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0年代的戏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适应宣传的需要,在剧情发展中常穿插 进一大段议论,因而相应地创造了一种 “言论派正生”角色。
在语言上,普通话和方言并用。进化团的 这些特点,对后来的新剧团体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
3、“甲寅中兴”——娱乐性、趣味主义戏 剧观的建立及衰弱。
南 开 学 生 演 出 《 新 村 正 》 剧 照
与政治紧密联系的早期话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而落入低潮;但在1914年,却突然出现了所谓 “甲寅中兴”。
1、对旧剧的批判 :充满儒教与道教思想毒 素的封建性内容以及“大团圆”结局;排斥 “多含原始的宗教的分子”(周作人)。
2、新的戏剧观的建立:
一是“把戏剧做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 生的工具;
二是提倡现实主义的戏剧,要求戏剧”在当今 社会里“取材,表现”我们每日的生活”,描写 “平常”的普通人,并打破传统的“大团圆”主 义,如实地揭示现实本来面目。
1906年冬由中国留 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 京。创始人李叔同 (息霜)、曾孝谷。 先后加入者有欧阳予 倩、吴我尊、马绛士、 谢抗白、陆镜若等人。
欧阳予倩
李叔同
春柳社的戏剧活动可分为前期春柳 和后期春柳两个时期。
前期春柳社包括1907~1909年在日 本东京的演出活动。其中,影响最 大的两次演出,
如马二(冯叔鸾 )先生在其《戏学讲义》中,即 看重新剧的艺术性质。他说:“新剧纯是文学演 艺的性质,必求其立意新奇而虚实互用。每剧虽 不出四五幕,而前因后果,种种变迁,即一一曲 折细微之处,皆能现出,方为佳作。”
“甲寅中兴”是以中国第一个现代大都市上海 为中心的,以“职业化”与“商业性”为主要特 色:一年之内,上海一地即成立职业剧团数十个, 职业演员在千人以上,演出剧目数百个。
演出的剧目很多,除上面所列剧
目外,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还有《恨海》、
《珍珠塔》、《黄鹤楼》、《苦 海花》、《血泪碑》等。
进化团演出《安重根刺伊藤》 剧照
这些剧目,大都取材于现实,表 达了当时群众的思想情绪和愿望。
进化团提高了中国早期话剧的演剧水平, 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 术特色。
在演出中,它采用幕表制的创作方式,由 演员根据剧情提纲进行即兴表演。剧中角 色分为生、旦两大类,然后再根据人物性 格,把角色分成不同的派。
一个明显的趋向是话剧诞生以来一直占主导
地位的戏剧教化功能的淡化,突出了戏剧的娱乐 性和表现性,题材倾向世俗生活,在欣赏趣味上 更是自觉地向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靠拢。
单纯商业性演出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文
明新戏终因迁就小市民的封建落后意识与恶俗趣 味,以及艺术上的粗制滥造、某些演员的堕落, 而失去了观众。
2、“进化团”与“天知派新 剧”——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 团与重教化功能的戏剧演出模 式
进化团是中国早期话剧(新剧) 的第一个职业剧团,它1910年 冬成立于上海,领导人是新剧 活动家任天知。先后参加这个 剧团的主要成员有汪优游、陈 镜花、王勾身、钱逢辛、顾无 为、查天影、陈大悲等。
进化团于1912年秋解散。任天
知是同盟会会员,剧团成员也
多是倾向革命的青年,因此进
化团的戏剧活动具有浓厚的革
命色彩。
任天知
1911年春节,进化团打出“天知 派新剧”的旗号,首演于南京, 接着又到芜湖、汉口等地,相继 演出了《血蓑衣》、《东亚风云》 等剧,因内容抨击时政、宣传爱 国思想,遭到清朝政府查禁 。
进化团在其活动的两年中,创作、
一次是1907年6月公演的《黑奴吁 天录》,剧本按现代话剧分幕形式 用口语写成,因而被欧阳予倩称之 为“可以看作中国话剧第一个创作 的剧本”。
另一次是1909年初夏演出的4幕话 剧《热血》(改编自法国作家萨都 作品),这出戏无论在内容和运用 话剧形式上,都获得中国留学生的 好评。
《黑奴吁天录》翻译自斯托夫人小说
第六章 20年代的戏剧
第一节:"五四"以前的话剧运动 一、话剧的基础知识 ¤戏剧 ¤戏曲 ¤话剧
1914年春柳剧场《不如归 》
戏曲《铡美案》剧照之外交流系统
话剧《哈姆雷特》
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现代话剧的萌芽与演进
1、春柳社——最早 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 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 创造的社团。
这一次繁荣突出了戏剧的娱乐性和表现性,题材 倾向世俗生活,在欣赏趣味上更是自觉地向市民 阶层的审美情趣靠拢。
涌现一批戏剧刊物,如《新剧杂志》、《俳优杂 志》、《剧场月报》、《繁华杂志》、《戏剧杂 志》、《游戏杂志》、《民权素》等,也可以说, 它们同样是中国新剧“极盛时代”的产物。在这 些戏剧刊物上,第一次围绕着新剧的前途和命运, 以及种种戏剧现象和问题,展开理论的探讨。
职业文明新戏日趋衰落,但以天津南开学校与北 京清华学校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却引起了社 会的注目,正是在“南开新剧团”30年代诞生了 我国戏剧大师——曹禺 。
周 恩 来 与 南 开 新 剧 团
第二节:“五四”时期的话剧运动与实践
一、 《新青年》发动“旧剧评议” ——建设新戏剧的激进立场
“五四”时期适应新文化运动的要求, 话剧运动再次兴起。这次兴起是以批判为其 先导的:《新青年》在1917、1918年间曾展 开过“旧剧评议”,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 对中国传统旧戏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此次讨论中涉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新剧的性质。 当中国人注视着西方话剧并把它引进中国时,所 看重的是新剧的对于革命、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功 用,因此,不少文章把新剧定位为“改革社会之 利器,增进民智之良药”。
在当时的一些理论家看来,新剧不但应肩负社会 教育之责任,而且还应具有远大的理想,方能使 新剧永远保持进步,不断发展。对于新剧性质的 认识,也有论者侧重戏剧的艺术方面。
后期春柳社指辛亥革命后的戏剧演出活动。 1912年春,陆镜若邀集欧阳予倩、马绛士、 吴我尊为骨干,成立了新剧同志会,开始 了后期春柳的戏剧活动。1912~1915年,新 剧同志会以上海为基地,先后在常州、苏
州、无锡、长沙、杭州一带作巡回演出,
保留剧目有《家庭恩怨记》、《不如归》、
《猛回头》、《社会钟》等,对新剧的发 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15年陆镜若去世,新 剧同志会也随之解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