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及其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影响(精)

合集下载

美国非裔戏剧美学百年流变

美国非裔戏剧美学百年流变

美国非裔戏剧美学百年流变万金【摘要】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愈演愈烈,黑人文艺理念也伴随艺术发展初具规模,各种形式的艺术竞相争鸣,非裔戏剧却处于缺位状态.以杜波依斯为代表的早期黑人文艺理论家在阐释黑人文学理论时,着重强调了对非裔戏剧发展的希冀,并总结黑人艺术的美学目标——作为宣传的艺术.非裔戏剧美学秉承杜波依斯的美学理念,并以黑人运动为背景,不断呼应、表现、反思、补充黑人的生存抗争.时至今日,非裔戏剧逐步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艺术意识形态束缚,形成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一批黑人剧作家作品进入严肃戏剧殿堂而成为经典.本文试结合社会历史语境和戏剧文本,梳理20世纪初期杜波依斯、中期依马穆·巴拉克和奥古斯特·威尔逊以及新生代戏剧家的戏剧美学思想,分析以美国黑人运动为背景而不断演进的非裔戏剧美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当代戏剧美学理论及黑人文艺美学理论研究,有助于把握美国戏剧文学发展的整体脉络.【期刊名称】《文化艺术研究》【年(卷),期】2018(011)004【总页数】7页(P64-70)【关键词】美国非裔戏剧;美学;政治;审美【作者】万金【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341936年尤金·奥尼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奠定了奥尼尔的剧坛地位,还将美国戏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

20世纪20年代蓬勃兴起的哈莱姆文艺复兴此时也日臻成熟,黑人文艺在小说、诗歌、戏剧创作等方面达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广度和多样性,强烈而清晰地展示着“新黑人”的精神面貌。

兰斯顿·休斯以“美国黑人桂冠诗人”的身份,在美国诗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时黑人小说的发展也表现出汹涌之势,创作手法力图突破现实主义藩篱,探求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适应“新黑人”的精神面貌。

相较而言,非裔戏剧“仅存在短短不过一个世纪”[1],虽然在主题上有所创新,试图在舞台上描绘黑人的形象,却不免落入欧洲中心主义的“佳构剧”俗套,为博得商业成功而刻画形象刻板的黑人。

美国黑人文学的传统述评

美国黑人文学的传统述评

作者: 刘捷
出版物刊名: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5-21页
主题词: 美国黑人文学 美国黑人小说 双重意识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 非洲中心主义 文学传统 黑人美学 废奴主义 述评 种族主义
摘要: 就最广泛的意义而言,传统是指从过去继承的风俗、习惯、信仰和制度,它源于过去的经验,对现在产生定向性和规范的影响,在历史沉淀扬弃的淘涤中,形成文化的连续性.对美国黑人来说,过去是历史的同义词,它意味着欲达难尽的内涵,黑人美学家和社会学家杜波依斯在其里程碑式的文集《黑人的灵魂》中深刻地写道:“美国黑人的历史是这样一种抗争的历史——渴望获得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地位,渴望把他的双重自我融入更好更真的自我.在这种融合之中,他希望不要失去原来的自我.他不会漂白他的黑人魂,因为他知道,黑人的血对世界有启示意义.他单单希望使之成为可能的是:一个人既是一黑人,又是一个美国人,不被他的同胞诅咒和唾弃,不让机会之门当着他的面粗暴地关上.”要理。

黑人精神思想百年流变探析

黑人精神思想百年流变探析

黑人精神思想百年流变探析作者:张弛来源:《理论观察》2022年第03期摘要:黑人精神(Négritude)意味着黑人一切文化价值的总和,通过黑人运动来表达。

从杜波依斯的《黑人的灵魂》到迪奥普的《黑非洲国家联盟的经济和文化基础》,从描绘原始黑人概念到对非洲复兴的探求。

一方面透漏出20世纪非洲主流思潮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百年时间里非洲精英们之间话语的连续性。

种族、种族主义、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仍然是大西洋两岸黑人生活和斗争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实现非洲独立和复兴的绊脚石。

本文通过梳理百年非洲黑人精神思潮,试图厘清当代非洲社会思潮的内在逻辑,论证黑人精神思想的重要意义和当代价值,服务于中国对非友好大局。

关键词:黑人精神思想;殖民主义;非洲复兴;思想史;桑戈尔中图分类号:B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3 — 0043 — 05关于非洲和非洲问题的研究绕不开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

