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

市规划理念和实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将比较中国和海外一些城市的规划情况,并探讨其中的异同点。

一、城市规划理念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过去的城市规划存在一些

问题,比如过于注重单纯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而忽略了城市环境的质量和人文价值。但近年来,中国政府逐渐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人性化,强调城市环境的文化内涵和可持续性发展。例如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上海黄浦江滨水区改造等一系列城市规划项目都注重保护保存传统文化和城市景观,同时引入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将城市景观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早期规划就十分注重城市环境和人居

条件的综合性,尤其是以欧洲的城市规划为代表。欧洲的城市规划强调城市环境的绿化与人性化,如荷兰的自行车通道、丹麦的城市绿道、瑞士的滨水区绿化等。这些规划项目充分考虑了居民的出行习惯、城市景观和绿化形象,让居民在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自然气息和舒适感。

二、城市建设模式

在中国,城市建设的模式主要为开发商和政府联合推进,然后出售土地获得收益。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迅速推进城市的发展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容易导致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建设质量不稳定等。

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建设模式更注重建筑工艺和品质,且

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欧美国家或地区一般采用政府出面引导城市规划,强制要求开发商按照规划标准和品质要求进行建设,保证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三、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处理方式

在进行城市更新和改造时,中国和海外城市的做法也有所不同。中国城市近年来苏醒了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保护,形成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趋势。不少城市在规划时都会秉持“活态保护”的理念,通过保护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不同方式将历史文化在城市中呈现出来。

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也注重保护历史文化的价值,但方式与中国有所不同。一方面,欧美国家多采用遗产保护模式: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会将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作为重要考虑因素,通过改建、保护等手段,保留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欧美也有规划开发历史文化遗址的项目,旨在将这些地方变成城市里的旅游景点,创造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还是海外的城市规划,都应该关注城市环境的人性化和可持续性发展。在实践中,应注意保护历史文化、增进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以实现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

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

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 城市更新改造是指对既有城市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改造和提升,以 提高城市的人居环境、功能和竞争力。在国内外,很多城市都经历了城市 更新改造的过程,旨在促进城市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本文将分析国 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并探讨其中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首先,国内外的城市更新改造都将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作为核心目标。例如,国内的广州城市更新改造报告指出,要通过优化住宅和办公空间、 改善城市交通、提升公共设施等手段,提高人口居住和工作的舒适度和便 利性。国外的纽约城市更新报告也提到了类似的目标,强调改善社区和公 共空间,增加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和宜居性。 其次,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国 内的上海城市更新改造报告提到了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要求,以 降低城市环境的污染和资源消耗。国外的巴黎城市更新报告也强调了可持 续交通和低碳建筑的重要性,以实现城市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在实施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的深圳城市更新改造报告强调了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市场激励和经济手段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国外的伦敦城市更新报告则 提到了公私合作和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以确保城市更新改造的公平性和可 持续性。 最后,在城市更新改造的效果评估方面,国内外的研究报告也存在差异。国内的北京城市更新改造报告强调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估,以全面评价城市更新改造的效果。国外的芝加哥城市更新报告则更注 重于评估项目的经济回报和就业创造等方面的成果。

总的来说,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在目标、原则、实施方式和效果评估等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然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城市更新改造都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任务,需要政府、市场、社区和居民等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国内外城市社区规划与建设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城市社区规划与建设的比较研究 1. 前言 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城市社区建设经历了从单纯的物理建设转向以人为中心、注重社区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城市社区规划与建设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及趋势。 2. 国内城市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发展 2.1 历史回顾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从勘察、设计到建设、管理全过程的现代城市社区体系。90年代开始推进以社区为单位的城市管理模式。到21世纪初,城市社区建设成为一项重要的城市建设工作,在新城区的建设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2.2 现状 目前,国内城市社区规划与建设在政策、理念、技术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城市社区建设已成为社区健康、文化多元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要载体。城市社区成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得到了政府和市民的广泛支持。

然而,国内城市社区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居住环境质量差、公共空间不足、城市社区管理粗放等问题仍然存在。同时,社区建设中对于土地、环境等问题的考虑不足,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3. 国外社区化建设的趋势 3.1 新趋势 在国外,社区化建设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和经验,发展趋势也呈现出了新的面貌。比如,在城市的设计和规划中,日益注重社区参与,体现了民主和人性化的理念。同时,公共空间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国外的城市社区建设中不断被强调。 3.2 例外表现 当然,国外城市社区建设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在一些地区,城市社区建设过于注重个性化和私人空间,忽视了共同空间的建设和社区参与。此外,大量的社区公共空间过于注重商业方面的利益,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4. 国内外城市社区规划与建设的比较 4.1 相似之处

