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根本不懂《红楼梦》!”——诠释聂绀弩先生对周汝昌《红楼梦》研究的经典评价

合集下载

周汝昌先生对红学的贡献

周汝昌先生对红学的贡献

周汝昌先生对红学的贡献红学研究周汝昌关于曹雪芹的家世生平考证,使得人们对于《红楼梦》作者有了一个空前清晰的印象。

《红楼梦》汇校工作:周祜昌、周汝昌二位先生五十六年心血的结晶《石头记会真》,汇集已发现的现存于世的古抄本10余种,对其进行全面汇校,展示所有异文,使之成为接近曹雪芹原本真笔的一部可以信赖的《石头记》。

周汝昌把《红楼梦》上升到中华文化小说的高度,提出'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红楼梦》应列为第十四经。

周汝昌一生致力于红学研究,其研究方法师承于胡适,但又独树一帜。

周汝昌重点考证了曹雪芹的身世与家世,并且仔细研究了大量清宫档案之后,得出了《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的观点。

并且通过对前八十回的仔细研读结合曹家史实,经过严密思考和逻辑推理,为人们揭开了隐藏在书中的深刻艺术内涵,伟大的诠释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

其研究观点为广大红学研究者和人民群众所接受。

红学观点《红楼梦》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

红楼梦的创作思想:第一、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文化小说,实际上它记载了中华民族文化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

读懂了《红楼梦》,就能了解认识中国文化。

第二、以写妇女人材的屈辱、不幸、悲惨,来写中国人材的悲剧,甚至人类人材的大悲剧。

可惜这样一部伟大作品,硬是被狭隘地庸俗化为哥哥妹妹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的主旨:大旨谈情(而非色空),具体就是:体贴,即孔子所说的'恕',推己度人之义。

《红楼》文化有三纲:曰玉、红、情。

《红楼梦》的艺术手法,非仅仅是'形象塑造、心理刻画、描写逼真、分析细密'等西方文艺理论所言,更重要的是在于具有中华一切文学艺术的总特征:'传神写照、追魂摄魄'。

《红楼梦》的结构章法:整部书所采用的是'大对称'的结构法,包涵了三次重要的元宵节与三次重要的中秋节,这是全书的六大关目。

理解了它,又可发过来推考八十回以后的情节轮廓。

作文素材周汝昌研究《红楼梦》第一人

作文素材周汝昌研究《红楼梦》第一人

作文素材周汝昌研究《红楼梦》第一人周汝昌治学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先后写过《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等著作,新著《红楼夺目红》(作家出版社)是以短文讲“大旨”。

全书130余篇,从赏析曹雪芹“绝特”个性,提出史湘云才是《红楼梦》全书主角,到刘姥姥在全书中的重要性,以及红学研究者极少触及的红楼小人物的见解等观点。

痴20岁失聪,后又几近失明被称为“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一人”的九旬周汝昌先生真可谓是“为芹辛苦见平生”的学人了。

汝昌先生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仅存微弱听力,后来又因为用眼过度,双眼几乎达到失明程度,仅仅依靠着右眼的0.01的视力,治学数十年。

90多岁的先生著作等身。

晚年时,周先生每天仍然坚持“盲书”写作。

由于目力不佳,所以他平日不怎么爱看电视。

但是先生的写作生活是每天必坚持的。

老人不用电脑,他写东西的时候,几乎需要把脸面贴到纸上去。

先生写出来的汉字常常核桃一般大小,有的时候字能够串了行,有的时候字也会交叠到一起去。

周汝昌说,自己应当最是一个红学的爱好者,应当最是一个痴情着迷《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了。

周汝昌研红路更是辛苦,居然花费了60年。

怪睡玉石枕头,喜欢晚起周汝昌先生回忆自己的红学之路时,提到了少年对于他影响最大的人,那是他的母亲。

周汝昌母亲名叫李彩凤,母亲平时就比较爱好小说《红楼梦》。

周汝昌记得母亲当时身边正好有一部古本小说《石头记》,于是少年时的周汝昌就试着自己翻看。

周先生对石头的喜爱简直就是让人称奇,他的床上,长年放着一些砚台,玉石这类的东西,睡觉的时候摸着玩。

长年的摸索,有些石头都给他摸得圆熟光亮。

周先生还有一块玉石的枕头,多年来一直就枕着它。

想着那石头多凉啊,但周先生说这样能让他脑子更清醒。

周老生病不信医生,自己按照《红楼梦》里的方子抓药来吃。

说到养生,他一个人独坐时,手绝不闲着,会用左手的大拇指用力按右手的掌心,双手交替。

本溪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本溪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本溪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1. (6分) (2020高一下·如皋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礼是有秩序的爱。

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漫长的进程中,以“地缘”关系为依据,以“亲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宗族——家族共同体,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

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

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范仲淹、司马光等大儒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即通过哪种方式重建社会。

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

以程、朱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确定了家礼构想,目的是复兴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

程子所立祭祀之法的本意是,祭祀的主体是士大夫的宗子,不是庶人。

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

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

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族大家族乃至族内小家庭之间的“亲亲”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在这种“亲亲”的基础上,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达到凝聚人心,团结族人,互爱互助的效果。

这样,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成为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生辰祭、忌日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