非洲批判理论体系归根结底就是对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的反思。

国内对非洲理论的分析往往也基于殖民议题。

①是否有一种新的方法研究非洲国家社会,探寻非洲未来?答案是肯定的。

黑人精神思想就是这样一个从思想史的角度创新研究非洲社会的切入点,是非洲、非洲裔黑人自发、自觉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思想氛围。

由于非洲传统和现实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黑人精神思想与时俱进,体现出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黑人的“存在”长久以来饱受争议。

早期黑人思想家就意识到为“黑人存在”正名的紧迫性,力求摆脱殖民统治、实现黑人自由。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黑人学者开始关注从经济发展、能源资源角度寻求非洲复兴的途径,为经济谋发展、为黑人谋幸福。

本文从黑人精神运动出发,探寻黑人精神思想在非洲百年社会思潮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前人(杜波伊斯等人)和后人(桑戈尔、迪奥普等人)的思想特点,试图厘清百年非洲社会思潮的内在逻辑,论证黑人精神思想的重要意义和当代价值。

黑人学者、思想巨人——杜波依斯

黑人学者、思想巨人——杜波依斯

黑人学者、思想巨人——杜波依斯
朱白兰(Klara Blum)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65(000)001
【摘要】黑人的灵魂——一八六八年——一九零四年黑人学者、作家、反帝战士威廉·爱德华·伯格哈德·杜波依斯(一八六八——一九六三年)是一个非洲黑奴的外玄孙。

他的外高祖父被一个(可能是荷兰的)商人取名为汤姆·伯格哈德,卖到美洲去。

【总页数】17页(P68-84)
【作者】朱白兰(Klara Blum)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512
【相关文献】
1.浅谈音乐性文本的翻译--以杜波依斯的《黑人的灵魂》中的《悲歌》一章为例[J], 张晓艳
2.美国城市化崛起时期黑人高等教育的论争:华盛顿与杜波依斯 [J], 周菲菲;李朝阳;
3.杜波依斯“双重意识”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J], 岳莹
4.美国城市化崛起时期黑人高等教育的论争:华盛顿与杜波依斯 [J], 周菲菲;李朝阳
5.杜波伊斯的黑人“经济国中国”与“自我隔离”思想 [J], 张聚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杜波依斯与美国的种族问题

杜波依斯与美国的种族问题
国, 加剧 了它 种族 问题 的矛盾 , 增加 了解决种族 问 题 的难度 。虽 然 随着 福 利 国家政 策 的实施 , 会 社
种族 概念 已经 有很 长 的历 史 , 国文 化 学家 英 雷蒙 ・ 廉斯在 其《 威 关键 词 : 化 与社 会 的词 汇 》 文 书论述道 :rc l1 纪 出现 在英 文 里 , 接 “ai 6世 a 最 近 的词源 为法 文 rc 和 rza 最早 的 词源 已不 ae az,

经济结 构的变化 等 因素使 阶级 矛盾在 表面上 已趋 于缓和, 但种族 问题和种族矛盾却更为凸显 。由 于非洲裔 在美 国所 有有 色 人种 所 占 比例 最大 , 本 文所 探讨 的种族 问题 主要是 针对美 国 白人 和黑人
之 间 的种族 问题 。美 国的种 族 问题 始于殖 民时期 的自人和有 色人种之 间 的二 元对立关 系 。 毫无疑 问 , 经过 几十年 的努力 , 国白人 和黑 美
[ 关键 词] 种族 ; 杜波依斯 ; 民族主义思想 ; 融入主义思想 [ 中图分类号]G 2 O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5 1 《o 0 o 一D9 —O 0 0 10 2 1 )4 O O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美 国是一个 典 型 的移 民 国家 , 其成 员 来 自世 界各个 不 同的国家 与地 区 , 含 了各 种 可能 的 文 包
上, 因而对 黑人造 成 的危 害更大 。因此 , 可否认 无 的是种族偏见、 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仍然顽固地 存 在着 , 国黑人 在经济 、 治和社 会生活 等方面 美 政 的全面参 与依然 障碍重重 , 种族 问题是 美 国在 2 1 世纪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 , 因其重要性不断凸显, 它 日益成 为学 界关 注的重点 问题之一 。 二 、 族概念 的发展和 含义 种 要 深入理 解种 族 和种 族 问题 , 先需 要 我们 首 从学理层 面对种 族概念 的发展 和含义有一 个清醒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论述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论述

