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跨文化交际 Different Attitude to Time2014定稿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 Different Attitude to Time2014定稿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 Different Attitude to Time2014定稿

Different Attitude to Time

1.Time is one of the most central differences that separate cultural ways of doing things. In the west, time tends to be seen as quantitative, measured in units that reflect the march of progress. It is logical, sequential, and present-focused, moving toward a future the ego cannot touch and a past that is not a part of now. To them the expression "time is money" is frequently heard. This approach to time is called monochronic time --------it is an approach that favors linear structure and focus on one event or interaction at a time.

对待时间的态度是区分不同文化及其处事方式的最主要的差异因素之一。在西方,时间往往以一定的单位被量化,这种单位反映了时间的向前流逝(如时、分、秒)。时间是有逻辑性的,连续的,立足现时的。它朝着自我现在不能触碰到的未来流逝,告别了不属于现在的过去。对西方人而言,“时间就是金钱”之类的表达是经常听到的。这种处理时间的方法称为单向计时制(单维度时间取向,一元时间制)- - - - -这是一个倾向于线性结构,注重于一次只处理一个事情或只进行一次互动的方法。

2.In the East, it seems that time has unlimited continuity with no strict boundary. Birth and death are not such absolute ends since the universe continues and humans, though changing form, continue as part of it. People may attend to many things happening at once in this approach to time, called polychronic time. This may mean many conversations in a moment, such as a meeting in which people speak simultaneously, "talking over" each other as they discuss their subjects.

在东方,时间似乎是无限的、连续的,没有严格的边界的。自从宇宙诞生以来,生与死就不是绝对对立的。尽管在生与死之间,人类不断变化着形式,但人类始终是宇宙的一部分。在多向计时制(多维度时间取向,多元时间制)的计时方法中,人们可能会一次同时参于很多事情。这可能意味着许多对话会发生在同一时刻,比如一次会议中,在讨论话题时,人们会同时彼此交谈。

3.Monochronic culture typically emphasize doing one thing at a time during a specified time-period, working on a single task until it is finished. Monochronic

people see time as being divided into fixed elements (seconds, minutes, hours, etc.), sequential blocks that can be organized, quantified, and scheduled. They love to plan in detail, make lists, keep tracks of activities, and organize time into a daily routine. Only after one task is completed are they comfortable moving to another, and switching back and forth from one task to another is not only wasteful and distracting, it is also uncomfortable.

单维时间取向的文化非常典型地强调,在指定的时间内,每次只单独做一件的事,直到完成。单维时间取向的人会把时间分成固定的单位(例如秒,分,小时等)。在他们看来,时间就是能够组织起来的连续的时间组块,是可以量化的,是可以预先排好进度的。他们喜欢详细地计划,列出清单,记录活动,把一天的时间进程分配好。只有当一件任务完成后他们才会心里舒坦,才会去做另外一件事,如果同时在两件事情间来回切换,不仅浪费时间,分散注意力,而且也会让人不舒服。

4. In contrast, polychronic culture are involved with many things at once, usually with varying levels of attention paid to each. Polychronic people prefer not to have detailed plans imposed on them but want to make their own plans and meet deadlines in their own way. Switching from one activity to another is both stimulating and productive and the most desirable way to work.

相比之下,多维时间取向的人会一次参与很多事情,但他们通常区分每件事的轻重程度,给予不同的关注度。多维时间取向的人不喜欢强加于他们身上的详细计划,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制定自己的计划,并按时完成。从一个活动切换到另一个,是既刺激又富有成效且最理想的工作方式。

5.P-time cultures deal with time holistically. People in such kind of cultures do not emphasize scheduling by separating time into discrete , fixed segments. They treat time as a less tangible medium so that they can interact with more than one person or do more than one thing at a time. They do not perceive appointments as iron-clad commitments, therefore, in these cultures, 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are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making appointments or meeting

deadlines. In this respect, polychronic cultures are by their nature oriented to people. If you value people, you must hear them out and cannot cut them off simply because of a schedule. For them, feelings of wasted time are not as prevalent or serious as M-time cultures.

多维时间取向的文化整体性地安排时间。在这种文化中的人不强调通过将时间分离成离散的,固定的区段来安排时间。他们把时间作为一个无形的介质,以便他们可以与一个以上的人相处或做更多的事。他们不认为约会是一成不变的承诺,所以,在这些文化中,人与人交流和关系发展比约会或按期完成重要得多。在这方面,多维时间取向的文化则以人性为本。如果你重视一个人,你一定会听他们说完,并不会仅仅因为有一个时间安排而打断他们。对多元文化的人来说,浪费时间的感觉并不像一元文化那样普遍或严重。

6.Polychronic individuals are oriented toward people,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the family, which is the core of their existence. Family takes precedence over everything else. Close friends come next. In the absence of schedules, when there is a crisis the family always comes first . If a monochromic woman has a polychromic hairdresser, there will inevitable be problem, even if she has a regular appointment and is scheduled at the same time each week. In circumstance like these, the hairdresser (following his or her own pattern) will inevitably feel compelled to “squeeze people in.” As a consequence,the regular customer, who has scheduled her time very carefully (which is why she has a standing appointment in the first place), is kept waiting and feels put down, angry, and frustrated.

