ER) 在乳腺癌中的作用 ER 是一个关键转录因子,在正常情况下调控维持正常细胞功能。然而,在某些情况下,ER 的异常表达或突变会导致乳腺癌的发生。研究人员通过激活或抑制ER 信号通路来治疗 ER 阳性乳腺癌,例如使用雌激素拮抗剂如 tamoxifen。 3. HER2 与乳腺癌的关系 HER2 是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中的一员,它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和存活等重要功能。在某些乳腺癌患者中,HER2 基因过度表达,导致肿瘤的侵袭性增强。靶向 HER2 的药物如 Herceptin 已经成为治疗 HER2 阳性乳腺癌的重要选择。 4. 转移与肿瘤微环境 转移是乳腺癌最致命的特征之一。肿瘤细胞通过改变细胞外基质、血管生成和免疫逃逸等机制来实现转移。深入了解肿瘤微环境对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乳腺癌治疗进展 1. 外科手术切除 外科手术切除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根据肿瘤大小和转移情况,可以选择 乳房保留手术或乳房切除手术。随着技术的进步,外科手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改进,减少了对患者身体形象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可用于乳腺癌手术后进行局部控制,并且可以降低复发风险。现代放 疗技术的引入,如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3D-CRT) 和强度调控放射治疗 (IMRT),使 得剂量分布更加精确,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3. 化学药物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是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化学药物、靶向药物和免 疫疗法等。常用的化学药物包括环磷酰胺、阿霉素和紫杉醇等。针对 HER2 阳性乳腺癌的靶向药物如 Pertuzumab 和 Lapatinib,已经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4. 免疫治疗的前景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乳腺癌治疗的新方向之一。通过调节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 击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在抑制乳腺癌复发和转移中显示出巨大潜力。PD-1 和 PD- L1 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其他肿瘤类型的免疫治疗中,也正在乳腺癌领域展开临床 试验。 5. 个体化医学与精准治疗 个体化医学和精准治疗正日益成为乳腺癌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基因检测 等手段,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对特定药物的敏感性和预后情况。这样一来,患者可以得到更加有效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乳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突变基因和信号通路的调控

乳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突变基因和信号通路 的调控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造成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乳腺癌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深入了解乳腺癌的分子机制对于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乳腺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介绍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以及突变基因和信号通路的调控。 一、乳腺癌的分子机制 乳腺癌的发生与许多基因的异常改变有关。研究发现,激素受体基因的突变、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以及癌基因的激活等都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此外,乳腺癌的发生也与DNA修复机制的损害以及细胞凋亡调控紊乱等因素密切相关。 乳腺癌的发展过程中,细胞发生了多次突变。这些突变导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进而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乳腺癌中常见的突变基因包括BRCA1、BRCA2、TP53等。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细胞的DNA修复功能受损,增加了细胞发生突变的风险。 二、突变基因的调控 突变基因的调控是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对突变基因的调控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基因编辑等手段进行干预。近年来,通过研究发现,一些药物可以靶向突变基因,抑制其功能,从而达到治疗乳腺癌的效果。

例如,针对BRCA1基因的突变,可以使用PARP抑制剂进行治疗。PARP抑制剂可以抑制PARP酶的活性,从而阻断了DNA修复途径, 使乳腺癌细胞难以修复DNA损伤,最终导致细胞凋亡。这种治疗策略 被广泛应用于BRCA1突变乳腺癌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除了药物治疗外,基因编辑技术也为突变基因的调控提供了新的可 能性。目前,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 研究中。通过使用CRISPR-Cas9技术,可以直接编辑突变基因,修复 其突变位点,从而恢复其正常功能。 三、信号通路的调控 信号通路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许多信号通路 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Wnt信号 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这些信号通路在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等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乳腺癌细胞中一些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与肿瘤的发生和 持续生长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调控这些信号通路可以阻止乳腺癌的 发展。一些靶向治疗药物可以抑制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从而达到 治疗乳腺癌的效果。 例如,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中常常使用HER2受体基因治疗, 该药物可以与HER2受体结合,抑制其信号传导,从而抑制乳腺癌的 生长。 总结:

