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120例临床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青春期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法。

方法:6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均采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本组68例,治愈38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

结论:中药人工周期疗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满意,副作用少。

标签:原发性痛经;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原发性痛经多见于初潮后不久的未婚少女,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6~12 个月,是女性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发病率报道不一,为43%~90%[1],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工作。

自2006年5月-2009年5月间,笔者采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配合穴位注射综合治疗原发性痛经68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8例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妇科门诊,未婚未孕,均无性生活史,治疗前均进行肛诊、妇科B超检查,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年龄14~25岁,平均19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48个月;痛经程度分级:轻、中、重度者分别为17例、32例和19例。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2]。

(1)中医诊断标准:经期或月经前后1周内出现周期性的下腹疼痛,伴有其它不适,甚至影响正常生活者。

证属先天脾肾两虚,后天寒凝血瘀。

症见月经前、后小腹隐痛,空坠不温;经期小腹胀痛,得热则舒,血下痛减,舌质黯、脉细或沉紧。

(2)西医诊断标准:经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女性。

1.3 治疗方法1.3.1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经前一周以疏肝益肾,理气温经为主要法则,主要方药组成为熟地15 g,枸杞15 g,赤芍10 g,当归10 g,川芎6 g,郁金10 g,柴胡6 g,酸枣仁15 g,仙灵脾15 g,肉桂6 g,菟丝子15 g,杜仲15 g,炙甘草6 g。

经期采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理气止痛之法,方药组成主要为当归10 g,川芎6 g,白芍10 g,红花6 g,姜黄12 g,益母草30 g,牛膝12 g,五灵脂10 g,炒蒲黄10 g,桃仁10 g,乌药9 g,制附片6 g,肉桂6 g,血余炭10 g,川楝子12 g。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
g r o u p , t h e u s e o fmo d i ie f d b i o c h e mi c a l d e c o c t i o n , c l i n i c a l e fe c t c o mp a r i s o n o f t wo g r o u p s o f p a t i e n t s . Re s u l t s t h e
i n S e p t e mb e r a d mi t t e d t o t h e p r i ma r y d y s me n o r r h e a we r e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e x p e r i n d c o n t r o l
H o U Ai . z h e n
( K a i  ̄n g c i t y h o s p i t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g y n e c o l o g y , H e n a n Ka i f e n g 4 7 5 0 0 0 , C h i n a )
s i g n i i f c a n t s t a t i s t i c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t wo g r o u p s , ( 尸 < 0 . 0 5 ) . Co n c l u s i o n T h e c l i n i c a l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o f t h e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An a l y s i s o f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12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12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120例痛经是妇女常见病,其中原发性痛经占90%以上,原发性痛经均在未婚和未生育青年人中,特别多见于中学女生中,严重影响着中学女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以前只给予止痛药对症处理,结果每次行经都复发。

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120例,疗效满意,未见复发,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及诊断标准:本组病人均为门诊病人,且多数为中学女生,年龄为16岁至22岁,均未婚、无生育史,痛经最短者1年,最长者8年,4至5年者最多.排除了内外科疾病,彩超及肛诊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经前血细胞分析及尿液分析无异常。

痛经多发生于经行第一天至第二或三天,共78例;发生于经前1天并持续至月经干净后的共42例。

120例痛经女性中,经量少、色黑、带血块者108例。

诊断标准:就诊者每次行经前一天或行经期间,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剧烈难忍,或恶心呕吐,冷汗淋漓以致昏厥者。

1.2治疗方法:用中药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妈富隆口服治疗3个月经周期,自月经来潮后第五天开始口服妈富隆,每晚一片,一天一次,共21天,停药后第二天开始口服少腹逐瘀汤,每日一剂,日服2次,至月经来潮后第五天停服,共服8~12剂。

