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伊洛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伊洛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伊洛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

二〇一四年二月

第一章 规划概述

1.1 规划背景

伊洛河是黄河重要的一级支流,也是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流经陕西、河南两省,流域面积18881km2,涉及河南、陕西两省的21个县市。干流洛河河长446.9km;支流伊河河长264.8km。伊洛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2.31亿m3,平均含沙量4.4kg/m3,是黄河流域水资源相对丰富、含沙量较少的支流之一。

目前,伊洛河流域已有治理开发在减免洪水灾害、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了流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在治理开发中仍面临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防洪形势依然严峻、局部城市河段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日趋恶化、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度不高以及水电开发缺少统一规划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制约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维护。

同时,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保障体系、生态环境建设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伊洛河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在黄河下游防洪体系、流域水资源配置以及水沙调控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上述背景下,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伊洛河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以解决伊洛河流域治理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协调伊洛河治理开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以及黄河治理开发的关系。

1.2 规划内容

1.2.1 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人水和谐,着力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针对伊洛河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防洪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开发利

用难度大、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治理度不高、水电开发缺少统一规划等主要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以防洪减灾为核心,加强城市段防洪薄弱环节,协调好伊洛河流域防洪与黄河下游防洪、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河流开发与水生态保护的关系,合理布局防洪、水资源节约和开发、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水土保持、水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措施,完善流域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人水和谐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以有限的水资源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持伊洛河健康生命。

1.2.2 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是伊洛河流域,流域面积18881km2,涉及河南、陕西两省的21个县市。

(2)规划水平年

规划以2010年为现状水平年,规划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

1.2.3 规划目标

①近期目标

建设完善城市及重要保护区等重点河段的防洪工程,在协调好本流域防洪与黄河下游防洪关系的基础上,使重点防洪治理河段防洪标准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治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大现有灌区的节水力度,使灌区的节水面积由现状的37.6%达到70.7%,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5提高到0.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现状的70%左右提高到85%左右;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供水保证率有所提高,新发展灌溉面积96.6万亩;主要城市河段水质明显改善,伊洛河干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河南达到86%、陕西达到100%,基本保障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初步建成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河流生态水量得到保证,水生态明显改善,河流重要水生生物生境与重要生态敏感区得到基本保护;开展坡面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加大沟道治理工作力度,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0%以上,有效减少入河泥沙,新增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合理开发流域水

能资源,适时建设干流和主要支流上的水电站;基本建立有效的流域管理机制。

②远期目标

基本建成防洪体系,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洪水,建设完善干流乡村河段防洪工程及主要支流河防工程;完成山洪灾害一般防治区治理;进一步加大节水力度,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左右;根据流域水资源需求,进一步挖掘流域水资源潜力,提高供水能力,在近期目标基础上新发展灌溉面积65.5万亩;伊洛河干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河南达到95%、陕西达到100%,全面保障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河流生态水量及水电站下泄生态水量基本保证,河流重要水生生物生境与重要生态敏感区得到基本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度提高到60%以上,新增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遏制;形成完善的流域综合管理机制。

1.2.4 规划总体布局

伊洛河流域干流防洪采用伊河陆浑水库、洛河故县水库及堤防、护岸等河道治理工程组成的上游拦蓄、中下游排洪入黄的模式。本着节流开源并举,节流优先,适度开源,强化管理的基本思想,建立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伊洛河流域上游以水源涵养、陆面植被保护和自然生态修复、保护为主,中下游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污染治理和修复,流域全面强化流域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能力,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保障饮用水水源地供水安全。水生态保护以洛河及伊河干流为主线,以鱼类、主要湿地和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对象,以维持河道廊道生态功能为重点,保证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及河流生态环境流量,加强干支流源头区及上游河道自然生境保护,逐步建立水生态监测与管理体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预防区主要分布在伊洛河干流和伊河上、中游的秦岭山区、伏牛山区,以保护现有植被、预防水土流失为主,采取生态修复为主的措施,重点治理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中游地区,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配合,使梁、峁、塬、坡面和沟道建成完整的防护体系。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水力资源。

1.2.5 规划主要内容

伊洛河流域综合规划主要包括防洪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水资源保护规

划、水生态保护规划、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水力发电规划等内容。

1.2.5.1 防洪规划

伊洛河流域干流防洪采用伊河陆浑水库、洛河故县水库及堤防、护岸等河道治理工程组成的上游拦蓄、中下游排洪入黄的模式。

流域上中游治理河段以城镇为重点保护区,根据城镇建成情况,并留有一定发展空间,建设堤防及护岸工程;对于河道较窄、洪水灾害主要是塌岸、保护对象多为河谷川地及沿岸村镇的山区峡谷型河段,原则上以修建护岸工程为主;对河道两岸人口相对密集、耕地较多的地区,工矿企业所在地以及重要设施所在河段进行防护。严格控制新建堤防,避免与水争地,保持行洪通畅。

流域下游治理河段重点防护河段。通过水库调节,在现状堤防工程基础上,通过新建、加固,形成连续防洪工程,局部易冲河段辅以险工工程,形成以水库调节及堤防防护为主的防洪工程体系,确保下游地区、特别是城市河段防洪安全。夹滩地区治理,既要兼顾本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更要考虑黄河下游防洪的总体布局。

针对现有52座病险水库存在的防洪标准低、水库渗漏、泄水建筑物裂缝等主要问题,采取除险加固工程措施。

对山洪威胁的城镇、工矿企业及基础设施,实施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加以防治,规划确定山洪沟道治理140条,滑坡治理2处。

1.2.5.2 水资源利用规划

伊洛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思路是:节流开源并举,节流优先,适度开源,强化管理。一是要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二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用水效率。三是要多渠道开源,增加供水能力。四是进一步研究论证郑州市“西水东调”等工程。

1.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伊洛河流域基准年需水总量16.13亿m3,2020年和2030年需水总量将分别达到22.23亿m3和25.64亿m3。伊洛河流域基准年总供水量为16.65亿m3,2020年和2030年水平分别达到22.76亿m3和26.92亿m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显示,多年平均条件下,基准年流域外供水量0.50

亿m3,地表水总消耗量6.55亿m3,入黄水量22.92亿m3,流域缺水量0.04亿m3,缺水率0.2%;2020年流域地表水总消耗量多年平均为9.70亿m3,其中向流域外供水量0.96亿m3,入黄水量19.77亿m3,缺水量0.43亿m3,缺水率达1.9%;2030年向流域外供水量2.15亿m3,地表水总消耗量12.95亿m3,入黄水量16.52亿m3,流域总缺水量0.87亿m3,缺水率为3.4%。

2.水资源配置方案

伊洛河总耗水指标为15.5亿m3,其中陕西省0.63亿m3,河南省14.87亿m3。按0.933打折后,总耗水指标为14.46亿m3,其中陕西省0.59亿m3,河南省13.87亿m3。

以2020年为配置水平年,统筹考虑流域河道内外需求,配置河道外总供水量21.80亿m3,其中地表水10.71亿m3、地下水7.38亿m3、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1.22亿m3;多年平均从外流域引水量2.49亿m3,其中槐扒引黄0.70亿m3、新安引黄0.67亿m3、小浪底南岸灌区引黄1.12亿m3。配置地表水耗水量9.70亿m3,其中流域内耗水8.74亿m3(陕西、河南两省分别为0.52亿m3和8.22亿m3),通过陆浑水库向外流域供水0.96亿m3。入黄水量19.77亿m3。

