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浅谈皖南徽派建筑的风格与应用

浅谈皖南徽派建筑的风格与应用

浅谈皖南徽派建筑的风格与应用
皖南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代表性风格,它主要源自于中国南方的徽州地区,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

皖南徽派建筑独具一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布局规划
皖南徽派建筑的布局规划可以说是精致细腻、严谨有序。

徽派建筑的建筑群分为前中后三进,相互依次相连,整个建筑群周边被高墙包围。

进深大小不一,但是进深之间一般都有廊桥相接,它们构成了一幅清雅的画面,让人感觉优美而又别致。

二、建筑形式
皖南徽派建筑除了传统的木结构、砖木结构之外,还有独特的“碑廊式”建筑形式,它的特点是在建筑顶部设置一条长长的天井,并在天井一侧设置窗棂形成的走廊,宛如一条长长的“碑廊”,全方位展现了建筑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三、装饰技艺
皖南徽派建筑的装饰技艺非常独特,主要表现在门楼、剪纸、灵芝雕刻、石雕、壁画等方面。

其中壁画是徽派建筑的重要艺术形式,以“五福临门”、“百子千孙”、“龙凤呈祥”等寓意丰富的画面为主。

皖南徽派建筑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美学价值广泛体现在景区、宾馆、别墅等大型场所。

例如:黄山风景区、村落宾馆、乌镇古镇等旅游景点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

在家庭装修中,徽派风格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徽派风格以大气、沉稳、艳丽为主,打造出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家庭,不仅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文化底蕴,也更加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皖南徽派建筑不仅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艺术精神、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了解和弘扬皖南徽派建筑文化。

浅析徽派民居古建筑的美学性格

浅析徽派民居古建筑的美学性格

浅析徽派民居古建筑的美学性格徽派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古建筑的一个分支,是皖南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历史上属于皖南文化的代表性建筑。

它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且造型优美,美学价值极高。

下面就来浅析一下徽派民居古建筑的美学性格。

一、藏形于意徽派民居的常见材料是青砖灰瓦、木材、石灰和土。

在这些简朴却质朴的材质中,徽派民居的美学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它不注重层次分明的表面装饰,而是通过结构的布局和空间的层次使建筑形态产生了内在的美感。

徽派民居通常取“井”、“院”为中心,形成了“四合院”的布局形式。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家庭和谐团结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将建筑结构与空间组织融为一体,使得居住者能够在户内自然舒适、朝气蓬勃的氛围中生活和工作。

徽派民居的结构并非都是对称的,它们通常取形自自然,采用“藏形于意”的方式使建筑体现与生俱来的美感。

所有的尺寸和形状都是按照弱化对称、变形和比例来安排的,这种设计思路逃避了过分追求外表的形式化,强调了建筑的内在美感。

二、用材精细徽派民居采用的材料,包括基础材料、墙体和屋顶材料、门窗、雕刻和彩绘等,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青砖灰瓦是徽派民居最常见的材料,常用来做门、门窗框、用于地面的砖,这些都能体现出建筑师对材料的精细运用,尤其是青砖蓝灰瓦交错的穿插结构,既可以减轻建筑的质感,又能增强视觉上的冲击力,形成富有层次感的建筑景观。

