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史概论论文

中国航海史概论论文
中国航海史概论论文

四大发明和航海业

作者:xx序号:85 学号:xxxxxxxxxx

单位:xx学院

摘要:

汉为扩大海上贸易,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其航线远达亚丁,为三大洲文化经济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个时候,人们仍然只能依靠天象来辨识方位。直到到了唐宋,四大发明的问世使航海技术得到空前发展,把中国航海推上一个新高度,并遥遥领先世界。那时人们已经能够准确定位,不再完全依靠传统的辩位模式,这是历史性的大突破。

关键字:四大发明、航海

The author: xx Order: 85 Student number: xxxxxxxxx

The units: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he abstract :

In order to expand maritime trade, Han Dynasty opened up the "silk road" at sea, whose route reached Aden and it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ulture and economic of three continents. But at this time, people could not identify azimuth without the help of astronomical phenomena. Until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the arrival of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made navigation technology get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pushing China sailing to a new height. and leaded the world. At that time, people had been able to identify azimuth accurately, no longer totally relying on the traditional model, which is a historic breakthrough.

Key words: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sailing.

正文: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举目尽皆黄土,“人们对黄色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崇敬。以黄土高原为摇篮的中华民族是黄色为最重要的正色,代表着大地和王权[1]”。但中国并非仅以黄色文化闻名世界,其蓝色文化亦是源远流长,其源头直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这是《易·系辞下》中对古代航海

的描绘,充满智慧的华夏民族一步步克服陆地的限制,踏上了探寻海洋的惊险之旅。

中国航海起源于上古时期,期间人们所使用的大都为原始渡水工具。直到夏朝时期,木板船的问世使航海进入一个新的台阶。到了秦时,航海事业终于迎来了发展期,秦始皇的数次海巡无不表现出他难以释怀的心结。汉代时,“丝绸之路”以及海上的“丝绸之路”将航海推上了发展高峰,并将三大洲连结在一起,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商业和文化往来。唐朝时期,航海达到了繁盛,航海业进一步扩大,但航海技术并未有突破进展。直到宋代,指南针的问世一改先前落后的航海技术,其成就瞩目世界。

唐宋时期是航海的繁盛时期,其造船技术水平达到了秦汉后的第二个高峰,对世界造船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体势雄伟,航行安全的特点。其种类繁多,有木兰舟、客舟与神舟、浙船和泉舶。其结构和造船工艺水平都非常先进,在载重量和适航性能都处于世界前列而称雄海上。

唐宋两代的航海技术有了巨大革新,“中国航海技术成就可以说有三项:一是对海洋潮汐的研究;二是航海图的绘制;三是指南针用于航海[2]”。

海洋潮汐研究的成熟预示着航海繁荣时期的到来,突出作品有窦叔蒙的《海涛志》,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卢肇的《海潮论》,余靖的《海潮图序》等。“航海图是指能在茫茫大海中引导船舶航行的一种地图”,它的出现为航海活动带来了不少方便。

我所要讲的是四大发明对航海业的影响,因此以下将重点阐述之。

四大发明是指火药、印刷术、造纸术和指南针,其中,前三者对航海并无明显帮助,而指南针却使航海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航海史从此迈进崭新的一页。

指南针,又称罗盘,是一种用于指示方向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各种方向判读,譬如航海、野外探险、城市道路地图阅读等领域,“最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场合、军事、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3]”。指南针的前身是司南,“取包罗万象经天纬地之意[4]”。司南是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杓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从司南到指南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究竟何时问世,现在尚无法确定[5]。”人们只知道它产于宋代。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的指南针的一种人工传磁方法。通过摩擦,很容易使钢针磁化,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

指针能够偏转其负极指向南方。他所介绍的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有四种,水浮法、碗唇旋定法、指甲旋定法和缕悬法。水浮法易受水面晃动的影响,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易掉落,缕悬法比较理想,这四种方法可以归纳为水针和旱针两大体系。

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上并非一日之功,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还穿上开始使用罗盘定向导航的时间约在宋宝庆二年,此时,指南针已经升级成为罗盘,人们发明了磁罗经。

大海暗流汹涌,礁石隐伏,谁也不知道海上有多少危险多少变故。在罗盘问世之前,葬身大海的海船不可胜数,《梦梁录》中记载:“风雨冥晦,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罗盘能够精确为海船导航,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灾难的发生,它是生命的保障,它的地位难以估量。“针路”的出现一改单体指南针在航海活动中的辅助地位,“惟凭针路定向行船,仰观天象以卜明晦”。

指南针为航船指引了方向,使漂泊于大海的孤舟不再漂浮不定。而在此之前,没有哪一个朝代的航海能有如此发达,也没有哪一个朝代的航船能如此精准定位目标。人类的智慧从来都不能被限制,科学家们创造了这一简简单单的小盘子,竟然能产生如此强大的力量。好奇、求知欲是解开秘密的最原始动力,人类征服大海的梦想从来也不曾消失。

伴随着指南针的出现,中国古代航海即将迎来鼎盛时期,元代忽必烈一统中国,航海日渐兴盛,当时盛行的中外海上交通地理名著《岛夷志略》,在国内外均有很大的影响,对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及世界航海均有很大的价值。到了明代,中国航海终于到达巅峰时期,以郑和为代表,凝聚和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交流、友好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率众七次远航,访问了数十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他的最后一次远航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