国内外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进展 1.1 国外城市规划理论研究进展 西方的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同时,城市规划也在逐步为社会所改造,其中城市规划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是(方澜, 于涛方, 钱欣, 2004): 第一、由“艺术”到“科学”:城市规划从“物质形体设计”转变到崇尚系统分析方法(Systematic analysis)的理性决策过程(Rational process of decision—making)的科学性规划。 二战后到60年代的20多年的时间里,城市规划被视为是建立在“物质主义”之上的“形体规划设计”。好的形体环境可以增进幸福,而形体环境则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来加以改造和控制,只要加强设计和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形体环境。 事实上,这种观点可一直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甚至更远。城市规划历来被视为是建筑师的份内之事,城市规划不过是基于城镇层面上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战后的城市规划大多是建筑师规划,城市规划的工作建筑师完全能够胜任。在传统的这种“物质形体设计”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城市规划中,“美学观念”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和出发点,和建筑设计一样,城市规划被视为一门“艺术”。当时权威的城市规划教科书,吉伯德(Frederick Gibberd)的《市镇设计》(Town Design)和吉伯勒(Lewis Keele)所著的《城乡规划原理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等体现了城市规划的这种“物质形体设计论”思想。 20世纪60年代,系统方法、理性决策和控制论被引入到城市规划中来,宣告源远流长的“物质形体设计”理念的城市规划主导地位的终结。1969年,麦柯劳林(Brain McLaughlin)的经典著作《系统方法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的应用》(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A systematical approach)的出版成为这个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该书中论述的规划的标准理论(Normative theory)已经完全超出了物质形态的设计,强调的是理性的分析、结构的控制和系统的战略。但城市规划中的系统方法和理性决策过程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不能等同视之。“理性”针对的是城市规划过程。过程规划理论(Procedural planning theory)核心是提出了带有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色彩的决策过程的城市规划“理想型”(1deal-type)概念,要求规划师完全理性和价值中立,而且一直延伸至城市规划中的所有决策人员。“系统”则是针对规划中处于对象的实质规划理论核心(Substance):把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城镇、区域乃至整个地域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通过系统方法来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强调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动态性和目的性。 城市规划系统方法的运用和理性决策过程与20世纪60年代的以“设计”为导向的城市规划相比,有如下转变: 1、以“城市设计”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是从城市的物质形体环境或城市形态角度来审视城市,并从形体和美学角度去规划、设计城市。而系统和理性的城市规划则将城市视为一个由多种流动的、相互关联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所组成的大系统,综合城市、区域、经济和社会要求,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各个要素的现状、发展变化与构成关系。 2、,城镇被视为一个“活”的功能性实体,城市规划也必须由“终极状态”或“蓝图”式的规划变为“过程”性规划。 3、城市规划思想的这些转变,反过来要求城市规划师所具备的技能和素质相应调整。规划师若要对城市这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加以控制或规划,那么他至少应该具备严谨的“科

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经验比较研究

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经验比较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全球各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碳城市项目。低碳城市 建设是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方式,旨在降低城市对能源和环境的依赖,减少碳排放,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外的城市采取了不同的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本文以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经验比较研究为主题,从三个方面探讨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一、低碳城市建设的概念和特点 低碳城市建设是指以降低城市碳排放为目标,采用可持续发展方式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其中,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等概念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城市建设的特点主要包括:城市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低碳技术运用等。同时,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多方合作,才能实现成功。 二、国内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和经验 近年来,国内低碳城市建设迅速发展。根据《低碳城市研究报告》数据,全国 已有116个城市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形成了一批低碳城市示范区和特色小镇。如北京、广州、成都等大城市均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计划和行动方案。从经验总结来看,国内低碳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政府为主导,建设低碳城市示范区。政府牵头并引导企业和公众,通过搭 建低碳城市示范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2.注重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普及,利用可再生能 源实现市政和建筑物的高效节能。 3.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绿地率和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促进城市道 路的提高、交通平台设置和绿化建设等。

