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会计造假案例分析及启示

美国会计造假案例分析及启示
美国会计造假案例分析及启示

美国会计造假案例分析及启示

2001年是美国多灾多难的一年。“9·11”事件发生并震惊世界后不久,曾是美国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年营业收入达近千亿美元,股票市值最高时700多亿美元,在《财富》杂志全球五百家大公司中排名第七的安然公司,在事先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宣布破产,以资产总额498亿美元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最大宗的公司破产案记录,再一次引起了世界的注意。此后,假账丑闻便一发不可收拾,世界通讯、施乐、美林、默克、奎斯特等巨型公司相继曝出会计造假的消息,形成了多米诺效应。一时间,会计造假成为中外关注的焦点。

这些造假案例的共同特点是,利用会计隐瞒对本公司不利的信息,发布的是对本公司有利却是虚假的信息,公司及其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因此而得以维持。但纸终究包不住火,人们利用公司发布的虚假信息,捕捉到了公司经营活动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揭露,这些公司也立即

因此而陷入困境。

分析家认为美国大公司敢于铤而走险的原因是利益驱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增长期。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经济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金,也推动着美国大公司头脑发热,盲目扩张。但是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碎,美国经济进入了低迷。为了维持股价,防止利益流失,他们只能不惜以信用做代价,大做假账。“安然事件”案例能

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安然公司成立于1985年,早期主要从事天然气、石油传输等传统业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安然公司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其复杂而又高超的技巧使安然公司得到了金融创新巨擘的美称,并且成为美国MBA教材中案例而倍加赞赏。安然公司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成功地通过会计造假来维持公司不正当的利益。以下一组数据(单位:百万美元)可以证明(详见2002年第5期《证券市场导报》):

2000年1999年1998年非衍生金融工具收入935573477427215

非衍生金融工具成本(94517)(34761)(26381)

非衍生金融工具毛利(960)13834

衍生金融工具利得(或损失)723253384045

其他费用(4319)(4549)(3501)

营业利润19538021378

净利润979893703

数据表明,虽然安然公司的非衍生金融工具的收入有成倍的增长,利润却直线下降,到2001年已出现了亏损。但从报表所披露的净利润看,利润则是稳步增长的。这是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好处。如果剔除衍生金融工具的利得,安然连续3年的营业利润都是亏损的。从披露的资料看,安然公司主要采用以下的衍生金融工具、关联交易和会计手段来达到目的。

一、构造特殊目的实体(Speeial Purpose Entity,SPE)

SPE是为了特定目的而构造的实体,是一种金融工具,企业可以通过它在不增加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的情况下融入资金。安然公司为了能为他们高速的扩张筹措资金,利用SPE 成功地进行表外筹资几十亿美元。但是在会计处理上,安然公司未将两个SPE的资产负债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进行合并处理,但却将其利润包括在公司的业绩之内。美国会计法规规定,只要非关联方持有权益价值不低于SPE资产公允价值的3%,企业就可以不将其资产和负债纳入合并报表。但是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只要企业对SPE有实质的控制权和承担相应风险,就应将其纳入合并范围。从事后安然公司自愿追溯调整有关SPE的会计处理看,安然公司显然钻了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的空子。仅就这两个SPE,安然公司就通过合并报表高估利润5亿美元,少计负债25亿美元。

二、构造复杂的公司体系进行关联交易

安然公司创建子公司和合伙公司数量超过3000个。之所以创建这些公司是为了通过关联交易创造利润。媒体所披露的最典型的关联交易发生在2001年第二季度,安然公司把北美3个燃气电站卖给了关联企业,市场估计此项交易比公允价值高出3亿至5亿美元。还将它的一家生产石油添加剂的工厂以1.2亿美元的价格卖给另一个关联企业。而该工厂早在1999年被列为“损毁资产”,冲销金额达4.4亿美元。之所以创建这么多而复杂的公司体系,

拉长控制链条,是为了通过关联交易自上而下传递风险,自下而上传递报酬,在信息的披露

上把水搅混。

三、将未来不确定的收益计入本期收益

安然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许多是通过与能源和宽带有关的合约及其他衍生工具获取收益,而这些收益取决于对诸多不确定因素的预期。在IT业及通讯业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安然只将合约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计入财务报表,并且未对相关假设予以充分披露。

安然公司通过金融工具、关联企业制造交易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较低的成本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创造收益和利润,维持高企的股价以迎合华尔街的需要。由于发行股票会稀释股权,于是借债成了筹资的主要选择。然而借债太多会提高资产负债率,影响资信等级,从而影响借债成本的提高,同时也会影响进一步举债。如果不将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上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安然利用会计手段达到了这个目的,但却同时给自己埋下了巨大的

隐患。

上世纪90年代,安然公司大量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筹资,其手段复杂而巧妙。安然有800多个信托基金,安然将资产委托出去,以资产及资产的收入作为抵押发行债券,发行所得交由安然使用。发行的债券尽管有抵押,但为了保证发行成功,安然又常使用股票作为进一步的担保。例如对一家负债达24亿美元的鱼鹰基金,安然所签定的合约就有下面两个担保条件:一是安然的股票价格不能低于一定的价位,否则必须购回这些债券;二是安然的债信评级必须满足要求,即如果安然的债信被评到垃圾级以下时,安然必须把这些发出的债券按发行价买回。这两个条件对安然公司是生死攸关的。由于能源市场的波动,去年10月底,安然的股价跌到30美元以下,安然必须还债的第一个条件达到了。11月8日,其股价跌到10美元以下,美国的标准普尔公司宣布给安然降级,安然必须还债的第二个条件达到了。