“生活不是静止,而是同静止作斗争,是创作,是创造,是对“永恒旧事物”的吸引力的永恒反抗”。科学家们创造的指南针指南针的出现将中国航海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名符其实的海上强国,并为西方推崇备至,但为什么近代中国航海如此落后?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航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萧条期。当夜郎自大的清王朝还沉浸在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时,西方掀起了异常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从珍妮机打发明,

到蒸汽机的创造,以至于后来火车机车的试车成功……它是西方国家在工业技术上的一次巨大革命,由英国率先完成,并为西方带来了不可想象的财富。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6]。”马克思这样说道。然而,资产阶级从来都是唯利是图的,如此巨大的财富仍然满足不了他们的野心,殖民掠夺,残忍的黑奴交易……他们还将视线转移到了东方。

坚船利炮打破了清王朝的美梦,闭关锁国的他们终于在海上得到了惩罚,我们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耻的卖国条约时刻扯动人们的神经,人们终于清醒地认知到大海的威力,中国想要成为一个强国,不仅仅是要成为大陆强国,还要是海上强国。

曾经辉煌的航海史被西方殖民者摧毁地支离破碎,我们的航海文明被糟蹋得面目全非,我们创造了指南针,殖民者却利用指南针来欺压我们。但无论我们如何哭诉,都不能改变这既成的定局:我们的海上主权正一步步消失,我们丢失了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

即使是现代,中国仍然没从航海萧条期中恢复生机,我们不完全具备成为海上强国的七个条件,在成为海上强国的路上,我们还有很多要做。但无论是过去和现在,指南针在航海中所起的作用仍然很重要。

现代的指南针很多时候已经不单独使用,GPRS能代替它并远远超越它做很多事情,但指南针并不算消失了,GPRS也算是指南针的延续,就像罗盘是指南针的延续一样,创造永远是具有进步性的。所以,指南针从始到终一直活跃在航海事业中,和它密不可分,没有它,就没有这部灿烂的中国古代航海史。

但无论四大发明,还是中国航海,都是表象的东西,实质是它们都是被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须牢牢认清这一点。从最初的实践上升到理论,这是人类思想的第一次飞跃,再由理论到时间,这是人类思想的第二次飞跃,创造正是由此中产生,我们早已明白这个道理。创新的道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仍然要义无反顾的前行,伟大的革命理论家马克思正是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诽谤与嫉恨中创造了马克思主义。

“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民族想要进步,就必须要有所创新,国家想要进步,我们就必须勇敢前进。我们所秉承的历史任务迫使我们必须认

清这一点,过去我们能创造像四大发明那样伟大的东西,相信将来我们能够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徐薇.大国之酿颜色战略-之黄色战略[E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d811445741.html,/s/blog_9341b54b01010ilt.html, 2011-11-17 17:05:25.

[2]、中国航海协会.中国航海史[M].北京市: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117.

[3]、李卫.水罗盘与旱罗盘[J].历史学习,2010,(2):2.

[4]、方利山.万安罗盘:经纬天地间[J].中国文化画报2013(6):2.

[5]、《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中国古代科技漫话[M].北京市:中华书局.1992:10.

[6]、[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著.《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1949年9 月第六版.1972年2月江苏第三次印刷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

航空发动机未来发展的智能化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航空航天业的发展离不开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而纵观历史,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史并不算久远但是其发展速度却是很迅速的。从最早的活塞式发动机到现在的喷气式发动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航空飞行器的发展。早期的飞机飞行的速度并不是很快,主要是受制于发动机的技术,但是今天的飞机不仅飞行速度惊人,而且飞行的安全系数也更高了。现在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虽然已经很先进,但是还没有到达最高点,也就是说现在的发动机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预计未来的发动机会向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包括智能节油技术,智能修复技术等等。 关键词:发动机安全系数智能技术历史前景 一.引言: 航空航天的发展离不开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支持,发动机对于飞机而言就像心脏对于我们人类一样重要,离开了发动机,飞机就成为了空壳,没有任何用处,所以发动机才是飞行器的核心,发展飞行器虽然要求各方面的技术均衡发展,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发动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其他各方面技术的发展,故发动机的技术在某一个层面上也代表了航空工业的发展现状。从飞机诞生到其被用于战争,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飞机将带给世界的巨大影响,于是纷纷开始发展航空飞行器,于是一个更深层面的技术发展拉开了帷幕,它就是发动机的技术研究。 二.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史 1.活塞式发动机的发展 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幻想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也曾作过各种尝试,但是多半因为动力源问题未获得解决而归于失败。最初曾有人把专门设计的蒸汽机装到飞机上去试,但因为发动机太重,都没有成功。到19世纪末,在内燃机开始用于汽车的同时,人们即联想到把内燃机用到飞机上去作为飞机飞行的动力源,并着手这方面的试验。 世界上首架飞机是由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来的。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弟确不相信这种结论,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他们因此于1909年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全校通选课周学时 2 学分时间 任课教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孝远 课程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811445741.html,/pkujpk/course/xfwms 西方文明史导论是一门全校性的通选课,为2006年教育部评选的全国精品课程。旨在用中国人眼光来分析、透视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分专题讲授西方文明的特征、民族性格、国民性、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优缺点,并从全球化角度探讨文明的整合问题。认为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整合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 教材:(1)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介:这是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主编、由北京大学世界史教师为主撰写的一部教材,任课教师朱孝远、颜海英为《世界文明史》(上册)的分册主编。 (2)教材:[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上、中、下卷。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简介:在当代的西方历史研究上,社会文化史占着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历史研究的一个基础和一种发展。展开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西方社会史》,就是当代西方这方面研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这是一补介绍西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本书以社会史为核心,从普通人的兴趣点出发,重现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内容和图片资料极其丰富,所述自古至今,深受读者欢迎。 译文采用的原版是读书1987年的英文修订本,由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三位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约翰·P·麦凯、贝内特·D·希尔、约翰·巴克勒编撰而成,该书出版不久就成为众多美国大学相继采纳的通用教材。作者们把历史置入于时空发展的框架之中,表现出动态的历史经验、生命的模式以及智觉、情感、情绪等的复杂形式,通过“历史的理解”和“历史的叙述”来把人类的经验转化成为一个个直接、具体和生动的故事。这部作品并不一定立即告诉读者各种历史结论或历史因果,但却引导你进行历史思考。《西方社会史》对于历史结构的探讨是有独创性的,作者们亲身进行了许多有趣的观察,并且利用这些经验材料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见解,特别是他们从文化根源和社会基础出发分析历史演化的因果,无疑为解释历史现象提供了一种客观主义的新视野,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10.19 第4版) 讲课的内容 (时间安排/讲课重点/难点/知识点) 第一讲绪论(第一周) 讲课的重点:旨在说明什么是“西方”,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通选课的基本要求。 难点:(1)文明的概念如何理解 (2)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如何把握