三、国际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和经验 国际低碳城市建设已经发展数十年,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建设经验。随着世界各 国的共同努力,不少城市走在了低碳城市的前列。以北欧国家为例,北欧国家都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先锋,其中挪威的奥斯陆、瑞典的马尔默等城市被认为是最佳样板之一。国际低碳城市建设主要经验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强调政策引导作用。通过政策推动,引导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低碳城市建设。 2.发展显著的低碳技术。发展新的低碳技术和提高旧有技术的效率,为城市的 低碳发展提供动力。 3.注重城市交通和绿化建设。建设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强化城市缺乏的绿化 和自行车道等交通工具。 四、建设低碳城市,面临的挑战和解决办法 尽管低碳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城市化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城市规划 不完善、交通拥堵、生活垃圾处理、雾霾等问题仍时有发生。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加强城市规划,推进垃圾分选和资源回收,发展绿色交通和新能源产业。同时,公众应提升环保意识,积极参与低碳城市建设。 总之,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是全球各国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 经验来看,政府、企业和公众应当齐心协力,共同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国外城市规划体系研究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体系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和规划设施(或称开发控制)四个基本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方面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本文拟对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的城市规划体系进行比较性评述,目的是为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1. 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背景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很早就有了城市和城市规划。但是,现代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一项职能,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18世纪初期,英国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到了18世纪中叶,德国、法国和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也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作为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形成了政府的现代行政管理体系,其根本特征是依法行政。但是,直到本世纪初叶开始,城市规划才逐渐成为政府行政管理的一种职能。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产业和人口的大规模集中导致城市急剧膨胀,以英国为例,城市化水平从1800年的25%上升到1850年的55%,进而达到1900年的75%。城市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处于主导地位,但城市问题也日益激化,特别城市物质环境(如公共卫生和住房问题),不仅引发了社会矛盾,也危及到经济发展。尽管一些先驱思想家们提出的城市规划理念(特别是Howard提出的田园城市)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有一些开明企业家进行了新型城镇的建设试验,但是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和民间行为,显然无法解决这些城市问题,必须运用政府的行政权力,遵循相应的行政法规,对于市场经济和私人产权进行合理和必要的干预,才能确保城市物质环境的有序发展,使社会各方的利益得以平衡。 在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一些工业国家也相继制定了城市规划法,标志着城市规划成为政府行政管理的法定职能。然而,直到二次大战结束以后,这些国家才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现代城市规划体系,并在以后的年代中处于不断演进之中(见表1)。作为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每一部新城市规划法的诞生都标志着城市规划体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主要表现在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等方面的重大变革,需要由相应的规划法规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以适应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等方面的背景变化。 表1 各国和地区的规划法及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形成

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

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 摘要:城市更新改造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研 究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对国内外的案例研 究和分析,提出了一些能够促进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和建议。 一、引言 城市更新改造是为了适应城市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对城市空间、 功能和设施进行改善和升级的过程。城市更新改造旨在提高城市的居民生 活质量,优化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环境条件,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现状 1.国内城市更新改造现状: 国内城市更新改造多以老旧城区的改造为主。由于国内城市早期发展 规划不完善,城市功能不够齐全,设施老化严重,因此城市更新改造的需 求很大。然而,国内城市更新改造存在着拆迁补偿不合理、居民参与度低、规划与实施不匹配等问题。 2.国外城市更新改造现状: 国外城市更新改造主要集中在维持城市魅力和提升城市形象上。通过 改造和更新城市的公共空间、建筑和景观,提高城市的可宜居性和吸引力。国外城市更新改造较国内更注重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其中欧洲国家在城 市更新改造方面的经验和措施值得借鉴。 三、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问题 1.国内城市更新改造问题:

(1)拆迁补偿不合理: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拆迁是常见的做法。然而,不合理的拆迁补偿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居民无法得到合理的补偿、丧 失原有社交关系等。 (2)权益保护不足:由于权益保护机制不完善,一些城市更新改造项 目中的权益纠纷和冲突较多,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2.国外城市更新改造问题: (1)缺乏可持续发展考虑:一些国外城市更新改造项目过分注重经济 建设和形象提升,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容易造成资 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2)缺乏社区参与:一些国外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中,社区和居民的参 与度不高,导致项目实施与居民需求不匹配,影响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成功性。 四、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解决方案 1.国内城市更新改造解决方案: (1)完善拆迁补偿机制:合理制定拆迁补偿政策,保护被拆迁居民合 法权益,确保拆迁过程公正透明。 (2)加强居民参与:建立健全的社区参与机制,提高居民对城市更新 改造项目的参与度,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 2.国外城市更新改造解决方案: (1)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倡导低碳、绿色等发展模式。