周汝昌研究红楼

周汝昌研究红楼

• 5、周汝昌先生的博学体现在哪些方面?请 简要说明。 • 5、①治学初以语言,诗词理论,笺注,赏析 和中外文翻译为主。 • ②国学基础博厚,研究领域涉及古典文学和 诗词等多个方面。 • ③极善诗词。 • ④擅长书法,极有造诣。 • ⑤擅长京剧。
• 3、文章最后说“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 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从文中看, 周汝昌先生身上体现了哪些“最值得骄傲 的精神”?请简要概括。 3、①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勤奋、刻苦精神,56年 成一书。 ②执着于追求,身体多病却依然坚持研究与写作。 ③轻物质,重精神。
• 4、周汝昌先生身体不便,生活简朴,却“很 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请根据文章内容, 就却能收获十分快乐。(提 出观点)周汝昌先生身体多病失聪失明,生活俭朴不 富裕(苦),但他不以为苦,因为他有追求,有目标, 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研究学问上并从中获得平常人体 会不到的快乐。(结合文本分析,紧扣观点中的“苦” 与“乐”)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正确看待苦与乐, 坦然面对人生旅途中的各种困难,不要过多在意物质 上的享受,努力追求精神上的快乐与满足。像感动中 国人物赤脚医生赵春燕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 不平凡的成绩。(联系现实,举出事例证明)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名著导读)周汝昌自传:一梦情深也自说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名著导读)周汝昌自传:一梦情深也自说

周汝昌自传:一梦情深也自说周汝昌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红楼梦〉新证》以来,就成了著名红学家,当然也就成了社会名流。

由于《红楼梦》本身兼具深刻性和大众性两方面的特点,使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始终处于全社会瞩目的地位。

从年以来,由于电视台“百家讲坛”的红楼系列和电视剧《红楼梦》剧组的“再聚首”等节目的播出,以及《红楼夺目红》等红学书籍的畅销,更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红楼热”。

而周汝昌,则成了这一社会文化热点中一个最受人关注的人物。

以至于网上的红迷有这样的幽默调侃:没有周汝昌,哪来《红楼梦》?但是,无庸讳言,周汝昌又始终是一位“有争议”的学者,他是引发红学学术争鸣最多的一位红学家,他的某些学术观点,总是有人提出质疑。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倒也能引发我们更多的好奇心。

要满足这一好奇,最好的办法是读周汝昌的传记,所谓读其书,则想见其人,所谓知人论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最近推出《红楼无限情:周汝昌自传》,就正好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

这本书包括72篇文章,30余万字,从周汝昌的幼年到上中学、大学,从开始学术研究到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生“奇遇”、重要学术活动,都有所涉及。

当然它是由一篇一篇的文章构成的,是周汝昌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重要的“点”,点和点当中是虚线,但这些“点”串起来,就成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也就是周汝昌红学和诗学人生的大体轮廓和轨迹。

家庭背景和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遭遇,是这本传记中很有趣的一部分。

从“水乡之梦”到“留恋自然”,从“语文第一课”到“少年书剑在津门”,从“谈情说爱”到“结亲”,娓娓道来,生动活泼,而周汝昌的天分和本性也就在这些“故事”中自然呈现出来。

这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童,一个自小富有音乐天赋和诗人气质的少年,一个虽非“书香门第”出身却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熏陶而有各种“际遇”的“读书种子”。

这种种因缘,正是他后来成长为著名学者的早期“基因”。

周汝昌是怎样与《红楼梦》研究结缘的?又怎样一步一步走上了深入研究的学术道路?这其间遭遇了哪些挫折困难?又如何克服这些困难,锲而不舍,努力奋斗,而终于取得丰硕的成果走向辉煌?在这本书里也有虽然不是很系统但“提纲挈领”的涉及,当然,这些叙述主要是偏重一些历史事实真相以及与相关人物的交往纠葛,并没有从学理上做更多的阐释,避免了长篇大论的枯燥。

读_顾随致周汝昌书_

读_顾随致周汝昌书_

时顾随执教于天津师范学院 ( 今河 北 大 学 前 身 ) 中 文 系, 周 汝昌( 玉言) 是四川大学英语系讲师, 他的《红楼梦新证 》 于 1953 年 9 月印行 。 信中 “王老弟 ” 指王振华, 顾随早年女弟 。 “ 何 林 公 ”即 李 何 林 子, 时任天津师院中文系主任 ( 1904 —1988 ) , 现 代 文 学 研 究 专 家, 时任南开大学中文系 主任 。 从顾随的信中看, 在川大英语系工作了一年多的周汝 他试图 调 动 到 天 津 的 高 校 。 当 是 暑 假 前 联 系 昌不够开心, 了天津师院和南开大 学 的 中 文 系, 王振华如何反应尚不能 李何林则了解了 情 况 。 川 大 的 校 长 及 其 下 属 的 系 领 导 明, 对周汝昌的评价似乎 比 较 一 般, 调 动 的 希 望 遂 成 泡 影。任 何况顾周业已保持了十馀年的 何老师都有护犊子的 心 理, 通信, 彼此也还投缘, 感 情 不 浅, 所以顾对周的糟糕处境极 却也无能为力, 于是颇有些恼火 。 表同情, 由此可知, 去 年 ( 1952 ) 春 天 周 汝 昌 离 开 燕 京, 远赴成 都教英语, 似乎属于迫不得已, 否则他便不必急着调回家乡
读《 顾随致周汝昌书 》
沈治钧
内容提要 : 梅节去年著文指出 , 周汝昌实际上未能在燕 这 说 明 顾 随 根 本 不 可 能 在《木 京大学研究院 中 文 系 毕 业 , ( 石 头 非 宝 玉 ) 中 将 周 汝 昌 比 作 刘 勰、 司 马 迁、 郑 兰花慢 》 玄, 顾词全篇是赞 颂 曹 雪 芹 与《红 楼 梦 》 的, 不应任意加以 《顾 随 致 周 汝 昌 书 》 歪曲 。 此说以 实 证 为 依 据 , 当 可 采 信, 中的材料也可作证 。 周 汝 昌 等 对 顾 词 有 相 反 的 诠 释 , 却毫 《顾 随 致 周 汝 昌 书 》 无凭据 , 破 绽 百 出, 亦完全不能证明 其说 。 关键词 : 梅节 顾随 木兰花慢 新红学 读 ︽ 顾 随 致 周 汝 。 翻 阅 之 后, 近日购得 一 册 新 书, 觉得有所收获, 同时 也 产 生 了 若 干 新 的 疑 惑 。 与 之 相 关 的 ( 石头 材料也读到一 些, 它 们 对 正 确 理 解 顾 词《木 兰 花 慢 》 非宝玉) , 当有助益 。 现 把 极 端 浅 陋 的 想 法 写 下 来, 供感兴 趣的师友和读者参考 。