大学文科类毕业论文标准格式模板

大学文科类毕业论文标准格式模板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基于价格质量矩阵的广告研究 作者张艳届别 2019届 系别新闻传播学系专业广告学 指导教师罗洪程职称副教授 完成时间 2019年4月30日 (注意:所有红色文字均为说明或解释,在格式参考过程中请注意删除) 摘要(小三黑体,居中) (空1行,小四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价格质量关系,国内外研究学者早就注意到了且一直都在研究。菲利普.科特勒基于“定价战略与方案”提出的价格质量矩阵模型是其典型代表,细分了产品和消费者市场,指导了价格政策、定价方法的制定,完善了市场营销管理。直到现在,价格质量关系还在尝试着在新的领域的研究。随着广告业的迅猛发展,对价格质量矩阵战略模型进行传播机理分析和广告策略设计,是价格质量关系在广告传播领域作出的科学的市场定位,也是本课题的突破点和创新点。 关键词(黑体):价格质量矩阵模型;定位;战略;关系;广告策略设计 目录(黑体3号,居中) (空1行, 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一、导论 (1) 1、问题的提出 (1) 2、本论文相关的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2) 结论 (22) 注释(备选) (22)

参考文献 (24) 致谢(备选) (25) 附录(备选) (26) (空1行) 一、导论(一级标题标号:小三号黑体; 上下各空1行) …… (空1行) 1、问题的提出(二级标题标号:四号黑体;上空一行) 一项对36个项目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价格被一致认为是强有力的质量线索。……基于价格质量矩阵原理,本课题期望进行有益探索。(正文字体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空1行) 2、本论文相关的国外研究动态 与本论文相关的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菲利普·科特勒的价格—质量战略(三级标题:小四号黑体) 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 (2)罗伯特·J·多兰和赫尔曼·西蒙的价格质量四象限图 美国罗伯特·J·多兰和赫尔曼·西蒙所著……。 (3)菲利普·科特勒产品线的双向扩展战略 菲利普·科特勒在阐述……。 (空1行) 3、本论文相关的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国内有关价格质量关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 (1)定价战略层面上的价格质量研究 曾繁正、罗锐韧主编的《市场营销管理》一书……。 (2)价格博弈论和价格战略的提出 国内研究学者就价格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高一历史小论文范文

高一历史小论文范文 (华中师大来凤附中陈峰) 关于高一历史小论文,高一历史有一种题型,是就历史上的某个事件,某个话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这样的论文该如何写作,我们是否有什么参考性的范文能给大家提供帮助。下面是高一历史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析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的世界性大危机, 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 ,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分裂: 德、日等国乘机走上法西斯道路 ,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美、英、法等国家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由此激化了的阶级矛盾, 部分地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逐步恢复了社会生产力, 同时还使美国避免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并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阵营和最后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沉重打击 1936年9月26日,英格兰银行为阻止黄金外流 ,保护英镑在国际汇兑中的有利地位,将银行利息提高到6 .5% ,致使原来流入美国市场达几亿美元之多的黄金从纽约倒流回伦敦 ,导致纽约证券市场的价格一度下跌。1 92 9年1 0月2 4日 ,纽约证券市场上有1300万股票易手。美国的劳动人民日益贫困由于大批工厂倒闭,致使大量的工人失业。“1929年,失业者约150万,占民用劳动力总数的3.1%,1930年10月近400万,1931年10月近1100万,1933年初约1200~1400万”。最严重时超过1500万,甚至可能高达1700万,占整个劳动大军的1/4。在业工人的工资也下降了30~50%,“1929-1933年,劳工总收入从530亿降至315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工资总额从近120亿美元跌至70亿美元。” 美国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大危机的袭击下,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不断地激化,反对贫困、饥饿、失业和所谓的“保卫自由民主运动”到处可见。1931年夏,美国联邦基督教协会的一个委员会草拟了一份声明,严厉谴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公正。该协会的新闻公报———《基督教的社会理想》在控诉了不合理的体制后,还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包括“对年老和失业者实施社会保障”。路易·斯安那州的联邦议员休伊·朗甚至提出要“共享财富”的复兴计划,并立即掀起了一个要求重新分配国家财富以拯救国家的运动。据统计,“1929-1933年,美国共发生了近3000多次罢工,罢工人数由90万增至156万。”他们强烈要求就业和救济。1932年夏,依阿华州农民进行暴力反抗斗争,他们用路障和暴力阻止载

