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第六章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研究 (1)

§1 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概念 (1)

§2 研究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意义 (1)

§3 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研究的基本任务 (2)

§4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监测项目 (3)

§5 地下水动态的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5)

§6 地下水均衡要素的测定方法 (6)

思考题 (14)

第六章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研究

§1 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概念

地下水资源和其它矿产资源的最主要区别是,其量和质总是随着时间而不停地变化着。所谓地下水动态即是指表征地下水数量与质量的各种要素(如水位、泉流量、开采量、溶质成分与含量、温度及其它物理特征等)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其变化规律可以是周期性的变化,也可以是趋势性的变化。变化的周期可以是昼夜的(如月球引力导致的固体潮),也可以是季节性的或者是多年的。其变化的速率,在天然状态下一般具较明显的周期性,或具极为缓慢的趋势性。在人为因素(开采或排除)的影响下,其变化率可大大加强。这种迅速的变化,可能对地下水本身和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

地下水的质与量之所以变化,主要是由于水量和溶质成分在补充和消耗上的不平衡所造成的。所谓地下水均衡,就是指这种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地下水水量、溶质含量及热量等的补充(流入)与消耗(流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当补充与消耗量相等时,地下水(量与质)处于均衡状态;当补充量小于消耗量时,地下水处于负均衡状态;当补充量大于消耗量时,地下水处于正均衡状态。地下水在天然条件下,一般多处于均衡状态;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则可能出现负均衡或正均衡状态。

从上述概念可知,地下水动态与均衡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紧密联系。地下水均衡是导致动态变化的实质,即导致动态变化的原因;而地下水动态则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即动态变化的方向与幅度是由均衡的性质和数量所决定的。

§2 研究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意义

研究地下水动态与均衡,对于认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水量和水质评价,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管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任何目的、任何勘查阶段的水文地质调查,都必须重视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研究工作。由于对地下水动态规律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资料积累才能得出结论,因此在水文地质调查时,应尽早开展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

其研究意义具体表现在:

(1)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动态是地下水埋藏条件和形成条件的综合反映。因此,可根据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分析、认识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水量、水质形成条件和区分不同类型的含水层。

(2)地下水动态是均衡的外部表现,故可利用地下水动态资料去计算地下水的某些均衡要素。如根据次降水量、潜水位升幅和潜水含水层给水度计算大气降水的入渗系数;根据潜水位的升幅或降幅计算地下水的储存量及潜水的蒸发量等。

(3)由于地下水的数量与质量均随着时间而变化,因此一切水量、水质的计算与评价,都必须有时间的概念。如对同一含水层来说,在雨季、旱季、丰水年、枯水年,其水资源数量与水质都可能大不一样。因此,地下水动态资料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和预测时必不可少的依据。

(4)用任何方法计算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都必须能经受地下水均衡计算的检验;任何地下水开采方案,都必须受地下水均衡量的约束。为尽可能地减少开采地下水引起的负作用,开采量一般不能超过地下水的补给量,即不应破坏地下水的均衡状态。

(5)研究地下水的均衡状态,可预测地下水水量、水质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作用的变化及总体发展趋势。

因此,在各种目的的水文地质勘探中,都规定进行一定时期的地下水长期观测,以便进行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研究。勘探阶段愈详细,长期观测工作量愈大,要求的精确度愈高。

§3 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研究的基本任务

一、研究地下水动态的基本任务

(1)正确布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对动态监测的频率、监测次数及监测时间作出科学的规定。

地下水动态监测点的布置形式和位置,主要决定于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动态监测成果要满足水文地质条件的论证,地下水水量、水质评价及水资源科学管理方案制定等方面的要求。对干不同的勘查阶段,对以上要求各有侧重。

为阐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服务的动态监测工作,其主要任务在于查明区域内地下水动态的成因类型和动态特征的变化规律。因此,监测点一般应布置成监测线形式。主要的监测线应穿过地下水不同动态成因类型的地段,沿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对不同成因类型的动态区,不同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区,均应有动态监测点控制。

为地下水水量、水质计算与资源管理服务的动态监测工作,其主要任务是:为建立数学模型、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及选择参数提供资料。鉴于地下水数值模型在地下水水量、水质评价与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要求将相应的动态监测点布置成网状形式,以求能控制区内地下水流场及水质变化。对流场中的地下分水岭、汇水槽谷、开采水位降落漏斗中心、计算区的边界、不同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及有害的环境地质作用已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地段,均应有动态监测点控制。

地下水动态的监测点,除井、孔外,还应充分利用区内已有的地下水天然及人工水点。对有关的地表水体、各种污染源,以及有害的环境地质现象,亦应进行监测。

科学规定地下水动态项目的监测频率、监测次数和时间,对于获得真实、完整的动态资料十分重要。对于不同的监测项目,监测的频率、次数和时间的具体要求虽有不同,但其总

的原则是一致的,即要求按规定的监测频率、次数和时间所获得的地下水动态资料,应能最逼真地反映出年内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以上问题的具体要求,可参阅有关水文地质勘查和地下水动态观测规范。

需强调的是,为了能从动态变化规律中分析出不同动态要素(监测项目)间的相互联系,对各监测项目的监测时间,在一年中至少要有几次是统一的。

(2)根据所获得的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分析地下水动态的年内及年际间的变化规律。动态变化规律,主要是指某种动态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变化形态及变幅大小等的水文地质意义,变化的周期性与趋势性,并通过不同监测项目动态特征的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3)根据所获得的各种动态资料,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水文、气象、开采或人工补给地下水等)的作用,确定区内地下水的成因类型。为认识区域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水质、水量的形成条件及有害环境地质作用的产生和发展原因等,提供动态上的佐证。

二、地下水均衡研究的基本任务

(1)为进行均衡研究,首先要确定均衡区的范围及边界的位置与性质。当区域较大,各地段的地下水均衡要素组成又不相同时,应划分均衡亚区。为便于均衡计算,每个均衡区(或亚区)最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均衡区的边界最好是性质比较明确、位置比较清楚的某一自然边界(或地质界线)。

(2)确定均衡区内地下水均衡要素的组成及地下水水量或水质均衡方程的基本形式。在建立方程时,应考虑到,同一均衡区在不同的时段,其均衡要素的组成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在均衡计算之前,还应划分出均衡计算的时段,即确定出均衡期。

(3)通过直接(野外实测或室内测定)或间接(参数计算)方法,确定出地下水各项均衡要素值,为地下水水量、水质的计算与预测提供基础数据。

(4)通过区域水均衡计算,确定出区内地下水的均衡状态,预测某些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方向,为制定合理的地下水开发方案及科学管理措施提供基本依据。

§4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监测项目

一、地下水动态监测项目

对大多数水文地质勘查任务来讲,地下水动态监测的基本项目都应包括地下水水位、水温、水化学成分和井、泉流量等。对与地下水有水力联系的地表水水位与流量,以及矿山井巷和其它地下工程的出水点、排水量及水位标高也应进行监测。

水质的监测,一般是以水质简分析项目作为基本监测项目,再加上某些选择性监测项目。选择性监测项目是指那些在本地区地下水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特殊成分及污染物质,或被选定为水质模型模拟因子的化学指标。为掌握区内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的基本趋势,可在每年或隔年对监测点的水质进行一次全分析。

地下水动态资料,常常随着观测资料系列的延长而具有更大的使用价值,故监测点位置确定后,一般都不要轻易变动。

二、地下水的均衡项目(或均衡要素)

地下水的均衡包括水量均衡、水质均衡和热量均衡等不同性质的均衡。不同性质均衡方程的均衡项目(均衡要素),也就必然有所区别。在多数情况下,人们首先关注的还是水量问题,而水量均衡又是其它两种均衡的基础。因此,下面着重讨论水量均衡的组成项目。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任何地区,在任一时间段内,地下水系统中地下水(或溶质或热)的流入量A (或补充量)与流出量B (或消耗量)之差,恒等于该系统中水(溶质或热)储存量的变化量ΔW 。据此,我们可直接写出均衡区在某均衡期内的各类水量均衡方程。 总水量均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B A W -=?