连续用3个月经周期。

中药基本方组成:炒小茴香6g,干姜3g,元胡12g,没药6g,当归12g,川芎9g,肉桂6g,赤芍12g,炒五灵脂12g,蒲黄12g。

寒重者小茴香10g,干姜6g,肉桂10g,赤芍6g,蒲黄6g,五灵脂6g;气血虚者去干姜没药,加黄芪18g,党参15g;气滞明显者去干姜肉桂,加香附12g,郁金12g,柴胡12g。

2.疗效及随访120例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妈富隆治疗3个周期后,每个月经周期电话随访至停药6个月后,结果为:治疗2个周期痛经症状即消失者42例,治疗3个周期痛经症状消失者68例,有10例偶尔有痛经,但较前明显减轻,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

最后结果120例全部治愈。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的临床分析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妇科门诊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治疗的痛经患者58人,将上述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人,其中观察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则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同时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是86.2%,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是75.9%,两组的总有效率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

结论:针对痛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气血进行调理,实现温经通阳、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这样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痛经临床症状,帮助减轻患者的痛苦,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标签: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临床分析痛经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该病常见于青年女性,我国女性痛经的发生率是33.1%。

当下医学将痛经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其中原发性痛经患者为53.2%。

原发性痛经指的是生殖器官无任何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常见于青年妇女,也叫作功能性痛经,继发性痛经主要为妇科炎症、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等引起的痛经,常见于育龄期的女性。

由于痛经对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的患者占13.55%。

因此重视和治疗痛经十分必要。

本文选取江苏省中医院妇科门诊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痛经患者58例,研究分析中医综合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来自江苏省中医院妇科门诊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治疗的痛经患者58人,年龄15~35岁,平均22.1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2.2年。

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人。

患者月经前以及行经期出现了小腹或是腰骶部疼痛,甚至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同时存在恶心呕吐的情况,出冷汗等,并且疼痛开始出现在初潮后的1~2年期间,此外经妇科以及B超检查对器质性病变进行排除。

排除的患者有:月经周期不规律、合并心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

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护理论的临床研究

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护理论的临床研究

2016.02论著·论述39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护理论的临床研究徐长青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东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摘 要】目的:研究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护的临床效果,总结中西医结合治护理论。

方法:选择2014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把70例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选择西药布洛芬治疗,观察组选择中药方剂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给予相应护理措施干预,以3个月作为1个疗程,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临床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西医结合;护理原发性痛经指初潮后未婚少女,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病时间多为月经初潮后的6-12个月,影响了患者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本次研究中,选择2014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配合临床护理措施干预,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把70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35例患者。

对照组年龄18-36岁,平均年龄(28.5±1.1)岁;其中22例未婚,13例已婚;月经周期25-34d ,平均月经周期(28.5±2.6)d ;病程0.9-3年,平均病程(1.1±0.3)年;观察组年龄17-36岁,平均年龄(27.6±1.3)岁;其中21例未婚,14例已婚;月经周期24-34d ,平均月经周期(29.2±2.5)d ;病程0.8-3年,平均病程(1.0±0.4)年;两组患者月经周期、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评价痛经是指女性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下腹疼痛的症状,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已经成为临床上的一种常用方案,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一、中医治疗痛经的特点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寒凝等原因引起的。

中医治疗痛经主要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温通经脉等方式来缓解疼痛。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艾灸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痛经的常用技术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促进经络畅通,达到缓解痛经的效果。

针灸治疗痛经不仅能够缓解疼痛,还可以调整内分泌,改善月经不调等问题。

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痛经的另一种常见方法。

根据病情的不同,中医师会开具不同的中药方剂,通过内服药物来调理气血,改善经络状况,从而减轻疼痛。

中药调理的优点是疗效持久,不易复发。

二、西医治疗痛经的特点西医治疗痛经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来缓解痛经症状。

常用的西医治疗方法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物、口服避孕药、手术切除等。

非甾体抗炎药物是西医治疗痛经的首选药物之一。

这类药物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疼痛,并且对其他症状,如出血和不规则周期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口服避孕药是西医治疗痛经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这类药物可以抑制排卵,达到调节内分泌的效果,从而缓解疼痛。