根据合约,安然必须拿出34亿美元还债,此时,安然已无力回天,只好宣布破产。

上述案例表明,披露虚假会计信息并不能改变公司本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是要败露的。有趣的是,安然问题的败露与虚假信息的曝光相关联。请看2001年发生的事件:2月20日,《财富》杂志称安然公司为“巨大的密不透风”的公司,其公司债务在堆积,而华

尔街仍被蒙在鼓里;10月16日,安然公司宣布第三季度亏损6.18亿美元;10月26日,安然公司向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通报了公司的问题;11月8日,安然公司承认自1997年以来虚报盈利约6亿美元;12月2日,公司股票价格从当年最高每股90美元降至每股26美分,

下降99%,安然公司只能选择申请破产。

如果说安然公司在投资决策方面犯了第一个错误的话,那么运用会计造假是犯了第二个错误。如果说在犯了第一个错误时,还有可能采取行动挽救公司命运的话,那么在犯了第二个错误后,错误的后果达到了极至,企业悲剧性的结局将很难避免。会计造假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其获得暂时的成功,也可以使其永久身败名裂。安然公司可谓“成也会计,败也会

计”。

会计造假只能蒙骗一时,不能蒙骗一世。依靠会计造假发展企业无异于“饮鸩止渴”。这

是会计造假者应该谨记的。

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虚假财会报告一案,经由郑州市检察机关审查认定,该公司原董事长李福乾等3人在任职期间,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和其他人利益,造成严重后果,构成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在今年4月罢免了(李福乾)“全国人大代表”资格后,于8月1日被依法提起公诉。这是所有会计造假者应引以为戒的。

本文转载自《广西会计》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 每一家现代工业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 方便快捷的途径. 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 账交易(所谓关联企业是指与上市公司有股权关系的企业,如母公司、子公司等;关系企业是指虽然没有股权关系,但关系非常亲密的企业). 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 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 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 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 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 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 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让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把货物退回来,填 写一个退货单据,这笔交易就相当于没有发生,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 和损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太晚了. 打个比方说,某家汽车公司声称自己在某年度卖出了1万台汽车, 赚取了1000万美圆利润(当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会注明是赊账 销售),这使得它的股价一路攀升;到了第二年年底,这家汽车公司突 然又声称上一年度销售的1万辆汽车都被退货了,此前宣布的1000万美圆利润都要取消,股价肯定会一落千丈,缺乏警惕的投资者必然损失 惨重.

在西方,投资者的经验都比较丰富,这种小把戏骗不过市场;但是在中国,不但普通投资者缺乏经验,机构投资者、分析机构和证券媒体都缺乏相应的水平,类似的假账陷阱还真的骗过了不少人. 更严重的违规操作则是虚构应收账款,伪造根本不存在的销售记录,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操纵利润”范畴,是彻头彻尾的造假.当年的“银广夏”和“郑百文”就曾经因为虚构应收账款被处以重罚.在“达尔曼”重大假账事件中,“虚构应收账款”同样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可以是委托理财,可以是某种短期借款,也可以是使用某种无形资产的款项等等.让我们站在做假账的企业的角度来看问题,“其他应收款”的操纵难度显然比“应收账款”要低,因为“应收账款”毕竟是货款,需要实物,实物销售单据被发现造假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其他应收款,在造假方面比较容易,而且估价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容易露出马脚.有了银广夏和郑百文虚构销售记录被发现的前车之鉴,后来的造假者倾向于更安全的造假手段;“其他应收款”则来无影去 无踪,除非派出专业人士进行详细调查,很难抓到确实证据.对于服务 业企业来讲,由于销售的不是产品,当然不可能有“应收账款”,如果要做假账,只能在“其他应收款”上做手脚.在中国股市,“其他应收款”居高不下的公司很多,真的被查明做假账的却少之又少. 换一个角度思考,许多公司的高额“其他应收款”不完全是虚构利 润的结果,而是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的结果.早在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就进行了大规模清理欠款的努力,大部分欠款都是大股东挪用资金的结果,而且大部分以“其他应收款”的名义进入会计账目. 虽然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早已被视为中国股市的顽症,并被 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进行清查,但至今仍没有根治的迹象.在目前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大股东想企业资金简直是易如反掌;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做假账,但肯定是一种违规行为. 14、与“应收账款”相连的“坏账准备金”.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案例分析精选课件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案例分析精选课件

————————————————————————————————作者:————————————————————————————————日期:

青岛滨海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文科类) 题目: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案例分析 英文题目:Research on Wan Fu Biotechnology financial fraud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6年10 月25 日 一、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 研究目的:运用财务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主要对财务造假的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对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其造假原因和造假的手段,从而对财务造假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让中国的经济能够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理论意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违规现象频繁发生,且违规形式和万花不断推出出新,日益猖狂的上市财务造假已经超越了会计范畴,也说明我国会计法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因此分析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财务造假这一现象完全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重误导了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破坏了投资者的相关利益,我国现在的财务造假手段不仅越来越隐蔽,而且都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一系列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陆续被证监会查处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目前的各个财务造假案例看来,造假的手段层出不穷、违约金额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涉及时间之长,这种现象真的是愈演愈烈。本课题主要研究财务造假及防范措施,这一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这对于发现防止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有着直接的实践意义。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预计可能创新的方面 1、国外研究现状 Elliott和Jacobson (1986)对财务报告舞弊定义为:公司的管理层通过对财务报告的粉饰包装,以此欺骗投资决策者以获取融资,并导致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的行为。Schilit (1993)认为公司除了主观意识操纵粉饰财务报告,并对外披露欺骗和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选择性的漏报一些重要的财务信息同样是一种财务报告舞弊的行为。综上所述,财务报告舞弊是公司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进行故意编报虚假的财务报告的一种管理行为上的舞弊,并将虚假的财务报告的信息传递给报表使用者。 Beasley在1996年进行了实证经营研究,根据FAMA和Jensen 1983年得出的董事会是监管最高管理层最高级的内部控制机制这以结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7_5个舞弊样本公司和7_5个非舞弊样本公司进行分析,结果表面独立懂事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关系显著,自Beasley的实证研究后,国内外学者均以公司内部治理为焦点进行研究,若要有效的防止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建立有效而强大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重要的方法之一。Joseph C.Ugrin ( 2008)研

