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案例分析

“吨的认识”案例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吨的认识”是一节数与代数中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1)亲历体验较缺乏。因为计量单位太大,教师常采用观看图片、看书等其他一些形式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结果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吨”的观念。(2)教学难点不突出。课中有建立“吨”的观念和进率的化聚两个教学内容。由于建立“吨”的观念比较困难,很难操作,因此许多教师把剩余的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进率的化聚上,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很枯燥。
为此,笔者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力求对以上问题有所改进。

二、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初步感知吨
1.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2.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4.师: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设计意图:从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充分认识吨
1.学生抬沙子感受1吨(一袋重100千克的沙子)。
(1)请班级中力气最大的两位学生来搬沙子;再请两位学生搬,直到沙袋能离地为止。
(2)猜一猜这袋沙子大约有多重。
(3)100千克的沙子很重,10袋这样的沙子质量才是1吨,说说1吨等于多少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2.再次感受1吨。
师:猜猜孙老师的体重有多少?抱抱老师感受体重。
估一估,大约多少个孙老师这样体重的成人,加起来体重有1吨。
3.同桌互背,估算,感受1吨。
同桌合作:先问一问同桌的体重,再背一背或抱一抱同桌,感受一下同桌的体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个同桌这样体重的小朋友质量才是1吨。
4.感受1吨水的质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师:想一想,

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设计意图: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教学环节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较好的学习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建立起1吨的概念。同时一些环节的设计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又将数学知识的教学蕴涵其中,较好地整合了数学的三维目标。]
(三)单位名称互化教学
1.单名数化聚。
师:我们已经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那2吨等于多少千克呢?3吨呢?
出示:6吨=( )千克;
8吨=( )千克;
2000千克=( )吨。
2.复名数化聚。
出示:5吨280千克=( )千克;
7吨50千克=( )千克;
8100千克=( )吨( )千克;
9090千克=( )吨( )千克。
师:刚才我们并没有讨论方法,为什么你们能很快地知道答案呢?
[设计意图:进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课堂练习
1.将学过的质量单位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整理。
2.填合适的质量单位:
(1)一块橡皮的质量是30( );
(2)一架电梯最多可以载重1( );
(3)一个足球的质量为2( );
(4)浙江举重运动员战旭刚,在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
3.改错(乐乐的数学日记):早上起床后,我拿着100千克的牙刷开始刷牙,然后接了约2吨重的水洗脸。妈妈已为我准备了一盒250克的牛奶和一个150千克重的汉堡包。我快速地吃完早饭,背上2克的书包上学去。在路上,碰上了我们班的“大块头”,他的体重有50多吨呢!校门口那两头约1千克的石狮子威武地站立着,好像在迎接我们!
4.帮小动物过桥(教材第11页情境图)?
(1)师:小动物们想过桥,看到桥边有一个醒目的交通标志,可是它们谁也不认识,你们认识吗?
(2)在平常的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标志吗?
(3)哪几只动物可以一起过桥?
[设计意图: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童趣的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
(五)小结(略)

三、课后反思

(一)正确定位,明确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把握教学目标、分析学生认知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在教学时把大部分教学时间花在建立“吨”的观念上,

而在处理“进率”这个内容时,主要采取放手让学生自主练习说思路的学习方式,并非因为是教学重点而花很多时间、精力。在执教过程中,个别的学生对于复名数的换算稍感困难,笔者设计了让同桌互相帮助、互相交流这一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很快就克服了困难。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通过自己的探索,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并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又可以腾出更大的空间来进行教学难点的处理。
(二)注重过程,突出体悟
1.多次体验,亲历中巩固观念的建立。体验是经验中充满意与个性色彩的一种形态,是一种注入了生命意识的经验。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米、分米、厘米等一些计量单位来说,体验不是一件难事,但如何让学生体验大计量单位的确很难,这也是教师觉得这样的课难上的根本原因。
课中设计了多次让学生体验的环节,“体验一感悟一再体验一再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