多元时间的人以人为本,以人际关系为本,以家庭为本。家庭,是他们存在的核心。家庭占据优先的地位,其次是好朋友。在没有计划安排的情况下,当出现危机时,家庭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一个一元文化生活背景的女士遇上一个多元文化背景的理发师,即使她的定期预约是安排在每个星期的同一时间,他们之间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理发师(根据他或者她个人的时间模式)将不可避免地被迫“挤人”。因此,这个非常重视自己的计划安排的常客(这就是为什么她从一开始就坚持固定预约时间的原因),会一直等待,同时觉得失落,生气,沮丧。

7.By contrast, M-time is oriented to tasks, schedules, and procedures. Schedules and procedures take on a life of their own without reference to either logic or human needs. And it is this set of written and unwritten rules-an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se rules -that is at last parti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reputation of American business being cut off from human beings and unwilling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employees morale.

相比之下,单一时间是以任务,时间规划和进程为本的。制定规划和进程,不考虑不顾及任何理性的或人文的需求,这是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这套规则的后果就是要为美国商界的声誉负部分责任(美国商界一向被认为是缺乏人文关怀的,不愿意承认员工士气的重要性的)。

8.Therefore, appointments and schedules are very important to them. Unlike Chinese people, people on M-time culture tend to follow precise scheduling. Once the time is set, it is rarely changed, and people should take it seriously. Usually everyone is supposed to arrive on time when attending a formal banquet or meeting appointments. Sometimes, it is acceptable that people can be a little late, but no more than 10 minutes; otherwise his behavior will be regarded as inappropriate or insulting to both the host and other guests. In America, if someone is late for 20 minutes, he has to mumble some apologies .And if he is late more than 30 minutes, he is thought to be impolite or to have met some emergencies. In a word, in M-time culture one who violates the rule of punctuality shall be punished seriously.

因此,对单向计时的人而言约会和时间表是非常重要的。不像中国人那样,单向计时的人倾向于遵循精确的时间安排。时间一旦设定,就很少改变,人们会认真对待它。通常,在出席正式宴会或见面约会时,每个人都应该准时到达。有时,人们可以稍微晚了一点,这是可以接受的,但不能超过10分钟,否则他的行为将被视为不当的或是对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侮辱。在美国,如果有人迟到了20分钟,他必须不断地道歉。如果他迟到了30多分钟,他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或遇到一些紧急情况。总之一句话,在单一文化中,违反了守时规则的人应受到严重惩罚。

9.What makes the American distressed is the way in which appointments are handled

by polychronic people. Being on time simply doesn't mean the same thing as it does in the United States. Matters in a polychronic culture seem to be in a constant state of flux. Nothing is solid or firm, particularly plans for the future; even important plans may be changed right up to the minute of execution. Lateness in Chinese food culture and punctuality in Western food culture are the commonest examples to show the sharp contrast between P-time and M-time.

让美国人苦恼的是多元背景的的人处理事物安排的方式。多维时间取向背景的人眼里的“准时”根本不意味着会像在美国一样发生同样的事情。在多维时间取向的文化中,事情似乎是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中。没有什么事情是固定不变的,尤其是未来的计划,甚至是重要的计划也可能会在执行的那一刻有所变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的迟到现象和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准时就是用来显示多元时间和单一时间之间鲜明对比的最常见例子。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P-time. Chinese people are usually a little later than what is scheduled when participating in some activities like banquets. Normally, they would be half an hour late. The host will arrange some entertainments, such as playing cards or chatting. Tea and various desserts like candy, cakes etc. are served for the guests who have arrived on time to kill time. Both the host and guests get used to that and would not interpret this kind of lateness as an impolite behavior.

Unlike Chinese people, people in M-time cultures tend to follow precise scheduling. Once the time is set, it is rarely changed, and people should take it seriously. Usually, everyone is suppoesd to arrive on time when attending a formal meeting or banquet. It is also acceptable that people can be a little late sometimes, but no more than 10 minutes, otherwise this behavior will be regarded as imappropriate by both the host and other guests, and one will have to give a proper explanation. The one who violateds the rule of punctuality shall be punished seriously in M-time culture.

