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 》各章问题思考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    》各章问题思考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    》各章问题思考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各章

问题思考

绪 论

1. 什么是遥感?

2. 广义的遥感,其数据采集形式有哪些?

3. 遥感的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环节?

4. 为什么说所有被动遥感所利用的能源都是太阳辐射能?

5. 什么是大气窗口?

6. 电磁波与地表相互作用形式有哪些?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7. 电磁辐射再次经过大气到达传感器,为什么说此次的大气效应对遥感

影响较大?

8. 什么是遥感系统?如何分类?

9. 遥感数据形式有哪些?并简要说明。

10. 遥感辅助数据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

11. 遥感数据解译、分析有哪两种形式?

12. 遥感有哪些特点?

13. 我国遥感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如何理解?

14. 举例说明遥感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

15. 解释“三高两多”:高几何分辨率、高光谱、高定位精度,多角

度、多类型。

16. 遥感数据处理分方法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17. 如何理解遥感的多学科性?

第1章 遥感原理

1. 什么是电磁辐射?

2. 什么是偏振?

3. 电磁辐射的度量有哪些?分别是如何定义的?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4. 简述电磁辐射三定律的内容以及用途?

5. 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特点有哪些?

6. 大气按照热力学性质如何划分层次?每一层有什么特点?

7. 什么是大气散射?大气散射有哪几种类型?特点是什么?大气散射对

遥感造成哪些影响?

8. 解释下面几种现象:蓝天,白云,夕阳如血。

9. 列举大气吸收气体和吸收波长,以及遥感常用的大气窗口。

10. 结合示意图(图1.10)描述太阳辐射与大气的相互作用。

11. 什么是大气校正?为什么要进行大气校正?为什么说进行大气校正

是定量遥感尤为重要?

12. 常用的大气校正方法有哪几种?请举例说明。

13. 试介绍6S模型?

14. 电磁波与地表相互作用有哪些物理过程?

15. 什么是反射?反射有哪几种类型?

16. 简述朗伯余弦定律。

17. 什么是方向反射?

18. 解释BRDF与BRF,并画出示意图。

19. 什么是反照率?它与反射率的关系是怎样的?

20. 什么是透射?如何定义透射率?

第2章 遥感数据源

1. 什么是空间分辨率?地面分辨率?如何表示?

2. 什么是像元?线对数?瞬时视场角?

3. “遥感图像上只能识别出大于空间分辨率的地物”正确吗?为什么?

(2007年遥感所试题)

4. 如何选取遥感系统的空间分辨率?

5. 遥感数据的几何特征有哪些?试说明遥感图像几何畸变的原因?

6. 比较垂直摄影图像与扫描图像的成像差别。

7. 如何获取高定位精度的遥感图像?

8. 什么是电磁波谱?遥感利用的电磁波谱范围有哪些?记忆各波段名称

及对应的波长范围。

9. 如何根据特定遥感任务选择遥感器?

10. 什么是光谱分辨率?区分高光谱与多光谱。

11. 较高的光谱分辨率在地物识别时有哪些长处及不足?

12. 什么是时间分辨率?区分卫星重访周期和卫星轨道周期。

13. 什么是辐射分辨率?如何表示?

14. 简述辐射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IFOV)的关系?

15. 什么是信噪比?

16. 什么是定标?为什么要进行遥感器定标?遥感器定标有哪些方法?

17. 如何计算一幅遥感图像的信息容量?

18. 遥感图像上地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如何表示的?

19. 简述物质电磁辐射的原理。

20. 如何理解“遥感就是依据遥感仪器所接收到的探测目标反射、发射

能量的电磁波谱特征差异以及对它的研究,来识别不同物体”?

21. 什么是地物波谱?

22. 叙述常见典型地物的光谱特征,要求画图说明峰谷波长位置及反射

率值,并解释原因。

23. 以植被为例,说明地物光谱影响因素有哪些?

24. 比较“光谱标志”与“光谱响应模式”。

25. 遥感研究中为什么要考虑时相变化?

26. 什么是模拟影像(光学影像)?其成像原理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27. 什么是数字图像?有哪些特点?数字图像的来源有哪些?

28. 什么叫模数变换?数模变换?

29. 模数变换的两个过程:采样和量化,分别是什么含义?

30. 什么叫数字化?数字化有哪些常用方法?

31. 说明BSQ、BIL、BIP格式。

32. 遥感数据的显示方式有哪些?

33. 伪彩色图像就是假彩色图像吗?为什么?

34. 什么是“真彩色”(全彩色)图像?

第3章 可见光-近红外遥感

1. 按照工作波长,遥感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遥感分别记录的是什么能

量?

2. 什么叫“光学遥感”?什么叫“光学摄影”?

3. 遥感器的组成有哪些?

4. 摄影系统有哪些优点?

5. 什么是像点位移?像点位移有哪些特点?

6. 比例尺与分辨率有怎样的关系?

7. 如何获得正确的立体成像?

8. 什么是正摄投影?它与中心投影相比有何特点?

9. 什么是黑白全色片和黑白红外片?

10. 什么是天然彩色片与彩色红外片?区分彩色红外片与标准假彩色合

成。

11. 比较彩色红外片与天然红外片的影像特征。

12. 什么是多光谱摄影像片?它与多光谱扫描仪得到的影像有何区别?

13. 比较摄影成像系统与扫描成像系统。

14. 简述光机扫描成像原理及影像特征。

15. Landsat-5、7的发射时间、周期、轨道特征及传感器?

16. 列举MSS传感器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分辨率及应用领域。

17. 列举TM/ETM+传感器的技术参数(波长范围、时空分辨率、扫描宽

度等)及各波段应用。

18. 利用TM数据可以得到哪些特征变量?(遥感所2007不定项选择

题)

19. 写出MSS、TM/ETM+的中文名称。

20. 简述NOAA气象卫星的特点。

21. 写出AVHRR的中文名称及数据特点(四大分辨率、扫描宽度等)。

22. 熟记NOAA/AVHRR的4、5波段的波长范围(在热红外温度遥感中

有重要应用)。

23. 根据风云气象卫星波段设置,说明其应用范围。(遥感所样题)

24. 什么叫推扫式扫描?它与光机扫描相比有何特点?

25. 什么是CCD?

26. 推扫式扫描有哪些优缺点?

27. SPOT卫星轨道有何特点?搭载有哪些传感器?

28. 列举HRV传感器的特点。

29. 中巴资源卫星传感器特点?

30. 什么是成像光谱仪?

31. 什么是高光谱?它与多光谱有何区别?

32. 了解MODIS波段设置及应用领域。

33. 列举成像光谱仪的特点。

34. 什么是“红边”?红边位移意味着什么?

35. 举例说明成像光谱数据处理方法。

36. 什么叫光谱角度匹配?

37. 什么叫光谱微分?

第4章 热红外遥感

1. 什么是热红外遥感?波长多少?

2. 热红外遥感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 什么是黑体?什么是灰体?它们与朗伯体有何联系?(遥感所2007

辨析题)

4. 什么是比辐射率?

5. 写出修改后的斯特藩-波耳兹曼定律。

6. 什么是温度与比辐射率的分离?

7. 简述比辐射率的影响因素。

8. 如何理解比辐射率的方向性?

9. 比辐射率的测量与计算方法有哪些?

10. 为什么比辐射率对热红外遥感如此重要?

11. 写出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的关系。在热红外遥感中如何修改?

为什么?

12. 什么是基尔霍夫定律?

13. 结合地-气辐射示意图(图4.4),写出遥感器接收到的辐射信号组

成,并由此列出热红外遥感辐射传输方程,解释各个参数的物理意义。

14. 如何选择热红外遥感波段?

