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乔健-雇佣弹性化时代的劳动关系与劳工权益保障培训

合集下载

劳动关系学(第一章)

劳动关系学(第一章)
有严格的界定),但这点在中国并不清晰; ▪ 非常强调对工会的研究(也有人称之为集体劳动关系)。因为即使工会
势力不大,也会对劳动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 通过集体谈判确定就业待遇和就业条件,并且可能对非工会会员,或者无工会的组 织产生影响。工会在国家层面的活动更是影响几乎所有的工人
▪ 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经济关系
服从单位工作规则 服从单位指示和命令 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 接受制裁的义务
生产组织属于雇主所有 工具或设备属于雇主 原料由雇主提供 责任和风险由雇主承担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四、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一)集体劳动关系
集体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 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 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是以一种 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 力量对比。
力量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 量。
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 是由劳动者在劳动力 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四、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二)非文化因素的解释: 1、“客观”的工作环境 2、管理政策和实施 3、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四、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三)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任何文化的和非文化的因素都只能影响冲突和合作 的程度与表现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关系的本质 属性------冲突和合作的存在。
▪ 产业关系 (industrial relations)
中文又译为工业关系。 原义为区别于前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 本特征的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关系。 产业关系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同于劳资关系 ,主要指劳动者及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 广义则指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 包括了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 境。 就主体而言,这一关系不仅包括劳资双方,而且还包括政 府一方,是所谓三方关系。

劳学

劳学
单选:社会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切斯特?巴纳德,他将管理工作纳入一个社会系统之中,并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在正式组织内尽力维护好一个协作系统
第四节成熟的劳动关系
成熟的劳动关系时期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
现代管理学理论思想庞杂,内容广泛,被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命名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劳动关系的特点
1.个别性与集体性2.平等性与隶属性3.对等性与非对等性4.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
(1)合作的含义: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2)合作的根源:劳动关系理论一般以为,合作的根源主要由两方面组成,即“被迫”和“获得满足”
1935年罗斯福当政的美国政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制度向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变.
单选:行为科学理论包括:工业心理学的出现,霍桑试验,社会系统理论
“工业心理学之父”雨果.芒斯特博格在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和工业效率》强调他的方法更侧重于工人,他希望以此来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工资和提高“生活水平”
关于管理者和工会,管理者和雇员关系的基础,有两种基本观点:(1)一元论;(2)多元论
(1)一元论的观点;一元论观点强调资方的管理权威,要求雇员忠诚于企业的价值观。管理者普遍持一元观点,他们将自己的作用视为指导和控制工人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如果产生了冲突,持这一价值观的管理者会发现很难理解冲突产生的原因:
三,正统多元论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该学派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和雇佣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德国是实施正统多元论学派政策最典型的国家。

