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氏妇科治疗痛经经验浅析
妇科痛经患者的中医临床治疗的体会

妇科痛经患者的中医临床治疗的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方法对妇女痛经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经验。
方法选择60例痛经病人,进行分配,观察组30例采用中药疗法,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疗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复发率。
结果:使用中医疗法对妇女痛经患者有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结论:中医治疗对女性痛经的疗效及长期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关键词:妇科;痛经;中医治疗;临床引言痛经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坠胀、腰酸等,多见于年轻女性。
痛经是女性最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它对女性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在我国,痛经的发病率很高,1/3的女性中,有33%的女性会患上痛经。
痛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原发性,另一种是继发性。
原发性痛经是一种不伴有骨盆器官损害的疼痛,多出现在女性经期或几个月后,其病因及病因尚不明确,尚需深入探讨。
女性出现了二次痛经后,可能会出现骨盆等脏器的病变。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痛经有虚、实之分,主要是由于胞宫内的血液循环紊乱,造成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起的痛经。
因为每个人的痛觉水平都不一样,所以很难对痛经发生情况进行精确的预测。
目前临床上对于痛经有多种疗法,西药多以内服外用为主,而对症疗法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且易复发。
所以,中医的优点就体现在这里,讲究因人而异,以病治病,以证治证。
为探讨中药对女性痛经的疗效及经验,从2020年1~2021年1月份收治的女性痛经病人入手,对其临床疗效及经验进行总结。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数据在这个试验中,选择了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在本院妇科就医的妇科痛经患者,纳入了60名,他们的年龄范围在18到40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5±2.3)岁,按照随机、平均分配的原则,将6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研究组和观察组,这两组病人基本数据基本一致,保证了试验的公平。
1.2方法对照组是使用一般西医的治疗方式。
而一般的西药,则是给痛经的病人服用布洛芬等镇痛的药,这种药只能起到止痛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当病人再次来月经的时候,还是会出现痛经,所以还是要给病人服用止痛药。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临床上需要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但是,传统中医治疗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导师治疗痛经的临证经验。
一、对症下药中医治疗痛经的关键在于辩证,因为不同的原因导致的痛经表现不同,治疗也要因症施药。
例如,经期前疼痛,经期不调多见于肝气郁结型,应以舒肝解郁为治疗原则;量少色淡经期顺而不畅多见于气滞血瘀型,应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
因此,在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舌脉条件,对症下药。
二、灸法疗法以热疗法为主,常常使用小柴胡汤配合温针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
采用持续温灸,“穴与穴之间处于温度不断上升和下降的状态,能够更好地调节女性的经期。
”例如,在治疗大经穴时,使用温艾灸的方法,可起到活血祛风、缓解疼痛的作用。
三、配合饮食治疗中医治疗不仅局限于药物治疗,而且饮食疗法也可以起到补益元气、调节身体的作用。
例如,在治疗气滞瘀阻型痛经时,可以摄入具有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龟肉等,而在治疗肝郁气滞型痛经时,可以摄入具有舒肝解郁的食物,如柠檬、苦瓜等。
四、针灸治疗中医体系中的针灸疗法应用广泛,在治疗痛经方面,也可以采用针灸疗法。
例如,在治疗腰骶疼痛时,可以使用腧穴刺激疗法。
在治疗周期性痛经时,常常会使用经脉穴位的针刺疗法,以疏通经气,舒肝散郁,调节血气。
总之,在治疗痛经方面,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即对症下药,配合饮食治疗、针灸治疗等多种方式进行辅助治疗。
