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基摩擦材料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蛭石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蛭石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蛭石的综合利用讨论进展世界蛭石产地重要在美国、南非、中国和俄罗斯,其中美国三分之二产于蒙大拿州利比蛭石矿,南非产地是德兰士瓦省东北部帕拉博拉蛭石矿。

我国蛭石活着界上具有肯定地位,目前按产量计居世界第三位,已经发觉蛭石矿床、矿点100余处,重要矿山分布在北方,如新疆、内蒙、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和山东等省区,新疆尉犁且干布拉克矿床是我国目前发觉的最大的蛭石矿床,估量储量居世界第二。

我国蛭石年产量已达到10万t,占世界总产量12.5%,国内消费6万t,出口4万t。

天然蛭石以其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吸附容量大,对环境无毒无害且简单再生等优点,在污水处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蛭石的基本情况蛭石是一种天然、无毒的粘土矿物,由云母风化或蚀变而形成。

蛭石是典型的2:1型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结构单元由四周体片、八面体片及层间域构成,层间存在大量的阳离子和水分子。

蛭石的一般物理性质与云母相像,常呈鳞片状、片状或单斜晶系的假晶体。

鳞片重叠,解理完整。

蛭石为褐黄色至褐色,有时带绿色色调。

为土状光泽、珍珠光泽或油脂光泽,不透亮。

蛭石在500~800℃温度下焙烧0.5~1min,体积快速膨胀,体积膨胀6~10倍,线性膨胀8~12倍,通常称之为膨胀蛭石。

蛭石具有较好的阳离子交换性能、吸附性、高温膨胀性,故广泛应用于农业、环保、建材、畜牧业等领域。

二、蛭石的应用现状1、蛭石在园艺及农业中的应用在园艺上,膨胀蛭石高度的保水本领和片状结构,使土壤通气良好,保持土壤良好的潮湿情形,成为种子发芽的理想介质,促进发芽速度和提高发芽率。

蛭石的阳离子交换本领强,在分子结构中可以保持养分然后缓慢释放到生长介质中,故作为无土培养的垫层及蔬菜、水果、花卉、家养植物生长的分别隔层很有用;在花圃的土壤中可因其密度使得渗透性强和保水性好,可为植物合理提奉养分,对土壤的调整作用加强,改善水的滞留和通风,易掌控土壤中有益元素的汲取和释放,并可防止土壤pH值的急剧变化,在肥料用量过多时对植物也不会产生危害。

摩擦学发展前沿ppt课件

摩擦学发展前沿ppt课件

➢ 陈建敏 ➢ 王家序 ➢ 葛世荣
➢ 谢友柏
航空用特种润滑和密封材料与技术 --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2等奖
水润滑动密封复合材料轴承 --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
矿井提升机的补偿制动技术及相关 安全装置
--200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2等奖 旋转机械转子轴承系统摩擦学动力 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
--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
破裂 起泡 角质化与起茧 汗毛与汗腺的破坏
28
人工关节实的磨损例后果
寿命短,患者年龄受限
软组织吸收,引发病变
磨损颗粒被巨噬细胞吸收,导致骨溶解
29
针对摩损的研实究之一—例—材料配副
UHMWPE 陶瓷
金属——金属
表面处理
30
实例
陶瓷-陶瓷人工关节
31
人工骨
人工关节
32
指关节假体 肩关节假体
肘关节 假体
✓美国军方专门研究武器发射系统的摩 擦学问题以提高射击精度、降低噪音、 提高寿命。如炮管内壁的固体润滑涂层 。
15
摩擦学的发展前沿
极端速度/载荷条件下的摩擦学: ✓如:高速轴承dm·n值达1.0×106 mm·r/min以上,传统润滑理论已完全不 能指导这些轴承的设计与制造。 ✓如:精密塑性加工过程中,模具/工件之 间的工作压力大幅度提高,工件沿模具 的塑性流动与二者的界面摩擦学状态有 密切关系。
MEMS器件失效分类
Micro-gyro
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
Nanotractor(2004)
1、无相对运动的微构件
2、有相对运动,无碰撞、 3、有相对运动,相互碰
磨损的微构件
撞的微构件

功能性导热聚合物的性能研究进展

功能性导热聚合物的性能研究进展
KANG Yon g
( eTe h ia M ii r f h a x Jn a C lr lai h mi l Th c nc l ns yo a n i iti ho— k l C e c t S a a
C . L d , l 1 1 0 C ia o , t. Yui 7 8 0 , hn ) n
功 能性 导 热 聚合 物 的性 能研 究进 展
《 海 塑 料 》2 1 年 第 2期 ( 第 1 4 ) 上 01 总 5 期
功 能性 导 热 聚 合 物 的性 能研 究进 展
康 永
(陕西金泰氯碱 化工有 限公 司 技术 部 , 陕西 榆林 7 8 0 ) 1 10
摘要
介绍 了导 热聚合 物的 种类 , 分析 了导热 聚合物 的 导热机理 以及 总 结 了影 响导 热 能的 内外在 因素 , 并展 望 了导 热聚 合物
0 前 言
1 导 热 高 分 子 材 料 的 分 类
随着高分 子科学技术 的进 步 , 高分子材 料也成 1 1 非绝 缘型 导热 塑料 .
为导 电、 导热 领域 中新 的角 色 , 颠覆 了传 统 高分 它 由于 塑料本 身具 有绝 缘 性 , 因此 , 大多 数 导 绝 热塑料的 电绝缘 性能 , 最终是 由填充粒子 的绝缘性 能决定 的。用 于非 绝缘 型导 热塑 料 的填料 常 常是
we e s mma ie . M e nwhi r u rz d a l e,t v l p n ft he ma on uc i o y r sp os e t d. hede e o me to het r lc d tng p l me swa r p c e
的未 来发展 趋势 。
关 键 词 导 热 聚 合 物 ; 热 机 理 ; 展 趋 势 导 发

先驱体转化法制备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先驱体转化法制备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先驱体转化法制备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李涛;陈秋阳;匡乃航;王非;王智博【摘要】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ontinuous-fiber-reinforced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fabricated by pre-cursor-infiltration-pyrolysis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studies on precursor , fiber and properties were included .The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were pointed out at last .%介绍了先驱体转化法制备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简要综述了聚碳硅烷、聚硅氮烷、聚硅氧烷3种先驱体的研究现状以及增强纤维的种类。

分析了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期刊名称】《纤维复合材料》【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5页(P17-21)【关键词】先驱体转化法;先驱体;增强纤维;陶瓷基复合材料【作者】李涛;陈秋阳;匡乃航;王非;王智博【作者单位】驻哈尔滨地舰船配套军事代表室,哈尔滨150046;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150036;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150036;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150036;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150036【正文语种】中文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温、抗氧化、耐腐蚀,弹性模量高,抗压强度大等优点,在耐高温领域有着较大的应用价值。