远期2030年水平,统筹考虑流域河道内外需求,配置河道外总供水量24.73亿m3,其中地表水12.74亿m3、地下水7.41亿m3、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1.97亿m3;多年平均从外流域引水量2.61亿m3,其中槐扒引黄0.80亿m3、新安引黄0.67亿m3、小浪底南岸灌区引黄1.14亿m3。配置地表水耗水量12.92亿m3,其中流域内耗水10.77亿m3(陕西、河南两省分别为0.59亿m3和10.18亿m3),通过陆浑水库向外流域供水1.80亿m3(其中,向陆浑灌区(流域外)供水0.96亿m3,西水东调工程供水0.84亿m3),三门峡市洛河—窄口水库调水工程调水0.35亿m3。入黄水量16.55亿m3。

3.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

伊洛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包括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和调水工程。在伊洛河干流兴建张坪水库和鸡湾水库,在伊洛河一级支流兴建大石涧水库和佛湾水库,此外还在一些主要支流,新建区域及地方性的中小型水库工程。

规划续建、新建、主要引、提水工程包括:槐扒提黄工程、新安提黄工程、小浪底南岸灌区及故县水库灌区等。

规划跨流域调水工程包括:三门峡市洛河—窄口水库调水工程和郑州市“西

水东调”工程。

4.农村饮用水安全

规划在人口稠密地区尽量发展小规模集中供水工程,其中地下水集中供水工程669处,受益人口78.99万人;在地广人稀的牧区、边远地区,采用分散供水工程,,受益人口23.77万人,解决170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5.灌溉规划

目前伊洛河流域节水灌溉面积为79.92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37.6%,灌区节水潜力较大。

农田灌溉发展的重点是搞好现有灌区的改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现有有效灌溉面积的经济效益,在巩固已有灌区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的水土资源条件,结合水源工程的兴建,适当发展部分新灌区。

规划2020年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40.5万亩,工程节水面积达到220.4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9.8%。其中渠道防渗节水达到114.7万亩,占节水面积的52.0%;低压管道输水达到72.6万亩,占33.0%;喷灌节水面积达到17.9万亩,占8.1%;微灌节水面积达到15.2万亩,占6.9%。与现状年相比,2020年流域可节约灌溉用水量0.39亿m3。

2020年~2030年规划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24.3万亩,2030年工程节水面积达到344.7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5.8%。其中渠道防渗节水187.2万亩,占节水面积的54.3%,低压管道输水面积103.9万亩,占30.1%,喷灌节水面积29.3万亩,占8.5%,微灌节水面积24.3万亩,占7.1%。与现状年相比,2030年全流域每年可节约灌溉用水量0.65亿m3。

1.2.5.3 水资源保护规划

伊洛河流域上游以水源涵养、陆面植被保护和自然生态修复、保护为主。伊河干流陆浑水库以上区间、洛河干流灵口以上区间及其他上游支流进一步加强水源涵养。伊河上游加强下泄水量监控,故县、陆浑水库保证下泄水量满足水体自净需求。落实水资源保护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保障流域上游持续稳定来水水源和良好水质。

伊洛河流域中下游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污染治理和修复。进一步加强伊河、洛河、涧河洛阳市河段的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重点开展新安、义

马、渑池、洛阳的水资源综合利用;以伊河、洛河、涧河沿河洛南、伊川、巩义、洛阳等市县为重点,强化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中水回用率;以渑池、义马及洛阳所辖县市为重点,加大工业污染源深度处理;以洛阳市建成区为重点,加强工业园区废污水的集中处理、回用、排放监管和控制;以城镇河段为重点,进行涧河、伊河、洛河的水污染生态修复,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入河排污口的综合管理和污染水域的水生态修复;进行入河排污口截留改造;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深度治理。保障伊洛河入黄断面水质达标。

伊洛河流域全面强化流域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能力,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保障饮用水水源地供水安全;以《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0-2015年)》中的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重点防控企业为主,从沿河堆存的矿渣固废和尾矿库入手,严格污染源监督、实施综合防治。

1.2.5.4 水生态保护规划

1.水生态保护总体意见

(1)洛河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规划和规章制度,①将洛河上游源头至豫陕省界之间的河段划为禁止开发河段,以维持河道廊道功能、保护河道生境为主,禁止进行破坏水生态的开发活动,修复受损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栖息地;②将洛河上游省界至长水河段划为限制开发河段,以保护河道连通性、水流连续性为主,修复河道生境,限制水电开发;③将长水至伊河口河段划为适度开发河段,协调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维持河道生态水量、保护土著鱼类栖息地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合理开展城市河段景观建设,规范水电开发和运行管理,维持河流基本功能;

④将伊河口至入黄口之间河段划为生态保护河段,禁止水电开发,维持河流连通性,保护黄河鲤等鱼类栖息地。

(2)伊河

①将伊河上游源头至栾川段划为禁止开发河段,主要以保护河流生态功能为主,禁止进行破坏水生态的开发活动;②将伊河源头栾川至陆浑水库河段划为适度开发河段,协调河流开发与生态保护关系,保证河流基本流量,维持河流水流连续性,适度开发,规范水电开发和运行管理;③将伊河中下游河段划

为适度开发河段,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维持河流廊道生态功能,保护河流生境。

2.河流生态需水量及保障措施

(1)重要断面生态需水量及保障措施

伊洛河重要控制断面生态基流与多年平均来水条件下的生态需水量为:洛河源头至灵口段(代表断面灵口)生态需水量为2.27亿m3、灵口至杨村段(代表断面白马寺)生态需水量为7.52亿m3;伊河源头至杨村段(代表断面龙门)生态需水量为4.22亿m3;伊洛河杨村至入黄口(代表断面黑石关)生态需水量为12.70亿m3。

以河道内生态用水量为控制指标,确定伊洛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控制流域供需水在用水指标之内,确立用水效率红线,提高流域农业、工业节水技术水平,限制新增灌区面积,提高用水效率,以陕西省及河南省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为约束,科学论证流域外调水规模;加强伊洛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与管理,将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及过程纳入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确保不同规划水平年伊洛河水生态保护重点河段生态水量、过程,以及伊洛河入黄水量需求。

(2)水电站下泄生态水量保障措施

制定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水电站运行调度方案,将水电站下泄生态水量纳入水电站日常运行管理,优化水电站的运行方式,确保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清理整顿伊洛河水电站群建设,对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小水电站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保持重点河段河道水流自然连续性;对于协调开发与保护关系河段,因地制宜采取引水口建立基流墩、挡水建筑物设置泄水装置、建设基流管道、安装下泄生态流量在线监控和远程传输装置等措施,确保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枯水年份,当实际来水量小于下泄生态流量时,电调服从水调,禁止水电站引水发电,来水全部下泄。

1.2.5.5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

重点预防区主要分布在伊洛河干流和伊河上、中游的秦岭山区、伏牛山区。该区水土保持以保护现有植被、预防水土流失为主,采取的措施以生态修复为主,布置适量坡面林草地植被建设和坡耕地整治工程。在重点预防区,根据“预

防为主”的方针,按照“谁经营,谁保护”和“开发建设与预防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地方法规制度,建立执法队伍,依法保护现有各项水土保持设施,使设施效益得到有效发挥。对有潜在侵蚀危险的地区,积极开展封山育林、封坡育草,坚决制止毁林毁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陡坡开荒,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重点治理区遍布伊洛河全流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中游地区,包括伊川、洛宁、宜阳、嵩县、洛阳等县(市)。该区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建设以骨干坝为主,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的沟道坝系工程,结合坡面林草植被建设和坡耕地整治,坡沟兼治,综合治理,有效拦蓄泥沙。在重点治理区,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减少入河泥沙为目标,将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丘陵区作为治理重点,结合当地水土保持治理经验,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配合,使梁、峁、塬、坡面和沟道建成完整的防护体系。