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二)

英语知识 一、导论 20 世纪90 年代,语篇分析开始在翻译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语篇分析法侧重于描述语言意义交流及建立社会和权力关系的运作方式。翻译研究中, 最具影响力的语篇分析模式当数礼德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后,对翻译研究那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无疑注入了一塘清水,尤其对中国翻译界挥之不去的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翻译研究者把语篇分析引入翻译研究后,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出版了几部重要作品,主要有:J uliane House 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一种重访模式》( Translation QualityAssessment : A Model Revisited ) ,[ 1 ]Mona Baker 的《换言之: 翻译教程》( In Other Words :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 ,[ 2 ] Bell 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 ,[ 3 ] Basil Hatim和Ian Mason 合著的《语篇与译者》( Discourse andthe Translator ) [ 4 ] 和《作为交际者的译者》(The 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 ,[ 5 ] Basil的《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 Translation Theoryand Cont rastive ) 。[6 ] J uliane House 通过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语域对比分析以确定译作评估模式,并分析了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 和隐形翻译(coverttranslation) 。显性翻译自称不是翻译,隐形翻译则被定义为在译语文化中享有和源语文本平等的地位。Baker 探讨了翻译中语言各层次尤其是语篇和语用层次上的对等。Basil Hatim 和Ian Mason 将符号层上的语篇融入其翻译研究模式,代表了更广泛意义上的话语观。在我国,将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的应首推黄国文和美芳二教授。黄国文在《外语与外语

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的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 2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 3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 4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 5 中英姓氏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6 小说的织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艺术 7 从酒文化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 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9 等效原则视角下的汽车商标中译探析 10 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1 简析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13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14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15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16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17 英汉翻译中的增词技巧 18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寓言意义 1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 20 排比的修辞功能在政治演讲辞中的应用 21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22 《莫比.迪克》中的象征意义 23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中悲剧性的差异 24 An Analysis on Teacher Talk in EFL Classroom Context 25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26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 27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28 论汉语缩略语的英译 29 从上海迪士尼的兴建看中西文化异同 30 影视字幕翻译原则——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31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32 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33 救赎之旅—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34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35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 36 学生英译汉翻译中的英式汉语及其改进方式 37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38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 39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40 从中英文动物隐喻看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41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章节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10分)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提出的。 A. 张骞 B. 汉和帝 C. 汉武帝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2 【多选题】(10分)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除了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外,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由()组成。 D. 北洋航线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3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 B. 军事作用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4 【单选题】(10分)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于()年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 B. 康熙九年 C. 崇祯十六年 D. 元和七年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5 【单选题】(10分) 汉武帝时期,()为开拓“丝绸之路”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A. 卫青 B. 霍去病 D. 司马迁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6 【多选题】(10分) 鸠摩罗什把佛教从西方引入中国,将大量经书翻译成汉语,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和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B. 鉴真 C. 法显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7 【单选题】(10分) ()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历时四年来到中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后由鲁斯蒂谦将其在中国见闻轶事整理并编着成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A. 查理·马特 C. 利玛窦 D. 阿基米德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8 【多选题】(10分)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敦煌莫高窟与()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 固原须弥山石窟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9 【多选题】(10分) 利玛窦不仅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了西方,而且帮助中国人打开了视野,使中国人了解到了西方。正是由于他的到来,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 D. 西方哲学 正确答案是:A,B,C 查看答案解析 10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将()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跨文化交际案例

跨文化交际案例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日本 中日称谓方式 如中国人对成年男士的称呼多为“先生”,这是一种社交场合对对方的尊称 事实上,日本人使用“先生”这一称呼的范围比中国人小得多,一般只用于学校的教师、医生、议员和艺术家。此外,中国人很少称女士为“先生”,而日本人则不分性别,只要属于这一范围的均可称作“先生”。 另外,日本人在称呼对方时习惯于拉近上下辈的距离以表示亲密,而中国人则正好相反,往往要抬高对方的辈份以示尊敬。因此,在日本,小学生对20多岁的人称作“哥哥”、“姐姐”,而在中国则称作“叔叔”、“阿姨”;再比如,小学生对50多岁的人称作“叔叔”、“阿姨”,而在中国就要称作“爷爷”、“奶奶”了。 寒暄 日本人每日初次见面除了互道一声“早上好”之外,必定要围绕天气寒暄一番,例如:“今天天气真好啊!”“今天真冷啊!”“今天真热啊!”“连日阴雨,真叫人烦闷”等等。而中国人除彼此问好外,最常用的寒暄问候语也就是“饭吃了吗?”“你上哪去?” 中国人之间初次见面为表示亲密,喜欢打听一些与对方生活、家庭、工作有关的事。以示看重和关心对方。日本人则不会。 敬意表达 1自谦 2自责经常在社交场合用自责言语以求的人际关系的和睦。踩脚(中国人:踩的人道歉;日本人:被踩的道歉。)迟到(中国人:来晚的道歉;日本人:来早的道歉) 3致谢致谢必须铭记在心,感恩要求极为严格。