企业造假案例.doc

企业造假案例 企业造假案例分析篇1: 兰州三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T派神)是甘肃省兰州市的一家上市公司,公司注册及办公地址是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因披露虚假利润等违规行为,2008年4月14日接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公司处以30万元的罚款;对时任公司董事长张晨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的罚款;对时任公司财务总监金明喜给予警告并处以20万元的罚款等。主要原因是公司在原控股股东控制期间,原董事长张晨蓄意犯罪,隐瞒董事会,未按规定披露公司的外贸业务、与关联股东的交易,特别是大额对外担保等重大信息。为此形成的虚假利润300多万元,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企业造假案例分析篇2: 公司A投资建设了一个电信网络X,花了1亿美元;公司B 投资建设了一个电信网络Y,也花了1亿美元。这时候,在电信运营业互相整合的幌子下,大家开始相互购买看中的电信网络。于是,公司A花了10亿美元的高价从公司B中买了网络Y,公司B花了10亿美元的高价从公司A中买了网络X。这样互相买卖一下,表面上看公司A和公司B都没有吃亏,但实际上,这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将会如同魔法师眷顾,出现奇迹般的变化。理由是这样的: 对于公司A,投资网络X,花了1亿美元,卖了10亿美元,在当期形成9亿美元的投入产出差,而新买入的网络Y,完全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来进行长期摊销,假设为10年,则当年只需摊销1亿美元,最终公司A将多实现利润8亿美元。 对于公司B,以上逻辑照样适用,公司B也将多实现利润8亿美元。 这就是为什么公司A肯花10亿美元去买一个1亿美元的网络,公司B也肯花10亿美元去买另外一个1亿美元的网络。

谁都不是傻瓜。 企业造假案例分析篇3: 沈阳黎明服装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23日公开发行7000万社会公众股,1999年1月28日股票上市,股票代码:600167。公司主营业务:服装、服饰、毛纺织品及原辅料开发设计、加工、制造、批发、仓储等。上市当年该公司为粉饰经营业绩,通过非法手段编造虚假财务数据,虚增资产8996万元,虚增负债1956万元,虚增所有者权益7413万元,虚增主营业务收入1.5277亿元,虚增利润总额8679万元,虚增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两项分别占对外披露数字的37%和166%,于2001年被财政部驻辽宁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查出。 企业造假案例分析篇4: 我们从不卖假货,但是我们不厌其烦地被质疑。必须想出一个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去年7月,聚美优品在推出真品联盟化妆品防伪码体系时,有聚美优品高管曾这样说道。仅仅一年之后,聚美优品却再度陷入售假风波。 而这场售假风波的导火索,是聚美优品平台上一家名为祎鹏恒业商铺的被曝光。据媒体报道称,作为聚美优品的供应商之一,祎鹏恒业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祎鹏恒业)坐落于河北三河市燕郊镇一所普通民宅里。 有祎鹏恒业的员工透露,假货链条普遍存在,电商平台并非不知情,但由于奢侈品低价促销,能给电商平台带来大量人气,又因不是电商平台自营,就算被发现也能撇开关系,属于互相利用。 业内人士指出,祎鹏恒业只是国内电商市场庞大假货产业链中的小角色,有数以万计的类似公司通过制作假的品牌授权书以及报关单据等文件,通过各个电商平台,以原单或代购的名义,不断向国内消费者供应各种廉价的奢侈品假货。