进一步写为(单位面积): )()(22221111R W Z Y R W Z Y X P V h +++-++++=++?μ 式中:

μΔh ––––潜水储存量的变化量,其中,μ为潜水位变动带内岩石的给水度或饱和差,Δh 为均衡期内潜水位的变化值;

V ,P ––––分别为地表水体和包气带水储存量的变化量;

X ––––降水量;

Y 1,Y 2––––地表水的流入和流出量;

Z 1,Z 2––––凝结水量和蒸发量(包括地表水面、陆面和潜水的蒸发量);

W 1,W 2––––地下径流的流入和流出量;

R 1,R 2––––人工引入和排出的水量。

潜水水量均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222111R Z W W R Z W Y X h s f f +++-++++=?μ

式中:

X f ––––降水入渗量;

Z 1’,Z 2’––––潜水的凝结补给量及蒸发量;

W s ––––泉的流量;

Y f ––––地表水对潜水的补给量;

R’1,R’2––––人工注入量和排出量;

其余符号同前式。

承压水的水量均衡方程,比潜水为简,常见形式为: )()(2211*k R W E W h +-+=?μ

式中:

μ*––––承压含水层的弹性给水度(贮水系数);

E 1––––越流补给量;

R 2k ––––承压水的开采量;

其余符号同前式。

对于不同条件的均衡区及同一均衡区的不同时间段,均衡方程的组成项可能增加或减少。如:当地下水位埋深很大时,Z’1和Z’2常常忽略不计。

分析上述各水量均衡方程,可清楚地看到,一切水量均衡方程均由三部分组成,即均衡期内水量的变化量(ΔW)、地下水系统的补给量(或流入量A )和消耗量(或流出量B )。在补给量中,最重要的是降水入渗量(X f )、地表水入渗量(Y f )、地下径流的流入量(W 1);在某些情况下,越流补给量(E 1)和人工注入量(R’1)也有较大意义;在消耗量中,最重要的是潜水的蒸发量(Z’1)、地下径流的流出量(W 2)、地下水的人工排泄量(R’2和R 2k );有时,泉水的溢出量(W s )和越流流出量(E 2)也很有意义。

§5 地下水动态的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地下水的水位动态过程曲线的特点,以及对地下水动态影响最大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进行划分。综合国内、外一些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分类方案,本书将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归纳为8种基本类型(见表6—1),而由基本类型又可组成多种混合成因类型。

§6 地下水均衡要素的测定方法

一、潜水储存量变化量(μΔh)的测定方法

潜水储存量变化量由潜水位变化值Δh和水位变动带岩层的给水度(或饱和差)μ组成。Δh能通过水位观测孔实测获得。因此,确定潜水储存量变化量的关键在于μ值的测定。

当潜水水位上升或下降时,μ值具有不同的物理意义。下降时,μ表征水位变动带地层的给水度;上升时则表征饱和不足量(或饱和差)。但当潜水面未上升到近地表的湿度变动带时,μ值仍可视为给水度。确定给水度的常用方法有:

(1)室内参数测定法

按要求深度定期采取水位变动带内的岩土样,在室内测定饱和容水度(饱和含水量)、持水度、天然湿度(天然含水量),即可得出不同时段的μ值。此法取样繁琐,且难保证土样的天然结构不被破坏,而粘性土又难测出其持水度,故已很少使用。

(2)根据抽水前后包气带上层天然湿度的变化来确定μ值

据包气带中非饱和水流的运移和分带规律知,抽水前包气带内土层的天然湿度分布应如

图6—1中的oacd线所示。抽水后,潜水面由A下降到B(下降水头高度为己Δh),故毛

细水带将下移,由aa’段下移至bb’段,此时的土层天然湿度分布线则变为图中的oabd 。对比抽水前后的两条湿度分布线可知,由于抽水水位下降,水位变动带将会给出一定量的水。按水均衡原理,抽水前后包气带内湿度(含水量)之差(阴影面积),应等于潜水位下降Δh 时包气带(主要是水位下降带)所给出之水量(μΔh ),即:

h W W Z n i i i i ?=-?∑=μ1

21)(

故给水度: h W W Z n i i i i ?-?=∑=121)(μ 式中:

ΔZ i ––––包气带湿度测定分段长度(空间步长);

Δh ––––抽水产生的潜水面下移深度(水位降深);

W 1i ,W 2i ––––抽水前后ΔZ i 段内的土层天然湿度(含水量);

n ––––取样数。

土层的天然湿度,可采取原状土样在实验室测定,或利用中子水分计(中子仪)在钻孔中直接测定土层的含水量。

(3)根据潜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用有限差分法确定μ值(卡明斯基有限差分法) 如果潜水为单向流动(一维流),隔水层水平,含水层均质,可沿流向布置3个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孔(图6—2),然后根据水位动态观测资料,按下式计算μ值:

22,22,32,12

2)2(2h t h h h h x t K t t t ??+-+????=

ωμ 式中:

h 1,t ,h 2,t ,h 3,t ––––1,2,3号观测孔t 时刻水位或含水层厚度;

Δh 2––––Δt 时段内2号孔水位变幅;

ω––––垂向流入和流出量之和称综合补给强度;

K ––––渗透系数;

Δx ––––观测孔间距(空间步长);

Δt ––––时间步长。 θs

z

w

如地下水流入和流出量以裘布衣公式表示,整理上图阴影部分水均衡式,也可得上式。如潜水为二维流,观测孔作方形网格布置(图6—3)时,仍可按上述方法得出下列计算式:52,52,42,32,22,152)4(2h t h h h h h h x t K t t t t t ??+-+++????=ωμ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前式。在上式的参数中,ω值常

未知,但可选择ω近乎常数的两个时段(2个Δt ),写

出两个计算式,解出ω和μ值。

此法优点在于,能确定较大范围内的μ值,可用于

基岩和地下水深埋区,对不同边界适应性较强。由于ω

未知,常取ω≈0。但此时平原区的Δh 较小,计算的相

对误差大。

二、降水入渗补给量(X f )及蒸发量(Z’2)的确定

1.地中渗透仪(或蒸渗仪lysimeter )测定法

这是较老但又是唯一可直接测到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潜水蒸发量的方法。此方法仪器的结构装置如图6—4所示。整个装置由左方的地中渗透计、右方的给水观测装置构成。地中渗透计的圆筒内装有均衡地段的标准土柱,土柱下方为砂砾和滤网组成的外滤层(图6一4中的2,3)。给水观测部分由供水(盛水)用的有刻度的马利奥特瓶(图中10)和控制地中渗透计筒内水位高度的盛水漏斗(11)及量简(l4)组成。两部分以导水管连结,将两端构成统一的连通管。

其工作原理如下:首先调整盛水漏斗的高度,使漏斗中的水面与渗透计中的设计地下水面(相当潜水埋深)保持在同一高度上。当渗透计中的土柱接受降水入渗和凝结水补给时,其补给水量将会通过连通管(4)和水管(13)流入量筒(14)内,可直接读出补给水量;当土柱内的水面产生蒸发时,便可由漏斗供给水量,再从马利奥特瓶读出供水水量

(此即潜1–土柱

水蒸发消耗量)。在测定凝结补给量时,应在该渗透计上方加棚,以隔离降水。

此法装置可用多个不同岩性和不同水位埋深的土柱,分别观测其降水补给和蒸发值。本方法缺陷是,很难如实模拟天然的入渗补给条件,故其结果的可靠性有时值得商榷,而且此法只适用于松散岩层。

2.通量法

包气带土壤水分运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是非饱和水流运动的达西定律(Darcy’s law 或Richards equation )和质量守恒原理(conservation of mass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直接应用达西定律和质量守恒原理分析或解决水量均衡问题。下面介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土壤水分通量法来求降水入渗补给量及蒸发量。

要研究降雨或灌溉对土壤及潜水的入渗补给,

大气蒸

发作用下土壤及潜水的消耗,从而分析四水(大气水、地

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等,在田间监测土壤

水分的分布和运动是十分必要的。田间土壤水分运动,可

近似视为一维垂向的流动。于是,连续方程可简化为 上式由z*至z 积分,得

式中,q (z*)和q (z )分别表示高度为z*和z 处的土壤

水分运动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量:

cm 3/cm 2·s )。当时间由t 1改变到t 2时,以Q (z*)和Q

(z )分别表示在此时段内通过z*和z 处单位土壤断面面积上的水量(cm 3/cm 2),由上式积分或直接由质量守恒原理写出无源汇情况下的水量平衡方程为

土壤含水率的分布θ(z ,t )在田间可用中子测水仪(或其他方法)监测。若测得某一断面z*处的土壤水分运动通量q (z*)或单位面积上的水量Q (z*)(通量已知的断面),土壤中任一断面z 处的通量q (z )及单位面积上的水量Q (z )(Q (z )= q (z )·Δt)(通量未知的断面)便可由上式计算出。确定某一断面z*处的通量,主要应用达西定律,其方法有零通量面法、表面通量法和定位通量法,统称为土壤水分运动通量法。

(1)零通量面法

土壤水的重力势ψg 由垂直坐标z 决定,若用负压计测得土壤剖面各点的基质势ψm ,则可得到总水势ψ=ψm +z 的分布,如图2.10.土壤中任一点的土壤水分通量由达西定律z K q m ??

