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

摘 要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缩写为DM)指说话人用来表示言语(或文本)的后承单元如何与当前的话语状态相联系(即形成连贯关系coherence relation)的一类语言手段。此命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外会话分析、语用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拟选取《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十年内五篇相关研究文章对这一课题进行综述,简要说明其研究现状。关键词 话语标记语 语用学研究 综述一、引言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常见的话语现象,是一些在话语中起语用作用的词语或结构,例如英语中的and、because、but、I mean、now 等。话语标记语不仅对于话语连贯的形成、交际能力的组织非常重要,而且对话语标记语的分析还可能有助于语法结构的讨论。 1986 年《语用学杂志》首次以特辑形式介绍各国语言中话语标记研究(当时使用的术语是“particles”小品词)的概况。 1990 年该杂志正式出版了以“话语标记语”为专题的特辑。 1998 年第三次推出关于话语标记语的研究特辑,专题为“Dis- course Markers and Coherence Relations”。近十年来,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但由于切入点和研究层面不同,不同的研究者所采用的“话语标记语”的内涵不尽相同,因而他们给出的“话语标记语”类别亦有差别。二、相关研究综述本文从《语用学杂志》十年内的话语标记语相关研究文章中选取五篇,对这一命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说明。五篇文章分别为:①Rodie Risselada & Wilbert Sproon(1998)《引介:话语标记语与连贯关系》②Uta Lenk(1998)《话语标记语与对话中的整体连贯》③Bruce Fraser(1999)《什么是话语标记语?》④Neal R.Norrick(2001)《口语叙述中的话语标记语》⑤ Janet M. Fuller(2003)《说话者的角色对话语标记应用的影响》。(一)阿姆斯特丹大学Rodie Risselada & Wilbert Sproon (1998)指出“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和“小品词(par- ticles)”两个术语都属于宽泛的语用功能词,表达的更多是程序性意义而非命题意义。作者探讨了话语标记语与连贯关系之间的关系,认为某一特定连贯关系的理解通常并不(或至少不完全)取决于话语的语言特征,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话者对话语内容的理解、语境结构与条件、交际情景与知识等相关因素。说话者总是希望帮助(听话人)理解、完成交际过程,为了给听话人的话语理解提供引导与标记,说话者往往会使用一些话语标记语, 为此,“话语标记语可以定义为自然语言表达式,其主要作用就是促进听话者对语句之间、交际情景中各种因素之间连贯关系的理解过程”。(二)德国奥格斯堡大学学者Lenk(1998)研究

了however 和still,认为它们用来标示更为整体性的连贯,且均与划分离题话语有关。文章在对美英两国的英语对话进行了细致分析之后,清楚地发现人类在言语交际时使用一些在整个话语中可以做整体性定位(global orientation)的结构项(structural items),作者称之为整体话语标记(global discourse markers)。这些整体话语标记似乎多出现在偏离原有话题的起始与结束位置,或伴随话题转换。文章指出英美两大英语变体的整体连贯策略存在差距:however 在英国口语(LLC)作为DM的几率约为50%,而美国英语口语(CSAE)没有发现作为DM 的however;still 在两大英语口语中作为DM的比重均不超过 10%,但美国英语口语中作为DM的still 大多数情况下与but 连用,表现出更强的反意。作者认为,“话语操作语”这一术语并不能完全概述它们的作用,被操作的实际上是听话者的话语理解而非话语本身,并从话语的微观与宏观意义连贯这一角度出发对话语标记语在口语中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三)波士顿大学Fraser 教授(1999)指出“话语标记语”这一概念在不同层面上被研究并以不同术语出现,其中包括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话语联系语(discourse connec- tives)、话语操作语(discourse operators)、语用联系语(prag- matic connectives)、语句联系语(sentence connectives)和提示学 科 园 地 263 安徽文学 2 0 0 9 年第 期 1 语(cue phrases)。作者认为不管用什么术语表示“话语标记语”,都具有一个共同特性:话语标记语在它们所在的话语片断(称为S2)的某一方面与前述话语片断(称为S1)的某一方面之间添加了一种联系,这也是作者定义话语标记语并划分其类别的标准。为了说明什么是话语标记语,作者提出了几个辅助问题:话语标记语联系的是什么?哪些不是话语标记语?话语标记语有怎样的语法地位?话语标记语有哪些主要类别?尽管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话语标记语与话语片段有关,但在怎么定义这一概念及它们是怎样起作用的这两个方面仍没有达成共识。Fraser 教授认为话语标记语在它们所在的话语片断(称为S2)的某一方面与前述话语片断(称为S1)的某一方面这两者之间添加了一种联系。换句话说,话语标记语的功能像某种双位(two - place)关系,一个论点位于它们所引导的片段,另一论点位于前述片段。作者提供了语言典型: S1+DM+S2,用来表示现时话语与前一话语之间的某种联系,为话语理解提供方向,以引导受话者对前后关系的识别和理解。作者指出很多情况下话语标记语无法在S2 的框架内得到比较完满的解释,必须进行超句分析。鉴于以上对话语标记语划

