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 (2)

关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 (2)
关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 (2)

关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下面是一种较普遍的说法,其来源是国民政府在1946年公布的数据:

国军与日军共有22场大型会战、大型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国民革命军陆军伤亡、失踪约321万人,空军阵亡4321人、损失战机2468架,海军几乎全灭。加上因病减员等非战场损失,国军总损失400多万人。国军师旅级以上将军阵亡206人,包括集团军总司令2名(张自忠、李家钰),军长8名(郝梦龄、吴克仁、冯安邦、陈安宝、唐淮源、武士敏、王甲本、王铭章),副军长2名(佟龄阁、郑作民),师长20名,副师长13人,旅长17人。

对于国民党的206位阵亡将领,笔者没有看到任何一份完整的名单,网上的大多数名单都只列出了100—120位阵亡将领。因此笔者对206持严重怀疑的态度。笔者手头有一本出版于1993年的书籍《380万军人之死》(作者:西尔枭),该作者认为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死亡人数就达380万之巨,显然有些夸大了。书后附了一份117人的国民党殉国将领名单,与目前网上的大多数名单基本吻合。笔者以此名单为基础,整理出了下面一系列“阵亡国军将领”名单,其中与其它名单的最大区别是,笔者列出了这些将领的派系情况,从中试图看出蒋介石是否存在“厚嫡排杂”的端倪。

几点说明:

1. “国军”本文特指有番号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不包括游击队、保安部队等地方武装。

2. 本文的“阵亡”:特指在前线作战中直接牺牲(含自杀),或因作战受伤后不治身亡,以及被俘后遇害。不包括因非作战因素导致的病亡或意外死亡等。

3. 只计算旅级和以上军衔的将领,很多团级后来被追授为少将(至少有二十几位)的未列入。

排列顺序分两级:首先按职务级别,参谋长单列;相同级别再按部队番号,以“新”、“暂”等字开头的番号排在纯数字番号的后面。

一、集团军级

说明:

1. 张自忠将军为大家所熟知,于1940.5 在枣(阳)宜(城)战役中殉国,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

2. 李家钰将军,四川蒲江人,于1944.5 在豫中战役中殉国。

3. 在抗战中,中国军队共被编为40个集团军,其中两位最高司令官不幸殉国。

二、军级

说明:

1. 佟麟阁将军殉国于1937.7.28,与赵登禹将军一起,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我军高级将领,故以副军长之职而被追晋为上将。

2. 上文中提到阵亡军长(正职)有8位,本表少了一位,是王铭章将军,王将军是122师师长,兼41军代军长,因多数观点将其列为师长,本文还是将其列入师级。

3. 吴克仁将军及其67军的其他高级将领英勇殉国后,竟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列为失踪,甚至被污蔑为叛国投敌,直到1981年,才由旅美华人把真相诏告天下,因此,1946年的国民政府公告中不可能出现吴将军的名字,这个谬误不知从何而来。如此一来,本表中就少了一位军级将领,应该不会是下面第6条中的李守维军长吧?

4. 我们从本表发现,属于国民党嫡系的只有一位:第2军副军长郑作民将军,而西北军(冯玉祥系)背景的竟然有6位,超过了总数的一半,这仅仅是个巧合吗?

5. 唐淮源和武士敏两位将军都是自杀殉国的。

6. 抗战期间还阵亡了一位国民党军长,第89军中将军长李守维,黄埔二期生,他是1940年在苏北黄桥与陈毅率领的新四军作战,在兵败撤退时溺水而亡的,故不列入。外寇当前,还内斗不止,真不知该如何说。

三、参谋长—军级或以上

说明:

1. 张谞行将军聪明过人,深得蒋介石器重,1939年殉国之前任“天水行营”副参谋长(行营主任为程潜),所辖战区达7个,14个省,250多个师。可惜在日军轰炸西安时,所处防空洞洞口被堵,加之日军投放了毒气弹,不幸殉国,年仅36岁,后被国民政府追晋为上将。

2. 陈济桓将军是自杀殉国的。

3. 吴桐岗将军是新补入的,他与军长吴克仁将军等一起殉国。

4. 金崇印将军是在中条山会战时受伤被俘,后来忠义不屈,被日军杀害,故算作阵亡。

四、正师级

说明:

1. 上文提到阵亡的师长有20位,前提是8位军长,即把王铭章将军算作军级,如此一来,本表就只有18位正师长。很多资料都把丁炳权将军(197师师长)列入其中,同时又都说丁将军是因中暑而亡,死亡日期是1940年1月(1月何来中暑?),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丁将军是在夏天中暑的,引发了更严重的疾病而一直未愈,于次年1月病故。丁将军亡于前线,算作殉国没有疑问,但算作阵亡有些勉强,故不将其列入名单。不过,还缺少一位师长。