但是,陶瓷材料的脆性较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Continuous-Fibre-Reinforced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简称CFRCMCs)克服了单一陶瓷材料脆性断裂的缺点,提高了材料的抗热震冲击能力[1],同时它保持了陶瓷基体耐高温、低膨胀、低密度、热稳定性好的优点,大幅度提高了单体陶瓷的韧性,近年来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

亲水、疏水聚合物刷水润滑机制的对比研究

亲水、疏水聚合物刷水润滑机制的对比研究

孙靖东, 杨淑燕, 吴杨, 周峰, 郭峰. 亲水、疏水聚合物刷水润滑机制的对比研究[J].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2024, 44(4):519−529. SUN Jingdong, YANG Shuyan, WU Yang, ZHOU Feng, GUO Feng.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Lubricating Mechanism of Surfaces Grafted with Hydrophilic and Hydrophobic Polymer Brushes[J]. Tribology, 2024, 44(4): 519−529. DOI: 10.16078/j.tribology.2023024亲水、疏水聚合物刷水润滑机制的对比研究孙靖东1, 杨淑燕1,2*, 吴 杨3*, 周 峰3, 郭 峰1(1. 青岛理工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2. 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山东 烟台 264006;3.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摘 要: 通过表面接枝聚合技术在摩擦副表面(陶瓷球-玻璃盘)分别生长亲、疏水型2种聚合物刷:聚甲基丙烯酸-3-磺酸丙酯钾盐(PSPMA)和聚甲基丙烯酸月桂酯(PLMA),成功构筑了润湿性不同的2种浸润表面,利用球-盘式光干涉薄膜测量装置研究了2种表面在水环境中的液膜厚度和摩擦力变化,结果表明2种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减摩效果:PLMA 表面的摩擦力稳定且随速度变化较小,推测这与其较低的表面自由能和低玻璃化温度有关;PSPMA 表面的摩擦系数波动较大且滑滚比和卷吸速度对其影响较大,这可能与聚合物刷发生高度水化而在接触表面形成了1层具有法向承载能力的水合层有关. 亲水的PSPMA 表面形成的水膜膜厚要远远高于疏水的PLMA 表面水膜. 高速滑动条件下,在流体动压效应和水合作用共同耦合作用使得PSPMA 表面呈现出了润滑增强作用,从而获得了较高的膜厚和较低的摩擦系数. 研究表明聚合物刷的水合效应对于获取优异的润滑性能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理解水基润滑的机理和指导水润滑材料的设计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聚合物刷; 水合效应; 表面润湿性; 膜厚; 流体动压效应中图分类号: TH11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0595(2024)04–0519–11Comparative Research on Lubricating Mechanism of Surfaces Grafted with Hydrophilic and Hydrophobic Polymer BrushesSUN Jingdong 1, YANG Shuyan 1,2*, WU Yang 3*, ZHOU Feng 3, GUO Feng1(1.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Qingdao 266520, China;2. Shandong Laboratory of Yantai Advanced Materials and Green Manufacturing, Shandong Yantai 264006, China;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lid Lubrication, Lanzhou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 Gansu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 A couple of polymer brushes were grafted on the subsurface of ceramic ball and glass disk by surface-initiated radical polymerization technique, which were poly(propyl methacrylate-3-sulfonate) potassium salt with hydrophilic functional groups poly(propyl methacrylate-3-sulfonate) potassium salt with hydrophobic functional groups, hereinafter abbreviated as PSPMA and PLMA respectively, and thus two counterpart surfaces with different wettability wereReceived 23 February 2023, revised 20 April 2023, accepted 21 April 2023, available online 28 April 2023.*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cn, Tel: +86-159********; E-mail: ***************.cn.This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2032006, 51775287), the Ke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DPB24) and the Science Fund of Shandong Laboratory of Yantai Advanced Materials and Green Manufacturing (GM2021A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032006, 51775287)、中国科学院B 类先导科技专项培育项目(XDPB24)和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开放课题重点项目(GM2021A02)资助.第 44 卷 第 4 期摩擦学学报(中英文)Vol 44 No 42024 年 4 月TribologyApr, 2024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the film thickness and friction were measured by homemade film measurement device based on interference technology.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wo surfaces showed different antifriction effects. For PLMA,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was very low and stable, it was speculated that it was related to the lower surface free energy and the lower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PSPMA fluctuates greatly and was highly affected by the slip-roll ratio and the entrainment speed,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hydrated layer with normal bearing capacity on the contact surface due to high hydration. The thickness of water film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grafted