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突显观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的构式研究
离合词的研究及作用

所谓离合词就是指某些词可以经常被拆开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离合词是汉语词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过渡的中间状态,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值得注意的。
在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中,离合词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历来争论不休。
原因就在于离合词是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横跨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首先,离合词的数量比较多。
其次,离合词能离能合,用法特殊,横跨词汇和语法两个范畴。
从意义上看,它具有整体性和单一性,具有词的特点;从结构上看,它的两个语素之间结合得不太紧密,中间可以扩展,可插入其他成分,具有短语的特点。
第三,离合词使用频率比较高,尤其在口语中,分开使用的频率比在书面语中更高。
对于离合词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人们很早就关注到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近几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扩大了离合词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离合词的鉴定标准是什么;2)离合词的结构类型有哪些;3)离合词“离”时插入的扩展成分有哪些;等。
1离合词的研究离合词是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涉及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
除了研究离合词的结构、语义外还有许多其他问题值得关注,这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什么因素决定了离合词的离合性?究竟什么因素决定一个词可以离合,或者不能离合?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不容易回答。
笔者通过分析认为,一个词能不能离,取决于:1)后一语素是否为轻声,如果后一语素为轻声,一般不能离,如果后一语素不为轻声,则可能成为离合词。
如:“抱歉”,后一语素“歉”为轻声,不能离;而“道歉”中,后一语素为重音,可以离,是离合词(但并不是所有后一语素为重音的均能成为离合词)。
2)看词内语素相互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也即词的凝固性。
凝固性强的词,不可离;反之,则可能成为离合词。
3)构词语素都是自由语素的,容易插入成分成为离合词。
如:“担心”中,“担”、“心”均为自由语素,分离自由,可分离为“担了一天心”、“担他的心”、“把心担到嗓子眼了”等。
离合词的特点和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

04
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案例 分析
案例一:动宾式离合词的教学
• 动宾式离合词指的是由动词和宾语两个部分组成的离合词。这类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 具有特殊的语法和语义特点。以下是动宾式离合词合词的构成
• 由动词和宾语组成,如“吃饭”、“开车”、“看 电影”等。
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 离合词的语用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
03
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策略
强化离合词的语法教学
明确离合词的语法特点
离合词具有可离可合的特性,在语法上表现 为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使 用。
讲解语法规则
教师需要详细讲解离合词的语法规则,包括用法、 搭配、语序等方面的规则,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表 达方式。
对比教学
对比普通话中的离合词和其他语言中的类似结构,帮 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用法。
情景教学
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 用离合词。
离合词学习的难点与问题
01
语法复杂
离合词的语法结构往往比较复杂 ,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时容易出错 。
02
03
搭配限制多
语用差异
离合词与其他词语的搭配限制较 多,学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掌握 。
对比与其他词类的区别
通过对比其他词类,如动词、形容词等,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离合词的独特性。
重视离合词的语义辨析
分析语义特点
离合词的语义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 入理解其含义,特别是与普通动词的区别。
01
讲解语义内涵
讲解离合词所表达的含义,包括动作、 状态、时间等方面的内涵,帮助学生理 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根据组成成分和特点,离合词可以分为多 种类型,如动宾型、偏正型、并列型等。
离合词——精选推荐

离合词中⽂摘要:在现代汉语⾥有⼀些句法单位的构成元素之间结合得不够紧密,可以在其中间插⼊⼀些成分,且插⼊后意义不会发⽣变化。
这些单位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和单⼀性,具有词的特性,但从结构上来看,构成成分内部结合得不太紧密,与短语的特点⼀致。
