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浅谈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浅谈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浅谈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采用小专题微型课的形式,针对我们组级教研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刚才教研团队的研讨,也给了大家一些启示。接下来我就结合两节课及组级教研中的一些课例和大家聊聊关于朗读指导和放主动权的问题。我交流的题目是《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也就是说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是课堂中的主体,这个道理老师们其实都明白,但在实际教学中,讲着,讲着,不由自主地就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了。要想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信的站在课堂的中央,我们就要学会放手,敢放手,会放手,这是一种教学智慧。

一、把语文课朗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语文教学是否充满诗意,朗读是一扇窗口,是一面镜子。张定远先生在《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要大声读,反复读!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读!读才能让学生学到情操,才能把语言转化为自已的东西,获得知识,进行积淀,形成语感。”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在

这里例举了这么多名家对朗读的看法就是想让各位老师更加明确“读”是语文课的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翻阅部编版一年级的教材,朗读教学占教学的比重还是让大家大吃一惊,所有课文的课后习题都有朗读的要求,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之重。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那么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应该怎么做呢?

(一)巧妙设境,让学生想读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就是指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创设情境可以借助教师的生动的语言叙述;可以借助多彩的画面;可以借助动态的视频;可以借助美妙的音乐,也可以借助身边的事物......如教学课文《两只鸟蛋》可以准备几个鹌鹑鸟蛋,让其孩子观察外观形状并亲手触摸,通过观察触摸,孩子们知道了鸟蛋是圆圆的,滑滑的,这时孩子们兴趣浓厚,在愉悦中积极朗读,就会读出鸟蛋的可爱。《燕子专列》一课可配上寒风

凛冽的音乐和天寒地冻的画面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从而使学生在读中体会燕子面临的困境。

(二)经典师范,让学生仿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很有必要,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录音示范也是一种可利用的教学手段,但在多数情况下不宜将教师的范读取而代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但他们模仿能力强,这样就需要教师借助范读,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范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如教学《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一课时,范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一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我一边读,一边用右手拿支粉笔展现眼前,慢慢来回作涂写状;时而用力轻快大幅度画鱼的样子。力求把工笔细描、挥笔速(动作)

和一丝不苟(神态)让学生有更具体化的理解。

(三)科学指导,让学生会读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这就要求教师能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指导学生朗读。我们经常在语文课堂听到老师说“谁能读得更着急些,或者是谁能读得比他还高兴”,大家说这个更着急,更高兴学生怎么理解,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把关键词语读得再重一些,语速在稍快些,试试是不是就能更体现着急和高兴了。因此,教师对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对不同的课文,朗读时的停顿(较长“/”、较短“//”、更短“///”)、轻读(~)、重音(·)、快慢、语调等都应了如指掌,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如果教师能准确地朗读,能读好停顿、重音、轻读、拖音、语调,且掌握好速度、富有节奏感,并有效指导学生,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优美意境、缜密思路、传神描绘、情调韵味,就能把课文内容细致化、直观化,把

课文中透露出的真实情感,通过朗读触摸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例如《荷花》一课

(三)变换形式,让学生愿读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注意力不够持久、爱转移等特点,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变化”。丰富朗读的形式,激发学读的兴趣和愿望。

1.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

2.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桂林山水》《圆明园的毁灭》

3.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小马过河》《我要的是葫芦》

4.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或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宜用齐读……如《北京》一课,前四个自然段都是介绍了北京的美丽,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课文。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北京的首都!齐读则表达出了学生赞美北京、热爱北京的心声。

5.当教师要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

进行纠正、讲评时,宜用个别读。

6.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宜用自由读

7.想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宜用轮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8.训练学生的边读边思考,宜用默读

9.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宜用表演读如《西门豹》、《将相和》等课文。

10.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宜用竞读。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与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11.教师范读,学生展示读,教师指导读的方法后,宜用练读

……朗读的形式这么多,不能想用哪个用哪个,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但要注意的是: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

五、宽容地评价——让学生敢读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使孩子们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们在指导中,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宽容地进行评价;而不宜过分地强求、严厉地指责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不同的评价。如:“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你读出了作者的心声”“独

