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史读书笔记

罗马史读书笔记
罗马史读书笔记

读《罗马史》有感

——《罗马史》蒙森著这本书是根据网上推荐找来看的,讲的是整个罗马史,从起源到凯撒的整个罗马史,。才刚开始看时,主要讲罗马的地理位置,没有地图,然后再网上找也没有找到很完整的,对于这一段真的很模糊而又不清楚,模模糊糊的看完这段。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是对罗马起源的讲述,是以一个个的名词形式来讲解,很详细,对欧洲史最不喜欢的也只是名字而已,特复杂,特长还特拗口。

对罗马的原始体制很让我震惊。其一是妇女的地位没有想象中的低,单纯从职务来讲,由“贵夫人”的感觉,不用碾谷和烹饪,主要时间也只是督导女仆以及家务事。而父母对子女的义务真的对现代社会有着借鉴作用。书上所说:“如果父亲忽视孩子或教坏了他,甚至以对子女不利的方式浪费了财产,都被认为是恶行。”在现在社会中,有些父母号称因为种种社会压力(比如没钱),而使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生而不教莫过于此。其二是意大利人很明确的区分神与国王,不象埃及和东方各国,把王当作神的化身,而王为了统治国家,把自己的行为当作神的旨意,使神权与王权相互结合。其三是自由民权利完全平等。当然也有不明白的地方,比如在罗马的原始体质上面经常所说的“社团”还并不是很理解,不知道它到底所指的是什么。

腓尼基人是不向往自由,也不追求统治权的民族。在我看来腓尼基人他们只向往作为“商人“而存在,战争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而是为了他们向往的平凡而又富裕的商人生活。就像书中所说:“腓尼基人一直就想以地主的身份运用他们的资本,像以商人的身份一样…….”也许有压迫就有反抗。平凡的生活你不给我,那么我就自己创造一个。他们自己不适合战争,就雇佣外族人作战,而他们却在战争中却做起了金钱投机生意。这也是他们灭亡的原因之一。腓尼基人开始了征服,而他的征服在我看来又是为了商业而存在,但同时他们也因为这样而失败。他们对经济原则的运用,要比当时先进很多,但在政治体系上缺点同样过多,民主从不存在,也没有国家的荣誉感,一切都是为了金钱而做。最后腓尼基人最后还是因为金钱而使联盟大伤。

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战争是海战与陆战的结合,和中国古代战争大大不同的。罗马在战争期间的失败大都在海战方面,不重视是重要原因之一。罗马人对陆军的重视远远大于海军,可能是因为一直在陆面作战而忽视了海战。唯一可夸耀就是面对迦太基优良的战舰中制造出的“大笨船”,并利用多次在海战总取得胜利。罗马军在海战的失败不专业的军事领袖更是一个原因,不熟悉,不了解,过于自信,发布错误而又莫名的命令,使罗马军损失了一大批人。罗马和迦太基的战争中都存在着各自的“奇葩”之处,这里不在谈论。

书上说:“罗马人的战术再度补救了将军的错误。胜利归于士卒和军官,而非归于将军;将军的胜利之誉只出于民众的欢呼,而非出于元老院公正的判决。”从这句话中是不是可以推测罗马政治体系的改变已成必须。

看了这么久的迦太基战争,从哈米尔卡的英勇阵亡到哈斯德鲁巴死于暗杀,汉尼拔终于出现在我们眼前,书中对汉尼拔实行高度的赞美,他是完美的,所以所有人都信服他。书中说:“他是个伟人;无论他走到何处,皆众望所归。”汉尼

拔在征战意大利本土途中,只能说汉尼拔是幸运的,但也是可悲的。幸运的是于罗马军一次次的错过,使汉尼拔的计划顺利进行。(汉尼拔所做的一切都遵循着哈米尔卡的伟大观念——即在意大利与罗马的一决生死,现在终于可实现了。书

上说:历史传统的智慧也总是着眼于那伟大的准备步骤中最后的环节。)战争即将爆发,一切都遵循着历史的轨迹。汉尼拔无疑是聪明的,在战场中,他能很明确自己的目标,很清楚的看清自己的优劣势,从书中就可以看出:“在战场上他虽是个了不起的征服者,他却清楚看出,他每次所击败的都只是将军,而不是罗马城,而每次战后,罗马人都重又凌驾于迦太基之上,正如汉尼拔本人凌驾在罗马各将军之上一样。”汉尼拔是个天才的军事家这是毋庸置疑的,面对一个个困难都有办法去度过,就算损失很大也一样。可悲是的是幸运之神眷顾着罗马,在战争中就算罗马将军的命令是否失误,是否给罗马带来多大的危害,先是迦太基主和派不愿意支援汉尼拔军队,再是汉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鲁巴支援汉尼拔时,因迷路而与罗马步兵对上,最后英勇死去,一次次的为罗马赢得了有力时间,同时罗马出现了一个很受人民爱戴的军事人才西庇阿,在最后扎马之战中打败了汉尼拔,使其逃亡哈德鲁米塔姆。一生都在为着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而奋斗,只是结果不在他的想象范围之内。只能说可惜,可叹!