徽派民居的大门和窗户都采用了木材作为基础材料,东南亚进口的楠木在这里得到了广泛使用。

这种木材具有纹理深厚,色泽细腻,具有高度的可塑性。

徽派民居采用了多种不同的线条形式,如方形、弧形、破损状、刻痕等,使得门窗具有细羽状的分布,产生了和谐统一的美感。

三、整体自然徽派民居的建筑整体都很自然,它们在设计上尽可能的融合了周围的自然环境,体现了生态和谐的感觉。

徽州古建筑从外观上看,其形状和造型都与周围的山体水体匹配,不仅有利于观赏,而且也反映出东方文化中的山川意识和自然美思想。

而在内部空间,徽派民居的布局注重人和自然的互动。

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

徽州建筑风格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流派,是因为她的美始终恪守着自然的规律, 徽州建筑风格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流派,是因为她的美始终恪守着自然的规律, 从自然中吸取养分,同周围的光、 气等自然因素相融合, 从自然中吸取养分,同周围的光、水、气等自然因素相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水墨意 使建筑超越了其本身而存在,这也是是她能长久的存在几百年的缘由。 境,使建筑超越了其本身而存在,这也是是她能长久的存在几百年的缘由。
砖雕 三雕装饰——至诚至精 三雕装饰——至诚至精 ——
石雕
徽州建筑中最重要的装饰就是所谓的三雕了,即木雕、 徽州建筑中最重要的装饰就是所谓的三雕了,即木雕、 石雕、砖雕。大量的木、 石雕、砖雕。大量的木、砖、石雕被用来装饰厅堂内的梁 门窗、栏杆、隔屏、照壁等建筑细部。 柱、门窗、栏杆、隔屏、照壁等建筑细部。其中木雕又是 有变现力,也是最精美的, 有变现力,也是最精美的,徽州民居的建筑木构架和家具 上都采用了大量的木雕装饰。现存的徽州木雕多是清代的, 上都采用了大量的木雕装饰。现存的徽州木雕多是清代的, 其艺术风格细腻繁复,在方寸之间安排丰富的内容, 其艺术风格细腻繁复,在方寸之间安排丰富的内容,亭台 楼榭,数目山水,人物走兽,花鸟鱼虫集于同一画面, 楼榭,数目山水,人物走兽,花鸟鱼虫集于同一画面,玲 珑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 珑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
徽州,就是一幅宁静淡泊的桃花源画卷, 徽州,就是一幅宁静淡泊的桃花源画卷,轻轻的 舒展开,山水风雨的水墨画卷中, 舒展开,山水风雨的水墨画卷中,展现的却是一座座 露天的与天然融为一体的古代建筑博物馆, 露天的与天然融为一体的古代建筑博物馆,静静的已 伫立百年。在钟灵毓秀的天地间, 伫立百年。在钟灵毓秀的天地间,老房子也赋予了生 如同在人生长河中行舟多年的老者, 命,如同在人生长河中行舟多年的老者,有着自己独 特的人生经历,有着饱经沧桑后的淡定, 特的人生经历,有着饱经沧桑后的淡定,更有着属于 各自刻画特定历史的神秘。 各自刻画特定历史的神秘。

徽文化涉及的内容

徽文化涉及的内容

徽文化涉及的内容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古徽州人民创造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

它涵盖了语言、戏剧、诗学、文学、书法、绘画、雕刻、古建筑等多个方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徽文化的起源和形成徽文化起源于古代徽州,其形成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地理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多地少,交通不便,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徽州人在生存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此外,历史因素也对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徽州历史悠久,自东汉以来就有人居住,唐代以后逐渐成为文化发达地区。

在宋代以后,徽州地区逐渐成为文化重镇,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使得徽州地区的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徽文化的核心内容1.语言文字徽州方言是徽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具有独特的语音、语调和词汇。

徽州方言源于古代吴语,具有发音清晰、抑扬顿挫的特点。

同时,徽州方言中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和用法,如“汝”、“吾”、“渠”等。

2.文学艺术徽文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有独特的成就。

明清时期,徽商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兴建了许多园林和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徽州地区的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3.学术思想徽州文化中还包含了许多学术思想。

其中,新安理学是徽州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之一。

新安理学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强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对徽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徽文化的代表人物和作品1.代表人物徽文化的代表人物包括程颐、朱熹、王阳明等。

程颐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对徽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思想,对徽州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心即理”、“致良知”等思想对徽州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徽州古建筑“三雕”之美

