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论王维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论王维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4期

论王维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赖爱清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02)

〔摘要〕有诗佛之称的盛唐大诗人王维虽然生活清苦,但在精神上却实践着一种理想的审美生活,这种审美

的生活方式不同于今日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前者注重超脱和自由,后者则注重物质的满足和感官的

刺激,王维诗歌里体现的审美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功利的审美。〔关键词〕审美;生活方式;王维;泛化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8X (2008)04-87-05

和古希腊时代把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践行相同,盛唐大诗人王维把他的本真自然哲学方式的审美导入日常的生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杂思》)这两首小诗语言如日常对话般平实,王维用自然之语把日常之思写入诗中,反映的是人类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同生活本身在说话,应验了张耒《东山词序》里的说法:“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皆天理之自然,而性情之至道也。”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自然”一品,王维的很多诗都可以归入此品,兴之所至,随心而发,偶然为之,却极其自然,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正是本真自然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实现。

王维的本真自然在山水诗中体现得更多,一切自然景物似乎都可以被王维容纳到山水诗歌当中,他在辋川和好友裴迪纵情山水、啸咏终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无不是源于自然、发自本心。在简朴的村居生活中,他同样陶醉于“杏树坛边渔夫,桃花源里人家”,王维以一颗平静的诗心,将隐逸生活中的四时田园纳入自己的审美观照,以朴实恬静的田园之景为美,在日常田园隐逸生活中感悟禅趣、感悟美,王维的这种审美活动,正可以理解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王维把自然本真审美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使审美活动成为日常生活方式,下面从诗文中举例述评:

行:

行尽青溪不见人。《桃源行》

散发不冠带,行歌南陌上。(《偶然作》)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千万转,趣途无百里。(《青溪》)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从终南山到嵩山,从蜀地到汉江,从渭川到淇上,王维毫不疲倦地在山水中留连,在辋川里构筑他的〔收稿日期〕2008—06—20

〔作者简介〕赖爱清(1972~),女,福建省南平市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讲师。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

JOURNAL OF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No.4.2008(总第70期)(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General No.70

2008年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水审美世界。山谷老人云:“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摩诘诗,固知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肓之疾。”(《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五引《后湖集》)王维行走山水的精神,堪比今日热衷旅游的“驴友”。

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

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春日上方即事》)

坐看红树不知远。(《桃源行》)

兴澜啼鸟换,坐久落花多。(《从岐王过扬氏别业应教》)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登辨觉寺》)

此时独坐,童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都很重视“静坐”,道家提倡通过“心斋”和“坐忘”达到忘我之境,进入审美的自由。王维是道光禅师的俗家弟子,禅宗最讲定慧和顿悟,禅定即通过精神集中凝想获得悟解,王维常常在静坐中观照自然,感悟人生,达到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的和谐统一。

望: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南垞》)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登裴迪秀才小台作》)

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赠裴十迪》)

王维于山水之望中,收万千景象,阅尽人间美景,极目骋怀,达到自然本真的世界。

卧: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田园乐》)

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躯。(《纳凉》)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蓝田山石门精舍》)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

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

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李处士山居》)

卧则人处闲静,是最放松最惬意的自然之态,从诗人所卧环境之高窗、盘石、长林、莺啼、瑶席可知,诗人如何陶醉于休憩之地,在闲适的心态下,诗人做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泛舟:

轻舟迎上客,悠悠湖上来。(《临湖亭》)

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南垞》)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蓝天山石门精舍》)

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泛前陂》)

泛泛登陂,折彼荷花。静观素鲔,俯映白沙。(《酬诸公见过》)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

古人没有今人上网泡吧的生活,没有让人目不暇接的信息爆炸和眼花缭乱的灯红酒绿,他们日常生

—泛舟歌吟、弹琴长啸、饮酒策杖,在无目、无利害的日常生活中活中更多的是惬意的休闲、文雅的活动——

第4期

赖爱清:论王维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实现生活的艺术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

弹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田园乐》)