规划近期(2011年~2020年)安排骨干坝97座、中小型淤地坝245座,小型水保工程13985座(处、眼);安排建设基本农田52713hm2,水保林51458hm2,经果林14514hm2;生态修复140628hm2;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86.84km2,其中河南省1070.18km2,陕西省116.67km2;远期(2021年~2030年)安排骨干坝64座、中小型淤地坝165座,小型水保工程9324座(处、眼);安排建设基本农田22667hm2,水保林50107hm2,经果林14133hm2;生态修复93752hm2;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69.07km2,其中河南省768.48km2,陕西省100.59km2。

1.2.5.6水力发电规划

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水力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清洁可再生能源。对伊洛河流域进行全面系统、有序的开发,充分利用河流水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并举,充分发挥水电效益,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开发过程中要统一规划,加强监管,保证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需求,禁止在国家规定的禁止开发区域内修建电站。

洛河干流,陕西省境内河段分布有洛河洛南源头水保护区、陕西省洛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洛南洛河湿地等重要生态保护目标,该河段属于自然保留河段,未进行梯级布局;河南省境内洛河干流长,水力资源量主要集中于甘水河汇入口以上(距入黄河口87.8km)的河段,此段河道比降和河川径流量都比较大,可考虑布局建设低壅水或径流电站。

伊河干流陶湾镇以上河段划为伊河栾川源头水保护区,该区域应以水源涵养为重点,以生态保护为主,尽量避免人为开发对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禁止水电开发;陶湾镇至陆浑水库河段,可考虑布局建设低壅水或径流电站。

基于以往成果和省区意见,同时考虑到其布局位置在上下游无制约因素、对水生态和环境保护不造成重大影响,本次规划暂保留对未建的8座电站布局位置,建议在完成已建、在建电站开展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工作、制定水生态保护相关措施、基本解决已建、在建水电站开发对水生态影响后,规划的8座电站方可进入下阶段程序。

建议下一步开展伊洛河流域水电开发专题规划,并进行水电开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第二章 环境现状调查

2.1 流域环境特点

伊洛河是黄河中游潼关以下水量最丰、含沙量最少的一级支流,地处秦岭、伏牛山、崤山及黄土高原、洛阳盆地的衔接地带,属暖温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区域,流域内生境类型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但近年来,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水电资源的无序开发等,流域出现了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

(1)流域地形复杂,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伊洛河流域地势总体是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海拔高度自草链岭的2645m 降至入黄河口的101m,相差2543.6m。主要有中山、低山、丘陵、河谷、平川和盆地等多种自然地貌地形。在总面积中,山地占52.4%,丘陵占39.7%,平原占7.9%,故称“五山四岭一分川”。

(2)降水集中,是三花间洪水的重要组成

伊河龙门镇以上和洛河白马寺以上来水组成伊洛河的大洪水,是黄河三门峡~花园口区间洪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山地为多雨区,河谷及附近丘陵为少雨区,降水量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的50%以上,以暴雨形式出现,其特点是:洪峰高、洪量大、陡涨陡落。

(3)水资源丰富,但水土资源分布不匹配

伊洛河流域水资源总量较为充足,但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大,加之流域地形复杂,水土资源分布不匹配,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占流域面积约40%的丘陵地带,山高水低,当地生活生产用水较为困难。

伊洛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2.3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9.47亿m3,占总资源量的91.2%,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计算的水量为2.84亿m3,占总资源量的8.8%。

2010年伊洛河流域地下水开采量8.5亿m3,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4.80亿m3,现状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占可开采量(3.64亿m3)的132%,部分地区地下水已经超采。

(4)上游区域陆生生态环境较好,灵口以上河段水生环境相对良好

伊洛河流域上游地区多为土石山区,山高坡陡,河道行于深山峡谷之间,人为活动和干扰相对较小,是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区域,是流域森林资源分布主要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

流域中游地区多为丘陵浅山区,人类活动和干扰逐渐加剧,耕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流域下游地区是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区域,也是人类活动和干扰最大的区域。

洛河干流灵口以上河段处于相对自然状态,保留了鱼类生存较好的栖息生境,水生环境相对良好。其中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大鲵、秦巴拟小鲵的栖息地主要分布于上游水流较为清澈的支沟。

除灵口以上河段以外,伊洛河干流其他河段均存在水电无序开发的现象,尤其是洛河干流故县水库至洛阳西河段(集中分布30多座电站),伊河干流上游河段(分布11座电站),河流纵向连通性遭到严重破坏,枯水期及平水期多个河段存在断流、脱流现象,适合水生生物生活的生境数量锐减、面积萎缩且片段化。

(5)矿产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

流域西部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钼矿属世界大型矿,铝土矿占河南省全省总储量的60%,流域中部和东部以黄土丘陵和川原为主,城镇和村镇分布其间,是重要的农业区和重要的经济发展区。

伊洛河流域工业行业门类较多,已形成先进制造业、电力能源工业、铝及铝深加工业、石化工业、钼钨钛及硅工业等六大优势产业。流域内洛阳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区域副中心城市,巩义市是郑洛产业走廊重要支点城市,是我国铝及铝加工业生产基地、河南省重要的能源基地。

伊洛河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目前新建、扩建和改善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22.3万亩,其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12.6万亩,林果灌溉面积9.7万亩。洛阳市至偃师东境的河谷平原地带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划定的黄淮海平原农产品主产区,孟津、宜阳、洛宁和伊川4个县是河南省89个粮食主产区重点县之一。

2.2 水文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伊洛河径流量的主要特点为:1)年内分配不均,来水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7~10月)占年值56.9%;2)年际变化较大,近十年径流量有减少趋势,减少比例为14.4%;3)径流量地区分布不均,伊洛河流域来水主要集中于伊河的陆浑水库以上、洛河的灵口(省界)以上和洛河的故县水库~白马寺区间。

伊洛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2.31亿m3。现状年伊洛河流域各部门总用水量、耗水量分别为15.73亿m3、10.84亿m3,耗水河段主要集中在伊河的陆浑水库~龙门镇、洛河故县水库~白马寺以及伊洛河龙门镇、白马寺~入黄口三个河段。现状年伊洛河流域地表水开发率为24.9%,地表水消耗率为19.1%。现状年流域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处于较低水平。现状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占可开采量的132%,部分地区地下水已经超采,主要集中在伊洛河的龙门镇、白马寺~入黄口河段。

2.3 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伊河

2011年伊河达标水功能区7个,个数达标率53.8%;达标河长188.7km,河长达标率44.0%。不达标水功能区6个、河长240.0km。达标河段主要分布在伊河干流陆浑水库以下河段,不达标河段主要分布在伊河上游的栾川河段,主要超标因子为BOD5、氟化物,其他超标因子有COD、镉、汞、氨氮。超标原因为:栾川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加工是造成栾川河段水质超标的主要原因。