乳腺癌的遗传基因突变与家族性乳腺癌的关系

乳腺癌的遗传基因突变与家族性乳腺癌的关 系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会发生在男性身上。许 多人认为乳腺癌与遗传因素有关,尤其是家族性乳腺癌的发病率相对 较高。本文将探讨乳腺癌的遗传基因突变与家族性乳腺癌之间的关系,并深入了解乳腺癌的遗传机制。 乳腺癌是一种多因素疾病。除了生活方式、成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 的变化和环境暴露等因素外,遗传因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类基 因组计划(HGP)的研究发现,乳腺癌是由一系列的遗传变异造成的。这些遗传变异主要分为两类:致病突变和易感突变。 致病突变通常是在某个特定的基因上发生,并导致蛋白质功能异常。目前已知的乳腺癌致病基因包括BRCA1、BRCA2、TP53等。BRCA1 和BRCA2基因是人类体内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它们的致病突变极大 地增加了患者患上乳腺癌的风险。如果一个家庭中有BRCA1或 BRCA2基因的突变,那么该家族中继承该突变的人患乳腺癌的发生几 率将显著升高。 易感突变与致病突变不同,它们所在的基因可能并非直接导致乳腺 癌发生,但会增加患病风险。例如,乳腺癌易感基因CHEK2、ATM 等基因的突变,使得个体在遭受外界致癌因素侵害时发生乳腺癌的概 率增加。除了这些已知的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外,还有许多其他基因 与乳腺癌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并可能在家族性乳腺癌中发挥重要作用。

家族性乳腺癌是指至少有两名或以上血亲中患有乳腺癌的家庭。从 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家族性乳腺癌比非家族性乳腺癌的患者更容易携 带乳腺癌相关的致病基因或易感基因突变。据研究表明,家族性乳腺 癌患者中约有15-20%患者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的突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家族性乳腺癌与遗传基因突变之间存在 关联,但并非所有家族性乳腺癌患者都能够找到明确的致病基因或易 感基因突变。许多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可能存在其他未知的遗传变异, 或者来自环境因素的影响。 此外,乳腺癌的遗传基因突变对乳腺癌的形态学和预后也有重要影响。一些研究表明,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往 往具有更高的浸润性和较差的预后。这种现象可能与这些基因的功能 异常以及与DNA修复和细胞增殖等相关的生物学过程有关。 目前,乳腺癌的遗传基因突变已经成为预测乳腺癌风险和早期筛查 的重要指标。对于有家族乳腺癌史或个人乳腺癌风险较高的女性,可 以通过遗传咨询和遗传基因测试来检测是否携带致病基因突变或易感 基因突变。对于已知携带致病基因突变的个体,可以考虑采取预防性 措施,如定期乳腺癌筛查、化学预防甚至预防性切除乳腺。 总之,乳腺癌的遗传基因突变与家族性乳腺癌之间存在明确的关系。致病基因突变和易感基因突变增加了患者发病的风险,并且在形态学 和预后上有一定影响。遗传基因突变的发现为个体的乳腺癌风险评估 和早期筛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乳腺癌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

雌激素受体α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雌激素受体α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疾病的关 系 雌激素是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和维持的重要激素,它通过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雌激素受体α(ERα)是一种核受体,主要存在于乳腺、子宫、卵巢、脊髓等组织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本文将探讨ERα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1. ERα基础结构和功能 ERα是一种转录因子,具有DNA结合和调节转录的能力。其基础结构包括两 个结构域:DNA结合结构域(DBD)和激素结合结构域(LBD)。DBD是ERα的DNA 结合位点,与DNA序列特异性结合,激活或抑制下游基因的转录。LBD则是ERα与雌激素结合的位点,雌激素与LBD结合后,ERα就能转移到细胞核,结合到DNA上,启动或终止基因的转录。 除此之外,ERα还能与多种共同激活因子(Coactivator)和共同抑制因子(Corepressor)结合,这些因子调控ERα的转录活性。其中,共同激活因子可以增强ERα受体的转录活性,进一步影响细胞增殖、分化等基本生命过程。共同抑制因 子也能对ERα发挥否定调控作用,影响细胞生长、分化和代谢过程。 2. ERα与乳腺癌的关系 ERα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乳腺癌细胞中,往往能检测到 ERα的存在,而它在细胞内的作用则不同。几乎所有的情况下,ERα的功能是抑 制癌细胞增殖,激活凋亡途径,从而抑制肿瘤发生的进程。但一旦ERα功能遭到 破坏,或者某些激素在特定情况下与ERα结合,那么ERα可能会失去抑制癌细胞 增殖的作用,反而通过某些机制促进肿瘤发生。 发现乳腺癌中ERα的状态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果患者乳 腺癌细胞上的ERα结构完整,那么激素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激素治疗可以