口服避孕药适用于痛经伴有月经不调的病人。

手术切除是西医治疗痛经的最后选择。

对于痛经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人,可以考虑手术切除子宫或卵巢。

手术治疗具有直接彻底的疗效,但同时也带来了手术风险和不可逆的后果。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的优势在于综合运用了中医和西医的优点,能够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全面地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同时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能够更快速有效地缓解疼痛症状。

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月经不调等问题,使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128例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128例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128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

方法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文水县开栅镇中心卫生院妇科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 12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 64 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研究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而无效率则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4 治疗方法14 1 一般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消除恐惧、焦虑及精神负担。

指导患者注意饮食起居,劳逸结合,合理营养及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经前和经期注意卫生,避免剧烈活动、过度劳累及受寒,忌食生冷食物。

14 2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给予常用止痛药如芬必得、去痛片或消炎痛等,重度患者加山莨菪碱注射液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有恐惧或焦虑等精神症状者给予地西泮等镇静剂。

14 3 研究组西药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经中医辨证施治,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治疗原则。

药物组方含当归、熟地、川芎、赤药、三棱、莪术、益母草、元胡、丹参、泽兰、香附、木香、枳壳、白芍等。

瘀痛甚者去熟地加三七末、没药;寒凝者去益母草加桂枝、吴茱萸;气滞血瘀明显者加柴胡、桃仁;热滞者去熟地、川芎,加丹皮、川楝子。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依据患者病情确定服药时间。

1 5 疗效标准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近期临床治愈):腹部疼痛消失,月经期规律且无不适症状,能正常工作学习,连续3个未复发;显效:疼痛明显减轻或稍有不适,工作学习基本不受影响;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仍有其他症状,工作学习有影响,但经治疗后能坚持工作学习;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正常学习不能进行。

1 6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3 讨论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在我院妇科就诊的患者当中,痛经约占30%左右,与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调查的结果接近3]4]子宫平滑肌不协调收缩,子宫供血不足等因素引起原发性痛经。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中医学的毕业论文范文原发性痛经(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又称“经行腹痛”.西医认为原发痛经,是由内在的子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1].传统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防治措施多有研究,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本文对近年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内治法1.1朱小南先生治疗痛经,不仅重视辨证分型,而且认为掌握医治时机也很重要。

虚寒气滞型痛经,在行经初期,小腹不畅时用药最为妥当。

与寒证治疗时机相同,则为血瘀型痛经,两者又有气滞血阻,也应在行经初期,经水涩滞、腹痛剧烈、夹有瘀块时服药。

常用活血调经药如山楂、枳壳、川芎、当归尾、乳香、没药、青皮、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至于虚性痛经无论是气虚、血虚、还是冲任虚弱,都是由于身体虚弱引起,以致经来腹痛,因此体虚是本,经痛是标。

此证适合平时服药,气虚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血虚用当归、地黄、川芎、芍药;冲任虚弱用紫河车、鹿角霜、巴戟肉、仙灵脾等药;再略加苏梗、陈皮、木香、砂仁等行气醒脾药。

到行经期间不一定要服药,痛经也会逐渐缓解。

1.2刘奉五先生认为引起痛经的因素比较复杂,而且相互交错或重复出现,常见证型为:(1)肝郁气滞,由于忧思郁怒,气机不得宣畅,气滞则血瘀,滞与胞宫而作痛;(2)血瘀气阻,血不循经,阻滞于胞中形成瘀血,阻碍气机流畅,前者以气滞为主,后者以血瘀为主;(3)寒湿凝滞,经期淋雨感寒或过食生冷,寒湿客于胞中,凝聚而不行;(4)肝郁血热,肝郁日久化热,气血郁结,不能宣通,聚于胞中;(5) 湿热下注,湿热博结,阻碍气血不得通畅;(6)气血亏虚,胞脉空虚,运行不畅,经血瘀滞;(7)脾胃虚寒,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脉虚寒,经来寒气客于脾胃。