世界文明史期末论文

世界文明史期末论文 通过一个学期对世界文明史的学习,我对世界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加了很多人文知识,丰富了思想。 课堂上主要教授了古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爱琴海文明,犹太文明使我对各种文明有了充分的认识,老师还在讲述过程中适当加入了许多神话故事,体现了各种文明的特色,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各种文明。 在已经学习过的各种世界文明中,相比之下,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古代埃及文明。 一、金字塔 说到埃及,大家一般都会想到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 金字塔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文字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呈梯形分层的,因此金字塔又称作层级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在最早的时候,马斯塔巴是埃及法老死后的永久性住所。到了后来,埃及人产生了国王的灵魂要升天成为神的观念。 “为他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明文》) 金字塔就是把法老送上天的阶梯。 与此同时,古代埃及太阳神“拉”的标志是太阳的光芒,金字塔的角锥体形式所象征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光芒,表示了埃及人民对太阳神的崇拜。 “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金字塔明文》)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寝。作为统治者的法老们不仅想在活着时统治人间,而且还想在死后成为神,主宰阴界。因此,法老死后,便将内脏取出,浸以防腐剂,再填入特制香料,制作成木乃伊,将尸体长久保存。金字塔便是存放法老木乃伊的陵寝。 大型的金字塔一般建于约公元前2664~前2180 年,在古埃及之都孟菲斯之北不远的吉萨、塞加拉、拉苏尔,梅杜姆以及阿布西尔等地都有大量的遗址。 在众多金字塔中,最为著名的是吉萨大金字塔,它位于开罗西南约13公里的吉萨地区。这组金字塔共有3 座,分别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二代法老胡夫、第四代法老卡夫勒和第六代法老孟考勒所建。 金字塔十分宏伟壮观,巧夺天工,有人觉得仅凭古代埃及人的技术是不可能建造出金字塔的,他们怀疑金字塔是外星人造出来的,或者是更远古的人类留下的。 二、宗教 要了解古代埃及的文明,就必须知道古代埃及的思想,知道古代埃及的宗教。 宗教是古埃及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了整个古埃及历史。赫利奥波利斯、孟菲斯、