2. 本表中有7位将军是自杀殉国的,他们是:寸性奇、李必藩、方叔洪、阚维雍、饶国华、许国璋和钟毅将军。其中阚维雍是在被围困的桂林城中,因不同意弃城突围的意见而愤然自杀的,其余6位都是在与日军的正面战斗中选择了舍生取义,由此可见国民党将领抗日之决心和成仁之忠心。

3. 戴安澜将军是“中国远征军”的将领,殉国于缅甸北部山区。

五、副师级

说明:

1. 上文提到阵亡的副师长有13位,本表少了一位:齐学启将军(新编38师副师长),原因是齐将军死于缅甸的日军战俘营中,是被俘虏中的败类(自己人)所刺死的,不是死于战场,也不是死于日本人之手,不符合我们之前有关阵亡的定义,故未列入。

2. 吴国璋将军与牺牲于朝鲜的志愿军将领同名同姓,加上本身名气不大,有关信息极少,对其介绍仅限于军职、殉国时间和地点,笔者通过查找75师的渊源,终于弄清楚75师原是镇嵩军(河南的地方武装),后投靠了冯玉祥,成了西北军的一部分,中原大战后被蒋介石收编。解放战争期间也有75师,隶属于第10军,但与抗战初期的75师没有任何渊源了。

3. 朱实夫将军(蒙古族,新编第3师少将副师长)一般被列入殉国名单中,但他是在与勾结日本的蒙古军队(有日本参谋人员)作战中阵亡的,地点在甘肃,属于后方,算作与日军作战有些勉强,故不列入。

4. 胡厚基和罗策群两位将军不在《380万军人之死》附表的117位将领名单中,后通过其它资料确认无误,故补入。

5. 梁希贤将军是自杀殉国的。

六、师级参谋长

说明:

1. 黄启东将军是自杀殉国的。

2. 邓玉琢将军是是新补入的,他与军长吴克仁将军等一起殉国。

七、正旅级

说明:

1. 本表中的朱之荣和刘启文将军隶属于吴克仁将军的第67军,因此他俩的阵亡也不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所认可。如果不算他俩,正旅长正好是17位,与国民政府公布的完全相同。

2. 陈德磬将军的资料极少,后经笔者查找,发现86旅隶属第55军29师,该部系西北军韩复渠的主力之一,于是派系问题终于搞清楚了。

3. 本表并未统计自杀殉国的将领。

4. 国民党89军独立6旅中将旅长翁达,在1940年与新四军的黄桥战役中兵败自杀,未被记入。

八、副旅级

说明:

1.假设:师中的步兵指挥官的级别相当于副旅级。

2. 陈绍堂将军是与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将军一同殉国的。

九、非战斗部队

说明:

1. 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归入非战斗部队。

2. 高志航将军属战斗人员,由于他是抗战中牺牲的唯一一位空军将领,故暂且归入此类。

3. 萧山令将军是在南京保卫战中自杀身亡的。

4. 李国良将军是与上文提到的张谞行将军同时遇难的,李将军时任“天水行营”军训处处长(辎重兵监是之前的职务)。日军的一次空袭就使我军两位中将死于防空洞中,那还能叫“防空洞”吗?后方组织水平之差可见一斑。

小结

1.上述名单综合起来,国民党旅级及以上阵亡将领的总数为93人(见下表),另外还

有三位将军因不符合本文对阵亡的定义而未被列入,他们是齐学启将军、丁炳权将军和朱实夫将军。

至此,笔者想特别说明一下,在早先的一篇博文《抗战中到底击毙了多少名日军将领》中,笔者提到国民党军队一共击毙了15位日军将领(不包括少佐追晋为少将的),而国民党军队的这份93人名单,也不包括团职追授和游击司令等非正规部队的将领,这两者的比例是6.2:1,因此,笔者认为,中日双方正规军的战斗力之比就是6:1(很可悲,但恐怕是事实),双方的伤亡比例也应介于5:1和6:1之间,而不会是4:1或更低。

2. 如果按派系划分,阵亡将领的分布如下表。

(注:派系人数统计中不包括5位“非战斗部队”的将军)。

嫡系阵亡将领的比例为33%,似乎不高不低。西北军(原冯玉祥部)应该算河北、河南和陕西三省的部队,而河北和河南是抗战初期的主战场之一,而山西是另一个主战场,因此西北军和晋绥军(阎锡山部)守土责无旁贷,牺牲较大可以理解。东北最早沦陷,东北军将士有很强的抗日愿望,故牺牲较大也符合逻辑。因此,我们不能片面理解为蒋介石刻意保存嫡系的实力。相对而言,四川身处后方,但川军以高昂的爱国热情出川作战,表现异常勇猛,也作出了重大牺牲,应当受到额外的赞誉。