15. 举例说明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16. 解释分子运动温度、辐射温度、亮度温度、地表温度。

17. 目前地表温度的反演方法有哪些?

18. 什么是分裂窗算法(劈窗算法)?

19. 目前海表温度反演精度如何?陆表温度呢?为什么陆表温度热红外

遥感反演进展缓慢?

20. 试写出热红外遥感反演地表温度面临的问题及研究进展?

21. 什么是非同温混合像元?

22. 大气对热红外遥感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23. 如何进行热红外遥感大气校正?

24. 列举几种常用的热红外遥感器。

25. 热红外遥感定标有哪几种方法?试比较说明。

26. 如何选择热红外遥感成像时间?

27. 热红外遥感图像上的色调深浅代表什么含义?

28. 说明植被、水体、岩石、沙地等的热辐射特性。

29. “热阴影”是怎样产生的?对热红外遥感有何影响?

30. 解释下列名词:热传导率、热扩散率、热容量、热惯量。

31. 热红外遥感图像解译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2. 举例说明热红外遥感的应用领域。

第5章 微波遥感

1. 什么是微波?什么是微波遥感?什么是主动微波遥感、被动微波遥

感?

2. 微波遥感有哪些特点?

3. 列举主、被动微波遥感的传感器。

4. 什么是表面散射?什么是体散射?

5. 表面粗糙度的判别准则是什么?(瑞利准则及修改后的准则)

6. 什么是散射截面?什么是散射系数?两者有何关系?

7. 什么是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有何应用?

8. 什么是雷达?简述雷达成像原理。

9. 什么是脉冲长度?

10. 雷达成像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由此得出雷达成像的分辨率定义。

11. 什么是雷达回波强度?其影响因素有哪些?请详细说明。

12. 理解雷达系统各项参数的含义。

13. 什么是极化?水平极化?垂直极化?HH、HV、VH、VV分别代表

什么含义?

14. 试说明雷达的分类?

15. 什么是复介电常数?介电常数?

16. 为什么说大气对微波遥感的影响可以忽略?

17. 雷达遥感为什么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

18. 什么是距离分辨率?什么是方位分辨率?其公式是什么?真实孔径

雷达和合成孔径雷达的方位分辨率有何不同?

19. 什么是“合成天线技术”?什么是合成孔径雷达?

20. 什么是斜距?

21. 什么是“趋肤深度”?它是如何定义的?与哪些因素有关?

22. 什么是“立体效应”?

23. 雷达图像上阴影产生条件是什么?

24. 什么是斜距比例失真?什么是透视收缩?叠掩倒像?雷达视差?

25. 雷达图像还有哪些优点?

26. 比较植被、土壤、岩石、水体、冰雪等典型地物的散射特性。

27. 雷达图像的处理与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遥感图像的处理有何不

同?

28. 名词解释:极化雷达、干涉雷达。(其中,干涉雷达是遥感所2007

年试题)

29. 干涉雷达的工作模式有哪些?简述干涉雷达的工作原理?

30. 列举几种星载雷达遥感系统。

第6章 遥感图像解译与处理

1. 什么是图像解译?解译者需具备哪些知识?

2. 遥感图像与其它图像相比有何特点?

3. 什么是遥感信息提取?包括哪些内容?

4. 什么是图像识别?图像鉴定?

5. 什么是解译要素?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6. 各解译要素的作用是什么?

7. 名词解释:色调、图案、纹理、组合……

8. 什么是解译标志?不同遥感图像上典型地物的解译标志是什么?

9. 举例说明直接解译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

10. 什么是图像量测?

11. 什么是图像分析?

12. 什么是专题特征提取?

13. 目视解译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

14. 为什么说遥感解译过程是复杂的?

15. 怎样理解遥感信息的综合性?

16. 解释“同物异谱”、“异物同谱”?

17. 名词解释:数字图像、模拟图像、DN值。

18. 什么是图像预处理?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

19. 什么是辐射校正?辐射畸变?辐射畸变的来源有哪些?

20. 区分辐射定标、辐射校正、大气校正。

21. 大气校正有哪些常用方法?(回顾第1章内容)

22. 太阳高度和地形校正的目的是什么?

23. 高光谱图像校准和归一化有哪些方法?

24. 名词解释:几何校正、几何畸变,并解释几何畸变原因。

25. 名词解释:图像配准、图像纠正、图像地理编码、图像正射投影校

正。

26. 什么是地面控制点?地面控制点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27. 几何校正的步骤有哪些?如何评价校正精度?

28. 什么是重采样?为什么要进行重采样?

29. 比较3种重采样方法(最邻近像元法、双线形内插法、三次卷积内

插法)。

30. 运用控制点进行几何校正有哪些优缺点?如何改进?

31. 什么是图像镶嵌?图像镶嵌要注意哪些问题?

32. 什么是直方图?直方图有哪些特征、作用?什么是直方图均衡化、

规定化?

33. 理解单元统计、多元统计各项指标。

34. 什么是图像增强?为什么要进行图像增强?图像增强有哪些方法?

35. 什么是空间增强?光谱增强?

36. 名词解释:灰度阈值、灰度级分割(密度分割)、线性拉伸。

37. 图像波段运算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38. 什么是主成分分析(又称PCA、K-L变换)?

39. 如何计算得到变换后的各个主成分?

40. 什么是穗帽变换(又称缨帽变换、TC变换、K-T变换)?

41. 穗帽变换后得到的各个分量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42. 比较K-L变换和K-T变换的异同。

43. 解释什么是空间域?什么是频率域?

44. 空间卷积计算(模板运算)方法?

45. 比较边缘增强与边缘检测?

46. 什么叫滤波?解释高通滤波和低通滤波。

47. 什么是傅里叶变换?其步骤是什么?

48. 理解空间尺度转换的含义。

49. 小波变换有哪些特点?根据小波变换的特点,自己归纳小波变换的

名词解释答案。

50. 什么是图像分类?

51. 比较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概念、步骤、方法、优缺点等等)。

52. 监督分类如何选取训练区?

53. 如何提高分类精度?

54. 列举几种其他分类方法。

55. 什么是最大似然法?其基本数学假设是什么?

56. 用于分类的辅助数据有哪些?各起到什么作用?

57. 什么是误差、精度、精度评价?误差来源有哪些?

58. 精度评价中常用的采样方法有哪些?

59. 理解误差矩阵(混淆矩阵)各行列元素的含义以及各项精度指标的

计算方法。

60. 名词解释:总体精度、制图精度、用户精度、漏分误差、错分误

差、Kappa分析(Kappa系数)。

第7章 遥感综合分析方法

1. 什么是遥感地学相关分析?什么叫相关因子?相关因子应具备哪些条

件?

2. 什么是主导因子?以地形因子为例,说明主导因子在遥感地学相关分

析中的作用。

3. 什么是多因子相关分析法?

4. 什么是指示标志分析法?

5. 如何根据生物化学异常来找矿?请举例说明。

6. 什么是分类树?什么是分层分类?

7. 分层分类法有哪些特点?如何理解?

8. 怎样建立一个好的分类树?并说明方法、步骤。

9. 理解波段数据统计各项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10. 理解图7.9及相关名词概念,如均值间标准化距离。

11. 什么是叠合光谱图?它在遥感图像分类中有何作用?

12. 什么是光谱响应的反向现象?这种现象在分类中有何作用?

13. 什么是变化检测?

14. 遥感变化检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5. 变化检测时为什么要采用具有相同瞬时视场,以及相同或相近俯视

角的遥感数据?

16. 变化检测对遥感数据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

射分辨率等有何要求?