【doc】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腹——驳斥《周汝昌胡适一段红学公案》

【doc】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腹——驳斥《周汝昌胡适一段红学公案》

【doc】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腹——驳斥《周汝昌胡适一段红学公案》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腹——驳斥《周汝昌胡适一段红学公案》争呜?一flail驳斥《周汝昌胡适一段缸学公案》南京严中在红学史上,佳话多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适与周汝昌的一段红学交往.虽然他们的交往不过一年,书信不过数通.相晤不过一次.但因为一位是新红学的开先河者,一位是当代红学的集大成者,因此,他们的交往特别引人注目.为使人们了解个中情由,今年8月漓江出版社推出了周汝昌先生的《我与胡适先生》,, 内容既翔实而又生动.然而在此前不久的7月15日北京《新京报》”书评周刊”抢先发表了一篇奇文——《周汝昌胡适一段红学公案》,作者苗怀明在文中对周汝昌先生进行恶毒攻击,说什么:”周汝昌在谈及胡适时言语间明显带有不满和怨气”,”和胡适绝交”,”一名普通大学生(周汝昌)将大学校长,着名前辈学者(胡适)当?书童?使唤”,”他(周汝昌)对胡适是怀有很深的成见的”,”往其(胡适)身上人为地抹上许多污点,这种做法实在有失厚道”云云.这样,原本是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在苗怀明的笔下就成了一段”公案”.笔者认为,苗怀明之所以这样做,是”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腹”.故特撰文以斥之,以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析”徒弟”说苗文说:胡适与周汝昌的交往前后算起来也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实际为一年——严注),因政治局势的变故而戛然中断.但就是这段十分短暂的交往,当事人日后的说法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令人无所适从.首先,从胡适这方面来看,他后来虽未曾专门撰文谈论这段交往,即使是在其内容包罗万象的日记中也没有记载,但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曾一度频频提起.如1954年在信中说道:”你在那信里大称赞周汝昌的书, 我完全同意,此君乃是我的《红楼梦考证》的一个最后起,而最努力最有成绩的徒弟.”同年12月,在致沈怡的信中,他又把这句话重复了一遍:”周汝昌是我的?红学?方面的一个最后起,最有成就的徒弟.”也是在这一年,他在给程靖宇的信中写道:”谢谢你寄给我的《红楼梦新证》.我昨晚匆匆读完了,觉得此书很好,我想请你代我买三四册寄来,以便分送国内外的?红学?朋友.”1960年,他在给高阳的信中写道:”关于周汝昌,我要替他说一句话,他是我在大陆上最后收到的一个?徒弟?……汝昌的书,有许多可批评的地方,但他的功力真可佩服.可以算是我的一个好?徒弟?.”1961年,他在给陶一珊的信中说道:”我的一个?红学?信徒周汝昌在大陆上出版了一部六百多页的《红楼梦新证》.”从胡适的这些话里可以看出,他在谈到周汝昌时,语气是十分和善的,充满欣赏,愉悦之情,而且言语之间明确将周汝昌视作自己的一个徒弟.显然,周汝昌并不认可他为胡适弟子这个说法,他曾委婉地说:”台湾有人说我是胡适之先生的?关山门的弟子?,那实在是一种由于错觉和误解而产生的溢美之辞.事实上,我连胡先生的?私淑弟子?也远远够不上.我实际只是他的《红楼梦考证》和《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的一个晚至四十年代才认真思索《红楼梦》的后生读者.”笔者认为,苗文中所引胡适和周汝昌的说法都没有错,一方面,在胡适的心目中,周汝昌被视为他的好“徒弟”,但在当时的交往中周汝昌自称为”后学”,这与顾颉刚自称为”学生”是有区别的,因为顾颉刚,俞平伯确曾是胡适当年任教的北京大学的学生,而胡适当时并没有确认与燕京大学做学生的周汝昌有一种”师生” 或”师徒”关系.且解放后胡适在海外谈及他与周的这种”师徒”关系时,周汝昌当时并不知情.因此,周汝昌认为别人称自己是胡适的”关山门弟子”“是一种由于错觉和误解而产生的溢美之辞”,”事实上我连胡先生的?私淑弟子?也远远够不上”.这正是周汝昌的襟怀坦白,实事求是.胡适当时是北京大学校长,社会名流,如果周汝昌当时确是胡适认定的”徒弟”,这对一位年轻学子来说,应该是一件非常荣耀而求之不得的事. 就是”政治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如果周汝昌确是胡适的”关山门弟子”,周又有什么不可承认的呢? 问题恰恰是在当时胡适与周汝昌之间只是”视为”“师徒”关系.君不见胡适在谈及”徒弟”一词时有时是加上”引号”的.试想,如果周汝昌蓦然承认这种加上”引号”的”师徒”关系,恐怕又不知要有多少人指责周汝昌先生是”伪造历史”了.因此,笔者认为,在所谓的”师徒”关系上,既不存在胡适”自作多情,好为人师”,也不存在周汝昌对胡适有什么”不满和怨气”.而这些恰恰是苗文作者无事生非生出来的.批”书童”说苗文说:除向胡适本人借书之外,周汝昌更多的则是让胡适帮其代借有关图书资料,其中包括如下一些: “清初集子我翻了不少,材料也多,只是还有些集25?