总之,从阵亡将领表中,我们看不到蒋介石偏袒嫡系的明显证据,更多的是各派系在蒋介石的统一领导下,在抗战中均表现出了同仇敌忾和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操,十几位将军的自杀殉国已经很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各派系和部队之间协调性差是事实,但这更主要是因为通讯的落后以及指挥水平不高的结果,怯敌和保存实力只是少数现象,而绝非主流。

除此之外,在抗日战争中阵亡殉国的国民党将领还包括大约二十位少将团长(全部因战功而追晋),十几位游击司令、总指挥或高参,七八位山东的保安旅长,以及几位敌后武装的高参等其它职位的将领,合计人数接近50人。这样合计的总人数约为135-140人,而206位将领的说法始终缺乏证据的支持。

中国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

中国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 “给全中国人以伟大的模范”──佟麟阁(1892-1937) 佟麟阁将军原名凌阁,字捷三,河北高阳人,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负责军事指挥,他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发出命令:“命令前线官兵坚持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撤。”同时在南苑召开全军将校会议中激励将士:“中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日寇进犯,我军首当其中,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1937年7月28日他亲临火线指挥战斗,遭日寇四面包围,突围时被敌人机枪射中腿部,又遇敌机轰炸,头部再受重创而壮烈殉国,时年45岁,将军以死报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成为抗日战争中第一位为国牺牲的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国民政府1937年7月31日发布褒恤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上将;毛泽东称之为“给全中国人以伟大的模范”。1979年8月,民政部发出通知,追认佟麟阁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赵登禹(1898~1937) 赵登禹,字舜诚、舜臣,山东菏泽人。1933年率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参加长城喜峰口抗战,在潘家口战斗中毙伤日军5000余人。特别是赵登禹扬长避短,组织大刀队夜袭日军,给敌重创,用大刀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也砍出一曲英雄战歌《大刀进行曲》。赵登禹因战功升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北平南苑前线总指挥。7月28日晨,日军主力在数十架飞机的支援下向南苑发起猛攻,战斗中,赵登禹右臂中弹,后率部队向城南大红门转移时被日军包围,混战中胸部受伤,壮烈殉国。31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为陆军上将。1946年3月,北平市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八宝山忠烈祠为赵登禹等举行隆重的入祠仪式,并将西城区从崇元观往南至太平桥的一段马路更名为赵登禹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给赵登禹将军的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烈士证书。 “昌锋镝以建奇勋”──饶国华(1894-1937) 饶国华,字弼臣,四川资阳人,是奔赴抗战前线的300万川军将士中的杰出代表。1937年时任21军145师师长,11月奉命率部赴武汉,后转赴安徽坚守广德,30日与来犯日军激战时被围,寡不敌众,誓死不当俘虏而举枪自戕殉国,终年43岁。饶国华的遗体由“民俭”轮运回四川途中,各地均举行公祭仪式。1937年12月12日,饶国华遗体运抵重庆,重庆国民政府为其隆重举行公祭,蒋介石亲自撰写挽联两副: 虏骑正披猖,闻鼓鼙而思良将;上都资捍卫,昌锋镝以建奇勋。 秉节之来,捍国卫民方倚舁;存仁而达,唁生吊死倍哀思。 重庆国民政府于同年12月追赠为国捐躯的饶国华为陆军上将。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贡献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15-2016秋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小结 姓名:许晓焱学号: 0154842851 班级: 15物管A2 成绩:在形式与政策课上,第一个主题就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针对这一主题,撰写了有关《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的小结报告。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国民党军队为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在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旗。 第二、制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主张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三、提出持久的战略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第四、抗日民主根据地及党自身的建设。 第五、在国民党统治区,推动国民党坚决抗战和进行民主改革、争取各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和活动自由。

共产党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族各界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

Chen chun hua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 ——读《第二次中日战争史》有感 [摘要]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我们教科书上所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使用游击战持久战略消耗日军的军力,大大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士气。但是,我们在谨记共产主义功绩的时候,我们也要记住那些国民党中曾经为抗日事业流血的烈士,真实还原历史,铭记历史。 一、对正面战场了解不充分 对国民党在抗战中正面战场所起的作用,普遍存在了解不充分现象。教育界对于这个带有政治色彩的问题很少提及,这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了解不充分的现象:同时学界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于正面战场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评价有不够客观之处。一些党史著作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较少涉及,偏重突出其战略上被动、消极抵抗的一面。当然,我们知道这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研究,因为真正的历史研究应当是还原历史、尊重历史的。下面我将简单简单介绍正面战场的三个阶段国民党所起的作用。 二、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 在抗战初期,即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战略防御阶