迦太基这个国家,一切失败都可以说是源于他的寡头政治,出现了一个汉尼拔这样的军事天才,也许不能把罗马从历史上抹去,但一定能使迦太基成为一个不受罗马欺压的存在,迦太基政府放弃了汉尼拔,而是屈辱的求和,以此来到达和平而又安逸的生活,但事实上一切都和他们的猜想不同,直至最后,自己的领土被不断侵占,不能反击,只能求助罗马,而当罗马不管时,只能一部部退让,面对毫无诚意的罗马使者时,不是严厉的反抗自己所受的屈辱,而是卖笑讨好,失去了汉尼拔,迦太基已没有尊严。

在罗马于迦太基的战争中,军队的人都是从一个个占领的土地征召来的,也许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直接上战场,同时军队的人不断死去再不断填充新的士兵,使军队各个族的人民互相不信任着对方,在最后扎马之战中就可以看出。在西方的战争中比较流行雇佣兵来帮忙作战,好像在中国古代史是没有的。只能说每个地域战争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但战争的目的总是那么惊人的相似。

以上就是我看《罗马史》第一,二两章的感想(第一张罗马的肇始,第二章迦太基战争)。

古罗马史名词解释

1.罗慕路斯 传说中罗马城的建立者,王政时代的第一王。据说他和孪生兄弟勒莫斯都是战神马尔斯之子。被抛弃,得母狼哺乳并由牧人抚养长大。于前753年在台伯河畔建一新城。兄弟不和,他杀其弟,名新城为罗马。罗慕路斯时期通过掠夺萨宾妇女繁衍后代,由此与萨宾交战,最终两国签订协议,出现塔提乌斯与罗慕路斯共同治理国家的双王制。 2.埃特鲁里亚文明 埃特鲁利亚人来自于东部地中海。公元前12-8世纪在亚平宁北部形成12个主要城市的民族联盟,最终没有形成统一国家。公元前7-6世纪扩张最高峰,罗马一度被其统治。公元前6世纪末期,亚平宁半岛掀起反抗埃特鲁里亚人统治的浪潮。公元前474年埃特鲁里亚人被大希腊联军打败,后完全被罗马人所征服。埃特鲁里亚明对罗马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3.萨姆尼特战争 公元前343到290之间,萨姆尼特人与罗马及其各自盟国之间的三次战争。公元前343-341年,由于对卡普亚的争夺引发第一次萨姆尼特战争,以罗马撤兵并签订合约结束。公元前327-304年,第二次战争,罗马同塔林顿结盟。最终罗马打败萨姆尼特人。公元前298-290年,萨姆尼特人与高卢人和埃特鲁里亚人组成联军,但最终被罗马彻底打败并分割。这标志着罗马人对亚平宁半岛中南部的控制。 4.汉尼拔战争 公元前218-202年迦太基与罗马之间的一场战争,即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人被罗马人驱逐出西西里后,汉尼拔挑起战争企图复仇。意大利、西班牙和非洲为三个分战场。初期汉尼拔取得了包括坎尼战役在内的一系列重大胜利。而后局势逐渐倾向罗马一方。公元前203迦太基主力被歼灭,公元前202年汉尼拔战败回城,公元前201年缔结和约。 5.李锡尼塞克图斯法案 公元前376年,李锡尼和塞克图斯进行了重要改革,于367年提出李锡尼-塞克斯图法案。内容:500优格(罗马亩)最高共有地份额;执政官制度恢复,一位必须来自平民。该法案使社会制度得到调整,公民体内部等级矛盾基本解决,随着罗马扩张达到顶峰,社会基本矛盾转移为公民阶层和奴隶阶层之间的矛盾。 6.前三头 前三头指庞培、克拉苏和凯撒。克拉苏和庞培由于镇压斯巴达克斯起义成为风云人物。凯撒则先后担任大法官、西班牙总督。三人因受元老院排挤,于公元前60年结成秘密的政治同盟,史称“前三头”。公元前53年,克拉苏在对安息的战争中失败阵亡。公元前49年庞培与凯撒关系破裂,引发内战,庞培战败。 7.后三头 后三头指安东尼、屋大维和雷必达。安东尼是凯撒的部将。屋大维是凯撒的第一继承人。公元前43年,三人形成公开政治联盟,共同负责罗马的统治。公元前40年,三头瓜分领土。安东尼统治东方,屋大维统治西部,雷必达统治北非。公元前37年,安东尼将东部赠与克里奥佩特拉。公元前31年屋大维出兵。公元前30年,安东尼战败,内战结束。 8.马略 马略,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城邦经济基础被摧毁使公民兵制度面临威胁。罗马军队战斗力低下,在对朱古达的战争中失败。公元前l07年马略任执政官及军事统帅,进行军事改革。内容:将义务兵役制改为募兵制,废止原来按财产等级征兵的方法,实行固定的军饷制度,确定士兵的服役年限等。马略的改革使罗马公民兵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提高了战斗力,在朱古达战争中迅速取得胜利。

阎宗临的罗马史研究

第八章两种动向 第九章布尼战争 第十章东方侵略与精神转变 第十一章克拉古兄弟改革 第十二章马留与苏拉 第十三章贵族与恺撒 第十四章安东与屋大维 第十五章奥古斯脱时代 第十六章帝国的功绩 第十七章基督教的创立 第十八章后期罗马帝国 第十九章结论。 无论是张乃燕还是王文彝的罗马史,均以政体的演变为其编写线索。而阎氏《罗马史》则摈弃这种流行的体例,以专题结合编年的形式论述罗马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使读者既能从宏观上把握古罗马的历史进程,又可在微观上认识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在罗马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其次,行文简洁、信息量大、覆盖面极广。这部《罗马史》文风凝练明快,言简意赅,论述精辟透彻,含金量极高,虽仅约5万字,但却论及罗马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既有宏观的综合比较,又有微观的具体分析。第三,史料丰富。张著《罗马史》所参考的著作主要是贝尔罕的《罗马史大纲》、波次福特的《罗马史》、约翰斯顿的《罗马人之私人生活》、迈尔士的《世界史》、阿希来的《欧洲古代文化史》以及伍光建的《西史纪要》。王著《罗马兴亡史》参考的主要是吉本、蒙森、罗斯托夫采夫的著作。而阎氏《罗马史》除在行文中大量引用李维、塔西佗、普鲁塔克、萨鲁斯特、波利比阿等古典作家著作外,还参考了从19世纪30年代到1934年出版的近20种西方学者的罗马史专著,其中既有英文著作,也有法文著作,如罗斯托夫采夫的《古代世界-罗马史》、蒙森的《罗马史》、皮卡雷斯特的《罗马史论文集》(法文)和《罗马征服》(法文)、霍姆的《意大利起源与罗马帝国》(法文)、查科特的《罗马世界》(法文)、卡犹的《罗马帝国编年史》、戈利埃的《罗马的起源》、蒙田的《罗马帝国兴亡史》(法文,1934年出版)。这在兵荒马乱的四十年代是非常难得的,使其在史料上远远超出了同类著作,增强了该书的学术价值。第四,刻画人物生动形象,入木三分。年轻时,阎宗临就爱好文学写作,曾出版过小说,有良好的文学基础,加之他对古罗马史料、史实的谙熟。因此,他的《罗马史》文笔优美,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常给读者深刻印象。如描写恺撒“意志很坚强,判断很敏捷,精于组织,有时不择手