子明知其中必有材料而只是寻不到的.先生如有藏书友好,亦乞介绍.”(1948年6月4日致胡适书)“曹寅的集子我只见了《诗钞》六卷,是最早刊本,先生旧曾借到诗文词并别抄全集,这个我必须一看.先生还能从天津或北平替我代借一下吗?”(1948年6 月4日致胡适书)“徐星署先生之八十回本,现无恙否?如果将来我要集勘时,先生能替我借用吗?”(1948年7月11日致胡适书)在得到该抄本已经”迷失下落”的消息后,他仍要求胡适:”务希先生设法辗转一求此本之下落,谅未必不能发现也.翘企翘企!”(1948年7月15日致胡适书)“我现在亟欲检看永珞的《九思堂诗钞》和紫琼的《花间堂集》,《紫琼崖集》等,先生能替我搜借吗?至企至幸?”(1948年9月11日致胡适书)几天后,他再次催促胡适:”我恳切祈求先生仍为我搜借:一,《楝亭全集》本;--,允禧之《紫琼》,《花间堂》各诗集;三,永珞之《九思堂诗》;四,永忠之《延芬室诗》(戊子初稿).又先生当初说遍查过康,雍,乾三朝的妃子无曹姓者,先生所查何书?专门记载各皇帝妃嫔者有何书?先生说曹寅一女嫁蒙古王子,?蒙古?二字何据?干祈一详告!”(1948年9月19日致胡适书)“先生如到南京,干万抽暇到聚宝山雨花岗上访访…曹公祠?寅还有没有,若有,有无碑版文献?又江宁…儒学?有名宦祠,玺,寅父子俱入祀,亦望一探,或有所获.”(1948年9月11日致胡适书)同样,几天后他又再次催促胡适:”我再提雨花岗上的曹公祠,先生千万不要忽略他,最好能去一访,意外收获,是很难说定的.” (1948年9月19日致胡适书)“两个最基本的史料:《楝亭全集》本和故宫折子,我全无由运用.先生还能在天津根寻当初的?公园图书馆?的藏书和在北平故宫文献馆给我安排最大可能的便利吗?李煦的全部折子还在.此外还有织造衙门和内务府的文献都是无尽宝藏,必须发掘的,人微言轻的学生,在社会上想作任何理想的事亦困难万分,先生能替我想一个办法,真是受惠无穷的.”(1948年10月23日致胡适书)苗文在引述了周汝昌上述向胡适求助的信函后,接着说:尽管胡适对周汝昌愿意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与援助”,”一切可能的帮助”,但上述这些连续不断的要求显然是比较”过分”的,即使胡适本人是个空闲时间较多的寻常之人,也很难完全满足这些要求,何况他当时还是北京大学校长,名闻天下的着名学者,整天有大量的繁杂事务需要处理,而周汝昌只是燕京大学的一名普通大学生.即使不讲这些,仅从辈份上说,胡适也完全称得上是周汝昌的前辈,事实上在书信中他一直称胡适为”前辈先生”.这种一名普通大学生将大学校长,着名前辈学者当”书童”使唤的现象在中外学术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胡适平生做学问,无论是做26?《红楼梦》及其他小说研究还是《水经注》研究,得力于友朋学生处不少,像这样帮别人大量搜集资料,借书,寻找研究线索的事情似乎也是平生仅有的.但即使是这样,胡适还是尽量去做,这可以从其书信中看出来,比如:”你若没有见到大字本,我可以借给你.”“《四松堂集》现已寻出,也等候你来看.”“《四松堂集》,又你的长文,今早都托孙楷第(子书)教授带给你.”“故宫里曹寅,李煦的密折,都绝对无法借出,只可等将来你每日进去抄读了.”由周汝昌的上述要求也不难想见,如果没有胡适的大力帮助,他的《红楼梦》研究是否还能进行下去,其《红楼梦新证》是否还能写成.但令人遗憾的是,周汝昌到目前为止,除了说胡适出借几本藏书给自己外,对胡适的其他帮助则一概不提.读了苗文的上述”书童”论,我真佩服这位”纵横家”的”离间”本事.关于周汝昌向胡适借书的由来,周在1948年6月4日给胡适的信中写的清清楚楚:”自从去冬偶然为文谈曹雪芹,蒙先生赐复起,兴趣转浓.半年以来,把课余的一些闲工夫,都花费在搜集曹家身世文献上面,成绩小有可观,竟然起意要起草一本小册子,主旨在,更清楚地明了雪芹的家世,才能更明《红楼梦》,而邪说怪话才可以消灭无形了,这个工作是先生创始的,我现在要大胆尝试继承这工作.因为许多工作,都只开了头,以下便继起无人了,所以我要求创始的先进,加以指导与帮助.”接下来就是周汝昌去东厂胡同一号拜访胡适,胡适当即借给周汝昌甲戌本《石头记》和《胡适论学近着》.这次会晤之后,胡适7月20 日在给周汝昌的回信中表示:”我对于你最近的提议——…集本校勘?——认为是最重要而应该做的.但这是笨重的工作,故二十多年来无人敢做,你若肯做此事,我可以给你一切可能的便利与援助.”这就不难看,周汝昌向胡适借书,以及胡适借书给周汝昌是有明确目的的——这就是”草-4,册子”(《红楼家世》即后来出版之《红楼梦新证》)和”集本校勘” (即近年出版的《石头记会真》).而要完成这两项任务,周汝昌当年向胡适提出借阅的《楝亭全集》,《徐星署先生八十回本》(即庚辰本),《四松堂集》以及”故宫里曹寅,李煦的密折”等等是不可或缺的.这些书今天都已影印出版,不难见到,但在当时,一般人包括”普通大学生”周汝昌要想见到它们,却比登天还难,必须借助胡适这样的名人才有可能达到.事实上,胡适给了周汝昌”一切可能的便利与援助”.对此,周汝昌对胡适充满了感激之情:”在这一年之间,我从胡先生那里获益匪浅,又得他指示途径,无所保留,诚意至深,倾…囊?相赠——这仍然要归属于他那不自私的品格上去.这样,人品就高尚,就令人尊敬怀思了.这一年中,我的?红学?基本路向和研究方法,都有了初步的,较为扎实的奠基工作成果.所以,1947年冬至1948年冬,是我走上?红?路的重要的,决定性的年头.”看了胡适与周汝昌的上述”对话”后,人们还能得出周汝昌向胡适借书有点”过分”的结论吗?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苗文作者却别有用意地说什么:”一名普通大学生将大学校长,着名学者当?