在实际治疗中,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舌脉条件,灵活使用中医常用药;应该注意辨别病因,找出针对性治疗方法。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痛经是女性常见的生理现象,也是让许多女性备受困扰的问题。
痛经不但会影响到女性的生活质量,还有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工作效率下降等问题。
而许多女性在面对痛经时往往会选择用药来缓解疼痛,但久而久之会产生药物依赖,甚至对身体造成伤害。
针对痛经问题,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是一个更加健康、有效的选择。
一、辨证施治在治疗痛经时,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寒湿瘀滞,气血不畅所致,具体可以分为肝气郁结型、瘀血阻络型、寒湿凝滞型等。
因此在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的脉象、舌苔、痛经的部位、性质、伴随症状等进行仔细辨证,找出病因病机,以便针对性地施以治疗。
对于肝气郁结型的痛经,常表现为月经前情绪低落,胁痛、头痛、乳房胀痛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木香、乌药、川芎等祛风理气药物;对于瘀血阻络型的痛经,常表现为经期疼痛并且痛经的部位不定,甚至有血块、月经颜色紫暗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当归、川芎、桃仁等活血化瘀药物;对于寒湿凝滞型的痛经,常表现为经痛较重,伴有寒凝肢体、腰腹冷痛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益母草、独活、艾叶等祛寒散寒药物。
二、取穴施治在治疗痛经时,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选取适当的穴位,可以达到活血化瘀、祛风理气、温经散寒的效果,从而缓解疼痛,调整月经周期。
在临床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些取穴施治的经验,包括以下几个常用穴位:1. 关元穴:位于脐中,是治疗痛经的主要穴位之一。
通过刺激关元穴可以活血化瘀、调理月经,缓解痛经症状。
2. 子宫穴:位于腹部,髂前上棘下1.5寸,刺激该穴位可以调理子宫功能,缓解痛经。
3. 神阙穴:位于腹部,脐下4寸,刺激该穴位可以舒肝理气,缓解情绪低落、乳房胀痛等症状。
4. 三阴交穴:位于脚内侧缘,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刺激该穴位可以温经散寒,缓解痛经。
三、草药配方除针灸疗法外,中药煎剂也是治疗痛经的重要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我根据不同类型的痛经,总结出了一些常用的中药配方,包括:1. 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气郁结型痛经,配方为柴胡、白芍、川芎、当归等中药,具有疏肝理气、调畅经络的功效。
浅谈经方治疗难治性痛经的临床体会

浅谈经方治疗难治性痛经的临床体会痛经乃妇科临床常见病证,大多数病人采用行气活血等方法治疗即可获效,而少数患者迁延难愈,严重影响生活工作。
笔者在临床上探索应用经方治疗难治性痛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将自己的粗浅体会简述如下,以就正于广大同道。
辨证施治1 邪犯太阳患者多由衣着过少感受风寒之邪,其腹痛常伴少许恶风、心悸、出汗或头身疼痛等症。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或弦细,通常选用桂枝加芍药汤。
痛甚脉微者加附子;若脐下坚硬积血不下者加大黄;若口苦、纳差、寒热往来等则合小柴胡汤;若兼手足厥寒者合当归四逆汤。
2 郁怒伤肝平素骄横成性,所愿不遂而郁怒伤肝,其腹痛常伴有胸乳胀痛,或胁痛,心烦易怒,脉弦,选四逆散加味。
心烦失眠,寸脉弦滑者加小陷胸汤;若咽如物梗,情怀不畅者加半夏厚朴汤;面气无华,舌淡、脉弱者合四物汤。
胸胁苦满、腹痛、便秘、尿黄者,当选大柴胡汤加减。
3 冲任虚寒平素生活失慎,劳伤气血,以致体弱,复感风冷,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症见月经不调,或过期不来,或崩中漏下不止,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或喜按或刺痛拒按,经量少,经色黯淡,或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或久不受孕。
舌淡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弦涩。
方选温经汤随证加减。
4 湿热内蕴平素感受湿邪,内蕴化热,盘踞冲任胞中,每至经期则湿热与血相搏结而致腹痛,症见少腹疼痛拒按或痛连腰骶,或小腹灼热。
常伴口苦或经来寒热,带下多,阴痒,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
方选黄芩汤及薏苡附子败酱散等方随证加减。
5 癥积内聚凡少腹宿有癥块,瘀血内阻,血不归经而致月经不调,前后无定期,崩中漏下,经色紫暗有块,少腹刺痛,尤以左少腹疼痛为多见,腹充实而有硬块,触之有抵抗,按之痛,舌有瘀斑,脉象沉涩,方选桂枝获苓丸加减。