特的感受,美妙的声音将我们大家都带入了文中情景境”......但并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确实读的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随读潜入文,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尽管我们的老师都知道“以学生为主体”,但真正到了课堂上,不少教师还是“以教为本位,以讲为主体”,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恹恹欲睡。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利,对学生的发展不利。课堂要为学生,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变“讲”为“导”,通过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去理解、掌握、运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师生互动,

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回答问题,由不会到会地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全面发展。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上要做到“五放”

(一)放手让学生去看

“看”即为观察。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主题图、或是一组图形,一组算式,一组数据,给出明确的观察目标,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去思考,去发现,无论他们发现的对与错,都经历了观察思考的过程。同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学过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举例《找规律》观察联欢会的主题图,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小旗在颜色排列上有规律。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高年级就会有较强的观察力,并在观察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放手让学生去想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但我们有些老师常常为了赶进度,赶任务,为了寻求一种“顺利圆满”的教学效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时间。问题提出后,或只留一、二秒钟去思考,学生还没有思考好,教师就急于重新组织问题;或请个别好生回答,使一

般学生对问题思考不足而失去信心。成绩一般的学生思考品味的机会被剥夺了,只能在匆忙中得到现成的答案以应付老师所提的问题,课堂便成为少数尖子生的表演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我们常常埋怨如今的学生不善于思考,没有独到的见解,而智慧的触角、创新的火花不正是在这一节节课、一天天的顺利学习中湮灭的吗?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索方案较多的、解法不唯一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不满足一题一个结论,追问还有其他结论吗;不满足一题一个解法,追问还其他解法吗?不满足一题一个形式,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对题目的条件、结论所涉及的知识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对条件、结论的临近区知识进行回顾。允许学生多想,开放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大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挖掘他们创新潜能。举例《四边形内角和》为什么点连边不行?二年级《除法》例4,师设计了问题:你能把你分的过程用个算试表示出来吗?强震球《分数的意义》明明单位“1”不一样,每份的数量也不一样,为什么都能用表示。这几个课例中教师设计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三)放手让学生去做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明确提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新课标严格要求我们通过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交流、猜测、探索并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要坚决摒弃“注入式”和“结论式”的教学方法,应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规律的机会。特别是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学习,教师应精心设计再现它们产生与发展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去探究发现规律,让学生体验这些规律是如何发现,怎样获取的,达到思有源,思有方向,思有顺序,思有所获的境地。

学生不先动手、动脑去学,不去思考,就不知要学什么、要掌握什么,只有教师讲台上的侃侃而谈,其结局可想而知。这是不负责任、只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罢了,学生不可能从中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更谈不上数学知识和技能。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毫无乐趣可言的,是没有活力、没有激情的;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的“动”,那么一节课就只能是流于形式、死水一潭,更谈不上教学的收获。例如在进行《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对于几分之一的概念并不能准确地掌握。而在教学中设计活

动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办法找到一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再与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折的,怎么涂的。在学生折叠正方形纸或者在把正方形分成几等分的时候、在给等分份涂色的时候,对几分之一的概念理解透彻。这样一来,学生不难理解几分之一的概念: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因此,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数学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活”的数学课堂教学,才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三年级《面积》让学生动手去用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测量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把两个图形重合只在多余的地方摆。再动手操作中只要我们敢于放手,相信学生,我们就能看到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这才是数学学习的本质。

(四)放手让学生去讲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但是学生通常只注重于结论的正确与否,极少关注获得这个结论的思维过程,并从中总结经验,深化知识。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思路,经常出现思维混乱、偏差,主观成分多、可行性弱等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反思思维过程,倒摄结论而形成思路。在动手操作或小组

合作后,尽可能让学生讲思路,尽量不要打断学生,让学生通过讲来展现其真实的思维过程,暴露其思维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点拔,指出错误原因并加以纠正。这样就可以澄清学生模糊的意识,有效地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和严谨性,同时也是学生表达得到提高。

(五)放手让学生去练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形式和技巧,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能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练习,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充分感知新知。每一次练习后都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也可以暴露学生对新知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点拨,纠错,从而使教学具有更高的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推广、发展,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传统地位、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都已经动摇。总之,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自

主学习,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使课堂真正成为展示学生生命价值的绿洲。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摘要】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课堂;新课程;学生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1 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