书童?使唤”,其目的难道还不是为了诋毁周汝昌的人品和声誉吗?!驳”绝交”说苗文说:”与胡适谈论周汝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汝昌在谈及胡适时言语问明显带有不满和怨气.” “两人交往时间虽然不长,但在曹雪芹的生卒年,《红楼梦》的版本等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以至胡适在其一篇文稿上画了一个通页的大?十叉?,并于眉上批注,将文稿寄回去,说这文章无处发表.这种争执与退回文稿之举显然对周汝昌的刺激很大,导致了他和胡适的绝交.”此外,苗文还把周汝昌和胡适的”争执”说成为”争吵”,而且是”振振有词”:”周汝昌所说的与胡适争吵的问题.争吵这个词是笔者根据周汝昌多次回忆的情况概括出来的,他本人使用的是?分歧?,?争执?,?争论?等字眼.此外,他还用了?批评?一词,如?胡适的红学观点,我与之有同有异,在不止一个场合,口头书面地对之提出过批评意见.?由于他将与胡适的?分歧?,?争执?或?争论?定性为?彼此见解间的差距无法苟同与迁就?,?根本而无法调和的分岐?,所以笔者觉得争吵一词更为恰当贴切,也更形象,以下皆用争吵一词,这是需要说明的.”综观胡适与周汝昌的学术交往,诚如周汝昌所言:“胡适的红学观点,我与之有同有异,在不止一个场合, 口头书面地对之提出过批评意见.”具体表现在曹雪芹的生卒年和《红楼梦》的版本这两个问题上.在”曹雪芹生卒年”问题上,周汝昌在《我与胡适先生》开篇《纪念胡适之先生》中写道:“从一开始,讨论新发现的《懋斋诗钞》所显示的雪芹生卒年问题,胡先生只同意拙见的一半(卒年),而不赞成我的生于?雍正二年?说,理由是若生得那么晚, …就赶不上繁华了?.我即与之辩论,若依他的假设将生年提前5年(即康熙朝之末),那时曹家已十分不幸, 寅,颞父子相继而亡,过继一个幼侄勉支门户,两世孤孀,家口零落,生计艰难——哪儿还有什么?繁华?可赶?适之先生不肯接受此言,而且后来连他表过同意的卒年(乾隆二十八年癸末)也撤消了(仍主卒于壬午).当时我年少气盛,说话莽撞,但他并不介意,依然和蔼?对话?.”“胡适先生在雪芹生卒年问题上与拙见虽有小异,但作为学者前辈,还更有从善如流的一面,令人感动. 例如他接受《红楼梦新证》的内涵至少可举三点:一,他改变了曹颊乃曹寅次子的旧说,承认是其过继子.二,不再主张脂砚斋是雪芹本人的化名,而承认?可能是雪芹的太太或朋友?.三,承认了曹家的曾遭巨变不是…坐吃山空?的结果.”“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了他是有仁者之心的厚道人,不计较那些历史造成的琐末细故.若是一个鸡虫得失,气量狭小的卑流人物,就会恨在心?,找个什么机会也要施以报复之计,方为称怀快意.从这一点,我可以进而说明,在我五六十年有幸接触交往的很多位鸿儒硕学中,称量其为人的气度气象, 胸襟视野,我感到惟有胡适之先生能够称得上一个…大?字.适之先生的博大,仁厚,是谁也歪曲不了的.”在《红楼梦》的版本问题上,胡周之间的相左已不是什么秘密.1948年7月11日周汝昌在给胡适的信中就曾严厉批评过胡适推崇的程乙本:”亚东虽已多次排印,但都未能脱离开高兰墅的烟幕,未免令人耿耿也.”由此,我得出的结论是:周汝昌与胡适之的交往中,”争论”是有的,”争吵”则是不存在的;”未能延续下去”是事实,但”绝交”则是凭空捏造出来的.遥想当年,胡适先生着《红楼梦考证》批评蔡元培先生的《石头记索隐》为”附会的红学”,谓之”大笨伯”,”笨谜”,”很牵强的附会”.但蔡元培先生还主动地为胡适寻找所需的《四松堂集》刻本,给胡适提供”攻打”自己的”炮弹”.一时传为佳话.再说胡适之与周汝昌先生尽管他们在某些学术问题上相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学术友谊.最让我感动的是周汝昌先生和我的学术友谊.正如他在给我的《红楼丛话》所做的序言中所说的:”我与严中的学术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最大的分歧是我”主南”说,周先生”主北”说)天下很少有那样的情形.我们之间,有同,也有异.同,不曾成为我们?互相吹捧?的?资本?;异,也不曾引起我们的…变脸?与?破口?(红学界是有过?骂街红学家?的),更不曾有过一丝一毫?影响?了我们的学谊.”蔡元培之于胡适先生,胡适之于周汝昌先生又何尝不是这种”学谊”呢?可是苗文作者偏偏要在胡适先生与周汝昌先生的交往中使用”争吵”与”绝交”这样的不适和不实之词,不知是安的什么心?!斥”抹污”说因为周汝昌对胡适的”新红学”作过这样的评论: “(胡适)做了一般性的考证工作,贡献不小,但这儿并没有什么新的思想内涵与学术体系可言”.”胡先生除了提出?自叙传?(相对于写别人而言是不错的),对曹雪芹这部书的真涵义真价值,可说一无所论,简单肤浮令人惊讶.”(这是针对胡先生在《答苏雪林书》中所说的:”我向来感觉,在见解上《红楼梦》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学技术上,《红楼梦》比不上《海上花列传》, 也比不上《老残游记》而发的——严注).以及周汝昌对胡适提倡”白话文”的”微词”:”自从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话?倒是都?白?起来了,可中国特色的…文?——真够我们中华传统观念品级的?文?却日益减少了.”“时至今日,果然已有人公开提出:”…程木?是真原本,而《甲戌本》古钞及脂批本却是?伪造?的了.27?这种观点,固然不能让胡先生?