基因多态与乳腺癌妇女的临床病理类型的关联分析

基因多态与乳腺癌妇女的临床病理类型的关 联分析 引言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对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都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讨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妇女的临床病理类型之间的关联。 一、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风险的关系 基因多态性指的是基因序列存在变异,且同一基因在不同个体间的存在频率不同。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例如,BRCA1和BRCA2基因中的突变与高遗传性乳腺癌风险有关。 二、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病理类型的关联 2.1 激素受体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病理类型 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发现,ER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有关。例如,某些ER基因的多态性突变与乳腺癌的浸润性导管

癌相关。此外,PR基因多态性也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类型存在关联。 2.2 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病理类型 代谢酶是参与药物代谢和激素代谢的重要酶类。研究发现,某些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有密切关联。例如,CYP2D6基因的多态性与乳腺癌的浸润性导管癌相关。此外,GST 基因和UGT基因的多态性也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类型存在关联。 2.3 DNA修复基因多态性与病理类型 DNA修复系统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机制,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某些DNA修复基因的多态性与乳腺癌的不同病理类型有关。例如,XRCC1基因的多态性与乳腺癌的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相关。 三、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病理类型预后的关联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对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病理类型预后的关联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例如,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乳腺癌的转移率和生存率相关。此外,基因多态性还可能影响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进而对治疗效果和预后产生影响。 结论

乳腺癌的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机制

乳腺癌的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机制乳腺癌是女性罹患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也可以发生在男性身上。它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基因突变是引起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文将探讨乳腺癌的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机制。 一、乳腺癌的基因突变及其分类 乳腺癌的基因突变可以分为两类:体细胞突变和生殖细胞突变。体 细胞突变是指在染色体的非生殖细胞中发生的突变,只会影响患者自 己的健康。而生殖细胞突变则会被遗传给后代,增加他们罹患乳腺癌 的风险。 基因突变可以影响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凋亡等重要过程,导致细胞 异常增生和恶性转化。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乳腺癌相关的基因突变,其中包括BRCA1、BRCA2、TP53等。这些基因突变可能是遗传的, 也可能是后天获得的。 二、乳腺癌的肿瘤发生机制 乳腺癌的肿瘤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 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机制。 1. DNA修复机制的紊乱 BRCA1和BRCA2是与DNA修复机制密切相关的基因,其突变会 导致DNA修复机制的紊乱。正常情况下,细胞能够及时修复DNA损

伤,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但当这些基因突变时,细胞的DNA修复功能减弱,易导致基因突变的积累,从而促进乳腺癌的发生。 2. 细胞凋亡的抑制 TP53是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能够促使异常细胞进入凋亡过程。然而,TP53的突变会导致其失去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此外,其他一些基因的突变也可能抑制细胞凋亡过程,助长乳腺癌的发生。 3. 肿瘤微环境的改变 肿瘤微环境包括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等,它们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紧密相关。在乳腺癌中,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肿瘤微环境的异常改变,进而促进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 三、针对乳腺癌基因突变的治疗策略 乳腺癌的基因突变为其治疗提供了靶向治疗的机会。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针对基因突变的治疗策略。 1. PARP抑制剂 PARP酶的活性与DNA修复密切相关,而BRCA1和BRCA2等基因突变可以导致DNA修复机制的紊乱。PARP抑制剂能够干扰肿瘤细胞的DNA修复过程,从而使其无法修复DNA损伤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2. 激素治疗