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 4 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军执行持久消耗战略,在战役指导上采取消极的单纯防御方针,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多筑工事,层层布防,处处据守",否 定运动战和游击战等原因,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致使日军长驱直入,在15个月内侵占华北、华东、华中大片国土和华南要地。 三、相持阶段:继续进行防御性作战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1.在消极抗日和投降方面:如“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多次讲过“在和平根本绝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活跃着两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世人所熟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也不能被磨灭。在中国的大片国土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了一系列大型战役,也涌现出一大批抗日爱国将领。 在1937-----1945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先后动员743余万军队投入战斗,阵亡322万余人,歼灭日军86万余人,基本上牵制了侵华日军的绝大部分兵力;在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先后进行了大型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型战斗38931次,具有代表性的有:淞沪会战,忻口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涌现出郝梦龄,赵登禹,张自忠,戴安谰等一大批爱国将领,300万川军出川作战,近四分之一埋骨异乡。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是淞沪会战,这是在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日方投入总兵力达300000,伤亡70000;国军投入兵力600000,伤亡200000。淞沪会战可谓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军队在装备和兵员素质上远不及日本,每小时的伤亡以数千计,一个师的兵力拉上去,几个小时就打光了,足可见战争之惨烈。淞沪会战前,日军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这次会战,中国人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但在士气上,中国获得了空前的胜利。它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占领中国的战略企图,让世界清楚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得”将其一块一块征服,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太原会战是又一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会战。这是一场国共两党协同作战的战役,八路军在会战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115师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太原会战历时两个月,是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日军参战兵力共十四万人,伤亡近三万人;中国军队参战兵力二十八万人,伤亡十万人以上。太原会战大量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创造了华北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为华北地区的抗战减轻压力。 总之,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正是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长期陷入战争无法自拔,同时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从整个抗战来看,虽然在后期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它始终坚持抗日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也曾在最前线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切为祖国而战斗的战士都应该得到全民族的尊重与纪念。国民党虽然最后不顾国家,不顾人民的利益挑起内战,但它在抗战中的巨大贡献,不应随时间而流逝。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与共产党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与共产党 一、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 (一)国民党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1.接受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主张,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抗战局面得以实现。 2.国民党正面战场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1)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其一,打击了侵略者的狂妄气焰,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 其二,牵制了日军主力,在战略上起了配合敌后抗战,支援敌后战争的作用。 其三,掩护了国民党为建立大西北战略基地而进行的战略物资大转移,为坚持长期抗战,争取国内进步和国际援助争取了时间。 其四,振奋了民族精神,赢得了国际赞誉,鼓舞了中华儿女坚持抗战和抗战必胜的信心。(3)国民党战场溃败的原因: 其一,敌强我弱/ 其二,片面抗战。(根本原因)/其三,战略战术上的错误。 其四,派系矛盾/其五,军队战斗力低下/其六,幻想对日妥协求和。 (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消极方面 1.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2.进入相持阶段后,采取消极抗战、避战观战,未能改变战略总体上的溃败局面。 3.不断制造反共磨擦事件,实行了许多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抗日的政策,给抗战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二、抗日战争中的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倡导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统一战线中,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推动国民党抗战到底,迫使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共产党和人民的要求。 2、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领导人民去实行这些主张,影响和推动国民党接受这些主张,而自己则是实行这些主张的模范。 (1)指出了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前途(中国必胜);(2)以充分的理由阐明了中国必胜的道理(《论持久战》);(3)提出了坚持长期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人民战争);(4)规划了抗战胜利的发展过程(著名的三阶段论)。 3、实行全面抗战路线,独立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挺进敌后,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创建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持久抗战。 4、进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原因 1、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抗战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了空前提高。 2、坚持共产党的革命彻底性和政治坚定性,发扬了善于团结众多同盟者的工作作风。 3、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辱之战,是一场卫国之战,经过八年的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而提到抗日战争,就不得不说当时领导中国的国民党,这个执政党当时对抗战做了什么贡献呢? 提起国民党当时的状态,我们总会想到“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这几个字眼,国民党费尽心力的阻止共产党的发展与行动,限制了全民抗战的力量。然而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能否认国民党在抗战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可以说,没有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抗日战争只会持续更久,只会让我们的发展晚的更多。那么国民党的贡献都有什么呢? 首先,国民党作为当时的中国政府的执政党,提出了抗战,就证明着中国并不甘遭人侵略,他在抗战初期抛弃了“让外必先安内”的口号,鼓励各党各界人士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且最终做出了“联共抗日”的重要国策,从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代表中国政府,他的动员力是其他政党所不能相比的,国民党可以通过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经济力量来抗战。国民党在1938年3月召开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抗战之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尤其取决于民力。”可见国民党认识到了动员人民的重要性。同时,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拥有当时最有实力的军队。1937年国民党有党员165万多人,其中军队党员达到100万多。而同期的共产党只有党员4万余人,相差十分悬殊。而国民党同时拥有在中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与日抗战的实力。最后,在外交上国民党同样做了杰出的贡献,积极利用同盟关系,积极进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先后与和中国有不平等条约的国家签订了和平新约,中国从此摆脱了近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从这四方面来看,国民党对于抗战所做出的贡献,毫无疑问是十分巨大的。 作为政府军,在面对日本野蛮的侵略的时候,在不抵抗只能亡国的情况下,国民党做出了顽强的抵抗,并且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这场战役是日军的噩梦,让日军同样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让他们明白侵略中国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大小战斗数百次,历时4个半月,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战。这次战役虽然以国民军退出武汉失败告终,但是他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而日军由于国力损耗巨大而只能延缓进攻,并且战线的拉长使得日本的后勤补给十分困难,所以拖住了大量的日本军队。从而阻止了日军的继续行动,局面变得僵持了起来。 同时国民党的积极抗战,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法西斯之一的日本大量军队被牵制在中国国土上,使得日本无心攻打其他国家,从而使得最终获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中国也因此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然而事