4否定表达中国人直接日本人会绕很大的弯子,只为缓和气氛(是非观的差异)思维方式 中国人:论辩为主 日本人:体察为主 德国 德国人重视法律:中国人重视道德 这是我的权力,我有权这样做;你有权这样做但这样做不道德 德国人靠大脑来感觉;中国人靠心 德国人理性,有严格的纪律;中国人感性,会随心所欲,会冲动。 德国贝多芬伟大令人倾倒不浪漫,要求音乐的精准和完美,对音乐严肃认真。 肖邦诗意又浪漫 德国人不灵活,中国人应变能力强 请客请两个人就只准备两个人;中国人则无所谓会准备很多 德国人冷静中国人客套 不喜欢恭维,恭维是一种谦虚的表达 德国人喜欢喝中国人喜欢吃 数小时喝酒;数小时吃饭。 德国人慢中国人快 井井有条;粗枝大叶 德国人喜欢喝啤酒中国人喜欢喝茶 坐在公园里喝酒,坐在公园茶馆里喝茶 德国人靠耳朵享受中国人靠舌头享受

跨文化交际知识点

跨文化交际知识点: 1.L.S.Ha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20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交际为特征的。 2.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3.Edwar Hall《无声的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奠基之作。 4.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5.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 6.70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是《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7.Jenny Thomas《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 8.前苏联的跨文化交际学主要表现在国情语言学方面。 9.传播种类:(1)人类传播①社会传播A交集传播B组织传播C大众传播②非社会传播(2)非人类传播 10.早期影响最大的传播模式是Harold Lasswell提出的5w模式。即who、say what、in what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rffects。 11.1949年Claude Shannon和Warren Weaver共同提出了线性模式,增加了“噪音”(干扰因素),把媒介分解。 12.50年代,Charles Osgood和Wilbur Schramm提出循环式的模式,加入“反馈”。 13.社会学家Jack Lyle与M.Lyle把传播过程看作是社会过程之一,特点是把传播放在社会环境中考察。 14.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 15.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基于对印第安语的研究。 16.red caipet treatment用红毯接待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red flags提高警惕预防出事的状况in the red赤字 17.politics—“中性”含贬义,为争权夺利不惜采取各种手段的意思;政治—“中性”,实际用时有褒义。 18.intellectual—致力于研究的人,衍生出纸上谈兵的贬义;知识分子—受过大学教育的脑力劳动者。 19.peasant—没有受过教育,举止粗鲁、思想狭隘的人;农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 20.dragon—表示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战争的旗帜,形容人指飞扬跋扈令人讨厌;龙—用于好的意思。 21.phoenix—“再生”、“复活”;凤凰—天下太平,有圣德的人。 22.owl—智慧的鸟,比喻人聪明;猫头鹰—不详之鸟。 23.peacock—通常是贬义,含有骄傲、炫耀、洋洋得意的意思;孔雀—吉祥的象征,大吉大利。 24.dog—中性褒义的情况多;狗—一般用于贬义。 25.Cinderella(灰姑娘)泛指不受重视的人或部门或指有才干但一时未被赏识的人。 26.Shylock(夏洛克)指心肠狠毒唯利是图的小人。 27.to meet one’s Waterloo遭到决定性失败 28.Catch-22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29.韩国人写文章—归纳法;美国人写文章—演绎法。 30.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桥式”,直接明白地传达给对方。 31.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垫脚石式”,采取迂回、隐含的手法。 32.非语言交际的特点:(1)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2)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3)有连续性的(4)一部分是本能,一部分是后天习得(5)信息右脑处理 33.阿拉伯人在讲话时总是盯着对方的眼睛。 34.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中国指杀头,英国指吃饱了。 35.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广东指感谢,北方表示不耐烦。 36.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伸出拇指(thunb a ride)表示希望搭车。 37.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let’s keep our fingers crossed.)表示希望某事成功。 38.手兜起来,放在耳后,表示听不见或听不清楚。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第一章单元测试 1、李希霍芬 2、东洋航线西洋航线南洋航线 3、贸易作用外交作用文化交流作用 4、贞观十四年 5、张骞 6、不空真谛 7、马可?波罗 8、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 9、西洋音乐西方油画机械钟表 10、瓷器茶叶丝绸 第二章单元测试 1、美国 2、牛仔鸡尾酒快餐 3、熊猫京剧长城 4、丝绸之路四大发明 5、语言饮食宗教 6、江南民居川西民居北京四合院书院建筑 7、巴洛克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洛可可建筑 8、雕梁画柱飞檐斗拱亭台楼阁 9、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梵蒂冈圣保罗大教堂 10、洛可可式建筑 11、粤菜湘菜川菜鲁菜 12、勺子筷子盆子碗 13、红茶白茶黑茶绿茶 14、二锅头黄酒 15、豫剧黄梅戏京剧评剧 16、扬琴古琴 17、茶花女卡门图兰朵 18、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19、澳大利亚 20、BDCEA 第三章单元测试 1、全选 2、傅聪傅敏 3、Skype Twitter 4、文化背景年龄年龄 5、受众面广不受时空限制