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在初三政治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精修订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 主人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文章摘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认为:在活动中,人是主体,起着决定的作用。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就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应自觉的、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动参与 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乐学,保证学生能学,培养学生会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小学低段的孩子好说好动,注意力不够持久。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充分调动每一位孩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孩子真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呢我在长期的低段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初步学会发现 低年级儿童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孩子们的

兴趣所在,先让他们随意看,表面的内容看够了,再一步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老师要求去观察。 二、让学生想自己所想的,初步学会思考 低年级儿童最富于想象,而且易于激发。学会联想又是促进学习思考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为了唤起学生利用生活情景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使他们学会思考,在教学中,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不限制他们,慢慢让他们知道联想不是凭空想象或胡乱猜想,而是依据客观事实,把联想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现实的联想。 为了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乐于探索的精神,我在教学之余不定时地出一些“聪明题”让学生解答,不失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举措。他们一看见我出聪明题,便会聚集在小黑板前猜啊、想啊、讨论啊,都想做出“聪明题”,做个聪明的孩子。有些题目学生当天做不出,就把题目带回家与家长一起探讨、研究,第二天再把答案告诉老师。不管通过什么方法,只要学生能自己讲清解题思路,正确解答,我都给予表扬并奖励粘纸作鼓励。一开始是我编题给学生解答,后来就有学生主动找题解答。这样一来,学生出题、解题的热情更加高涨。孩子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充分开动了脑筋,展开了积极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初步学会表达

“淡化”作文,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淡化”作文,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发表时间:2013-07-26T09:01:07.2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51期供稿作者:王伟[导读] 作文是个让许多学生头疼的字眼,学生一听写作文就唉声叹气,连老师对作文教学也常常不尽如人意。王伟山东省平度市新河镇三堤小学266716 作文是个让许多学生头疼的字眼,学生一听写作文就唉声叹气,连老师对作文教学也常常不尽如人意。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身心完全放松、精神高度自由和愉快的状态下,富有灵性的语言就会快捷地产生。为了放松学生的身心,提高习作的效果,克服对作文的畏惧感,在教学中不妨“淡化”作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作文,在轻松说笑中完成作文。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儿童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必须抓住这一时期,培养他们运用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和良好的说话习惯,逐步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学会当众说话、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例如:我常常利用早读前五分钟进行“爱说什么就说什么”的说话练习,让学生随便讲讲在电视报纸上看到的、在广播中听到的以及校内外发生的趣事等,并让其他小朋友仔细听,根据听到的内容回答问题,训练听的能力。如此循环往复,加强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说话、听话习惯和表达能力。学生有了较高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自然会水到渠成。 二、利用学生好玩的心理,淡化作文入门教学 凡是孩子都有好玩心,可利用这一特点,巧妙地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玩中进行习作练习。例如:为了让学生抓住特点写人物,我在班里组织了“猜猜他是谁”的游戏。每四人一组,合作写出班内一个学生的特点,然后读给全班同学听,猜猜他是谁。教师适时点拨:为什么猜对了?猜错了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领悟到写人物应抓住特点,不能千人一面。再如,在黑板上写几个毫无联系的词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上这些词语编一个故事,比比谁编的故事最吸引人。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积极参与,只有游戏的快乐,无形中激发了习作的兴趣,提高了习作的能力。 三、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淡化写作技巧 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急于表现自己的一面,就看教师如何利用,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例如:同样是进行一次写自己喜欢的小玩具的练笔,如果教师像往常一样,先指导,再作文,那么所能激发的只能是部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对一些怕写作文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要求毫无诱惑力可言。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参与,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你有哪些自己喜欢的小玩具?”学生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地说了一大堆。“那么,谁的玩具最漂亮、最好玩呢?”“我的……我的……。”孩子们各不相让,都认为自己的玩具最漂亮。我看时机一到,就说:“争下去是没有结果的,这样吧,大家回去给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写个解说词,然后我们从这个解说词中评出最受欢迎的十个小玩具,还要把选出的小玩具请到学校里来,让大家见识见识。”孩子们一听可来劲了,都决定好好去写,为自己的玩具争此殊荣。他们从来没这么认真过,不但细致观察、仔细起草,还多方面请教认真修改。 四、“淡化”作文时间,深化情感体验 要改变传统作文课的教学习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捕捉作文时机。《课标》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充分发挥“情感”在作文教学中的“催化剂”作用。“情动于衷而成于言”是古人论文的名言,披文以入情,文章则自然真实而生动。如何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让习作成为情感倾诉和交流的温馨的天地呢?首先,教师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全面了解学生生活,留意熟悉儿童语言,成为学生的知音,知道他们有哪些内心话、有哪些真情实意。其次,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在习作指导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利用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共鸣,唤起学生真情,并创造条件,营造情感倾吐氛围,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或模拟的“情场”之中,通过自身体验,产生想倾吐心里话的写作冲动,从而大胆地表露真情。第三,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要过多地限制,让作文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要,让他们在想写的时候去写、在能写的情况下去写。 五、“淡化”课堂作文,在实践中作文 作文的内容源于生活实践,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用心体会,就不会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师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作文。例如写《一次游戏》,我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要求在拔河比赛过程中观察同学们的动作、神态,体会心理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完成了作文,其中一个同学写得十分逼真:哨子响了,双方队员一起用力拉。只见对方的陈小峰前腿蹬后腿弓,屁股向后翘着,两手死死地攥紧绳子。他紧闭着嘴,鼓着腮帮,眼睛瞪得像圆球,他一定是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想把对方拉趴下…… 六、“淡化”作文等级,增添写作动力 老师的肯定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催化剂,评价学生作文,有了等级的悬殊,语文基础差的学生就会因得不到好的等级而自认为写不好作文,从而逐渐失去写作兴趣,甚至讨厌作文。因此在作文批改时,只要符合写作要求一律评优,并努力寻找学生习作的闪光点,一个用得好的词,一个好的句子,甚至是一个好的标点,都要给予肯定。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实际作文,皆有所为而作……作文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之技能,非语文教师强加于学生之作业。”因此,作文教学一定要紧紧抓住“实用”这一基点,指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大胆想象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习作实践中逐步意识到自己的作文是有用的、有社会价值的,不再把作文当作任务来应付,使作文不再是一道难跨的坎,而是一次游戏般的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学生有信心作文、有兴趣作文,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让写作成为学生的最爱