17. 环境因素对变化检测的影响有哪些?如何消除?

18. 变化检测的预处理工作有哪些?

19. 列举并说明变化检测的方法。

第8章 图像数据融合

1. 什么是图像融合?图像融合有哪几个层次?

2. 什么是基于像元的图像融合?这种融合有哪些要求?

3. 什么是基于特征的图像融合?这里所说的特征是指什么特征?

4. 什么是基于决策层的图像融合?

5. 图像融合的目标是什么?请详细说明。

6. 图像融合的关键问题有哪些?为什么这些问题被称为关键问题?

7. 解释:空间配准、数据关联。

8. 如何选取融合数据?

9. 图像融合的方法有哪些?

10. 解释RGB彩色合成和IHS变换。

11.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波段的加减乘除及混合运算?

12. 图像变换的方法有哪些?

13. 小波变换的特点有哪些?

14. 融合效果评价方法有哪些?

15. 如何消除多波段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和数据冗余?

16. 如何进行多波段遥感数据的融合?多时相数据呢?

17. 多光谱数据与成像雷达数据融合会有哪些优势?

18. 如何利用雷达数据进行去云处理?

19. 高、低分辨率数据融合的目的是什么?

20. 遥感信息与非遥感信息融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第9章 地理信息系统

1. 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

2. 地理信息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3. 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4. 解释:空间实体、空间数据。

5. 空间数据结构有哪些?各自特点是什么?

6. 解释:矢量数据、栅格数据。

7. 如何进行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8. 什么是数字地形模型(DTM)?什么是数字高程模型(DEM)?

9. 简述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的关系?

10.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的集成存在哪些问题?

11. 遥感数据如何进入GIS数据库?

12. 如何利用DTM(实际应为DEM)进行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

13. GIS数据如何参与遥感图像分类?

14.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第10章 定量遥感分析

1. 什么是定量遥感?

2. 遥感的优势与不足表现在哪些方面?

3. 为什么说“应用所需的有效信息又十分匮乏”?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4. 比较经验模型、物理模型、半经验模型的优缺点。

5. 简述植被遥感系统?

6. 什么是正演?什么是反演?

7. 解释定量遥感中的方向性问题。

8. 什么是尺度效应及尺度转换?

9. 李小文等提出:遥感的本质是反演。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10. 遥感反演有哪些特点?

11. 传统的反演方法即“最小二乘法”有哪些缺陷?

12. 李小文等提出的模型成功反演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如何理解?

13. 李小文等提出的反演策略有哪些?

14. 什么是USM?

15. 什么是先验知识?先验知识在遥感反演中起到什么作用?

16. 为什么说遥感模型与应用模型的链接问题是定量遥感实用化的关

键?

17. 辐射传输模型(RT模型)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是什么?RT模型有哪些

优点和缺点?典型的RT模型有哪些?

18. 几何光学模型(GO模型)的创始人是谁?它的基本原理是怎样的?

其基本假设是什么?有哪些优缺点?

19. 所谓的几何光学模型“四分量”是指什么?

20. 为什么李小文要提出几何光学-辐射传输混合模型(GO-RT模

型)?它有哪些优点?联系GO模型和RT模型的关键是什么?

21. 什么是间隙率(孔隙率)?

22. 什么是蒙特卡洛(Monte Corlo)模型?蒙特卡洛模型的基本步骤

是什么?

23. 遥感地表参数反演包括哪些内容?

24. 什么是植被结构参数?包括哪些?(遥感所2007不定项选择题)

25. 名词解释:叶面积指数,叶面积体密度,叶倾角分布,热点效应。

26. 什么是混合像元?什么是混合光谱?

27. 什么是端元(endmember)?

28. 为什么要进行混合像元分解?

29. 目前混合像元分解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30. 解释混合像元分解模型中的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和几何光学模型。

31. 利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进行分解时有哪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32. 如何进行混合像元分解精度评价?

第11章 土地覆盖

1. 什么是土地?什么是土壤?两者有何区别?

2. 土地遥感有哪些内容?

3. 什么是土地覆盖?区分土地覆盖和土地类型。

4. 土地覆盖有何特点?

5. 土地遥感分类传统方法和新方法分别有哪些?

6. 说明遥感与GIS结合在建立土地覆盖数据库中的作用。

7. 什么是土地利用?

8. 土地利用调查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9. 简述遥感监测土地利用的方法。

10. 什么是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哪些内容?

11. 什么是限制因子?如何选取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评价

指标量化?

12. 说明遥感在土地退化动态监测中的作用及研究方法。

第12章 植物遥感

1. 早期的植物遥感主要研究什么内容?现在呢?

2. 什么是植物季相节律?它在植被遥感中有何作用?

3. 结合叶片结构,分析植被叶片反射光谱特征。(遥感所2007简答

题)

4. 植被结构参数有哪些?(遥感所2007不定项选择题)

5. 植被冠层的辐射传输有何特点?(遥感所2007简答题)

6. 什么是“红边位移”?

7. 什么是植被指数?列举至少5种植被指数并写出其计算式,说明各参

数含义。

8. 在计算植被指数时,可以用DN值,也可以用反射率值,哪一种计算

更准确?

9. 对于典型地物(植被、水体、土壤、岩石、冰雪等)其各种植被指数

值大约在什么范围?

10. 什么是土壤线?如何理解植被等值线和植被指数等值线?

11. 植被指数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12. 植被指数与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植被覆盖度、生物量等生物

物理参数有何关系?研究这些关系有何作用?

13. 植被指数与气候参数、植物蒸散、土壤水分有何关系?

14. 植被遥感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15. 如何进行遥感估产?目前遥感估产精度如何?

第13章 水体和海洋遥感

1. 什么是水循环?

2. 利用遥感研究海洋现象有何优势?

3. 分析水体光谱特征。

4. 到达传感器的光谱信号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5. 水体光谱特征与叶绿素含量、泥沙含量及水深、水温有何关系?

6. 简述海洋微波辐射特征。

7. 海洋遥感有何特点?

8. 海洋遥感中,大气校正是否重要?为什么?(遥感所2007辨析题)

9. 什么是水色遥感?水色遥感通常选择什么波段?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0. 列举常用的海洋遥感传感器。

11. 关注我国最近发射的HY-1B卫星以及HY-1A卫星。

第14章 地表能量平衡与土壤水分遥感

1. 什么是地表净辐射通量?

2. 地表平衡方程中各个参数是什么含义?

3. 什么是土壤热通量?显热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蒸散)?

4. 单层模型和双层模型分别考虑了哪个层次?

5. 说明利用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微波遥感进行土壤水分检测的原

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遥感所2007最后一题)

第15章 地质遥感

1. 利用遥感进行地质勘查有哪些优势?

2. 遥感地质找矿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3. 为什么说遥感解译贯穿整个地质调查的始终?

4. 地质构造在遥感影像上有何特征?

5. 如何利用遥感监测地质灾害?