美国外交史论文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史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 概要:19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对华交涉时处处追随英国的炮舰政策,奉行“搭便车”外交,以分取一杯羹;19世纪60年代,美国联合英、法等强国为进一步维护和扩大在华特权,由蒲安臣推行“合作”政策;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进运动的开展和大陆铁路的完工,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掀起一股强大的反华浪潮,美国开始实行排华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单独提出对华“门户开放”,初步体现了美国对华外交的独立姿态。 关键词:“搭便车”外交“合作”政策排华政策“门户开放” 学术界对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阶段,尤其是对排华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入,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就显得有点单薄,本文就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19世纪40年代美国对华“搭便车”外交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美国开始实行以侵略为特征的不对等外交。鉴于美国生存在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圈内,没有足够的实力与英国抗衡;又正忙于开展西进运动和向拉丁美洲扩张势力,而美国在华商业利益占其海外投资总额的分量很小,没有必要像英、法那样在中国咄咄逼人。因此,美国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外交的“和平”旗号“选择追随英国的办法,借英国的实力达到自己的目标。狮子一吼,猎物到手;豺狼微笑,拾起骨头①”,奉行被欧洲国家极为不屑一顾的“搭便车”外交,来谋求在华利益,这是美国在当时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方式。 英国以炮舰外交打开中国大门后,美国权衡利弊,在其“还是强国中一个不发达的弱国,即使有在东亚施展政治和军事权威的愿望,它也不具备这种能力②”的情况下,决定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静观其变,等待时机坐收渔翁之利。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创了列强强迫清廷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恶例,美国不再无动于衷。12月30日,美国总统泰勒在国会咨文中的提议“国会拨出专款、遣使团来华、要求通商权利、处理外交事务和保护在华侨民③”就被国会采纳,总统任命凯莱布·顾盛为赴华专使。1843年5月8日国务卿丹涅尔·韦伯斯特训令顾盛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政策的“和平”旗号,步英国后尘,力争与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获得在华特权。而在中国,清廷“天朝上国”的信念受到致命挑战,为阻止顾盛使团北上,于1844年7月3号,以《南京条约》为蓝本,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美国援引英国在华特权,获得最惠国待遇,成为其此后共享条约体系的法定依据。因此,顾盛曾趾高气扬地宣称“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了《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打开得更宽阔了④”就很形象地说明了美国首次搭英国便车的外交方略大获全胜,以损害中国利益为条件,美国在“中美望厦条约中,初次披上了几件帝国主义的衣着⑤”就充分体现了其侵略性质,美国伪装和平的假面具被拆穿,美国人在中国的“美好”形象大打折扣,从根本上改变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成为近代中美不对等外交史的开端。 在鸦片战争中,美国靠拾英国人的牙慧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这在外交界一直为西方国家所不齿,“美国作为一个伙伴跟在英国的后面,泰然自若地分沾了英国在中国的侵略特权⑥”就是明证。但此时美国对华的外交决策是正确的,它不仅适应了国内外形势,而且很明智地借用英国的强大的实力,为美国在华争得了切合自身实际的条约权利,为其以后对华外交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世界文明史东亚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上海政法学院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世界文明史(25I000001)课程论文评分标准 专业班级考生亲笔签名学号成绩 一、论文评分标准:100分【主要分为:论文结构50分;语言组织30分;论文格式20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论文结构:50分A.论文层次分明,内容组织有序:40~50分;B.论文层次一般,内容组织一般:25~39分;C.论文层次不合理,内容组织不合理:25分以下。 (2)语言组织:30分A.不抄袭,语言简练,通顺。24~30分;B.不抄袭,语言一般,基本通顺。16~23分;C.语言不通顺,错别字多于十个。15分以下。 (3)论文格式:20分论文应有标题、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3~5)、正文(应有引言、分层次论述、结论等部分),论文文末应有参考文献。否则酌情扣分。 (4)本课程论文须当面交给授课老师,然后签字确认。 二、请阅读以下资料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中有这样几段话: 1、各种文明都在不停地借鉴它们所邻近的文明,哪怕它们“重新解释”和同化了它们所接纳的东西。的确,每种文明乍看之下都更像是一个铁路货场,在不断地接受和发送包罗万象的货物。(第62页) 2、一个文明通常不肯接受那种质疑它自身的任一深层结构的文化革新。(那些)由地理条件、社会等级制度、集体“心理”和经济需求等因素所施加的无尽无休的约束——这些意义深远的影响,……当代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它们的时候,总是把它们看作完全是自然而然和理所应当的。这些实在便是我们现在所要说的“结构”。(第61-62页) 3、正如一个文明可以欢迎或排斥来自其他文明的成分一样,它也可以接纳或拒绝它自己历史的残存物。这一选择过程并不缓慢,而几乎总是无意识地或部分地进行。但多亏这样,一个文明通过“分割”出其固有过去的一部分,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自己。(第64页) 一、请你结合我们这学期的世界文明史课程说一说对以上文字的理解,不少于300字。(30分) 二、结合世界文明史课程和自己对以上文字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小论文,论文题目自拟、论文字数不少于2500字。(70分) 我对上述文字的理解: 三段文字是三种对待文化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第二种是短期来看自身文化的态度,第三种是长期来看对自身文化的态度。不得不说第二第三种态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自身的历史决定着自身的体制,自身的体制同时又影响着自身的历史,而第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可以对其他两种态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文明是包罗万象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单一的文化必然是走不长久的。文明应该是森罗万象,海纳百川的。 第二段文字,表示了文明是渊源流长的,是深入人心的,是被外界条件约束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地理、经济、制度的基础,因而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比如封建体制)总是自然而然的接受流传下来的文明。短期来看,很难改变。文明构成了“结构”,“结构”决定文明的发展。 第三段文字,表达着文明从长期又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国家制度,国家经济等变化,文明也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类型说明

附件一: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各项内容的填写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 1、对本课题的总体介绍 2、工作内容 3、课题的具体任务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与数据 1、对学生必须掌握和运用的基本理论的要求以及指出完成该课题必须重点研究、攻克的关键问题和理论,或在进行该课题过程中首先应该研究的问题和理论。 2、对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提出要求 3、对完成课题内容的具体要求 4、课题中要完成的主要技术指标 三、毕业设计(论文)应完成的工作 1、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用英语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详细摘要(运用英语单词达到300-500个) 2、独立完成不少于四万字符专业外语文献的翻译工作 3、完成规定字数的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4、各系各专业的其他具体要求完成的工作 四、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要求开出的参考文献数量>5项,并指定一些外文资料和文献 五、试验、测试、试制加工所需主要仪器设备 按要求罗列主要仪器设备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类型说明 1、工程设计型 指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能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出方法或图样。 特点:根据给出的目的要求,参考有关资料后,能按照规定的技术指标,设计出工程图纸,编写出软件程序,并在一定条件下,可根据设计出的图纸进行施工。 2、工程技术型 具有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种类型。 (1)硬件课题是以硬件实体来体现毕业设计的成果 (2)软件设计是指利用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完成工程技术要求的设计。这一类型的设计是根据设计任务书中指标要求,在对现场(或客观环境)、有关的产品设备及仪表等进行调研之后,通过计算,落实到设备的选型配套、施工图纸的绘制及对施工要求、投资的说明上,最后写出设计报告。 3、实验研究型 指其所选的课题包含探索和研讨性的内容,且有待通过实验研究的手段,揭示其内在的本质,从而科学地得出正确的结果。 实验研究选题范围和领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科研方向进行研究和探讨 (2)新的理论和实际装置的研究与探讨 (3)研制新的实验设备装置 (4)研制家用电工电子产品 4、软件开发型 指以围绕要求实现的功能编写出若干程序,来体现设计成果的题目。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2)交换及通信网的软件系统 (3)微处理器专用芯片的软件设计 5、理论研究型 理论研究论文具体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 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这种方格就叫探方。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