让写作成为学生的最爱 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同时,写作又是最令学生头疼的一件事情,是学习中的难点,自然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作文教学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学生的生活枯燥,作文无题材可写,所以写作兴趣不大,尽管教师费时费力地批改,却仍收效甚微。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是否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熟记生字词,学会遣词造句。 按照一定的语言学习规律,语文写作教学有一定的次序性:字——词——句——篇。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字词,通过造句的方式加以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才能学会融会贯通,达到出口成章的目的。主要目的让学生用好字词句,使其能够很好的写作,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全班营造一种写作的氛围,作文教学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倘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旁征博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真正进入一种境界,那么学生自然会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在平时教师可以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语言文字,将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也许自己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你会变的很伟大,学生会觉得自己的语文老师很神奇,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甚至是崇拜你。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也许会因喜欢上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 初中生都有自我表现和被肯定的需要,在每次作文评讲的时候将本班的优秀作文挑选出来,抓住优点重点表扬,提高他们的兴趣。这样的做法会吸引很多爱好文学的学生,为他们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语文实践活动,培养积累的习惯。 我们平时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资料是间接的,那么“语文实践活动”则给学生带来了生动的、鲜活的语言积累。写作的素材来自于生活,没有生活实践,则无从谈写作。平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语文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读《名师论教学》有感 吴旭聪这段时间,我仔细阅读了《名师论教学》,其中有一篇城关中学章英老师写的《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我觉得章老师的想法很好,以下的这段话让我感受颇深,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更新方法,把欢乐还给学生”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课堂既注重知识点的有效落实,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乐趣的体验吗?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为课堂的纽带,让学生主动体验、主动探究、主动感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在这学期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中,我上了一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觉得以上的这段话对我在备这节课时,很有感触,我试着以此方法身体力行。 一、体验 一上课我就通过课本上的两句话“我们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直接揭示课题。 然后我设计的环节是使鼓、镲、橡皮筋和钢尺发出声音的活动。在这一个活动中,我充分让学生体验,每一种材料都是让学生说出方法,让想到的这一位同学展示,然后追问“你认为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这里我想通过学生的回答达到这样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对于振动这次新的科学词汇,很多学生都已经知道,但是怎样的我们才能称之为振动学生是不知道的。二是形成“只有对物体用力了才有可能产生声音。”,得出这个结论我是从振动的概念出发的,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在这个概念中,前提是在力的作用下。在这一个环节中,我注重每一种材料让学生体验,当然不是每个学生,同时在课的任何时间都不断的渗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的思想。 二、探究 核心的一个环节就是钢尺和橡皮筋的分组实验,在这里首先是要明确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比较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我让学生做了10分钟