论徽州古建筑“三雕”之美

徽 州古建筑 雕刻装饰从中国传 统文化 出发, 是儒 家思想渗 透 的结晶, 有丰富的象征 意义, 装饰 教化 的目的。如 “ 起 岳母 刺 字” 二十四孝 ” 、“ 等教育人们要做 到仁义礼智信。三雕 主要用于
民居 、 堂 、牌 坊 的 装 饰 , 要 表 现 手 法 是 浅 浮 雕 、高 浮 雕 、圆 祠 主 雕 、 空 雕 和 线 刻 等。艺 术 表 现 上 受 徽 州 的 版 画 、 石 、 剧 和 镂 金 徽
主题以福寿为主, 上厅额枋上雕 的是 “ 郭子仪上 寿图” 下厅梁 ,
枋 上雕 的是 “ 九世 同堂 图 ”, 在 后 厅 两廊 雕 刻 有象 征 主 人福 寿 而
绵绵的葡萄挂络木雕 等。此外如宏村附近的卢村 “ 木雕楼”, 也
为徽 州 木 雕 艺 术 的 极 品 , 说 由两 位 工 匠花 2 年 时 间精 雕 细 刻 据 O 而成 。著名 的 黄梅 剧 《 州女 人 》 是 以 木 雕 楼 为场 景 搬 上舞 台 徽 t 就 的。另外 如 西递 的 东 园厅 堂 两 厢 的 “ 裂 图 ” 五 蝠 图 ” 冰 、“ 木雕 , 绩 溪 上 庄 的 胡 适 旧宅 1 幅 隔窗 上 的 木 雕 “ 0 兰花 图 ”都 堪 称 木 雕 ,
典型, 宽宏大气 , 精美绝伦, 整个梁体上采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
出精美 的人物故事 , 其木雕 是徽州木雕 中的杰作 。厅堂及 天井 部位是整个住宅的活动中心 , 也是木雕装饰的重点区域 ,“ 前厅 的 ‘ 唐肃宗宴官图’ 在高I , 尺、宽约6 尺、厚1 尺多的空间里, 四 组3 多个人物, O 各依琴、 、 画构成 以唐肃宗为中心 的画面, 棋 书、 外外, 前后 后共 有七八层 , 前 层次分 明, 后面人物 的靴鞋都可 以 看得清清 楚楚” 3 。[ 在封建社 会, ] 步入仕途 , 官发财是多数人 升 的向往。从中门而入的贵客 , 抬头看见 “ 宴官图”, 无不认 为是吉 利双全 。中门上方 的 “ 百子 图” 个个神 态各异 , , 儿童的天真活

介绍徽州木雕的艺术价值与特色

介绍徽州木雕的艺术价值与特色

徽州古建筑中木雕之美在于其高超的雕刻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徽州木雕是指徽州古建筑中的雕饰部分,那些隔扇、窗扇和拦板、梁、柱、斗拱、雀替等,到处都是精雕细刻的木雕艺术,构成徽州建筑别具一格的艺术韵味。

徽州木雕艺术具有中国正统文化思想,又带有地域文化的烙印。

在徽州木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正统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贯穿于其中,徽州木雕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徽州木雕艺术特色1. 徽州木雕展现生气勃勃的艺术风格。

徽州木雕产生于明清时期,由于徽州区域经济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徽州木雕同时又洋溢着浓郁的祥和之气。

徽州木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活泼。

表现远景的木雕作品构图紧凑,层次分明。

表现近景的木雕作品着重刻画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将人物身材雕刻的较为短小,衬托人物的脸更加饱满生动,徽州木雕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明代,徽州木雕以平面淡浮雕为主,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成为徽州木雕的主流。

清朝以后,由于追求木雕装饰美感,使有些作品因过于精工而趋向繁琐。

明初为发展期,明中叶至清中叶为鼎盛期,清末至民国间为衰落期;明代的风格呈古朴特征,接近汉画像砖风格,造型浑圆结实,简朴中富有变化,用线粗放刚劲,人物形象略有夸张,其间雕刻工艺有浅浮雕、深浮雕和圆雕几种。

清后期又一改明代的质朴,趋向繁复精巧,增加了透雕、凹雕、线刻和多层雕刻等手法。

到民国时,由于受到绘画的影响而呈现出较强的写实性,民间的拙味相对减弱。

在雕刻的题材内容上,明代木雕内容相对单纯,清代更为注重情节和典故,如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更加普及,内容更为丰富多样。