依照汉语语法界传统的叫法,我们称这些句法单位为离合词。
随着汉语词汇的不断发展,这种词的数量逐渐增多,到⽬前有许多语⾔学者关注这⼀预⾔现象。
本⽂就是主要以现代汉语离合词为研究对象,基于这种语⾔现象的研究现状,同时借鉴了以前许多学者的研究内容,综合运⽤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理论等⽅⾯的知识和成果,分析研究离合词涉及的⼀些的问题。
希望通过这⼀过程,深化对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理解和认识。
在研究中,⾸先分析离合词的概念的来源和语⾔材料。
其次讨论离合词的界定和界定⽅法,随后重点是离合词的构成极其离合规律,对其结构逐⼀分析重点分析动宾式离合词的离合规律。
最后通过学习了解离合词指导教学。
关键词:离合词离合词的界定结构规律教学0 引⾔(⼀)离合词概念的来源某些合成词在使⽤过程中往往可以拆开,在中间插进别的成分,变成了短语。
这种结合在⼀起时是词,插⼊别的成分时是短语的合成词,叫离合词。
最早注意到这种语⾔现象的是陈望道先⽣。
他在《语⽂运动的回顾和展望》(1940)⼀⽂中指出:“我曾读过⼀本外国的旅⾏者所采集的中国辞句的材料,其中有两条就是中国现在所有的⽂法家都未留⼼的⼀条述辞是‘上当、捣乱、⽣⽓、随便’等成语,⽽对象辞是‘他、你、我、什么’等等的时候总是将对象辞插在成语中间,成为‘上他的当、捣我的乱、⽣我的⽓、随你的便’等句式,其例很多,不堪枚举。
”’但可惜的是陈望道先⽣没有进⼀步进⾏分析。
1957年在《汉语的构词法》中,陆志伟先⽣最先提出了“离合词”这⼀说法。
并且提出了四种离合词的结构类型,动宾式的:例如“洗澡”,偏正式的:例如“⽺⾁”,动趋式的:例如“⾛出来”,动结式的:例如“打倒”。
此后,有很多学者对这⼀语法单位的扩展⽅式、语⽤环境等进⾏了多⾓度的研究,但是意见有许多不⼀致。
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

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一离合词及其构成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现象。
陆志伟首先提到了“离合器”这个词个概念,之后吕叔湘、赵元任等语言学家也都对此作出过讨论。
现代汉语复合词的构成与短语的构成方式基本一致。
有些组合形式,如“理发、散步、洗澡、睡觉”等,介于复合词和短语之间。
它不分开时是词,分开(扩展)时是短语,但不分开时较多,拆分要受到条件的限制,跟自由组合的短语也有所不同。
我们把这部分语法形式叫“离合词”。
我们认为所有离合词都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其中一个成分必须具有表达功能(即谓词成分)。
(一)从构成离合词的语素来看,分为带有粘着语素和无粘着语素(构成分都是自由语素。
1有粘着语素朱德熙先生(1982)指出组成成分里有粘着语素的都是复合词,不是句法结构。
如“吃亏、吵架、理发、散步、上当、睡觉、跳舞、洗澡”等,后一个成分都是粘着语素;而像“鞠躬”两个语素都是粘着语素的比较少。
2无粘着语素朱德熙先生(1982)认为:组合成分都是自由语素整个结构可能是句法结构,也可能是复合词。
而现代汉语中这种情况大量存在,除了明显的词组之外,有的则是介乎词与词组之间。
因此学者们对词与词组区分的看法不一致,所以对离合词范围和数量的确定也不一致。
离合词和一般短语的区别在于,一般短语可以无限扩展,而离合词只能有限扩展;一般短语的含义是其组成部分含义的综合,而离合词的含义可能无法从其组成部分的含义中看出。
例如:“担心、关心、忘记、努力工作、交谈”。
(2)从构图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主谓式前一部分为名词性成分,后一部分为动词、形容词成分。
如:“嘴硬、眼红、手软”等,这类词合时为一个形容词,拆开使用时为主谓结构的短语。
(中间能加入程度副词“真”、“很”,否定副词“不”等),如:(11)他还真嘴硬(合)―――他嘴还真硬(分)(12)不要看别人拥有什么而嫉妒(接近)——不要看别人拥有什么而嫉妒(得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离合词语义的一致性。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离合词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离合词研究述评“离合词”,就是指兼有离散义和聚合义的词。
离合词分类复杂,类型多样,有些是既可以做离合词又可以做单纯词使用的混合类型,如:“撒哈拉沙漠”“绿色”“蝴蝶”等。
而有些离合词只能做离合词使用,如“看电视”“散步”等。
1离合词的界定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一般都不会出现两个或者更多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结构完全相同的离合词连用的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对外汉语教材中没有这种现象,在目前已经出版的200余册对外汉语教材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离合词,因此,本文所研究的离合词,仅限于汉语拼音对应词、有词性标注和词性提示、有相关句法内容的离合词。
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离合词的类型大致可以归为四种: 1)同形同义离合词(如:“阿富汗”“阿呆”); 2)异形同义离合词(如:“绿色”“月光”); 3)异形异义离合词(如:“鬼子”“椰子”); 4)同义同形离合词(如:“海啸”“奶油蛋糕”)。
2离合词的发展简况2.1从古代到近现代2.1.1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时期2.2从五十年代至今2.3从本世纪初开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国力日益增强,新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了使对外汉语教学逐渐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离合词》这部书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一批批实用性很强的新型离合词开始涌现出来,这些新型离合词,也为丰富和发展汉语语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型离合词是《离合词》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对外汉语教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5种新型离合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对象。