刘老[4]认为脾胃虚寒是痛经最重之证型,其症状特点一是痛泄,一是脐周痛甚(脐周属太阴脾经,此证型的病因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化源不足、冲任失调受阻。

综刘老的经验,以附子理中汤为主方,温中散寒治其本,用沉香取其辛香温化,元胡、香附等温经舒气,共奏温通降气止痛之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12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2月治疗的1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于经前3天开始服药,持续至经期第3天,共6d;药物:谷维素片30mg,3次/d,口服;维生素b1片30mg,3次/d,口服;中度患者加服消炎痛25mg,3次/d,口服;重度患者加服芬必得300mg,2次/d,口服,与月经来潮前一天肛门纳入萘普生栓1枚,每日1-2次;有恐惧或焦虑等精神神经症状者给予安定等镇静剂。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

结果观察组显效45例,显效率为75.0%,有效12例,有效率为20.0%,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显效24例,显效率为40.0%,有效24例,有效率为40.0%,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采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原发性痛经;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8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24-01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是一类功能性的疾病[1],是妇科的常见病,患者多表现为下腹部周期性疼痛,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达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2月治疗的120
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年龄16-27岁,平均18.6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1.7年;对照组年龄15-26岁,平均17.9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1.6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于经前3天开始服药,持续至经期第3天,共6d;药物:谷维素片30mg,3次/d,口服;维生素b1片30mg,3次/d,口服;中度患者加服消炎痛25mg,3次/d,口服;重度患者加服芬必得300mg,2次/d,口服,与月经来潮前一天肛门纳入萘普生栓1枚,每日1-2次;有恐惧或焦虑等精神神经症状者给予安定等镇静剂。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

方药组成:甘草6g、枳壳9g、红花9g、柴胡10g、桔梗10g、牛膝10g、当归12g、炮姜12g、赤芍12g、桃仁15g、川芎15g。

加减法: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者加熟附子(先煎)15g、炮姜12g;腹胀甚者加乌药12g、槟榔12g;月经量少加牛膝20g、熟地30g;月经量多蒲黄易炭剂;肛门坠痛者加熟军炭10g。

冷痛或伴全身畏寒身冷者为寒凝偏重,加乌药6g、小茴香6g以温经止痛有淤血加三棱10g、莪术10g、龟板10g、鳖甲10g;灼痛偶可见于伴有妇科炎症时,加败酱草15g、红藤15g以清热解毒止痛;有失眠多梦头晕加酸枣仁、五味子10g、阿胶3g。

血瘀经闭,痛经者,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伴气血亏虚者,加熟地15g、白芍10g、黄芪15g、人参12g、当归30g并配以益气生血。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经前3d开始服用,每月服用10剂,治疗3个月。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45例,显效率为75.0%,有效12例,有效率为20.0%,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显效24例,显效率为40.0%,有效24例,有效率为40.0%,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中医认为痛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临床上以血瘀寒凝为多见,古人称之为“不通则痛”[2]。

人之气血周流经脉环形,以畅流通顺为用,不可阻滞不通;血喜热而恶寒,《内经》云“血得热则行,遇寒则涩而不行”,人之伤于寒或因饮食贪凉或外感寒邪及阴血,损及冲任之脉,不通则痛。

《傅青主女科》说“夫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原发性痛经多实少虚,并且常为气滞、血瘀、寒凝相挟为病,互为因果[3]。

利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其方中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川芎活血行气,桃仁活血化瘀,炮姜温经散寒,甘草缓急止痛,加用、丹参、香附、枳壳增强行气活血、通利血脉、祛瘀止痛的作用。

对于原发性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治疗,西医以对症止痛为主,较为经济、方便、起效快,有益于缓解症状;中医疗法治疗痛经,起效慢,但疗效持久,有益于防止复发。

故把中西医治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标本兼治,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2] 罗云坚,刘茂才.妇科专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89.
[3] 刘敏如,谭万信.中医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26-3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