从安然公司会计造假事件引起的反思

一、引言 美国上市公司安然(Enron),这家在《财富》杂志全球500家大公司中排名第七,不久前还被华尔街的分析员强列推荐“买入”的明星企业一夜之间轰然崩塌,于2001年12月2日根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规定,向纽约破产法申请破产保护,创下美国历史上最大宗的公司破产案记录。对于这样一家颇具国际影响的能源交易商陷入破产的消息震动了国际金融市场,美国股市和债券市场受到严重打击。目前安然整个事件尚未了结,相信最终美证交会(SEC)和美司法部门会做出结论。在此事件中,作为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当然,这不是一起简单的企业破产案,除了涉及安达信会计造假之外,甚至涉及到美国证交会、白宫政要……抛却政治等其它方面的牵连,单就安达信会计造假事件,谈谈笔者的反思和启示。 二、从安然造假事件反思上市公司会计现状 (一)洋会计师事务所的公信力不容质疑么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包括安达信在内的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公信力是不容质疑的。就在不久前,中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还发布规定,A股公司在股票发行上市或上市后再筹资时,必须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实行补充审计(双重审计)。而现在,令人尴尬的是,作为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却在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公然替安然公司进行会计造假,还销毁了安然破产案中的债务审计资料。安然案件的具体细节还在调查之中,单就销毁安然破产案中债务审计资料而言,这至少说明了安达信没有达到会计审核的起码标准,按照惯例客户的所有相关资料至少要保持3~4年。更令人吃惊的是,就在安然事件发生不久,又曝出了美国环球电讯公司破产案,其审计公司又是安达信。 如果原来我们还相信以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百年累积的公信力,那么安然事件的曝光似乎打破了这种幻想。2001年6月,安达信就被控“欺骗及伪造账目”,被华盛顿联邦法庭处以700万美元罚款,同时,安达信一位资深会计师被罚永远出局。身为控方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说,安达信在1993年-1996年期间“明知故犯”、“不顾后果”地为垃圾处理公司提供虑假的审计报告,把该公司的收入膨胀了10多亿美元。这种做法明显给投资者以错误导向的财务报告。实际上,只要人们预期到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法律或其他相关法律的制裁,而这项行为又对自己有利时,没有人会不这么做。 随着安达信替安然会计造假事件的曝光,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去年在股市上掀起轩然大波的银广夏事件,二者何其相似!就像银广夏事件一下子使为其做审计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媒体焦点一样,为安然公司审计的安达信现在也是焦头烂额。联想到银广夏事件前后,国内相关政策一直向包括安达信在内的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倾斜,现在让人觉得很有反思的必要。实际上,五大所在中国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造假是需要成本的,要多交税,要封口费,配合造假的公司要给好处费。大家为何还拼命造假?事实上,财务造假都是目的性很强的造假,上市公司绝不会一味的把利润做高而造假。IPO要包装,上市前三年利润要递增,否则保荐机构无法交待,后续融资会受到影响。增发有指标,股权激励有指标,不能连续三年亏损等等。 审核者之所以没有发现企业粉饰业绩及财务造假,其根原归纳为二:一是无知(即缺乏知识),二是无能(即有知识而不为),无知之错可以补救原谅,无能之错绝不姑息。这其中的要害是态度问题,审核者要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干这项工作的要求标准是什么,唯有端正态度,才能谈得上杜绝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上市公司通过财务造假可以得到巨大的利益,现列举如下: 1.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一些不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获得上市“圈钱”资格; 2.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一些获得了上市资格的公司能够以更高的发行价格来发行新股; 3.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上市公司顺利地取得再融资的资格并以更高的价格进行再“圈钱”; 4.通过财务造假,可以推高上市公司股价,可以让大小非顺利高价套现,远走高飞。 因此,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力非常大,那是犹如“力比多”失调般的冲动。另外,目前的现实环境对造假者处罚都非常轻,其造假成本之低已到难以想象的地步:比如,对于通过财务造假的上市者,法律只是对其予以罚款了事,而且罚款金额不超过募资金额的5%,这可比银行的贷款利率还低得多。 比如,对于帮助财务造假的事务所和CPA,几乎没什么处罚,事情败露后,很多时候是这些造假所主动被合并到更大一点的事务所去了,人还是那些人。

比如,对于保荐人出具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保荐书,《证券法》规定可以没收业务收入,并处以业务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撤销相关业务许可。但这样的法律规定从未得到贯彻执行。 正因为处罚如此之轻,中国股市造假盛行也就不足为怪了。只有不包庇造假者,进而对造假者实施严刑峻法,中国的股市才有希望,才不会彻底沦落为让老百姓痛恨的“圈钱市”。 以下是常见的造假方式和审查重点: 1、虚增中介费用。 很多公司要补很多税,这还好说,在账面会体现,更多的公关费是在账面没法体现的,这个钱一般是老板自已掏。等上市后,公司是大家的了,这笔钱老板还得要回来,怎么办。一是保荐机构把发票开大,把多出来的部分返回给老板,反正募集资金是要把中介费用去掉的。二是上市后想办法把这笔钱要回来。 2、虚增收入。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有的是将收入提前确认,有的是将收入推后确认,有的根本就是无中生有的收入,很多公司的前五大客户不注明客户的名字,这样的公司问题最大,所以去年证监会专门就这个问题出了一个文件。典型公司如紫鑫药业(002118,股吧),绿大地等。在A股诸多财务陷阱之中,虚增利润是最常见的手法。通过虚构交易业务、虚增资产、虚增收入精心打造了一个骗局。比如绿大地的具体操作手法为:一、将公司的名称加入生物科技的字样,以迎合市场和投资人的喜好;二、注册了一批由绿大地实际控制的公司,利用其掌控的银行账户,操纵资金运作;三、伪造合同、发票和工商登记资料,虚构交

财务造假分析毕业论文

财务造假分析毕业论文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动因分析及治理对策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逐渐增多,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财务造假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和隐蔽性。财务造假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引起会计诚信危机,给国家和广大的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危害和损失,一方面对相关部门也发起了挑战。自2002年底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轰然倒塌后,一直称为世界上最为发达最为成熟的美国资本市场沉陷于上市公司作假丑闻的漩涡之中。美国财务造假好像一颗定时炸弹,引爆了广大投资者心理的不满,由此也引起了全球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本文选取国内12家上市公司为例,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主要通过虚增利润、关联交易和资产重组等手段,其造假原因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一步针对常用手段以及原因提出规避和治理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治理建议

The listed company financial fraud analyse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listed company the listed company ,the listed company financial fraud phenomenon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form of financial fraud also presents diversity and financial fraud will lead to distor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ccounting credit crisis ,great harm to the state and the vast majority of investors and losses ,on the one hand,also launched a challenge to relvevant departments ,since the end of 2002 the words largest energy trader eworn been called the worlds most advanced the most mature of us capital markets the mealstrom of subsidance in the listed companys fraud scandal .Americas financial fraud like a time bomb,detonateded the investor psychology,which has caused global attention and concern from all walks of on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ason of financial fraud of listed company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analyze the common ways of financial fraud of listed companies to adopt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the listed company; financial fraud; management advice