-=ψψ)(给出。当水势梯度0

=??z ψ

时,该处的通量0=q ,则称该处的水平

面为零通量面ZFP (zero flux plane ),位置记为z 0。

土壤剖面中出现零通量面时,可根据水势的分布特点,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Z

z *z X

q(z )

*q(z)

a .单一聚合型零通量面。若在降雨(或灌溉)前,土壤长期处于蒸发状态,上层土壤的水分只由潜水补给,水分自下而上在土壤中运移,水势ψ自潜水面向上是逐渐减小的。在连续降雨过程中,由于水分不断入渗,上部土壤的水势ψ将随之增加。如果水分的入渗尚未对下部的土壤产生明显的影响,此时水势ψ的分布则如图2.10中(a )所示。在此情况下,

土壤中某处水势ψ出现最小值。该处0

=??z ψ,即为零通量面ZFP ,也可视其为入渗前锋面。由于这种情况下土壤水分由上下两侧向零通量面处迁移,故称为聚合型。

b .单一发散型零通量面。当降雨停止且入渗锋面已下移到潜水面以后,上部土壤开始蒸发,水分自下面上迁移。与此同时,下部土壤水分继续处于向下入惨状态。这时,水势ψ

的分布如图2.10中(b )所示。在此情况下,土壤中某处水势达最大值,该处0

=??z ψ,即为零通量面ZFP 。由于这种情况下土壤水分自零通量面处分别向上、向下运动,故称为发散型。

c .具有多个零通量面。如图2.10中(c )所示.,这发生在间隔降雨、入渗和蒸发交替出现的情况下,具有多个零通量面。

① 零通量面的位置不变时:

i .地表处蒸发量:

当零通量面存在时,该断面即为通量已知的断面z*。若由t 1至t 2这一时段内(Δt ),零通量面的位置不变,测得t 1和t 2时刻的土壤含水率θ(z ,t 1)和θ(z ,t 2),如图2.11。利用式(2.67)可计算出Δt 时段内任一断面处单位面积上所流过的土壤水的水量Q (z )。若以Q s 表示地表处相应的水量,其值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z0和H如图所示。在数值上Q s为图中abcd的面积(阴影面积)。当土壤含水率减小时,Q s>0,表明通量向上,土壤水分蒸发,蒸发量→Q s;反之,Q s<0,表明通量向下,水分向下层土壤入渗。

ii.潜水面处入渗补给量:

利用式(2.67)同样可计算Δt时段内潜水面处单位面积上所流过的水量(入渗补给量)Q g:

在数值上Q g为图中ade的面积(空白面积)。当土壤含水率减小时,Q g<0,表明潜水面处

通量向下,即潜水接受补给,补给量→Q g;反之,Q s>0,表明通量向上,意味着蒸发时潜

水有消耗。

②零通量面的位置变化时:

零通量面实际上随时间的变化是移动的,只有在时间段Δt较小时位置不变才近似成立。

当时间段Δt较大时,应考虑其位置的变化,如图2.12所示,在时间t1和t2时,零通量面:

ZFP1和ZFP2的位置分别为z01和z02。此时,由零通量面处通量为零这一条件和水量平衡的

i.地表处蒸发量:

其中,t(z0)表示零通量面的位置为z0的时间。在数值上,Q s为图中a’abcd的面积(阴

影面积),Q g为图中a’dd’e的面积(空白面积)。

(2)表面通量法

表面通量法是以地表处的入渗量(Q s <0)或蒸发量(Q s >0)作为已知条件。入渗量可实测或用经验公式估算。地表的蒸发量一般利用气象资料由Penman 公式或其他经验公式估算。

在t 1至t 2时段内,当地表处单位面积上的入渗量或蒸发量Q s 已知时,由式(2.67)则知土壤任一断面 z 处单位面积上流过的水量Q (z )为:

式中,H 为地表处的垂直坐标,即至潜水面的距离。当z =0时,上式所得为Δt 时段内潜水面处单位面积上流过的水量,即潜水面处入渗补给量。

地表通量的估算,直接影响到本方法的可靠性。地表腾发量的估算不仅需要较为完善的气象观测资料,而且还涉及到一些经验参数。目前还不能有把握地用此方法对田间土壤水量平衡进行可靠的分析。

(3)定位通量法

定位通量法即在土壤剖面中选定一个合适的位置,上下安装两支负压计(水柱或水银柱式)用以监测这两点的基质势ψm ,同时用其他方法测得该处土壤的非饱和导水率和基质势的关系K (ψm )。设这两点的垂直坐标分别为z 1和z 2,z*=(z 1+z 2)/2,Δz =z 2-z 1,以

ψml 和ψm2分别表示在这两点测得的基质势,由达西定律可知z*(定位点)处的通量为: 式中,m =(ψml +ψm2)/2(平均值)。由此,可以得到t 1至t 2时段内单位面积上流过的土壤水的水量Q (z*)(定位点通量),而任一断面z 处相应的水量Q (z )由下式给出:

当z =H 时(地表),所得为地表处的Q (蒸发量);z =0时(潜水面),所得为潜水面处的Q (入渗补给量)。

定位通量法应用的注意事项:

采用此方法除了需有含水率分布和定位点基质势的观测资料外,关键是要测得土壤非饱和导水率K (ψm )。因此,在零通量不存在时,可首先考虑采用此法。为了提高成果精度,

定位点宜选在土层较厚且均一处。

此方法还可和零通量面法结合使用。在零通量面存在时,利用零通量面法进行水量平衡分析;当零通量不存在时,则用定位通量法进行水量平衡计算。

如果只是为了监测潜水的入渗补给量或蒸发消耗量,则可将定位点选在邻近潜水面处。由于潜水面以上一定范围内含水率变化很小,故定位点处测得的通量便可近似为潜水面处的通量。因此,可不必进行土壤剖面含水率的测定,此方法变得更为简单。又由于该定位点处的土壤接近饱和,相对而言,K (ψm )的测定比较有把握。

通量法的优点:由于该方法仅以钻孔中子水分仪测定的土壤含水率为依据,故与地中渗透仪法相比,成本较低,可在多处设点观测。所测值的精度比经验公式和动态观测法要高。

3.近似计算法(入渗系数法)

近似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的方法很多,大多数的近似计算法是首先计算出某些时段和典型地段的降水入渗系数,再推广到计算出全年或全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或蒸发量)。 ① 根据次降水量引起的潜水水位动态变化Δh 计算大气降水入渗系数α。

对于地下径流滞缓、水位埋藏不深的平原区,降水入渗和蒸发消耗将是引起潜水面上升或下降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可以根据次降水量(P i )引起的潜水位上升幅度(Δh )和水位变动带的给水度(μ),近似计算出大气降水的入渗系数(α):

i

i P h μα??=

根据不同降水强度的次降水量算得的降水入渗系数,取其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再乘以全年的降水量(或有效降水量,即有入渗补给意义的次降水量之和),即得到全年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总量。

② 根据全排型泉水流量计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

在某些丘陵山区(特别是干旱半干旱的岩溶区),当降水是地下水的唯一补给源,泉水是唯一的排泄方式时(地下水的蒸发量、储存量变化量可忽略不计),泉水的年流量总和近似等于降水的年入渗补给量。因此,取其泉水年总流量与该泉域内大气降水总量的比值,即为该泉域的大气降水入渗系数值(α)。如再将该泉域的α值用到地质一水文地质条件类似的更大区域,即可得到大区域的降水入渗补给量。

同理,对于某些封闭型的水文地质单元,当降水是地下水唯一补给源,而地下水的开采量(最大降深的稳定开采量)又已达到极限(其他地下水消耗量可忽略)时,其年开采总量(近似等于地下水补给量)除以该水文地质单元的年总降水量,亦可得出该水文地质单元的大气降水入渗系数(α)。也可推广到条件类似的更大区域,进行降水入渗总量的计算。

4.潜水蒸发量计算的经验公式法

目前,国内外计算潜水蒸发量时,使用最广泛的经验公式是阿维扬诺夫公式,其形式为: n

l h )1(0-=εε 式中:

h ––––潜水埋藏深度;

l ––––极限蒸发深度;

n ––––蒸发指数,多取值为1~3;

ε0––––水面蒸发强度;

ε––––潜水蒸发强度。

分析上式可以看出,潜水的蒸发强度随水面蒸发强度ε0的增加而增加,但由公式右端括号项小于1知,潜水的蒸发强度小于水面蒸发强度。

利用上式计算ε时,由于ε0和h 均可通过实际观测获得,因此公式的计算精度主要取

决于l 和n 的选取。对这两个参数多采用经验数值,故结果常不能令人信服。

三、地下径流量(W 1、W 2)的确定

地下径流量的计算,只能在查明地下水流向和含水层厚度的基础上,根据求得的渗透系数或地下水实际流速,选用相应的地下水动力学公式计算其过水断面上的径流量。

当计算断面上含水层的渗透系数(K )、厚度(h )、长度(l )、水力坡度(I )已知时,可直接使用达西定律计算出断面的地下径流量(Q ):

∑=???=n i i i i i I l h K Q 1

式中:i =1,2,…n ,为各计算分段的编号。

以上计算原理虽较简单,但要投入的勘探及试验工程量却较多。因此,在地下水深埋区,特别是基岩山区,确定地下水径流量常常是困难的。为此,在确定均衡区的范围时,应尽可能以隔水边界作为均衡区的边界,以便尽可能地免去地下径流量的计算工作量。 四、地表水入渗补给量(Y f )的确定

这里的Y f 主要是指河流、渠道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确定方法有:

(1)断面测流法:

在有渗漏的河、渠段的上、下游断面上实测河、渠流量,其流量减少的差值,即为河、渠水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量。Q =Q 上-Q 下。

(2)地下水动力学计算法:

在已知河(渠)水位及含水层厚度、渗透层渗透系数时,可用地下水动力学公式计算出河(渠)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思考题

1. 地下水动态和均衡?