旧简拂尘看,鸣琴候月弹。(《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

弹琴是高雅的艺术生活,“性闲音律,妙能琵琶”的王维少不了日日抚琴抒怀。琴为心声,王维通过琴声传递的是高山流水之音,是超越世俗的自由之美。虽然我们今天已听不到那曲打动大唐公主的《郁轮袍》,但王维弹琴于幽篁中、山月下、长松畔的风雅身姿千百年来鲜活在无数读者的心中。

饮酒:

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田园乐》)

共携松叶酒,俱参竹皮巾。(《过太一观贾生房》)

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戏题盘石》)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答张五弟》)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酌酒与裴迪》)

旧时的文人雅士几乎没有不沾酒的,和李白杜甫一样,“酒”是王维诗歌里经常出现的字眼。王维的酒有时喝得热闹,有时喝得安静,送别聚会时觥筹交错,静赏美景时细斟慢酌。就山水美景下酒而达艺术审美之境者,古今能有几人?

策杖: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村西日斜。(《田园乐》)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蓝田山石门精舍》)

暮持邛竹杖,相待虎溪头。(《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口号又示裴迪》)

策杖而行的生活即是自由地行走于山水的生活,杖之于游山者,如蓑笠之于渔翁,纸扇之于书生,绢帕之于闺秀,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情致,传达出的是一种自由行走的审美效果,从容不迫地悠游于山水中,既是身体之行,也是精神之游。其闲适的境界非今天忙碌的有车族所能比,故今天的赶忙人亦难达王摩诘自由本真、与天合一的审美之境。

长啸:

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黄花川》)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

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偶然作六首》)

就象今人经常唱歌怡情一样,古人常常“长啸”遣怀。杨文雄先生据唐人孙广的《啸旨》认为:“‘啸’是道门中的一种修炼术,但由于和隐逸行为有关,慢慢变成诗歌隐逸的隐喻或象征。”[1](P198)长啸是古代文人隐逸生活少不了的休闲活动,甚至已经成为隐逸的象征。

王维让行、坐、望、卧、泛舟、弹琴、饮酒、策杖、长啸这些生活的日常行为进入审美领域,呈现于诗歌,不仅把每日所思带入诗歌,而且把每日所见引入诗歌。自诩“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的王维,还用他的

2008年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丹青妙笔,描画山水美景,并成为水墨山水的鼻祖。诗画文艺对王维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创作、一种审美,更是一种修养,是他生存的一种方式。毕宝魁先生说:“王维的诗歌创作首先是自我解脱、自我愉悦的精神需要……他要在诗歌创作中获得瞬间的宁静,达到休整灵魂的目的。”[2](P22)王维是把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生存的方式,在审美的愉悦中,他获得了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审美弥补了现实的缺憾,审美活动已成为一种生命的需要,正如尼采所说,“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远有充分理由的”[3](P21)。自然本真的王维,真正做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王维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隔离了日常生活实用性、功利性后对对象形式的审美观照,它重在一种意象情境的渲染,一种雅趣的培养。明“性灵派”的袁宏道,明确指出趣味的自然本真性:“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心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4](P463)王维正是在雅趣的陶醉中发现美的无处不在,如前文所列的王维的行、坐、望、卧、泛舟、弹琴、策杖、饮酒、长啸等日常审美生活中追求雅趣的审美活动,显然不同于时下的文艺界所热议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即“审美的泛化”)。

王维日常生活中美的体验是一种理想的纯审美状态,十分强调个人的参与,而排除外界的干扰;它重在一种超越后达到的审美自由和愉悦,而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感官的满足。今日“审美的泛化”是消费社会市场经济的产物,它体现了商品交换的逻辑,并渗透到社会生活消费文化的方方面面。王维审美生活的主体是他所代表的盛唐时代的中国士大夫,今天所言“审美泛化”的主体是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少数中产阶级。审美的泛化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审美生活”,它具有鲜明的感性与享乐性,经常通过传媒夸大事实地宣传炒作,过分强调当下的视觉冲击与感官体验,不断激发人们享受或体验的欲望,使人沉迷于肤浅的欲望的满足中,不仅无法保持传统审美的静观审视,更难以做到严格意义上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它自始至终充满了消费的激情与冲动,并指向以视觉刺激为中心的身体直接享乐。[5]另外,其对美的机械复制和批量生产也违背了审美的基本精神。这种泛审美的局面,与审美主义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它使人成为被动的、驯顺的、耽于享受的“单向度的人”,而非全面发展的自由人。