海外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

海外集体诉讼警示录:14%的在美上市公司被诉 集体诉讼漩涡 海外上市(尤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正在面临一波集体诉讼的汹涌浪潮。2005年春节前后,即有两家明星公司——前程无忧和新浪,被美国律师事务所告上了法庭。 在新浪一案中,美国人似乎是太吹毛求疵了。他们对新浪主要有三点指控:1、没有主动及时的披露中国移动MMS服务条款变化和启用新的MMS服务结算平台对新浪业务的影响,或披露不完全。2、没有披露公司为达到业绩目标,而日益对“算命”、“星象”、“情色”短信息服务产生的收入依赖。3、没有预计到政府打击在线、短信算命服务对新浪现金流的影响。(详见《“中国概念股”海外集体诉讼备忘录》) 中国观察者一般认为,政府行为以及中国移动公司的政策调整,新浪均难以掌握。 与新浪的遭遇相似,各领一时风骚的中国明星公司,纷纷被卷入了集体诉讼的法律旋涡。 自从2001年6月29日,中华网被告上美国法庭以来,先后有网易、中国人寿、UT斯达康、中航油、新浪、前程无忧等7家公司遭遇了集体诉讼。除了网易与投资者达成庭外和解之外,其余6家尚未结案。 《新财经》发现,2004年以来,遭遇海外集体诉讼的中国公司数量,有一种迅速放大的趋势。 集体诉讼进入高峰期,同时意味着海外IPO的黄金时代过去了。自1993年首家H股青岛啤酒上市以来,海外资本市场的“中国概念股”数量已经多达百家。 如果说,2004年之前,到美国上市还象征着一个财富、荣耀、梦想、国际化的故事;之后,赴美上市难度增大,对已经上市的公司则意味着更多锤炼和考验。 坏苗头已经出现了。迫于美国严格的监管法律压力,多家中国公司望而却步。2004年12月,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取消了在纽约上市的计划,转往伦敦证券交易所。原本计划在香港、美国同时上市的中国外运公司,最后也取消了在美上市计划。

会计专业造假案例分析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3093-83 会计专业造假案例分析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会计专业造假案例分析的调查报告 (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职业也逐渐的发展起来,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管理监督制度。由于市场的自发性,导致我国出现了一连串的造假事件,使诚信危机愈演愈烈。 一、事件回顾 麦科特公司20xx年8月7日在深交所上市,拥有光学机械、纺织轻化、生物医药、精工电子、投资贸易等五大产业,是全国最大光学生产基地之一。经查,麦科特利用虚构巨额利润、欺诈上市。证监会通过对麦科特利润虚假问题调查,查明该公司的问题主要为通过伪造进口设备融资租赁合同,虚构固定资产9074万港元;采用伪造材料和产品购销合同、虚开进

出口发票、伪造海关印章等手段虚构收入3011.8万港元,虚构成本20789万港元,虚构利润9320万港元。为达到上市规模,麦科特将虚构利润9000多万港元先转成资本公积金再转为实收资本,明显属于欺诈上市。 二、案例分析 1.麦科特事件的原因主要就在于人的素质缺乏和制度的不完善 会计职业人员诚信缺失,缺乏职业道德修养,在利益的链条上环环造假。在麦科特发行上市过程中,深圳华鹏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为其出具了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广东大正联合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评估师出具了严重失实的资产评估报告,广东明大律师事务所律师出具了严重失实的法律意见书,南方证券有限公司券商参与编制了严重失实的发行申报文件。诚信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事关企业的成败。诚信从业更是会计人员工作的必要前提。麦科特造假事件突显了严重的诚信危机和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绿大地”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研究生课程论文 “绿大地”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课程名称: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年月日

虽然我国的资本市场已经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发展,但是市场仍然不成熟、监管体系仍然不完善,这种造假成本低下而受益丰厚的现状,使得上市公司IPO 造假、财务舞弊等现象屡见不鲜。财务舞弊案件接连不断、屡禁不止,不仅阻碍的中国证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得国内国外相关各界对中国金融行业的道德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本文将以“绿大地”财务造假事件为案例,分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分析。 1 事件概述 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200) (简称“绿大地”) 前身是云南河口绿大地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6月,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2001年3月以整体变更方式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2007年12月2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发行价16.49元。它以绿化工程和苗木销售为主营业务,是云南省最大的特色苗木生产企业,也是国内绿化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号称园林行业上市第一股,其复权后股价曾一路飙升到81.05元。2010年3月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立案稽查,证监会发现该公司存在涉嫌“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2010年12月,董事长何学葵持有的4325.8万股云南绿大地股票被冻结,引发投资者大量抛售,四个交易日内公司市值蒸发12.2亿元,超过80%的投资人损失惨重。2011年4月,财务总监李鹏因信息披露违规被公安机关控制。2013年2月7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绿大地欺诈发行股票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云南绿大地公司犯欺诈发行股票罪、伪造金融票证罪、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判处罚金1040万元;绿大地原董事长何学葵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2 绿大地的财务造假手段 2.1 虚增资产和收入 在上市之前,绿大地公司为了扩大资产规模来达到上市条件而通过一系列的运作来虚增资产,其中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阴阳合同,大幅度的增加资产的账面价值。如其购买的曲靖市马龙县马鸣乡的3500亩荒山使用权,购买时只有100多万,但计入账上就变成了1000万。然后,通过关联企业周转资金,形成虚假的资金流,流出的是采购款,流入时就变成了销售收入,以此来伪造现金流,虚增