7、叔侄关系 8、自然形成无需刻意建立恒久不变 9、宰相肚里能撑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退一步海阔天空 10、全选 11、面试出席婚礼谈判 12、全选 13、合理的 14、包容的精神 15、机智幽默 16、清晨晚10点半以后 17、于约定时间前去朋友家做客 临时起意邀请朋友过来用餐 朋友婚礼赠送礼金 18、主人为客人夹菜相互劝酒客套表示谦虚 19、注重个人隐私把家视为私人的空间 20、于约定时间后五到十分钟到达准时到达 第四章单元测试 1、情景语境文化语境 2、是否已婚收入财产 3、百年好合 4、外语能力语用能力文化背景知识 5、口语交际书面语交际 6、含蓄隐晦间接 7、表情空间沉默 8、低语境国家 9、日本墨西哥 10、老乡观念强邻里关系紧密战友关系紧密对家族观念强 11、参与模式 12、全选 13、互动频繁可以当面争执 14、. 健康婚姻年薪 15、全选 第五章单元测试 1、非语言交际 2、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速的轻重 3、品牌标识交通标识 4、口头形式文字形式 5、言谈 6、商务政务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 U2Pa课文翻译定稿2014

Unit 2 Passage A 1. 中国的核心价值与儒家思想有关,儒家思想的道德准则是对人际关系中道德品质的总结,孔子就用它来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统治阶级用这五伦来处理每件事,这就形成了一个分级的社会,即臣忠于君,子孝于亲的社会。 2. 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强调人的尊严以及现实生活的重要性。他们提倡人不仅有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更要具备完善自己和创造奇迹的能力。这就是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自那以后,人们开始尊重人性,随即有发展出了我们今日称之为“自由”的思想,即民主。 3. 以美国为例,优秀的个人价值观就是独立、努力以及生活成功、个人成就与乐于助人三方面实现平衡。就社会价值观而言,美国人在这6方面领先:言论自由、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公开争论、独立思考和。而中国的价值观则提倡努力工作、尊重学习、诚实守信、独立自由和持久忍耐。亚洲人值得推崇的6个社会价值观是社会有序、和谐一致、政府问责、开拓思路、言论自由和尊重权威。 4. 与美国人不同的是,东亚人通常更尊重权威,赞誉社会有序,可与他们一致的是亚洲人也尊重新观念,政府问责及言论自由。 5.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体文化密不可分。 6. 个人主义就是人们注重个体、强调个体需要。一般来说,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 7. 集体主义文化即把自身当作是集体(家庭、单位、部落、国家)的一员,一般认为集体的需要高于个体。大多数亚洲文化,包括中国在内,倾向于集体主义。 8.个人主义是指在一个社会里个人权利是首要的。大多数西方人士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身份和人格,这应该得到认可并强化。因此,如果不理解个人主义,则无法理解西方的文化和西方人。唯有理解了个人主义,我们才能明白西方人对家庭、友谊和隐私的看法。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人利益和成就,作为一项社会的基本品质,它被高度地重视,并被人们真心铭记和认真领会。 9. 在基督教的传统文化中,个人主义不但对彼此重要,而且对社会对上帝都重要。个人主义从他们的祖先那里传承下来,因而对西方人而言,个人主义不是自私而是正直。他们如此重视个人主义,以至于他们认为如果有人不去实践个人主义,那就是错的行为。“自助者天助”,从这句谚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个人主义的态度。可是对中国人来说,个人主义是贬义词,是利己主义,它就意味着自私的人品和散漫的纪律。 10.传统的中国信条,尤其是儒家思想,欣赏集体主义。它强调群体合作,强调个体的成功归功于单位、组织或社团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中国人认为为了集体而牺牲个人利益是非常高尚的品质,继而谦逊待人、善解人意的品质也受到高度赞扬。 11. 让我们从这两个事例来看文化的基本差异:学校 学校的组织形式可以看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的差异。例,中国的中学、甚至大学,学生通常群体组合,他们被编成班,所有同班同学学习同一课程。相反,美国高中和大学的学生都是个体的组合,他们通常根据自己的兴趣至少选择几门课程,因此他们经常到不同的班级上不同的课,也没有类似中国的“班” 12. 另一个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区别的例子就是宴会。比如,在中国,宴会通常是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或观赏节目,有的观看,有的会亲自参与节目。相反,美国典型的宴会就是鸡尾酒会。在晚会中大家成双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聊天,间或走动走动,换换聊天对象。 13.下面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更具体的区别。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报告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一: 简单人际关系:翻脸比翻书快? 【导读】 一位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留学生在临近考试时请求老师“漏题”,在遭到中国老师的委婉拒绝后,他翻脸后又请求给他95分以上,哭笑不得的老师又将如何应对? 【正文】 2012年六月下旬是上海财经大学留学生期末考试的阶段,我教授的是一个非学历短期班学生的听力课和阅读课。考试前一周是复习周,周一的时候这个班的班长在上课后走到讲台向我问考试题。我准备是要给他们划复习范围的,就让他回了座位开始划范围,刚划完他就不高兴了:“老师,你没有明白我的意思,你要告诉我们考试的题,这些太多了,不可能都是卷子上的。”因为泄露考题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就委婉的拒绝他,但他不但听不进去还很激动的说:“你这个老师太奇怪了,为什么不可以,你这样的话就不要告诉我们了。”然后他就满不情愿的自己翻开书看。下课后他又若无其事的走到我面前请求我在打分的时候能给他95分以上,说是这对他回国后找工作很重要。这个学生在班里算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我在教课过程中他一直很配合,也很有礼貌,没想到今天他会这么跟我翻脸,而且能这么快的不计前嫌又来求我,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问题的提出 一、根据案例回答问题 1、吉尔吉斯斯坦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在留学生身上有哪些体现? 2、中国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在老师身上的表现?