从整体风格上来看,徽州木雕呈现出民族上升时期所特有的生气勃勃的艺术风格,其原因就在于徽州地区当时的强盛,这种热情的格调与地域经济生活的富庶是契合的。

明清时期古朴的艺术风格中,人物造型非常生动,造型准确,栩栩如生。

2. 徽州木雕强调主观的艺术表现手法。

建筑装饰反映了一定群体的意识,民间艺人根据世俗情感和传统观念来确定木雕的内容和形式,在体裁的选择上也反映出不同文化层次的审美标准。

徽式建筑介绍

徽式建筑介绍

好地通风;天井的比例跟北方四合院大不一样,瘦高狭小,以
便于避免夏日的烈日照射,形成拔风的烟囱效应,适应炎热的
气候。
2020/5/2
4
徽式建筑历史文化背景
徽州建筑文化的发达并非纯属偶然,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是“贾 儒”特征的徽商的崛起。徽商来自汉、越交融的背景,因地狭 人稀而外出经商,从而养成了外向的性格;他们一方面是商人, 但是另一方面亦是读书人,极其重视思想文化教育,故徽商身 上又体现了儒人的典雅与深沉。深厚的文化促成、促进了徽商 的良品经营和开放精神,稳增的经济又推动文化的不断进步、 并使财富日益集中。此外,徽式建筑的成型、扩大还得益于明 清时期政府的抑商政策。徽商在经营中所积累的商业资本,既 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又受着中国自古以来的“衣锦还乡”传 统思想的左右,便把所积累的大部分钱财用于建筑房屋的工程 之中。由于徽商们走来闯北,见多识广,视野开阔,甚而受到 当时明清皇宫建筑群体宏伟辉煌气势的影响,所以当他们在家 乡大兴土木,为自己建筑住宅的过程中,就特别讲究与追求房
以,现今保留下来的徽州古民居,正是这种古越人巢居建筑—
—干栏木楼和北方四合院结合的产物。在明朝的时候,徽式建
筑仍然是楼居模式,主要活动在楼上,一层和二层基本上接受了北方四合院活
动主要在楼下的特征,一层和二层的高度比是2:1;但还是保
留着巢居的特征,如:将中堂完全开敞和天井相连,有利于更
2020/5/2
3
徽式建筑历史文化背景
徽州地区的土著是“古越人”,他们是先秦时候就生活在长江
中下游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居住特征是“巢居”。
自汉代开始,中原大规模向徽州地区移民,带来了中原汉文化,
并且后来反客为主,成为徽州文化的主流。但是汉文化并没有

中国徽派建筑的“八大”元素

中国徽派建筑的“八大”元素

中国徽派建筑的“八大”元素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由于文风颇盛,当地居民"处之以学,行之以商。

"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

明《五杂俎》云:"商贾之称雄者,江南首推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徽州邦的崛起,一批拥有资本十万、百万的富商大贾不断涌现,清代垄断盐经营的徽商竟富得可以先后接待清帝康熙、乾降南巡。

再加上徽商贾而好儒,广交官府、文士,有的本人就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徽商是官、贾、儒三位一体。

因而出了大批官僚,有的成为朝中显贵,他们为荣宗光祖,炫跃乡里,除购置土地外,大部份用于奢侈性消费,大兴土木,建筑豪华的住宅、园林、书院、祠社、学校等。

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乡土气息。

加之徽州盛产木材,民间向有雕刻、绘画传统,砖、木、石雕别具一格,因而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徽派建筑。