会计造假案例分析

会计造假案例分析 ——南方保健 摘要:随着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会计造假案例曝光,国际会计事务所的审计不力现象越来越严重,会计造假的原因和手段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初学者有很大的学习意义。使其充分认识财务信息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公司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信息而且对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产生影响。本文意在通过对南方保健造假案例的剖析,探究其造假原因和方式,从而提出如何治理会计造假的建议。 关键字:会计造假南方保健契约调整 正文:一南方保健案例回顾: 美国最大的医疗保健公司南方保健日前对其前任审计师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提起诉讼,称安永违背了合约且由于疏忽未能发现该公司高达27亿美元的会计舞弊。 上世纪80年代初,斯克鲁西创建了南方保健公司(Health-southCorporation)。他被誉为变革美国理疗业的灵魂人物。他创造性地提出将理疗和恢复性治疗等手术辅助环节从医院中独立出来运作的构想,并探索出一套低成本、高疗效的诊所运营模式。1986年南方保健完成新股发行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以后的十年,南方保健疯狂购并,2002年已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私立保健医疗公司。在全球拥有了1229家诊所,203家外科手术中心和117家疗养院,成为全美最大的保健服务商。正是这几年疯狂的扩张速度使南方保健消化不良,加上首席执行官斯克鲁西在董事会中的独断专行和过分追求个人成就感,最终使南方保健走上了财务舞弊的不归路。2003年3月南方保健的财务舞弊丑闻浮出水面,创下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涉案人员最多的纪录(11名高管人员涉案)。已经抖露出的25亿美元的虚假利润更使其成为仅次于世界通信的第二大“会计造假大王”。 然而,南方保健至少从1997年开始就使用各种会计造假手法对经营利润和资产负债表科目进行操纵,以满足华尔街的盈利预期。2002年8月,南方保健的CEO理查德·斯克鲁西和CFD威廉·欧文斯按照《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要求,宣誓他们向SEC提交的2002年第二季度的财务资料真实可靠。宣誓后,欧文斯慑于安然和世界通信造假丑闻曝光后社会公众的反响和压力,于2003年3月18日向司法部门投案自首,供出南方保健的会计造假黑幕。已经抖露出的25亿美元虚假利润使南方保健成为仅次于世界通信的第二大“会计造假大王”。 南方保健是在阿拉巴马州杰斐逊县的巡回法院提出上述起诉的,而就在上个月这家公司还是安永的起诉对象,当时安永指控南方保健使其受到了诉讼案的牵连并导致其名誉受损。路透社的消息称,南方保健对安永的反诉意在寻求对其损失的收入、利润、商业机会、诉讼费用以及了结舞弊案和重述收入的成本的赔偿金。南方保健在反诉陈述中说,“安永要么是有意对南方保健前任CEO故意操纵的会计舞弊、不当行为以及要求查明此事的管理人员和雇员们视而不见,要么是由于疏忽违背了合约和法定职责,以致未能发现会计舞弊行为并将其报告给南方保健的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发言人对美联社说,南方保健舞弊案“是该公司前任管理人员和雇员为了欺骗外部审计者而精心谋划的骗局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安永认为“南方保健的索赔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它应该通过仲裁而非诉讼来解决问题”。 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造假公司会计造假原因与手段 斯克鲁西是南方保健的缔造者,被誉为变革美国理疗业的灵魂人物。他是个开拓进取的创业者,却也是个独断专行、刚愎自用之徒。在南方保健,他实行独裁式的强权管理。曾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

美国企业财务欺诈案件透视 摘要:2002年以来,美国的几家大公司相继曝出财务欺诈丑闻,这些案件对美国经济和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分析美国频繁出现公司财务欺诈案件的原因,了解美国政府防治企业舞弊的举措,对我国的公司治理与会计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正文 一、美国公司财务欺诈案件一览 美国最先曝出财务丑闻的是安然公司(Enron)。这是一家从事能源及相关产品经营的公司,是全美能源行业的霸主。2002年1月19日,美国司法部正式开始对安然公司进行刑事调查。同日,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取消安然股票交易,并拟取消其上市资格。安然丑闻使广大股民对该公司丧失了信心,对美国股市造成了不良影响,整个美国企业界也受到很大的震动。 当人们还未从安然破产案的余震中摆脱出来时,2002年6月25日,美国电信业巨头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宣布,通过内部审查,在过去五个季度里,公司共有38亿美元的经营开支被列入资本开支账户,导致盈利虚报。消息传出,舆论哗然。当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表声明说,世通公司丑闻证明了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已到了“空前的程度”。如果将安然公司比作美国股市上的一颗“烂苹果”,那么世通公司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它的爆炸使美国股市严重受创。 就在人们特别是大批股民惊魂未定之际,美国办公设备制造业巨头施乐公司(Xerox)于6月28日被迫承认自己的财务报告也有问题。由于采用了不符合“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会计方法,该公司在过去的五年中利润虚增19亿美元。为该公司进行审计的是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消息传出当天,施乐公司股价暴跌了25%,本已十分脆弱的投资者、客户以及金融机构对公司的悲观情绪和信任危机进一步加重。