抗战时期国民党最强20军

抗战时期国民党最强20军 第一名:74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 代表人物:王耀武,张灵甫 王耀武是74军的精神核心,74军则是王耀武物质力量的核心。 在淞沪会战中,面对日军海陆空三军的联合攻击,王耀武指挥有方,沉着应战,率57师(74军前身一部)像钢板一样牢牢地顶住日军,使其寸步难行、伤亡惨重。这是淞沪战役中表现最好的部队,超过当时的国军德械部队36师、87师和88师,一战成名。 74军在国共内战开始时,战斗力排全国第一名。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好解释的。虽然有人提出74军的种种问题,可是细究起来,没有任何一只军队在同样处境中,表现会超出74军。 74军在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而且全以主力使用,战功彪炳。 从淞沪会战的开始,1937年的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年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上高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 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作为对部队团体之最高褒扬,该军即独得四轴。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行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大战场的紧急预备队。日军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 链水之战重创共军王必成部。虽然最早被共军歼灭,可共军上了五个第一流的主力纵队围攻,牙齿也蹦松了,双方损失接近1:1。比起“五大主力”的另外四个,被歼灭时的表现强多了,不愧第一主力。 即使后面重建的74军,仍堪称国军精锐。这是近代史中非常少见的。 第二名::18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 18军代表人物:陈诚,胡琏 18军是陈诚的起家资本,也是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在军阀混战、抗日作战、国共内战中屡立战功,为蒋介石与陈诚所心爱之嫡系部队。淞沪罗店拉锯战、石碑要塞保卫战、湘西雪峰山会战等均显奋勇。解放战争中,整编第11师一直充当着救火队,哪里有难便投入哪个战场,取得了辉煌战绩。大王庄一战为淮海战役最惨烈的战斗。 提到18军,就必须介绍一下国军名将胡琏。胡琏,字伯玉,老黄埔出身,毕业后就在学长陈诚、罗卓英的十八军手下服役。其人在战场上的表现确比其同僚们略高一筹,他有张灵甫的“悍”,但无张灵甫的“骄”;其“忠”不比黄百韬少,其“谋”绝对比黄百韬多。胡琏被誉为“虎性”与“狐性”的结合体(毛主席老人家便谓其“狡如狐,猛如虎”)还是恰如其分的。 许多老三野认为,胡琏的整11师(18军),综合战力仅略逊于整74师。从其几次避免了被歼的命运,而且是“五大主力”中最后一支被歼灭的部队来看,说胡琏“能战”,不算是溢美之词。 据网友介绍,18军在与解放军作战时,是唯一一支胜多败少的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时,18军有四次被优势的解放军包围,即1946年6月被刘伯承邓小平的三个纵队围攻,8月被陈毅的四个纵队围攻。1947年2月被刘伯承三个纵队围攻,1947年8月在南麻战役又被优势的解放军围攻,但胡琏很坚定的利用地形,全部打退了解放军的围攻。 1947年8月,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将整11师包围于山东南麻,志在通吃,再获围歼整74师的辉煌。总攻发起后,天降暴雨,弹药受潮,部队于泥泞水洼中苦战四日无果,敌增援部队迫近,不得已撤出战斗,打了一次不划算的消耗仗。胡琏由此而声名更噪。“南麻大捷”