PSPMA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PLMA,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ir different degree of hydration, and it was found that PSPMA showed a lubrication enhancement effect under the coupling action of hydrodynamic pressure and hydration, thus obtaining a higher film thickness. The thickness of the water film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grafted PSPMA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PLMA,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hydration degree of PSPMA brus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PLMA. Under the coupling effect of hydrodynamic and hydration, PSPMA presented a lubrication enhancement effect, thus obtaining a higher film thickness.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hydration effect of polymer brush was crucial for obtaining excellent lubrication performance, which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water-based lubrication mechanism and guiding the design of water-lubricated materials.Key words: polymer brush; hydration effect; surface wet ability; film thickness; hydrodynamic effect作为固体表面的重要特性之一,润湿性可以描述为在固-液界面上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后伴随自由能的降低,而液滴最终在固体表面达到平衡状态,是表面被液体润湿的能力[1]. 影响表面润湿特性的因素有很多,普遍认为与材料表面化学组成和表面微观几何结构有关[2]. 于是,科学家们尝试利用多种表面改性技术使表面获得具有特定功能的润湿性材料并将之成功应用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例如,鲨鱼皮泳衣的问世、防雾眼镜、带有纳米材料涂层的挡风玻璃和冲锋衣的应用等[3]. 近年来,摩擦学研究者发现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浸润性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其在2个接触表面的摩擦学性能. 为了控制和获得不同的表面润湿性能,进一步影响其摩擦学性能,研究者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例如,通过选取表面润湿性不同摩擦材料[4-7],或在表面修饰降低表面能的涂层[8-9],或在表面设计和制备仿生微织构[3,10-12],或将疏水性的材料进行等离子处理将其转变为亲水性表面等方法,在摩擦试验机研究的结果表明表面润湿性能对摩擦学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例如,由于滑移的存在超疏水表面可有效降低摩擦和磨损;而亲水性表面也可以获得较低的摩擦系数,这归结于润湿性强的表面可令更多的润滑剂进入接触区而有利于流体润滑的形成,形成的稳定润滑膜进而避免了接触表面的直接接触,从而有效降低了摩擦磨损. 此外,还发现润湿性对摩擦力的影响还与润滑状态、粗糙度等相关[13-17],例如,边界润滑状态下疏水表面大于亲水表面的摩擦系数,流体动压润滑状态下则反之. 上述研究成果通过改变材料表面界面能的方法获得了特定的润湿性效应,证实了润湿性与摩擦学性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润湿性和接触表面的摩擦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完全理解.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Li等[18]通过设计1个排除了表面润湿性以外的其他因素(如粗糙度、弹性和硬度)的试验系统证实了摩擦力与润湿性之间存在半定量关系,认为范德华吸引力和依赖润湿性的水合斥力间的相互竞争决定了摩擦性能,进一步推动了润湿性与摩擦学的相关性研究.改变表面润湿性能的方法还可以通过表面接枝聚合物刷来实现[19-20]. 受天然关节优异润滑性能的启发,以色列Kelin研究小组首次通过在摩擦副表面接枝亲水性聚合刷而获得了超低的摩擦力,随后学者们对聚合物刷表面的摩擦学性能做了深入研究[21-24],认为在边界润滑条件下水合作用会引起聚合物链发生膨胀-坍塌这种构象上的变化,且带有亲水性聚合物刷水化程度高,容易在摩擦表面形成1层可承受较大的法向压力而不会在摩擦过程中被挤压出的水合层,进而呈现出了优异的水润滑效果. 吴杨等[23]发现在水润滑介质下接枝超亲水聚合物刷(接触角<5°)的表面相对摩擦时摩擦系数低至0.005,当利用离子交换方法将表面接触角增至60°后,摩擦系数急剧增加至1.5. 本研究小组[24]利用光干涉技术在线观察了接枝亲水性聚合物刷的球-盘接触区内的成膜过程并测量了水膜的厚度,发现在流体动压和水合效应共同作用下聚合物刷界面可获得增强的水润滑效果,水膜的厚度高达一百多纳米.综上所述,进一步研究表面润湿性和摩擦学性能的关系对理解和调控表/界面的摩擦和润滑机制尤为520摩擦学学报(中英文)第 44 卷重要,而精确测量与表征液体在界面的润滑行为状态,是深刻理解表面浸润性与润滑效率的关键,同时对于发展高性能的液基润滑装备具有重要科学指导价值. 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表面引发自由基聚合技术在球和盘表面分别生长具有亲水、疏水基团的2种聚合物刷,以此构筑2种不同润湿性能的摩擦对偶表面. 试验中用到玻璃盘和陶瓷球表面具有纳米级的表面粗糙度,旨在尽可能消除粗糙度、弹性模量和基底硬度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利用自制的光干涉薄膜测量装置研究水润滑条件下润湿性不同的2种浸润表面的减摩性能和润滑性能和探究其水润滑机制.1 试验材料与测量方法1.1 主要试剂盐酸多巴胺(质量分数为98%),苯甲醚(质量分数为99%),碳酸钠(Na2CO3,质量分数为99%),3-磺酸丙基甲基丙烯酸钾盐(SPMA,质量分数为96%),乙酸乙酯(C4H8O2, 质量分数为99%,下同),甲基丙烯酸月桂酯(LMA),盐酸,二甲基硅油购于阿拉丁试剂(上海)有限公司;甲醇,乙醇(99%),2,2′-联吡啶(bipy, 99%),硫酸镁(MgSO4)购于天津博迪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溴化亚铜(CuBr),四硼酸钠(Na2B4O7,质量分数为99%)购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2-溴-2-甲基丙酰溴(质量分数为98%)购于北京百灵威科技有限公司. 所用去离子水为实验室自制,所用试剂使用前均不进行处理.1.2 聚合物刷PSPMA/PLMA的制备亲水性和疏水性聚合物刷(PSPMA和PLMA)均采用SI-ATRP技术在接触副表面(陶瓷球和玻璃盘)进行接枝,主要分为引发剂表面组装和接枝聚合物2步完成:首先均利用多巴胺作为引发剂在表面形成自组装单层SAM,在第2步引发聚合环节时修饰的聚合物和试验工况有所不同,制备过程如图1所示,具体过程如下:Glass disc with Cr/ ceramic ball AssemblyinitiatorSI-ATRPSwellingSPMAOOOBrLMA Collapse CH310 DOPAMAOOOO-O+KO SOnn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synthesis progress of PSPMA polymer brushes图 1 聚合物刷PSPMA和PLMA的制备流程示意图在进行引发剂组装之前,首先需要制备多巴胺引发剂浓缩液(DOPAMA):配置3.83 g Na2B4O7·10H2O 后,通入惰性气体(氩气,氮气)排除容器内氧气,0.5 h 后加入1.9 g盐酸多巴胺搅拌15 min,加入3.99 g Na2CO3·H2O在冷水浴中1 h,逐滴滴入1.03 mL酰溴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搅拌24 h,pH维持在9~10左右,然后用HCl将pH值酸化到pH=2后,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提取物需避光保存,用MgSO4干燥过夜后再通过旋蒸提取获得多巴胺浓缩液. 