若瘀血化热者可用桃核承气汤加减。
6 其他诸证其他诸如血虚夹湿者以当归芍药散加减,肾虚肝郁者以金匮肾气丸加减,过食寒凉致纳差腹胀畏寒者当以附子理中丸加减,腰冷如冰者当以肾着汤加味。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痛经是女性常见的疾病,痛经的出现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痛经的治疗,传统中医以及近年来兴起的中医导师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位中医导师的经验,探讨其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和方法。
一、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痛经的首要原则是辨证施治。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痛经的发病原因可能有很多种,如寒湿凝滞、气滞血瘀、肝肾不足等等。
中医导师在治疗痛经时,首先会进行详细的辨证分型,在确定病因后再进行相应的施治。
对于寒湿凝滞型的痛经,导师会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气滞血瘀型的痛经,导师则会采用活血祛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这种辨证施治的方法,既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又能够减少对患者的伤害,提高治疗效果。
二、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痛经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药调理主要是通过药物的作用来调整患者的体内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某些中药有着显著的治疗痛经的效果,如当归、川芎、木香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痛经的症状。
中医导师在治疗痛经时,会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来灵活选用中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四、配合调理除了中药和针灸疗法外,中医导师在治疗痛经时,还会采用一些配合调理的方法,如食疗、按摩、气功等。
这些方法可以调理患者的体质,增强患者的抵抗力,提高治疗效果。
食疗可以通过调理饮食,补充营养,改善体质,从而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按摩和气功可以通过调理经络、平衡气血,缓解痛经的症状。
中医导师在治疗痛经时,通常会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结而言,中医导师在治疗痛经时,通常会采用辨证施治、中药调理、针灸疗法、配合调理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可以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治疗痛经,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对于治疗痛经,中医导师也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临床实践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能力。
浅析妇科痛经患者中医临床治疗的体会

浅析妇科痛经患者中医临床治疗的体会
马洪艳
【期刊名称】《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年(卷),期】2016(003)008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妇科痛经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妇科痛经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
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中医综合治疗,并对比两组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随访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妇科痛经患者中医综合治疗的疗效良好,可缓解痛经程度,减少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马洪艳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克山县中医院中医妇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9
【相关文献】
1.妇科痛经患者中医临床治疗的体会 [J], 宁文虹;曹长伟
2.浅析妇科痛经患者中医临床治疗的体会 [J], 刘露
3.浅析82例妇科痛经患者中医临床治疗的体会 [J], 刘洋
4.浅析82例妇科痛经患者中医临床治疗的体会 [J], 刘洋