王维的这种日常生活方式的审美让我想到了朱光潜先生提出的“人生的艺术化”,他代言的是审美的人生态度、大我的人生理想、超拔的人格追求和怡情悦性的美学理念。它强调恬淡自守、超脱静观,主张一切从“怡情养性”做起,净化人心、美化人生,培养一种“艺术化的人生观”。朱光潜肯定这种理想的审美生活:“它帮助我忘去许多痛苦,容耐许多人所不能容耐的人和事,并且给过我许多生命力,使我勤勤恳恳地做人。”[6](P8)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美育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他一生追求的文艺理想。王维这种日常生活的审美状态和今天的“审美的泛化”不同,二者的区别不仅在使用语境和对象的不同,更在于一个旨在高扬人生,提升人生,从而走向诗意人生;一个力促艺术走下圣坛,归融人间。今天,在我们坦然面对消费时代“审美的泛化”的同时,不能摈弃清醒的价值判断。以王维诗歌所倡导的那种“纯审美”境界为终极目标,不断地纠正社会进程中审美的价值尺度,让审美不仅是满足于单纯的感性愉悦,而应该提升到一种完善的精神人格层次上。“在真正意义的审美活动中,人们能够把握世界的真理,能够触及世界的秘密,能够在刹那间获取永恒的感受,能够达到自我与世界的统一。自我与世界,不再是对立的隔绝的,而是一种融—不是儿童的没有自我意识的融合,而是拥有更高智慧之后的复归。”[7](P228)

合——

中国美学强调审美与人生的同一性,审美感兴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命本体的需求而出现的,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真实的人,没有审美活动,人生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真实的人生。无论是海德格尔所钟情的“诗意栖居”,还是福柯所主张的“生存美学”,都是想把审美活动纳入日常生活,把美视为人生的意义。无论是将审美与人的自由相连(席勒),还是将审美与人的解放相连(马尔库塞),都看到

第4期

参考文献:

[1]杨文雄.诗佛王维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2]毕宝魁.超越现实后的艺术升华[A].师长泰主编.王维研究(第三辑)[C].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尼采.悲剧的诞生———

尼采美学文选[C].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4]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A].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朱朝辉.看上去很美———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4,(2):130-133.[6]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李晓林.审美主义:从尼采到福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Aesthetic Attitude to the Daily Life in Wang Wei's Poetry

LAI Ai-qing

Abstract:Wang Wei is called the Buddha in poets of the golden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Although he lived a simple life,in practice he lived an ideal aesthetic life spiritually.This aesthetic life style is different from the “aesthetic attitude to the daily life ”of today's consumer times.The former emphasizes the freedom and detachment,yet the latter focuses on the material and sensory stimulation.The aesthetic life shown in Wang Wei's poetry is really aesthetic and has achieved the non-utilitarian true freedom.Key words:aesthetic ;life style ;Wang Wei ;generalization

了审美对人生无可替代的作用。王维作为官职不低的京官,过的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生活,“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但在艺术领域,在审美所带来的愉悦和自由的体验上,他的富有是常人无法比拟的。

赖爱清:论王维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责任编辑郑镛〕

王维写的诗9首分享

王维写的诗9首分享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维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归辋川作 [唐] 王维 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 淇上田园即事 [唐] 王维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千塔主人 [唐] 王维 逆旅逢佳节,征帆未可前。窗临汴河水,门渡楚人船。 鸡犬散墟落,桑榆荫远田。所居人不见,枕席生云烟。 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 [唐] 王维 天上去西征,云中护北平。生擒白马将,连破黑雕城。 忽见刍灵苦,徒闻竹使荣。空留左氏传,谁继卜商名。 返葬金符守,同归石窌妻。卷衣悲画翟,持翣待鸣鸡。