其中,“影响”、“频道”、“温度”三个词来自朱永生的《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其他4个词来自刘珣和石定栩的《现代汉语词典》,而且这几个词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比较早出现的。
“温度”一词来自王彦威的《现代汉语双音词词典》,该词主要特点是前面必须跟上“度”这个量词。
由于离合词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意义,决定了它有着广泛的使用空间,因此,本文选取《2011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作为参考资料,希望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对外汉语教材中离合词的发展概况。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研究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数量众多且用法广泛,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
本文从离合词的常见用法出发,以《新实用汉语课本》一至四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离合词在本教材中的设置和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离合词的教学策略。
标签:对外汉语离合词新实用汉语课本一、引言离合词,因其可“合”可“离”的特殊性,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
1957年,陆志韦在《汉语构词法》中首次提出“离合词”这一术语。
虽然关于离合词的研究陆续展开,但关于离合词的多个理论问题至今仍然存在争议。
例如,离合词的语法性质、离合词的类型、离合词的离析形式等。
正是由于这些争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一直是教学难点。
很多教材简单地把离合词标注成普通动词或短语,教师在讲解离合词时,也多将其归于一般动词。
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导致学生对离合词的认识模糊,常常出现使用偏误。
王瑞敏(2005)在关于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中提到,“不纠缠于至今尚未定论的理论问题,但要指出这类词的特殊性,让留学生学会如何使用这些词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由于离合词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在学生母语中几乎不存在,如何行之有效地讲解离合词,让学生正确运用离合词,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难点。
二、离合词的用法离合词可“合”可“离”,因而在句子中担任的成分非常灵活,特别是在“离”的情况下,不同的离合词,可插入的成分不同,显示出的语法意义也不同,没有哪条规则可以对离合词的用法一言以蔽之。
在此,笔者总结了离合词比较常见的一些用法。
(一)“合”的形式“合”的时候,离合词的句法功能比较全面。
不同的离合词所能充当的成分不同,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是比较常见的离合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
1.作主语:散步有利于身体健康。
2.作谓语:我在公园里散步。
【注】3.作宾语:我喜欢散步。
4.作定语:我每天散步的时间不一样。
5.作状语:我吃惊地看着他。
【注】:当充当谓语成分时,大多数的离合词是不能直接带宾语的,例如“见面、帮助、结婚、敬酒”等。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研究摘要:离合词的教学研究早就引起了语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随着对外汉语的发展,离合词的研究也愈加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
本文针对常见的离合词的偏误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对离合词进行训练,要把研究成果有效地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去,使留学生真正地掌握离合词。
关键词:离合词;词;短语;对外汉语教学一、关于离合词成因以及定性研究1.离合词的成因。
曹保平、冯桂华说:“离合词的形式,归根到底是与古代汉语单音节特点密不可分的,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语长时间连用,慢慢定型,成为今天的双音节合成词,今天人们又会利用各种合成词各成分内部联系还不太紧密的特点,拆开来使用,表达更复杂更丰富的内容。
”这主要是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来分析离合词的成因的。
李宗江把离合词的产生称为“去词汇化”,他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是“韵律作用和句法作用竞争的结果”,韵律作用导致了汉语双音节短语词化。
但是,现代汉语常用动词单音节这一因素,又导致了双音节动词去词汇化的发生。
这两种观点是从历史的层面解释离合词成因的,其实,离合词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各类词在汉语中产生的时间不同,原因也是不同的。
2.离合词的定性问题。
离合词到底是词,是短语,还是词和短语的中间状态,一直是语法学界争论的焦点。
至今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主要是与汉语的词与短语的特点相关联的。