2)洛河

2011年洛河达标水功能区16个,个数达标率51.6%;达标河长506.0km,河长达标率67.5%;不达标水功能区15个、河长243.7km。达标河段主要分布在洛河宜阳以上的干支流河段、中游部分河段;不达标河段主要分布在洛河干流中下游的宜阳、洛阳城市河段、支流的涧河、坞罗河和后寺河,涧河全河段超标,水功能区水质为Ⅴ类和劣Ⅴ类。洛河水质超标因子主要为BOD5、COD、氨氮、氟化物等。超标的原因主要为:洛河、涧河沿程流经宜阳、洛阳、偃师、巩义、渑池、义马和新安等城市,这些城市经济社会相对发达,工业、生活废

污水排放量较大,河段纳污量远远超出了其纳污能力,水环境超载严重。

3)伊洛河流域

2011年伊洛河流域评价水功能区44个,评价河长1178.4km。达标水功能区23个,个数达标率52.3%;达标河长694.7km,河长达标率59%;不达标水功能区21个、河长483.7km。

2011年流域内年均水质达到Ⅱ类及以上、Ⅲ、Ⅳ、Ⅴ和劣Ⅴ水质的水功能区分别占45.3%、5.7%、13.2%和24.5%,Ⅱ类及以上水质水功能区所占的比例最大,主要分布在洛河宜阳以上的干支流河段及伊河陆浑水库以下干流河段,Ⅴ类和劣Ⅴ类水质,主要分布在洛河干流宜阳以下的城市河段、伊河栾川河段以及支流涧河、坞罗河和后寺河等。

2.4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伊洛河流域属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域,地处秦岭、伏牛山、崤山及黄土高原、洛阳盆地的衔接地带,流域内生境类型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近些年来,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水电资源的无序开发等,流域水生态恶化问题日益严重。

1.生态系统特征及主导生态功能

根据《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2004年)及《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2007年),伊洛河流域主要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产品和矿产资源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洛河在陕西境内流长111.4 km,约占全河的1/4左右,包括河流源头及上游部分河段。集水面积3064 km2,绝大部分位于洛南县境内。根据《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伊洛河流域陕西省境内部分被划入“秦岭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功能区”(二级区)中的“商洛中低山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区”(三级区),主要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森林生态系统及农业生态系统。

根据《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伊洛河流域属于“豫西山地丘陵生态区”(一级区)。区内海拔500m以上的中山区为生物多样性及水源涵养生态区;海拔200m以上的低山丘陵、中山区多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山间盆地、谷底及平原微丘区是农业生态区。洛河上游灵口~长水河段区域主要生态功能为水源涵

养、水土保持、农林产品提供,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森林生态系统及农业生态

系统;洛河中下游长水-入黄口河段区域主要生态功能为农产品和矿产资源提供,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及土地承载力超载;伊河上游河段区域主要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区域植被覆盖率高、生物资源丰富;伊河中下游河段属于伊河、洛河农业生态水土保持功能区,原生植被属暖温带阔叶林,随着人类活动的的影响,已被人工林和农田所替代。该区生态系统主要服

务功能是农产品提供,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农业生态系统。

2.陆生生态

根据伊洛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解译,流域土地利用现状状况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其中,耕地面积最大,面积为7805.21k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比例41.34%;林地次之,面积为6845.32k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比例36.26%,耕地和林地为优势土地利用类型。伊洛河流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

伊洛河流域位于我国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分界地带,植物区系过渡特征明显,体现出南北过渡,东西交汇的特征。区域内植被类群丰富,广泛分布有南北过渡带物种。区域内分布的植被类型有以栎类为主的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植被、针阔混交林、灌丛植被、草甸以及人工栽培植被等。

伊洛河流域上游地区人为活动和干扰相对较小,是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区域,特别是天然林集中分布区。流域中下游地区,人类活动和干扰比较严重,植被类型以农田植被为主。

3.水生生态

(1)干流河道水生生境现状

本次调查显示,伊洛河干流枯水期及平水期多个河段存在断流、脱流现象,适合水生生物生活的生境数量锐减、面积萎缩且片段化。

洛河上游属于石质山区,支流众多,水流湍急,该河段陕西境内处于相对自然状态,保留了鱼类生存较好的栖息生境,河南境内灵口至卢氏徐家村河段,水生生境条件与陕西境内河段相类似,整段河流穿行于山涧之间,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卢氏徐家村至长水河段,在建已建水电站8座,非汛期河段存在脱流、减流现象,水生生物生境片段化,且该段已受到河道挖沙的影响。

洛河中游长水至杨村河段河面渐阔,流速降低,该河段水电开发无序,河道生境破坏严重,25座引水式电站集中分布在约110km河段内,平均每4.4km 就有一个水电站,密集处平均每3km就有一个水电站,每个水电站下游脱流长度约3-5km,非汛期河道基本无水,水生生物生境严重破碎化。该河段分布有洛河鲤鱼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核心区位于洛阳高新区河段(东起张庄,西至马赵营,东西长约12.5km)。金海湾至亚能共19座电站分布在洛河鲤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龙源、金水堰2座电站分布在洛河鲤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

洛河下游(伊河、洛河汇合后(偃师杨村)以下)河段河道逐渐收缩,其中巩义段分布有黄河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该河段河床宽浅,营养丰富,是鲤鱼,鲫鱼、鲶科鱼类、花鲢、白鲢、草鱼、赤眼鳟和鲴亚科鱼类良好的产卵、栖息和索饵场所。但近年来由于受水污染、采砂等影响,生境状况变差。

伊河上游(源头至陆浑水库)河段沿河山峦对峙,河谷狭窄。伊河陶湾以上河段为伊河源头水保护区,陆浑水库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伊河栾川至陆浑水库河段,目前水电开发程度较大,共分布11座电站,水电站集中处约50km 河段分布了7座引水式电站,平均每7km就有一个水电站,河道生境破坏严重。

伊河中下游(陆浑水库以下)河段,河谷逐渐放宽,耕地和人口增加,在伊川县的龙门附近形成一个峡谷,内有著名的龙门石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划定的禁止开发区。龙门以下至入洛河口河段为平原区。

(2)鱼类资源及潜在三场分布

1)鱼类资源

据调查,目前伊洛河共有鱼类5目10科50种,其中鲤科37种,占总数的74%;鳅科4种,占8%。在分布上,以上游河段鱼种类最多,下游次之,中游最少。

2)鱼类潜在“三场”分布

洛河干流卢氏徐家湾乡以上河段处于相对自然状态,保留了鱼类生存较好的栖息生境,灵口至徐家湾河段分布有鱼类潜在产卵场;故县水库以下,由于密集水电开发、城市亲水景观建设、水环境污染等影响,鱼类生境受到严重破

坏,仅在故县水库库尾约13km河段和洛河洛阳市高新区约12km河段可能存在有鱼类潜在的产卵场。

伊河栾川至陆浑水库河段水电无序开发严重,河道水流连续和鱼类栖息生境受到破坏,仅在伊河旧县镇至谭头约10km河段、伊河嵩县水库库尾约12km 河段分布有鱼类潜在的产卵场。

伊洛河口段由于水量充足,营养物质丰富,一直为伊洛河流域的传统产卵场,但近年来由于受水污染等影响,生境状况质量较差。

3)鱼类资源变化情况及其原因

伊洛河流域鱼类资源现状表现为:种类组成减少,资源量降低,个体小型化明显,小型鱼类增多,鲤科鱼类占优势。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河道生境的变化,表现在:河段水电开发程度高;拦河橡胶坝建设过多;河床采石挖沙;水质污染等。

3.环境敏感区

1)自然保护区

本次规划涉及了两处自然保护区,分别为陕西省洛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卢氏县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