容卫都人惨,山川驷马嘶。犹闻陇上客,相对哭征西。涂刍去国门,秘器出东园。太守留金印,夫人罢锦轩。旌旗转衰木,箫鼓上寒原。坟树应西靡,长思魏阙恩。和陈监四郎秋雨中思从弟据 [唐] 王维 袅袅秋风动,凄凄烟雨繁。声连鳷鹊观,色暗凤凰原。细柳疏高阁,轻槐落洞门。九衢行欲断,万井寂无喧。忽有愁霖唱,更陈多露言。平原思令弟,康乐谢贤昆。逸兴方三接,衰颜强七奔。相如今老病,归守茂陵园。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 [唐] 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赠房卢氏琯 [唐] 王维 达人无不可。 忘己爱苍生。 岂复少十(一作千)室。 弦歌在两楹。 浮人日已归。 但坐事农耕。

桑榆郁相望。 邑里多鸡鸣。 秋山一何净。 苍翠临寒城。 视事兼偃卧。 对书不簪缨。 萧条人吏疏。 鸟雀下空庭。 鄙夫心所尚。 晚节异平生。 将从海岳居。 守静解天刑。 或可累安邑。 茅茨君试营。 杂曲歌辞·少年行四首 [唐]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诗歌鉴赏4篇精选

王维诗歌鉴赏4篇精选 王维——《秋夜独坐》【内容】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赏析】: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维诗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王维——《陇头吟》1 【年代】:唐 【作者】:王维——《陇头吟》 【内容】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赏析】: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

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提出来的。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论文摘要: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现代传媒文化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相应变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件崭新的美学事件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被催生出来并日趋占据美学的阵营,它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把“审美”引向日常生活领域。以图象性、追逐感官快感、贴近世俗生活的功利性特征显示出其新质,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所建立起来的无功利性、具有普遍共通感、超越现实的批判性原则,同时也彰显了它无法回避的精神危机。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下文化论争中出现的又一个新话题,同样它也是一个西方理论的舶来品。对它的讨论最初是源起于西方。博德里亚、杰姆逊等人对这一现象曾有过相应的描述。真正给予其命名的是英国学者费瑟斯通,他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概括了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艺术亚文化的兴起,在西方,这个潮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运动为代表,他们追求打破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消解艺术的“灵气”,认为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或审美的对象。艺术无处不在:大街小巷、废弃物、身体、偶发事件等,无一不可以进人审美的殿堂;二是将生活转换为艺术的谋划,具体指追求生活方式的风格化、审美化。这种审美化的谋划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一直延续到福科等后现代主义者;三是日常生活符号和影像的泛滥。由于大众电子传媒的迅猛发展,今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符号化、影像化,它越来越像一面“镜子”,构成现实幻觉化的空间〔习。考察费瑟斯通的三种含义,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其实就是在围绕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这三层含义其实隐含了审美化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艺术领域内部自觉的冲破艺术与生活的传统界限;第二个时期普通人按照艺术来规划自身生活;第三个时期是物质生活世界的形象化、图像化、幻象化趋向。可见“日常生活审美化”意味着日常生活与艺术的沟通与融合,

王维唐诗《山居秋暝》诗意鉴赏

王维唐诗《山居秋暝》诗意鉴赏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注释 ⑴暝(míng):日落,夜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 ⑸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鉴赏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