古希腊罗马史期末论文

古希腊罗马史期末论文 《论雅典民主政治》 院系: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班级:10历史学 姓名:娄芸 学号:01003017 2012年5月28日

论雅典民主政治 【内容摘要】古雅典城邦的政治制度开创了人类史上民主政治之先河,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历史原型。研究雅典的民主政治,对于我们理解民主政治的含义和内容会有所裨益。 【关键字】雅典;民主;政治 一、雅典民主政治形成 在梭伦以前,氏族贵族是雅典国家的统治者。在此期间,贵族会议具有无上权威,王者执政官、军事执政官等“国家高级官吏之任用都以门第和财富为准;而且他们最初是终身职,后来方改为十年一任。”而雅典城邦的贫民非但政治上无权,还时刻受到沦为奴隶的威胁。雅典平民之困苦和无权与旧氏族贵族的特权地偿还的对立,引起了雅典平民(工商奴隶主、小农、手工业者、贫民)与旧氏族贵族的激烈斗争。公元前621年颁布的《德拉孔法典》已表明雅典平民力量增长,但贵族后裔仍然对国家享有独占的统治地位。处于城邦平民与贵族后裔激烈斗争的危急中的雅典国家急需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公元前594年,被选为首席执政官的梭伦,担负起建立这一新秩序的重任。出身于平民而又由经商致富的梭伦力图建立起一种能使各方共容的制度。其宗旨是,对平民来说,“自由不可太多,强迫也不应过分。” 梭伦颁布解负令,使债务无效、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被拔除;梭伦宣布永远禁止债务的人身但保,这就废除了债务奴隶制;梭伦确认私有财产、土地的断承、买卖的合法性,同时规定限制最高占地额。所有这些,宣告了雅典人的人身自由,使雅典的贫民获得了解放。与此同时,梭伦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全体阿提卡公民按照法定财产资格(以地产收入为基础)分为四个等级;富农、骑士、中农和贫农。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一切成年的雅典公民、包括最的贫民都有参加公民大会的权利。公民大会负责立法、决定战和等最高政务,并选举国家的最高官吏,新设立400人议事会,负责为公民大会审核提供议案、处理日常政务。梭伦的改革意味着曾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后裔的失败、标志着富裕的工商奴隶主阶级的崛起以及这个阶级同雅典自由农、手工业者及贫民联盟的胜利。尽管存在着财产特权,雅典贫民都能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并在立法、司法活动中为保卫自身利益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斗争远未结束,梭伦创立的缺席还不稳固。梭伦卸任以后,经过一系列的斗争,雅典政权落在庇士特拉妥手中。虽曾两次被逐,庇士特拉妥最终还是建立了僭主政治。这种僭主政治对梭伦创立的制度显然是个反动。于是,尽管庇士特拉妥“处理国政也是温和的”,“每事仁慈温厚对待犯法的人尤其宽大,并且拨款借贷贫民”,但其政权毕竟不能长久。僭主政治历史时49年便告结束。 公元前509一508年,克里斯提尼在梭伦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根据地区原则,全体阿提卡居民被重新划为十个部落(三分区),每个部落在内地、沿海、雅奥城郊三个区域中各占一区。这样,打乱了旧有的户籍,削弱了旧部落、氏族中贵族后裔的势力。重新设立500人议事会以代替梭伦时的400人议事会,第四等级公民也有了参加议事会的权力和机会。克里斯提尼的改革,使贵族寡头政治派的势力一厥不振。但围绕国家政治制度问题,民主派与寡头派的斗争并未结束。希波战争结束后,到伯里克利斯执政时代,贵族会议的职权则几乎完全彼取消。于是,雅典的民主政治进入全盛时期。 二、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 首先,古代雅典国家形成时已具有相当高度的社会生产力。这是雅典国家一开始便卞同于东方文明古国的特点之一。荷马的英雄史诗表明,在原始社会解体阶段,希腊地区已经使用铁器和牛耕。东方文明古国形成时期要比淮典国家形成时期早得多,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古罗马文明的历史地位