分标准的描述,作者首先指出了一些不属于话语标记语的词或表达式:开头字母常为大写的表达式;强调没有发生的语气词;表示称谓的呼格词;感叹词。接着根据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划分出两大主要类别:第一类是把话语片段 S1 和 S2 所传达的信息联系起来的话语标记语(在某些情况下,话语标记语联系的内容还涉及命题内容、认识领域(说话者的想法)、言语行为领域);第二大类是把话语片段 S1 和 S2 所表达的话题联系起来的话语标记语, 如by the way、speaking…of、back to the original point 等。其中第一大类又分成三类:(1)对比性标记语(Contrastive mar- kers),此类话语标记语表明话语片段S2 表达的明确释义与话语片段S1 的释义形成对比,如but、however、in contrast、on the contrary。(2)并行性标记语(Collateral markers),此类话语标记语表明话语片段 S1 和话语片段 S2 有类似平行的关系,如furthermore、similarly。(3)推导性标记语(Inferential markers),此类话语标记语表明话语片段S2 是在S1 的基础上推导的结论,如therefore、because of 、as a result。作者认为话语标记语应包括连接词(如 however、but、 nevertheless)、介词短语(如 as a consequences、in compari- son)、状语性短语(after all、the other hand)等。话语标记语具有自身的句法特征,但在话语中又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主要表现现时话语与前一话语之间的某种联系,它们的核心意义是程序性意义,即为话语理解提供方向以引导听话者对前后关系的识别和理解,而不是为了表达话语标记语本身的语义内容或命题意义。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如:话语标记语可以产生什么;它们是怎样与语用标记语相互作用的;话语标记语在连贯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四)萨尔州大学Neal R.Norrick(2001)旨在说明well 和 but 在口语叙述语中是一类特殊的话语标记语,它们在口语语境中的功能既不来源于一般的意义也不等同于它们在其他语境中的功能。与此相反,well 和but 都被用来表示参与者在叙述语结构和说故事的程序上的期望。对话叙述语中的节选部分可以说明well 和but 这两个话语标记语是怎样进入并完成叙述行为,怎样引导听话者在被打断和离题之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话题上。这类特殊的叙述语中的话语标记语有独立的话语功能意义,与词汇意义无关。(五)南伊利诺斯大学Janet M. Fuller(2003)考察了you know、oh、well、yeah、I mean等话语标记语在访谈和非正式谈话中的应用情况,以确定它们在标记和判定说话者的角色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作者用具体数据说明了说话者自身

角色的不同对话语标记的使用产生的影响。统计数据表明,oh 和 well 在对话中都有很高的频率,只是出现的语境不同。尽管 well 最初被定义为介绍性标记语,但数据表明在对话中oh和 well 都主要起接受性标记语的功能,被用来创造话轮之间的连贯。话语标记语you know、like、yeah、I mean 在上下文语境中使用的频率相当,此现象表明这类介绍性标记语更通用。参考文献: [1] Bruce Fraser(1999). What are discourse markers?. Journal of Pragmatics,vol. [2]Janet M.Fuller (2003).The influence of speaker roles on discourse marker use .Journal of Pragmatics,vol:35. [3]Neal R.Norrick(2001).Discourse markers in oral narrative .Jour- nal of Pragmatics,vol:33. [4] Rodie Risselada & Wilbert Sproon(1998). Introduction:Dis- course markers and coherence relations .Journal of Pragmatics,vol:30. [5]Uta Lenk(1998).Discourse markers and global coherence in con- versation .Journal of Pragmatics,vol:30. [6]黄大网.语用学杂志话语标记专辑(1998)介绍. 当代语言学,第 3 卷2001(2). [7]黄大网.话语标记研究综述. 福建外语,2001(1). [8]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 外语研究,20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