王维的诗全集

王维的诗全集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自从弃臵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摘要: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件崭新的美学事件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被催生出来并日趋占据美学的阵营,它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把“审美”引向日常生活领域。日常生活审美不仅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更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本文试图探讨“日常生活审美化”给现代生活带来的影响,理论建树在哪里,普遍共通感、超越现实的批判性原则,与其无法回避的精神危机。 关键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理论建树影响精神危机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最早提出来的。近年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话题开始在国内流行,这一现象不是偶然的,其中既有西方后现代理论影响的原因,又有着当前日常社会生活发展的现实背景因素。对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对其价值和合理性作出积极的评价,同时也要以冷静的态度对其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并且结合中国当代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实际,对传统的理论和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者们的观点进行验证,从而得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结论,而不能简单地跟风或排斥。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建树 一、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大概有两层含义:第一,艺术家们摆弄日常生活的物品,并把它们变成艺术对象。第二,人们也在将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转变为某种审美规划,旨在从他们的服饰、外观、家居物品中营造出某种一致的风格。 依照这一界定,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是指艺术活动的日常器具转化为艺术品,这的确是现代艺术的重要发展趋向。我们知道,现代主义艺术有一个显著的倾向,那就是它的精英主义、纯粹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文化取向,在纯粹性的追求中将艺术和生活剥离开来。而杜尚骇世惊俗的所谓艺术,显然是以一种棒喝的方式警醒人们,艺术并不只是那些精心雕琢、创意奇特的东西,也许艺术品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艺术品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器具。在美学史上,审美化一直是一个带有乌托邦性质的未来目标。尤其是近代以来,美学常常不是在早已逝去的古希腊时代寻找意境,就是对尚未到来的某种美好未来憧憬期待,严肃的美学似乎很难把审美化直接派付给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本身并不是一个无差别的普泛化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了文化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场”。占据这个“场”的主导社会力量就是普通群众。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是,这种普通群众的审美化诉求,却往往会作为某种普遍的社会和文化倾向呈现出来。以这种观点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作为一种社会审美的意识形态,显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探析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探析 姓名 学号 年级 专业 系(院) 指导老师 2013年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在西方最先出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争论,观点层出不穷。然而,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过渡中随之出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它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艺术不再是纯艺术,文学不在是纯文学,生活也不在是纯生活,呈现出来的更多是三者的融合,它们间的界限已逐渐消失。在经济突飞猛进的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也成为一股洪流,席卷了每个角落。艺术与文学慢慢地发生转向。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日常生活审美化,融合,转向

目录 1.“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产生 1.1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1.2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2.“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定义 2.1费瑟斯通的理论 2.2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相关因素的区别 3.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3.1艺术与生活 3.2文学与生活 3.3生活的

引言 自西方出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后,“日常生活审美化”呼之欲出,1988年费瑟斯通就提出了这一理论,一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中国的学者跟着也引入了这一理论,这不仅引来大批专家学者的热议,更重要的是已转变为一种思潮。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究竟“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否真的使文学、艺术走向生活,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文学与艺术是否真的发生转向,走出高堂,走向大众化? 在当下,这一切在我们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答案。“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一个结果,而并非偶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发生了变化。在消费过程中不只是物质消费,更多的是注重审美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审美的生活化。生活与审美融合在一起,使文学与艺术也发生转变,拓宽了美学发展和研究的空间,有重要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产生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产生最先是由于西方的一场争论,这场争论中虽然没有提到“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个名词,但是很明确地谈到了艺术、文学、生活间的界限的消失。界限的消失说明这三者走向了融合,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艺术与文学的生活化,艺术与文学中的审美也渗透到生活中去,走向大众化。 1.1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期西方特有的一种现象,它更多的是对基础的、权威的迷恋。以卡迪尔、黑格尔等为代表,他们都坚持以主体性概念为基础,把主体性作为基础和中心。现代主义的文化也堪称为一种精英文化,保存着自身可贵的价值,具有权威性。自20世纪中叶后现代主义这一思潮出现后,它对传统的精英文化进行反抗,对现代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引起了各个领域的关注,学界一时争论不休。美国著名的哲学家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比现代主义更“现代”,是现代主义的推进,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艺术所允诺的事,生活就会加以实践。哈贝马斯则认为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宏伟工程,它具有开放性,远未终结,因此,后现代性是不可能存在的。[1]366-368随后很多的学者也加入了这一争论,但无论他们的观点是怎样的,都不能阻止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这是一股推动