人文学院非试卷考核课程专用封面 论文题目:古罗马文明地历史地位 课程名称:世界文明史 任课教师姓名:秦元旭 学生姓名:唐超 学号: 年级:级 专业:历史学 任课教师评分: 古罗马文明地历史地位 [摘要] 长期以来,罗马文明一直被掩盖在希腊文明地光芒之下.然而事实上与希腊文明相比罗马文明显得更厚实和更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在西方文明发展地长链中,罗马文明有着更为深远地历史影响.罗马文明中地共和制度、法律制度基督教文明不仅奠定了西方文明发展地基础,而且也确立了西方文明发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关键词】罗马文明;共和制;罗马法;基督教文明 人类历史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部文明史地发展.因此,对文明地认识实际上就是对人类自身发展地认识.然而认识文明并非一件简单之事.在人类历史地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文明至今仍给我们留下了未解之谜,例如埃及金字塔文明以及玛雅文明.这其中有诸多原因阻碍了人们地认识,有地由于历史久远,有地是因为文明地突然中断,还有地则是因为不同地文明之间地特质不同影响了相互间地认识,如东方文明之于西方文明以及西方文明之于东方文明.正因为如此,认识文明地工作不仅艰辛,而且也充满了诱惑.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但正如有学者所指出地,“对人类文明地长时段表现进行描述甚至评估,也许应是某种大大高于人类地地外生灵地工作.特定时空和特定文化形态中地人做这种事,很可能被视为一种臆断.”任何一种文明都是一种庞大地系统工程,对这一庞大系统进行评价和论证,显然是我辈力所难及地事情.但本着求知和探索地精神,笔者发现在人们长期探索文明现象、特别是探索古代文明现象地过程中,长期忽视了一种文明地重要性,这种文明即是古代罗马文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我们对罗马文明地重新认识,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西方文明地发展轨迹,更重要地是,它涉及到我们对西方文明地内在特质地重新审视.关于西方文明地特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西方文明地特质主要体现为它地两个要

古罗马的平民

按照德国史家尼布尔的说法,罗马平民(plebs)起源于王政时代,主要由被征服地区的移民组成,到王政后期基本形成一个特定等级,与“罗马人民”(Populus Romanus)相对立(注:尼布尔:《罗马史演讲录》(Niebuhr,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Roman) 第1卷,伦敦1847年版,第48页。)。 关于罗马平民的身份问题,自19世纪以来,学者们由于观点、方法不同,提出各种不同看法,并且在“平民是否为公民”这一问题上发生了较大的意见分歧。根据尼布尔、蒙森、古朗日的看法,只有贵族是原始公民,平民最初不在公民之列,并且不在库里亚组织之内。然而,英国学者拉斯特则认为公民集团自古以来就包含了贵族和平民。他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贵族是元老院显贵,平民则是普通大众。(注:拉斯特:《论塞尔维乌斯改革》(Hugh Last,“The Servian Reforms”),载《罗马研究杂志》(Journal of Roman Studies)1945年,第30—48页。) 有趣的是,两种对立的理论都能从古典文献中找到证据,说明文献本身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地方。这是因为古代罗马史家大都缺乏历史发展观念,没有注意到平民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公元一世纪的平民与公元前五世纪,甚至王政时代的平民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他们笔下的早期平民和贵族的身上往往带有后世平民与贵族的特征,以致于使现代的研究者产生误解。这就提醒我们要注意把古人提供的史实和他们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区分开,历史地考察平民在罗马早期社会中的实际地位和处境,以便客观评价平民的身份地位。我们主要以王政时代和共和国初期的文献史料为依据,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早期平民的身份地位: 一、平民与定居地的关系 在王政时代,罗马的平民主要来自被征服地区。罗马人往往把被征服地区的人民集体迁移到罗马,这就使丧失了国土的平民与罗马人民聚居一地,发生了地域联系。 据文献记载,罗马第三位国王图路斯曾摧毁阿尔巴城,把全体居民掠走,使罗马“人口翻了一番”。阿尔巴人被安置在凯利乌斯山。(注:李维:《罗马史》Ⅰ,30,1(Livy,Ab urbe condita)译文参考穆启乐、傅永东、张强、王丽英译《建城以来史》卷一,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页。)第四王安库斯占领特列涅(Tellennae),“把战俘迁移到罗马”;夺取费卡那(Ficana),派兵摧毁城墙,焚烧房屋,“把全体居民迁入罗马”。两地居民都被安置在凯利乌斯山。他又征服波利托里乌姆城,把阿芬丁山分给新来的民众居住。后来又有数千拉丁战俘被安置在阿芬丁与帕拉丁连接之处——阿德穆尔基埃(Admurciae)(注:李维:《罗马史》Ⅰ,33,5。)。 这一时期的外来平民大多是被强迫安置在罗马人的土地上的。他们与罗马人民虽同居一邦境内,但罗马人民是住在自己祖先的土地上,他们彼此之间既有血缘纽带,又有地域联系,是天然形成的公民集团;而平民是被剥夺了祖先的土地,人身从属于征服者集团。他们与罗马人民虽有地域联系,但无血亲关系,不属于公民集团,也就没有公民的权利。 由于没有公民权,平民对他们居住的土地没有占有权。例如,据李维记载,公元前456 年,元老院通过了保民官伊启里乌斯提出的一项法案,“开放阿芬丁山供人们安居。” (注:李维:《罗马史》Ⅲ,31,1;32,7。狄奥尼修斯:《罗马古事纪》,Ⅹ,31,1 —32,5.参见(法)古朗日:《古代城市》(Fustel De Coulanges,The Ancient City),马萨诸塞1979版,第233页。)这条法案显然不是为争取平民在阿芬丁山的居住权,因为自安库斯王时期起,阿芬丁山就已成为平民的聚居区。很可能,保民官要求的是对平民开放阿芬丁山宅基地的占有权。也就是说,平民虽被允许在阿芬丁山居住,但是对于他们定居的土地没有任何权利,直到300年之后,经过同贵族的斗争,才获准占地安居。 由于平民对城邦土地没有占有权,所以他们不能随便择地而居,挤占公民的住地,只能在指定区域建房居住。罗马的公民聚居区与非公民聚居区的划分以“城址”(pomerium)为界