2)饮用水源保护区

伊洛河流域内有1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列入《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为洛河地下水水源地,位于洛阳市。河南省政府已批复划定水源保护区的水源地共有16个,地下水源地13个,湖库型水源地3个。陕西省政府划定水源保护区的水源地共有1个,为李村水库水源地保护区。

3)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规划涉及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有洛河鲤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伊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黄河郑州段黄河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4)源头水保护区

根据《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伊洛河流域划分有保护区2个,为洛河洛南源头水保护区、伊河栾川源头水保护区。

5)重要湿地

伊洛河流域内湿地数量较少,主要为河道湿地,其中陕西省从洛南县洛源

镇洛源村到灵口镇戴川村沿洛河至陕、豫省界,包括洛河河道、河滩、泛洪区湿地被划为陕西省重要湿地。

根据已批复的《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洛南洛河湿地所在区域为禁止开发区。

第三章 环境影响分析

3.1 规划协调性分析

本次规划以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防洪保障、水资源及水生态保护作为规划的重点,协调流域开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在规划方案支撑流域开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考虑对河流水环境和基本生态功能的保护,符合《全国体主功能区规划》、《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中原经济区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的相关要求和功能定位,与河南、陕西省相关环保、生态保护规划基本协调。

但是在现阶段编制的伊洛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中,其水资源配置方案2020年、2030年入黄水量分别为19.77亿m3、16.55亿m3,不能满足《黄河流域综合规划》提出伊洛河干流黑石关断面应满足多年平均下泄水量不低于20亿m3的控制性指标要求。

规划内部各专项规划方案之间总体上具有良好的协调性和互补性,但也存在一定的不协调因素,主要为水资源配置方案未能充分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水资源保护规划目标实现难度较大。

3.2 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环境影响识别结果,规划实施后,影响较为显著的环境因子为社会环境、水资源、水环境、生态环境(主要为水生生态),本次评价拟从社会环境、水资源、水环境、生态环境四方面分析规划的主要环境影响。

3.2.1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防洪安全

伊洛河防洪规划的实施,将全面提高流域的防洪能力。①城市河段及干流城镇防洪工程全面达标,防洪问题基本解决,为城镇的治理开发奠定了防洪安全基础。②通过对20条主要支流、山洪沟进行全面治理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解决流域洪灾问题。

黄河知识试题

1、在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中,黄河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是洪水威胁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和(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2、黄河治理的4个指标是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和(河床不抬高) 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进入黄河上游,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 4、国家出台的关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是(黄河水量管理调度条例)。 5、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黄河水利科研发展,根据治黄发展的需求,(1950 )年成立了黄委会泥沙研究所,1991年更名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重点开展以河流泥沙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性水利科研工作。 6、实体模型试验在治黄发展和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目前已相继建成了包括(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河道模型)、小浪底库区模型、

三门峡库区模型、部分概化模型、基础研究试验水槽和土壤侵蚀土槽等在内的诸多实体模型。 7、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 8、在黄河干流上游最早进行固定位置和水位定量观测与记载的地点是今青铜峡水库坝址)。 9、从民国时期开始按近代水文科学知识布设水文测站和进行水文观测。黄河干流最早的水文站是陕县水文站和(泺口水文站) 10、因为泥沙问题,世界很多水文测验仪器在黄河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黄委经过近两年的协同攻关,黄河水文泥沙测验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河流泥沙含沙量在线连续施测。这种在线泥沙测验仪器名称是(振动式测沙仪) 11、黄河流域的灾害主要有洪灾和(旱灾) 1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三大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珠海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总报告(DOC)

珠海市水资源综合规划 总报告 (报批稿) 珠海市水务局 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2008年6月

项目名称:珠海市水资源综合规划 委托单位:珠海市水务局 承担单位: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余荣霭(市政府) 副组长:梁社新(市水务局)、武林(市发展计划局) 成员:钟惠明(市水务局)、何洪广(市发展计划局) 郑卫东(市经贸局)、张瑞雄(市国土资源局) 熊豪品(市环保局)、黄东(农业局)、李叶新(市气象局)技术小组成员: 钟惠明、赵适剑、窦永强、侯卫东、张渊、程远 项目总负责: 陈晓宏教授(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中心)主任,博导) 专题负责: 刘青娥博士(专题一),吕幼治副教授、林文杰硕士(专题二),张灵博士(专题三),李艳博士(专题四),江涛博士、黎坤讲师、黄凡工程师(专题五),吕幼治、林文杰(专题六)、刘丙军讲师、刘德地博士(专题七),吕幼治、林文杰(专题八),刘祖发副教授(专题九)、陶贞副教授(专题十) 参与人员: 中山大学陈晓宏、江涛、刘祖发、涂新军、刘丙军 黎坤、陶贞、黄凡、吕幼治、陈俊合 于海霞、叶锦昭、石教智、刘德地、刘青娥 王兆礼、李艳、张灵、谢东瑜、林文杰 李晓华、张贞遴、孙夏平、刘霞、肖华斌 任秀文 珠海市水务局赵适剑、窦永强、侯卫东、郭家圣、张渊 程远、杨旻 总报告汇总:林凯荣 总报告审阅:陈晓宏

目录 前言 (1) 1 总纲 (1) 1.1珠海市自然社会基本认识 (1) 1.1.1 自然地理 (1) 1.1.2 河流水系 (2) 1.1.3 社会经济概况 (4) 1.2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8) 1.2.1 指导思想 (8) 1.2.2 规划原则 (9) 1.3规划单元与水平年 (9) 1.3.1 水资源5级分区 (9) 1.3.2 规划基准年和水平年 (10) 1.4目标与任务 (10) 1.4.1 总体目标 (10) 1.4.2 主要任务 (10) 1.5规划专题 (11) 1.6规划依据及参考材料 (11) 1.6.1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划成果 (11) 1.6.2 广东省相关法律法规、规划成果 (12) 1.6.3 珠海市相关法律法规、资料 (12) 2 水资源调查评价 (14) 2.1水资源调查评价概述 (14) 2.2降水 (14) 2.2.1 降水空间特性 (15) 2.2.2 降水时间分布特性 (15) 2.3蒸发 (16) 2.4地表水资源量 (17) 2.5地下水资源量 (18) 2.6地表水水质 (18) 2.7水资源总量 (22) 2.8水资源可利用量 (22) 2.9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23) 2.9.1 水资源数量演变趋势 (23) 2.9.2 水资源质量演变趋势 (24) 2.10水资源评价 (25) 2.10.1 水资源量与全省、全国的比较 (25) 2.10.2 珠海市水资源特征 (25) 3 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 (27) 3.1供水情势分析 (27) 3.1.1 供水基础设施 (27) 3.1.2 供水能力 (27) 3.1.3 供水量 (28) 3.1.4 供水量变化趋势 (29)

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黄水政[1993]35号)