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模板

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凌桂泉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要”给学生一把猎枪,而不是给学生一袋干粮”,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 判断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而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学生内在的能力情感等等应出现的变化,为促使学生发生这些变化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这其实就是一个备课问题。目前状况下,多数老师的教案目标陈述的是”老师做些什么”,而不是”学生做些什么”,也就是只有教的方案,没有学的方案,我认为这是需要改进的。教案与学案必须合一设计,但应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相长,”怎么学”应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这种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其具体做法几下个方面:⑴知识要点要表解化,以表解的形式系统归纳梳理各节知识,以此作为文化素质的基石。⑵以方法、思路作为主线,以问题和例题形式引导学生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知识框架和支撑。⑶围绕教学目标,椐认知规律,选择精当的训练题,突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这是文化素质的面。⑷教与学相互,相互促进。点、线、面构建的立体,涵盖全部知识的教学学法设计,抓住重点、难点的讲练编排,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着鲜活和翔实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提高综合能力。否则,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也谈不上教育的改革,课堂教学的优化。同时,还应注意教学目标设计的具体性,使目标的实施过程是可控的,目标的达成也是可测的。唯有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预见性、针对性。 二、时间的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学过程以注入式为主,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这样,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成为”听客”和”看客”,而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张国儒 内容摘要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饶有兴趣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组织者,角色,参与,良好的习惯,动手实验。 正文: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一、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

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周陵初中第七届班主任工作论坛材料 放飞梦想,成就自我 ——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单位:周陵初级中学 姓名:贺刚辉

放飞梦想,成就自我 ——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贺刚辉叶圣陶曾说过:“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教师对学生扶持与放手的选择如果从管理角度出发,取“管”而舍“放”,则老师终日琐事缠身、疲惫不堪,而教育效果和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意识。班主任应改变教育观念,要学会适时地“放”,放手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这样,学生不仅增强了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而且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自我管理,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是我们教师成就学生,实现他们梦想的重要手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成为管理班级的主人,才能真正放飞梦想,让学生在自我成长中获得最大的发展,最快的提高。我有一些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民主与集中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即师生共同商讨,制定班纪班规。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制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要实现自主管理,学生乐于遵守,自愿执行是成功的前提。班级是学生学习生长的主要环境,班规的制定就是为了满足和保障学生快乐健康的学习。因此,班规要适合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自我优化管理,自我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我经常利用班会,晨会等时间,给学生们讲故事、看视频等,通过对真实事例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遵规守纪的重要性,循序渐进地帮助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讨论了解别人的事例,便于学生接受,从别人的失败或严重后果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守纪守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献言献策,共同制定班纪班规。通过这种方法,既培养学生自觉遵章守纪的意识,又发挥了学生主人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起到了引导者、参谋者的作用,各项规章制度由于是学生们自己制定的,所以执行起来更顺畅,效果也更好。 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自主选举,形成班级合力。 班干部是一个班集体的核心。只有选出合适的班干部,才能发挥其核心作用,班级才能有凝聚力,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其他的同学以至于整个班级风气起着不小的影响作用。所以,我将班干部的选择权还给学生。 在开学初,我开展班干部竞选上岗制。通过第一轮竞选,产生临时班干部。临时班干部的任期为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为班级、为同学们服务,接受大家的考验。而我则注重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关注其他优秀学生的发现与培养。一个月后,我们召开第二轮班干部竞选大会,选出正式的班委会。这样,有了一个月的“预热期”,学生之间也有了相互的了解,有责任心、有能力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所以选出的正式班干部也就深得人心。让班干部之间互相讨论,实现明确分工。通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我们就应该同时选择终身学习。因为时代在不断地进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铁打的学校,流水似的学生,而今天的学生已经不是昨天的学生,身为教师不学习,势必会被大浪淘沙淹没在历史的浪潮中。 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切实实现课堂教学中“主角”和“配角”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是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展开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付诸实施。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展开的,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只是被动地去接受、去学习知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样的情况显然是不能适应需要的.新课标积极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该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怎样做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改变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教学观念支配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著名的现代化问题专家阿历克谢·英格尔斯在论及现代制度时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够赋予这些制度的真实生命力和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同样道理,历史教学全面健康发展必然要从更新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开始。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递,学生接纳”。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负责向学生输出信息。由于这种教学观未能将教学的主要任务放在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独立活动,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智力和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观点上,因而也就无法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而现代教学观则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对知识的接纳是能动的主动同化,而不是机械的被动吸收。学生在接收外来信息的时候,必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进行加工和重建,获得新的理解,进行再思考。因此,教师不应当向学生“填塞”知识,而应激发学生主动地内化知识。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应是学生能动地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作为教学活动双方的师生,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无尊卑之分和主仆之别。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应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民主合作关系。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民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民主的思想、民主的精神,提高学生民主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应调动一切手段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批评乃至争辩,提高学生的民主参与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人格、良好的思维品质得以发展,也使教师的自身素质在学生的“反作用”下不断提高。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中,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放在如何让学生绕过试卷设置的一个又一个障碍上,千方百计让学生掌握各种应试的技能技巧,从而忽视了学生身上隐藏着的许多宝贵的教学激发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了人的思想,激发了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