对于离合词的界定问题,各语言学者有不同的界定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词说”,林汉达在《动词连写问题》中将这一组命名为“结合动词”,认为“凡是动词跟附加语合成,中间可以插入某些音节的动词称为结合动词,动词跟自身受词连写为结合动词”;张宝林和赵淑华则把离合词看作是有一定特殊性的词。
第二种说法是“短语说”。
王力在提到词和仂语的界限时,认为“打仗”“睡觉”之类应属于仂语,不能作为词来看待,判断方法是“插入法”。
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里指出“睡觉”“打仗”之类最好还是归入短语,张静早在其所著的《汉语语法问题》中指出“任何一个合成成分都不能扩张”这些词应算作短语。
离合词研究现状综述

离合词研究现状综述离合词是汉语语言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学界对它的研究经历了从纯现代汉语领域的探索到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以及语法规范的研究这一过程,今后也必将继续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而存在。
本文将对这一研究过程进行初步综述。
标签:离合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离合词”也称作“离子化、短语词、词组词、最小述宾结构、粘连词组/短语、可分词”等,是指“汉语里有一种AB组合,中间可插进别的成分,A与B可离可合,是为‘离合词’。
”离合词是语言学界一个特殊的现象,这是因为它既不符合词的概念,也不符合词组的概念。
半个世纪以来,离合词一直被看作是现代汉语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语言学领域离合词研究综述(一)阶段变化脉络1.离合词概念的提出(20世纪50~70年代)王力(1944)最早提及离合词这种现象。
林汉达(1953)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
但首次提出“离合词”概念的是陆志韦(1957):“合起来是一个词;在同形式的结构里,两段分开了,就是两个词。
”这一阶段,学者们倾向于用“扩展法”或类似于“扩展法”的方法来判定离合词。
此间,吕叔湘(1959,1979)先后两次对“离合”这一说法提出异议,但并没有引起其他学者的广泛注意。
2.80年代的进一步研究前一阶段,离合词的研究主要是在论文或专著中被涉及,而80年代初才开始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现象加以深入研究。
张宝敏(1981)第一个以离合词为题发表研究专文,而李清华(1983)和赵金铭(1984)奠定了离合词研究的基础。
此外还有刘月华、史有为等人的研究。
此时,对离合词的研究范围已经开始扩大,涉及定性分析、结构分析、教学等问题,但还不如90年代之后的研究深入、全面。
3.90年代至今的多角度深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现实需要推动了学界对离合词的超前关注。
这一阶段学术界对离合词的归属问题重新进行了思考,如:赵淑华(1996),李大忠(1996),柯彼德(1990),史有为(199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突显观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的构式研究
【摘要】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研究一直是汉语界的老大难问题。
本文因离合词的意义不能由两个词素意义简单相加推导得来,而将其视为词,并把它看作一种构式,表示为axb,x为插入成分。
基于认知突显观,当插入成分x时,离合词也凸显了x所代表的语义内容或由x引起的句子中某一成分。
【关键词】离合词;构式;突显观
所谓“离合词”,是指汉语中有一种双音节结构(表示为ab),该结构意义凝固,形式上ab中间可以插入别的成分(表示为x),a
与b可离可合。
(王海峰,2011)例如:结婚、吃亏、游泳等。
离合词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近年来,学界对离合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与词组的界定。
另外,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离合词也是对外汉语领域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将离合词视为一种离合构式,并基于认知突显观,将该构式看作词汇压制现象,重点对其离析形式的特点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
1.构式语法与认知突显观
构式语法的核心观点是,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象征单位(固定化的形义配对体)”和“构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征单位构成)”来建立结构于意义和功能间的最佳和最简心智表征方案,以期能对语言做出统一而又全面的解释。
构式语法的基本理论观点是: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
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
(goldberg 1995:4)突显观主要讨论图形/背景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
这种应用主要表现在介词词义的分析和句法结构的分析两个方面。
(1)图形/背景分离理论在介词词义分析中的运用。
图形/背景的选择和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于语言分析。
因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方位关系,而方位关系总是由介词表示,方位介词的意义被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是图形/背景关系。
(2)图形/背景分离理论在句型分析中的运用。
图形/背景的区分不仅可以解释介词意义,而且可以解释句子结构类型。
认知突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突出程度决定的。
例:(3)the car crashed into the tree.