论文作业之美国外交史

从热内事件看联邦政府初期的对外政策 百度mmxxyy01原创,欢迎转载 摘要:随着1782年美国在独立战争中打败英国赢得了自己的独立,合众国开始以一个独立国家的身份加入了国际外交舞台,实行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但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1789年美国的盟友法国国内爆发了大革命,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得不进行一番调整。而此时新到法国驻美公使热内对美国的外交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美国从倾向于法国开始转入恪守严格的中立,并且对以后也影响深远。 关键词:联邦政府外交政策热内 美国和法国的友谊是有较长的历史的。美国的独立战争得到了法国的大力援助。虽然在战争初期法国出于对战争形势的判断不明而一直按兵不动,但随着萨拉托加大捷,法国人认识到可以凭借美国的力量打击英国来一雪七年战争战败的耻辱后,便开始大力支持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派遣海军封锁海岸,同英国舰队交战,破坏了英国的增兵计划,并且派遣了地面部队直接参战,多次同美国军队并肩作战。法国的加入还引来了很多同样对英国不满的国家的支持。西班牙、荷兰等国相继派出海军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同时其它国家建立了对英国有敌视性质的武装中立组织。可以说,法国为美国的独立不但直接援助,而且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也使得美国人对法国一直充满好感,他们在独立后同法国签订了长期的盟约,并且美国承诺用武力保卫法国的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 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从大革命的一开始,它便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切关注。法国于1793年对英宣战。由于英国同美国的经济联系较大,统治阶级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直采取的亲英政策。但美国人民的感情还是在法国一边者占大多数。并且如前面所说美法之间有同盟条约,美国有保护法国西印度群岛殖民地的义务。而此时,新任法国驻美公使热内已经在赴美途中了。如何对待法国大革命引发的英法冲突,如何接待新任法国公使成了重要问题。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得不做出重要抉择。

航天技术论文

我的航天技术论文 在过去半年中,接连发生了两起重大航天灾难。尽管人们备感痛惜,但这些挫折并不能阻挡人类进军宇宙的步伐。既然航天活动风险如此之大,为什么人类依然不放弃进军宇宙的梦想呢?从长期看,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总有一天必须走出自己的摇篮;从中短期看,航天活动可带来巨大回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进军宇宙是人类现在和未来的一项伟大事业。于是,载人航天成为现代航天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和前景 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人类在漫长的社会进步中不断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现在,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空间,再从大气层空间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 很久以前,人类就有飞出地球、探知太空奥秘和开发宇宙资源的愿望,我国古代的不少神话故事便是突出的反映。最典型的是流传很广的嫦娥奔月,它描写一个叫嫦娥的美女,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的仙药后,身体变轻飘到月亮上去了。 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是15世纪中国官员万户。1945年,美国学者基姆在他的《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他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然后命其仆人点燃火箭。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火焰和烟雾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航天技术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描绘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人造卫星工程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和4号送上九重天。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研制哪种运输器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即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还激烈地争论过。2003年10月15日圆了万户的梦,因为在这一天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千年飞天的理想。它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格局,成为世界第3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对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华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载人航天的重大意义 历史上,远洋航海技术的兴起,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辟和近代科学的一系列成就,开始了一个"全球文明"的时代。当代载人航天技术的问世,则使人类走出地球这一摇篮而到达太空,开始了一个"空间文明"的新时代。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从自然生态系统中领悟到自身生存、发展和进步的真谛,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就是在模仿和适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回顾世界文明史,人们很早就留下了模仿自然生态的痕迹,人首龙身、羽化飞升等大量事例记述了人们对自然生命形态和功能创造性的模仿。 人类师法自然思维由来已久,这便促成了仿生学的诞生。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目的就是分析生物过程和结构,并将结果用于未来的设计。 仿生学思想是建立在自然进化和共同进化基础上的,人类所从事的技术就是为使其达到互相间的协调,而模拟生物适应环境的功能无疑是一个好途径,恰似“桥梁”和“纽带”,连接着生物科学与技术科学。人们向生物系统索取设计蓝图,使军事、化工、机械、建筑等科学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从雪地行走的企鹅,人们发现了越野汽车;利用六角形结构蜜蜂窝,生产出了蜂窝材料;从青蛙突出的眼睛,制造了电子蛙眼等。 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的基础上,仿生学已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仿生学的相关设计开始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由此得出仿生设计学(Bionics Design)。仿生设计学是在仿生学和设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与原有的仿生学成果应用不同,是以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