2. 研究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意义?

3. 为阐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动态监测工作,主要的监测线应沿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变化

最 的方向布置。

4. 为地下水水量、水质计算与资源管理服务的动态监测工作,动态监测点布置成 状

形式,以求能控制区内地下水流场及水质变化

5. 研究地下水动态的基本任务?

6. 地下水均衡研究的基本任务?

7. 为便于均衡计算,每个均衡区最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 。

8. 地下水动态监测项目主要有哪些?

9.

水量均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B A W -=?,方程中各项的含义? 10.

水量均衡方程中的流入量A 、流出量B 主要包括哪些? 11.

写出水量均衡方程中潜水、承压水储存量的变化量,说明两者的不同。 12.

确定给水度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并对各种确定给水度方法作简要说明。 13. 写出潜水为单向流动(一维流)时,用有限差分法计算给水度μ的公式,并说明各符号

的含义。

14.降水入渗补给量及蒸发量的确定方法有哪些?

15.土壤水分运动的通量法包括三种:、、。

16.如何用零通量面法确定地表处蒸发量和潜水入渗补给量?

17.降水入渗系数的确定方法有哪些?

18.地下水径流量、地表水入渗补给量的确定方法有哪些?

地下水动态的形成因素及类型

地下水动态的形成因素及类型 地下水动态是指地下水的水位、水温、水量及水化学成分等要素随时间和空间有规律的变化。它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如气候、水文、地质、土壤、生物及人类活动等对地下水综合作用的过程。 地下水均衡是指地下水的水量或盐分含量在某个时期和某个地段内数量上的增减变化关系。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动态是均衡的外部表征,而均衡则是导致动态变化的内在机理。 一、地下水动态的形成因素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水文因素对潜水或浅层水的动态形成起着主要的作用。地质因素对深层水的影响则是很大的。土壤和生物因素只对距地表很浅的潜水动态的形成起一定的作用。 1、气候因素:是地下水动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具有普遍性、分带性及周期特点。地过浅部的地下水普遍明显地受气候因素的制约,呈现出分带规律。其中,降水和蒸发直接地影响着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所以随着时间的变化,地下水位、水量及水质也跟随着变化。气温不仅影响降水形式和蒸发强度,也会引起地下水温的变化,并使水的化学成分、矿化度和物理性质发生变化,但气温只能影响地过浅部的地下水。一般在20-30m以下就受地温的控制。 2、水文因至少:对地下水动态的形成和影响,从区域上来看是局部的。当地表水与地下水有水力联系时,其联系方式有: 1)地表水长期地补给地下水。例如,河流上游的岩溶发育渗漏段;河流流过山前扇形地的渗透段;河流下游的高河床段等。 2)地下水长期地补给地表水。例如,河流的上游地段;干旱区多数的内陆湖泊。 3)丰水期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地表水。例如,河流中游、小型山间盆地附近等。 在岸边附近,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动态影响比较明显,尤其是在靠近地表水体的地段,其地下水变化较大而又快。反之,则变化小而缓慢。动太变化的影响范围取决于地表水动态变幅的大小及近岸含水层岩性结构等因素,受到波胩的宽度常常由数百米至1000—2000米。 地表水渗补地下水会使水质发生淡化或恶化,故对水化学动态有一定的影响。 3、地质因素:地质因素中除灾变性、偶然发生的急剧变动(如地震、火山、滑坡等作用)外,其它的地质作用大都是极其缓慢而不明显的,只在地质历史的演进中表现出来,而且没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 4、土壤和生物因素 1)土壤因素:当潜水埋藏很浅,并参与成壤作用时,土壤的成分对潜水的化学成分的改变是相当明显的,例如在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地区,土壤与潜水相互作用,使潜水的含盐情况表现出季节与多年的变化。 2)生物因素:主要是指被对潜水动态的影响,在补给和排泄两个方面均有反映。例如在丛林区,植被不仅促成水分的积聚和强化渗入,同时也涉及到补给期的长短,另外,丛林植被通过根系吸收大量的地下水,再从叶面蒸发出去使潜水位降低。 5、人为因素:近代人类频繁活动引起的地下水天然动态的改变。 二、地下水动态类型 1、分水岭型:在大气降水渗入,蒸发和地下迳流的影响下形成。 2、沿崖型:主要受地表水体(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影响而形成。

地下水动态均衡研究方法

地下水动态均衡研究方法 来源:地大热能2015-07-24 地下水动态长期以,观测网的布置: 动态观测网分区域性基本观测网和专门性观测网两种。 1、选择不同气候带中有代表性的各种水文地质单元,设置由泉、井、孔等观测点组成的观测肉。 2、以主干观测线控制各单元中的主要动态类型,按当地水文地质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观测线。对次要的、有差异性的地段和特殊变化点上设辅助性观测点。也常布置垂直地表水体的观测线。 3、观测肉应与均衡研究结合起来。 主要技术要求常用的观测点为钻孔和泉。此外还有其它地下水、地表水或气象要素等的观测点。观测孔结构取决于含水层性质、观测层数和内容。如松散层应下过滤器,一孔观测多层则在求分层止水,孔径应保证能定置进各层测水位管。孔深应保证观测到最低水位。选泉点应考虑测流方便,并能安设测流装置。有时还应建防污设施。所有观测点应有水文地质特征、观测和利用等历史资料。经常的观测项目有地下水水位,泉、自溢孔和生产井的流量,水温及水化学成分等。必要时还需观测地表水及气象要素等。 观测频度取决于观测内容及要素变化快慢。通常,水位、水温、流量每5日观测1次。地表河和地下河流洪峰时期,可加密至每日两次。同一水文地抩单元力求对和点同时观测,否则应在季节代表性日期内统一观测。如区域过大,观测频度高,可免于统一观测。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研究 来源:地大热能2015-07-24 动态均衡研究还可以用来 (1)确定含水层参数、补给强度、越流因素、边界性质及水力联系等; (2)评价地下水资源,尤其是对大区域和一些岩溶地区的水资源评价主要是用水均衡法; (3)预报水源地的水位、调整开采方案和管理制度,拟定新水源地的管理措施及对措施未来效果的评价; (4)土壤次生盐渍化及沼泽化,矿坑涌水水源及突水,水库廻水的浸没,地下水污染进行监测与预测,以及相应防治措施的拟定和效果评价; (5)预报地震。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地下水动态要以定义为地下水各要素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其中包括水位,流量,流速,流向,

地下水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将岩土中的空隙作为地下水储存场所与运动通道来研究时,可将空隙分为三 大类;包括松散岩土中_孔隙_、坚硬岩石中的_裂隙_及可溶性岩石中的_溶隙__。 2、岩石中空隙中的液态水根据水分子受力状况可分为结合水、毛细水、 重力水。 3、自然界水分的转化是通过水循环实现的,而在水循环过程中降水、蒸 发、径流是三个主要环节,称为水分循环的三要素。 4、承压水是充满于两个隔水层间的含水层中,具有静水压力的重力水。 如未充满水则称为无压层间水。 5、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互为补排关系,可以通过地下水等水位线来 判明。 6、渗透系数K值的大小取决于组成含水层颗粒大小及胶结密实程度。 7、达西定律是揭示水在多孔介质中渗流规律的实验规律,也称现行渗 透定律。 9、由于岩土空隙的形状、尺度和连通性不一,地下水在不同空隙中或同一空 隙的不同部位,其运动状态是各不相同的,地下水的运动状态可以区分为层流和稳流两种流态。 10、在有垂直入渗补给的河渠间潜水含水层中,通过任一断面的流量不相等。 11、有入渗补给的河渠间含水层中,只要存在分水岭,且两河水位不相等时, 则分水岭总是偏向高水位一侧。如果入渗补给强度W>0时则浸润曲线的形状为椭圆曲线,当W<0时则为双曲线,当W=0时则为抛物线。 二、判断题 1、空隙度与颗粒大小无关。(√) 2、分选性愈差,大小愈悬殊,孔隙度愈小(√) 3、表征岩土容水状况的水分指标,除容水度外,还有饱和度和饱和差。(√) 4、决定地下水流向的是位置的高低。(×) 5、某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很大,故可以说该含水层的出水能力很大。(√)