(4)the tree was hit by the car.
这种观点认为(3)比(4)更自然,因为在整个情境中,运动着的车是最有趣、最突出的部分,所以我们倾向把车放在句首。
从这种观点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语表达是有选择性排序的,这对解释离合词的离析形式是有启示的。
2.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历史及构式研究
2.1离合词研究历史
陆志韦(1957)提出了“离合词”这个概念,自此该名称逐渐被大部分人采纳。
尽管人们对其命名众多,但“离合词”是目前最流
行的术语。
此后对于离合词属于词还是词组,汉语界展开了讨论。
汉语界对此各执一词,并没有统一的看法,这主要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区分词和词组的标准。
周上之(2006)抛弃了西方语言学理论的词本位思想,从字本位理论着手,将离合词视为双音节字组,绕开了其为词或短语的讨论。
王海峰(2011)跳出对离合词的界定、鉴定标准、性质、分类等的传统研究的藩篱,从其功能入手,对离合词的离析现象作了全面的观察与研究。
2.2离合词的构式研究
本文从构式观点出发,将离合词视为一种离合构式,表示为axb,其意义不是a与b的简单叠加。
如果两个可合可离的单音节语素组合起来形成的整体意义不能从这两个语素的字面意义中推论得出,那么这两个语素形成的语法结构体在词这一级构式层次上形成完
形结构,是离合词。
比如“拔河”、“吃亏”等。
因此本文将离合词视为词。
a、b为单音节语素,并且构成动宾关系。
它的具体离析形式有:
(1) a+了(+其他形式)+b。
如:见了面
(2) a+名词/代词(的)+b。
如:听他的话
(3) a+补语+b。
如:帮什么忙
(4) a+数量词+b。
如:见几次面
(5) a+过(+其他形式)+b。
如:上过他的当
(6) a+着(+其他形式)+b。
如:洗着澡
(7)前置b+a。
如:假请好了
(8) a+数词+b。
如:鞠一躬
(9) a+形容词(+的)+b。
如:排很长的队
(10) a+个+b。
如:照个相
(11) a重叠+b。
如:帮帮忙
(12) a+的+b。
如:动的手
(13) a+动词性成分(+的)+b。
如:吃打架的亏。
其出现的频率依次递减。
2.3从认知突显观看离合词
在离合构式中,尽管中间插入了成分x,但是ab的意义并没变,x既不与a发生联系,也不与b发生联系,而是与ab这个整体发生联系。
该构式突显了x所代表的信息内容。
(1) x表示ab结构所表示的行为的施事者
如:睡你的觉——你睡觉;随他的意——他随意
(2) x表示ab结构所表示的行为的受事者
如:伤了他的心——让他伤心;问老爷爷好——向老爷爷问好(3) x表示ab结构所表示的行为的原因
如:吃了不懂法的亏——因为不懂法吃亏;上了江湖医生的当——由于江湖医生而上当
(4) x表示ab结构所表示的行为的范围
如:操干活的心——在干活方面操心;争思想气——在思想方面争气
(5) x表示ab结构所表示的行为的来源
如:沾了人家的光——从人家那儿沾光
(6) x表示ab结构所表示的行为的方式
如:洗鸳鸯澡——以鸳鸯的方式洗澡
3.结语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已引起许多学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总结了历来学者对离合词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构式观点出发,将离合词视为一种离合构式,表示为axb。
并基于认知突显观,认为其离析式突显了x所代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goldberg, adele 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2] ungerer, f., &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 冯胜利.动宾倒置与韵律构词法[j].语言文字学,2001(7).
[4] 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5] 马玉蕾,陶明忠.构式语法视角下的离合词[j].当代外语研究,2012(6).
[6]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 杨蕾.现代汉语离合词探究[d].宁夏大学,2010.
[8] 周上之.汉语离合词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