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轼一生干系最大的三人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洵
苏洵(1009年5月 22日—1066年5月 21日),字明允, 自号老泉,汉族, 眉州眉山(今属 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 其子苏轼、苏辙 并以文学著称于 世,世称“三 苏”,均被列入 “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 尤其擅长政论, 议论明畅,笔势 雄健,著有《嘉 祐集》二十卷, 及《谥法》三卷, 均与《宋史本传》 并传于世。
养生观点 相同
在政治上,两个人都是反 对新政,并且从始至终都 都在同一个政治阵营,都 是当朝的清官好官,尽己 之力为民服务。只是两个 人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方法 不同,一个写文章比较谨 慎,一个不叫豪放罢了。
寿命 , 而且两兄弟再晚年
都经常练瑜伽,他们认为 瑜伽是延年益寿的好办法。 最重要的,两人一生都在 寻求长生之道。
二 人 互 补
性格反差
苏辙
豁达,不拘小节,直言不讳
内敛,沉静严谨,行事小心
苏轼
子由常常把手指放到嘴边暗示哥哥少说话,沉默些。 曾经子由在惠州与哥哥分离时,曾多次嘱咐苏东坡不喝酒,别写诗。 苏轼多次直接攻击自己觉得不爽的稳
性格共同点
在养生上,他们都十分信 任炼丹和修仙,并且都认 为减少体力消耗可以延长
学习
文学细论
毛泽东评论道:“看何等渊 谷。若大河深溪,虽有勇者, 如不善水,无由跳越。此等 皆书生欺人之谈。”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 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 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 涵盖一切气象。”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 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 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 为恨。”
辙乎,吾知免矣!”
苏洵的意思说,如果苏辙能够甘心做一个车辙,虽然不能 大富大贵,但也可以免于灾祸。
二人之情
每每想起苏东坡与弟弟在惠州离别时那 令人幡然泪下的场景,总让人对这种感情产 生无限的羡慕与感叹。两兄弟在政治上互相 扶持,感情上上相得益彰。 在寂寥的时候,苏东坡写下著名的诗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著名诗篇来 思念弟弟子由,感情至深,令人感慨。
叶梦得:“精深有味, 语不徒发,正类其文”
苏洵的文章多为论辩文 苏轼的文章多为诗词类
欧阳修:“博辩宏伟”, “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 造于深微而后止”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 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洵作为苏轼的父亲,在苏轼人格品质,以 后的学习成就上都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在上面 侧重于二人文学的比较,大家也能够发现,苏轼 的文学中的支柱:品格,气魄,都与苏洵有着莫 大的关系:他们都有着雄浑的文笔和大义凛然的 心境。 所以,将苏洵作为雕像群中之一。
遭到新、旧两派人物的内外 夹击,两起两落,最后辞官 归隐,退居金陵,潜心学问, 纵情山水去了
文人间的相惜
当从黄州谪所征召回京师时,他 特地绕道金陵看望了王安石。
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语言罪人。轼本以才自 奋,今一旦致于法,恐后世谓不能容才。
无人语与刘玄德,问舍求田意最高。 ”
从恨到爱,从锋芒到柔光,从冰冷到温暖,两 位中国文豪之间的感情转变也揭示着这两人本身的 转变。年轻时,苏轼也王安石针锋相对;中年时, 两人都遭陷害被贬;年老时,两人又开始惺惺相惜。 可以说,苏东坡的一生都与王安石有着莫大的关联。 所以,我以王安石作为群像之一。
二人关联——相同与共同
共同点:气质毅然坚挺,为人 正义,思想独立,有气概。 不同点:苏轼沉默寡言,苏轼 直言不讳。苏洵谨慎小心,苏轼 不 拘一格。
性格 苏洵25岁才开始发 奋读书。 而苏轼从小受父亲 教导读书学习。
文风
二人文风及其相仿, 都是论点鲜明,论据有力, 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 横排困,雄奇道劲。这点 两人似乎有些不谋而合。
苏东 坡一 生中 重要 人物

苏澈子由 苏辙(1039年 3 月 18日-1112 年10 月25日 ),字子由,一字同 叔,自号颍滨遗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 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神宗朝,为制臵三司条例司属官。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 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 门下侍郎。绍圣元年因上书言事忤逆哲宗,出知汝州,贬 筠州、再谪雷州安臵,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 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遂定居颍川。政和二年 (1112年) 卒,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南宋时累赠太 师、魏国公,后谥文定。
政局矛盾
“陛下求治太急,听言 太广,进人太锐,愿陛 下安静以待物之来,然 后应之”。
苏东坡
王安石
感情甚好
岂有圣世而杀才士 乎?”
政治上的隔阂
苏东坡 反对新法
王安石 新法改革
“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则 民不惊”
“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天变不足畏”
苏轼无法容身朝中,只好请求外放, 担任杭州太守,后来发生的“乌台 诗案
政治观点 相同
子由是这个世界上有他应该当时唯一和苏轼有 血缘关系亲情的人,他们的感情就像这个世界中 所有的兄弟姐妹一样血溶于水,做为苏东坡一生 中最亲的人,最好的朋友和最棒的知己,他理应 作为群像中的一员。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汉族江右民系。中国历史上 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 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新党领袖。宋神宗执 政之时,王安石任宰相,曾 发动改革,史称“王安石变 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 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变法 之时,宋朝全盛,熙河之捷, 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 所未有者。在文学上具有突 出成就,著有《临川先生文 集》,现有《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问世。人 人皆知的《元日》也出于他 手。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 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 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 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有《临 川集》。


名字渊源
苏洵写道:“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 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苏轼的父亲给他起这样一个名字,就是期望他察言观色, 掩饰真心,遇事不要冲动,对人不能过于坦诚。 苏洵写道:“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 虽然,车 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