劳动关系学书目.doc

劳动关系学书目.doc

《劳动关系学》主要参考书目中文部分中文著作:1. 薄越亮著:《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劳动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2. 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城乡就业问题与对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 常健著:《当代中国权利规范的转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4. 常凯著:《理论工会学概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5. 常凯主编:《中国工运史辞典》,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906. 常凯、张德荣著:《工会法通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7. 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8. 常凯主编:《新建企业工会工作实用教材》,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9. 常凯、乔健主编:《WTO:劳工权益保障》,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10. 常凯等主编:《全球化下的劳资关系与劳工政策》,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11. 常凯著:《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12. 陈秉权著:《中国工会的改革与建设》,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13. 陈东琪著:《新政府干预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14. 陈建安编:《日本的经济发展与劳动问题》,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5. 陈恕祥、杨培雷著:《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16. 陈宇著:《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分析》,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17. 陈云生著:《权利相对论——权利和义务价值模式的结构》,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 程延园主编:《劳动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9. 程延园著:《集体谈判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 崔义、崔生祥主编:《民主管理通论》,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21. 戴园晨、陈东琪主笔:《劳动过剩经济的就业与收入》,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22. 董保华著:《劳动法论》,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23. 董保华著:《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24. 董克用、叶向峰编著.:《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 范战江主编:《劳动争议处理概论》,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26. 方俐洛、凌文辁著:《工业劳动心理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27. 风笑天著:《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研究》,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8. 冯兰瑞等著:《论中国劳动力市场》,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29. 冯兰瑞等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重构》,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30. 冯同庆、常凯著:《社会主义民主与工会参政议政》,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31. 冯彦君著:《劳动法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32. 高书生著:《中国就业体制改革20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33. 龚莉著:《就业和社会保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 谷书堂、高明华著:《劳动力经济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5. 顾海良主编:《世界劳动市场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36. 顾肖荣、杨鹏飞著:《劳动法比较研究》,澳门:澳门基金会,199737. 关怀主编:《劳动法学》,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38. 关怀主编:《劳动法》(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9. 郭军等著:《中国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研究》,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40. 郭庆松编著:《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41. 韩克庆著:《社会分层和社会保障》,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2. 何清涟著:《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43. 胡鞍钢等著:《扩大就业与挑战失业——中国就业政策评估(1949-2001)》,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44. 胡鞍钢著:《就业与发展——中国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45. 胡特著:《英国工会运动简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446. 胡学勤、秦兴方著:《劳动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7. 黄剑青著:《劳动基准法详解》,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9348. 黄越钦著:《劳动法论》,台北:台湾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199449. 黄越钦著:《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50. 黄宗良等主编:《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51. 姜颖、吴亚平主编:《劳动争议处理教程》,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52. 姜颖著:《劳动争议处理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3. 居延安著:《关系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4. 劳动部课题组编:《中国劳动科学研究报告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劳动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劳动科学报告集》,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56. 劳动部劳动力管理和就业司编:《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就业》,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57.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8.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编《中国劳动标准体系研究》,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59.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组织编写:《2003-2004年:中国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60. 李德齐著:《政府企业工会:劳动关系国际比较》,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61. 李东林、刘宾燕主编《世界劳动保障》,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62. 李汉雄著:《人力资源策略管理》,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63. 李建民著:《人力资本通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64. 李景森、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5. 李敏著:《雇佣双赢——私有企业雇佣冲突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6. 李琪著:《改革与修复——当代中国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67. 李强著:《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68. 厉以宁、吴世泰著:《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69. 厉以宁著:《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北京:三联书店,199570. 厉以宁著:《转型发展理论》,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71. 梁书文、回沪明主编:《劳动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72. 梁晓滨著:《美国劳动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73. 林燕玲著:《国际劳工标准》,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274. 刘艾玉编著《劳动社会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5. 刘东升等著:《劳动关系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76. 刘杰三、练岑主编:《中国工资体制改革和工资工作研究》,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77. 刘俊海著:《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78. 刘开明著:《身体的价格——中国工伤索赔研究》,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79. 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工人运动史》(1-6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80. 刘元文著:《相容与相悖—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81. 卢昌崇、高良谋编著:《当代西方劳动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82. 陆雄文著:《民主管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83.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4. 罗润东著:《中国劳动力就业——从转轨经济到知识经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85. 吕嘉民著:《列宁工会学说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86. 马洪、孙尚清主编:《中国就业结构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87. 莫荣主编:《2002年:中国就业报告》,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88. 牛仁亮著:《劳力:冗员失业与企业效率》,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89. 潘锦棠主编《劳动与职业社会学》,北京:红旗出版社,199190. 齐志荣、徐小洪主编:《中国劳动关系导论》,杭州:杭州人民出版社,199591. 乔健编著:《外商投资企业工会工作概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92. 钱伯海著:《社会劳动价值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93. 邱小平主编:《劳动关系》(第二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94. 任扶善著:《世界劳动立法》,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95. 石美遐著:《市场中的劳资关系:德、美的集体谈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 石美遐著:《集体合同集体谈判》,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97. 史尚宽著:《劳动法原论》,1934年上海初版,1978年台湾正大印书馆重刊版98. 史探径著:《劳动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99. 宋晓梧著:《产权关系与劳动关系》,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100. 宋晓梧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1. 苏东水著:《管理心理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02. 苏东水著:《产业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3. 孙中范、桉苗、冯同庆主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工会理论纲要与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04. 孙仲范、冯同庆、常凯主编:《新编工会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5. 覃有土、樊启荣编著:《社会保障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06. 王爱文著:《社会劳动关系:演变过程的考察分析》,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107. 王保树、崔勤之著:《企业法论》,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108. 王家宠著:《国际劳动公约概要》,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1109. 王家宠、钱大东主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关系》,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110. 王建新主编:《经济学家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问题》,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111. 王珏、李涛著:《劳动力资本论——国企改革出路探析》,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112. 王君南、陈微波编著:《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险》,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13. 王全兴著:《劳动法》(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14. 王永玺、何步峰、曹延平主编:《简明中国工会史》,北京。