亚裔乳腺癌基因突变谱的启示,当心TP53基因突变影响内分泌治疗

亚裔乳腺癌基因突变谱的启示,当心TP53基因突变影响内分 泌治疗 乳腺癌是一种包含多个亚型的疾病,异质性比较强。比如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乳腺癌使用内分泌治疗,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乳腺癌则使用赫赛汀靶向治疗。如果是三阴乳腺癌则可能使用化疗、免疫治疗等。因此一般乳腺癌确诊之后,会先进行免疫组化检测ER、PR和HER2的表达情况,以进行后续治疗决策的制定。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一些基因突变的分析结果也用来进行乳腺癌的治疗,比如如果有较高的肿瘤突变负荷TMB,则乳腺癌患者会对免疫治疗疗效较好,如果是同源重组(HR)基因缺陷,则会对PARP抑制剂敏感。 但以上的很多研究是在欧美女性患者中进行的,因此亚裔女性乳腺癌有什么差异之处吗?刚刚发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的一篇报道分析了亚裔女性乳腺癌的基因突变特点,并对这些基因突变对预后的影响做了分析。 不同种族的乳腺癌基因突变差异大吗? 在美国的非洲裔女性里,三阴乳腺癌比较常见。而且雌激素受体ER阴性概率比较大,TP53基因突变频率比较高,这种乳腺癌侵袭性比较强,不能使用内分泌治疗,往往预后较差。 亚洲女性的乳腺癌患者往往比较年轻,很多乳腺癌发生在绝经前,雌激素受体ER和HER2阳性的概率比较高。有研究者对187例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基因分析表明TP53基因的突变频率也很高。 另一项对465例中国三阴乳腺癌的基因分析表明,在三阴乳腺癌这个亚型里,亚洲和欧洲乳腺癌患者相似性比较高。当然这不能说明欧美三阴乳腺癌的治疗可以直接照搬到亚洲乳腺癌,任何的药物和治疗方案都需要在本国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才可以正式获批上市。 关于最新的临床试验,大家可以在癌度APP里搜索最新的研究项目,有一些前瞻性的临床试验对患者的治疗大有裨益。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与耐药机制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与耐药机制引言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内分泌治疗作为乳腺癌的重要治疗 手段之一,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使用内分泌治疗 药物可能导致耐药的产生,限制了其疗效。本文将探讨乳腺癌的内分 泌治疗方式,以及其耐药机制,以期提供对乳腺癌治疗的深入理解和 新的治疗策略。 一、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方式 1.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它们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抑制雌激素对肿瘤细胞的作用,从而达 到治疗乳腺癌的效果。典型的例子是他莫昔芬(Tamoxifen),它被广 泛用于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治疗。 2. 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 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AIs)是另一类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它 们通过抑制体内雌激素的合成,达到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效果。常 见的AIs药物有阿那曲唑(Anastrozole)和依西美坦(Exemestane)等。AIs主要用于更年期后的女性患者,特别是那些更年期后病情进展的患者。 二、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耐药机制

虽然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导致耐药的产生,从而限制了其疗效。下面是一些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的常见机制: 1. 雌激素受体突变 乳腺癌细胞可能发生雌激素受体突变,导致内分泌药物无法与突变的受体结合,从而失去药物的敏感性。 2. 雌激素合成途径重建 乳腺癌细胞也可以通过增加内源性雌激素的合成来绕过外源性AIs 的抑制作用,从而导致内分泌治疗的失败。 3. 信号通路异常 信号通路异常也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细胞内的信号通路异常可能导致内分泌药物在转导过程中无法发挥作用,从而减少或消除了治疗效果。 4. 组织微环境改变 良性乳腺内皮细胞和癌细胞周围的组织微环境改变可能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产生影响。组织微环境的改变可能增加乳腺癌细胞对内分泌药物的耐药性。 三、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抗耐药策略