如何让学生爱上作文

如何让学生爱上作文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是很多语文教师的难题,很多的学生也都“谈文色变”,不想进行作文的写作。那么,作为老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1启动情感功能 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情感功能的作用,尽量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动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师生情。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他们亲近,和他们闲谈作文趣事,创建和谐、欢快的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然、自由、快乐的心态之中写作。 (2)生生情。给学生树立榜样,激起写作欲望。学生最接近,最关心的人是同龄人,同龄人的佳作对他们来说不亚于课本范文。因此,在班上诵读或张贴优秀作文,给他人讲述同龄人中成为“小作家”的例子(最好是本班或本校的),他们能从这些例子中得到很大的鼓舞,甚至当起“小作家”的梦。这是一种极大的驱动力,他们会跃跃欲试地模仿,把这些同龄人“小作家”当成自己的“偶像”。自然,他们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写作的主人。

(3)文本情。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入情达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第五册的《积累。运用一》的习作是写人作文,要求写出自己最喜欢、最熟悉的人。我便请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人是谁?为什么喜欢?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妈妈,因为妈妈爱我……”,接着便讲出妈妈如何冒着滂沱大雨来学校接她的感人故事;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老师,因为老师关心我们,教给我们知识……”,“既然那么喜欢就动笔夸一夸吧!”我说。只见一张张因激动而涨得通红的小脸上兴奋无比,整个教室立即安静下来,听见的是沙沙的书写声。 2尝成功喜悦 小学生喜欢表现自我,容易从成功中品尝到劳动的乐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多动脑筋,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对作文产生兴趣。 (1)制定难度适中的目标。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在拟定作文题目时,要因人而异,分层制定难度适中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米可炊”,有话可说。鼓励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好的习作能力,能够“摘到果子”。树立写作的信心,发挥自己的特长,人人都能成功。 (2)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发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只是以参与者、实践者、发展者、组织者的角色出现。为此,教师应让学生做数学课堂的主人,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环境,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才能在促进学生在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命的整体价值,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10个小圆片当作苹果,用2个大圆片当作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教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一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他们遇到了问题,这时我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会有剩余的情况,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这样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了欲望。 二、给学生思考空间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 例如,我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

班主任德育论文(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班主任德育论文 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14中汪莉 魏书生说:“管理是集体的骨架。”而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当然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有头有绪,集体就会像一架机器健康而有序地运转。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也渴望介入生活,更渴望自己的才干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渴望自己获得成功品尝到成功后的喜悦。因此,我在工作中特别注意这一点,那就是在班级中给学生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成为管理班级的主人。 一、参与制定班规,激发自主意识 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前一种能力是工作能力,后一种能力是自我约束能力。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也具体谈到自治四点好处: 第一,学生自治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 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 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 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发展。 因此我在刚接手新班级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以法治班的做法。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明确班规的意义。先向学生讲述班规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一样,它具有可操作性、互制性、灵活性。其次,全体学生参与,让每个人都成为“立法者”,主要通过学生周记《假如我是班主任》的基础上,征集“金点子”,然后确定班规,使学生觉得这不是老师在管自己,而是自己对自己约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再者,强调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充分发挥班规的作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起来效果还不错,本班在这一学期连续被评为文明班级,班级中也没有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