各国城市规划体系研究

澳大利亚的城市规划体系 一、联邦政府及首都的规划行政 堪培拉在联邦制的条件下,联邦政府一般不干预及州以下的城市规划行政事务。但联邦政府某些部门的职责与地方规划事务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些部门主要有:建设部、环境、住房和社区发展部、交通部。此外,在1972-1975年的惠特拉姆政府中曾设有城市和区域发展部,联邦政府通过行政和财政等手段介入地方城市发展的事务。在联邦直接管辖下的堪培拉市,在19 88年以前,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是规划行政的单一主体,联邦政府设有主管首都地区事务的部长,部长会同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处理城市规划布局的调整、土地使用管理等的具体的程序性工作。1988年以后,根据新的立法,堪培拉分别成立了属于联邦国家的首都规划署(The National Capital Plann ing Authority),及属于堪培拉市的地方规划署(Territory Planning A uthority)。国家首都规划署负责制定“国家首都规划”,这个规划中要包括整个首都地区的规划原则、政策及标准,在规划中划出具有国家首都特征的指定区域,在指定区域内制定详细的规划和设计文件,对指定区域实施建设管理。“国家首都规划”由首都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经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长批准,经政府官报公布生效。规划生效后,政府须在国会两院会议期间的6天内提交给两院,在提交后6天内如果国会任何一院通过动议不同意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部分内容,则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一部分内容即为无效。首都地方规划由地方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并征询首都规划署的意见,书面报地方政府行政长官。联邦法律规定,地方规划与国家首

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 市规划理念和实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将比较中国和海外一些城市的规划情况,并探讨其中的异同点。 一、城市规划理念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过去的城市规划存在一些 问题,比如过于注重单纯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而忽略了城市环境的质量和人文价值。但近年来,中国政府逐渐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人性化,强调城市环境的文化内涵和可持续性发展。例如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上海黄浦江滨水区改造等一系列城市规划项目都注重保护保存传统文化和城市景观,同时引入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将城市景观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早期规划就十分注重城市环境和人居 条件的综合性,尤其是以欧洲的城市规划为代表。欧洲的城市规划强调城市环境的绿化与人性化,如荷兰的自行车通道、丹麦的城市绿道、瑞士的滨水区绿化等。这些规划项目充分考虑了居民的出行习惯、城市景观和绿化形象,让居民在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自然气息和舒适感。 二、城市建设模式 在中国,城市建设的模式主要为开发商和政府联合推进,然后出售土地获得收益。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迅速推进城市的发展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容易导致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建设质量不稳定等。 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建设模式更注重建筑工艺和品质,且 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欧美国家或地区一般采用政府出面引导城市规划,强制要求开发商按照规划标准和品质要求进行建设,保证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三、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处理方式 在进行城市更新和改造时,中国和海外城市的做法也有所不同。中国城市近年来苏醒了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保护,形成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趋势。不少城市在规划时都会秉持“活态保护”的理念,通过保护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不同方式将历史文化在城市中呈现出来。 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也注重保护历史文化的价值,但方式与中国有所不同。一方面,欧美国家多采用遗产保护模式: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会将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作为重要考虑因素,通过改建、保护等手段,保留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欧美也有规划开发历史文化遗址的项目,旨在将这些地方变成城市里的旅游景点,创造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还是海外的城市规划,都应该关注城市环境的人性化和可持续性发展。在实践中,应注意保护历史文化、增进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以实现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

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与实践比较研究

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与实践比较研究 低碳城市是人们对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新兴的概念,指的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近年来,国内外各地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与实践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同城市之间的经验和实践也有了很大的区别。然而,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不同城市的发展和实践,从而探讨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一、国外低碳城市建设 国外低碳发展一直走在全球前列,近年来低碳城市建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目前在国外已经有一些城市进行低碳发展,比如荷兰的鹿特丹城市、德国的弗莱堡和瑞士的日内瓦等等。 其中,鹿特丹市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自2009年开始,该 市就制定了一系列低碳发展的计划和措施,包括鼓励居民使用电动车、改善城市绿化和提高建筑能效等等。通过这些努力,鹿特丹市制定了两个目标:到2030年, 该市的碳排放要减少50%;到2050年,要打造一个完全碳中和的城市。在实际操 作中,鹿特丹市政府不仅针对公共建筑、车辆和设施等进行改善,同时也鼓励私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减少能量消耗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弗莱堡市也是一座非常成功的低碳城市的代表。该市是德国的太阳城市,一直 保持着在欧洲绿色城市排名前列的地位。在城市规划中,该市采用了许多低碳技术和绿色能源,比如太阳能电池板、地热能和水力发电等。此外,该市还成立了一个专职团队去负责城市环保和能源管理,确保每个居民都可以获得优质的能源服务。 二、国内低碳城市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低碳城市的建设也日趋重要,许多城市都开始采取 行动,不断推动低碳城市的发展。现今在国内,低碳城市建设已经获得了国家的支持,政策法规也在不断完善和执行。