5.浅析妇科痛经患者的中医临床治疗的体会 [J], 犹昌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何氏妇科调冲十法

何⽒妇科调冲⼗法⽉经病,传统的治疗⽅法是分经⾏先期、经⾏后期等病症进⾏辨证论治。
何⽒妇科以治病求本为原则,针对导致⽉经病症的病因、病机,以调整脏腑奇经⽓⾎的功能为主治,将有关的⽉经病症概括为⼗个类型,分⽴⼗种治法,故⽈调冲⼗法。
1、疏理调冲法,疗经前乳胀:适应证为经⾏尚正常,经前5-7天甚或半⽉,胸肋间胀满,乳胀作痛,乳头痒痛,或有结块,经转缓解。
本证多见于西医学的经前紧张综合征、乳房⼩叶增⽣等。
⽅药(经验⽅):⼋⽉札、青⽪、川芎、⽣麦芽、婆罗⼦、合欢⽪、郁⾦、路路通、⾹附、当归。
2、理⽓调冲法,治⽓滞经少:适应证为经前下腹胀痛,胀甚于痛,经来不畅。
⽅药:乌药、⾹附、⼴⽊⾹、枳壳、川芎、⼤腹⽪、⽩蔻花、虎杖、鸡⾎藤、丹参、⽉季花、代代花、陈⾹橼等。
3、平肝调冲法,抑巅顶诸痰:适应证为经前头痛。
多见于更年期综合征。
⽅药:⽣⽩芍、杞⼦、炒⽟⽵、决明⼦、⽩蒺藜、⽣地、⾸乌、桑叶、藁本等。
4、凉⾎调冲法,遏沸腾⾎海:适应证为⽉经超前,量多⾊鲜,质稠夹块。
多见于初潮期和多产后失调⽽致的⽉经过多或⽉经先期。
⽅药:桑叶、地⾻⽪、丹⽪、⽣荷叶、槐⽶、⽞参、⽣地、紫草根、⽣⽩芍、旱莲草、⽵茹、炒⽟⽵等。
5、温⾥调冲法,暖冲任胞宫:适应证为经前⼩腹骤痛,经⾏量少难下,⾊如⿊⾖汁,⼿⾜不温,脉沉紧。
本证多见于经期受寒、淋⾬涉⽔⽽致的痛经。
⽅药(经验⽅温胞汤):附⼦,⾁桂、⼲姜、艾叶、淡吴萸、延胡索、⾹附、⼴⽊⾹、炒当归、炒川芎。
⽯牌楼何⽒⼥科诊所旧址6、化湿调冲法,逐痰浊阻闭:适应证为⽉经延期,量少,⾊不鲜,形体肥胖,晨起有痰,⾆苔薄腻,脉象弦滑。
本证多见于内分泌失调所致的⽉经稀少,闭经及⽆排卵型⽉经,肥胖不孕。
⽅药(经验⽅):⽣⼭楂、薏苡仁、姜半夏、茯苓、陈⽪、平地⽊、泽泻、泽兰、苍术、⼤腹⽪、⽣姜⽪。
7、益⽓调冲法,运中州之⽓:适应证为经⾏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淡,淋漓拖⽇难净,甚⾄断后3-5天复见少许,或量多如崩。
痛经治疗经验

痛经治疗经验哎呀妈呀,痛经这玩意儿,真的是咱女生每个月都得面对的“小恶魔”啊!我就深受其害,每次那几天,感觉自己就像被上了刑一样,生不如死。
不过呢,经过这么多年和痛经的“斗争”,我也算是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天就来和大家唠唠。
记得有一次,那是个冬天,外面飘着鹅毛大雪,我那倒霉的生理期就这么毫无征兆地来了。
早上起来,肚子就隐隐作痛,我还没当回事儿,想着忍忍就过去了。
谁知道到了中午,这疼痛就像发了疯似的,在我肚子里翻江倒海。
我整个人蜷缩在沙发上,脸色惨白,连动都不想动一下。
这时候,我那损室友看到我这副模样,凑过来调侃道:“哟,咋啦?这是中了啥毒啦,脸色这么难看?”我没好气地白了她一眼,有气无力地说:“还能咋,痛经呗,感觉自己都快死了。
”她一听,哈哈大笑起来,说:“哟呵,痛经就这点事儿,你得想办法治治啊,不能每次都像个病秧子似的。
”我哼了一声,说:“我能不知道嘛,可是试过好多方法都不管用啊。
”她眼珠一转,说:“我听说喝红糖水挺管用的,你试试。
”我无奈地摇了摇头,说:“这都老掉牙的方法了,我喝过,没什么效果啊。
”她却不依不饶,说:“那可能是你喝的方法不对,得趁热喝,而且要多放点儿红糖。
”没办法,我只好挣扎着起身去厨房烧了一壶开水,冲了一杯浓浓的红糖水。
端着红糖水回到沙发上,小心翼翼地吹了吹,然后一口喝下去。
那味道,甜得发腻,不过为了缓解这要命的疼痛,我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可是喝下去之后,等了半天,肚子还是疼得厉害,我忍不住抱怨道:“这啥破方法啊,根本不管用。
”室友看我这副模样,笑着说:“别急嘛,这红糖水得慢慢发挥作用。
要不你再试试热水袋敷肚子?”我心想,死马当成活马医吧,于是找了个热水袋,装满热水,放在肚子上。
刚开始的时候,还觉得挺烫的,不过慢慢地,肚子好像没那么疼了,暖暖的,挺舒服的。
就在我稍微感觉好点儿的时候,另一个室友也回来了。
她看到我这副模样,关心地问:“怎么啦?痛经啊?”我点点头。
她一听,立刻说:“我知道一个好办法,就是按摩小腹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氏妇科治疗痛经经验浅析摘要: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为妇科常见病之一。
哈氏妇科是中医妇科重要流派之一,哈荔田教授更是在中医妇科界有“南罗(元恺)北哈(荔田)”之称,哈氏妇科在痛经的治疗上有独特的见解,认为其病因病机应着眼于“不通”二字,临床上以“四通”为治疗大法,即温而通之、清而通之、行而通之、补而通之,并取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痛经;中医治疗;哈氏妇科;哈孝廉Abstract: Dysmenorrhea refers to women with periodic abdominal pain or pain in the lumbar, even syncope during the menstrual period or the line before and after. Dysmenorrhea is a common disease in gynecology. Ha’s Depart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chools of Chinese gynaecology. Professor Ha Litian had a reputation in Chinese gynaecology, which