乳腺癌的基因突变与预后评估

乳腺癌的基因突变与预后评估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影响着全球范围内大量女 性的身心健康。然而,乳腺癌的病因复杂多样,不同基因的突变与预 后评估关系密切,为科学预防与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基因突变与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 参考。 一、乳腺癌基因突变的类型和影响 1. BRCA基因突变 BRCA基因是BRCA1和BRCA2两个不可或缺的乳腺癌抑制基因,其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联。BRCA基因突变可导致DNA损伤 修复功能异常,进而增加乳腺癌的发生风险。同时,乳腺癌患者中BRCA基因突变还与较年轻的发病年龄、家族病史以及双侧乳腺癌的 发生等特征相关。 2. PIK3CA基因突变 PIK3CA基因突变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之一,其突变频率 高达30%至40%。PIK3CA基因编码的蛋白激酶与PI3K信号通路相关,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存活和凋亡等功能对乳腺组织的正常生理过程发 挥作用。PIK3CA基因突变可导致PI3K信号通路过度活化,从而促进 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存活,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3. TP53基因突变

TP53基因被称为“癌症的守门人”,其突变在多种肿瘤中发生频率较高,包括乳腺癌。TP53基因突变导致了p53蛋白功能的丧失,进而增加了肿瘤细胞抵抗凋亡、增殖和侵袭的能力,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二、乳腺癌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1. 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全基因组水平的突变分析成为可能。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可以发现乳腺癌基因的突变,并进行预后评估。这种方法能够全面观察乳腺癌基因的突变情况,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精准的依据。 2. PCR扩增和测序 PCR扩增和测序技术是常用的突变检测方法之一。通过PCR扩增乳腺癌相关基因的特定区域,然后使用测序技术进行突变检测。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常用于临床实践中的乳腺癌突变检测。 三、乳腺癌基因突变与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乳腺癌基因突变的类型和频率与患者的预后评估密切相关。了解乳腺癌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预测患者的预后。 1. 监测疗效

乳腺癌基因变异研究进展

乳腺癌基因变异研究进展 【摘要】为了解乳腺癌产生的分子过程和分子传导途径,以及产生过程中的主导因素,目前人们正在研究各个发展阶段癌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从分子病理角度分析一些主要相关基因如:ERBB2、ER、BRCA1等在乳腺癌的表达,这有助于彻底的了解乳腺癌产生过程并对诊断、预后、最终发现治疗乳腺癌的新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乳腺肿瘤;基因;ERBB2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3-0115-03 乳腺癌多样的、且截然不同的分子表达决定其复杂多样的组织学表现、病理分级和临床表现[1-3]。了解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病理机制对乳腺癌的诊断、预后评价都很有价值,最终有助于治疗。基于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有研究者对染色体基因进行广泛筛查,发现许多基因变异表达与乳腺癌有关。 1主要相关基因的变异 1.1雌激素受体基因临床医生依靠两个重要的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分类治疗和预后评估,一个是雌激素受体,另一个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4]。 有着相同诊断与临床症状的乳腺癌而临床转归却截截然不同,这种不同可能归因于乳腺癌分类学的有限性,现在的分类学仅仅基于形态学将分子表现不同的疾病进行分类。芯片技术能够同时检测10000-40000基因,使得研究者对癌症分类的方法有了改变[5]。临床指针如:ER基因表达状态、淋巴结转移状态、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级别、病人绝经期的状态等都影响乳腺癌的表现,是否这些临床病理特征与不同的基因的表达有关?有研究者对ER基因及ER相关基因LIV-1、TFF3、GATA3、c-myb和BTG2[6]。以及细胞周期相关基因MCM2、BUB1和细胞增生基因等[7-8]进行研究,发现ER的表达与上述相关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与肿瘤分级中度相关。研究结果[9]表明肿瘤标本可以用免疫组化法根据ER的表达状态分成两大主群:ER阴性组和ER阳性组,ER-组获得高分化肿瘤的百分比ER+组更高。 ER-组肿瘤好象有基本的表达群[10]:某些基因高表达如角蛋白5,角蛋白6,金属硫因1X,脂肪酸结合蛋白7等;低表达的有纤维素1和粘液素1等。高表达基因,第一亚组有:矩阵金属蛋白酶7和细胞生长相关基因如:异构酶II,有丝分裂反应控制蛋白Madp2,细胞分化调控蛋白2等。第二亚组以各种转录构成基因高表达划分如:c-fos,c-jun,fosB,以及某些基因的过度表达如:有活性的转录因子3,肝实质生长因子,转换生长因子β,受体II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