全局化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全局化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城市规划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策略和实践各有特点,互相借鉴和比较这些经验对于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进行比较与借鉴,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一、北欧国家的城市规划 北欧国家一直以来在城市规划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丹麦的哥本 哈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以及挪威的奥斯陆都是享有盛誉的城市规划典范。这些城市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了大量的绿色概念和设计。例如,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道网络和斯德哥尔摩的水系规划,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二、亚洲国家的城市规划 亚洲国家的城市规划发展迅速,尤其是中国和新加坡等地。中国的城市规划注 重大规模城市的发展和管理,例如深圳的快速城市化和上海的国际化发展。新加坡则注重高效的城市管理和创新的规划理念,例如新加坡的城市花园概念和智能城市建设。这些亚洲国家的城市规划经验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美国的城市规划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美国的城市规划注重社区参与和城市更新,例如波士顿的大规模城市更新项目和芝加哥的社区规划实践。此外,美国的交通规划和城市设计也值得借鉴,例如纽约的地铁系统和洛杉矶的城市交通规划。

四、中东地区的城市规划 中东地区的城市规划受到伊斯兰文化和传统的影响,注重城市的宗教和文化特色。例如迪拜的城市规划中融入了伊斯兰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元素,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之一。中东地区的城市规划还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例如卡塔尔的绿色城市计划和阿布扎比的可再生能源规划。 五、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规划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人口增长和土地利用压力。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着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其次是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城市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规划应该注重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均衡,避免贫富差距过大和社会不稳定。六、结论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对于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经验可以相互借鉴,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城市规划策略。同时,城市规划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注重人口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通过不断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共同推动城市规划的发展,为全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外特色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对比分析研究

中外特色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对比分析研 究 近几十年来,全球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与建设成为 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外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对比分析研究对于探讨 不同文化和发展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模式、经验以及问题具有重要 意义。本文将通过对中外特色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对比分析,探讨 中外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异同点以及启示。 一、规划理念与目标 1. 中国特色城市规划与建设 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 的转变。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注重全面发展,既要满足经 济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国城市 规划强调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历史文化传承,提倡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以人民满意度为核心指标。 2. 西方特色城市规划与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更侧重于市场经济机制的发挥,重视经济效益和生产力的提高。西方的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实用性 和创新性,强调发展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高科技产业,追求城市

的功能性和效率性。西方城市规划也注重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 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在决策制定上更加注重市场定位和市场竞争。 二、城市布局与空间形态 1. 中国特色城市规划与建设 中国城市规划注重整体布局和空间形态的统一性。中国的城市 规划倾向于大规模的集中式发展,通过打造大型的城市中心区、 商业区、景区等来增强城市的功能和形象。此外,中国也注重城 市与农村的统筹发展,推动农村地区城市化进程。 2. 西方特色城市规划与建设 西方国家的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城市的分散化发展和多中心化布局。西方城市规划更注重地区协同发展,通过建设多个城市中心,降低城市地区的拥堵压力,并鼓励居民分散就业和居住。这种分 散式的城市规划能够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三、公共服务设施与社区建设 1. 中国特色城市规划与建设 中国城市规划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分布和社区建设的完善。中国城市在公共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投入巨大的资源,提供 全面的公共服务。同时,中国也重视社区建设,强调社区的自治 和社区居民的参与。

第二讲 国内外城市规划体系比较

第二讲国内外城市规划体系比较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和综合的规划、设计、管理和调 控的过程。城市规划涉及到城市布局、用地、交通、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是提高城市品质、改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体系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这篇文章将分别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国内城市规划体系 历史演变 在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都城规划。在近代以来,中国的城 市规划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开始走上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道路。19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开始注重与城 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的紧密结合,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新城建设。 特点和优势 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 •国家层面的规划统筹性强。中国的城市规划由国家规划和地方规划两个层面组成,在国家层面,有国家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以协调城市发展与国家发展的一致性。 •城市设计和规划有专业性。城市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土地利用规划师等各种专业人才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们为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规划设计方案。 •参与度高。在中国,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广泛吸纳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公众的利益和需求,增强了规划的透明度和可行性。 国外城市规划体系 历史演变 国外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西方城市规划体系的发展,主要受 到城市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的影响,近年来,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城市创新等概念的出现,使得城市规划在国外的应用得到了更多关注。