试论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贡献

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好,都曾经或正在统治中国。一个政党能从白手起家,而又能走向国家的最高权力,这肯定不是偶然的,这个政党也不可能真如某些人的是邪恶的政党,人民在一定的时期选择了他,说明他肯定有可取之处。而一些人之所以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完全是因为反对而反对。 国民党正面战场总体上看充当了抗日的主力,这是与它作为中央政府,拥有几乎全部国家资源、外援和国家军队的地位一致的;在抗战的初期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次会战,抵御了日军的全面大举进攻,取得了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基本上稳住了阵脚,但因敌强我弱,不得不从沿海地区退守内地,丧失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国土;抗战中后期,日军尽管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还发动过一系列较大规模的进攻,甚至在1944年还发动了规模最大的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但总体上日军的压力已经比抗战初期大大减轻。这个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总的战略仍取守势,依靠美援物资,改进装备,整训部队,为反攻作准备,对于日军的进攻则进行有限的反击,一般是把日军打退回去,恢复原有阵地,偶尔也发动一定规模的反击作战。 共产党在抗战的初期阶段,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合作后,将八路军大部开赴前线(留下一个旅保卫陕甘宁边区。稍后组建的新四军也是大部开赴前线作战,军部及其直属部队驻扎云岭),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取得了平型关等战役的胜利,随即深入敌后,分散主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坚持抗战奠定了基础。共产党敌后战场面临的斗争形势则要复杂得多:日军一次又一次地对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三光”政策等毒辣手段无所不用;同时还要对付大量的伪军和汉奸、特务,与国民党“顽军”周旋。共产党的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也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1940年以后,国民党减少乃至停止供给八路军和新四军装备给养,中共搞大生产运动渡过难关,同时加强政治、军事、思想建设,在实力增强的同时,也提高了水平。1944年开始,敌后战场开始向敌伪据点发起局部反攻。到1945年,二战已近尾声,国共两党军队逐渐开始加强了对敌反攻作战,直到取得抗战胜利。 往者虽已逝.来者犹可追.中国的抗战史应该重新为国民党书写.那些国军的抗日老战士应该得到尊重.哪怕是迟到的尊重.否则我们对不起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魂.历史将永远记住那些为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为了保卫民族和人民而捐躯的烈士们.不管他们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他们将永垂不朽!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陕西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发06《咸阳日报》教育周刊 作者宋增安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不但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更危及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统治。为此,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 1.淞沪会战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十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凇沪会战”。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二十余万人,在付出伤亡六万多人的代价后,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 淞沪会战期间,在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激战达半月之久,歼敌二万余人。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