同时结合仿生学的研究成果,为设计提供新的原理和方法。从某种意义讲,仿生设计学可以说是仿生学的延续和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契合点,正逐渐成为设计发展过程中新的亮点。 随着时代发展与变化,军事仿生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为了生存、自卫、竞争和发展的需要,逐渐形成了许多优异的结构和特殊功能,值得人们在军事研究中很好地借鉴。军事仿生学就是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先进军事装备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军事装备技术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系统特征的一门科学。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仿生学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已经渗透到与军事相关的各个领域,只要生物界具有的优异之处而军事装备上又很需要的,都值得军事研究人员去揣摩、模仿。 仿生设计在军事上的成功应用有很多例子。如猫的眼睛与夜视仪。漆黑的夜晚,猫能清楚地观察老鼠的一举一动并敏捷地抓住它,其原因在于猫眼的视网膜上具有圆锥细胞和圆柱细胞,圆锥细胞能感受白昼普通光的光强和颜色,圆柱细胞能感受夜间的光觉。一般只能在白天活动的动物如鸟、鸡等,它们的视网膜中常常只有圆锥细胞;而另一些只能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如猫头鹰,其视网膜上只有圆柱细胞。此外,猫眼还有一个特点,在它感受弱光时,瞳孔能够随着光的不同强度而自动调整。所以,阳光很强时,你会看到猫眯着它的双眼,瞳孔已缩小成直线般的细缝,保证只让少量的光线进入瞳孔内。而在光线十分微弱的晚上,瞳孔又能放大呈圆形,以便保证在黑暗中也能看清楚各种物体。军事科学家们便模仿猫眼的奥妙研制出了大有用处的微光夜视仪。这就是军事仿

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

附件1 毕业论文的选题 一、毕业论文的类型及选题 1、毕业类型 依论文的性质不同大致可分为理论型研究论文和应用型研究论文两大类 理论性论文:根据已有的研究基础来建构理论,或对已有的理论进行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比较说明各理论之间的优劣,并提出新的理论,这类文章称为理论性论文 应用型研究论文:指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探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能性,或运用已有的科研成果探索应用的新途径。应用型研究必须与具体实习工作、学习和社会相结合。应用型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运用现有的知识提出、分析、论证或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做出有参考或应用价值的结论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现代生产、管理实际工作更加接近,使学生毕业后缩短不适应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以实践型、应用型为主。 2、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主要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为主。学生通过实习实践,寻求选题,通过此种毕业论文形式有效地提高了财经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避免了在论文写作中的抄袭现象。论文选题主要有企业诊断、调查研究报告,案例研究、管理设计或专题研究等形式, 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过程,就是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选择一个好的题目,需要经过作者多方思索、互相比较,反复推敲和精心策划。题目一经选定,也就表明作者头脑里已经大致形成了论证文的轮廓。 下面是选题常用的题目形式: ●某企业成本控制研究●某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某企业资本结构及其优化研究●某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量本利分析法在某单位财务中的运用●×××制度设计●×××的管理模式研究●×××管理优化研究●×××的处理方法研究●×××企业营销策略研究●×××组织结构设计研究●×××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企业组织变革问题研究

美国史小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标准试卷 2010 ~ 2011 学年第一学期考试日期2010 年12 月27 日 科目:美国史话(小论文)(A卷) 英语专业本科08 年级班姓名学号 试题内容:写一篇关于美国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论文。选题自由,可以写关于美国历史中的各个方面,如文化、语言、社会、政治、经济等。 字数:1000字左右 字号:小4号 APA格式,单倍行距;大小标题与正文之间空格,A4纸打印,详细信息见试卷后面介绍与说明。 我承诺:以下内容是完全由我自己独立完成的。签名:__________ Martin Luther King?s Nonviolence Movements Martin Luther King, Jr. was well known as an inspired black leader, a great speaker and a Nobel Peace Prize winner. Almost every young people has heard his famous speech “I Have a Dream”, which ignited the world and a generation in the course for American civil rights. Although his life was extinguished more than 30 years, but his spirit of pursuing equal rights through nonviolence movements and his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civil development are still here. I.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Martin Luther King?s life Martin Luther King, Jr., was born on January 15, 1929, in Atlanta, Georgia, the middle child of the Reverend Martin Luther King, Sr. and Alberta Williams King.

哈工大世界文明史导论论文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世界文明史导论 课程论文 题目:革新推进世界文明进程 学院:##########学院 专业:#######################班级:###########班 学号:############# 姓名:########## 20##年##月##日

革新推进世界文明进程 作者:##### 摘要:世界文明不断地往前发展,不断的在时间的冲刷下变得越来越璀璨,究其原因,不断地自我革新必然推动了这一进程。文艺复兴使人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推动了地理大发现的进程,同时许多古代的宗教典籍传入西欧,使人们产生了改革宗教的诉求。也正是人对革新的诉求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关键词: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德国文明 1.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 1.1文艺复兴 中世纪的欧洲,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是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国家,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当时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从东罗马帝国传到了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不断地壮大。14-17世纪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并且意大利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造纸术,印刷术),加之教会对人们思想严格控制,激起资产阶级与平民的不满,于是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随即盛行。带来了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核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人文主义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指导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文化艺术的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其中但丁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先驱,其代表作《神曲》大胆揭露了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昧,可以说对文艺复兴的启动有着巨大影响。在艺术方面也涌现出大批杰出的作品,在对现实的抨击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明遗产。比如众所周知的达芬奇的著名画作《蒙娜丽莎》,画面中的人物含蓄的微笑将人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有一种琢磨不透的感觉,达芬奇也正是对于这种人的感情的表达从而创就了其不朽的伟名。当然文艺复兴在其他学科领域也成就非凡,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精神财富。 文艺复兴是向精神领域的进军,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其强调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力量,唤醒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文艺复兴是对人的发现,是对人的本质性的探索与发掘,其对人的肯定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革新,极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1.2地理大发现 如果说文艺复兴是对人的发现,那么地理大发现就是对世界的发现。当时欧洲各国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这些国家为了扩展商业和殖民活动,积极发展航