蒙森 《罗马史》第二卷读书笔记

特奥多尔·蒙森《罗马史》第二卷读书笔记 蒙森罗马史第二卷主要讲述的是自罗马王政废除至意大利统一这段时期的历史,全书共分为九章,前三章的主要内容是罗马废除王政后几百年间的罗马内政问题与政治权力的争夺;第四章至第七章主要讲述的是罗马在统一意大利的过程中经历的战争与罗马人反抗其他名族侵略的斗争历史;第八章至第九章主要讲述的是罗马在统一意大利之后的一些法律、宗教、经济、文化、艺术以及科学方面的政策。蒙森著史给人的感觉就是让人觉得他的史料十分的丰富,并且涉及诸多领域,蒙森对于史料的考证也十分的严格他在书中很少有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看法与观点,只是偶尔有那么几句自己的观点论述大部分都是对于历史的客观描述。 在第一章论及罗马的共和制改革的内容时,他的原文是这样评述这段历史的:“共和革命尽管首先促成了贵族政治,但仍可称为迄今客民或平民的胜利;然而甚至就后者而论,这次革命也绝不带有我们今日所惯称的民主的特征……当旧公民团及其氏族贵族根本灭绝,一个新公民团的基础已经奠定时,此公民团中田产和年龄举足轻重,于是一个新贵族阶级的端倪业已在望,这阶级最初以家族的实际名望为基础,这就是将来的贵族。这次共和的国家变革,同时为新的、同样保守的、也同样贵族性的政体勾画出最初的轮廓,显示罗马国家的守旧根性,没有比这个说明的更清楚的了。” 而且作者直接指出了这次革命的实质就是确立了贵族对于罗马的统治。“所以,这次革命的直接后果是确认贵族统治;这完全是实情,只是并非实情的全部,当时的大多数人可能以为革命使平民遭受更顽固的虐政,我们生在后世的人却认为,自由的嫩芽即在这次革命之中。贵族所得到的并非民社所失去的,而是长官在权力上所失去的,固然,民社仅取得少量范围很窄的权利,远不如贵族所得的那样切实和明显,千人之中可能无一人认识其价值,可是这些权利却成为未来时代的保证。迄今,客民在政治上一无所能,旧公民却无所不能,现在客民也加入了民社,旧公民便归于失败,因为当时的情形虽距民权完全平等甚为遥远,可是决定一座堡垒的陷落的,不是占领最后一个据点,而是打开第一个缺口。所以罗马人民谓其政治生活始于初行执政官制度之时,实属正确无误。” 长评:“蒙森认为,王政的废除在古代希腊、罗马世界是一个普遍现象。它体现了一种旨在限制个人专权的改革趋势。罗马废除王政之后,建立起由执政官、元老院和百人团公民大会组成的共和政体。这种由二人协作、共同执掌最高权力的执政官制度即使不是罗马独创的,也是拉丁民族所特有的制度。”这是张白、李宝祥在《<罗马史>与诺贝尔文学奖》一文中对蒙森关于罗马推翻王政建立贵族政治的观点的看法与研究。由此可以看出蒙森认为罗马推翻王政建立起贵族共和制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性的趋势所在,并不是偶然的人民起义推翻专政统治后建立起来的一种政治制度。而这在蒙森的

西方历史源头课堂笔记

西方历史的源头课堂笔记 姓名:蒋小慧班级:2012级英语4班学号:201203010409 第一课东方的遗产 古代近东地区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人类最早文明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新月形地带),即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代世界的粮仓。 一、苏美尔文明 最早居民:苏美尔人,公元前3500年左右建立苏美尔城邦,第一个文明,城市文明,处两河流域,悲观主义心态。 苏美尔人贡献: a. 楔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为学习写字,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了培养书吏的学校; b. 车轮; c. 60进位制。 古巴比伦王国:汉莫拉比国王,第六代国王,国力强盛,统一巴比伦尼亚地区,其传世功劳即编制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莫拉比法典》,世界历史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汉莫拉比法典》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刑法,民法等领域。严格保护私有财产,竭力维护奴隶主等剥削阶级的利益。 二、腓尼基文明和希伯来文明 1.腓尼基文明 腓尼基,当时著名良港和工商业中心,海上民族 贡献:a.商业精神,垄断地中海贸易,进行殖民活动。 b.拼音字母,受到埃及象形文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影响,结合自己实际经验创造出22个辅音字母,是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的源头。 2.希伯来文明 使用闪米特语 十诫前四条一神崇拜,对上帝耶和华的信仰;后六条社会行为规范,目的是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十诫意义:希伯来人在宗教上的一次改革运动,奠定了犹太教的基础,强调了对耶和华的绝对信仰,规定了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其为契约,在很大程度影响了西方热的思维方式。 犹太教它的出现时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成为四节两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源头之一 犹太教四个基本特征:一神论;反对偶像崇拜;“上帝的选民”的思想;救世主信仰“弥赛亚”。 三、埃及文明 西方历史源头之一,处尼罗河流域,埃及人歌颂尼罗河,与悲观主义心态相反。 埃及政治发展特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埃及文学: 1.建筑方面,金字塔,古代埃及文明象征,有三大金字塔,即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门卡拉金字塔。 2.象形文字,书写材料为埃及纸草,即埃及特产植物,纸莎草。 3.木乃伊的制作 第二课希腊文明的兴起 一、爱琴文明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自由平等观念,民主制度和科学精神都可在古希腊找到痕迹。 早期文明叫爱琴海文明,是航海民族。 《荷马史诗》记载了希腊的神话传说,在19世纪被证实爱琴文明的存在,爱琴海文明遗址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和大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