"一、马头墙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

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3建筑装潢

古徽州是指今天的皖南黄山一带,涵括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等六邑。历史上的徽州从南宋到明初,社会经济文化逐渐繁荣,皖南一带读书风气日盛,名臣学士辈出,“一门四进士,父子两翰林”的情况并不罕见。到明代中叶,徽商崛起,徽州成为全国经商人数最多、最活跃的地方。明嘉靖以后,徽人中多有徽州古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内涵文/段泽民徽州的牌坊、古民居、祠堂建筑闻名遐迩,被誉为徽州古建筑艺术“三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较深的文化内涵。古徽州又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封建礼教对徽州社会影响深远。“以商入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达到官商一体者。徽商一旦发迹,衣锦还乡,便会大兴土木,树牌坊、修民宅、建祠堂,以壮大其宗派势力。徽商中有热衷于开学堂,兴书院、重教育的,也就造就了礼仪之风。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徽州古建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独具民族特色,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徽派建筑艺术。一、牌坊牌坊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其历史源远流长。牌坊在春秋中叶就已经存在了,《诗经·陈风·衡门》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到了唐代,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坊门,以便通行,老百姓称之为牌坊。牌坊的建立,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文化符号,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当然,也有用来标明地名的。现存的徽州古牌坊多建于宫苑、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从建筑材质分有石头牌坊、木质牌坊和砖质牌坊。从形制分有两柱单间坊、四柱三间坊和八柱方形坊,也有构造简朴、低小的双孝节坊,还有集里坊、门坊和功名坊三位一体的贞白里坊等等。从内容分则有标志坊,门坊、里坊之类,有功名坊、功德坊,有节烈坊。另外还有义字坊、百寿坊、墓道坊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位于歙县城内解放街和打箍井街十字路口上的许国石坊,四坊架连,八脚并棠樾牌坊群94建筑装潢立,高大宏伟,是举世无双的杰作。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牌坊”,俗称“八脚牌楼”,实际上是一座“科举纪念碑”,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在石坊的前后左右都有题签镌刻,前后两面的顶层和侧面第三层的正中镶嵌着双龙盘边的匾额,上面直书“恩荣”两字,表明这是皇帝赐予的恩典和荣光,底层四面额坊上分别镌刻着“大学士”三个大字。许国石坊集徽派文化于一身,代表着16世纪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象征着在官本位的传统社会中读书入仕的崇高地位和科举成功为家族带来的无上荣誉。二、古民居皖南山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这里的村落布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自然观也对村落的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古徽州又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受其思想的影响,风水观念也无不在村落布局上显示出来。古徽州在大地上建起了数以千计的牌坊,犹如一座偌大的“牌坊艺术博物馆”,每座精心设计、雕刻的牌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徽州牌坊的建立,除了是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同时还都隐藏着一个最朴素的愿望,那就是寄望和告诫后代子孙要牢记“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经营持家之道。古徽州的牌坊,其实浓缩了中国历史的一个侧面。歙县棠樾牌坊群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风格独特、保存完好,为全国罕见。村口百余米长的甬道上,井然有序地屹立着7座牌坊,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牌坊群。牌坊群以“义”字坊为中心,按“忠、孝、节、义”的顺序由两头向中间依次排列,呈半弧形展开。7座牌坊7个故事,它是鲍氏家族荣耀的丰碑,闪耀着一门数代徽商的辉煌;它是封建伦理的人造化石,浓缩着一个个贞妇懿女血泪交织的故事。黟县境内分布有数百个聚族而居的村落,较为完整地保存的明、清时期古民居有3700余幢。村落内齐整的青石板街巷,深巷相连;高过屋顶的封火墙,高低跌落的马头墙,美观、生动;古朴的石凳、石墩,架设街头巷尾;整齐划一的石板条块两边砌有排水沟,每隔一定距离设有雨水井集中排水;板缝平直清晰,石阶外凿有车马道。村街建筑平面多为前店后库、前铺后户的传统格局。“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黟县境内的古村落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这种风水理论中一种“穴”的典型模式。据说,黟县胡氏的先祖选定西递,就是因为这里山形有“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于是根据风水学中“东水西流,其地主富”的观点,将村落进行船形的建筑布局,以求顺天意,大吉大发。宏村汪氏始祖选定宏村为定居之处,也是因为宏村“背有雷岗山雄峙,碣溪环带,形势较胜”,便认定宏村的地理风水形势是卧牛形,并按照牛形着手进行村落的总体规划。屏山舒氏夜梦长须白发老人告之:“舒氏南迁,逢长而止。”舒氏到了屏山后,得知屏山又名长宁里,地名中有长字,符合梦中老人提示,于是便在屏山定居,开始了舒氏在这块土地上的繁衍生息。柏山的范氏,他们的始祖发现柏山两水交汇,形为玉带,便举家迁居那里。黟县境内的古村落都是背山面水,有形为狮象、龟蛇的山把守水口、河流,溪水似玉带环绕。不仅被传统的风水视为理想的村落布局,更为人们休养生息提供了一个良