3、表面的冲突是什么?根据“文化冰山”理论,背后隐含的又是什么冲突? 二、讨论与表达 1、你如何看待中国式的含蓄?如何看待吉尔吉斯斯坦式的“翻脸”? 2、你认为本文中老师学生的人际关系属于哪一类型?在平时,你与老师的人际关系属于哪一种? 3、你如何看待中国的人际关系网? 4、如今,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类似情况并不少见,你觉得作为老师应做好哪些准备?作为学生又该如何准备? 问题的解决 1、矛盾冲突 中国教室与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人际关系态度的不同。在中国教师解释泄露题目不可能之后,留学生不听并且直接表现出了自己的不满,而之后又若无其事的求老师给高分,中国老师会觉得留学生不顾师生情谊、冷血,而对于留学生而言,谈判不成功的情况下没有必要顾及“人情”,再有事相求时再找老师这也是正常的。 2、原因分析 普遍认为人际关系分为情感型、混合型、工具型。情感型,交往双方表现出信任、亲和、重情重义的态度,特点是关系持久、牢固,也会产生亲情困境或情感危机。混合型,一种既有情感性又有工具性的混合式人际模式。一般而言,这类关系可能包括亲戚、邻居、熟人,或相处较融洽的同学、同行、客户,还可能是交往双方共同认识的第三者。这是最典型、最普遍,最有效的类型。工具型,这是人们在交往时为达到某一目的或获取某种利益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只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手段,特点是非个人化、非情感化,理智而直率,表现出不牢固、不稳定特征。 中国主要是情感型、混合型。中国的人际关系像一张网,每个人都是网上的一个“结”,从一个“结”出发可有许多条线与其他“结”相连。每个人在这张网络中大都处于相同的地位。他会给予别人恩惠,同时也从别人那里得到恩惠。在更深和更微妙的层次上“关系”指的是一种方法,即中国人长远的利用关系作为一种资源。因此,中国人在与他人尤其是熟人之间有分歧时,大家为了维护已经建立好的人际关系网,会在谈话语气或是言谈措辞上互相留面子,即不会很过激。 吉尔吉斯斯坦是工具型。这位留学生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在他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系统比较简单。与人交往所获利益都是相互的,如果意见不同或是谈判不成功他不会考虑

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差异

题目: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差异 ——以“翘拇指”“竖中指”“V”手势“OK”为例 摘要 非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不同国家、民族对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规范区别很大,甚至所表示的意义恰好相反。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交谈、沟通时,除了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还有手势。手势语几乎随时随地伴着语言进行交往,起着关键的作用,有时也会代替语言甚至超越语言。人类的有些手势语具有相同性,但更多的手势语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不同的交际意义,以、翘大拇指、竖中指、“V”字形“OK”等手势为例解释说明。 Abstract Nonverbal behavior has distinc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Different countries, ethnic group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social norms of nonverbal behavior,even the express meaning is On the contrary. When People to talk and communicate in daily life,in addition to the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 tools there have gestures。Gesture language almost anywhere with the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plays a key