取配好的0.3 mL DOPAMA加入300 mL无水乙醇中,旋转搅拌0.5 h,放入陶瓷球和玻璃盘避光保存过夜.取上述0.3 mL多巴胺浓缩液加入300 mL无水乙醇中,将溶液进行旋转搅拌0.5 h,将接触副陶瓷球和玻璃盘放入该溶液中并避光保存过夜. 将表面组装好引发剂的接触副取出并用无水乙醇冲洗,随后进行下一步的单体接枝.接枝2种不同聚合物刷的单体接枝有所区别:PSPMA的单体接枝需先配置甲醇和水的混合溶液200 mL (甲醇与水体积比为1:2),然后向其依次加入单体3-磺酸丙基甲基丙烯酸钾盐(SPMA) 120 g和联吡啶1.4 g并通入高纯氮气0.5 h,随后再加入520 mg的CuBr并通高纯氮气0.5 h,再加入组装好引发剂的接触副进行聚合反应3~4 h,随后将接枝完成后的接触副取出并用水冲洗,用氮气吹干备用;PLMA的单体接第 4 期孙靖东, 等: 亲水、疏水聚合物刷水润滑机制的对比研究521枝则需要在加热条件下进行,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取200 mL 苯甲醚放入反应釜中,随后加入200 g 甲基丙烯酸月桂枝(LMA)和1.4 g 的2,2′-联吡啶,室温下搅拌20 min ;然后放入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中进行油浴加热,选取耐高温的二甲基硅油-500,温度设定为80 ℃,加热过程中不断通入高纯氮并且不停搅拌,避免容器内氧气等物质影响,0.5 h 后加入520 mg 的CuBr 继续加热搅拌0.5 h ,待溶液呈现红棕色时将组装好引发剂的接触副放入溶液中反应2 h ,随后将接枝完成后的接触副取出,放在事先准备好的苯甲醚溶液中超声1 min ,以去除表面残留的杂质,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用氮气吹干备用.1.3 测量装置和方法相关研究表明聚合物刷呈现的优异润滑性能可归功于其较高的承载力和较低的摩擦力[12,25]. 课题组自主研发的接枝聚合物刷的球-盘式薄膜测量装置可以通过采集接触区内的光干涉图像利用双色光干涉强度调制技术(DIIM)来精准测量聚合物刷界面间薄膜的厚度,其膜厚测量示意图如图2(a)所示,具体测量方法详见参考文献[26]. 与此同时,可实现润滑条件下聚合物刷修饰的球和玻璃盘接触副间摩擦力的同步测量,其测量示意图如图2(b)所示,具体测量原理详见参考文献[27]. 试验过程中,通过改变施加在陶瓷球上的载荷,卷吸速度和滑滚比3个测试参数,可获得接枝2种聚合物刷表界面间的水膜厚度随卷吸速度的变化曲线,同时获取牵引力系数随滑滚比和卷吸速度的Stribeck 曲线,用于开展流体润滑下亲水、疏水聚合物刷水润滑机制的对比研究.Red light 655 nm Green light 532 nmCCDLens 200 mmLaserObjective 5×/0.13MotorLoadGlass discDrive systemBall Oil poolSpindleLeverSensor Rotation supportMotorSensorSpindleGlass discBallLoad leverT o r q u e1000.000.050.100.1564 mm/s0.20200Time/s F r i c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Friction300(a) Film thickness measuring apparatus(b) Friction tester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film thickness and friction testers based on optical interferometry图 2 光干涉膜厚测量和摩擦力测量装置示意图试验中,陶瓷球直径为25.4 mm ,表面粗糙度R a =0.02 μm ,材质为氧化锆陶瓷,购于义乌市宏锐五金有限公司;玻璃盘直径为150 mm ,表面粗糙度R a =0.005 μm ,材质为K9光学玻璃,购自武汉汇晶光电522摩擦学学报(中英文)第 44 卷科技有限公司. 所有试验均在温度为22±1 ℃和空气相对湿度为40%~50%的环境中进行.1.4 接枝亲、疏水聚合物刷表面的表面形貌和润湿性表征进行摩擦力和光干涉薄膜测量试验前,需对接枝聚合物刷PSPMA 的摩擦副表面进行表征: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 Bruke 公司, Innova,美国)在轻敲模式下扫描成像,获取接枝前、后基底的表面微观形貌,具体扫描参数如下所示:频率为1 Hz ,扫描范围为5 μm×5 μm ,图像为512像素×512像素. 与未接枝聚合物刷的玻璃与陶瓷基底相比,图3(a)所示的AFM 形貌图显示接枝了聚合物刷的基底表面出现了团絮状的微凸体且其高度约为30~50 nm ,被视为干燥状态下收缩状的聚合物刷,但发现不同的基底表面和接枝聚合物刷PSPMA 和PLMA 的表面形貌略有差异,其中,基底表面的粗糙度(玻璃和陶瓷表面的粗糙度分别为0.005和0.043 μm)是导致表面形貌不同的主要因素,且接枝不同结构的聚合物刷也可能影响表面形貌.Glass coated by Cr substrate Ceramic substrateNo brush With PSPMA brush With PLMA brush451.20.1z /nm 10.2−0.1z /nm 34.20.2z /nm 41.31.9z /nm 41.8−0.8z /nm 52.4−6.6z /nm y /μm x /μm3212345145y /μm x /μm32102345145y /μm x /μm32102345145y /μm x /μm3212345145y /μm x /μm32102345145y /μm x /μm321023451Original sampleAssembly initiatorCeramic substrateSI-ATRP C o n t a c t a n g l e /(°)10020304050607080Grafted by PLMA Grafted by PSPMAOriginal sampleAssembly initiator Glass substrateSI-ATRPC o n t a c t a n g l e /(°)10020304050607080Grafted by PLMA Grafted by PSPMA(a) AFM topography of substrates grafted by polymer brushes PSPMA and PLMA(b) Contact angle change during preparing polymer brush on glass and ceramic substrateFig. 3 AFM topography and contact angle change图 3 接枝聚合物刷前、后的AFM 形貌图和制备过程中接触角变化水接触角的大小被视为表征固体表面润湿性的直观判据,通常利用接触角测量仪对其进行测量. 本研究中,首先分别向在未接枝、引发剂组装和接枝聚合物刷PSPMA 和PLAM 后的陶瓷和镀铬玻璃表面滴加5 μL 去离子水静待240 s ,在样品3个不同位置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接触角. 图3(b)显示接触角呈现不同的增减趋势,接枝PSPMA 的玻璃基底表面的接触角从31.5°增加至70°再降至7.5°,而接枝PLMA 的接触角则从31.5°增加至68.5°再变至60°,接触角在接枝前、后的变化表明基底表面的润湿性发生了改变,且含有亲水基团的PSPMA 显著增强了基底表面的润湿性,而含有疏水基团的PLMA 改变基底表面润湿性作第 4 期孙靖东, 等: 亲水、疏水聚合物刷水润滑机制的对比研究523用微弱,这是因为PSPMA 的亲水性基团会不断结合周围水分子引起基底表面能升高进而表面变得亲水.2 试验结果与讨论试验开始前,将陶瓷球的下半部分浸没在盛有约10 mL 去离子水的油池中,随后利用电机分别驱动接枝聚合物刷的玻璃盘和陶瓷球各自以4 mm/s 的速度且以相同方向运动,将油池中的去离子水不断卷吸到接枝聚合物刷的球-盘接触区内,每次试验维持该过程5 min 以确保干态的聚合物刷获得足够的水发生水合,具体方法详见参考文献[26]. 随后对接枝聚合物刷的接触区表面的摩擦系数和水膜厚度进行测量. 首先,利用砝码通过杠杆对陶瓷球施加不同载荷,改变钢球和玻璃盘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获得不同大小的卷吸速度和滑滚比,利用正交试验法测量不同工况下的接枝聚合物刷PLMA 和PSPMA 界面间的摩擦系数,与此同时利用CCD 相机每间隔30 s 采集1次接触区的光干涉图像,对亲水、疏水聚合物刷界面间水膜形成的过程进行在线观察和膜厚的精准测量. 