王维的诗阅读单

王维的诗 班级姓名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析: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这首《辛夷坞》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全诗用比的手法,有优美生动的形象和乐府民歌的韵味,诗意极其含蓄。宋人方回认为此诗是辋川诗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瀛奎律髓》)。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析:该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首。《鸟鸣涧》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该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这首诗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这就是说,此诗的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王维长年在京师做官,又多与亲王贵主交接往来,文名盛极一时,被公认为开元、天宝时期的文宗。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 转引于中西文化研究 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 的质变,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Aura)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审美日常生活化”。与此同时,美学也在面临当代文化与前卫艺术的双重挑战。美与日常生活关联的问题,被再度凸现了出来。 一、美与当代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 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如是观之,在大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美的幽灵”便无所不在——外套和内衣、高脚杯和盛酒瓶、桌椅和床具、电话和电视、手机和计算机、住宅和汽车、霓虹灯和广告牌——都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当代设计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就连人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从美发、美容、美甲再

到美体都是如此。可见,在当代文化中,审美消费可以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这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极致状态。 当代文化这种景观的形成,有赖于“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文化工业”的再生产。大众文化以其商业性和娱乐性消解了“审美非功利性”的诉求,文化工业则利用其“有目的的无目的性” 驱逐了康德美学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这样,康德以来的欧洲美学传统就受到了作为“自在的美学”的大众美学的置疑,“将审美消费置于日常消费领域的不规范的重新整合,取消了自康德以来一直是高深美学基础的对立:即…感官鉴赏?与反思鉴赏的对立,以及轻易获得的愉悦——化约为感官愉悦的愉悦,与纯粹的愉悦——被清除了快乐的愉悦对立” 。这是由于,康德美学始终持一种“贵族式的精英趣味”立场,这使得他采取了一种对低级趣味加以压制的路线,试图走出一条超绝平庸生活的贵族之路,从而将其美学建基于文化分隔与趣味批判的基础之上。 的确,在康德所处的“文化神圣化”的时代,建构起以“非功利”为首要契机的审美判断力体系自有其合法性。但是,雅俗分赏的传统等级社会,使得艺术为少数人所垄断而不可能得到撒播,所造成的后果是,艺术不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整体利益具有任何直接的关系。而在当代商业社会,不仅波普艺术这样的先锋艺术在照搬大众商业广告,而且,众多古典主义艺术形象也通过文化工业的“机械复制”出现在大众用品上。大众可以随时随地地消费艺术及其复制品,高级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的沟壑似乎都被填平了。

王维的诗词大全

王维的诗词大全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诗词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赏析:红豆,象征爱情与相思。相传古代有个征夫死在边地,他的妻子在树下大恸而死,化为红豆,所以又名相思子。本诗四句正好分别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王维——《杂诗》 君故自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蓍花未?赏析: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遇到了同乡人,不胜欣喜,可是千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问了一件平凡的小事,您来的时候,窗前的腊梅开花未?语言通俗而亲切,思乡之情感人之极。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赏析:这是王维17岁时的诗作。写他漂泊异乡的游子处境,抒发逢佳节倍思亲的深情。言辞通俗,情感逼真;千秋百载,传诵至今。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注释:颔联意谓:皎洁的月光丝丝缕缕,照进松林里,清澈的泉水淙淙流过岩石上,竹喧归浣女:意指西北之秋,水颇珍贵,于是一阵秋雨后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释:幽篁:幽深的竹林,即下句之“深林”。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多用以形容酣放不羁,自由自在。来相照:犹来照我。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渭城曲:乐府《近代曲》名,又称《阳关曲》。诗题一作《送元二使安西》。