最新美国上市公司近十年的典型财务舞弊案例资料

美国上市公司近十年的典型财务舞弊案例 财务舞弊与美国上市公司如影随形 作为世界上财务监管最为完善的国家,美国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但安然、世通等世纪丑闻发生后,世界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美国的上市公司。事实上,美国上市公司在财务上做手脚并非从安然才开始的,美国上市公司的舞弊丑闻在华尔街算不上新闻,只是这些舞弊事件在影响上逊于安然、世通等巨无霸公司,所以没有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安然事件前,美国投资者对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一直持保留态度,因为华尔街频频爆出财务舞弊丑闻。以下撷取美国上市公司近10年中的几个典型舞弊案例。 美国上市公司典型舞弊案及特征 1 从存货做文章 存货项目因其种类繁多并且具有流动性强、计价方法多样的特点,所以存货高估构成资产计价舞弊的主要部分。美国法尔莫公司利用存货舞弊的手法比较典型。法尔莫公司是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连锁药店。法尔莫的发展速度远超同行,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法尔莫从一家药店发展到全国300余家药店。但这一切辉煌都是建立在通过存货资产造假来制造虚假利润的基础上,法尔莫公司的舞弊行为最终导致了破产。 法尔莫公司的创始人莫纳斯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为了把他的小店扩展到全国,他实施的策略是通过提供大比例折扣来销售商品。莫纳斯把并不盈利且未经审计的药店报表拿来

后,用笔为其加上并不存在的存货和利润,这种夸张的造假让他在一年之内骗得了足够收购8家药店的资金。 在长达10年的过程中,莫纳斯精心设计、如法炮制,制造了至少5亿美元的虚假利润。法尔莫公司的财务总监对于低于成本出售商品的扩张方式提出质疑,但是莫纳斯坚持认为只要公司发展得足够大就可以掩盖住一切。所以,在多年中,法尔莫公司都保持了两套账簿,一套应付外部审计,一套反映真实情况。 法尔莫公司的财务魔术师们造假手法是:他们先将所有的损失归入一个所谓的“水桶账户”,然后再将该账户的金额通过虚增存货的方式重新分配到公司的数百家成员药店中。他们仿造购货发票、制造增加存货并减少销售成本的虚假记账凭证、确认购货却不同时确认负债、多计或加倍计算存货的数量。 财务部门之所以可以隐瞒存货短缺是因为注册会计师只对300家药店中的4家进行了存货监盘,而且他们会提前数月通知法尔莫公司他们将检查哪些药店。管理人员随之将那4家药店堆满实物存货,而把那些虚增的部分分配到其余的296家药店。如果不进行会计造假,法尔莫公司实际早已破产。 审计机构为他们的不够谨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项审计失败使会计师事务所在民事诉讼中损失了3亿美元。而对于法尔奠公司来说,不可避免是一场牢狱之灾。财务总监被判33个月的监禁,莫纳斯本人则被判入狱5年。 2 利用并购机会操纵“准备”科目 泰科公司始创于1960年,1973年,泰科在纽约证交所上市。泰科的经营机构遍布100多个国家,雇佣了26万员工,2003年营业额超过300亿美元。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例分析

科龙事件 根据科龙公布的年报显示,2000 年科龙全年巨亏达8.3 亿元,2001 年更是达到14.76 亿元,转眼到了2002 年居然实现净利1亿元。如此巨大的反差之下,隐藏的是并不少见的利润大清洗的财务手段,即2002 年的扭亏的巨大“贡献”来自于2001 年的巨亏。科龙2001 年费用总额21 亿元之巨,2002 年仅为9 亿元,扭亏之术可见一斑。当然,如此扭亏为盈是建立在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的大幅变化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的变化。 2006年7月16日,中国证监会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责任人的证券违法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与市场永久性禁入决定。这是新的《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自2006年7月10日施行以来,证监会做出的第一个市场禁入处罚。本文拟通过分析科龙电器违法违规行为中的会计审计问题,讨论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一)科龙财务舞弊手法分析 事实证明,顾雏军收购科龙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属于人为调控,扭亏神话原来靠的是做假账。 1.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 科龙舞弊手法之一: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编造虚假财务报告。经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元(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1.1996亿元,2003年虚增利润1.1847亿元,2004年虚增利润1.4875亿元)。 仔细分析,科龙2001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净利1975万元,可是到了年报,则实现收入47.2亿元,净亏15.56亿元。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1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准备6.35亿元。2001年的科龙年报被审计师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到了2002年,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元。可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其巨额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都是“公允”的?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和广告费用,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电器在2003 年也不会盈利。按照现有的退市规则,如果科龙电器业绩没有经过上述财务处理,早就被“披星戴帽”甚至退市处理了。可见,科龙电器2002年和2003年根本没有盈利,ST科龙扭亏只是一种会计数字游戏的结果。 2.虚增收入和收益 科龙舞弊手法之二:使用不正当的收入确认方法,虚构收入,虚增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经查,2002年科龙年报中共虚增收入4.033亿元,虚增利润近1.2亿元。其具体手法主要是通过对未出库销售的存货开具发票或销售出库单并确认为收入,以虚增年报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报告,科龙电器2004年第四季度有高达4.27亿元的销售收入没有得到验证,其中向一个不知名的新客户销售就达2.97亿元,而且到2005年4月28日审计时仍然没有收回。此后的2003年和2004年,同样是在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的操纵下,科龙年报又分别虚增收入3.048亿元和5.127亿元,虚增利润8935万元和1.2亿元。这意味着在顾雏军入主科龙之后所出具过的3份公司年报都存在财务造假,将不曾实现的销售确认为当期收入。 3.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