每种聚合物刷的每个固定速度(4、16、32、64和128 mm/s)下的牵引力随滑滚比的变化和每个滑滚比(0.05、0.1)下牵引力随速度的变化测量试验中均使用同一样品,例如,每个速度下需调整陶瓷球的位置和更换玻璃盘的轨道来更换样品. 每次测量时,控制从小滑滚比开始逐渐增加到大滑滚比,即从SRR=0.01逐渐增至1.0,控制速度从4 mm/s 逐渐增加到100 mm/s ,每个工况下均停留60 s.2.1 接枝亲、疏水型聚合物刷表面的减摩性能对比试验过程中,利用砝码对陶瓷球施加大小为4 N 的法向载荷,图4(a)和图4(b)所示分别为接枝聚合物刷PSPMA 和PLMA 的摩擦系数随滑滚比变化的对比曲线,发现相同工况下二者的摩擦系数受滑滚比SRR 影响较大,且SRR=0.1是1个转折点,在较小滑滚比时(SRR <0.1),此时球盘接触界面间的相对运动非常小,意味着聚合物刷PSPMA 和PLMA 承受的剪切应力很低,发现此时均呈现出很低的摩擦系数且波动较小(0.005~0.02),这主要归结于聚合物刷发生水合,在摩擦表面形成了1层稳定的水化层,有效改善了接触区的润滑状态,从而获得较好的减摩性能. 随着SRR 的进一步增大,摩擦系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例如在SRR=1这种较为苛刻工况下其值分别约为0.07和0.05,高达小滑滚比下的2.5倍以上,这意味着此时接触区的润滑状态欠佳,主要是由于聚合物刷与基底的界面结合力有限,较高的剪应力导致聚合物刷从基底开始剥落,遭到破坏的聚合物刷的界面效应随之减弱,从而导致其润滑性能减弱. 与未接枝聚合物刷的球-盘摩擦副表面相比,图4中紫色曲线显示在速度16 mm/s 下的摩擦系数远远高于接枝亲水和疏水聚合物刷的摩擦系数,这表明聚合物刷的界面效应起到了一定的减摩效果,但受滑滚比的影响较大.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玻璃盘被严重划伤已无法再获取有效的光干涉图像,试验被迫中止,鉴于试验成本仅呈现了1组测试数据.0.00.00SRRF r i c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 0.20.020.040.060.080.100.120.40.60.8 1.00.00.00SRRF r i c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 0.20.020.040.060.080.100.120.40.60.8 1.0SRR=0.1SRR=0.1Ball Ball Glass discGlass discGrafting PSPMAGrafting PLMAW W 4 mm/s 16 mm/s 32 mm/s 64 mm/s128 mm/s4 mm/s 16 mm/s 32 mm/s 64 mm/s128 mm/sWithout polymer brush--16 mm/sWithout polymer brush--16 mm/s(a) Change of PSPMA friction with SRR (b) Change of PLMA friction with SRRFig. 4 Comparison curves of friction coefficient with changes in SRR图 4 摩擦系数随滑滚比变化的对比曲线对比图4(a)和图4(b)发现:误差棒显示PSPMA 的摩擦系数波动很大而PLMA 比较稳定. 例如,在较小滑滚比时(SRR <0.1),发现PLMA 的摩擦系数集中在0.01左右,PSPMA 的摩擦系数明显波动较大,最大摩擦系数高达0.04,最低摩擦系数低至0.002,但二者整体对卷吸速度不太敏感. 当滑滚比SRR 大于0.1时,摩擦系数均呈现增加的趋势,且随着SRR 的进一步增加二者受卷吸速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PSPMA 表现的更524摩擦学学报(中英文)第 44 卷为敏感一些. 例如,当SRR=0.8,U =4 mm/s 时,PSPMA 的摩擦系数为0.07,而速度增至128 mm/s 时摩擦系数为0.015. SRR 大于0.1意味着聚合物刷承受更大的剪切应力,推测是接枝在摩擦副表面的聚合物刷容易从摩擦表面剥落而遭到了破坏,故而呈现出较高的摩擦系数,此时已难以明晰聚合物刷的界面效应对减摩性能的影响,故选取小滑滚比SRR 为0.05和0.1为测试参数,获取摩擦系数随速度的变化曲线,对比接枝亲水、疏水性聚合物刷引起的表面润湿性能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如图5所示,相同测试工况下速度32 mm/s 是1个转折点,在小于该值之前PSPMA 的摩擦系数大于PLMA ,而大于该值之后反而比PLMA 的小,这一有趣的现象表明润湿性不同的表面减摩机制还与卷吸速度高度相关,推测随着卷吸速度的增加流体动压效应随之增强,更多的润滑剂被带入接触区,聚合物刷可与更多的自由水分子结合而更容易在接触区形成1层稳定的水膜,从而获得了优异的润滑性能. 上述测量结果表明聚合物刷界面间的减摩性能除了受滑滚比的强烈影响之外,还与卷吸速度引起的流体动压效应、接枝聚合物刷的亲水和疏水特性引起的表面润湿性能相关.0.00Velocity/(mm/s)F r i c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 20400.010.020.030.04SRR: 0.05SRR: 0.16080100Grafted by PLMA polymer brush Grafted by PSPMA polymer brushGrafted by PLMA polymer brush Grafted by PSPMA polymer brush Fig. 5 Comparison of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curve with velocity图 5 摩擦系数随速度变化曲线的对比图2.2 接枝亲、疏水型聚合物刷表面的润滑行为分析摩擦力的测量结果已证实疏水和亲水聚合物刷表面本研究中的测试工况下呈现出不同且有趣的试验现象,接下来的研究意在利用光干涉测量技术在线观察接枝聚合物刷的接触区内的成膜过程,并测量水膜的厚度,进一步研究润湿性能不同的表面上呈现出的润滑行为. 具体试验过程如下所示:试验过程中,设定载荷为4 N ,滑滚比SRR 为零,此时球和玻璃盘间理论上不存在剪应力,以此排除由于表面上聚合物刷遭到破坏可能引起的润湿性能的变化,卷吸速度以1、2、4、8、16、32、64、128、256、448和512 mm/s 的顺序依次递增并在每个速度下维持3 s ,利用高速CCD 间隔1 s 抓拍接触区内的干涉图像,每个速度下采集3张,基于光干涉图中光强的变化可计算该卷吸速度U e 下的中心膜厚h c ,取其平均值.PSPMA 和PLMA 的光干涉图像和中心膜厚随速度的变化曲线如图6所示.图6(a)和(b)的光干涉图像显示水润滑环境下PSPMA 和PLMA 形成的水膜明显不同,在1~16 mm/s 速度区间内,PSPMA 的光干涉图像变化不明显,在32 mm/s 时光干涉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且随着速度的进一步增加接触区的图像由深黑色变为绿色再变为红色,颜色的变化是由球-盘的间隙变化引起的,即PSPMA 界面间形成的水膜厚度发生了变化. PLMA 的光干涉图像随着速度的增加图像基本呈现深黑色,这表明球-盘的间隙变化很小. 此外,还在光干涉图像中观察到在速度大于64 mm/s 时PSPMA 和PLMA 的出口区均出现了气穴,这是由流体动压效应引起的,意味着此时接触区内已形成1层稳定的水膜.基于上述光干涉图像中光强的变化计算出沿着中心线上水膜厚度的平均值,通常被用于评价成膜特性,图6(c)所示为测量得到的接触区内PSPMA 和PLMA 的中心膜厚对比曲线. 对比2条曲线发现,32 mm/s 是水膜厚度出现差异的1个拐点,这与图5的摩擦系数的测量结果一致. 当速度小于16 mm/s 时,二者的水膜厚度非常接近,基本维持在30 nm 上下波动;当速度大于32 mm/s 时,随着速度的进一步增加PSPMA 的膜厚增长很快且膜厚高达一百多纳米,而PLMA 的膜厚随着速度的增加基本维持不变. 值得一提的是,图5的摩擦系数随速度的变化曲线也显示类似的转变,即此时PSPMA 摩擦系数迅速降低而PLMA 基本维持不变. 上述的光干涉试验表明水润滑环境下表面润湿性不同的PSPMA 和PLMA 表界面上的润滑行为呈现出明显不同,且水膜的测量结果与摩擦系数的结果保持一致.为进一步证实这个试验现象,试验过程中通过改变载荷和滑滚比的大小,其中根据摩擦力测量结果分析滑滚比SRR 大于0.1时极有可能聚合物刷遭到了破坏,故将其值控制在0.1之内,重复了上述的光干涉试验过程,得到了如图7所示的膜厚随速度的变化曲线,鉴于篇幅所限,光干涉图像没有给出. 其中,图7(a)和(b)所示为滑滚比为零,载荷为2、4和8 N 下的膜厚随速度的变化曲线,图7(b)所示为载荷为4 N ,滑滚比为0.05和0.1的膜厚随速度的变化曲线,发现相同工况下第 4 期孙靖东, 等: 亲水、疏水聚合物刷水润滑机制的对比研究525。