负责?,但他在这方面做法与论调,确实流弊深远,才导致了至今是非颠倒的后果.”因此,苗文作者认为:”它有损胡适的形象,构成对胡适名誉和人格的伤害.胡适对晚进后辈的热情提携和无私帮助在现代学术史上是有口皆碑的,对曾经大力帮助自己,对自己治学做人皆给予热情,耐心指导, 将自己引入红学之门的前辈学者不仅不表示应有的谢意(按说周汝昌应该在其《红楼梦新证》一书中对胡适表示特别感谢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这样做), 反而往其身上人为地抹上许多污点,这种做法实在有失厚道.”对于胡适创立”新红学”和提倡”白语文”的看法, 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周汝昌就胡适上述两个问题上发表的见解来看,可能有”过激”的地方,但我认为所言都是善意的,绝非苗文作者所说的”它有损胡适的形象,构成对胡适名誉和人格的伤害”.”往其身上人为地抹上许多污点”.相反,周汝昌对胡适推崇备至,不信,请看周汝昌先生在《我与胡适先生》一书中开卷之所言:“我是一名村镇的小后生,不想有幸结识了许多名流硕学,而且都是比我年长的忘年之交.今日回想起来,这么多位之中,还得推胡适之先生为首位.这理由很多了,并非震于其盛名而故献谀颂之俗意.我试举数端,以资品论——第一就是胡适之先生的影响没人能比,在海外此情最显:世界上汉学专家除外,一般人对中国文化的?常识?是有两位名人:一个是Confucius(孔夫子),一个就是Dr.HuShih(胡适博士). 他的代表性之大,于此不难想见矣.还有,我见台湾出版的《胡适全集》,附印有他所获世界各大学赠与的荣誉学位,列成一个惊人的长串!我想,古往今来,国际上学位最富有的人也许就为?观止?了吧?再说,据云他的全部着述多达两千万字.我也不知道人类历史上,还有谁有?字数?可以并驾而齐驱.这是中国百年来的文化巨人伟人中的首位,大概名次不会有异说——比如梁启超,陈寅恪,钱钟书,只怕皆须逊让一筹.第二,从人品性情而察之,胡先生是一位忠厚长者,君子仁人.我这样说,有事实依据.仁者待人,必以宽厚,不忮刻,不猜忌,无自大之态势,有热情之心肠.信任别人,尊重别人.爽朗平易,真诚,大度.我于1947年之秋,发现了《懋斋诗钞》,因而得雪芹的踪迹比先前丰富了很多——此时离胡适先生发表《红楼梦考证》已有26年之久(1921—1947),然而胡先生的学术热情依照不减当年.因于报端见到拙文,立即写信给以响应.以此为始,通信频繁,讨论切磋.他从赵万里先生处得知我只是燕京大学的青年学生,和28?他的学术地位实有?云泥?之隔,但他依然以平等的态度相待,信札的语气一贯客气委婉,真率关切,字里行间没有做作的气味.就是这样的交往关系,我竟冒昧地想借他珍藏的《甲戌本》,《四松堂集》两部乾隆钞本和有正书局石印大字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这三部书,一经我写信请借,他毫不迟疑地借给我,或托名教授孙楷第先生带给我.甲戌本这部书,今日人人皆知,乃是连城之璧,无价之珍.而在1947年尚未为世人所见之珍本,我说了一句话,就慷慨地借给了我——而且,从此以后,再无一言询及,书是否还用?何时归还?这些情理中的惦念之意,半字皆无,简直好像是忘了它!对一个不深知的青年学生,他竟然如此信任,我想世上未必还有第二例.也许有人会说:胡先生当时并不重视此书,故视之淡然.是这样吗?反面的证据可以举出两点:第一是他告诉我说,此书将来要献给公家;第二是他于解放前夕离开北平时只携带两部书,其中一部即是甲戌本《石头记》古钞.说他未加重视,显然不是事实了.”读了周汝昌先生不止是在《我与胡适先生》一书中对胡适先生的崇敬和感谢之情的诸多文字,你还能相信苗文作者所说的:”周汝昌在谈及胡适时言语间明显带有不满和怨气”,”和胡适绝交”,”一名普通大学生将大学校长,着名前辈学者当?书童?使唤”,”对胡适是怀有很深的成见的”,”往其身上人为地抹上许多污点” 等等谰言和鬼话吗?至于苗文中说到的:”按说周汝昌应该在其《红楼梦新证》中对胡适表示特别感谢的,但令人遗憾的是, 他并没有这样做”.也完全是”莫须有”.不信,请看看胡适,周汝昌自己是怎样说的:周汝昌在《我与胡适先生》一书中说:”拙着《红楼梦新证》创作于1947年,完成于1948年,稿内涉及胡适名字之处,原是一概敬称先生,亦无不恭之词.学术见解略有分歧,从未触伤交谊情分.但到正式印刷成书时,已是1953年之9月,这期间已然经历了天翻地覆地革命变化.主编者当然要把政治和思想意识的关,就将稿内的敬称删净,说胡适,可以不提,亦不必尊崇的口吻,这是分清敌我的问题,亦即立场之谓也.”“其实,想和胡适?划清界线?只用这点儿办法是不灵的——后来的运动中,与胡适的关系成为我所生地村镇中的一村桩特大政治案件,家兄祜昌因与我合作校勘真本《红楼梦》遭人?告密?,说是写作?反动的书?,与胡适有?政治关系?,以致三次抄家,书籍稿件片纸无存,最后连人都被?扫地出门?了.”胡适则在海外说:”关于周汝昌,我要替他说一句话,他是我在大陆上最后收到的一个?徒弟?——他的书决不是?清算胡适思想的工具?.他在形式上不能不写几句骂我的话.但在他的《新证》里有许多向我道谢的话,别人看不出,我看了当然明白的.”苗文作者由于学识有限,看不出其中奥秘也不要紧,但不该信口雌黄,口没遮栏.余论由于苗文作者在写作《周汝昌胡适一段红学公案》所持的反周汝昌立场,正如周汝昌先生预言的那样:有人在他与胡适的交情与学术,文化见解的异同这两件事上”弄些手脚,制造混乱,感人耳目视听,那是很无聊的勾当”.苗文作者正是干着这种”很无聊的勾当”. 对此,周汝昌先生是”海涵”了,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年事已高,”不再多提它”;再者是他不愿着一字以免借此提。