6、弹性贮水系数既适用于承压含水层,也适用于潜水含水层。(√) 7、达西定律是层流定律。(×) 8、弹性贮水系数既适用于承压含水层,也适用于潜水含水层。(√) 9、达西定律公式中不含有时间变量,所以达西公式只适用于稳定流。(×) 10、在均质各向异性含水层中,各点的渗透系数都相等。(√) 三、选择题 1、决定地下水流向的是:(C ) A.压力的大小 B.位置的高低 C.水头的大小 D.含水层类型 2、大气降水入渗转化为地下水时,其间土壤含水率有明显降低的是:(B ) A.饱和区 B.过渡区 C.传导区 D.湿润区 3、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 ) A.气候因素 B.水文因素 C.地质因素 D.植被因素 4、在底版水平,无入渗、无蒸发的河间潜水含水层中,当渗流为稳定流,两 侧河水位相等时,浸润曲线的形状为:(B) A.双曲线 B.水平直线 C.抛物线 D.椭圆形曲线 5、在有入渗补给,且存在分水岭的河间含水层中,已知左河水位标高为H1, 右侧水位标高为H2,两河间距为L,当H1>H2时,分水岭:(B) A.位于L/2处 B.靠近左河 C.靠近右河 D.不存在 6、当河渠间含水层无入渗补给,但有蒸发排泄(设其蒸发强度为ε)时,则 计算任一断面的单宽流量公式只要将式:中的W用( 3 )代替即可。 1)ε;(2)0;(3)-ε;(4)ε十W 四、名词解释 1、地下水文学: 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运动、量和质、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的一门学科。 2、持水性: 岩土在重力作用下仍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1、地下水动态: 由地下水补给和排泄不平衡引起的地下水水位、流量等的变动,以及地下水温、水化学等水文因素的变动过程,是为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 一、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的目的与任务 (一)相明各种不同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地下水的水位、水量、物理性质、化学成分以及细菌成分的影响变化。通过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可以了角地下水开采量和水位降深之间的关,以利于合理的调整开采水量,或者有计划地对地下水进行人工回灌。(二)相清地下水与地表水体之间的动态联系。 (三)提供地下水资源评价所需要的水文地质参数。通过长期观测工作后,相明不同水文地质单元、不同含水层的地下水动态规律,得出地下水动态要素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资料,以利于地下水资源计算和提出水资源管理措施等。 二、长期观测站网的建立和组织 根据研究地下水动态的具体任务不同,水文地质观测站网一般分为两种: 区域性的水文地质观测站网:也叫基本网,积累主要水文地质单元中地下水动态的多年观测资料,以查明区域性地下水动态规律。 专门性的水文地质观测站网:是为专门目的或特殊要求而建立的观测站网,常常是在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按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而组织观测的。 (一)观测点的选择 观测点是观测站网的基本单位,应充分利用已有钻孔、水井及泉作为观测点,而且一定要选择水文地质条件有代表性而且井(孔)结构、地层剖面和井深都清楚,无人为干扰,能作长期使用的井(孔)。一般不专门施工坦目的的观测孔。利用泉作观测点要注意泉水协态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以及其涌水量观测是否方便等。 (二)观测占的结构与安装 长期观测孔的结构可以分为完整孔与不完整孔。后者的深度最少要达最低水位以下数米。孔径一般不要小于200mm。对第四系含水层的潜水或承压水观测孔,在上部要安装观测套管,含水层部位要安装过滤管,底部要安装沉淀管,孔口要加保护帽。对分层观测的井(孔)要严格进行止水,保证止水的位置正确。分层观测井(孔)可采用同孔并列或同心式观测管设置。基岩观测孔可直接将观测管固定在孔底基岩面上,下部不再下管。观测孔安装时,在下管前要实测井深,为了防止从孔口掉入杂物,应将孔口管高出地面0.5m,并在孔口加盖上锁。另外,还要防管周围严封,并在孔口装置固定的水准点。 泉的观测安装是根据泉出露处的地形和涌水量大小,本着易于量测水温、水量,装置可就简单而固定即可。 (三)观测点网的布设 观测点网的布置应根据不同的观测目的结合观测区的地质、水文地质、地貌条件,以最少的点控制较大面积为原则,具体布设如下: 1、观测线要通过大型集中供水区,应在区中心布置两排观测点,分别平行与垂直地下水流 向。主要观测线要延伸到区域地下水区域下降漏斗范围之外。如果两个水源地很邻近或水源地的附近有矿区,可以两个漏斗之间的中心线方向布置观测线。 2、在河谷地区,应垂直河流延至分水岭之间布置观测线,线上各观测点应分别控制不同的 地貌和水文地质单元,并在不同单元的交界处适当加密观测点距。 3、在山前冲洪积扇地区,观测线应沿扇轴方向布置,观测孔要分别控制迳流带、溢出带和 垂直交替带。为了解扇间地带的水文地质条件也可通过不同的相邻的冲洪扇方向布置横向辅助观测线。 4、为了查明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要分层设置观测孔。对于不同成因类型的含水层也

10第十章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1)

第十章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地下水动态:groundwater regime 地下水均衡:groundwater balance (budget) 10.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各种要素(水位、水量、化学组分、气体成分、温度、微生物等)随时间的变化,称为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均衡––––某一时段、某一范围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等)的收支状况,称为地下水均衡。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关系是: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在表现,地下水均衡是地下水动态的内在原因。 地下水动态的研究包括:影响因素、类型及成果分析。 地下水均衡的研究包括:均衡区和均衡期的确定,均衡方程式的确定,各收支项的求取,均衡计算结果的校核与分析。 地下水要素之所以随时间发生变动,是含水层(含水系统)水量、盐量、热量、能量收支不平衡的结果。例如,当含水层的补给水量大于其排泄水量时,储存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反之,当补给量小于排泄量时,储存水量减少,水位下降。 研究目的意义: 地下水动态监测及成果分析,可以解决一系列理论与实际问题:①检验并完善前期水文地质研究结论;②查明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变化;③为数学模拟提供依据;④为拟定合理的地下水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提供依据;⑤检验实施中的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的合理性。 地下水均衡研究,可以为拟定合理的地下水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提供定量依据,检验并完善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水位动态,水量均衡。 10.2 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 1.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地下水动态的本源因素是随时间变动的因素,包括:气象(气候)因素、水文因素、生物因素、地质营力因素、天文因素等。 1)气象因素: ①降水→含水层水量增加→水位抬升→水质变淡; ②蒸发→潜水含水层水量减少→水位降低→水质变咸; ③气象因素具有季节性的变化,地下水动态也具有季节性变化;

浅层地下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浅层地下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前言研究目的与意义 阐述海岸带地下水动态监测之作用与意义(其一,对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其二,对植被空间分布和演替的影响;其三,对农田排水),评述前人在该地区的工作,结合拟展开的工作,重点分析已有的不足,点名本次工作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地下水监测井空间布点的原则、监测的方法,所可能获得数据和分析方法1.监测井的布设 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在黄河三角洲海积冲积平原区布置了7口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其中有5口井分布于东营市垦利县的黄河口镇,剩下的2口井位于河口区的孤岛镇(图1和表1)。之中的3口井中安装有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型号为ecolog OTT 800),能够实时监测浅层地下水的水位温度和盐分动态,设备以30分钟为间隔监测地下水动态,每天监测48次,通过GPRS信号向位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内的服务器发送数据,分别在每天的0时、6时、12时、18时各发送一次相应时间间隔内的12个数据文件。每个数据文件包含7组内容,分别为地下水位(m),地下水温度(℃),电池电压(伏特V,可以指示设备电量及工作状态),地下水电导率(ms/cm),地下水盐度(ppt),地下水总溶解固体(TDS,g/L)和数据传送的GPRS移动信号。其中电压和移动信号每6小时测一次,地下水盐度和TDS是由电导率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出的,此过程在监测设备内完成。其余5口井还未安装在线监测设备。