role.Sometimes it can transcend the language and even take the place of the language. human gestures have the same nature,but more signs are given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e.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give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meanings,wave、vertical thumb、“V”Shape as example to explain.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言语行为手势语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behavior gesture 手势语(gesture?language)是体态语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 法国心理学家休乐热强调手势语的重要作用:“人们交谈时说话本身的份 量只占7%,语调占38%,面部表情和手势占55%,有时候说千万句好听的 作为铺垫引出一个重点,但是一个不经意的手势就可以推翻之前所说的一切。”但是,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的手势语既有其同一性,更有其特 殊性。手势语的使用有习俗的差异,所以在交际中必须要小心使用,不然 就会引起冲突。下面举出一些常见的手势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 1.翘大拇指(?thumb up?) 翘大拇指的意思几乎在世界公认表示好、干的不错,一切顺利、非常 出色等类似的信息。家长对孩子、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常常会做出这 个手势表示认同鼓励。但竖大拇指的这个手势也有许多例外:在美国和欧 洲部分地区,如果你看到有人在公路上对开过来的车竖大拇指他的意思并 不是夸赞司机车技好,而是竖大拇指用来表示请求搭车;篮球比赛中,裁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1.1丝绸之路 1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D)提出的。 A、张骞 B、汉和帝 C、汉武帝 D、李希霍芬 2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B)。 A、贸易作用 B、军事作用 C、外交作用 D、文化交流作用 3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没将(B)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A、瓷器 B、茶叶 C、香料 D、丝绸 4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指陆上丝绸之路,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对 5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人将四大发明传到欧洲;西方人将印度哲学、阿拉伯的历法和医术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 1.2东西方文化传播 1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下面那个不是敦煌莫高窟与(A)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固原须弥山石窟 B、天水麦积山石窟 C、洛阳龙门石窟

D、大同云冈石窟 2 希腊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方法论》手稿重写本经美国科学家研究终于在X射线下回复了原有内容。A A、对 B、错 3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获成功,受到了汉武帝的称赞,被封为太中大夫。A A、对 B、错 4 马可?波罗著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后来这本书在欧洲非常畅销。错 5 公元3到13世纪,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羊皮纸书写文件,从14世纪起羊皮纸逐渐被中国的纸所取代,羊皮纸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错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频繁的对外交流,需要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文章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概念,从理论的层次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 Abstract: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mportant goal is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ur frequ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high-quali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alent.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d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English teaching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也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交流不可避免会产生误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涵义 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涵义涉及到文化,交际还有能力等层面,交际和交际能力是其基础。英语中的“交际”,也就是“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意思是“共同”“共享”,信息的交换和传达等。Lusting &Koester( 1996) 认为交际是人们通过符号来创造共享意义的过程。关世杰( 1995) 将交际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根据现代交际学范畴,交际是人们相互沟通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信息传达思想和表达感情的交流过程。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Hymes 提出,指的是有着具体文化身份的说话者和某一客观存在的言语群体进行恰当交流所必须要掌握的一切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有所不同,其概念难以界定,早在

跨文化交际中的身势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身势语 [摘要] 身势语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态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学习和掌握身势语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身势语帮助人们转换信息,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是避免语言障碍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交流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消除障碍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身势语的含义。然而即使我们对常用的身势语有所了解,我们仍然很难掌握,因为身势语含义千变万化,即使同一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有着不同的含义。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清楚的认识到这种非语言交际与文化间的关系。 [关键词] 身势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引言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更关注于语言交流的正确性和可接受性而忽略了非语言交流的影响和文化的差异。而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忽略这些的话其实不是完全的交流。也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当我们与他人交谈的时候,我们不仅仅在使用我们的口头语言,我们的眼神、脸部表情、手势或者身体的其它部位的活动也在传递着信息。身势语,就像我们的口头语言一样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一、身势语的重要性及功能 1、什么是身势语 所谓身势语是指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性符号。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身体位置的变化。身势语包含了很多人们无意识的细微动作,例如眨眼或轻微的眼球运动。身势语用完全区别于口头语言的表达方式传递着人们之间的信息。今天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化成为世界的主趋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需传递和交换信息。语言并不是唯一的方式,非语言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商业活动中如果双方语言不通,他们就会运用肢体语言来进行交流并最终完成商业交易活动。拿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事情为例子。出售方常常用计算器来给出价格,而如果购买一方不满意这一价格,便会摇头并用一个放低的手势来还价。非常简单的身势便能完成整个的交易,身势语在商业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在大量的跨文化人际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也必须了解并掌握身势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相关文化的身势语还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外语,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误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两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50%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从人们获取的信息渠道来看,只有11%的信息是通过听觉获得,而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这说明身势语在交际过程中十分重要。 2、身体语的主要功能