国内外土地使用总体规划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土地使用总体规划的比较研究 一、背景介绍 土地使用总体规划是国家推进城乡规划体系建设和法制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为了促进整个城乡发展、资源合理配置的规划体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有序发展。在国际上,土地使用总体规划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制定出相应的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旨在对国内外的土地使用总体规划进行比较研究。 二、国内土地使用总体规划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得到快速发展。《国家城乡规划法》要求各级政府制定土地使用总体规划,明确土地用途、规划范围、用地总量、分期实施等内容。近年来,国家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空间布局整体优化,推行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一系列新发展理念,切实提高土地使用总体规划的质量。 三、国外土地使用总体规划 不同国家的城市发展经历和国情不同,土地使用总体规划的制定也存在差异。在欧洲,土地使用总体规划被视为城市规划的中心内容,诸如《英国规划法》和《德国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对土地使用总体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成熟的城市规划机制确保

了实施效果。在美国,土地使用总体规划由州政府或地方政府制定,以保证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市政基础设施、住房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四、国内外土地使用总体规划的比较分析 从比较角度来看,国内土地使用总体规划最大的优势在于立法明确、体系完善,能够确保政府和市场机构合法合理使用土地。但缺点在于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往往过于注重GDP增长,导致土地浪费甚至恶性循环。而国外规划机制更加成熟,市场机制相对自由化,土地资源得到更好利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美国土地收购容易导致贫富差距扩大、英国规划中基于市场机制的主体地位也带来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总的来说,国内外的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存在起点不同、实施方式不同等情况,都应该互相借鉴,推出更优质的规划方案。 五、结论与建议 土地使用总体规划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国内外的规划制度各有特点,可以进行合理借鉴。为完善我国土地使用总体规划,需要从以下方面下手: 1、加大法律法规执法力度,建立与完善制约机制; 2、优化市场机构,提高利用效率; 3、提高居民待遇,防范经济贫富差距扩大的风险;

中外城市规划对比研究

中外城市规划对比研究 城市规划是人类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它跨足人文、社会、经济、 政治、环境等方面,涉及广泛。不同的城市规划模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产生,有其各自的特点,其中中外城市规划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本文中,我们将比较中外城市规划的不同之处,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未来城市规划的启示。 中西城市规划有何不同? 在中西方城市规划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西方的城市规 划时间差异较大:欧洲和美洲城市规划以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为主要发展时期,而亚洲城市规划则以二十世纪初期为主要发展时期。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导致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模式。例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一般采用以中心轴线为核心的“九宫格”形式,如北京、南京的城市规划;美国的许多城市规划则是基于反单一中心的格子街区结构,如纽约市。 另一个不同之处是空间分布的特点。西方城市规划偏重于力图实现单一的空间 体系,即城市中心向周边地区的扩张。而中国城市规划侧重于通过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关系,形成多样化的空间场所和景观。 开发模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区别。西方城市规划倾向于采用基于市场的开发策略,即市场需要和投资流通性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相反,中国城市规划更注重公共事务和政府财政出资的开发模式。 最后,中西方城市规划还有一些微小的差异。例如,在西方城市规划中,很少 有寺庙和宗教建筑物,而在中国城市规划中,通常会把一些教堂和寺庙考虑在内。此外,中国的城市规划还强调了风水的概念,即通过影响环境和地形来影响居住者的生活顺畅程度。 中外城市规划差异的产生

中外城市规划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此外,西方文化大部分源于天主教的文化背景,中华文化有许多家族、土地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两种城市规划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制度是中西城市规划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西方,市场在选择城市发展方向方面具有主导地位,其发展方向和市场竞争状态高度相关。相比之下,中国的城市规划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政府强调自身的作为和计划,政治制度的强调可能会加强中央城市规划的集权。政府、大型企业、城市市民组织或私人公司等各方面的影响力的平衡,会在中西文化体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这导致中国城市规划总体上注重统一规划、整个城市的发展形式和公共事务。另一方面,西方城市规划可能更加注重市场的达成、市场竞争和市民间的交流,差异也比较明显。 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也是中西城市规划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西方城市规划模式在欧洲、美洲等地区产生并逐步成熟,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结构具有较为坚实的基础,城市规划大多以市场推动为基础来发展。另一方面,中国有上千年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结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结构影响了城市规划的发展。 中外城市规划对未来的启示 中外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对于未来的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倡导多样性和灵活性。未来城市规划需要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拘泥于某种确定的城市规划模式。不同的城市自身具有独特的发展背景和各种资源,需要灵活应对,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设计符合城市规划的发展策略。 其次,强调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未来城市规划需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推进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等措施,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实现城市发展中的可持续性。