纵观 美 国的黑人 文学 发展 史 ,在 文学 的发展 中主要 出 现 了三 次文学 的繁 荣 ,主 要经 历 了从 对黑 人文化 身份 的描 述 到对 社会 歧视 的抗议 、从对 黑人文 化身 份 的激 进对 黑人 文化 身份 的内省 、从对 黑人文 化身份 与 民族性 的倡导 到 引 发人类 共 同关注 黑人文 化身份 这一 问题等 阶段 ,使得 黑人 文学 中的文化 身份逐 步走 向成熟 阶段 。
黑 人 出版的作 品逐 渐增 多,其 中大 多的诗歌和 自述体小 说 都 表 现 了此 时此 刻黑 人 的无 知 以及 对 文学 与知 识 的渴 望 。 其中最 著名 的作者 是道格 拉斯 , 以其 为首 的众 多黑人们 大 多数都 通过对 黑人 所受 苦难 的揭露 以及黑 人所遭 遇 的痛苦 历程进 行 了详细 的表述 , 以此 来表达 出黑 人对求 知 以及追 求 自由的渴 望。 ( 二) 民族 文化 身份 意识 的 觉醒阶段 黑 人 民族 文 化 身 份 意 识 的 觉 醒 主 要 始 于 2 0世 纪 二 三 十 年 代 ,哈 莱 姆 文 艺 复 兴 运 动 ( H a r l e m R e n a i s s a n c e ) 的出现是 黑人对 自身 民族文 化意 识 的主 要表现 ,哈 莱姆文 艺 复 兴运 动 主 要对 黑 人 的文 化 以及 种 族 的 肤色 进 行 了淋 漓尽 致 的张扬 ,倡 导了通过 美 国黑人文 学来树 立与 加深 黑 人文 化 的意识 ,从而 对黑人 勇 于追求 自由、不断奋 斗 的精 神进 行 了歌颂 ,进而 改变 了长 期 以来 黑人 受人歧视 的 不好 形 象 。在 此期 间 ,黑人表 现 出强烈 的文化 身份 意识 ,这是 因为他 们拥有 者共 同的 文化背 景与传 统 ,并且正在 经 历着 共 同 的命 运与 经 历 。在 文 艺复 兴 期 间, 以休 斯 ( L a n g s t o n H u g h e s ) 、佐拉 - 尼尔 - 赫 斯顿 ( Z o r a N e a l e H u r s t o n ) 等 为首 的一批 知识 分子充 分地 汲取 了黑人 传统生 活 、文化 习俗与 民族精 神 的营养 , 以创 作艺术 作 品的方 式对黑 人的传 统文 化进 行 了广 泛 的弘扬 ,从而在 一定 程度 上大大 提高 了黑人 的 民族 自尊 心。

美国黑人的困惑与纠结

美国黑人的困惑与纠结

美国黑人的困惑与纠结作者:辛珏如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25期【摘要】托尼·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力求为读者还原真实的美国黑人生存状况。

美国黑人社会中长期存在黑人民族主义思想,二战后虽涌现大批黑人中产阶层,但放眼整个黑人社会,自我隔离的思潮仍阴魂不散。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黑人犯罪阶层分化【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意蕴丰富的小说中,以一位冷静的社会观察家的态度,对黑人社区进行客观的剖析。

通读其小说,读者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对黑人的高犯罪率、黑人内部的分化等困扰美国社会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黑人的犯罪现象美国黑人的历史渗透着泪水和酸楚,但其高犯罪率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在当今的后民权时代,美国黑人的暴力犯罪率依然很高。

1995年统计数据显示,“尽管黑人仅占美国总人口的13%,但在联邦的监狱中,43%的罪犯是黑人”。

曾是美国第五大城市的底特律,如今黑人占绝大多数,该地区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

作为富有历史使命感的作家,莫里森在对种族歧视声讨力伐的同时,把黑人社区的暴力痼疾也赤裸裸地公之于众。

《爵士乐》中,男主人公乔在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中迷失了自我,陷入了一段不伦之恋。

当情人多卡斯移情别恋时,乔精神崩溃并枪杀了她。

《所罗门之歌》中,吉他进行以暴抗暴的滥杀白人行动,也毫不犹豫地对昔日好友举起了枪支。

《乐园》中,当封闭小镇不自觉地接受外来渗透时,小镇男性长辈认为修道院里的女人败坏了小镇的风气,并对女修道院进行大屠杀。

《柏油娃》中,男主人公森一时冲动杀害了通奸的妻子。

在莫氏的小说中,部分黑人的暴力行为是针对白人的。

这种暴力行为源于黑人对白人由来已久的仇恨,上世纪六十年代马尔康·X以他的观点“白人是黑人一切苦难和不幸的根源”概括了黑人的仇恨心理。

黑人在这种“我们见不到美国梦,只有美国噩梦”的心理驱使下,对白人频用暴力以示报复。

同族相残的故事也频频出现在莫里森小说里。

美国黑人文学中黑人身份解析

美国黑人文学中黑人身份解析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人身份解析摘要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在反映作家“双重意识”的同时,也在传达他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