第三章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一、人际关系及其制约因素 (一)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属性 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是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中每个个体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得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际关系是通过交际实现和完成的,但实现某种关系的交际方式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 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是指人们通过交际活动所产生的心理接触,即:心理距离. 2.人际关系的类型 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纷繁复杂,多种多样。总体上看,存在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台湾有些学者把人际关系概括为“五同”,即:同宗(血缘关系),同里(地缘关系),同学,同事,同好(这三者都属于业缘关系)。 (二)制约人际关系的因素 制约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地理因素。 1.文化因素 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以及一系列的角色规范。 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指特定地区,特定时代的群体心理取向。它是通过交际方式影响人际关系,不同的社会通过不同的交际方式来影响人际关系。 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指交际个体的性格,态度,能力等因素。 4.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指一个国家,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可以说,地理因素是造就不同文化的“根”。 二、人际关系的文化对比分析 (一)中国社会传统的参序格局及人际关系 任何社会的人际关系都是以其社会的传统结构为依托的,宗法社会结构是中国社会最典型的社会结构。 维护宗法社会制度并为其服务的是社会伦理,而社会伦理是家庭伦理的延伸。“国”与“家”彼此相通。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在这样的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中,伦理则成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伦“是社会等级类别的次序,即辈分;”理“是这种等级次序所遵循的规则。因此,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差序格局,与其相对应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可以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五伦”不仅构成人们普遍遵循的道德标准,也成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以伦理支配下的人际关系中,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1.服从权威和长辈 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即本质上是一个等级社会,这样的社会以维护上尊下卑

跨文化交际笔记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 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 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4.70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5.跨文化交际学内容: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2019尔雅答案100分

。。。。。。。。。。。。。。。。。。。。。。。。。。。。。。。。。。。。。。。。。。。。。。。。。。。。。。。。。。。。。。。。。。。。。。。。。。。。。。。。。。。。。。。。。。。。。。。。。。。。。。。。。。。。。。。。。。。。。。。。。。。。。。。。。。。。。。。。。。。。。。。。。。。。。。。。。。 丝绸之路 1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D)提出的。 A、张骞 B、汉和帝 C、汉武帝 D、李希霍芬 2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B)。 A、贸易作用 B、军事作用 C、外交作用 D、文化交流作用 3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没将(B)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A、瓷器 B、茶叶 C、香料 D、丝绸 4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指陆上丝绸之路,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对 5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人将四大发明传到欧洲;西方人将印度哲学、阿拉伯的历法和医术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 东西方文化传播 1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下面那个不是敦煌莫高窟与(A)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固原须弥山石窟 B、天水麦积山石窟 C、洛阳龙门石窟

D、大同云冈石窟 2 希腊着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方法论》手稿重写本经美国科学家研究终于在X射线下回复了原有内容。A A、对 B、错 3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获成功,受到了汉武帝的称赞,被封为太中大夫。A A、对 B、错 4 马可波罗着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后来这本书在欧洲非常畅销。错 5 公元3到13世纪,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羊皮纸书写文件,从14世纪起羊皮纸逐渐被中国的纸所取代,羊皮纸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错

跨文化交际课后答案

Case 1 A Canadian The shipping agent(代理) is serving the customers in the way that is considered efficient in Venezuelan(委内瑞拉) culture. To the Canadian, however, this is unfocused activity(活动) that is not nearly as efficient(有效地) as it would be —particularly from her point of view — if the agent simply dealt(处理) exclusively(专门) with her scheduled(计划) appointment. In Canada, businesspeople typically(通常) write appointments and activities into the day’s agenda(议程) every day. They then work sequentially(顺序) through the agenda until they have completed each task or the day is over. In other words, Canadians prefer to do one thing at a time, while the South Americans, including Venezuelans, tend to do a few things simultaneously(同时). Case 2 A dozen As a Westerner, the American visiting professor(客座教授) does not quite understand the collective ownership(集体所有制) of information in some other cultural environments. What made her annoyed(恼火) is a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 information about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generally assumed(认为) that personal matters are private(隐私). Teachers go through elaborate(精心) procedures(设计) to assure that students do not have access(接触) to each other’s grades. In business it is the same. Evaluations(评估) are confidential(保密的). Case 3 When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American woman was not being disrespectful(不敬). However, it is clear that her way of showing respect and welcome was different from the ancient tradition of keeping physical distance from superiors(上级), which is still widely observed(遵守), especially when royalty(皇室) is involved(有关的). Paul Keating, the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总理), may have intended(打算) to suggest by his gesture(姿态) that Australia would no longer accept the queen as head of state but just as one of their honored guests. Obviously, the British would not like it at all. Sometimes, such seemingly(表面上的) trivial(琐碎的) things can influence rel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That’s why protocol(协议) is taken seriously and people who are to hold diplomatic(外交) posts(公告) will be given detailed and careful instructions(指示). Case 7 A female When the Canadian young man said, “Who took my peanut butter(花生酱)?”, what he really meant was “Where is my peanut butter? I can’t find it.” The Chinese doctor felt upset because in Chinese culture questions like this, especially expressed in the way the young Canadian man did, often imply(暗示) that someone is to blame(罪魁祸首). Chinese culture prohibits(禁止) direct accusing(指责)unless a person has been targeted for shame. However, true(忠诚的) to her learned cultural behavior of nev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