图1监测井井位分布图 在黄河口镇中心轴线沿着黄河由东至西布置5口井,分别为井2、井7、井3、井1和井4,它们之间直线距离分别为3.67Km、1.89Km、9.74Km和1.63Km。井2位于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试验站内,井1在黄河农场的大田内,这两口井都设有地下水动态监测设备(ecolog OTT800),安装时间分别为2013年10月和2014年5月。井3、井4、井7位于承包农户的农田内。相应的位置关系可见表1。 孤岛镇的两口观测井(井5、井6)毗邻,直线距离约260m,距黄河故道约2km。井5旁为稻田,安装有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ecolog OTT800),安装时间为2014年7月; 井6则在荒地内,主要植物为芦苇。

地下水动态观测技术规范

地下水动态观测技术规范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本标准是根据煤炭工业部《煤炭资源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1980年版)中的有关章条和其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有关规定,结合近15年来生产实践的经验制定的煤炭行业标准,在技术内容上与引用标准等效。本标准对地下水观测方法的自动化问题,由于目前煤矿区应用较少,故未作规定,但应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观测仪表及自动控制技术。 本标准由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提出。 本标准由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梦玉。 本标准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矿区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是制定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规划、设计、工程质量检查、观测报告编写、审查的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发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 127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冶金工业部(1979) 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煤炭工业部(1980)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勘探规范地质矿产部(1982) 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煤炭工业部(1984) 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煤炭工业部(1993年修订) 3 一般要求

3.1 在矿区进入详查阶段即应选择有代表性的井、泉、钻孔、生产矿井、地表水等进行观测,勘探阶段应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观测工作,勘探结束后应移交给矿山部门继续进行。 3.2 在矿区存在地表水体的情况下,地下水与地表水应统一进行观测,提供完整的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 3.3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区,应尽可能在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内,分别选择地下水补给、迳流与排泄区有代表性的观测点组成观测网。 3.4 对矿区供水和矿坑充水有意义的含水层、地表水体,以及矿坑突水点等,必须设立观测点,进?卸 て诠鄄狻? 3.5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应包括水位、流量、水温、水化学成分、气体成分、物理性质等项目。一般每10d应观测一次水位、流量、水温,雨季、矿坑突水期应加密观测。水质成分和气体成分可取季节性和人为影响时期的代表水样分析化验,但每年不得少于2次。并且观测工作应在同一天进行。 3.6 在进行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的同时,应收集有关的气象资料,必要时可建立矿区简易气象站。 3.7 地下水观测准确度,水位应准确至厘米,流量应准确至公升,水温应准确至0.5℃。3.8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设施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观测所使用的工具、仪表应经常检查、校对和维修。 4 地下水的观测 4.1 观测网的布置 4.1.1 矿区地下水动态可划分为气象型、气象—水文型、水文型。长期观测工作应按不同类型的特点,布置观测网。 4.1.2 观测网由观测点、线组成,一般应能覆盖从补给区至排泄区的整个地下水系统。对与矿坑充水和矿区供水有关的含水层、构造带、地表水体等应能进行观测。在地下水系统范围过大的情况下,观测网允许以矿区为主缩小范围,但必须能控制矿坑排水后的降落漏斗。

实习二用区域水量均衡法评价某旧水源地地下水资源

实习二用区域水量均衡法评价某旧水 源地地下水资源 一.实习目的 1.熟习、掌握区域水量均衡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条件 2.掌握运用该方法评价地下水资源的步骤 二.实习要求 1.课前预习所给的资料和图件,初步了解该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开采区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及水源地的生产情况; 3.分析均衡要素,列出均衡方程,根据允许降深计算出允许开采量,并试用相关分析法及区域水位降落漏斗法进行计算,相互比较验证。 三.某旧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简介 某旧水源地位于××河右岸的冲洪积扇,开采区面积为250Km2。该区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较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0mm。拒三年的观测,降水量与地表水流出量,列入表一(见右图)。在开采区西部和北部约180K m2的地区,地下水位降深为2-3m,蒸发量为0.00008m3/ (d.m2),而东、南部由于受开采漏斗影响,地下水评价水位埋深为5-6m,蒸发作用极微。据水文1和2测站测得河流年评价流量为980000m3/d和520000m3/d。开采区南部是花岗岩,风化裂隙发育,以5m3/(d.m)的单宽流量补给开采区(全年平均值)。北部山区为寒武系灰岩和震旦系灰岩及石英岩组成。水源地及其附近基岩中有断层,但缺乏水文地质资料。冲洪积扇的岩性:在扇顶和中部,0.5m厚的表土以下便为卵砾石层、混有中粗砂。顶部卵砾石粒径约40-70mm,渗透系数为120m/d,中部含水层评价厚度为70m,渗透系数为100m/d,全区平均给水度为0.22。在开采的潜水含水层下面有一承压含水层,承压水位与原始潜水位一致。两个含水层之间有一亚粘土弱隔水层,其平均厚度为20m,渗透系数为0.006m/d。在抽水影响范围内,发生越流的面积约45Km2。在本区有Km2的灌溉区,由于灌溉水的渗入,使灌区内的水位回升0.3m。水源地由于长期开采,已形成统一的降落漏斗,影响面积约100Km2。开采中曾进行过数次的系统观测工作,其中5次资料列入表二(见下图)。现将计划开采量扩大到800000m3/d,而且要求漏斗中心水位降深不得超过25,试求可能性如何? 表一 表二

水均衡法评价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作业

水均衡法评价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作业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某研究区为一个完整的地下水系统,含水层由第四系松散的砂砾石层组成。面积为1000km2,地下水主要接受降雨入渗和山前侧向补给。具体为:西部边界为山区地下水侧向补给边界,东部为地下水排泄边界(向河流),南北为隔水边界。根据水文气象资料,均衡期为1995年7月~1996年6月(一个水文年)。在均衡期内,降雨量为450mm,地下水侧向补给量2500?104m3,降雨入渗补给量为11250?104m3,地下水通过东部边界向河流的排泄量为6000?104m3,人工开采量为12000?104m3。(该图为示意性图) 请完成如下问题: 1.写出该地区地下水均衡方程式; 2.计算地下水均衡,将数据填入表格中,分析地下水补排量的比例关系,说明该均衡期内是正均衡 还是负均衡;

3.根据下面给出的历年降雨量资料,计算累积频率,填入下表,并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降水量频 率曲线,在图中,标出丰水年、枯水年,平水年及计算年对应的降水量;指出本均衡年降水量是丰水、枯水还是平水年 4.假设该地下水系统西部边界侧向补给量为一个稳定值(即不随降雨量变化),降雨入渗补给量随降雨多少变化,已知研究区内降雨入渗平均补给系数为0.25;请计算丰、平、枯年份对应的降雨量条件下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填入下表:

5. 根据下面的公式,计算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并将数据填入上表 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资源量: 3 21321n n n Q n Q n Q n Q k p f b ++++= 式中:b Q ——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资源量(m 3/a );k p f Q Q Q 、、——分别为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的地下水补给资源量(m 3/a );n 1、n 2、n 3——分别为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在观测资料年中出现的次数。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地下水

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第一节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地下水动态的概念:含水层(含水系统)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含水层(含水系统)地下水各要素(如地下水位、水量、水化学成份、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状况,称为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均衡的概念:某时段某地段地下水物质、能量的收支状况称为地下水均衡。 第二节地下水动态 一、地下水动态的形成机制 含水层(含水系统)地下水各要素(如地下水位、水量、水化学成份、水温等)之所以随时间发生变化,是含水层(含水系统)中物质、能量收支不平衡的综合表现。 因此,地下水动态是含水层(含水系统)对外部环境施加的激励所产生的响应,也可理解为含水层(含水系统)将输入信息变换后产生的输出信息。 下面以降雨(图9-1)为例说明地下水动态的形成机制: 动态变化:降水→ 补给地下水系统→ 水位上升。 ↑↑ 脉冲式激励波状响应 图9—1 输入与输出的对应关系 a—时间滞后;b—时间延迟 地下水动态(对外界响应)特点:在时间上表现为滞后和延迟(图9-1),以及叠加。 叠加现象:是指外界多次激励(或输入)时,引起系统响应(或输出)的变化是多次激励响应的累加结果(图9-2)。