许国石坊三槐堂黟县宏村建筑装潢95好的生活环境。黟县古民居的大门极少有向南的,因为黟县历代风水先生观测,门朝正南,属“相克脉”——“火克金”,三代当绝后。人们造房本是百年大计,希望传子、传孙,谁都不敢冒那三代绝后的风险。而另一种风水理论则认为:商业为古代黟县“第一等生业”,从汉朝起就流行“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因为“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所以商人宅门朝南就是犯忌的。突出在门框上方的是门罩,多呈元宝形,象征“招财进宝”,上边嵌有千姿百态的石雕、砖雕。雕刻的是一种驱魔避邪的“符镇”,是为了达到禳解灾祸、趋吉避凶的目的。后来,这种“符镇”逐渐演变成一种雕刻有“吉祥物”的装饰性图案,以“吉祥物”的象征性来体现房主的希冀。黟县古民居的内部,大多采用对称布局。一般在较大的古民居中,都建有前厅堂、后厅堂、书房、绣房、厨房、卧房。卧房大多没有向外开设的窗户,只有一扇朝着厅堂开的花窗,供卧房采光、换气。厅堂正中照壁上垂挂着“中堂”或祖宗遗容。“中堂”两边垂挂红底金字或蓝底金字的木质楹联、格言。画轴之下,设有条案,条案前摆有八仙桌、八仙椅,条案上,正中位置摆有自鸣钟,钟的左边摆有古瓷瓶,右边摆有精致的木雕底座镜子,谐音“东平西静”。钟、瓶、镜又叫“钟声平静”,谐音“终身平静”。这“平静”的含义也就是希望亲人、子孙后代,无灾无祸,平平安安地生活。“天井”的设置,是黟县古民居布局中的另一特色。一幢完整的房屋,顶上空出一块,露出蓝天白云,真可谓别出心裁。从建筑学角度考虑,主要作为采光、通风的换气口。而从风水观来说,大凡造房的多是经商有成的人,而经商之人,以积聚为本,总怕财源外流,造就“天井”,使天降雨露、财气,落到房顶上后,不致流到别人地上,被称为“四水归堂”,喻“天降洪福”。“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经商人的心理。三、祠堂“祠堂”这一名称最早出于汉代,明代嘉靖时方“许民间皆联宗立庙”。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是建筑设计、工艺美术还是雕刻装饰都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徽州人大多是聚族而居,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尊祖敬宗、崇尚孝道成了徽州人的重要理念和宗旨,而在宗族观念下建筑的祠堂自然成了村落的核心。从祠堂建筑的规模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姓氏宗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徽州祠堂建筑分两大类:宗祠、支祠(包括房祠),“邑俗旧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各类祠堂有不同的内涵,在建筑面积上也有严格的区分,祠堂的设置象征着封建宗族与礼制的权威。宗祠是某一姓氏的后裔子孙为祭祀一世祖所建的祠堂,一个村落的姓氏只有一座宗祠,也有某个村落建有两座宗祠的(也就是一个村落的某一个姓氏有两个一世祖),但没有三座宗祠的。祠名往往突出某一姓氏,如:汪氏宗祠、胡氏宗祠等。支祠是指宗祠下属的某一支,为祭祀某一代祖所建的祠堂,它的祠名便是突出某一支内的某一个祖宗,署祠名即某某公祠。房祠同样是支祠下属某一房内为祭祀某一代祖所建的祠堂(又称香火屋),支祠和房祠的建筑无定数。祠堂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敬祖、誉祖、励学、议事和执法。徽州祠堂所要承担和解决的,无非是对历史的承继、对今世的操作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也因此,“教化”的职责和功能,是贯穿它的始终的。对于一个宗族来说,祠堂的地位显著,神圣而不可侵犯。他们除了在祠堂里祭祀,还在里面商议、处理诸多重大事务,涉及到修谱、赈济、兴学、修桥筑路、重大庆典、惩办违犯族规者,以及调解、处理族内族外纠纷。休宁县溪头村的三槐堂是徽派祠堂建筑的典范,在当地被称作“金銮殿”。该建筑在建筑形制、平面布局、内外部装饰等多方面都反映了明代中期徽派祠堂建筑的特点,是研究当时徽派建筑风格、三雕工艺以及当地宗法制度的重要实物史料。三槐堂建在溪头村中心,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达900多平方米,背靠群山,面临溪水,选址讲究,环境幽雅。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外观呈高墙封护式,白墙黑瓦,庄重大方,由门前广场、门屋、享堂、寝殿组成。大门包以铁皮、门钉,铺着皆为铁制。整个祠堂内部雕刻工艺精湛,技法细腻,尤以木雕著称。三槐堂的梁架结构复杂,梁架的柱大多为梭柱,柱下础石除门廊础石为圆形复盆外,其余均呈八边形,简洁大方。祠堂整体结构规矩严谨,以大门为中轴线向两边延伸,室内遍布“满堂柱”,以柱、梁、坊之间的榫卯契合支撑起整座建筑,在视觉上拓宽了内部空间。祠堂将各种不同功能的房屋组合在一组建筑之中,但主次分明,均衡有序,每个单元都以天井通风采光,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其平面布局之复杂,为徽派祠堂建筑所少见,堪称徽州祠堂的建筑瑰宝。徽州古建筑“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照之精”,使其不愧为中国民间古建筑博物馆。徽州的牌坊、民居、祠堂等建筑艺术,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体现出几百年前古徽州经济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世风民俗,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这种传统的民族审美意识。参考文献:[1]余治淮.余济海.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宏村[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2]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3]宋子龙.徽州牌坊艺术[M].蚌埠: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4]郑建新.解读徽州祠堂[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段泽民,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动漫与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实习编辑:李海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