6. 举例说明遥感在地质方面的其他应用?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二章 【12.5】 如果要用电解的方法从含1.00×10-2mol/L Ag +,2.00mol/L Cu 2+的溶液中,使Ag+完全析出(浓度达到10-6mol/L)而与Cu 2+完全分离。铂阴极的电位应控制在什么数值上?(VS.SCE,不考虑超电位) 【解】先算Cu 的 起始析出电位: Ag 的 起始析出电位: ∵ Ag 的析出电位比Cu 的析出电位正 ∴ Ag 应当先析出 当 时,可视为全部析出 铂阴极的电位应控制在0.203V 上,才能够完全把Cu2+ 和Ag+分离 【12.6】 (5)若电解液体积为100mL ,电流维持在0.500A 。问需要电解多长时间铅离子浓度才减小到 0.01mol/L ? 【解】(1)阳极: 4OH - ﹣4e - →2H 2O+O 2 Ea θ =1.23V 阴极:Pb 2++2e - → Pb Ec θ =﹣ 0.126V ()220.059,lg 0.3462 Cu Cu Cu Cu v ??Θ++ ??=+ =??(,)0.059lg[]0.681Ag Ag Ag Ag v ??Θ++=+=6[]10/Ag mol l +-=3 3 -63 SCE =0.799+0.059lg10=0.445v 0.445v-0.242v=0.203v ????'=-=

Ea=1.23+(0.0592/4)×4×lg10﹣5=0.934V Ec=﹣0.126+(0.0592/2)×lg0.2=﹣0.147V E=Ec﹣Ea=﹣1.081V (2)IR=0.5×0.8=0.4V (3)U=Ea+ηa﹣(Ec+ηc)+iR=2.25V (4)阴极电位变为:﹣0.1852 同理:U=0.934+0.1852+0.77+0.4=2.29V (5)t=Q/I=nzF/I=(0.200-0.01)×0.1×2×96487/0.500=7.33×103S 【12.7】 【12.8】用库仑滴定法测定某有机一元酸的摩尔质量,溶解 0.0231g纯净试样于乙醇与水的混合溶剂中, 以电解产生的 OH-进行滴定,用酚酞作指示剂,通过0.0427A 的恒定电流,经6min42s到达终点,试计算此有机酸的摩尔质量。【解】 m=(M/Fn)×it t=402s;i=0.0427;m=0.0231g;F=96485;n=1 解得 M = 129.8g/mol

数值分析思考题1

% 数值分析思考题1 1、讨论绝对误差(限)、相对误差(限)与有效数字之间的关系。 答:(1)绝对误差(限)与有效数字:将x 的近似值x * 表示成 x *=±10m ×(a 1×10﹣1+a 2×10﹣2+ …a n ×10﹣n +…+a k ×10﹣k +…),其中m 是整数,a 1≠0,a 1,a 2,…,a k 是0到9中的一个数字。若绝对误差,那么x *至少有n 个有效数字,即a 1,a 2,…,a n 为有效数字,而a n+1,…,a k ,…不一定是有效数字。因此,从有效数字可以算出近似数的绝对误差限;有效数字位数越多,其绝对误差限也越小。 (2)相对误差(限)与有效数字:将x 的近似值x * 表示成 x *=±10m ×(a 1×10﹣1+a 2×10﹣2+ …a n ×10﹣n +…+a k ×10﹣k +…),其中m 是整数,a 1≠0,a 1,a 2,…,a k 是0到9中的一个数字。若a k 是有效数字,那么相对误差不超过 ;反之,如果已知相对误差r ,且有 ,那么a k 必为有效数字。 2、相对误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下式代替 ' 答:在实际计算时,由于真值常常是未知的,当较小时, r e x x e x x *****-==

通常用代替。 3、查阅何谓问题的“病态性”,并区分与“数值稳定性”的不同点。 答:(1)病态问题:对于数学问题本身,如果输入数据有微小变化,就会引起输出数据(即问题真解)的很大变化,这就是病态问题。 (2)不同点:数值稳定性是相对于算法而言的,算法的不同直接影响结果的不同;而病态性是数学问题本身性质所决定的,与算法无关,也就是说对病态问题,用任何算法(或方法)直接计算都将产生不稳定性。 4、 取 ,计算 ,下列方法中哪种最好为什么 (1)(3322-,(2)(2752-,(3)()31 322+,(4)()61 21,(5) 99702-答:(1)( 332-==; (2)(2752-==; , (3) ()31322+=; (4)()6121=; (5)99702-=; 由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方法(3)最好,因为计算的误差最小。 2141.≈)6 21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回顾与思考》优质课教学设计0.doc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八学科教研组长主备人李博课型复习课第_8_课时课题第二章实数(复习) 1. 复习无理数、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估算、实数、二次根 学习 式及其相关概念,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立方根,并进行相关计算; 目标 2. 灵活运用公式进行二次根式的相关运算。 学习熟练掌握无理数、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估算、实数、二次根 式及其相关概念。 重点 学习 灵活运用公式进行二次根式的相关运算。 难点 教法教学 开放导学法班班通 学法准备 1. 下列说法:(1)有理数都是有限小数;(2)有限小数都是 达成目标有理数;(3)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4)无限小数都是无理 数。其中正确的的有()。 A.(1)(2) B.(1)(3) C.(2)(3) D.(2)(4) 2. 已知X - 3 +(4-Y) + 2X Y 3Z 的值为。 2 X 3. 已知Y= X 2+ 2 X -3 ,求Y 的值为。 4. 已知:5+ 11的小数部分是a,5- 11的小数部分是b。 (1)a+b的值; (2)a-b 的值。 5. 已知a =5, b =7,且a b =a+b,则a-b 的值为() 2 A.2 或12 B.2 或-12 C.-2 或12 D.-2 或-12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个。 (1)零是最小的实数(2)带根号的数一定是无理数 (3)比 2 小的数只有1,0 (4)数轴上每个点都表示一

个有理数

A.3 B.2 C.1 D.0 7. 下列二次根式属于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评价 1 7 样题 A. 14 B. 8 C. 2 D. 4 8. 若3m 1有意义,则m能取的最小整数值是() A.m=0 B.m=1 C.m=2 D.m=3 评价 设计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完成目标一。(目标达成率95%)通过评价样题完成目标二。(目标达成率90%) 学习知识点复习: 知识点一:有理数、无理数概念:

仪器分析思考题(附答案)概要

《仪器分析》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经典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有何不同? 经典分析方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由某已知量求待测物量, 一般用于常量分析,为化学分析法。 仪器分析方法:是利用精密仪器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及化学结构的一类分析方法,用于微量或痕量分析,又称为物理或物理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仪器分析方法的基础,仪器分析方法离不开必要的化学分析步骤,二者相辅相成。 2.灵敏度和检测限有何联系? 灵敏度(sensitivity ,用S表示)是指改变单位待测物质的浓度或质量时引起该方法 检测器响应信号(吸光度、电极电位或峰面积等)的变化程度. 检出限(detection limit ,用□表示),又称为检测下限,是指能以适当的置信概率 检出待测物质的最低浓度或最小质量。检出限既与检测器对待测物质的响应信号有关,又与空白值的波动程度有关。 检测限与灵敏度从不同侧面衡量了分析方法的检测能力,但它们并无直接的联系, 灵敏度不考虑噪声的影响,而检出限与信噪比有关,有着明确的统计意义。似乎灵 敏度越高,检出限就越低,但往往并非如此,因为灵敏度越高,噪声就越大,而检出限决定于信噪比。 3.简述三种定量分析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一、工作曲线法(标准曲线法、外标法) 特点:直观、准确、可部分扣除偶然误差。需要标准对照和扣空白试用范围:试样的浓度或含量范围应在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内,绘制工作曲线的条件应与试样的条件尽量保持一致。 二、标准加入法(添加法、增量法) 特点:由于测定中非待测组分组成变化不大,可消除基体效应带来的影

响 试用范围:适用于待测组分浓度不为零,仪器输出信号与待测组分浓度符合线性关系的情况 三、内标法 特点:可扣除样品处理过程中的误差 试用范围:内标物与待测组分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相近、浓度相近,在相同检测条件下,响应相近,内标物既不干扰待测组分,又不被其他杂质干扰 第二章光谱分析法导论 1.常用的光谱分析法有哪些? 分子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分子荧光光谱法 分子磷光光谱法 原子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 射线荧光光谱法 2.简述狭缝的选择原则 狭缝越大,光强度越大,信噪比越好,读数越稳定, 但如果邻近有干扰线通过时会 降低灵敏度,标准曲线弯曲。 狭缝越小,光强度越弱,信噪比越差,读数不稳定, 但光的单色性好,测试的灵敏 度较高。 狭缝的选择原则:有保证只有分析线通过的前提下, 尽可能选择较宽的狭缝以保证 较好的信噪比和读数稳定性。 第三章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 1.极性溶剂为什么会使n n*跃迁的吸收峰长移,却使n n*跃迁的吸收峰短移?