基本结束。 3.徐州会战 这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消灭日军一万余人。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重创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虽然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终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攻势。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束。 4.武汉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战场遍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会战中,日军投入兵力达四十余万,中国配置兵力一百余万,历时四个多月,攻势凶猛的日军遭到重大消耗。10月25日,中国守军主动撤离汉口,会战结束。 总的来说,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毛泽东语)四大会战具有重大意义:它挫敌凶顽之气焰,遏敌逼人之锋芒,使其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化为泡影。此后,侵华日军日益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不能自拔,直至最后葬身于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作用的简评: 毛泽东对国民政府抗战的评价: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中说:抗战初期“所谓的‘共同领导’,实际上是国民党一党领导‘。当时中国共产党”说在蒋委员长领导下抗战到底“,这话并“没有错”,“因为要打日本,就要有个头子,当时中国的头子就是蒋介石,他有那么多军队,外国也承认他。但他后来要反共,这句话我们就少讲了,以至不讲了。如果说共同领导,那就是你领导你那一堆子,领导中央军;我们领导八路军、新四军,领导广大人民,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毛泽东肯定的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胡锦涛在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而且抗战初期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担负了抗日战争的重要任务,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历史应该客观的反映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让人们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英勇的抵御外敌的战争。国军也是中国人民的子弟兵,包括380万阵亡将士们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员11万多人。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到1945年,有党员806万人。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相差极为悬殊。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陆空军,1945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万人。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不佳,但仍然是抗战时期人数最多的军队。特别是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仍然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许多学者都已论及。 历史应该客观的反映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让人们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英勇的抵御外敌的战争,国民党政府对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国军也是中国人民的子弟兵,包括380万阵亡将士们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觉得有未尽之义。实际上,国民党、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起点。这次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指挥系统。但从战争的总体上说,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简单的否定,或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这样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地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维护抗日战争的历史成果。 一、存亡危急之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首先指明了这次事变的严重性质和坚决抗战的必要性。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威胁下,在全国人民强烈义愤的要求下,国民党开始改变过去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转而采取比较努力抗战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仍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力求避免事态扩大,但同时也对事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7月9日,蒋介石密令平津前线:“具备必死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滑之惯伎,务期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察冀行政组织,不容许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人的约束。他表示中国已临到“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个谈话的基本精神是好的,正式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这时日本已大量增兵关内,公开抛弃了所谓“不扩大方针”的欺骗宣传。7月30日,日军相继占领北平、天津;8月13 1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中华民族全面动员,进行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深刻的觉醒。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以下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政府抗战有着标志和象征的意义。中国政府存在着并且抗战着,标志这个国家没有亡国。如果这个政府投降了,成为傀儡政权,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不是独立的国家,已经亡国。 第二,就是政府的动员力。国民政府抗战,就能够动员整个国家的力量进行抗战,这是其他任何党派、团体等组织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的。政府能够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经济力量进行抗战,也能发动它所控制的全部宣传机器动员全国人民抗战。 第三,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特别是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仍然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是否抗战,决定着抗战是否合法,而直接影响着其他力量的抗战态度和抗战方式。九一八事变后到卢沟桥事变前,国民党与国民政府不仅不抗战,而且对抗战活动进行压制和打击,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就是其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范例。而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压制、打击下,很难形成全民族的抗战局面。 必须指出的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抗战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其他各爱国党派、各族各界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实现的。它的抗战态度的及时性、坚定性、彻底性、全面性都不及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爱国党派,也不及深刻、全面觉醒了的中华民族的大多数成员。但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采取了抗战的态度后,它的动员力、号召力又是其他任何党派、团体所不能取代的。 第五,国民政府是中国国家的代表,它代表中国进行抗战外交,在不同的阶段,国民政府根据战争形势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制订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和策略,确定了战略重点。这些政策和策略的具体运作与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国际效应和国际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不是领导作用,而是导向的作用。导向是指指导行动或发展的方向,使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就是提出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并且提出正确的方针和路线,促使事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正确的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对全民族抗战发挥导向作用,是因为它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条件。 一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对民族资产阶级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抗日的问题上,与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一致。它所提出的抗日战争的方向和目标、方针和路线、战略和策略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方向和目标。 二是中国共产党是除国民党外唯一具有武装力量的政党,虽然军事实力在抗战初期仍然不大,但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唯一能够与国民党军队进行配合抗战的军事力量。而且由于中国共产党有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在敌后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能够以根据地迅速发展自己的力量,扩大军事力量,从而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力量在抗战中不断壮大,其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重要和扩大。 三是政治导向的内容包括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面的斗争。国民党及国民政府虽然参加了抗战,并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统治利益的需要,还有许多不利于抗战的因素和行为。在抗战之初,不能提出一个取得抗战全面胜利的目标,只是想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状态,因此过于依赖国际社会,一方面与日本军队作战,另一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全民族抗战新论 ——兼谈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刘会军 【作者简介】刘会军,吉林大学文学院 【摘要题】历史学前沿 【正文】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中华民族全面动员,进行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深刻的觉醒。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关于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觉醒、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领导权等问题,学术界多有讨论,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新想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中华民族最深刻最全面的觉醒和动员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基础 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中华民族遭受到5次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在这5次战争中,都有不同角色的人士——既有清军的官兵,也有民众和其他人士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反侵略的战争或斗争。但这些反侵略的战争和斗争的参与者都只是特定的一些人,如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参与者只是当时负有抵抗任务的清军官兵和受到侵害的战争所在地民众,同八国联军的作战只是义和团的成员。局部的侵略引起局部的反抗,涉及的层面和范围都是十分有限的。而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略,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华民族最深刻而又最全面地觉醒和动员了。 这种最深刻最全面的觉醒,就是整个中华民族都意识到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7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为日本进攻华北第二次宣言》指出:“今天我们放弃平津,放弃芦[卢]沟桥永定河以东的大块中国领土,则冀察必然不保,必然成为第二个东四省,冀察不保,华北与全中国即将垂危,亡国灭种即将相继而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也认为:“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发展的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 正因为中华民族最深刻最全面的觉醒和动员,才使战争的双方都十分重视民众的力量。国共两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方面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早在战争刚开始时,多年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朝日新闻》上海特派员尾崎秀实在一篇评文章中说,日本“并非是对付支那统一政权国民党政府,而是与整个支那民族为敌”。全面动员又是建立在最深刻的觉醒基础上的。而这种最深刻的觉醒不仅表现在对于民族危机的深刻感受和抗争,而且更体现在“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这个进步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中间党派、各界人民在进行全民族抗战的同时,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民生政策,并掀起了进步的思想文化运动。正因为如此,“抗日战争决不是单纯军事意义的对外反侵略战争,其社会的、历史的意义远远超出战争本身。抗日战争进一步促成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旧的社会形态的分化和新兴民主进步力量的发展”。抗日战争不仅是一次全民族解放战争,同时也是一次伟大的社会革命,是一次伟大的现代化运动。它不仅是中外关系史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觉得有未尽之义。实际上,国民党、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国际友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作用