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

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检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不少学生对作文存在着厌烦、畏惧的心理,把作文当成一个包袱,真可谓“畏作文如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可忽视:即教师作文评价过于简单和严厉,这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腐蚀了学生的自信心。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努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推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行动,有收获,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不断提高写作水平。那句话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作文的积极性,我们不妨采用民主开放的作文评价来提高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其实,让学生爱上写作也很容易。 一、激励性评语评价学生作品 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激励,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只能发挥20%~30%。而正确与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潜力的80%~90%。作文是一种非常个体化的活动,学生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虽然这种成果是不成熟的、幼稚的、有的甚至是可笑的,但他们毕竟在写作的过程中付出了劳动和心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在激励中爱上写作。 写了作文,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赏识,是学生写作的动机之一,也是燃起学生写作兴趣与热情的催化剂。尤其是所谓的差生,一旦得到鼓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写作的内驱力。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时机,将学生在每一处的长处和优点抓住。对每篇作文的评语,我都力求写成评论欣赏,抓住作文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写作的勇气,感化他们智慧的心灵,诱发他们的巨大潜能,让他们从心里流出本该就有的成功之甘泉。哪怕文中只有一个好的句子或一个好的词语,也要在下面画上赞赏的圆圈、写上鼓励性评语。对学生的缺点,我尽量以委婉的形式告诉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了解了自己的缺点。所以,教师衡量学生作文时忌用一把简单统一的尺子,而需要多把尺子。比如对那些平时写字潦草的同学,我的评语是:“谢谢你,让我读到了这么优美的句子。如果你的字体再工整一些,老师就该送你一朵花了,我相信下次你一定会得到它的,你有这个实力。”事实证明,运用评语激励学生,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又能点燃学生的写作欲望之火,迎来一片崭新的天地。 激励的形式可以用一句话点评,也可以活化古人的诗句意境来评价,如“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细微处看似不经意,却也传送着真情。”另外,散文化的笔调也可穿插运用,如:“你的童年很纯真,文章另有一番滋味。”这样能激发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学生为主体-课堂的灵魂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呢?现结合课改实验谈点浅见。 (一) 新理念 教师要具有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教学就成为了无效的或低效教学。 (二) 重新认识学生 许多成功的教学片段反映出现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较是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的清清楚楚了。因此她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这其中就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上课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的的准备状态,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起码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那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上述问题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来了解。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分数的意义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但不清楚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没有更深入地了解,上课一开始接在黑板上写了四分之一,让学生说说关于这个已经知道了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 上,让他们用四幅图分别表示出四分之一。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只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那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四) 要善于取舍教,调整教学顺序。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新课展开、巩固练习、课后延伸、课堂小结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形式,但这些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具备的。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恰当的选取教学环节,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教学顺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人为本的精神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角色,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乐于探究,实行自主性学习,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结合本人的理解与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谈几点理解。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长期以来,教学随着应试教育的发展,已向畸形方向演变,课堂教学仅仅单纯的传授知识,应付考试,最终导致教师死教学生死学,成为灌输式的教学,从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但要做到心中有教材,更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而且,教师要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中跳出来,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活泼自由愉快地学习。 二、树立新型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理念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种新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协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首先,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好坏都要给每个学生发展和展示的机会。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不同的观点存有。 再次,要懂得欣赏学生。在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即时给予表扬与鼓励。 三、采用多种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富有情感的氛围和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的语气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只有在富有感情的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信任教师,甚至把教师当成朋友,主动与教师交流、向教师请教。 2、联系生活实际及学生个人实际,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课堂上,特别是生物课堂,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周围环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结合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所以,能够让学生到社会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实践中学生锻炼了水平,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生存环境的精神和责任感。 3、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尝试师生间的换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新课标强调“自主参与、合作、探索”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学应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其中,让学生走上讲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比如,让学生针对某些正在实行的社会现象研究话题,在课前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文献,实行小演讲,然后再请几位同学作评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学科的重要性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决心 开放式教学,突破了原有学科封闭状态,把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切磋、相互启发,相互争论,自主学习,增强了问题意识,提升了创新的水平。 总来说之,课教学只有真正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心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让学生爱上写作