本文对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人身份进行解析,指出自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黑人作家们的创作及其创作出来的主人公们渐渐走出了“双重意识”的误区,观念上已经变成“我是美国人,又是黑人”的倾向,并以这个为定位开始人生奋斗。

而作家的双重意识,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美国黑人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美国黑人小说“双重意识”建构文化身份倾向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在《黑人的奋斗》中,杜波伊斯第一次使用了“双重意识形态”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存在三个层次的含义:1、在黑人的形象总是以反派被定义的时候,黑人该怎么寻求自我;2、美国黑人处于社会底层,他们被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要如何面对自己是美国人这一事实。

3、其身为“非洲人”与“美国人”的身份定位产生的心理冲突。

“双重意识形态”反映了美国黑人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个问题在黑人的奋斗史中始终困惑着他们,在建构美国黑人身份的历程中,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其内里的矛盾和苦难、追求和抗争,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供作家们探寻、定义黑人的阶层身份。

20世纪,美国黑人在法律层面上获得了平等自由,但这在后来被证明是一张空头支票,无法兑现,黑人们依旧无法享有公正的待遇,他们依旧徘徊在社会底层。

美国黑人在这样的境遇里显然无法平静,他们的心理极为复杂:作为美国统一的参与者,他们是美国得以统一的功臣,却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无法得到允诺的自由和平等。

在为不公正的境遇感到不平之余,他们也感到了困惑。

其中,“我是谁”、“我该是谁”,是美国黑人们尤为困惑的问题。

受困于双重意识,黑人作家们的作品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倾向。

在20世纪的美国黑人文坛上,作家的创作都在努力为自身的文化身份正名。

对于这段时间内的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思考,我们可以得出,在美国黑人的文化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几种类型:第一,赋有“融入”的思想,即他们都希望能够被白人所接受,融入他们的世界中;第二,较为重视“黑人性”,比较强调自己本族的文化,而且十分在乎自己种族的凝聚力,希望能建立一个有实力与白人世界抗衡的团体;第三,强调他们属于美国人,同时也强调他们是黑人民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及其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影响
[ 09-02-14 10:06:00 ] 作者:郭晓洋马艳
红编辑:studa0714
摘要:通过对杜波依斯的介绍及其“双重意识”概念的解释,阐述了美国黑人的内在心理冲突问题和困惑所在。

指出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的概念是欧洲浪漫主义和美国超验主义的产物,从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两方面讨论了“双重意识”的内涵。

指出“双重意识”揭示了黑人性格的二重性和黑人作家的两难抉择。

分析了黑人文学作品中出现同化和分离之间的持续张力的原因,强调了杜波依斯提出的“双重意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美国黑人文学;二重性;同化与分离
长期以来,美国黑人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他们为实现种族平等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在这一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美国黑人文学在许多方面有别于美国白人主流文学,它反映了黑人大众的不幸遭遇和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同时也弘扬了黑人争取民主、自由和平等权利的斗争精神。

美国黑人文学作品是现实的产物。

作为一种语言媒介,它存在的价值在于去直接反映黑人追寻自我的经历,表现置于“双重意识”围绕之下黑人的困惑,以及黑人在美国社会中被置于不知何去何从、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并展现黑人自豪和黑人自我实现的精神[1]。

由于美国黑人在北美英属殖民地的双重文化身份,只有更好地理解杜波依斯提出的“双重意识”才能正确而又全面地欣赏黑人文学作品。

一、杜波依斯与“双重意识”
杜波依斯(W.E.B.Du Bois)是20世纪上半叶极有影响力的黑人运动领袖。

他极力反对华盛顿(Booker T. Washington)接受种族隔离的做法,强调争取黑人政治权利,以尽早争取到全面的人权。

杜波依斯参加创立了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1909),并担任协进会会刊《危机》的主编,猛烈抨击任何对其人民产生不良影响的东西。

他认为在罪恶的种族主义盛行的残酷形势下,只有通过反抗才能使黑人的解放运动得以全面的实现。

早在1897年杜波依斯就首次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上发表了有关“双重意识”观念(concept of double-consciousness)的文章,后在形式上略有改动,重新在1903年发表的《黑人的灵魂》(The Souls of Black Folk)一书中进一步用“双重意识”这一概念解释黑人的经验——“黑人生来就带有面纱,在这个美国世界中被赋予了洞察力——这是一种没有真正自我的意识,而仅仅是通过另一世界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灵魂的感觉。