数值分析-第一章-学习小结

数值分析 第1章绪论 --------学习小结 一、本章学习体会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我初窥数学的又一个新领域。数值分析这门课,与我之前所学联系紧密,区别却也很大。在本章中,我学到的是对数据误差计算,对误差的分析,以及关于向量和矩阵的范数的相关内容。 误差的计算方法很多,对于不同的数据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或直接计算,或用泰勒公式。而对于二元函数的误差计算亦有其独自的方法。无论是什么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通过误差的计算,发现有效数字、计算方法等对误差的影响。 而对误差的分析,则是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选择出相对适合的算法,尽可能减少误差。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好的算法,不仅能够减少计算误差,同时也可以减少计算次数,提高计算效率。 对于向量和矩阵的范数,我是第一次接触,而且其概念略微抽象。因此学起来较为吃力,仅仅知道它是向量与矩阵“大小”的度量。故对这部分内容的困惑也相对较多。 本章的困惑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如何能够寻找一个可靠而高效的算法。虽然知道算法选择的原则,但对于很多未接触的问题,真正寻找一个好的算法还是很困难。另一方面困惑来源于范数,不明白范数的意义和用途究竟算什么。希望通过以后的学习能够渐渐解开自己的疑惑。 二、本章知识梳理

2.1 数值分析的研究对象 方法的构造 研究对象 求解过程的理论分析 数值分析是计算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值解法,包括方法的构造和求解过程的理论分析。它致力于研究如何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求解各种基本数学问题以及在求解过程中出现的收敛性,数值稳定性和误差估计等内容。 2.2误差知识与算法知识 2.2.1误差来源 误差按来源分为模型误差、观测误差、截断误差、舍入误差与传播误差五种。其中模型误差与观测误差属于建模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而截断误差、舍入误差与传播误差属于研究数值方法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2.2.2绝对误差、相对误差与有效数字 1.(1)绝对误差e指的是精确值与近似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华科大版机械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五六七章作业_

华科大机械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五、六、七章作业 5-2. 在下图所示齿轮系中,已知各轮齿数z1=28, z2=15, z2’=15, z3=35, z5’=1, z6=100,被切蜗轮的齿数为60,滚刀为单头.试确定齿数比z3’/z5和滚刀的旋向.(说明:用滚刀切制蜗轮相当于蜗杆蜗轮传动.) 解: 以1轮为主动轮,方向如图所示,可得蜗轮6的旋向,进而得滚刀的旋向. 依题意可得, i41 i46; 应有: 解之,得 5-5. 在下图所示齿轮系中,已知各轮齿数z1=60, z2=z2’=30, z3=z3’=40, z4=120, 轮1的转速n1=30r/min(转向如图所示).试求转臂H的转速n h.

解: 图中的周转齿轮系,其转化轮系的传动比的计算公式为 i H14 由此可解得: (负号表示与n 1反向) ; 5-8. 在下图所示齿轮系中,已知各轮齿数z1=20, z2=40, z3=20, z4=80, z4’=60, z5=50,z5’=55, z6=65, z6’=1, z7=60, 轮1、3的转速n1=n3=3000r/min(转向如图所示). 试求转速n7. 解: 依题意, n2 i34

对于周围齿轮系4’-5-5’-6; 此转化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公式为: i H 36 ; 由此解出 (负号表示与n 2反向); 进而 n 7= ; 在如图所示齿轮系中,已知各轮齿数1z =20,2z =40,3z =35,'3z =30,''3z =1, 4z =20,5z =75,'5z =80,6z =30,7z =90, 8z =30,9z =20,10z =50,轮1的转速1n =100r/min,试求轮10的 转速10n 。 解: 1n =100 则2n =2 1 1n =50r/min 在3-4-5-2 中,H n 35= 35 2523z z n n n n -=-- 在3’-5-5’-6-7中 ' 37 575'37'3z z n n n n n H -=--=

《仪器分析》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第二章电化学分析法 1.电极电位是否是电极表面与电解质溶液之间的电位差?单个电极的电位能否测量? 答:电极电位是电极表面与电解质溶液之间的电位差. 就目前为止,单个电极的电位不能测量. 2. 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离子活度时,若使用标准加入法,试用一种最简单方法求出电极响应的实际斜率。 答:标准加入法 3. 根据1976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UPAC)推荐,离子选择性电极可分为几类?请举例说明。 答:三类:晶体膜电极;.非晶体膜电极;敏化电极; 4. 电极电位和电池电动势有何不同? 答:电池电动势等于阴极电极电位减去阳极电极电位 5.简述一般玻璃电极的构造和作用原理。 答:玻璃电极下端是由特殊成分的玻璃吹制而成的球状薄膜,膜的厚度为30~100 μm。玻璃管内装有pH值为一定的内参比溶液,通常为0.1 mol/LHCl溶液,其中插入Ag-AgCl 电极作为内参比电极。敏感的玻璃膜是电极对H+,Na+,K+等产生电位响应的关键。它的化学组成对电极的性质有很大的影响。石英是纯SiO2结构,它没有可供离子交换的电荷点,所以没有响应离子的功能。当加入Na2O后就成了玻璃。它使部分硅-氧键断裂,生成固定的带负电荷的硅-氧骨架,正离子Na+就可能在骨架的网络中活动。电荷的传导也由Na+来担任。当玻璃电极与水溶液接触时,原来骨架中的Na+与水中H+发生交换反应,形成水化层。即 -+ + + + + - Na G H = G +Na H 上式中,G代表玻璃骨架。由图可知,在水中浸泡后的玻璃膜由三部分组成,即两个水化层和一个干玻璃层。在水化层中,由于硅氧结构与H+的键合强度远远大于它与钠离子的强度,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水化层表面钠离子点位基本上全被氢离子所占有。在水化层中

数值分析第一章思考题

《数值分析》第一章思考题 1.算法这一概念,数学上是如何描述的? 答:算法的概念: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也就是说,能够对一定规范的输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所要求的输出。 算法在数学上的主要描述方式有:自然语言、结构化流程图、伪代码和PAD图 2.数值分析中计算误差有哪些?举列说明截断误差来源。 答:在数值分析中的计算误差主要有: (1)模型误差(2)观测误差(3)截断误差(4)舍入误差 求解数学模型所用的数值方法通常是一种近似方法,因近似方法产生的误差称为截断误差或者方法误差。例如在函数的泰勒展开式,我们在实际的计算时只能截取有限项代数和计算。 3.浮点数由哪两部分组成?指出各部分重点。 答:浮点数主要由:尾数+阶数两部分组成的。 在机器中表示一个浮点数时,一是要给出尾数,用定点小数形式表示,尾数部分给出有效数字的位数,决定了浮点数的表示精度。二是要给出阶码,用整数形式表示,阶码指明小数点在数据中的位置,决定了浮点数的表示范围。 4.有效数字的概念是如何抽象而来的,简单给予叙述。 答:有效数字是一个数据在保证最小误差的情况下,取的一个能够在计算中发挥其有效作用的近似值。有效数字的作用在于,最大精度地去发挥这个数值在计算中的作用,而又不会对计算结果造成太大影响,使计算过程简化。 5.何谓秦九韶算法,秦九韶算法有何优点? 答:秦九韶算法是一种多项式简化算法,将一元n次多项式的求值问题转化为n 个一次式的算法,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对于一个n次多项式,至多做n次乘法和n次加法。。 6.在数值计算中,会发生大数吃小数现象,试对这一现象做解释 答:一个绝对值很大的数和一个绝对值很小的数直接相加时,很可能发生所谓“大数吃小数”的现象,从而影响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这主要是计算机表示的数的位数是有限的这一客观事实引起的。 例如在12位浮点数计算机中进行浮点数相加,系统只保留前12位作为有效数字,小的那个数化成浮点数中的有效数字被舍去,出现大数吃小数的现象,对计算结果造成了影响。