2019会计造假真实案例

康美药业 A股史上规模最大的财务造假舞弊案 2019年4月29日,康美药业发布更正公告,称其2017年的年报数据存在重大差错。存货少计195亿元,现金多计299亿元。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几乎所有数据都需要更正,对2017年财报做出重大调整。4月30日晚间,上交所立刻向康美药业发监管函,称公司在财务管理、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等方面可能存在重大疑问,予以高度关注。此外,证监会已对康美药业审计机构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涉嫌未勤勉尽责立案调查。 5月17日下午,证监会通报了康美药业调查进展。据证监会称,现已初步查明,康美药业披露的2016至2018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虚假信息,一是使用虚假银行单据虚增存款; 二是通过伪造业务凭证进行收入造假; 三是部分资金转入关联方账户买卖本公司股票。公司涉嫌违反《证券法》第63条等相关规定。 康美药业是曾经的千亿市值白马股、中药行业的龙头,前期已经屡遭质疑,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如今,随着证监会调查进展的通报,财务造假有了实锤。截至2019年12月31日,康美药业市值仅剩186亿元,较上年末458.09亿元缩水六成。 康得新 A股史上最大利润造假案 康得新2015年虚增利润总额23.81亿元,占年报披露利润总额的144.65%。2016年虚增利润总额30.89亿元,占年报披露利润总

额的134.19%。2017年虚增利润总额39.74亿元,占年报披露利润总额的136.47%。2018年虚增利润总额23.81亿元,占年报披露利润总额的722.16%。合计四年虚增利润119亿元,成为A股史上最大利润造假案。公司股票自7月8日起,一直处于停牌状态。截至2019年12月31日,康得新市值仅剩125亿元,较上年末270.53亿元市值缩水逾5成。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已经被立案调查。 康得新利润造假的方法是通过伪造海外客户,炮制虚假业务合同,临摹国外客户签名,粘贴打印,虚构外销业务产业链。 康得新至今仍坚称截至2018年底账上有着150亿元的现金。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150亿元现金中存放于北京银行西单支行的122亿元的巨款,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无法确认它们的存在。与此同时,公司有数位董事、监事也均不保证该笔巨款的真实性。实际控制人钟玉先生,因涉嫌犯罪被执行逮捕。 獐子岛 利用农产品存货盘点的复杂性调节利润 2019年11月,獐子岛再一次收到深交所的关注函,要求其说明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依据。这显然不是獐子岛第一次出现此类事件,网友怒了,“骗我可以,请注意次数”。目前,公司处罚60万,董事长处罚30万,公司24个人终身市场禁入。 在之前的2018年2月9日,獐子岛收到了中国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因獐子岛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其立

ipo造假案例分析

ipo造假案例分析 【篇一:ipo造假案例分析】 (4)2012年7月17日,因有媒体质疑其造假上市,公司及其保荐机构南京证券向证监会提交了终止发行上市的申请,证监会根据相关规定,已决定终止对新大地发行上市申请的审查,并要求中介机构对媒体报道涉及的问题进行核查,同时请地方证监局进行核查。监管部门将根据核查结果依法进行处理。 (5)2012年8月28日,证监会对新大地立案稽查。 (6)2013年5月31日,证监会通报对新大地查处结果,拟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已进入行政处罚事先告知阶段。下一步,证监会将依照法定程序,作出正式处罚决定)。 二、违规事实 1、招股书财务数据造假 新大地通过资金循环、虚构销售业务、虚构固定资产等手段,在2009-2011年年度报告中虚假记载。虚增2011年利润总额2,042.36万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48.52%;虚增2010年利润总额305.82万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11.52%;虚增2009年利润总额280万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16.53%。 注:财务造假数据图表 年度 虚增利润总额(万元) 实际利润总额(万元) 虚增比例 2009年度 280.00 1414.57 19.79% 2010年度 305.82 2349.64 13.02% 2011年度 2,042.36 2167.30 94.23%

针对新大地造假,媒体(每经)于2012年6月28日集中提出了质疑,相关质疑包括: 1、经销商身份:新大地唯一一家自营销售公司去年8月19日才在 广东梅州注册成立,梅州之外没有设立任何销售分支机构,剔除6 位无法确认身份的自然人外,30家经销商有将近70%都在公司所在 地广东梅州,对于茶油这样的消费品,没有一张强大的销售网络, 新大地巨额的收入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2、客户身份:在新大地最近3年的前十大客户中,找不到一家大型 商超卖场(仅2009年出现了唯一一家当地的小型ka卖场——梅州 市喜多多超市连锁有限公司,但后者在当年仅实现57.48万元的茶 油销售后便没了下文),反而是个人大户频频出现,还有一批神秘 的法人客户走马灯似的换人。 3、毛利奇高:毛利率水平不仅远远高出食用油加工行业的上市公司,甚至超出全国规模以上茶油加工企业80%~142%。据此计算得出的 生产成本严重不足,甚至不够买油茶籽、茶饼等主要原料的成本 4、关联交易、自买自卖: (1)新大地最近3年前十大客户涉及到的22家客户中,居然有近 十家客户被查出包括关联交易、可能存在虚假交易等问题,甚至还 指向了新大地董秘赵罡、验资签字注册会计师赵合宇以及实际控制 人黄运江的多位亲属: (2)作为连续3年贡献突出的北京市场“主力军”,北京和风大地商 贸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重要客户,则离奇地指向了赵罡和赵合宇;(3)作为连续3年贡献最为突出的核心客户和最大的茶油客户,梅 州市曼陀神露山茶油专卖店2010年曾为黄运江的侄女黄双燕所持有,招股说明书却虚假记载。同时,这家专卖店的出资人邹琼,原来不 过是没有决策权的新大地公司员工,看似毫无关联的背后,巨额销 售暗藏“自买自卖”的嫌疑; (4)作为连续3年贡献最为突出的一批核心客户,梅州志联实业有 限公司、梅州市维顺农工贸发展有限公司和梅州市康之基农业科技 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则指向了另一起蓄意隐瞒的关联方—— 黄运江的亲戚黄娴娴及其背后的“马家军 5、审计机构不独立 赵合宇作为新大地的验资签字注会,同时担任新大地第三大股东——大昂集团的总裁。 三、处罚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