第9讲古代西方文明的滥觞——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第9讲古代西方文明的滥觞——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前置作业】知识重组 一、雅典民主政治 1.形成过程: (1)奠基——梭伦改革(BC594年) 经济: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限制土地兼并——物质基础(扩大民主范围) ②发展工商业——社会基础(工商业奴隶主力量壮大,巩固多元化政治格局) ②设立“四百人会议”(除第四等级)和“陪审法庭” (2)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BC6世纪末) ①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代替血缘部落选区——彻底打破部落贵族专权 ②抽签选出五百人会议并对全体公民开放 ③设立“十将军委员会”。④制定“陶片放逐法”。 (3)顶峰——伯利克里(BC5世纪) 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抽签方式产生); ②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轮流执政;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和司法检察机关; ③发放津贴,鼓励低等级公民参政。 2.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直接民主 3.意义: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局限:①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②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 二、罗马法(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工具) 1.成就:①《十二铜表法》(BC449年):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 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 ②《民法大全》(6世纪,《査士丁尼法典》: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2.意义:①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②“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题例点拨】根据上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成熟)形成:习惯法成文法 前449年前3C中 6世纪 适用范围:公民法万民法(罗马帝国;经济和民事;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A.《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做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B.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C.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D.罗马的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等明显的狭隘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符松涛

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 《世界古代史》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二版。此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分上、下两卷。此书为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参考文献 (一)世界上古史 (1)辅助教材类 朱寰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建吉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隆波、罗静兰:《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丁建弘、孙仁宗:《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 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学术专著类 吴泽:《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杨国章《原始文化与语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美]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 商务印书馆1977年[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民出版社1971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 [苏]别尔什茨《原始社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1956年 马克思《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所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金观涛等《悲壮的衰落,古代埃及的衰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何芳川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 [埃及]阿·费克里《埃及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 埃及教育部文化局《埃及简史》,三联书店,1972年

专题四 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专题四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考点导图】 一、古希腊民主政治 1.形成条件 (1)地理因素:以海洋为依托,多山、多岛、环海。 (2)经济因素: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相对发达。 (3)政治因素: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4)人文因素: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较高的公民素质。 2.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3.特点 (1)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实质: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4.历史评价 (1)意义: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基础。 (2)局限:仅“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直接民主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重 要原因。 二、罗马法 1.演变历程 (1)起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制定,成文法代替习惯法。

(2)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公元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阶段:更加系统化和法典化。 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完善了罗马法,形成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基本内容 (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历史影响 (1)罗马法是维护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 利益。 (2)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 (4)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 三、奴隶制经济繁荣发达 1.古希腊的奴隶制经济达到了典型的发展阶段,商品经济发展较快,为古希腊辉煌文明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2.古罗马经济先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为基础,后随帝国对外征战,获得大量奴隶,出现奴隶经济发展繁荣的局面。 四、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1.产生的背景 (1)公元前5世纪,雅典等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3)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思想主张 (1)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人是万物的尺度——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3)柏拉图:理念论和《理想国》——为理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把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主题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时段特征 古代希腊罗马史(公元前8世纪~公元6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其文化对近现代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人文主义思想,古罗马的法律,犹如璀璨的明珠,为古代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政治上: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在专制主义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

世界古代史教案 罗马共和国

《世界古代史》教案9——罗马兴起与共和国的发展 第八章罗马兴起与共和国的发展 罗马古代史特点 1、奴隶制度得到充分发展,是古代各国奴隶制度发展得最典型的国家。 2、古罗马政体经历了从王政、共和、元首政治到君主制的完整演变过程,在政体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尤其是其贵族共和政体在各国同类政体中是最为典型的。 3、在经济上,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具有浓厚商品生产性质的以奴隶为基础的大庄园社会经济中居支配地位。 4、政治斗争比较激烈,并对罗马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5、通过征服罗马建立起古代世界版图最大的帝国,使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 6、罗马文化继承了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对近现代西方文化有深远影响,如法学、文学、建筑、神话等。 史料 1、波里比阿《通史》; 2、阿匹安《罗马史》; 3、李维《建城以来史》; 4、塔西佗《编年史》。 本章重点: 1、塞尔维乌斯?土里乌斯的改革 2、共和时代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参考书目: 1、何平:帝国的荣光——追踪古罗马文明,重庆出版社,20XX年。 2、郭长刚:失落的文明——古罗马,华东师大出版社,20XX年。 3、(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商务出版社,1997年。 4、李雅书、杨共乐:古代罗马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教学纲要 一、王政时代和塞维阿改革 (一)罗马的起源 (二)王政时代 “王政时代”大体上是指罗马氏放制度解体并向阶级社会和国家过渡的军事民主制度阶段。(三)塞维阿改革 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四)共和国的建立 二、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一)原因 1、贵族把持了所有的国家大权,平民被完全排斥在外。 2、平民不能参与公有土地的分配。 3、债务奴隶制引起下层平民强烈不满。 (二)成果 1、BC494年,平民保民官的设立。 2、BC451-450年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3、BC367年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的通过。 4、BC326年波提利阿法案的通过。 5、BC287年霍腾西阿法案的通过。 (三)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后果和影响 1、扩大了共和国统治的社会基础。 2、打破了氏族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新贵族出现,氏族贵族与旧的平民概念消失,氏族制度的残余被彻底清除。 3、奴隶制城邦共和制的国家机构和制度逐渐完善,更加适应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 (一)统一 1、维爱战争; 2、击退高卢人的入侵; 3、萨莫奈战争; 4、皮洛士战争 (二)罗马的统治制度

罗马史大事年表

罗马史大事年表 公元前 753 罗马建城 753-510 王政时期(共七位王) 578 第六王塞维鲁斯.图留斯的改革,以财产为标准划分居民 510 驱逐塔尔奎尼.苏佩布;王政时期结束;设立两名执政官,建立共和国 494 设立平民保民官 451-450 制定《十二表法》 443 设立监察官,行使道德监督权 367 通过《李其尼和塞斯蒂法》,规定每年必须有一个执政官是平民设立裁判官,分享执政官的民事裁判权 设立贵族营造司,监管公共事务市场 300 通过《奥古尔尼法》,增加了祭司和占卜官的人数,此等职位可由平民取得。287 通过《霍尔吞西亚法》,承认平民会决议具有约束所有罗马市民的法律的效力264-241 第一次迦太基战争:农业秩序被打乱;获得了第一批行省 218-201 第二次迦太基战争:汉尼拔侵略意大利 242 设立外事裁判官 145(140?)西庇阿派的土地法案失败 137 努曼提亚战争;提比略.格拉古和小西庇阿关系破裂 133 保民官提比略.格拉古身亡 131 小西庇阿支持意大利人的“理想”