实数复习课重难点(学习分享)

实数复习课 一、学生起点分析 本章学习至此,学生已经认识了无理数,学习了实数概念及相关运算,从而将原有有理数扩充到了实数范围,使得对数的认识更进一步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了数系扩充的必要性与作用.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能力,掌握了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为学习本节“知识回顾与思考”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章是在学习了勾股定理及有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数系第二次扩张,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本课是对整章内容的复习与归纳,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多过地追求概念,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从意义上理解主要概念即可.作为复习归纳课,学生虽对相关知识基本掌握,但是知识间的联系还不够清楚,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在方法上还有所欠缺,因此本节的教学中应将整章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并以典型题作为载体让学生从题中悟知识点,从题中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复习无理数、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实数、二次根式及相关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并会求数的平方根、立方根并进行相关运算; ②在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律、运算法则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思想; ③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 本章概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因此本节的重点应帮助学生理清无理数、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实数、二次根式的概念. 本章的难点体现在以下几处:①算术平方根的双重非负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常与平方、绝对值等具有非负性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应用;②实数的混合运算也一向是学生计算的难点,学生往往在运算顺序、运算法则上出错;③本章对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有较高要求,如实数与几何知识勾股定理结合在一起就是学生掌握的难点.

机械原理及设计思考题练习题(23)

第十三章滚动轴承 1. 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2. 试画出调心球轴承、深沟球轴承、角接触球轴承、圆锥滚子轴承和推力球轴承的结构示意图。它们承受径向载荷和轴向载荷的能力各如何? 3. 说明下列滚动轴承代号的含义。即指出它们的类型、内径尺寸、尺寸系列、公差等 级、游隙组别和结构特点等: 6212,N2212,7012AC ,32312/P5。 4.为什么角接触球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必须成对使用? 5. 什么是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寿命?在基本额定寿命内,一个轴承是否会发生失效?为 什么? 6. 什么是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动载荷? 什么是滚动轴承的当量动载荷 ? 滚动轴承的寿 命为什么要按当量动载荷来计算? 7.校核6306轴承的承载能力。其工作条件如下: 径向载荷F r =2600N ,有中等冲击,内 圈转动,转速 n =2000r /min ,工作温度在 100°C以下,要求寿命 L h >10000h 。 8. 一农用水泵,决定选用深沟球轴承,轴颈直径 d=35 mm ,转速n=2 900 r /min ,已知径向载荷F r =1 810N ,轴向载荷F a =740N ,预期计算寿命L h ′=6 000h ,试选择轴承的型号。 9. 某轴上正安装一对单列角接触轴承,已知两轴承的径向载荷分别为 F r1=1580 N , F r2=1980 N ,外加轴向力F a =880N ,轴径d=40 mm ,转速n=2900 r /min ,有轻微冲击,常温 下工作,要求轴承使用寿命 L h =5000h ,用脂润滑,试选择轴承的型号。 10.如题10图.所示,某轴两端安装一对7307AC 轴承 ,轴承承受的径向力 F r1= 3390N , F r2 = 1040N ,轴上外加轴向力 F ae = 870N ,工作平稳,轴的转速为n=1800r/min, 。(1)求出轴承所受的轴向载荷 F a1和F a2;(要求在图上标出轴承的派生轴向力 F d1和 F d2的方向) (2)求两轴承的当量动载荷P 1和P 2; (3)说明哪一个轴承可能先坏 题10图. 11.某减速器高速轴用两个圆锥滚子轴承支承,见题11图.两轴承宽度的中点与齿宽中点的距离分别为 L 和1.5L 。齿轮所受载荷:径向力 F r =433N ,圆周力F t =1160N ,轴向力F a =267.8N ,方向如图所示;转速n =960r /min ;工作时有轻微冲击;轴承工作温度允许达 到120°C;要求寿命L h ≥15000h 。试选择轴承型号(可认为轴承宽度的中点即为轴承载荷作 用点)。 F ae 2 1

回顾与反思

第二章回顾与反思 一、学生起点分析 本章学习至此,学生已经认识了无理数,学习了实数概念及相关运算,从而将原有有理数扩充到了实数范围,使得对数的认识更进一步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了数系扩充的必要性与作用.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能力,掌握了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为学习本节“知识回顾与思考”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章是在学习了勾股定理及有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数系第二次扩张,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本课是对整章内容的复习与归纳,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多过地追求概念,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从意义上理解主要概念即可. 作为复习归纳课,学生虽对相关知识基本掌握,但是知识间的联系还不够清楚,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在方法上还有所欠缺,因此本节的教学中应将整章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并以典型题作为载体让学生从题中悟知识点,从题中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复习无理数、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实数、二次根式及相关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并会求数的平方根、立方根并进行相关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在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律、运算法则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

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 四、教学重点 二次根式四则运算、化简。 五、教学难点 1.算术平方根的双重非负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常与平方、绝对值等具有非负性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应用。 2.实数的混合运算。 3.如实数与几何知识勾股定理结合在一起的应用.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知识回顾;第二环节:典例精析;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知识回顾 知识框图展示。 第二环节典例精析 (一)实数的相关概念 例1 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23 3.14159265π-1,2 (,3.1010010001…(相邻两个1之间0的各数逐次加1) 设计说明:此题考查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这是有理数的判断方法.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的小数,这是无理数的判断方法.而无限不循环小数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开方开不尽的方根;②含π的数;③是无限小数且不循环.在 判断时还应注意,一定要抓住概念的本质而不是根据数的形式,如此题中的

机械原理各章练习题

机械原理各章练习题

机构的结构分析 1.选择题:(每题后给出了若干个供选择的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 出正确答案) (1)一种相同的机构_______组成不同的机器。。 A.可以 B.不能 C.与构件尺寸有关 (2)机构中的构件是由一个或多个零件所组成,这些零件间________产生任何相对运动。 A.可以 B.不能 C.变速转动或变速移动 (3)有两个平面机构的自由度都等于1,现用一个带有两铰链的运动构件将它们串成一个平面机构,则其自由度等于______。 A. 0 B. 1 C. 2 (4)原动件的自由度应为________。 A. -1 B. +1 C. 0 (5)基本杆组的自由度应为________。 A. -1 B. +1 C. 0 (6)理论廓线相同而实际廓线不同的两个对心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其从动件的运动规律_______。 A.相同 B.不相同 (7)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滚子半径应______凸轮理论廓线外凸部分的最小曲率半径。 A.大于 B.小于 (8)直动平底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压力角_______。 A.永远等于0度 B.等于常数 C.随凸轮转角而变化 (9)设计一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当凸轮转速及从动件运动规律V=V(S)不变时,若最大压力角由40度减小到20度时,则凸轮尺寸会_______。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10)凸轮机构中从动件作等加速等减速运动时将产生______冲击。 A .刚性 B.柔性 C.无刚性也无柔性 2.正误判断题: (1)机器中独立运动的单元体,称为零件。