聂绀弩逸事

聂绀弩逸事

聂绀弩逸事一、聂绀弩对公安部外调人员谈胡风1980年的某一天,胡风问题还没有解决之前,公安部胡风专案组的两位同志来人民文学出版社找聂绀弩先生外调胡风。

出版社当时的政治处主任李智敏找古代文学编辑室负责人杜维沫,让他派一个人陪同胡风专案组找聂绀弩。

老杜不在办公室,李智敏便把陪同公安部外调同志找聂老的任务交给了我。

聂老当时正在二龙路邮电医院住院。

我同李智敏一起回到二楼的政治处,与公安部两位外调同志见了见面,便下楼坐上他们的黑色轿车,驱车去了二龙路邮电医院。

我知道聂老的脾气,在路上就和两位外调同志吹吹风、关照一下。

我说,聂绀弩是文艺界的名人,“左联”时期的老作家。

1957年之前是我社的副总编辑,因“右派”问题去过北大荒。

“文革”中因写诗骂“四人帮”被红卫兵抄家抄出,被视为攻击中央领导的现行反革命送进监狱,后被法院判为无期徒刑,在山西服刑多年,1976年遇特赦释放回京,起初只给每月18元生活费,现在“右派”和“现行”问题均以平反,恢复了党籍和原工资级别。

他是文艺二级,每月工资287元,现在是我社工资最高的一人,比我们行政10级的社长严文井和总编辑韦君宜还高40多元。

他脾气有点怪,你们和他说话时要注意点。

到了医院,我对聂老说,他们两位是公安部的,要向您了解点儿情况。

外调同志马上插话说:我们想通过您了解胡风的情况。

聂老突然回答了一句话:“胡风我不了解!”这时他仍躺在病床上,我清楚地看到,在他身穿的带蓝条的病号服内,肚子一鼓一鼓的。

彼此都沉默了两分钟。

聂老稍微平息之后,向外调同志问了一句:“胡风现在情况如何?”外调同志回答:还可以。

聂老说:“胡风的老婆昨天还来医院看我,说胡风住在文化部招待所内要跳窗子。

胡风的情况,你们应该比我了解得更多。

”外调同志对聂老的话既没肯定也没否定,便接着说:“我们主要了解三十年代初胡风在日本的情况,我们外调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胡风的问题。

”大概是这两句话起了作用,气氛顿时缓和了下来。

聂老说:“好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 . r 201 1
第3 2卷 第 2期
Vo . NO. 132 2
“ 汝 昌根 本 不懂 《 周 红楼 梦》 " !①
— —
诠 释 聂 绀 弩 先 生对 周 汝 昌《 红楼 梦》 究 的经 典 评 价 研
口 胥 惠 民
( 疆师 范大学 中文 系 , 新 新疆 乌 鲁木 齐 8 0 5 ) 3 0 4
中说 :他是 我 的知 音 , 受 我 的治 《 、 “ 也 红》 嗜诗 、 爱
字 的影 响 , 我们 的交谊 , 本质 是 文学 艺 术 , 味是 气 诗人 与 ‘ 畸士 ’” 我 写过怀 念聂 老之文 , 。“ 感受 他对 我 的知 己之 情愫 。 ( 2 7页 ) 先生 既然 与他是 ”第 0 聂
① 林 东 海《 文林 廿八 宿 师 友 风 谊》 3 5页 , 民 文 学 出版 社 , 0 0年 。 第 2 人 21