is “Luo in south and Ha in north”. There was a unique insight in the treatment of dysmenorrhea. He believed that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should focued on the “no circulation”. He summed up the four met hods of treatment, which was Wen Tong, Qing Tong, Xing tong and Bu Tong,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Keyword: Dysmenorrhea,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Ha Xiaolian.[中图分类号] R2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亦称“经行腹痛”。
[1]临床上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
前者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多见于青少年;后者是由于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发的痛经,常见于育龄期妇女。
1 . 痛经的溯源自古以来,众多医家对痛经进行了大量探讨研究。
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现者,土瓜根散主之。
”[2]张仲景认为“寒凝血瘀”为其主要病机,治宜活血化瘀为主。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了“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致令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手太阳、少阴之经。
……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
” [3]为后世医家研究痛经的病因病机奠定了理论基础。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
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
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
大都可按可揉者虚,拒按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
”[4]提出了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及喜按恶按辨虚实的见解,对后世临床辨证提供了参考依据。
2. 痛经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诱发痛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凡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肝肾亏损,气血虚弱等,均可导致本病。
总体可归纳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两大主要病机,与张景岳的虚证实证观点相应,凡导致子宫气血运行不畅之实证者,为“不通则痛”;致使子宫失于濡养之虚证者,为“不荣则痛”。
哈氏妇科传人、天津名老中医哈荔田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不外乎外感内伤致冲任二脉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滞于胞中所致,证之临床,寒热虚实皆可导致痛经。
[5]3. 哈氏妇科对痛经的辨证论治哈荔田教授认为,痛经发病的主要机理为冲任二经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滞于胞中。
因此,在治疗上依据“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的理论,应强调着眼于“不通”二字,并结合证候的虚实寒热,或温而通之,或清而通之,或补而通之,或行而通之。
[6]3.1温而通之痛经由寒所致者,多因经期或产后误食生冷瓜果,或淋雨受寒,导致血遇寒则凝,运行不畅,瘀血阻滞冲任,不通则痛。
多属实证,常用少府逐瘀汤或温经汤加减,温化瘀血;脾胃阳虚也可引起寒性痛经,虚寒内生,影响气血流通,此类多属虚证,常用理中汤、小温经汤加减,温经通阳。
3.2 清而通之痛经属于热证者,多因肝郁气滞,日久化热,肝络不通所致。
治疗原则以清通为主,但不宜用苦寒辛燥的药物,以防枯涸阴液。
多用六味地黄丸或麦味地黄丸加减,佐以活血通经之品。
3.3 行而通之气滞血瘀型痛经,其证属实,治以行而通之,“行”包括行气导滞,活血化瘀两个方面。
偏于气滞者多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以行气止痛;偏于血瘀者多用膈下逐瘀汤或琥珀散加减,以化瘀定痛。
3.4 补而通之虚性痛经多因素体禀赋不足,肝肾亏虚,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虚弱等因素,导致气血亏虚,不荣则痛,而且必有夹瘀、夹滞。