国际友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作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九一八"事变,特别是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开始后,全世界反对侵略拥护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即相继开展广泛的援华活动。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战就与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同各同盟国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协同作战,直至1945年8月取得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在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许多国际友人千里迢迢甚至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他们把支援中国抗战当作自己的职责,当作开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任务。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在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本文拟从现有研究基础和可靠史实出发,就若干国际友人群体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以及有关评价国际友人的问题做初步探讨。 一、从事新闻采访 抗日战争时来华外国新闻记者在50人以上。其中著名的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夫人海伦·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斯·史沫特莱、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哈里森·福尔曼、杰克,贝尔登、西奥多·怀特(白修德),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冈瑟·斯坦因,德国记者汉斯·希伯等。他们历尽辛劳访问延安和抗日根据地,忠实报道中国军民抗战情况,揭露日寇的残暴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行径,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 其一,访问延安和抗日根据地。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局部抗战阶段,斯诺就曾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上报道对中国抗战。1935年1月和1939年4月,斯诺将"七七事变"前他访问延安写就的《西行漫记》和他的夫人继续往访撰成的《续西行漫记》先后交给上海进步人士(1)译为中文出版,增强了国内人士对中共及其抗战行动的认识。史沫特莱1937年3月1日采访了毛泽东,后曾将此访问记以《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为题用中文在延安出版并广为散发。她就抗日战争发表了鼓动性的演讲:"你们不是孤立的,你们的斗争是正义的,你们是世界伟大的反法西斯运动的一部分"(2);同时,她对朱德作了多次采访,成为她后来撰写朱德传记《伟大的道路》的基础。贝特兰1937年IO月到达延安,专程访问了毛泽东。他很想从毛泽东那里得到一些问题的答案:比如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此有何看法?中共的纲领是怎样的?与国民党有何不同?国共两党能 合作到何种程度?红军的战略和策略如何?他们跟其他友军又是如何合作的? 毛泽东与他作了长谈。这次"谈话"后来成为收入《毛泽东选集》中的著名篇章(3)。贝特兰在其《华北前线》一书中详细反映了此次访谈的经过。斯特朗来到延安前先是在山西抗日前线访问八路军的。她访问了朱德、贺龙、任弼时,自称"上了一堂游击战术的课,听到了著名战绩的故事,并了解到使一支军队始终和它为之战斗的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方法"(4)。至于福尔曼、斯坦因、爱泼斯坦往访陕北较晚,他们于1944年5月参加中外记者参观团至延安。在那里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接见了他们。记者团一行还参观并访问了延安及附近地区的工厂、学校、医院、报社,随即撰成新闻电稿发行国内外。福尔曼、斯坦

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族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可以说,这场战争的胜利是在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然而许多人却忽略了国民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可是,从初中到高中的历史课本上,我没有看到对国民党,对蒋介石,对各个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甚至献出生命的国民党将领和士兵的正确的,公正的评价。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光容战绩,只言片语,客观的说,国民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先是统一了全国,然后对不听从中央的地方军阀实施军事打击,维护祖国统一。然后蒋介石发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新生活运动,使中国的面貌涣然一心。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的中央军及其地方军都进行了英勇的抵抗。8年抗战,国民党一共牺牲了208名将领,士兵不计其数,许多士兵为国捐躯。战争期间国军的部队成团成营的牺牲。但是被国军消灭的日军也多达几十万人,蒋介石以及国民政府一直坚持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其间蒋介石作为反法西斯战线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不仅领导广大中国人民抗战,还出访印度,会见圣雄甘地,出席开罗会议,并且废除了自1942年后同英美等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统统废除,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不佳,但仍然是抗战时期人数最多的军队。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抗战之初共产党的抗战力量还很弱小的时候。它代表中国进行抗战外交,取得了良好的国际效应和国际影响,首先在政治上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其次在经济和军事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这是共产党在当时的条件下所做不到的。 当然,在抗战当中国民党也表现出了其消极的一面。国民党统治集团从指导思想到政策实践都把反共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且日益向反共倾斜。 国民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抵抗日寇疯狂的军事进攻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没有国民党的参与,很难说全民统一战线能否形成,也很难想象共产党在抗战初期能否抵挡住日寇的进攻。因此,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是以史为鉴,国民党的历史是悲哀的、可耻的,但其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却是不应该被忽略的,我们应当客观的看到国民党在抗战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