图9-2说明,地下水水位对外界输入(降水)响应的信息传输的迭合特点,称为叠加现象。 图9-2 信息传输中的迭合 地下水动态描述:地下水某要素随时间的变化(动态)程度可用稳定性来恒量:动态稳定,是指变化幅度小;动态不稳定,是指变化幅度大。 二、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 影响地下水动态(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三类: (1)是外部环境对含水层(含水系统)的信息输入:如降水、地表水的补给---气象(气候)因素、水文因素; (2)是变换输入信息的含水系统的结构,主要涉及赋存地下水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因素。 (3)人为因素,包括开采、人工回灌、灌溉、库渠渗漏、污水排放等等。 (一)气象(气候)因素 气象(气候)是对地下水动态影响最为普遍的因素。决定了一个地区动态的基本形态。 气象(气候)要素周期性地发生昼夜、季节与多年变化。其中季节变化最为显著且最有意义。 从图9-3,可以分析季节变化对潜水动态影响。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第六章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研 究 § 1 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概念 水量。一定补充。当均于负处于处于负均 由于造成的围、的补系处于水处下水般多出现 是造 要是所定量量质地 , 化,的不平这种在质含量之间的水(量量时,耗量时然条件下 产资而不地下、开征等周期周,率具极的影化, 以变耗上是指这溶质)量地下消耗于消天影响 矿产间 而征地量、特征是周的)速具)的变化。所以消耗是、出),地于消大在动 其它着时指表征泉流物理可以变化体潮化的,或排除速的后果量之充和,就水量(流等时量小充量下水为活 指、它律。固变性或迅的与补衡水耗 即是位、其它规律化。的固其期性采或种迅重的质与在补均衡下水消耗量补当。在状念的,下 资总即水及化变致。周开这严的分水地与耗当;态;衡概果质地的 天慢, 在而、 矿间 其时表 和于处水多是造范 关)下地一 主要平衡一及热的数与,的量,时件下,则 含之水量时耗量然条件下 消然响 溶)严的分水地水的 之间导致而地动态变 衡是 动 均衡因 与均原 态下水的现 动下化表 水地变部表 地下。动态外部 地系动的 ,联致衡 等 。知密导均 相等充补地人态。可知紧密即水均 念 ,下 在态下化的 动化 地变 而态 ;即 所 , -4 ——> -- - y - 4 / 4 一 二 7 ▲'■、、」」T//-*-V ^1- i —Z J J f z 水质态如度变的导的的(。来水成下,)消;态状 态均述因实是 下和动(温其性力年显素强带下质地内入与态状衡状正上为的则 地量水素、。势引多明因加境地溶谓间流充状衡 2 研究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意义

用地(下2)水地动下态水资动料态去是计均算衡 素给。水如度根计据算次大降气水降量水、的 升量 给水 幅 等 或 度。 降计幅算计大算气地降下水水的的 量等 (。 3)由于地下水的 数 变须化有,时因间此的一概切念 水。如量对、同 水 旱须 季有 、时 丰间 水的 年概 、念 枯 。 水如 年对 ,同 其下水水资动源态数资量料与是水地质下都水 的依据 有关的 环境地质预作测用地下的水 变 其研究意义 具体表现在: 在天然条件 变须化有,时因间此的一概切念 水。如量 可 须旱有 能季、 大时 不 丰 间一 水 的样 年概、。念 枯 因 。水 如此 年 资源评价和预测时必不 都必(须4)能用经任受何地方下法水计均 算衡的计地算下的水检允验许开;采任量何, 地下 水开采方案, 都必须受地下水 均衡量的约束。 为 一水尽般的可均能不衡能地 超 减状 过态 少地 开。 下 采 水地 的下 补水 给引 量 起的 ,负 即作 不用 应, 破坏开地采 下 量 水的 (均5) 衡 研状 究态 地。 下水的均衡状态,可 预测 地下水 化水量及(、总)水 体 研质 发究展及 地趋 与下势 地 水的均衡状态,可 预测地下水 化进及 行 因 总一 此定体 ,时 发 在展期各的趋 种地势 目 均衡 o 埋 o 能律水动得的认出态结识与均,论衡,往往因 的要此研经在究过 水工相文作 当地 展能地得出下水结论动态,与因均此衡在研水究 文地 资水料 动 积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技术规范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煤炭工业部《煤炭资源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1980年版)中的有关章条和其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有关规定,结合近15年来生产实践的经验制定的煤炭行业标准,在技术内容上与引用标准等效。本标准对地下水观测方法的自动化问题,由于目前煤矿区应用较少,故未作规定,但应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观测仪表及自动控制技术。 本标准由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提出。 本标准由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梦玉。 本标准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矿区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是制定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规划、设计、工程质量检查、观测报告编写、审查的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发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27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冶金工业部(1979) 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煤炭工业部(1980)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勘探规范地质矿产部(1982) 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煤炭工业部(1984) 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煤炭工业部(1993年修订) 3 一般要求 3.1 在矿区进入详查阶段即应选择有代表性的井、泉、钻孔、生产矿井、地表水等进行观测,勘探阶段应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观测工作,勘探结束后应移交给矿山部门继续进行。 3.2 在矿区存在地表水体的情况下,地下水与地表水应统一进行观测,提供完整的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 3.3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区,应尽可能在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内,分别选择地下水补给、迳流与排泄区有代表性的观测点组成观测网。 3.4 对矿区供水和矿坑充水有意义的含水层、地表水体,以及矿坑突水点等,必须设立观测点,进行动态长期观测。 3.5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应包括水位、流量、水温、水化学成分、气体成分、物理性质等项目。一般每10d应观测一次水位、流量、水温,雨季、矿坑突水期应加密观测。水质成分和气体成分可取季节性和人为影响时期的代表水样分析化验,但每年不得少于2次。并且观测工作应在同一天进行。 3.6 在进行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的同时,应收集有关的气象资料,必要时可建立矿区简易气象站。 3.7 地下水观测准确度,水位应准确至厘米,流量应准确至公升,水温应准确至0.5℃。 3.8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设施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观测所使用的工具、仪表应经常检查、校对和维修。 4 地下水的观测 4.1 观测网的布置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法分析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法分析 发表时间:2019-12-31T12:40:51.39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7期作者:董琳 [导读] 解决地下水保护问题,确保地下水的保护能够有合理的分析方法和数据作为支持。 昌吉州地质环境监测站新疆昌吉州 831100 摘要:在地下水的保护过程中,做好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分析,不但能够了解地下水资源的状况,同时还能够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持。从目前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法的分析过程来看,动态法和均衡法是对地下水进行分析的不同方法,在分析过程当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了解动态法和精神文化的特点,并有效的运用动态法和均衡法对地下水进行分析,能够满足地下水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解决地下水保护问题,确保地下水的保护能够有合理的分析方法和数据作为支持。 关键词:地下水;动态分析;均衡法分析 一、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概念 (一)地下水动态的概念 地下水资源与其他的矿产资源不同,地下水的量和质会持续发生变化,地下水的动态主要是指地下水的数量与质量的各种要素的变化情况及变化规律。例如,地下水的水位全流量开采量,其成分与含量,温度及其他的物理特征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波动。其变化规律既可以呈现周期性,也可以呈现趋势性。其变化特征可以是按照昼夜的周期进行变化,也可以是季节性的变化,同时也存在多年变化的周期情况。因此,其变化的速度不确定,变化的趋势不确定,整个地下水的状态呈现着动态分布的属性。这一特性被称之为地下水的动态。了解地下水的这一特性,对地下水的性质分析和地下水的分布规律了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属性是做好地下水调查和地下水性质分析的重要手段,对地下水的性质了解和地下水的概念分析具有重要作用。 (二)地下水均衡的概念 地下水的均衡性主要是指地下水在补充和消耗方面会存在一定的相对平衡,地下水在整体的变化过程当中,水的质和量会持续的发生变化。但是受到地下水总量的限制,以及地下水不断补充的性质,地下水的均衡主要是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地下水的水量,溶质含量及热量等的补充与消耗之间会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在实际的补充与消耗过程当中补充与消耗的数量基本相等,地下水的量与质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这一状态是地下水理想的平衡状态,但是在实际的地下水变化过程当中,其平衡状态可以分为正均衡状态和负均衡状态。正均衡状态主要是指补充量大于消耗量,这种状态称之为正均衡。如果补充量少于消耗量则称为负均衡状态,在整个变化过程当中均衡状态也是会随补充和消耗的变化而发生波动。因此,均衡状态会呈现正负均衡状态的波动,完全均衡的状态是不存在的。 二、地下水动态的成因及主要特征 (一)地下水动态成因的划分 地下水的动态成因分成多种类型,从成因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气候型、蒸发型、人工开采型、径流型、水纹型等几种类型。这几种类型的划分主要根据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划分,之所以对地下水的动态成因进行划分,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水在动态变化过程当中不同的情况,其变化特点存在差异,对地下水的动态进行了解,既能够保证地下水的动态分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能够保证地下水的动态分析质量达标。因此,掌握地下水的动态成因,对提高地下水的动态分析质量和满足地下水的动态分析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下水动态的类型进行成因分析,是地下水动态分析的基础工作,也是满足地下水动态分析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结合地下水的动态类型和动态成因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提高地下水动态分析质量。 (二)地下水动态的类型和特征 目前来看,地下水动态的类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气候型,其特征表现为分布广泛,含水层埋藏深,包气带延伸,渗透性较好。蒸发型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的平原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地下径流置换。人工开采型主要分布在强烈开采地下水的地区,地下水动态要素明显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变化而变化,在降水的高峰季节,地下水上升不明显或有所下降。径流型主要分布于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补给面积辽阔,地下水埋藏较深或含水层上部有隔水层覆盖的地区。水文型主要分布在河渠水库的地表水体的沿岸或河谷中,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直接的水利联系,地表水位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位随着地表水域升高,流量增大,过流时间延长,而上升水位峰值和起伏程度,虽远离地表水体而逐渐减弱。从这些动态类型及其特征来看,地下水的动态成因分成多种类型,在分析过程当中,应当根据每一种类型了解其特点,确保地下水动态分析达到准确性要求。 三、地下水均衡法测量的具体实施 (一)潜水存储量变化量的测量方法 在地下水均衡法应用过程中,测量的具体实施至关重要,在测量具体实施中潜水储量变化量的测定方法是关键,其中潜水存储量变化量有前所未变化之和水位变动,带盐层的积水度组成其中浅水位变化之能通过水位观测孔实测获得。这样确定潜水存储量变化量需要对盐城的积水度进行测量。在实际的测量过程当中,潜水水位上升或下降时,给水度的数值会发生变化,下降时给水度的变化也会随着表征水位的变动而发生变化。因此,在具体测量过程中,可以使用室内参数测定法进行测量,室内参数测定法主要是指按要求深度定期采取水位变动带内的岩土样在室内测定,饱和溶水度主要包括饱和含水量、持续度、天然湿度虽然这种方法取样相对繁琐,但是其测量精度相对准确。然而随着测定方法的不断创新和进步,这种测定方法由于取样难度大,并且难以保证同样的天然结构不会破坏,因此在实际使用当中频率降低。 (二)降水深入补给量及蒸发量的确定 降水深入补给量及蒸发量的确定,可以采用地中渗透仪的测定方法予以实施。地中渗透仪测定法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测量方法,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可以直接测量到降水,渗入补给量和潜水蒸发量在这种测量方法中主要原理为调整成水漏斗的高度,使漏斗中的水面与渗透剂中的地下水面保持在同一高度上,当渗透剂中的土柱接受降水入渗和凝结水补给,使其补给水量将会通过联通罐和水管流入量桶内,可直接得出补给水量。当土柱内的水面产生蒸发时,便可用漏斗攻击水量再从玛丽奥特平独处供水水量,在测定迎接补给量时,应在该渗透及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第六章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研究 (1) §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1) §2 研究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意义 (1) §3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的基本任务 (2) §4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监测项目 (3) §5 地下水动态的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5) §6 地下水均衡要素的测定方法 (6) 思考题 (14) 第六章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研究 §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地下水资源与其它矿产资源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其量与质总就是随着时间而不停地变化着。所谓地下水动态即就是指表征地下水数量与质量的各种要素(如水位、泉流量、开采量、溶质成分与含量、温度及其它物理特征等)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其变化规律可以就是周期性的变化,也可以就是趋势性的变化。变化的周期可以就是昼夜的(如月球引力导致的固体潮),也可以就是季节性的或者就是多年的。其变化的速率,在天然状态下一般具较明显的周期性,或具极为缓慢的趋势性。在人为因素(开采或排除)的影响下,其变化率可大大加强。这种迅速的变化,可能对地下水本身与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 地下水的质与量之所以变化,主要就是由于水量与溶质成分在补充与消耗上的不平衡所造成的。所谓地下水均衡,就就是指这种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地下水水量、溶质含量及热量等的补充(流入)与消耗(流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当补充与消耗量相等时,地下水(量与质)处于均衡状态;当补充量小于消耗量时,地下水处于负均衡状态;当补充量大于消耗量时,地下水处于正均衡状态。地下水在天然条件下,一般多处于均衡状态;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则可能出现负均衡或正均衡状态。 从上述概念可知,地下水动态与均衡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紧密联系。地下水均衡就是导致动态变化的实质,即导致动态变化的原因;而地下水动态则就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即动态变化的方向与幅度就是由均衡的性质与数量所决定的。 §2 研究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意义 研究地下水动态与均衡,对于认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水量与水质评价,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管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任何目的、任何勘查阶段的水文地质调查,都必须重视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研究工作。由于对地下水动态规律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资料积累才能得出结论,因此在水文地质调查时,应尽早开展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 其研究意义具体表现在: (1)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动态就是地下水埋藏条件与形成条件的综合反映。因此,可根