129 小西庇阿过世(被杀?) 126 驱逐罗马的意大利人 123-122 盖尤斯.格拉古担任保民官 121 盖尤斯.格拉古自杀 118 阿非利加北部爆发对抗朱古达的战争 109 麦特鲁斯.努米底库斯在阿非利加北部 107 马略第一次担任执政官,接受阿非利加战争 105 击败朱古达 102-101 马略第四次和第五次担任执政官;击败辛布里人和条顿人 100 马略第六次担任执政官;元老院通过“最严厉的命令”对抗萨图尼努斯和格劳西亚98 通过赛西里安-狄弟安法,防止“包含多项条款的”立法 91-88 同盟战争 88 苏拉第一次担任执政官;苏拉第一次带兵攻打罗马 87-83 苏拉在东方;对米特达拉梯的战争 87 马略屠杀贵人派 82 马略第七次担任执政官 82 苏拉第二次带兵攻打罗马 81-79 苏拉担任独裁官;体制改革;公敌宣告 79 苏拉隐退 77 庞培镇压雷必达叛乱 77-73 庞培在西班牙 73-71 斯巴达克思起义;庞培返回罗马

初中历史 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异同

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异同。 相同点:都孕育于地中海;奴隶制共和国都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都有民主政治色彩,如雅典公民大会、罗马贵族元老院。 不同点:古希腊:由各个城邦国家组成的联盟不统一;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古罗马:共和国发展到帝国历经近千年,统一而强大,公元前2世纪共和国称霸地中海。 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 相同点:性质相同,都属于侵略战争或非正义的战争 方式相同, 都采取暴力入侵的方式 结果相同,都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大帝国 影响相同,客观上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不同点:方式不同,罗马扩张除暴力方式外,还有和平交往的方式 结果不同,希波战争中,波斯帝国战败。而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都获得了成功。 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结合课本P46——50) A、宗教作为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 B、其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情感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我们应当给予尊重。 C、宗教在诞生时期为了宣传教义,编成一些生动的神话传说,添加了夸张甚至虚构的成分,值得研究却不能迷信。 D、作为中学生应该不求神,不拜佛,不干涉他人的信仰自由,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做祖国有用的人才。 三大宗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影响: 佛教是反对婆罗门特权压迫的产物,佛教传播促进了印度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有利于加强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基督教是反对罗马帝国残暴统治的产物,给苦难中的人以精神安慰,主张平等、互助、友爱。 三大宗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影响: 佛教主张忍耐服从,基督教主张忍受苦难,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所利用;中世纪,基督教会在欧洲的统治,阻碍社会进步;宗教扩张、宗教争端成为战争的起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反复而曲折。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夺取国家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而没落的封建势力并不甘心退出历史的舞台,他们必然要利用自己掌握的国家政权进行垂死的挣扎。因而,资产阶级的革命过程往往是反复而曲折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另一特点是革命的不彻底,保留了封建残余势力。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二者的内在联系: 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孕育了近代西方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刺激了西欧国家对海外进行殖民掠夺,从海外掠夺的大量财富,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内在的精神动力,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力量的伟大。 亚非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位文明起源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形成了各自的物质文明。 简述罗马征服地中海的史实。 罗马共和国建立后,首先征服(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然后向地中海扩张。经过(三次)布匿战争,打败了迦太基。布匿战争的胜利,使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或:到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帝国,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谈谈你对历史上的征服(战争)的认识。 历史上的征服战争一方面充满暴力,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

古罗马文明的历史地位

凯里学院 人文学院非试卷考核课程专用封面论文题目:古罗马文明的历史地位 课程名称:世界文明史 任课教师姓名:秦元旭 学生姓名:唐超 学号:2014401146 年级:2014级 专业:历史学 任课教师评分: 年月日

古罗马文明的历史地位 [摘要]长期以来,罗马文明一直被掩盖在希腊文明的光芒之下。然而事实上与希腊文明相比罗马文明显得更厚实和更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在西方文明发展的长链中,罗马文明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影响。罗马文明中的共和制度、法律制度基督教文明不仅奠定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基础,而且也确立了西方文明发展 【关键词】罗马文明;共和制;罗马法;基督教文明 人类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部文明史的发展。因此,对文明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认识。然而认识文明并非一件简单之事。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文明至今仍给我们留下了未解之谜,例如埃及金字塔文明以及玛雅文明。这其中有诸多原因阻碍了人们的认识,有的由于历史久远,有的是因为文明的突然中断,还有的则是因为不同的文明之间的特质不同影响了相互间的认识,如东方文明之于西方文明以及西方文明之于东方文明。正因为如此,认识文明的工作不仅艰辛,而且也充满了诱惑。 但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对人类文明的长时段表现进行描述甚至评估,也许应是某种大大高于人类的地外生灵的工作。特定时空和特定文化形态中的人做这种事,很可能被视为一种臆断。”任何一种文明都是一种庞大的系统工程,对这一庞大系统进行评价和论证,显然是我辈力所难及的事情。但本着求知和探索的精神,笔者发现在人们长期探索文明现象、特别是探索古代文明现象的过程中,长期忽视了一种文明的重要性,这种文明即是古代罗马文明。 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我们对罗马文明的重新认识,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我们对西方文明的内在特质的重新审视。关于西方文明的特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西方文明的特质主要体现为它的两个要素,即制度文明和社会伦理文明。这两个要素是对立统一的,它形成于罗马文明时代,贯串于西方文明的始终,构成了西方社会二元文化和政治结构。这种二元结构正是西方文明区别于东方文明的显著特征。 很长时间以来,无论是在西方人和东方人的认识中,罗马文明一直被掩盖在希腊文明的光芒之中。特别是在“言必称希腊”的时代,罗马文明更是成了希腊文明的复制品。诚然,希腊文明不仅对西方文明、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通过对罗马文明的重新审视,我们却发现:与希腊文明相比,罗马文明显得更厚实和更成熟。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将人类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即“幼年时期”、“青年时代”、“壮年时代”和“老年时代”,其中的“青年时代”和“壮年时代”即分别代表着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虽然黑格尔的这种历史划分体现出了一种赤裸裸的欧洲中心主义文明观,但他对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的定位却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在我看来,之所以说罗马文明比希腊文明更厚实和更成熟,根本在于上述西方文明的两个要素在罗马文明中已经开始形成,并