高性能化改性酚醛树脂的研究进展

高性能化改性酚醛树脂的研究进展

高性能化改性酚醛树脂的研究进展崔 杰 刘长丰(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合肥 230009) 摘要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酚醛树脂(PF )增韧和耐热改性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几种改性方法的特点、效果和作用机理;介绍了纳米材料在PF 改性中的应用,指出了目前PF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酚醛树脂 改性 增韧 耐热 纳米材料 酚醛树脂(PF )是世界上最先发现并实现工业化的合成树脂。

由于其原料易得、价格低廉、合成工艺及生产设备简单,且制品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电绝缘性和阻燃性等,因而广泛应用于复合材料、涂料、摩擦材料、粘合剂等领域。

但是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PF 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例如,随着各种车辆及航空航天和其它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高性能PF 基摩擦材料、隔热和耐烧蚀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有一些工业部门则对PF 涂料、粘合剂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耐高温、高强度和强粘接力的性能要求。

PF 的结构是两苯酚之间夹一亚甲基,这种结构造成刚性基团(苯环)密度过大、空间位阻大、链节旋转自由度小,致使纯PF 的耐冲击性能较差,即韧性差,同时因酚羟基和亚甲基容易氧化,耐热性也受到影响,因此对PF 进行改性提高其韧性和耐热性已成为PF 研究的核心内容。

笔者现主要综述近年来PF 在增韧、增强、耐热和摩擦磨损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1 PF 的增韧改性提高PF 韧性的主要途径为:(1)添加外增韧剂,如加入橡胶类弹性体和热塑性树脂等;(2)加入内增韧物质,使酚羟基醚化,在酚核间引入长的亚甲基链及其它柔性基团等;(3)用玻璃纤维、碳纤维和石棉等增强材料来改善脆性。

1.1 添加外增韧剂添加外增韧剂的主要方法是机械共混。

为了保证两者的相容性及均匀性,PF 和增韧剂需在一定温度下充分地混合,使两者发生热化学和力化学反应,但不能使PF 发生固化交联。

另外,须使PF 的溶解度参数δPF 尽量与增韧剂的溶解度参数δ相近,以保证两者具有一定的混溶性,因为当|δ-δPF —>0.5时,增韧剂和PF 便不能以任意比互溶,即开始相分离。

机械系统摩擦动力学研究进展

机械系统摩擦动力学研究进展

机械系统摩擦动力学研究进展随着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机械系统的性能和效率变得越来越重要。

摩擦动力学作为机械系统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提高机械系统的效率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机械系统摩擦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包括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副磨损机理以及摩擦控制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机械系统中的摩擦现象广泛存在,从微观尺度到宏观尺度皆有涉及。

摩擦不仅会导致机械能的损失和元件的磨损,还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因此,对机械系统摩擦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重点机械系统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副磨损机理以及针对摩擦问题的控制策略。

摩擦力的计算是机械系统摩擦动力学研究的基础。

根据库仑摩擦定律,摩擦力的大小与法向压力成正比,其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在工程应用中,常用的摩擦力计算公式为:其中,F为摩擦力,μ为摩擦系数,N为法向压力。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机械系统的复杂性和实际工况的多变性,以上公式往往无法准确计算出摩擦力。

因此,针对不同的机械系统和技术要求,需要采用更为专业的摩擦力计算方法和公式。

例如,在考虑润滑效应时,应采用Stribeck方程或Laudau方程进行计算;在研究滚动接触时,应采用Hertz接触理论和Lorenz方程进行计算。

摩擦副的磨损是指相互接触的表面在相对运动过程中不断发生损耗和修复的过程。

磨损不仅会导致机械效率的降低和性能的衰减,还会引发安全事故。

磨损的主要机理包括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和表面疲劳等。

这些机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材料和负荷是影响摩擦副磨损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高强度、耐磨和抗疲劳的材料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

摩擦副的表面粗糙度、形状和尺寸也会影响其耐磨性。

在摩擦学中,常采用磨损系数来评价材料的耐磨性,其公式如下:其中,K为磨损系数,d为磨损深度,V为相对运动速度,L为摩擦距离。

为了减小机械系统中的摩擦力,提高摩擦副的耐磨性,需要采取有效的摩擦控制策略。

高速铁路动车组制动闸片用冶金摩擦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高速铁路动车组制动闸片用冶金摩擦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高速铁路动车组制动闸片用冶金摩擦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发表时间:2019-06-24T16:04:16.8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作者:丁淑婧[导读] 摘要:本次研制开发了一种高寒地区高速列车制动闸片用冶金摩擦材料--碳纤维铜基纳米复合材料,它是一种以铜基碳纤维增强、以纳米为基体的新型结构材料,具有质量轻、模量高、比强度大、热膨胀系数低、耐高温、耐热冲击、耐腐蚀、吸震性好等一系列的优良性能。