安西,在今新疆库车县境。一二句:分别点明饯别的地点、时间、景物。 王维——《酬郭给事》 【年代】:唐【作者】:王维——《酬郭给事》【内容】: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作者】字摩诘,河东人。 王维——《酬张少府》 【年代】:唐【作者】:王维——《酬张少府》【内容】: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作者小传】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归嵩山作》 【年代】:唐【作者】:王维——《归嵩山作》【内容】: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作者】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过香积寺》 【年代】:唐【作者】:王维——《过香积寺》【内容】: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作者】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汉江临眺》 【年代】:唐【作者】:王维——《汉江临眺》【内容】: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作者小传】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年代】:唐【作者】: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内容】: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作者】字摩诘,河东人。 王维——《红豆》 【年代】:唐【作者】:王维——《红豆》【内容】:红豆生南国,春来发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新唐书》本传说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年十六、七,即往长安、洛阳游历,谋取仕进。此期间写了一些游侠诗。开元七年(719)七月,他赴京兆府试,中解头。他是一位文艺全才,诗、文、书、画都很著名,又精通音乐,善弹琴、琵琶。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等官,后弃官隐居。开元十七年(729),在长安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病故。他从此不再续娶,一直孤居三十年。 王维一生诗作颇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诗常在清灵之中透出几分禅意。在他的画中更是着笔清新,笔墨淡出,读他的画,便能自然而然的体悟到雅淡之中透出的独特艺术底蕴。苏轼就曾这样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中国画中讲究诗情画意,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平实而简远,其画韵味含蓄而丰富,意境清旷苍秀,在自然之中勾画出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用笔随意,墨气沉稳,线条有力而飞扬不张,在他的空间里,形象与笔墨相得益彰,抒发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 山水画中最注重对意境的表现,他把相应的诗歌以文字为媒介,状物表意,诗情与画意有机结合,从而为世人创造出了更为广阔幽远的艺术空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的山水诗给我们渲染出了一幅

王维诗歌的特点

王维诗歌的特点 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诗歌特点 作品风格关键词: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诗如画卷,美不胜收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而千思万

王维诗歌赏析

王维诗歌赏析 一、王维简介 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出生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开元九年(721)王维中进士,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叛军攻入长安时被俘,被迫任伪职。长安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前后两期。王维早岁春风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又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豪迈开朗的思想感情。他后期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退出政治舞台,皈依佛门,栖身于山水田园的极乐世界,所以他后期创作的大量的山水诗,基本上是一种雅致的情韵,把大自然当作纯洁的理想王国,多是描绘幽静的山石和清澈的溪流,农村的田园风致,表现出流连光景的娱悦和高蹈出尘的满足,曲折地寄托了自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在他的笔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多是悠然平淡、和谐平静的。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直接继承了陶渊明明净淡泊而深远的艺术风格,以观察细致,感觉敏锐著称,“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苏东坡曾言:“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他的诗往往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创造出耐人回味的艺术境界,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王维晚年长斋奉佛,其田园山水诗也明显带有参禅悟道的气息。有《王右丞集》。 二、文学作品赏析常识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

日常生活审美化

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 1988年自费瑟斯提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之后这个话题就受到热议,日常生活审美化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文学艺术不再是空泛的纸上谈兵,也不再曲高和寡。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并非是偶然,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消费的过程不仅仅是物质的消费,更多的是审美的消费,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需求。日常生活审美化将生活与审美融合在一起,使文学与艺术也发生转变,拓宽了美学发展和研究的空间,有重要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整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简而言之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代生活中美的体现,将审美的态度引入现实生活,大众的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所填充。美无处不在,服装、家具、电器、房屋、交通工具、广告牌、城市公共建设等等都显示出了审美生活化的力量,在各种设计中都留下了美的身影。甚至就连人体本身都脱离不了大众化审美设计,美容、美发、美甲到美体都是审美泛化的体现,由此可见在当代生活审美消费可以使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成为美的消费品。 日常生活审美化消解了艺术作品的神圣性,造成了经典高雅文化艺术的衰落,在康德所处的文化神圣的时代,艺术成为上层社会所垄断,艺术的传播范围很小,艺术与日常生活和整体利益完全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日益强大,物质力量的不断