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来源:黄水政[1993]35号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日期:93-11-29 第一条为加强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防洪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水利部、国家计划委员会颁发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水利部“关于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查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权限的通知”,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适用于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开发水利水电、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跨河、穿河、跨堤、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口、排污口等建筑物,厂房、仓库、工业和民用建筑以及其它公共设施(以下简称建设项目)。 一、审查权限 第三条在水利部划定的河段河道管理范围内实施建设项目审查,必须按照下列权限,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干支流审查权限划分为:(一)黄河干流托克托(头道拐水文站基本断面)以上河道,支流湟水(含大通河)、皇甫川、窟野河和渭河耿镇桥以上(含泾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经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初审后,报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审查;兴建中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报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审查; (二)黄河干流托克托至禹门口区间河道管理内兴建大中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经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初审后,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由地方河道主管机关审查,抄黄委和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核备; (三)黄河干流禹门口以下,左岸至风陵渡黄河铁路桥、右岸至陕豫两省交界处河道(包括该段三门峡库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黄河小北干流山西、陕西管理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 (四)黄河干流左岸风陵渡黄河铁路桥、右岸陕豫两省交界处至三门峡大坝保护区,渭河干流耿镇桥以下至吊桥工程处河道(包括该段三门峡库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分别由陕西、山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库区管理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 (五)黄河干流三门峡大坝保护区至西霞院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报黄委审查; (六)黄河干流西霞院至黄河入海口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及各类穿堤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或山东黄河河务局审查; (七)支流沁河紫柏滩以下至入黄口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由黄委河南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由黄委河南黄河河务局审查;紫柏滩以上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中型建设项目,报黄委审查; (八)黄河北金堤滞洪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审查;

滦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1 规划概况 1.1 规划背景 随着滦河流域气候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流域内出现了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平原河道防洪能力不足,水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新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流域综合规划,在流域水资源配置、防洪工程建设、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等方面许多问题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为此,在海河水利委员会统一部署下,为协调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之间的关系,以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开展了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为流域经济快速平稳有序发展提供水利保障。 1.2 规划任务 1.2.1规划水平年 本次规划现状水平年为2010年,近期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规划水平年为2030年。 1.2.2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滦河和冀东沿海诸河,总面积为5.55万km2。其中:滦河流域的面积为45872km2,滦河冀东沿海包括陡河、洋河、沙河、石河等,面积为9650km2。 1.2.3规划任务 1、配合减灾体系建设,完善防洪工程 2、扩建城镇供水设施,实施灌区节水改造,保证城乡供水,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3、增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改善水质,维护河流健康 4、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与景观 5、继续开展水土保持建设

1.3 规划主要内容 1.3.1 防洪规划 1、水库工程规划 (1)水库除险加固 滦河流域内需要除险加固的3座大型水库和9座中型水库已全部完成除险加固,部分小型水库尚存在各种病险问题需要进行除险加固。本次规划到2020年完成流域内全部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其中小(Ⅰ)型水库24座,小(Ⅱ)型水库144座。 (2)新建水库 规划期内主要包括在建双峰寺大型水库、新建老亮子、四道河子、西庙、燕子窝四座中型水库。 2、滦河干流规划 (1)山区重要河段治理 滦县铁路桥以上山区干流河段治理包括滦河武烈河口承德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上板城段、双滦区段;承德县的滦河大杖子段、青龙河口段、迁西县段、迁安县段等,治理标准为20年一遇。 (2)滦县铁路桥以下干流治理规划 ①防洪大堤整治工程 滦河左、右防洪大堤治理标准均为50年一遇,相应设计流量按25000m3/s 进行治理。滦河右大堤外围保护区地势较低,防洪保护区面积大且防护目标重要,治理措施以堤防超高2m进行治理;滦河左大堤外围保护区地势较高,堤防溃决后造成的淹没灾害相对较小,治理措施以地方超高1.5m进行治理。 ②防洪小埝整治工程 按照保护对象的总体要求,近期防洪小埝的规划标准提高至5年一遇,设计行洪流量8230m3/s;最终标准提高至10年一遇,设计行洪流量13600m3/s。堤防等级为5级。根据防洪小埝的等级、性质以及工程总体布局,本次规划中将防洪小埝左右堤的堤顶超高统一确定为1.00m。左、右小埝规划堤顶宽度均为4.5m,迎水坡、背水坡坡度均为1:3。为满足汛期交通需要,防洪小埝堤顶统一规划为碎石路面。

中国河流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中国河流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顾洪宾喻卫奇崔磊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北京,100011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中国的法规体系和有关水电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标准,以及水电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发展过程。作者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开展的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经验,探讨了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初步提出了河流水电规划环境影响 评价的指标体系。 1 引言 中国常规能源资源以煤炭和水能为主,水能资源仅次于煤炭,居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水力资源居世界首位,目前开发程度仅为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的21%左右,开发前景广阔。如果按世界一些国家水力资源以200年计算其资源储量,中国水能剩余可开采总量在常规能源构成中超过60%,水能在能源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重大。长期以来,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占主导地位。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以煤炭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但是,由于火电造成的大气环境问题,水电的发展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我国水能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布局,实施“西电东送”,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措施。 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国际社会就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展开了讨论,各国政府呼吁全球能源供给多样化,增加包括水电在内可再生能源。我国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把水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作为鼓励开发的能源形式列入了能源发展战略中。针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确定了大力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快新能源发展步伐的能源建设思路。同时,加大了解决各种能源开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的力度,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我国历来重视水电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自二十世纪80年代初,参照国际上的经验做法(如国际大坝委员会的框架性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我国在一些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回顾评价的基础上,探索性地开展了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到80年代后期,大、中型水电建设项目基本纳入环境管理轨道,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管理程序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体系。随着水电开发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河流梯级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连续、累积影响不断显现出来,河流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并逐步成为一种制度要求。 2 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发展过程 我国水电开发是从河流的水电规划开始的,水电规划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成熟方法,并且已经完成了大部分河流水电规划工作,为我国水电建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A.环境保护局 B.地方人民政府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规划局 【正确答案】B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有关规定,下列规划应当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的是()。 A.设区的市级以上流域水电规划 B.设区的市级以上跨流域调水规划 C.设区的市级以上防洪、治涝、灌溉规划 D.设区的市级以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正确答案】C 3、某市人民政府编制了土地资源开发整理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形式应当是()。 A.环境影响登记表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报告书 D.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正确答案】C 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 A.环境影响报告表 B.环境影响登记表 C.环境影响报告书 D.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正确答案】D 5、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某下设两个区的城市在制定种植业发展规划时,须编制()。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登记表 D.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 【正确答案】A 6、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组织进行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应当是()。 A.规划实施中 B.规划实施后 C.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后 D.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 【正确答案】D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A.编制完成后 B.编制完成前 C.大纲完成后 D.编制过程中 【正确答案】D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规划环评文件的受理机构是()。A.规划局 B.当地人民政府 C.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规划审批机构 【正确答案】D 9、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由()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A.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B.省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C.市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D.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正确答案】A 10、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当分析、预测和评估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影响。 A.有利 B.短期 C.长远

黄委会考试黄河基础知识大全

最全黄委考试资料+试题 资料一 5、治理洪水思路:控制、利用、塑造。

15、《黄河流域防洪规划》设防流量仍按国务院批准的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考虑到河道沿程滞洪和东平湖滞洪区分滞洪作用,沿程主要断面设防流量为:夹河滩21500立方米每秒、高村20000立方米每秒、孙口17500立方米每秒,艾山以下11000立方米每秒。 27、黄河各河段的特点是:水主要来自上游,泥沙主要来自中游,历史上灾害主要发生在下游。

38、民国22年(1933年)黄河大水,下游决口数十处,洪水泛及5省,灾民数十万,当年9月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首任委员长是李仪祉。他第一次提出了黄河上中下游全面进行治理的方略。第一次提出调水调沙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第一次提出治沙应着重控制粗泥沙的是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钱宁。 40、黄河下游河道具有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的特点。按照河道特点,黄河下游河道可分为:游荡型、过渡型、弯曲型和河口型4类。 43、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正式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量,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始于1999年3月1日。