( 0世 纪红 学 研 究 历 史 之 回顾— — 怎样 读 懂 ( 楼 梦 ) 2 红 的发 展 史 》 见 《 , 河南 教 育学 院学 报 ) 0 3年 第 一 期 。 20
派》 对周 汝 昌不 懂《 , 红楼梦》 有所 评价 。那 时的认
识还 比较肤 浅 , 能 抓 住 问题 的本 质 。 当我读 到 未 聂 先生对周 汝 昌 的评 价 , 到深 深 的震 撼 , 的一 受 他 句评 价胜过 我 的数万 言批评 。聂 先生 对周汝 昌 的 评价 深刻 、 精警 、 扼要 , 非此 道 中人 不 易 明 白。 因 此 我想对 之作些 诠释 , 这或 者 多少还有 些意义 的 。
人世 间“ 享一 享 这 荣华 富贵 ” 故事 , 出作 者 去 的 点 问题 ; 另一 个是 神 瑛 侍 者 帮助 绛 珠 仙 子修 炼 成 仙 体, 他下 凡之后 绛 珠 也 要 下凡 准 备 以 自己 的泪 水
报 答他 的甘 露 之 惠 , 为 小 说所 有 故事 的 根 。顽 成 石 怎么来 到人 间 呢?茫茫 大 士说 :现有一 段风 流 “ 公 案 正该 了结 , 这一 干 风 流冤 家 , 尚未投 胎人 世 . 趁 此 机 会 , 将 此 蠢 物 夹 带 于 中 , 他 去 经 历 经 就 使
知音 、 己的关 系 , “ 知 那 周汝 昌根本 不懂 《 红楼 梦》 ” 就 不是一般 的轻 率评 语 , 定是 切 中要 害 的评 价 。 一
20 0 3年 我撰 写的( 0世 纪 红学研 究历史 之 回 2
顾—— 怎样 读懂 ( 楼 梦 ) 红 的发 展 史》 中有 一 节 ④
文字 《 新红 学 派—— 贡 献 大 而又 未 读 懂文 本 的学
这里 所说 的 主客 关 系很 清 楚 , 玉 与 黛玉 的爱 情 宝
是 故事 的 中心 , 其他 所有 人物 都是 “ 陪他们 去 了结
此 案 ” 。
[ 稿 日期 ] 2 0一 ] 胥惠民(9 0 ) 陕西蓝田人 , 14 一 , 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 事 中国古代 文学教 学与研 究。 从
标题 这句话 是聂 绀弩先 生对 周汝 昌《 红楼 梦》
研究 的评 价 , 是一 针见血 ! 真 周汝 昌与 聂先生 有着非 同一 般 的交往 。他在
对 神 瑛 侍 者 与 绛 珠 仙 子 转 世 人 物 贾 宝 玉 与 林
黛 玉关 系 的错 解 , 成 了周 汝 昌 以 后 研 究 《 楼 造 红
21 0 1年 4月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学社会科学版 ) 哲
J un l fGu n x e c esE u ain Unvriy S ca ce c d t n o r a a g i a h r d c t iest( o il in eE i o ) o T o S i
变 宝 玉 、 玉相 爱 的 事 实 , 尽 歪 曲“ 石 前 盟 ” “ 玉 姻 缘 ” 能 事 ; 解 《 楼 梦 》 词 , 黛 极 木 和 金 之 曲 红 诗 生硬 地 把 描 写人 物
性 格 的诗 词 变成 胡 适 早 已批 评 了的猜 笨谜 ; 制 “ 百零 八 钗 ” , 莫 须 有 的 东西 强 加 给《 楼 梦 》 炮 制 所谓 炮 一 说 把 红 ; 的 1 8回 大 对 称 结 构 , 吹 这 个 结 构 论 决 定 一切 ; 上 对 主 题 的误 解 : 一切 无 不 说 明周 汝 昌根 本 不 懂《 楼 0 鼓 加 这 红 梦 》 。 [ 键 词 ] 周 汝 昌 ;红楼 梦》 曲解 ; 懂 关 《 ; 不 [ 图分 类号 ] 10 .1 中 27 4 1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编号] 10 文 0 2—52 (0 10 —0 2 2 7 2 1 ) 2 0 0—1 0
历 。在 仙界 是 神 瑛侍 者 、 石 、 珠仙 子 ; 生 人 ” 顽 绛 降
间以后他 们分 别成 为贾 宝 玉 、 宝 玉诞 生 时 口 中 贾 所含 之玉—— 即“ 此蠢 物 夹 带 于 中” 结果 、 将 的 林 黛 玉 : 凡 的对 应 关 系很 清 楚 。“ 仙 因此 一 事 , 勾 就 出多少风 流冤 家 来 , 他们 去 了结 此 案 ” 曹 雪 芹 陪 ,
[ 摘
要 ] “ 汝 昌根 本 不 懂 《 楼 梦 》 是 聂 绀 弩 先 生 对 周 汝 昌《 楼 梦 》 究一 针 见 血 的 评 价 。 周 汝 昌 周 红 ” 红 研
对 神 瑛 侍 者 与 绛 珠 仙 子 转 世 人 物 贾宝 玉 与林 黛 玉 关 系的 错 解 , 成 了他 以后 研 究《 楼 梦》 步 步 错 。 企 图 改 造 红 的
梦》 的步步错
《 楼无 限情周 汝 昌 自传 》 红 中有 一 节 文字 《 聂公 邀
我进燕 都》 对此 有 着 生 动 的记 述 。他 在 这节 文 字
《 楼梦》 红 的故 事 有两 个 根 , 个 是 女娲 炼 石 一
补 天剩 了一块 顽 石未 用 , 了僧 道 的对 话 也 想 到 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