黑龙江瑞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大庆 163316摘要:本次研制开发了一种高寒地区高速列车制动闸片用冶金摩擦材料--碳纤维铜基纳米复合材料,它是一种以铜基碳纤维增强、以纳米为基体的新型结构材料,具有质量轻、模量高、比强度大、热膨胀系数低、耐高温、耐热冲击、耐腐蚀、吸震性好等一系列的优良性能。

实验证明,该材料在时速高达 420km/h 下质量尚好。

在试验台以 380/km/h 实验时,其吸收的制动能高达 100MJ,比热容是钢的 2 倍,线膨胀系数和弹性模量都比较小,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

它能在-50℃~1000℃的温度下工作,件重仅为钢的 1/4。

在性能上可以等同甚至超越国外同类产品。

关键词:高速列车制动闸片;新型结构材料;超越国外同类产品一、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近10年来,世界材料产业的产值以每年约30%的速度增长。

当前,微电子、光电子、新能源、化工新材料成了研究最活跃、发展最快、最为投资者所看好的新材料领域。

材料创新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也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随着新材料和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微电子技术和微传感器技术自动检测制动过程中摩擦材料的摩擦系数、摩擦力、摩擦量及表面温度,通过控制技术自动调节制动过程中的制动力和表面温度,提高制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是未来摩擦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世界火车制动材料发展对原材料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研制项目的技术基础及关键技术的突破2.1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制开发了一种高寒地区高速列车制动闸片用冶金摩擦材料--碳纤维铜基纳米复合材料,它是一种以铜基碳纤维增强、以纳米为基体的新型结构材料,具有质量轻、模量高、比强度大、热膨胀系数低、耐高温、耐热冲击、耐腐蚀、吸震性好等一系列的优良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合物基摩擦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任何机械设备与运动的各种车辆都必须要有制动或传动装置,而摩擦材料正是这种制动或传动装置上的关键性部件。本文详细介绍了主流摩擦材料产品(聚合物基摩擦材料)的组成:基体、增强体、摩擦性能调节剂和填料及它们改性方面的较新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聚合物基摩擦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聚合物基;增强体;改性;填料;摩擦 引言 摩擦材料是一种应用在动力机械上,依靠摩擦作用来执行制动和传动功能的部件材料。摩擦材料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摩擦系数和耐磨损性能,同时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和机械强度,能满足车辆或机械的传动与制动的性能要求。目前摩擦材料呈现多元化发展,主要有: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和C/C复合等4大类。聚合物基摩擦材料以其结构的可设计性,优良的摩擦磨损性能,良好的工艺成为摩擦材料的主流产品[1]。 聚合物基摩擦材料是一种高分子三元复合材料,是物理与化学复合体。它是由高分子粘结剂(树脂与橡胶)、增强纤维和摩擦性能调节剂三大类组成及其它配合剂构成,经一系列生产加工而制成的制品。本文主要从聚合物基摩擦材料的组分(基体、增强剂、摩擦性能调节剂和填料)来介绍其最近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

1 基体及改性方面的研究 基体不仅可使摩擦材料的各部分有机地粘结在一起,赋予材料一定的结构强度,而且对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特别是对材料的高温性能具有很大的影响。酚醛树脂由于具有价格低廉、耐热、耐烧蚀、阻燃、燃烧发烟少等优点,在耐热性能、力学性能、成型加工性能和低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成为聚合物基摩擦材料最常用的粘结剂。采用不同种类和不同用量的树脂会对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物理力学性能及热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现在大多数聚合物基摩擦材料采用含有40%体积分数的有机粘结剂(酚醛树脂加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丁苯橡胶))与不同的酚醛树脂/丁苯橡胶配比制备而成[2]。 1.1 树脂的改性研究 酚醛树脂一直是树脂基摩擦材料的主流产品,但是普通酚醛树脂硬度高、质脆、耐热性低,无法满足树脂基摩擦材料的性能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改良。针对柔韧性和耐热性不足,通过不同途径对树脂进行改性,主要有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李屹[3]等研究了硼-桐油改性酚醛树脂的合成工艺,对其物化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研究表明,硼-桐油改性使酚醛树脂的耐热性得到改善,其初始热分解温度达到420℃~450℃,明显优于未经改性的酚醛树脂;相应地摩擦材料的柔韧性也得到改善,同时具有良好的摩擦磨损性能,可作为摩擦材料用树脂的换代产品。林荣会[4]等采用新发明的原位生成法成功地制备了摩擦材料用纳米铜改性酚醛树脂。研究表明,纳米铜的粒径为10~40nm,呈近球形,纳米铜改性酚醛树脂的耐热性有较大提高,与纯酚醛树脂相比,其初始分解温度和半分解温度可分别提高31℃和46℃,纳米铜改性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的韧性和摩擦学性能有明显改善,与纯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相比,冲击强度提高44%,热衰退率和磨损率分别降低约50%和2/3。卢荣金[5]等研究甲、乙双组分液体树脂作为粘结剂制备制动摩擦材料的冷压工艺方法,甲组分树脂为硼改性腰果壳油树脂,乙组分树脂为三聚氰胺改性酚醛树脂。该工艺可使模压料在室温下具有良好的成型效果,在固化处理中不使用夹具,可以使成型料具有良好的保型效果。冷压制备的制动摩擦材料具有硬度低、摩擦系数稳定和恢复性好等特点。杜植院[6]等译有机硅树脂与酚醛树脂的共混物作为摩擦材料的黏结剂,研究表明,该共混黏结剂较纯酚醛树脂黏结剂有更高的耐热性,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摩擦系数及磨损率等均比采用纯酚醛树脂时稳定、热衰退较小、磨损率低、冲击强度提高、硬度适中。 1.2 橡胶的改性研究 丁腈橡胶增韧酚醛树脂效果显著,但是由于丁腈橡胶长链的柔性分子,用量过大会导致摩擦材料耐热性下降,制约了聚合物基摩擦材料在车辆高速、重载等方面的应用,因此对丁腈橡胶进行改性以提高它的耐热性是非常必要的。高琳[7]等使用新型过氧化物硫化体系改性丁腈橡胶,研究表明,当硫化剂N,N’-间