国内外城市设计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城市设计的比较研究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设计已经成为了一项日益重要的 任务。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其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城市 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因此,探究国内外城市设 计的比较研究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二、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在历史、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下,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规划等相关因素,通过系统 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构建一个具有多功能、高效率、美观、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需 要设计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最优方案。 三、国内城市设计状况 目前,我国的城市设计状况在某些方面达到了世界前沿水平, 但在某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例如,在城市规划方面,近 年来一些新兴城市涌现了出来,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一些新 的城市不断出现,而且这些城市的规划设计得非常好,非常符合 国家的发展战略。例如深圳、上海和广州等城市,都通过科学的 城市规划和建设,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 但是,目前我国的城市设计在景观规划和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方面

仍有待于提高。由于历史和人文的原因,许多城市在城市环境空 间美观方面存在着瓶颈。同时,一些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仍然存 在着过于单一的问题,这种单一的设计很难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 四、国外城市设计状况 国外的城市设计有着较为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为我国解 决城市设计问题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在景观规划方面,许多国外 城市注重用绿化进行城市环境美化,比如纽约中央公园、东京上 野公园和伦敦海德公园等。这些公园具有丰富的植被、适宜的道路、步行道和周边服务设施,配有各种各样的休闲设施,成为了 市民休闲和社交的重要场所。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方面,不少国 外城市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多样性设计,例如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柏林的波茨坦广场,每个设计都有着 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满足市民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的多样化 需求。 五、国内外城市设计的比较分析 由此可见,国内外城市设计存在着一些差异。国内城市设计虽 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已经达到了全球顶尖水平,但在景观规 划和公共空间系统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相比之下,国外城市设 计注意到了市民的各种需求,在这一方面可能更为出色。需要注 意的是,国内外城市的人口、文化、历史和其他因素都不尽相同,

中美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对比研究

中美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对比研究 城市,它的词义解释是作为防御和交易的场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城市的发展是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指导,和经济发展目标有着密切关系,也因此成为市政府关注的一项重要政府职能。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和调节的过程,而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则已基本完成,这些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尤其是在经济转型中城市规划的作用,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一、城市发展与规划概述 (一)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前景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社会的漫长岁月开始,人类便进行着不断地前进与探索。随着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和以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为标志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到来,城市出现了。因此,可以简单地说,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至于城市的发展演变,大致上可以分为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这两大社会发展阶段,即通俗上讲的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是建立在防御的基础上的,毕竟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人们只求有一个安定的场所耕地织衣,因而城市的建设优先考虑的是防御外敌;而到了近代,随着机器的出现,劳动生产力极大提高,城市工业不断发展,人口不断聚集,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城市便成为了人们居住、工作、休闲、娱乐、交流的综合性场所。 城市发展的前景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城市发展前景中尤为突出的便是知识经济、信息全球化和绿色家园。知识经济指的是城市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来发展城市,其主要特点是科技创新、信息技术、服务型产业和人为素质;信息全球化则是指利用知识传播的信息化大大缩短从知识产生到知识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绿色家园无疑就是发展节能减排产业,多多注重环境美化,将城市建设成健康、舒适、自然的理想绿色家园。 (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分析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是用来反映城市地使用布局结构的。虽然它并不能全面解释所有城市的土地使用和空间状况,但其包含的几种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不同的地区。 1、同心圆模式:以美国芝加哥市为蓝本,由伯吉斯于1925年提出。它是指城市各功能区经不断侵入和迁移,形成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的呈同心圆状向外发展的功能分布。该功能区自内向外,由五个同心圆组成,五个环带依次为中心商务区、过渡地带、工人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带和通勤带。但该模式是反映了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过于理想化,与现实不符,对地形、交通、产