51、观测者面向河流下游,在右边的陆地,称为右岸。 52、在河流弯曲河段,不受主流冲击、水深较小、流速较缓、常呈淤积状态的一岸,是弯曲河段岸线的凸岸。 53、黄河下游孟津县白鹤镇至东明县高村河段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道宽度一般在10公里左右,最大超过20公里。这段河道长299公里。 54、传说大禹治理黄河时的三件宝是河图、开山斧和避水剑。 55、黄河以泥沙多、含沙量高闻名于世,干流实测最大含沙量是911kg/m3。(三门峡站,1977年) 56、黄河来沙量年际变化很大,实测最大年沙量是39亿t。(1933年陕县站) 57、西汉末年的贾让应诏上书《治河策》,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三策,这三策是上策、中策、下策。上策:滞洪改河;中策:筑渠分流;下策:加高培厚堤防。 58、潘季驯是明代著名的治河专家,四次总理河道,先后治河近10 年。他第一次把治沙提到黄河治理方略的高度,凝练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即“束水攻沙”的方策。 59、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开始蓄水后,淤积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为统一思想,尽快作出治黄决策,解决三门峡水库淤积问题,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了治黄会议。 60、《黄河水量调度条例》于2006年7月5日国务院第142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61、根据《黑河干流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水利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指导黑河干流水量调度工作。

《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 第三章 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一节水资源分区及评价方法 一、水资源分区 1. 水资源分区目的 水资源分区是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地域单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工农业布局、市镇发展、水资源特点以及水利工程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水环境,既反映各地区的特点,又探索共同的规律,展望同类型地区的开发前景,需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分区。按分区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揭示其供需矛盾,提出解决不同类型供需矛盾的相应措施。 2. 水资源分区的原则 (1) 照顾流域、水系和供水工程供水系统的完整性。 (2) 分区要体现自然地理条件的相似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类似性。 (3)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的完整性,以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和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 (4) 考虑已建、在建水利工程和主要水文站的控制作用,有利于进行分区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 (5) 本次划分水资源调查评价按《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划分区手册》和有关规定执行。 3. 水资源分区 根据上述目的、原则和温岭市的实际情况,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将温岭市划分为二个水资源分区,即温黄平原区(Ⅰ)和玉环区(Ⅱ)。详见附图水资源分区图。 Ⅰ分区为温黄平原区:位于温岭市北、中、东部区域,该区地势西部高,主要为山丘;中东部低而平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温黄平原的主要产粮区。范围包括太平、城东、城西、城北、横峰五个街道,泽国、大溪、松门、箬横、新河、石塘、滨海、石桥头、温峤(约占60%)九个镇。土地面积737.0Km2,耕地面积47.44万亩,其中水田40.19万亩,旱地7.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9.8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1%。该区是金清水系的主区域,无大型骨干蓄水工程,旱涝灾害较频繁,是防旱防涝的重点。 Ⅱ分区为玉环区:位于温岭市西南部低山丘陵区域,该区地貌属沿海山区和小平原。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详细]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概要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开发工作.通过60多年的努力,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但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流水沙情势的变化,以及新时期治水思路的转变,现有流域规划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00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的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根据水利部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本次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针对流域存在的主要水问题,研究制定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旱灾害的总体部署,研究提出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政策措施.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水利部的工作部署,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有关单位会同流域九省(区),在全面开展现状评价、深入研究论证和充分协调的基础上,于修编完成了《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10年5月《规划》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专家审查;2010年9月水利部将《规划》送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流域各省(区)人民政府征求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规划》进行了评估;2011年9月,环保部与水利部共同召开了《规划》环评篇章专家论证会;,水利部主持召开了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部际联席会议;《规划》通过了国务院有关部门会签;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该《规划》. 1. 流域概况 1.1 自然概况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包括内流区 4.2万平方千米).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干流河道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干流

无定河流域综合规划 - 黄河网

无定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 二〇一四年三月

前言 无定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流域地处内陆,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降水稀少且主要集中于汛期,降水以暴雨为主,水资源利用难度较大。流域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煤、油、气、盐等矿产的主要富集地,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流域初步建成榆横工业区、榆神工业区、纳林河能源重化工基地、定靖工业区以及南部工业区等多处能源化工基地,成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及输沙量最大的一条支流,是黄河下游淤积泥沙的主要来源区,由于流域缺少统一规划,各类开发活动缺少监督管理,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治理;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事纠纷突出;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局部河段水环境污染严重,未来水环境压力巨大,水资源保护监测、监督管理能力薄弱;还需进一步控制入黄泥沙、完善拦沙水库体系等,流域存在的问题使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产生矛盾,制约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防治无定河流域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提高流域防洪能力,促进流域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黄河水委员会组织相关单位编制了“无定河流域综合规划及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录 第一章流域概况 (1) 1.1 流域概况 (1) 1.2 流域功能定位 (2) 第二章流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 2.1 水文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4) 2.2 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 2.3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9) 2.4 水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9) 2.5 环境敏感区调查 (10) 第三章规划分析 (11) 3.1 规划概况 (11) 3.2 规划协调性分析 (15) 第四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4.1 水文水资源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4.2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4.3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7) 4.4 社会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8) 4.5 拦沙水库环境影响预测 (18) 4.6 流域环境问题发展趋势影响预测 (19) 4.7 环境敏感区影响预测与评价 (19) 第五章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与跟踪评价计划 (21) 5.1 敏感目标保护影响减缓对策与措施 (21) 5.2 水环境影响保护对策措施 (21) 5.3 生态环境影响保护对策措施 (22) 第六章评价结论 (23) 6.1 规划调整建议 (23) 6.2 综合评价结论 (24)

水电站建设-审批权限、审批步骤和审批流程

一、水电站的开发程序包括哪些步骤? 答:水电站的开发程序包括10个方面: 1、流域水电规划 2、开展项目核准的前期工作。 3、项目核准。 4、初步设计报告。(权限在省上的项目放在核准前,不在省上的放在核准后) 5、工程招标。 6、质量监督。 7、开工许可。 8、工程验收。 9、电网建设。 10、建后管理。 二、水电站建设的审批权限? 电源开发权包括勘察设计权及开发建设权。勘察设计权是指依法取得的对特定电源项目开展勘察设计的权利,包括完成一定投入后经审定的前期工作成果和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开发建设权是指依法取得并按照审定的工程技术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特定电源项目进行开发建设和获取电能的权利。 流域综合规划实行分级管理。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

上或跨设区市的河流综合规划由省水利厅会同省发改委编制并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论证后报省政府审批。(福建规定)省管河流由市(州)发展计划部门和水利部门转报省审批。州管河流由市(州)发展计划部门会同州级相关部门审查。报市(州)政府批准;县管河流由县发展计划部门会同县级相关部门审查,报县政府批准(四川规定)。 非主要河流上开发水电项目,装机容量小于2.5万千瓦且符合河流(河段)水电规划、无综合利用要求且不需要省协调外部条件的,由市(州)、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办理电源开发权行政许可事项,报省发展改革部门备案;主要河流上开发水电项目或非主要河流上开发水电项目装机容量大于2.5万千瓦(含2.5万千瓦)的,由省发展改革部门办理电源开发权行政许可事项(四川规定) 各市(州)有不同的规定:绝大部分是电站装机0.5万千瓦以下由县上相关部批,但凉山州是0.25万千瓦以上由州上审批。 25万千瓦以上由国家发改委批,100万千瓦以上的由国务院批。任何水电站开发项目必须经核准后方可开工建设。水电站开发实行核准制,未经核准不能开工建设。 三、要获得流域规划的审批需作哪些工作? (一)、流域规划的送审