(2)具有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的机构,在计算机构的自由度时,应当首先除去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 (3)机构中的虚约束,如果制造、安装精度不够时,会成为真约束。 (4)任何具有确定运动的机构中,除机架、原动件及其相连的运动副以外的从动件系 统的自由度都等于零。 (5)六个构件组成同一回转轴线的转动副,则该处共有三个转动副。 (6)当机构的自由度 F>0,且等于原动件数,则该机构即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7)运动链要成为机构,必须使运动链中原动件数目大于或等于自由度。 (8)在平面机构中一个高副引入二个约束。 (9)平面机构高副低代的条件是代替机构与原机构的自由度、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必需完全相同。 (10)任何具有确定运动的机构都是由机架加原动件再加自由度为零的杆组组成的。 试题参考答案: 平面连杆机构 1.选择题:(每题后给出了若干个供选择的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 出正确答案) (1)当四杆机构处于死点位置时,机构的压力角________。 A.为0° B.为90° C.与构件尺寸有关 (2)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是针对主动件作________而言的。 A. 等速转动 B. 等速移动 C. 变速转动或变速移动 (3)铰链四杆机构中若最短杆和最长杆长度之和大于其他两杆长度之和时,则机构中________。

仪器分析思考题2016分析

复习思考题 第1章 绪论 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第2章 色谱分析 1、在气相色谱法中,用于定性的参数是什么?保留时间 2、简要说明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3、衡量色谱柱柱效能的指标是什么?用有效塔板数n 和有效塔板高度H 作为衡量柱 效能的指标。 4. 在液相色谱中,范第姆特方程式中的哪一项对柱效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液相色谱中, 流动相为液体,组分的纵向扩散系数B 很小,流速 u 较高,故纵向扩散相B/u 可忽略不计。 Van Deemter 方程在HPLC 的表现形式: H=A+Cu 5.为什么可用分离度R 作为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分离度同时体现了选择性与柱效能,即热力学因素和动力学因素,将实现分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6、气相色谱分析中,理论塔板高度与载气线速u 间的关系? 随u 的增加而出现一个最小值。 7、气相色谱法使用的热导池检测器,产生信号的原理,是利用组分与流动相之间的什么性质?热导系数不同。 8、用角鲨烷分离甲烷、乙烷、丙烷时,它们从色谱柱中流出的顺序。甲烷、乙烷、丙烷。 9、分配比表示物质在两相中的什么之比。有机相中被萃取物的总浓度与水相中被萃取物的总浓度之比 10、范第姆特方程式可以说明的哪些方面。它可以说明填充均匀程度、担体粒度、载气种类、载气流速、柱温、固定相液膜厚度等对柱效、峰扩张的影响。 11、如果试样比较复杂,相邻两峰间距离太近或操作条件不易控制稳定,要准确测量保留值有一定困难的,可以采取什么方法。用加入已知物以增加峰高的办法进行定性。 12、在色谱柱中,若某组分分配到固定相中的量为m s (单位:g),浓度为c s (g ?mL -1 ),分配到流动相中的量为m L (单位:g)浓度为c L (单位:g ?mol -1 ),则该组分的分配比k 是多少。c s /c L 13.理论塔板数n 的计算式为_________ 2 2 211654.5??? ? ??=???? ? ?? =b R R W t b t n 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一定长度的色谱柱内,n 越多,h 越____小____________。 14.在相同条件下,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与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之比称为______相对保留值_____________,亦称___选择性(选择性比)______________。 15.描述色谱柱效能的指标是___(理论)_塔板数______,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是__分离度__ ___。 16.测定相对校正因子时,若标准物质的注入量m s 为0.435μg ,所得峰面积A s 为4.00cm 2 ;

第一章复习与思考题

第一章复习与思考题 1. 什么是数值分析?它与数学科学和计算机的关系如何? 答:数值分析也称计算数学,是数学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的是用计算机求解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其理论与软件实现. 数值分析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但它并不像纯数学那样只研究数学本身的理论,而是把理论与计算紧密结合,着重研究数学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其理论. 2. 何谓算法?如何判断数值算法的优劣? 答:一个数值问题的算法是指按规定顺序执行一个或多个完整的进程,通过算法将输入元变换成输出元. 一个面向计算机,有可靠理论分析且计算复杂性好的算法就是一个好算法. 因此判断一个算法的优劣应从算法的可靠性、准确性、时间复杂性和空间复杂性几个方面考虑. 3. 列出科学计算中误差的三个来源,并说出截断误差与舍入误差的区别. 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建立数学模型,它是对被描述的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而得到的,因而是近似的,数学模型与实际问题之间出现的误差叫做模型误差. 在数学模型中往往还有一些根据观测得到的物理量,如温度、长度等,这些参量显然也包含误差,这种由观测产生的误差称为观测误差. 当数学模型不能得到精确解时,通常要用数值方法求它的近似解,其近似解和精确解之间的误差称为截断误差或方法误差.

有了求解数学问题的计算公式以后,用计算机做数值计算时,由于计算机字长有限,原始数据在计算机上表示时会产生误差,计算过程又可能产生新的误差,这种误差称为舍入误差. 截断误差和舍入误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截断误差是由所采用的数值方法而产生的,因而也称方法误差,舍入误差是由数值计算而产生的. 4. 什么是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什么是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它与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有何关系? 答:设 为准确值, 为 的一个近似值,称 为近似值 的绝对误差,简称误差. 近似值的误差 与准确值 的比值 称为近似值 的相对误差,记作 . 通常我们无法知道误差的准确值,只能根据测量工具或计算情况估计出误差绝对值的一个上界 ,

第二章 实数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第二章实数 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起点分析 本章学习至此,学生已经认识了无理数,学习了实数概念及相关运算,从而将原有有理数扩充到了实数范围,使得对数的认识更进一步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了数系扩充的必要性与作用.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能力,掌握了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为学习本节“知识回顾与思考”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章是在学习了勾股定理及有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数系第二次扩张,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本课是对整章内容的复习与归纳,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多过地追求概念,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从意义上理解主要概念即可.作为复习归纳课,学生虽对相关知识基本掌握,但是知识间的联系还不够清楚,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在方法上还有所欠缺,因此本节的教学中应将整章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并以典型题作为载体让学生从题中悟知识点,从题中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复习无理数、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实数、二次根式及相关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并会求数的平方根、立方根并进行相关运算; ②在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律、运算法则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思想; ③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 本章概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因此本节的重点应帮助学生理清无理数、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实数、二次根式的概念. 本章的难点体现在以下几处:①算术平方根的双重非负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常与平方、绝对值等具有非负性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应用;②实数的混合运算也一向是学生计算的难点,学生往往在运算顺序、运算法则上出错;③本章对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有较高要求,如实数与几何知识勾股定理结合在一起就是学生掌握

数值分析最佳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 绪论 姓名 学号 班级 习题主要考察点:有效数字的计算、计算方法的比较选择、误差和误差限的计算。 1 若误差限为5105.0-?,那么近似数有几位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计算) 解:2*103400.0-?=x ,325*102 1102 1---?=?≤-x x 故具有3位有效数字。 2 14159.3=π具有4位有效数字的近似值是多少(有效数字的计算) 解:10314159.0?= π,欲使其近似值*π具有4位有效数字,必需 41*102 1 -?≤-ππ,3*3102 1102 1--?+≤≤?-πππ,即14209.314109.3*≤≤π 3 已知2031.1=a ,978.0=b 是经过四舍五入后得到的近似值,问b a +, b a ?有几位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计算) 解:3*1021 -?≤-a a ,2*102 1-?≤-b b ,而1811.2=+b a ,1766.1=?b a 2123****102 1 10211021)()(---?≤?+?≤ -+-≤+-+b b a a b a b a 故b a +至少具有2位有效数字。 2123*****102 1 0065.01022031.1102978.0)()(---?≤=?+?≤ -+-≤-b b a a a b b a ab