劳动关系概论

劳动关系概论
进行相应调整。工会表示其要求资方发放的奖金相当于公司第一季度利
润的5.4%,该公司劳工合同将于8月2日到期。因此智利埃斯康迪达铜矿 公司工会宣布工人开始消极怠工以抗议资方提出的1.5%加薪幅度。
第三节 劳动关系外部环境
影响劳动关系的环境因素有:
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环境 技术环境:包括产品生产的工序和方式等 政策环境:政府政策方针,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劳动关系主体
雇员: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 属于这种权力的工作者。
雇员团体: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 织, 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雇主:一般指由于用于法律赋予的对组织的所有权,而在 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
雇主组织: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以行业或贸易组织为纽 带,一般不直接介入雇员与雇主的劳动关系事务中。
从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行为,企业与劳动 者的观点发生了根本分歧。孰是孰非,就涉及一个价值判断 问题。
通过本章学习,需要达到以下目的: 描述劳动关系主要学派及观点 理解正统多元论的内容 熟悉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思想 阐述新保守派的劳动关系理论 了解一元论与多元论 理解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所设想的内部冲 突的程度
不重要——由市 场力量救济
根本没有——由 市场力量弥补
若管理方接受进 步的管理方法, 就不很重要
若管理方接受进 步的实践,则冲
突就很少
一般重要
一般;受到公众 利益为中心的局 限
相当重要;其差 异是不公平的主 要来源
依情况而定:在 “核心”低;在 “周边”高
非常重要;体现 了体系内“劳动” 和“资本”之间 力量不均衡

第9届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协会亚洲会议日程安排

第9届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协会亚洲会议日程安排

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协会第9届亚洲会议日程(2016年10月31日-11月3日)2016年10月31日,星期一时间:08:00-24:00 全天报到、登记注册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一层大厅时间:19:00-20:00 欢迎晚会(冷餐会)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二层宴会厅致辞:刘燕斌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2016年11月1日,星期二09:00-10:00 二层2号厅开幕式主持人:华福周中国劳动学会会长致辞:邱小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全国总工会领导中国企业家协会领导全国工商联领导金东元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协会会长、韩国高丽大学教授卡姆兰范尼扎德国际劳工组织治理与三方关系司副司长,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协会候任秘书长。