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

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 一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参考文献类型文献类型标示 专著M 论文集C 报纸文章N 期刊文章J 学位论文D 汇报R 规范S 专利P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数据库DB 计算机程序CP 电子公告EB 二.① 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汇报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英文作者请将作者名写全)。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 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②. 文献习题名及版本1 / 3

(初版省略)。③ 文献类型 及载体类型标识。④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⑤ 文 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 获得地址。⑥ 文献起止页码。⑦ 文献规范编号(规范号、专利号……)。 三.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 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 明其载体类型。本标准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 —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 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 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2 / 3

《历史研究》美国史论文题录(1954-2004)

《历史研究》美国史论文题录(1954- 2004) 《历史研究》美国史论文题录(1954-2004) 2004年第4期 肖华锋:美国黑幕揭发运动:大众化杂志、进步知识分子与公共舆论 2004年第1期 彭小瑜:罗马天主教语境中的美国历史和民族——奥雷斯蒂斯?布朗森论移民的美国化 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马萨诸塞立宪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2003年第6期 王晓德: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重商主义政策及其影响 2003年第4期 王立新: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陈兼:张曙光著《经济冷战:美国对华经济禁运和中苏同盟》 2003年第3期 刘晓原:“蒙古问题”与冷战初期美国对华政策 2003年第2期 王铭:美国的亚洲移民史研究 2002年第3期 王立新:“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

王旭:对美国大都市区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崔丕:美国《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1951)》的形成及其影响2002年第2期 牛军: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美苏国共关系 顾宁:关于亚洲冷战的中美对话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2002年第1期 李剑鸣:英国的殖民地政策与北美独立运动的兴起 白建才:近年来美国的冷战史研究 2001年第6期 梁茂信:当代美国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困境 2001年第3期 周钢、田吉贡:美国西部野马的驯养使用与保护 刘文涛、杨成良:十九世纪美国的德意志和爱尔兰移民之比较2001年第2期 王立新: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国民革命:二十年代中美关系新探高春常:英国历史传统与北美奴隶制的起源 2000年第4期 李剑鸣: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辩论及其意义 2000年第3期 任东来:1934—1936年间中美关系中的白银外交 2000年第1期 崔丕:美国经济遏制战略与高新技术转让限制 1999年第6期 郭沂纹:刘文涛著《伟大的解放者——林肯》 1999年第5期 杨奎松:美苏冷战的起源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航天发展史论文

世界航天器发展历史 摘要:航空作为前人的梦想如今已经初步实现。当然所有科技的研发最初都运用于军事航空也不例外。据说飞机最早的雏形是中国的风筝,风筝最初是用来传递信息,这也为人类上空埋下伏笔,但是真正想让人飞上空中的却不是中国。 关键词:飞行研究气球飞艇动力 正文: 人类对飞行的最初探索自古以来人类就怀有飞行理想,这种理想来自生产、生活和对自由飞行的向往。但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这种理想始终不能实现,只能在神话和传说(见飞行神话传说)中寄托自己的渴望。 航空作为前人的梦想如今已经初步实现。当然所有科技的研发最初都运用于军事航空也不例外。据说飞机最早的雏形是中国的风筝,风筝最初是用来传递信息,这也为人类上空埋下伏笔,但是真正想让人飞上空中的却不是中国。中国早在五代时期就使用过原始的热气球──孔明灯。历史上还记录过各种轻于空气的飞行器的其他设想和尝试,在西方,13世纪的R.培根曾提出用稀薄空气或液体燃料充入薄壁金属球使它在空气中上升的想法。但首次制造成功载人气球的是法国蒙哥尔费兄弟。他们于1783年6月4日进行了自己制作的热气球表演。他们用一只更大的热气球,载上羊、公鸡和鸭各一只,飞行8分钟后安全降落。中世纪欧洲不断有人对飞行作过勇敢的尝试,他们用羽毛作成翅膀,从塔上或高处跳下,试图模仿鸟的飞行,结果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人类对飞行的探索进展缓慢,文艺复兴时期的L.达·芬奇科学地研究了飞行问题,但他的研究成果直到19世纪后期才为后人发现,对航空的发展未起到应有的作用。17世纪后期意大利的G.A.博雷利探讨了人类肌肉与飞行的关系后,证明:“人类靠自己的体力作灵巧的飞行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18世纪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783年法国蒙哥尔费兄弟的热空气气球和J.-A.C.查理的氢气气球相继升空成功,标志着人类航空发展的第一次重大突破。而随着对航空器的研究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用自己制造的飞机,实现了人类首次持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飞行,开创了现代航空的新纪元。但对到底是谁第一个制造了飞机人们在当时产生了争论,但大部分人认为是莱特兄弟制造了飞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