环评报告-潮白河流域

环境影响评价阶段性 考核报告 题目:潮白河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目录 一、研究区域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顺义区环境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潮白河流域水文环境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监测断面.................................................................................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断面设置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断面设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取样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取样结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结果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污染源以及水质监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污染源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水质监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数据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环境影响评价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参考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潮白河水现状评价及治理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水质污染成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水质污染对策...................................................................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技术细则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8年3月 目录 1、基本规定1 1.1 目的意义 (1) 1.2规划任务 (2) 1.3规划范围与重点 (2) 1.4规划水平年 (4) 1.5指导思想 (4) 1.6规划原则 (4) 1.7规划依据 (6) 2、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1 2.1社会经济 (1) 2.2 水文气象 (1) 2.3 河道地形 (2)

2.4 河道治理 (2) 2.5 航运及码头 (3) 2.6 供水与排水 (3) 2.7 跨河建筑物 (3) 2.8环境与生态 (3) 2.9相关规划资料 (4) 3、河势稳定性分析6 3.1基本要求 (6) 3.2河势稳定性分析 (6) 3.3河口演变趋势分析 (7) 4、岸线控制线确定9 4.1岸线控制线定义 (9) 4.2岸线控制线划定的原则 (9) 4.3临水控制线与外缘控制线的确定 (10) 4.4岸线控制线成果 (12) 5、岸线功能区划分14 5.1岸线功能区的定义 (14) 5.2岸线功能区的划分原则 (15) 5.3岸线功能区划分的基本要求 (15) 5.4岸线功能区划分 (16)

5.5 岸线功能区划分的成果 (17) 6、岸线利用现状分析评价18 6.1概述 (18) 6.2岸线利用现状分析 (18) 6.3基本要求 (19) 6.4分析评价内容 (20) 7、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指导意见 22 7.1岸线利用与保护需求分析 (22) 7.2岸线管理规划目标确定 (22) 7.3岸线利用与保护调整意见 (23) 8、岸线利用管理的保障措施24 9、岸线规划主要成果24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简本) 前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经济开发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曾经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黄河又是一条多泥沙、多灾害河流,洪水泥沙灾害严重,历史上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黄河的问题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保障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治理难度大,洪水泥沙威胁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水利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布置开展了全国防洪规划编制工作。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结合流域防洪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流域内各省(自治区)有关部门开展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意见,反复征求了流域内各省(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意见。2004年11月,水利部组织召开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审查会,邀请各方面专家、

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规划》进行了审查。在进一步征求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对《规划》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报请国务院审批。国务院于2008年7月以(国函〔2008〕63号)批复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本《规划》在总结以往有关规划、研究成果和黄河治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收集及勘测,获取了最新的经济社会、水文、泥沙、地形、地质资料,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及专题研究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结合新的形势及黄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对黄河防洪减淤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防洪工程体系和防洪标准进行了全面复核,提出了防洪减淤规划布局,以及防洪减淤工程和防洪非工程重大措施。为今后20年黄河流域防洪减淤建设与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七月

1 规划概要 1.1 规划编制背景 沁河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霍山南麓的二郎神沟,流经山西、河南两省,13532km2,其中山西境内12304km2,河南境内1228km2。 近年来能源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迅猛,水资源需求旺盛,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生态系统恶化;防洪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治理仍需加强;水电开发建设有待规范;流域综合管理有待加强。 为此,水利部2011年12月印发了《关于沁河流域综合规划前期项目任务书的批复》(水规计【2011】640号),同意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组织编制《沁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要充分利用已有规划成果等资料,补充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基础资料,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相关控制指标及总体规划布局;提出不同水平年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保障流域城乡饮水安全的对策措施,分析论证沁河流域的可外调水量及调水规模;提出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和治理措施以及重点城镇防洪、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以及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水量与过程需求,提出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对策措施,开展重点饮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调查评价工作并提出保护措施;提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措施等管理要求;开展水能开发以及其它专业规划;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开展人类活动对沁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影响专题研究等。 1.2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简介 1.2.1 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 评价范围为沁河流域,包括山西、河南两省16个县(区),流域面积13532km2。其中山西省为12304 km2;河南省为1228km2。根据本次规划范围、任务、目标与内容

河流水电规划报告及规划环境影响暂行办法

附件: 河流水电规划报告及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河流(河段)水电规划报告及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工作,明确审查原则、审查程序和组织形式,保障审查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水电规划的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主要河流的水电规划。主要河流包括大型河流、跨国境河流和主要跨省界(含边界)河流,具体范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另行制定。 第三条河流(河段)水电规划是水电开发建设的基本依据,必须贯彻全面协调、统筹兼顾、保护生态、发挥综合效益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河流(河段)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水电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给出明确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第四条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国家主要河流(河段)水电规划的安排、管理和审批工作。国家能源局负责水电规划的行业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水电规

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召集工作。 第五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负责招标确定大中型河流(河段)水电规划的编制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以及规划编制工作协调和成果验收。 第六条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应在河流(河段)水电规划工作完成后的30日内,将规划报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并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并附送。同时,应将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报送环境保护部进行审查。 国家能源局可根据需要组织专家对水电规划报告技术方案先行进行审查。 第七条河流水电规划报告及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工作应遵循全面、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水电规划报告和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结论及审查意见是规划审批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 第八条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应依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结合流域环境特征和水电规划特点,全面评价规划实施后对相关区域、流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对环境、人群健康产生的直接和潜在影响,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

《成都市金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

《成都市金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 工作大纲 四川大学 二零一六年三月

一、规划的任务和整体思路 (一)编制任务 根据成都市金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 成都市金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最终完成《金堂县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金堂县水资源利用规划》和《金堂县水资源保护规划》3个成果,用于科学指导金堂县未来15年的水资源科学配置、有效保护和高效永续利用。 金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见图1-1。 图1-1 金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水资源调查评价 水 资 源 综 合 规 划 信 息 系 统 建 设 水资源综合规划有关专题研究 节约用水 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配置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需水预测 供水预测 实施效果评价

(二)总体思路 规划编制应根据金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各个环节及各部分工作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相互之间动态反馈,需综合协调。本次规划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见图1-2。 (1)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评价,可为其他部分工作提供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可利用量的基础成果;提供对现状用水方式、水平、程度、效率等方面的评价成果;提供现状水资源问题的定性与定量识别和评价结果;为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等部分的工作提供分析成果。 (2) 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行的比选方案。同时,在吸纳水资源配置部分工作成果反馈的基础上,提出推荐的节水及水资源保护方案。 (3) 需水预测和供水预测。供需水预测工作要以上述四部分工作为基础,为水资源配置提供需水、供水、排水、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预测成果,以及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的可能组合方案及其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为水资源配置提供优化选择的条件;预测工作与以上各部分工作相协调,结合水资源配置工作经过往复与叠代,形成动态的规划过程,以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协调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4) 水资源配置。应在进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合理配置方案。水资源配置以统筹考虑流域水量和水质的供需分析为基础,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水资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输入的同时,也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间和最终成果的反馈,以便相互叠代,取得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为总体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 (5)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要根据水资源条件和合理配置结果,提出对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建议,提出水资源调配体系的总体格局,制定合理抑制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