这是一种奇特的感觉,这是双重意识,一种总是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用另一世界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灵魂的感觉”[2]2。

换言之,“双重意识”反映出美国黑人在处于黑
人文化和白人主流文化两种不同文化世界观之间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冲突状态。

这一解释对当时有抱负的年轻黑人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该书通过黑人民俗、民间音乐和黑人灵魂所经历的严峻考验,探讨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意识”问题,切中了黑人问题的要害,指出了黑人的困惑所在。

二、“双重意识”内涵的界定
1. “双重意识”的象征意义
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的概念是欧洲浪漫主义(European Romanticism)和美国超验主义(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的产物。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英语系教授贝尔(Bernard W. Bell)在其撰写的《当代非裔美国小说:其民间溯源与现代文学发展》(The Contemporary African American Novel: Its Folk Roots & Modern Literary Branches)一书中指出:“美国黑人小说不仅是欧美小说的一支,也是美国黑人口头文学传统的发展。

”[3]贝尔在其研究中展示了黑人小说的“双重文化传统”:源自非洲的口头文学和源自欧美的书面文学。

杜波依斯正是依据美国黑人对非洲和欧洲的双重文化遗产的态度,对口头和书面遗产的态度,用“双重意识”一词的象征意义来体现这二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张力:既是非洲的也是欧美的;既是黑人的也是白人的。

早在杜波依斯之前,美国超验主义的中心人物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在其1843年发表的名为《超验论者》(The Transcendentalist)一文中就曾经使用过“双重意识”一词。

文中爱默生用“双重意识”形象地喻指超验主义论者在寻求自我与自然统一的过程中面临的两难困境:一个是人类难以挣脱的向下的引力——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其难以避免的物质追求;另一个是寻求与圣灵相融合的向上的拉力——人类对于真理、美好和良知的不断向往和追求。

2. “双重意识”的比喻意义
如果说超验论者的“双重意识”是源于追求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识,那么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的比喻意义则体现在其他三个方面。

(1) 白人的陈词滥调(即白人血统至上的观念)对于黑人的思想和生活的影响。

文化与种族一样,从本质上说不应该有优劣贵贱之分。

不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在同一社会背景下相遇时却可因各自的经济、政治实力和影响的差异而形成强势和弱势的区别。

强势文化往往强化现存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并凭借其有利地位,对弱势文化发起冲击。

强势文化有更多机会向人们证明其合法性,灌输自己做统治者的天经地义。

久而久之,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就会被接受为生活的自然顺序。

被统治者不再质疑和反抗是统治者的目的[4]26。

从这个层面来看,“双重意识”揭示了白人强势文化冲击对黑人文化迷失所造成的悲剧。

(2) 以“双重意识”来突出种族问题是令人深思的。

“双重意识”从文字层面上形象地折射出美国黑人的双重身份(既是黑人又是美国人)所引发的内在冲突——“一个黑色身体中两种敌对的思想,只有凭借顽强的力量才使它没被撕开”[2]3。

而这种双重身份正是黑人实现自我进程中的障碍。

杜波依斯认为奴隶制和种族隔离不仅是一切罪恶、痛苦和偏见的根源,同时在黑人和白人之间设置了一道不可逾越的沟壑。

他强调黑人生来就带有厚重的面纱(vast
veil)。

“面纱”这一准确的比喻暗指了两个种族之间存在的曲解与误解。

(3) 杜波依斯希望用“双重意识”给黑人以希望——“继埃及人和印度人、希腊人和罗马人、日耳曼人和蒙古人之后,黑人是所谓的第七个儿
子”[2]2。

因为这前六种人在历史上都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时刻,所以杜波依斯借此来暗示黑人作为第七个儿子同样有开创历史的机会。

杜波依斯认为,由黑人所特有的口头叙述、民间传说(Black folklore)、独特的布鲁斯音乐和顽强的忍耐力所构成的黑人魂是非裔美国人区别于世人的最明显特征。

他用这样的“黑人魂”意识对比白人的物质意识和商业意识,以暗示他笔下的“黑人的血液里含有向世界传达的信息”(Negro blood has a message for the world)是黑人世界与白人世界明显对照的精神性和纯洁性。

同时为了迎合当时流行的看法,杜波依斯指出“美国有许多可以传授给非洲和世界的东西”,却又以“白色美国风尚”(white Americanism)暗讽当时美国白人文化之弊端——日益蔓延的物质至上主义的风气。

这样,杜波依斯就迎合了白人和黑人双方读者的心理需求[5]5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