西方史学史笔记完整版

1.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条件(自然.人文): ①文化的发展:从外部来说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埃及和巴比伦文明)从内部来说,是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唯物主义的哲学传统与史学的发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②传说和史话:史诗中包含着很多的史学因素,在历史学正式产生前,古希腊人是把史诗当作历史来看待的,最著名的是《荷马史诗》古希腊史学诞生在爱奥尼亚地区, ③地理环境:这是因为与希腊本土相比,此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且居于欧亚大陆之间,扼东西交通之要塞,所以这里商业繁荣,手工业与航海业也很发达。 2.评述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 希罗多德的《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第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被称之为“史学之父”,《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景图。希罗多德通过留传下来的资料.口头或文字记载,自己的实地考察而编撰完成的。 史学思想的特点:①.推崇雅典的民主政治②.天命观和人本精神并存 影响:①.治史视野的宽广,对古希腊史学有开创性的建树,明确提出了治史的基本任务和目的,即记载和解释人类的活动,尤其是重大功业,说明他们的因果联系 ②.治史观念的变化:历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的历史活动受到难以把握的超自然力量的影响;另一方面,认识自己的主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创造人类的历史。 3.评述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 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之父”,写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史学特点:①.他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实施方法 ②.冷峻的客观主义精神 ③.彻底的人本史观和进步史观(摒弃天人感应说.探讨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原因. ④.平实.简洁.生动和充满智慧的文字表述形式 影响:求真和政治史的传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具有求真精神,开创了政治史的传统。但是不彻底,人本观念强,有时认为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6.古代罗马文明

第一节古代罗马文明 古代罗马主要历史线索: 古罗马的历史划分为王政时期(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09年)、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和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三个阶段。王政时期基本属于传说和史实互证的时代。共和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是平民和贵族的斗争。帝国时期是罗马最为强盛的时代。公元330年,君士坦丁一世将帝国首都从罗马迁到东方的君士坦丁堡,号为新罗马。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一、王政时代(了解) (一)知识点概括 1、根据罗马历史传统说法,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建立了罗马城,并且成为罗马的第一个王。 2、罗马王政时代的主要机构有王(勒克斯)、元老院和库里亚大会。罗马的部落称为特里布斯。 3、从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建城到公元前510年高傲者塔克文被推翻为止的时期被称为“王政时代”,这一时代是罗马从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先后共有7个王。 (二)名词解释 伊达拉里亚文明;赛尔维乌斯改革;塔克文王朝;库里亚大会;森都利亚大会;元老院; 二、罗马共和国 (一)主要知识点 1、罗马人在推翻王的统治后,取代王执掌国家政权的是两个执法官,后称为执政官,任期一年。 2、共和国初其罗家政权机构中,元老院处于权力的中心地位。 3、共和国建立后,罗马平民和贵族延续了两个世纪的斗争;在斗争过程中,平民多次采取“撤离”运动,迫使贵族作出让步。 4、罗马共和国实质上是贵族共和国,罗马的政治体制是典型的贵族政治。 5、霍腾西阿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结束。 (二)名词解释 1、特里布斯会议:又称平民会议,是罗马一种按地域部落组成的会议。此会议最早只由平民参加,公元前474年获得承认。起初决议只对平民有效,后来围绕其法律效力问题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公元前449年,根据执政官瓦列里乌斯和荷拉提乌斯颁布的法案,特里布斯会议成为全体公民参加的会议,会议决议对全体公民具有法律效力,公元前287年,霍腾西阿法案再次重申这一决定。至此,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基本结束。 2、《十二铜表法》: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因刻于12块铜牌上而得名,公元前451—前450年颁布。起因是平民要求限制贵族滥用职权,随意解释习惯法。该法典基本上是之前习惯法的汇编,实质还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利益,但是既然已经有了明确条文的法律,量刑也以此为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在司法领域滥用权力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的权益。 3、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法案:公元前367年由保民官李锡尼和绥克斯图针对平民土地、债务和担任高级官职等问题提出的法案。主要内容是全体公民都可以占有使用公有地,但不能超过500犹格;平民所负债务一律停止付息,已付利息按本金计算,尚未还清的分3年还清;两名执政官必须有一人由平民担任。该法案的颁布是平民对贵族斗争胜利的一个里程碑,从此罗马许多重要官职陆续对平民开放。 4、霍腾西阿法案:公元前287年独裁官霍腾西阿颁布的法案。起因是同年平民与贵族之间发生的一场大规模斗争。平民举行撤离运动后,平民首领霍腾西阿被任命为独裁官,随后公布这项法律,再次批准特里布斯会议的决定对全体公民都有法律效力,这样,这项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