10:00-10:20 茶歇10:20-12:00 二层2号厅第一次全体会主题:经济转型升级对劳动和雇佣关系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主持人:曾湘泉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协会执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发言人:1.刘燕斌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在经济转型中构建和谐劳动和雇佣关系2.詹尼斯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劳动法教授,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协会前主席3.房河男韩国劳动研究院院长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就业与劳动4.威廉·布朗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The Emerging Industrial Relations of China5.宋晓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理事长经济转型升级中劳动力市场的挑战与对策12:00-13:30 自助午餐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二层荔江厅13:30-15:00 三层305A厅平行会1主题:劳动力的搜寻与流失主持人:Manoranjan Dhal Associate Profess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and Human Resource Area in 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Kozhikode, Kerala, India点评人:张抗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发言人:1.Zhenzhen Shi,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经济研究中心Employers’ Online Searching and Vacancy Dur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an Online Job Board.施征征,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经济研究中心2.毛宇飞、曾湘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高绩效HRM实践能否减少雇员的离职行为?——基于新经济行业与传统行业的对比.3.Zhankui Dong, Yang Yang,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China. The effect of social distance on job search: An experiment.4.李广义、乔星冉, 北京物资学院. 新常态下90后员工离职率问题研究.13:30-15:00 三层305C厅平行会2主题:企业创新与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如何构建企业内终身学习体系主持人:Anil Verma,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点评人: 吴江燕中国明德知行管理咨询公司执行总裁Rick Watrzman 美国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德鲁克学院资深指导教授李遧源韩国高丽大学客座教授发言人: 文国现(韩国Hansoll纺织总载及首席执行官)岗位学习标准创造价值分享13:30-15:00 三层307厅平行会3主题:TPP劳工标准、国际劳工标准及其影响主持人:蔡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点评人:乔健中国劳动关系学会劳动关系系主任副教授发言人:1.Kari Tapiola 国际劳工组织局长特别顾问,前副总干事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of the ILO's Standards Supervisory Mechanism2.林燕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教授 TPP中劳工标准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和对策研究3.郑丽珍福建师范大学讲师、博士 TPP劳工标准的规则特点及对中国的谈判启示13:30-15:00 三层308厅平行会4主题:中国和亚洲劳动与雇佣关系未来发展嘉宾:华福周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主持人:莫荣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点评人:冯喜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发言人:1.汪昕宇北京联合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就业视角下的农民工利益诉求的影响因素与趋势分析2.张秋兰(大叶大学人力资源暨公共关系学系助理教授),黄祜琳(大叶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翁廷维(大叶大学人力资源暨公共关系研究所研究生)幸福企业与工作生活平衡措施之质性研究3.吴敏超江苏省人社厅劳动关系处处长:创新机制、积极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4.田伟强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中国及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联席主席5.熊坚广州红海人力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委员会主席人力资本时代的多元劳动关系13:30-15:00 三层311A厅平行会5The discussion will consider the merit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varieties of capitalism approach and other conceptual approaches that can be used to explain trends in employment relations and notions of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between systems of national employment relationsCo-Chairs: Professors Greg J Bamber & Russell D LansburyIntroduction:1.Professor Greg J Bamber (Monash University, Australia)2.China: Professors Chang Kai (Renmin University, China) & Fang Lee Cooke (Monash University, Australia)3.India: Professors Anil Verma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4.Japan: Professor Kubo Katsuyuki (Waseda University, Japan)5.裴圭植韩国劳动研究院先任研究委员Conclusion: Emeritus Professor Russell D Lansbury & Dr Chris F Wright, Senior Lecturer (both University of Sydney)13:30-15:00 三层311C厅平行会6城镇化与外来劳工的融合主持人:田小宝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点评人:王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助理教授, 中国就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发言人:1.彭树宏,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博士后. 城市规模与工资溢价.2.胡凤霞、胡学勤、吕晓兰, 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 基于半参数估计的外来流动人口收入融合研究.3.张立伟, 徐州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课题组, 徐州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农民工市民化意愿问卷调查报告。

《劳动关系》程延园

《劳动关系》程延园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加入WTO,劳动关系各主体的地位进一步明晰,同时劳资矛盾不断增加,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动关系调节的一些制度也在纷纷建立起来,社会和市场对懂得劳动关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需求开始增加。

在劳动关系课程体系建设已经有些兄弟院校基础的情况下,学院领导捕捉和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且比较有效率地将其纳入本科生教学体系中去。

2001年3月到7月的这一学期,学院首次开设了《劳动关系》课程。

授课对象是1999级劳动保障专业的本科生,当时课程被定名为“劳工关系”。

为了和国内的其他院校保持一致,经任课教师提议,学院批准在当年下半年将此课程更名为“劳动关系”。

课程刚刚开设时引起了很多学生和同事的误解,认为已经有《劳动法》课了(《劳动法》课程在本学院开设较早,已经有十几年的开课历史了),没有必要再开内容相近的劳动关系课程。

经过课程组的教师的解释工作,课程开展起来并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验,学生和其他教师逐渐了解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并且从主观的不熟悉带来的抵触,化为客观的接受和认可。

回顾《劳动关系》课程的历史发展,从2001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率先在全日制本科生教学中对本院的劳动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专业两个专业的学生开始《劳动关系》的教学至今近十年的时间里,《劳动关系》课程从无到有;从部分专业的部分本科生的考察课,直到目前成为全院四个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考试课;教学对象从本科生,转变为覆盖本科、硕士、博士所有大学各学历层次的多层次和多深度的课程。

在这一发展时期,我们也在全国最先在劳动保障专业下开设劳动关系方向,进而在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审批成立了劳动关系专业,这十年间的发展和变革,课程的两个重要特色不容忽视。