矿区勘探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技术规范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技术规范 MT/T 633—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1996—12—30批准1997—11—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煤炭工业部《煤炭资源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1980年版)中的有关章条和其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有关规定,结合近15年来生产实践的经验制定的煤炭行业标准,在技术内容上与引用标准等效。本标准对地下水观测方法的自动化问题,由于目前煤矿区应用较少,故未作规定,但应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观测仪表及自动控制技术。 本标准由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提出。 本标准由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梦玉。 本标准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矿区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是制定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规划、设计、工程质量检查、观测报告编写、审查的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发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27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冶金工业部(1979) 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煤炭工业部(1980)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勘探规范地质矿产部(1982) 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煤炭工业部(1984) 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煤炭工业部(1993年修订) 3 一般要求 3.1 在矿区进入详查阶段即应选择有代表性的井、泉、钻孔、生产矿井、地表水等进行观测,勘探阶段应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观测工作,勘探结束后应移交给矿山部门继续进行。 3.2 在矿区存在地表水体的情况下,地下水与地表水应统一进行观测,提供完整的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 3.3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区,应尽可能在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内,分别选择地下水补给、迳流与排泄区有代表性的观测点组成观测网。 3.4 对矿区供水和矿坑充水有意义的含水层、地表水体,以及矿坑突水点等,必须设立观测点,进行动态长期观测。 3.5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应包括水位、流量、水温、水化学成分、气体成分、物理性质等项目。一般每10d应观测一次水位、流量、水温,雨季、矿坑突水期应加密观测。水质成分和气体成分可取季节性和人为影响时期的代表水样分析化验,但每年不得少于2次。并且观测工作应在同一天进行。 3.6 在进行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的同时,应收集有关的气象资料,必要时可建立矿区简易气象站。3.7 地下水观测准确度,水位应准确至厘米,流量应准确至公升,水温应准确至0.5℃。 3.8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设施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观测所使用的工具、仪表应经常检查、校对和维修。 4 地下水的观测 4.1 观测网的布置 4.1.1 矿区地下水动态可划分为气象型、气象—水文型、水文型。长期观测工作应按不同类型的特点,布置观测网。 4.1.2 观测网由观测点、线组成,一般应能覆盖从补给区至排泄区的整个地下水系统。对与矿坑充水和矿区供水有关的含水层、构造带、地表水体等应能进行观测。在地下水系统范围过大的情况下,观测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按其所依据的理论可分为: 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方法——水量平衡法。 基于数理统计原理的方法——相关分析法。 基于实际试验的方法——开采试验法。 基于地下水动力学原理的方法——解析法和数值法。 1.水量平衡法 水量平衡法是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建立水量平衡方程来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评价水量的一切方法都离不开水量平衡原理,尤其是在较大范围之内进行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评价时,往往因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当用其他方法评价都比较困难时,采用水量平衡法具有概念清楚、方法简单、适应性强等优点。该方法是目前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1.1水平衡方程的建立 对于一个平衡区(或水文地质单元)的含水层组来说,地下水在补给和消耗的动平衡发展过程中,任一时段补给量和消耗量之差,永远等于该

时段内单元含水层储存水量的变化量,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若把地下水的开采量作为消耗量考虑,便可建立开采条件下的水平衡方程: (Q k-Q c)+(W-Q w)=±μFΔH/Δt 式中:(Q k-Q c)——侧向补给量与排泄量之差,m3/a (W-Q w)——垂向补给量与消耗量之差,m3/a W=P r+Q cf+Q e-E g 式中:P r——降水人渗补给量,m3/a Q cf——渠系及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m3/a Q e——越流补给量,m3/a E g——潜水蒸发量,m3/a Q w——地下水开采量,m3/a μFΔH/Δt ——单位时间内单元含水层(平衡区)中储存量的变化量,m3/a μ——含水层的给水度 F——平衡区的面积,m2 Δt——平衡时段,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