提升,人们衣食足而求美乐;市场经济的背景催生,文化生产的全面实践,催化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而消费文化比重的大幅度增加、大众传媒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为此奠定了发展的平台。于是审美从艺术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急速拓展,从“圣坛”走向“世俗”。 在当代商业社会中,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充满了文化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场”。占据这个“场”的主导社会力量就是普通群众。这种普通群众的审美化诉求,却往往会作为某种普遍的社会和文化倾向呈现出来。精英的消费取向和生活方式,悄悄地转化为人所共有的某种生活样板。当不同的社会阶层都追求这样的审美化时,他们就认为是在塑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风格。他们所强调的是所谓的“个性”、“风格”、“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因而,消费文化中就充满了对差异的前所未有的强调和重视。也是因为这种差异形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新世界。 由于审美与日常生活、消费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不能片面的赞扬或否定,要辩证地看待和理解,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首先日常生活审美化为日常生活注入了诗意和光亮,机械复制的出现使得艺术品被大批量的复制,突破了传统艺术欣赏的时空限制,其次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得人们获得了审美的权力和审美愉悦的享受。但是在艺术生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值得深思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技术推动了艺术的商品化但同时大批量的复制艺术创作生产精致、灵性被淡化,艺术不再是精神性、饱含灵性的创作。日益流行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我们被

王维最美的10首诗

王维最美的10首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诗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风格鲜明。他的山水诗、边塞诗,意境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精品。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析: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这首《辛夷坞》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王维写辋川诗时是在晚年,即安史之乱以前。全诗用比的手法,有优美生动的形象和乐府民歌的韵味,诗意极其含蓄。宋人方回认为此诗是辋川诗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瀛奎律髓》)。我想,其妙不在“幽极”,应在它的精巧寓意。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析:该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首。《鸟鸣涧》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该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观猎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201203考试批次 《美学》大作业 学生姓名邹剑波学习中心江西会昌 学号100316436310004考号0019271 专业工商管理年级层次1003 专升本 2012年 3月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在人类历史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文化现象。因为人不仅是社会的动物,更是审美的动物。追求美的生活是人的天性使然,凡有记载以来的历史,无处不可以看到审美现象。审美地看待世界与审美地生活延续数千年,审美精神无处不在,这样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中的艺术审美确实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命题。其实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我们并不陌生,它就发生在我们中间,其 基本表现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乃至消失了,借助大众传播、文化工业等,审美普及化了。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在今天,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面对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审美世界”,中国学术界普遍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术语来概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 一个理念或者说美学现象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跟随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而兴起,它的出现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或文化事件,其中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日渐强大,物质力量的不断提升,人们衣食足而求美乐;市场经济的背景催促,文化生产的全面实践,催化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而消费文化比重的大幅度增加、大众传媒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为此奠定了发展的平台。于是,审美从艺术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急速拓展,从“天国”降临“人间”,从“圣坛”走向“世俗”。 在我看来,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生存意

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分析

日常生活审美化论文: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 【中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消费主义的来临,“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现象。“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到来, 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重要的是它不光涉及文艺学、美学等问题,也与当代大众群体的生存困境相联系。正如德国学者韦尔施所说“日常生活审美化”既包括“浅层的审美化”,又蕴含着“深层的审美化”。前者是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一方面装饰美化了日常生活,使生活的外在形象充满审美的气息。另外,它也在促进大众文化的繁荣,促使艺术和生活的界限逐渐消融以及提升人们的审美诉求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深层的审美化”更暗含着对主体精神追求和生存境遇的关怀。因为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弥漫的时代里,随着审美泛化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审美的沉沦,日常生活中的大众主体在过分追求感官享乐的欲望满足中,丧失了精神的深度。以致他们在当前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的盛行中,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开始丧失,精神被放逐,价值感逐渐缺失。因此,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所造就的大众主体感性异化的加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我们应该秉持一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文化批判意识,从价值立 场上,以一种精神的高度来审视当下审美的泛化与沉沦。可以... 【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dvent of consumerism,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has become a widely recognized cultural phenomenon.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the

王维《陇西行》诗词赏析

王维《陇西行》诗词赏析 陇西行 唐代: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 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 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 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 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 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 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 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断:中断联系。

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 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 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 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 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但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 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 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即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 警的影响。按理,理应先见烽火,后到军书。不过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不过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即使写形势危急,气 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 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 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 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 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