1.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劳动关系学》的院校之一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劳动关系专业的院校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进行《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与科研的院校之一。

大学生劳动教育(高职版)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大学生劳动教育(高职版)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大学生劳动教育(高职版)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绪论单元测试1.劳动教育具有的特征()A:主体性、思想性、创造性B:创造性、实践性、时代性C:思想性、实践性、社会性 D:主体性、时代性、实践性答案:C2.劳动教育评价不包括()A:平时表现评价 B:学段综合评价 C:过程性评价 D:开展学生劳动素养监测答案:C3.《意见》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保障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A:加强统筹协调 B:加强督导评价 C:加强师资建设 D:加强资源开发答案:ABCD4.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包括()A:淬炼操作 B:榜样激励 C:项目实践 D:反思交流 E:讲解说明答案:ABCDE5.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采用等形式进行()A:劳动项目实践 B:专题讲座 C:劳动成果展示 D:劳动技能竞赛 E:主题教育答案:ABCD第一章测试1.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凭借劳动,人类改造自然、改造自身。

()A:对 B:错答案:A2.体力劳动者低于脑力劳动者()A:错 B:对答案:A3.通过劳动者自身的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进行产品设计与研发等,并将其成果投入市场,引发消费,进而创造劳动价值。

体现了劳动的()特征。

A:综合性 B:消费性; C:形成长期性; D:专业性;答案:B4.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是哪种劳动?A:都是; B:创造性劳动; C:辛勤劳动; D:诚实劳动;答案:A5.人工智能背景下脑力劳动飞速发展,智能劳动来临。

()A:对 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劳动承载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

()A:错 B:对答案:B2.劳动创造了美的产品,仅指物质产品,不包括精神产品。

()A:错 B:对答案:A3.劳动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A:错 B:对答案:B4.题中哪些属于劳动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体现()A:劳动者自我满足的价值获得 B:劳动者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获得 C:劳动者成就他人的价值获得 D:劳动者自我成就的价值获得答案:ABC5.关于劳动最崇高的说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劳动是和谐理念的基本载体 B:劳动是国富民强的基本途径 C:劳动是文明进步的主要方式 D:劳动是民主诉求的实现渠道答案:C第三章测试1.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创造历史中凝聚而成的精神品质。

劳动法新动态雇佣变革及劳动关系解决机制

劳动法新动态雇佣变革及劳动关系解决机制

劳动法新动态雇佣变革及劳动关系解决机制劳动法新动态——雇佣变革及劳动关系解决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劳动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改革。

近年来,随着雇佣关系的变革,劳动关系解决机制也逐渐得到完善。

本文将对劳动法新动态中的雇佣变革及劳动关系解决机制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雇佣关系的变革1. 雇佣形式多样化随着新技术和新经济的兴起,工作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化。

传统的长期全职雇佣模式逐渐被打破,兼职、临时工、合同工等新的雇佣形式不断涌现。

这种多样化的雇佣形式给劳动法的执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2. 雇佣关系权利保护在雇佣关系变革的背景下,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劳动法应当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确保劳动者的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也要平衡雇主的利益,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劳动关系解决机制的改革1. 司法解决机制的完善为了更好地解决劳动争议和纠纷,司法解决机制得到了重视和改革。

劳动仲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职工和雇主之间的争议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同时,法院审理劳动纠纷的效率和公正性也得到了提高。

2. 协商解决机制的加强除了司法解决机制,协商也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途径。

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需要依靠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平等协商和沟通。

因此,加强劳动关系协商的机制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和工会应积极发挥作用,促进雇主与工人代表之间的协商。

三、问题与挑战1. 雇佣形式虚拟化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虚拟雇佣模式逐渐兴起。

虚拟雇佣使得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更加模糊和复杂,劳动法在管理和保护这种虚拟雇佣关系方面存在着挑战。

2. 劳动关系协商难度加大随着雇佣关系的多样化,工人雇主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增加了。

劳动关系协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相应提高。

如何在协商中找到平衡点,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展望与建议1. 完善劳动法律法规随着雇佣关系的不断变革,劳动法律法规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跟进并解决新的问题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