苯撑双马来酰亚胺(PDM)用量为4份时,丁腈橡胶500℃左右时热失重为50%,比普通硫化体系丁腈橡胶降低了30%左右,耐热性大大提高,同时摩擦磨损实验表明,此时丁腈橡胶硫化胶的摩擦磨损性能优于普通硫化体系丁腈橡胶;与粉末丁腈橡胶增韧改性的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相比,新型过氧化物硫化体系丁腈橡胶溶液共混改性的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摩擦系数提高到0.46磨损量降低了0.006,稳定系数由0.76提高到0.85,物理力学性能也得到提高。黄凯兵[8]等采用BMI改性丁腈橡胶,并将其增韧的酚醛树脂应用于聚合物基摩擦材料,研究表明,溶液法改性丁腈橡胶制得的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普遍都比未改性的好,其中以8%BMI量改性的较为优良;物理力学性能如缺口冲击强度、压缩强度、硬度、密度等,无明显变化,但吸油率和吸水率明显降低;DSC—TG分析表明,溶液法改性后橡胶的耐热性能有明显改善。

2 增强体 摩擦材料中增强体的作用主要是使材料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使材料在承受冲击、剪切、拉伸等机械作用下不至于出现裂纹、断裂等机械损伤。增强纤维通常采用石棉,但由于石棉致癌,国内外开展了代用纤维的研究。目前广泛使用的是金属纤维、有机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矿物纤维及混杂纤维。 增强材料如碳纤维经常添加进聚合物材料中,提高其力学性能和热力学性能。A.C.Greco[9]等以随机定向的长编织纤维和短编织纤维增强聚醚醚酮,研究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长编织纤维加强的聚醚醚酮在高速滑动摩擦中显示出最低的磨损率。赵世海[10]等以酚醛树脂为基体玄武岩纤维为增强体制备了玄武岩纤维增强树脂基摩擦材料,研究了树脂含量对其弯曲强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该摩擦材料的弯曲强度随树脂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树脂含量为35%时开始出现下降趋势;随着树脂含量的增加,摩擦材料的吸水率和磨损率呈下降趋势,当树脂含量为25%时,摩擦因数较高、磨损率和吸水率较低,合适的树脂质量分数为25%~30%。李贺军[11]等制备出几种孔隙率不同的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研究表明,短切碳纤维在树脂基体中均匀分散,相互桥接,形成了大小不一的贯穿性孔隙;随着孔隙率的增大,摩擦力矩曲线趋于平稳;动摩擦系数升高,静摩擦系数降低,磨损率增大。目前增强纤维的种类很多,但却没有一种纤维能够完全在成本、性能上取代石棉,因此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逐渐从单一纤维转向了混杂纤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纤维进行混杂增强,不仅可以充分降低成本,还可以充分发挥每一种纤维的优点,弥补相互的缺陷,使性能更加完善,更加优异。刘震云[12]等用钢纤维、有机纤维、铜纤维、矿物纤维等混杂纤维制成的摩擦材料,混杂纤维的含量以体积分数10%为最佳,质量分数约25%,此时材料有较高的摩擦系数和较低的磨损量,冲击、弯曲及硬度等性能指标都能达到使用要求。

3 摩擦性能调节剂和填料 填料在摩擦材料中主要是对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多方面调节,通过添加不同的填料来控制、调节摩擦材料制品的硬度、密度、结构密度、制品外观,改善制动噪声,降低成本等。填料不仅可改善摩擦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如导热性、热胀率、密度、强度、刚度及硬度等),而且还可以调节摩擦性能和降低成本等。按照化学成分填料可分为有机填料(如橡胶粉、沥青等)、无机填料(如铬铁矿、石墨、SiO2、BaSO4、MoS2、Al2O3等)、金属填料(如钢丝、铜屑、铸铁粉、铝粉等)按照对材料摩擦性能的调节作用可分为减摩填料、增摩填料。减摩填料以提高材料的耐磨性、降低摩擦因数、减少制动噪音为目的,主要有石墨、低熔点金属、MoS2等。增摩填料以改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增加材料摩擦阻力、稳定摩擦因数和提高材料耐磨性为目的,主要有金属粉末及有机摩擦粉。为了提高摩擦材料的综合性能,减摩填料和增摩填料将根据具体使用要求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 填料的种类、大小、形状、数量的选择能对摩擦材料产生重要影响。Mukesh Kumar[13]等通过分别添加了质量分数10%的黄铜、铜粉、铁粉与不添加金属粉末的摩擦材料对比,研究表明,添加了金属粉末的摩擦材料几乎都改善了摩擦性能,铜粉材料表现出最好的摩擦行为,而添加了黄铜粉末和铁粉的材料次之。宋宏、胡以强[14]等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铬铁矿粉、石墨、萤石、蛭石填料的不同粒度对摩擦系数、磨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铬铁矿粉粒度在200~320目,摩擦系数高而稳定,且磨损率低;石墨粒度在100~200目范围内,摩擦系数稳定、高,且低温磨损率低;萤石在200~300目范围内,摩擦系数稳定、高,但其粒度变化对材料的磨损率无明显影响。蛭石在20~40目之间,平均摩擦系数最高;蛭石粒度对摩擦系数、高温磨损率影响显著。大于100目时,摩擦系数稳定,80~40目之间材料的高温磨损率低。 张旻君[15]等通过添加芳纶浆粕纤维和膨胀蛭石,考察低温条件下增强纤维对复合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芳纶浆粕纤维含量的增加,洛氏硬度与之近似满足线性关系,冲击强度缓慢提高,摩擦系数及磨损量也增大;随膨胀蛭石含量的增加,其力学性能和摩擦系数均呈峰形变化,分别在2%、3%时达最大值,但磨损量的变化不大。陈震霖[16]等采用不同特性玻璃质刚性填料(玻璃纤维、玻璃纤维粉、5μm和20μm玻璃微珠)填充改性热塑性聚酰亚胺(TPI),利用MPX-2000摩擦试验机测定了干摩擦、水润滑和油润滑条件下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考察了不同形态、尺度填料的影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磨损表面形貌,分析材料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大尺寸填料的单位个体与基体的界面面积和结合强度大于小尺寸填料,其磨损率比小尺度填料的材料低.在水和油起到良好冷却作用后,球形颗粒易出现应力集中,疲劳裂纹向四周扩展、交汇,产生疲劳磨损,其程度随颗粒尺寸增大而提高,表现为20μm玻璃微珠填充材料磨损率最大。 高冬[17]等研究石墨、三硫化二锑(Sb2S3)、焦炭3种减摩填料对树脂基多纤维增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3种减摩填料,摩擦材料均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保持摩擦因数的稳定性。其中石墨在低温(100~150℃)下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Sb2S3在高温(250~300 ℃)下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焦炭在中低温(150~200 ℃)下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Xin-Rui Zhang[18]等采用热压成型,分别含短纤维碳、SiO2微粒、石墨颗粒的聚酰亚胺摩擦材料进行摩擦磨损性能研究,实验表明,单独掺入石墨颗粒和短纤维碳能显著提高材料的摩擦性能,单独加入SiO2微粒不利于材料的摩擦性能,而短纤维碳、SiO2微粒、石墨颗粒的混合加入能最有效地提高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