故b a ?至少具有2位有效数字。 4 设0>x ,x 的相对误差为δ,求x ln 的误差和相对误差(误差的计算) 解:已知δ=-* *x x x ,则误差为 δ=-= -* **ln ln x x x x x 则相对误差为 * * ** * * ln ln 1ln ln ln x x x x x x x x δ = -= - 5测得某圆柱体高度h 的值为cm h 20*=,底面半径r 的值为cm r 5*=, 已知cm h h 2.0||*≤-,cm r r 1.0||*≤-,求圆柱体体积h r v 2π=的绝对误差 限与相对误差限。(误差限的计算) 解:*2******2),(),(h h r r r h r r h v r h v -+-≤-ππ 绝对误差限为 πππ252.051.02052)5,20(),(2=??+????≤-v r h v 相对误差限为 %420 1 20525) 5,20() 5,20(),(2 ==??≤ -ππv v r h v 6 设x 的相对误差为%a ,求n x y =的相对误差。(函数误差的计算) 解:%* *a x x x =-, )%(* **** *na x x x n x x x y y y n n n =-≤-= - 7计算球的体积,为了使体积的相对误差限为%1,问度量半径r 时允许的相对误差限为多大(函数误差的计算)

数值分析思考题答案

: 数值分析课程思考题 1.叙述拉格朗日插值法的设计思想。 Lagrange插值是把函数y=f(x)用代数多项式pn(x)代替,构造出一组n次差值基函数;将待求得n次多项式插值函数pn(x)改写成另一种表示方式,再利用插值条件确定其中的待定函数,从而求出插值多项式。 2.函数插值问题的提出以及插值法发展的脉络。 问题的提出:实际问题中常遇到这样的函数y=f(x),其在某个区间[a,b]上是存在的。但是,通过观察或测量或试验只能得到在[a,b]区间上有限个离散点x0,x1,…,xn上的函数值y=f(xi),(i=0,…,n)或者f(x)函数表达式是已知的,但却很复杂而不便于计算希望用一个简单的函数描述它。 发展脉络:在工程中用的多的是多项式插值和分段多项式插值。在多项式插值中,首先谈到的是Lagrange插值,其成功地用构造插值基函数的方法解决了求n次多项式插值函数的问题,但是其高次插值基函数计算复杂,且次数增加后,插值多项式需要重新计算,所以在此基础上提出Newton插值,它是另一种构造插值多项式的方法,与Lagrange插值相比,具有承袭性和易于变动节点的特点。如果对插值函数,不仅要求他在节点处与函数同值,还要求它与函数有相同的一阶,二阶甚至更高阶的导数值,这就提出了Hermite插值,它是利用未知函数f(x)在插值节点上的函数值及导数值来构造插值多项式的。为了提高精度,加密节点时把节点分成若干段,分段用低次多项式近似函数,由此提出了分段多项式插值。最后,由于许多工程中对插值函数的光滑性有较高的要求,就产生了样条插值。 3.描述数值积分算法发展和完善的脉络。 数值积分主要采用插值多项式来代替函数构造插值型求积公式。通常采用Lagrange插值。如果取等距节点,则得到Newton-Cotes公式,其中,当n=1时,得到梯形公式;当n=2时,得到Simpson公式;当n=4时,得到Cotes公式。由于高次Newton-Cotes公式的求积系数有正有负,将产生很大的计算误差,引起计算不稳定,所以受分段插值的启发,对数值积分也采用分段求积,导出复化求积公式; 其中,在小区间上用梯形公式求和的称为复化梯形公式,用Simpson公式求和的成为复化Simpson公式,用Cotes公式求和的称为Cotes公式。但由于步长的选取是个问题,所以,导出逐次分半法来计算。而由于有些函数在x=0的值无法求出,为

中考数学第1讲 实数(含答案)

第1讲 实数 【回顾与思考】 (1)实数的有关概念 { } ????????????????????? ?????? ?????? 正整数整数零负整数有理数有尽小数或无尽循环小数正分数实数分数负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无尽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①实数: 和 统称实数, 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②有理数: 和 的统称.任何一个有绿树都可以写成分数p q 的形式,其中p 和q 是整数且最大公约数是1。 ③无理数:无限 叫无理数,常见的有三类:① ;② ;③ ; ④对实数进行分类,应先 ,后 。 (2)数轴:规定了 、 和 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童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个不可)。 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 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3)相反数: 实数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 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零的相反数是 ). 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 对称. (4)绝对值 ①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 的距离。 ??? ??<-=>=)0() 0(0) 0(||a a a a a a

②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 ,零的绝对值是 。 (5)倒数: 实数a(a ≠0)的倒数是 (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零 倒数. (6)平方根:如果 ,即 ,那么这个数x 叫做做a 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一个正数有 平方根,且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 ;负数 平方根。 (7)算术平方根:如果 ,即 ,那么这个正数x 叫做a 的算.术. 平方根,即x a =;特别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 。即00=。 (8)立方根:如果一个数x 的立方等于a ,即x 3 =a ,那么这个数x 叫做a 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一个正数的立方根是 ;0的立方根是 ;负数的立方根是 。 (9)科学计数法:用 的方法叫科学计数法,若N 是大于10的整数,记成N=a n 10?,其中1≤a<10,n= ;若0

机械原理各章思考题

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 思考题: 1.什么是机构的自由度?什么是运动副?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2.平面副是如何分类的?各类运动副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3.什么是构件、运动链和机构? 4.什么是机构运动简图?它与机构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5.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时应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各是如何定义的? 6.如何根据自由度计算的结果(F≤0或F>0)判断给定机构能否运动和有无确定的相对运动? 7.什么是基本杆组?平面机构的级别是如何确定的? 第八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思考题: 1.铰链四杆机构中曲柄存在的条件是什么?对给定铰链四杆机构如何判断它属于哪一种机构? 2.什么是四杆机构的急回性质?用什么量来描述急回性质的程度?是如何定义的?3.什么是四杆机构的极位夹角θ?它和行程速比系数K有何关系? 4.什么是四杆机构的压力角α和传动角γ?两者有何关系? 5.四杆机构的最大压力角αmax和最小传动角γmin发生在什么位置?在机构简图上如何标出? 6.什么是机构的死点位置?它与自锁有何不同? 7.下列各图所示机构为什么机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演化关系)

第九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思考题: 1. 凸轮机构常用的从动件运动规律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各适用于什么场合? 2. 凸轮的理论廓线与实际廓线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3. 用反转法设计盘形凸轮廓线时,给整个机构以(-ω1)的转动后,凸轮与从动件的运 动情况如何? 4. 滚子从动件凸轮机构在什么情况会出现运动失真?应如何避免? 5. 凸轮机构的压力角是如何定义的?从压力角考虑,平底从动件凸轮机构有什么优点? 6. 确定凸轮基圆半径r 0时主要考虑哪几方面的问题? 7. 凸轮机构设计中若不满足[]αα≤max 时,应采取哪些措施予以改进? 8. 图中两图均为工作廓线是偏心圆的凸轮机构,试分别指出它们理论廓线是圆还是非 圆?运动规律是否相同?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