让学生爱上写作 作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得半壁江山,但文本材料得匮乏,应试教育得桎梏,功利主义得价值取向,脱离生活实际得被动写作,感情虚假得无病呻吟,注重结果得单一评价等使学生写作兴趣不浓、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加上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模式陈旧,作文教学早已陷入困境, 成为教学中得老大难问题,但也就是个亟待解决得问题。我在平时得语文教学中不断摸索、发现,逐渐提升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在此,我谈一下自己粗浅得做法与体会。 新课改理念下得作文教学应以开放为先,让学生获得写作得成功与快乐;应以人为本,为人而文,让作文成为学生生命得一部分;应自主合作,为情而文,让生活成为学生作文得一部分;应注重过程,多元评价,让学生从写作中获得前进得动力。 、开放为先,让学生获得写作得成功与快乐° 1.开放课堂。在应试教育得禁锢下,学生得生活范围局限于校园 小天地、家庭鸽子笼,全然丧失了扩展生活得外延,品味生活得内涵。 作文写作只能就是隔靴搔痒,闭门造车。 对此,教师应放开眼光,给学生足够得时间与空间,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控制作业量,给学生松绑。为开拓学生视野,我曾专门在每周语文课中设立一节阅读课,推荐学生瞧《散文》、《科幻世界》、 《故事大王》等。同时,指导学生阅读与摘记得方法。在假期,布置学生瞧名著,写读后感,既开拓了阅读领域,又提高了文学素养。结合 “综合实践课”,引导学生为自己、为她人、为社会服务。比如:勤做 家务,既拓展了生活视野,又丰富了人生经历;既积累了素材,省去捉襟见肘之窘,又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 2.开放园地。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得任何活动都有一种企求 达到成功得愿望。倘若每次作文,"发表”得总就是同样几位学生, 就会使其她学生自惭形秽,丧失信心,使这几位“稳坐钓鱼台”得学生骄傲自矜,缺乏积极得竞争意识。我得要求就是要让“每位”学生都品尝成功得

大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大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有感而发“课堂上,教师要充分管住自己的嘴,自己能少说就少说一点,要留出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是的,这句看似简单,但是在课堂上想要完全做到却是很难的。记得有一首歌叫做《有一种爱叫做放手》,“鱼归大海、鸟归山林”用在课堂上就是教师要敢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要成为配角。唯有放手,让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来!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时,这部分的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之前,就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一个数等分,用除法计算。至于能不能正好分完,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没有计算或实践之前,是不能知道能分完或者不能分完。首先我先让孩子们分物品,这些物品分别有糖果、草莓、花生、果冻。通过动手把这些物品平均分到盘子里时,会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能分完,另外一种是分完后还有剩余的。前面一种我们知道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可是有剩余的情况呢?该如何用算式表示呢?有了这些实践,同学们在活动中体会有余数除法的产生。有了这些活动,才能让孩子们从中积极发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而老师在本堂课中只是起着一个牵引者的作用,而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的主导者。那么如何做到这些,构建有效课堂教学呢?下面我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让学生只是简单看看课本变为主动有效地预习呢,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学生主动预习体现了学生对新学知识的渴望、渴望了解新知识,获得新知识。而老师就应抓住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找好点子。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题不要多,但要有思考空间和可行性,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开动脑筋、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就能获得答案。其次,新知识要和旧知识相结合,这叫做温故而知新。最后,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层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和完成。 二、上课时,在合作中放手,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展示,我觉得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小组合作学习。与其你一个人在讲台上的滔滔不绝地讲,你自己也累,学生听地也乏。上课时,我把学生分成小组,那么教室里出现的是不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而是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几个学生在一起学习合作,这样,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成了现实。老师要做的是指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充分表达展示出来,即指导他们如何精炼的总结。这样把课堂的教师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学生畅所欲言,尽显其才。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欲望得到激发,创造潜能得以发挥。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这样的教学环境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滋润着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一定要反思 课堂反思是对学生的认知、体验、感受予以反思总结。特别对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