中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之比较

中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之比较 中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之比较——中国现在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一直沿用着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模式。中国在土地规划编制上,规划方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然后还要经过漫长的审批过程。而在实践中,内容繁杂的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城市快速发展的冲击力显得软弱无力。虽然根据《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以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各城市可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可编制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城市在编制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时仍难逃传统规划模式的束缚,在编制的思路、内容及方法上无大的突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许多国家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走在了中国的前面,这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通过对国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简要研究,以寻求除制度方面以外的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具有借鉴意义的东西,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之前,寻找出适应城市土地利用的新概念、新思路。 在英国,城市土地规划是由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执法系统构成。其立法系统包括制定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法案和编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开发规划;其执法系统则是指以签发规划许可控制地区的土地开发活动。民主监督制度作为对土地规划法规体系中的约束行为,反映在土地规划法规的立法系统中是民主参与政策;反映在土地规划法规的执法系统中,则表现为“规划起诉”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在执法过程中的强化监督管理。在英国,每一种类型的开发规划编制过程中,几

乎都有法定的公众参与程序。其形式有公众评议、公众审查、公众讨论、公众审核、公众意见等等。英国有关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起诉分为规划起诉和强制执法起诉。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有限资源,政府部门必须参与土地的分配,在再分配过程中对近期和远期的要求进行平衡,对不同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平衡。1947年规划法所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土地开发权归政府所有,1975年的“社区土地法”为英格兰地方政府征购土地、调配地块及出售土地用于开发等提供了法律保证。英国政府的“城市开发集团”、“废弃土地复兴援助”,以及“公私合作伙伴方案”等都鼓励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购置、地块调配、土地开垦及基础设施的配套,使这些土地便于开发。 而德国的城市规划具有两大特色。第一、保证规划优先原则。德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860年至1910年为第一阶段,即所谓被动式规划阶段;1910年至1960年为第二阶段,为主动式规划阶段,这时期规划工作已有一定预测,根据城市发展趋势预先安排城市各项用地,但规划本身对城市发展无重大影响;1960年以后为第三阶段,即发展式规划阶段,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至此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期规划工作带有明显的政治、多学科性和群众性特征。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作为编制规划的依据,而规划又反过来通过投资计划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调节作用。第二、科学用地分类方法是科学规划的前提。德国城市用地,尤其是建造用地分类方法很有特色,也较为科学。一般划分居住用地、混合用地、工业用地、特别用地共四种类型。每种类型又由次一级用区、片构成,如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对比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对比 摘要:随着生态城市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笔者分析和对比国内外在生态 城市实践上的同异,指出我国生态城市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为我国 生态城市的继续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生态城市;研究对比;趋势;生态城市是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应用生态学基木原理血建立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循环良好、能量流动畅通的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的建设以环境容量或生态承载力为前提。一、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同点 1.合理的城市规划。国内外生态城市实践中,首先都是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而该规划应建立在对城市已有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考虑到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宏观性与前瞻性,最终保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 2.重视城市绿地建设。生态城市理论直接来源于环境保护,尽管绿地系统建设并不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全部内容,但是却成为所有生态城市追求的首要目标。从上述国内外生态城市实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各城市绿化策略不尽相同,但绿地覆盖率普遍较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均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3.追求城市整体协调发展。生态城市是“ 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 ,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这个生态城市定义已经成为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界的共识。任何只注重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一个或两个子系统的发展而忽视第三个子系统发展的城市均不应成为我们所提倡的理想的生态城市模式。二、国内外生态城市实践的差别 1.在公共交通上的差别。国外优先规划城市公共交通,建立方便而快速的公交系统,并把自行车道和步行区作为城市整体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而我国目前我国公交出行的分担率不足10%。特大城市也仅有20%左右,而欧洲、日本、南美等大城市达到40%—60%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国内生态城市仍然实行混合交通发展策略。 2.参与方式上的异同。国外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有着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与做法,表现在公众与具有法律保障、参与方式多样及公众与面广、程度深等。而我国政府在对待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问题时,更倾向于采取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这样一来政府的决策缺乏更广泛的基础,使得决策不能真正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势必会损害城市的整体利益。 3.城市社会公平上的差异。要实现整体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目标,必然要尽量保证城市内部社会公平的实现。国外生态城市实践在为实现城市社会公平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妇女、有色民族与残疾人的生活与社会状况的关心,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住房,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等等。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经济发展成为首要问题,因而在保障城市社会公平上与国外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三、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进行生态城市的探索;进入20世纪90年代,虽然不少地方呈现一定规模,但就整体来看存在不少问题。1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产业部门结构逐渐好转,2004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2.4、47.3、40.3,但产业结构中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基础薄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率底下、靠天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