治疗原则宜补而通之,特别在经期仍应侧重于通。
4. 哈孝廉教授痛经案例两则哈孝廉教授是哈氏妇科第四代传人,全国首批中医学术流派“天津哈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学术传承人。
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医、教、研五十余年,曾任解放军二七二医院中医科主任,全军计划生育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4.1 案例12013年4月25日初诊:刘××,24岁,未婚。
主诉:月经错后伴行经腹痛2年余。
现病史:患者两年来,月经错后35-40天一行,色黑量少,夹血块,小腹冷痛,痛入锥刺,块下痛减,得温痛减,腰酸背痛,四肢不温,面色苍白。
现正值经期,小腹痛楚明显,冷汗出。
舌淡苔白,脉沉紧。
辨证:寒凝胞宫,瘀血阻滞。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处方:当归10g,川芎10g,苏木10g,刘寄奴15g,香附10g,乌药10g,元胡10g,小茴香6g,白芷10g,细辛3g,寄生15g,牛膝10g,蒲黄15g。
5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药后血下块多,腹痛顿减。
经后嘱服女金丸合桂枝茯苓胶囊,以调经散寒。
经期前1-2天继服前方,观察2-3月,月经规律,痛经未显。
按:本例系寒凝胞宫、瘀血阻滞之证,偏于实者。
由于寒客胞宫,经脉运行不畅,故小腹冷痛,四肢不温;血遇寒则凝,故生瘀血,瘀血内阻,可见月经错后,量少夹血块;瘀血遇热则化,故得温痛减。
治以从实证入手,以牛膝、刘寄奴、苏木、蒲黄等活血化瘀,通畅冲任;以小茴香、细辛、乌药等暖宫散寒,温通血脉;以当归、川芎、香附、元胡等理气和血,祛瘀通滞,调经止痛。
对于白芷,哈老认为其活血止痛作用较好,正如《本草纲目》中所述:“白芷,……破宿血,补新血。
……止心腹血刺痛,女人沥血腰痛,血崩。
” [7]全方针对寒凝血瘀之证,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效,寒散血行,冲任胞宫气血运行通畅,自无疼痛之虞。
经后期以丸药缓调,经前继服汤药,以巩固疗效。
4.2 案例22011年11月初诊:季×,22岁,工人。
主诉:行经腹痛始自初潮。
现病史:患者自月经初潮后,每值经期腹痛难忍,经量少,色暗,并伴呕吐、腹泻,不能进食,必用杜冷丁后方可缓解,不能坚持工作,居处潮湿。
刻诊正值经期第一天,经量少,色淡,小腹坠痛难忍,呕吐,腹泻,四肢不温,冷汗淋漓,时而昏厥,精神萎靡,面色苍白。
舌淡苔薄白,脉沉紧。
辨证:冲任虚寒,寒湿凝滞。
治法:益气养血,温经散寒。
处方:太子参15g,当归10g,川芎10g,吴茱萸6g,桂枝10g,丹皮10g,麦冬15g,元胡10g,乌药10g,细辛3g,白芷10g,荜菝10g。
3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药后腹痛立刻缓解,经量增多,色红,嘱经后服艾附暖宫丸,下次月经复潮前继服上方,持续三个周期,痛经基本瘥,并可坚持工作。
按:本例系寒湿客于胞宫、冲任气血亏损之证,偏于虚者。
寒湿之邪,阻遏胞宫,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故经期腹痛难忍;病延日久,经血俱损,冲任气血亏虚,故经量少,色淡;寒湿困遏脾阳,脾气运化失司,故纳呆腹泻,四肢不温。
治以补益气血为主,兼以散寒通经。
以太子参、当归、川芎、麦冬益气养血;以吴茱萸、桂枝、细辛、乌药、荜菝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以丹皮、元胡、白芷活血理气止痛。
全方调补冲任、散寒止痛,使得气血充盈、寒湿得化,故疼痛渐轻。
经后期以丸药缓调,经前继服汤药,遂使数年痼疾,得以痊愈。
4.3 案例总结痛经有虚实之分,虚实常错综复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但痛经实证多,虚证少,夹虚者多,实者少。
以上两个案例,虽均为寒证,却有实寒、虚寒之分。
治疗上均应以温经散寒为主,可以少腹逐瘀汤化裁,选用吴茱萸、小茴香、细辛、桂枝等药物。
偏于实者,加入活血化瘀行气之品,如香附、元胡、乌药、益母草、刘寄奴、生蒲黄等;偏于虚者,可加入补益之品,如当归、白芍、川芎、党参、黄芪等,然经期仍应以祛瘀止痛为主。
临床上仍需仔细审查,明确辨证立法,再根据个体差异随证加减,做到灵活变通,方可药到病除。
参考文献:[1]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1.[2]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4.[3]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242.[4]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上)[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787.[5] 王庆敏.哈荔田治疗痛经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91-92.[6] 哈孝廉,张吉金,哈虹.痛经四治以通为顺[N].中国中医药报,2013-7-19(004).[7]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368.作者:收稿日期:201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